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立体农业发展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基本构成单元和特点
1.1基本构成单元
立体种养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作物和真菌等)和(或)养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实现生产与布局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效应,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由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等基本单元构成的,是一种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1.2特点
立体种养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集约性。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实现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高效性。通过挖掘土地、光热、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性。该模式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土地和水体的持续生产能力;四是安全性,立体种养模式注重产品和环境的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使经济与环境协调融合。
2辽宁省的发展现状和立体种养发展模式
2.1发展现状
目前辽宁省农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收入增加。2010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57.3亿元,较上年增长21.3%,人均GDP达到42355元,较上年增长20.5%。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能力。2010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下降到10%以下。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4.8亿元,较上年增长26.0%,城镇人口比重为62.15%。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辽宁已经具备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已经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实现现代低碳农业的新阶段。
2.2发展模式
近年来辽宁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如首创了一种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四位一体”模式,即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据统计,一个600㎡的“四位一体”,可年产沼气300m3,提供沼肥16m3,出栏生猪10多头,生产蔬菜500多㎏,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以上。辽宁省各市在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如盘锦市建立了太平农场、鼎翔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石山种畜场四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产和利用水生植物为核心,牧渔农相结合,实行四级净化,五步利用,资源多层次开发,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模式,成为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双汇、大江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和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发展链条,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葫芦岛市大力开展能源生态建设,连山、建昌、兴城、绥中四个县(市)区44个乡、96个村,共推广“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户用沼气池8400户,推广高效节能组装炕连灶5万铺,推广太阳能采暖房646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连山区奶牛养殖场建起了一个100m3的中型沼气池养殖小区,绥中县还建成一个可供150户农家用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北票市通过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即每户有一个太阳能房,800㎡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侧建造1个10m3的沼气池,池上建1个20㎡的养猪舍及1㎡的厕所),形成太阳能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养猪和沼气“四位一体”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改过去零星养殖为规模养殖,改过去自然发酵为沼气发酵,改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供应。通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猪舍环境,蔬菜的部分副产品用作猪饲料,不能作饲料的根茎叶可作为沼气原料,以减少植物残体上病虫侵染源,进而降低温室内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用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种养结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发展战略
3.1提高认识,深化对以立体种养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认识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优化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实现社会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坚持五点原则:第一,统一性原则。发挥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统一和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第二,集合性原则。以科技为先导,综合利用多学科成果的集成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开发。第三,相关性原则。协调农、林、牧、渔的发展关系,促进从单一产品结构向综合产品开发转化,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第四,层次性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允许地区层次、产业层次差别的存在。第五,有序性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开发与治理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3.2扩大规模,以县为单元发展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将农业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县政府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具有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政府群体,能定出本地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立体种养农业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因此,以县为单元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加强培训,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广播电视、进村宣讲、发放科普资料、科技特派专家个别辅导示范等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群众,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经营权,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打造精品;推进农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04
前郭县是农业大县,又是蒙古族自治县,发展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条件优越,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休闲农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率,拓宽就业机会,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几年来,前郭县立足县情,多措并举,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等称号。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适应都市人群融入自然山水、品尝绿色农产、追忆美丽乡愁、回归诗酒田园的休闲消费趋势,前郭县妙因寺村四季果蔬采摘园、哈拉毛都镇林果采摘园和八郎镇瓜菜采摘园等,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应运而生,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1科学定位,明确思路,规划布局
前郭县坚持科学谋划,高标准布局,已形成以查干湖为龙头,北部历史文化游、西部草原风情游、南部农业观光游、中部莲花圣水游、新城休闲消费游的“一龙头五区块”旅游发展格局,前郭县乡村旅游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1.1科学编制规划
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提供战略策划咨询,将观光、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功能与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户生活、农耕文化及农村民俗等要素有机融合,在全县范围内,整体规划精品路线,串联精品景点,合力挖掘人文历史,体验特色互异,运营互相支援,资源互补,共同行销,从而提供全套的游客服务,增加满意度。同时,明确牵头部门,建立统一的领导组织,进行统一的谋划和管理。
1.2探索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市场性,商业化运作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重点思考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推广模式等,明确定位,策划各区域主题,例如特色农业主题、科普示范主题、商务会都主题、果酒庄园主题、体育公园主题和低碳环保主题等。
1.3实现四大升级
一是实现理念升级。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二是实现角色升级:从开发商向经营商、运营商升级;三是实现规模升级。从大景观发展到大旅游,从景点本身发展到区域联动,使景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体系日趋完善,能够留住游客;四是实现产品升级。做有品牌的产品,有知识性的产品,有文化的产品,有娱乐性的产品,有体验性的产品,国际化的产品。
2实施“五动”战略,促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
2.1项目推动
休闲农业是高品质、高附加值、高边际效益的产业,产业是基点,生态是看点,文化和服务是卖点,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浅。要把休闲农业项目打造成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项目,这样不仅项目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得到相关扶持资金。因此,做休闲农业项目时,一定要做精品,做亮点,要聚焦,做深、做足、做精某一类产品,特色也就显露出来,这样就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更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2.2龙头带动
积极引进城市经济实体,开发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一批果蔬采摘、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龙头都市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实施都市农业示范村建设,着力发展棚膜经济,特色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体验、l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屯环境整治和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美化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2.3资金拉动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带动、政策扶持、群众参与的发展策略,注重在向上争资、政府投资、社会筹资、群众集资等方式上下功夫,建立多元化拓展投融资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引进大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休闲农业建设。
2.4品牌牵动
优势产业和环境资源直接关系到整个休闲农业盈利以及可持续发展,要想做大做强需从自身优势产业着手,树立自己的强势品牌,建立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组织引导规模较大的园区和重点企业进行有机绿色基地、产品认证,着力打造名优品牌、名优产品。培育一批深受广大群众青睐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2.5科技驱动
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休闲农业的基础,不仅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工程的科技创新,将良田、良种、良法有效结合,还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创新,培育面向现代化农业的服务战略,并逐步推进“物联网+农业”的应用,培育相关新型产业。
3融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成效
从总体上看,休闲农业的发展,强化了三大融合:一是“一二三”三个产业的融合。就是将种植业、加工业与服务业融合起来,形成体验经济,实现多元化收益;二是“农、旅、文”三种业态的融合。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文化为灵魂,打造全新的综合业态;三是“乡土意境与时尚度假”的融合。以乡土意境再造乡愁,以时尚度假满足市场,通过新乡土度假产品的打造,实现休闲农业的升级。大大提升农业附加值,进一步使农业变成高效的产业、农村变成美丽和谐的家园、农民变成富裕而安乐的群体,使休闲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高大上”人气产业。
参考文献
[1]霍保安,韩景豹.都市田园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6).
[2]乔丽芳,刘亚东;张毅川.凤泉都市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20).
[3]马莹,张莉侠,马佳,张晨.上海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视角[J].上海农业学报,2011(04).
在小流域治理中,实行“以治理‘生产用地’为主,对‘生态用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的立体农业模式,合理针对地理地质条件,做好防治措施;有效防治沟坡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示范基地,做好监督工作;全面结合清洁能源应用投入、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做好立体农业模式的设计与规划工作。
1 立体农业的技术种植方式
1.1 立体农业的具体作用
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国土有限、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基本国情,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多是粗放型经济,依靠土地面积大小来促进农业发展,已不能适应国情。只有依靠科学的发展模式,全面推广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实现尽可能多的农产品收入的集约型经济。在农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中,立体农业种植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采用,各级政府部门也在全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大力推行,给予了许多政策性支持。
立体农业有效减缓了城市用地范围扩大和农业用地逐渐紧缩的现实矛盾,以省地的显著特点在各种技术性种植防治中脱颖而出,科学采用多种适宜的农作物,因地制宜,一定程度上有力克服了政府农业和农村部门间用地、争地问题。
推广立体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合理配置农作物资源、充分发挥产业多样性的基础上极大的考虑了商品价值利益,全面推动农业商品化,促进了农民利益的扩大。投入高、产出大、效益好,成为立体产业的显著特点。农民人均收入的稳步提升,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宗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土面积是世界上第三大,但世界第一大的人口规模,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受限,许多农村出现了许多剩余劳动力,甚至逐年增加。所以,剩余劳动力能够有效利用,是农村市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全面推进集约型经济,是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
1.2 立体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
立体农业合理配置高度、密度不等的植物资源,实现水分和光能的利用最大化。立体农业依据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光度需求,采用高低错落的种植方式,全面考虑种植密度、植株高矮、叶片分布、叶片朝向与可光照量,实行高低作物间作、套和复种,有效促进光合作用的发生。如此合理设置,水平分布、垂直深度的有效利用,大大提高了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面积,促进了植物生长。
立体农业的种植模式,可以调节种植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改良土壤质量,熟悉每种种植作物对光照、温度、耐阴冷度的接受能力,喜阳植物在上、吸引植物在下,合理进行套种,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各种农作物的套种、间种和复种方式的采用,会因为不同的收获期,一些植物能多吸收某些植物叶落腐化后形成的养分原料。而且,这种因收获期不同二产生的交替性生长,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肥料的淋溶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高地植物的交错种植,可以提高生物群体的通风实践和范围,促进高物质循环和利用,是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又一特色。通风好、空气流通、空气循环频繁,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立体农业模式将各种农作物和植物生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从土地面积、废物循环等方面出发,极大地提高了物质循环、转化与植物的生长速率。
2 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
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单位面积投资少、治理效果不理想、治理措施不健全等问题,使整个工作进程延缓、智力的发展目标也未能全面落实。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作,村民们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保守、传统的种植模式仍占主导不易变更,坡耕地面积仍基本没有变动。所以,下大力度加强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立体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才能更好的实现大面积坡耕地的有效治理。
小流域治理初期,多事人工营造的幼林地,如果缺乏后期的封禁管护,再加上新的人为破坏和农村发展畜牧业的不合理运行,只会造成制备发展的不良循环,不利于治理措施的有效开展。所以,小流域治理,就是管理与治理的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效率。
3 立体农业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3.1 改善立体农业的种植技术
选择有经济效益的种植模式,要积极规范农民的生产作业方式,否则,会更大程度的破坏生态,出现水土流失等现象。所以,要做到立体农业种植技术与土地保护措施同步推进,从农作物特性、农民自身需要出发,合理选择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季节,科学排序。按照各农作物间距2m进行栽种,便宜采光、通风、空气流通和光合作用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高矮间作的种植方式,同时让大量降水的地面产生的侵蚀作用大大降低,规避水土流失。
3.2 增加财政投入
立体农业本身就成本高,他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财政的巨大投入;他的采用,也会带来高产出,有较理想的单位面积产量。依据高产出有高回报的特点,立体农业在发展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之外,更要积极拓宽领域,追求更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增加财政投入,才能缓解发展立体农业所需的大量财政成本与农民的资金量少的反差。
3.3 大力扶持农业科技
立体农业,是技术产业。资金、劳动力、先进技术,都是促进发展的必要条件。群体生态学是技术操作人员对农作物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合理配置的必备知识,从而形成植物适宜、优势互补的良好状态,实现农业生物的立体化空间分布。
3.4 提高农民技术能力
立体农业的发展,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农民作为农业种植的直接操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加强相关识的培训,才能促进种植技术真正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 现代农业 生产应用
一、前言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将生物技术视为高新技术,这是由于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食品短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建设等问题,有助于国家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实力。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为了发展而进行的过度环境开发利用等行为,其给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据有关资料统计,地球每小时都可能有一个物种灭绝,并且我们的地球已经面临着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严重现象。这些现象给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生物技术的出现却给人类的未来送来了一丝曙光。
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涵义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亦可称“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术”,其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作为基础,结合其它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按照预先的设计,达到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的目的,从而生产出所需的特定生物产品或达到某些预定的目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其中,现代生物技术则又是在传统生物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又和传统生物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三、现代农业种类及概述
1.绿色农业: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是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IPM)、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INM)、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新兴农业。
2.工厂化农业:工厂化是设计农业的高级层次。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3.特色农业:即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 (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倾慕,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
4.观光农业:即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5.立体农业:立体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其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6.订单农业:即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四、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生物技术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
现在经常利用发酵降解技术,也就是将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主要采用的有自然发酵法等方法。
2.生物技术在工厂化农业中的应用
工厂化农业是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主要利用生物技术中的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这些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它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向。
3.生物技术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比如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食用菌的生产。2013年,河南省泌阳县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
4.生物技术在观光农业中的应用
观光农业是生物技术在观光农业中的典型应用,它是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利用生物技术繁育的有机蔬菜如荷兰黄瓜、圣女果、大萝卜、西芹等的采摘,另外还有草莓、中华寿桃、精品梨等就是在现代观光农业中的应用。
5.生物技术在立体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立体农业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比如辣根、玉米套种的立体农业栽培,此种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阴、前期生长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点,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种玉米,既保证了辣根的正常生产,又额外获得玉米的产量,而且玉米的产量也不低于常规生产的玉米产量。可收获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产值共3.75万元/hm2,比单一种植玉米增加效益2.25万元/hm2。
6.生物技术在订单农业中的应用
订单农业发展的障碍表现为高违约率。违约行为表面上是农户与龙头企业的短期行为,而内在的根源则是农户提高的农作物的产量达不到企业的标准。不过将生物技术在订单农业中应用之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会大大提升,这样就不会因为农作物的产量达不到标准而出现违约。这样才有可能进而解决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五、生物技术及农业发展的展望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营养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水稻、棉花、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正逐渐走向市场。预计在21世纪,将有更多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并为消费者所接受。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总的来说,现代生物技术对当代农业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生物产业会在充分利用制度、资源以及人才与技术上的优势上,抓住有利时机并大力推进生物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发挥优势,奋起直追,我们完全有能力攀登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高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1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需要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低碳农业的技术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1.2发展低碳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品的投入量,通过各种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储量,可大大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1.3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者为了片面地追求产量效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大量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现代农业生产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1.4发展低碳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不少地方农村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乡村农产品加工厂污染治理问题,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的问题,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的问题,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的问题等等,发展低碳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2当前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
2.1过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为了片面地追求产量和效益,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影响农产品安全,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2农业污染是环境的污染大户据估算,2000年农业源排放甲烷占我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农村乡镇企业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由于农用动力机械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且油品质量较低,所以农用动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灌溉方法不当,水土流失严重,施肥方式不合理,草地过度放牧等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降低了农业碳汇功能。
3发展低碳农业基本途径
3.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以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两低一高”(即资源的低消耗、污染物的低排放、资源利用的高效率)的目的。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
3.3发展立体农业经济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3.4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发展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发展有机农业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廊坊;农业经济
1廊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来,廊坊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花卉,以及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以上农产品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与此同时,廊坊的农产品在京津消费市场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小烧鸡、窝头、大城驴肉等农产品因为包装粗糙、保质期短等原因,不能体现品牌的效应,从而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1.2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
调查显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种养品种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产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种养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三,在协作方式上,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然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缺乏影响力,不能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管理。
1.3劳动对象素质不高
在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到城市当中,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劳动力以知识分子、青壮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现象,导致了廊坊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同时,再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使当地的劳动力质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农户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廊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4农业培训服务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主要以充实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是,这些技术人员在农业方面的知识、技能长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生老病死,导致技术培训出现断层现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农技培训的范围。不仅如此,该培训手段由于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2提高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办法与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地政府就农业发展而言,本着“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一,争取京津地区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支持,打破农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第二,建立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中,努力创建合作关系。第三,从决策层面出发,与京津地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促进京津冀农业的健康发展。
2.2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
与其他都是农业发展现状相比,北京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已经形成了5个发展圈,分别是城市农业发展圈、近郊农业发展圈、远郊农业发展圈、平原农业发展圈,以及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上农业发展圈包括了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因此,廊坊市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借鉴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
2.3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
首先,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需求,加深对环保养殖的理解。其次,选择优秀的农业合作社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有文化、懂管理,农业技术强的人担任培训专员,负责对农户的培训。最后,各地政府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2.4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加大科技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廊坊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建立京津发展合作项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5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
当前,京津旅游观光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廊坊市可以借鉴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出种养、垂钓、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以特色养殖为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京津冀周边多数地区还没有被开发。可见,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鉴于此,可以采用错位发展的办法。总而言之,在发展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中,应该重视品牌、特色效应,提高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要求进一步引导、鼓励发展生态型环保农业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方面的宣传,提高在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再次,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
3廊坊市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3.1立体现代农业
立体农业的含义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立体农业主要是加强农作物与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联系,达到互相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发挥以上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多种功能,进而打造出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其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节约了土地,实现了技术、劳动力、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热等自然资源,提高了作物的产出率。第三,减少了有害物质残留,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进了经济、环境、农业的协调发展。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包括:农田立体现代农业、菜地立体现代农业、林间套种立体现代农业。当前,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积砍伐,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同时,林地的生产周期比较长,短时间很难见效。鉴于此,采用立体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其中,廊坊某技术学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经通过了验收,并在很多地方进行种植、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具有投资高、收益高等特点。该发展模式依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反季节农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设施农业中,首先要采购质量高、效率高的设施设备,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栽培技术。根据农业种类的特点,将设施农业分为设施养殖、设施园艺两个部分。其中,设置园艺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连栋温室等。以上温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技术与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另外,在设施养殖中,包括两个类别,分别是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
3.3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观光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5个大的类型。分别是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实践证明,观光农业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经济,而且带动了教育、卫生、交通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3.4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指的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户与购买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应该明确规定农产品的数量、价值,付款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该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5特色农业
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产业资源等优势,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拥有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完全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在于: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3.6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的是: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促进环境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绿色农业中,包括多项现代化技术,比如生物学技术、深耕轮作技术、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等。当前,大部分农机农业就属于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绿色农业更注重环境、经济、农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4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结构。本文以廊坊市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该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农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具体改进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采用京津农业发展模式,寻求合作空间;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投入;构筑城郊型休闲都市农业;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最后,介绍了当前廊坊市的几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探究――以廊坊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为例[J].北京农业,2015(21).
[2]李刚.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
1.1生态资源优势
1.1.1土地资源由于喀斯特山区地貌特殊,形成了多种土地类型和多样性土壤资源。贵州喀斯特山区有耕地330.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8%;林地153.4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8%;宜林山地733.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26%;宜牧草山坡375.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68%[5]。尽管大部分土地坡度大、土层薄,但是,由于气候温湿,四季常青,已成为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不能以数量扩张和大规模经营获得现代农业效益,也不能在全国农业发展中产生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独有性和差异性生产品质和效益好的农产品取得竞争优势,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1.1.2气候资源贵州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250~300d;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0~23℃,年均气温在14~18℃,为典型夏凉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属丰产型气候,是国内降水最稳定的地区,一般年降水1000~1300mm,且雨日多降水强度小,水分有效性高,日照时数1200~1600h,是全国低日照区,春秋夏半年热量多,降水丰沛,7-8月辐射丰富,对大秋作物生长有利,秋冬春半年日照和辐射相对少。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具有立体气候特点。贵州生态环境良好,山色葱茏,满目苍翠,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不仅有利于各种生物繁衍生长,而且适宜人居住,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和避暑胜地。
1.1.3生物资源贵州多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热和水等条件结合,繁衍出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植物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抗污染和改善环境植物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梵净山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享誉国内外的道地药材有50种,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资源有350余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和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6]。这些生物资源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1.1.4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7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74种,矿区3233处,其中能源矿产772处,金属矿产924处,非金属矿产1537处,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稀土、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其中,磷矿资源储量30.45亿t,居第3位;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5.97亿t,居全国第4位,铝土矿中伴生的可供回收利用的镓资源储量3.54万t,居全国第3位;稀土矿资源储量92.09万t,居全国第2位;锰矿保有资源储量1.12亿t,居全国第3位;锑矿保有资源储量24.63万t,居全国第4位;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0.92亿t,居全国第1位,是中国重晶石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的钡业生产基地。贵州是黄金资源大省,保有储量260.02t,占全国总量的3.78%。目前,矿业经济占工业经济的64%,成为全省的经济支柱[6]。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贵州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1.1.5能源一是水力资源,贵州河网密度高,自然落差大,全省水资源总量达680.4亿m3,水力资源蕴藏量18745MW,居全国第6位,可开发量为1683万kW。二是煤炭资源,贵州煤炭资源储量达488.64亿t,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个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贵州是中国新型洁净能源煤层气的主要产区,煤层中蕴藏有丰富的煤层气,埋深小于2000m的资源量达3.15万亿m3,仅次于山西,列全国第2位。三是风能资源。据监测数据显示,贵州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00万kW。四是生物能源。由于贵州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质能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1.1.6生态旅游贵州有“公园省”之美誉,岩溶地貌区占73%,具有优美的喀斯特风光和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六盘水市有中国凉都之称。全国第一批7个绿化先进城市,贵州就有2个(贵阳市和遵义市)。贵州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全省建成风景名胜区5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0个,已建成森林公园4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5个,省级森林公园21个,县级森林公园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7.96万hm2,风景名胜区面积88.34万hm2,森林公园17.35万hm2,3项面积总计193.6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99%[7]。
1.2生态环境劣势
1.2.1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喀斯特岩溶地质成土缓慢、土层浅薄和生态脆弱,且山多地少,山体极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据贵州省2000年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179.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54%。水土流失的发生使得地表土壤大量流失,基岩逐渐,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据2000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遥感调查,全省石漠化面积3592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39%。加上非农业占地逐年增加,相应耕地逐年减少,导致土地资源匮乏,成为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制约因素。
1.2.2地质灾害多,缺水严重贵州喀斯特山区虽有良好的水、热条件,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甚大,土层较薄,植被结构相对较简单,一旦遭受破坏,即使环境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且由于裂隙、暗河、漏斗和落水坑等较多,致使岩溶皱褶区地层易漏水、保水力差。在雨季时,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若长期不下雨,又容易形成旱灾,加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常出现农业生产性缺水,严重影响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2.3环境承载能力低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山多地少,土壤瘠薄,单位面积产量低,环境可提供的食物少,部分山区一个山头几户人家,有的甚至几个山头1户人家。且喀斯特山区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山谷深邃、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因此,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铁路、水利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难度大、代价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城相对缓慢、滞后。
2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贵州喀斯特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喀斯特山区的生态实际,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角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1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具有的比较优势。90%以上的名特优农产品产自贵州国土面积40%的地区,10%的名特优农产品产自60%的碳酸盐岩地质环境背景区。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物质基础的特色产业,是喀斯特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然要求,把特色农产品作为主导优势产业,按照“要素聚集、力量集中、节约资源、规模发展”的思路,在易于形成产业规模的区域,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具有扶贫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园区,培育生产高端特色农产品。建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和农科教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把特色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战略把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2.2立体农业立体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按照“多功能农业、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和循环利用”的原则[9],建立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立体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山里山外、山上山下、田间水库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和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保护,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及旅游资源,是喀斯特山区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要求。
2.3观光农业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观光农业,是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以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旅游,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在喀斯特山区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自然村寨,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信息交通闭塞,使其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得以保留,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乡村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的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既可带给游客对原始广阔、尚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体验,还可欣赏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可满足部分游客对民族文化探秘的需求。
2.4城郊型农业城郊型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主要目标,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集生态、循环、精品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要求,一要大力开发周期短、产品质量好的绿色农产品。二要探索发展具有稀缺性(产量小)、独有性(喀斯特山区生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山区野菜类、六盘水的红心猕猴桃、优质名贵药材(天麻、杜仲)、优质茶叶、从江香猪、侗家小香乌鸡、平坝灰鹅和三穗鸭等,以满足城市不同消费层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要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
2.5循环农业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资源稀缺,耕地破碎,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人均有效灌溉农田仅0.034hm2(0.51亩);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客观要求。发展循环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对策建议
3.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贵州的自然生态特征,重点保护岩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提高减灾抗灾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增强保土保肥、抗旱排涝能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条件,建立以发展林、牧产品为主,农、林、牧、工结合的新型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生态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喀斯特山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当或过度开发资源,极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退化。因此,要处理好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一要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生态建设,发展林果、畜禽和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的转变,培育发展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的产业,开发相应的绿色产品。二要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生态基础。
3.3加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围绕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和比较优势,培育园区重点产业,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丰富产业内容,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园区产业规模。一要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二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道路、灌溉、用电和信息畅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要重视园区农产品市场开拓,运用传统和现代流通方式,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4转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走经济生态化道路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特点,选择适合地区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复合型立体农林、节水农业和生态农庄等。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和环境优美”的思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把贵州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的道路。牢固树立生产与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新;江苏
江苏省是我国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18元增长到2007年的6 480元。与此同时,江苏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2006年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0.066 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预计到2010年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5 hm2。江苏全省土地退化指数为7.40,列全国第二。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432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达705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7 kg/hm2)的一倍以上。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为40%~50%),农药利用率为40%,除草剂为70%~80%。另外,大量作物秸秆的露天焚烧或弃置河道中,大量难降解农膜的被弃置,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寻求新的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成为实现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发展模式,达到资源的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环行流动。
“九五”期间,江苏省进行了4个国家级、25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区)的建设,“十五”期间又进行了1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迄今为止,江苏省已建立了多种循环农业模式,使农业资源在循环中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有效地推进了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江苏循环农业实践模式分析
1.1 立体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是在有限的区域内,建立多层次配置、多种生物共处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相结合的一种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发立体农业,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效率,通过问作、套作、混作及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通州市石港镇建设了水稻田生态养殖鱼、虾、蟹的种养结合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出,年均增加收入18 000元/hm2以上,全镇农民人均年增收400元以上。江都市棉田套种西瓜、桑田套种大豆和蔬菜,使单位土地面积收入提高了0.75~1.5万元/hm2。
近年来,江苏在发展传统立体农业中引进了现代企业,如徐州丰县建立了“鸭-沼-果-企”的循环农业模式。该县近1.7×105hm2果树林每年产生大量的青果、风落果,这些青果果汁酸度较高,是果汁加工的重要原料。该县通过引资兴建了果汁加工企业,利用瑕疵青果、风落果生产浓缩果汁,果渣制成饲料用于鸭业生产,鸭粪制取沼气,沼肥肥沃果园,形成了循环农业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果农的收入。2002年以来,仅瑕疵果的利用就为全县果农年均增加了过亿元的收入。
1.2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生态家园型,农户通过建设沼气池,结合农村改厕、改圈、改厨,使人畜粪便随时直接自动流入沼气池生产沼气,沼气供农户日常生活,沼渣肥地、沼液养鱼。江苏全省户用沼气池已累计达44.7万户。另一是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模式,它是在养殖规模较大的畜禽场建设能环结合的沼气工程,目前,已建有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128处。另外,全省建有村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1.79万处。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循环农业能使各级生产者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节约大量原料和人力,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燃料等各种工业辅助能的投入,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涟水县徐集乡严王村449个沼气户,发展了53.3 hm2无公害农产品,年收益200万元,年出栏生猪3 000头,获利约40万元。按使用液化气折算,每年全村节支40多万元。吴江震泽江众畜产品有限公司拥有一个年产肉猪、苗猪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每日产生10 t猪粪便和40~50 t的污水,该公司建设了一个以300 m3厌氧塔和60 m3贮气柜为主体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日处理湿粪和污水40 t,日均产沼气40 m3,不仅解决了公司20多名职工的生活用气,还满足了养殖场照明以及冬天取暖用气需求,干粪便和沼渣全部由吴江顺和化工公司生产颗粒有机肥料,产生的沼液全部用于邻近农业园区和苗木基地,每年增收8万多元。
1.3 绿色与有机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选择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优越的产地建设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推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扩大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到2007年底,全省有2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3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 20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全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33.53万hm2,省级认定无公害产品2 050个,其中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转换的产品达1 800多个,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达271个,现已有33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淮安市目前拥有1 50多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年产值163亿元,带动农户30多万户,户均年增收300~400元。通过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与中心城市生鲜超市对接,发展农村个体中介组织与流通机构等举措,积极推进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个体经营贸易的农副产品约占全市农副产品总量的80%。
1.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对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如作物秸秆、树木枝叶、禽畜粪便的资源化、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等。利用形式除了前述的沼气发酵技术,还有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禽畜粪便除臭饲料化技术、微生物菌菇技术等。主要有加工废
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和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前者是在一个某类加工废弃物较多的地区,建设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丰县的果树每年都要修剪或更新,产生大量废弃树枝、板皮。2005年吉林森工江苏分公司落户丰县,对果树枝粉碎后加上锯末可制成高品质的胶合板材,年产刨花板10万m3;邳州市有银杏成片园1.67万hm2,每年产生大量银杏叶,现有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9家、13条生产线,年产银杏酮250t、银杏内脂20t,全市银杏叶提取物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海安县南通绿园有机肥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最大的禽畜粪便加工企业,将鸡粪加工成合成肥料,年产有机复合肥2.4万t。后者是对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业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南京市高淳县固城镇通过“秸秆种菇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用于栽培食用菌,把种菇栽培的下脚料还田重复利用,形成了“稻草一蘑菇培养基―菇渣肥田一水稻”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2 江苏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宏观调控缺乏一定的力度
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处在政府推动阶段.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仍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缺少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则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2.2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实践中的运作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目前,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庭院型农业循环经济的运作是农户,其在前期的工作中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农户个体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的地区循环农业起步不久,由于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示范效应难以扩大,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循环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循环农业的推广和深入。
2.3 技术开发不够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有相应的实用技术。目前,对产业链条具有开发的研究和实践还较薄弱,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亟需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3 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创新思考
3.1 观念创新
更新观念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源泉和动力。循环农业的主战场在农村,要将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农村的基础教育,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使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农村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报告、展览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帮助农民辨证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同度和参与意识,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增强生态意识,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通过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以点带面,强化宣传效果,提升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3.2 制度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是政府导向经济,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提供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强对循环农业的法律调整,严格区分循环农业各个环节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的权责,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有序运行、保证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快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严禁有害化学物品的滥用,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制定和完善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尤其是发展初期,在财政税收、土地利用、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必要的扶持,特别是在试点期间,政府承担主要资金投入的责任。四是制定绿色GDP核算及考核制度,建立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将是否有利于循环农业的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来对待。
3.3 机制创新
一是要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通过加强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完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协调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行为,提升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认同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农民发展循环农业;通过设立政府奖励政策,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另一方面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循环农业领域,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于循环农业中。四是建立公众和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执法的监督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现代农业;类型;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湖南郴州
郴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郴州市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郴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郴州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1]。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3]。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4]。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郴州的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烤烟、水果、茶叶和蔬菜,其中种植水稻所占比例最大,年产值在1.20万~2.25万元/hm2,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烤烟+水稻模式年产值可以突破3万元/hm2,但因生产烤烟用工多,成本高,基本上是微利;水果和茶叶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桂东寒口乡的大棚水培蔬菜,年产7~8批次,一次性投入设施成本52.5万元/hm2,按7年折旧,年设施成本7.5万元/hm2,直接生产成本4.5万元/hm2,年产值43.2万元/hm2,利润31.2万元/hm2;此外,还有北湖区的万华红提基地,年产值近200万元,利税超过100万元;资兴的红提基地、蜜橘高品质示范基地,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是宜章县城南乡的“华山红林”,该企业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在租赁的土地上进行田园化建设,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桂东县的优势项目,该县很好地利用了桂东县高寒山区的夏季凉爽、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生态红米、有机茶叶、哈哈牛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规模农业的范例有永兴县湘阴渡镇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为股份制企业,产品大部分运往香港、广州等地;还有宜章县城南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宜章县的脐橙示范基地、永兴县的冰糖橙基地及桂阳县的烤烟基地。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有汝城县田庄乡的大面积蔬菜种植基地,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与国内发达地区比,郴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郴州市现有的几个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年租金最高达1.05万~1.20万元/hm2),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郴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郴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在郴州湘南学院和技术学院设立农学院系,为郴州市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政府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郴州市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后花园,湘粤赣区域中心及湖南南大门、武广高铁经济区)及自然环境优势(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结合郴州市的发展规划及各县(区)的区域环境条件,突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郴州市的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郴州市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5参考文献
[1] 李全.新形式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10(2):73-75.
[2] 冯福忠,王晓光,郭宏伟.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展望[J].现代农业,2010(5);136-138.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农业不但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原料,还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而生态农业则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生产口号层出不穷,而生态文明道路、节约型社会以及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同样,这些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自生态农业概念出现以来,其对社会发展经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政府开始积极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化道路。我国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时至今日取得了诸多成就。而随着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农业发展也开始进入到新的阶段。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生态农业概述
1.1 概念
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有机融合现代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组织农业生产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这是新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不但继承了传统农业生产的优势,还兼具现代农业生产的便捷高效特征。
1.2 特点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3 必要性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淡水资源分布也相对不均,加之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无法依照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发展,因此继中国特色化经济道路之后又提出了中国特色化农业发展道路,这种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另外,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得到国际认证,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并且生态农业的理念和生产模式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生态农业技术概述
2.1 技术特征
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预先设计,提出合理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调节生态环境,并实现环境保护。除此之外,生态农业具有高节能性、节水性,注重生态效益,提供了直接性的生产收益。最后由于结合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因而实现了人力、科技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技术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2.3 技术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3 具体技术分析
3.1 立体种养技术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养殖活动而言,生态农业更加注重立体农业生产,将若干单一的平面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立体农业。通过在单位面积中,不同区域、海拔内,利用区域环境差异、植物特性等,有效分析温度、光照、水分含量、气体成分、土壤肥沃程度等条件,合理投资,运用现代科技建立体系性的农业生产。折中立体种养技术的特征在于能够有效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相辅相成的特性,通过最佳的种群结合,充分发挥生物相生相合的作用,而不是依赖于人为的催发、抑制。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和生物产品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通过这种最贴近生物原始生态的方式获取经济效益。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土壤非礼的保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3.2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3.3 综合利用水肥资源
水资源缺乏是我国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节约用水一直是生产生活中提倡的重要口号。现代农业发展中,如何建立节水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利用水肥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用水产出效益,结合化学节水、管理节水以及生物节水等手段,全方位提高生态农业用水效率。
3.4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3.5 能源的综合开发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产资源相对短缺,并且既有资源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这些都极大的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点,在提倡能源节约的同时,还应当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利用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产品的副产品开发新型清洁能源,例如利用动物粪便、作物秸秆生产沼气、太阳能发电、生物发电、风力发电等。这种能源的转换是新型生态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因地制宜的选择清洁能源生产方式,加快清洁农业、新型能源工程的建设,推进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4 结束语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农业作为符合我国发展、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中得以完善,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但是实际的生产中仍旧存在很多需要予以改进的地方。因此农业生产中应当不断总结实际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改进技术,令产业化动力推进农业生产生态化改造。不断寻求传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建立友好型农业、绿色农业。
参考文献
[1]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1.1经济生产力是农业生态系统急需提高的重中之重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尊重环境和生物的共同发展,使用现代技术,完善的农业生态技术,把每一类极具技术的个体生产力的农业物品有机结合,组成高效、功能性强的生态农业系统,自然地促成生物与环境系统的结合,使其变成一种生态农业体系的续发展性。各种体系,如经济、环境生命等体系,一些以绿色为主的体系,其生产水平在生态农业体系的不断提高中一直被强化,寻求创新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操作环境,开发利用生产力,形成一种可以由人工进行干预的生态系统,使其产生集中效应,提高经济效应,最终能够彼此推动。
1.2生态农业技术需要创新与优化
要想生态农业有长足的发展,应该注意区域性的发展与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的生态农业应该有所创新,要注意综合、集约与多样性技术配套和支持。如果没有技术上的创新,生态农业模式无法有更长远的发展。因为不论是任何一种模式,立体农业模式或是生态系统立体结构,优化生物组合模式,或是模拟系统生态食物链结构,以及再接再厉再生模式,每一种都需要种植的技术,所以有物质有能量还要注意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为生态农业的再发展提供奠基。
2基本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框架
在农发菜过程中,越来越依托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技术的提升,能够保持经济生产的收入,让农业发展得以持续。所以好的生态农业技术架构非常重要。
2.1指导原则
生态农业的总指导原则应该是以营养保健及低价农业产品需求为根本,让市场需求保证多样化、质优化、营养化及无公害,同时,要将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融入国际化市场,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的保障。
2.1.1通用性一般在生态农业上使用的技术都是传统的技术,而农业科学机构研究出的新技术又往往不能马上试验于农业生产一线,要注意装配的适用性。
2.1.2先进性生态农业技术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问题。注意成本的控制,争取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要尽量参考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追求国际化水平,积极地创新,提升社会效益,社会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1.3效果性要保证在利用现有资源、满足生产需求、提高生产力、降低能耗、技术节能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提高效果。
2.1.4系统性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生态经济的立足点,把配套的一些生态技术结合与利用,尽量控制投入与产出比,将农业经济的效益发展到最大化。
2.2基本内容
2.2.1田间管理技术包含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如微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喷灌技术等,同时要注意防虫防害的实施,以及如何精确的加肥施肥等。
2.2.2种植养植的技术包括:要利用立体空间供给营养的立体养植技术,模拟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时使用物种的同生原理来的间作套技术。
2.2.3基因工程技术要利用生物规律的种质优势,提高作物抗病虫害性能,还要使用现代生物的工程和技术,利用育种的常规技术模式。
2.2.4多种物质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态系统有一种闭路控制的原理,可以加以循环利用,这种原理是基本再生品的废物利用,把一些没有联系的生产形式融合到一起,整合成为循环再利用的零废物生产模式。
2.2.5农业环境改善的技术使用加环境值的原理,同时要协调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环保理念相结合,与之协调,综合食物链的原理,加强农业环境的有效改善。
3发展思路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生态技术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农业生态技术需求的内在扩张机制,完善体系。建立有效的农业生态技术供需平衡机制,深入农业体系,探求真实的农业技术发展需求。
4结语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二、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83
针对大棚土壤板结、粉尘化、盐渍化、土壤土传病严重等问题,基地采用的技术是轮流放养家禽和玉米加五黑鸡的立体种养模式。轮流放养家禽即在一季作物收完后,赶入家禽,让其消灭棚内杂草及跳虫,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家禽不但将杂草咬光,跳虫吃尽,其排泄物直接入土壤,为下一季的种植作物施足了有机肥。
立体种养模式即在果桑、无花果、玉米地里,轮流配套养殖。从目前基地试验看,基地养殖五黑一绿鸡是个很好的选择,五黑一绿鸡具有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五黑”特征,鸡蛋外壳为绿色,是世界罕见的珍禽极品,。“绿壳蛋五黑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黑色素具有药用价值。并且这个品种鸡小巧玲珑,对玉米植株破坏性小,只要将大棚周围用网栏住即可养殖在玉米地里,根本不用给玉米喷农药,鸡就可把玉米螟、蚜虫等啄食,还能将地面飞虫等扑捉,大大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并以地面杂草为食,鸡粪又可肥田,在大棚里养鸡,鸡不易得病,饲养成本低,养殖成本即可降低,放养鸡又深得消费者喜爱,从而收益就可增加。
果桑、无花果、玉米地里放养五黑鸡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不但可以合理充分利用大棚,还能降低土壤盐度改良土壤。作物凡连作都会形成病虫积累、影响作物生长的后果,每年精细化耕作还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变粉尘状,很难种出作物来,虽然采取轮作其它作物有一定效果,可不断增加的盐分却没法降低,最好的办法是换没进行过大棚蔬菜种植的地块。工程量大不说,还会对钢管造成损失,所以在返盐严重的土地,直接套养鸡,秸秆可以直接还田土壤不仅不板结,还透气,病虫也少,一样保持了换地的种植效果,并且可以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得到调节,能够平衡土壤的养分。因为玉米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生长期内从表层吸收了大量的养分,使表层土壤盐分快速下降。鸡粪、秸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 套种套养模式示范推广应用
基地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使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1.1 “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基地使用秸秆粉碎机来粉碎花菜等菜叶子,使菜叶等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残叶烂土壤中带来的病菌污染;粉碎机将玉米杆粉碎后撒入果桑、无花果林下做有机松土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这对土壤团粒结构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广泛应用生态种养模式、节肥节药节水节地节能技术,化肥与农药使用量各减少10%以上,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1.2 “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整个基地采用生物链条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而且土地利用率达1.5倍以上,即1m2土地=1m2果园+1m2牧场+0.5m2牧草,这里既是牧场、也是果园、还是鸡、鸭、蚯蚓的天堂。
基地发展的这2a内,种养结合以养地的方式得到了10户社员及5户种植户的肯定,此模式很大程度的保护了土壤,避免土壤出现板结、沙化、根线虫泛滥现状,降低土壤板结化,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有效率达85%,并相应的减少了40%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通过鸭、鸡的粪便做沼渣、沼液入菜地、果园,这既给蔬菜、果园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又使蔬菜、水果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此外家禽及蛋的销售也为种植户增加了年收入。
2 Y语
基地作为实行生态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实行“资源、产品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原则,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与目标。基地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良好的经济发展效益。这样不但节能环保,还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的整体卫生环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1实施生态保护全面激励,推进农业建设机制创新
伴随工业发展建设以及小城镇更新步伐的持续加快,所占用土地不断扩充,因此应始终把握不侵占基本农田的发展原则,履行耕地保护工作机制,预防三废以及生活垃圾造成农田以及水源的不良污染。另外,应令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至生态保护与农业建设之中。可引入价格调控管理策略,创建可映射出资源稀缺状态以及治理生态环境成本的价格机制,具体的产品价格应反映污染治理投入的成本。再者,应履行必要的税收管理政策,加强农业建设。各个财政部门可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清洁生产,形成生态保护全面激励效应。由当前状况来讲,支持清洁生产总体的投入以及产出比例为1:2,即企业从事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创建了社会以及生态效益,还赢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因而,应创建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提升财政转移支付关于生态补偿资金的比例。实践工作中可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推动排污权交易管理机制,利用交易使相关单位为农村配备良好的生态保护仪器设施,进而为企业赢得排污指标。
1.2推广综合技术手段,预防环境污染
农业建设进行种植生产阶段中,应积极推广秸秆的综合应用手段,通过秸秆还田,使得秸秆成为有机肥,提升应用效率。应有针对性的饲养山羊或是奶牛等食草牲畜,将秸秆用于饲养肥料。通过上述综合应用技术,可有效的预防由于秸秆燃烧或是推进河水导致大气以及水源污染现象。养殖业层面,应积极发展畜禽粪便综合应用技术,将其作为养殖水产以及农田生产的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积极的发展沼气,有效预防粪便污染环境的不良问题,达到变废为宝的既定目标。
1.3引入循环农业建设模式,实施生态保护
循环农业为农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应把握3R原则,发展凸显个性化、具有创新性的循环农业模式。应积极引入集约性、丰富性、综合性的生态技术,实施生态保护。不论模拟生态结构、立体农业建设模式、食物链结构,多级应用模式、庭院经营发展体系,均需要应用立体化的农业生产种植手段,采取良性循环的科学技术。对于一些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我们不应一味的借鉴,更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把握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凸显地方特色。可积极推广契合循环农业建设模式的生产技术,不仅应开发创建资源节约以及循环经济链之中有关的生态技术以及系统模式,还应关注新型工业生产、现代化发展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循环农业系统格局。针对传统农业建设模式应做好深入的研发与全面改造更新,令其符合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需求。对新兴的循环农业模式,例如采取沼气、洁净太阳能、源源不断的风能以及生物质技术、有益生态食物链手段,应进一步做好示范以及全面推广,不断的总结经验,做好生态保护。应做好农民教育培训,令其把握新技术要领,进而真正提升综合效益水平。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