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素养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数学学科素养

篇1

摘 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科素养,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初中数学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培养出21世纪真正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意优化自己的教法,使所有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开展主动的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初中生既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又能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还能够对他们所习得的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学会举一反三,了解数学的意义。数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学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它对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也是初中生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使其掌握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从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维、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三个方面,讨论教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其学会主动思考,以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数学。这并不只是为了让初中生在未来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工作,而是为了让初中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爱学好问的好习惯。在《圆的有关性质》一课中,我利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让学生观察画图过程,总结圆的定义,系统学习圆心、半径等知识。然后,我问学生:“除了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一致的,还有其他的点与圆心的距离一致吗?”有的学生想了想,说:“没有。”然后,我让他们再亲自动手,探究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思维性,要想学好数学,单纯依赖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灵活应对任何数学问题。由于很多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先进,他们还没有转变以中考为指向标的教学意识,从而过于重视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反而忽视了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做某道数学题,但凡这个题目往更深层次发展,或稍加变动,就会让初中生束手无策。尤其是初三学生直接面临中考,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学习任务很重,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压抑。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数学教学的基点放在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科素养上,使其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在提高他们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减轻他们的负担。在《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我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小组探究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每个学生都需要在小组内发言,将他们亲自动手测量的结论在小组内进行阐述,然后,小组内部要将所有的结论进行整合,从而总结探究出“圆内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圆外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这个数学结论。每个区域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可被认为是一个集合,这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展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自学活动,让学生如法炮制,学会学习,初步树立空间意识,掌握数形结合等相关数学思想方法。

三、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

初中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科强调的是抽象思维与逻辑思S,这就为初中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增加了难度。然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知识,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学“圆”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让学生指出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际例子。学生指出车轮、自来水管、奥运五环等。在将这些实际例子的特点总结出来之后,展开探究,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圆的概念、性质等抽象的数学知识。

总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方面。教师要注意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学会主动思考,提高他们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初中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其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感触更深,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素养;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9-02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助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及学生个人的成长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莘莘学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教师而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助力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鉴于传统应试教育考试制度的相关要求,教师们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向学生讲述和传递知识点为己任;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将大量的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对教师的教学言听计从等作为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师生之间的友好平等关系难以建立,师生之间主要是以支配与听从这样的特点来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师生之间缺乏平等而自由的沟通。然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教师们为了更好地提升个人教学业绩,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优异的成绩,教师们不得不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改良和调整,以便于使得自身的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业绩,我们不仅仅要在自身的教学能力上下足工夫,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热爱数学学习的意识。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第一,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师生互动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力争培养的是那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二者皆强的学子,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地坚持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没有益处,因为,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高素质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英力量,而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撑。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和计划,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及时地改良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当下教育教学形式的一些不良行为,转变以往所坚持的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观念,转为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个体发展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而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使得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在师生良性互动的映射下变得越来越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少走弯路,继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学科素质。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活动时间,增强班级内部学生的团结意识,努力构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学习氛围。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曾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下,对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些被淘汰的教学方式百害而无利,而是因为它们不再适合当前环境下数学教学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促使学生能够在新课改下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言和表现的机会。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数学定理的求证过程,也可以在学生们课间休息的间隙,给学生们播放一些思想积极向上的视频和歌曲等,以此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此外,我们也可以以微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提前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以翻转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当下数学教学环境的新颖教学模式,在这种形式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可以即兴地展开交流和互动,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对教师即兴发问,从而更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在得以维系良好关系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助力我们开展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当然,在翻转课堂的形式下,不仅仅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相应的缩短,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同学感情和班级内部凝聚力,最终对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养成,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等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价值观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一对孪生姐妹,培养数学素养也兼顾了人文素养,学生在数学素养的基础上形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素养,是新课改实施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念。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科特点渗透相当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内容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形成良好的能力以及素养,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严谨的科学知识面前也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给知识学习过程注入生命力,知识因此会更加鲜活;在生命中融入知识,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厚重和有高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学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要善于在教材内容中发现实施人文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人文教学的内容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数学教学是验证和学习前人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所以新课改对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改动,将教学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应该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中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某一个数学概念、某一个数学定理形成的过程,其中蕴含的科学家努力攻关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前人进行的科学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合学生的特点渗透人文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具有情绪化的,他们叛逆、他们好奇,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有积极的接受性,反应快、思维活跃。因此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篇4

一、初中生数学课外阅读的价值

数学课外阅读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建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活动,它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数学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徐光启文集》中指出:读数学书“不止增才,亦德基也”。阅读数学书籍,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逐步掌握基本运算能力,而且自身的数学修养也得以提高,这些才是我们可以终身受用的素质。

广泛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如阅读阿基米德、欧拉、祖冲之等著名的数学家艰苦求学、终身奋斗的故事,学生可以多角度了解、甚至崇拜这些人类的先贤,感受前人严谨的态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通过认真细致地阅读,逐字、词、术语、句子、图表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例如我国古代的“百鸡百钱”、“鸡兔同笼”,它们都蕴涵了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资料,就会产生数学阅读的成功感,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思考,主动去分析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问题和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初中生数学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

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呢?什么样的书适合哪一年段学生读呢?我本着以大师的精神,鼓舞感化学生;以数学史的脉络,陶冶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丰富的课外趣味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通过多渠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年级向学生推荐以下书籍。

初一、读一些中外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和趣味类的数学书籍,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陈景润的故事等和李毓佩老师写的《数学故事专辑》、王国忠老师的《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英)文迪・克莱姆森的《我身边的数学丛书》、加德纳趣味数学系列(《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续编》、《矩阵博士的魔法数》、《测试你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新趣题》、《数学的奇妙》)……以名人成功足迹的实例来激励学生,但又以趣味的故事来延续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过渡。

初二、数学史,课外趣题,中外经典数学问题等。如斯科特著的《数学史》、罗庚著《从杨辉三角淡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淡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敲起》等,姜伯驹著《一笔画和邮递路楼周题》,嗣鹤著《格点和面积》……开始让学生学会思考,从显性到理性的提升。

初三、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学类书,温故知新,或者巧思妙解,把简单的问题上升为有深度的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又化解为容易理解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思维方式,领悟数学的奇妙与美感如:张景中出版了“院士数学讲座专辑”(《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斯蒂芬・巴尔著《拓扑实验》、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张奠宙著《20世纪数学经纬》……

三、初中生数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1.阅读氛围的营造

数学阅读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此,我们在教室里专门辟了一个空间来布置有关的数学阅读的内容,并不定期地更换。有“阅读角”――专门提供数学课外阅读的书籍,学生有需要自行借阅,并在书后写上这本书得推荐语,以便后借的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有“展示台”――将学生的数学小报、读书笔记进行展示;有“每日趣题”――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这些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互相督促的机会。

2.合理方法的指导

借鉴语文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略读、速读等。同时,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有些问题是蕴藏在题目中,不易被察觉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要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地圈、划、点、注、评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更多的是,通过教师课上讲评题目时渗一点,课外趣题导一点,开展数学阅读活动带一点,结合阶段自我总结和教师评价促一点,来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3.阅读成果的展示

学生进行了数学课外阅读,学会了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数学认识事物,必然有一些心得体会,我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数学日记、小论文、小报、调查报告,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写下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将生活中发现的现象通过数学的思考写成数学小论文或者是阅读中得到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写出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上述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粘贴在展示角中,也可以通过“数学会”的形式,让孩子上台来讲讲,各抒已见。这些成果基本都是站在学生自己的视角来认识数学认识事物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看、听、读别人的数学阅读成果,对学生本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篇5

关键词:美术;学科技能;学科素养;生活态度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活动、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学科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呢?

一、基础知识的认识

学科基础知识由学科基本符号、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组成。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概念,就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这里学生要了解什么是二度空间、三度空间、造型表现手段等概念。例如“质感”一词,我们应了解它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丝绸、肌肤、水、石等物的轻重、软硬、糙滑等各自不同的质的特征,给予人们以真实感和美感。类似的名词还有很多,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了解、记忆。

二、基本技能的学习

这里所说的“技能”,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能力很强的时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能力。如,手绘线条就是在抓住绘画对象的特征的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描绘视角,利用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和纸(各种类型纸张均可)等工具,用简洁概括的线条表达物象。手绘线条具有形象鲜明、绘制快速、用具简单、表达多样、易于掌握等特点。这类是可随时进行的学习,简单、易于操作。可以在教室进行,学生分组用手绘线条表达自己班级的样子,也可以画周围的同学;在室外也可以,用手绘线条描述正在上体育课的同学,画画我们的校园,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自己家是什么样子,每阶段结束后再进行小组评比,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比较有

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时空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三、基本品质和生活态度的养成

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学科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即学科基本品质。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必须体现学科的特点,并将基本道德品质要求具体化。结合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体现学科特点的道德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良好的道德培养可以表现在美术的课堂延伸,通过每年的艺术节画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把对生活、学习的感悟以绘画、摄影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觉得美术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让学生多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美术学科本身就是对学生审美的熏陶,可以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出自己所在的城市,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参观画展,体会不同画家的思想感受,从而使学生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初中生的一项信息技术与必备的技能。初中信息技术是属于科学劳动技能方面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更是应该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努力。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二)信息常识

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三)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四)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

(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3)学生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

(4)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

(5)学生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总目标,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是为了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使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集声、光、色、图、动画于一体,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其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可以综合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等多方面的协调操作。

(三)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7

一、着重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说一个人在海量的信息中分辨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这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学生的信息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信息的分辨和利用,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一)充分发扬老师的榜样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行为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并且直接的影响,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充分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在教学或者操作练习的时候,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必须展现出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从容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水平,转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信息方面的意识。

(二)注重对学生信息价值意识的培养

信息价值意识在信息意识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信息不但繁多并且杂乱无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对信息进行分辨,养成良好的信息价值意识,在诸多信息中选择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由于学生分辨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价值意识。

(三)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必须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有意思构思精妙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思考,提高其创新方面的意识。

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办法

(一)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必须从生活入手,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生活中的东西学生学起来会更加的亲近,减少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在整理信息的时候贴近生活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说在让学生学习电子表格的时候可以输入一些日常感兴趣的东西,这样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和生活的结合。

(二)通过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施行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培养学生们创新方面的意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意识提高也就是信息素养的增强。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联合生活实际,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老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教给他们创新的办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带来的愉快,让学生喜欢创新。

比如,说老师在讲到动画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一些有趣的画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授完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况下便会想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能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会不断的提高,课堂氛围也会愈加的活跃。

(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大胆的展示出自我,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方面的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倾听别人看法的习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起到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

老师可以在做图表的时候和学生商议用什么方式最好,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最好。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发言,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便会使用多种方法,不但能够很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了解其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关系

(一)注意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是独立学习能力上的培养,是对大量的知识进行分析查找以及评价,并且利用知识进行信息分析和交流。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灵活实用能力,解决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二)注意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及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经常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使用肢体教学的方式,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只注意学生学习任务和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必须注意是否经过课程的讲授对知识学习进行了一定的驱动。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不能够设计出和常理相违背的任务,也不能设计出那些和现实生活没有一点关系的任务。

(三)要不断加强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信息技术课本身和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是基础的课程,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灵活运用。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整合和渗透的,并且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想要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去,便必须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现在很多小学和中学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但是怎样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的合理有效,还是一个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云芳.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

[2]史英.利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分析研究[J].学周刊,2013,(05).

篇8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问题;解题策略;素养培养

“解决问题”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学习素养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涵要义的集中展示,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素养锻炼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题海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其在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教学理念的落后性以及能力培养上的消极性,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让学生在问题分析、探究、解答中,领会和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和方法,已成为有效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也成为高中生解题素养树立的必然途径。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就高中生所应掌握的常见解题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知识迁移特性,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思想

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相互联系,是一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知识内容,将需要解决问题转化为现有知识的过程。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内在关系,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变繁为简、变抽象为生动、变复杂为简单,实现隐性问题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C=3,BC=4,一条直线分ABC的面积为相等的两部分,且夹在AB、BC之间的线段最短,求此线段的长。

分析:本题是考查基本不等式与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恰当地选取变量表示夹在AB与BC之间的线段EF,同时考虑到题设中的等量关系,即SBEF=1/2SABC,另外,所选变量还应便于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于是考虑设BE=x,BF=y。再根据余弦定理公式从而得到线段EF的长度为2。其解题过程略。

归纳总结:根据上述问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发现,该问题解答实际上是将求线段长度的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的问题。而求函数最值是不等式的重要应用,当解析式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点的巧妙联系,求等量关系并合理变形转化,从而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二、利用数学直观特性,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学科知识是由数字符号和图形符号,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所组成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就为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问题解答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于数字的精准性和图形的直观性等特点,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把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把复杂的形转化具体的数,从而达到简捷解题的教学目的。

问题:已知sin(5π-α)=√2cos(7/2π+β)和√3cos(-α)=-√2cos(π+β),且0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函数综合运用的数学问题案例,而三角函数章节知识实际上是图形和数字有效结合的知识内容,数形结合思想在该章节有着深刻的实践和应用。因此,在解答上述问题案例时,可以根据问题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运用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消元法等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

解:由已知得sinα=√2sinβ ①

√3cosα=√2cosβ ②

由①2+②2得sin2α+3cos2α=2。

即sin2α+3(1-sin2α)=2,解得sinα=

±√2/2,由于0

所以sinα=√2/2,故α=π/4或3π/4。

当α=π/4时,cosβ=√3/2,又0

当α=3π/4时,cosβ=-√3/2,又0

综上可得:α=π/4,β=π/6或α=3π/4,β=5π/6。

三、利用数学发展特性,培养运动变化思想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基础知识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处于静止状态下的问题。同时,在实际问题解答中,学生不仅仅要回解答静止状态下的数学问题,还要解答处于运用过程中的问题案例。对于此类型的问题案例,解答时就要运用到运动变化思想,化静为动,动中寓静,动静转化。

问题:已知ABC的三个顶点为A(1,

2),B(4,1),C(3,4)。(1)求AB边上的中线CM的长;(2)在AB上取一点P,使过P且平行与BC的直线PQ把ABC的面积分成4︰5两部分,求P点的坐标。

上述“平面向量”问题案例中,第二个小问题中关于点P的坐标求取,就蕴含了运动变化思想,在解答该问题时,就可以采用动中寓静的方法,利用平面向量的性质内容,设定P的坐标为(x,y),由面积分成4︰5两部分这一条件得到 结果,然后建立(x-1,y-2)=2/3(3,-1)这一等量关系式,从而得出点P的坐标为(3,3/4)。

四、利用数学周密特性,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条件或结论不是唯一的情况下,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讨论辨析,得出周全严密的解题答案。此种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学生考虑问题不周,保证解题全面,科学、合理。

问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12x2-ax-a2

篇9

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由实践创造出来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2.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则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4.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而其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素质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旨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而数学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理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这对开发人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几年来笔者对数学素质的培养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1.以发展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完全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智能及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差生教学中,笔者将知识分成不同的环节,以讲、练、读、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地给出问题,让学生练习或口答,使其感觉有所收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师生情感

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仅对其学习成果肯定和表扬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以填空、选择题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创设生动新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搞好师生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处处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自动调节,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真正做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3.及时积累,锻炼意志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总是一环扣一环,前面学习过的公式、概念及特殊题型的解题方法等,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都要用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认识自我,克服怕苦、畏难、烦躁的心理,养成每天坚持巩固、小结、积累、预习的学习习惯,以不甘失败的坚强意志弥补知识学习上的漏洞、积极探索新知识。同时还应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学习活动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习惯、品德和意志等。它在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非智力因素反过来又作用于智力因素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数学成绩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多,下面谈谈造成大量数学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1.造成大量数学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1.1 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数学无兴趣。有些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分配现象,特别是受经商风冲击,对本身抽象难懂的数学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2 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意志。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和信心。甚至由于贪玩厌学,经不起诱惑,就不能控制自己把学习坚持下去。还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家长或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未接触到某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有畏惧心理,例如,初中的几何和函数问题。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从而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直至放弃学习。

1.3 缺乏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有些学生不善于和老师、同学进行感情交流,未能及时沟通,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遇到问题,爱面子,不问老师,以致问题解决不了时,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1.4 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中学数学与小学不同,知识点多、难度增大、综合性强,如果照搬小学的学法,显然是不能够适应中学的学习。而一些学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书面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不会主动去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重视数学的理解,偏重于机械记忆课本上的一些定义、公式、定理,甚至题解,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梳理归纳,知识点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a+b)2=a2+b2,sin(A+B)=sinA+sinB之类的错误,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2.数学教育与非智力因素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这就确定了学习数学的困难性。要克服困难,就需要顽强的学习毅力,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良好的智力因素,没有刻苦耐劳、勤奋学习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议论学生时说xxx很聪明,就是心没有放在学习上,这就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

从数学教材来看,也具备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必要条件。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即使不作专门的努力,也会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使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使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3.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掌握它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如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爱好――热爱。教师往往要利用实验操作过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实习作业、利率、归纳猜想等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又应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成绩的鼓励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更深刻、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爱好和热爱。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

4.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和措施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重点强调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把蕴藏在于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力发挥出来,煅炼学生坚强学习意志,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实施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

4.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克服那些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学模式。而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有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教师只有用自己真挚无私的爱去温暖学生心,才能使其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在任何合作中,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这样,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结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得失,认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4.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理想是指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它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一个人的理想内容越丰富、越崇高,对其推动力也就越大,它鼓舞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投身于科学攻关中去。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崇高的学习动机使他寻求挽救国家危难,解除人们痛苦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动机穿越他的一生,推动他为民族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数学是一门应用及其广泛的科学。就中学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学习中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现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事实确实如此,数学没学好就不可能学好物理等课程,也影响今后的水平和能力。若是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轶闻及一些数学名题与历史故事,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学悖论,或是提出一些已经解决或悬而未决的难题与猜想等,无疑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并萌发献身数学研究的伟大理想。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以介绍人体的“肚脐”便是黄金分割点,中国故宫的构图也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舞台上报幕员的位置,“最后的晚餐”中犹太人的形象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在学习“生活中的图形”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蜜蜂是一个造房专家,它的蜂房底部都是菱形且菱形的每个钝角都为109°28',锐角为70°32';又如在学了圆的基本性质后,可介绍名题“蝴蝶定理”;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介绍几种古今中外的证法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激励他们献身科学。

4.3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具有生成性、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等特点的学习习惯。“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要做到:①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课前对新课进行自学,并初步理解新课的内容;课后或考前,能针对笔记、课本等进行复习。②专心听讲,会记笔记。③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勤学多问。④做单元小结,使知识纲目清楚、条理清晰,形成体系。⑤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⑥自我评估,对自己学习的进程、质量或方法进行检查、评定,并选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4.4 精心创设求知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说,它是人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从心态上表现为具有自觉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势,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活动,同样教学实践也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不满意的成绩、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舆论、家长的责难,不仅会堵塞学生智能的发展,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淡漠,甚至铸成一种自卑、厌恶、恐惧心理,减退学习兴趣,造成畏缩不前的个性,因此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提高数学教有效的关键。

4.4.1 用数学史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教学中恰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故事,数学家的名言传记,用那些带有感彩的数学史实,以情育情,以情动人,如讲排列组合的乘法原理时,可讲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如讲到无理数,向学生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扔进了大海;讲勾股定理可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因此发现而欣喜若狂,宰了一百头牛来庆贺等等;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4.4.2 在数学美的欣赏中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统一美、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如平面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可统一为圆幂定理;对数运算中的“换底公式”可将任意对数化为同底的对数比,使其协调一致;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圆锥曲线可用同一方程表示等,这都充分展示了数学美的统一特征。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代数式子等都是对称美的具体形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对称美,更重要是要让学生自觉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4.4.3 善于设置悬念,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逻辑思维要求极严,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在高度抽象的天地里遨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为了吸引读者、观众的兴趣,往往先设置悬念,然后再一步步把它解开。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也用了类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让学生任意出示一道方程,然后笔者马上说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分别是多少,并让满怀疑惑的学生解方程验证,学生非常惊奇,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兴趣。又如,在学习数的平方时,笔者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接着问如果一直折下去,一共对折50次,这对折起来的纸有多厚?学生纷纷猜想:1厘米,5厘米,1米,笔者说都不对,到底有多厚?大约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学生都不敢相信,浓厚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带着疑问专心等下文。

4.4.4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及目的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它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动机。同时,在教学中可通过图形变化,数学规律,对称变换,知识间的联系等全方位地挖掘数学的美,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真正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5 手脑并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初中生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障碍。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将自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如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笔者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断定理。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学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枯燥的,它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气氛中解除迷惑。这样,学生就会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在亲身体验和认识数学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4.6 加强学法指导。

4.6.1 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自定一些“划”和批的记号,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边批边算的习惯。

4.6.2 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4.6.3 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所学内容。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并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

4.6.4 培养学生“准加快”的计算能力。数学是运算要求高的学科,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应用心算较多,而在初中数学中,相应运算的难度、运算的步骤都有所增加,运算中常出现由于心算不笔算带来的错误,一步出错,步步错。有些学生常常“看”题而不算题,懒动手,长此以往,做题速度减慢,导致计算能力下降。教学中首先得重视运算方面的训练和指导,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例教育学生,使其感到丢分丢得“心痛”,让学生笔不离手,计算时动手打一下草稿,把心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提高运算准确度,减少失误。其次应加强运算的限时训练,如进行5分钟测评,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好的运算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教师在培养或者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或者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定义以及概念,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顺利以及熟练地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各种实践问题,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关注或者重视对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分析研究,言而总之就是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或者提高。

一、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概念分析研究

人们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以及具体含义有着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是我认为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为三方面:相关的信息意识、信息涉及的各种能力以及利用信息的过程所涉及的道德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主要就是当信息的时候,学生能够对信息产生怎样的敏感度,同时对于相关信息的查询以及吸收能够做出各种下意识动作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观测学生的信息素养之前,需要对他们的信息意识进行相应的调查。

信息涉及的各种能力主要就是指学生在实际问题上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对于所、筛选以及分析研究的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程度判断能力。对于信息道德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调节人与社会以及其他人之间相应的信息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或者准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其他人群,他们在运用相应的信息能力解答相应的实践问题的工作中,是不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以及社会伦理进行相应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达出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以及信息素养的高低。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培养或者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或者详细措施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标准或者要求之一,就是培养或者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初中学校的部分信息技术老师,觉得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目标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或者关系。甚至有一些教师对于初中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的科学合理性提出了质疑。然而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仍然认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培养或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及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的因素,这就使得培养以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工作,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重点。

1.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是突出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培养或者提升,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进行联系或者融合,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就使得初中学生不能产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或者提升同学们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该课程的新标准去执行,也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叙述相应信息的综合能力,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方法,解答各种实践问题或者难题,教师在对学生培养信息素养的整体过程中,一直不变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社会道德以及社会伦理,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人才。

2.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要注重提升学生运用相关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所涉及的所有老师,可以运用各自学校内部所提供以及拥有的各种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提升运用相关信息的实际能力。

部分教师对于信息获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更新,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信息技术老师需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际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或者指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3.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提高或者改善学生的信息道德

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教授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证初中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信息道德。由于初中学生的人生经历还不是特别丰富,所以他们在进行信息获取或者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信息道德不能够达到标准,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提高或者改善学生的信息道德。

教师在对学生讲授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社会道德或者社会伦理,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让学生明白怎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科学有效的。同时,信息技术老师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信息技术问题,这样就能够检测到学生的社会道德情况,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或者帮助。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具有比较关键的作用,所以学校及相应的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进行关注和重视,从而培养出新时代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34-43

篇12

关键词:素质教育;要求;具体实践;初中数学

素质教育逐渐地提升到教育的重要章程,并且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那么,初中数学应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呢?

一、实施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全面开展德育教学

构建学科德育体系,创新性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同样重要,甚至比智育更为重要。只有拥有好的德育思想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重点提高学生能力

优化学科知识体系,丰富学生课堂参与实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3.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身教养;加强学生的智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确保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劳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开展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1.最大限度地发挥初中数学教师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占有比较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具体做法如下: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整个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开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整个教学工作教学理念发生变化,才能引起整个教学活动的变化。

(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及学科素养。一方面,从教师的道德素养方面讲,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从教师的学科素养方面讲,只有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是保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良性循环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只有抛开压力和枯燥,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二,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学生在比较自主的条件下,向最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进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条件,主动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努力地竞争进步。第三,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做好自己的引导性工作,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师生之间传统的重复性“讲解—听讲—记忆”基础要点的模式。尽管学习方法和传授过程比较枯燥单一,但这是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起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是提高数学素养和数学成绩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一种或多种新型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数学教学模式。当前已经逐步运用到教学过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活动型教学模式以及学者和教育家当前大力倡导的情境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或者完善后的比较初级的创新模式“拟定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

4.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细节

素质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等教学细节中。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在目标实现和具体实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对一般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以下几方面却处于忽视状态:第一,数学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第二,数学学科与学生的真善美培养,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个人的教育;第三,数学学科与学生的习惯及作风教育;第四,数学学科与学生的心态培养等等。这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把这些教学目标渗透到每一堂数学课堂上,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初中数学的素质教育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具体的教学实践会影响到素质教育进程及素质教育所能达到的目标状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快速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禹丽娟.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

[2]单红杰.刍议初中数学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

[3]侯永沛.浅谈初中数学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1.

[4]黄维亮.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索[J].内江科技,2006.

篇13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有比较大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整个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开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变化,才能引起整个教学工作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才能引起整个教学活动的变化。第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及学科素养。一方面,从教师的道德素养方面讲,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和品格,只有教师具有了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才能更好的影响学生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教师的学科素养方面讲,只有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第三,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沿袭原来比较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地引用当前创新型的、比较受追捧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

2、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是保障学生学习有效性,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良性循环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可以按以下几点多起:第一,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只有抛开压力和枯燥等繁重情绪,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第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让学生在比较自主的条件下,向最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进发,学生才会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条件,主动地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努力地竞争性进步。第三,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只要做好自己的引导性工作就好,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及习性。

3、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细节。

素质教育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等教学细节中。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在目标实现和具体实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对一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以下几方面处于忽视状态:第一,数学学科的学习性质与发展状态。第二,数学学科与学生的空间感的培养、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个人的教育。第三,数学学科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教学。第四,数学学科与学生的心态培养等等。这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把这些教学目标渗透到每一堂数学课堂上,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4、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

篇14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有效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学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传统问题教学中,传授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解答问题的“机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教学应遵循“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技能素养的培养作为问题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实施有效问题教学,已成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活动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生动性,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其要义的外在表现,是学科知识点之间深刻联系的生动展现。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进行有效的体现和展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的“代言人”,也表现出生动的特性。这一特性,为激发和培养初中生能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和放大数学问题案例的生动特征,设置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或讲授有关数学方面的名人轶事,营造浓厚的数学学科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学习情感,使自主积极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自觉意识。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初中生对矛盾性问题充满能动探知的心理特性,设置“同学们,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习,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是不是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听到这一问题,立刻给予了“肯定全等”的答案。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不全等”的结果,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利用初中生学习群体见解上的不同观点,将学生自然引导到全等三角形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知问题案例便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抓住数学问题案例探索性,培养初中生动手实践能力

问题: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是AB的中点,若OE=3cm,则AD的长是多少cm?

在该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题的意图,是借助于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探析问题案例过程中,通过对探究性问题案例所提出的探析要求,开展探究实践能力的锻炼活动。学生在探究该问题案例过程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点”,并结合以往解题经验,认为该问题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得BO=DO,由已知E是AB的中点,知OE是BAD的中位线,从而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一半的性质,得AD=2OE=6cm。(解题过程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探究性问题案例过程,再次总结归纳解题活动方法和策略。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的探究性特征,向学生展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案例,在学生探析问题过程中做到“放收结合”,将探析问题案例策略方法的任务“放”给学生,教师做好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点拨的“收”的工作,让学生在“一放”和“一收”的活动进程中,有效获取问题探究方法和技能,有效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以上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知问题、分析问题,提供学生进行探究分析问题案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素养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抓住数学问题案例发散性,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体系的生动表现和高度概括。数学知识点之间联系深刻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展示和体现,这就为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发散性特点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案例的发散性特点,能为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因此,在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具有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让学生在发散性问题案例的解答分析过程中,找寻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锻炼,解题策略更灵活,解题方法更多样,思维活动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