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范文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2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农村环境 环境现状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77-1

0引言

本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践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解决农村环境出现的问题,举例:农村污染问题,环保问题,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如何加强乡镇对农村环境的管理,科学运用环境保护措施治理农业环境污染。

1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变化,不少大型企业转型于农村,找寻廉价的成本用地,乡镇政府没有明确安排,导致农村环境的破坏,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恶化,这种现象不仅是某些地区或乡村存在的问题,更是现在农村普遍现象,有些地方领导注意到地区环境的改变,加强了关注,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农村环境,是由社会体系、经济体系、生态体系所构成的综合体系,城乡结合表现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密不可分。城乡发展改革,经济体制迅速发展,农村商品化、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增长,忽视环境因素,导致环境的落后,环境功能减退,危害到农村健康发展。

首先,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被破坏,大气环境不能独立消化吸收,近几年来年农业生产与耕种发生了变化,为了产业能得到高利润,高回报的模式,人们根本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损坏。其次,农村建设城镇化规模,加大对工业的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工业产业的结构布局不完善,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再次,农村地位在管理中立法不严,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导致农民在法律面前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举例:有些农村在秋收季节,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天空出现雾霾现象。能见度也就十几米左右,随着政府部门对环境认识提高,严禁了焚烧秸秆,有些居民不在乎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养殖畜牧业,导致污染物排放、耕种时农药化肥不合理等诸多方面。

2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加快了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延伸,在城市规划上比较重视,忽视了农村的重点,在规划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其一些地区或道路两侧的发展形成安置交错,这些地区在生活上对污染物的堆积没有相应措施的安排。

从社会学理论体系分析,有些地方的农村环境长时间得不到重视,政府人员和环保人员职责供给不完善。农村环境的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因为过分的开发引进工业,重视经济业绩增长,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工业化时代得到高度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使其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其中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

农村环境是由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组合起来的综合系统,说明农村环境构成是复杂的,关系到社会、自然、生态三部分结合组成,复杂的环境系统遇到的问题是多层面、多目标、跨越学科的,在农村环境存在的状况是直接与关键的因素。乡镇是带动农村发展的枢纽,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形成。现代乡镇的作用是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源头,推进乡镇建设发展的,村村相通,提高乡镇的规模,人口的转变形式不断加大,经过发展忽视了环境要素,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停滞,布局不合理,用地相互交错,环境资源不合理的安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污染源没有及时的控制,加上附近居民对环境知识的淡薄,加重生活污染,乡镇设施不够完善,使其在经济密集的区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危害农村的环境。

3农村环境解决的措施

根据国家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阐明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提高乡村领导对环保责任的重视,加强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环保知识,就目前来讲,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经济业绩增长,以经济手段展示政绩,找寻经济增长,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量,就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导致乡镇政府对环境的职能失去作用。有些地方环境部门与企业之间成立了保护作用,对地方环境污染,政府有时推卸责任,没能较好保护当地环境。所以,要想做好乡镇环境工作的保护,解决本质问题,就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提高乡村环境保护意识,强调对环保的责任。

加强对农民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由于文化素质不高,体现出对环保知识的淡薄。缺少对环境的认识和在生活中对环境道德的疏忽。导致在农村生活的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生产废物,因此,需要加强对公民良好的教育、宣传,创建绿色行动,自觉的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农村,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政府部门制定紧密的产业政策,宣传发展减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乡镇企业通过职能,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推荐生态化农业发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完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强实行农村整治措施:生活垃圾,水环境污染,农业产业污染,中小企业污染,建筑垃圾,道路垃圾集体整治。

篇2

>> 通化县采取七项措施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形势分析及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措施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改善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质量 试论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防治措施及环境监测方案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四平市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思路新\措施实\效果好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强措施 重基础 全面提升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 农村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刍议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简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其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URL].2015-04-23.

[3] 叶萍.农村水环境现状分析――以湖北省洪湖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宗泓.青岛市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城乡差距日益严重,虽然近几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进城务工,尤其是年轻人,大部分还是会选择进城打工,导致现在的农村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使得我国新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1.1水环境的调节功能下降

如今的农村已经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村,大量荒地无人去种植,使得农村整体氛围比较萧条。农村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水环境的调节功能明显下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河床的整体抬高,从而导致大部分的河道出现淤积的现象,使得有些地方严重缺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同时也会对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生物会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

1.2土地板结严重

由于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观念并不强,从而出现滥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长此以往,造成了现在农村土地的大量板结,土壤中的有机质大量减少,这对于农村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的。土地板结严重将会为以后的作物种植带来很大的难度。庄稼种植在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是不会得到充足的养分的,致使庄稼大量减产。

2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新农村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真正地解决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才能改善新农村环境。

2.1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村还存在着猪圈、粪池等设施,这种设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环境。同时,新农村缺乏一些公共的垃圾处理设施,出现垃圾任意堆放的现象。国家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垃圾处理场、垃圾桶、路灯等。在解决新农村综合环境的问题上,必须要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行,不然新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将会寸步难行,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应该加大对农民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的惠农政策有种地再也不用交钱交税,这种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很大地反响。

2.2综合治理环境

综合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基础。只有将现已被污染的环境治理好才能谈及其它。农村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农村环境治理做成一个完整的规划,对河流、山坡、土壤等进行综合治理,邀请相关专家到新农村进行考察,接受专家们的建议,保证在治理环境方面做到高效快捷,最好能够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和设备。比如,在河流治理方面,农村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彻底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淤泥,使河道恢复到正常的高度。同时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待河水的水质变得较好的时候,可适当放养一些鱼苗,种植一些能够净化河底水质的水草。综合治理已被污染的环境是改善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必要途径。

2.3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在环境综合整治的问题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别人来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不如强化当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行治理。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向农民传授一些知识,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结语

篇4

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区财政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与使用的监管;区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支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力度;区乡村管理与建设部门负责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行适宜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建设适合农村需求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置设施;区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负责农村集中供水和平安饮水工程的规划实施,加快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平安问题;要依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依照省环保厅和市环保局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区环保局要统筹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指导。负责指导农业清洁生产,扩大平安农产品生产面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指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统一指导和管理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负责指导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指导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区爱卫办负责指导农村改厨、改厕工程建设;区卫生部门指导村卫生室集中、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区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工矿企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区科技服务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维护科技创新,研究、开发农村环境维护适用技术,促进科研效果转化;区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有关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置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维护部等部门关于实现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11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境维护厅等部门关于实现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143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文81号结合我区实际,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认真贯彻全国农村环境维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和问题严重区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以奖促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平安、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二基本原则

集中投入资金,1.突出重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必需运用综合措施.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村庄饮水平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状况,使农民得到实惠。

2.因地制宜.

3.政府引导。结合我区实际。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4.规范管理.

三工作目标

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办运输、区处理”城乡统筹垃圾处置模式;建设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置和养殖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继续巩固和创建省、市级生态文明村,完成峡窝镇生态镇规划编制工作,为创建生态镇创造条件。加快山区生态项目建设,从而使我区各行政村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得到增强。2011年,建设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全区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基本得到治理。年。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局部重点区域的镇(办村环境状况得到整体改善。

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

二整治内容和要求。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农村区域污染减排等与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工作。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依法取缔维护区内的排污口。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划定水源维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维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维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垂钓、网箱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二级维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关停或迁移。

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污水。鼓励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办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经济基础较差、交通方便的村可采取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置;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办运输、区处理”城乡统筹垃圾处置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置。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结合《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养殖区布局。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规模经营。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工程等。

5.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优化农村区域工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依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加大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消除污染隐患。

三、申报顺序和资金管理

一资金申报顺序。依照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由区环保局、财政局制定全区“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以奖促治”资金由申请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村庄所在镇(办提出申请。报送市环保局、财政局,市环保局、财政局根据国家、省下达的资金计划和市年度预算安排“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补助资金。

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各镇(办依照施工进度向区级财政报账。区财政、环境维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5

农村最突出的三类环境问题

当前,农村突出的三类环境问题:一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人居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三是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为何愈治愈劣,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发展不当和发展不足带来的。解决此问题必须看到一个重要约束一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可能仍将继续存在,仍然会有相当多的人以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为生。此约束决定了农村污染治理可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它们首先必须确保农民受益并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任何激进的、外部输入性的、单纯管制性的政策都有可能面临失败。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的经验也说明这种问题必须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的情况下统筹解决,即兼顾“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思路是一致的。

据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采取以下4方面的对策。

一是要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基本制度包括有关法规、标准、管理制度及其支撑体系。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抓好3个重点:首先是逐步推行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其次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第三是将农村环境保护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二是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全面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政策,推行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筹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使农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聚居点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同时,应加大排污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体现对受害者的补偿。“开源”之外,必须采取有力的“节流”措施,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部门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自下而上”决策等问题。对于农村面源污染这样涉及面广的污染,应将治理资金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调配。对于农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方式和方法,应逐步建立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三是多方配合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应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乡镇企业和农村聚居点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为专业污染治理公司留出足够的市场化条件F的生存空间。

篇6

农村 环境保护 现状 

农村环保资金缺乏 

对于我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资资金,没有找到直接数据依据,所以通过中国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来间接反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认为:要使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2%以上;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1.5%;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境保护投资也需占GDP的1%。我国2001年到2012年的环境保护投资需占GDP的比例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在1.15%~1.67%之间,属环境问题基本解决。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难以保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自上而下决策”的供给制度下,环境投融资机制难以建立起来,导致目前环境保护投资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并且有些污染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银行商业融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较弱,环境保护投资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资金大部分由政府投资,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还没有专项资金,再加上农村地域污染源分散,污染治理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我国农村地域目前普遍经济规模不大、平均利润率不高,吸引资金力量不强,融资困难。我国现阶段环境投融资机制在城市地域难以建立,在农村地域更是步履维艰。 

农村环保制度缺失 

我国现有的国家制度在面对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中存在着空缺,这使得本来问题就非常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不但得不到丝毫缓解,而且已经呈现了变本加厉之势,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严重性的忽视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成了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和政绩考核的标准,整个社会对于环境问题都没有很重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污染。即使政府逐渐重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出台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措施应对环境问题,也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而没有关注到农村的环境现状。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其对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边缘化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没有给予充分认识和应有的关注。 

(2)国家在资源分配、政策出台和制度安排上的缺失 

纵观我国数十年来的发展史,“三农问题”产生和加剧的过程也同时是国家在资源分配、政策出台和制度安排不公平,向城市倾斜的过程。牺牲农村利益重点发展城市导致了农村多方面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在资源、政策和制度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突出表现为农业税的免除等政策措施。但我们还没有从政策和正式制度上给予农村环境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3)研究上的不足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充分关注,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农村具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提供了有效的智识支持,但是现有对于农村面源污染的研究,要么关注宏观的治理对策,要么是零散的现状描述,鲜见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这客观上阻滞了对于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 

农村环保治理效果低下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污染面广、隐蔽性强、控制难度大、表现不突出的特点,可引起地下水和河流水域的污染,且量大面广且难以治理。部分地区已经制定治理措施并实施,总体来说效果不太理想,如个别地区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缓和一段时间,还会“复发”;个别乡镇和部门对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农村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分散面广,防治及监管难度大。国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想通过改变农业生产习惯来达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目的,但我国农村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由于某些限制原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同时国家在农村地区推行沼气建设,某些农村地区发展的沼气池建设只是解决了部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农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还是无法得到根本治理。 

农业发展方式不适合农村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农村环境的保护。面对农村面源污染逐年加重的趋势,急需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少公害的目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村落众多,不同农村情况各不一样,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再予以改进。同时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實。 

篇7

一、切实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县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把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摆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同时,主动出击,积极开展了全县地下水和白河、唐河、湍河沿岸地下水调查,摸清了全县地下水水质状况,制定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规划和计划,连续三年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入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强力推进。今年,我县又把解决白河沿岸居民饮水问题列入以项目为主的重点工作,力争3年内使沿岸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通过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采取打深井、配套集中供水设施等措施,今年又解决了1.3万人饮水问题,目前已使全县乡镇村的2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

二、以治促建,稳步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我县在20*年制定下发的《*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年实施纲要》,把改善农村环境列为重要内容,明确了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环保目标,提出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设施为突破口,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几年来,我县不断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按照“四清、五改、三化”和“六通、六有”的标准,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完成户用沼气建设7800座,同时还建设了果园村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和南阳市种猪厂沼气工程。集中对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使这些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我县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筛选出生态条件较好,文明程度较高的村镇,按照生态创建标准,采取政策引导,资金项目扶持措施,进一步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使一部分环境优美村镇脱颖而出,目前已有两个市级和1个省级生态文明村通过了验收。典型带动作用激发了全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热情,全县个新农村示范村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确定为新的奋斗目标。

三、防控结合,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我县首先是完善乡镇企业发展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布局,便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集中控制与治理。其次是严格环境准入,实行发改、国土、工商、环保等多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联动把关,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的落实,坚决做到“四个不批”,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布局不合理,不符合选址、选线和规划的不批;对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不批;对增加排污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不批,杜绝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去年以来,我县先后否决投资额2亿多元的10多个项目。第三是狠抓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染治理力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限产限排,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三年来,我县关停粘土砖等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29个。

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我县围绕发展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不断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撒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面源污染防治上探索了初步经验。如今我县的3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平均施用化肥和高毒农药量不到其他农区的一半,这样即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水平,打响了无公害蔬菜的品牌。与此同时,我县不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促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了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县畜牧公司种猪厂污染治理工程年产沼气立方米,有机肥吨,不仅治理了污染,而且转化成了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该治理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今年我县又有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主动开展了污染防治。

五、大力营造人工植被,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篇8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总书记、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加以推进。20xx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次会议是首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决心,也表明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决了农村近l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个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

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见》明确了20xx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 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

改善。

篇9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加以推进。20xx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次会议是首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决心,也表明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决了农村近l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个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

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见》明确了20xx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 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

改善。

篇10

日照市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南翼,全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沙沟村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西北部,距镇驻地约2公里。全村共有560户,1760人,分为11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土地1568亩,山场600亩,茶园360亩,少量林果50亩,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5座。该村村民以外出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一)生活垃圾污染

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随意堆放

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三)生活污水排放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四)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

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存在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如去年主要道路两侧美化、亮化资金缺口比较大。

(二)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三)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三、沙沟村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的投入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措施。沙沟村在党委政府和中级法院的帮助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2条,对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进行了修建,对村内多处地方进行了绿化、对公共厕所进行了整修、对墙面进行了粉刷绘制,安置了健身器材,配备了多处垃圾箱和专职保洁员。

(二)综合治理环境

沙河沟村在河道治理方面,清除河道下面积压的垃圾、淤泥还应该将河面上覆盖的一些对于河流有严重危害的植物做到彻底清除,定期为河道清理杂草。在党委政府和当地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将进行河道治理和护坡。

(三)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目前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保证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沙沟村定期向农民宣传,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签订责任书,消除农民一些陈旧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可以在新农村的未来发展中形成一股全新的风貌,鼓励当地农民自主地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的老大难问题,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帮助农村制订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建房、道路、排污、排水和公共设施,都要有规划,不能到处乱建。

努力改变农村“三无”现状,争取实现“三有”。一是要实现家家建有厕所,或村上建标准卫生公厕,消灭解手要“打游击”的现象;二是建有鸡圈和猪栏,做到鸡要圈养、猪要关养,不能把禽畜与人混住。三是继续抓好改水、改厕、改灶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建沼气池或使用煤气、太阳能 四、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各村要高度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河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另一方面,推行基层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

(二)坚持发展,加大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治理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在全体村民中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加快农居点体育、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健全制度,落实长效,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保洁员队伍,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保洁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保洁员岗位职责;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安排专职基层干部负责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的日常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篇1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

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见》明确了2010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但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日本治理琵琶湖污染,花费了巨额资金。我国一些湖泊由于面源污染等导致富营养化,投了不少钱治理,至今还难以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个小企业污染一条河,农民守在河边吃井水,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好预防工作,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篇12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村工作,明确整改事项,强化落实责任,集中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Xx村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完善,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主职干部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全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使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评价更满意,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整改原则

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制约Xx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坚持循序渐进、确保实效的原则,同时考虑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对于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立即予以解决;对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实施,给予解决;对于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列入计划,创造条件限期解决;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用于借鉴。

三、整改问题

(一)个别党员干部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党员干部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所欠缺,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不够重视,没真正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虽然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计划表,但由于农业生产、经商较忙,集中学习时间不够,学习、生产安排不充分,以致于个别党员干部自学率、参与率不高。

(二)工作上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识。由于村两委班子在发展经济方面整体素质水平还不高,对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过多依赖老经验、老做法,对全村今后的发展思路想的不周、看的不远,思想上还不够解放,创新能力还没有进一步提高,使全村工作重心没有转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上来。

(三)以人为本,关心群众还不够。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服务群众的思想体会不深不透,还没有自觉地把党员和群众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与广大党员、群众交流不足,交心谈心、听取意见还停留在表面上,深入群众、了解民意、走访农户、过问群众不多,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及时予以解决。

(四)注意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自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八不准”规定出台后,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村的计生对象有一大部分都是两流人员,增加对计生服务对象排查摸底的困难,也给我村的落实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每年甚至还要两次外出进行计生扫尾,增加了村的经济负担,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使我村的计生工作有所松懈。

(五)村庄环境卫生较差。我村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确实比较严重,村民的环境卫生素质差,环境卫生意识不强,乱倒垃圾、乱堆杂物,特别是在排洪沟内和公路两旁及房前屋后随处可见这种现象。

(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受我村地理位置的局限,优势资源匮乏,第三产业又难以发展等原因,使我村一直没有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可开发项目,致使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弱。

四、整改内容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整改措施: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部分党员因农业生产、经商和工作需要,村党支部决定一方面采取以党员、干部自学为主,支部专题学习为辅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连续两次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党员采取补课的方式。把党员学习和群众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把支部集中学习与党员自我学习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切实加强学习的实效性。

(二)增强科学发展意识。

整改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在今后的全村工作中要结合我镇发展形势和农村工作实际,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集思广益,科学论证,集体决策,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多请示多汇报,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力量,集中大家智慧,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的意识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做好全村各项工作,开创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增强为民服务宗旨意识。

整改措施:要时刻把维护和实践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真心实意的服务好农民群众。以党员的标准和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村班子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党员群众,真正使农民群众感受到村两委办事的热情和效率,不断提高为农民群众的服务水平。

(四)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整改措施:根据村计生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村两委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做好计生工作,加强计生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增强育龄妇女的计生意识,增强对计生服务对象排查摸底工作力度,加大制度、法规落实的力度,使我村的计生工作更上新台阶。

(五)加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整改措施:村两委非常重视村庄环境卫生,利用宣传栏、各种会议等形式向党员、干部、群众宣传加强环境卫生意识,形成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以改变我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整改措施:两委班子非常重视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个问题,也多次向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请教征询发展运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金点子、好建议;还多次召开了本村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会议,征求好建议、好点子,要求他们要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出发点,出谋划策、献言献策。

五、整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整改落实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村党支部决定成立由支部书记王洪恩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检查全村整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统一思想,把整改落实工作作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性成果,积极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推进我村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篇13

一、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农村水源污染、迅速发展起来的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都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除此之外,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工程施工、农业垦殖与秸秆焚烧对水环境的污染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这造成了非点源污染的进一步加剧,而非点污染源分散、范围大、难于监测和控制,具有不能用排放标准来衡量的特点。非点污染源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污染物质主要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直接影响水环境的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

1.侵蚀泥沙本身就是非点源污染物,造成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水体浑浊,降低了江河湖泊的防洪泄洪功能;

2.侵蚀径流和泥沙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环境恶化;

3.由于侵蚀泥沙和所携带的化肥、农药、病菌等污染物的进入,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因此,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农业资源遭到破坏引起土壤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而且造成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旱涝灾害频繁加剧农村水环境恶化

我市自然灾害频繁,降水量的7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大雨,而且年际丰枯变化很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旱涝交替发生的局面。有些支流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破旧衣物等不可降解物大量产生,村道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随处可见;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环境恶化。枯水季节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在河槽内积蓄,而到汛期雨洪而引发大部分支流积蓄的劣质水、污染水集中下泄,使干流和沿河湖泊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污水的下泄还导致沿河的城镇供水和下游湖泊渔业养殖遭受影响。非点污染源在暴雨或暴雨后对水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90年代几次大洪水期间,洪水淹没了大面积的土地,基础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灾区的粪便、垃圾、畜圈以及淹死的家禽和牲口造成环境和水源污染。

四、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体思路

我市地处淮北平原,水资源相对充足,应进行水环境容量研究和核算,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在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我市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五、农村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对策

农村水环境保护: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严格地讲,应当在满足一定水质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治水,节约用水,维护水体的良好水质,防止水源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六、?加强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改变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传统耕作方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泥沙、养分和农药的流失。随着点污染源的严格控制和全面治理,在考虑水体污染控制时,非点污染源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但在治理非点源污染涉及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农民配合等方面,存在着技术困难、国情条件限制以及农民利益的协调等,在农业中又存在着化肥、农药的难以替代性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有效的水土保持经营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侵蚀,减少径流,控制水质的退化。第三,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第四,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

从根本上来讲,我市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市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在水利专项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

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首先就要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其次,要因地制宜应对干旱缺水,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塘坝多蓄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低,靠修水库与其他蓄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量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市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篇14

当前,我省农村垃圾已成为一大顽疾,整治的难点和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一是人口多,生活垃圾日产量大;二是柴草多,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三是畜禽饲养多,畜禽粪便清运不及时;四是农村所有的空闲地都种上了庄稼,很难找到集中堆放、统一填埋垃圾的地方;五是粮食主产区普遍财力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一时难以解决。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抓手,以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总结推广了“三线一环”重点部位整治等8种模式,着力抓了村屯道路建设等20项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省直相关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主动工作。住建部门突出抓了农村环境改造提升总体规划、垃圾污水处理和危房改造。环保部门加强了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实施、生态保护建设的监管和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发改和财政部门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交通、国土、水利、林业、卫生、粮食等部门不断加强农村道路、土地整治、饮水安全、绿化美化、卫生厕所、科学储粮仓等基础建设。农业、畜牧部门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污染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教育、文化、体育、商务、旅游、民政等部门加强农村中小学、文体场所、农贸集市、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书屋、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建设。其他部门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

主要成效:一是突出规划编制。全省先后完成28个县(市)镇村体系规划、307个镇总体规划和258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分别占应编制规划的70%、72%和30%。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5.35万公里,解决67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基本解决,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35万户,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改造农村危房16.26万户。三是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城乡校舍704万平方米,实现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24个,武装农村文化大院6000个,全民健身广场(体育公园)覆盖60个县(市、区),为3741个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修建村部4539个并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修建卫生室6050个、农家书屋7249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四是环境连片整治。启动国家环境连片整治试点,总投入14亿元,对1983个示范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进行整治,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受益人口360万人。开展了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五是突出卫生管理。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54.8万个,公共厕所2.1万个,新建垃圾处理场点5.5万个,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9000个,新建科学储粮仓36.6万套,修建排水沟3005万延长米,改造围墙3631万延长米、大门20.6万个,安装路灯5.78万盏,绿化美化村屯2.1万个。

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差距。一是重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地组织机构虽然都比较健全,但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不够。二是规划编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地都搞了一些规划,但总体上村庄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和配套规划体系还不健全。三是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不足,整合资源不够,农民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重建轻管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既缺少管理制度,也缺乏管理手段,垃圾围村、秸秆污染、粪便乱堆等突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当前看,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村容整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解决农村垃圾围村问题,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治标治本相结合。为此省农委研究制定了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六大工程,分2013年全面启动重点突破、2014~2015年深入实施全面推进、2016~2020年提高完善全面达标等三个阶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意见。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省政府文件下发施行。近期,省政府召开一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会议,对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将农村环境整治结果纳入到市(州)和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行政一把手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第二,建立财政补贴制度。从2014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按照一定补贴标准每年部分行政村给予补贴。各县(市、区)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补贴主要用于购置垃圾转运车,建立垃圾堆放场点和填埋场,对农村环卫人员工资补贴等。各乡(镇)和村也要拿出一定额度的资金,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

第三,开展评比命名活动。每年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省政府分别给予荣誉奖励待遇,命名为环境卫生达标县(市、区)、环境卫生达标乡(镇)、环境卫生达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