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范文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21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会计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与《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资产定义的规定,人力资源已具有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企业就应向受聘者支付相关费用,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资产;②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企业通过支付工资、奖金等报酬形式实质上已取得或控制了人力资源聘用、培训与解雇的权利;③资产会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其创造的价值总是远大于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成本),具有服务绩效潜力,能够为企业创造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一项资产。由于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为载体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只能在观念上、意识上感知;人力资源只能在受雇期内被企业长期使用,其价值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进一步地说人力资源是一项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规模经济和要素质量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其中由于人力资本的增量而导致的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规模经济和物质资本质量的作用,即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贡献率远远大于物质资本。事实上,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能在二战后物质资本严重受损的条件下,经济迅速恢复、崛起,很大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保存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我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上未给予高度重视,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量,而质却不高。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可促使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的特点,为了在经济上尽快赶超先进国家,我国应积极促进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推行。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现已为我国会计理论界所认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都有了其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只要合理借鉴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先进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加之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鼓励国内学术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探讨,鼓励企业界,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试行,在我国尽快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并付诸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人力资源的定价

有的人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分成三部分:一是发给员工的工资性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成本;二是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培训费支出予以资本化,在受益期内摊销:三是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经营网络的人员确认为资产和资本,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并由全体投资人或资产评估机构测算确认其价值。我认为上述观点之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其可行性值得商榷。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本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难题是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目前,主流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历史成本法,以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为计量基础:二是未来收益贴现法,以人力资源的产出价值为计量基础。即,人力资本=净资产×净利润率÷行业或社会平均利润率-净资产;税后利润分配时,人力资本应占税后利润的份额=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净资产);人力资源享有的税后利润=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净资产)×净利润我比较赞成后一种方法,因为它能够反映人力资本的本质,符合现财学关于资本的内在价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贴现理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管理当局的努力程度,并有科学的依据对管理当局及所领导的管理人员进行评价,进行激励,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把财务资本出资者的利益与资本出资者的利益科学地结合起来。

三、关于人力资本计量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有未来工资贴现法、商誉法、经济价值法等。1.未来工资贴现法是企业预计未来支付职工工资的现值,并以此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如前所述,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中V部分在每个会计期间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是劳动者每期付出的劳动力资源的等价补偿,应在当期予以费用化,而不应将其资本化。人力资本反映的是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应为扣除了工资后的人力资源的价值。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未来工资贴现法计量人力资本不可取。2.商誉法是将企业过去若干年超过本行业正常盈利的部分作为商誉,然后乘以人力资源投资率求出积数,并用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几个问题:(1)“过去若干年;(2)企业正常盈利情况下人力资源创造利润的能力未予考虑与计量。同样是人力资产创造出的价值,有什么理由将其排除在外呢?3.经济价值法要求以企业未来收益现值乘以人力资源的投资率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中人力资源的投资率指人力资源投资占用企业总投资额的百分比。这种方法符合劳动者权益的定义,但人力资源投资率却难以确定。其他方法,如拍卖法、评估法等也是计量人力资本可取的方法。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对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就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即增设相应的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披露人力资源信息的指标(项目)。(一)账户设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设以下几个账户:“人力资产”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借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人力资产的减少数,其余额在借方。“人力资本”账户,属劳动者权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劳动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贷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劳动者权益的减少数,其余额在贷方。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应采用未来收益贴现法。该账户应按具体的劳动者设置明细分类账。“人力投资”账户,属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资及摊销情况,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予资本化的部分,贷方登记每期摊销数,余额在借方。“人力费用”账户,属期间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费用化的部分及人力投资(资本化部分)的每期摊销数,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借方的数额。由于该账户的设置,传统财务会计中与核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有关的账户(如“管理费用”等账户)的核算内容应予调整。(二)账务处理。人力资源的业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投入与退出、工薪报酬的支付、对人力资本的期末利润分配及发放、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整等。关于人力资源的各项业务的核算方法如下:1、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增加了人力资产,另一方面也使职工成为权益人,增加了人力资本,两者数额相等,应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账户。2、人力资源的退出。人力资源的退出与其投入恰好相反,应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如果退出时还有未摊完的“人力投资”,则列作损失。3、工薪报酬的支付。支付的工薪应视作职工预支的利润,以“利润分配――工薪报酬”户来反映。借记“利润分配――工薪报酬”账户,贷记“现金”等账户。4、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应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开发”账户。5、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应借记“人力费用”账户,直接费用化的部分,借记“人力投资”账户(资本化的部分),贷记“现金”等账户;摊销人力投资时,应借记“人力费用”账户,贷记“人力投资”账户。6、期末,结转人力费用时,应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人力费用”账户。

五、关于人力资产摊销的问题

这里说的人力资产指与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人力资产部分,即仅指劳动者投入的人力资产,而不包括企业为取得与开发人力资产而耗费资源的资本化部分。我认为,该部分人力资产不应被摊销。首先,劳动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获得更多的经验与知识,增加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因而,人力资产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同时,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包括V和M两部分。V部分作为对人力资源消耗的等价补偿,已以工资的形式记入当期费用。剩余价值M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应通过税后利润分配的形式补偿给劳动者。若将其在税前作为成本摊销,则企业创造的利润从何而来呢?摊销额计入当期费用,又是对何种劳动资源消耗的计量呢?因此,不应对这部分人力资产进行摊销。在企业吸收劳动者,人力资源增加时,应借记“人力资产”,贷记“劳动者权益”;当劳动者退出企业时,则做相反记录。同样,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人力资产重估增值时,以增值额部分借记“人力资产”,贷记“劳动者权益”;反之亦然。可见,这部分人力资产所反映的企业现时拥有劳动力资源的价值,即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六、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把为取得、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背离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影响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财务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揭示和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关人力资产的数据,可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示于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人力资产是由对人力资源投资而形成的,且持续期限往往大于一年,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相应地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可以增设“劳动者权益”项目,用以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劳动者权益构成。此时,会计平衡公式就由原来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为“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同时,应在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下设立“未分配职工利润”明细项目,以反映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利润,而传统会计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改为以“未分配利润”项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投资者利润”明细项目进行反映。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用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同时对原“管理费用”账户反映的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在现金流量表上,对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出和流入)下单独列项反映。

七、结论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一、会计信息披露内涵概述

会计信息披露就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将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有关重要信息,尤其是涉及到财务报告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充分提供给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过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公用性、决策有用性、可理解性、真实性和独立性、及时性的特点。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通常情况下经营内容涵盖范围较广,管理体制也相对较为复杂,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具有核算内容多样性、管理体制复杂以及核算方法灵活等一系列的特点,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要求也相对较高。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分析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当前,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不够真实可靠,特别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不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成果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等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了传递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存在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

2.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部分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遗漏以及短缺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充分,有时进行选择性的披露,对一些关键的事项进行违规隐瞒。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关系到能否快速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服务信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着披露不及时的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的技术性不高,存在着拖延的情况。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危害性分析

1.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决策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不能准确的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可能造成投资者的错误决策以及盲目投资,当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失,就会对上市公司失去信任,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2.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特别是在造成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出现的损失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投资者信心动摇,引发撤资潮,这不仅会造成上市公司的利益损失,同时也会造成股市的震荡,严重扰乱社会经济制度。

3.影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

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普遍存在,会造成国家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产业作出错误判断,进而造成宏观调整方向出现偏差,后果非常严重。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措施研究

1.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制度体系

造成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上,应该按照国家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相关要求,对董事会的工作程序以及权限、监事会的管理责任等进行制约,减少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干预行为。同时,应该进一步的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合理、规范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尤其是落实好内部会计责任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通过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2.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目标的设定上应该重点是满足上市公司相关利益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是符合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上,必须严格确保决策有用性以及审计无差性的原则要求;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确定上,应当适当增加财务会计信息、风险管理信息、报表附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重;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上,应该积极地采取专业性报告以及简要报告两种形式;在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上,应该实施定期披露以及重大决策信息的实时披露。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规范完善,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优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流程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流程管理上,对于会计信息的编制,应该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相关要求,重点防范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以及关联交易等进行不正当盈余管理以及操纵利润的行为。同时,加强对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审核,重点审核会计信息中是否存在着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误导性陈述以及其他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完整。同时由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等共同对披露会计信息中涉及到的上市公司财务收支情况、合法合规情况以及经营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会计信息披露中错弊问题,保证信息质量。

五、结语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造成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为了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应该重点在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内涵

Gray 等( 1987 年) 认为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是指: “就组织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与社会定的利益团体和整个社会进行沟通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是一个同时涵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所以企业环境会计应从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时并没有单独提及环境会计, 只是将环境问题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方面;到了20世纪80年代, 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研究兴趣明显转向了环境会计, 期间发表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文章减少, 而有关环境会计的文章显著增加;到了20世纪90年代, 环境会计研究完全主导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后来的研究者常常将两者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无论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还是环境会计,都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它们共同关注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本文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来论述企业环境会计。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目前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披露的公司数量在不断上升,披露的内容逐步完善,披露的质量逐步提高等,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论述如下:

(一)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所占比重小且行业性强

尽管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所占比例仍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

(二)披露内容不够全面

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中主要描述的是历史信息,而对可能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披露较少;大多数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是一些对企业的经营状况难以产生太大影响的普通信息,对各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环境污染影响情况等负面信息则是很少提及。

(三)披露方式不规范

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报表附注、董事会报告和内部工作会议记录、独立报告等,其中能够单独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的企业少之又少,如通过2013年11月的《首届(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可以发现,两千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617家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只有18家公布了环境责任报告。可见目前上市企业公布环境责任报告的比例确实是非常低的。

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

如今,我国政府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当前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对于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规定与要求。除此之外,我国没有相关的准则或制度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和操作指导。基于此,很多企业会对环境会计信息不进行披露,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该类信息可能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

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只有国家审计部门针对一些重污染行业进行的局部环境审计,而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层面并未开始进行环境审计。

(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要求不高

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环保意识不强,因此缺乏了解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股东投资时更多的关注盈利,极少注意环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债权人更多地关心债务人债务到期时的偿债能力,不重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淡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不高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优化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

首先,要完善我国的会计法,在其中增加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违法行为处罚的内容,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准则的制定对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需要进一步借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对于环境会计研究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参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制定出关于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相关准则制定后,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从而使环境会计具有规范性与实际可操作性,保证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二)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力度

当前,我国审计准则中尚未针对环境事项的确定和计量进行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均无法依照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准确把握审计尺度,实施审计与监督。因此,应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上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细化审计准则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逐渐开展对环境信息的审计,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利益问题,推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借助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公众的举报和环保组织等非营利组织的力量,监督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四)制定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制度

在激励方面,政府环保部门可联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环境信息进行自愿性披露且披露信息真实的上市公司给予降低排污费、税收优惠等优惠。相反,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根据的环境审计报告,对于未能披露规定的环境信息的企业,特别是重污染行业中的上市公司,环保风险较高,却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应进行严惩。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10(3).

[2]同勤学,张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探讨.学术研究,2012(12).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报告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与披露范围界定

1、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思想产生于1924年, Oliver Sheldon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经营者应该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的需要。1953 年Bowen 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此后,国内外学者大多都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来定义CSR。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的交易伙伴,如股东、债权人、等,还包括政府监管部门、社区与居民等压力集团,以及其他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然而,正是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涉及很广,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范围,致使企业社会责任至今仍然是一个含糊而充满歧义的概念。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增进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企业必须摒弃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的福利的关注,具体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生态和伦理五大层面,从而实现企业、环境与社会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和长远绩效。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界定

国际上学者们对于社会责任披露的范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其中,著名的 RDAP 模型由Steveb L.Wartick 和 Philip L.Cochran 提出。这个模型包含四个维度:经济责任、公众责任、社会响应和社会问题处理。而由美国的 KLD 公司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多维指标体系,则涵盖社会关系、环境绩效、员工关系、产品等利益相关者指标。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界定也进行了深入研究。20 世纪 70年代,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十分流行。部分学者通过分析公司已公开的诸如年度报告等文件,对环境、机会平等、人力资源、产品及其他等六大方面内容进行量化打分,进而得出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评价。晁罡(2008)认为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股东、环境、社区和特殊群体等。张玉爽(2011)所划分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员工关系、环境、商品五个维度,则是参考了美国专业机构 KLD 制定的多维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尽管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不尽相同,但我们不难看出,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基本包括如下六个大类:股东与债权人,环境与能源、员工的安全与福利、产品与服务、就业与地方经济,其他。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方式

2008年之前,分散披露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即在企业年度报告的各个部分,分散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然而,这种方式限制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还有部分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在年度报告中单独设立一个模块进行披露。也有企业利用公司官方网站、电视等媒体渠道对特殊的社会责任事件进行信息披露,但这种方式多用于解决危机公关和处理企业负面新闻,持续性和可比性差。2008年后,独立于年度报告之外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大型央企和国企开始推行,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然而,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文字性叙述为主,国外报表性披露的形式还尚未出现过。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2006年,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仅为32份,此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增长到1006份。2013年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达到1231份。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占比约为10%。

按板块划分,各板块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均在上升。沪市主板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最多,有40%都了责任报告,有386份,占全部报告的58.66%。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其次,责任报告共计119份,占比18.09%,较去年的123份稍有下降。中小板的报告数量显著增加,比上一年度增长26.5%。创业板最少,只有29份,所占比例不足5%。我国A股上市公司独立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逐年上升,2013年共计658份,包括《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1.15%。除了被强制性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上市公司外,共有247家公司自愿了社会责任报告。如表1所示,创业板企业有高达96.43%的企业属自愿,而沪市主板仅有21.2%的企业是自愿,在各板块中比例最低。

表1.2013年自愿的公司数量与报告数量占比 (数据来源:证券时报)

[板块\&2013年

报告公司数量\& 自愿报

告的公司数\&自愿报告公司

占板块内报告

公司比例\&沪市主板\&382\&81\&21.20%\&深市主板\&118\&46\&38.98%\&中小板\&120\&93\&77.50%\&创业板\&28\&27\&96.43%\&]

按行业划分,如表2所示,制造业公司2013年报告344份,位居各行业之首,增幅13.91%;传播与文化产业、建筑业增速最快,分别增长50%、25%;而交通运输、仓储业公司报告数量则呈现小幅下降趋势;综合类企业报告数量没有变化。

表2. 2012年、2013年各行业报告对比情况(数据来源:证券时报)

[行业\& 2013年报告数\&2012年报告数\&增幅\&制造业\&344\&302\&13.91%\&交通运输、仓储\&38\&39\&-2.56%\&金融、保险\&40\&39\&2.56%\&信息技术业\&40\&36\&11.11%\&房地产业\&40\&34\&17.65%\&采掘业\&32\&30\&6.67%\&电力、煤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 \&28\&27\&3.7%\&批发和零售贸易\&29\&26\&11.54%\&综合类\&19\&19\&0\&建筑业\&20\&16\&25%\&社会服务业 \&12\&11\&9.09%\&农、林、牧、渔业\&10\&9\&11.11%\&传播与文化产业\&6\&4\&50%\&]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从总体上看处于发展阶段,但仍有近一半企业的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201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分为35.3分,比2012年略有上升,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从行业看,天然气开采与加工业、电力供应业和银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较好。从企业的特点看,央企控股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水平落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理论研究上以及实践上,都很不成熟,各界对于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存在较大分歧,且认识不足。通过对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报喜不报忧。有的企业几乎没有对一些利益相关因素进行披露,涵盖内容很不完善,最终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化。总览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年报将大量篇幅花在了披露企业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公益事业上。对于信息使用者最需要的信息产品安全责任信息,以及环境保护责任信息则覆盖很少。

(二)信息披露的质量参差不齐

在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仍然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社会责任报告多被作为公司年报的附件进行反映,导致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重于实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性质的企业间差别较大。

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水平较为接近,民营企业披露质量最差,几乎未披露任何责任管理信息。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在国有企业中水平最高,中央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大大超过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此外,行业的不同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制造业和采掘业,由于行业的环境污染和员工安全问题突出,其行业责任管理处于领先地位。

(三)缺乏系统化指标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系统化的指标来规范各个公司的信息披露,致使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被忽略,社会责任披露形式化严重。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披露现状来看,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整合度差,层次不明晰,对需要重点披露的信息例如消费者权益和员工安全问题说明很少,而对树立企业形象有利的信息浓墨重彩。在绝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性的叙述为主,量化的数字信息少之又少,成为定量分析的严重阻碍,难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四)缺乏有效监管体系和第三方审计

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才开始在我国,监管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披露出来的社会责任信息中,虚假信息和信息垄断的问题比较严重,从而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效果,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此外,我国也没有要求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因此,当前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审计的,真实公允性存疑,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树立企业形象的广告平台。

三、优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所暴露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范围认定和理解存在分歧的问题,导致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和时间范围,继续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研究成果的成熟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和清晰社会责任相关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针对不同的行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不同侧重,将各行业进行划分,针对其社会责任敏感方面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例如,食品加工产业,是质量和诚信敏感型企业,需要公开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煤矿采掘企业则是环境敏感型和权益敏感型企业,需要披露环境保护和员工生产安全与福利方面的信息。

(二)加强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作用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处于自愿性阶段,报告质量不高。我国急需通过制定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为。此外,还需要出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指导政策和系统化指标体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特征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南,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监管和评审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分在监管上需做到奖罚分明。对于虚报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同时奖励和表彰积极自愿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给予其贷款、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号召其他企业学习。其次,改良对企业和地方领导的评审考核方式。除了考虑经济成果和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还应该将环境指标,公众利益以及促进地方就业指标纳入考核。使地方领导转变工作思路,鼓励企业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投身慈善事业,改善员工福利,吸收残疾人或者下岗工人再就业,促进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1、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上采取的是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法国政府早在《诺威尔经济管制条例》中,将劳工健康与安全,社会和社区参与等信息规定为强制性披露的信息。相较之下,我国政府监管漏洞则十分明显,干预很少。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鼓励企业自愿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的要求,灵活运用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制度。这种制度除了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披露外,还要规定其强制披露那些涉及公众重要利益的信息。

2、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审计工作

我国目前只有针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业务,针对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还未成形。这不仅会阻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我国急需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审计方法,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有据可依。一方面企业应确立相关的信息审计制度,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第三方进行,共同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走向正规化和透明化,保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方法,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工作。

(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提高。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在发展战略目标中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地位,也要在规范企业运作的同时,将节能减排、促进就业、慈善救助等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相联系的方面纳入公司治理的范畴。此外,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需要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且全面的公司信息。

参考文献:

[1]陈英.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社,2007

[2]陈佳贵,黄群慧.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0

[3]崔秀梅,薛丽达.2008 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经验证据与理论分析.中国会计学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2010

[4]郭红玲.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5]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6]刘新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吉林大学,2010

[7]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5

[8]汤亚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

篇5

一、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

在内容上,传统会计只计算企业微观的经济成本,而不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忽略不计。从社会角度看,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以个体为核心,忽略了“自然成本”,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最终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主要是以会计报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忽视了那些目前无法或难以以历史成本计量并货币化的,对使用者来说又是非常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表外信息的披露,逐渐增加一些不能以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货币化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计量的经济业务都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凡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事项,都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传统会计报表反映的通常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但环境会计反映的事项不一定适用历史成本这一计量标准,或根本无法使用。比如,对消耗的矿产资源本身,是根本无法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因为它的形成没有人类劳动价值的凝结,我们只能根据它消耗以后所需要支付的清理费用或以它对未来一代所带来的收益予以贴现等方法来进行估计,此外,传统会计报表披露的模式已形成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排列和固定的添列方法,而环境会计中会计要素的划分,传统会计报表如不改进将无法完整反映这些特殊事项。所以,对于目前尚不能完全以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等信息和难以取得历史成本的环境信息将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内披露。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构建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构建

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环境会计的建立扩大了披露的信息和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它不仅包括能够以货币计量,也包括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这不仅满足了个体局部的经济利益,而且强调宏观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然而,环境信息的使用者类别众多,而且各类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不同。但在各类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中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较为固定的;而另一部分则是不相同的、经常变动的。一般来说,前者是基本的环境信息,后者是特殊的环境信息。因此,对环境会计而言,重要的是要界定出基本环境信息和特殊环境信息。基本环境信息的内容应当包括:第一,基本背景方面的环境信息:主要有①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法律的要求;②企业的环境政策及其态度;③企业的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④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计划,包括环境治理计划的时间、执行计划的措施、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等。第二,企业污染排放方面的环境信息。第三,企业环境业绩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①企业对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②企业对废旧物质的管理,以及排放水平的降低程度;③企业获得的环境治理方面的奖励,尤其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奖励和通过的环境管理的认定等;④企业降低排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估计。第四,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方面的信息。第五,环境信息的质量保证方面的情况:主要有:①环境审计的实施和执行;②环境信息的质量特征;③对环境信息质量保证的说明。

企业需要披露的特殊环境信息是对上述基本信息的一种补充。企业要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各个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行比较和判断,以确定哪些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是应该予以满足的,哪些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不能满足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既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环境信息的作用,又降低环境信息的加工和供应成本,在信息的效益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通常,企业提供的特殊环境信息及其供应对象是:第一、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需要的特定信息;第二、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所需要的特定的环境信息;第三、环境诉讼发生时提供给司法部门的特定信息。

在环境义务与责任方面,应包括信息使用者因为企业环境问题而引发的诉讼案件,由于环境事故的保险赔偿、处理环境诉讼案件等重大环境事故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给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影响等。针对目前我国还有太多的企业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企业应当归纳整理基本背景方面的环境信息,把企业环境状况以及围绕环境而存在的潜在环境负债或风险予以披露。

2.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目前会计界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是否合并报送。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信息与财务信息合并报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上环境信息,即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中,列示与环境有关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等;在负债方中列示与环境有关的环境负债或或有负债项目。此外,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注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估计方法和程序;在损益表中,位于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列示环境支出项目,主要包括:环境设施的折旧费,环境机构及人员的常规性费用,企业交纳的排污费,摊销费用等,对于产品成本中包含的环境成本则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显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信息应与财务信息分开报送,即独立报告环境信息。目前我国一些学者赞成这种方式。首先,将环境信息和财务信息合并报送容易引起混乱,导致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由于财务信息和环境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如果将二者合并在一起,就等于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割裂了这两种信息与其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尤其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他们很难明确这两种信息的内在含义,也无法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其次,将环境信息和财务信息合并在一起反映,实际上降低了环境信息的重要性。因为,在现有的财务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合并报送的方法上,都是将环境信息置于财务信息的附属地位看待,即在财务报表的末尾或脚注上给环境信息一席之地。这种信息披露的方式与目前环境时代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不相称。

由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看法不同,针对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实务研究与发展现状,我国学者提出了以下披露模式:

一是对现行会计报告改进披露。对现行会计报告改进披露,是指利用现行会计制度所规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表及其附表来反映环境会计信息,将环境因素可能引发的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给予全面考虑,并纳入到现行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模式。

二是对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单独披露。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单独披露,是指不调整现行会计报告而另外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予以披露的模式。此种模式既可编制单独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环境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也可编制一份单独的综合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全部的环境会计信息。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充分性;信息数量;信息质量

哈耶克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中曾经指出“资源任何配置都是特定决策的结果,而人们作出的任何决策都基于给定的信息”,所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信息的涵义

在了解会计信息之前,首先了解一下信息的涵义。在《辞海》中信息被解释为:“音讯;消息。……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取得。”因此,会计信息必然是通过处理和分析所得的。在国外会计学界,通常把会计信息定义为一种经济信息。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其《会计理论结构》(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中认为,企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故会计的内容是经济的。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会计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和税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普遍认为是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经营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构建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只有作为所有者和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双方均充分享有会计信息,所有者才能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获利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等做出可靠的判断,交易中的博弈双方才会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所有者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结果。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一)充分性原则

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原则是开展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前提,是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主要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充分性和重要性、政策性、社会性。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要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使投资者能够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重大经营事项的收入和财务成果,并要有针对性地对公司的过去业绩,未来发展趋势,对公司经营业绩有较大影响,资产、负债引起重大变动的经营事项,尤其是可能对公司股票的市价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做重点披露。

(二)充分性的主要表现

会计信息的充分性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1.从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方面来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内容分为4个层次,分别包括:(1)基本会计报表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信息、损益表信息、现金流量表信息等。(2)附加的基本会计报表信息。这一层次除了包括基本会计报表信息之外,还包括物价变动信息、原油等自然资源的储量信息等等。(3)财务报告信息。这一层次除了包括以上各层次会计信息之外,还包括诸如以下方面的信息:管理行为的分析、给股东的有关文件等。(4)全部会计信息。这一层次除了包括以上各层次财务信息之外,还包括竞争状况及未交货订单的披露、分析人员报告、经济统计、公司新闻等信息。

2.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来看,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质是指社会公认的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共同需要应具备的性质(或特征),因此也有人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直接称为决策有用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简称iasc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所产生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公允

1、会计信息失真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公司信誉、股价、筹资的方便、管理业绩的评价的特殊目的,往往违反真实性及准确性的规定,公布失真的会计报告、虚假的预测盈利和税后利润及每股盈利。普遍存在的信息披露不实并伴随着大规模的信息造假,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1)编造虚假利润;(2)盈利预测弄虚作假;(3)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质量要求是及时性。但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开的情况看,各种会计信息的披露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目前上市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利的会计信息提前披露,一些上市公司把预期可能获得的补偿在未确定能收到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从而虚增资产和利润。不利的会计信息延迟披露,个别上市公司对应予以确认的赔款等预计负债延迟披露,虚增利润、虚减负债,对涉及的未决诉讼、仲裁等信息延迟披露甚至不披露,以避免影响当期的财务状况。

3、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信息披露制度不稳定,会计信息披露违规、随意。比如有些公司报喜不报忧:信息披露缺乏规范性,随意调整利润分配,中期报告过于简略,无法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有些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揭示得不完全,或根本就不披露。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对有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对有的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上市公司在披露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时避重就轻,多数企业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不详细,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1、偿债能力披露不充分。2、或有事项披露不充分。3、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4、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由,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尤其是涉嫌违规行为的披露。5、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披露不充分。6、选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披露不充分。

四、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都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于股市健康发展、对于国企改革乃至对于社会、国家来讲都是贻害无穷的。正如美国证券市场曾经出现的安然、世界通讯,以及默克制药、施乐和法国的威旺迪等国际大公司相继爆出的会计丑闻,以及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银广夏、红光等一系列事件,极坏地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公司治理的成败可归因于信息,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参考文献

[1]崔友荣.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的建议[j].会计之友,2008.

[2]王兰兰.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

[3]刘东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7).

[4]左悦.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2006(2).

[5]许志强,郭晓俊.试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措施[j].现代商业,2009(03).

篇7

【关键词】 碳信息披露; 影响因素; 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57-03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温室气体的排放归属于环境会计领域,但是目前的环境会计理论无法具体而准确地解释、定义随之而来的碳排放、碳交易等一系列问题,更无法满足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于是,作为环境会计细化分支的碳会计理论应运而生。从长远看,碳会计理论涉及碳预算、碳管制等诸多低碳经济发展技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完整而权威的理论体系,而碳信息披露作为碳信息的载体,能够发挥向公众传递企业碳减排方法运用以及低碳成果证明等全面性信息的功能。因此可以先对碳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碳会计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当前,对碳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包括碳信息披露现状、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框架、水平的衡量、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等方面。本文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碳信息披露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企业碳信息披露框架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有碳披露项目CDP的调查问卷、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气候风险披露指南》、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CRDI的《关于气候风险披露的全球框架》、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CDSB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草案》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指南》。上述框架从不同角度归纳了企业应该披露哪些碳信息。

碳披露项目创建于2000年,该项目采取问卷的方式对企业的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全球气候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碳信息体系。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披露框架建议企业从投资者的角度披露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风险。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建议企业将其所倡导的框架与国际权威的碳信息框架结合起来披露碳信息。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认为企业应披露源自气候变化的风险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等内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企业根据所适用的监管路标来披露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

目前看来,几大权威的披露框架均包含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及企业的应对措施等,披露内容正逐步趋于一致。但是以上各框架只是对企业应披露的碳信息内容进行了限定,没有提及披露方式以及信息披露的载体。即使是作为国际上最权威的CDP也在完成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存在诸多问题。

张彩平、肖序(2010)[ 1 ]和谭德明等(2010)[ 2 ]在辩证分析CDP优点和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信息披露框架。该框架分为碳排放的核算、管理以及审计三个方面,更侧重于对公司具体碳减排行为的披露,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具体的碳交易信息。汪方军、朱莉欣(2011)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框架体系分为法律层、指南与披露层、分析层,并分别从政府、企业以及审计机构的角度设计了碳信息披露的报告指南与审计鉴证指南[ 3 ]。目前,国内外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已初见雏形,但在披露载体、相关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碳信息披露框架的完善尚需国内外学者的大量修改、补充。

二、碳信息披露水平的衡量

目前,理论界比较常用的衡量碳信息披露水平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问卷调查的衡量及内容分析法。前者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是碳信息披露项目。该项目问卷根据企业的答复情况分别对企业的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全球气候治理四个方面赋值,继而得到碳信息披露指数。虽然碳信息披露项目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企业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但由于其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引致的决策有用性一直备受争议。此外,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CDP项目并且进行回复的数量并不多,以CDP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结果作为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的计量结果未必可靠。因此,如果在实证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碳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衡量,应该更多考虑现实情况及对中国企业的实用性。

另一被广泛应用的碳信息水平的衡量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要按照需要设计分析维度、类别,并确定每个项目的分值或数值,据此对公司已公开的信息进行总体评价。赵选民(2015)通过借鉴CDP的评价指标,从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三个方面构建碳信息评价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显著性、量化性、时间性三个维度对企业碳信息质量进行量化[ 4 ]。王仲兵、靳晓超(2013)构建了包括定量信息、减排战略和目标、减排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披露内容、数量、质量分别打分[ 5 ]。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衡量可以将信息披露水平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数值,便于实证研究的展开,并且一旦确定了测评项目后,内容分析法其余的过程就比较客观,因此该方法适合运用于大样本研究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内容分析法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存在主观性缺陷,可能会降低企业碳信息披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三、碳信息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前对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司特征的影响展开。国外对公司特征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tanny(2008)[ 6 ]。该研究以S&P 500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全面考察了公司特征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所有权结构、收益率和杠杆效率与碳信息披露不相关,FT500成员公司国外销售额的比重与信息披露行为正相关。Plumlee(2015)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产业特征与公司自愿披露碳信息的意愿正相关的结论[ 7 ]。国内学者于2000年左右开始研究公司特征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这些研究基本沿着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轨迹进行,并结合了中国国情作进一步的扩展。崔也光(2014)通过研究发现公司成长、行业性质及境外上市与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8 ]。霍少博(201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股权性质对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流动性对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9 ]。王仲兵、靳晓超(2013)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碳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企业规模、获利能力、股权性质以及行业特征。这些结论丰富了国内外学者对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四、碳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碳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信息披露对公司资本成本和对投资者决策价值的影响上。

Lambert和Leuz(2007)通过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对企业事前权益资本成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10 ]。苑泽明等(2015)总结了前人关于碳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大都认为企业披露碳信息会对资本成本和投资者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碳信息披露如何影响资本成本和投资者决策,学者们却常常得出相悖的结论,碳信息披露的具体作用和效果如何,学术界尚未得到定论[ 11 ]。

企业披露的碳信息是否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决策,实证研究尚未取得共识。Griffin等(2012)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决策会受到公司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影响[ 12 ]。而赛伦纳贾赫(Salem Najah)的研究结论则与其相悖,他认为由于投资者对碳信息了解较少,导致他们不会基于此作出投资决策,碳信息披露行为不会提升企业的股票价值。贺建刚(2011)认为企业越能够积极主动地披露碳信息,提供的信息越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决策[ 13 ]。张巧良等(2013)的结论恰恰相反,他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不高。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碳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在计量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较为多样,得出的结论较为散乱,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 14 ]。碳信息披露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较低,影响了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因此,碳信息披露究竟如何影响市场反应及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仍是未来研究的一个主题。

五、结论与启示

碳信息披露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国内外有关碳信息披露现状、框架、水平衡量、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体来说,碳信息披露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对碳信息披露的内涵定义比较模糊,这一概念的模糊性使得指标选择可能表现出较大的主观性,导致在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测评时在可比性和有效性上都存在较大争议。

2.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较为散乱,有些结论甚至完全相反。

3.国内对碳信息披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的研究,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基于CDP碳信息披露项目展开的,关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模型的研究较少。

鉴于此,应该进行如下深化研究,以弥补碳信息披露研究领域的不足。

1.从理论上加强对碳信息披露内涵的研究,确保碳信息披露内涵的精确和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这不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扩展,而且也是深化实证研究的关键。

2.在以往对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中,由于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的有限,可能会出现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之后的研究要利用更广泛的数据使研究结论趋于全面和谨慎,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和媒体披露的碳信息作为数据来源的突破点。

3.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CDP项目并且披露碳信息的数量并不多,这表明CDP在中国的适用性可能并不强。基于此,国内研究者在构建本国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时,不能一味地借鉴CDP的披露框架,在吸收国外有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框架长处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才能构建出实用的碳信息披露框架。

由此可见,碳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兴未艾,未来一段时间如何清晰界定碳信息披露的内涵、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信息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如何行之有效地运用到企业中去将是未来碳排放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推动碳信息披露及碳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2010(3):31-37.

[2] 谭德明,邹树梁.碳信息披露国际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信息披露框架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11):23-27.

[3] 汪方军,朱莉欣,黄侃.低碳经济下国家碳排放信息披露系统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4):515-520.

[4] 赵选民,孙武峰.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以重污染企业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5(2):8-15.

[5] 王仲兵,靳晓超.碳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86-90.

[6] STANNY E, ELY K.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abou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6): 338-348.

[7] PLUMLEE M,BROWN D,HAYES R M,et al.Voluntary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quality and firm value:further evidence[J]. J・Account・Public Policy,2015(34):336-361.

[8] 崔也光,马仙.我国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00 家社会责任指数成分股的经验数据[J].2014(6):45-51.

[9] 霍少博.公司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基于资源型企业的面板数据[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5(1):1-6.

[10] LAMBERT R,LEUZ C,VERRECCHIA R.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closure,and the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2):385-420.

[11] 苑泽明,王金月,李虹.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2):67-72.

[12] GRIFFIN P A, LONT D H, SUN Y. The relevance to investor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isclosur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2(6):1-11.

篇8

(一)绿色会计制度上的缺失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构成我国环保法律的理论框架,还不成体系。此外,这些法律规范还不能与绿色会计制度进行有效的对接,没有对企业规定强制性的环境使用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二)绿色会计要素内涵还不明确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史也只有二十多年时间,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并没有使得绿色会计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而基本停留在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之中。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还很不成熟,而这就集中的表现在了我国绿色会计要素内涵还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分歧还广泛的存在于这个研究体系中。再加之现行的研究环境的变化与人们关注点的转移,传统的绿色会计要素的内涵早已不能满足这一变化。

(三)在我国绿色会计核算中信息披露不够

首先,企业绿色报告的披露方式不科学、有效性差,披露内容适用范围较小。在我国,一般社会公众很少有机会了解企业的绿色会计报告,绿色会计报告的主要被使用者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用于监管各个单位的环境资源核算情况,以及用于相关的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这种现状使得企业绿色报告的适用范围狭窄、可靠性与透明度不强,不利于实现公众监督。另外,由于缺少统一准则的限制与规范,企业很少将已发生某些绿色支出和绿色收入单独的立帐。

二、在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方法

(一)对绿色会计进行制度上的弥补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与对资源的补偿方面,调整或有计划的建立一些法律法规,并使其与绿色会计相联系,以实现与绿色会计制度有效的融合与对接,形成一个绿色环保的制度体系,不仅使环保部门、执法单位省时省力,让正在或者将要实施的绿色会计制度的各个单位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并在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寻求制度上的支援,从而达到提高社会各部门工作效率这一目的。

(二)确定绿色会计要素内涵

针对绿色会计要素内涵不清这一问题,我们应抛开传统的观念的束缚,围绕我们关注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法律问题等,并注重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的结合,使其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析、理解现行的会计要素,重新认识要素的内涵,并跳出已有的范围的局限,进一步扩大其外延,进而通过更深入的对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绿色会计要素的内涵重新确定或做一些科学的改进,为绿色会计核算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与范围,从而实现绿色会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突破。

(三)完善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针对绿色会计披露上的不足,首先,相关部门应出台针对于绿色会计的会计准则,统一规范环境资源的核算问题,用制度的强制性保证绿色会计报告内容与方式的可靠性与透明性度,并进一步延伸绿色会计的目标,我们要强调经济受托责任,但我们更要重视环境资源受托责任。其次,我们要呼吁企业提供可理解性更强,更针对于一般社会公众的绿色会计报告,让公众真正成为企业的资源环境的处理方式和报告内容的实际的监督与评价人。

三、小结

篇9

关键词: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披露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政策、规章、制度与体制机制,并从国家、企业、社会等宏观、微观多个层级贯彻实施。其中,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搞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为企业利益相关方考核与评价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情况,并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是发挥环境会计基础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报告其履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等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之际,企业利益相关方更加关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甚至以此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政府环保、财政、税务、证券监管与发行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的投资者、供应商与客户、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他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概括为:(1)政府相关主管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国家意志的体现。(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源于经营合法性的自我证明与开展节能减排、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持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在驱动力。(3)企业投资者等外部经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源于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关注与经济决策的需要,尤其是投资者对企业环境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停业、巨额罚款等)的关注与道德投资的兴起等,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这也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外在需求与强大社会压力来源。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或动机)是在借鉴传统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基础上,结合环境会计及其信息在内容、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创新发展而来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环境产权理论(戴悦、华楚慧、李玮纬,2012)、环境受托责任论、外部性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蒋麟凤,2011)、可持续发展理论(张福琴,2012)及信息租金理论(王雄元,2005)等。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一方面是为解脱环境受托责任,通过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证明经营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为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政府及其宏观管理机关通过立法与监管执法等形式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利益相关方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保其质量。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为我们解答了企业为什么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应当向谁披露,披露哪些信息,采取什么机制、什么方式披露信息等困扰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现实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可以为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确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所需的披露主体、内容、机制与方式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条件。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目前,有关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研究大多以传统会计的受托责任论、决策有用论和融合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进行尝试性探讨。结合传统会计目标与环境会计内涵与外延的扩展、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及上述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定位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应表述为:企业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科学分析与客观评价企业遵循环保法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其中,环境会计信息至少应当包括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两个方面。

二、企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一)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

节能减排的科学内涵是指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而低碳发展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低碳发展目标。低碳发展并非一味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是要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见,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是通过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减碳的同时提高效益或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两者之间虽然科学内涵不尽相同,但目标是相同的,都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二)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需要有科学、可行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来完成环境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与披露。结合前述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笔者认为,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要求可具体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应主动、客观、公允、充分披露反映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履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2)企业应向投资者、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助于其科学分析、客观评价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进行科学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3)企业应根据国家环保法规规定,客观、公允、充分反映企业环保责任与环保绩效情况要求,通过合法渠道,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披露。(4)所有企业都应通过一定途径,采用合理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5)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管执法,充分发挥监管、督促作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是当前社会关注与环境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与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等研究发现,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还不够完善,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披露规范和要求。同时,还存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蒋麟凤(2010)、张颖萍(2012)等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主体范围窄、披露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缺乏披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朱小平、孙甲奎(2012)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用财务报告及附注、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内部会议记录以及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等八种方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即通过年度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形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仅有少数企业采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其他披露方式的企业很少。补充报告模式和社会责任报告模式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都显得零散,且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反映,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分析、评价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与环境绩效,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强。

刘金彬(2013)研究发现:(1)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可靠性差,披露的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定量的财务信息更少;(2)披露内容散乱、不规范、不统一,缺乏可比性;(3)披露不充分、不完整;(4)信息披露不公允,选择性披露现象普遍;(5)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是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相对较高,广大的非重污染行业企业披露质量低,甚至无披露。

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2012)研究发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监管机制缺失,导致监管执法不严等问题。马军(2010)研究发现,不同地域因政府监管、执法程度差异因素是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形势及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欧美及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典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资源所有者缺位,缺乏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和社会风尚,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披露压力不足,企业不情愿、不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朱小平、娄欣轩,2010;张颖萍,2012;刘金彬,2013)。(2)缺乏完善的环保法规,尤其缺乏实践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法律基础与统一的标准,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徐寒婧、吴俊英,2012;刘金彬,2013)。(3)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尤其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导致鼓励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影响披露水平与质量。如目前很少有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等政策。(4)我国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研究起步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以此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披露内容、方式、途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与监管机制等至今尚无定论,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裹布不前、良莠不齐。(5)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随意性强、地区差异大、质量不高(马军,2010;黄晓梅,2011;梁杰、刘婷婷、段家菊,2012)。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原则亦称为合规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必须符合我国环保法规,披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是合法的、规范的。

(二)循序渐进原则

建立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开展切实有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并遵循抓大放小、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在环境影响大,经济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企业开展试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随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环保法规不断取得进展的情况下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企业,直至普及。

(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理论依据与动因。因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需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四)重要性原则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应有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的实现。即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要全面、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企业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业务活动或事项及其影响,要充分、详细披露。其他企业和事项则可以采用简化的披露模式。

(五)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因此,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成本应以不超过企业承受能力、不超过因不依法披露可能遭受的处罚、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可能带来的成本节约、销售增长、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等效益为限。因此,应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披露模式。

(六)灵活性原则

是指企业在遵循环保法规的基础上,为更经济、高效地向利益相关方披露反映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可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披露模式。

(七)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环境问题与部分环境事项无法货币计量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信息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与劳动计量方式,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八)持续披露原则

持续披露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要遵循环保法规,定期、持续披露相关、可比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二是企业选择的披露模式要有助于企业经济、高效地实现披露目标。只有遵循持续披露原则,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披露。

(九)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开展创新研究,探索建立、完善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信息披露规范;二是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设计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并结合国情开展创新研究,构建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以更快、更好地构建、完善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实现披露目标。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针对当前企业不情愿、不主动、不积极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1.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体范围。通过立法形式,尤其需要通过修订《环保法》、《公司法》、《会计法》等途径明确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地位与法律依据。

2.通过环保立法与普法宣传教育,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环保、积极实践环保的强大社会压力,督促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高披露水平。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通过给予积极、主动并高质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优惠贷款、颁发“环境奖”等激励,引导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提高披露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罚款、停业整顿、冻结贷款、限制上市融资等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罚力度,督促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强度、企业规模、经济技术水平、是否为上市公司等属性对企业进行分类,明确企业类型及披露要求,尤其需要明确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范围,并根据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情况,逐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合理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目前,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尚属世界性的瓶颈问题。即便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其环保法规和《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也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等方面。因此,我国在构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目前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理论研究领域尚无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可仅强制要求企业先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待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后,再逐步扩大披露内容。唯有如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才能既不脱离实际,有利于实践,又能确保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实现披露目标。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严格要求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经济技术水平比较高、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充分、全面披露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政策与环境绩效等内容。其他企业可根据企业类型及相应要求,依法披露相关内容。

3.根据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扩大披露内容并提高披露质量。为更好地揭示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为利益相关方科学决策提供更加充分、全面的信息,可在企业披露法定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事项法,创新披露方法和途径,如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事项及相关的环境投资、环境收益与损失性支出和主要环境绩效指标等内容,扩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

基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与动因的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激励与惩戒相结合、不同类型企业可适用不同披露模式的披露机制。其中,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应强制披露前述法定内容,其他信息及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企业则可采用自愿披露机制,其他企业则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机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并有效运行,明确企业披露责任,提高披露水平与披露质量。

(四)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鉴于当前存在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尚未破解环境资产、环境权益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瓶颈问题,还无法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因此,我国可以采用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1.对理论研究成熟,能采用简便易行方法对其进行核算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及相关信息,要求企业采用定量的货币信息披露方式。

2.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难以货币量化的环境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环保设备与工艺技术能效提升等环境活动及其绩效方面的信息,要求企业采用相应的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计量等定量披露方式披露。

3.对企业遵循的环保理念、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遵循的环境政策、为改善环境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企业环境活动的社会影响(含获得的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允许企业采用定性方式披露。

4.借鉴事项法,采用多种方式披露企业环境活动事项,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得更加全面、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

根据前述企业分类结果,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途径或形式。

1.通过企业网站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规模较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重污染类企业,尤其是该类上市公司,应在企业网站设专栏,全面披露企业环保理念、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及环境绩效等信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利益相关方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

2.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该种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上述重污染类上市公司除通过企业网站实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外,还需要通过编制并报送独立环境报告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企业,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三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没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规模大、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如中度污染的上市公司,因公司规模大,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通过编报独立环境报告途径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3.通过定期财务报告(主要是财务报表附注)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轻度污染的大中型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将环境活动作为重要事项来管理和核算。因此,可以采用编报定期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附注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4.通过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技术水平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采用编报定期环境信息简报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切实可行的。

5.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中度污染企业及以上的大规模企业发生的环境事故可能产生的重大环境影响事件,企业需要通过临时公告、新闻会等途径及时、全面地向政府环保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6.通过环保手册途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部分环保意识强、环保观念先进的企业而言,编制、派发企业或产品环保手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宣传企业环保观念、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是不错的选择。

(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

为破解因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引发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笔者认为,我国可借鉴刘金彬(2010)提出的多维度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思路,建立政府环保监管机构为主导、企业、第三方审计与社会公共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根据监管结果实施激励与惩戒相结合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如政府环保监管机构根据监管情况,对企业直接做出奖惩决定或向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布监管情况,以供其经济决策参考;社会第三方审计(鉴证)结果可供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决策提供帮助等。J

(注:本文系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T13-31)

参考文献:

1.戴悦,华楚慧,李玮纬.以环境产权为核心重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会月刊,2012,(12).

2.张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依据及路径优化选择[J].财政监督,2012,(8).

3.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4):25-29.

4.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12,(8)

6.张颖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2012,(12).

7.马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障碍何在?[J].环境保护,2010,(21).

作者简介:

刘金彬,男,成都学院副教授。

张翼飞,男,成都学院讲师。

篇10

近年来巴塞尔委员会为了提高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纷纷加大研究力度并了一系列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和要求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常常成为各国银行共同遵守的最低标准或最佳做法。

新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内容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而详细的披露要求,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披露格式,为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披露提供了一整套标准。

在披露的原则上,巴塞尔委员会将每类主题的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和补充披露两类。前者是所有银行机构都应披露的基本信息。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其主要取决于该银行机构风险的性质,资本的充足性和用来计算资本要求的方法等。

在披露的范围上,新协议规定了信息披露对银行集团的适用情况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各类实体公司的涵盖情况。银行集团应披露新协议对集团全面并表要求的运用情况,以便市场参与者了解某些实体为何没有被并入表中进行计算以及不同计量方法对银行机构资本水平的影响。同时,建议对未并表的子公司的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中扣减项的总额进行披露。

在披露的要求上,新协议要求银行披露的信息有: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缓解和资产证券化等。对银行资本要求核心披露的有一级资本额、二级和三级资本总额、一级和二级资本的扣减额、全部合格资本等;要求补充披露的有二级资本、三级资本的组成部分等。此外,对每类风险要求披露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包括管理战略和控制流程、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能、风险计量体系或风险报告范围、风险对冲与缓解的政策及监督风险对冲与缓解持续有效的政策等。

我国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1.现有标准缺陷下的同业差距。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框架的内容涵盖了会计标准和披露标准两大体系。就会计标准而言,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具体执行信息披露中所遵循的会计规范有着较大区别。上市银行执行01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及证监会的相关规定;非上市银行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执行93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执行93年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还没有全面达到国际标准的水平,而非上市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则与国际标准差距更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国内的同业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国内与国外的同业之间。此外,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披露标准。

2.管理技术障碍下的操作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新协议的信息披露要求,尤其是风险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基础性数据的长期积累,而且长期以来信息披露多以财务成果信息为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标准和模型及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技术手段、风险信息的分析、汇总技术和风险报告的覆盖范围等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得非常少,特别是在定量信息披露方面,由于缺少衡量、监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而使大量的管理数据无法披露。

3.市场约束缺乏下的质量差距。首先,从我国实际来看,基于市场信息供求的真正主体尚未形成,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其次,从信息供给来看,虽然上市银行供给的信息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好的,但对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却未能做出披露。相对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供给的信息问题更多。再次,从信息需求来看,由于受信息供给缺陷的连带影响和我国产权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投资决策需要的债权人、投资人等对获取、利用信息指导其市场行为的动机不强,效果不佳。此外,隐含的政府担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债权人、投资人对信息的需求,这方面尤以国有银行表现得最为明显。

走向国际化标准的举措

1.完善会计标准与完善披露标准并举。会计标准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生成标准,而披露标准则是信息披露的质量实施标准,两者不可或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及早颁布有利于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银行会计准则。与此同时,完善现有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逐步统一国内银行执行的会计标准。此外,从披露标准来看,上市银行研究和改进现有信息披露的标准,尽快与新协议披露标准一致;鼓励产权制度较为健全的非上市股份制银行采用上市银行的披露标准,并将采用高质量的披露标准作为这些银行上市的必备条件之一;对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国有银行,依据信息披露规范为最低标准,待各项条件成熟后,相应地提高披露标准,达到上市银行的信息标准。

篇11

摘要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贷款决策提供信息,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资料,为有关管理部门加强检查、监督,维护经济秩序提供资料。本文旨在对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报告问题与对策

财务报告是向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使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以有利于正确地进行经济决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变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变革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完善和发展财务报告成了当务之急。一、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

(二)财务报告的作用。

财务会计报告可向其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贷款决策提供信息,可以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资料,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加强检查、监督,维护经济秩序提供资料。

(三)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

为充分发挥财务报表的作用,必须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为此,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或者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如实反映企业的交易与其他经济事项,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企业不应以附注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除现金流量表外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财务报表。

2.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除会计准则要求改变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或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变更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外,不得随意变更。企业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

3.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资产项目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和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以收入扣减费用后的净额列示,不属于抵销。

4.企业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但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调整的各项目金额。

5.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披露:编报企业的名称、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以及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

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以及短于一年的原因。

二、新环境下财务报告的弊端

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偏重于历史信息、财务信息及确定性信息,而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及一些潜力巨大的巨额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得不到反映,从而无法满足报告使用者预测的需要。笔者认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经济活动历史信息的反映。

传统财务报告主要是根据过去的交易事项的历史成本统计汇总,以提供历史经济信息为主,无法反映未来财务状况及发展。财务报告注重于历史交易事项的总结,而现行报告使用者不仅需要历史交易事项的总结信息,更需要一些前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帮助决策者对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作出正确判断,对经济活动作出筹划或规划,实现专业和经验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硬性资产信息的揭示。

传统的财务报告注重反映硬性资产,报表内列示的资产是满足计量和确认标准、按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而人力资源状况,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及竞争优势等软性信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得不到反映。另外,财务报告中融资方式和未来的机会风险等信息披露太少,不利报告使用者及时高效地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三)注重财务信息的披露。

传统的财务报告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财务信息具有短期性,不能反映经营活动和价值创造的动态和过程,在反映长期价值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要恰当反映当前长期价值,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非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业绩指标。

(四)忽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每个单位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能源利用状况等等,而传统的财务报告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对担负的社会责任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造成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难以和整个社会溶为一体。报务报告应增加相应的社会责任指标,能充分反映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能源利用等状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

三、财务报告的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已摆在了重要位置。联系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增加财务报告预测性信息披露。

财务报告在反映历史经济信息的同时,还应补充披露相应的预测信息,科学的预测体系、合理评价和通过预测体系测算得到的最终结果应是披露的要素,能够合理反映未来发展状况。从实践上看,世界上许多国家要求编制科学、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因为,信息使用者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察一家公司,必然会关注预期收益和风险价值。为报告使用者预测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利用价值。

(二)拓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范围和内容。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现行披露的范围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应及时提供还应及时提供反映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或说明,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当将与报告使用者相关的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但是,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必须符合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且不能超出财务会计的对象和职责。

(三)增设软性资产信息的披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来临,现行财务报告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示出来了,这主要表现在实务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未来的财务报告将应注重多元化的非货币信息披露,包括“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无形资产、数字资产、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披露,但是,如果这些方面都有财务会计部门来披露,那么财务会计部门涉及的工作量必然庞大,而且涉及不同专业,信息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不同部门通过交互式的系统,参与报告的编制和生成。

(四) 编制专用财务报告及全面收益表。

通过编制专用财务报告,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还可以有效避免因广泛对外披露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 为补传统收益表,还可以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也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就涵盖了现行利润表外的所有收益项目。全面收益不仅包括已实现的利益和损失,也包括未实现的利益和损失;不仅只将股东的所得作为收益,还把所得税、工资、借款费用、利息等均作为收益,能够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全面收益表在业绩报告中列出了未实现的全面收益,使企业的业绩得到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在一定意义上也满足了各种信息使用人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五)加强对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篇1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2010年7月3日,我国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紫金矿业位于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金)铜矿突发渗漏环保事故,在造成汀江重大污染9天后,紫金矿业于7月12日晚间公告予以披露,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所规定的“上市公司应当自该事件发生之日起两日内及时披露事件情况以及对公司经营和利益相关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再次引起了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戴维・林诺维斯于1968年在《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我国对其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国内理论界对其涵义的争论较大。综合起来主要是指即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主要目标之外所负有的对企业利害相关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逐已渐深入人心,其主要是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计量、记录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核算,最终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指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体。由于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多方面,因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能源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解答社会公众的热点等。结合我国国情及其会计现状,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能源利用方面的信息。利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耗获取尽量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2)企业职工方面的信息。一是企业为职工所提供的工作本身,即招聘录用、技术培训以及为职工提供的发展空间;二是职工收入方面的信息,如职工的工资、独生子女保健费、离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险、劳动条件以及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和医疗保险费等。(3)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包括周边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相关指标。(4)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信息。

三、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看,属于义务的范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其他具体的法律法规构建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具体内容主要分散在《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之中。而从目前的制度规定来看,证监会、证交所、国资委和财政部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所作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披露相关信息,但对于计量标准、披露形式、披露的具体内容、信息审验等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

2.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与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生产安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公益的责任等。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致使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3.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公司社会责任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尚处于引入、探索阶段,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也不免出现认识偏差或误区。最为突出的是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涵盖范围认识不足。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公司的经济、社会、环境责任并进,但容易造成公司矫枉过正,对股东利益只字不提、或者将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捐赠、环保、“企业办福利”。

4.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第一,披露内容不充分且披露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统一标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报告中,企业报喜不报忧,只披露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少提及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或忽略其应该承担而未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二,披露方式是以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企业在对有关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披露时,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对其进行描述,会计基础型的定量描述几乎没有。这种方式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使其披露内容的有用性大打折扣。第三,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不单列。在日常的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导致企业将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归入传统的会计科目内,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纳入常规的财务会计事项进行核算,这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第四,缺乏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企业要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也没有明确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四、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完善社会责任的法规建设。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国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并对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进行奖励以鼓励其发展,对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罚。目前,社会责任相关法规覆盖面较窄,尽可能使法律涵盖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法律条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必须尽快地制定出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职工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2.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应鼓励企业在运用社会责任会计过程中,通过实践工作中社会责任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认识,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3.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第一,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第二,对于中型和大型企业可以在现有的四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例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置“社会责任固定资产”明细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建的固定资产;在“其他应交款”下设“应交排污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占用费”等明细科目,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可包括:“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因为社会责任问题拥有多少资产存量,背负了多少债务以及它们各自的构成情况;“社会责任利润表”用以反映会计主体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收支情况以及利润的形成情况;“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了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发生变动的情况。

参 考 文 献

[1]李峰.以“紫金矿业”事件为启示再议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J].中国市场.2010(39)

[2]刘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J].现代商业.2010(10)

[3]胡承德.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6)

[4]李丰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0(17)

[5]范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15)

[6]李惠阳.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7]刘晓红.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0(12)

[8]万寿义,张佳伟.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6)

[9]黄丽,彭卉.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13)

[10]刘红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想――基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北方经济.2010(6)

[11]孟敏子.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12]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0(9)

[13]沈洪涛,宋献中,许洁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0(4)

[14]李晓蕾.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对策[J].会计师.2010(1)

[15]张本静,田月昕.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浅析[J].当代经济.2010(1)

[16]李勇.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J].会计师.2010(2)

[17]刘恋,刘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24)

[18]于增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7)

[19]王东飞.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7)

[20]刘程蕾,梁希.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对我国经济推动作用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5)

[21]李静.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1)

[22]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3]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4]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6)

[25]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架[J].当代财经.2005(6)

[26]王凯.浅析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J].会计师.2010(4)

[27]刘建娜.试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经营管理者.2009(3)

篇13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

在当前面临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话题,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成因进行简析,对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而应当进行信息披露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

一、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经营决策对企业和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也是企业作为一种社会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来看,包括生产安全、商业道德、职业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慈善事业、保护弱势群体、捐助社会公益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总体良好,媒体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也越来越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还有些企业正式对外社会责任报告,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程度和数量有限,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到位,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充分利用信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不能够满足企业社会责任情况的需求,使信息披露斤限于形式。

2.信息披露的形式单一

例如在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披露形式中,非会计基础型披露形式居于主导地位,较多的文字叙述,比较性质的数字信息相对较少,信息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会计基础型披露居于次要地位,不单列社会责任项目,主要是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3.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不强

信息披露定量分析少、定性结论多、纵横对比少、方法简单,导致完整信息的可比性和规范性不强,即使是在同一行业,社会责任的比较基础也不一致,使各项指标缺乏可比性,若披露的信息的可理解性差。

4.信息披露的载体少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覆盖面广,而且他们更关心精炼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以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提供过高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

企业为了使去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多样、复杂、广泛,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企业自身去做相当量的社会调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提供社会责任信息的成本过高,甚至会超出提供这些信息的最终产物,极大的影响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以及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积极性。

2.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相对于国外,我国关于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还有很多空缺,没有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观随意性大,缺乏法律依据,在具体实施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尚未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由于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认识不够,并且社会责任会计中出现了许多传统的会计方法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导致在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作用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4.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企业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和行为的关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几点思考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原则

我国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1)对股东方面,应披露投资和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的真实的筹资、企业经营成果和分配情况、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2)对人力资源方面,应披露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职工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情况,职工的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培训、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等的情况。

(3)对债券人方面,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负债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尝债能力、发展前景的情况。

(4)对消费者方面,应当披露企业的质量安全、产品性能、耐用年限方面的保证,对消费者的忠实程度,顾客的满意程度以及产品的承诺保证和售后服务的方面的情况。

(5)对政府方面,应披露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

(6)对社会方面,应披露对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捐赠情况,为社会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尤其是对老弱病残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福利等的情况。

篇14

关键词:医院 财务信息 网络披露 影响因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31-02

一、引言

信息是维护良好经营环境与提升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今变动快速的经济环境下,仅以纸质资料提供信息,对于组织的决策者而言,常缺少时效性,而使得有用性降低。任何组织都有必要发展新的信息策略以应对环境变迁,来创造竞争优势。其中,利用网页传递信息的组织可将信息传递给更多使用者,并可提供比传统纸质资料更详细信息。医院为了响应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要求,必须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通过不同媒介,如印刷品、电视、无线电台与网络等披露其信息。其中,网络技术在近年快速发展,其对于信息传递的广度及速度比起其它的传统媒介更为有效,接收容易,并便于与信息需求者沟通,可更好地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目前,我国网络普及率非常高,网络已成为民众取得信息的最要渠道。鉴于此,本文探讨医院采用网络提升其财务透明度程度及影响因素。

二、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我国的医院依所有制可分为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另外,医学中心作为研发机构也肩负着一定的医疗功能,在此也将其单独列为一类。从统计情况来看,非公立医院的数量较多,但规模(平均病床数等)比公立医院小。为了避免规模因素造成研究影响,本文采用病床数大于100床的医院做为样本最后样本有230家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

2.网页披露财务信息程度的衡量。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并依据医院的特性,及相关法规所修正的披露项目。本研究依据财务信息性质,将医院在网页披露财务信息的指标分为财务信息类型、财务信息质量及信息易取得性等3个分项指标。在建立披露信息的指标时,先以0/1的二元尺度(binary scale)表达该项是否达成。另外,针对每个指标之下的子项目,平均分配该指标点数进而确定医院的网络披露财务信息指标(disclosure index、DIS)的衡量项目与权重。

3.统计方法。本文分别以医院在网络披露财务信息的指标做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独立变量有公立医院虚拟变量、非公立医院虚拟变量、医学中心虚拟变量、区域医院虚拟变量、医院规模、市场集中度、新闻能见度、网络普及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量。本研究先行分析网络公开财务信息指标的鉴别力,采用项目分析,审视每项指标的难度指标与差别指标。

三、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医院网页公开披露指标方面,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普遍显示公立医院披露程度最高,仅在社区公益活动与医疗品质项目低于非公立医院。医学中心介于中间,非公立医院的网页公开披露普遍最低。在回归独立变量方面,医学中心医院平均规模最大,非公立医院的平均规模最小,公立医院的规模差异最低,新闻能见度均以公立医院最高,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的新闻能见度平均值相似,环境控制变量在三种类型中大致相似,仅有公立医院的市场集中度平均值较高且范围大(变异数与范围),显示公立医院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与敏感性检测结果来看,有如下发现:

第一,网络披露财务信息类型程度的回归。网络披露财务信息类而言,其程度是衡量医院在网页披露财务信息、社区公益活动、捐赠名单与金额及医疗质量等信息的程度。(1)公立医院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指出公立医院比医学中心更愿意在网络公开披露较多的信息,符合本研究假设;(2)非公立医院的虚拟变量显著为负,显示非公立医院通过网络对投资人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动机低于医学中心,也符合本研究假设;(3)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的差异,医院公开披露行为相同。虚拟变量假设的F statistics为28.802(p值

第二,网络披露财务信息质量程度的回归:网络披露财务信息质量衡量医院在网页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的程度。(1)公立医院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示公立医院在网络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优于其他类型医疗服务机构,符合本研究假设;(2)非公立医院的虚拟变量显著为负,显示非公立医院在网络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方面较低,与预期一致;(3)关于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的差异的检测,公立医院网络公开披露与非公立医院网络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相同的虚拟假设F statistics为32.508(p值

第三,财务信息易取得性回归结果:财务信息易取得性是衡量网页设计对使用者搜寻与使用财务信息的便利性。(1)公立医院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指出公立医院网页设计的财务信息易取得性较高,符合本研究假设;(2)非公立医院的虚拟变量显著为负,指出非公立医院网页设计的财务信息易取得性较低,符合本研究预期;(3)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的差异,检测公立医院披露与非公立医院网页设计的财务信息易取得性相同的虚拟假设的F statistics为156.173(p值

四、讨论

在政策涵义上,本研究发现医院在网络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情况普遍偏低,且在不同权属与评鉴等级的医院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不强制规范而由医院自行决定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程度与方式,会出现披露程度过低的情况。由于医生与病人,及医院与利益相关者间存有高度成本,若任由市场决定医疗相关信息的披露,披露信息的程度会远低于最适信息量。本文使用我国医院做为实证对象,可能有部分研究限制:首先,本文采用病床数100床以上的医院做为研究目标,虽然已经涵盖很高比例的医院,但可能会忽略小规模医院披露信息的行为;其次,本研究设计的网络公开披露信息项目与权重,是参考探讨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网络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研究,但医院涵盖不同类型的所有权,因而本研究的指标设计可能涉及主观或考虑不周的情况,未来可以访问专家形成共识,建立披露指标内容与指标权重,或者采用多组指标或与权重,进行敏感度分析;第三,新闻能见度的衡量采用医院在特定新闻媒体当年度出现在新闻的次数,但没有考虑同一件事被连续报道数次,新闻对医院的评价属于正面或是负而评价可能对估计医院公开披露的行为造成影响;最后,有些因素受限于资料的取得困难未能纳入分析,例如,医院的绩效表现、医院财务结构、医疗合作或联盟、政府的医疗补助、医院声望,或医院管理结构等,未来可以进一步延伸探讨。

参考文献:

[1] 袁建国,白平.关于建立我国公立医院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09)

[2] 李丹.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04)

[3] 魏春红,郭宝华.对高校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中国厂矿医学,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