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道的精髓和内涵范文

茶道的精髓和内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道的精髓和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道的精髓和内涵

篇1

关键词:日本荼道;和敬清寂;茶禅一味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32―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日本因其独特的民族心理机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征。自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同时,又结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彻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认为,日本茶道是一种艺术,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彻三认为,茶道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艺术因素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并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来体现它的职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则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对他们所尊崇的茶汤道礼仪的简称,是极其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

千宗室和邢黎,对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千宗室的研究表明,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贵族、僧侣茶到书院茶,再到庶民茶或草庵茶的过程。邢黎指出,在经过诸多演变后的茶文化中,无论从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精神追求上来看,可以说日本茶文化与其宗源即中国茶文化最相似。

久松真一、杨炳菁、滕军和冯芗则是从茶与宗教的关系入手,对日本茶道进行了研究。久松真一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性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其中包含了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滕军指出,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品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而日本的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普及到实用品层面;中国茶文化与讲究养生思想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则起源于佛教禅宗思想。冯芗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道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志,它的这一标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来越凸显。笔者通过梳理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诠释其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1.茶道的内涵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本源、是起点、是终点、是过程、是规则,万事万物皆有其道;“道”是无、是虚空、是无为、是戒律,从戒律开始,到定、到慧、到志、到气、到力、到恒,最后回归“道”。“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是客观的,是普遍、永恒存在的。“道”是一种精神,而“茶”则是这种精神的载体,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茶道”。

2.中国纯茶道的出典

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由此可知,至少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是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了。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全世界现存文献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这再一次说明茶道起源于中国。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的重点在于“道”,即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深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影响。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的话,那么,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人在用心灵悟道时产生的玄妙的感觉。

3.日本茶道的起源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精神内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

1.日本种茶、品茶之风的形成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此时,日本将茶看做是药物,饮茶方法基本上是学习和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尚未出现现今的抹茶饮法。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兴起品茶之风,代表人物就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荣西还研究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茶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河。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到了室町时代(公元1392―1573年),茶树的栽种在日本已普及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村田珠光、武野绍路、千利休三大茶师,他们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日本茶道的形成

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称为“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奠定了“佗茶”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茶道的中兴之祖”的武野绍鸥(公元1502―1555年),他将日本和歌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对珠光茶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进一步规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陈学习茶道,19岁时又拜武野绍欧为师,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欧茶道的基础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将其还原为淡波、寻常的本来面目。他还在茶事中增添了传统的“石料理”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进行茶事的同时充分享受美的情趣。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内涵归纳为和、敬、清、寂,丰富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开创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东方独树一帜,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纪末,日本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形式,成为独立的礼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其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体系。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茶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的加深、时代感的增强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这为日本现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荼道的形成过程

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绍鸥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宗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的。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念型。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把对茶的他界观念型幻想和对茶的具体实物性认识综合起来,乃是日本茶道之本义所在。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一味仿效中国,到逐渐消化外来文化,再到创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又绝非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日本的禅僧吧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再创造,把点茶、饮茶的活动升华为茶道,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这对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

日本茶道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优点,又发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长。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将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概括为和、敬、清、寂。“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调和,“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而且强调客人对主人以及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借用千利休的话说,也就该是“拂去浮世俗尘”之意了。这里的所谓“浮世俗尘”,除了我们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尘埃之外,应当还有心灵的尘埃之意。当年,禅宗南宗慧能与北宗神秀在禅宗五祖弘忍处修道时,曾奉师命各作过如下偈语,神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作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美景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日本茶道之“清”,汲取和蕴涵了这两位得道高僧充满禅机的偈语之意。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寂”,即寂静之“悟”的境地,“寂”倡导人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谦虚做人,永葆坦荡无私的心。和、敬、清、寂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同”、“天井”、“昼”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贯穿着这种精神,从而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日本茶道所创造的时空是一种非日常的时空,所追求的世界是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露地”可以说是这种世外桃源的~部分。“露地”一词出自《法华经・比喻品第三》,是指引导人们潜修山林、脱离世俗、专心学法的途径。日本茶道中的“露地”原本写为“路地”,是指通往茶室的小路,村田珠光把“路地”改称为“露地”,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茶道乃是引导人们摆脱世俗的高雅之道。“露地”大多被设置成花、草、树、木、水、石相间的近似天然的山野空间,其中竹、石环绕,流水潺潺。进入“露地”,你可以悠闲地漫步在山野林间幽静曲折的小径,闻天籁之音,赏朝夕雨露风霜,观四季飞花。“露地”所构筑的是一个“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净土,其目的在于使茶人心旷神怡,从“无”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实。

“茶室”一般都建在山清水秀、树木丛生的幽静之处,其精巧的建筑格局,可以说是日本古建筑技艺的结晶。“茶室”的门洞都很矮小,茶客必须蹲下或弯下腰才能进去。“茶室”布置极为素雅,通常不设窗户,灯光幽暗,气氛肃穆寂寥。“茶室”中崇尚天然的建筑素材,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热爱自然的心境。“茶室”中设置了赋有各种意义的“床の间”、“天井”、“昼”等,无一不在显示“茶室”是茶人实施茶道、进行修行的一个主要场所;是切断了与俗世的一切联系,以茶为中心的人茶共乐的空间;是一个人神交会的神圣空间。

在煎茶出现之前的“石料理”,要求与茶事相映成趣,茶事主人在准备“慑石料理”时,按照季节的变化精心选择新鲜海产和蔬菜。环境的幽静、菜肴的简单、情趣的雅致、意境的深远,使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一个超凡脱俗的清静世界,人的火急暴躁之气尽消,多愁善感的心性得到安抚。由此可见,和、敬、清、寂的茶道精髓渗透在茶道的每个环节,贯穿于茶道活动的始终。

四、茶禅一味的本质内涵

自佛教传人后,由于佛教教义的规定及僧侣的生活需要,使禅学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坡有诗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青灯孤寂,明心见性,这就是茶中有禅,茶禅一味的奥妙。弟子曾问千利休:“何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只不过是:烧水、点茶、喝茶。”看来千利休之语“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谛――茶道就是要解决人们的“心灵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过程中的“顿悟”,即“禅”。冈仓天心在《说茶》中把茶道概括为;“茶道是在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悟出伟大这一禅的精神的产物”。

原日本京都大学久松真一教授以禅宗的理论为基础,将日本茶道艺术的本质归纳为:自然、空寂、简约、朴素、自然、脱俗、寂静;物、人、场所三要素,构成了茶道的主题思想。茶禅一味,关键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达到一种涅境界。茶在于饮,禅在于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静的茶禅境界,一种古朴、典雅、淡泊的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的要义就是要对日常生活加以艺术化,即强调对生活的超越。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那样:“日本茶道有宗教气,超越矣,其源盖本出于禅僧。”日本茶道讲究茶禅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恬静悠闲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开始就与禅密切相关。日本禅僧不仅是中国茶的引种者,也是日本茶道的创立者。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如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大多数都对禅宗有较深的研究。村田珠光原本就是一个禅僧,他将禅的精神与饮茶方式相结合,创建了“四叠半茶室”,确立了茶的根本在于“清心”的理论。武野绍鸥不仅学习禅宗,而且在禅宗的教义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为后人的典范。武野绍鸥的“茶禅一体”、千利休的和、静、清、寂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茶禅同一味,唯在空寂中”,武野绍鸥的这一座右铭证明了茶道的精髓,即和、敬、清、寂与禅的世界观、人生观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茶道一开始就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禅宗的“禅”,原意为“静虑”,可见“静”是禅宗的重要宗旨之一。寺院均在幽静的深山,禅僧们过着幽闲自在的生活。禅宗主张生活清静寂寥,避尘世之喧嚣,求丛林之宁静,除人间之烦恼,得心灵之静谧。茶道也汲取了禅宗的这种追求恬静幽闲的性情。茶道的创立者们,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他们都要求在茶会中贯穿幽闲、恬静的意境,要求人们在茶道的仪式过程中寻找和体验禅的那种枯寂的精神。因此,在日本的茶道中,不仅茶室的设置应闹中取静、典雅静谧,而且茶会的气氛也要肃穆安适。人们在百忙之余,悠闲地坐在与尘世相隔绝的茶室中,听着炉子上水沸腾的声音,看着茶师们优雅的点茶姿态,体味着奔波的人生中难得的片刻宁静与休闲,简直是一种高雅的享受。“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纯化。这种纯化,在禅那里是靠对终极实在的把握来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则是靠以茶室内的吃茶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而实现的”。日本著名的禅学家铃木大拙的话简洁明了地指出了禅与茶道、生活之间的关系。

日本茶道是一门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人生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寂静的氛围中,茶人静静地点茶品茗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天地无限之禅机即涌动于茶人的体内。随着茶事的进行,茶道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崭露其本来面目。这种在时空中进行,并一直流动着的艺术,就如舞蹈一般。

结语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中国禅宗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茶禅一味将日本茶道的文化意蕴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美学层面上,茶的流动的神韵,禅的机缘,再加上茶人对人生的感悟,均能够涤荡凡尘,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和、静、清、寂的茶禅之美,在于“一味”,在于茶与禅所共同追求的优雅寂静、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篇2

关键词:茶道思想;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将其“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入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将茶道思想中的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元素注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提升大学生清廉、节约、朴实、勤俭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6]何哲群.高职的茶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73-74.

篇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各大高校要坚持文化传播与基础课程建设两手抓,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有文化、讲道德、知礼仪的优秀人才。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文以大学生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研究茶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助力。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生;品德

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引入茶文化,通过对茶文化起源、发展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了解,掌握到茶思想的精髓,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茶文化思想的普及和发展,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有效推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了民族精神。

1茶文化精神内涵概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思想精华,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性格以及价格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茶文化以儒家思维为核心,讲究“理、敬、清、融”的思想,它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而来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让人们获得味觉与视觉的盛宴。居于优雅的环境中品一杯浓茶,又何尝不是人生感悟的机会与身体放松的绝佳办法。茶思想的精髓所在就是清净与和谐,这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内涵丰富的茶文化经历千百年的发展,依旧保持着浓郁的东方之美,它崇尚自然、随和,是形式与内涵、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也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在唐代兴盛,在宋朝普及。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在我国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可见茶文化的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思想内涵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茶文化最开始的兴起,得益于文人雅士的推崇。所以说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从茶文化角度来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从教育角度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是奠定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工作良好心态的手段,也能够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塑造方面有意识地引入茶文化,通过各种茶艺表演或者茶会活动,普及中国茶文化中的礼仪之美、待客之道,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祥和、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也会具备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德育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利用和普及,在提升了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弘扬和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外部竞争日渐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个时候适当的开展茶文化相关活动,将茶文化中的平和、宁静、坚持、奋斗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放松心态,正确的应对人生。而从当今社会的总体形势来看,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愿望,而茶文化中的“和、静、清、俭”精神恰恰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通过具备茶会、欣赏茶艺、研究茶文化背景活动的开展以及茶学、茶诗的学习,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品德、情操都提升。

2现代视域下茶文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

茶文化历经了47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习惯,茶文化中的“德”,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文化内涵,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2.1茶性对学生品德的导向功能

万物皆有灵性,它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繁衍生息,因此,茶也具有茶性。首先,茶有不迁不移的生长习性,这种习性恰恰与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民族情节相契合。茶的自然性本身就有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加之茶叶集合了天地精华,天然性质纯洁、朴质,我国茶圣陆羽的明著《茶经》中有“茶之性俭”的记载,这个“俭”的内涵为简朴、清廉,是中国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优良品德。以茶崇俭、俭以养德,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思想精髓,也是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品德的重要指导思想。茶文化与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以茶闻名的文人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元植写过这样的句子:“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挑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短短几句话,就概括了茶的自然属性,将茶的烹煮过程以及饮茶的情趣展现了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茶对于我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很深,茶文化中的养廉、励志也深受历代茶人的崇尚,《茶经》作为第一部系统记录茶事的著作,其中对茶的相关名人轶事有很多记载,其中以茶崇俭的案例非常多,并且广泛流传于后世,比如齐国宰相晏婴以茶威廉的故事,他平日里吃的是糙米饭,很少吃荤菜,最大的爱好就是饮茶;而晋代的陆纳则是主张以茶待客,对于铺张浪费的行为非常反感,不会被周围的利益所诱惑,也不愿意让他人玷污他清廉的名声;桓温则是以茶表示自己的简朴,他宴请宾客一般都会用茶盘和水果来招待客人;齐武帝则在自己的遗招中这样提到,在他去世后,不用铺张浪费,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供奉茶与饼果就可以了,他还倡导世人也要这样去做。茶文化中以茶崇俭、俭以养德的思想成为了广大人民精神的寄托,也成为了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人的价值观认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些精神和思想对于高校学生品德同样具有导向功能。茶文化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价值思想,它们都是构成我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人民对茶文化认识的集中体现,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科学内容,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三家的核心思想成功的传承了下来,高校在文化建设以及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增强学生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2.2茶道对德育的内化功能

在《茶经》中,饮茶被描述成一种艺术行为,并且初次将烤茶、选水、煮茶以及品茶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茶艺,也是从这里开始,茶艺开始被系统化的传承和发展下来,很多文人雅士喜欢茶道,平日里自己或者和朋友小聚,都会操作完整的茶艺流程,还有一些茶馆会进行茶艺表演,人们在闲暇时光里约上几个朋友去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体会着美学的意境和优雅的氛围,不仅能够消除身体的疲劳,而且也能够平复心灵的伤痛和不安,让人心情愉悦,心境平和,也是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佛家的核心思想被融合到了饮茶的过程中,形成了流传万世的中华茶道精神。茶道是十分讲究,并且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可说每个茶道都可以称之为是一部艺术作品,虽然多年来,各个领域对于茶道的精神内涵理解略有相同,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不可改变的,通过欣赏茶艺,亲手煮茶、饮茶、品茶,经过这一整个过程,人们精神能够得到洗礼,品德情操都会受到陶冶,这正是茶道之于德育的内化功能,通过茶道本身的作用,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我国历代文人或者学者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被尊为茶圣,自幼被父母遗弃,一生不为仕途,执着于研究茶事,他总是穿着草鞋,在田野山间采茶、鉴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实现对理想的追求,最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茶学专著《茶经》。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复兴,目前各大高校也都相继设置了独立的茶文化科系,学校有机会,也有条件组织学生观赏茶艺,亲自参与茶艺,也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所具备的茶会,或者组织茶诗、茶文化的评比活动,通过在高校中营造茶文化氛围,普及茶文化精神,将茶文化流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者、诗人所具备的良好品德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内在品质。另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以茶待客,敬茶为礼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所包含的知识内涵非常丰富,通过茶这个媒介,个人的行为修养、道德品质等等都会得到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敬茶礼节都不同,但是客来敬茶却是从古至今一致保留下来的共同传统,不管形式有多么千差万别,其中心内涵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和美德,是需要被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这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被继承,被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思想内涵以及其在高校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罗丽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参考文献

[1]何哲群.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03):92-94.

[2]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12(,09):29-32.

篇4

茶道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便有“茶道”这个词。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茶道也随之传到国外,与当地风土人情相融合,开出了朵朵奇葩。

韩国茶道

韩国茶道以“和静”为源头,“清虚”为传承,“中正”为精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处处体现着礼貌谦恭、友好和善的传统美德。

“和静”:和静思想由新罗时代的高僧元晓大师提出,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源头。韩国茶道深受新罗花郎道的影响。花郎道是新罗封建贵族阶层的青少年社会团体“花郎”的指导思想,也是当时新罗主要社会思潮之一。

和静精神注重与自然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的和合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极寂的思想,也就是寂之寂。它是指回到寂的根源——静。在这一点上,元晓大师和老子是一致的。老子也曾提过“各归其根,归根回静”的说法。

“清虚”:高丽时期,文学家李奎报对茶道精神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多次写诗描述赞美茶道精神。李奎报在饮茶之后领悟了真空妙有的真理,写到“农深连漏响丁东,三语烦君别异同。多劫头燃难自求,片时目击皆成空。厌闻韩子提双鸟,深喜庄生说二虫,活水香茶真味道,白云明月是家风。”诗句中提到的“三语”指的是如来所指的三种语,即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他完全沉浸在了清虚静寂的世界之中。通过这首诗,茶的韵味被提高到了道的层面,也就是清虚之境。在李奎报的另一首茶诗中,同样可以看到茶道精神中的清虚之心。

“中正”:18世纪末19世纪初,韩国“茶圣”草衣禅师确立了韩国茶道的精神体系。他的《东茶颂》和《荣神传》是韩国人公认的茶经。草衣禅师经过多年的探索,深深地体会了佛道两家的玄妙,在领悟元晓大师的思想之上提出了中正是茶道的精髓。中正即不偏不倚、众生平等、追思根源、回归自然等,表现在茶事活动中就是在茶桌旁人人平等,无身份地位的差别,茶杯可以从左往下传,且需要保证茶水均匀,这些都体现了中正的思想,以及在一杯茶前尊重每个人的韩国茶道内涵。

韩国茶道以茶礼为中心,追求和静、清虚、中正的传统美德,与中国古代的饮茶习俗有相似之处,却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禅宗文化、儒家和道家的伦理道德与韩国传统礼节有机地结合,发展成为现如今的韩国茶礼。

日本茶道

在日本茶道中,饮茶被视为是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人将其茶道称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和、敬、清、寂”被当作是茶道的精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称之为“茶道四谛”。

“和”——和谐、和悦:“和”是支配整个茶事过程的精神,既表示“和谐”,又表示“和悦”。“和谐”对应的是茶道形式,“和悦”对应的是茶道内在的感情。“和”的精神构成了整个茶室的氛围,存在于茶事活动的每一项中。茶事进行的过程中,既有触觉、视觉上的和,也有嗅觉、听觉上的和。在行人的眼中,茶婉的手感要比外形更重要。外形再优美的茶碗,如果客人拿着感觉冰凉扎手,或感觉太重或太轻,都不能算是一只好茶碗。茶室里的香气味也要适宜,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

日本茶道刚刚形成之时,日本国内的严格等级制度还存在,但是在茶室里没有世俗的贫富贵贱之分,平民与贵族可以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禅宗主张淡泊无为,保持一颗清净本心,只有“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才可以领悟“我心即佛”的真谛,从而达到“佛我如一”的“和”境。

“敬”——心佛平等:禅宗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敬”的精神是在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的观点的基础上升华和提炼形成的。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一座”的意思是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就是所有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世俗的贵贱之分。参与者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和谐的茶事氛围。在茶室中,宾主相敬相爱,情感自然流露。最初,茶室中设置了专门为贵宾用的“贵宾口”,后来不论客人身份地位如何高贵,一律从“小门”出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之外,不可带入。进入茶室后就是一派平等和协的世界。这些改进及规定都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关于茶道曾这样说过,他认为:“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在禅宗看来,“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就是“自我主心”与“我执”,是禅宗极力排斥的意识化的自我以及执着的自我。

“清”——物我合一:清是日本茶道精神之一,通常指清洁,尤指对灵魂的洗涤。有时也用来指整齐。清是备受日本人民推崇的修养要素。在日本,有一种叫做露地的茶庭,为保持清洁,需要随时用水清扫。在贵宾到来之前,还需要将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一片一片、一个一个擦干净。茶室里更是需要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碳都需要提前一天把浮尘处理掉。茶人们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身心上的清净。

日本茶道经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乐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精神中的“清”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了佛理,很好地诠释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篇5

关键词:视觉传达;茶叶包装;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2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3茶叶包装现状调研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篇6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人对茶的研究成果体验,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侧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归结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有社交、礼仪、艺术等诸多方面,并且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大。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它的教育内涵与茶文化是有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我国茶文化的综述

茶文化是人们以茶为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内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为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对茶文化定义,它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与茶相关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属于“中介文化”的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的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产业科技以及茶类和茶具、茶艺、茶画等等艺术表现形式,由茶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总体上来说,它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们从茶事活动的行为文化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来完成。我国古代诗词中像“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充分说明了敬茶的习惯已经形成。此外,还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风俗。并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茶艺习惯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这也正是茶事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除了行为文化外,还包括心态文化。人们在品茶饮茶过程中所包含的新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在品茶时内心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并且由此产生一系列丰富联想,体现出茶叶生产以及茶区生活的文艺作品,把茶艺和人生处世哲学充分结合,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占有核心位置。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简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为一体的产物,它的各种衍生行为和现象都是茶叶多样性应用的一种体现,这些文化是围绕茶展开的。

2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形成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是以帝王为最高统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纵观古代帝王将相,有很多是直接参与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诗词[2]。其次,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创造者。古代人民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物质成果,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财富,这些对后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基本上最后都纳入到了茶文化的构成体系中。例如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讲茶”的传统习惯,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体现,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和谐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种寄情传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过茶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茶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这在历朝历代都有明显体现。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饮茶特点各不相同,这样所形成的诗词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变,即围绕茶来作文章,推动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2历史传承悠久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文明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时期,并且这种文明从诞生到现在没有被隔断。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论述的准确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最早体现人们对茶的认知和关注的,经过神农氏之后,从神农时代至今历经几千年历史,出现了神农氏、陆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陆羽更被称为茶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了更大范围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艺文化传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带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实现了禅与茶的结合文化、文人饮茶题诗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因此,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具有内涵和独特性。

2.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喜爱饮用砖沱茶,西北地区青海、少数民族饮用紧压茶,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饮用擂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喜欢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茶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与其生活环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关系的。

2.4体系构建的完整性

我国的茶文化结构具有物质、制度、行为以及心态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的物质文化主要有茶叶的选种、栽培、加工以及包装运输等劳动,同时也包括与饮茶相关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叶专卖制度、茶马贸易等;第三,它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民风和民俗的形式表现出,属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国形成的习惯和定势;它的心态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心理活动,长久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层,而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历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生活意义,因此,可以说它的构成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紧密相关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人应为具备的素质、风范和面貌。它最朴素的表达就是“默默的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出来的。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可以充分的学习茶人精神,从茶文化中吸取营养,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原则,这对其未来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以茶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对茶道精神的领悟体会到深层含义,从而自省、审己,正确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调整人机关系,从而能够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从中领会,并与人的追求相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以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去探寻未知的事物,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仁义、诚信,这两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很多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随意毁约等导致诚信意识严重丧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品茶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仁义,从而改变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养性,以正确的心理心态来服务于社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贡献。

3.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那么在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仅对学生而言,而且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都是如此。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整个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而且也渗透了各个宗教的传统文化精髓。高校学生可以从茶文化中体会领悟到华夏文化的魅力,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从言行、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来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发展特点,以茶道精神指导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达到修身养性的同时升华自我。

4总结

篇7

关键词: 中国禅宗;日本茶道文化

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继续对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论从内容、形式到社会作用来看,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绍鸥所提出的“茶禅一体”,正是二者关系的精辟阐述。探究和分析中国禅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禅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

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与此同时,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传中国临济禅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传中国曹洞禅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明庵和道元两位禅师成为最先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佛教大师。他们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在吸收中国南宗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诸多领域,使其成为日本禅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国传入并演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度。据战国时代《神农本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国就已发掘和开始利用野生茶树了;从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可知,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记录是在我国西汉。唐代肃宗乾元元年,陆羽的《茶经》深刻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理论并初具规模和体系。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为学习中国的佛法,来到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贞元21年,学成回国,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携带回了日本,种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贺滋县)台麓山上。这是中国茶种最早传向海外的文字记载。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两次来中国研究和学习临济佛法,他不仅对中国寺庙的点茶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禅院里罗汉贡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后来,他将中国不同种类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带回日本,并完成了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巨著《吃茶养生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到浙江余杭径山寺,拜师于虚堂和尚,学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径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国文化茶习俗也带回了日本。

传入日本后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创新,将日常这种简单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极具内在美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这种独具特性和审美价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日本化后孕育出来的一种高度讲究的文化修养,一种新型的文化式样。它在吸取中国禅宗精华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说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将禅法融入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道,而把茶道技艺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是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体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摆脱了外界物质因素的束缚,进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思想。

从形式上来讲,以“茶汤”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饮茶之事,是有关饮茶和沏茶的礼仪,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只不过经过几代茶人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了以品茶为主的特殊文化现象了。其本质是通过程式化的形式,体现修身养性之品行,增进情谊之目的,研习礼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济度人世。体现日本艺术结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准则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的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方式都在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国禅宗主张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内在联系

日本茶道随着与本土文化,特别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蕴含大量“禅”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性质的禅门茶道文化。这就是日本茶道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异于中国茶文化的本质属性。

3.1“和”与禅

茶道“四谛”中的“和”是指在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一种和悦、具体形式的一种和谐。这是日本茶道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与客之间的和睦、客与客相处的和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不管是侧重于形式的和谐,还是侧重于内在情感表露的和悦,“和”的精神氛围始终是茶室里的主旋律。从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内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摆设看,既要与茶事的目的和氛围相一致,又要与室内的布置相协调,还要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和不平等十分鲜明,这就对人的交流相处造成了一定的拘谨和阻碍,只有在茶室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赏心的愉悦和自然,这就是中国禅的精神追求和体现。中国禅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体现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谛,追求的是“和”的境界。这也正与以原始“神道”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与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仅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艺术形式,还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纷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剂。

3.2“敬”与禅

“敬”指的是在茶事过程中相互有礼有节、谦卑恭敬、真诚交往。既体现主客之间的相互谦恭和尊敬,又体现客与客之间的恭敬坦诚。

如,为表达恭敬之意,主人将茶碗端出来给客人喝,只能正面对着客人来把茶端出,客人为表谢意,也尽量避免从正面饮茶带来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贵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贵贱,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同一出口自由进出,就连武士的佩刀也不准带入茶室,必须放在室外。客人进茶室后得先对茶室内悬挂了体现茶会主题的字画行礼,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日本茶道中,“敬”体现的是“心佛平等”的禅意,是平等敬爱之心,实际上与中国禅宗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二部四众、平等互重”的主张是一致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权贵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爱护。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欲望和杂念皆源自“我执”与“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达到无意识的内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国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张,融入了“心佛归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追求人的平和敬爱方面,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查阅日本茶道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动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创和谐茶室的理念和氛围。

3.3“清”与禅

“清”指的是茶事活动中茶室茶具的整洁和干净。它既是对茶室内部装饰物品的描述,也是对茶室外部自然环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饮茶者心灵纯净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经常要清扫,保持整洁干净。而茶室内部更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外环境鸟语花香、清幽逼人。室内环境娴静幽美、朴素典雅。茶人们心灵恬静,无私心杂念,面对滚烫的茶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事表演。由此洗净身外的污浊,实现心灵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也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代宗师千利休在他的《南方录》中写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千利休所说的“清”,实际上是指人该“拂去浮世俗尘”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尘埃,还应洗涤心灵的尘埃。日本茶道的“清”体现的是用独特文化式样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禅宗意境。禅宗的“禅”意为“静虑”,可见“清静”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禅宗认为只有“本心清静”,才能“物我两忘”,只有清除干扰、清心静虑,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与禅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学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内涵,它要求茶人们摈弃欲望和凝神沉思,达到一种宁静、幽闲和幽雅。它鼓励茶人们将世间欲望和凡尘俗世统统抛开,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完整,获得更多拓宽想象的空间和新的启迪。在梵语中,“寂”为“静寂”、“和平”、“静稳”之意。在佛典中,“寂”为“死”、“无”、“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禅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无色无声的“皆无之域”之境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甚至无我。“死”是“无”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的根本和源头。人世间那种凤凰涅的希望其实它源于佛教的轮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寂”是“四谛”中体现出的最高层面的禅宗法则。它倡导人们无论世间如何纷乱都要秉持一种谦虚做人、坦荡无私的心寂。如果心有杂念人生既不会圆满,也不会闲寂。这和中国禅宗的“物我两忘”同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正是基于这种禅境的空寂体悟,茶人们和禅僧才能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禅宗和“四谛”是日本茶道统一的精神所在,“禅”的精神境界与“四谛”的精神内涵一脉相通,浸润着禅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超脱和心境恬静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与媒介。

4.结束语

日本茶道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绎、发展,禅宗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学,茶道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艺术,正是有了中日禅僧对中国饮茶之风的发现、引进和发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国禅宗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而历久不衰。正因为日本茶道吸取、融汇了中国禅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现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撑,有了艺术的高度。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 茶禅一味[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学意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36―39.

[4]陈文华.人心需静,以茶通禅,由禅悟道[J]. 农业考古,2014(2):235―238.

篇8

关键词:茶的意境;茶馆;室内设计;运用;审美体现

被世人誉为诗僧和茶僧的皎然,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先从茶饮活动开始,然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可言,生发“道”与“茶道”,意境高远,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构成茶道精神的哲学内涵。皎然的另外一首《饮茶歌送郑容》将茶的意境与友情结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茶文化内涵。因此,无论是茶文化思想还是茶道精神都源自于茶的意境阐释,茶的意境是茶文化、茶道精神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阐释茶的意境,进而引发出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本质内涵;其次分析茶的意境在当代茶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最后总结茶的意境不仅是茶文化、茶道精神的基础,而且成为了茶馆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

1茶的意境阐释

茶的意境首先是一种感觉,即是在茶事活动中产生的清新、淡雅、闲适、悠然、自然、随意、朴素、亲切等等内在感觉。这些感觉可以说是茶叶与生俱来的东西,随我国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发展、完善,古代先哲们将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与茶本身的感觉相结合,将“感觉”层面的东西提高至文化意境的层次,使茶中蕴藏着民族文化内涵、审美情趣、道德价值观等等精神内涵。因此,茶的意境另一层含义将儒释道等精神内涵转化为影响、指导人们的日常言行道德准则、思想意识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感受着由茶带来的美妙意境,进而作用于人的精神,对人日常言行、思想等产生影响。[1]如“精行俭德”茶道精神,如以中和为核心的儒家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道家茶道以及禅茶一味的禅宗精神。这也是茶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即使当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古代文人闲云野鹤般的诗意生活,但人们依旧习惯于在饮茶中追寻精神的惬意,或许这正是当代茶馆兴盛的原因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茶虽普通,但其能引导饮茶者进入一个沉思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正是由茶的意境产生,人们在饮茶中获得心灵的放松、自由,获得精神清醒与冷静,让自己更睿智地感悟世界人与事的变迁,体味大自然包容百味,吐纳常新的胸怀,这也正是茶道精神的精髓之处。可以说,茶的意境促进了茶文化与茶道精神的产生,同时,茶文化与茶道精神丰富了茶意境的表达形式。下文将结合现实生活中茶馆室内设计的实例来分析茶的意境表达在茶馆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

2茶的意境在茶馆室内设计的运用及审美体现

当代茶馆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引导人们感觉、体验饮茶带来的精神上的感悟,在优美、舒适、富有文化底蕴的茶馆环境中,人们通过饮茶感悟茶道精神,获得内心的超脱,精神上的释放,心灵的舒畅、自由,[2]因此,茶馆的室内设计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本节主要从室内设计装饰材料、布局、灯光设计等角度展开详细论述。首先茶馆内装饰材料要尽量选用木、竹、藤编等具有自然情韵的材料,从视觉上营造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竹子,其蕴藏着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也是中国文人精神的标志,不仅起到美化环境,而且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城市中的茶馆更要注重营造自然、雅致饮茶氛围,如南京的老字号开心茶馆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休闲场所,茶馆内用装修、家具等都采用木制材质,配之纱幔、珠帘等具有唐代风韵的软装饰,竹子盆景以及紫砂茶具的运用、身着唐装的服务员,使得整个茶馆呈现出悠闲、娱乐而又具有淳朴、亲切的气息。中高档的茶馆室内装饰时除了采用自然情韵的材质外,还应该选择具有文化气息的装饰品,如禅师室中的青石,文人雅士的书画,明代的木制家具等等来营造内敛、清幽而又具有文化底蕴的氛围。[3]其次,茶馆室内布局一定要体现出茶的意境。布局方面要以茶馆的消费群体来划分,如果是面向大众的茶馆,以朴实、实用为主,但不失自然、舒适、亲切的感觉,让人们在饮茶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如果是面向文人墨客,茶馆布局要以清静、优雅为基调,以独立的雅间为主,即使大厅的卡座也要借助墙壁、屏风、植物等元素营造私密、安静个人空间,如安徽淮南市钱塘茶人除了包间雅座之外,通过木板装饰隔出多个卡座,公共区域借助屏风装饰,营造出曲通幽静的意境。屏风上的装饰以梅兰竹菊为主,加之墙壁上楹联字画幽古文雅与光线柔和,整体上营造出以“真、善、美”核心的传统文化氛围。正如英国作家韩素音所言:“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19世纪英国安东尼女王倡导饮茶来代替饮酒,她认为:“需要一种更为优雅的方式如饮茶,来帮助人们克服酒醉的习惯,有助于改变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举止,为国家文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4]英国女王的这一认识,虽然只是基于个人言行举止而言的,但从中体现了英国社会的文明发展第三,茶馆室内的灯光照明与造型也是营造茶意境的重要手段,也直接影响到室内的使用功能、文化气氛和审美精神,此处重点论述装饰灯照明,即意在营造意境的视觉效果。如青岛著名的茶馆———青岛莲花阁,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于一体,营造出清新、雅致的茶文化意境,尤其是包间内的装饰整体呈现出古典美的情趣,传统家具、山水画、屏风等营造出温馨雅致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莲花造型的灯具非常具有特色,犹如水池中一朵莲花,温文尔雅、安静雅致,又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傲骨,灯池线条流畅又如水波蜿蜒流淌异常美丽。[5]莲花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佛教文化中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大正藏》中记载着莲花有四德:香、净、柔软、可爱。让饮茶者体会明心见性、顿悟、自省等等禅茶一味之意境,在饮茶中陶冶情操、修生养性,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生活中莲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笔下的谦谦君子。莲花阁通过独特的灯具造型与灯光,既传递出传统文化之丰厚底蕴,又为消费者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饮茶环境,让人们在茶香中感悟茶道精神获得精神的完美与释放。

3结语

茶长于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雨露之滋养,其自然生产与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无为思想不谋而合。从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茶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儒家的“礼”与“和”,道家的“自然”、“朴素”,佛家的“养”以及诗词歌赋书画中蕴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蕴藏于茶的意境之中,茶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通往精神家园的重要桥梁,因此其室内设计布局、环境装饰、色彩基调甚至茶具的使用等都要体现出茶的意境,这样才能在整体上营造出茶文化的审美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志根.茶道的载体———茶的意境[J].茶叶,2003,29(1):51-53.

[2]孙耀龙.茶文化元素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11):87-88.

[3]张兴莲.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6):119-120.

[4]廖宁芳.浅析中国与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5):377-378.

篇9

摘要:

茶道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上面两者都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茶道和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养生、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浅析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的影响,希望能从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对茶道文化和柴烧工艺进行研究。

关键词:

茶道;现代柴烧茶具;自然回归;环保;精神文化

1茶道文化的概述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饮茶》篇,意思是:有个叫常伯熊的人,根据陆鸿渐(陆羽的字)的论说作了大量补充,于是茶道盛行,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这是“茶道”一词被首次提出。茶道是饮茶文化的最高境界,融入了哲学和人们对生活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文化。茶树,是东方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原产于中国,中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说明中国人在秦统一巴蜀以后就有饮茶的习惯。茶道文化始于唐,兴于宋。唐宋年间,我国的茶道文化已经十分成熟,人们对饮茶的流程、习惯等已经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圣”陆羽的《茶经》记录了唐代人们煮茶的技艺、制茶工具和方法等等,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唐代大兴茶道的情况。到南宋年间,日本僧人将中国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的方式带回了日本,自此,中国茶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文化逐渐形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就是茶道这件“事”的“器”,是茶道文化最关键的媒介。器为茶之父,对茶道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更是人们在享受茶道时把玩的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每个时代的喝茶习俗不同,茶具呈现的特点也不相同。陆羽在《茶经》中详细地介绍了茶道所需的二十几种器皿,包括规格、结构、造型、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是对茶具最清晰、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唐朝的茶具配套齐全,略显繁琐;到了宋朝,大兴“斗茶”,相应的茶具则有罗茶、候汤、点茶、品茶等工具;元、明以后,人们饮茶就开始简化,茶具也随之简化为茶壶、茶杯、茶罐等。中国的茶道文化吸收融入了我们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文化。道家学说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环保养生、质朴极简的生活,笔者认为这便是茶道的灵魂,也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所在,而现代柴烧茶具和茶道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现代柴烧的发展

柴烧,是以木柴为燃料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有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之分,传统柴烧是一种较为纯粹的以柴烧制的工艺,为了避免坯体烧制过程中直接接触火焰和柴灰,人们将坯体放置在匣钵内进行烧制。而现代柴烧则追求自然落灰的效果,坯体直接放置窑内,木材作为燃料,燃烧产生柴灰,高温下,落在坯体上的柴灰和泥土中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天然的柴灰釉。现代柴烧器种类越来越多,主要涉及到茶具、花器、食器等生活用器。茶具主要包括茶碗、茶托、茶壶、壶承、茶盘、茶叶罐等等。

3现代柴烧茶具对茶道的影响

黑格尔曾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现代柴烧茶具采用天然的泥料和木材,自然落灰,呈现出自然材料最本质的样子,追求自然的和谐之美。自然的材料、原始的工艺,加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饮茶文化也是一样,取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配以自然的泉水,三五好友聚集,饮下这自然的香甜。不管从工艺材料还是文化的角度,柴烧茶具和茶道都不谋而合。自然健康的器,才配得上人们对茶道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茶道可以暂停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慢下来,坐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被快捷的高科技包围的我们,渴望回归自然,现代柴烧茶具从材料到工艺,反映了更高层次的回归,遵从质朴的原始美。现代生活中,茶是健康的绿色饮品,也是环保养生界的翘楚。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茶道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丝清凉,一抹绿色,修身养性。现代柴烧茶具恰恰契合了茶道这一特点,自然环保,无工业添加。具有手工温度和人文气息的现代柴烧茶具,盛装着最健康的茶水,是我们追求绿色环保、健康养生的良选。柴烧器盛着茶,茶水滋养着器,茶道文化和现代柴烧茶具就这样相辅相成,给我们最好的体验。过去,人们追求工艺精致、装饰精美、色彩华丽的陶瓷,现代柴烧工艺的出现,表明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自然淳朴之风。人们逐渐以一种包容、随意的心态看待周围事物。茶道经历改朝换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节,还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茶道不再循规蹈矩,而是以更多的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包容的审美,让茶道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4结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庄子尊重天道,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主张正是柴窑烧制的诠释,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土和火的自然结合,便有了素雅脱俗的柴烧器。一件不起眼的柴烧杯就能体现老庄思想的人生哲理,这就是现代柴烧器的精髓。而我们的茶道可以体现一个人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属于一种东方文化,包括道家的“天人合一”。现代柴烧茶具与茶道文化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柴烧茶具对茶道文化来说是点睛之笔,而茶道文化也是柴烧茶具的一种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丁佳青.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J].上海工艺美术,2014(4):56~58.

[2]刘祥.论柴烧的过程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徐德龙.浅谈陶艺中偶然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J].才智,2009(10):184~186.

[4]南芳.器为茶之父———中国茶具的历史文化变迁[J].茶博览,2006(6):14~15.

[5]高进.浅谈中、日茶文化中陶瓷茶碗的差异及成因[J].中国陶瓷,2009(09):55~57.

篇10

关键词:茶包装;设计;文化语言;运用

1、 茶文化概述

我国几千年以来就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茶文化的初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关联,是一种必备的生存物质。随着品种的增多、加工工艺的精细逐步促成了传统的、丰富的茶文化。从唐代开始,我国茶文化才真正开始,唐朝人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极大意义上形成了茶文化。两宋时期,为茶文化的顶峰时期,茶的理念深入贯彻老百姓的观念,认为喝茶是一种休闲娱乐的项目。商业货物的流通,街头商店迅速的发展,茶商店与迅速蔓延的发展起来,茶文化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艺是茶道在社会中主要表现形式。茶艺有形有名,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即是心灵的一种领悟,在于一个人对喝茶灵魂的理解。茶艺与茶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艺道不可分别来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茶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承,将茶文化对外开放与拓展。我国茶文化以新的视角的冲出国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注重集体价值,茶文化为当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注入了新的理念,促进各地文化的沟通和交流[1]。

2、 茶文化语言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以茶文化的v史性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茶文化发展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茶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着跟历史文化同样的浓厚氛围,发生了许多古怪风趣的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大都可以被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之中,来介绍某种特定茶文化。如,有一款茶叶叫《江山美人》,包装设计灵感来自唐明皇与杨贵妃共弹霓裳羽衣曲的场面,充分传递出中华悠久的历史故事。茶包装承载着茶文化,同时也是实和虚相结合所孕育的产物。目前,国画、壁画等传统背景文化元素用于茶包装设计中的图画,偶尔搭配诗词歌赋,对图画的进行进一步阐述。外包装除外,还有茶的内包装。内包装是用来直接包裹茶或者防止茶变质的一种容器或材料,常用直接包裹茶时的材质有陶器、瓷器、竹木、纸张等。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研究,新型材料的产生和推广,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茶的内包装的使用材料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茶叶包装的整体把握下手,在茶包装的形体、结构、材料等设计中,我们应该先利用中国千百年来在制作工艺艺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国的各种瓷器、青铜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华丽奇特的造型艺术.这样的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品味到浓厚的茶文化,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2、2以茶文化的地域性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十几个亿,各民族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风俗,而各个民族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形成了融合繁荣而又区别的多元的文化韵味。不同地域的茶文化都有不同而又独特风情。例如,华东、华北等北方地区是绿茶的主市场,细嫩整齐、色翠昧香的绿茶为华东人比较喜欢;华北、西北人偏爱叶厚肉实、耐冲泡的绿茶;而贵州、 云南、广东、福建等较南方人,喜欢发酵后的红茶[3]。中国名茶行业把地方特色列为显著特征,在当地特殊的自然人工条件下生长出来的茶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比如,在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竹、蓝印花布等材料作为包装元素,这些材料都具备浓厚的云南风情,购买者只要略微观察就可以知道茶叶的产地,感受到这款茶包装设计的独特之处,知晓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继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茶包装设计者应前往产茶地进行考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持当地的文化特色。

2、3以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定位的茶包装设计

茶叶包装的设计语言要进行更好趋势的改进,茶包装不仅是方便携带储藏茶叶的容器,还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的功能、文化历史等信息,传递出正确的品牌信息并被者和市场识别和接受。在茶叶包装领域,包装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挖一个产品与竞争产品之间的不同点,同一种类型的茶叶可能有许多不的属性。包括产地、海拔、种植方式以及制作工艺等等,这个不同点建产品自身显著特征之上,包装的责任就是对其强调和宣传。计语言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来传达。设计师和广告文案利用了文字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表现形式,简洁而准确地传递信息。

茶包装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我国茶道精神所体现的清、静、雅、和,就是一些茶包装设计所追求的一种素材。我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是茶道的精髓所在,在儒家思想中表示一切恰到好处。“清”,是最根本的精神体现.茶包装设计应体现清的美学理念,“静”是美学要义,设计元素要达到创造出宁静的氛围和清净的心境。“真”,茶道精神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即是茶道的起点也是重点,这是茶包装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4]。

想对人的品格和人的性情进行修养,我国的茶道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实现自我的生存之道。茶文化作为茶包装创意来源,是一种珍贵设计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想在茶包装中体现茶文化的儒雅、宁静、清新,就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最好的价值目标,从中展开创新。现代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给予了茶文化新的启发和内容,充分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当代文化的色彩。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饮用,茶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茶道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你我相辅相成的,但是茶包装设计元素不必局限于只与茶文化有关素材的范围内,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发现新元素,开拓新视野。

3、 结论

茶包装要想设计出不一样的效果,就要着手于肥沃的茶文化土壤当中。要想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和旨意价值,使这些文化语言更好的融入茶文化当中。一方面让消费者一方面在欣赏茶包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茶文化对茶包装设计的影响与实践[D] 杭州师范大学.2014.

[2]张馨予.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论-茶文化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12.

[3]高阳 基于茶包装文化元素的当代包装设计语言分析[J].福建茶叶.2016(2).

篇11

一、茶文化概述

首先,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融为一体,独成一派,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平利的茶文化,又有其独到的地域特色,我县已把茶文化作为女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全民饮茶、懂茶和爱茶的茶文化氛围;我县还把平利茶做为对外开放的名片着力打造,先后参加了中华茶艺之墨竞赛、杨凌农高会、北京农高会、西洽会、青岛农产品博览会、广交会以及在俄罗斯卡罗加州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年活动,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推介平利茶产业。继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把宣传活动推向,使平利的茶饮产品知名度大增,备受消费者青睐。如今,逛典雅茶楼,观精美茶艺,听优美茶歌,品女娲绿茶已成为社会风尚。如今,茶文化已经不只是一种饮食文化,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茶园遍布,陈陈相因。丰富的茶园景观,厚重的茶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与茶俗,相映成趣。我县也策划了以发展茶叶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因此,我校引入茶文化,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为之,非常有必要。

二、将茶文化引入中职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1.茶文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茶文化,每个学生都处在同一起点。学习茶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精神世界。

2.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生的审美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文化内涵。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和发型上的另类。而茶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茶文化可以促进中职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研究茶的人和文化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常常比较浮躁。让茶文化走进课堂,可以让他们抛却浮躁,恢复纯净的心灵。

4.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篇12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篇13

茗香茶楼的老板王乾宇是一位笑容平和的谦谦君子,他说:“设计要以人为本,茶楼是品茶之地,环境不能压人,要能衬人,所以在装修之初我的定位就是不奢侈,要突出舒适和方便,装修用料简易,色彩以棕色为主。”

王乾宇是北京人,虽学理工科出身,但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开茶楼之前,对于茶,并未有很深的研究。他说:“开茶楼以前,对于茶,是谁送咱什么茶就喝什么茶,对于茶的好坏更是说不出哪好哪不好。”王乾宇开始关注于茶,是因为2000年左右的时候他有一段空闲时间,经常会到一家由两个小伙子开的茶楼喝茶放松,那茶楼里摆了很多书,环境清雅。在那里,王乾宇读到了茶学名家、《易经》学者陈香白的《中国茶文化》,书中对于茶文化的介绍吸引了他——陈香白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即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其核心思想是“和”。这一理论使王乾宇对于茶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茶文化能体现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义,茶文化本身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但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包容、厚德、和谐的思想。习茶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受到了洗礼。喝茶使人静,静能生慧,可以反省自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王乾宇说。

茶仙卢仝的名作《七碗茶歌》中由一杯清茶创造出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地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而这七碗茶的境界,王乾宇也体会过一次。一次冬天早上登香山时遭遇小雪,王乾宇在途中平台上的茶室停留换衣品茶。当时泡了一壶阿里山。“我裹着棉猴,坐在那里泡了七碗茶,窗外是一片银装素裹,山林寂静深远,屋里温暖如春,茶喝七碗刚刚好,感觉非常舒服。我才发现原来古人说的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茶道就是一种体验。”恐怕正是这种体验,才让大文豪苏轼写出了妙笔生花的回环七绝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光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茶道生活倡导者

从2002年在北太平庄路25号开设第一家茗香茶楼以来,王乾宇先后开了数家连锁茶楼。因为合同到期、地址改建等等原因,最后留下了三家收入稳定、各具特色的茶楼。一家就是北太平庄这家老店,另两家一个在花园路,一个在工体。“茶馆这一行业的业态发展,在中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1996年左右,台湾人在中国开设了一些茶艺馆,其实就是一种以技艺为主的茶馆形式,是单纯的泡茶手法、技法,对茶文化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发扬、发展。我当时感觉很不好。茶道本身源于中国唐朝,现今在日本发展起来,在日本叫茶道,在韩国叫茶礼,我们中国人既然做茶文化,为什么连堂堂正正的茶道都不敢叫?从名字上就比别人矮半截。弘扬发展茶文化,就是一种茶道精神。所以我始终说要做一个茶道生活的倡导者。”

每个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在茶馆里喝茶真是太舒服了,那种放松、休闲的感觉,会让人待上一天。所以茶馆的经营就存在着客人流动率低、客源过于固定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很多茶馆利润很薄,很难做到收支平衡。再加上生活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业成本、人员成本上升,如果不赋予其他的东西就难以为继。于是京城茶楼渐渐分成了四种——二荤子茶馆(连吃带喝的)、清茶馆(只喝茶的)、书茶馆(有票友演出的)和茶肆(公园、郊野中的)。对于此,王乾宇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呢?他说:“真正要做茶馆,还是要做茶本身,以及茶所赋予的茶文化。从茶道的精神上,将茶需要赋予文化的含义,在现今的环境中做成文化和商务兼备的茶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咖啡馆的精髓——节奏感比较快、流动性强,周转率就高。在茶馆的经营上要破除一杯茶喝到底的习惯,慢慢宣传一些茶文化的精髓。同时,在经营上可以适当做一些限制。喝茶本身是健康的,但是喝多了从养生角度来看是破气的,不健康的。所以喝茶也需要有节制。养生就是要养气,凡事都要有节制。茶馆里待着,太舒服了,慢慢人就有点闲散。这种闲散容易慢慢地让人没有进取心,斗志就会磨灭。所以要倡导这种价值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少人在周末也喜欢来茶馆打牌休闲,这是一种放松,但是也不宜过长,玩也需要节制。这就是茶道生活,是张弛有道的。”

茶道中的属地文化

北京不属于产茶区,在经营茶馆中,在地域上北京的茶馆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北京又是文化之都,茶文化的根基其实很深。

篇14

关键词: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伊斯兰建筑

新疆在我们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与西亚与中亚的部分国家相邻,其既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内陆国家艺术文化的渐染,形成了独有的异域风情化建筑艺术形态。于是,在我国古茶道文化的影响下,新疆伊斯兰建筑多以清真寺为主,华丽的装饰与斑斓的琉璃瓦凸显其庄重神秘的艺术美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也在岁月的尘埃中变得愈发斑驳,五彩的瓷砖渐渐剥落,穹顶之盖也因为经年失修而丧去了往日的光泽,新疆伊斯兰建筑的艺术特征也越来越模糊化,其原有的文化韵味正以大众未曾察觉的方式流失着。因而,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化转译之路,必须以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为立足点,充分融入新疆古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伊斯兰建筑的转译进行本体化呈现。

1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与建筑转译

1.1古茶道地域性语境

地域性是指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其具有历史的连贯性以及文化的延续性。一般而言,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文化风貌也不同,其地域性语境的具体内涵也会有所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域文化是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而成的,是某一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名词。我国地大物博,横贯东西纵跨南北,东南西北每一个区域的文化属性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地区的茶道文化也因之而展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风采。无论是现代的茶道文化还是古茶道文化都会在不同的地域性语境下绽放出不同的文化魅力之光。例如,在中原文化滋养下而成的汉族茶道文化与从蒙古浩瀚草原上孕育而生的茶道文化内容就会有所差别,中原茶道文化讲究的是礼大多小口啜饮,崇尚以和为贵;而蒙古壮族的茶道文化信奉豪爽大气,主张豪饮,偏重的是义勇之风。所以,不同地域性语境下的古茶道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并以各种形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2建筑转译基本内容

转译不是翻译却又与翻译存在相通之处,其是建筑学领域里特有的概念,是对建筑艺术风格的一种特色化阐述。转译不是简单地传递与再造,而是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析,将原始的最初的建筑形式转化成另一种风格形式。从创造学角度来说,建筑转译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产物,其是根据当时的地域文化特色建造而成的,无论是外形构造还是内在设计,抑或是装饰元素都是当下潮流因子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文化的阶段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有的一切都在万象更新中焕发新的生机,原始的建筑形态所彰显出的美学品味与当前的大众审美观不相符合。所以,为了强化原始建筑的文化意蕴,转译便成了原初建筑维系生存的不二选择,原始的建筑一经转译就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魅力。一般说来,原初建筑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艺术化整体,其建筑语言以及建筑形态基本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之中,而转移则是通过系统化的建筑理论将支离分解化的原初建筑,进行原初的纯净化修复,使不同的建筑语言在转译组合中折射出新的艺术光芒。

2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征概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汇合地,其处于我国大陆的深处,所毗邻的国家也大多是阿拉伯国家,居民大多是穆斯林其地域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作为欧亚文明的交汇处,其是我们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先后经过了萨满教、摩尼教、道教以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的洗礼,并最终确定了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其建筑风格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新疆伊斯兰建筑借鉴尖形塔顶的月亮形状,以穹形圆顶为盖,将绿色与蓝色作为主要的装饰性色彩,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教瞻仰圣地。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构思源自于其对于伊斯兰教义文化的理解,以穹顶比喻浩瀚的天空,象征着永恒。然后,以蓝色与绿色分别代表生命与和平,寄寓着伊斯兰信徒美好的愿望与期待。另外,在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新疆伊斯兰建筑的拱券、柱子的装饰以及屋顶的设计等深受阿拉伯文化的浸润,并渐而形成了阿拉伯、传统维吾尔样式、中原汉民族样式的建筑组合模式。例如,位于喀什市中心广场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我国最大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其在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又汲取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精髓,并糅合了维吾尔特色文化因子,形成了朴实厚重而又自然独特的建筑风格。

3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下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现代性转译策略

3.1融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内涵,构建科学的伊斯兰建筑转译体系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固有的地域区间,无论哪一种文化脉络都是对其地域文化的一种无声阐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大多是地理环境差异所引起的,而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艺术文化的点滴之中。新疆是多种文化元素相交融的接洽点,其伊斯兰建筑艺术尤为鲜明,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带有浓浓的阿拉伯文化印记,其在现代性的转译中,应该以古茶道地域性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构建科学的建筑转译体系,以此还原出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原始意味。首先,建筑师应该加深其对于中国传统古茶道的研究,从古茶道中的饮茶文化、煮茶习俗以及茶道精神着手,结合新疆地域文化特色,对其古茶道中的人文艺术内涵进行深层探究,并从中提炼出系统的美学知识,将其应用到伊斯兰建筑的转译中。而后,建筑师也可以从建筑的转译原理出发,将伊斯兰建筑的文化属性与古茶道中所蕴含的新疆地域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从而使得新疆伊斯兰建筑的现代性转译之路更加通畅,也使其文化面貌与艺术风格更加纯真化。

3.2结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对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创新性转译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茶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古茶道是传统茶文化的一支,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伊斯兰建筑艺术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其所寓含的文化因子也是极其复杂,所以伊斯兰建筑的现代转译之路必定会异常艰难。因此,建筑师在对新疆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性转译时,应当结合古茶道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对其进行美学化拓展。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设计手法,逐步挖掘古茶道地域性语境下的新疆茶道文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的古茶道精神以及古茶道艺术对伊斯兰建筑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呈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法,将新疆地区的古茶道文化内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推动伊斯兰建筑向现代化转译迈进。

参考文献

[1]左力光.多元文化在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反映[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4(4):44-45.

[2]吴国栋,尚志华,王铭涛.现代性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观[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319-319.

[3]胡超文.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现代性审视:透过一座岭南城市的窗口[J].惠州学院学报,2011,31(3):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