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础文学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前言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汉语言文学知识 的基础性地位一直是被严重忽视的,但是当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缺位,导致了我们国家?W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不重视文学知识以及用语的规范等,基于这些出现的问题,汉语言文学对我国学生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语言包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
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及其特点
理解所谓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首先要从汉语言文学入手,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大部分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大学专业来理解的,其内涵是培养具有深厚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专业学生,具有从事新闻出版、文学创作以及科研、办公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承担基础性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的任务。那么,本文理解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不是将其看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其看作是通识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学的理解、把握等层次的内容。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怎么样的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一般化教育的特性,换句话说,它可以用来当作一门基础性的和通识性的课程,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基础性教育体系中,其重要性更是不可取代。其次,它具有易于传授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常识,由于其内容的浅显易懂,很容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授或者获得,并且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也是可以被接受的。最后,具有资源获得的方便性。不同于专业汉语言文学,将其知识性内容划归如常识,其资源的获得相比于专业内容的获得要更容易。
三、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学生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我国的学生教育体系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
1.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我们知道,学生语文水平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文字识别能力、文章读写能力以及文学常识等。那么,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文学常识的一种,可以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起到一个增加知识储量,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性作用,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尽管语文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在中高考的战场上,语文的作用和数学英语相比差很多,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将语文的学习成果用考试技巧来补充,实际上取得的效果是不理想的,通过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增加和学习,学生对于我们每天接触的母语而言,其形成的文学感觉会对语文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2.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
这里的语言文化素养,指的并不是说话用语的规范性,指的是说话过程中使用的语料层次方面,我们知道口语化的东西大家都会说,但是如何说的有水准确实个难题,最重要的是通过掌握这些汉语言文学知识,可以在说话过程中增加自己说话内容的文学性和知识面。语言是一种文化,健康、优美的语感的形成靠的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精神诉求,心无一丝诚意,书籍用来补壁,何来语感健康,更不要说高雅了。
3.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别人除了眼睛接触你之后的第一个接触的内容,一个人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使用一切切合的词汇,还需要依靠一种对于语言感觉的把握。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汉语中一些词汇意思及其使用环境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措辞的严谨性等等。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生自主性比较差,环境给予的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同样很少,学生们几乎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强化理解,促进记忆。最终呈现结果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
4.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主要是从对语言环境的理解上来进行的,语言是词汇构成的,每个词汇的意思是固定的,但是组合起来之后其意思就会变幻莫测,那么,对于语言的理解就需要结合语言的环境来进行。更深入地说,对于自己身处的语言环境的理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理解,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几乎可以说是权力的含义,话语权力的存在导致了每句话中都被赋予了身份的象征。比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所使用的语言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明显不同,这就是区别,如何理解,就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介入。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为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必须首先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了正确认识和定位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究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略作探讨:
一、语文基础知识“为什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系统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形成,都要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为基础。例如课文阅读教学,须先从理解语言形式入手进而体会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来品味表达技巧。又如,学好语法,可说得正确,合乎规范;掌握修辞手法,可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也能贴切、得体。因此,抓好语文知识的教学,是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2.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有效地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语文基础知识是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规律,同时通过练习与言语实践,养成技能,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在运用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和成熟起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须能有效地指导语文能力训练,促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此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学用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语文知识是前人在学习、运用语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对激发学生热爱母语母文的感情和提高文化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斟字酌句、含英咀华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博大精深、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这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4.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规范、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电脑的普遍运用,对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个体不能满足于单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的那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绝不能滞后速发展的现实。语文教育要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文知识来辅助、规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至为重要的。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什么”
新课标则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是为了向能力方面转化。”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只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和常见修辞格等五项内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语文教材的汉语知识也不再系统编排,只精选了极少量的知识零星地点缀于课文练习之中,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即时训练;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那些语文知识,则分配到了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之中,整套教材所编排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之从前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缩减。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应贪多求全,而应以实用性和必要性为准则来进行合理取舍——这些知识应当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在《初中语言知识新视点》对初中阶段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归纳为18条:(1)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2)汉字的形体与意蕴;(3)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4)词义与语义;(5)词语的形象色彩;6)成语的理解与运用;(7)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8)比喻的探究;(9)对偶与对仗;(10)辞式的扩展;(11)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12)流水句与欧化句;(13)句式的选择与变换;(14)句子的动态分析;(15)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16)句子语气类型;(17)语体的分类与渗透;(18)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这些整理看起来还比较繁杂,操作起来也还有相当的难度,但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有关形声字的知识,虽然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已不再提及,但是客观地说,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辨析形似字、避免写错别字确实有很大的作用,至少,像“籍贯”写成“藉贯” 、“松弛”写成“松驰”的现象就不容易再出现。
又如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就指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说,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并非因为它们是考试的内容,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而学以致用,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还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熟练使用不同句型、灵活变换短语结构、适当积累文学常识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表达内容、体会或抒感、感受或增强效果,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完全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讲析。例如短语的结构,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那他们在避免语病、撰写对联、仿写佳句、形象表达等方面都将受益匪浅。这样看来,花上一点时间教学生一些这样的语文基础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贴于 三、语文基础知识“怎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注重引导兴趣,注重积累,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及时将点滴基础知识记录下来,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在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首先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添加标点符号,学生断句之后的情景可想而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重要也体会到了,学习起来非常积极。
2.精讲多练,变侧重传授语文知识为侧重训练语文能力。
“精讲”说的是不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去深钻某一个名词术语,或是带有理论性质的问题,而是尽量用语言事实来说明问题,不作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述。至于训练,是组织语文知识教学活动的重点环节,应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组织语文训练要注意:训练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能够顾及语言现象的各种类型,但不搞"题海战术"和无谓的机械重复。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要把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渗透于课文讲读中,也就是说把有关语文知识点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讲,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理解语文知识。比如复句教学,单纯地集中讲解复句,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与理解课文句意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4.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
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结构混乱、语序失调、虚词用错、成分搭配不当、句子关系不清、遣词造句不精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语言基本规律,提高正确语言运用能力。
5.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也应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重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譬如,可以在写作训练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以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为材料,找出并修改文中在写字、标点符号、语句表达、修辞手法、文体格式等方面错误,这是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图书、报刊、多媒体、网络、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外资源,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搜查招牌错别字、成语接龙、语文谜语趣猜、春联汇编、看谁积累诗词多、广告辞中的修辞、歌词中的语文、短信创作、语文知识竞赛、文学知识抢答等。这类语文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掌握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积累,增强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6.集中学习基础知识。
虽然组织集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再是首选,但是有些时候集中教学还是必要的,特别是文体知识的学习。初中的文体主要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并且写作也要求在初中会写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及议论文,因此这些文体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接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可以先把有关文体知识集中组织教学,使学生对于文体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组织学生把握具体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费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议论文时,就把有关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一说,再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和介绍议论文的写法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对策措施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龙成凤,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基础阶段,也是孩子们未来学习与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词语基础知识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意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才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词语基础教学现状
第一,很多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都喜欢脱离教材和语境实施教学,将词语基础知识教学当成是独立的环节,甚至仅仅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简要的联系,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要求之后,词语教学环节就宣告结束。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导致学生可能对课文主题理解出现偏差。第二,在小学语文词语基础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除开让学生背诵词典内的同义词,即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习题让他们练习和背诵,如此方式从表面上来看非常重视词语教学,其实本质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生也处于被动记忆的状态,这不但导致词语基础知识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同时还可能让他们养成不良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碰到不能理解的词语后,学生不会首先想到结合语境对词语含义进行分析,而直接查词典,将释义直接摘录下来[1]。第三,学生认识很多词语然而在日常的写作和交流中很少应用新词语,例如说要求学生描述心情愉悦,他们只会写下“心中很高兴”,不管是什么情况学生只会写“心中很高兴”。这种现象就非常直接的说明了学生即便是掌握了很多词语,但依旧难以应用到实际中来。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时仅仅强调对词语的灌输,却没有意识到为学生创造应用新学词语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词语基础知识教学对策
(一)在课本中学习词语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让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真正的意识到要让小学生能够准确应用词语,就应当坚持以教材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词语基础知识。然而在具体的课堂中因为方法不科学,部分教师一般是要求学生查阅字典、背诵词语释义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而在实际的应用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发生改变,也可能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而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引导。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老头。这句话中“白皙”是学生刚刚学习的生词,在字典中对“白皙”的解释为“白净,皮肤干净,白里透红”。有教师直接给学生讲白皙的含义即是白净。但是这样解释与原文语境是不符合的,因此我们应当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和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他们就能够理解到此处的“白皙”指的是因为生活太过贫困导致的发育不良,造成皮肤苍白的病态,进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一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同时有利于他们读懂整篇文章[2]。
(二)重视词语的积累
词语的积累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过程,对学生而言,词语积累的根本目的在于实际应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提升,应当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唯有如此才可以学生有话可说,有词可用。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进行词语的积累,引导他们对词语更加快速的记忆和理解。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坚持以教材知识内容为基础,在熟悉课文内容上下功夫,如此一来记忆和积累的词语才能够真正根植于课本,表现出较大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适当的记忆名言警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初中高中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对短小精炼,同时语文教材中还包含了很多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以及散文等,若学生能够把这些文章背诵下来,这样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另外,为评价学生积累词语的情况,我们还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可通过书面或口头检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引导他们真正重视词语的积累。
(三)引导学生运用词语
有了丰富的词汇量积累,关键还是应当让学生可以学会应用,在实际应用时还能够有效强化他们的记忆。语文教师应当将课堂作为主阵地,同时要尽可能的利用好学生课余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词语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及时有效的对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和创设。在讲到《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其中包含了很多有意义的成语和词语。我们首先联系课文主要内容对这些词语的含义作出了讲解,随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使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的加深他们对词语的应用。比如说:千钧一发,这个成句最早出自于“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在今天一般指的是情况危机。而在《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的实际语境中,即是突击队员面临敌人突然用火烧断桥索时的紧急情况。我们让学生在明白这一词语的含义后结合自身对它的理解进行造句,举出生活中“千钧一发”的例子。如此一来这一词语就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另外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比如说开展成语接龙比赛,同时让学生在比赛时把自己说出的成语具体含义以及实际应用情境充分的表达出来。如此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词语。
(四)强调工具书的使用
我们在进行实际教学之前应当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准备适合自己的工具书,比如说《中华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因为教师不能够确认学生会否碰到运用直观形象法和联系比较法无法理解的词语,当学生无法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对词语的含义进行理解时,可以适当的选择工具书。对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提升,使用工具书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所以工具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合理的应用工具书,避免学生对工具书出现依赖性,同时在辅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词语时,教师应当发挥出主导作用,在学生碰到问题后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解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查词作业,同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查词的时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需要担心学生不会查词或者查词效率低,只要我们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指导他们正确运用工具书,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3]。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词语基础教学不单单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积极性。词语理解能力是小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充分认识到词语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词语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娜.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1):155-15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61―01
现在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有些学生甚至连初中都没有读完,文言知识基础相当薄弱,有些学生对小学初中学过的古诗文连一句也背不出来,中职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面向学生的实际,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从文句的背诵、字词积累、句式的掌握入手,重视基础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一、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中职生文言文知识积累不丰厚,诵读要注意方法,注重训练的形式。不同的诵读形式会调动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课堂诵读和课外诵读、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学生诵读与教师诵读相结合。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诵读,如分角色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配乐诗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诗文蕴含的感情;通过改编课本剧让学生自演自诵,完成对形象的再创造,激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诵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二、注重积累文言词语
一是生僻字。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难写难读的字,如“窈窕”“猃狁”等,要提醒学生勤读勤写。二是通假字。通假指的是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替代的现象,“通”是通用,“假”是假借,被替代的字是本字,用来替代的字叫借字。让学生明确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读音,要记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积少成多。如 “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三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积累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需多花功夫的地方,教学时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同一个词放在一起进行讲授,训练。四是词类的活用。词的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词的灵活用法,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等,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学时不宜深讲理论,要结合课文中出现的具体词语,让学生知道哪个词语在句子中活用了,多多积累。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中的“活”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精讲归纳文言句式
文言文的句子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把这些特殊句式要给写生精讲,进行总结,找到规律,让学生能过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要重点把握以下句式。
一是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是由判断词“是”来表示,而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常见到形式是“……者,……也”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有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用“也”,或者“者”“也”全部不用的情况,有时用“乃”“为”“即”“则’等表示判断。二是被动句。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文言文中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主要有三种,用“于”表示被动的“于”式被动句,用“见”“见……于……”表示的“见”式被动句,用“为”“为……所……”表示的“为”式被动句。三是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其实在文言文中这是正常的句式,而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观点来看,却是“倒装”,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四是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五是一些固定句式。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固定句式的特点,懂得如何翻译。如“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如……何”,译为“拿……怎么办”。
对于文言句式,要立足课文,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句式要及时向学生将清楚,学习一段时间,做好归纳总结,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它和哈尔滨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芸.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
2.方益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但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分布比较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教学不能由老师就某一知识进行报告式的集中讲解,而应该在教学中点滴穿插和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经验。
1.从教学文本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语文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而要通过文本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具体感受,品味体会,更透彻地把握,更准确地运用,并实现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如词语的学习,除了能读会写,还应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和推敲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笔者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在学生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后,笔者让学生自读一遍全文,然后与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与醉翁亭有哪些关系;(2)文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是哪几个。接着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明确:同学中读得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读好了文中许多“……者,……也”这样的句子。最后老师进一步分析:“……者,……也”这一句式,在古代汉语里,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句式。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功,解读文本就是从语境当中发掘语意和文意,是语言和文学的接口。要使形象和思想在具体的语言里如何落实出来的,作品的客观和主观怎样来统一;而理解要在这个经验里统一,要让语意没有随意性,很多文意分析都是带有分析人自己的分析心理,所以它是主观的体验,但是语文课不能那么主观,因为老师的体验,不一定都是学生的体验,要使我们的体验更接近客观,就必须从语意出发。
2.从语言环境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
要想了解别人的作品一定要从意义出发,而对意义的理解要从语境出发,有了语境,特别是近语境,意义才能落实,形象才能落实,这才是语文课。语文课所起到的作用,是把经验、感觉提升为一种理性的东西,有了这种能力,他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走近作家就是要从言内语境走向言外语境,分析他的经历,他是哪个时代的。如,朱淑真“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是很不如意的黄昏,人的心里很不痛快;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带有一种青春气息的黄昏;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一种很惆怅的黄昏。这些都是从语境里来的,是从近语境里来的,诗人的感受是有客观根据的,不能够随意去猜。
言内语境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词义,但是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比如;九年级教材,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孤独”;同册中的《傅雷家书》说,你有了赤子之心,你就可以孤独地对待和掌握音乐的真谛,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前者的“孤独”是好理解的,一个孩子脱离了他的学校,脱离了他的朋友、他的家庭,整天跟鸭子打交道,他孤独,没有人可以交流,这是好理解的。但是后者的“孤独”就很难理解,他讲的是一个音乐家深入到音乐很抽象的情感世界的时候,就脱离了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虚伪的、嘈杂的,他获得了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的音乐家所体验到的东西,他所体验到的孤独是音乐使他的思维抽象化以后而得到的一种更真谛的东西,这种孤独是难理解的,但是“孤独”这个词并不难理解。老师要能够很好地描述、写照作品里的经验,把作品里的经验和词义结合起来。讲“孤独”的词义,要给它下定义,其实不用下定义,学生可以查字典,但是各种各样类型的“孤独”,是“孤独”这个词概括义里所不具备的,所以言语作品里的言义、文意要比词义、语意对我们更要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意义是社会的,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语境里的。
3.从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基础知识
一、注重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价值的教材为基本内容。教育学家布鲁纳就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知识也越牢固。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否则就会阻碍其效能的发挥。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教师要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教学的知识链。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教材中散乱的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为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兴趣。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想要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也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抓好基础,强化系统知识教学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法和基础知识安排上有了很大改变,在各册中安排了记叙、说明、议论等语法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一般都是相关课文的最后,使得一些同仁把它们当成附录对待,让学生自学了事。其实有关部门如此安排的目的是要加强语知学习,而不是降低语知地位;学语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写作,写作好除了有“话”可说之外,还要掌握怎么说“话”,这也是每课后面语知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放弃了这些内容的讲授和学习,学生就难以系统地、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规范化”表达意思的能力。
学好基础知识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些同仁误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有意无意地放弃基础知识的教学,鼓励孩子们通过网络“查词义”,通过教案记语知,照抄照搬网上一些现成的语知整理作品,不从一校一班的实际出发整理语知并讲透语知,使得学生初中三年后基本的写字、造句、解义能力没有明显长进,纵然有思想、有见地,却没有很规范的表达能力,同样是素质的不完全、不协调。
四、善用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简单概述
“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序与内容序列,并且利用虚拟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然后以“作文”为载体,促进学生对识字的渴望、阅读的需求以及强烈提高写作水平的愿望。这样,教师按照学生自主活动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体验过程中学习。
所以,“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实验就是突破传统的以书本为重心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兴趣需求为逻辑起点,并将原有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起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间接地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思考性和自信心,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为学生以后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兴趣和能力基础。
通过上面的简单概述,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是以兴趣需求为思维逻辑起点,以自主体验为认知基础,以知情相结合为教学的理想,利用作文先导式为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学科”的基础上,着手揭示语文知识的逻辑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语文学界就提出了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口号,简称“双基”。就是统一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框架和教学重点内容。经过专家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这严重的背离了“语文”内在功能。所以,参照“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并且通过实践分析,可以实施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来整合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1.生成。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理解性的学科,按照学科的要求进行构建语文知识框架体系。这严重是对知识的误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课时多、成效差”的原因。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这种看法,把语文教学过程理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和知识灌输过程。“作文先导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创设情境以及如何诱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与交流上,而不是侧重于传统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要认识多少个生字,怎么样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的内容上等等。按照语文知识和能力“生成”的思路,正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思路设计的教学相反。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彻语言表达和交流,构成了“生成”教学设计。
中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多,时间紧。且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寄希望于拔高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这样的教学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与误区,首先,如果语文根基不牢,那么不仅拔高难以实现,学生在学习时还将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1.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等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进而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使得语文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好学。比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难记的知识教师将其变为顺口溜或者歌谣记忆。如在学习改错时,就可以用“改错改错,仔细琢磨;少主谓宾,用词不妥;次序混乱;重复啰嗦;指代不明;连词用错;不合逻辑;否定太多;判明病因,准确改妥。”来帮助学生学习。不仅能让学习语文基础变得简单,又能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要充分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在教学时如果能够与生活,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就要将其与实际充分的联系起来,比如通过作文的讲评时,教师不仅需要分析作文造词遣句的优美性和连贯度,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病句,错字等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因为这些往往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基础知识也将变得更加扎实稳固。
3.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育形式,教师大量的讲解,学生盲目的做笔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与此截然相反的则是后期的“题海战术”,学生机械重复的做着同一类型的题目。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语文课堂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将讲解知识与练习适当的结合起来,要注重巩固和内化。同时,教师在布置题目时也要注重筛选,使学生做的题富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4.集中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很深的矛盾,课程少但是教学内容多,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都没有对语文中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集中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中的基础知识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看来,这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比如将病句、拼音、错字、成语作为一个版块,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将文言文的实虚词、断句、理解等集中起来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大的框架,掌握一定的具体规律,再落实到具体文章的理解,具体病句的修改时才能游刃有余。
5.以学生为主体
任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都要将学生放在主置,语文的基础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考虑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发言的机会。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同学们通过讨论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还能获得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与灵活运用。
二、结束语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假如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喜好和一定的感观熟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熟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新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新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熟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假如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和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和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新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和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心得——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心得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新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心得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新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和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假如课前没有充足的预备工作,很轻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非凡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1任兆英摘要:会计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的衔接新问题分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摘要:有关《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索.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1)
一、讲解引导法
这是讲述、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和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自学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需要集中解释的难懂词语,如文章体裁知识、文学史上某个流派的知识成语、典故知识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讲解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地直接传授知识,讲中有导,为导而讲。其次要选择讲解的时机,必须在学生自学以后未能求解而又要求解的情况下,有针对地抓住难点来讲解。第三,还要注意讲解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无误和深浅适度。
二、比较分析法
这是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于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或者不同种类而有共同点的知识。例如:语法知识中的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与兼语句的比较分析,修辞知识中的“借喻”与“借代”的比较分析等。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知识点之间要有可比之处;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认真找出相异点和相同点,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第三要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认识规格规律性的知识。这种方法通过鉴别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可以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分合练习法
这是为了掌握那些侧重于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知识而运用得最多、最灵活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来看,编在每课书后面的练习题都是零散的语文知识,都要通过单项练习来掌握;其他偏于感性的汉语知识,如认读生字、解释词语、分析句式、辨别修辞方法等,也多数通过单项练习来完成。从教学形式来看,练习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有先讲后练,有先练后讲,有边讲边练,也有整堂的练习课。一般来讲,新接受的知识宜单项练习、分散练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应该安排综合练习。练习设计要讲究质量,追求实效,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四、归纳复习法
Abstract: Now knowledge spillover is one of the heated topics about technology economics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Spillover dista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ffecting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is a prerequisite for knowledge spillovers. The imitation innov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achieve the spillovers. Knowledge spillovers have some space limitations.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demonstrate a declin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关键词: 技术经济;知识溢出;溢出效应
Key words: technology economics;knowledge spillovers;spillover effect
中图分类号:F0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19-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5),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ZDIXM012,2012JDXM004),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2Y03)资助。
作者简介:王子龙(1978-),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杨宇(1980-),男,河南永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文化。
0 引言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技术要素作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中把技术进步因素视为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剩余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通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当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缺乏解释力。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验证了当代经济学研究中重新关注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存在较多争论,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技术创新、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等,其中知识溢出效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测度以及知识溢出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动向。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一是从宏观探讨知识溢出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二是从微观讨论知识溢出与网络、空间距离及R&D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溢出分为通过学术出版物等非嵌入性知识载体实现的知识溢出和通过知识主体间面对面交流的知识溢出[1]。地理邻近性在区域知识溢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明。知识溢出受到地域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情况下,地理距离越近的主体,发生知识溢出的几率就越大[2]。知识溢出广泛存在于地理邻近和技术结构相似的区域间,地理和技术比较邻近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发生。
1 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知识溢出效应是指知识溢出接受者通过加工整合获得的溢出知识,并对其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或其他价值。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会不断传播,最终为全球所共享,有时候这个传播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并且传播时间也较长。永远独占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早已不存在,相反在历史长河中任何新知识、新技术都非常短暂。科学技术本身演化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和技术流动的低成本。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彼此之间的依赖度逐渐增大,在知识技术网络中,融合了几乎所有国家的企业。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传送量与运输成本随着商品知识密集度的增高其相关性变小。知识溢出可以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知识溢出正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知识溢出能够加快人力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构筑,有利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随着知识的交流、网络媒体的传播、人力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引发溢出效应,利用相关知识接受者进行生产或创新,导致其成本低于知识溢出方产生的成本,“搭便车”企业以低于平均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使知识溢出方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降低了创新的积极性。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溢出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知识势差,知识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知识接受企业的模仿和创新。当知识领先者的优势超过知识接受者的优势时,知识接受者通过对领先知识进行模仿和学习,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获得知识溢出收益。
知识溢出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相关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集群。知识溢出是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函数,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会降低,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3]。多种知识之间的联合生产不会因知识种类的增加而出现设备的大幅度更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逐步的完善,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产生范围经济。当只考虑两种产品的生产时,其成本函数为:SC=■式中SC表示范围经济程度,Q1,Q2分别表示两种知识产出数量,C(Q1),C(Q2)为相应的成本,C(Q1,Q2)为联合生产两种知识的平均成本。SC>0表示联合生产成本小于独立生产成本之和,即联合产生范围经济,SC越大表示范围经济程度越高。SC
2 知识溢出的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的大小与知识接受企业同知识领先者空间位置上的邻近程度密切相关;知识溢出空间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技术知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如果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仅依赖于特殊的非空间因素,空间距离对于知识传播没有影响。否则,技术扩散与知识溢出就存在空间局限性[4]。这里实证研究对象为14个OECD国家,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与美国;研究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由于法国、德国、日本、英国与美国的R&D支出占据了研究对象的9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里视这五个国家(G5)为其他九个国家的知识溢出来源。G5与相关国家的空间距离如表1所示。
利用技术调整后的传统制造业统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
lnFcit=?琢ci+?琢t+?茁ln[scit+?酌(■sgite■)+?着cit,?坌c,i,t
这里,c表示国家,i表示产业,t表示时间,s表示累积R&D支出,g表示G5中的一国,Dcg表示c与G5中的某一国家g的空间距离,?琢ci、?琢t,?茁、?酌与?啄为相关估计参数,?着cit表示误差项。参数?茁反映了与本国R&D密切相关的生产率弹性,?酌则表明从外国R&D中获取利益后的生产率大小。?啄表示距离参数,即R&D的地方化程度,通常由在空间距离不等条件下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变化度来确定[5]。根据G5与相关国家空间距离及产业数据可以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内R&D效果?啄=0.054,来自G5国R&D相对效果?酌=1.129,距离参数?啄=0.495。由于?酌为正且?啄为正,这表明来自G5国R&D的有效性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国与国之间的知识溢出已经超越区域地理边界,知识正负向溢出的空间距离变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邻近区域对本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空间溢出的作用强度呈现随着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衰减的特征。
3 研究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取决于溢出接受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和模仿创新的投入水平。知识势差的存在是溢出的前提条件,接受企业的模仿创新是溢出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溢出正效应表现为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负效应即知识生产的私人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空间距离越近知识溢出流越大,远离溢出源的地区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进行直接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小,其突出表现是溢出中间阻力增大,溢出速度相对较慢。由于新技术被同行业模仿随空间距离的增加存在时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知识溢出时滞及知识退化率与知识溢出效应成反比例变化。
参考文献:
[1]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0):2-9.
[2]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8(4):1549-1566.
[3]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7(5):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