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的基本思路范文

科研的基本思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7

科研的基本思路

篇1

[关键词]教育科研 管理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7-01

前言

对教育科研的性质认识不到位,以工作代研究,活动多,研究少,课题研究的探索性、创新性、科学性不强,规律探索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对科研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重功利、轻发展、重文章、轻实效。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几点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除了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要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学校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将教科研作为教师的刚性任务。完成任务,在综合评价中得分,没有完成任务则要扣分。同时在全体教师会上宣布,职称评聘教科研方面不出假材料及证明。

坚持以质量内涵式提升为价值取向,以教科研为主路径,进一步推进质量转型发展,这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后进生,这都要通过教科研来解决。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识和水平

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求超前适应并主动服务。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通过为教师到位的服务,真正落实学校发展的管理政策,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们内在固有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勤奋学习、虚心请教,广泛吸纳和借鉴各方经验、意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敬业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主动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二、指导思想要规范与解放

规范是管理工作有序运转的保障,制度应更强调服务功能、咨询功能和人文关怀。已完成的课题管理办法(讨论稿)将提交给领导和专家们审议、斧正。充分发挥多元管理主体的功能,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激励机制,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管理的最高准则是解放,而不是用制度去束缚。激励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保证自和发言权、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帮助、施展睿智构建和感受成功的平台、支持有效推广科研成果,为学校的发展而不遗余力。

三、总体目标要整体优化

整体规划科研课题,整合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提高教育科研的集团化程度和整体水平,形成一批优秀成果,确立教育科研的领先地位。以有效的管理,优化教育科研在带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整体功能。不懈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事业发展及其整体优化。教师群体的整体优化,形成学习型组织(主要指校本研修),让新教师顺利站上讲台,让站稳讲台的教师尽快站好讲台,让站好讲台的教师走下讲台传、帮、带。开展校本研修的主要设想——把校本研修当成教育科研来实施。1.充分用好学校中老年优质资源。2.整体把握研修内容构成。3.精心设计内容的组合。4.认真探索新课程教师研修的操作模式。5.积极争取,在物质和精神上让参与研修的教师和培训者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得到回应。

四、工作重点是过程和质量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

1.立足课堂、回归课堂。瞄准课改和考改、教和学,有效推进学校“三大工程”建设。2.从实践维度出发,着重开展微观研究、应用研究、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实实在在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3.重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整体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4.联合各学科、各部门,将规范的基地工作操作模式引入学校的考试管理和试题研究,确保我校中、高考持续高位走强态势。

(二)强化过程管理,在互动中合作共进

1.及时组织课题申报,在课题申报时强调课题论证与课题设计的并重与统一。2.制订课题立项的主要标准和程序。3.规范开题,形成详实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4.实施中期检查制,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5.及时组织通识培训和个案研究。6.开办课题管理网站,以便查询和交流。

(三)注重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教育科研的文化品味

1.促成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和价值观念。2.共同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3.优化不断开拓、探索、创造的学术环境。4.构建合理的、可操作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五、管理绩效实行反思与监督

增强对管理工作的自觉反思、总结和互助协作。换位思考,确保管理过程合理、有效。制订管理工作职责,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和批评。制订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学期评估不合格,立即“下课”。

六、结论

加强科研理论知识修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进行科研指导,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要求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再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给广大教师提供更广、更深的科研专业知识。全天候开放电子备课室,加强对教师在电子备课室行为的管理,与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碰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盈.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的化解措施[J].全球教育信息,2007(3).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 权力约束 风险防范 科学事业单位

在国家出台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要通过科学建立并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有必要重视以下问题的讨论。

一、理顺单位内部管理与单位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有关内部控制概念的思考

伴随着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导向,内部控制的科学有效实施必然会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这意味着,内部控制反映了为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各种方法、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等的总称。

这一界定值得商榷。如果将其视为对“内部管理”概念的定义,似乎也能够成立。这意味着有可能存在混淆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概念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内部控制应当是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但内部控制应当有别于内部管理的其他构成内容。不应当混淆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的概念,这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及预期目标的实现。

笔者认为,其他内部管理工作主要体现为具体事务的管理,而内部控制则侧重于风险管理,这是内部控制活动区别于其他内部管理活动的主要标志。

以企业财务预算为例,财政部于2002年4月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财企102[2002]号)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编制、执行和组织企业财务预算;相比较之下,财政部等于2010年4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中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关注的风险,以及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当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此不能认为,一个单位如果具有了一些具体事务性的管理规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就意味着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了一些对具体事务的管理,并不意味着就有效实施了内部控制。

相比较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这就突出了风险防范与管控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提出:“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这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目标不同于一般内部管理目标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抵御或防范不同风险的具体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的重点控制领域,包括预算、财务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

1.风险分析

笔者注意到,我国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涉及的第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分析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可能涉及到的风险。

以企业内部预算控制为例,《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认为,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2)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3)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有可能涉及不同的风险。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大中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开始重视预算管理,都在按照相关要求编制财务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务预算缺乏必要的执行力度,也导致编制科学的预算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使得预算管理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2.风险防范

笔者注意到,我国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中涉及的第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

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中,分别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三方面,提出了防范预算管理涉及相关风险的一些具体措施。但这些原则性的措施还有必要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防范预算管理风险的作用。

二、实施内部控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约束

笔者认为,只有对责任人的权力实施有效地约束,才能实施真正的内部控制。这一约束,应当是来自于专门机构、上级组织或者第三方的约束,而不是自我约束。事实证明,缺乏行之有效地权利约束机制的内部控制,或者要求责任人实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行为流于形式。

(一)权力约束的基本要求

就现代企业而言,不考虑现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应当是股东会;董事会属于股东会的常设机构,履行的是股东会授予的权责,所以董事会不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有必要区别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涉及的是公司法人层面组织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副经理、财务总监等。内部治理结构涉及的是公司内部各级管理层次,包括由经理提名的副经理和财务总监,以及经理聘任的其他管理层次。

内部控制涉及的内部构架,应当侧重于内部治理结构。对此应当明确股东会对董事会、以及董事会对经理的权力约束,使之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独断专行,其行为游离于单位内控体系之外,责任不在于他,而在于有权监督与控制其权力的专门机构。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权力约束应当来自上级组织以及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例如司法机构、中共纪律检查组织等)。当上级组织难以实施有效约束(太高、太远)、第三方不独立,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只能依赖于权力人的政治思想觉悟。

囚禁权力笼子的钥匙,应当掌握在权力约束机构而不是权力人的手中。

(二)权力约束与制度建设

对权力约束的要求需要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法制建设以及单位内部制度建设所发挥的权力约束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改进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制度建设对权力的约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有效防范滥用权力、独断专行所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制度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了制度并非意味着一定可以取得约束权力的效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就会导致权力失控。

三、明确权责,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

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是各内部单位、业务工作岗位和责任人都应当具有明确的、权责一致的行为区域。这个区域,是责任人有权控制的区域,也是责任人必须履行其职责的区域。目前有关媒体频繁披露的一些地区政府部门针对具体管理事务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踢皮球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部门权责不清的真实写照。

(一)明确权利(权力)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明确责任人的权利,界定管理者的权力,是履行职责的基础。否则,踢皮球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受约束的权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区域范围。这个区域范围,就是囚禁权力笼子的空间。空间不能太小,否则会影响管理者履行职责;也不能过大,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权力将成为腐败和事业失败的诱因。

(二)明确责任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

在现代社会,明确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各管理阶层的权利,科学界定领导岗位责任人的权力,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

就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划分内部研究中心、课题组等责任中心,建立必要的单位内部责任会计制度,是明确各管理层次责任的有效方式。科研事业单位有必要通过建立与健全有业务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本单位的经济与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四、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努力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有得必有失。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在努力实施内部控制、追求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同时,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思想准备。

严格管理科研经费,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为了有效规避科研经费无序支出所可能导致的廉政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科研经费支出是非常必要的。但严格管理可能导致的科研经费外流和科研规模下滑,也许是加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必须承受的代价。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内涵 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更加深刻的去认识这个世界,分析世界,进一步探索未知的领域和规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自从其上个世纪传入中国就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与中国的本土文化、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指导方针。所以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去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被赋予了新时期的特色,更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纲领性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指的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首先需要确立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而这总是与特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来说,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

(一)文献研究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相关书籍资料,同时在知网,万方等知名网站上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而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系统归纳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归纳现存的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研究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中,摒弃作者的不足之处并且吸取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二)体系研究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来说,首先从思维上来说,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发展来形成的一个科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是基本原理中深深蕴涵着的立场和方法,换个角度看,基本原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构建。

(三)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在我国学界由来已久,无数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穷其一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而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朝多元化、创新化发展,我国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以及加深,积极拓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以及中国化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研究成果与日俱增。因此在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而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问题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验结论而非理论结论,另一个问题是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进程的主要参考依据,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全盘吸收马克思主义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思路

(一)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进行构建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当做是实践总结的经验而非指导理论,采取以点带全以及中国化研究视角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践成功的具体案例当做是某种经验方法的总结,仅仅是从实践层次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抽象概念和个别原理进行论述,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角度上开展相应的研究。尽管经验方法论可以解决中国当前的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够从整体方向上引领中国向前发展,也不能够就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也不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中的作用。

(二)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形式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尤其是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形形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逐渐产生,日益显露。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变得多元化,这种现象波及到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所以必须要坚持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成果,是经历一次次革命与战争证明出来的。这种基于经验方法论的研究缺乏历史总体性的研究和思想史的反思,不能够系统完善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展现出来。这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适应中国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将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命题的依据,但是尽管强调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光是实践经验,更是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想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但是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4

第一,全面、系统地清理与总结了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成果,重点梳理了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把当代中国学者对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划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理念和价值观上强调必须要尊重人,重新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第二个阶段,是力求在学理上讲清人,在实践中如何塑造人,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人学研究的系统梳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对马克思的人学的基本特征、人学研究自觉转换范式等,力求作综合与整体把握,并试图以此来导引当代国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全面清理与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前景,对于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开创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提炼了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人学研究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人文社会科学之一种,从思维模式、理论视野和价值建构方面来说,其直接得益于马克思哲学的奠基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学不同,马克思的人学不是对传统人学在主题上的延伸,而是对其在理论范式上的一种创新。就马克思所创造的新人学的使命来说,它不仅在于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改造世界”,就是要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努力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基于此,作者并没有在马克思所言的个别字句中做纠缠,而是把马克思的文本视为是一个整体,进而沿着马克思基于实践基础上所开辟的人学道路,从总体上去建构和阐释马克思的人学观。在此基础上,作者凝练出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即注重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注重人的实践的创生性;注重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注重先进理念引领社会实践;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注重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发挥。这些基本价值的揭示为研究当代生活世界中的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支撑。

第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梳理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学研究的逻辑与中国现实需要的契合,是人学在中国兴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从学会尊重人到进一步关注解放人和开发人的问题,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所承载的时代课题和使命,就是要努力超越传统社会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打破自闭、保守与落后的生存模式,进而培育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重理性、重利益、重能力、重自立和重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作者沿着马克思开辟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道路,梳理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线索,并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化进程。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和人学道路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探讨了创新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新道路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就文本维度而言,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价值,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就历史维度而言,就是在反思当前中国人学研究的困境基础上,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就现实维度而言,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发展阶段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现状,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就价值观维度而言,就是在协调好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辩证关系中,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在新世纪,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也向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当代中国人学研究者自觉承担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无疑,对于正处在深刻演进中的中国人学研究来讲,在坚持对话与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当代中国人学的新形态,应是人学研究者共同致力的方向之一。正如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在该著序言中谈到的,本书的研究成果是李杰博士学术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基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真诚地希望作者能够继续深入探索,不断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5

有关基金申请的一些须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获知。譬如2009年度《项目指南》前面专门列有“申请须知”和“限项规定”,清楚地说明了有关问题。所以,仔细阅读和理解《项目指南》、《基金条例》、《基金管理办法》中的相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须知的基本问题主要指申请书中涉及到的非学术性填写内容。首先,申请者需要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它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是:“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它的评审原则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因为这些原则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资助走向,不管是从学者个人的兴趣出发,还是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终极目标都是要探索、寻找、发现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的必然性。

其次,申请者还需要了解《基金条例》和《基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譬如关于申请条件和资格、经费预算中的管理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以及劳务费的比例和使用范围、限项的一些规定,等等。此外,还需要认真阅读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与自己的申请有关的部分。这些基本的功课做完之后,动笔才会比较流畅,没有障碍。如果能做到意在笔先,申请质量应该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关于基本信息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只要如实填写即可。对于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项目组成员也不必过多,一般情况下4~6人足矣(包括研究生或博士后在内)。如果邀请海外学者参加课题,则需要提供参加者的确认函副本(传真件亦可)。

关于申请代码。2009年将使用新版申请代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代码是按照学科领域涵盖原则构成的,不同级别的代码,覆盖的领域大小不同,有一些代码之间会有所交叠。不要简单按字面意思理解,找到对应的代码就一填了之,而是在理解代码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对照自己项目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再选择合适的申请代码。

关于项目的研究期限。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的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从申请年的下一年1月1日开始算起,到3年后的12月31日结束,譬如,对2009年度的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申请,其研究年限应该是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关于经费预算。对于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地区基金而言,项目管理费用的使用额度是5%,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的使用额度是15%,劳务费的使用额度是15%,而且其使用范围仅限于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津贴。在备注栏中要给出各项预算的简单计算依据与说明,对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费用预算,需要给出较为详要的必要性说明。

关于申请者正在承担的其他项目和基金项目。申请者如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与申请的基金项目相关,应该对两者的关系给予说明。对在研基金项目进展情况如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描述,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新申请者不必考虑这一点)。

关于承诺和签字。英语中有一句谚语非常好:“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这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之一,而这里主要就是体现申请者的诚信意识。要实事求是地填好申请书的每一部分,对每一部分涉及的基本信息、使用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负责。

关于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承诺。应该提交加盖单位公章的原件(纸质文本),而且单位名称必须与公章一致。

申请书的电子文本必须与纸质文本严格一致,并具有前后一致的版本号(无页码部分除外,如承诺页)。关于工作基础。工作基础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其实地下是有地基的。狭义上,有一些前期工作基础应该更好一些,因为前期基础往往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条件。在水中泡过足够的小时数,才能体会和驾驭水的浮力;驾驶过一定的里程数,才能开始体味驾驶的乐趣。如果没有直接的基础,也只好给出间接的基础,即概要描述自己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工作、取得过什么结果,但这些叙述只能提供一种间接证明,起到让别人了解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和素质的作用。

关于工作条件。应该围绕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思路,给出必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条件,不需要罗列很多面面俱到的高精尖“武器”。如果工作中涉及到的个别工具和手段不具备,则需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加以解决。

关于申请者简历。这里的申请者既包括项目负责人,也包括项目主要参加者。所以简历的填写不要漏掉后者的信息。既然是简历,当然也包括等能够说明问题和体现个人工作价值的内容,但没有必要罗列相对次要的信息。

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前面主要罗列了一些申请书撰写须知的非学术性注意事项和说明,其实更需要申请者加强关注的是,在撰写申请书中的学术性内容时,应该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思索和考虑变成清晰的文字表述,让自己的同行能够清楚、无歧义地理解申请项目的真正内涵。

自然科学基金新申请者,当开始考虑进入学术内容的撰写时,最先进入脑海的应该是什么呢?答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选题和立题,即需要先考虑在申请的项目里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选题不是选领域和研究方向,而是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科学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相当多的申请书都是给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没有聚焦到一个“到位”的点上。此外还需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吗?其重要性如何?然后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新视角来理解它,随后还要回答这样的思路或者理解是否对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物理学的进化》,1938年)。这需要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角度,之后才能有所发现和超越。问题锁定之后,需要的则是打开这个问题的钥匙。长时间的必然思考和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偶然所得,都可能帮助自己到达向往的彼岸。申请书是你的敲门砖

事实上,申请书设计的格式(撰写提纲)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形式,让申请者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新思路,给出清晰、明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科学问题和思路体现申请者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论证则体现申请者的逻辑推断、展开和分析能力。在申请书中,这些内容是通过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等的具体叙述来体现的。要想使申请的项目有竞争力,申请者需要下大气力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第一,自己确实有想法和好的思路;第二,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两者缺一不可。项目特色或创新之处(即创新点)实际上是点睛之笔,是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思考的必然结果。

项目的论证开始于题目。题目不是简单地给项目取个好听或者好看的名字,而是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凝炼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使同行能够确切体会到申请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就不是一个好题目。再比如,“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好题目。改善的办法是,首先申请者得清楚自己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问题。第一个题目太泛,所以显得空洞、不具体,科学问题不明确。应该围绕实际要研

究的内容,给出关于组织结构的特定演化路径对性能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第二个题目的范围就更大了,无法判断所申请的项目具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再譬如,“金属配位化合物抗癌药物和肿瘤显像药物研究”也不能算理想的题目,如果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研究”就好一些,更可取的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

摘要部分应该看作是展现申请项目特色的地方。因为有400字的字数限制,要千锤百炼、言简意赅,充分利用好这里的空间,不要浪费文字资源,把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表达出来,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表达出来。比较好的摘要应该能使同行更好地了解申请项目的进一步信息,提供比题目更丰富和细致的内容,可以结合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性叙述。

立项依据的撰写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写成对于领域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证,或者是国内外同行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简单罗列。而是应该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主线展开论述。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紧紧围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证,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拟开展的研究和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思路等方面的道理说深讲透。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过程和缜密的连贯而流畅的叙述。还要注意叙述中的衔接和转承。这个过程很像和面,一定要把面揉透,才有可能蒸出好吃的上等馒头。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三段体”式的论证,即第一部分描述领域的国际热点,接下来自然归纳出这方面的研究有意义,最后,自己也准备开展相关研究。另一种三段体的表现形式为先从各个方面叙述研究的大背景和意义,然后给出或者罗列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用几句话说明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内容。这种形式的立项依据撰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对具体一个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论证,使申请项目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因为同行尽管看到申请者了解了很多信息,但申请者本人的思路并不明确和清晰。其实,领域前沿也罢、领域热点也罢,都不代表一个具体项目的研究价值。项目的研究价值应该是申请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另辟蹊径的理解思路。

论证过程还须注意避免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以及论证叙述展开层次和脉络。注意直接相关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展现。别人的工作要钻研和理解透彻,不要留下死角。通过文献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和讨论,真正理解他人工作的实质究竟在哪里,这样才不至于犯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才能真正做到视野开阔,找到特别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到独到和新颖。另外,应客观评述别人的工作,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绝对化。

论证要围绕主线展开。如果选择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问题展开研究,就需要给出自己对塑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它,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理。再譬如,如果研究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叙述过程就不能离开这条线,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要始终围绕结构特征这个科学问题,通过翔实有力的分析,讲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以往别人的工作有何不同、新颖之处在哪里,唯此,才能使论证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项目的研究内容。应着重考虑由科学问题延伸出来的最相关要素和本质关联作用、规律,需要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空间可以挖掘。引申出来的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之间可能是涵盖式的,即科学问题覆盖的范围内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关系也可能是纲举目张式的??不管是哪种形式,需要申请者注意的是,不要罗列太多的研究内容,3~5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足够了,关键是内容涉及的深度;也不要泛泛地讲述尽人皆知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一定要突出特色角度和考虑,才能引人入胜。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简洁,突出项目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科学基金的目标不是追求具体做一件什

么事情,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以特定的思路去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从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出发,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拟探索的最终目标。避免目标和内容相混淆和相似。归纳、凝练好的目标应该是项目的科学指向,或者是阶段性驿站。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项目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而不至于卡壳。所以,需要在随后的研究方案部分给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应避免一般化,要有自己的特色,采取的方案能够确保内容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样的实验手段,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内容,甚至不同工作深度都会对方案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要求,申请者应该对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方法、技术路线等给出有针对性的考虑和构思,并给出可行性分析。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重点应放在方案的思路上进行,而不是人员和设备条件。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也就是创新点。指有别于他人的学术思想或思路。可能是技术和方法层面上的,最好是一种思路上的新理解,以独特的角度看旧的问题,或者提出新问题,避免罗列似是而非的东西。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别人走得更远。

年度研究计划。应该尽量具体一些,主要体现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工作安排,应该结合研究方案,再加上时间安排,就能产生很好的年度研究计划。“一年一句话”式的表述不应该称作研究计划,只能算作计划纲要。

预期研究结果。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和学术有关的产出上,与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科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与之有所呼应。重心最好放在研究工作的质量上,不是简单地发表多少论文。完成的工作发表之后最好能够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篇6

关键词:青年;成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98-02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更是青年成才必备的本领和素质。创新是从事科技工作的青年成长的必备能力。科研管理站位和专业思考是立足创新思路的引领,创造胆识的培养。创新机制一直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常抓不懈。为了缩小和科研强校缩小差距,全力突破科研壁垒,就时刻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思路、理性的思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广大青年的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而青年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展需要,适合综合保障的创新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的青年人才呢?关键要处理好两方面问题:一是探索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二是以岗代培,理清培训培养思路,同时为青年成才提供有效的支持。两个方面的有效统筹和合理推进必将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牵引加力。

一、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沉淀、求真务实态度和职业操守、灵活有效的处事能力和智慧、活跃而发散的思维等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四要素相辅相成,贯穿于青年创新与成才过程始终。只有具备了这四种要素,青年才能够时间创新,成长成才。

文化是实践创新的根本动力。离开了文化,实践创新将变得空洞、没有方向、没有意义。创新成才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成为镜花水月,望而不能。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职业操守是创新成才的沃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一切实践能够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丝不苟,不怕艰难困苦,不好高骛远,勤劳肯干,才能在实践中有所成就。灵活有效地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创新成才的阳光和水分,积极灵活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是培育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成才的目的是通过创新举措拓宽自我的工作思路,开创综合保障的新局面。具备了灵活应对挑战的能力就可以井井有条地组织实践活动、协调科研各方关系,有力地贯彻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事件,保证生产技术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按计划按节点顺利完成。发散思维是创新成才的动力之源和内在诉求。发散思维给与了青年创新成才的源源推动力量。只有具备了发散思维,才能将创新作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创新,常怀创新之志,恪尽兴业之责。

二、制度保驾,方案推动

基于对创新含义的深入思考和认真探求,可以得出创新与青年成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依托岗位代培,以岗位建功立业,实现青年人才创新的议题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为科技处青年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的架构。科学有效地按照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新理念,以现有科研技术为平台,解析青年人才创新架构必将引领科技处在未来均衡持续发展,为我校科研奠定坚实基础。

(一)提高青年科研素养,培养创新发展思维模式

以提升科研技术能力为切入点,积极构建自主学习机制,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培养坚持学习的习惯,进而培育创新的思维模式。

(二)多管齐下,大力培养青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

良好的学风足以治学,良好的工作作风足以兴业。工作作风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树立对工作的正确认识,明确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坚定为工作为科研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就不能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就不能够达成时不我待的工作劲头,从而令工作停滞不前,前途渺茫。因而和谐向上的工作作风的养成和保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精确定位,重点推进,提高灵活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青年人才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构建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青年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能够独立自主地以理性的思维去妥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恰是青年人才成长所必备的素质和有待解决的课题。着力培养年轻人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沉着思维习惯。没有矛盾就无所谓发展,而要实现应有的发展就要学会独立处理矛盾。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在日常开拓进取的思想去谋划和规划自我的意识和见解,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理清思路,重在实践。从日常科研工作的细节入手,谨小慎微。

(四)解放思想,着力培养青年发散思维

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而言,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尤为重要。有效提高科研技术和科研水平,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第一,简历健全的科研技术交流制度,努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基于对制度建设的深刻认识,建立健全科研交流制度就凸显其重要作用。科研交流制度以定期举办科研交流论坛为载体,科研技术讨论恳谈会为依托,分层推进,有序进行。科研交流论坛定期召开,针对科研技术课题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深入的并具体到实际应用的深刻探讨。广开言路,鼓励发表自身见解。不限制、不压制,任何科研思路、科研技术手段都可以拿到桌面进行大讨论。鼓励青年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探讨中,力争和谐气氛的启发和引导,凡事有利于实现工作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科研技术进步的合理化建议或见解,一经采纳就会记录到科研会议记录中。通过科研技术交流,不仅能够分享和推广工作中的经验与得失,还有效地开阔了青年的视野,启发了青年的创新发散思维。

篇7

[关键词] 临床路径;胃肠外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45-03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linical pathway in clinical teaching i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ZHANG Yong CHEN L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clinical-pathway-based teaching in teach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Methods 42 graduate students from July 2012 to July 2013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linical pathway group and routine group, 21 cases in each group. students in clinical pathway group were train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linical pathway f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raining; Students in conventional teaching group were train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Examination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each teaching method after 6 months. The examination consists of medical record writing, case analysis, clinical operation, theory of knowledge. Results The score of case analysis, clinical operation test in clinical pathway group [(89.95±4.25) scor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group [(83.86±5.07)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the scores of medical record writing, clinical operation,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st in clinical pathway group were (90.43±4.25), (87.23±5.13), (85.52±5.84) scores respectively, and those scores in conventional teaching group were(89.62±4.26), (84.38±4.73), (83.33±4.75) score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linical pathway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ase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nd ca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thinking and working.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临床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包括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顺序的和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防止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因其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加了患者本人的介入,使医疗护理工作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目前临床路径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2-5]。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是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到临床教学的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6]。本研究对42名胃肠外科研究生的培训分别使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研究两种方法的培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受胃肠外科培训的研究生42名,其中男35名,女7名;年龄23~32岁,平均(26.2±5.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教学组,每组各21名。临床路径组男18名,女3名;平均(25.3±6.2)岁。常规教学组男17名,女4名,平均(27.1±5.3)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

临床路径组以我院胃肠外科制定并使用的胃肠外科疾病临床路径为基础,选择我院胃肠外科的常见疾病,包括阑尾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在疾病诊断名称的规范、病史的询问、病历书写、临床检查检验选择、治疗方案选择均按照临床路径进行。以胃癌为例,对临床路径组研究生具体教学方案如下:①由指导老师向研究生提供1份胃癌的临床路径(医护版),研究生预先熟悉该病种的临床路径。②指导老师对胃癌临床路径文本进行详细讲解,讲解过程中按照临床路径时间节点提出要求研究生掌握的问题:如入院纳入胃癌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入院2~3 d必须的术前准备、入院4~6 d手术治疗方案和手术指征、入院7~8 d手术方式、入院9~18 d饮食恢复和并发症预防以及出院标准等。③研究生熟悉胃癌CP文本后,指导老师带领研究生查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情况及各自的临床路径时间节点。④研究生查阅教科书及各种文献,通过参与不同位于临床路径节点患者的临床治疗,在实践中逐渐对指导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指导老师组织讨论,引导研究生分析临床路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⑥指导老师讲解每一项设置问题,介绍胃癌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常规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指导教师带教、学生参与管理病床的形式进行。

1.3 考试内容及方法

1.3.1 病历书写 主要考察对胃肠外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情况和诊治过程的掌握,专科查体全面和规范性,诊治方案的合理性,总分为100分。

1.3.2 病例分析 主要考察胃肠外科常见病,包括: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方案、医嘱、处方等,总分为100分。

1.3.3 临床操作 考察胃肠外科常见临床操作项目,包括:下胃管,开关腹,缝合打结等,总分对为100分。

1.3.4 理论知识 考察外科学研究生对书本中胃肠外科相关章节以及临床路径中相关知识的应用,总分为100分。

考试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未参加教学的人员进行考核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分析考试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知识考试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分,x±s)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法,国内自卫生部2009年1O月公布《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后,在全国大型医院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临床路径理念在国外也早已应用在教学上,Steven等[6]于1995年首先报道了将临床路径与教学计划结合起来,让实习医师参与临床路径的所有实施和开发阶段;同时将临床路径本身作为教学工具,探讨临床路径中的争议;临床路径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可以使实习医师在实施临床诊疗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效益。随着国内临床路径的实施,国内各大医院也逐渐将临床路径理念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7-10],但对于胃肠外科专科实行临床路径式教学尚少有报道。我院胃肠外科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后,逐步探索临床路径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路径教学组研究生的临床病例分析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可以换句话说临床路径组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优于常规教学组。临床思维能力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11-12]。基本的临床思维过程包括了解病史、诊断、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方案的实施、术后处理等[13],临床思维过程是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展开,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都是分学科学习,从基础到临床,从病因、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虽然每种疾病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这些知识点却是分散的,这让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从因到果的顺向思维模式,在进入临床以后发现,对某些看起来很熟悉的疾病,却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判断和解决[7]。而基于临床路径理念的教学法,根据临床路径的时间节点,将教学内容融合于临床路径的节点中。这使得研究生能够按标准参与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指导老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按临床路径理念进行疾病的诊疗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临床教学围绕疾病的临床路径展开,才能使学生始终对疾病诊治有最佳的路径可循,始终能够抓住病例的主要矛盾,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考试成绩,两组研究生没有明显的差别,原因可能是本组对象均为研究生,胃肠外科研究生已经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进一步强化本专业知识后,对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已经比较熟练,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基于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教育等方面与常规教育并无更多内容,因此造成两组之间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胃肠外科临床路径应用于教学,对于指导导师建立起了规范的带教模式,使带教老师有了“教学路径”,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临床教学,提高了带教效率。在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因需要介绍临床路径的依据和疾病的研究进展也需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这就改变了传统带教中老师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有了“学习路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也显示,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面,临床路径教学法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临床路径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大多具有变异性,在实践中,临床路径变异也很多,故不是所有疾病教学都可以使用临床路径。同时国内临床路径并不完善,需要不断补充更新,临床路径病种不全,少见疑难疾病尚需常规教学,但通过不断实践,临床路径教学法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齐德广,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0):11-12.

[2] Schwarzbach M,Hasenberg T,Linke M,et al. Perioperative quality of care is modulated by process management with clinical pathways for fast-track surgery of the colon [J]. Int J Colorectal Dis,2011,26(12):1567-1575.

[3] Holroyd-Leduc JM,Steinke V,Elliott D,et 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 for older adults using evidence-informed clinical care pathways [J]. Can Geriatr J,2013,16(3):111-113.

[4] Ronellenfitsch U,Schwarzbach M,Kring A,et al.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s for bariatric surgery on perioperative quality of care [J]. Obes Surg,2012,22(5):732-739.

[5] 马国胜,蔡曦光,孟永洁,等.23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5):941-948.

[6] Steven D,Pearson MD,Thomas H,et al. Critical pathways a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care:problems and potential [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5,123(12):941-948.

[7] 于波,宁景志,鲁申,等.浅析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23-224.

[8] 何云锋,吴小候.基于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在泌尿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中的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74-76.

[9] 熊雁,王子明,王爱民,等.临床路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33-134.

[10] 杨元娟,聂妹芳,陈建林,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262-1263.

[11] 杨波,王丽炳,彭泳涵,等.实习医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67-1268.

[12] 王军凯,吴颖,徐丹枫,等.泌尿外科实习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 10(3):327-329.

篇8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当前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

恩格斯在1874年对德国社会人提出:“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6页)恩格斯强调了两点,一是领袖们要透彻地理解理论问题,二是要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这个要求今天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思想和理论的来源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原则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应把它当作科学来研究。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说,他们提供的是一般原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能机械照搬;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能停滞。过去,存在过教条式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存在过将一些错误观点附加到科学社会主义上去的情况。这些,都不是科学态度。我们要引以为戒。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还要清醒地研究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扎根于当代中国大地。这是这个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研究国情。对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已经作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变化较快的历史进程。这就需要不断研究国情,掌握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特点。十七大报告概括了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由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因此,需要在总体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下,研究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和特点。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应现时代的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责任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291页)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实践者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理论创新是艰苦的科学工作。多年的经验说明,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勇于接受实践的检验。不但要有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还要有科学勇气。

二,借鉴构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经验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当年,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曾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应以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构成体系,有人认为,应以理论层次构成体系,有人认为,应以理论板块构成体系,也有人认为,应以理论范畴构成体系。这样的平等探讨和争鸣,很有好处,可以相互比较。这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学术问题上,是不可能一锤定音的。

当年构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编写各种版本的“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成功经验,今天可以借鉴。

党的十五大以后,各地编写了不少属于“邓小平理论概论”性质的著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本:

(一)《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编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本书从总体上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是中央党校的教科书。全书共十四章,前面有长篇“绪论”,最后有“结束语”。这是中央党校编写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即“三基本”)系列教材中的一本,而且是主要的一本。这套教材是在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编写的。以后,中央组织部决定将这套教材作为全党干部学习的基本教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邓小平理论概论》,国防大学训练部组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这本书是在国防大学校首长直接指导下撰写的,全书共十五章,前面有“绪论”。这本书是军队的中、高级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参考教材。

(三)《邓小平理论概论》,教育部社科司组织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全书共十三章。编者说明,这本书是为适应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需要而编写的,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以上三本著作,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基本一致,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导,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基本观点构建体系,体现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说明,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大家有高度的共识。

以上三本著作,又各有自己的特定对象和适用范围。中央党校的《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是以领导干部为对象的。国防大学编写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是以军队的中、高级干部为对象。教育部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则以大学生为对象。所以在内容和分量上,又有所差别(教育部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不到30万字)。这样做,是客观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基础。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框架,也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的理论思维逻辑是,首先提出,要解放思想。进而提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他从理论上、路线上、战略上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体系,基本上也是这样。

贯彻十七大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站在十七大的认识高度和理论高度,依据这个理论的内在逻辑,以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为基础,将三者贯通,提炼出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

我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

1,思想路线论。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3,初级阶段论。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4,科学发展论。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

5,改革开放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6,市场经济论。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7,民主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

8,文化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9,社会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

10,文明论。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11,社会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12,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13,“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

14,和平发展道路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5,政治路线论。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

16,群众论。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

篇9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06-0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主要渠道和重要内容。2012年5月12日成立了云南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并在云南大学召开了首届“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50多篇,来自省内外的180余名学者与会,多位学者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今后开展好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明确了方向,集合了队伍,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

一、学术成果综述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主题,对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特殊贡献和重要启示进行了集中讨论,对艾思奇的思想成就和学术成果进行了广泛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规律、道路和方法进行了专题探讨,学术成果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1从全国性视野和本土化情怀高度评价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学者们系统评述了《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并阐述了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过程中的开拓性成就,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化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这些成就和贡献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另一方面,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艾思奇《大众哲学》是大众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读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普及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做出了巨大贡献。

2充分展现艾思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

学术界存有这样的共识:对艾思奇的关注和研究,主要缘于他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所揭示的理论创新道路、所带来的思想启示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定、学术论文及专家发言情况看,这一思想共识和研究指向得到进一步凝聚和凸显。从会议收到的论文看,不少作者紧扣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主题,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高度,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的不同方面,或总结概括学术界对艾思奇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所做贡献的研究情况,或从学理上阐发艾思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或从宏观上阐述艾思奇在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地位及其特殊成就,或从微观上深入探析《大众哲学》所揭示的哲学大众化道路。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往往直接以艾思奇哲学大众化道路为切入点,以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理论武装工作和群众教育活动的历史经验与主要成就。

3系统总结艾思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现实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主要经验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革命精神和批判精神,并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与他们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形象的生活事例、巧妙的比喻、明快的文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出来。这些经验是艾思奇给予当今理论界、学术界的重要启示,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学者们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体的历史的任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和任务、途径和方法不尽相同。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核心任务是增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学者们认为,尽管时代条件和实践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力图探求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有的学者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是前提,宣传教育是关键,联系大众是根本。唯其如此,方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有学者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科研)、宣传教育(科教)、推广普及(科普)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从科学理论转化为大众的自觉认同。有学者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条件和实践需要,契合接受主体及其思想文化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学者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纳入文化建设进程,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融入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过程、文化生活需要和素质发展要求中。

5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教育、宣传普及、实践运用等方面的课题

这是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一大亮点。有学者结合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把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一些成果立足现实需要,反映当前的研究趋势,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和理论创新工作、高校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这些新探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精神,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与方法、拓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相关领域,颇具意义。

6注重对艾思奇的哲学观和哲学研究方法论进行探讨

谈到艾思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大众哲学》,这有利于推进哲学的大众化,但也会带来遮蔽艾思奇哲学思想等问题。这在本次会议的论文中已受到关注。有学者透过《大众哲学》探索艾思奇的哲学观和哲学研究方法论,并指出艾思奇能写出脍炙人口的通俗论著,正是他在哲学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厚积薄发的表现。学者们普遍认为,艾思奇的哲学思想是自成一体的,其中蕴涵着他对哲学的独到理解,以及如何对待和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另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艾思奇哲学思想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关系。学者们基于艾思奇所开辟的哲学道路指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存在形式,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成于群众生活中、呈现于哲学家自觉建构活动中的哲学和智慧,它应以大众的语言、朴实的风格和简明的道理来呈现。

二、理论向度及学术特点

在本次研讨会上,部分知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会议交流研讨与提交研讨会的论文,使本次学术研讨会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向度和学术特点。

1从研讨的切入点上看,与会学者多从艾思奇成名之作《大众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的研究切入,这反映了近10年来研究艾思奇的一个重要趋势

具体而言,或从《大众哲学》文本、语言、叙述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切入,讨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或从《大众哲学》的学术意义、思想主线、时代精神研究切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世dylw.net 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方式和成功范例;或从《大众哲学》的当代启示视角切入,认为《大众哲学》作为一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中国化道路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借鉴作用不容忽视,更不能低估。

2从研讨的思路上看,本次研讨会呈现两个方面的学术取向

从艾思奇的思想成就、学术成果及其所揭示的道路和启示方面开展研究,力图通过阐释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当代启示,以求凸显和再现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学术体系,这是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另一个重要学术取向是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来开展研究,力图通过研究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以求探索和揭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和当代启示。显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取向也就构成了当下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思路,而其间又总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交融的。

3从研讨的内容上看,主题明确,选题多样

比如:艾思奇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方面的特殊贡献及其当代启示;艾思奇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道路、规律和特点;还包括艾思奇生平历程及学术成果的文献资料评述、艾思奇思想成就及学术成果的理论梳理等等。可以说,论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近期云南学术界关于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一次盛会。

4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指向上看,在于立足本土优势,探讨当代中国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理论创新及其实践运用的问题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当今时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需要。在近10年的一个时期内,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解答在当代中国的前提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模式和路径问题,探究马克思主义由大众化到中国化的具体途径问题。

三、深化研究的构想

毋庸讳言,在艾思奇家乡云南成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并有组织系统化地开展艾思奇与马dylw.net 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届学术研讨会及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呈现的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的一些前沿性问题,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为云南学术界进一步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论文选题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论域有待拓展,研究方向有待凝练,学术研究的理论生长点不够活跃和丰富,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化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研究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加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术队伍建设

目前,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有三:一是 “专业队伍”,主要是由把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不少是中青年学者;二是“地缘队伍”,一般由艾思奇革命生涯和学术活动主要发生地的学者们构成;三是“亲友队伍”,主要由与艾思奇有过生命联系、生活交往、工作接触、师承学缘关系的研究者或见证人构成。这几支队伍和研究力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但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还主要体现为以个体研究者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有组织、集成性开展研究的科研队伍需要进一步建设。从云南本土的人文情怀来看,艾思奇是云南的骄傲,是值得云南思想理论界的学者们认真学习并引为榜样的。对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云南应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在本土形成有全国性影响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基地。通过进一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通过集成社会科学界的相关力量,形成稳定的科研力量。这就是说,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具体的研究课题上,需要进一步解决“谁来研究”的问题,目的在于增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主体性力量。

2要系统整理艾思奇与马克思大众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和文献资料

在解决了“谁来研究”的问题后,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研究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本文献基础、学术理论基础、概念范畴基础、研究内容方法基础、研究目的价值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基础。今后,开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系统整理这几个方面的学术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以云南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成立为契机,发挥各会员单位的优势,建立“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资源信息中心”,利用互联网络的优势,建设资源共享的“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信息库”,把目前相对分散的各种学术文献加以收集整理,健全和完善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术资源库。

3要准确把握和及时发布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术动态

在对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有成果和文献资料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为方便学术界开展新的研究活动,研究会有必要全面把握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术动态dylw.net ,并按照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快速化的要求,向专家学者们定期、不定期地公布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动态资料,以便研究者全面把握研究状况和学术前沿。

4要鼓励从学术层面开展艾思奇思想研究,不断提升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水平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研讨式;电路

一、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工科各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综合性强,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逻辑与系统设计”等密切相关,具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其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不仅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优化,更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中,真正做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针对教育转型和我校的学生特点,我们在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即先介绍一般定理,讨论定理所使用的方法,最后给出定理的应用。这种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一些教材的编写顺序来进行,没有经过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程序基本是一成不变的“五段式”教学,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1,2]。教师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自由度较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些教学特征说明了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3]。这种模式最早对于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强化学生记忆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现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已显得力不从心。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根深蒂固,已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所以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尤显重要[4]。

2.“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研讨式”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有讨论,和以往单一的研究式和讨论式不同,是将两者合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5]:

(1)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有研究有讨论,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对于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来回答或讲解。对于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由教师补充和启发学生自主发现结论。

(2)培养工程观点,密切联系工程应用。如RLC串联谐振电路这次课引入收音机的选台原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联系了工程实践。再如所采用的例题测量一个实际电感的电感参数,也是解决一个实际的测量电路问题。

(3)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对于难点问题的讲解,除了讨论还有归纳和总结,并在板书中强调,突出了知识点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本质的理解。

(4)注重仿真手段的灵活运用。通过Mulitisim软件和Matlab软件仿真,即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电路分析手段,又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刻的理解。

三、“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结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小班化教学的需要,目前我校电路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面以RLC串联谐振电路为例,介绍一下此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教学设计

本次课在引言中首先回顾了上节课介绍的简单RC带通电路的缺点,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提出本次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引出课程的内容。然后介绍RLC串联电路谐振的现象与条件,其中联系实际应用;接着讨论串联电路的谐振工作特点,教师讲解和互动讨论穿行;然后分析串联电路的频率特性,其中依然穿插讨论;最后回答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

2.教学流程

(1)提出问题

首先本次课开始前回顾上次课介绍的一个简单的RC带通电路,它的幅频特性曲线比较平缓,通阻带的的界线不是很明显,而且它对于输入的信号有衰减。我们平时应用的通信信号一般都是高频窄带信号,这时候如果把简单的RC带通电路作为选频电路它就不适合高频窄带信号的选择,比如收音机若采用这种选频电路就会发生串台现象。怎么解决问题呢?这个时候请学生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提出选频特性曲线如果变得尖锐陡峭就会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提出我们本次课所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电路具有陡峭的频率特性。结合上次布置的思考题引出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RLC串联谐振电路。

(2)研究并解决问题

联系物理中共振的概念介绍谐振的定义,然后介绍电路谐振的工作特点和电路的频率特性。通过研究这两部分内容呼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本次课的内容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关键问题即品质因数的多种含义,逐级深入,启发学生发现结论。然后由点及线,讨论电路频率选择性问题,并回到课堂开始提出的工程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最后发挥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启发学生“发现”工程实际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树立工程观点,提高应用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穿插讨论。包括:

(1)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讨论;

(2)例题先讨论后讲解;

(3)难点问题的讲解同时穿插讨论。

授课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还着重体现了“学知识、教方法、练思维”的思路和以应用为指向的工程观点。

四、结束语

课堂是广大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如何选取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很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都面临的问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需要学校、院系和广大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配合,其中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如何改革现有的适合对教师对学生的一刀切的集体授课模式的考核方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在科研考核为重的研究型大学,如何鼓励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开放式、创新型教学中;在教师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时又如何保证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与时俱进,在本科教学中起到科研带动教学,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作出贡献,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新华,贺鉴.研讨式教学法在省级精品课程《外国法制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2]李如密.现代教育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朱承,刘聆,王新峰等.研讨式课程改进型“五步”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

[4]陈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讨[J].科技教育创新,2010(13).

篇11

[关键词]解放思想 做到 十个结合

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关键时刻,要深化改革,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涉及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解放思想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更加迫切。如何继续解放思想呢?本人认为解放思想必须做到十个结合。

1 解放思想必须同实事求是相结合。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必须先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之所以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归根到底是因为认识是由人去进行的,问题是由人去解决的。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使解放了的思想为实事求是服务,解放思想若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个基础,思想便失去了根基。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同志说:“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应一以贯之。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可见,解放思想决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 解放思想必须同改革开放相结合。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深化改革开放,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它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展。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即体现在其世界观的方法论上,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上,也体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把握形势的变化,“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依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不懈进取、不断创新,适应、指导和引领新的社会实践,包括改革开放的实践。破除思维定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 解放思想必须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解放思想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流,最终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要求,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要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不合时宜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唯GDP”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又必须强调局部服从全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4 解放思想必须同改革创新相结合。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进解放思想,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是要切实找到扬长补短的新思路、新对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试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国有企业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到“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都是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结果。

5 解放思想必须同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解放思想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过来,也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解放思想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二者并不矛盾,有人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对立起来,认为讲四项基本原则,就是思想不解放,就是否定改革开放,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解放思想决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注意分清界限,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在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任何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都是错误的。

6 解放思想必须同现实国情相结合,解放思想,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7 解放思想必须同解决问题相结合。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他指出,思想解放不能停留在讲现成话、讲空话上,而是要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些,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使国民收入增加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

来的解放思想,虽然主题和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解放思想的主题都是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时期思想解放的重点,不仅要研究解决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要解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8 解放思想必须同调查研究相结合。解放思想和调查研究密不可分。解放思想只能以事实和现有基础为出发点。缺少调查研究,就不会了解事实。同志多年前就曾说过:“实践出真知”。因为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知道问题的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真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体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放思想的必由之路。思想解放,就必须同时提倡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践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要求。以调查研究为前提,有的放矢的解放思想才是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才是我们需要的解放思想。

篇12

关键词:科研;党校;科学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54-01

有强大的科研作支撑,党校教育才能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党校地位才能进一步提高。30年来,县委党校着眼于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积极深化科研改革,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积极推进教学、科研,把创新的理论成果及时体现在教育培训中,使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仅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也提升了教学质量,并形成了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的机制,因此,总结30年来县委党校工作,可以说重视科研是做好党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一、牢固树立科研立校的意识、走科研立校的路子是党校做好科研工作的基本经验

科研立校就是把科研工作要作为改革开放形势下党校立校的根本,要把科研工作当作一条主线,并贯穿于党校教学乃至一切工作之中。牢固树立科研立校的意识、走科研立校的路子是党校发展的立足点也是伽师县委党校科研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党校的性质要求党校必须做好科研工作。党校姓党,它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怎样准确地宣传、把握、诠释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怎样针对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出台后,社会上出现的不合拍的现象和杂音,这是我们党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这就需要每个党校人都要进行认真、科学的思考,并带着问题、深入实际、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不合拍现象和杂音产生的根源,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解剖,达到为党委和政府提供消除杂音、化解矛盾、形成合力的参考意见,最终达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实施的目的。科研是党校工作的立足点。科研是党校的基础工作,科研立校是我们大家的共识。若没有科研实力就谈不上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四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科研工作的思考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十七大提出的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任务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阶段的开始,党校只有做与时俱进的先行者,在先行一步的改革和创新中保持先发优势,才能使党校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才能进一步突显党校的地位和作用。党校科研如何发挥优势,立足实际,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服务是党校科研工作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对此,本人谈点粗浅的思考。进一步做好党校科研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党校的科研应坚持立足教学搞科研,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教学必须以科研为基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认识到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与科研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要通过学科规划、课程安排、课题引导等措施,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运用到教学,把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及时地转化为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做到学用相长,融会贯通。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善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遍真理同喀什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课题研究,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搞明白、搞清楚,然后才能讲明白、讲清楚。不仅能够说得清事情的原委,确认问题的性质和变革的指导思想,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且要能够说得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做好党校科研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党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强堡垒,这对党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科研上不断创新,以科研支撑教学和带动教学,党校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党校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在科研上要有所创新,推动教学不断提高到新水平,首先党校教师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有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有责任才会有科研的动力,有追求才会更努力,这是一名党校教师首要的科研素质。如果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搞“职称科研”,那么职称上去后,就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担任一天党校教师,就要搞好一天科研,立志把科研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积极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担负起认识社会、创新理论、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社会责任。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进取的动力就会像源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激励着我们。

篇13

对教师而言,专业发展既是一个研究命题,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更多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自主发展”,也称“主体性发展”,是指教师在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的驱使下,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如何激发自主意识,提升自主能力,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命题。从当前实践看,教师培训、教师阅读、课改实践等难以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这些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外在要求下的类似“强迫式”的被动专业发展方式,是教师“被造”过程。而自主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方式从“被造”变为“自造”[2],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参与,从外部驱使变为“自主发展”。

而且,教师职业特点决定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与教师主观认识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从观念改变开始,再进入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反思行动,依次不断循环提升。这一过程能够使教师专业发展从最初的群体性教师行为向个体过渡,尊重并重视教师个人已有的教育经验和观念,把一般的教育教学“原理性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提升教师主观价值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教师自己,最简单的途径是自觉开展教育研究,从研究学生、课程、教学直至自己开始。研究过程成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实际历程。因此,基层教育科研是推动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境界一: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奠基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开展教育科研,帮助教师形成问题解决式思维,养成主动探索、善于质疑的思考习惯,提升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意识的背后是观念,观念的背后是大脑的思维方式,改变思维方式,就能在无形中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基层教育科研,是帮助教师改变自身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教科研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从本质上讲,是教师践行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教师需要分析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借鉴科学方法,如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个案法等获取有效证据,基于此探求解决方案。这一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基于经验的问题解决过程。在经验基础上,教师常常基于一种直觉型的“原始观念”甚至带有明显偏见的“刻板印象”处理问题,结论的科学性往往值得商榷。例如,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测试结果不理想,教师通常会将其归因于学生素质差,不认真听讲,或课后没有好好学习,很少有教师认为直接原因与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有关。

破解教师基于经验的根深蒂固的原始观念和刻板印象,最直接的方式是引导教师改变思维方式,从直觉型、经验型思维转换到理智型、辩证型思维。开展教育科研,借助教育科研问题分析范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采用问题聚焦、归因分析、方案设计、实践探索等方式寻求解决思路,这一过程,其实是改变教师传统思维过程。通过教育科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不断问难与求索思路,帮助教师逐步养成一种问题归因、科学分析、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脱离经验主义,进入科学教育现实世界。利用科研思路、方法、过程,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思考教育教学工作,分析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试着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和证据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既是改变教师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过程。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会通过教育科研活动,逐步改变原有思维方式。比如,海淀区翠微小学一位数学教师所教的两个班学生成绩差异显著,平均分相差8.16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教师开始把原因归为班级学生间的差异,没有克服的办法。后来,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教师参与区级个性化教育课题,对此开展研究。由于科研思路的启发,该教师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各个班的学生情况确实不同,作为教师,不能再用同一份教案,应针对不同学生和班级设计教案,实施个性化教学,解决班级学生差异带来的教学低效问题。可见,参与课题研究,可改变教师很多的固有教育观念。

境界二:给予科学方法指引,成为自主发展能力之源

开展教育科研,给教师一种提高工作实效的科学方法指引,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能力的根本提升。教师不是流水线上的装配工,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对教育的新要求,面对的是一批批个性迥异、基础不同的新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仅靠一本书、一部教参就能教遍天下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已成为时代变迁带给教师的新挑战―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职业能力必须在不断学习、改进、再学习、再改进的行动过程中螺旋上升。

能力的背后是方法,能力的发展依赖教师对科学、高效工作方法的掌握。为此,教师无论是备课、教学还是教研,有无科学方法,对工作成效会有不小影响。现实中,很多教师辛辛苦苦地勤恳工作,认真备课,努力上课,积极教研,四处学习,但教学工作进步甚微,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很多教师遇到教育教学新问题、新情况,不知道如何下手,或有思路却没有科学方法,特别是在参与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方面,很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太难,太神秘,不知道具体怎们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教师被迫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但不知道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有了主题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该做什么。这都是制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基本问题。

造成教师工作低效、能力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科学工作方法的指引。如何提升教师工作科学方法和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引导教师参与基层教育科研,学习、掌握教育科研基本方法,不断总结策略,形成工具,创新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

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要学会一些基本科研方法,学会问题分析的思考方式、操作流程和工具手段,为教师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提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海淀实验小学在参加学校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会根据研究过程和流程,给教师提供一套便捷、可行的操作方法:问题采集(问题征集卡、头脑风暴)―筛选问题(问题确定列表、罗列问题、赋值排序)―确定课题(缩小策略、扩展策略、转换策略)―分析课题(问题成因分析、鱼骨图分析法)―制订方案(文摘卡片、归纳措施)―合作研究―行动与反思……为教师提供一系列问题解决小工具,可让问题解决借助科学方法和工具引领,不再是雾里看花。在参与研究实践中,教师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手忙脚乱到按部就班,逐渐从忙乱的工作状态进入一种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研究状态。他们很高兴地发现:“原来这才是教科研,我们喜欢这样的教科研,一是能做,二是有所得。”在研究方法和各种工具策略的帮助下,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组织科研、信息处理及文字表达等能力逐渐得到锻炼。

在基本方法和策略掌握的基础上,教师会进入方法创新状态,迁移运用,融会贯通,根据实际问题,综合采用一套方法体系,独立探索更大领域的教育问题。这时,教师的科研方法、工作方法已转化为专业能力,进入自由发挥自主状态,自主能力得以提升。

境界三:养成反思梳理习惯,营造专业发展外在关怀

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总结、整理教育思考和实践经验的工作习惯。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没有教育科研课题或项目这一载体,没有教育科研相关机制的敦促,很多教师很难自觉地把教育实践记录下来,反思,梳理,总结,提炼。更多时候,教师更善于用语言表达教育思想和教育案例。

教育科研活动可从三个方面促进教师形成自觉、自主的反思习惯。

第一,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用新视角审视早已习惯的教育生活,带来新的感受和体会。经过科研思维训练的教师,面对新问题时往往能够客观分析,多方验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积极主动开展教育科研,思考教育问题,探索工作实践。例如,海淀区向东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语文教研方式方面,探索出一种“试课”的新型教研模式,由教研组内其他教师为教案设计者进行试课,而真正的上课者化身为听课教师,以学生身份体验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和内容安排,既能让上课者跳出自己思路,以第三者重新审视自己教案的可行性,又能让试课者从上课者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份教案。“试课”给教师提供新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就“试课”这一新型方式撰写了多篇反思日志。教科研使教师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不仅提供新的反思视角,也带来教学反思日志的思想深度。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反思日志成为教师工作的价值嘉奖。

第二,为教师提供反思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参与教科研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接受来自各级教科研部门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如反思日志、研究案例、经验总结、论文写作方面的格式和技法的培训,对提高教师反思动力和能力有实质性的帮助。

第三,教育科研活动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可督促和激励教师不断梳理、反思研究经验。例如,最基本的教育科研管理流程包括申报、开题、中期交流、结题总结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根据研究进展梳理、总结研究过程和经验思考。教师参与教科研,通过申请课题或研究项目,通过与课题管理部门达成种种契约关系,制约教师行为,激发他们记录、反思、梳理、提炼。这种开始的“被迫行为”,尽管大多数教师不一定乐意,但当坚持一段时间后,通过反思记录、论文写作,使自己的研究经验在不断交流、分享中扩大影响后,反思逐渐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追求上进的教师的自觉行为。

很多时候,教师自主专业成长过程的快慢,除自身自主努力之外,依赖外部支持环境。反思梳理习惯的养成,进一步会帮助教师营造专业成长的外在关怀环境。教师通过研究和写作反思日志,将研究经验总结梳理成课例、案例、论文,使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为校内外的更多群体熟知。在校内,他们会成为顾问专家,可能逐步成为校级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在校外,基于教师反思日志基础上的优秀研究论文或成果,会在区级平台、市级平台甚至更高一级平台中得到认可,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知名人物,可能会为教师个人今后带来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和更广的专业成长平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名家窦桂梅、李希贵、李镇西等都是乐于自主钻研教育问题、善于总结梳理教育反思日志的行家里手。所以,教育科研促成教师反思梳理习惯的养成,进一步为教师营造更好的专业成长外在关怀环境,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一路顺畅。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实际上是从多方面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使他们不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走向麻木和倦怠,体验职业价值,享受职业幸福。因此,教育科研工作,可以给青年教师以动力,中年教师以活力,老年教师以新生。所以教师要放低身段,摒弃功利,因为教育科研是解决教师自己的教育问题,别无它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14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D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71-02

1 分别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

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相当的多,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可以收集到的仅1998年到2001年专门研究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文章就有50篇。

关于的“三农”思想,学者们进行专门研究的不是很多,目前进入笔者视野的著作有郑以灵的《农民观透视》、陈高同、赵素芬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丛书中的《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以论文出现的研究成果有郑有贵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上发表的《的“三农”现代化思想与当代农村改革》,其余研究成果均散见于思想研究或者其他研究性文章里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和建国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很广,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个相关方面都有论述,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学者们重点对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掘和解读,同时不少学者还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以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精辟论述,一致认为它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要科教兴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学者们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有求实性、创造性、超前性、人民性和辩证性的特点。同时,学者们还指出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邓小平“三农”思想在农业合作制、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从实践上看,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经济实践中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从而使党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的“三农”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也不太多,还未见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的成果,但是可以在研究的经济思想的著作中找到其“三农”思想的内容,如顾龙生等所著《经济思想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成果有王骏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论的“三农”思想》,他从基础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论:“必须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中心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的“三农”思想的内容,同时指出了其鲜明特点。关于的“三农”思想研究其成果还可以从于法友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2期上发表的《论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完善与发展》等文章中找到。

2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分若干阶段详尽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陈承红在《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农”探索》以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为线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孙仲彝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9月号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一文中,也是以历史为线索分两个大的阶段和若干个小阶段用详尽的资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历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从奠基、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方面指出了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的发展历程。

此外,广东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的最终主要成果、秦兴洪主编的《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选择》,这本书全面阐述新中国50年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从某一特定阶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历程,如何丽芬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上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历史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刘国武2005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三农” 问题的认识历程。

3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巨大贡献

卢文在《中国财经报》2001年07月4日第003版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巨大贡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一文,他分别从“三农”的涵盖的三个方面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贡献阐述为:在农业上的贡献:实行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农村问题上的贡献:一贯重视农村、使农村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使农村进入小康;在农民问题上的贡献:注重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素质、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的大转变。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王玉珍在《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专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的突出贡献包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了“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找到了一条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下解放出来的道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科学规律,并将“农业是基础”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我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制度创新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创新;在探索中国农民如何增加收入,走上富裕的途径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探索完成了从集约经营――无工不富――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税费改革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过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指出,、邓小平、作为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三农”思想为我党开辟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和中国的跨世纪发展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李明、郭宇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包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光明日报》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一再强调: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有不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包括: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民主制度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

5 关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三农”思想的比较研究

学者们将中共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结合起来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李建宁在《攀登》2001年第4期发表《、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邹开明、周世慧在《党史文苑》2006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玲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差异分析》,闵帅、陈洪勋在《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路的比较》,黄世贤、黎红刚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上发表《邓小平对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郭翔宇在《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1期上发表《同志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一致认为与邓小平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的途径、农业发展的规划及经营体制的制定、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农业战略目标的政策构思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农业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思想。有的学者还从知识背景和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及其性格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农业和农村具体工作思路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农业思想。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取得了一定甚至是可观的成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我国“三农”实践的推进,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来说,这只还是一个初步研究,理论研究尚有薄弱和不足之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重复性研究比较多,综述研究太少,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需要大力开拓新领域。特别是对中共第三代及其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内在关联性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前瞻性研究要更加深入,这就有待于后来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李建宁.、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J].攀登,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