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商银行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作为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银行保证创造一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这个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风险,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成为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

1.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商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群体中的一股重要新兴力量,其稳定持续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前市场中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多集中于小微企业和涉农客户,两者都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50%。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信贷资产结构配置不够合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波动变大。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效益难增、风险难控的艰难困境,需要对信贷风险管理做出及时调整,创新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每个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2018年11月银监会公布了相关数据,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要超出行业水平。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4.23%,虽较上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但较上年末的3.16%明显升高。

2.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多依赖于信贷业务模式,通过放贷去赚取一定利率差收入,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形式并不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立通常集中在乡镇地区,乡镇地区居民主要是以养殖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他们从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来的个人信贷资金更多是投入到农业生产或者养殖生产活动中,然而这些产业都会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将会造成这些从业者严重的经济损失,无法按照合同条约及时返还个人贷款资金,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信贷危机,如图1所示,某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76.6%用于农、林、牧、渔业,2%用于采矿业,7.3%用于制造业,1.7%用于建筑业,9.7%用于批发和零售业,1.1%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用于其他行业。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数都是属于一种保证类型的贷款,这其中还包括了市场企业信贷投放,一旦这些企业因为个人问题出现经营不善,也将会大大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2.2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业务从事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不高,这些业务人员在信贷管理工作能力和素质都稍显不足,在实践放贷过程中为了提高个人业绩而盲目选择随意放贷,或者是为了个人利益去对他人进行放宽条件的信贷业务,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高层领导缺乏对信贷业务人员的科学指导工作,未能够通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信贷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导致信贷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信贷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内容的学习,在信贷过程中缺少对贷款人的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缺陷,会阻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难以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高质量。2.3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工具较为落后。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引进利用更为先进的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和设备,这样能够帮助机构全面提升贷款业务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对加强各项信贷业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信息化技术管理辅助下,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科学高效解决各类信贷风险问题。然而,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们在信息化风险管理工作上还较为落后,未能够有效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各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设备设施不够完善。

3.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

3.1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领导要正确认识到提高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信贷工作人员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专业信贷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首先,农村商业银行人事部门在招聘内部信贷人员时,要合理提高自身的招聘标准,强化对每个信贷从业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考核工作,通过该项工作科学准确判断出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信贷工作者参与到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中,确保能够不断增强信贷工作人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熟练掌握操作应用各项信息化管理技和设备;最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还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贷工作人员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内部营造出良性的竞争氛围,引导全体信贷业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操作办事,杜绝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充分保障信贷业务的高质量。3.2优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内部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改善作业,正确认识到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农村商业银行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总结分析出自身信贷管理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最佳的信贷风险管理方针,这样有利于帮助机构有效解决信贷资金问题,通过展开对不同期限信贷业务问题的科学判断分析工作,能够全面降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门还需高度重视信贷资金过于集中的问题,要有效避免信贷资金集中在某家企业,而是要合理设置个人与企业的放贷金额。3.3提高信贷风险的技术防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规划》确立了“十三五”期间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技术措施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学习研究应用,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国家政府部门要给予农村商业银行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合理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息防范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融入自身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强化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规范正确操作使用各项高新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设备科学应用在信贷风险控制管理中,从而降低银行机构内部信贷风险的发生几率。特别是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国家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要以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优化改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和方式,创新技术手段与工具,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7(03):87-89.

[2]皇甫英杰.M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金融,2017(28):24-26.

[3]向国州,吴玉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6(08):28-30.

[4]李艳慧.试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10):15-17.

[5]王天华.浅议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32-36.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支付清算业务;风险管理

一、高青农村商业银行支付清算业务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现代农村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传统的银行支付业务已逐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高青农村商业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已开始逐步实现系统性操作,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现代化农村发展现状逐渐采取各类措施实现银行业务开展以及银行支付清算业务风险管理,改善支付环境和拓宽支付渠道不断扩增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范围,ATM、POS机和网银等新兴支付清算方式应用发展速度明显增长,受理市场呈现机具布放、手机WAP及网银用户同步增长的新趋势,但与此同时,银行支付清算业务风险也进一步凸显。

1.系统运行及传统部门职能业务操作问题

现阶段,该银行内部支付清算方式已逐渐呈现现代化及科技化方向发展,高青银行体系主要由自身主清算系统、会计系统以及各业务操作系统构成支付汇划体系,该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中需注重对整体体系的管理以及控制,但就以该银行现阶段的发展而言,该银行内部线条管理仍占据主要管理内容,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全面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故该银行需注重该类问题的有效性解决,促进系统的合理应用,实现业务风险的有效性管理。

2.操作扁平化及管理层次化问题

高青银行在三农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上开始注重对农村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并在支付清算业务基础上采用直通式业务操作方法,在该银行下属的各网点与其他网店实现业务平台更新及业务处理,而在业务管理中主要通过管辖支行而实现,该类业务操作模式在具体操作中会导致信支付清算等各信息传递风险产生,造成一定的管理危机。

3.清算业务系统与各系统连接紧密问题

该银行自身清算业务在发展中逐渐改善传统的汇划业务操作模式,但就以整体情况而言,现阶段银行自身支付清算管理经验缺乏,难以实现危机管理,同时银行各业务操作其系统连接过于紧密,若某一业务操作在环节中出现一定问题则会导致其他系统也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导致各业务风险产生。

二、高青农村商业银行支付清算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1.增强风险管理职能定位,建立合理评估机制

高青农商银行在发展中为满足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的支付结算要求,不断创新金融支付工具并推出了有信用额度的惠农卡产品,但该类产品在业务操作中若未实现有效管理则会导致各支付清算业务风险产生,故该银行在业务操作中需建立清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对支付清算业务风险实现有效措施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其措施主要包含完备的组织体系、合理的培训机制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等。同时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系统风险评估机制的有效建立,建立横纵结合的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网络,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2.完善业务风险管理理念,加强账户管理

随着高青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化发展,直通式以及集中化的处理方式逐渐对客户账户管理及控制提出了相关要求,因此在此基础上,该银行不仅需注重对农村各清算账户的合理有效控制,还需对客户账户加以控制,在后者控制中,相关工作人员可整合流程实现对客户账户开户、对账等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高效业务风险控制。

3.促进技术创新,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现代化技术的合理性应用对于高青农村商行的支付清算业务风险管理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因此该银行可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清算系统,运用自动化管理技术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频次,从而尽可能改善业务风险现状。

除此之外,该银行还需建立完善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性风险的产生,从而最大化避免风险所造成的影响,银行可通过人员、地点备份等形式实现并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支付清算业务可正常操作及运行,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各风险进行有效性监督及评价,实现风险高效控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国外各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交流导致我国各银行支付清算业务优势性逐渐减弱,高青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以农村区域为发展主体的银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要使自身支付清算业务实现高效发展便必须进行相关风险管理,实现业务流程优化操作,完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促进银行高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勇.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2.

[2]何寒薇.中国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参与者流动性管理行为分析―商业银行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建议

一、引言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遭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是二战后对实体经济最为沉重的打击。尤其自2009年的下半年以来,对于我国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状态,全球经济也顺利摆脱了金融危机而逐步走进了“后危机时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资产证券化经营的业务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所带来的波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问题,为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点课题,农业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

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36).

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121-02

随着金融环境以及政策的逐渐放宽,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以及合规风险管理的实质意义在于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并且在不同的角度保护着农村金融环境的和谐发展。但三者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充分的协调好各方之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

1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

分析

1.1 内部控制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主要是指金融产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保证资产的完整性以及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性,实现金融产业内部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以及控制的一种手段与措施,其主要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全面性

内部控制在农村金融产业当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能够贯穿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过程中,并渗透到各项业务以及环节内容的开展中,覆盖商业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岗位。实现在整个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做到决策信息以及具体操作内容有据可查。

1.1.2 审慎性

内部控制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能够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内部控制优先发展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全过程中。

1.1.3 有效性

内部控制具有权威性,能够约束商业银行内部的任何人,保证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合理性,并且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反馈。

1.1.4 独立性

内部控制部门独立于整个商业银行的整体管理当中,具备直接向高级管理者进行汇报的权力,充分的体现出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通过上述性质可以分析得出,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其根本的职能是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避免风险的产生,并针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

1.2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在农村商业银行当中出现,将会严重的阻碍农村金融产业的完善。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使得银行在实际发展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子商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得到普及,但其中由于以网络计算机为操作基础,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②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拆分以及测试新系统运行状况,使得操作风险严重增加。

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也在寻求新系统的建设,造成商业银行的人工操作风险转变成为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信息方面的风险。

④新型技术被应用于信息系统当中,使得结算以及清算系统中的技术使用范围逐渐广泛,在避免其他风险的同时增加新的风险因素。由以上的风险分析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影响问题较大,如果有效的规避操作风险至关重要。

1.3 合规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的合规主要是指按照规则、规定、规章、规律、规程以及规矩进行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的处理。合规风险管理主要强调按照具体步骤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发展,强调严肃性以及规范性。基于内部风险控制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3.1 全面性

合规风险管理覆盖整个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内部的所有人员都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以及规程进行操作。

1.3.2 权威性

合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展的任何违规行为以及会严重的损害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操作并带来风险的行为,都需要及时的向管理层反映,避免风险难以控制。

1.3.3 独立性

合规风险管理与其他的管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别,具备独立的报告路线以及调查权力。

1.3.4 预警性

合规风险管理应该及时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风险,并明确风险的及时评定、审查以及检测。针对合规风险向管理层提出具体建议和报告,保证在风险来临之前有效的规避风险,体现出预警性作用。通过上述的特性分析,合规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保证银行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完善。

2 内部控制、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管理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三种制度,这三者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下面对三者之间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进行分析。

2.1 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涉及在整个商业银行的发展全过程中,并通过具体形式保障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操作风险,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造成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阻碍,使得农村金融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完善。

一方面,操作风险主要主要是由内部操作人员、技术以及系统的不完善引起的,这就造成内部风险因素的产生。操作风险的产生最为常见的形式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以及内部勾结的欺诈行为,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本就较为脆弱的体系遭到破坏,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操作风险当中的内部程序、人员以及系统都属于内部控制的具体范畴,内部控制需要对具体内容进行管理,保障商业银行内部的发展。由此可见,两者既能够相互影响也能够相互控制。只有两者充分的协调,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的更加完善,减少风险因素的产生。

2.2 内部控制与合规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以及方法所构成的动态控制活动,严格约束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是一种控制内部业务操作过程以及文化构成的综合体系,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视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以及优化,而合规风险管理较为侧重对人员行为的管理,对人员的自身行为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约束,避免由于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而造成的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中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与全面,其主要涵盖合规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等内容,两者是在内部控制领域的深化。

2.3 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操作风险与和合规风险管理之间存在一定交集,并且两者重合的部分主要在针对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管理方面。操作风险内容涉及到人员的方面,主要是由于内部的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使得系统或者技术层面出现相应的问题,导致风险的产生。而合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人员方面的管理也主要体现在人员不遵守商业银行的操作规范以及基本准则,使得操作过程中自身的主观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导致在进行商业银行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风险。基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的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管理需求,内部控制方面通常分散在各个业务的条线、职能部门以及内部审计、法律事务、风险管理、纪委监察以及财务控制等不同的层面当中,并且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每一个职能部门当中负有内部控制的责任。合规管理能够在商业银商内部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实现分散式管理以及集中式管理。分散式管理的方法主要的适用范围为一些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分散到各个业务层面区进行管理,保证管理内容能够分布于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而针对于农村的商业银行,则需要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合规风险管理。在农村商业银商的总行设立单独的合规管理部门,所有的工作人员集中在一个部门当中进行工作,在保证操作高效性的同时,能够提供合规风险管理的效果,对健全内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操作风险的管理模式也被分为分散管理模式以及集中管理模式两种。分散的管理内容是将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分散,分散到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银行内部的决策层设立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集中管理模式则是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设立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并将风险管理的内容在各个渠道进行收集,保证集中管理模式发展,避免风险的出现。

3 结 语

总而言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保证内部控制的完善性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效率,满足现代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需求。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不断冲击下,充分协调内部控制、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保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商业银行内部能够实现统一发展,才能够实现并且促进农村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生产经营奠定笔实的基础并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阅兵.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2.

[2] 刘敬.润昌农村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 代绍华,何广文,邵一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3).

[4] 陆丰.基于操作风险管理视角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2,(1).

[5] 卢灵娟,李花.从操作风险特征角度透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大众商务,2010,(14).

[6] 刘绪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价值创造――基于某商业银行县域经营行内控合规创建考核的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9).

篇5

[关键词] 内控视角 农村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15-02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发展历程较短,《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本行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评估、控制操作风险。因此,如何加强操作风险建设,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是商业银行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1 强化内控意识,创造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氛围

银行无法对每项操作风险都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更多风险防范是依靠操作人员自觉地规范操作,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增强职工内控意识,使全体职工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内控管理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充分发挥银行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主导作用,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加强银行文化建设,提倡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银行管理层应该保证风险管理文化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将风险文化融合到银行业务操作流程中。银行高级管理层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因此,需要对管理层的操作风险管理达成共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各种内控措施,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

其次,要求银行全员参与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如果管理层不参与风险文化建设,不利于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起到负面作用,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态度直接关系着银行操作风险文化的发展,管理层需要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和内控措施,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保证内部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增强职工的责任感,提高职工的专业素养,降低风险发生率。

最后,银行作为企业,其经营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银行具有经营货币的职能,经营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则会增加操作管理风险,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银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风险防范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树立“先内控管理后业务发展”的理念,制定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职工合法、合规的操作意识,合理控制操作风险。

2 完善内控措施,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能

银行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需要坚持“职责分离,岗位制约”的原则。根据近几年我国银行发生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可以看出,银行普遍存在监督失效、一人多岗、业务一手清等问题。在内控管理过程中,没有遵守这一原则,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操作的孔隙。为了提高内控措施的有效性,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措施。

2.1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内部各岗位制定统一标准的岗位卡片,明确岗位职责和风险防范范围,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以及监管要求,严格遵循内控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让职工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依法抵制不合规行为,规范业务行为。

2.2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基层机构风险经理派驻制度,风险管理经理对上级委派机构负责,派驻机构独立于经营机构,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监督银行职工认真履行职责,规范职工行为,强化基层内控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2.3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是以部门银行管理为主,责任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上下级和各部门会相互推诿责任。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梳理操作流程,将部门管理变为流程管理,创建新的内控体系,保证各机构、各部门职权清晰、职责明确,从而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岗位监督、提高内部管理有效性、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业务审核授权等措施,将全体职工纳入到内控管理中,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合理规避风险。

3 强化内控执行,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操作人员有章不循而造成重大操作风险的事件比比皆是。如果银行制定了科学系统的制度,但没有贯彻落实,制度则毫无价值可言。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造成银行风险损失不断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

首先,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保证各岗位操作人员做到有章必循,严格执行各项措施。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使职工感受到按章操作带来的回报。激励形式各种各样,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如果将激励机制和职工个人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激励效果,对职工而言,激励价值更大。

其次,屡查屡犯问题是银行内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执行不到位。因此,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违规问责机制,制定具体的问责流程和问责标准,建立完善的职工档案管理制度,树立违规必惩的观念,规范职工经营行为,保证其按章操作,强化内控执行,彻底解决有令不行,遏制屡查屡犯的行为。

最后,建立对经营业务持续性检查,对一线形成强有力的内控压力。一方面,利用监控录像进行实时监控,让职工感受到监督的压力,从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促进有效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设置风险预警模型,建立一张强有力的内控风险监控网,及时找出风险隐患,加强对职工行为的监控。

4 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机制,及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机制,拓展信息渠道,有助于操作人员及时掌握风险动态,并制定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完善风险防范和内控管理手段,及时将信息传达到业务一线,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内控管理能力和风险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信息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保证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防范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

4.1 创建各部门和分支机构间的内控信息与共享系统平台,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的风险防范信息,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交流内控管理经验和风险防范措施,强调当期重点风险管理,了解外部风险管理形势,从而为各级人员开展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同时,让职工了解操作风险状况,及时改善,不断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内控信息与共享系统平台还需要设置风险防范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内控管理人员交流内控管理经验以及业务操作疑问,从而调动职工参与内控管理的积极性。

4.2 建立健全公开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本机构的风险管理信息,使其他办理同样业务的银行能够了解本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信息,从而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如果各家银行都隐藏风险信息,则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为信息不对称,便于不法分子进行欺诈行为。因此,各银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信息披露机制,认真履行披露职责,有效防范风险。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明确信息反馈职责,保证机构发生风险事件时,能及时反馈,防止机构隐瞒风险事件,保证管理层能够全面、及时掌握风险状况,找出风险成因,并针对风险案例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从操作流程和制度的角度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根据风险事件中的违规操作行为,编制教学案例,总结经验,对操作人员起着警示作用。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及时防范操作风险。

5 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减少人为引发的操作风险

应该对银行内控管理的总体有效性实施持续性监督,将关键性风险监督纳入到银行日常管理中。在各项关键性风险中,人为因素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关键性人员,比如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基层负责人或者业务经理等都属于高危人群。由关键人员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的危害远远大于一般操作人员,所以,关键人员是内控管理的重点对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赋予关键人员更多权利的同时,还未建立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尤其是风险频发的重要岗位人员监督审计。

5.1 加强对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可以通过飞行检查或临时突击检查等方法,加大对基层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保证操作人员能够按章行事,合规操作,减少由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损失事件。

5.2 贯彻落实各项监督审计规定,加大对关键人员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管职位高低,有责必罚。同时,可以利用同行业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分析案件,使操作人员能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中的薄弱环节,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及时解决问题。

6 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要不断强化职工的内控意识,创造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氛围,完善内控措施,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强化内控执行,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内控信息机制,及时防范风险,加强内控监督审计,减少人为引发的操作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11(8):91-92

篇6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遭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是二战后对实体经济最为沉重的打击。尤其自2009年的下半年以来,对于我国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状态,全球经济也顺利摆脱了金融危机而逐步走进了“后危机时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资产证券化经营的业务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所带来的波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问题,为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点课题,农业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罗芳 李政 单位:1.江西服装学院 2.江西省芦溪县政府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农商银行;风险防控

近年来,农商银行的规模体系不断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巩固农商银行发展成果,亟需加强内部审计研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农商银行风险识别、监控、防范等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推动农商银行又快又好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如期履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也就是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本息而使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对农商银行来说,信贷资金投放出去以后,只有在规定期限内安全收回,实现信贷资金良性循环,才能维持自身正常经营运作。但由于信用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信贷市场中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贷款人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行为,特别是贷款人的经营效益不理想时,信用风险大为增加,使银行生成逾期贷款,一旦逾期贷款积累到超过银行储备资产的程度,就会给银行资金的正常运作带来巨大威胁。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农商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导致损失甚至破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农商银行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部分农商银行一味看重贷款资金的高速增长,严重欠缺流动性管理观念,长期以往就会导致银行流动性不足,不能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取充足资金,使自身盈利水平大幅下滑,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

3.市场风险

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也可能给农商银行带来一定损失。利率作为银行衡量筹资成本与投资收益的基本指标,对银行经营利润有直接影响,现阶段农商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来自存贷款利率差。但利率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会根据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很可能造成农商银行资金头寸不匹配、资产结构与资产期限失衡等问题,进而导致银行收支的不一致。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不完善的操作流程、操作系统或操作人员自身问题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对农商银行而言,最严重的操作风险当属会计操作风险与贷款操作风险。农商银行点多面广,其业务大多额度较小、但数量较多,在日常会计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人为简化操作流程、业务交接不规范、凭证审核不严等情况,从而弱化了内控机制的有效性。部分临柜人员的信息操作水平有限,只能进行一些简单操作,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容易出现密码泄露情况,由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案件。在贷款操作方面,部分农商银行存在贷前调查不深入、对逾期贷款催收力度不足、办理抵押贷款不合规等问题,给银行发展造成巨大隐患。此外,内部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利用职责便利套取银行资金,或违规发放贷款以谋取私人利益等,也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及信誉损失。

5.政策风险

农商银行直接接受央行监管,央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所出台的各项货币信贷政策,会直接影响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及投量,如果农商银行未紧跟政策变化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就可能触犯政策规定而面临处罚。

二、内部审计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中的主要作用

1.客观识别风险

首先,内部审计独立于农商银行的其他业务管理部门,能够从全局、客观角度出发,实现对银行风险的有效识别。内部审计对农商银行风险的识别是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一是分析、监控银行内部经营业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作出合理评价,揭示银行正在或即将面临哪些风险;二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是否合理,如是否切合行业及组织发展实情、是否进行了充分的swot分析等;三是评价银行内部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风险识别机制,如是否对可能的风险进行了合理分类、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执行是否到位等。

2.评价和应对风险

内部审计可以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适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并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规避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评估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会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效率。

3.对风险进行监控和反馈

审计建议可以作为审计报告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各项审计报告中列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深入分析现有风险管理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向管理层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建议经过管理层的推动,多数转换为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明确的制度安排,可以有力地促进风险管理。

三、结语

内部审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出内部审计的利弊得失,以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贵川.内部审计在银行发展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13(6):47-47.

篇8

兼顾监管与内部管理需要 奠定新资本协议实施基础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当代经济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最新成果,总结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实施新资本协议不仅能满足监管达标的需求,更是上海农商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是新资本协议成功实施的关键。2011年,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推进小组,负责统一推进该项工作。2012年6月,资本管理办法后,该行成立了资本管理办法实施领导小组,合并原有新资本协议实施推进及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保障力度。目前,上海农商银行在风险管理部下设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7名,具体负责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推进工作。

(二)制定全面的实施规划,构建新资本协议实施蓝图。

制定有效的实施规划是新资本协议成功实施的保障。2011年4月,上海农商银行启动了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的制定工作。在完成差距分析诊断的基础上,于10月底完成了覆盖三大风险、三大支柱的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并按照银监会合作部的要求,计划在2014年底基本完成所有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制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实施规划,提供系统保障。

上海农商银行紧扣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实施规划》,该规划涵盖了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其他风险、资本管理等5大部分共12个子系统的建设方案,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地构建了未来3至5年风险管理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蓝图。

(四)推进数据仓库的建设,提供数据保障。

新资本协议实施对数据的完整性、质量和长度要求非常严格,可以说数据是新资本协议成功实施的前提,同时也是银行未来竞争力的体现。上海农商银行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了数据仓库项目的建设,目前第一期建设已完成,为新资本协议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扎实的数据保障。

(五)积极探索农商银行合作机制,提供同业支持。

通过银监会合作部牵头组织的试点行联席会议平台以及直辖市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平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几家农商行广泛开展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经验交流,推进如信用风险数据共享等的合作。上海农商银行还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定期汇报、交流项目进展情况,力争取得其支持和帮助。

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 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把握精髓、实质应用、自主选择、讲求产出、循序推进”的指导方针,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契机,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并通过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手段,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模式从“控制风险”到“经营风险”的根本性改变,进一步加大风险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有效积极地应对复杂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压力,促进稳健、可持续发展。

(一)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抓手,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了涵盖各类风险的高级管理层委员会,明确了各类风险牵头部门,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机构、全风险、全业务、全流程,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用风险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跨部门重大信用风险事项的协调,有效防控重大信用风险;建立业务创新委员会,积极推动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二是稳步推行总行对分支行“双重管理、双维考核、双线报告”的矩阵式风险管理模式,不断深化授信主管委派制、会计主管委派制、审计垂直管理、合规经理专职化、风险经理双重考核制等创新管理方法,切实强化风险管理。三是建立一支专业化授信主管队伍,通过委派制加强对分支行授信业务的垂直管理力度,并对零售按揭贷款实行集中审查和独立审批人制度,推行差异化授权制度,有效把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方面,上海农商银行实行风险管理派驻制,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部门派驻风险管控人员,专门负责业务的日常监控,并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报告体系。四是建立一套有效、完善的总行对异地支行和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五是推进流程银行建设,根据业务种类、风险类别,实施差异化风险管理模式,根据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的原则,设置差异化、专业化的业务流程,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运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加大小微金融业务服务力度。

2012年9月,上海农商银行根据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有关要求,完成小微企业授信自动化审批系统(以下简称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并上线。自动化系统以“机器代替人工”为创新突破口,以该行长期积累的小微企业信贷历史数据为基础,以先进评分卡技术为核心,运用了“三品三表”等一系列创新指标,采用简单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审批流程,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业务实现系统自动审批。

截至2013年9月30日,上海农商银行自动化系统共受理业务6271笔,金额近150亿元,其中自动化系统审批通过的业务3976笔,金额近100亿元,自动化审批通过率达到64%,不良率仅为0.025%。通过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上海农商银行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约了成本,有力促进了该项业务的发展。目前,上海农商银行正积极将自动化审批、评分卡等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及理念推广至个贷、信用卡业务。

(三)推进风险偏好项目建设,实现风险收益及资本的有机结合。

风险偏好体系的建设是新资本协议实施第二支柱下的一项重点工作,上海农商银行于2012年3月提前启动了风险偏好实施项目,力求尽早让一些先进技术、手段在经营管理中发挥效用。

对于2013年的风险偏好策略设置,上海农商银行采用历史数据分析、趋势预测、同业比较、交叉检验并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法,从确定本行总体风险偏好基调出发,以达到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符合战略目标、业务发展、风险管理需要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并通过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指标、市场风险管理限额指标、集中度风险管理指标,进一步传导到日常的风险管理、业务经营中,有效实现了风险、收益、资本的结合,促进了业务发展的科学性。上海农商银行已逐步开展信贷业务行业组合管理,统一授信管理、资本配置、经济资本在分支行考核中的应用等,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了综合竞争力。

(四)推进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建设,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内部评级法项目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重中之重,代表了国际领先银行的最佳实践,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通过实施内部评级法,上海农商银行可以更加科学、精确地估计反映自身真实风险水平的信用风险参数,为信贷审批决策、贷款定价、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提供有力依据,促进盈利模式转变和经营行为更加合理化,有力地推动业务转型、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资本集约型、内涵型的发展模式,从而为银行深化限额管理、组合管理、经济资本等奠定扎实的基础。

上海农商银行已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了内部评级法项目的建设工作,计划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咨询部分工作,年底前完成系统开发并上线。

篇9

湘潭农商银行于2012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全行紧紧围绕 “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坚持打造“一流的现代银行、幸福的职工家园”两个目标,全力服务好“三农”、社区、中小微企业三个主体,着力提升金融服务、风险管控、价值创造和核心竞争四大能力,五板斧齐下,为新时期城区农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线索。

第一板斧――建设“现代银行”

湘潭农商银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依靠自身经营不断化解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贷款,优化核心指标,改善股本结构。

解决了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问题。建成农商银行后,产权关系得到真正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内外部约束机制不断健全,有效促进了湘潭农商银行的科学管理和经营机制转换。其一,稳步推进扁平化管理、经济资本约束下的发展模式,使集约化经营管理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为金融创新提供可靠的机制保证。其二,决策权、监督权、经营权“三权”分立,使高层决策的约束力得到增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维护了股东利益。其三,实行信贷营销、全面风险管理、稽核审计“三驾马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使得市场拓展与风险防范同步运行,共同发展。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成立农商行后,体制机制优势凸显,服务灵活方便快捷,客户群体的广度、深度、层次不断优化;农商银行品牌形象逐步清晰,开始迈入现代股份制银行良性发展的轨道。湘潭农商银行与专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有效地化解了政策掣肘,优化了市域资源,化解了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第二板斧――建设“特色银行”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金融环境下,唯有发挥自身特色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做好“支小”银行。及时跟进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从细分客户入手,采取贴身服务、全程服务、差别服务的方式,适时开发既适应不同客户需求,又有自身特色的贷款品种。因地制宜地推出“福祥循环通”贷款、小微实体经济联保贷款、商铺按揭贷款、公职人员便民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函业务等贷款新品种,尝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抵押贷款,深入开展支农信贷,支持信用村镇建设。根据当地村民的信用履约情况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实时调整评级结果,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实现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从零售模式向批发模式的转变,将金融服务完全渗透到客户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做活“支实”银行。充分利用网点优势、人缘优势、地理优势、股东优势,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城区农商行特点,在继续满足传统农户、商户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做实“三大工程”,进一步提高贷款覆盖面。重点扶持个体工商户、各类经济组织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求。

做实“中间”银行。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全面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及福祥缴费通业务。大力发行福祥借记卡、福祥贷记卡、福祥便民卡、福祥金融IC卡,加大ATM、CRS机布放力度,积极拓展POS机,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大与第三方的合作,积极开展代收代付业务以及票据、资金营运业务,努力扩大收入来源。

第三板斧――建设“风险可控银行”

树立风险理念,搭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湘潭农商银行成立后,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其作用,明确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新设风险管理部门,成立了风险经理队伍,在支行设立专职或兼职风险经理。明晰职责,制订风险管理目标和规划。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和各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

重视培训,提高风险经理队伍素质。组织风险经理队伍赴专业机构学习,更新理念,提高队伍专业素质和技能;聘请专业机构或实践领域的专家定期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或讲座。

创新思路,逐步形成全员合规风险文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管理为突破点,逐步提升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形成全员合规风险管理文化。

第四板斧――建设“市民自己的银行”

湘潭农商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了当地大量优质资本的标准化注入,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客户代表新春座谈会将客户与湘潭农商银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诠释了湘潭人民自己的银行概念。

按照社区、企业、市场、村部等类型划分区域,通过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企业主、市场管理方等机构签约,强化社区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社区银行建设。把打击非法集资、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假币知识等金融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座、路演、海报等)传送到城市居民手中,对居民兑换零币、延时服务、小额消费等日常要求通过专职客户经理解决。

第五板斧――建设“精品银行”

打造精品网点。湘潭农商银行根据城区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需要,有前瞻性、有计划性地调整网点布局,实现城区网点的专业化、扁平化管理。既在服务城区经济中打造精品服务机构,提升机构层次,又通过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再造,实现城区金融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 风险管理; 不良贷款率; 信贷风险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由于业务、市场变化及人员的失误而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管理能力代表了银行稳定与发展的能力。湖北省农业银行信贷风险较大,风险管理能力较弱。能否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实现健康发展,是摆在湖北省农业银行面前的严峻课题之一。为了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主要选取不良贷款率和贷存款比率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一、湖北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横向比较

(一)湖北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

湖北省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近三年呈现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由2005年的44.73%下降到2007年的36.77%,但仍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原因是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再次剥离。由于湖北省农业银行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造,可以判断出湖北省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湖北省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排名第一,仅为1.08%,这是因为它将资金成本优势转化为资产质量优势,贷款组合风险度低,拨备政策审慎,信贷风险成本降低的潜力大。湖北省交通银行排名第二,这是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历史包袱,并有一套严格的风险管理方法,比如,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交通银行信贷业务审贷分离管理办法》。湖北省工商银行排名第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2005年财务重组后的积极成果。

(二)湖北省商业银行存贷比率分析

由图1可知,2005年农业银行存贷比率为0.65,高于湖北省工商银行、湖北省建设银行和湖北省农信社,低于湖北省中国银行、湖北省交通银行和湖北省招商银行,存贷比率处于中等水平;2006年,除湖北省工商银行存贷比率上升外,其他银行的存贷比率都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是,湖北省农业银行存贷比率远高于湖北省工商银行、湖北省建设银行、湖北省中国银行、湖北省农信社、湖北省招商银行;而到了2007年,湖北省农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仍持续小幅度下降,其他银行贷存率则均有小幅度上升(或保持不变),此时湖北省农业银行的存贷比率为0.60,高于湖北省中国银行、湖北省招商银行和湖北省交通银行,低于湖北省工商银行、湖北省建设银行和湖北省农信社,存贷比率仍然处于中等水平。原人民银行规定的合理水平为不高于0.75,在当前存贷利差仍为中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存贷比率在不超过0.75的情况下应为越高越好。农业银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动性比较充足。但是这也意味着有相对数量的信贷资金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资产利用水平不高。

二、湖北省农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上的劣势――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弱

湖北省农业银行不良率仍然很高,贷款分类偏离度仍然较大。风险管理能力与其它银行差距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较大,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由图2可知,尽管湖北省农业银行近年来通过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增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但降低的总体趋势缓慢。另外,新发放贷款形成不良反弹压力较大。湖北省农业银行政策性比较强,历史包袱远远重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湖北省工商银行、湖北省建设银行和湖北省中国银行都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不良贷款进行了第二次剥离,信贷资产质量大为改善,而湖北省农业银行不良贷款未得到进一步化解;风险管理能力较差,包括管理方法和手段尚不够先进,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对风险的分析尚处于定性而非定量管理阶段,数据积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也比较缺乏等。

三、同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

(一)交通银行成功开发了对公授信客户定期监控提示系统

交通银行一直注重信贷风险管理,它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交通银行信贷业务审贷分离管理办法。又如,交通银行武汉分行2007年成功开发了对公授信客户定期监控提示系统,该项系统能对所有对公授信客户,包括“正常类授信客户”和“问题类授信客户”在“下一审查日”前10天向该客户所在支行及其管户客户经理发出短信提示,以提醒支行及其管户客户经理按时完成对公授信客户的贷后定期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防范授信客户中潜在风险。这一系统的开发,有助于交通银行武汉分行提高其信贷风险的监测能力。

(二)招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招商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为其提供多元化、增值型的理财方案,积极为中小企业开拓新的金融服务产品。鉴于小企业风险多变,资金少、财务管理经验缺乏的特点,招行上海分行有针对性地提供理财服务和资金支持。同时,在注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努力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创新。近几年来,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招行上海分行及时推出了仓单质押、动产抵质押、出口退税贷款等业务。并特别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与专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欧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欧美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从风险管理框架的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到风险管理方法的探索,都体现了其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及严密性特征。

第一,欧美商业银行构建的风险组织结构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不同岗位职能相当明确。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以“机构扁平化”为基础。这种扁平式、矩阵式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了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责,领导权力相互制衡,提高了整个银行的市场运作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而在德国,大多数德国商业银行董事会下设信用风险委员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中信用风险委员会负责制定信用风险监控原则与风险分散政策;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利率、汇率等其他风险管理原则与政策,以及交易限额的分配与控制,并且主管操作性风险的识别衡量指导原则的制定与危机管理。

第二,从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来看,欧美银行普遍有着积极的、动态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以美国银行为例,该行建立了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对信贷信息和会计信息进行了整合,并有专门的科技人员进行维护更新,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共享性。统一的信息平台为美国银行的授信审批人员提供了决策依据,无论审批人员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设定的权限对信息进行访问,并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欧美银行还普遍推行运用风险调整后的绩效测量模型,在充分提取了贷款呆坏账准备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后,再计算绩效结果,通过考核使各业务单元注重业务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或避免了短期行为。

第三,从风险管理方法来看,首先,欧美商业银行普遍重视培育并传承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其次,注重在业务流程中控制风险,在系统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点进行了识别与自评,区分出关键风险点和一般风险点。将风险管理资源集中在对关键风险点的控制上。同时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流程。分为规划、执行、评估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循环,每循环一次,风险管理体系就改进一次。此外,欧美商业银行近年来对信贷资产普遍采用低风险、高收益的“贷款资产组合管理”方法。比如尽可能使贷款在地区、行业上的分布分散化,或者对贷款根据地区、行业划分进行限额管理。信贷资产组合这种风险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过分集中,并有利于对贷款业务实行全方位监管。

四、提高湖北省农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湖北省农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甚至国内其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湖北省农行要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一是要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严密、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二是要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理,降低不良贷款率;三是要加强其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的预防、控制化解能力,包括改变风险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等。

(一)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独立性、权责对等、积极稳妥”的原则,建立独立于业务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统,有效平衡风险和收益,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高。要在“机构扁平化”的基础上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人员和组织架构,明确下级风险管理部门向上级风险管理部门汇报线路,并在对公、个人业务中建立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通过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的协同配合,实现风险的源头和过程控制。要继续深入推广实施“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工程”,实现体系文件和实际业务和管理活动全面结合,建立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机制,逐步实现流程、架构和职责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系统的、透明的、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要适应巴塞尔协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范畴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并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银企对账、岗位轮换、现场检查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二)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进程,降低不良贷款率

由于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唯一未进行股改的银行,其不良贷款率也最高。其中约有近半数为政策性不良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一方面,应将政策性不良贷款先给予剥离。不妨考虑采用2005年工商银行损失类处置模式,将该部分贷款移入农业银行和财政部的共管账户,作为农业银行对财政部的债权,财政部以未来收益冲减这部分损失。财政部可将这部分债权委托其中一家AMC或各省的国有资产公司处置,其余不良贷款可按照2005年工行可疑类剥离模式,以省分行和计划单列市分行为单位组成若干个不良资产包,向四家AMC招标。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化解存量风险。一是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进程。以大户和“平台”反映不良贷款及新生不良贷款为重点,发挥上下联动、专业清收优势,用好缓收、减免息、分立核销等手段,抢收一批大客户贷款。对政策性贷款较多的系统大户和改制企业,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合理评估企业资产负债,通过支持企业改制,争取清收一块,盘活一块,保障一块。二是做好不良贷款尽职调查工作。不良贷款尽职调查是处置不良贷款的先期工作,按照总行统一部署,在完善贷款手续的基础上锁定不良贷款处置额度和范围,认真做好风险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做到资产分类真实,责任认定准确,责任追究到位。严格按照政策和程序进行不良资产尽职调查,严禁伪造、变造有关材料,严禁随意调整资产分类形态和调换处置对象,严禁私自释放不良资产抵押担保,严禁其它任何形式的违规违纪行为,有效防范处置风险和资产流失,切实维护债权,确保档案组卷真实完整和权证的时效性。三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理。严格按照新的贷款五级分类办法重新清理认定不良贷款,实行不良贷款清收与入账“双线”管理,全面、真实地入账反映贷款形态,确保清收实际效果。加强资产质量状况定期监测及退出和维权管理,做好部分关注类贷款退出管理工作,防范和化解新的资产风险。四是按期完成自办实体处置任务。对尚待处置的118户自办实体,有关行要拿出处置方案,制定处置时间表,加快处置进度,特别是省分行营业部、三峡、十堰等任务较大的行,要加大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置任务,在股改前将处置损失全部反映出来。

(三)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要改变风险管理理念,在大力倡导“风险收益必须保持均衡、第一还款来源决定信贷投放、重视降低客户违约概率、过程控制”等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将其固化为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信贷经营相结合;二是在改变风险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重点由以信用风险为主向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并重转变,改变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相对较弱的状况;三是要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快速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强化信贷信息系统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功能,同时建立信贷风险应急预案制,全面推行上账核准制,建立信贷风险信号和违规问题库,进一步改进关注类贷款的分类与管理,进一步加强系统整体风险的控制;四是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保证能充分调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冯敬红,孙丽.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7):51-53.

[2] 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与保险,2007(07).

[3] 张进.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借鉴与思考[J].财政监督,2007(10):23-25.

[4] 闫晓莉,徐建中.中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7(05).

篇11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一、引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资金实力不及大型银行,但凭借其立足地方,对地方经济及企业的了解比较深入全面,掌握着信息成本优势,成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我国银行业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中起着“试验田”的作用,一直走在我国金融创新的前头。1989年,招商银行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成为首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银行;1991年,原深发银行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开创了银行股份公众持股的先河;1996年,广发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成为首家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同年,民生银行成立,成为第一家民营企业持股并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银行;1996年底,亚洲开发银行参股光大银行,并由此成为首家利用外资的银行。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稳健高效的运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服务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也势必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鉴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研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并防患于未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基本现状

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2011年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总的资产负债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增速更是在50%以上。农商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农商行法人机构数量猛增。由于201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快了股权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大量符合农商行准入条件的法人机构直接改制为农商行。2011年末,农商行法人机构数量是2010年末的2.5倍。2011年末,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增速比上一年分别下降了2.8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下降了11.07个百分点和12.07个百分点。两者资产总额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分别是16.2%和8.81%,分别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和0.57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与垫款金额为9.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6%,增速比上年降低5.71个百分点,降幅比2010年降低了9.29个百分点;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基本在15%-25%,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较上一年仅下降2-3个百分点,增速降幅明显变缓。引起中小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增速全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央行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6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存缴范围。这两方面都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另外,大部分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贷存比高于70%,超过了64.39%的行业均值,这进一步限制了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放规模。从贷款结构上看,个人类贷款占贷款总额虽然不及公司类贷款,但增速迅猛,其占比有所提高。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类贷款结构上来看,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消费类、经营类及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占比上升。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化,个人贷款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银监会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根据政策,小微企业贷款总额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优先支持其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为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专项资金。截至2012年5月底,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累计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1600亿元。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向银监会提交了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申请。其中哈尔滨银行和兰州银行分别获批25亿元和50亿元的额度。

2011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基本在10%-20%之间。其中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92%,增速降低9.23个百分点,而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也降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从存款客户类型来看,2011年末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速比上年降低了15.38个百分点,个人类存款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致使个人类存款占比提高了0.58个百分点。从存款期限结构来看,2011年末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增速为6.69%,定期存款增速为20.96%,存款定期化特征明显。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股票等资本市场呈现下行趋势,而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使得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增加。

2011年,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收入达5402.74亿元,同比增长38.3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29个百分点。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在30%以上,多家超过40%,其中包商银行增速高达67%。但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出现回落。18家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中有11家增速低于2010年,其中5家增速甚至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12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都有所下降,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恒丰银行降至30%以下;但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风险拨备增加和分支机构扩张,其成本收入比有所下降;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大多也在45%的监管范围之内。

如下表所示,2012年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均有所下降,城市商业银行和农商行总的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有所增加。从具体银行来看,12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6家不良贷款额较上年有所增加,2家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除北京、上海、南京、徽商、富滇等几家城市商业银行外,大部分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上升,除大连银行外,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2012年,农商行加强了对新增不良贷款的控制,同时通过处置土地等抵押资产清收不良贷款,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2012年12家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有所提高,但绝大部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仍低于同期银行业平均12.7%的资本充足率和10.2%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具体来看,有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有4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其中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幅度较大。2012年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和核心资本充足状况整体上要好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有较多银行的这两个指标较上年小幅下降。具体来看,18家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中有4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有3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1.信用风险及其成因

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大多处在初创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小企业两年内的市场淘汰率达30%,而四到五年的淘汰率将近翻了一番。高淘汰率使中小企业经营年限较短,缺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而且落后的财务制度建设无法产生可靠的会计信息。在中小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信息记录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决策过程中的成本和难度将会大大提高。特别是服务“三农”的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由于农产品收成和价格的波动大且难预测,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更加大。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经营稳定性差,违约风险识别难度大。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客户集中度以及行业集中度大,其整体信贷质量易受单一客户风险和行业风险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于区域或地方经济的特点,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易集中于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导致信用风险无法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分散,因此易受行业周期或产业冲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易受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容易将大量的贷款集中于政策支持型产业。面对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中小商业银行本身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较弱,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会与大型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虽然大客户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但它们所需资金相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资本来说较大,在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中所占权重过大,一旦违约,大客户的信贷资产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如果中小商业银行无法获得企业之前贷款余额的相关信息,导致多家银行对其重复授信,则会加大这种风险。据统计,顺德、江阴、吴江三家农商行前五大行业贷款占比超过了90%,顺德、武汉、广东南海三家农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超过了50%。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特点,可能会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自2008起的三年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迅速。2011年,随着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点监管的加强,城市商业银行新增异地分行迅速减少。城市商业银行脱离本地区进行异地经营,可能会丧失原来本地经营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而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经营,则对当地的企业缺乏了解,信息收集成本也将会增大。此外,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没能在异地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该地区的企业和居民对于异地城市商业银行的认同感一般不及本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因此在银行选择上一般会偏好于本地城市商业银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新设的异地分行势必在当地银行业处于竞争劣势。处于劣势的城市商业银行为了在当地生存可能会降低信贷门槛,进行非常规经营,从而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2.市场风险及其成因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汇率波动幅度增大。人民币汇率从盯住美元到如今允许单日最大2%的波动幅度,客观上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其管理难度。随着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迅速发展,银行所持有的外币净资产不断增加,从而外币资产将面临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已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对银行资本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也已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对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状况确定不同贷款价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相对基准利率的扩大增大了银行自主定价的空间,但同时也使银行资产负债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根据银监会2004年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截至2008年,我国国有银行、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和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建立了市场风险内部评价模型。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业务范围相对较窄,银行资产除了贷款,更多的是银行间债券。相比于银行账户资产,交易账户资产少,银行缺乏分类管理的动机。自2008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持有更加谨慎态度,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资格,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中小商业银行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主动性不强,划分滞后,造成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和风险资本计提缺乏合理依据。

中小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交易、结算以及会计记录没能有效隔离,为操作人员的非常规交易提供了机会;由于中小商业银行专业工作人员较少,各个工作岗位无法进行定期轮岗;交易资金额度授权缺乏对被授权人能力和素质的充分考察,导致资金额度不足或超额;对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缺乏客观依据,考核指标与交易账户利润等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交易账户资产盲目扩张规模,忽视潜在风险。

3.操作风险及其成因

中小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够,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后,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及后两者,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认识:操作风险发生的机率小,存在侥幸心理;操作风险是基层部门的事,缺少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和部门。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往往把操作风险就等同于操作性风险。而实际上,操作风险不仅包括由人在具体业务过程中操作引发的风险因素,还涵盖了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系统失灵、突发事件等相对客观的风险因素。

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没有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地监管。银行各部门信息交流少,操作风险管理无法相互协调,相互督促。其次,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起步晚,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操作风险识别、计量仍以定性为主,无法运用相关模型进行客观、科学的计量。最后,操作风险管理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往往是操作风险损失发生了,才去完善相关制度流程。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运行。完善的内控是预防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国“重人情,轻规则”的处事方式和官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操作上往往随机应变,业务操作流程形同虚设;中小商业银行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大而缺乏有效监督,一旦行长有违规操作的动机,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就无法避免,我国发生的很多骗贷案就是由于行长造成的。而相对地,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是对董事会报告工作的情况下,工作独立性差,有时即使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违章违规,出于利润动机和高层的压力,问题也没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1.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立法,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立法要重视对债权人债权清偿力的保护,确保企业在破产时对债务有足够的清偿力。增强法律条例的实际可行性,简化相关的法律诉讼流程,降低法律诉讼的成本,对于债务人恶意失信的行为要予以公正严厉的处罚,增加债务人失信违约的成本,从而减少社会失信违约事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地方政府要加强社会担保体系、社会征信体系以及贷款保险制度建设

中小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积极政策推动地方担保机构的发展,在客户违约时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还款第二来源。征信机构充分利用《征信业管理条例》允许的信用信息采集方式,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为中小商业银行授信提供信息支持。大型保险公司利用其规模优势可以分散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产业风险。

3.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严格控制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审批

监管过程中要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区分,实行有差别的监管。对于那些交易账户资产较少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暂时不要求其对账户进行区分。而对于交易账户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交易账户资产具体规模限定其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范围和规模,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能力。

4.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重点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明确股东大会和董监高各自的职能以及权责,构建一个职责清晰、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安排部门和岗位,对于每一个岗位都应制作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及其所涉及业务的操作流程,对不相容职位要进行有效隔离,实行轮岗制度。

5.中小商业银行要强化银行经营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银行在招聘任何岗位职工时,除了考察应聘者的胜任能力外,要重点考察其思想品德状况。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在从事银行各业务时都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和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不冒进,利润和风险并重,业务部门和风险部门并重。寻求恰当方法衡量风险部门对银行经营的贡献,而不是完全参考银行利润,建立风险管理绩效和激励机制。

6.中小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或培养风险管理方面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设计符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计量模型。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为量化管理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伟.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褚晓丽.新形势下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2(18):123-124.

[3]郝健龙.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2.

[4]吕彦.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控难点及监管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08(9):73-75.

[5]洪楚.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划分与市场风险管理思考[J].时代金融,2012(21):151-152.

篇12

关键词: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策略;金融监管

引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机构的崛起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引进使得各地农商银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作为地方资金流动的第三方平台,农商银行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是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主要中介,有利于帮助银行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对内部运营体系造成的冲击,下文将围绕其会计风险问题展开探究。

一、现代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特点

其一,客观存在性;在银行会计处理中,人们无法准确估计风险产生的时间及带来的后果,因而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度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至关重要,但会计原始凭证受限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难以保证真实度;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会计人员被造假技术“蒙蔽”双眼,难以清楚识别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只能简单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来对会计凭证进行核对,导致错误的无法避免。

其二,工序复杂性;传统会计处理方式对于由于审核人员操作失误导致账面出错的处理方式较简单,仅需用红字冲掉出错的账单,再重新记录正确的结果。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得当会计审核某环节出错时,对错误进行分析及纠正的难度增加。比如,在银行交易处理系统中,会计人员在操作出现失误后,交易系统的复杂性导致操作人员难以迅速找到受影响的会计分录,需要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处理原则有透彻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会计分录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二、农商银行会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银行管理模式欠完善。我国目前采用率较高的管理模式时总分行制,这种制度是以总行为中心,并在其他城市设立由总行统一管理制度的分行,分行遵照总行的要求进行经营和管理。由此,出现了管理层级多、管理人数需求量大、指令传递不及时、信息沟通渠道长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出现真实性不可靠的现象发生,影响着银行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也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且这种业务程序呈阶梯型的组织结构,导致了上下级关系明确,“集权”和“分权”结合困难,周期性长,难以全面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

(二)银行核算程序有漏洞。一般情况下,农商银行应当通过人民银行来进行所有跨系统的转汇业务,但部分地区的农商银行还是通过其他商业银行来进行此项业务。因此,在银行内部管理能力不足和会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核算人员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会计核算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凭证造假、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摊销成本不准确、编造会计报表等现象,造成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信度降低;同时,部分农商银行内部岗位与职责的关系不明确,制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更多的关注本部门利益的管理模式,也有碍于形成协作、平稳的内控环境。

(三)内部会计控制欠全面。现实中,大多农商银行更多的是将经营重点放在如何扩大规模上面,而对于建立起来的网点门店往往管理不细致,内部也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制度方面相对落后,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还有部分地区农商银行在风险监控方面,只制定监管条文,但却不注重实施过程中具体落实,造成了财务风险频现。同时,内部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没有统一界定,从而财会人员无法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继而也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制定统一标准的工作审核标准。

(四)监督管理职能相混淆。工作实际中,大多财务会计常常是身兼多职,既进行着风险管控又掌握着行政管理,使得风险管控工作丧失独立性,不能全面履行风险监管的职责。有的地区农商银行内部财务会计人员除了要进行日常的账目计算工作,还要负责着内部的风险管控。这样的工作模式导致管理层能够直接干预财务核算工作,从而导致一些银行领导为了一己私欲,擅自干涉财会工作,使银行风控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财会工作者进行数据表格处理的时候居多,无法与实际市场方向相结合,从而极易出现“想当然”的决策。

三、防范农商银行会计风险的实践对策

(一)全面革新银行会计规范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行业内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财会规范并不单纯的指法律规范,其中还包括了职业道德建设,包括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一系列的方面。由法规、制度、准则三者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要求其下属单位严格执行,如有违反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此,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不仅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还要制定详细的农商银行财会人员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在行业内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会计信息揭示披露系统。结合银行实际,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和思想,以行业现有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在财会信息的公示方面进行加强,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业财会信息公示标准,规定统一的最低标准,确保财会工作信息公示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注意对机构的资本占比、风控管理方式和途径、银行的流动资金拥有率这些重要信息的核查、公示等一系列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地区的农商银行应当针对地区水平、行业机构档次的不同,根据各自经营状况,建立适合信息公示标准。

(三)建立健全会计风险监督体系。虽然银行的经营目的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应注重对盈利和经营稳态的双重考量,把经营中的责任划分具体到部门,具体到责任人。比如,可以通过周期性会议总结的方式,安排银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数据分析;搭建合理的信息反馈渠道,便于当财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及时上报并在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则予以表彰奖励。

(四)提高银行会计人员风险意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会工作者除了掌握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之外,还要自身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化金融办公模式。提高财会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将法律制度要求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此外,通过有关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掌握信息化财务的办公方法,防范新经济社会时期可能会出现的银行内部财务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经济时代,帮助商业银行深入了解会计风险,增强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极具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只有在充分了解会计风险的基础上,才能有目的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降低银行运营中将会面对的会计风险。(作者单位:湖南桂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红江.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1)

[2]付同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12)

[3]黄丽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4)

篇13

【关键词】审计 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经济效益

一、农商银行发展中防范风险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指金融机构所在的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其盈利和避险有关的法律法规、客户关系、社会信用、会计准则等。下面从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两个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建立健全与农商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应加强有关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破产法》,但是一直还没有与之配套的农村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也就不能保证农商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拥有良好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应强调农商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司法公正,正确处理政府、农商银行、农户的关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加强政府、企业、农户的主体信用建设。政府要依法办事、透明决策、执法严格,打造诚信政府。企业要依法诚信经营,用贴心的服务、高质量的商品吸引顾客,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系统,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其次,完善征信体系,严厉惩罚失信行为。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对贷款主体的信息进行细致的调查、采集、保存、整理,形成信用档案,从而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当然这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做。最后,需要具有规范的新农村信用抵押担保体系。不仅限于目前流行的是农户资源联保机制,要不断创新抵押担保形式、成立专业性较强的抵押担保机构,组建担保基金,减少农商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

总之,良好的法律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农户金融意识的提高,将为农商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促进其茁壮成长。

二、维持农商银行发展的市场效益定位

有关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谈论的很多,大都不够全面,下面就农商银行的客户定位、产品与服务定位、地域定位三个方面逐一论述。

农商银行的产品、服务定位。首先,农商银行要想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获胜,必须提供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以湖南省湘乡市农商银行为例,它是湖南省的首家农商银行,市场定位为“面向三农,服务中小”,为了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产品和周到的金融服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农民之友”、“希望之星”系列金融产品,吸引力很多需要资金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其次,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要创新信贷模式。最后,要针对农户和中小企业不同的需要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才能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开拓经营思路。总之,农商银行只有一直坚持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为农户着想,提供有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立足村镇,才能做到自己的本分。

三、农商银行要优化内部控制,提升运行效率

哲学的内外因辩证原理讲到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农商银行需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加大宣传,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第一,农商银行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贷款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提出,它是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长期领先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的能力。对农商银行来讲,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诸如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的弱质性等,必然导致农商银行的吸储能力有限,资金来源渠道不多。所以农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在贷款能力方面。而要想使贷款能力成为农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贷款投向为“涉农、本土”的微小经济体。农商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商业性,必然会追求盈利,追求市场化的运营。但是农商银行是地域定位在“村镇”,客户定位为农户的新型金融机构。在这两种约束下,要盈利,又要服务“三农”,农商银行就陷入了两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要服从政府的监管,提供“涉农”性质的贷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或素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者至少具其一。二要贷款本土化,防止异地贷款。这一点借鉴了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方式,社区银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该区域的存款持续性的投入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三要将对象锁定在微小的经济体,一般为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前两点决定了这一点。其次,贷款的“量”要求“小额、分散”。这是政府的监管要求,也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商银行自身的资金供应能力决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也是“小额”的。而农村地域的分散性、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决定了农商银行的贷款必须“分散”。再次,贷款的“质”要求“快捷、灵活”。农商银行作为“微”金融机构,又是银监会批准的一级金融企业法人,具有经营自和决策的自由裁量权,决策链条较短,决定了农商银行的贷款具有天然的“快捷、灵活”的性质。但是稳健经营、有序放贷是前提。总之,农商银行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贷款能力,将贷款投向“涉农、本土”的微小经济体,提供灵活、快捷的小额、分散贷款,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农商银行要加强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信贷保障体系,保证客户的还款能力。宏观来讲,需要系统的将征信、授信、信用评级等一系列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要建立预警机制,当一些客户出现财务状况不良、经营不善、管理出现问题、违法经营等重大事故时,及时的进行预警,减少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第三,农商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法诚信经营,稳健发展。第四,农商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并扩大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农商银行的公信力。总之,农商银行的发展最终还要靠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棵小树才能长出粗壮的枝干,结出丰硕的果实。

篇14

[关键词]农商银行;会计风险;风险形成;防范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6.31.135

1前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各个国家经济、文化交流越发频繁,促使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商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农商银行是地方资金流动的第三方平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其中会计风险最为突出,由于其贯穿于银行所有业务,一旦发生会计风险,将对整个银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增强银行自身抵御能力,且能够促进金融体系日渐完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2农商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

2.1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采用分行制的管理形式来对自身进行管理,农商银行也不例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该制度将总行作为核心和中心,在其他城市分别设置分行,由总行统一管理。分行按照总行下达的要求开展各项业务和工作,共同达到管理目标。但随着金融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该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日渐暴露,如管理层过多,延误了要求和任务下达事件,且管理人数需求量较大,指令传递不够及时等问题层出不穷。正因如此,银行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使得农商银行竞争实力大打折扣,不利于银行竞争力及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不但如此,该管理模式下的集权与分权结合难度较大,循环周期较长,直接增加了风险。

2.2核算程序存在风险

通常来说,农商银行需要通过人民银行,才能够跨系统开展转汇业务。但是农商银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却并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往往会采取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协作的方式来开展转汇业务。因此当面临内部管理与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核算人员极易受到利益驱使,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做手脚,如凭证造假、科目使用不合理等,导致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1]此外,当前农商银行已经意识到了内部控制重要性,但是尚未制定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缺少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明确要求,无法为会计人员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埋下了安全隐患,给会计操作带来了可乘之机。

2.3内部会计控制缺失

目前,多数农商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将关注点放在扩大规模上,而针对构建起来的网点门店等管理并不重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所处环境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需要银行重视内部控制。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对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督和控制。另外,农商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并不重视,会计人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在工作中对风险敏感度较低,不利于会计工作有效性的发挥。

2.4监管职能不明确

农商银行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多身兼数职,不仅要对风险进行管控,还需要进行行政管理。基于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风险管控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会计人员无法全面落实风险监管职能,使得农商银行始终处于安全隐患当中。一部分地区银行内部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对日常账目进行整理,还需要监督风险工作,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机会,过度干预财务核算工作,促使银行风控能力大打折扣。[2]加之会计工作涉及数据表格较多,与外部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极易产生决策失误问题。综上来看,农商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管理问题重重是形成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农商银行核心竞争力,亟待解决上述问题。

3防范农商银行会计风险的相关措施

3.1优化管理模式

针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农商银行应积极吸引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农商银行管理机制中对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视,进而使农商银行整体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对整个银行各项业务的整体覆盖。同时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到来,越来越多先进的、新型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农商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管理方法,逐渐探索一条适合本银行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会计风险的管理,对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保证资产、负债等业务得到高效管理。在此基础上不但能够及时预见会计风险、防范风险,且能够构建良好的业内文化,形成良好的作风。[3]

处在现代金融环境中,农商银行还应积极完善财会规范,除了对从业人员职业规划、态度等进行完善,还应从法规、制度等职责方面形成一套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为会计人员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与管理者共同商议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上避免会计风险对农商银行产生的不良影响。

3.2完善核算体系

农商银行能否有序发展、避免会计风险对银行产生的消极影响,与内部核算体系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农商银行应针对当前会计核算存在的缺陷及不足进行相应的完善,从制度制定与执行两个方面入手,促使核算体系能够为会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4]不仅如此,商业银行会计还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形成登记交接制度,增强会计人员责任意识,逐渐加强风险防范屏障。在完善的核算体系支持下,能够促使会计真实地反映出银行的支出及收入,不断提升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3加大内控力度

金融系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势必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面对新经济形势,农商银行要想更好地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需要重视内部控制。详细来说,可以对银行会计工作制定领导责任制,对会计工作岗位、环节的关键点进行研究。同时立足于各项业务特点等制定具体的流程,按照责任分离等原则构建会计岗位责任制,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对资金进行高效管理,最大限度上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同时,保证资金安全。[5]不仅如此,现金、单据及账务等要进行分离化管理,避免一人承担多项工作,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出现。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农商银行各项工作全过程,所以在防范会计风险时要树立全局观念,将内控系统制度与措施等要素有机整合到一起,从而构建稳定有序、安全的会计秩序。

3.4重视监督和管理

为了提高农商银行整体竞争力,除了采取上述措施,还需要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加快银行会计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针对会计监督工作,农商银行要认识到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在防范会计风险中的积极作用。[6]针对当前银行会计工作现状,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监督检查体系,从而有效弥补人力监督和检查存在的不足。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不但能够及时发现会计漏洞,且能够提高会计操作风险控制能力,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动态监督,从而促进我国农商银行健康发展,减少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

4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会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银行各项业务及工作的真实体现。但现今农商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农商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特点与会计工作问题,坚持合理原则,从管理模式、核算及内部控制等多个层面入手,规范银行会计工作,不断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从而促进我国农商银行又好又快发展,成为金融领域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