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思想政治课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思想政治课也应当被置于各学科的首位。但实际上,由于课程评价方式及其它现实因素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所应有的功能不能完全得到发挥,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名无实。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对这一现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内的心理咨询人员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学生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1] 本文特指普通高中学校心理咨询。

一、学校心理咨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一)学校心理咨询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着一致性

首先,二者所面对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在校高中生,在此阶段,他们往往智商高于情商,思维较初中阶段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注意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他们的记忆力也是一生中的最佳时期。然而在情感与意志方面,他们却到了最不稳定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为“第二断奶期”,他们不像孩童时代那样天真,毫无顾忌地向老师、家人敞开心扉,他们的感情已不轻易外露。这一时期是他们各种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比较敏感,比较矛盾,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向。高中生以及他们的这些心理现状都是学校心理咨询和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要共同面对的。

其次,二者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不像其他纯科学学科那样追求简单的“工具性”价值,而是做学生“思想”、“心理”、“精神”甚至“灵魂”深处工作的,都是为了素质教育服务,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再次,二者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无论心育还是德育, 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品德状态都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 都需要对动态性的问题使其内化而趋于稳定。[2]

第四,二者的教育途径是一致的,都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与社会,都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都能渗透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之中。

(二)学校心理咨询与高中思想政治课面对的问题相互交织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 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到思想的支配。正因为如此, 现实中, 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背后有复杂的思想因素;而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 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 即心理问题往往会引起思想、行为问题, 比如影响其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等。所以, 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 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尤其是一般性的思想心理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心理咨询不但对解决心理问题有效,而且能较好地解决某些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奏效的思想行为问题。

基于以上论述,学校心理咨询是可以也是应该为思想政治课某些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的。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功能的实现中,学校心理咨询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一)学校心理咨询有利于转变政治课教师的地位

以往的政治课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权威者和塑造者。但是,政治课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德育课,单纯的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不是其教学的所有目标,它更强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培养和熏陶。以往政治课教师的这种说教者、批评者的形象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很难向其敞开心扉,教师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因此,政治课教师应转变其原有地位,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学生心理和精神等问题的协助者和治疗者。

这要求政治课教师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专家和教师,而要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学生。有的时候还要把自己暗地里切换成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同时,还要努力给学生以良好的自身印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此外, 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 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兴趣、个性等, 对学生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同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保留地吐露真情,反映其真实思想和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校心理咨询有利于增加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政治课教师地位的转变决定了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增加和更新。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通过讲授、说服、灌输、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收”,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构建和“接受”,必须引入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心理咨询中, 咨询者是协助者和治疗者, 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 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例如,学校心理咨询经常要借助测验、诊断、指导、治疗等工作方式和手段, 咨询员对求询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对求询者进行测验,然后对测验的结果和求询者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诊断,有时甚至要协同其他咨询员对之进行会诊, 选择适合于求询者的方案, 进而对求询者进行指导、治疗。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非常程序化、技术化。这对于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政治课教学方法无疑是很大的借鉴和补充。

(三)学校心理咨询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 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内容, 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这恰恰是学校德育重要渠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 它警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是完整的个体,要全面发展,除了学生政治立场,道德规范,法律意识等反面的培养,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而学校心理咨询所实施的内容强调了心理培养方面的内容,因此完善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

(四)学校心理咨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我们可以把这种情绪成为“意义障碍”,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表现出消极态度及行为[3]。教师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处罚等,一般不会受到好的效果。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宣泄、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更好些。

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强调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一切充满生机,抑郁不快时则感到百无聊赖。学校心理咨询注重改变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如果政治课教师注意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调试学生学习时的心境,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吸收和消化,特别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效果会更好。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以往的德育往往把一些心理问题归于道德问题,即心理问题德育化,使得学生一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一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达到课程标准里规定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没有将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识。在实践层面,应当遵循二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功能实现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钱福永,沈健 等.学校心理咨询模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13.

[2]刘晓明,王丽柴.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异与一致性[J].现代中小学育,1999(10).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内涵

1.1赏识教育的涵义

在汉语辞典里,“赏”解释为赞美欣赏,“识”解释为肯定认可。“赏识”即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综上而言,赏识就是肯定、欣赏和赞扬。用于教育方面,赏识就是教师在认识学生才能、优点的基础上,对其才能的一种认可和赞扬,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关于“赏识教育”概念,当前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赏识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发现学生长处,并给予肯定、赞扬,使学生得到有效激励作用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肯定与赞扬,使学生能增强信心,促使其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和孩子都会竖起大拇指的教育,是符合人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更是一种积极心态,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信念。通过以上观点我们可看出,虽然学者们对赏识教育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是其内涵和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即赏识教育是在尊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前提下,在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最终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其健全人格养成的一种教育方式。

1.2赏识教育的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在实施赏识教育时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教育者要关爱学生,真心实意地赞美学生、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与自信心。这不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也符合学习规律。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而赏识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教师的鼓舞、激励,学生能充分认清自我,不断增强自信,从而自觉发挥主体性作用,最终促使自己身心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式。(2)人文性。赏识教育也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特征。在进行赏识教育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要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在教学中要全面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在教学评价上,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的满足,同时感受到尊重与爱的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素养。(3)激励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受过别人激励、鼓励的人,其潜能发挥程度要比没受过激励、鼓励的人高出3至4倍,这足以说明激励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而赏识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教师通过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对其进行赞扬、激励,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促进其发展进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表现学生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激励,促进其潜能的继续开发,使其获得更好的成绩和个体发展,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4)差异性。在教育、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特性,正如在一个班级里,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理解能力强,而有人会较差;有的人偏爱文科,有的人更喜欢理科……这些是学生特有的个性,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个性差异就因此将他们区分三六九等,断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他区别于其他人的优点,也会存在与他人相比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像孔子教育我们要因材施教一样,赏识也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优点,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赞扬与鼓励。

2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意义

2.1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此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危险期。受身心发展规律影响,此时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还不太稳定,他们调控自己情绪、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还不强。在心理上他们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此时的高中生多疑、敏感,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易受他人评价影响,心理品质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在高中实行赏识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全面关注、了解学生,要欣赏、赞美学生,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使其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促使其积极地认识自己,最终使学生身心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其次,赏识教育是关注到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很好地关注、保护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少其自卑、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的出现。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时,其表现出来的耐心、乐观、豁达等积极的教学态度也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类似的健康心理。

2.2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对高中学生来说知识枯燥并且不易理解,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可以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政治课,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赏识教育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充分关注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所传递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从而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而心理有问题的人,则容易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消极抵触心理,从而使自己道德失范、人格缺陷。而思想政治课中的赏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自身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教育还需要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需要学生自觉进行思想矛盾转化从而构建良好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中的赏识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独立面对道德问题,促进思想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3.1树立赏识教育理念

要想在高中政治课中顺利实施赏识教育,教师首先就要改变其原来陈旧的教育思想,树立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观,赏识教育是在充分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优点、长处,对其进行肯定和赞扬,以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以使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其次,要建立和谐师生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教师通过积极的教学情感感染学生,使其能积极健康地完成学业任务。此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多角度欣赏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长为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才,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有用之才。

3.2挖掘赏识教育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漫画、文字和活动探究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教师可以让朗读优美的学生朗读课文,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爱看书的学生搜集资料等等,总之要学会把学生的优点与教材内容相联系,挖掘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教学资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3实施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为赏识教育搭桥铺路。思想政治课实施赏识教育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其中有几种教学方法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其一,分层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层教学可以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与赏识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思想政治课的分层教学是指分层次的制定教学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和分层布置课后作业,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和锻炼自己能力;其二,合作学习法,按照学生的特点分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表现的机会,这符合赏识教育所提倡的赏识机会均等理念;此外探究式教学法也是赏识教育中经常被用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并且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感。

3.4实施赏识教育评价

首先,不能只把学业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心理素质和行为表现等。其次,除了教师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同学、家长及学生本人也都可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第三,注意评价的综合性与差异性,要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在实施赏识教育评价过程中,要有两点注意:其一,评价要及时,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出现某种良好行为表现时,教师要对学生及时评价,从而达到正强化效果;其二,赏识评价要适度,过分的赏识会使学生产生自负心理,也会使其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作者:张凌雁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恒映.论中学德育中赏识教育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思想政治课;德育

家庭能够是人们从出生以后开始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这所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很重要。由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那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基础也可以说就是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家庭教育显而易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的教育。家庭中的成员主要就包括父母、长辈和孩子。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和长辈对孩子所进行的综合性教育或是对孩子形成的家庭影响。因此,其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第一,启蒙性。家庭是人生第一学校,父母、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特点,把握好时机,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日后成人的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第二,终身性。一般情况下人从生下来以后,不论是在家、上学、工作等等时候,都要与家人联系,无时不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少了学校教育的那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系统式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上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将是终身式的,影响着人的一生。第三,亲和性。多数的家庭,都包含了父母、长辈对子女无私的关爱和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是家庭教育特有的亲和性特点。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负面作用

(1)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的做法严重阻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现在一家一个孩子,正处于读高中的这个非常时期,家长们对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是“一求百应”,甚至出现为了上孩子吃得好、穿的暖,孩子不求也主动的给予孩子,从而以显示其对孩子的关怀。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大大忽视了孩子的精神成长,不仅没有给予积极的引导,反而带入了误区,让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精神世界一片狼藉,道德理性严重缺失,从而不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2)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使得学生也不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方面的教育功能。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到了高中,马上就要进入大学了,那么以我们目前的升学体制来说,还是分数最重要。所以,多数家长只看重高分,看孩子每次模拟考试、每一科儿考试的分数,排了多少名次,有多少升入重点或是理想大学的机会。对于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也只是看这科的分数,而并不在意其是否起到了德育的教育目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忽视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并不考虑自己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都得了什么道理,对世界产生了什么积极的想法,而也只是关注成绩和排名。

(3)说得多,做得少让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成为空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基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德育教育上更是需要言传身教才可以,但往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滔滔不绝的用理论来灌输子女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自己不做,甚至做不到,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并不具备完全的判断是非能力,而且其自小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都是些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对于其来说,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所传达的德育教育也不会对其产生效果,所以,家长这种说得多,做得少的教育方式,只会让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成为空谈。

三、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正面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作为高中生来说,其思想上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所以在做事时容易产生判断失误而发生行为偏差的错误,这个时期是需要给予高中生积极引导,从而防止其走上歧途。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就是要发挥这样的作用的,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不可能很全面、及时的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积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因为家长对于自己子女的了解、观察要比学校老师跟容易,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给予积极、及时的干预,那么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确保高中生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向正方向发展。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做好监督。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体现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就涉及了除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颁布了一些校规、校纪对这些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而这个规定的具体实行除了学校外,还要受到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发挥其引导作用。由于很多家长重分数、排名,而使得学生也不注重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只想着分数、排名。可见家长的指导作用有多重要,家长应该把智育和德育同时重视起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政治课的分数和德育教育同样重要,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具有高文化、高分数,考入到理想的学校,还要同样具备良好的德性,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潮流。家庭教育要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相结合,积极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四、促使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发挥正面作用的建议

(1)形成家长和学校具有思想德育教育统一战线。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就是家长了,家长和学校教育比较起来具有启蒙性、终身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家长和学校如果形成了思想德育教育统一战线,就更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培育出智能和德能全面发展的学生。

(2)提高高中生家长的素质。高中生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学生能否具有高素质的前提。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长如果素质高,子女耳濡目染也会得到一定的熏陶。那么就会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生,更有利于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开展。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要想让家庭教育很好的对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发挥正面作用,就必须和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进行积极沟通,并对其进行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培训,让家长掌握更为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五、结论

总之,家庭教育的存在是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以其自身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着重要的教育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品德、高素质的孩子,有着更好的人生和前途。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也是对高中生这一特殊时段的孩子进行更为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希望培育出更为有用的接班人。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而有效的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94-01

博客在互联网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平台,使得人们可以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所见所想,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自主自决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和资源管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博客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得单向灌输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较为抽象,手段较为单一,形式较为枯燥,时间较为短暂,辐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不强,教育信息在传授过程中耗散较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博客则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脸面对脸面”转为“界面对界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教育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教育双方的地位变得更为平等,交流沟通变得更为开放。思政教师可以把自己积累的优秀教学资源,分门别类地到自己的博客上,也可以把自己工作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或感想写成日志晒出来,还可以链接重要的新闻报道、时政快评、精彩的电子刊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精品网页、网站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不论是以“游客”身份,还是通过博客好友链接形式,学生都可以随时访问这个资源库。大量的学习资料结合生动健康的媒体内容,具有鲜明清晰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们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主地选择浏览内容,在主动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师的思想观念。博客不仅可以进行单向信息传播,而且能够实现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既可以双向交流,也可以组建博客圈展开多向交流讨论;即可以同步在线即时交流,也可以异步在线延时交流,信息交换相当充分。在博客这个虚拟平台上,教育主客体地位对等。

二、博客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渠道的开拓

博客为高校在网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了一个新渠道,为思政教师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提供了新窗口。在博客这个能自由平等地表达意见的平台上,即使意见不同,少数人也不会因此屈从于大多数,或者保持沉默,而是坚持阐明自己的合理主张。博客给人们造就了一个自由倾诉情感,真实流露思想的精神家园。或访问,心灵独白或交流探讨,即可采用真名,也可匿名。因而减少了学生们的思想顾虑和面对面时的尴尬,能够敞开心扉自我诉说或者沟通对话。这正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一种求之不得的境地。为思政教师及时充分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动态,进行教育和疏导,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博客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的共享

博客倡导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利他性的共享精神。“越分享越多”,就是博客无与伦比的魅力精髓。一般情况下,在线开博是免费的,博客的访问权是开放的,内容是公开的。博客作者会把自己原创的,转载的或连接的资料,以及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信息,完整地无偿呈献给来访者。运用超链接方式、博客之间、博客与博客圈、博客与其所在的博客圈和网站就集合成一个庞大的共享型资源库,不仅信息和知识共享,而且经验和思想也共享。思政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常会产生一些思想体验,这些思想体验就是一部分隐性知识,初期是粗糙、零碎、似明非明的。当思政教师把它们用文字的形式记述在博客上后,这些隐性知识就逐步显性化了。

四、博客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能的延续

对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不应该是短暂的、肤浅的、局部的,而应当是持续的、深入的、广泛的。因种种条件限制,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囿于教室、校园等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博客的即时、互动、立体网状传播方式,能够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极强的渗透性、覆盖性,促进其效能的延续。通过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更长的时间内开展;学生们也能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在线教育。从长远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效能的可持续,还有赖于思政教师自身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增强,以及学生们自我教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博客空间进行的叙述、感悟、阅读、交流、借鉴、评论、交锋、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深度反思活动。

篇5

关键词:本科生指导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32-02 高校设置的本科生导师制,目的是通过本科生指导教师个人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本科生指导教师首要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在高校中,不仅指导员、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而且本科生指导教师也同样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课堂传授、党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环境熏陶、现代科技、典型示范、自我教育、寓教于管以及齐抓共管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往往忽略了本科生指导教师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齐抓共管,形成管理教育的合力。本科生指导教师的作用如果能够发挥好,将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教师工作具备的优势

1.做好指导教师工作有利于解决教育者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问题。高校任课教师大多数担任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要远远胜过指导员,而且指导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在教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头脑当中。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也不再是天真幼稚的孩子,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敏锐的思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地增强,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辨知是非。“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1],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和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将知识内化于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呆板的说教、沉闷的灌输和刚性的约束,通过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痛苦不堪的传统教育。

2.做好本科生指导教师工作有利于避免教育方法忽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问题。本科生指导教师不再像大学班主任负责一个或几个自然班的学生,教师指导的学生往往是一个自然班的一部分,这使得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更强。不必像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一样,进行无差别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当然,高校采取的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教育,虽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但是却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然而,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却是以忽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为代价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指导教师责无旁贷。做好指导教师工作可以有利于尊重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德能方面的不同,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发展方式的权利,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防止在教育方法上统一灌输,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

3.做好本科生指导教师工作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情商教育问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教育内容都是教育者确定,而且更多地停留于政治理论、行为规范等教育,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上长期缺乏。因此,“仅仅凭借优雅的仪表、良好的愿望、悦耳洪亮的嗓音、一只大功率的麦克风、热情的目光交流——无论它们多么有用,还没有谁能达到教学的顶峰”[2]而高校中的指导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方面是最擅长的,指导教师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现象、分析事实、寻找规律。在传播知识和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为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民族优秀传统及民族责任感的教育提供可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科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必须严格按照高校的德育教育方针,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这是高校本科生指导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高校本科生指导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实际,最好结合所学专业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党情、校情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情理并叙,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谈国家的未来,就是谈个人的未来;谈个人的未来就是谈国家的未来,二者并不冲突。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确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指导大学生在选择和确定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从集体利益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教育大学生要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再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途径和基本内容,加深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坚定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念。为此,要经常地深入学生当中,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为学生及时地解答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保证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求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将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和行为准则赋予时代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内化。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深刻内涵。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学生适应时展要求的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加强荣辱观的教育。当然,在进行指导教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完善自身,“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3]

三、新形势下本科生指导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指导教师的“政治保证”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非甚至反的东西就会占领。本科生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实际需要,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沟通和化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们领会党的基本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领学生走出去,走到社会大课堂当中来,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艰辛,使学生们加深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协助学生们组织各种讨论会、座谈会,帮助学生们把握讨论的主题、主线,及时指出问题所在。并且鼓励学生们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学术论文。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写,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推荐论文。进而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发挥指导教师的“目标教育”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接受走向思考、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很不成熟走向比较成熟的成长过程。将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是指导教师的重要任务。应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学生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包含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指导教师可以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有利于形成良好思想品质方面转化,在学生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自身情况,鼓励大学生勤于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理智、冷静、全面、系统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发挥指导教师的“网络教育”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我们必须重视指导教师的网上教育阵地,坚持在网上有指导教师的声音,建立指导教师网站、博客,随时随地与学生保持联系,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向导。例如大学生沉迷电脑、网络的现象,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分析,启发,比较,辨别。首先让学生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人在网络,有时身不由己地受网络虚拟世界的规则、情感支配,而不能做出清醒的判断。人总要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有利有害”都应当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所以,要告诫学生,与网络的虚拟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发挥指导教师特长,创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网站,例如“青年志愿者”、“普法园地”、“文史哲经”、“意识形态”等主流版块,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上网活动中,将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实现“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化。

4.发挥指导教师的“心理辅导”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据调查,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些同学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即使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愿轻易对别人讲,不愿打开心扉,压抑在心中,得不到释放和解决。而指导教师的特殊身份可以为这部分同学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事吐露出来,寻求帮助的对象就是指导教师。通过师生双向沟通,可以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各种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指导教师心理服务网站,虽然不能面对面,但却可以心贴心,通过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信任,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打开“心锁”,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放下包袱,建立自信,优化心境,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其效果是以往面对面谈心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1][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表明作为高校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只有24个字,这个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使然。而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政地,是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高贵的品格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符合人才培养,德育优先的体要求。

我国已经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社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矛盾性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不同的社会思潮已经入侵到中国,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认同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在有部分学生崇拜明星,有崇洋的心态,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星星比中国的亮。在学习上不努力、考试作弊、学风不正;在思想上拜金主义崇尚,喜欢过享受的生活;在诚信方面也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进大学生的头脑、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为大学生指明方向。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作用需改变教学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它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化精华和中国人民的智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的历史过程,是持续不间断的学习领悟过程。需要高校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改变教育教学模式。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数量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象高校的工作带来困难,对人才的培养也有困难。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的教学要求,要分参差教学,逐步成梯次的执行教育教学,要正对性的教学,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时效性。第二,改变高校师资队伍。过去我们很多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老师也在上政治理论课,没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素养的老师不是不能上,只是缺乏一定理论素养去上课会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样对自己也不能提高对学生也的政治素养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要努力的提升高校思政课老师队伍知识结构,让老师们不断的充电,努力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作用。第三,认真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引功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是融合吸收了很多精髓的东西,24个字大学生都能烂熟于心,但是真正的提出背景、理论来源、现实意义,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清楚的。授课老师必须要先吃透教程讲义,吃透每个字的理论含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要让学生领悟到最核心的东西。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正确合理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向作用,需要智慧,需要明白策略的意义以及做出合理的指向方法。第一,高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宗旨是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人生有意义,为大学生在做出价值选择时有借鉴的地方,不能让大学生迷迷糊糊的对自己所作所为看不清楚,摸不着头绪。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有些滞后,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做出变革。要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名族观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或者策略。这样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命名和跟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不能忘记或者丢掉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不能认为过去的都是些过时了的不需要再学习,片面的批判这是不对的。广大青年应该明白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从未断层,并对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思想政治课中需要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生根发芽,需要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传播。高校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功能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之中。建立微信平台,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培养爱国奉献的道德公民。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始终,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引作用就必须做出一些举措,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辨识度,提升大学生素质,培训大学生人格的完善。让大学生做利国利民的合格人才,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基。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超越了教育范畴,逐渐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了解了社会不同职业对于其岗位的要求后,再根据个人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职业的一个过程。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一门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及以后成才,顺利实现大学生毕业后适时就业,完成社会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该课程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案例,最后进行小结。

1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始于2008年,当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课程当初的开展,在学生中的反响并不强烈,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历过走向社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

1.1课程的开设

在研究了国内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我校实践就业课程教学的不足,充分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构建出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1)大一阶段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

(2)大四阶段课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8学时)。

本课程一年级就在学生中开展,首先帮助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我,逐步了解社会需求与职业设置状况,尽快适应高中后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个人目标,指导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去做,理解所设立课程的内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积极手段逐步实践完善自己的规划。

课程(1)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自我、了解认识社会、职业锚的指向、职业素质测评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工作世界观认知等。

在大学学习生活开展的同时,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纠正当前学生离开高中就放羊的状态,用实际案例结合新生学习生活,逐步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目标道路,大学的学习内容相比于高中更加丰富,专业性较强,除了要学好课内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习积累,一下脱离了集中管理的模式,有的同学非常不适应,自制能力欠缺的学生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从课程的开始,就帮助同学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靠自己以及老师,克服上述困难,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

学校也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课程(2)的主要内容: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等。

在毕业前夕,进行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的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导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准备,提升个人步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

1.2课程的教学过程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认识自我,适时引入职业锚的概念,能够让学生在认清自己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所确立;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引入探索认识社会的概念,对于确定好的目标,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好后,怎样实现规划目标,其时间管理也很重要,教育学生在大学生活初期,养成合理利用r间,完成既定目标的习惯;教育学生从虚拟的游戏世界走出来,面对现实世界,推销自己,建立正确向上的世界观等。

在二、三年级的断档期,教育学生养成帮助同学的习惯,树立相互合作、团队完成任务的信念;学校适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拓大学生视野,逐步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团结合作能力;团队任务的完成,可以训练团队人员,自我协调分配工作,锻炼同学的组织领导才能、沟通协调能力等,在完成创新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走出校园,步入虚拟社会,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年级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课程的开设,先把学校的就业形势与择业范围做个介绍,详细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对于学生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往年就业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解如何找工作的过程中,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礼仪,怎样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在工作过程中,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可以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为将来的职业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最后,讲解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为某些同学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排忧解难;学校还定期举行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也为同学提供有力的扶持与帮助。

1.3课程教学在学生中的反馈

从一年级开展课程教学以来,刚入学的学生中,感到茫然的学生逐渐减少了,从综合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完成了自我认知及时间管理的规划,心理调节能力有所增强,学校定期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掌握学生心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学生积极安排心理疏导,定期回访。

中期的断档期,由班级辅导员完成后续工作,双师型班导,可以很好的解决在此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

毕业前的课程,为学生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向目标如何努力,提供有力保障,其中面试礼仪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学校举行的双向选择招聘会上,为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保障。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评价,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个人素质、沟通技巧及职业素养。在毕业前教会大学生如何调整个人心态与期望,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与企业选择,积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教会同学初入职场,在缺乏专业从业经验的情况下,抱着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由头开始,踏踏实实地从最基层逐步成长,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利于与学生沟通,便于后续工作的积极开展。

2.1思政与就业的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四年更好规划人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制定目标方案并且实施,有利于学生认清就业目标,看清就业形势,扩宽就业途径。与大四的就业课程紧密结合,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课程,熟悉就业政策和方阵,吃透就业程序,用最短最快时间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工作方法;可行性;必要性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90—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受到来自学习、就业、生活多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学生行为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给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问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跨世纪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障。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党和国家坚持用思想体系教育为我们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思想的异质性、个性化发展,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早已形成自己一贯的模式和教育方法,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偏重于学科教育的一般化,而忽视了学科教育的个性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知识和信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科本身及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对知识个性化的渴望,都呼唤着学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二是偏重于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是以教育者为主导,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养成,而这种“不见树木,只见森林”的同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是偏重于教育的政治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达到人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共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归结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多注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科目的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四是偏重于教育的灌输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潜默性。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以书本对应书本,理论阐述理论的局面,这种单一的灌输模式,直接将理论强加于学生,但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极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未得已发挥。

五是偏重于教育的书面性,而忽视了教育的实践性。在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这种理论或的说教、书本式的言传,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充满活力的高校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他们而言,这种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力,无法提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

六是偏重于教育的规范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本上是课本统一、大纲统一、教学方式统一。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对受教育者规范的过死,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及情感关爱。

二、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它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秉持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尊重、平等和服务的价值理念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各种服务或援助的活动,解决个人所遇到的困难,整合资源,协助其调整社会关系,努力解决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它包括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

(一)可行性分析

正如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表现为:

1.二者工作起点对象一致:社会人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本质上都是做人的工作,具体的、社会的人事二者工作的共同逻辑起点。

2.二者工作过程方式相同:理论联系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以权力意志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综合采取说教、训诫、示范、激励等方法,将已有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国民,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性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以助人自助为中心,以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及专业工作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工作对象选择不同的专业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由此可见,二者工作过程中,均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3.二者工作终极追求契合: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和谐作为长期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和谐、构建和谐、发展和谐的能力。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是伴随着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体现出社会工作存在的价值。

(二)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的理念及技巧,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个性化发展。社会工作倡导以尊重受教育者为工作前提,坚持教育之与受教育者人格上的平等,通过提供足够资源,以协助个人发挥内在潜能,使受教育者学会自主解决今后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工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学科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社会工作注重案主(受教育者)自决,尊重案主的自主性,可以有效发掘其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和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使受教育者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者变成受益者。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对话,采用“引而不决”的原则,由案主(受教育者)权衡利弊关系,做出自己的决策,进而挖掘成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我评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可以有效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加之以动态的全程式评估,克服了思想政治过多关注政治性的缺陷。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统治人的工具,是外在作用于人思想的武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统治功能想社会功能的转变。社会工作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通过跟踪式评估,更好的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防作用。

社会工作注重利用各方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单一灌输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采用灌输与认知教育方法。往往会使受教育者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未达到预期目的。社会工作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无反感的情况下,出于好奇,兴趣等心理需要而自愿的接受教育。

社会工作要求体验式参与,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书面化教学缺陷。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上理论教学为主,解决了“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好“行”的问题。社会工作注重对象的体验式参与。将社会实践寓于教育与社会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参与之中,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行统一。

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对案主坚持尊重、接纳、同理等原则,可以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情感色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顺应人自身的发展规律,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情感交流为特点,能做到案主的信任,自愿敞开心扉,与教育者进行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地解决受教育者存在的困惑。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和引入社会工作的科学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可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枯燥乏味的说教模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加快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4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以及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以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当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统一他们的思想,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要以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中心内容,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

因此,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基本理论,尤其是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素质教育:德育:培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但是,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学校的调查了解,高中政治课堂依然存在灌输应试知识多,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少,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

一、高中政治课堂上影响发挥德育的主要因素

1、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

目前,高中思想品德是高考的必考科目,由于受高考压力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成为老师们为高考抓分的又一主阵地,新课改精神及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课堂目标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的掌握上,只要学科知识成绩好便是好学生,这种普遍存在的思想直接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有片面追求分数,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和功能却被忽视了。

2、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一些学校中,高中政治思想课程存在教师思想认识简单化,教学目的仅仅限于传授教材知识,认为政治课无非就是读读、背背、记记,记牢知识点就行,这使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僵化,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而也影响了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3、学用脱节,知行不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不足,从而影响政治课德育作用的发挥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考试卷和标准答案来让学生接受知识,以达到升学考试的目标要求,而对于学生的行为一般不去过问,这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同学政治考分高而品德素质却很低,造成知行脱节,知行不一致。

二、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更好发挥德育作用

1、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德育的重要性。

高中政治课程承担着学习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是制约政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要摈弃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还应该包含全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审美、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它是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2、思想政治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德育具体化、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含有一定深度的学科理论知识,也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材料和内容,这些材料和内容具有生动、感人的特点和现实说服力,这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体验到学而致用。如果只教学生背诵一些知识、条文,而不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也无法使学生真正弄懂文化科学知识。面对这些现象,政治课堂应该结合《树立正确消费观》《实现人生的价值》等课程,加之以现在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材料,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了解学生思想认识的薄弱点,利用最新、最感人、最震撼的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情感、意志、信心、信念,树立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思想信念得到良好熏陶,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教材教辅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其独特作用,政治课堂不是简单说教,更不是训斥,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在上《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确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同时出示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毒枭刘招华”两个人物故事,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为什么两个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学生都很感兴趣,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教师点评:一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最后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这样,把道德之准则转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生活中的小事情,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慢慢蓄养,德育成果在不断细化落实中得到深化落实。当然,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敏锐的时政素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和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和作用。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中理科班;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13-02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学生法制道德意识的重要课程。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班的政治课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不受重视,教学效果也亟须提高。

一、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文理分科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微观上来讲,理科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形成偏见,理科班思想政治教师也对理科学生的教学产生懈怠的心理,从而不能达到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二是在宏观上来讲,这样会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理科班的政治课教学,提高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对理科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影响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理科班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足。分科以后,思想政治课作为非高考科目,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已经大打折扣,学生只对高考科目感兴趣,而对作为非高考的学科则缺乏学习动机,甚至有抵触情绪。“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是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理科班学生主要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对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因此对于他们所不擅长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十分不足的。

(二)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政治学科在中学里算是一门“小学科”,一名政治教师通常要带5-6个班级,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反思,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修培训以学习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教育研究。因此会出现政治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现状。

2.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的:学生的学习不是传统的刺激――反应的认识活动,而要让学生亲自参加到认识活动中来。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就是教师从上课说到下课的“一言堂”、给学生极力灌输理论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些原理的真谛。同时,文理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很多政治教师都是兼带文理科班级,而对文理科班级却采用同样的教学设计。早在中国古代,《论语》中就曾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案例;在现代教育中,许多教育家对学习差异、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因材施教的许多优点,而现在很多中学政治教师对待理科班的政治教学却不能因材施教。

3.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尤其是在理科班的政治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们在课桌上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师跟全班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师对学生是一种支配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差。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发火,有时甚至和学生吵起来,这样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三、高中理科班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对策

基于对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影响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的分析,为了提高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注重导课,调动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开头部分非常重要。重视课堂导入即导课的重要作用,积极寻求新颖的导课方式。多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通俗易懂、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免了政治课一开始就枯燥的局面。

很多教师认为导课只是为了参加讲课比赛时的一个花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复习导入或是直接进入新课。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样的导课方式,尤其是理科生更不喜欢,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便失去了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由此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理科学生更不爱学习政治课。因此,要注重导课在理科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二)针对理科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理科生在平时学习中大量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对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因而也会提不起对政治课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针对理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课堂中,要改变理科生对政治课的消极态度,首先教师必须要热爱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理科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多,教师一定要正视理科生对文科学科学习兴趣不浓的客观实际,理解他们对政治课的消极态度。教学中,教师可以大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佐证政治观点的材料,师生共同探究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跟他们的理化生有关联,消除传统意义上对政治课堂的偏见,使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感觉到政治课课堂是十分轻松的。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暗示教师那样坚定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信心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因此针对理科学生因材施教树立其学习政治课的信心,对于提高理科班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三)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使其具有不可阻挡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易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技术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重要的还是要教师设计制作出符合美学、认知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这点,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PPT中插入一些图片、音乐、视频,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课堂上注意力由教师来主导,学生会非常配合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我们教学的手段,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度”,什么时候需要利用它,什么时候需要老师来进行讲解都需要有所把握。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教学,会有助于提高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时期正值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思想政治课就显得尤其重要,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可能会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许多困难,但同时由于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较强等特点,这也可能会给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文理科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理科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栗洪武,肖世民,陈晓瑞,康伟.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典兵,张忠华.学校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刘天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蔡勤霞,孙凌曦.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政治[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6]陈晓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陈善卿.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KennethD.Moore.中学教学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0]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1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卢书兵.中学政治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3]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4]王有智,欧阳仑.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15]吴宝传.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刍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16]温以文.培养学生“三力”让政治课堂鲜活起来――浅谈高中理科班政治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17]孙佰玲.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研究,2010(3).

[18]胡振华.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兴趣的初步探索[J].学术论坛,2011(5).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高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95-0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重要,又特殊的课程,既承担着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制度的教材解读,又肩负着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也承载着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的责任,为把思想政治课真正上成“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也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应更深刻地开展和挖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其他方式和特色,服务于我们思想政治课本身,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大阵地,挖掘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各种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而无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怎样进行,都不可能离开高考备考这一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适应高考备考的需要,而高考备考的目标,又从宏观上对我们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和引导。因此我们需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与高考备考二者之间的最佳、有效结合。

一、以高考指挥棒为导向,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课堂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节课教师喋喋不休地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政治课显得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虽然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师生的摒弃,但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特别是一些年老的教师,不是对新课改的理念不支持,而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授课过程和习惯往往一下子很难改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一种先进的指导思想,就不会有大的进步和发展,同样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也终究会被教育所抛弃,被学生所抛弃。为此每位老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增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2.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

“教学相长”是自古以来的圣训,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真正地为学生之所想、备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正体现教育的艺术性。

3.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思想政治课新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适应了高考备考的需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升能力。临沂一中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小组去做,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从而打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得积极性,每个小组先自行去准备老师提前布置的学习任务,由组长分工好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最后由组长总结探究成果,或以书面的形式、口头的形式,或是PPT的形式给全班同学以展示,再由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课前准备,课中合作探究、合作学习,课后总结提升的能力和习惯,很好地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4.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可以充分汲取其优点,实现政治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政治课堂的枯燥、乏味。当然由于各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也不可能每个学校、每节课都能这样做,而且如果单纯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体,用所谓的新颖、热闹、花哨冲淡了课堂教育的主题,那还不如少用、或不用。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要经过充分的设计,合理恰当地使用,方能彰显其对政治课堂的积极贡献。

(二)认真开展时政特色教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时刻关注时政教育。政治教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与时政密不可分,离开了时政依托的政治教学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命力。因此,必须充分开展时政教育,并通过时政教育承载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这永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环节时,可以更多地引用时政背景材料,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能集声、形、文并茂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材料,特别是与本章节有关的最新时政背景材料,学生感兴趣的、能产生共鸣、认知的时政材料,认真地进行课堂设计,方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新颖性。

第二,定期开展时政报告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时事政治,为此要想搞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必须及时、有效地开展此类教育。各教研组可以轮流安排有关教师定期举办近期时政中影响比较大、学生比较关注、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重大时事新闻的讲座,让学生从讲座中获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材的有些理论是十分晦涩、深奥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的话,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和领悟的,也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学习到有关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不妨组织全班学生亲自参加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期望、又兴奋于此类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课堂外、学校外、社会上获取的知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远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空洞的理论要深刻得多、透彻得多。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十分敏感的眼光既把握教材的主体内容,又考虑本章节内容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可参与度,充分考虑、认真组织,方能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比如,教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当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了解、调查、参与,他们是如何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这样学生就能对这一部分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学起来自然就不觉得那么枯燥、乏味。

二、以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为契机,努力探索实践高考备考新模式

(一)坚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不放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很好地说明了高考命题中对基础知识考察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依托的根基和根本就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不能抛弃了教材的根本,只能加强。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中,必须紧抓教材的基础知识不放松,离开了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终究是不长远和不现实的。如:2011年山东卷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2012年山东卷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有关几个重要的国际组织的特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等无不体现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察。

(二)坚持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

思想政治高考中考查的四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文综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以实践者、参与者的身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养成良好的立体思维品质,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了事。为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时,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组织、调查,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其他的相关学科,而这恰恰是我们高考命题所注重和考察的。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31题,“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此题就是对高考四个能力考查的典型例证,学生需要先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关问题,然后再调动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将问题与答案进行描述和阐述,再进一步论证和解决问题。

(三)在试题选材上,更加关注民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紧跟现实、紧扣时代是政治试题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体现了在这方面的关注,不管是课堂、课外、还是校园广播新闻、社会实践活动所选取的材料。

(四)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向学生传递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一种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精神,真正实现我们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必须适时、及时、恰当地选取社会中有关人文、道德和法治精神的经典案例,来帮助学生去体会、感受这一切。而这无不在高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2山东卷中,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多面临的国际反倾销问题,就需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对待;开展学雷锋活动又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人文、道德理念的一种彰显。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高考备考二者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和关怀,顺应了高考改革、备考的需要,又是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更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对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高考、实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愿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走越远,愿我们在高考备考的探索中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55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ankind will move towards an era of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is a bridge and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dominant force in promoting glob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y the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s the core has become expand human creative tool of the forc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dvantage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Key words course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urse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1 时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知识经济主导,知识经济客观上需求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而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与应用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综合的影响,包括学科教学条件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者的思维转化,从以往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注重思维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当代教学设备和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在需要。所以说,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变革需要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2 新课改革的内在要求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①增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整合,是高中思想政治改革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1.3 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的诉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方式。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扩大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领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现德育的意义。由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教师可以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的互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扩充教学容量,丰厚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随之提高了。

2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2.1 理论基础为整合提供了依据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做类似于信息加工,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储存的信息,来获得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可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②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的活动而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就是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把知识的输入和提取与创设情境、会话、协作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2.2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及时更新知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担负着传授相关经济、哲学、法律、政治、文化等知识的责任,更重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德行,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认知的能力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其学科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信息技术中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的模式,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材料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意识。

2.3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到“十二五”末,全国中小学拥有互联网的已经达到87%,多媒体教室安装已经到了80%,学校网络学习空间拥有率超过了36%。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整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实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可能。整合优秀的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推进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改进。积极有效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可以扩大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范围。

3 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优势

3.1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基本观点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通过了解、研究、掌握知识并应用实践的所获得的心理特征,可以推动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心理力量。学生对这个学科感兴趣,就会对这个学科持续地专心地钻研,进而提高学生自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思想政治课堂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学习兴趣被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所吸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切不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自己授课的风格和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的兴趣。

3.2 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的知识点比较多,基本概念繁杂,理论性比较强,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制作,将图像、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点难点相融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课堂的重点、难点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知识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3.3 有利于扩大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与实践、生活相联系的多样化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理教学知识点,使知识传授系统化,条理化,也可以做成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与科研中。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以科学性为基础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不是单纯的合并,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在的相通性,按照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首先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教学情境的创设,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所选的课件内容,情境是否科学对这一节课影响很大;其次并不是每一节都必须用到多媒体授课,而是要根据课堂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就会忽视教学的生成性。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科学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代替学生动手实践,而是要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直接经验。

4.2 以教育性为出发点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教育性表现在可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智慧性教学。其次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加便捷,增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主要是为教育服务的。

4.3 注重个性化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流通和利用,为个性化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正是符合“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师个性化教学与学生多样化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讨论和发展。好的教育就是应该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需求。学校应该是学习与研究的中心,应拥有更多优秀的课程资源课程信息,办个性化的教学,为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学习能力,有研究精神的人。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4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理论灌输感到厌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古板,忽视学生情感因素,导致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失去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不但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提高,而且阻碍了思想政治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因此,注重情绪、情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一 情绪、情感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奠基人詹姆斯最早对情绪进行了心理学研究,他和兰格提出了著名的詹姆斯―兰格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而本文所谈的情绪、情感是当前比较认可的一种看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对个体的认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 情绪、情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实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目的。因此,注重情绪、情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教育界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赵国祥在《心理学》一书中将情绪、情感的功能归结为以下五点:适应和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组织功能和感染功能。这充分论证了情绪、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学活动是由培养认知能力和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两部分组成。这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情感教育理论的开拓和深化。因此,面对当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的厌烦情绪,教师将情绪、情感规律的运用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绪和情感的教学功能,对引导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发挥情绪、情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对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是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基础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为所学知识感到喜悦与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情绪,采取“灌输、填鸭”式教学,会给教学过程带来消极的影响。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学习主体意识。首先,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以激活学生的认知潜力,增强记忆。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激活水平的高低。过低的激活水平难以激发个体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认知潜力不能完全释放;过高的激活水平,则可能抑制个体认知过程,阻塞思路。为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考虑学生的情绪智力,探寻其规律,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次,情绪、情感能为学习行为提供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论证了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的效应。这一效应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并给予鼓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学生为达到教师的期望,维持这种情绪与情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2.对教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

第一,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兼具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方面,教师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教学过程中,信任、鼓励、爱护自己的学生,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便有效完成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良好的情绪、情感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被教师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吸引,爱上这个老师,爱上这门课,从而主动投入政治课学习过程。

第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关系为前提,并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可以运用情绪与情感的亲切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内化功能融洽师生关系,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仿是青少年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趋向于模仿他所喜爱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情绪,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热爱与理论赞同,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信念,认真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