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范文

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管理知识体系

篇1

一、近三年《财务管理》考试分值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中级会计师《财务管理》考题中近年总题量保持在51题,且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6道题,但分数比重较大;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在对中级职称本门课考试中难度大的题型的调查中,有63.51%的人选择了多项选择题,所占比重最大。详细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考生对多选题和综合题普遍感觉有难度,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理解,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最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路。这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积极的思考,有意培养思路,方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另外,笔者对今年《财务管理》试题做了分析和统计,发现指定教材的每章都有考点,覆盖面很广,考题的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如综合题一几乎把教材中有关涉及股票相关的计算做了较全面的测试,其命题点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附权优先认股权价值”、“留存收益筹资成本”、“股票股利”、“股票回购”等内容。因此,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而且能够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但重点比较明确,难点也较突出,主要分布在第2、3、4、6、7、8、10、12等八章中。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考生有效地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导向性,对于更好地把握该门课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要对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情况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的有力保障。

二、2008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总结

一是严格命题范围,主要集中在考试大纲和指定考试用书中。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性,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考生应当以书为本,学透教材,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是考试命题重实务性,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这类题目综合性强,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是考核的知识点较全面,题量多、计算量多、综合性强,重点难点突出。

首先,《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广,理论和方法问题都比较多。按照“全面考核”的要求,历年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辅导教材的主要知识点。由于每门学科都有其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每年的考题对重要知识点的考察所占的分值都较高,为此考生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年考题,从中把握重要考点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前后的关联度较高,由于在实务上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比率预测法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的结合;第七章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现金净流量、净现值以及内含报酬率的结合;第七章综合资金成本或第二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式的计算折现率与第四章净现值、计算期统一法的结合运用;第二章风险衡量指标与第八章杠杆的综合计算;第九章剩余股利政策与第八章每股利润无差别法的计算、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与第七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综合计算;第九章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与第十二章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计算;第八章杠杆计算与第十二章因素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结合运用等。

最后,《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计算分析,课程内容的这一特点反映在考试中,表现为考题的计算量较多。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内容大体上占50%以上。并且,不管是计算分析题还是综合题,其计算量都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试题的这些特点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将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原理作为学习的重点。

需要强调的是,考生要学好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总体上要掌握三个基本项:第一,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特点,如时间价值、风险、最佳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第二,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如债券价值评估、财务分析体系等这些内容会涉及到一些较深奥的数学知识,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三,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掌握其计算前提、步骤及注意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方法的选择、理论的获取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一案例练习一总结公式,不断反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对2009年《财务管理》考生应试的几点启示

《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相对于其他中级职称考试科目知识层次更高级、更复杂,学习难度更大一些,因此,考生们在学习时要注意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个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现将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建议如下:

其一,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员们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1)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如第2章、第3章、第4章,后期侧重记忆章节,如第1章、第5章、第9章等;(2)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当年一般都要考到。

其二,教材至少看三遍。第一遍粗读,不求甚解,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融会贯通,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应快速看书,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反复演练习题,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才是考试制胜的法宝。具体时间可安排如下:

第一轮(12、1月份):教材看完第一遍,要求看完就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不做题目。

第二轮(2、3月份):开始做题,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精选题库》,每门课程一本,此外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

第三轮(4月份):融会贯通,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精做研做,彻底搞懂,举一反三。

第四轮(5月一考试前):补缺拾差,教材第四遍。要求做模拟题,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回顾历年真题,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其三,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并熟悉近三年的考题。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对于应试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历年考题)演练,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考前一般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两天一套,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即安排在上午做,一直持续到考前,做完试题后,可针对做题的情况再将教材浏览一遍,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的综合应试能力,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千万不要放弃书本,一味追求题海战术。只有弄懂教材,掌握了主要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考生不要机械地死背概念、死记公式和例题,要在必要的记忆基础上,真正理解有关公式和内容,要了解例题中数据来源、计算步骤和公式的运用技巧,多锻炼自己对财务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考生在对近三年试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的知识考查点和例题是怎样转化为考题的,从而掌握出题规律,并对未来年度的试题做出大胆的预测;此外要注意了解财务管理考试的特点,以便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考点和难点,制定好学习计划,积极有效地备战财务管理的考试。再者,为适应改革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财务管理教材每年都会调整或新增一些内容,请考生务必注意,这些新增内容一般都是当年考试的重点内容。

篇2

2009年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改革之年,分为原制度考试和新制度考试。以下就今年新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命题情况做简要点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特点是考试涉及知识面广、实务性强,难度较大,层次较高。今年的财务成本管理总体难度与往年相比虽有所下降,更注重基础知识,但客观题较偏,主观题计算量太大。本文就有关具体命题特点分析如下:

一、近三年命题内容分值分布及考题内容分析

(一)近三年考试题目类型及分值由表1可见,今年的《财务成本管理》考试题型仍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但客观题只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新考生制度取消了判断题);主观题仍包括计算题和综合题。根据今年的新考纲,本科目的题型、题量发生了变化,客观题分数比重上升,主观题分数比重下降,其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也相应变各占50%的比重,但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的《财务成本管理》题量一直不稳定,通过本课程第一次命题机会,力争使今后本课程的考试题型、题量和分值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既利于广大考生复习又便于命题。2009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辅导教材具有内容更新量大、知识量多、计算分析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

(二)新考试制度下考试大纲及考题分析今年的考试大纲已经出台,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考试大纲列出了能力等级,共分三级。一级是专业知识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构成注册会计师知识主体的基本原理和内容;二级是基本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能够解决基本的实务问题;三级是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态度,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这些能力等级与后续的测试内容直接对应。在大纲的“测试内容与能力等级”部分,测试内容实际是教材各个章节的目录,每个章节都对应一个能力等级,这是对考生提出此章节的学习要求,即告知考生此章节需要考生具备什么能力,是具备基本理解能力、基本应用能力还是综合运用能力。这部分内容学员了解一下要求即可,将能力等级与各章节内容挂钩,会体现出该章节可能命题的深度,是一种对各章节考试范围和内容的程度上的描述。同时,能力等级也会限制命题的难度,3级的题目比重多大、l级的题目多少等,从而成为中注协约束考试命题难度的标准之一。

从今年的考试题型来看,对第一层次的要求主要出了客观题,虽有点客观题的难度不大,但考得比较灵活,大多数测试了应知应会的知识,但有些题明显超纲,并没有体现“基本原理和内容”的考察。

如多选题第18题:下列关于企业筹资管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发行包含美式期权的可转债的资本成本要高于包含欧式期权的可转债的资本成本

b 由于经营租赁的承租人不能将租赁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因此资本结构决策不需要考虑经营性租赁的影响

c 由于普通债券的特点是依约按时还本付息,因此评级机构下调债券的信用等级,并不会影响该债券的资本成本

d 由于债券的信用评级是对企业发行债券的评级,因此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也可能发行低信用等级的债券

参考答案 b、d

详细解析 美式期权可以随时执行,而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执行,因此,包含美式期权的可转债持有人承受的风险要小于包含欧式期权的可转债持有人,相应地要求的报酬率也要低一些。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发行包含美式期权的可转债的资本成本要低于包含欧式期权的可转债的资本成本。选项a的说法不正确。评级机构下调债券的信用等级,说明信用等级下降,偿债风险增加,所以,会影响该债券的资本成本。即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

本文由收集整理

点评 此题考察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其难度系数较高。

对第二层次的要求出了客观题和计算题,对第三层次的要求出了客观题,计算题和综合题。应该说财务管理大纲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属于第二、三层次的内容。今年考卷中的计算题的第一题“项目投资决策”和第三题“标准成本计算”比较简单且符合考纲中第二、三层次的内容的要求,但第二题“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的计算”和第四题“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不仅计算量大而且计算数字刁钻。综合题第一题是成本计算,其中也有不少陷阱,多数考生在判断产成品和在产品的数量时出现了失误;综合题第二题改进的报表分析体系,给出的数据量更大,并且重复性的计算太多,可以说出的非常失败,且考不出考生的水平,与考纲第二、三层次的要求相差甚远。通过上面分析可知,2009年财管应试过关在掌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准备“科学计算器”并能熟练的运用;(2)仔细阅读题目给出的资料和题目的要求,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表述,意义就大不一样;(3)小数点的保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是中间计算过程保留四位,结果保留两位;(4)遇到“简单”的题目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因为很可能你连陷阱都没有看到。值得一提的是,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要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情况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过关的有力保障。

二、2010年cpa考生应试启示

(一)命题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联系密切从近年试题分析中,不难看出,财务成本管理考试知识覆盖面广,指定辅导教材中的几乎各章都有考题。因此,考生一定要按大纲规定范围全面复习准备,放弃盲目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但是,财务成本管理知识体系本身是有重点的,考生应当在全面熟悉辅导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中归纳出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再进一步地进行有重点的学习和准备。教材的重点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在学习时,对重点内容要多看、多做练习,力求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往往是学习备考过程中的绊脚石,要花功夫突破难点。难点内容有些是共同性的,有些内容则因人而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理解教材的思路。同时对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体会。

(二)试卷题量大,难度较高,具有较强灵活性,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运用综合知识财务成本管理以后试题平均在46题,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要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公式和典型例题,而且还要求考生要多做练习,通过练习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对计算题要求熟练运用公式,简捷清晰地列出解题步骤。对综合题要求具备分析运用能力,熟悉各章节知识体系的衔接。这些都要求考前学习时有所练习和准备,才能在考试中快捷地作出判断和处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考生要学好财务成本管理这门学科,总体上须掌握三个基本:第一,要掌握财管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特点,如时间价值、风险、最佳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成本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

忆和理解;第二,要掌握财务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如企业价值评估、改进后财务分析体系等这些内容会涉及到一些较深奥的数学、统计知识,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考生要下一定的功夫;第三,要掌握财务成本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的掌握其计算前提,步骤及注意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方法的选择,理论的获取以及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一案例练习一总结公式,不断反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

篇3

论文摘要: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机制。本文试从会计预算管理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 财务预算管理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财务目标控制方法,也是企业顺利完成财务目标的管理手段,在实践中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时,会制定各种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度措施。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对于企业控制市场、实现自身资源优化配置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对外披露这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预算有着重要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是由企业的高层以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经营决策和经营的目标规划财务数据以及责任约束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模型和公式,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围绕着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的预算。 

企业的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财务预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企业保证自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应当建立在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当然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对于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合理测算,以完成披露各项信息的任务。因此,一个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各种财务活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2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步为众多企业所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1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是为了预算而预算。许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财务预算到底应该如何去运作、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现阶段,有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在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能得到有关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十分严格的,和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而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不应该只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企业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步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2.2企业普遍没有一个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在许多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部分企业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兼任,而部分企业甚至由计划部门来担当这个职责。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组织上的保障,导致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企业内部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和仲裁。另外,没有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也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许多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财务预算这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变得有名无实,也使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严格规范,从而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运行,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3很多企业不注重预算的实际效用。现在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譬如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这些不良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各种关系一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等。 

3 关于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3.1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正如开篇提到的那样,一切的财务预算管理应当建立在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没有这样一个大方向的指引,我们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就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就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企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无法起到我们最初的预期效果,无法帮助企业整合现有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我们各项管理工作的指路明灯,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预算的重点,也决定着预算目标应当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出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2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如上面提到的,企业一切的管理活动应该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目标的指引下,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当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出现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程序混乱,监督实施不力,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造成的。因此,各级企业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要根据财政部为企业制定的《指导意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等,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于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都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化各种财务预算的科目 

有了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最后一步就是实施的问题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财务预算制度的遵循及合理的实施在不同的公司,甚至不同的人员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十分迥异的。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度本身应该尽量细化,这样才更有利于各级人员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在制度管理下的各级工作人员也应该认真理解各种制度的含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到,按规定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工作,使财务预算深入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细化到每个工作流程,进一步明晰各种人员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实现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工作模式,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健,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研究探索,2007,(11) 

篇4

摘 要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财务风险的理念和手段也在同步发展,要想规避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就必须提高其本身的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水平,只有恰当评价这种信息化程度,才能正确引导事业单位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本文针对财务风险,建立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并进行实施。

关键词 财务风险管理 评价指标 建立与实施

一、不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产生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

1.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应对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事业单位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事业单位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环境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事业单位之外,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事业单位带来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在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的滞后性。事业单位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中,有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概念狭隘,缺乏正确地市场风险意识,这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管理方法落后造成风险可控的局限性。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分析、市场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管理依据的不可靠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不同财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这时决策人员就要判断哪个方法更科学,哪个方案更可行,大量的判断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二、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原则,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依据的是信息化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同时,管理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事业单位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就要把事业单位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借鉴成熟系统的先进思想和做法,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水平。

2.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立足于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数据处理少环节,既可以是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的,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也可以在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用“比率”、“程度”等表示指标,用以说明指标子系统的内在联系。描述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并非越多越好,因此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这些主导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客观反映问题,还要能够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以达到用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目的。

3.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

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比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通过指标值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是设计指标体系和实际运作中的重要环节。选用指标时要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保证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使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事业单位间横向比较,而且可以针对某事业单位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以利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1.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总体水平指标

(1)信息化投入比重。信息化投入主要包括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信设备等投人,这项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它用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度量。

(2)风险管理人员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本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员工总数)×100

(3)风险管理系统的网络性能水平。网络性能水映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可以按事业单位网络的出口带宽进行分级打分。

(4)风险管理平台的计算机联网率。计算机联网率反映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

(接入事业单位内部网的计算机总量/本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转的计算机总量)×100

2.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

(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率

本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有效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主要从事业单位在进行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4个领域信息采集时是否运用了信息化手段等方面来评价打分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

本指标反映了事业单位在协同网络上办公自动化水平,它主要从是否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等功能来评价打分的。

(3)财务决策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对重大财务决策的支持水平,比如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方案优选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等。

3.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经济效果指标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功能或期望功能是提高资金效率或降低资金成本、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更快地响应风险管理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是事业单位应用包括MRPII、ERP在内的风险管理平台的直接动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变能力是事业单位提高竞争能力的两个基本手段。计划(预算)控制水平表现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监控能力,监控能力是市场适应能力的基本保障。更好的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特征可归结为“应达结果”和“应做事项”两方面能力。以制造业为例,可以设置如下具体指标,在应用时同样采用百分制为每个指标打分,便于比较和综合。

4.财务风险管理竞争力指标

(1)系统集成性

系统集成性是管理信息化对事业单位竞争力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反映。由于财务风险的外部性和联动性,致使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必须在充分集成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和控制。

(2)风险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

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事业单位员工素质的提高程度、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人员队伍培训状况等等。

(3)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完成信息技术对信息的方便、高效地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质的飞跃提供可能。在组织保障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工作等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与提升功能。

四、评价指标的实施

1.数据收集和准备指标体系的测度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一般采取的方式为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根据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来考虑,需要准确数字的以回答提问式为主,并标注好数据的单位;对定性方法评估的内容以选择回答为主,在选项中列出相关的程度序列,为量化打好基础。

2.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实施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反映事业单位信息化的指标不仅数量多,而且属性不同,量纲不一,要使众多的指标能够构成一个数值,对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估,就要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测评。计算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方便分析。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最高值法、最低值法、级差法(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法、标准差法、理想值法、特定数据法。具体的标准化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总之,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掌握先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缩短距离。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事业单位的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质量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将财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财务质量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依据八项原则,搭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

(一)根据“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财务部门应根据这种内在要求,应当以动态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视野充分考虑顾客当前和未来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切实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关于抓质量、保安全、抓管理、求长效、抓基础、促发展、抓全局、管长远等根本目标的实现。

(二)根据“领导作用”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领导定位

根据“领导作用”原则,领导者应严格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凡是涉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开支必须经领导组集体酝酿决策的规定,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制度落实,建章立制,狠抓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根据“全员参与”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客体定位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实质上是全体财务人员参与的过程,要以绩效考核为导向,实施目标引导,评估验证,激励奖惩,建立科学、公平、可覆盖、可衡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对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细化分解,将责任分解到每一名财务工作人员。财务部门,一是要加强对全体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爱岗敬业的意识;二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人才强业战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完善岗位准入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履职能力,从源头上保证财务工作质量。

(四)根据“过程方法”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执行定位

“过程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方法。财务部门,应明确每个过程为取得所期望的结果所必须开发的关键活动,确定实施和管理这些关键活动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并明确其职责和义务;同时财务管理的具体过程的相关部门包含了法制、科技、风险管理等综合部门,财务部门应正确识别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接口关系,进行必要的内部沟通、分析和评估。

(五)根据“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系统定位

“管理的系统方法”的本质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财务部门首先要在“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正确识别并理顺与财务管理过程中其他主管部门的衔接关系,整合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建立自身的管理体系,并保证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其次为了取得财务管理所期望的结果,财务部门应明确自身所负责各个具体过程、每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和互动关系,力求使各项管理活动彼此衔接紧密、协调一致,保证管理过程取得预期的效果。

(六)根据“持续改进”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定位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永恒的目标。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树立开拓意识,通过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强化教育培训效果,确保从事质量体系过程中的财务人员能够胜任工作,保证质量体系管理过程的顺利运行,保证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七)根据“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定位

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有待决策的问题,以数据化事实为依据作决策,可以防止决策的失误。财务部门凭借着天然的条件,可以凭借着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将科学的决策建立于精确的数据分析之上。

(八)根据“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原则实现财务管理的环境定位

供方是向本组织提品的组织或个人,是组织的合作伙伴,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组织应正确识别和选择关键供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财务质量管理体系。财务部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单位的联系沟通,为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历经四个时期,收获财务质量管理体系成果

(一)初期:体系运行第1个月

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经历了从无到有或从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转变。这时如果把体系比作一件产品的话,它是“毛坯”。大家对体系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楚的认识,对如何适应体系要求还感觉无所适从,更不会发现体系中从在的诸多问题,只是感觉体系很神秘,硬着头皮去落实体系中的各项要求。

(二)磨合期:体系运行第2个月

在执行体系要求过程中,逐步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时会对体系很反感,认为其束缚了手脚、增加了工作量和出错的机会,而这种现象正是体系自我诊断功能的初步体现,这会使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做法浮出水面。这一时期千万不能松劲,一定要抓住时机,组织人员分析原因、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并确保整改到位。这一时期的体系是“半成品”。

(三)完善期:体系运行第3个月

这时的体系已没有明显的错误,人们也认清了体系的真面目,已从内心接受了体系,执行体系要求已经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额外的负担。这时的体系是“合格品”。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系转型;业务中心;业务流程

当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重组电网资产等改革目标基本实现,电力体制改革正向更纵深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电力企业提供了跨越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十一五”期间电网投资规模高达1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需求、迅速扩大的资产规模、快速发展的电力市场。对电网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经营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电力财务人,必须抓住机遇,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触角和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实现从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账房先生转变为“经营型、控制型”现财者,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

根据电网企业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并存、没有定价权、资金密集、资产密集、资产经营战略导向不清晰、资产经营回报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仍然薄弱、财务价值未充分发挥等技术经济特征,广东电网公司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主动切入企业经营管理,以实现综合经营绩效最优为目标,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开展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组建“三大业务处理中心”,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风险管控、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功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财务支撑。

一、以业务重组为基础组建三大业务处理中心

财务与会计职能不分,是目前财务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将目前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重组划分为三块,在省公司财务部组建三大业务中心,即“会计核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将核算功能和结算功能分离出来,新组建强大的财务管理中心,突出价值管理、风险管控和决策支持等核心价值功能。三大业务中心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形成财务管理的有机整体(图1)。

(一)会计核算中心

电网企业组建“会计核算中心”,实现会计核算“一本账”的目标。可进一步规范和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支持。

会计核算中心属“事务型”性质。归口负责集团整体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集团会计政策管理、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建设、集团会计核算体系建设、集团财务报表体系建设、组织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编制集团财务会计报表、开展财务报表分析等。

1 职责界面

省电网公司,履行集团会计核算管理职能:各基层单位,执行省公司会计核算政策,按照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登陆财务信息系统远程录入凭证上传省公司,生成本单位财务报表、本单位的财务报表分析等。

2 业务流程图(图2)

(二)资金结算中心

组建“资金结算中心”是解决资金流的集约化管理问题。实现“资金管理一个池”的目标。

资金结算中心属“事务型”性质。归口负责集团整体的资金收支结算业务,包括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集团资金计划管理、集团资金安全管理、集团资金收入管理、集团资金集中支付、现金流分析等。由于资金结算中心属事务型性质,因此资金融通、担保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归入新组建的“财务管理中心”的资金管理职能。

1 职责界面

省电网公司,履行集团资金收支统筹管理和集中支付功能;各基层单位,执行集团资金管理制度。负责本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安全。

2 业务流程图(图3)

(三)财务管理中心

组建财务管理中心,是构建“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在组建核算中心和结算中心后,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工作效率将有很大的提升,并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

1 职责界面

省电网公司,负责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发挥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价值功能;各基层单位,按照省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负责地市供电局相应财务管理职能,发挥财务在价值管理的核心作用,确保省公司各项经营决策部署有效落地并发挥作用。

2 业务流程图《图4)

二、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图5)

新组建的财务管理中心属于“管理型、控制型”的性质。通过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风险管控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功能。

(一)构建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 两大核心原则

第一,强化企业资源与经营风险的管控。全面预算管理运用价值管理手段,按照“企业资源统一分配、执行进度有效监控、经营风险及时预警”的管控要求。高度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将企业价值与各级组织的具体目标、岗位职责相联系,做到事前优化资源配置,事中确保执行质量,事后评估经营绩效,保障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实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协作。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按照“目标统一、权责清晰、流程贯通”的要求,做到业务规划与财务规划有效衔接,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充分融合,业务执行与预算控制高度协同。

2 四大管理过程

制定财务规划,即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各业务条线的业务规划,以促进企业综合经营绩效最优为目标,通过建立财务规划模型。合理筹划安排财务资源,确定企业中长期的财务目标。

设定年度目标,就是在财务规划的总盘子内,建立目标分解模型,通过经济增加值(EVA)等关键绩效指标评估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状况和发展预期,确定其能力差距,有导向性地将总体规划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形成各层级单位的年度预算目标。

制定全面预算。其中对于供售电量、收入、购售电价、成本费用等指标,认真分析经营形势和市场环境,规范成本开支范围,通过制定标准成本或确定管控原则,优化成本开支方向。对于资本性项目预算,通过建立预算准入模型,从安全生产、经济效益、技术发展等维度对项目进行优选评分,提高项目投资回报率。

监控调整。建立立体、多层次的预算分析报告体系,建立滚动调整机制,快速应对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执行情况变

化,及时调整企业资源配置。

3 五大保障体系

实现全员预算。各预算主体都应建立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编制执行机构的三级责任网络,使预算的管理责任最终落实到具体岗位。

设计标准流程,以明确的层级管理、清晰的职责分工为基础,核心业务流程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管理过程。

完善预算制度,对公司成型的预算管理思想进行提炼升华,对先进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完整的考核机制进行规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公平、合理的预算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实现预算管理从过程到结果的全面考评。

搭建大计划大预算管理信息平台,支持从战略规划到监控调整的预算全过程管理,并通过与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耦合,实时获取业务数据。实现预算管理与业务活动的结合,体现预算管理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和管控。

(二)构建集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1 深化集约化管理,实现资金管理“一个池”

建设集约、规范、高效的资金收支体系。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资金收支先集中到市供电局,撤销县区供电局的银行账户;第二步撤销市供电局的账户,资金收支直接集中省公司。

2 加强资金融通管理。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优化银行融资。一是发挥电网企业的品牌优势,争取优惠的贷款利率;二是合理判断经济运行走势。选择合适的融资时机;三是结合企业资金流状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期限。

盘活自有资金,加快电费回收。加速回笼资金。规范资金支付。合理推迟支付。

增加融资渠道,如果将来条件具备,可以考虑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或开展重大资产融资租赁等。

以资金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引入“零现金”的管理理念。对现金流量进行精准预测与规划,充分利用自有资金,深化与银行机构的合作,科学安排投融资计划,提高资金流动性,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3 建立资金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资金安全管理评价机制。如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通过向生产线的安全管理学习,树立“像抓生产安全一样抓资金安全”的理念,建立了资金安全管理“千分制”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资金安全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监控平台,动态监控各单位资金运转情况,并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分析。

(三)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1 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实现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协同。统一规范资产的分类、名称与编码,推行资产条码管理,建立账、卡、实物、责任人四位一体的责任机制,确保账卡一致,账实一致。

2 实现精细化管理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牢牢把握固定资产的前期购建、运行维护、流动调配、减少处置等几道关口,通过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对固定资产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入产出分析,讲究投资效益。节约投资成本,实现由重视投入到投入产出并重的转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合理调配资源,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和盈利能力,实现由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加强重要设备的研究和管理,从分析设备生命周期成本和缺损性能趋势入手,监控和评价资产的运作和状态,寻求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电网规划和改造建议。

3 构架资产信息大平台

业务应用层通过集成的信息平台固化业务流程,打破部门界限和信息壁垒,实现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高度统一;管理层用于收集、整理和提炼业务信息。为公司管理人员及时提供资产规模、结构、状态。资产的投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设备的健康和运行状况等资产规划、建设及运营信息等;决策支持层通过建立决策支持模型,为公司资产策略,如投资策略、采购策略、检修策略、运维策略等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4 建立科学资产评价体系

全方位分析固定资产投入和利用状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合理布局,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5 建立资产损失问责制度

制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对资产从投资决策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跟踪问责。以资产处置和损失处理为切入点,厘清责任归属,明晰责任性质,判定责任人员,追究过失责任,规范处置行为,防范资产流失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构建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

1 树立全过程成本管理理念。按照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过去的“不可控成本”和“可控成本”划分调整为“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同时,在“供电单位成本”指标下拆分出“单位电量投资成本”、“单位电量运维成本”,分别从建设和运维两个维度进行成本管理、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的导向性会更清晰。管控效果会更好。

2 做好全过程成本管理

做好电网规划设计管理。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的节约是最直接的节约――不言而喻。

做好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通过招投标和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做好源头成本控制。

做好电网运维成本管理。规范成本开支范围,推进成本开支标准建设,保障核心业务需求,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优化成本结构,均衡成本开支。

(五)构建集团税务管理体系

1 加强税务筹划管理

深入研究税务法规政策。整理涉及适合电网企业的税务政策及优惠政策,研究建立适合企业的纳税方案。统一规范集团的纳税行为,降低税负和涉税风险。

设立税务筹划净收益、税收负担降低率等指标,对税务筹划方案的执行情况、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将纳税筹划变成动态循环的过程,提升税务筹划价值。

2 建立税务政策库

研究梳理企业的各个纳税事项,按不同的涉税事务、不同的地区对税收政策进行整理,建立企业税务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为各单位更好地利用税务政策提供保证。

3 营造税企良好关系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一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能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同。企业的税收筹划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避免无效筹划,这是税收筹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六)构建集团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1 强化财务监督约束机制

积极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财务监督职能,主动切入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进行全过程监控,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财务监督约束要重点以预算准入、合同审批、资金开支审批、项目后评价等环节为切入口,履行好财务“管事”的职能。

2 加强风险评估监控

深入分析、梳理评估财务风险,从风

险影响、风险发生频率、企业控制能力和风险覆盖面等方面,系统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整理汇总形成“风险控制库”(表1)。针对风险监控点,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植入流程,从根本上防范风险。

3 建立重要指标监控预警机制

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预警和监控,对异常趋势做出判断与评价。规避目标偏差的风险。首先,通过采用二维多因素分析方法,判断各项指标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以及不能完成的严重后果,甄选出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业绩指标,并纳入预警监控体系。其次,为每个重点监控指标设定评价方法,当实际执行结果进入风险监控区时。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对资源使用进行效率的预警和监控。监控资源的使用效率,按一定周期进行评价,对资源使用效率过低的情况或异常趋势及时预警。资源使用效率监控和评价的结果,作为后续资源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七)构建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体系

1 经济活动分析(预算执行分析)

分析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机遇与威胁,总结经营管理亮点,指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应对措施,为企业正确地进行战略决策、高效地开展资本运营、圆满地完成经营目标做好支撑。分析要点包括:要加强宏观经济分析,掌握电网企业营运的社会基础及其变化i要实现与业务联动。掌握财务数据后面的业务驱动因素;要把握“总量、结构、趋势”三要素;要通过经营分析做好下阶段的工作安排。

2 专题研究分析报告

专题研究分析报告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管理领域进行专项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建议。

资金管理分析报告。分析集团的资金收支总量及结构、资金周转情况及效率、投融资情况、债务与资金成本、资金安全管理等,并提出管理建议。

税务管理分析报告。对企业的税务环境和税负水平进行分析评估,系统梳理涉税事项,分析是否对税务政策执行到位,并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提出税务筹划建议,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电价执行分析报告。根据国家的电价政策,分析企业的电价执行情况、不同地区的电价高低的原因,对电价执行不到位提出整改措施。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及有效评估,及时发现内控隐患。提出管理建议,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监督情况报告。通过日常的财务监督,从依法经营、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总结管理亮点。指出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经营对标分析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经营指标、经营管理手段、结果进行对标,发挥标杆效应,查找差距,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项目投资分析报告。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注重有效资产形成,要着力开展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在项目前期的规划与准入阶段。要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效益指标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电网基建项目、大金额的技改项目,财务要真正切入,借助模型或其他的管理工具开展效益评价。使企业的项目投资能兼顾社会效益与企业的营运效益。项目投运后。在项目后评价阶段要引入财务评价指标,对企业的投资效果进行回顾、总结、检讨,不断地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水平,促进企业投资效益有效增长。

(八)构建集团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图6)

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引领企业经营导向、促进战略落地十分重要。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最终反映在指标上,有怎样的指标就有怎样的管理、就有怎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有需要的可以往下细化延伸。

其中:一级指标(核心指标),是对电网企业,最能体现核心价值导向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回报率、经济增加值(EVA)、净资产收益率等。二级、三级指标,要确保对一级指标的有效承接,确保与一级指标的相关性和控制指标数量。包括:购电单位成本、供电单位成本、线损率、万元固定资产供电量、电费回收率、供电可靠率等考核指标。

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活力和效率是体系生命力的保证,如何实现集约管理和营运效率的协同,是体系建设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要遵循。集约管理、远程处理、就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集约管理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集约管理等于集中管理;二是集约管理等于集中处理。

财务管理转型有一个过程,还要涉及科学合理的流程制度、贯通业务的信息系统以及高素质的财务队伍等方方面面。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推进、协同开展。

【参考文献】

[1]潘飞.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会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候龙飞.现代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公司形态为代表的企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崭新的企业形式开始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恰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最大保证。

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这就要转变管理理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改变“财务就是核算”的错误认识;其次,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解决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问题;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经过多年运用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分配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而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套用,而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吸收利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先进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二、建立财务预测系统,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掌握信息滞后,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工夫,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编制出一套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预算体系。由此要充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的预警能力。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强化信息反馈能力,并根据市场信息地变化安排企业工作。

着力于做好预测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预测工作,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财务活动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等方面避免盲目性。

搞好销售预测及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预测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搞好销售预测,企业才能合理安排生产,预测目标利润,编制企业经营计划。

围绕目标利润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及编制全面预算,有助于企业开展目标经营,为今后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围绕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地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三、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特别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为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筹资决策上应慎重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筹资方式,以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如果财务杠杆率过高,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率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财务的安全。因此,企业要加强销售客户的信用调查,合理确定赊销额度,避免呆账、坏账损失;避免随意决定赊销额度,盲目贷款,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

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分析还要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如果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一些不正常情况,如存货激增、销售下降、成本上升等要密切关注,弄清情况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对策,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防止风险,分散风险,把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四、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挖掘内部资金潜力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安全高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就要重视以下几点:

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货款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增强企业的支付能力,提高企业信誉。

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防止费用超支现象。对企业按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促进企业自我的发展。

五、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薄弱,费用支出控制不严等问题,为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控制水平,搞好成本决策和控制,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确保出资者的资金不断增值就显得尤为关键:

树立成本意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部门的成本目标和责任,并与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提高企业成本竞争能力。

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理。通过研究市场变化调整成本管理重点,把降低成本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建立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和牵制制度,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报表和分析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拓宽成本考核的范围,改变目前的定额成本法为目标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不但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应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售后的后续成本。真正把成本管理中心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上来。

六、实行企业财务公开,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适应建立规则健全,运转有效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财务会计面向市场,由财务秘密转向财务公开,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社会和投资人服务,确保投资人的权益。同时建立会计报表社会公开制度,加快建立以强化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社会监督体系,按惯例向公众公布经营状况。

篇8

[关键词]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财务风险是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必然现象,对于任何一个经营者和企业来说财务风险都是必不可免的,无论企业采取哪些措施都不可能完全规避财务风险,只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和威胁。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其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财务风险概述

(一)财务风险概念界定

风险一词由来已久,但人们对风险的定义却尚未统一,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风险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主要是对未来事件结果的一种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既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第二,风险带来的损失是无法确定的,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风险主要是不利事件的集合,强调风险会带来必然的损失,但这类观点不认为风险是可以测量的。第三,风险是可能发生损害程度的大小,这类学者认为如果风险的损失在预期范围之内则不认为是风险,只有实际损失大于预期损失时,大于的偏差被认定为风险。第四,风险是风险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风险构成要素一般由风险因素、事件以及结构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风险因素是重要素间的基础和前提,风险事件是外部环境发生的导致风险结果的事件,是风险存在的充分条件。同时风险事件也是搭建风险要素和风险结果的桥梁,将风险转化为现实。本文研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时中的风险主要是指最后一种风险,即风险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财务风险种类划分

财务风险根据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多个种类,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财务风险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以及利率风险;其次,根据企业管理部门面临风险的表现可以分为战略性财务风险、总体性财务风险以及部门性财务风险;再次,根据风险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普通时期财务风险、特殊时期财务风险;最后,根据资金运动过程可以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本文主要以资金运动过程分类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探究,根据制造业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三)财务风险主要特征

财务风险是财务与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客观性。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大多由一些无法控制和预料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此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客观的,直接导致财务风险也是客观的。国家经济、企业经营、市场价格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的风险,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都决定了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只能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降低风险的损失,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风险。第二,普遍性。市场经营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以各种形式贯穿于资金运动的始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第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是形式都是不确定的,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导致风险的复杂,人们不能完全掌控风险。第四,客观可度量性。尽管财务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观察,采用数学或统计的观点对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将风险量化。第五,可控性。尽管财务风险不确定,但人们依然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经济风险进行事前的预测和防范,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这一角度来看风险并不完全属于突发事件,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第六,损益的两面性。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社会的进步,财务风险不再局限于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相反还有可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抵御措施加大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力度。

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筹资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司公司对股权融资有着强烈的偏好,带来的是高资产负债率,同时负债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流动负债偏高。我国对资本结构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当企业负债水平不超过一定限度时,其负债可以抵减一部分所得税,从而形成一种杠杆利益。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该项政策,当企业经营良好时可以加大负债比例从而降低加权平均资本的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以获得长期发展。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与该目标相背离,进行了一系列与经营目标不符的投资行为。根据以往经验和数据可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2011年至2013年整体投资率仅为4.94%,但有些企业的投资率为19.28%,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投资不足、投资过度等多种情况,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收益分配风险管理现状

从收益分配角度上来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股利支付率不高、缺乏连续性等问题,股利分配制度极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具有较大的权利,根据自身利益需求随意更改股利分配方案,股利分配方法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致使二级市场上股价经常发生异常波动。其次,同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会存在多个股利分配方案,在分配股利时没有科学的依据进行合理分配。最后,股东大会执行力较差,不能按时足额支付相应的股利,严重侵犯了股东们的合法权益。

三、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多数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主观上认为只要资金运用得当就不会有财务风险,但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开展财务活动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对上市公司极为重要,由于管理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导致风险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2.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体系。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体现着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措施,形成适合本企业的独具特色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我国会计制度发展较晚,体制上不太健全,尤其是制造业,多数企业是由粗放的生产方式发展而来的,财务系统仍然滞留在核算阶段。电算化系统虽然在不断普及,但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尚未形成,财务预警系统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在客观上导致上市公司在复杂的市场中缺乏财务方面的竞争优势。

3.资本结构失衡。资本结构是公司资本中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所占的比例。资本是企业运行的血液,资本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公司运行,也是产生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原因主要是筹资决策失误,资产负债率过高是其直接体现。上司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企业缺乏偿债能力,资金难以变现,直接引发财务危机。

(二)外部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验。我国上市公司有两种起步形式,一种是原国有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另一种是民营企业上市。相比而言,由国有企业发展而来的上市公司在财务制度上较为健全,但其财务活动受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中缺乏适应性。而民营企业发展而来的上市公司在初期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信誉。两种上市公司都存在相应的财务风险。

2.经济因素。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对上市公司有显著的影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错综复杂,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外部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着上司公司的财务活动,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决定着企业是否有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税收、经济危机、国家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又直接制约着上市公司的发展方向,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上要不断适应这些复杂的变化。

3.政治因素。社会政治环境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大环境。不同地区在社会制度上的差异意味着社会政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变化性,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可能产生政治上的冲突和摩擦,对经营范围较广的上市公司来说,这些冲突和摩擦必然会影响到财务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等将逐渐暴露出来,给企业的财务活动造成阻碍。

4.其他因素。公司一旦上市就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用,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股市有明显的冲击;科技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一旦发生计算机崩溃、机密资料泄露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安全,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直接损失。

四、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时监控企业经营活动中潜在风险的一种手段。财务危机的发生意味着企业中早已存在财务风险因素,但企业未能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早发现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企业损失。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考虑国家政策导向,保证经营方向符合宏观经济环境;其次应当审视所处行业发展状况,恰当评估该行业的整体风险水平;再次应当考虑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如果市场较小则应扩充产品范围;最后结合本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进行风险预警,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二)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应当学会利用财务杠杆,根据不同阶段的生产规模选择合适的债务融资比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的重点是筹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起点就是筹资风险的管理。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直接考验着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是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否则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不断增加。企业在债务性融资时应当注重还款期限的安排,做到适度负债。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企业负债率可以适当提高,而发展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应降低负债比例。企业可以运用无差别点分析法,在收益相同的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资产负债比例,通过优化资本结构的方式来降低财务风险。

(三)提高营运能力

提高营运能力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系统性、长期性工作。首先,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当前上市公司管理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应当多了解审计知识,明确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上市公司应当恰当利用风险重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兼并、收购是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重要形式,能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兼并、重组不是简单的生产和资本的相加,而是会计制度、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的融合,只有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生产范围相似的企业才有兼并和收购的价值,与企业的生产范围形成互补。当前的制造业依赖先进的机器和技术,机器的折旧、技术的更新、设备的互补性是制造业在兼并重组时应慎重考虑的因素。最后,企业应通过创新来提高营运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技术才能拉开与其他企业的差距,抢占市场资源,这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四)强化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企业的财务报告应当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的要求。内部控制只能做到风险防范,而不能化解和转嫁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和风险度量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内部控制只能影响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是企业采取对策的前提,也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能防范企业在经营中常犯的错误,结合企业的风险规避措施组成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制造业财务危机屡见不鲜,因此加大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是一种必然趋势。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多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同样如此。目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多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制造业上市公司要加大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力度,构建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财务风险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泮敏,曾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以我国制造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5(21):63-67,68

篇9

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等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形态,在知识要素的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与技术都产生一系列动态性和多层次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态,推动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成为众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创新

一、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体系

(一)财务管理理念更加突出企业价值

技术要素、知识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企业价值作为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支配企业发展的内在要素也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基本前提,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式发展,必须重视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价值中的核心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企业的价值结构和价值内涵。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协调的主要方式,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样重视企业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在企业内部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中的关键地位,并把对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本质上是以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协调,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相协调以及更加突出企业价值。

(二)财务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物质资本和实物资本占据决定性的位置,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风险因素较小,而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发展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无形资产对企业市场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管理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财务资源的运转效率以及安全性,企业在经营风险的考量下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来源有两个:第一是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企业能否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决定了企业适应市场外部条件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低效的财务管理必然及时识别和消除市场风险。第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风险。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实物资产的管理更有难度,和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投资管理、财务决策管理中的漏洞和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

(三)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强调管理的动态化和灵活化

知识经济背景下无论是经济信息、财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都需要快速地传播、收集以及处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是通过高效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获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高效、实时处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动态化和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流与市场信息、决策信息必须同步协调,因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实时化显示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和各项管理至关重要。其次,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及时地识别、监控和消除,这也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态性,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一)多元化目标体系下要注重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市场价值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的利益体系也随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而产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摆脱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体系,多层次的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协调知识资本效益和技术资本效益对企业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归属和分配,必须重视知识要素地位上升所带来的利益格局扩展、利益分布范围扩大的问题。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利益分配和利益管理的基本途径也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例如: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来,忽略了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意识弱,风险管理要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交易活动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虚拟化特征更加明显,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经营过程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反馈速度等都在互联网思维的支持下快速提升,信息收集的不及时、信息处理存在漏洞等都会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所面对的风险因素多、风险管控难度大问题。然而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风险意识差、风险因素识别效果差、风险管控不及时等问题,财务管理风险因素的积累以及爆发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管理不重视就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部分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在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和债务问题,导致经营风险迅速累积,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要充分借鉴新技术手段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不仅需要对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利益分配、无形资产、财务管理服务等进行全面的协调,管理的基本理念、内容、要求、目标以及标准都产生了诸多的变化,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提升,必须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如企业财务资源计划系统等。企业首先要对自身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环节、流程、信息、资源有全面的评估和认识,然后结合自身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模式以及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财务信息、经济收益、潜在风险因素、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等进行有效管理。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对信息处理效率、经营决策合理性、风险识别能力、财务管理全面性更加重视,因此结合新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成为必然。

三、知识经济下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新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

知识经济的崛起促进企业资本结构、价值体系的改变,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往往对应着企业大量的经济投入与潜在的经济收益,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对外交流的扩展、经济活动的增多、财务管理范围扩大都使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重视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第一,重视风险评估和风险因素识别,提升对企业内外风险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的预测能力,提前采取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措施。第二,创新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特点和经营需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中风险管控的各个环节,实行对风险因素的动态监控和动态预警。第三,重视风险决策。通过财务管理的方式与途径形成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的协调机制,密切关注企业内外经营条件、经营信息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形成风险决策,有效管控财务风险。

(二)通过财务资源计划系统以及网络财务提升财务管理动态性

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要求是知识经济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处理需求多决定的,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必须依托财务资源计划系统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财务资源计划系统通过对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以及管理环节的有效分解、财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和显示、财务风险因素的及时识别和消除等来达到提升财务分析的全面性、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财务资源优势的目标。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通过会计电算化、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及时处理财务信息、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与安全性等达到辅助财务决策、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等目标。例如:企业通过建立财务资源计划系统形成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同步协调,利用网络财务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等。

(三)注重企业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主要体现,而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注重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加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要做到:通过建立长期性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明确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地位、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经济投入、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体系。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做到:有效扩展企业对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范围、将无形资产的动态管理纳入财务管理体系、重视企业投资活动中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注重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等。

(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模式的创新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和财务管理方法。首先,要创新财务管理目标。要摆脱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提升人力资本利益、完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重视财务管理效率、建立企业长效激励机制等纳入财务管理目标体系,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的价值、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创新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投资和融资管理。逐步提升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投资、融资活动中的比例,优化企业的投资结构,提升竞争力。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完善风险识别、风险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的机制,建立以风险预测和风险预警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和动态性。最后,要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企业要重视对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考核、评估和分析,并形成与之相协调的财务决策制度,突出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技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与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受到知识经济的支配和影响。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突出企业的内在价值、更加注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更加强调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化。如今以技术实力和知识要素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席卷全球,企业能否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能否提升管理效率都和财务管理有非常大的联系。

作者:王午峰 单位: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杜娟.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新探[J].商场现代化,2015,05:210-211

篇10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 预算管理水平 管理质量

一、优化管理结构,寻找适合的管理方法,发展最新的管理理念

首先,在石油企业整个的预算管理中,不可能由单独的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来完成。因此,为了达到提升石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的,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于工作的热情。只有使员工具备了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也能够提升财务预算的水平和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到对于员工的控制,防止人才的流失,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待员工,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其次,在企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更应该注意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方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不能一成不变的对待整个市场的发展。另外,还要紧跟社会时代潮流,防止因为照搬照抄给企业带来不应该出现的损失。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减少项目的质量严重下降问题的发生。另外,企业当中也会存在一些人为的因素所导致的错误,会使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失真失准,甚至导致有些财务预算的管理不当。这主要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基建项目的管理异于一般经济性的项目,它代表着国家的政策意向,体现国家的决策,具有一定的事业性质。

二、改进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认识,转变财务预算观念

首先,财务预算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企业经过多年的累积与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这样的成功经验是企业自我约束与控制和发展的方法,他可以提高企业效益,使企业少走弯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管理。其次,预算管理不止关系到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关系到整个企业各个资源的整合。再次,增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法制观念及约束性,实现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二)对财务预算实行科学编制,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要有充分的时间来安排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他要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满足企业业务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还要考虑整体。所以实行科学的编制,可以精确地掌握公司财务内部方方面面的信息,以便于做出精确地财务预算。

(三)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流向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是要制定内部管理监管制度,通过对资金实用的监督,让企业各部门提高监管一事,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二是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考核,实现资金使用全过程追踪文晓管理。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预算管理重点

第一,石油企业预算管理以预算控制成本控制为基础,有力的控制住现金的流出。只有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金的流出,才能够在根本上把控住财务,也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企业的各个项目,各个指标。并且还能够更有力的节省资金。另外,在节约资金的基础上,要切实保证企业的安全问题,最大程度的降低一切风险。之后把风险和危险因素最小化才能够更有力的使管理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

第二,把握石油企业的利润成本,有效管理财务预算。在完成企业财务预算和保证企业稳步前进的基础上,降低使用成本也是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一大重要问题。石油企业的利润和成本是紧密相连的,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就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第三,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努力增加预算的准确性。在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而且,企业需要的全盘的预算,每一个部门都有责任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体现出自身的责任。另外,要时时刻刻跟进社会的变化发展,不要一味的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预算。并且,要保持和各个部门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情况,根据变化的趋势改变策略,使得预算更有效率,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第四,石油企业预算管理应该与网络建立信息网络相结合。通过石油企业内部信息公开化、财务信息的网络化,这样就减少企业决策者的盲目性,进一步更快的掌握公司整体信息。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协助管理者更好地监管和控制,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监督管理决策。构建内外信息一体化,管理者将公司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科学的掌握市场机遇,做出更好地经济决策。

四、结论

石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需要依靠企业中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制度来保证实施的。各内部的相关责任单位,都应该各尽职责编制好本企业的各项预算。预算管理的好坏事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确定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资金流量的动态平衡,实现企业资金按预算形式有序流动,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运行规范、有序。

参考文献

[1] 何瑛.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管理,2004(23).

[2] 李剑锋.浅谈企业化财务预算管理.中国商界,2009.

篇11

摘 要 强化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是医院进行高效、优质、低资源消耗管理的有效方法途径之一,它也同时直接与医院的管理质量相关联,是医院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果好坏的关键点。在这里,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认为若想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需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 医院管理 财务管理 质量提高途径

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落实到具体的医院工作中来,指的是对于医院运营资金的筹集、组织使用、管理分配等相关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有计划、有协调性的工作总和,财务管理工作是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在整个管理职能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伴随医改体制强化与完善,社会医保制度的普及健全,怎么样把医院的财务管理质量提高上来,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探索。

一、强化职业思想道德培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者业务素质

医院财务工作者要强化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增加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在日常工作的同时,研究寻找加强财务管理,增加收入、减少开支的途径办法。

二、明确财务预算重要意义,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的前提,首先要能够分析出各种因素给医院收支工作带来的影响,根据影响合理编制预算。坚持做到统筹兼顾,量入为出,力求节约,收支平衡。要考量到医院实际资金情况,率先安排资金到需要重点发展建设的项目中去,把不合理的支出砍掉,在执行过程中,遵循财务制度要求,突出责任,分析预算指标,把各岗位各工作的任务落实好。按季按月预算,按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以期实现预算目标,提升经济效益。预算经费严格审批、分级授权,药品采购、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工作必须上报医院主要领导集体讨论,并由财务科室进行复核。

三、对成本核算工作重视起来,形成完善的核算制度

医院了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理所当然需注重成本、效益之间的系统评价。

(一)建立起成本核算组织与相配套的成本管理网络,对单位收入、收支范围、费用项目都做出规范。

(二)医院内部要全面展开独立病种成本核算与项目成本核算。

(三)实行医院核算同科室核算两级分开协调进行的办法。

(四)健全激励机制同约束机制,强化成本预测、成本核算等为主的成本管理工作。

四、认识到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是医院资金流动的主要部分,对于它的管理效果会对医院经济效益带来直接影响。应当建立起药品财务管理的专门工作部门,对于药品的采购、库房的管理;都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每个月对各种药品的消耗动态做出总结,按照标准编出分期采购计划。在药品正常供应的情况下,库存量一般在二到四个月。要注意处理好药品积压和药品紧缺之间的矛盾。把握住供求信息和市场动态。坚持按照主渠道进货。此外,抢救药、急用药要积极组织进货,达到医疗需要。

五、对病人欠费现象的财务管理办法

病人的欠费现象也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欠费会对周转资金造成损失,也可影响到医疗质量,进而对医院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应当采取下面几个措施:

(一)根据病人病情与相应的治疗方案,让病人交纳一定的押金。

(二)每天交给病人一份费用清单,使病人了解收费细目。

(三)设置临界催款标准,到达这个标准的,催病人交费。

(四)大型或者长期治疗的病人,用分期结算的办法进行治疗。

六、强化财务监督工作

任何一个部门的财务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作为保障,医院也不例外,

财务管理者需认真监督,对各类经济活动的职责做好检查,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办事。对资金统一调配,实时监督,要充分发挥起财务工作者监督的权力,保证资金的安全。工作中要把握几个方面:

(一)医院收入、支出,都要处在财务科管理与监督下运行。

(二)财务部门应当按规定用好医院资产。对物资购进、分配、使用各环节把好关。

(三)发挥起医院审计、纪检、财务等职能部门作用,经常不定期的检查,与此同时,建立起相应奖励处罚措施。

七、强化网络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工作制度

计算机在工作的广泛应用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它表现出了程序规范、范围广泛的优点,对于医院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十分重要。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计算机系统化管理工作开展起来的前提,是一定要有相应的规范化制度做保障,比如说,和网络化工作有关的财务文档要有存档备份文件,重要材料需要有同步的纸质文档。此外,医院需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止数据遭到窃取或者破坏。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口令密码的保护工作要做好,在规范的要求范围内进行操作。真正做到业务管理标准化、资料数据完整化。让网络化在财务管理质量提高工作中做出更大贡献。

八、总结

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属于综合系统性的管理,它涉及到了医院内部系统管理与医院所处环境的方方面面。把它的质量提高上去,需要我们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行经验的总结,教训的吸取,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国家的医改大环境,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把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真正提高上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医院的管理工作做出财务上的保障,使医院的整体管理制度更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成杰.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8.2(243):48.

[2]龚禹.浅谈医院财务管理在HIS系统下面临的问题.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5):804.

[3]黄少敏.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5(二卷):5.

篇12

关键词:质量损失财务成本管理有效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加快,市场经济全面开放,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加剧。从本质上而言,企业竞争能够保证其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其资金管理水平。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很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质量损失以及做好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并逐步改进资金的管理办法,完善产品质量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企业管理思想的落后,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产品质量与财务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两者的互补作用。其实,产品质量要靠现代化设备、优秀的生产者等因素来保证,而这些内容又要依靠资金来予以完善,只有将产品质量管理投入纳入到财务成本管理之中,才能减少企业的质量损失,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基于质量损失进行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合理划分企业的财务成本。企业的财务成本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命脉,是企业做好资金分配的前提。将产品质量损失纳入财务成本管理之中,能够进一步准确划分企业资金的成本应用情况,进而帮助企业领导者明确成本的投资水平,使财务成本的应用更加科学完善。

第二,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生产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基于质量损失的财务成本管理能够提升成本投资的可控性,结合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情况制定严格科学的资金对策,明细划分产品生产设备资金、维修资金、人员资金、耗损数值等等,从而提升其整体运行水平,完善产品的生产质量。

第三,有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众所周知,企业资金是企业经营的基础,财务成本属于资金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质量损失的财务成本管理,能够将企业的成本投入情况进行明确的划分,帮助人们掌握企业成本在各个项目上的支出,从而提升企业资金的运行效率,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基于质量损失的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很多生产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基于质量损失的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但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上其起步时间的限制,就使得在具体的成本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质量成本控制与其他内容混淆

做好质量成本控制是降低企业质量损失的重要方法,财务成本控制涉及到的内容众多,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成本管理和资金支出都属于该范畴。即便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应该将质量成本控制纳入成本管理之中,但在具体执行中仍旧会把资金分类混淆,经常出现成本质量支出记录到设备折旧支出上,无法准确掌握质量成本的具体花费,不利于资金的合理管控。

(二)缺少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想要提升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减少质量损失,就要健全完善一系列科学的制度体系。但是很多企业只是在口头上明确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和具体方法,并没有科学规划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健全,相关管理中涉及到的设备、项目等不完善,与其有关的数据也不够准确,无法为财务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导致资金管理的混乱无序性。

(三)没有成立单独的成本质量管理部门,内部人员的素质水平较低

财务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宽泛,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财务成本管理中,更加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只有将其进行单独分类,派专人进行核算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其单独划分,负责质量成本管理的人员也缺少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掌握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水平。

三、如何基于质量损失提升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质量成本管理带来的质量损失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明确了在成本管理具体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提升财务成本管理水平,减少产品质量损失。

(一)完善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制度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基于质量损失的财务成本管理工作更是如此。众所周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在质量损失下的成本管理属于其中的一个分支,是近年来新兴的成本管理内容,工作人员很难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对此,相关企业一定要规范建立科学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严格落实管理内容,贯彻落实责任制,从而提升质量成本管理水平,减少质量损失。

(二)明确质量成本管理内容,并派专人进行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是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中不仅需要明确资金在生产成本中的投入,还要充分掌握设备的费用情况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支出,一旦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成本记录错误的现象。对此,企业要单独成立质量成本管理部门并派专人对其进行计算,明确质量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将资金进行分类管理,分析产品质量的最终花费,并详细记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降低企业的质量损失。

(三)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以及财务成本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是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用,提升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前提。基于质量损失的财务成本管理是新兴的成本管理内容,财务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企业要做好岗位培训工作,帮助财务人员明确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避免资金记录混淆。企业还要加强培训力度,树立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监管力度,加强监督管理,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成本管理进行监察,避免资金流失和乱用职权,从而提升成本管理水平,降低质量损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财务成本管理与质量损失就成为了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其财务成本管理能力,减少质量损失,就一定要将质量成本纳入财务成本管理之中,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提升人员工作水平、做好质量成本分类和数据记录工作,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2]李斐然.创新财务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陕西财务成本研究会“2007年财务成本管理创新研讨会”综述[J].财务与会计,2007,20:55-56

[3]范松林,刘刚.推行质量成本管理降低内外部质量损失[J].中国总会计师,2011,02:69-72

[4]刘晓丹.房地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35:407+365

篇13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价值创新型 财务管理

一、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概述

1.企业价值及其衡量方法

企业价值指的是现代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和企业利润存在差异,其中,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以及企业潜在或者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利润则仅仅是企业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具体到事业单位,价值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以净现金流量表示的报酬,与获得该报酬相适应的风险报酬率当做贴现率而计算所得的现值。由此,价值和预期风险存在反比关系,和预期报酬存在正比关系。

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报酬和风险保持正比关系变动,当事业单位取得较大的报酬时,该事业单位必将遇到较大的风险,如果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增加,则其生存状况及获利能力又将随之受影响。基于此,只有在报酬和风险之间达到较好的均衡状态情况下,事业单位才能获取最大的价值,而现代财务管理目标即在于价值最大化,所以,现代管理制度和新型管理体系下,事业单位的着眼点应从以往简单的会计利润,转变为事业单位价值的增加和提升。

2.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的基本思想

在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以事业单位本身整体发展计划的动态分析为基础,有机结合单位内部财务活动与单位竞争长期目标,进而实施事业单位价值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则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单位财务和单位长期目标之间的联系,由两个角度入手,推进事业单位的价值链管理。而事业单位选择和实施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时,主要从单位财务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价值管理、价值型管理会计和价值型财务会计等四大领域切入,强化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长远目标的关注。

对现代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长期目标要求事业单位紧密结合资本市场与竞争长期计划,实现单位外部金融资源与单位自身发展长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匹配,这和单位财务发生极大的差异;长期目标价值管理以事业单位内外部价值驱动因素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比如单位成本控制、变革管理、价值创造管理、机构投资与并购等,显然,长期目标价值管理有机融合了事业单位价值管理、管理控制过程与长期目标管理;价值型管理会计立足于事业单位财务表现及其所遇竞争对手的外部信息,并将二者相连,为单位发展争取最大的竞争优势;价值型财务会计是从事业单位长期目标实施控制和长期目标决策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单位内部财务数据,并从数据中获取更有用的财务信息,实现事业单位价值的增加和拓展。

二、加强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内控中的重要作用

1.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避风险,一套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也需要财务管理的良好运作和不断完善。对事业单位而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应成为单位内部财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建立健全规范的会计管理模式是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所在,以实现事业单位业务经营信息及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2.践行会计监督职能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尤其是《会计法》相关内容,比如,“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的监督职能使得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作用巨大,财务管理逐渐从以往那种附属的、局部的职能向相对独立的、全局的职能转变,会计人员应能够在财务科目处理中肩负起会计监督的主体任务,将会计监督职责履行于事业单位日常经营的全过程。同时,事业单位还应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落实和实施,实现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全过程的监管作用。

3.注重过程管理

传统财务管理多以事中管理或者事后管理为主,这使一些财务风险很难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甚至有些财务问题在发现时就已经难以解决。现代财务管理模式要求财务管理前移,加强过程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要推行过程管理方式,以尽早发现财务问题、财务风险,进而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化解风险、解决问题。

4.提高财务分析准确性

财务分析越准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展越顺畅,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特别是有些事业单位还必须承担起一部分自我经营的任务,其更要提高财务分析准确性,以便为单位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科学的依据,最大程度上减少乃至有效规避因财务分析失准而导致的经营决策失误和风险。

5.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之于现代企业尤为重要,其对于事业单位同样重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及合同过程管理的实施,事业单位将得以量化财务指标,构建内控体系,对于该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全过程,并在不断地风险评估和量化风险指标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构建事业单位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内控体系

1.建立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立一套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并在该体系下,设定单位内部财务长期目标,使事业单位能够以价值增加为基础,向其长期计划管理提供相应的财务决策支持和相关的资本需求。同时,事业单位要开展长期目标管理会计,借助于单位内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指标,对单位长期计划的运行状况实施长期目标控制。由此,事业单位能够将价值创造、管理控制活动及长期目标管理均设定同一目标下进行,实现单位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持续提升,这也意味着事业单位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本质上是事业单位所实践的周期价值增加的变革管理模式。

2.增加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作用

财务管理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内部控制作用,在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内控体系下,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具有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更加强大的内部控制作用。一方面,财务部门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确保管理秩序井然、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应严格遵守我国关于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会计工作职责落实到事业单位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个阶段。此外,事业单位还须看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都过硬的财会队伍,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所遭遇各种风险。

3.加强事业单位新型内控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注重自身内控体系的革新和完善。事业单位应从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内控基本规范和内控制度出发,将内控的具体要求融入单位日常管理中,为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培养群众基础;提高内控体系实施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对于单位内部任何问题和缺陷,能够及时发现、敢于解决,提高内控作用和效果;加强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中会计监督职责,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建立反舞弊机制,在开展反舞弊工作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的顺畅沟通,使相关信息能够在单位内部各个层级之间及时传递和良性沟通,为价值创新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财经界(学术版).2012(02) .

[2]赵霞.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财经界(学术版).2012(06) .

[3]王娟.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的财务管理优化初探.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03).

[4]张顺梁,金奕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技术与市场.2012(08) .

篇1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事业单位都在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变。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环节,是保证单位各项业务完成的前提。

二、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突破口与核心,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

内部控制给财务管理资金的使用提供保证

进行内部控制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率地把管理和监督权力分开,这有利于对银行账户进行规范管理。为贯彻提出的及浪费行为,在对银行账户进行内部控制时,还应着重控制消费性支出,尽可能做到究其来源。通过内部控制管理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得到保障。

2、内部控制给会计的信息质量提供保证

内部控制要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一力面能够从原始凭证人手,仔细核查会计信息的来源,并且能够准确识别虚假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敢于支出并且纠正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中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拒绝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人账,拒绝做假账。通过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岗位设置不科学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主管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控制意识,不够重视单位内会计工作,对财务的收支及管理没有重视到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发挥的把关作用,而更多的只是将其摆在“收付款员”的位置。这种作法行为是不符合新时期背景下事业单位建设应做到政务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的要求的。另一个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的人员一般实行编制制度,但编制人员的数量又是受限制的,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人员不足、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因此,可以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不明确、不合理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并未真正做到落实到位。

2、资产的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只关注各项资金管理,忽视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的管理,相关的核算机制不规范、不合理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和财务体制不是很健全,监管力度还是比较软弱,对资金的管理程序比较散漫,导致国有资源容易浪费流失。现在事业单位的软硬件配套都比较完善,对于购进的各项办公设备及用品的管理常常被忽视,甚至有些领导对其进行随意变卖,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无形流失。这正是缘于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引起的各项资产没有在相关制度下受控制监督管理。

3、财务与业务管理的衔接出现脱节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有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力度,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进度和实施进程,但是仍有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业务管理出现脱节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社会经济形势与政治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把自身的工作职责只单纯定位在对单位各项财务工作监督与管理中,缺乏把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相联系的意识,最终会导致出现资金没能真正用到业务上,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浪费和重复支出。

4、账外资产游离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及时对财务状况进行更新核实,理清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由此导致的账外资产游离的现象特别严重。长时间不对财务部门的账目进行整理,就会出现实际财务不符的情况,导致一些易耗品没能及时入账,久而久之会账外资产会高于账内资产,大部分的国家财产也会在无形中流失。

5、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

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在对公司的产品和项目进行核算时,没有基于调查出来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导致核算不精确。在对一些同时具有多个项目的事业单位进行核算的时候没有区别好,最终导致各个部门在做预算的时候编报口径不一,这些情况都会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

四、加强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控制措施

1、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

作为一名领导者与财务部门的管理者,首先,应高度重视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逐步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意识,努力培养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其次,应深刻认识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并将核算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转变成经营型的管理方式,积极学习与借鉴当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机制。最后,加强提高单位内部财务与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思想觉悟与工作能力。与此同时,组织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积极参与《会计法》、有关财务预算与核算管理的政策等,以此大力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使其更好的完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2、逐步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通常而言,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工作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与制定、实施监督及考核等三部分。其中,财务预算的编制具有真实性、规范性与完整性,其是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保证事业单位各项业务与核算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应在人力及时间方面给予充分保证,积极推广及使用绩效编制的方式,逐渐把好财务预算的质量关,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另外,对于财务预算的实施,应根据预算编制规定的项目资金利用方案实行,认真分析相关收支差额的原因,及时合理的调整方案,严格规范预算实施工作的审核流程等。而对于财务预算的监督工作,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早纠正编辑与实施预算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财务资金的使用率。

3、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体制

单位内部的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财务人员的岗位分配及相关审计部门的设置,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以充分发挥单位审计部门的原始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水平。此外,在加强完善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应不间断的检查与评估财务工作的质量。根据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指标,逐步改善单位内部的财会基础工作。并且,在审计期间应明确指出任何违纪的问题,认真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应合理配置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构建财政、审计及主管等部门的相互监督体制,以尽可能的发挥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作用。

4、加强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求生存,就必须加强内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我们要建立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改善内部环境,发挥全员监督的作用,财务内控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不但内部人员之间要相互监督,也要接受外部机构的监督,只有这样财务内控工作才能得到保证。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为主体的社会监管体系,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督机制,明确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职责,做到措施到位、反应及时,应对有效,强化财经纪律,强化制度建设,会计人员要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到底。

5、加强财务分析工作

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的方法,衡量当前的财务状况,并以此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程序化进程,细化成本目标和实现渠道。需要做到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现要得到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程序要规范,内部控制制度要健全,收支管理要强化,增强财务内部制度控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从而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

6、切实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

内部控制制度有无效果,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与自身要求是关键。必须对具体工作人员及财会工作人员的业务与道德水平,加大继续强化教育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及综合道德素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财会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准、法制观念和业务能力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环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工作人员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尽管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通过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就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使其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