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旅游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民参与村民利益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向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少乡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节日农村游,游客得享受,农民得增收”。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乡村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村民之间、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对立情况,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旅游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当地情况,不能照顾到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强烈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投资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的原则。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的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内容层面看。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生态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体验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或者形象称之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上述乡村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在游客进行的乡村旅游活动中,有诸多环节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乡村旅游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首先,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利用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在土地资源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环境,而这无疑会涉及村民的诸多利益,不论何种投资主体开发经营,都必须充分照顾村民的利益;其次,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乡村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无疑是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而不能不顾村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由公司和个人等其他投资主体单纯为了盈利而恣意开发;最后,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现实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更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更需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由乡村社区主导进行。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旅游投资开发,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理应由当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村民“主导”其事,各级政府和各类公司或个人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科学开发经营。

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层面看。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奉行原生态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坚决捍卫自然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当地最优质、最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典藏,追求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凭借,这些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建设创造下来的,如古建筑、古工程等;有的则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如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景观等;而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经过当地居民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并由当代人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当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入,旅游收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旅游的发展是依托乡村社区中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村民自然明白当地资源环境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最重要资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经济的命脉。所以,一旦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旅游软环境层面看。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形成对待旅游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当地原著居民态度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软环境,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景点居民之所以支持和欢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对发展旅游有较好的利益预期。如果发展旅游后,他们不能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也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态度会从正面转向负面,对旅游表现出冷漠和反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大大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旅游地获得不好的口碑。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能使之获得旅游带来的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待旅游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当村民对待旅游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对待游客充满热情,愿意与游客进行交流,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与村民有着广泛的交流,游客遇到什么问题也易于得到旅游地村民的帮助。旅游体验质量高,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口碑。而村民也会从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建设自己家园的动力和能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模式

对于村民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与经营,则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表1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的几种模式。由表可知,在各种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模式中,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如果按照是否直接参加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乡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两种,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参与到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之中,如接待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管理和维护、景区内旅游交通服务等。村民可以是自己经营旅游服务(如开办家庭旅馆、向游客出售旅游商品)的形式从事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在当地的集体、合资、个体旅游企业内从事有关的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间接参与则是不直接参与面向旅游者的服务等活动,而是参与到与旅游有关联的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地的种养业和轻工业,涉及到乡村中的耕作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家具生产等多个方面。

表1乡村旅游中村民参与模式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对话和协商的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村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公平地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2]冯红英:乡村旅游中乡村资产的构成、作用与保护[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

篇2

如今竞争力的加强,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身心健康状态不佳,失眠、抑郁以及焦躁高频率,这些现象并非能简单的通过医药来康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养生旅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我国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广阔的乡村将成为人们今后养生旅游的首选之地,养生旅游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选择拥有疗养功能的自然环境的村落是养生旅游的首要条件,有阳光充足、无噪音、空气新鲜、致病因素等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对治疗某些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就如温泉矿泉地附近,黑泥洗浴池,滨海、滨湖、沙疗地等。养生旅游资源主要有空气Y源、气候资源、山林资源、水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和养生民俗资源6类。人们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呼吸新鲜空气,这是维持基本生命的必要条件,吸取营养氧份,喝干净的水,吃安全的食品,以及养育良好的身心状况,以减轻生活的压力,这都需要一个具备良好生态环境条件的乡村。

(二)专家和机构的支持

旅游专家吴必虎也开始提倡“用乡村旅游拯救村落”。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受到广大人士的青睐,乡村养生游能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美化心灵。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称,2016年是中国“大乡村旅游时代”元年,乡村游发展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大数据推演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十年以上,2025年达到近30亿人次。这将鼓励旅游开发者因地适宜的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游和养生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特色旅游。

(三)游客返璞归真的心态

人们开始意识到乡村是疗养生息的好去处,不愿意长期待在城市里,认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好,能更亲近大自然,无污染,更舒心。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乡村有不同程度的向往,儿童出生在城市,未能够接触大自然的纯粹浴;年轻人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渴望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洗涤;老人虽休闲自在,却更想追忆过去,得到一段宁静久违的归属感。

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

乡村旅游始于农家乐,进而民宿游。最初的乡村游主要是把角度放在了观光、采摘、垂钓等表层旅游,对养生关注不够,乡村养生游不同于乡村游,应该更多的是在乡村游的基础上挖掘养生资源,比如找到适合人类体质的水资源,对人体有利的空气资源,心旷神怡的山林资源以及养生方式等。乡村养生游的开发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突破。

(二)缺乏与相关产业的配合

乡村养生游需与农业、旅游业与医药健康业相配合,农业可以提供资源和空间,旅游业提供服务,医药业提供技术,这样才能使养生游融入到乡村。现中国的乡村养生游刚起步,相关的产业还未与乡村养生游相衔接,致使乡村养生游挖掘的资源单一不全面,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等问题,没有达到总体效应的良好发挥。

(三)不必要的乡村保护

有些乡村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用传统的文物保护观念保护乡村,反而造成了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后果,让乡村失去经济功能,失去活力。僵化的保护模式并不能保护乡村,以及中国更重视高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乡村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连乡村都岌岌可危,又如何让它拥抱养生旅游。

三、发展乡村养生旅游的措施

(一)把创新投入到乡村养生游发展中

乡村养生游属特色旅游品牌,应以“特色化、品牌化、系列化”为目标,构建“魅力乡村养生旅游”系列品牌。大力挖掘养生游资源,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突破传统旅游模式束缚,切实做好乡村养生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养生类型的旅游产品,突出养生的主题,开发融文化鉴赏、自然观赏、情境体验、养生休闲、民俗娱乐等系列养生游产品等。

(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实现产业融合

旅游业属综合性较强产业,要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需求,游客追求的是安逸和养生,所以在打造乡村养生游产品的同时不能忽略相应配套设施,要将养生游资源合到乡村旅游设施中,于现在乡村养生游的发展情况看,应加大投资,如养生主题酒店、村落疗养中心、温泉养生会所、特色养生用品专卖店、旅游交通设施等具有养生特色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互联网”等,提高游客来乡村体验养生旅游的满意度。

(三)抢救魅力乡村,发展养生旅游

篇3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篇5

到乡村旅游到底“玩”什么呢?一是吃农家饭、大锅饭,品尝地道、正宗的农家特色菜肴,“吃出不一样的感觉”;二是住农家瓦房和土洋结合的“小别墅”,远离城市的嘈杂和喧闹,听一回虫叫、蛙鸣、鸟儿啁啾的“田园牧歌”,用心感受远古的农耕文明;三是开展体验式劳动和采摘游活动,如下田插秧、挥镰收割、捕鱼捞虾、采摘瓜果,这种浅尝辄止式劳动会为平日忙碌的都市人生活平添许多雅趣,让他们在劳动和流汗中分享收获和快乐;四是购买“带有露珠”的农特产品,拉动市场消费,激活旅游经济,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乡村旅游虽然具有超强的吸引力、红火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而言,普遍存在市场化运作不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速度、开发深度和建设品位,要达到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趋之若鹜、甚至小憩乡村数日的目标,还得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规划牵引,整合资源。能不能发展,怎样发展,如何突出乡村旅游特色、提升建设品位?这些都需要经过前瞻性思考和认真谋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合理布局,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和优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为我所用,在建设的农家特质、乡土气息、文化内涵上做文章、下功夫,力求把亮点放大,把景点做精,把特色彰显,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一盘棋”。

篇6

我国乡村旅游从1980年起步,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2008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四亿人次,收入达到六百亿元。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及发挥农村的特色资源,对于保留农村的特色文化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下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有农业游、园林游、务农体验游等。农业游让游客欣赏农田,观看农业生产劳动,品尝购买天然无公害食品。务农体验游主要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古村落旅游模式有古宅游、村寨游、古镇建筑游等。古宅游利用明代或清代的村镇建筑吸引游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居民的房屋建筑、古寺庙等,如云南丽江、浙江南浔,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远离城市的喧嚣。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名族文化游等。利用农耕技艺、农耕工具、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艺术表演等形式让游客体验不同的风俗人情。

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村民利用院子、农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宿、游、购等。湖南益阳农家乐、河北坝上草原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较好,所以一些地区的领导在未认真分析调研本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发展旅游业,功能基本相同,使得一个区县有二十多个采摘园、十几个垂钓区等,导致效益低下。有的农民看到一些人搞旅游业增加收入,就用现有的农田、牧场、院落、果园等作为资源开发旅游,结果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品位较低、没有特色而逐渐衰落停业。

经营不规范。首先许多旅游项目没有经过审批程序、没有审批报告就私自发展旅游业,使得乡村旅游业市场混乱。有的农家乐不具备经营条件就开张迎客,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旅游项目及食品的价格不合理,经常私自定价,导致价格过高,甚至有坑蒙拐骗的现象,像青岛大虾、海南螃蟹等事件屡见不鲜;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不协调,缺乏相关规范的制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及设施单一。现在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欣赏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有精神需求的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继而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以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有待加强。旅游区的洗手间、停车场、住宿环境、餐厅卫生条件脏、乱、差,让游客很难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从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改善措施

(一)统筹规划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础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的开发建设,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不仅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且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少开发多利用,整合多项资源,整体规划发展。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时要突出特色,湖南益阳在发展过程中就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有“竹乡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渔香农家乐”等,尤其是“竹乡农家乐”充分突出了竹的特色,吃竹宴、用竹家具、观竹林,集中体现了江南竹乡的风貌。

(二)规范经营

首先要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审批程序,对于没有审批报告的项目和没有经营资质的农家乐一律不允许开张营业,如果发现私自开张的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要联合起来制定一些乡村旅游的规范制度,比如规定旅游项目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住宿条件标准等,避免乱收费、高收费的情况发生,同时也确保游客在吃、宿、购等方面的卫生条件。政府要对开设旅游项目的人员进行日常普通话、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与游客无障碍沟通,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乡村文化的传统东西,剪纸、磨豆腐、纳鞋底等,让农民意识到这些传统才是吸引游客的东西,要把这些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而不是完全丢掉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交通问题和通讯问题,只有路修好了,能与外界联系了,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我们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才能让更多的游客乘车来旅游。政府与交通部门、道路建设单位合作,把原先的泥泞土路修建好并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便利。在住宿方面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布置卧室,并保持被子、床单的干净整洁,坚持一客一换的原则,尤其要重视卫生间的环境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给游客提供一个舒心的住宿环境。饮用水要干净、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物质,完善排水设施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的供电照明,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篇8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19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地方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 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

篇9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4]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2002,35(8).

[5]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篇10

逢甲村,位于“世界长寿之乡”蕉岭县北部,群山环抱,古朴宁静。近年来,蕉岭县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为核心,全力实施“逢甲故里・幸福村居”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在逢甲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同心公园、休闲观光绿道、连心池及向日葵花海等休闲观景区,致力将逢甲村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现代观光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的田园风情社区。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困境,需要认真思考解决。

一、逢甲村在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规划设计不科学,投资项目没有形成财富效应

逢甲村在旅游接待设施上一味追求与城市现代“同一张脸”,并未形成自身人文乡土特色,其在丘逢甲故居旁大力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风格为现代欧式木屋,与逢甲故居、周围民居的格调不相符,显得不中不洋。同时项目内涵缺乏吸引游客的独特点,使得投资项目并未产生财富效应,比如向日葵花海观景区的土地增值效益就不明显。

(二)经营管理不专业,缺乏特色服务,客源不足

调查逢甲村乡村旅游管理得知,该村专业管理人才较少,也没有设立规范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缺乏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理念和运作模式,宣传水平低下,导致该村旅游客源不足,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三)当地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

投资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没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农民出让土地都是一次性支付补偿,与原耕作地没有了任何关系。而同县的长潭镇白马村又有值得借鉴的做法,该村发动乡贤成立农工商发展有限公司,集约300多亩土地,探索村民入股分红办企业新模式。

(四)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未深挖,未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逢甲村依托的还是较单一、传统的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没有利用好丘逢甲故乡这块金字招牌,以丘逢甲为代表的爱国主义,以台胞之乡为主题的台海交流,客家传统民俗、民宿,长寿之乡农副产品等品牌特色还有待深入挖掘。

二、发展逢甲村特色乡村旅游的有效建议

(一)盘活政策,合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财政政策支持,将乡村旅游列入到政府经济发展年度计划中,增加财政预算资金,构建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基金等。

2、金融政策支持,制定实施旅游融资机制,旅游项目优先贷款,减免乡村旅游企业税赋,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创新模式。

3、用地政策支持,例如浙江鼓励乡村旅游利用荒山、滩涂开发项目,对其免征土地出让金,这一做法逢甲村地区政府也可以积极借鉴。

(二)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开发规划乡村旅游

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丰富乡村旅游基本内涵,科学合理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倾力打造个性十足、富含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使逢甲村乡村旅游不断兴盛。逢甲村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村庄风貌、人文习俗,当地政府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体现地方特色。要摆脱同质化的发展困境,在旅游项目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发展一批理念创新,吸引力强,生态环保的产业项目。同时,应该加强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在规划旅游线路时积极改变传统分散经营的模式,区域间旅游密切合作,形成乡村旅游强大的资源合力。

(三)立足文化品牌,做深做透已有乡村旅游项目

逢甲村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仅仅只是对资源进行浅层次利用,需要引导逢甲村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旅游价值,打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等文化招牌。产业方面可以深度包装绿色长寿食品、民俗文化、节气农事等,形成独特的四季型乡村旅游产品。地方政府还应该积极对外广泛宣传,引入先进管理团队,建立起互联网+乡村旅游等创新平台,提高本地旅游知名度。在利益分配方面必须以当地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新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形成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此外,积极引导乡村旅游从生态观光过度到休闲度假,由单个经营过渡到整体协同发展,重点建设“吃农家饭 、住农家屋 、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的乡村型休闲项目。

篇1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乡村旅游的概述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两者必须同时发生才能称为乡村旅游。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准,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村落点人口少;二是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或林地为主,建筑物规模小,保留乡村自然景观;三是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以这种定义方法来说,并不是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都能称之为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纯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旅游也是存在有区别的。

1.2、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划分旅游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初始阶段:人均GDP在300-1000美元,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开始参与近郊乡村旅游活动。

(2)发展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一9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经流发展水平,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有很大增长,且能够支付近郊和远郊乡村旅游活动。

(3)成熟阶段:人均GDP在9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用于乡村旅游的支出继续增加,能支付远距离跨国旅游,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3、乡村旅游的特征

当前,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乡村旅游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乡村旅游资源都是当地现有的资源经过开发和规划形成的,保护了资源原有的特色和本质。由于没有过多的加工和整修,既保持了原生性也可以再次开发和再次利用。

(2)乡村旅游分散的空间结构我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然而,乡村地域的分散性、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乡村旅游乐的体验性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游乐的体验性是乡村旅游所特有的,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让游客在游乐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得到愉悦身心的主要特点。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

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是相互推进的,但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缺少总体的规划,只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缺少服务意识和科学的管理。

1)缺少服务意识一切旅游活动都是以旅游者为主体来开展的,乡村旅游同样必须围绕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乐运行安排旅游活动,所以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但他们大都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由、不受约束的懒散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各地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规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因此,出现乱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旅游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的规范都不能完全把握旅游管理行业的规律,也不能达到旅游行业锁定的标准,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2.2、产品老化、特色不突出、内容单一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客要求表现为只要差异于原来生活环境即可,产品只限于吃“农家饭”、睡“农家床”。随着竞争激烈、社会发展和游客需求水平的提高,“农家乐”成了低级旅游的代名词。原生态型的以体验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受到挑战,缺乏特色,老化单一的产品及项目及同质资源(骑行、采摘等)造成的恶意竞争大大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2.3、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

目前的农家接待基本上是原生状态,游客在家中只感受到主人的朴实与热情,但感受不到应有的规范、细致的关照。主人缺乏明显的服务意识,对游客感知质量造成影响。

大部分农家乐接待户缺乏市场观念,不进行产品包装(家庭美化、绿化)和市场营销,基本上采取“守株待兔式”经营。目前大部分山区亦缺乏大力度的“特色乡村旅游”营销措施,不能形成市场流。当然在乡村旅游村户没建设好的前提下,大力度营销会起到负面影响。

2.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

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的落后与游客的要求存在极大反差。农户在经营“农家乐”时,往往是自己一家人提供服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其服务意识较弱,质量低下,卫生条件差,餐饮品种单一,竞争力弱。与旅游接待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管理人员又多以村干部为主,造成了对旅游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

3、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

3.1、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与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特有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等呈现出的多样性,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交通条件改善。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餐饮、消费、休憩等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3.4、提高质量,保持特色

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农村风韵的旅游纪念品馈赠游客或销售,产品宜精宜趣,力求有当地特色。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各类广告平合促销推广。还可通过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有影响的旅行社到乡村旅游景点踩线,以组织旅游团的方式来增加客源。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体农家旅馆经营户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并按相关管理规定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要着重研究产品和服务特色,摸准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创立并保持自己的产品特色与市场形象,实施差异化和细分化的市场竞争策略。

结束语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展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219-220.

篇12

一、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

该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要做大做强该产业,必须紧紧依托本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一是××具有资源优势。××是××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年均气温17摄氏度,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7%,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有全国罕见的无菌区,被誉为“天然氧吧”。境内九岭山海拔1794米,是赣西北最高点,从其南麓源出的北潦河南北两支流平行横贯全境,水资源四季充沛,且无污染、矿物质含量高。二是生态产业链初具规模。优良的生态,造就了×ד中国椪柑之乡”和唯一的“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名。以无公害椪柑、绿色大米、珍稀白茶、早熟梨、油光板栗、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和加工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上市前全部达到了生态和环保的要求。三是生态保护卓有成效。××是全省沼气工程建设先进县,全县沼气池保有量达7000只,有数万农民从中受益,年节约薪材3万多立方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娃娃鱼保护,现已成功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20xx年颁布了禁伐阔叶林的政府公告,近年来共关闭30多家粗放型的木竹加工企业;严令禁止在境内主干河流上游开工建厂。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是内涵

国内乡村游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的经验说明,传统文化越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更红火。因此,××注重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去,使得该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该县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唐升元年(公元937年),迄今一千多年,诗词文化、青天文化、禅宗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诗人刘慎虚、高僧马祖道一,宋代诗僧释善友,明代礼部尚书李叔正、清官况钟,清代著名词人舒梦兰,当代著名导演陈方千。境内座落千年古刹宝峰寺,是佛教禅宗“三大祖庭”之一,南天八祖马祖舍利归骨地,全国各地数百高僧在此修性传佛,享誉东南亚,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并在寺内兴建××佛学院。××是“中华诗词之乡”,乡乡有诗社,妇孺皆吟诗,被认为“踏遍山乡路,诗朋满××”。通过精心酝酿,科学规划,该县在乡村游的各条线路、各种产品中以不同形式铬入本县文化历史的东西,让乡村游注入文化这一元素,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游的品味。

三、发展乡村旅游,政府主导是保障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无限生机与希望。一方面,该县发展旅游的大举措、大手笔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该县县委、县政府本届班子以来,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把旅游列入县域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单位和乡镇的领导相继外出到四川成都、湖南张家界等地考察学习,对照典型,分析县情,召开千人大会进行部署和动员,把旅游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任务分工方案》、《风景旅游区“穿衣戴帽”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和《关于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付诸实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该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风景区已形成了由况钟园林、宝峰、盘龙湖、骆家坪“四大景区”组成的百里风光带。景区有国家级景点93个,开发出漂流、户外拓展、滑草、野战、溜索、水上娱乐、农家乐等20多个项目,有山庄、宾馆40多家,床位3500余个,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避暑疗养、观光娱乐、宗教朝觐、名人瞻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是全国著名的“漂流大县”,境内开发峡谷漂流点4个,有船只3000余只,同时,一支上千人的××漂流大军在全国20多个漂流点投资兴业。正是因为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旅游产业逐产翻番,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实现旅游投入10亿元,接待各类游客550万人次。旅游业的大发展使乡村游的大发展成为可能,并成为该县旅游发展的品牌产品和主打产品。

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特色是关键

篇13

一、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分布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在不断形成新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着难得机遇。

(一)市场需求快速拉动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阶段。2011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人均GDP超4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有11个省市区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国力增强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必将拉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还促进了消费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现代都市居民久居闹市,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有钱有闲时希望走出都市到田园乡村放松身心,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节假日、长休假和双休日工作制度改革,也极大刺激了乡村旅游消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黄金周期间,由于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呈井喷状态,城市居民约70%选择乡村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产业政策优化

国务院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国家旅游局提出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培育国民经济战备性支柱产业”的战略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在产业定位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订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重点突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任务以及扶持政策。如湖北省提出到2015年,创建“旅游城市”、“旅游强县”40个以上,创建“湖北旅游名镇”40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镇”10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村”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2万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极大地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改善

“十一五”时期,全国交通建设提速,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快捷的交通网络,各地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和“景区通达工程”建设,大部分乡村实现了“村村通”,主要景区“处处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缩短了路途时间,使许多乡村和景点成为正在成长为城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提升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据测算,旅游业对相关产业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当地农副产品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而且能直接或间接拉动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就业,直接或间接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加收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而且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使许多农民直接成为旅游就业者,有了生财之道。农民通过打工、办农家乐、加工纪念品、出售农产品等方式增收,有的农民还可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兴一方旅游富一方百姓是显而易见的。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乡村旅游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进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转变。作为乡村旅游接待者,村民们为了提高接待水平,自觉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一些乡村为了配合乡村旅游发展,兴建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制订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丰富了农民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旅游比较早的地方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城乡的交流沟通,促进各个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倾斜。同时,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会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缩小城乡差别。

(五)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发展乡村旅游,能使一些“沉睡多年”的山水资源和“藏在深闺”的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减少资源和环境的直接硬消耗,有利于改变用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促进可持续续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当前与长远并重,注重融合生态景观、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等元素,使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通过规划的引领,精心创意策划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到建设一个项目,打造一个亮点,彰显一种特色,成就一个精品,提升竞争力。

(二)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的支撑点,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不能满足旅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一要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满足车辆通行和停车要求;二要完善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三要完善服务设施,特别要完善文化娱乐、导游讲解、医疗急救和旅游购物等方面功能;四要注重公共绿化和田园景观建设,强化乡村内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的保护整理。

(三)突出特色

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只有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需求,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因此,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不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貌、一家一艺”,满足游客需求。

(四)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广开财源,广集财路,鼓励多元投资。政府要增加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特别要加强对旅游名镇(村)和主要旅游景点建设的引导性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旅游村镇和主要景点进行整体开发利用。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或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和农业观光园。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旅游投资公司,搭建旅游融资平台。

(五)注重营销

要根据旅游资源、客源的特点,细分市场,设计策划促销方案,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广告等各种传媒,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开展促销活动。要加强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对接互动,做好“以节促游”、“以会促游”文章,办好节庆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乡村旅游景点还应积极主动联系旅行社,通过邀请考察、体验乡风、品尝饮食等形式,加大组团营销力度,培育扩大客源市场。

篇14

一、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