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特点范文

经济发展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特点

篇1

苏北县域经济在积极探索发展的同时,其内外部的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未来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苏北县域经济是更开放的经济体。随着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形成,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再重复“诸侯经济”的老路,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秉赋的开放型特色经济,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注重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龙头企业仍是苏北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元,起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在苏北地区往往是几家龙头企业支撑着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调动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增加企业所在地的社会财富。当地政府在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的考虑中,往往是考虑龙头企业对原材料的吸收消化能力,产成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地方特色产业链发展政策。

第三、发展苏北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苏北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要组成的经济体,苏北县域是农村的集中区域,县域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能否建成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总理在经济日报成立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批示中,就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推动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篇2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按照“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的思路,依托小城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逐步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光伏、光电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主导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民创业氛围浓厚。目前全镇共拥有各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34家,平均每6户就有一个小老板,被誉为“安徽的温州模式”,从事电子等产业的工业企业和加工制造个体工商户852家,其中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180家,超1000万元的72家,超5000万的12家,超亿元的11家,超5亿元的2家,拥有10家省级集团企业。全镇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百强企业,3家企业进入全省私企出口创汇50强,88家企业通过iso9000论证,42家企业通过美国ul和欧盟ce、fcc、vbe认证,67家企业通过rosh环保认证,企业注册的商标超过300件以上。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来自个私企业打工收入。

二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__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光伏、光电、汽车摩托车零配件以及长毛绒玩具等十大门类,但以电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水平高,其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占到全镇工业的85%以上。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组装企业共有400家,但配套企业就达800多家,使__形成一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我的仓库就是你的车间,相互配套,相互协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目前,高压包和遥控器年生产量分别达到1.5亿和4.5亿只以上,正因为如此,省信息产业厅把__的电子产业集群列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

三是经济外向水平较高。全镇有60%以上的规模企业从事对外出口生产经营业务,其中68家企业获得了进出口自营权,出口产品涉及到5大类800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__年出口供货值达22.4亿元。20__年直接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成为安徽省首家以乡镇为区域出口突破1亿美元的乡镇,并连续10年出口创汇名列全省乡镇第一。其中,电子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84%,被省商务厅授予安徽省电子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电子产业驰名海内外,__谚云:“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__的遥控器,国内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高压包三分天下有其二。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近年来,__电子企业针对自身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纷纷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企业已与中国科技大、合肥三十八研究所等30多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由他们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研发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兴业、华宇、天富等企业还兴办了研究所,进行产品研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多功能遥控器、烧录遥控器、可视门铃、微型变压器等新产品。目前,__民营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滁州市民营科技企业35家,各类科技人员1000多人,专利38项。20__年以来,电子企业新上和利用原有设备转产电动自行车充电器、控制器的企业已达34家;有17家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内外资合作的形式,联合投资进入光伏产业,主要涉及多晶硅、单晶硅、破方、电池片和组件等生产环节,产业链条已比较完整,20__年,被省发改委授予“安徽天长光伏产业基地”。

在推进全民创业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创业热情。多年来,我们把营造创业氛围,扶持引导全民创业作为产业兴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致力于扶持能人当老板,引导企业上规模,培育产业成气候。一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入宣传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激活民间投资,引导全民创业;二是正面引导,大张旗鼓地表彰成功创业典型,激发群众创业的光荣感和积极性,把群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创业致富上来;三是对个体私营业主做到“服务零距离,服务零收费,服务零缺陷”,着力在全社会树立“自主创业光荣、服务创业为荣”的良好风气,营造“只要想创业就能做老板,只要是能人就能成老板”的浓厚创业氛围。近几年来,__镇每年新增民营企业数量都保持在200户以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本镇80%的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农民收入约80%的来源,还吸纳了外地农民工2万余人,每年从__带走打工收入2.5亿元以上,全镇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天天能赚钱”的喜人景象。

第二,打造平台,推进产业集聚。一是建设产业发展平台。我们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举全镇之力抓好省级__经济开发区的扩容建设,每年投入的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开发区规模已扩大到5.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亿元,申请入园企业已达191家,其中146家建成投产,45家正在建设,企业总投资超30亿元。此外,我们今年还在开发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了中小企业创业促进中心建设,建设标准化厂房和服务设施8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区的承载能力。二是建设人口集聚平台。产业的集聚需要人口的集聚作支撑,针对__用工紧张的瓶颈,我们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按照城镇规划,加快面积为0.8平方公里的省级农民小康住宅示范村建设,现已基本完成了道路、电力、供排水以及路灯、通讯、绿化等配套工程建设。目前,示范村已入住居民1200户,并且每年都保持400户以上的农民洗脚进镇。示范村建成后可安置农民3千户,新增集镇劳动力1万人。三是建设行业自律平台。我们在成立__电子商会的基础上,通过支持商会开展活动,加强同质化企业用工、价格自律来提高商会的影响力,目前已发展会员企业180多家。企业竞争由恶性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四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我们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先后成立了示范区管委会、中介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物流服务、rohs指令检测中心、融资服务、会计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本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第三,破除瓶颈,化解创业难题。与其他地方一样,__在全民创业中,也遇到了融资难、用电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打破瓶颈制约,我们在融资方面已连续十年争取到省农行对__企业直接授信,累计授信额度超过15亿元,另外通过担保公司等平台,每年为出口企业融资1.5亿以上。在电力保障方面,通过争取,电力部门在__建设两座35千伏变电所,其中一座今年将升级为110千伏变电所。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我们每年都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我们还与南京大学合作举办“高级工商管理emba”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家队伍素质。此外,我们还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成长型以上企业招聘素质相对较高的办公室主任,建立企业办公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招工方面,我们支持电子商会成立了“天长市英才劳务输入服务中心”专门服务企业招工,同时,每年春节前后,我们都专门派人与外地劳动部门接洽,在媒体上做宣传,介绍__产业发展状况、工资待遇等方面情况,帮助企业招工。

第四,诚信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发展环境尤其重要,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比的就是服务和诚信,同时,切实兑现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取信于投资者。我们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可概括为三句话:“厂门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门外的事由政府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在发展中规范”、“企业办事,政府买单”。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承诺的践行。如近年来我镇新兴的光伏产业,就是由江苏友邻镇的一家企业率先来__投资而形成的,在这家企业的带动下,先后有4家江苏企业来__投资,在外资企业的影响下,又有10多家本地电子企业转型进入光伏领域。目前,17家光伏企业已投入固定资产近15亿元,年产能达50亿元。江苏友邻镇的领导到该企业调查其来__投资的原因时,企业老总说,你们优化环境仅停留在口头上,__优化发展环境是付诸在行动上,把理念变成了实践,其次他们承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能如数兑现,这就是我们来__发展的原因。

篇3

关键词:传播的特点; 趋势; 经济发展

从传播学诞生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背景不难看出,传播学研究从第一天起就带有较为浓厚的商业色彩和实用气息。“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人类传播从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演进,经历了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到现在的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不知道移动传播是否可以独立出一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信息的急剧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都对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劳动市场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已经出现在各个领域中,不仅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还影响着现代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传播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原来还是电视、报纸等媒体是主导是强势媒体,那么在未来几年内,电视媒体的优势将减弱甚至消失。例如,《纽约时报》在前不久已经停止了其纸质版的印刷和发行,只数字版读物。再如,近期,在很多媒体上都出现了这样的信息,影视公司抱怨演员片酬太高,每集电视剧演员的成本占到了50%甚至更高,一集电视剧的成本从09年90万一集算高成本上升到了现在几百万一集都是平均成本。在这样的情况背后,从经济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首先,除了CPI上涨的成本,电视剧成本的提高的前提建立在有人买单的情况下,如果卖不出去,发行不出去,有价无市,也无法将电视剧的成本水涨船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看似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的发生呢。原来,电视剧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电视台,市场价一般一集70、80万,网络媒体的销售一般都放到了第三第四轮,一集也就2万甚至更低的价钱。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法律规范后,通过兼并重组的主流视频网站相继融资、上市,热播剧变成了视频网站、电视台共同争抢的资源。竞争出现后,视频网站之间为了竞争互相抢占资源,购买电视剧的版权,使得热播电视剧在网络领域一集也可以卖到了上百万,电视剧收益增加,成本自然也就可以承受这样的上涨。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正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笔者认为传播本身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定义传播的类型,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微博为例。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网络时代下的传播工具,如果A的微博一名关注者也没有,所写的内容只能视其为内向传播。如果A在微博中和正常社会关系类似,有关注对象也有关注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A一条微博,被200个人看到,这是人际传播。被200个人看到并且转发,转发后又被转发,最后形成上万次甚至百万人次的阅读,这就形成了大众传播。再如英国前一阵发生的烧、砸、抢、烧恶性事件,就是极端分子通过Facebook等社交工具进行的群体与组织传播。社交媒体对传播体制的颠覆不仅仅体现在传播类型上,还反映在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传播过程不再单向化,或者只有通过一定培训的媒介从业人员才可以进行传播。传播者普及化,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电台、电视台、杂志、网站……动车追尾事故中不再是从电视、报纸上得到现场的第一情况,而是乘客通过微博发出的第一声求救,被数百、千万人进行传播,使得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人们获得现场最真实的声音。有关北京天气的PM值在微博上被美国使馆,引发了人们对北京空气质量状况的质疑;“微博打拐”、“解救大龄青年”等活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改变,就意味着经济行为的改变。淘宝网自2010年11月11日为了推广淘宝商城,推出的购物狂欢节,在当日,创造了6亿多人民币的销售业绩,该业绩相当于北京所有商圈一个黄金周的销售总额。在去年淘宝一度出现网路拥堵、物流乏力的情景。2011年11月11日的淘宝显然做了充足的准备,用户可以提前收藏、充值,到11月11日打折当天进行购买。由于去年淘宝的辉煌,今年的“光棍节”还有诸多电商,如京东、当当等也加入战团,据非官方统计,2011年11月11日当天,淘宝的销售额达到了30多亿人民币!这一数字的出现,不仅是由于淘宝的公关、宣传推广团队的精心策划,背后也反映了人们消费习惯的迅速变化,从青睐传统购物模式到电子商务成为主流,这与社交媒体覆盖程度、智能手机的发展、APP井喷式的、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概念的形成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时隔仅仅一个月,淘宝又在策划一个全民狂欢购物节,支付宝推出了“充100返100”活动,2011年12月12日开始,不知淘宝又会创造怎样的电商奇迹。

在微博上,有人这样总结了2011传播业的关键词:“1、微,‘微’营销、‘微’公关、‘微电影’;2、限,‘限广令’;3、互联网视频,版权费用飙升;4、穿越,除穿越剧,还有胡戈操刀的病毒视频;5、罗西门,公关的乏力;6、电子商务,京东飚得央视2亿元的广告时段;7、多屏合一;8、App,技术与创意完美结合的平台;9、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全新的商业模式”。总结的可能不够全面,不过我们从其中不难看出在网络传播发展的大时代下,每一天的生活都可能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书店可能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亚马逊;商场的功能进一步转变,由购物中心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展示的橱窗,人们更多的购买行为转移到了网络;传统纸媒、电视进入快速转型期,资源为王转成信息为王的时代……

现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影响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进一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例如,在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公关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行为。上到跨国公司,下到普通民众,都需要公关。例如著名的“3Q”大战中,腾讯糟糕的危机公关导致有理也不被人支持,最终通过政府的干预化解了这场战争。再如演员范冰冰工作室的公关小组,近几年成功的通过网络、电视为范冰冰树立起了独立、自信、勤劳的女强人形象,摆脱了之前诸多负面报 道的困扰。公关公司就成为广告公司之后的后起之秀,吸引了众多传播人才进行公关活动。苹果Ipad平板电脑的兴起,几乎影响了全球所有的公司,众多公司纷纷推出App,在苹果App Store上进行销售或者免费下载,进行企业的推广宣传。进而大批新公司诞生,服务于市场,提供App设计制作服务,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交互设计、IT等等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人才都在市场上产生巨大需求。苹果公司某员工今日因为通过Facebook发表有关公司的言论而被苹果公司开除,这样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以及对品牌构建的重要性。

现代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相较而言网络传播其时效性最强,往往事情刚刚发生,就被传播出去,可以真正做到24小时随时更新其传播内容,对重要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做到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零时差,这点在动车追尾事故中已经体现的较为明显。从保存性上来讲,受众通过网络获得的符号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并储存,它的保存性强,受众可以像阅读报纸一样反腐阅读、观看、收听,同时以比报纸更方便的形式将各种信息储存下来,还能提供非常强大得信息检索功能。网络传播的选择性较强,受众可以随时决定浏览的内容、顺序、速度等等。超链接为受众在各种内容之间的选择提供了便利。现在受众通过社交网络可以真正参与到整个传播过程中。毋庸置疑,在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这一指标上,网络媒介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发表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和反馈。

基于以上特点,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超时空性和交互性,随着SoLoMo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网络的覆盖程度的加强,网络传播一定是大众传播格局中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媒介。网络传播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在保存性、选择性、时效性上比报纸、广播、电视胜过一筹。笔者认为传统媒介和互联网不应该被定义为竞争的关系,事实上互联网不但没有挤压传统媒介的发展,还为传统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纸媒被大众最熟悉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深度分析;互联网在发展初期总被人诟病良莠不齐,权威和可信度不高,但是如果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以官方形式信息,不但扩大了阅读范围,还保存了纸媒核心的精神。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的发展,为其他媒介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三联就及时的将网络付费、订阅、电子书、App应用等在互联网上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于广播现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伴随性,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程度不断深化,广播的伴随优势不再,那么其与网络融合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90后”数量约为1.4亿,零点研究针对5个城市2099名“90后”的调查显示:虚拟社会成为“90后”习惯的生存空间,24.3%的人“比起和人们在一起,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上网”;网络消费方面,42.2%的“90后”至少有过一次网购经验,但消费观念趋于理性。虚拟社会作为一种生活的状态,实实在在的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未来的传播格局会被打破,传播类型将被重新定义,今天的网络只是搭起了台子,网络为大规模互动和互惠利他带来了机会,如何将传统的互惠利他真正带到互联网上不仅仅是IT技术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网络传播的内容与百年前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别是传播范围更大、传播方式更便捷、传播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Urban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 taking the city as the carrier. It is the most progressive reg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features, 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moder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from the "three-hig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wo big development trends.

关键词: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Key words: modern;urban economy;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15-02

0 引言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其中二、三产业繁荣发展,不断的优化其经济结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我国的现代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渐渐表现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高度变换和生产经营高度集约的“三高”特征。并且在发展趋势之上显露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经济国际化的两大趋势。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掌握,将有效的引导现代城市经济,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特点的分析

1.1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最为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最为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进一步的增长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掌握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有关人员及时转变策略,进一步的提高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度,正确的认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主要就是进行人才的竞争。要转变和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紧随新时代的新特征,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经济。

1.2 产业结构高度变换 新兴产业的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增加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第一,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其内部结构变换多。第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且不断下降,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对其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注重科技的推力,并且不断的推动科技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3 生产经营高度集约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将在三十年左右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到那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将从事服务行业有关工作。

2 发展趋势分析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 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城市经济有所不同,从之前的城乡分离发展,到如今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旧时的传统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对封闭,各自进行发展,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等,进而使之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此获得双赢的局面。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更多的追求通过生态化的发展,进而得到经济的快速进步。农村经济相对其而言,更加侧重于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要努力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互相推进。产业化的结果,使得农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而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对外拓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不再只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而是致力于三大效益的统一,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解放,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针对城市经济的领导者而言,眼光必须长远,进行规划之时应该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进行考虑,以顺应时展潮流,推动经济发展。

2.2 城市经济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之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和一定的区域,国内市场已经渐渐饱和。城市想要寻求发展就只能不断的拓展市场,从区域走向国际,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谋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有的数量庞大,仅是依靠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一个城市在各种资源之上的条件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在质量、数量、成本等之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更是明显。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进一步的降低发展成本,进行国际交换和合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技术的进步,跨国际公司等的发展,为其合作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通过国际化的合作和交流,选择的范围更大,寻求发展的机会也更多。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取长补短还能够和谐国际关系,寻求共同进步。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已经被渐渐连成一个整体,对外的经济交流不仅是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潮流要求。把握好这一趋势,将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立足于该趋势进行发展规划,促进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小农观念,不断的吸收国际之上成功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实际,不断的在国际市场中寻求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当中渐渐凸显出三大特征,科技、知识、人才等不断的推动城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快速的变换,发展类型从传统的粗放型渐渐朝着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加大了在资金和知识之上的投入,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立足于这三大特征,并且抓住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

[3]邵士官.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5

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重属性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利,有特点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点,以增进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公民福祉为核心。因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公民福祉又是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人口存量已超过13亿,达到13.1448亿。近几年,年出生率12.1‰左右,年死亡率6.8‰左右,年自然增长率5.3‰左右。按此计算,年人口净增量近700万,十年净增人口近7000万。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实在是举世无双的事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强调这一点。

第二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在所有制问题上,在调节机制问题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中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大致只有三个,中国、越南和老挝。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上,中国是最早的国家。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特点。

第三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且已就业的劳动者约有7.6亿多人,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从商品市场来看,近几年中国每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七八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进口货物8000亿美元。从资本市场来看,29年来,中国引进外资7000亿美元,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四点,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第五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研究发展模式,应该有此广阔的学术视野。

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最。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3.1%;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全社会物质总产值的比重是67.4%。按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产值应超过40%、制造业产值应超过60%的经验,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这种“新型工业化”与“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鉴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努力寻求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结合点,以此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多层次工业发展格局,进而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同时,鉴于全国密集着3.5万多个乡镇,也是中国工业增长的“沃土”之一。20世纪80年代期间,乡镇工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和总产值分别以年均26.6%、11.2%和29.6%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中国乡镇工业的产出占到工业总产出1/3左右,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传统的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只有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五年降低10%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明显特征之一。

第四,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是以基本稳定的体制结构为基础的,虽然也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全面的体制转型以及社会转型并不突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扭在一起,无论是微观领域的工业企业的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业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中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巨大历史机会。

中国正是利用全球化和“后发优势”,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造就了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才造就的工业化格局。同时,鉴于中国是一个走独特道路的大国,颇为注重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尤其是存在投资、技术、贸易、环境等壁垒的情况下,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寻求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面临一个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当今世界各个推进工业化国家(以及像英国这样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紧紧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机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注重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发展中产生的“倍增效应”和“催化效应”;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业支撑,着力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城市化在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国际上一般称“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指镇本级)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2006年间,城镇人口比重从30.48%提高到43.9%,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第二,中国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所谓“立体网络型”,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三,中国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方略。所谓区域布局“差别化”,表现在中国的东部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则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迁移。

第四,中国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入城市或城镇,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相应地要求进行体制转型。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则,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则,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可见,中国上述的城镇化战略,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明显不同。

(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到核心,逐步“攻坚”。现在,市场调节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已达到95.6%,生产资料达91.9%,农副产品收购达97.7%。从国际上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等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各种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国际方面,应破除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围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四)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并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成效斐然。外贸:已成为世界第三出口大国;外商直接投资:居全世界第四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2006年底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对外投资:2006年来累计733亿美元(非金融部分)。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开放相联系,必然对国内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使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加速“磨合”。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金融改革,正是开放倒逼改革的典型例证。

篇6

1、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雇佣关系。

2、商帮形成。表现:晋商、徽商开始垄断商业市场。

3、在困境中生存,遇到阻碍。表现: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税繁重,关卡林立。

4、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其不仅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但要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清楚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此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制定予以重点分析。

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一些改变,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之所以说,农村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已经从单一的耕种者的身份转化为经营者、耕种者等多重身份。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仅有耕种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地区农村出现农户经营土地或成立农业企业等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体系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而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所以说,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这一特点。复合架构内的新颖产业结构,被划归农业经济范畴的侧重部分,支持着群众平日之中的常规生活以及日常生产。基于经济进展的态势下,应能明确复合产业之中的若干要点,在这种根基之上,拟定最适宜的、完备的有关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住总体框架内的经济进展,不断改善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到来,我国以往农业计划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消失,而市场化的农村农业产品生产经营正逐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农村农业经济市场。同时,这也标志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被改变。在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迈向市场化。经济关系特有的市场化倾向下,应当变更偏旧的认知及思维,接纳新颖的市场思维,才能促进增收。采纳新颖品种,依托新型种植测验来让农民体悟出市场化架构下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还可设定定期特性的专家讲解,为村民解析新式技术特有的必要价值,接受科技兴农。建构市场化特有的培育基地,让村民亲身来感悟新式技术,真正体会出新颖技术独有的生活及生产便利。这种市场化之中的典型做法,可以渐渐转变认知,提升认识水准。

(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增强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点,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中出台了多项支农扶农措施,如降低农业税、实施农业补助等。这使得农户耕种或生产经营得到良好发展,相应的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农村区域之中的经济进展,应当拟定适宜的完备政策,促进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之中,建构农村区域特有的总体网络,有助于在最短时段内,让村民接纳新近的科技信息,例如作物信息等,以便指引村民来做出适宜的经营决定。采纳科技兴农这一根本指引,助推宏观范畴中的农村经济进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的村民素质,让村民了解多层级的经营法规、经营中的科技思路等。

(一)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利用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劳动人民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如何树立科技兴农思想观念呢?首先,应当是解放思想,也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产品展示、新型品种种植实验、专家座谈讲解农业新技术等活动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实验基地,让农户参与到农业新技术使用当中,促使农户真切的体会到农业新技术的作用。进而逐渐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使农户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

(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尤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这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下,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产品,这可以使其在农业市场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农业经济将不断提升。所以说,把握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有待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多存在农业经济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或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市场运作不规范,买卖无序的情况;或存在质量标准欠佳,不能科学合理的规范农业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等现象。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持续良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是相当必要的。对于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采用如下方法:其一,加快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构建农业信息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并对农业信息加之以分析和判断,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合理的实施,这将大大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农副产品基地中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中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促使农民或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生产经营、法律、商贸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相应的农民或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非常有利。

篇8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与外部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效应,其内部的制度安排和经营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参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所有的企业,不论所有制成份如何,都必须面向市场,在同一个市场条件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对国有经济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推动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定义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构造了新的主体,诱发并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育,民营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使市场经济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不仅要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包括其派生形式: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也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民营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要求实现人才自由,资金自由、货物自由和服务自由,这对政府职能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对现行各种进入规制进行放松、调整、撤消和废除;要求其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可认可项目和环节,由许可制向申报制转变,批准和处理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政府机构改革要实现全面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目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需要。民营经济不需政府投资,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的容量和潜力大。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下岗职工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有职工”“铁饭碗”的禁锢中彻底解脱出来,真正树立就业的新观念。

二、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7792户,比2004年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84户,增长7.7%。原创:民营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294万元(第一产业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不计算),增长11.2%,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56.9%提高到57.8%,上升0.9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上升,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底,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户已达852个,广泛涉及饲料、饮料、纺织、皮革、造纸、中药材、竹木加工等10多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6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6%。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民营企业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工鲜冷藏冻肉2213吨,实现总产值2180万元,增长32.0%,并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了技术改造,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5000万元,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民营经济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包括全部规模以下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6088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0%,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超过国有工业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截止2005年底,在全县规模14个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12个,比上年末净增3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7%。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768万元,增长24.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县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3.4%。

(三)民营经济增强了县域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县民营经济投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济垄断投资领域的局面,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2005年,全县民间投资总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投资总量,民营经济投资完成60112万元,增长33.7%,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为81.6%,比2004年上升7.1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所从事的行业由比较单一的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发展,经营范围由传统的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大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向拓展。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主动上山下乡,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农业开发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批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初露头角,如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嘉龙贡果有限责任公司、金鹰公司、西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综艺公司××县分公司等,正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挺进。在服务业领域,也由一般业向经纪人、广告业、信息咨询等高层次发展。经营形式向多元化发展。经营范围的逐步放开,民营经济由单一买卖小本经营、小规模投入资金向承包、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等形式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开始跨地区、跨所有制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如山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购买恩施州莲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四)民营经济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到2005年底,全县以个体从业人员为主的各种农贸产品市场和工业品交易市场26个,其中专业市场5个。各种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2005年,包括个体私营贸易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商贸流通企业零售额达到37930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9%。

(五)民营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营经济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005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为18.1万人,其中,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2.7万人,占14.9%,比2004年提高5.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进一步优化,一批民营企业家初步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从业人员多为社会待业人员,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迅速荡涤着人们陈旧择业观念,民营经济已由一种生存选择发展到职业选择,成为许多人士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部分高中等院校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纷纷加入民营经济队伍,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并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有的是州、县人大代表,有的是州、县政协委员,有的多次受到省、州党政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民营经济企业主整体素质不够。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主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偏低,不懂现代传媒与管理,法律知识匮乏,大多数企业主,整天忙事务,没深入钻研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规则等,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二是企业制度滞后。民营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是实行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中以家庭成员居多,以致形不成管理优势,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创业发展。三是统筹安排差。一些企业主受农业文明的影响,热衷于对与土地的本质特征相近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追求,对公司设立缺乏科学、稳健的财务安排,办厂伊始不问产品生命周期,一上马就跑马圈地、盖厂房、买机器,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很多,流动资产难以为继,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四是企业主存在依赖心理。一些在争取财政、计划的无偿支持项目上投入精力过多,而用于研究市场、加强营销和内部管理上投入精力较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五是人文环境不优。全县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没有形成人才优势。参加劳动和医疗保险是每个企业员工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来××民营企业职工参保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民营业主没有为员工保险,使得一些人才对民营企业感到无安全感,企业员工缺乏事业目标与成就感,走人现象颇多,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及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全县民营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欠缺成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大阻碍之一。

(二)服务与政策不到位。××县虽然出台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具体落实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如: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乱收费、乱罚款等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公平的经营环境。三是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执行甚至抵制县里的政策,四是社会信用缺失,部门、单位、个人拖欠甚至恶意逃废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规模小。尽管近年来××县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偏小。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少,使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四)融资难制约企业的发展。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民营经济融资步履艰难,原因有:一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人格信用差;二是无可用以抵押的资产;三是金融界对民营企业贷款有认识误区,认为贷款市场风险及个人前途风险与所有制密切,倾向国有企业。四是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更多关注风险防范,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五是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手续繁、周期长,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六是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与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私营企业也不能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财政优惠政策。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以致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传统行业比重大。近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向新领域拓展,逐步涉入房地产、科技与信息开发、生物医药等行业,在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传统产业仍相对集中,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很少。

(六)知名企业缺乏。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总量上,更大程度反映到“叫得响”企业的拥有量上,××县民营经济缺乏像鹤峰八峰药业总公司、长友食品公司、华龙集团等在全州叫得响的企业,更缺乏像红桃k集团、娃哈哈集团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与知名企业缺乏相伴而行的是名牌产品的缺乏。名牌产品的创建要借助产品自身的科含量,更须借助现代工具系列运作。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建设和政府扶持两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市场机制鲜明等特点。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下,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是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前加强民营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竞争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促使民营企业“强身健体”,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营经济与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结合点,重点着力四个能力的提高。

一是着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在现代企业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一样,都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依托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然而,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简单粗放,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要建立起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亲情化、友情化管理模式,自觉地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这在企业初创阶段是必要的,适合企业当时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或者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二要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财务、生产、质量、营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在做好这几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物流管理。三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民营企业家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从本县生产力的基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策略等要素,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要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因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在选拔人才、借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改变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状况的根本途径。

二是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面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民营企业必须实现由个人经验型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民营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从整体上说,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由于很多人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致使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决策者,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善用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权力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要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优化反馈功能,在企业的某项决策目标确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科学指导,加强检查督促,切实抓好决策反馈;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对每项决策,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决策项目要坚决取消。

三是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参与国内外竞争成败的关键。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民营经济资本主要集中在家族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因此,民营企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适应民营经济现有生产力状况的。民营企业要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民营经济组织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实施组织创新,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主动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乏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结构优化、优势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要在继续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中介、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布局,逐步构建以城市为依托的容量大、吞吐大、集散大的民营经济大市场框架,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趋同化。要拓宽经营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浊扬清、鞭策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达地区超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缩小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生产力水平,这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围。

二是加大服务力度,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三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民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结合××的实际,研究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使民营企业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界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取消和制止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商讨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可以尝试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篇9

(一)以沈阳、大连为龙头,辽宁各地的产业集群蓬勃兴起。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电气、医药化工五大工业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壮大。大连则围绕优势突出的造船、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政府贴息等各种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产业的聚集度越来越高。抚顺精细化工、本溪中药、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集群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其中许多产业集群的规模在国内领先。

(二)辽宁产业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一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二是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炼钢、钢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钢铁业;三是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

(三)辽宁的产业集群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辽宁产业集群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地方由行业发展的传统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疏于管理和引导,缺少人才的支持,导致产业布局混乱,企业间进行恶性竞争;一些地方虽然有工业园区建设,但并没形成合理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实际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没能体现出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是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目前在辽宁地区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

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范围已经扩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追求集群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而成为首先考虑的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可以说,国际经济竞争就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高低。发展产业集群,既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一)生产效率优势。集群中的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地理空间布局的相对集中,可以便利地共同使用外部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等,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同时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系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生产效率。

(二)创新优势。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企业集群能够使得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强化了技术吸纳能力,吸引了技术支持机构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规模扩张优势。新企业不断加入集群。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而且集群内大量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更易发现市场机会,创业者更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缺口,促使区域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完善。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人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进入产业集聚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伴产生。此外,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三、促进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措施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引导。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无能为力。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如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在省(州)层面制定相应规划。因此,辽宁应该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中心,搞好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实现辽宁区域经济的高效、有序发展。

(二)营造富有竞争活力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软环境方面,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优化环境,营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

(三)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辽宁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活跃,是发展辽宁经济的重要力量。从国际上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看,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首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沟通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的合作桥梁,推动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其次,给予中小企业以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在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要落到实处。第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的合作,推动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辽宁的智力资本资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辽宁拥有许多国内较高水准的高校,既可以向企业输送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和知识,也能为企业培养人才。辽宁的科研优势和高等教育优势如何转化为推动本省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不同产业集群进行创新的强大支持力量,还需要相关方面做大量的整合、调整和优化工作,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推动和支持。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随着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信用交易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信用管理凸显期重要性。全社会对信用工作高度重视,信用开展进程迅速,但农村信用却是社会信用建设工作中的短板,实施进度与成效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农村地区间经济差异较大,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深入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统筹各区域特色,延续各区域特长,做出信用工作部署并长效执行。

一、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全局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保障,信用管理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现状,研究提高农村经济新路径———构建与该经济特点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保证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农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情况为调研内容,农户和金融机构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09份。针对农户发放的问卷中,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了解参与度、意愿情况、目前农村信用现状、效果、建议等16个问题;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问卷中,涉及现有政策制度情况、宣传教育情况、信用系统建设情况、评估体系实施情况、农村参与主体信用情况、信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共20个问题。依据问卷返回结果,发现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现状如下所述。

1、劳动力离乡人数高,信用意识缺乏

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一方面原因是城市的生活设施、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劳动收入等远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为了追逐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合适的就业岗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引起大规模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在调研对象中,89.3%的农户家庭中仅剩老人、小孩,农村呈现劳动力及其短缺的态势,当农村劳动人口明显达不到劳动需要量时,农村经济必然呈现乏力状态。在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中,失信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信用意识,很多农民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失信,没有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和失信带来的危害,为了某些目的出现失信行为,例如:为了找到工作隐瞒实际年龄、夸大个人能力、谎报家庭真实情况等。

2、现代化农业发展迅速,信用建设基础具备

农村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农村产业结构必然需要调整,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播种、耕作、灌溉、收割等工作由精细化机械完成,定量化、科学的农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并使用,现代化农业可以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弥补劳动力离乡数量大的人力短缺。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趋势发展明显,信息化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坏节,具备开展信用工作的基础条件。

3、工业企业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信用监管薄弱

随着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很多工业企业被要求搬迁,搬迁到人口数量偏少、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农村为了带动该地区就业,提高地区经济往往对企业采取比较宽松的审批政策,工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幅度迅速。工业企业进入农村的门槛偏低导致一部分工业企业环境测评不达标,排放污染物超标,对当地农耕产生破坏性影响;有些企业过多占用耕地,企业间地理位置分散、产业不集中,工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企业间的协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信用平台,既可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全过程监控,又可以促进企业间通过该平台协作,最大限度的弥补工业企业数量飞速上升给农村造成的负面影响。

4、优质农业产品需求逐渐加大,缺乏全程信用管理

目前,农户农业生产产品除自给部分外主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面向市场,商品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最受青睐,很多信用高、评价好的农户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最早的要提前一年预订。信用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等,目前没有客观统一的评级标准,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这样的信用评估很容易造假,并且评价缺乏全面性,不能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评估、监控,有些农户打着无公害的旗号获取高额利润,其实为了提高产能采用大量化学试剂,添加大量添加剂。可见,建立全程全面信用管理当务之急。

二、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农户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体系和城市信用体系的区分不大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没有体现出农村的经济特点,构建思路与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几乎一致,征信没有针对于农户特点采用灵活的征信方式,还是以社保、工资卡、银行卡等固有形式获得农户的信息,这样获得的信息及其不准确,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对于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有的社保、工资、银行卡等资料。这种信息不全甚至有误的征信行为必然会影响后续授信的客观性。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标准也是采用城市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农户与城市人群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无疑会降低农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2、农户主动参与度不高

随着信用的大力宣传,农户也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与意义,但并未意识到信用能够为农户自身带来的切实好处,往往对于信用问卷、电话问询等信息的收集采取回避或者散漫对待的态度,因此,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对于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机构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问题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信用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信用评价指标设置不全面

只有评价客观,才能长效发展,目前农村信用评价指标存在评价过于笼统,没有对地区、农户性质、涉农企业类型进行区分测评。农业受季节、区域影响很大,有必要按照区域季节差异对农村进行分类后评价。例如,南方四季都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四季分明,但冬天农作物不易生长,可见,如此气候的区别,如果有产量、交易量等衡量指标,评价结果将有失公平。另外,涉农企业也需要区分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分别针对不同的企业设置信用评价体系,指标更确切,评价更客观。

4、缺少专门针对于农村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在信用工作中,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机构与政府信用工作部署相衔接,与信用工作相关机构相衔接,助推信用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信用主体服务:包括宣传信用、指导信用主体信用工作的开展,后续信息异议的解释处理等。但目前由于农村信用市场开展滞后,没有专门针对于农村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对于农村信用都是由城市的信用中介机构兼做。地理位置远、专业服务对口程度低等因素都会影响信用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

三、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为农村信用长效发展提出建议。

1、多途径征信

农村面临劳动力离乡人数多的现状,采用目前手段无法获得全面的征信数据,需要多渠道分情况收集基础资料。例如:目前农户主要分为二类,第一类为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大。针对这部分农民征信,可以采用从金融机构、社保中心获取,外出打工者必然会办理银行卡收取工资,办理社保,因此可以从相关机构获得农民基础信息。第二类为纯务农户,这类农户大多没有银行卡、社保等信息,因此需要现场采集或者通过于其交易过的机构间接采集农户信息。整个信用信息采集过程需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正、更新,尽可能以最准确的信息开展后期信用工作。

2、完善农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授信是征信工作的下一步内容,准确授信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信用评价指标。针对农村经济现状,在制定信用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农户情况,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来保证农户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正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农户分为二类,不同类型农户特征有所不同;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状况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应该采取有差异的信用评价体系。

3、信用管理应用在现代化农业中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农业经济紧跟市场经济的节奏与时俱进。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信用交易占主导地位,那么,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信用建设紧密联系,将信用管理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保障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提升农户的信用效益,树立农户的信用意识。信用管理与农村日常作业的紧密结合是加强农户信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4、明确信用服务机构职责

政府对于信用服务机构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调研中有农户反映:对于农户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信用服务回复———这个不归我们负责。责权不清容易产生论功争抢,论责推诿的现象。信用服务机构是连接政府与信用主体的桥梁,主要提供信息咨询和征信服务,具体包括信用信息收集、信用报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评估、信用咨询服务和信用管理培训等。

5、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长效发展的保障,目前信用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文件规范,很多的信用细节还是靠自觉,失信行为主要是舆论指责,对于失信行为没有惩罚依据。这种指责对于有些农户或者企业来说无关痛痒,起不到抑制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各部门制定相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及惩罚措施,并且惩罚名单与一些部门、企业相联系。例如:如果出现失信行为,不仅当即接受相关单位处罚,而且该处罚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失信者的一系列行为:禁止从事该行业、禁止贷款、禁止申请政府补助、甚至禁止购买火车票等,惩罚可与日常生活联系,增加信用的威慑力。综上所述,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积极推进信用工作的开展,找到农村与经济现状的契合点,使农村经济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篇11

关键字: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形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分析

1、经济金融进入复苏和缓慢调整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世界经济也处于逐步深化调整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成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工业生产水平恢复较为缓慢,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失业率依旧较高。而欧元区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其复苏的力度十分有限。新兴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普遍遭受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确

由于国际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全球股市产生了相应的分化。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然而其复苏是不平衡的。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向明显分化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持续居高发展,市场发展缺乏支撑,在短时期内依旧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撑。然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新颁布的货币供应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向。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然而受到通货膨胀压力,较多国家需要颁布货币紧缩政策。全球流动性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聚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管理的难度。货币升值压力增加,同时资产泡沫也有所增加。

3、经济再平衡难度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再平衡具有较大的难度。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处于长期的发展阶段,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需要主要经济体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的推动以及调整。其关键以及核心在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以及透支消费结构体系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性调整,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要实现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4、宽松货币政策负溢出效益影响加大

主要经济体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太高资产价格,从而帮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家庭资产负债表,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压低汇率以及拉动出口,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负溢出效益。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利益竞争,提升了资产泡沫;另一方面,流动性泛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若是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滞胀局面,则被迫进入加息通道,从而将逆转流动性过剩现象,充分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对实体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4、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经济不平衡调整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影响。这种经济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其根本的原因可归结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以及追逐利益的结果,也是全球产业转移以及重新分工当中,国际资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的背景下,资本、要素的不对称分布,难以扭转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将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较快以及明确的成本优势,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世界经济的在平衡发展需要调整各国的发展方式以及治理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实现推动消费并且逐步摆脱过度依靠投资以及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对经济利益的重要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若是不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依旧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发展阶段。

二、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

1、发达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债务危机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使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为了有效推动经济的复苏发展,主要的发达国家将持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2、增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可了解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扩大是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资本流动利弊并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和管理,各国政府也应加速监督管理以及改革的发展进程,逐步完善金融框架体系,提高对资金流动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宏观紧急面临调整。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发到经济体的私人需求乏力,美国依旧面临失业率增加困扰,并且欧元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

要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则应抓住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机遇,首先,通过扩大内需,保证投资的合力增长,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尤其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在推动城镇化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还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发展战略,培养我国商品以及服务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尤其是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政策的配套发展,持续形成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丁斗.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2) .

[2]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共克时艰推动经济复苏[J]. 中国统计. 2009(02) .

[3] 林新波,李小平.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02) .

篇12

关键词:高压直流输电;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O521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特点

1、高压直流输电的功能

高压直流输电是将三相交流电通过换流站整流变成直流电,然后通过直流输电线路送往另一个换流站逆变成三相交流电的输电方式。它基本上由两个换流站和直流输电线组成,两个换流站与两端的交流系统相连接。在一个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电能从三相交流电网的一点导出,在换流站转换成直流,通过架空线或电缆传送到接受点;直流在另一侧换流站转化成交流后,再进入接收方的交流电网。直流输电的额定功率通常大于100兆瓦,许多在1000-3000兆瓦之间。

高压直流输电用于远距离或超远距离输电,因为它相对传统的交流输电更经济。应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能等级和方向均能得到快速精确的控制,这种性能可提高它所连接的交流电网性能和效率,直流输电系统已经被普遍应用。直流输电线造价低于交流输电线路但换流站造价却比交流变电站高得多。一般认为架空线路超过600-800km,电缆线路超过40-60km直流输电较交流输电经济。随着高电压大容量可控硅及控制保护技术的发展,换流设备造价逐渐降低,直流输电近年来发展较快。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主要特点

(1)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间无落点,可实现点对点、大功率、长远距离直接进行电力输送。在输送和接受地点都确定的情况下,使用高压直流输电,可以实现交直流并联输电或非同步联网,这样的话使得电网的结构比较松散和清晰,有利于调控。

(2)大量过网潮流在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时候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通过改变送受两端的运行方式而改变潮流,该系统潮流方向和大小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控制。

(3)使用高压直流输电时,因为其电压很高、输送容量大,这样就比较适合大功率、远距离进行输送电。

(4)当交直流并联输电时,通过调制直流的有功功率,可以有效抑制与其并列的交流线路的功率振荡,包括区域性低频振荡,明显提高交流的暂态、动态稳定性能。

(5)当大功率直流输电发生直流系统闭锁时,输电线路的两端其交流系统则会承受较大的功率冲击。

二、高压直流输电优势和缺点

1、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

(1)低耗材

传统的三相交流线路需要三根导线,并且线路走廊宽,而直流输电线路只需正、负两极导线,其杆塔的结构简单,线路走廊窄,此外,一条同电压的直流输电线路输送容量约为交流输电线路的2倍,直流输电的线路走廊,其传输效率约为交流线路的2倍甚至更多一点。

(2)远距离、大容量

直流输电并不存在交流输电的功角稳定问题,因此不会由于静态稳定或暂态稳定性能变差而降低输送容量。这是直流输电传输功率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势。直流输电的输送容量由换流阀电流允许值决定,输送容量和距离不受两端的交流系统同步运行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

(3)易互联

对于交流输电系统,并网中的各个系统必须同步运行,否则可能在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循环电流而损坏设备,或者停电事故。而直流输电两端的交流系统不需要同步运行,可实现不同额定频率或相同额定频率交流系统之间的非同期联络,提高两侧交流系统互为备用以及事故紧急支援的能力,从而提高交流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的经济性。

2、高压直流输电的缺点

(1)换流器在运行时会产生交流谐波和直流谐波,若处理不当将其引入交流系统会给交流电网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降低谐波的影响需在交流侧和直流侧加装滤波器组,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换流站的占地面积和运行成本。

(2)晶闸管式换流器在直流电传输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高达有功功率的60%,这就需要加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进行控制,从而增加了换流站的成本和控制的复杂性。

三、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取决于我国目前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我国能源需求分布。目前我国实际采用的输电方式有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两种。目前我国直流输电的发展水平,直流输电还仅只是交流输电的补充。随着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直流输电的应用范围将会变大。目前,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场合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采用交流输电在技术上有困难或者是不可能,而且只能采用直流输电的场合,如不同频率电网之间的联网或向不同频率的电网之间送电;因稳定性问题采用交流输电难以实现要求;长距离电缆送电,采用交流电缆因为电容电流太大而无法实现等。

2、在技术上采用两种输电发送等能实现,但采用直流输电技术比交流输电的技术经济性能好。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输电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论证,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技术经济性能优越的输电方案。目前我国直流输电的应用主要在远距离的大容量输电、大型电力系统联网、直流电缆送电、交流输电线路的增容改造为轻型直流输电等。

四、直流输电的发展

早在19世纪20年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直流输电机,通过电力资源的远程输送,满足人们生活的相关要求,这也开创了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的先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流电力的输送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还建立了相应的直流输电工程,从而使得直流电力资源输送的范围更加的广泛。其中可控硅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让直流输电技术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这就标志着直流输电技术的进一步的飞跃,为高压直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得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相关的工业试验也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完善,这就使得我国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满足了当前社会解决发展的相关要求。目前,在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中,我国的高压直流电源技术也逐渐的赶上了世界水平,而且我们也在传统的高压输电技术上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改进,这就使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在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就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目标和战略对策,来对高压电网系统进行适当的优化,这就使得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在高压电网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电网公司也开始对其电网设备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这就使得我国的高压电网系统之间的接近了世界水平,实现了电压等级高、输送两大、输电距离远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在我国高压电网系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很好的保证了我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相关需求,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电网系统建筑和发展的过程中,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很好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相关需求,还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的高压输电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程江.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刘泽洪,高里迎,余军,±800kV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7(15).

篇13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研究

前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度日益增长,而跨国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兴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面临着重重阻碍,这就要求我国的电商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挑战,提升话语权,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一、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一)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第一,传统的强国仍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欧盟同美国市场规模相当。在美国,网购的主要内容包括书籍、音乐制品、服装、电影等,与此同时,美国移动电商增长迅速,平均增速为7.2%。在欧洲,英国、德国和法国占欧洲电商市场总份额的60%以上,且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第二,新兴市场增长迅猛。亚太地区的电商规模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第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以亚马逊为例,其营业额的40%以上都来自北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二)我国的跨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第一,总体规模增长快速。我国互联网应用人数逐年增长,具有庞大的电商消费基础群体;第二,产品与企业的集成程度较高。我国电商在服装、箱包、加点、图书、鞋等产品类型上较为集中,所占的电商销售份额较为集中;第三,支付与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迅速。电商的兴起带动了我国物流业和支付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物流运输的发展以及支付平台和支付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第四,全新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例如,收集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给电商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此外,线上与线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也受到企业的广泛青睐,各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涌现。

二、我国在国际贸易的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现存问题与发展机遇

第一,从跨境电商的现存问题而言,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有待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客户和电商对于电商销售平台以及后台信息资讯管理等内容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这就使得跨国电商在进军国际贸易的平台时,重视对自身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从跨境电商面临的发展机遇而言,现在全球正处于电商高速发展的环境。第二,从跨境电商的现存问题而言,管理模式有待创新。随着电商营业对象范围的扩大,跨境电商的服务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国民,还包含了国际的消费者,这就要求电商对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从跨境电商的现存问题而言,跨境电商团队的成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从跨境电商面临的发展机遇而言,电商企业具有提升自身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创新的迫切愿望。电商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名誉度,才能够在国际市场获得长远发展。

三、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长远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

第一,结合实际,呈现全新的电子商务信息内容。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包括了系统、计量、业务、电量、收费管理等内容以及银行数据与互联网进行实时链接等的各项功能。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具备市场全球化、交易快捷性和虚拟化、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构建时,关注用户体验、商品展示、用户权限设置、数据维护、统计管理等项目的建立和完善。例如,在进行跨境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构建时,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潮流趋势,进行电商平台的功能设计,为电商消费者带来较高水准的用户体验。第二,基于网络服务理念设计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构筑方案。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营销决策、营销质量监管、营销业务以及客户服务这四个层次的内容。在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时,需要对每个层次的主要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设计,并且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模块的建立和完善。此外,还需通过互联网应用技术、手机app服务等方式为电商和用户之间构建良好的信息互动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例如,天猫商城的阿里旺旺的设置,使得电商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就商品的细致信息和客户信息进行较为隐蔽的信息沟通交流环节,从而促成交易的达成,实现电商与客户的密切沟通。此外,对于营销业务层而言,必须注重对整个工作流程的调控和业务监管稽查的管理。这是为了使电商业务在信息数据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化,以便电商对营销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精准快捷的处理,避免因数据信息错误而导致的业务出错状况发生,降低电商的成本风险。加强对营销业务环节的监管工作,并对电商业务员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考核,确保业务信息的准确性。

(二)打造星际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团队

注重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时要对老员工加强培训和教育,以此提升营销队伍的品质,实现产品生产与营销的高效结合。在此基础上还需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经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需注重员工对互联网以及手机等通讯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他们既能够与客户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还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快速完成企业商品信息页面的更新,为用户提提供高效的优质服务。

(三)创新管理模式

第一,做好市场调研,充分利用现时期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国际贸易的经济发展中,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民风民俗、制度法律、经济水平、购物偏好等影响跨境电子商进军当地市场的因素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进军国际时,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对当地的市场进行详细调研,以此规避风险的发生。第二,重视品牌的创新。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由于电商规模较为庞大,因此,在海量的电商商品销售信息处获取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并且有效实现客户的积累,这就要求电商重视对自身品牌的创新,同时要保证商品的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以服装为例,在进行国外市场的探索时,必须结合当地的流行趋势以及服装受众的欢迎趋势来进行服装的设计,以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第三,探索外包服务模式。尽管全球一体化进程在稳步推进中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促使通讯、物流、互联网等与电商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在飞速发展,然而对于电商而言,由于国际市场异常广阔的客观原因以及现实地理位置的限制因素,使得电商在产品图片设计、广告宣传、物流运输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漏洞,这就要求电商探索外包的服务管理模式,以实现交易的高效完成。第四,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减缓外贸电商的发展阻力。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的产品生产、质量监督、物流运输、税务登记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对于电商在跨境贸易中遇见的问题,需和当地政府予以积极的沟通和协商,为电商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对电商的信息咨询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商信息及产品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以便日常的电商资源信息,促进国际电商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电商向更广阔的平台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且备受社会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和分析,来推动我国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6(3):73-74.

[2]贾丽飞.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7):24-24.

[3]张晓明,刘畅.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研究[J].商,2015(9):97-98.

[4]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22-31.

篇14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政策环境;贸易新需求

跨境电子商务,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企业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链的布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缓慢,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却蓬勃发展,占进口贸易的比例日益增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跨境电商零售B2C和跨境电商B2B两部分)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政府积极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通过对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特点、政策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跨境电商发展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急需外贸综合服务业的支持,而且诸多WTO贸易规则对跨境电子商务已不再适用,需要制定更高标准和更自由的新贸易规则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1.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根据阿里研究院与埃森哲的《全球跨境B2C电商市场展望》报告,2014年全球跨境B2C电商市场规模超过2300亿美元,并将于2020年达到近1万亿美元,同整体B2C电商、消费品进口额和消费品零售额相比,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高达27%。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在整体B2C电商中的比重也将由2014年的14%增长为2020年的29%。届时,跨境B2C电商消费者总数也由2014年的3.09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9亿人,年均增幅超过21%。到2020年,接近半数的网上消费者会进行跨境网上消费。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规模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同比增长42.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从历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和增长率来看,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仅为1.8万亿元,2013年交易规模达到了3.1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50%。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达到4.2万亿元,是2011年规模的2.5倍。预计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达到5.5万亿元,2016年将达到6.8万亿元,2011年至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实现约32%的年均增长率。

2.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B2B起主导作用根据Forrester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B2B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是B2C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两倍以上。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中,B2B模式的地位与在全球电商中的地位相似,起到了绝对支柱的作用。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中,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到91.9%,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8.1%。2010-201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B2B交易所占比例虽然逐年缓慢降低,由2010年的97.9%下降到2015年的91.7%,但中国跨境B2B平台的交易规模一直占整个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的90%以上,仍处于整个跨境电商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随着跨境贸易主体越来越小,跨境交易订单逐渐趋向于碎片化和小额化,未来我国跨境B2C交易占比也会逐步提升。

3.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

据《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美国有3.15亿居民,2.55亿网民,1.84亿在线买家,全球约37%的跨境在线买家集中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在线总销售额达到3895亿美元,占全球的33.1%。在网络零售领域,无论从进口角度还是出口角度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在2010年我国跨境电商总交易额中,其中有93.5%为出口,进口仅有6.5%。到2014年出口占跨境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比例略有下降为86.7%,进口增长为13.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进口所占比例均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出口占比仍以绝对大的数值远远高于进口占比。随着国内市场对海外商品的需求扩大,预计未来几年跨境电商进口的份额将不断提升。

4.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产品种类集中

在美国,电子商务涵盖商品类别众多。目前,服装、电子产品以及家庭用品的增长率较大。在印度,旅行开支占在线支付的大部分,其次是书籍销售。日本和韩国的电商成熟度很高,日本旅行支付收入达到16亿美元,化妆品、衣服、小商品的零售额较10年前增长了125%。据海关统计数据并计算得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商品占比分别为:电子产品23%、日化产品21%、服装鞋帽17%、机械零件12%、建筑材料10%及家居产品6%等。而以B2B为主的跨境电商商品排名前五的产品依次为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服装鞋帽、日化产品、建筑材料,以B2C为主的跨境通和海淘也主要销售化妆品、服饰、电子产品、婴幼儿用品等。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跨境电商的总体来看,还是分别从B2B和B2C来说,跨境电子商务的商品种类都比较集中。

5.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出口流向目的国分布集中

PayPa《l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和尼尔森2013年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制造”最主力的消费人群是美国市场的跨境消费者,2013年约有3410万美国消费者跨境网络消费中国的商品,价值将达到497亿元;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分别以消费74亿元和52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德国和巴西则分别消费38亿元和18亿元。据当前数据估计,在这五大跨境电商目标市场中,预计到2018年美国消费者跨境消费中国商品的年需求总额将增加到981亿元,仍居第一消费国;巴西将成为对中国在线出口商品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18年巴西消费者从中国跨境网购的商品价值将达到114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将近7倍。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环境

为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2004年8月国务院《电子签名法》,主要针对经营者使用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提供电子认证的服务领域,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2004年至2012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与发展期,政府为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针对改善网上交易环境、规范交易行为、防范交易风险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日渐规范的政策环境下,2008年到2012年中国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08年的3.2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9万亿元。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为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陆续了一系列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意见,涉及到零售商品退货、网络集中促销、客户资金安全与交易保密以及海关监管方式与代码等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各个细节,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村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占进出口总规模的比例将近1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全年跨境电商交易总规模能达到5.2万亿人民币。

三、跨境电子商务产生的新贸易需求

1.跨境电子商务催生出外贸综合服务业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订单交易向碎片化、小额化发展,B2C模式在跨境电商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涌进跨境电商蓝海的中小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少通关、融资、退税等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订单散且小,致使企业客户流失、成本居高不下,此时跨境电子商务便产生对外贸综合服务的需求。外贸综合服务行业是指以整合各类环节服务为基础,然后统一投放给中小外贸企业,主要的服务包括融资、通关、退税以及物流、保险等外贸必须环节。通过电商互联网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将订单业务化零为整,实现批量化处理并降低成本,使中小外贸企业在通关、退税等方面享受大企业的待遇,极大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2.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标准的贸易新规则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意在WTO规则的基础上,建立涵盖贸易各方面、更高标准的贸易新规则,主要集中在竞争中立、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市场准入、非歧视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方式,贸易新规则要求一国允许外国电商进驻该国,国有企业不能享有比其他企业更高的特权,跨境购物的商品种类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一定年限内实现所有商品零关税,包括某些敏感商品。在知识产权保护部分,加入了加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延长著作权的保护时间、规范临时性的侵权行为等条款,在互联网执行上涵盖了数据的跨境流动,这些都对传统贸易规则提出挑战。

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