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发展地摊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noted that several issu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path.Keywords: current; how development; low-carbon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低碳经济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又一波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趋势。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
2 发展低碳经济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开发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其深入发展势必出现这样的结果: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心将由占有能源向清洁使用能源转变。所以,低碳经济的背后实际是能源使用技术、经济发展的世界支配权争夺。可再生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
2.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在产品经过消费完成它的使用价值变成废弃物后,不是简单抛弃,而是经过处理后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的源头上。有人把这种方式方法总结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并把这种方式下的资源利用模式概括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1990年英国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走向低碳经济。对于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循环经济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
2.3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代价,也由此逼出了“十一五”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这两个节能减排“硬指标”。与节能减排概念有所不同,低碳概念包含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两大部分。这意味着在继续实施节能减排的同时,必须持续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力度。
2.4 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
低碳经济大致分为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主要涉及消费模式的选择。例如,倡导居民选择环保产品、购买低能耗的家电等。后者,低碳生产,即生产一件产品所产
生的二氧化碳当量。
2.5 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
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条件来看,最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可能是,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潮汐能产业,海水氢能源产业等等。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酝酿的这种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并在国家战略、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规划等领域内有所提前准备,待新兴产业革命机遇来临时能够充分抓住这种机遇并以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这应该是更为重要和紧迫的。
3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3.1 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低碳经济的理念需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着眼于未来30~40年的国际竞争力来培养。 应制订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3.2 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应该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低碳行业,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 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我国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 设计制造品牌” 三个环节,我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3.3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 “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 %,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4 构建以点带面的低碳经济试点区
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我国以上海和河北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了“低碳城市 ”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上海与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5 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要强调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在《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框架下,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正逐步形成,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4 结论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管理
房地产经济是一个国家向宏观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但近几年来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带来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土地资源浪费,投资房价飙升以及房地产暴利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公众关注和政府重视。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妥善调控、积极引导,保持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房地产投资波动大,投资效益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价值规律,住房价格应围绕其固有价值上下波动。而住房的交换价值则意味着住房具有投资性质,可作为资产而带来利润。只要人们对房价有上涨预期,或房租高于长期存款利息,就助长更多炒房者进入市场,为“卖”而“买”的投机性需求就会产生。当房价有上涨趋势时,富人和投机者对房价的上涨预期,使得他们对房地产投机需求不断增加,出现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峰阶段。由于过度投机,住房价格的“泡沫”越积越大。然而靠房价上涨(非理性炒作)支撑的房地产需求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购买力的瓶颈迟早会到来,从而加剧了房地产经济衰退的恶化,引起房地产经济剧烈的波动,房地产投资效益低,乘数效应小。进而也导致房地产经济效益低,使连续的投资扩张不能继续,投资扩张推动房地产行业增长的链条出现中断,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下降。
2、房地产市场结构不合理,房价上涨幅度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小康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空间非常大。从长远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将长期利好。但从当前看,从局部地区分析,房地产市场却有供应总量充足、结构失衡的现象,造成一部分中高端房地产商品积压,而有大量需求的普通商品房则供给不足,形成价格攀升的态势。同时,住房保障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住房保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实施对象难以区分,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价格高、不适用等现象,制约了公房、经济适用房及其他存量房的交易,资金沉淀在闲置房产上无法收回,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周转将受到影响,制约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3、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建设的良性引导不足
一些城市政府的房地产经营管理部门只偏重对直管公房的物业管理,而偏废对社会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的营造和管理,规范性地方性中介大市场难以形成,扰乱了市场秩序,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国家每年在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中,虽说也有指导性目标计划,也下达一些行业性政策,然而对一些内陆省份城市的执行情况却欠实质性的督察,以至一些省份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难以形成,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策略
如何化解房地产经济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推动房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重点在于在剖析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存问题的根源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为国内房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节
①正确进行投资引导。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的不稳定,投资效益过低,因此在房地产投资政策制定中政府应充分考虑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对未来房地产周期变化的影响。引导开发商应侧重于采取需求导向定位方法,即以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消费者的认知价值、需求强度及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为依据,以市场占有率和最终利润为目标,真正按照有效需求来策划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变化,保证房地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规模相适应,完善和规范政府投资。②抑制投机。市场经济具有高效率的天然优点,同时,市场经济又具有引起收入差距拉大的天然不足。而过度投机的结果,必然是极少数人暴富,绝大多数人受损,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应着手考虑对以协议方式取得土地开发权的项目,加强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开征不动产税等等。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资产运行情况的监管,严格规定金融部门向房地产贷款的比例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融资的比率,紧缩信贷总量。严格审查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条件,降低融资比率,加大对抵押物与信用担保方的核实力度,建立一套全面评估贷款方的风险监控体系。
2、调整市场供给结构
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中所存在的结构性不合理和房价过高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鼓励扩大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能力,满足普通市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房地产市场统计体系,规范统计渠道,对所有住宅项目的土地供应、上市情况、交易情况和售价指数等信息全部实行网上公示,实现对住宅开发项目全过程的监控,预测预报房地产经济运行趋势、波动趋势与波动特征,为社会提供房地产运行行情,适时调整住房租赁与销售之间的调比例关系,逐步完善各类住房销售、租赁的住房供应体系,以适应不同支付能力家庭需求。其次,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府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相关政策的引导,适度控制高档商业用房、高档公寓、别墅的开发建设,保证对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用地供应,提高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比例,鼓励中低收入者租用房屋以解决居住问题。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在住房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
应在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的基础上,将经济适用房卖给真正需要补助的低收入者。从而,减少空置房地产,完善产业资金周期,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市场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调控土地的供应总量。对高档商品房的开发,应在土地供给总量上给予适度限制;对面向广大居民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用地开发应予适当放宽。
3、营造规范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
一方面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实行市场准入,保护诚信房屋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对信誉好、实力强、诚信高、规模大、房源多的中介机构要优先扶持。淘汰一批违法违规操作和信誉差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同时,进一步明确房地产部门在房地产中介管理中的地位,由房管部门牵头,联合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共同对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加强国家房地产行业行政领导机关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行业指导作用,以降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各级房地产及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工作领导的盲动性,使之把主要精力转化到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的培育和规范上来,转化到搞好目标计划和政策研究上来,转化到搞好区域性宏观调控和相关行业经济的协调上来。
三、总结
房地产市场的管理重点在于要结合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开发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投资,调整房地产供需结构,营造规范市场秩序来化解市场矛盾。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共同调控,房地产经济一定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编制 林地经济 发展规划
1 编制规划的原则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ization pace of building continues to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so following we will encoun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deple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Low-carbon economy is a sustainable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is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can achieve win-win of carbon emissions, cos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cost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hina's existing tax system for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based on that solu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fully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tax policy in promoting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税收政策;低碳经济;碳税
Key words: tax policy;carbon economy;carbon tax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84-02
作者简介:吕丹(1971-),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税收政策;李国茹(1964-),女,吉林东丰人,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税收政策、会计理论。
1 税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有效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低碳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对我国而言更是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而税收作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从技术、资源、经济等方面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1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发展可再生资源 税收主要在研究、开发以及交易阶段会有效的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税收政策在鼓励扶持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涉及了各个角度。如:我国企业所得税这样规定研究开发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期限届满后继续长期持有本公司股份获得的股息收益,可以给予税收减免,降低这部分股息收益的税率。
税收优惠政策除了有效的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渗透力和经济竞争力。2001年对于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应纳税额减半征税增值税。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根据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对于西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享受按照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等。
1.2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增长根据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模式:①传统的增长模式;②循环经济模式,即“生产-消费-回收-再生产”的循环发展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还能在回收的同时可以带动回收、技术研发等多个社会产业的发展,在循环中多产业增长。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保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对于环保产业都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优惠:对于环保投资以及捐赠等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防止污染企业的固定投资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等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实行免税政策并鼓励家庭安装节能设备。
1.3 推动低碳消费 为了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并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当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高碳生产和高碳消费的偏好,因此,政府有意识的通过税收政策以及财政补贴购买低碳产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居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公众基础。
2 税收政策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税种,对于低碳经济的鼓励也分散在各个税种中,并且这些税种的设立初衷也不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因此,税收政策在促进低碳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税种种类模糊,激励性的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对于低碳主体在各个税种上都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但是由于政策分布零散没有真正涉及低碳经济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多地仅是优惠节能项目以及设备。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种种税谈环保,种种税管不到”的尴尬局面。由于中国目前还缺乏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碳税,因此,中国距离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税收体系还比较遥远。
虽然目前现行的税制中包含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税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仅限于直接减免税收,因此形式过于单一。此外,对于环保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优惠不足且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从而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客观上一些税收的优惠政策不利于环境保护从而抵消了其他税种的环保功能。
2.2 现行税收政策调节力度不够 ①消费税征税范围狭窄。目前,共设置了14个税目的消费税,对于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且征收高污染产品的税率过低,因此,不能充分体现消费税对环保的作用;②资源税征税范围狭窄,远远没有达到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目的。此外,我国还没有真正体现“谁污染谁负担”的资源税,对于高污染企业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不能发挥资源税的作用;③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这样不仅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更难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从而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3 缺乏对碳源头的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缺乏对碳源头的控制措施:①对于煤炭的开发没有控制和保护措施;②人们重视重碳经济而忽视低碳经济。
3 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我国分税制体系 在现有税制框架的基础上,重构相关税种,将涉及节能减排的部分都列入可调整的范围。进一步推进资源税并改革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按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实行累进税率,高污染排放的企业适用于较高的税率,低污染排放的企业适用较低税率,真正起到资源税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3.2 加强我国税收政策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税收优惠政策除了运用税率式优惠外,还应更多的应用加速折旧、税前列支、投资抵免等税基式优惠政策:①取消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使出口退税政策真正成为鼓励出口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政策手段,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逐步取消或降低此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②严格运用对碳税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削减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此外,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或提高能效的相关协议,在节能降耗方面做出努力。③倡导绿色经济并鼓励政府购买环保低碳产品,以增加在政府购买产品中低碳产品的比例。1)扩大政府采购节能和环保产品的范围,同时规范节能产品的认证标准;2)为了发挥政府的“宣示效应”,应鼓励各级政府部门采购各种节能产品和环保产品;3)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购买节能率高的环保低碳产品。
3.3 开征独立税种——碳税 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企业的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种。碳税不仅能够直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是发达国家比较推崇的一个税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研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专题报告[R].2012.
[2]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11(2).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环境危机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与核心要素
(一)低碳物流应正视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定下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减排目标,对于这一绿色承诺,中央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保增长、调结构”作为2010年的工作主题,这也是避免经济衰退的重要路径。但是低碳排放如何操作,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目前的处理办法是:城市的道路交通全部倾向于乘客,向客流倾斜而不是物流倾斜,物流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但是,对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应对呢?很多企业只有采取规避的方法,然而,并非治本之策,政策应考虑到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在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由加工制造环节伸向两端,在现代服务业及高端技术产业方面需求增大。
(二)如何应对低碳物流的现实问题
1、量化低碳指标
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如果低碳能让成本降低,就不需要国家倡导了,企业自身就会有动力去推动。但问题是:如果实现低碳物流需要企业提高成本,而低碳物流又确实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有一些国家政策或是媒体来引导企业,让企业了解到――成本的上升换来的低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这些指标都需要进行量化。航运巨头马士基物流已积极加入到支持碳减排的行列中。马士基物流亚太区供应链拓展部总经理Lee Stephne表示:“就马士基而言,为了减少碳排放,运营成本相对之前大概提高了15%左右。现在国外很重视‘低碳物流’。而国内客户对于‘低碳物流’的重视程度显得还不是很高,毕竟这对于企业运营成本来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由于碳排放量和客户的运营成本直接挂钩,虽然企业很重视,但企业本身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哪种经营“成本”对企业自身更有利。不过,由于国外倡导“低碳”比较早,已有客户主动提出“非低碳不合作”。南航货运相关人士也强调:“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企业本身更需要有深刻的认识。”而在低碳技术上,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从而取得技术上的优势。
2、充分利用低碳带来的机会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分给谁?分给企业的机会是最大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比较先进。在他们看来,碳排放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个机会。甚至有的企业会有碳排放的交易――买卖碳排放量配额。IBM也是比较早地研究低碳物流的企业之一。而在中国,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也提出了“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决议。中远曾经做过两期的低碳物流项目。在第一期,他们考虑了三个因素:客户要什么样的服务;运输、库存相关的成本有多少;是运输的效率如何。到了第二期,就加入了碳排放量指标。如果要降低碳排放量,对企业的效率、成本,甚至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可能都要做一些让步。因此,对物流行业而言,其行业格局将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发生深刻变革,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低碳物流――效率和绿色的结合体
低碳物流一方面是提高了企业效率,另一方面是倡导绿色。事实上,随着整个运输交通和技术的发展,地铁、公共交通工具等都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而业内人士也会在行业建设时注意到这些问题。以西安为例,2009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就已经制定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招商工作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区――为了这份绿色的承诺,仅仅2009当年,园区就已婉转谢绝了16家不符合国际港务区产业导向的企业入区申请。目前,在低碳经济诉求下,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研究发展铁路物流的政策,如未来500公里以上的货物运输尽可能地用铁路,尽可能地实现低碳物流。
二、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行业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为此,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形成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海运业
1、海运业打响“绿色战役”
过去25年,90%的世界贸易运输都通过海运,海运业碳排放量将占全球排放的4%。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将需要4亿吨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在此背景下,航运业、造船业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各国纷纷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发展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船舶”。而作为国内航运龙头企业,中远集团从2008年开始,首先以中远集运实施集装箱船队降速10%的手段,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中远集团还研制并开发了集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船舶燃油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生产经营的科学统一。在技术节能方面,中远一直紧盯国际、国内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新动向,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消化和吸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2、港航企业也在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港口领域以优化港口布局为主线,以引导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和研究、推广提高装卸设备效率的节能技术为重点,全国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12月3日,经过专家鉴定,“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研究”和“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两项科研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码头消毒由人工到自动的转变,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行在盐田国际扩建闸口。此外,此次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是国内首次通过降低柴油机组转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研究项目。青岛港集团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超前意识,“青岛港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应用”项目被评为交通运输部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目前,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等沿海大港的集装箱码头也都采用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
(二)铁路运输
据悉,最近“股神”巴菲特斥资260亿美元,同时承担100亿美元债务,收购美国铁路企业北伯林顿铁路公司77%的股份,这是巴菲特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收购。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黎雪荣认为,低碳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碳优势将是未来企业制胜法宝,提早布局,可以尽快占据领先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货运市场占有率除了2003年有少许增长外,其他年份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4%到1990年的40.5%再到2007年的23.5%。客运和货运从低碳排放的铁路上转移到高碳的公路和航空上,对于中国节能减排不利,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发改委数据也显示,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5000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将成为世界第一。
(三)航空业
航空业出路将是可替代性燃料。2009年,欧盟推出“绿色天空”计划,即从2012年起,所有进出欧盟的航空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必须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向欧盟缴纳排放费用。面对日益苛刻的环保标准,显然节油是最后的手段,却不是最终的救赎。更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新型可替代燃料的应用。据了解,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主要取材于麻风树、亚麻荠、藻类、盐生植物等,而且可以直接替代传统的航空煤油,而不需要制造商重新设计引擎或飞机,航空公司和机场无需开发新的燃料运输系统。而对于航空运输业这类技术高度聚集的行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谁能更早一步掌握和利用新技术,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更容易取得明显的优势。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随着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必将快速增长。在全球能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三、仓储业:打造低碳园区
(一)中国仓储业现状
1、中国仓储业实现了强有力的恢复性增长
日前,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全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亏损面为6.6%,亏损额比上年略有降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实现利润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货物吞吐量8019万吨,比上年增长1.1%;货物周转次数9.11次,基本与上年持平。从主要统计指标看,截至2009年底,中国仓储业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发展水平。
2、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纷纷扶持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证监会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支持物流中心和物流聚集区的发展。仓储企业在仓储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运输配送、贸易、加工、动产监管、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进厂物流等综合业务的业务量;并采取了降低价格、改善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维护好客户资源,稳定仓储市场。
3、低碳园区规模进扩大
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和仓储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下,2009年,中国物流园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仓储面积保有量和需求量均实现持续增长。全国新增近200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到43134万平方米;全国13座城市拥有仓储面积5456.6万平方米。
4、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升
随着期货交易品种迅速增加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实体仓库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其中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的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大量涌现,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有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仓储业继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要指标的增幅将超过10%。不过,在世界产业转移和布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仍然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问题,单纯的出租库房或只提供简单服务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中国仓储业发展策略
一是仓储企业要继续把业务综合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努力提升综合业务在企业经营业绩中的比重;二是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为客户量身定做业务模式、业务流程、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裁减冗余,节约成本;三是科学合理地进行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减少货物的迂流、减少车辆的空载、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打造低碳物流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推进综合业务和精细化管理作为两大抓手,仍是仓储业健康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结论
未来几年,国家有可能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通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方式创新,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运营及技术创新和进步,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低碳物流以绿色的名义[N].东方烟草报,2010-04-14.
2、苏嵘.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低碳物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N].山西日报,2010-01-31.
[摘 要]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发展缓慢,研究较为滞后,理论与实践结合尚不紧密。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管理,构建实施保障体系;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加快推进环境会计试点工作,以进一步推动环境会计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 环境会计 问题 对策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深刻的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通过建立环境会计,加强对自然资源及其补偿的核算,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及特点
1.环境会计的含义。环境会计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又称绿色会计 (Green Accounting) 或环保会计,是针对环境资源恶化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环境会计是以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基础建立的,其目的在于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改善社会环境资源状况,提高社会总体效益。
2.环境会计的主要特点。(1)生态资源的存量有限。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对生态资源的存量、流量进行测算、计量、评估、对比等。(2)生态资源的权益社会化。生态环境资源应当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所在地的权益,这是由生态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任何生态资源都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从而使绿色会计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3)效益相关性。生态效益与其赖以存在的经济活动效益普遍联系、不可剥离,必须建立起多个生态资源变动与效益相关性的模型、多指标、多时点的测定、评估、比较、计量,以此形成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4)复合计量。绿色会计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要把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与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土含氧量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内容统一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里。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其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之中,且深度不够,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存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很多人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敌对关系,唯经济发展才能造福一方,而环境保护的规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因而不惜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增长。企业的一些投资者也往往只注重投资回报,而进行环境保护的努力又会减少其短期利润,因而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社会公众由于对企业环境问题不甚清楚因而环保意识也不够强烈。社会普遍对于环境保护重视不够阻碍了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2.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的会计法中缺少环境会计内容,所颁布的环境法规也缺少环境会计内容,因此企业对环境会计的应用缺乏法规的支持和约束。此外,我国对环境犯罪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对环境方面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牺牲环境得到的收益在弥补企业受到的处罚之后还绰绰有余。只有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可以使企业及其领导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更有利于环境会计的实施。
3.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不完。(1)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只注重绿色会计理论的某一方面,而没有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将绿色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较少。(2)研究方法单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仍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尽管近几年也有了部分实证性研究成果,但实证研究仍可谓是凤毛麟角。(3)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理论性研究,诸如绿色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绿色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
4.企业对会计信息批露不规范。(1)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迄今为止,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只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了规定,且过于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在实际中,非上市公司如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得相当突出。(2)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性不足。只有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数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色费”项目予以披露。(3)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一般是围绕环保投资、排污费、资源利用、绿化、税收优惠、环境认证等内容进行披露,而这些内容是企业可以轻松获取的,但是对于与环境相关的资产、负债、收益等内容,我国还少有企业进行反映。(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反映的主要是历史性的信息。如企业对过去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费用的支出以及一些因污染环境产生的赔偿损失等,并没有对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给予反映,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的财务影响。
关键词:计量器具 计量检测 设备校验 检测技术
1、前言
近年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商家的声誉,因此,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计量检测的整顿工作,旨在提升质检机构的计量检测能力与实验室管理水平,这是解决当前质检工作漏洞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质量检测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质检监管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陷、市场条件制约、管理水平低等各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得质检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科学化,最终促使质检机构具有较高的质检水平,然后结合各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2、当前质检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人员匮乏
目前,质量检测机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而且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数量少。随着退休人员增加,计量检测人员的市场覆盖率会更加低;此外,人员在计量检测方面的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未能形成一支强壮的专业技术队伍,这非常不利于提升整个质检机构的业务水平。
2.2质量检测相关法律不完善
现阶段,计量的检测与计量执法步调不统一,直接致使计量违法人员执法滞后甚至是根本没有及时的处理。例如,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山寨货”,主要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使得部分商家钻了法律的空子,从而堂而皇之地制造各种不合格产品。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导致了市场不正当竞争的歪风,也导致消费者对国家质检机构产生了怀疑,这非常不利于质检工作正常开展。
2.3质检仪器年失修、落后
某些检测设备和仪器购置年份较远,其功能方面已跟不上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部分仪器年久失修,已经不能发挥出真实的检测水平,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发生较大误差,这会严重影响到各受检企业、行政部门、单位的计量工作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严重影响机构的承检能力,其市场竞争力也被严重削弱了。最近几年,逐渐引进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仪器和检验机构,我国检验机构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2.4资金短缺
虽然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计量检测机构的发展,增加对其的资金投资;而地方的计量检测机构也在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做努力,但是由于所引入的资金仍然有限,无法与当前检测工作量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匹配,这也是制约计量检测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5计量检测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计量检测市场出现恶性竞争。主要表现为省、市、县的质检项目和业务雷同较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含金量低,缺乏优势项目,因此没有突出核心竞争力。由于省、市、县各质检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行内相互压价,导致市场逐渐出现恶性竞争行为。
3、发挥质检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在各行各业中,人才都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上述提到质检行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此外,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质检市场,计量检测相关机构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员工创造深造的机会,加强质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吸引更多人才学习质检专业,投身到质检工作队伍中。
3.2巧借政策优势
过去我县的计量检测水平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部分计量标准都是设置在一个房间,达不到计量检测的标准环境,导致部分检测结果受到影响,这成为妨碍质检全局工作的一个瓶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质检总局下发“重视计量检测”的文件,省局也相应组织了“县级局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借着这个有利政策,我县把提高计量检测工作摆在促进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落实,通过多次开会讨论,最终全局达成了统一的战线,对年度的预算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对优势项目进行优先审批和投资,以全力做好这项影响今后全局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3.3结合本地经济实际投资检测项目
由于国家规定的计量器具管理中,共有12大类484种,而需要强制检测的有111种。县级的检测机构因技术、资金以及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种类齐全的测试项目与计量标准,因此要突出优势建设高水平的检测机构,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市场情况进行。选择一些经济效益较好、回报迅速的项目,譬如,县级计量检测机构可以开展一些衡器、天平、压力表、加油机万能量具等。这种结合适当地情况选择的项目,突出因地制宜的优势,淘汰一些检测技术落后或者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巩固优势项目后,逐渐带动其他业务发展,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计量检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此过程得到推动。
3.4加强网络化办公系统建设
现代企业办公大部分网络化和计算机化,配套的办公设备和通信技术,比较方便企业较为迅速、全方位地搜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使用信息,这是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体现,能够很有效地提升办公效率,从而达到节省资源、节约成本的目标。随着计算机办公技术越来越先进,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化办公系统建设,将剂量检测工作更加网络化和技术化,拓宽检验结果的共享性,迅速发送到相关行政执法机构、生产企业及政府决策部门。这能更好地服务质监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4提升计量检测服务国计民生的水平
计量检测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贸易统计以及安全防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地计量检测机构着眼于这些市场,积极组织“健康计量进医院”、“诚信计量进超市”“食品安全计量进农贸市场”、“服务计量进社区”等活动。让专业性较强的检测机构深入到消费者中,确保计量检测为民所知、为民所想机为民所用。最终实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的目标,这从另一方面也间接促进了地方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5增加资金投入
当前,计量检测机构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的发展机遇,更要立足自我的发展,打好服务基础,发展质检事业,从而进一步帮助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大部分地方计量监测机构缺乏资金支持,需要积极积累资金、引进资金。主要的途径有:争取政府财政的投入;靠自力更生;发展优质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就现阶段情况而言,政府投资较为有限,机构领导要敢想、敢干,大胆、积极地尝试社会融资,这是加速机构发展的有效方法。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量检测机构也应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借助各方面的优势或者打造自身优势,尽量拓宽业务,挖掘潜质项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网络化办公进程,严格规范计量行政行为和执法过程,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机构自身的检测水平及充分发挥出计量管理的效能,提高工作效度,巩固服务基石,促使计量检测机构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政府;融资;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local government by judg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defects of the original loc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latform exist and are now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easures, analysi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risks, on the face of city resources and financing product point of view,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for future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clearly understand the economics meaning of local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latform Co exists, to study this problem, as well as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xistence value and promotion space.
Keywords: government fin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4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政府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投融资平台既可以增加交通运输能源、通讯、原材料和农业等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投资,以缓解和消除“瓶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和调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功效。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从整体上提升国有经济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政府投融资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一、分析原有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政府的投资公司,通过与银行等间接融资的对接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显示出一些共同的不足:
1)公司职能单一
原有投资公司仅仅依赖于某个或某类政府投资项目而建立没有赋予经营性资源完全按照政府要求实施项目。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投资公司缺乏自身造血功能,没有通盘考虑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滚动经营。
2)实力较弱,政府资源不集中
建立的投资公司规模较小,缺乏经营能力,盈利低和长期亏损;同时,由于近年来政府大规模的城建投资计划不断,作为融资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其承载的融资压力巨大,自身资产负债率通常很高,甚至超过财务风险警戒线,资产质量不断下滑,部分开始出现偿债困难。
3)融资渠道单一,后续资金有限
二、从宏观调控政策角度分析
从宏观调控政策角度分析,针对1997年以后我国出现了许多货通货紧缩物,需求不足等,所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以后的几年全球出现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地方政府投融平台公司成为我国地方财政政策的手段对落实实际提供了手段或工具。
2、政府投融资存在的风险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投资证券,股票等业务,针对这样的业务具有很重大的投资风险,有时会导致财政赤字,经济造成严重的不良,人民生活拮据。虽然说现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的,但最主要看债务总量与经济总量和偿债能力的配比关系,所以我们的投资还是很有风险的,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的,理性的投资,保证财政的稳定和对经济的稳快的发展。
3、对一个城市的资源综合利用角度
城市经营与管理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实践性很强,与地方政府投融平台公司的成立和运作关联度很大,主要是证明了地方政府投融平台公司的存在是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对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设计
1、完善机制,开拓融资新渠道
建立平台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确立公司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债务融资方式进行产业投资,充分发挥资产的整体效应募并且进行理顺产业脉络、产业整合,优胜劣汰,壮大其资本金规模,为平台公司的资本积累和后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2、推进产业整合,加速资本运作
完善投资机制和管理,集中资源打造主业突出、业绩优良、具有较高行业地位,能持续发展的国有控股企业。通过产业整合和证券化运作,平台公司的规模和市场影响将得到更大程度提升,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稳定,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可以进一步推动平台公司的市场化筹资和对外投资行为。
3、优化产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在巩固发展阶段,平台公司的存量资产通过发行上市完成证券化过程后,产业经营的一部分将依靠上市公司开展。在巩固发展阶段,平台公司已经尽可能地使资产证券化率最大化,使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由于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及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投资的任务,需要产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地方投融资的控制
1、从平台管理角度入手
许多公司存在资产状况不实,要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制度,引进市场化的管理人才。同时充实平台公司,将经营性国有资产注入平台公司,提高平台公司投融资实力。平台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应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专业的经营层队伍,形成有竞争力的专业经营部门,并在投融资管理方面,强化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分层授权决策体系,形成专业的投融资人员储备,严格控制投资经营风险。投融资平台将在日益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有序实施的投融资决策流程以及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下,走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从地方政府管理角度入手
主要是对地方政府对投融平台公司的举债行为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科学设计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方式、品种、年限,投资回报方式。
3、加强对地方政府负债指标的考核
4、从融资产品角度入手。
市场是风险预警推动融资的市场化快速发展,通过市场证券化形式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以及严格的自我约束力,项目投融资行为更为规范化。因此,市场化融资产品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地引进市场约束,提高产品的抗风险能力。
四、新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优势和意义
1、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组建投融资平台公司有利于将现有分散管理的存量国有资产整合在一起,便于进行专业化的运作管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资产重组,淘汰劣质资产,调整国有资产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速政府职能改革,监督经营职责分离
从投融资平台与其出资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平台公司首先是要在其出资人的领导下进行运作,坚决贯彻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图,而其自身则通过引入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坚持市场化导向,有利于投融资平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
过去,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但通过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对政府拥有的众多优质资产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
4、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5、整合存量国有,融通增量资金
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不断壮大其资本金规模。平台公司以整合后的存量资产为依托,通过银行授信、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方式,融通增量发展资金,注重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促使平台公司良性运作,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诉的情况政府对投融资存在有很大的问题和漏洞,为了促进经济稳快的发展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经过国家及一些列政府的努力经济已经取得有效地进展,所以政府还要加强对投融资的深入研究做到经济超前的进步,人民生活富裕和谐。
【参考文献】
1、余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
2、李靖.《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10
3、乔娜.《基于风险分析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
4、丁学海.《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及防控措施》.[J].市场周刊.2009
[关键词]矿产资源;地勘工作;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64-01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地质行业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发展的并不是很快,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地质工作才渐渐的走出低谷,得到了加强,地勘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现阶段地质行业的发展情况比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如何保证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在能够对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一、对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的因素
1.缺少可以支撑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地勘行业的特殊性,使得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地勘单位主要的业务是地质勘查,这里所指的地质勘查大多针对的是社会地质勘查项目和私人矿权地质勘查,业务范围非常狭窄,而且很明显,这种地质勘查项目的稳定性不足,很容易给地勘单位带来沉重的打击,影响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地勘行业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大力支持地勘行业的发展,地勘单位的业务范围有所扩展和加强,但是我国地勘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们也是在这一时期才对地勘专业加强了重视,这就使得很多地勘单位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还有一些地勘单位虽然招聘了年轻的人才,但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非常稀少。近几年来,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暴露了出来,地勘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掌握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综合性的技能。
3.矿业权的申办提高了难度和成本。地勘单位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前,必须依法申办和取得矿业权,这是地勘单位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当前政策、经济上的种种影响因素,使得矿业权的申办非常困难,所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要远远超过以往,并且矿业权的维护成本也在飞快的增长,这对于地勘工作的开展和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4.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众所周知,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矿产资源,这对于矿产资源来讲消耗量是非常大的,过热的现象必然会导致掠夺性的开采,地壳钱部的矿产资源势必会开采殆尽,而地勘单位对于深层的开采技术水平又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地勘经济的发展。
二、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地勘行业由于高投入、高风险且周期长的特点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在地质工作中,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过程和探索过程都是分阶段且循序渐进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地质工作组织和制度等肯定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地质工作的特点和地质规律是不会变的。在遵循地勘行业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针对如何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推进新机制、创新新体制。在推进新机制方面、保证满足地质工作规律特点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提高从政府到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使得智力成果与地勘技术、资本紧密结合,积极的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紧紧抓住公益性工作定位和社会资金定位这两个环节,有效的配置和设置矿权,科学合理的出让,这对于地勘单位和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创新体制方面,地勘单位必须突破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地勘经济的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当前很多地勘单位的员工存在着这样的认知:他们认为企业被拍卖了就是倒闭了,企业设备闲置或是设备坏了倒是觉得资产还在,体制不创新的话,员工是很难了解资本形态转变的意义。
2.地勘单位要注重技术的进步和后续人才的培养。迄今为止,由于地质找矿工作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使得其他单位很难插足到这一行业之内,这是地勘单位值得引以为傲的优势,虽然是优势,但是一定要注重技术的进步和提高,地勘单位要尊重先进的科技知识,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引进力度,同时,还有注重人才的吸收,加强后续人才的培养,这是地勘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地勘单位和地勘经济的发展中,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地勘队伍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地勘经济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对那些创新技术、对地勘单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人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的发挥。
3.地勘单位要加强宣传力度,创新社会环境。任何行业和事业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属地化以后,虽然地勘单位和社会、地方的接触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大众的理解,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地勘行业的体制比较落后,地勘单位的员工主动和社会相融的思想意识还是相当淡薄,这就使得社会对地勘单位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相当比较低,社会外部环境对于地勘单位的发展不是非常有利。因此,地勘单位就需要在帮助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借力进行发展,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地勘单位和地方政府沟通要加强,尽量减少矿业权的申办以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争取创造良好的社会外部发展环境。
4.加强地勘单位文化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战略资源,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是构成其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是保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强地勘单位文化建设,单位领导要大力倡导,动员全体职工参与进来。因为领导是单位文化的倡导者,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只有单位领导身体力行,员工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可以说,地勘文化指引着单位的发展方向,所以,地勘文化建设是必要的,用文化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金亮.浅谈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J].企业经营管理,2009(02).
关键词: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开发
天然林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一项重大战略国策,做好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并且有步骤地进行林地经济开发十分重要。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天然林享有长白林海之称,森林资源约占全省的五分之四,既是国家木材生产老工业基地,又是松辽平原的绿色生态屏障,对本省乃至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文本将对长白山天然林的保护及林地经济开发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面临的任务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1998年国家推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长白山区也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日后更好开展天然林保护和林地经济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长白山天然林区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天然林保护缺乏完整的保护体系,保护过程中缺乏分类管理和分类经营。在未来的天然林保护工作中,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点是抓好天然林保护、森林资源培育及林区资源综合开发等项工作。
二、长白山天然林保护与林地经济开发的工作重点
1. 建立完整的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体系
天然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长白山天然林的保护工作应当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进行支持。建立体系首先是要建立天然林保护的分类指标体系。天然林分类是开展天然林保护的前提,科学的分类指标体系要有助于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分类指标体系可以引入“两类三划分”标准,“两类三划分”落实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山头地块实施天然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必须做到立足于小班经营。只有把“两类三划分”落实到以小班为单位的山头地块,才能实现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否则,天然林保护工程将难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2.完善天然林保护技术规程、提高天保工程的科技含量
天然林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先进的技术作支撑。采用先进的天然林保护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天然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技术含量,在吸纳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充分体现长白山国有林区特点的技术规程,以指导、规范各项天然林保护工作。要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质量管理要实现天保工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目标,必须克服天保工程的盲目性,加强天保工程的技术监督和指导,以保证天保工程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和达到国家的工程质量要求。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样板要通过抓好点、发挥示范样板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天保工程。各种示范工程要有一定的规模,把试验与结合起来,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沿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可持续经营方向发展。
3. 建立完善的天然林保护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顺利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天然林保护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常见的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首先需要领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充分重视天然林保护工作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其次要加强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再次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搞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
三、长白山天然林保护与林地经济开发的工作建议
1.强化林场在天然林保护与林地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林场是开展天然林保护的最基本的单位,因此在长白山天然林的保护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林场的作用。林场在开展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首先是要严格遵守采伐限额管理。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天然林的采伐管理具有明确的限额,林场要严格根据国家对于林场采伐限额的管理,杜绝超额砍伐和无证砍伐。二是加强林地的管理和保护。国家对于林地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林地管理制度,任何人不得因任何目的违法占用林地。林场要严格执行林地管理制度,发现任何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三是要加强对木材流通领域的监管。木材流通是林地经济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天然林的重要途径。对木材流通的管理要求各木材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凭证运输的木材运输制度,对非法运输木材的行为要强力打击和防范。同时要对长白山区周边的木材经营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科学调整长白山林区的产业结构
长白山天然林林地经济开发工作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及时调整长白山林区的产业结构,按照国有林区林业建设的特点,以天然林保护、森林资源培育为中心,立足于搞好生态建设和发展林地经济,加大林区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营林业、林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再生资源接续型产业结构新格局。
3.调整林业经济政策,实现长白山林区可持续发展
长白山天然林的管理要将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长白山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林业政策的调整。政府应当重视林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林地经济发展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税率、财政等手段经营木材深加工的单位进行政策扶持,激励各单位科学、有序地进行林地经济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宪成.长白山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2] 崔海兴,孔祥智,温铁军.低碳经济背景下国有林区改革的对策[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
[3]刘阳.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
大家好!我是李华。很荣幸参加此次“我看地摊经营“座谈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地摊经济,开温不能“发烧"。
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据媒体报道,近期成都等地放开马路经济,给流动摊贩“松绑”。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复苏了城市烟火气,也让经济逐渐恢复。相信大家也有体会,近期我们采购东西越来越方便了。
这一举措给掉贩们带来了更多的尊严和获得感,正如一名摊贩感慨:“我没什么其他技能,又租不起门面,就摆摊卖水果。之前一直*打游击",收入不稳定,压力很大,现在心里路实多了。”
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能唤起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其实,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
但是,热话题也需要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各位同学,我们老师在班会上就经常提醒大家不要吃路边摊的“三无”食品,这也是担心我们吃到不合格的食品。
的确,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面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热度不减的地摊经济,会不会被紧急叫停?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这句话对地摊经济一样适用,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划定固定摊位,有的地方提出摆摊应有时段限制,还有的地方要求经营食品加工的必须办理能.....这些要求都不过分,属于依法监管,合理监管,也是对广大消费者的权益负责。事实上,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只有在柔性执法中审慎包容,在审慎包容中柔性执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关键词:地摊经济;城市;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51-03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是日益活跃在城市周边。地摊经济以其少有的低门槛、低成本吸引了大批低收入人群。地摊经济由来已久,只是城市政府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是一种民间默许的经济补充形式。但是,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一、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对某一地区或城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地摊摆设的使用面积、布局和摆地摊的时间等都既要方便当地居民,又不能影响城市形象和道路交通,也要方便管理,同时要考虑地摊经营者的成本和税收的平衡,这些还与所在城市的地域、区位、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实践证明,对于地摊经济,只有通过合法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其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摊经济的由来
著名的古罗马城中有一个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场,它是罗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成为游客来访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线,露天跳蚤市场,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摆地摊,而这个跳蚤市场是规模更大,并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
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经济学上有个互惠性基本原理,如果不受外部的负面影响,一般的自由交易,都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和繁荣市场。由市场来主导城市经济。市场经济形式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利用城市信息、交通、人多消费旺盛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进行加工小产品、给市民提供服务和小额商品交易,并且形成一种习惯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近年来大学扩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剧增,下岗职工连绵不断,就业需求增多,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他们为了生存,在街道两边、在码头、在车站等地方摆摊设点,以挣点外快。使地摊经济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和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地摊经济的现状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笔者常亲眼目睹小摊贩是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近年来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2014年,笔者就娄底城区地摊情况作了关于娄底摊贩生存状况的调查,在娄星广场、石马公园、孙水公园、城区学校附近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20份,走访摊贩160余人次,调查市民220人次。调查了摊贩家庭信息、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居住情况、教育状况、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调查市民对摊贩的看法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娄底城区摊贩的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职业受社会的危险、生活水平一般,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相对较高。市民对摊贩的容许度较高,与摊贩有经济联系的占调查人数的78%。娄底地摊经济状况可归纳为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便民、利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购买需求。地摊商品包罗万象,价格低廉,其“短、平、快“的优势使交易更加活跃,并拥有一大批顾客群。由于其成本低,摊主无需高价出售商品就能获得利润,这也是地摊经济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
二是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拉动了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地摊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并为地摊集结地带来了人气、商气。与商场、店铺一起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三是非合法性。尽管地摊经济存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但其一直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并取得合法地位。
四是低成本性。摆地摊无需工商注册,无需交房租,无需支付雇佣工资,无需交税。摊主只需支付购买批发商品所需要的资金就能开张做生意。
五是规模小、非正式。地摊经济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一个地摊只有一到两个人经营,经营的商品种类少,数量也不多,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
六是流动性。地摊经济的经营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其经营方式灵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全凭摊主自由决定。
四、地摊经济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地摊,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最底层的存在,对于市场的繁荣起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对于城市经济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方便群众,活跃市场,有快捷的交易效率
绝大多数市民对摊贩的经营活动持肯定的态度。摊贩一般在远离大型超市或缺乏市场而又人口较多的地方出现,如,道口、工棚区等售卖日用品,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以低收入或无收入的人居多,打工者、学生等是他们的重要消费对象。地摊商品在消费者眼里是价廉物美,因为经营者几乎不需要多大投资,无需租门面店铺,流通环节少,经营灵活。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法治经济,在中国这个经济不发达,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度里,要保障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岗位很难做到。只要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相继涌向城市,城市消化富余劳动力的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进城的人有的顺利找到工作,有的没法立足,不得已在城里摆摊张罗生意,再者,一些小商小产品的卖买确实宜于通过摆摊形式进行交易;这就决定了城市即使是现达城市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
(三)丰富城市生活
地摊经济从实物上看,好像是一种物质形态,其实还有的是以精神形态服务市民,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丰富城市的精神生活,让外来的游客和本土市民体味着地方特色。北京的快板、长沙的街头象棋比赛、杭州的故事会等地兴起的“城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地方之一,那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那里人才辈出,是民间艺术家的自由天堂。他们利用城市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纵观世界各地,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地摊经济”都较为发达,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观。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使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四)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据调查,凡是经济活跃的城市,地摊经济是重要的活跃因子之一,它的活跃,能加快小商品的流通速度,增加服务量,服务业的引入和发展,带动区域内相关小商品的生产。如近几年在新九龙、新体育馆、孙水公园等地组织的大型农博会、年货展销会等等,就属于正规化的地摊经济,大大促进了其周边商铺的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启发创业,促进就业
摆地摊对于有创业头脑的人来说,不仅是争取小利润,更是个获取市场信息的直接渠道,为创业提供市场和个人决策参考。许多个体企业就是通过个体老板了解和积累原始资本建立起来的。而且摆地摊投入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小、灵活性大、利润可观,经营方式易于复制,门路广阔,进退方便,多层次容纳就业人员。
五、地摊经济挑战城市社会管理
地摊经济属于非组织经济形式,经营区域分散,没有行业约束标准,自由化程度极高,经营不规范,给城市管理和经济活动制造麻烦也不少,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行业标准,常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因为摊贩的商品固然廉价,但是多数商品来源非正规厂商,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屡见不鲜。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地摊80%以上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参与市场竞争,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二)地摊影响市容、市貌并妨碍公共秩序
在地摊往往集中于交通要道或人口密集区,如学校、商超门口,公共活动场所等地方,见缝插针,摊点乱摆乱放是摊贩们的习惯,影响市容市貌,造成交通拥堵;兜售商品刺耳的吆喝声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所有的不良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给外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
(三)存在安全隐患
摆地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摊的主要商品通常是随用随食的生活食品或日常用品,他们的食品并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消毒处理加工,如凉粉、烧烤、煎饼之类,看起来比店铺中的同类食品便宜很多,消费者喜欢贪便宜忍住诱惑,盲目食用,身体健康因素受到潜在危害还不知;不仅如此,消费者在逛街时买的食品,吃完之后随手把食品包装丢在地上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摊位不是固定的,谁占有谁取得。这样一些有利的地理位置就成了众多摊贩必争之地。摊贩法律意识淡薄,摊贩之间为了占据有利位置而大打出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危害社会治安。
(四)影响城市管理
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对地摊主来说,大多数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城管来说,地摊经济的存在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突出,执法简单和暴力对抗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五)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
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笔者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六、解决城市地摊经济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国外经验借鉴来的发展对策
地摊经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把它彻底取缔。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地摊经济形式很普遍,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罗马,都有小摊贩、集市、夜市、周末市场、跳蚤市场等各种不同的地摊个体经营形式。那么,他们是如何治理的?法国对“跳蚤市场”约法三章定时、定地,轮流开办,只许在交通不受阻止、环境污染少的地方摆摊设点,宜于开设夜市就划定夜市区域。韩国,把地摊打造为为“道路文化”,美化摊位,把五花八门的摊子统一装饰为“旅游马车”,使零散的摊位变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规范摊贩的行为上,采取行业协会式管理。所有摆摊设点者必须加入“小摊业主协会”,才可取的营业资格,同时必须服从行业管理。在我国香港地区,采取法制化手段管理小商小贩。
(二)政策法规对地摊经济的地位确立和支持
1.消除误会,不要认为地摊经济行为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放开对地摊经济过多的束缚,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和“有序开放马路摊点”。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一份份路边摊解禁的地方性文件,则体现出了“权力的弹性”,彰显了民生权利与公共权力的互让性。公权力的“弹性”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非不可调和。“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行政职权的个案使用离不开行政主体的掂量、比较、评估、权衡和决定。这本身就隐含着对公权力的处分。”而现在,这场牵涉到数百万城市边缘群体生计的变革,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政府适当把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矛盾这个度,在避免公共利益受损,哪怕对公共利益没有丝毫增加,只要对摊贩个体有益的前提下,政府不应干预和禁止摊贩的经营行为,反而要正确引导,营造环境,给城市的这些边缘化群体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空间,因为他们生活稳定就是对公共利益的增加。
2.加快城市立法,给地摊经济一个合法的名分。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地摊经济被视为违规经营的经济形式,而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它被许多市民所青睐。这种古已有之的经济形式为什么不被政府认可或许可经营呢?因为它没有取得正式营业执照,没交税,所以不受保护。但是它存在的合理性是明显的。从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来说,应该允许它存在和发展,它也能创造社会效益。至于合不合法不是地摊经济自身就有的,可以放低入市门槛准予入市。有些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上海市2007年已出台了《城市设摊导则》,允许一部分小商小贩存在,并为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让地摊经济这个“私生子”变成地地道道合法“公民”。
3.加强对地摊经济的监管,提高地摊经济的品质。地摊经济是一种自由职业,无论经营场所还是经营项目都由摊贩自己决定,会引起经营场所的混乱,彼此抢夺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流通商品时,商人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对商品的安全性、质量忽略不计。因此,政府既然让它合法化就必须加强监管和引导。指定经营地点和限制经营时间,规范商品入市手续,确保商品质量,避免地摊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4.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一些专门调查研究,听取地摊主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同时,鼓励地摊主成立自治机构,选举机构代表,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在政府的组织下,划定区域,规定时间策划较为大型的地摊展会,如农博会、年货团购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摊经济是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政府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受到了政府、学界的普遍关注。地摊经济的出现和良性发展不仅具有推进城市经济协调的功能,更具有促进城市民生工程和就业问题解决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通过努力改变生存状态以及增加就业的机会。现代化城市对待地摊经济应持宽容之心,作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则应更多地通过人性化科学管理,使地摊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抵消城市生活受影响的成本后尽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地摊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摊经济的双重作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地摊经济走进新时代。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6-14(10).
[2] 朱铁臻.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管理学的重课题[J].城市管理,2003(1).
[3] 王 乔.城管员之死:警钟为谁而鸣?从崔英杰案看社会管理的模式[J].企业家天地,2007(1).
[4] 张维迎.博男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关键词】城镇银行 格莱珉 地摊 信用贷款
・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开办的格莱珉银行(贫民银行),在该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努斯及格莱珉银行也因此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可借鉴格莱珉模式,针对地摊商贩这些城市贫民推出信用贷款。
一、地摊的特点以及城镇银行开展贷款的可行性简析
地摊是指直接铺设在地上的摊点,例如常见的早市、夜市以及骑自行车、三轮车出摊。地摊商贩由哪些人员组成:城市下岗职工、城市无业人员、进城农民、隐性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需要靠地摊微薄收入来补贴家用,或者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地摊上卖的东西五花八门,吃、穿、用,凡是适合一、两平米摆放、制作的都有,物美价廉。这些群体比农民更艰辛,农民实行土地均包,现行的政策不用交工粮,种点庄稼吃的不用愁,而城市贫民在社会保障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不摆地摊连吃的都难以保障,尤其是40、50的城市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工作不好找,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
没有实际接触和切身体会,你就不会体会到他们有多么辛苦。站在马路口寒风中,不到一个小时,穿的再厚也是浑身冻僵,平均一天只挣十元钱,偶尔有一天赚二十元,全家都会很高兴。日常生活省到不能再省,省下的钱还得子女上学用。我经历过,所以知道,了解他们。他们遇到一些情况需要微额信用贷款,家里人生病,子女上学,而银行贷款需要的抵、质押品他们提供不了,国家助学款不一定能申请下来,这些信贷资金需求通常很小,一般是几千元,怎么办?
我们可以借鉴格莱珉模式,国内学者在研究如何将格莱珉模式运用在我国,作了大量研究,其中李明贤[1]认为,格莱珉模式成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条件:孟加拉国人民生活的贫困凸显了小额信贷资金的重要性,其高度集中的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巨大生存压力决定了借贷主体的高努力性和小额信贷资金铁多用途性,而全国性的短缺经济形势保证了小额信贷资金使用的收益性。笔者将其总结为:贫困、生存压力、短缺经济。地摊主显然符合前两个条件上,至于“短缺经济”,地摊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与方便,一些手工制品如手工纳的鞋和鞋垫很抢手,小吃如煎饼果子,立等可取,拿着就去上班,很受欢迎,晚上饿了去夜市大排档,他们通常营业到很晚,地摊生意挣的是辛苦钱,方便了市民,弥补了商业、餐饮业的不足,属于“短缺经济”。
由地摊的特点以及格莱珉成功模式,不难得出,地摊商贩小额信贷可行。但是,由谁贷给他们款项呢?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以下简称城镇银行)可以从事该项业务。我国的村镇银行均是借鉴格莱珉模式建立的,但是,笔者认为该种模式更适用于城市地摊主,孟加拉国土地私有集中度极高,而我国农民土地均包制,在“生存压力”和“短缺经济”方面不如城市地摊主强烈。
城镇银行与大型股份制银行比较,其竞争力弱,笔者所提出的构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服务于特定的细分市场,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格莱珉银行多年的经营,连年赢利完全证明了“贷贫”可行,综合98.9%的回收率,1.1%的不良率其实比富人的信用要好。下面结合贷款的流程详细探讨一下笔者的构想。
二、借鉴格莱珉模式的地摊商贩贷款流程
贷款业务流程大体分为:营销受理、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五大环节,其业务流程与普通个人贷款并无区别,下面探讨一下可借鉴之处:
(一)“五人小组”互保信用贷款方式
借鉴格莱珉银行“五人小组”互保方式,银行要求每个申请人都加入一个由相同经济与社会背景、具有相似目的的人组成的小组[2]。格莱珉实践证明那些自发成立的小组会更稳定。该种模式实践证明可以节约大量的贷后管理时间,由“五人小组”自律进行相互监督和管理,节约了大量银行人力,实际效果也是非常的好,将近1%的不良就是良好的证明。格莱珉银行贷款回收期间是每周,一年期的贷款,一年大概分为50次进行回收,这也是他们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
(二)利率政策
格莱珉的利率政策值得城镇银行借鉴,他们有四种利率:创收目的的贷款利率为20%,自建住房贷款利率8%,学生贷款利率5%,艰难成员贷款0利率,而所有利率都是简单利息,并非复利计息。孟加拉国基准小额贷款利率为11%。
三、笔者创新提出的积分贡献方式
城市贫民往往缺少技术和相应的培训,怎么办?笔者创新的提出了积分贡献方式,城镇银行鼓励地铺商贩贷款者将自己的技术、经验贡献出来,贡献技术和经验可以获得银行积分;代培学徒,学徒出师后申请贷款独立经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银行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礼品,积分分级管理,不同的积分级别可以享受到不同的贷款利率优惠,积分兑换礼品不影响个人积分级别。
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在记者采访他和一些重要国际型会议时,都会为本国人民的手工产品做义务广告宣传。受此启发,城镇银行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面,专门开辟出一块产销区域,推销城市贫民的手工制品。
综上所述,针对城市地摊商贩这些城市贫民的格莱珉模式贷款可行。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可行性分析和流程设计。城市地摊商贩个人信用贷款,不仅对于城镇银行有“利”,而且本身也有“益”(做好事,好口碑),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工农中建、交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参照上文开展该项业务。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学文.孟加拉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及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
关键词:“五平方米经济”;规模经济;政府调控;自身经营管理
人口的迅速增加使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空前的压力。随着商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附加值逐渐增加,城市商业用地日益紧张。在越来越拥挤的城市,如何利用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的商业价值,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五平方米经济”应运而生。
“五平方米经济”这一名词是以地域面积命名的,它具有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内创造出较大的商业价值是它所追求的目的。目前,国内的这种经济模式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投资,面向中低收入水平的市民提供服务。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成本较低,便于资金的流动和转移,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优点,能够吸收大量的空余资金。但在它的经济潜力被黄金式地挖掘的时候,其不规范的商业操作、简陋的条件、无保障的卫生状况、令人质疑的商品质量等问题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何趋利避害,促进这一经济模式健康发展,政府在思考,市民在思考,商家也在思考。
一、从政府角度看待“五平方米经济”的发展
“五平方米经济”的发展减轻了就业的压力,促进了居民消费合理化,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但其目前不合理的经营状态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之处。当一个市场无法快速平衡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出与“五平方米经济”合理化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政策。
现将政府规划的适于开展“五平方米经济”的地域划分成两类:
(一)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五平方米经济”
近年来,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及开发商积极推进城市商业中心的商品房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大型商铺也被分割为较小的商铺,以满足更多商户的需求。城市中心地带的小型商铺以“五平方米经济”的模式,按照不同的行业形成集聚的商业街区,如饮食一条街,服饰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商业街区的小经营者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行业,他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当商品房的数量接近一定限度的时候就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
假设在一定经济范围内创建一个小型的饰品店需要a元成本,而小饰品店能创造多少的商业收益完全取决于其它小饰品店的数量,如果在一个确定的经济范围内有c个小饰品店,我们令f(x)表示所创造出来的总的收益,因此每个小饰品店创造出来的收益刚好是平均收益f(c)/c。
为了使总的财富达到最大,即让该区域的经济处于有效率的状态,我们建立了下面的最大化问题:max[f(c)-ac]。当最优的数量出现在小饰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它的边际的成本a时,即Mp(c*)=a。
如果一个小饰品店的边际收益等于a,那么在该区域经营小饰品店是有利可图的,并且还是有效率的,如果其边际收益小于a,那么其是没有效率的,要使其达到效率状态就得减少店的数量。
如果该经济是有一个已经具有规模的大型的商场所垄断(相当于很多小饰品店的总和),那么,这确实可能是导致上面这种结果的解决方法,因为这种情况下,该商场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经营的商品量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但是在无政府干涉的完全竞争市场下,Mp(c*)=a是不能通过小饰品店来获得平衡的。
如果单个的小饰品店有自由进出该领域的权力,也就是说政府对其进入不加以规划与调节,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只要开办一个小饰品店的成本小于收益,就有更多的商人进入该行业,因为他们都是有利可图的,假设现在该区域的小饰品店的个数为c,那么现在每个小饰品店的收益就是f(c)/c,当一个小饰品店进入该区域后总数目就变成了c+1,收益就变成了f(c+1)/(c+1),与其成本a进行比较,只要f(c+1)/(c+1)〉a,一部分准小饰品店主就一定会做出进入的选择,也就是说,小饰品店的个数应该为f(c0)/c0=a
因此,个人决定是否进入时,考虑的是得到的总的平均收益与其成本a进行的比较,对于进入者来说,他的进入导致了其它小饰品店收益额的下降,因为他忽略了他的进入行为的社会成本。
对此的说明,我们画了一条下降的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小店数目的增加,每个小饰品店的收益减少的假设是合乎情理的)。
上图中:如果该经济区域是由具有规模的商场占领,则选择利润最大化的地方一定是有效率的那个点,即Mp=a的那个点。如果小饰品店是自由的进入该经济区域,则小店的数目是其利润为零的那个点,即完全市场竞争情况下的均衡点f(c0)/c0=a,在这点就会出现残酷的完全竞争,在初期是对“五平方米经济”不利的。
因此政府应该将其数量控制在有效率时的个数与均衡时的个数之间。这样,不仅使整个经济区域的利润最大化,还增进了“五平方米经济”的发展,因为在这两个规模之间小饰品店都是有利可图的。形成规模经济的“五平方经济”的经营主体共同分享基础设施,使用同等素质的劳动力,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
“五平方米经济”是自发形成的,不受地域限制,为了达到外部规模经济最优,有赖于政府对“五平方米经济”所使用的商品房的数量、规模、地域进行整体的规划,以产生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结构合理化发展。
(二)存在于工厂、公司、学校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周围的“五平方米经济”
这些主要是由大型经营主体带动的小型经营主体,以个人为基本消费单位。他们的消费方向比较单一,主要是饮食业、小饰品行业以及其他简单的服务业。
1、政府对其周边社会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由于“五平方米经济”规模小,自身竞争力不强,它很可能被“地摊经济”,“大棚经济”等抢占市场。“地摊经济”存在着流动性大,经营成本小,商品价格低廉等特点,它的存在破坏了小型商品市场准入原则,对“五平方米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假设在一个经济区域小饰品店都是“五平方经济”,则每一个店几乎有相同的边际成本MC,且MC恒定不变,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函数,产品完全同质,两个小饰品店有完全的替代性,顾客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形成在小饰品店之间的快速转移,因此,低价格的小饰品店获得全部的需求。(以上的假设显然合乎情理)
利用“伯川竞争模型”分析:假设i小饰品店的定价Pi低于j小饰品店的定价Pj,那么市场需求为D(Pj),并且全部为i小饰品店获得,对j小饰品店的需求为零;如果两者信息对称,相互交流,两小饰品店出价相等,Pi=Pj=P,那么每个小饰品店都将获得市场需求一半需求量0.5D(P)。如果信息不对称,每一个小饰品店都必须建立在对竞争对手价格的猜测上,如果其中一个小饰品猜测对手的价格在垄断价格以上,它一定会将自己的价格确定在垄断价格上;如果预测对手的价格在垄断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则它也会将自己的价格确定在比对手稍微低的水平,但高于边际成本水平,每一个小饰品店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定价决策以对手的价格为前提:Pi*(Pj)=Pj*(Pi)。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要有降价的可能小饰品店都会寻找降价的机会,以便夺取全部市场需求,这就驱动着小饰品店轮番降低价格,但当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小饰品店就无利可图,这便形成了小饰品店内部的恶性竞争,在其发展的初期,对于规模小,较脆弱的“五平方经济”无疑是一个雪上加霜的局面。
由以上的模型也可知,由于地摊经济在经营上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小于“五平方经济”,因此在不公平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政府可以增加对不合法的地摊经济的罚款力度,让其高成本的风险概率增大,从而其边际成本也增大,其在决定价格P的时候将朝有利于“五平方米经济”方向倾斜。这样,不仅有效的打击了不合法的地摊经济,同时也保护了“五平方米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五平方米经济”周边的治安问题,打击不正当竞争,避免不正当经营行为和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大卫生检查的力度,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防止欺诈消费者的事件发生。
3、政府还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措施。“五平方米经济”多为小的经营实体,由于有些经营者不按照正规的方法记账,政府的税收就失去了征收的依据。政府应该深入调查,参照一些正规记账的“五平方米经济”实体的经营情况来制定税收标准。再者,其经营者多为中下等收入的居民,考虑到就业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政府可以依据相关政策实施税收减免,以提高这部分经营者的收入。政府的管理是“五平方米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五平方米经济”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可观的价值,争取达到政府和经营者双赢的局面。
二、从“五平方米经济”自身看待发展问题
对于小本经营,并力求草根上位的经营者来说,除了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外,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在小本经营起步的时候,“精于一而专于一”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以密集型发展的模式图生存,求发展,这也许是该行业的最佳生存之道。
其次,当前的商业宗旨已经改变。以往的商业宗旨是“如何使消费者前来购物”,而现在的商业宗旨是“如何使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个转变便要求经营者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对于精致经营的五平方米来说,这是一项成本低但收效大的渠道。因为往往只是独出心裁的装潢设计或者商品独特的摆放装饰就可以达到吸引顾客眼球的目的。
再次,任何经营者都已经不能在市场外独立创造价值,而是与消费者在市场内共同创造价值。随着信息渠道的健全,消费者已经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市场活动。对于“五平方米经济”来说,这是他们力求上位的大好机遇。这便要求经营者在理念上、信息上、商品上以及策略上上位,低成本高精度地锁定目标人群,与消费者积极互动。
最后,差异化经营。对于这种小本经营来说,如果只在常规的道路上奋力跋涉,往往只能做一个永久的跟随者,无法跃上一个新的起点。差异化经营是在行业既有框架之内的差异化,它既不需要经营者有很高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管理者跳出整个行业来看自身可以竞争的方向。对于从事这种草根经济的人来说,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十分恰当的,它需要经营者找出自身的特点并利用这一差异达到迎合消费者不断为自己创造价值的目的。典型例子就是THE BODY SHOP与阿呀呀传奇。
三、结语
“五平方米经济”这种维系民生的草根经济,利润虽薄,但在社会福利尚不高的今天,它却可以解决一个家庭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对维系民生的草根经济在依法管理和规范的同时,应多些宽容,多些呵护,其意义不可小视。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讲,“这样做就是解决就业、解决低保,就是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况且,草根经济生命力强,“一遇雨露便发芽,有点阳光就灿烂”,如果条件较好、环境宽松,它就有可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而发展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张军、罗汉、谢识予(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