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学科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综合性;区域性;方法的多样性;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地理;关注;关键;提高
构建科学的地理思维体系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结合我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经验,简要介绍一下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关注地理学科特点实施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提高的。
一、通过图文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要求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来解题已成为目前地理试题的重要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图文并茂。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地图说明天气变化的。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各种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使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地图和地表的运用。地图也是地理考查的核心,许多地理问题是围绕地图编写的。可以说地图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可以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
二、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地理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时效性,热点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将地理事件展现给学生,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与探讨,从而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地理教学需要关注时事热点,从而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导入时联系今年热点雾霾:中央电视台2013年1月15日报道,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当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可以问“形成原因”、问“影响”、问“解决方法”。这节课关注热点,可以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地理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的发展之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提高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解决地理问题往往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地理就不再难学,而且学习地理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三、通过讲练相结合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满堂灌”“一言堂”,就怕学生不懂。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一节课讲到底,结果呢?学生反映说:上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起来。原因在哪里?答案很简单,老师讲得太多了,没有让学生自身去体会、去领悟。所以说在课堂上要通过典型题目或通过学案,讲练相结合,以讲促练,以练促讲。不能刚刚发下去就马上开始自己直接讲了,草草了事,要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找出疑惑,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要么在课堂上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点评以及纠错。当然学生的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从而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没掌握,老师这时候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找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欠缺点、思维活动的疑惑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尽量做到全部批改,及时反馈易错习题,还要在讲评上下工夫,要做到先让学生做,老师再讲,也就是学生的练与老师的讲相结合。如对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①请说明划分的依据;②各个区域的特点和民俗都有什么不同;③区域是否有多重“身份”。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性被极大地诱发了。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打造和谐宽松自由的地理课堂,应该先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说是学习的驱动力,因而,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一定会竭尽所能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动力化为原动力,课堂自然就兴趣盎然,宽松和谐,富有成效。由此,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构建宽松、和谐、自由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的话,怎样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1.巧借课件妙导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
以往的新课导入往往是开门见山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学习内容的位置,感知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终究较难从心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难以达到启发其思维与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进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会适时采用一些新的引入方法打破传统课始引入的局限,主要以学生的求知、心理、生活为触点,用一些相关的富于新颖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时,用课件的《沁园春・雪》展示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风光奇异的景象。再切换另一个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如此,同学们立刻分辨出南中国与北中国的不同景色。在兴致盎然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神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所以,新课导入的妙诀更应着重于激起学生学习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寓教于乐,而不是直捣黄龙府――学习内容。
2.巧借生活用途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1)可巧借历史典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草船借箭”的故事,告诉学生理解诸葛亮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够取得成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2)汲取民间故事,拓宽地理知识的视野。如让学生学习安溪县城西民俗小说《梅影仙踪》,从这民俗故事中,拓宽了学生对于我县的城西范围的地理知识的认知,激发了其探知家乡地理的兴趣,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对家乡的情感。
3.巧借课堂游戏激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诚然,游戏活动、综合实践具有吸引人的特点,尤其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来说,其诱惑力更强大。如果能够在地理课堂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佐料,那么无疑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说图游戏,能很快掌握意大利的地图就像高筒的马靴;再如,识记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时,我让学生扮演导游,引领同学们“周游”各省,等等。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充分备课,因人施教。
要认真、充分。要真正搞好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认真备好教材、学情。备课不单单要把握好教学大纲和教材,更要了解清楚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情况,按照学生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不可年复一年地“复制”以往的教案,“年年岁岁皆如此”切不可行。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引入新鲜的教学血液,比如,在授课“黄河”时,我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综合诸多因素之后,设置了一些栏目: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同时,依据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其中,如黄河诗文颂、黄河历史钩沉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更进一步提高了。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促使知识易懂化。
关键词:新课程 活动 特点
新课程所有教材都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特别是摒弃了过分追求知识点记忆和应试要求,转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地理技能的学生活动。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以湘教版为例,地理必修1活动内容占全部内容的25%)。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和旧课程相比较,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实践活动的场所从“课外”发展到“课内”
目前开展的地理活动教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传统的地理实践活动大都游离在正规课堂教学之外。近几年的地理活动教学实验也表明,只有将活动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很好地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既然是与地理课程融合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也就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实践活动多以野外室外活动为主,现在室内的大型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角色扮演的模拟学习、制作活动如制作地球仪、堆塑地形等、简单的实验或验证活动等。这是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转向课内的必然结果。
二、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课外小组”发展到“全体学生”
实践活动从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到与课堂教学整合,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参与者由过去的少数学生变为全体学生。现在的地理实践活动示范课,大都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使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并得到提高。
三、从强调获取直接经验转向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过去的实践活动强调“直观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目前的地理实践活动除了这两个目的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从知识系列转为问题导向
当今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另一个显著区别是更多地采用问题导向,而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深化。问题导向的活动教学使得学习过程有类似进行科学研究项目的过程,而不再是简单地验证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实习”。同时,也使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了更多的联系。
五、从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发展到地理学习的各个方面
地理课程因其学科特点而特别重视实践活动,传统的地理课外活动多以对自然地理方面的探索为主.随着课程中人文地理内容的增加和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对环境保护的调查、人口的调查也逐渐增多。近些年,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1中列出的活动主题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既要自觉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又要灵活地将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来,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使学生在知识和认识联结时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另一方面,地理学又有鲜明的区域性。虽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也有些区域特点是在特殊规律作用下而生成的,这些表现特殊性的地理现象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新思维的绝好素材。当学生能独立发现“新”的地理现象,进而用自己的理解分析、解释它们时,便是最生动的创造性学习。因此,地理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
地理教师要创造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
一、 教师要巧用课堂引言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在讲生物资源时,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乱哄哄的,学生还在热烈讨论刚才的考试。我趁机一本正经地说:“教室里有这么大的噪声, 本人建议在此植些树吧!”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摸不着头脑:树与噪声有何关系?此刻,我在黑板上快速写下“生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讲:“森林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减弱噪声。”学生马上集中了注意力,开始认真听课。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课堂教学中可巧用古诗文
把古诗文中的优美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三、 课堂教学中可巧插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合理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当然,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地理问题不可能是类似天体演化、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地理科学家研究的高难度的纯地理理论,也不可能是大空间尺度范围的国家或省区工农业区划问题,而应该是与学校所在地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与保护,地方小气候,城市工业及交通布局,城市商业网点,住宅小区与楼价因素,公园绿地,公交路线等与群众生活、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社会热点与焦点。学生通过课题确定、方案设计、问卷调查、访问与查阅资料、取样化验、互联网查询、统计分析、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现象与问题。比如我在讲“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把班里的同学分小组调查学校附近的天沙河的水污染情况,其核心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习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五、 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
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语言,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以关爱、欣赏的态度及语气给予学生肯定或引导。再且,教师有时候也可适当引用学生的语言习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