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范文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5.1

古语云:伯牙鼓琴,六马仰听,秦青引吭,响遏行云,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千古流传的佳话,彰显着音乐的魅力。我有幸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感到幸福和愉悦;而今我又步入班主任园地里默默耕耘,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助手,组织和建设班级集体引航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担负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班主任工作和音乐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热爱班主任工作是我的工作基础和前提,我尝试着把音乐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又能开拓一条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新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一、德育的园地盛开音乐之花

《论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意为:"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孔子阐述音乐对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可见,音乐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爱党爱祖国教育是德育中心任务。每周一升旗仪式听《国歌》时,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非常重视这段黄金时段。我认真向学生讲《国歌》时代背景,作者聂耳生平,歌词中我们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奋起求存意义,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格外肃立庄严、目光充满激愤,树立了历史的忧患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感。

二、智育之树常青音乐雨露润无声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

人的大脑右半球称为"音乐脑"。负责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音乐是听觉艺术,使听觉感知音色的调性、力度、节奏等各种变化,启发思维,增加知识,感知文化,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

1、重视歌唱比赛机会,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例如: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我选择《保卫黄河》曲子,采用齐唱、轮唱演唱形式,演绎这首抗日歌曲。我让学生合唱时,既要注意看指挥,又要注意自己与其他声部合作,训练了注意力:观察老师的表情示范,观察同学们的伴奏情绪,指挥者的动作,来修整自己演唱。训练了观察力;借助想象,还原游击健儿端土枪、挥刀矛,在青纱帐万山丛中,为全中国战斗壮丽场景,训练了想象力。

2、音乐课标要求: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通过音乐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质。我有意识用音乐锻炼学生记忆力。同时,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闻一多作词背景、作品产生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唤起对祖国和澳门的爱,和民族责任感,仿佛看到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发展了音乐创造性思维。

三、体育飞翔音乐插上翅膀

体育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要方面。而音乐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学生各种压力大,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学习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等心理状态。

我向学生推荐一些健身功能乐曲,每天早晚自习我坚持让音乐课代表,用录音机播放几首让学生健身。消除疲劳:德彪西的《海》;促使注意力集中,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激起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生命珍视;对人类健康的崇尚;对竞技体育的喜爱。

四、美育的天空音乐架起一道彩虹

音乐课标说,音乐以审美为中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和鉴赏美。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撼动人们的心灵。

1、我通过音乐教学,寓于班主任工作中。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感染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

2、我班开展"美的歌曲"宣传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墙报、黑板报、专栏等舆论工具,把美的歌曲,每周一期,词谱都写出。分类进行。把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展示出来,美化心灵。

五、劳动教育的土地洒下音乐之光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内容之一。我把音乐引入劳动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效果显著。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我相信,班主任能把这艺术王冠,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和思考中打造提升,去探索去开拓,班主任工作定会谱写一首新的颂歌。

篇2

关键词:美学教育;机械制图教学;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2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起,把造就一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制图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加强学生绘图技能的训练,提高图样的质量,训练绘图技能,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绘图的技能包括图画的布局和整洁、比例的选择、线型的控制、字体的书写、尺寸的标注和工艺结构的确定等。而这些技能在图画表达中蕴藏着大量的美学知识,正如美学中所述的整体美、比例匀称美、线型美、字体美,这正是制图教学和美学教育的结合点,找着结合点,从具体例子入手,寓美学教育于制图教学之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看制图中的美学基本要素。

一、整体美

图样的画法除了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外,还要注意表达方法的选择、图形是我分布、尺寸的标注以及技术要求的书写位置,这就是关系到图样整体美的问题。

图样表达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视图、剖视图、剖面图。在表达机件时,要求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将零件或部件的结构形状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在便于看图的前提下,力求画图简便。要达到这个要求,主要应选择好主视图,同时,选择好适当数量的其它视图。在视图的选择上要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过分集中,则每一视图表达要素增多、图线增多,容易产生图形紊乱的感觉;反之,视图太多造成过分分散,容易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增加了形体的难度。

二、比例匀称美

美学中的比例是指事物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在数量上的关系。如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体”(长与宽的比例为1.618:1)。在设计机械零件时,除了满足需要的性能外,都要考虑比例匀称带来的美感。绘图比例有原值比例、放大比例、缩小比例。比例的选择应考虑构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一般来说,大而简单的物体应选用缩小比例,而小而复杂的构件应选用放大比例,以便形成虚实对比的美感。比例匀称,以取得视觉平衡。

三、线型美

图样是以图线来表达物体的,图形的美观程度与其所构成的图线具有极大的关系,图线不光滑、粗细不分、线型不规范、图线浓淡不一都将影响图形的美观。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对各种图线都作了规定。如,图线宽度分粗细两种,粗线宽度(b)在0.5mm~2mm之间选择,细线的宽度是粗线宽度的三分之一(b/3)。这样,同一图样上的图线粗细分明,对比明显,轮廓要素清晰可见,层次分明。国家标准对图线的线型和画法、及用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平滑的直线给人以刚劲有力;光滑的曲线给人以流畅、圆润的感觉。虚线、点划线以及双点划线的线段要长短适宜、间隔大致相等,给人以节奏美、条理美,剖面符号、剖面线间距要与图形大小相协调,剖面线间距过小,给人以小气,拘谨的感觉;剖面线间距过大,给人以散漫的感觉,且缺乏“面”的整体美感。尺寸线终端的箭头画的细长而锐利,给人以肯定、明朗的感觉;反之粗短的箭头给人以刺眼、缺乏和谐的感觉。

四、字体美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GB4457.3-84)规定图样中的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汉字具有形象、指事、会意的特点,又由于笔划、结构造型的多姿,汉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字体端正、笔划清楚、排列整齐、间隔均匀的长仿宋体显得端庄、严肃、醒目,给人以美感。国家标准还规定了若干号数的字体,字体的号数要与图形大小相协调。图样大,字体号数也要大。为突出某要素,应采用大一号的字体。

图样的标题栏内采用不同号数字体,图名采用大号字体,其它内容如比例、材料等内容采用小号字体,这样的栏目给人以主次分明、整齐和谐的感觉。国家标准还对字母和数字的写法作了规定,同样,图样中的字母及尺寸数字也要与图形大小相协调。

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一)加强训练。根据教学内容从字体,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线型方面要做到粗细均匀、分明;再从视图布置,尺寸标注,最后要选择视图和确定结构工艺等,练习前要目标明确,练习后要严格批改,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勤于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应用比较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问题,可充分发挥已有知识、技能并积极应用,从比较中得到启迪,从而提高绘图、识图的能力。

(三)口诀教学。只有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内在规律,才能使图画质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制图的相关规定很多,我运用口诀教学法加快学生掌握绘图要领,于是采用:

线型粗细靠铅笔,长短间隔凭眼力,浓淡均匀靠手力,光亮要依画图笔,图形正确靠仔细,是否歪扭在用器,结构工艺要记忆,拿下图纸写字体。还有三视图的投影原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简短几句话,对制图的几方面加以形象的概括。通过口诀,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

对机械图样中基于美学的教育,既可以促进机械图样的审美创造、提高机械图样的美学水准,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塑造。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美学渗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现机械图样的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机械图样的美,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美学熏陶中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篇3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1.审美促进成长。审美教育是在学校方针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密切联系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镁的能力,并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2.审美塑造人格。审美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学生,他们纯真的心灵是渴望阳光雨露,等待撒播的春天的沃土。 我们应该将基础教育课时最多、容量最大的语文学科教学作为重要渠道,把美的甘泉引进孩子们的心田,这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扎根生活沃土拓展审美空间

也许我们都有过体验,同一部作品,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就以《红楼梦》为例,第一遍读得的往往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多读几遍,才会慢慢领悟钟鸣鼎食的荣宁二府其实藏污纳垢,甚至潜藏着仇恨、杀机,大家族已面临倾倒与崩溃。再细读细究,发现《红楼梦》则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同一部作品,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读《红楼梦》也许会沉醉于宝玉的“温柔富贵乡”,而经历过家庭变故,人生波折的人才能品尝出主人公“悬崖撒手”的个中滋味。这就是说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大,文化修养的提高,尤其是心境的变迁,对于同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审美体验会发生变化,甚至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被称为“西方接受美学的弄潮儿”的前联邦德国教授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每一个音乐演奏家会以自己的能力与方式理解、处理贝多芬的同一乐章,并弹奏出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贝多芬”;每一个读者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特的理解和想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格修炼,无疑能为审美想象开拓一片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读”提高审美能力

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语文教师美的范读,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触动学生的弦。感情是朗读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只有以情带声,朗读才有魅力,在读者心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内心视象,从而产生真情实感。这是朗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以情化声,声情并茂,使朗读富有表现力。“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教师要力求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于吾心有戚戚焉”。

四、写作教学培养审美情趣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下列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透过现象,由表及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一个普通的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逢“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真要想“发”,当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其次,分析事物,去伪存真。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

篇4

1.我省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各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向、学段特征、地区差异(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校际差异(重点与一般)、表现及其内在规律性。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自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近几年,沿海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比如不少地区小学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等。而内地山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迹象。如在勤劳俭朴方面,沿海地区小学生经常干家务事和从未干过的分别为42%和11%,而内陆地区学生则为35%和20%;不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沿海为14%,内陆为23%;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沿海为14%,内陆为21%。因此,应该在内地山区的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在勤奋进取方面,内陆地区的小学生也不如沿海地区。在学习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沿海高达90%,而内陆仅为69%;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设法解决的,沿海为91%,内陆为77%。两地区初中差距不大。而内地山区高中生的进取精神又强于沿海地区。这可能由于沿海地区的家庭对幼小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而到高中阶段,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减弱了在学习上的进取心;而内地山区的家长对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学期望值较高,并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区的中学应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上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当升学无望时,应使这种品质转移到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内地山区学校应注意从小就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同时教育学生立志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总体上看,内地山区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认知的发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区的学生,道德发展未摆脱他律状态的比沿海地区多。

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只有在许多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渐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区的儿童相对于内陆地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获得的信息量多,实践活动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认知水平上高于内陆地区的学生。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看,过去我们的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反而促进学校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学校的升学率负担相对低于内陆地区,这也为沿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儿童的活动与实践领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内地山区学校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社会影响,对消极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总是会有成效的。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重点小学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反不如一般学校。如在勇于承认错误、干家务事,守信用、喜欢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宽容心和责任感等方面,重点小学学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点小学10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说来,重点小学的学生与非重点小学的学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进入重点小学,有的是因属于片内,相当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种途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厚望,在功课上抓得紧。重点小学的功课也相对繁重。因此,对于重点小学来说,应该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尽管重点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父母对小学生的成绩如此重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却不如非重点小学:表示要在学习上争取好成绩的,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分别为79%和93%;表示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努力自己想出来的,重点小学学生只有80%,而非重点小学学生却有92%;表示在事业方面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二者之比为80%和89%。这种情况说明,重点小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很多恨铁不成钢,或“陪读”,或请“家教”,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大(重点校44%,一般校38%),但他们对学习可能会感到厌烦,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而在非重点小学读书的学生,要求将来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和进取心。

上述观点,可以从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得到佐证。重点小学学生中,认为家庭和父母对自己作用较大的有31%,而非重点小学仅为14%;认为电视、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体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重点小学有37%,而非重点小学多达56%。这里说明了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看电视等活动的限制。而过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学生在品质发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点小学学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点小学学生。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质发展状况和小学有所不同。首先,重点中学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略强于一般校。如在“为了出国或赚钱,任何下贱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点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点校从未参加赌博之类活动的学生为91%,一般校为85%。在诚实倾向的测验中差异更为显著,重点中学不诚实倾向的有48%,一般校高达76%。在谦恭礼让和宽容心方面,重点中学也略强于一般校。另一个差异表现在重视集体荣誉方面,重点中学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学校校风一般比较严谨,良好的班集体较多,学校德育工作条件较好。

两类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勤奋进取品质方面差异不大(在事业上力求奋斗不息的重点校为80%,一般校为82%;在学习上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前者为75%,后者为74%),但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学习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重点校为86%,一般校为77%。因此,对于一般校来说,须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学学生的品质发展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劳动方面,经常干家务事的占46%,而重点校只有26%;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一般校为68%,重点校为65%。这是由于重点校学生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点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增加集体劳动锻炼,这将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习成绩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一些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明显优于差生,如勤奋进取、自信自立、自尊自爱、责任心等等。但一些与学习不那么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劳俭朴,自制自律、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宽容与同情心、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等。在三个道德自律测量题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选择自律回答的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道德认识理性化的人数比例越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就必然毫无问题。比如,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不诚实倾向比例几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别为42%、40%、43%。因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应加强这两方面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诚实正直的比例较大;而在勤奋进取、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品质好的人数比例也从学习差生到好生递增。

但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品质发展不一定与学习的好、中、差正相关。如:尊敬师长方面,比例分别为91%、97%、93%;关心他人方面为92%、96%、86%;宽宏大量方面为62%、70%、59%;乐于奉献方面为80%、90%、86%。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平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其他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不大关心;由于学习上竞争的影响,有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绪化,宽容心不够。这样的品质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个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差,当问到“在生活中如碰到严重的挫折或打击”时,回答“会很长时间提不起劲”的,学习好的为25%,学习中等的为21%,学习差的为19%。这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在精神中总是处于顺心的状态,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和宠爱使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受到打击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学中的优等生在大学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中学中应该重视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如果与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对位、不适应,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成功。

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在个性品质上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勤奋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选择“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仅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学习中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为77%,而学习好与中等的学生均为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迁移。从调查看,总体上说,学习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虽然有的同学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的回答中,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差生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或激励他们把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学生对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几种比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如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到生产、生活和市场第一线去进行社会调查;到部队去实地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训;利用自己的本领切实开展学雷锋助人活动等。

其次是校内德育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主题班会、各种竞赛活动、文艺活动、野外游览或考察活动等。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忘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三是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中就有相当多的人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对最差劲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有几种比较集中的意见:

首先是开会,尤其是听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报告;即缺乏生动事例又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主义的宣传。

其次是批评,特别是粗暴的批评和有损自尊心的讥讽,这些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是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劳动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惩罚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从而逃避劳动,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也就完全失败。相当多的学生对“做好事”也有意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效用,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对于游览活动、野炊、观看电视和录像片甚至读书活动等,学生中有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以及看什么样的电影、录像。比如,有的中学生认为看教育影片没有意义,说“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应该看一些娱乐片”。出现这种情况,有几种可能:片子对于她来说,太浅或看过多次;看完后没有组织必要的讨论;影片对于她太深了,看不大懂。因此,即使是看教育影片,学校也要精心组织,根据对象掌握时机,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篇5

晚上好!

非常感谢各位家长朋友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我校家长会,本次全校1—6年级家长会分两次召开,今晚是一,二,三年级家长会,明晚将召开四,五,六年级家长会.本次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家,校教育整合,让全校所有的学生,您们的孩子能够更加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

今晚家长会分为两项内容,一是我代表学校与全体家长朋友进行交流.二是由各班班主任,辅导员与家长朋友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我交流的题目是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校简介

我校共有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69人.学校硬件设施完善,建有双向教学系统,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实验室以及体育活动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美术教室,陶艺教室,体育器材室等.学校还建有红领巾电视台,以及250m环形塑胶跑道.办学条件居宁国市乃至宣城市各小学的前列.

学校一直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教,科研兴校,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努力培养具有优秀品德,健全人格,开拓创造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今,我校以规范的教育管理,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创立了学校的品牌效应,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学校,安徽省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学校,宣城市文明单位,宣城市中小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宁国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等.特别是XX年年11月份成功举办安徽省实验(示范)学校校长联谊会第二十届年会.学校办学成果得到了省,宣城市领导以及与会专家们的表扬和高度赞赏.2010年全年学校对学生的表彰(含六一,假日活动中心,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共计6285人次.以上所有成绩取得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也同样是在座广大热心家长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真诚向您们说声谢谢!

二,小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道德习惯,提高孩子的思想品质.

1,加强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

我们不少家里父母子女关系是倒挂的,本来应该是孩子孝敬父母,可不少家里反倒是父母孝敬孩子.家长对孩子伺候得别提多周到了,可孩子动不动还跟家长发脾气.现在不少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爱别人,不懂得感恩.这种现象的责任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家长教育思想的不正确所造成.

孝敬父母就是要尊敬长辈,恭敬礼貌,外出或回家时要和家长打招呼,学会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既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体谅父母的整日忙碌的艰辛.让孩子伺候生病的家长,给家长端饭送水,取衣拿药,体验家长的疼苦,温暖家长的心,加深和患病家长的感情.总之,家长在生活中应当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具体指导孩子做好事,坚持不懈,经常想着为家长做点事,并且努力做好.当这种给家里做好事的行为养成习惯时,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自然就被克服了.

2,加强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现在孩子都很懒惰,对劳动锻炼很反感.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不断涌进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以致出现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失去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来的.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和教育学的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青年身上培养对待物质福利的严肃态度.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例如我在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课时,学生根本就不知水稻,小麦是什么,更说不出它们的生长过程.再如现在工厂里上班的二十岁的年轻人很少,干不了几天就不再上了,宁愿在家玩,街上闲逛.

一项调查表明,一年级不会洗脸的占49%,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不会穿衣的占37%.有所学校组织了一次低年级学生系鞋带比赛,就是这么简单的劳动也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请家长们想一想自己的孩子会做些什么简单的劳动.

造成孩子劳动习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中忽视劳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在劳动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1,心疼孩子.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干活,认为自己小时候够苦了,现在条件好了,可不能让孩子再吃苦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不让孩子参加劳动,对孩子并没有好处.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废,对前途失去信心.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平坦的.如果从小没有磨炼,将来一遇坎坷挫折就不知所措,难以承受,甚至颓唐,退缩,以至走入极端.从这点来说,家长从小娇惯孩子,不让孩子劳动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做家长的如果真想让孩子一辈子幸福,就必须从孩子的长远考虑,现在让他们干点活,磨炼意志,将来长大了才能正确对待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人在劳动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已本身.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就应当不再去想如何使他们的童年过得轻松安闲和无忧无虑.

2,怕影响孩子学习.

家长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经常参加劳动锻炼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许多学问,它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能提高孩子们的能力.事实证明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而笨手笨脚与呆头呆脑往往是互为表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触很多事物,要动脑考虑怎样把活干得又快又好,既巧妙又省时间,孩子在劳动中就要观察,思维,甚至要开展想象,这就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反之孩子一点不接触实际,只啃书本就容易成为书呆子,不会结合实际领会和运用知识,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说培养孩子劳动习惯,不仅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相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怕孩子磕着碰着.

在劳动中多嘱咐,多指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劳动本身就可以提高孩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本身就能锻炼筋骨.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思维敏捷,动作灵敏,反应快,反而不容易出事故.

4,嫌孩子干活给大人添麻烦.

刚开始不熟练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一个过程,要有耐心,为了目标就会有付出.

道德习惯还包括教育孩子不浪费财物,节俭,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等等.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到自然成.

1,教育孩子热爱学习.

(1)首先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爱迪生从小就爱做各种小实验,甚至模仿母鸡蹲在鸡窝旁孵小鸡.在这种强烈的兴趣下,使爱迪生一生热衷于各种科学实验,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孩子的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学习和生活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只要家长用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其次要使孩子看到学习的进步.当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上取得成绩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的乐趣,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成年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有一对中年夫妇不管工作和家务多忙,每周都要对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两遍,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做过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让孩子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有很多家长只注重考试结果,不要过程,眼睛紧紧盯在分数上,考好了给物质奖励,考砸了就大加训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每次单元检测后最好能与教师进行一次交流,孩子取得优异成绩,与之共享快乐,此时快乐会成倍放大;当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应与教师一道分析得失,找出原因,这样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3)再次要对孩子进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但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因为学习毕竟是一种持续的,艰苦的脑力劳动,目的不明确就不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他学习的动机就愈强烈,学习积极性就愈高,其学习的效果也就愈显著.而且,孩子起初对某些学习内容没有兴趣,经过努力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也会萌生兴趣的.(请家长们注意,即使你的孩子暂时没有学习兴趣,千万不要感到失望,甚至是放弃,而应该积极与教师交流,分析原因,及时帮助孩子尽早尽快转变目前状况.)培养孩子的学习目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大量的事例说明,建设祖国需要有科学知识,不学习的人将来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谈不上热爱自己的祖国.二是通过孩子周围熟悉的人成长过程,说明学习对个人成长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必须从小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

目前家长对孩子学习目的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极端,一是读书就是为了个人前程.这种思想狭隘仅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很好起到目的教育的作用.二是读书无用论.真的读书无用吗 首先只有掌握真本领才有可能做出更多贡献,其次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到校不学习,孩子的性格,心理,思想就容易出问题,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虽然是大孩子,但他们也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变坏的.

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从小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读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查字典,看看数学教材,尝试练一练等等.学生预习新课后有一定基础,有利于上课跟上进度和尽快理解,消化新知,这样学习很轻松,不感到吃力,学习自然就有了兴趣.

3,养成上课守纪听讲的习惯.

教师反映现在孩子上课守纪,专心听讲普遍较差.不能静心集中精力跟随老师学习,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时间稍长成绩很快掉队.孩子上课不专心原因多方面,如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责任感,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班级人数众多等,希望家长经常与教师联系,及时掌握孩子上课状态,做到有表扬有批评,尽快养成好的听课习惯.

4,养成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对孩子学习效果的检验,所以家长经常了解孩子作业情况,就能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课内作业教师会督促学生及时认真完成.但课外作业就需要有家长用心观察和督促,必要时给予指导.孩子作业首先要限时,其次要专心不允许边玩边做作业或边吃东西边做作业或者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再次要独立认真完成,把字写端正,最后要认真检查.做好这四个环节,孩子的作业就一定能达到巩固消化知识技能的作用.

有很多家长工作忙,不可否认有的是真忙,有的是假忙,有家长把孩子往校外辅导老师那里一放就认为万事大吉,进了保险,等到发现问题已经很晚了,纠正起来很困难.也有的孩子作业经常不完成并时常撒谎,教师与家长联系,家长干脆不接电话,不知是放弃还是想等到初中再去好好管教.如果真是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希望家长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把对孩子的爱落在实处.

三,加强相互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热忱欢迎广大家长朋友就辅导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表现等问题向老师咨询,同各任课老师加强相互交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协调好家庭学校的关系,同时也真诚欢迎各位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如实反映一些情况.

家长朋友们,我们不能去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为他们的成长做些准备.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家长.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

四,请家长朋友配合学校做好几项工作

1,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包括防溺水,防触电,防煤气,防骗,以及交通安全教育.

2,家长接送子女的自行车,摩托车不得进入校园,学校门口不准停车,要让自己的孩子排队进入校园.

3,春季作息时间早上7:10开门,下午1:20开门(夏季将另行调整),望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到校,不提前,不迟到.

4,家长要积极引导子女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督促孩子少吃零食,不允许将零食带进校园内.

5,请家长朋友多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书籍,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