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业健康发展范文

建筑业健康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3: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业健康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业健康发展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我市建筑业的外向拓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科技进步水平、节能降耗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建筑业跨越式发展,力争进入全省建筑业发展的领先行列。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年平均增长15%左右,市外市场建筑业产值突破6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在全市有4至5家建筑业企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6至8家达到10亿元以上;拥有1至2家特级资质企业,15家以上一级资质企业。

全市建筑业专业化、外向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经营能力、质量安全管理等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省内领先水平,争创1个“建筑之乡”品牌。

三、政策措施

(一)培养企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提升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建筑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实现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帮助建筑业企业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主体意识,不断研究分析市场形势,准确判断发展趋势,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及时编制企业发展规划。重点要从治理法人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强化品牌意识,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全面提升企业、企业管理者与技术人员的素质,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实现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实现超常规发展。

努力形成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市每年评选命名一次“建筑业示范企业”、“建筑业明星企业”和“建筑业优秀企业家”。凡完成建筑业年产值20亿元以上,且当年在本市入库的建筑业税金(按实缴建筑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二项计,下同)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示范企业”;完成建筑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且当年在本市入库的建筑业税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由市政府命名为“建筑业明星企业”。以上两种企业的企业家同时被命名为“建筑业优秀企业家”。同时,开展评比建筑业“十大市场开拓能手”活动。市外工程承包年产值排名前十位企业的经营者评为建筑业“十大市场开拓能手”,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优先推荐参加市级劳动模范评选。

(二)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

支持推进建筑业骨干企业以产权为纽带的改革与重组。按照区域性、专业化的要求,鼓励大型建筑业企业归并重组子公司,理顺产权关系,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企业打破地域界线,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做大做强总承包企业。积极引导有实力、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增强大建筑意识,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积极开拓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投资重点的产业领域,向房地产业、建材业、住宅产业、环保产业等上下游产业延伸,以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

为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融资能力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经财政部门核准,对当年在市本级入库的建筑业税金首次达到5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建筑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1000万元及以上1500万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15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

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装修装饰、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工程、环保工程等专业企业。鼓励总承包企业将增项资质分离出来,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承包公司。引导鼓励有一定专业施工基础的中小型企业改造为专业承包企业,突出专业技术,尽快培育成为技术密集型的专业企业。鼓励建筑业企业与勘察设计企业联合重组,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

为鼓励企业资质升级,加快培育高等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设立资质升级奖。对一级建筑业企业升级为特级建筑业企业的,奖励50万元;二级主项建筑业企业升级为一级主项建筑业企业的,奖励10万元。

(三)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引导和鼓励建筑业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在大力巩固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向外延伸和扩张市场空间。鼓励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拓展市外、省外市场,紧抓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部崛起等重要机遇,重点要瞄准上海、天津、重庆等一些特大型城市的建筑市场,加快形成重点区域的规模市场。

积极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省政府或省建设厅区域性的专门办事机构,全面加强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建筑业协会的协作关系,构建建筑市场的区域间合作平台,并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等载体及时国内重点区域建筑市场的需求动态,为我市建筑业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开拓省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为鼓励企业开拓市外市场,经财政部门核准,对当年市外工程承包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及以上5亿元以下,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建筑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亿元及以上8亿元以下,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8亿元及以上,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

(四)坚持走质量兴业之路,不断提高建筑业科技水平

坚持质量兴业、品牌经营,加快推进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各司其职的质量与安全保证体系。切实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的综合质量和施工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鼓励企业争创国优、省优、市优工程,创建文明标化工地,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群众性科研成果评审活动。对创国家优质工程的主承建企业,每项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创省级优质工程的主承建企业,每项一次性奖励10万元。

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各种新技术,加快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断提高我市建筑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广泛运用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科技含量。企业研究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实际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购置先进机械设备的,参照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一般工业性项目的政策,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获国家级工法及相关科技进步奖项的,每项一次性奖励10万元。

鼓励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发挥建筑类专业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人才。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建筑人才,在享受市政府有关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引进的市外二级以上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由调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给以一定的奖励;强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实际支出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加大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创办民工学校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

(五)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建筑业发展良好环境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完善投标、报价、评标、定标办法,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监督,不断创新招投标方式,积极采用综合评估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格法,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规范工程咨询、建设监理、招投标服务、质量检测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严禁盲目降低造价和资质挂靠、转包、违法分包。

加快构建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数据库,把企业和人员的基本情况、市场行为情况、工程建设情况以及行业管理信息及时记录,健全信用警示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严重失信企业和个人的监管与制约。同时,建立对建筑业诚信企业的激励机制。在招标投标、资质监管、评优评奖、信贷授信等各个方面,对诚信企业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企业诚实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氛围。

建立防范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投标担保、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筑企业履约担保、建筑企业付款担保制度。加强建设工程结算管理,遏止竣工不结算等拖欠行为。完善保证金制度,加快企业资金流转。积极培育建筑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务企业。新办建筑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经批准,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范建筑业企业的用工行为,推行和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和工资卡支付管理,建立和完善防范建筑业企业欠薪长效管理机制。

(六)坚持监管服务并重,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建筑业企业的税收征管办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向税务机关提供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形成税收征管的联动机制。财务核算健全的建筑业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规缴纳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所分包的建筑安装业务,其营业税由总承包企业按建筑业税率代扣代缴。总包企业将工程分包给其他企业的,按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企业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

进一步拓宽建筑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地方建筑业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和担保体系,为企业申请银行贷款进行担保。鼓励各行业和外地企业以参股、项目投资、联营等方式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和承接工程提供保函等问题。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扶持企业发展。要根据建筑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建筑业行业管理机构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建设。要尽快构建行业发展的信息平台,为企业寻求商机提供实时、动态、网络化服务。要加强建筑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反映会员诉求、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篇2

一、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优化资质管理

1.进一步简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

2.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同时,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及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三、优化资格管理

1.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明晰注册执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

2.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四、完善招标投标制度

1.加快修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缩小并严格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标“一刀切”。

2.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探索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将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诚信的原则,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3.进一步简化招标投标程序,尽快实现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推行网上异地评标。

4.对依法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单一来源方式确定供应商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符合相应条件的应当颁发施工许可证。

五、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

1.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

2.政府投资工程应完善建设管理模式,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

3.除以暂估价形式包括在工程总承包范围内且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外,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直接发包总承包合同中涵盖的其他专业业务。

六、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

1.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2.、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3.在民用建筑项目中,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七、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特别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首要责任、首要责任。

八.全面提高监管水平

1.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

2.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

九、建立统一开放市场

1.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2.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

3.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十、规范工程价款结算

1.建设单位不得将未完成审计作为延期工程结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

2.未完成竣工结算的项目,有关部门不予办理产权登记。

3.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的单位不得批准新项目开工。

4.严格执行工程预付款制度,及时按合同约定足额向承包单位支付预付款。

5.通过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履约行为,预防拖欠工程款。

十一、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1.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

2.改革建筑用工制度。推动建筑业劳务企业转型,大力发展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

十二、保护工人合法权益

1.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劳动合同全覆盖。

2.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总承包负总责的原则,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责任,依法按月足额发放工人工资。

3.将存在拖欠工资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对其采取限制市场准入等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

4.建立健全与建筑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

十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1.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健全适应建筑设计特点的招标投标制度,推行设计团队招标、设计方案招标等方式。

3.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4.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建立全国工程建设标准专家委员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十四、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1.加强中外标准衔接。加大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和宣传推广力度,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优先在对外投资、技术输出和援建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到2025年,实现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全部有外文版。

篇3

关键词:建筑业管理; 问题;工程造价;政府投资;对策

0引言

近年来,建筑业及相关产业,一方面保持了继续扩展,规模屡创新高,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战略调整。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建筑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政府面临着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法规准则办事,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应对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挑战,由此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尽快理顺体制、改革行政和转变职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消除以往直接干预经济事务的现象,严格依法行政、办事,保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推动建筑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必然成为建筑业管理的当务之急[1]。

1 目前我国建筑业存在若干问题

(1)建筑法规不配套。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基本建设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关规定和办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国家现行对生产的建筑产品仅有施工规范及验评标准,而在对施工操作及控制机制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法规,使人们在施工全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强化教育和约束。也正是由于连环性的法规不配套,很容易潜伏工程质量问题,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更难直接地追查到工程监督人员、施工管理者直至操作者的责任[2,3]。

(2)建筑市场混乱。第一,违背客观规律现象非常普通。鉴于建筑业纳入市场竞争轨道,建设单位借机压低造价、压缩工期,而施工单位为了自下而上接受着种种苛刻条件,并打破常规,甚至不按建筑规范要求,集中人力物力盲目施工,埋下了很多事故隐患。第二,资金恶性循环突出。有的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就上马,而工程不到一半就迫于无奈而停工;有的根本就没有资金,让施工企业垫付;有的违规上项目,人为压低概算,或边设计边施工,资金缺口加大等等。这些问题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难以为计。第三,招标和承包不规范。有的招标透明度低,对建筑队伍资质审查、考核不严;有的层层转包,以包代管;有的建设单位向施工单位强行转包项目,造成工程质量严重失控[2,3]。

(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复杂。改革开放以后,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一度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征就是价格:定额 + 费用 + 文件规定,据此计算的价格很容易偏离工程的实际造价。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审批到具体的施工,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难以协调一致,也是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项目对立项的工程项目缺乏前期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导致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盲目投资,估算不实,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给后续施工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施工项目上的随意性,导致相当数量的施工工程建设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工程开工后,没有充分的资金应对工程进度的动态需求,使工程干干停停,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一方面加大了工程的造价,拖延了施工期;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不能按期结算,形成难以解脱的三角债务链,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4]。

(4)政府投资工程管理诸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项目呈现出点多面广、投入资金量逐年增大的特点。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监督标准不一,监管力度不同,尤其是有些监督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出具处罚决定上,没有对处罚决定跟踪落实,大大削弱了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许多政府项目投资与建设、建设与管理混为一体,行政行为直接融入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常常是政府直接组织项目建设,行政权力过度集中,在工程质量、财务管理、招投标等关键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形成了“越位”,“越位”的同时又存在着 “缺位”,最终结果是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2 加强建筑业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建设法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产业部门,积极发展建筑业,既要有行业的自身建设,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又要着重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强化素质上狠下功夫。只有制定一套完整的建设管理法规,才能使建筑业各个方面存在问题得到根本性控制,保证建筑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3]。

(2)整顿建筑市场。首先,要执行好建筑业管理的有关政策,严格把住立项和招投标关口。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等,依据价格政策、计价办法、取费标准编制标书,认真审查确定标准,按照施工企业资质和实力,公平竞争,提高招投标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第二,中标的施工企业必须按合同工期、质量等级完成该工程项目。对不履行合同或连续几个工程都达不到要求的,就不允许承建新的工程或年审吊销资质证书。第三,建筑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压低工程量、压缩工期、层层转包和分包现象。第四,严格审查集体和个体建筑队伍的资质,保证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符合规定要求[2,3]。

(3)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监理化保证体系。监理部门具有代表政府监督的职能,直接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工期、质量、工程变更、进度款的拨付和决算,对于建筑材料等也都有权监理,肩负着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向管理的重任。所以,建设管理监理化,是规范建筑施工的最可靠的保证。必须不断强化建设监理的功能与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监理化之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是监理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要求。

(4)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涉及建筑市场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必须在有相应配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

第一,转变造价管理部门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招投标管理部门主要管市场、业主、设计、施工队伍的准入市场的行为,而造价管理部门则管合同的计价方法、造价条款、市场、价格信息、造价中介咨询机构和队伍等等。就目前状况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机制发育还很不完善,放开价格,由市场定价还须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定额,它要符合建筑市场的发展。当前定额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动态管理上。继续完善价差调整管理办法,定期材料价格信息和材差调整系数,还可定期实际工价水平,供承发包双方协调人工费补贴之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技术装备能力和管理水平编制企业定额,参与市场竞争。今后造价管理部门更多要做的工作是对政府的价格政策的解释,协助政府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分部分项名称,统一计量单位,使发承包双方在工程量计算方法上有统一的术语和内涵的理解等等[4]。

第二,提高国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竞争力。1、为解决目前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状况,国家应尽快制订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专业责任赔偿办法。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责任赔偿制度,使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或机构产生错误(无论是主观或客观)后都要进行赔偿,同时也要建立专业人士或机构的“专业责任保险”制度;(2)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中价协应成立“造价工程师学会”,对出现重大错误的专业人士或机构要予以公布(类似“黑名单”制度),并在下一期注册或年检淘汰出局。2、为解决国内大多数具有垄断地位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政企不分、责任有限的状况,国家应尽快要求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脱钩改制。并提出大多数咨询企业应实行合伙制,其责任应为无限风险型。3、拓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服务域面。在监理单位中应配备一定数量的造价工程师,由他们来完成投资和合同管理的工作。这有助于我国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另外,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也应主动扩大自己的服务面,真正在微观层面上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工程造价咨询与工程项目管理服务[6,7]。

第三,引入国外工程计价定价的原则和方法,加快工程造价市场化进程[27]。几十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多数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计价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化:工程量计算方法标准化;工程造价的确定市场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先进的计价模式,因此工程量清单报价法,已被包括世行、亚行、非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上普遍应用。它与我国现行的招标、投标、报价及评标方法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推行工程量清单评标刻不容缓,但绝不要照套照搬,这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体系的核心之一,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改革迎接挑战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同时我们在大力推行建设工程竞争定价的同时,必须对政府投资工程和非政府投资工程加以区别对待并要采取不同的计价定价办法[6,7]。

第四,理顺工程造价的费用构成,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把一些属于生产经营成本,福利性质和工资性质等支出全部引入成本,不再由税后利润开支。目前困扰工程造价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我国现有的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历史遗留的劳保费问题,他们无法轻装上阵,无法与一些小企业或个体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抑制不同行业和企业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意义重大,它将是入世后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4,6,7]。

第五,加快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目前,我国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收集、整理和的各类工程价格信息,严重滞后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其手段和管理方法不适应于科学化、信息化要求,并且也不适应于国际化要求,必须加快建立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劳务、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造价指标信息系统以及有关建设工程政策、工程定额、造价工程师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信息,为政府和社会投资(包括外资)或参与建设项目的各方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为我国建设工程逐步由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8]。

篇4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要素,是最为宝贵的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并愈演愈烈。哪家企业吸纳大量的优秀人才,就可以抢占先机,最终占领市场份额和资源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青年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群体,在助力企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由此,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推进企业共青团工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呢?笔者从三方面做了分析。

【关键词】

人才;竞争;青年队伍;建设

1 深刻认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青年人才既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才辈出的企业必然是生机勃发、充满活力、事业兴旺、前景广阔的成功企业。人才匮乏的企业,必然是缺少生机、缺乏活力、事业衰败、前途黯淡的企业。可以说,青年人才是企业最为宝贵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企业基业常青的精魂所在,动力之源。基于此,我们说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也只有不断加强青年人才的培育、使用、历练和提升,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助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2 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2.1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站在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的理念,坚持把人才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把培养造就高层次青年人才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载体,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为手段,充分发挥人才在服务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全力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青年人才队伍。

2.2 打通人才上升的绿色通道。在企业,要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注重能力,注重人品和业绩,并通过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工作规范评价人才,对于能力强、贡献突出的员工要给予积极奖励,让其在企业做示范和表率作用。同时,要珍惜有能力的人,为他们的上升打通绿色通道。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选拔人才。企业领导要践行群众路线,经常关心职工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实践证明,真才实学的人才才是企业始终保持强劲势头的动力源泉。

2.3 多种途径培育人才。企业只有源源不断地培育人才,才不会出现人才资源枯竭。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是要坚持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既重视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又不能忽视党群部门、管理部门和一般操作工人的培养。二是要坚持好分层施教、按需施教、分级培训的原则,对低层的操作工、技术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三是要坚持好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培训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的同时,还要努力开展适应企业发展和竞争需要的课题培训,坚持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坚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人才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相结合,专业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知识培训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四是要采取选优进修、实践锻炼、岗位轮换、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研修班、举办大讲堂、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方法,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

2.4 切实有效用好人才。人才只有通过正确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和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一是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在用人上不论年龄、不计身份、不唯文凭、不搞任人唯亲,谁有德有才就用谁。二是要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懂什么就让其管什么,会什么让其干什么,使他们大才得用、专才专用、优才优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用人问题上,不能把眼睛盯在别人的问题和短处上,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努力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长处。四是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充分调动起人才学技术、搞科研、干事业的积极性,特别要克服盲目追求“高精尖”人才的思想,大力使用“普通型”人才,采取“普通型”人才与“高精尖”人才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产生互补性,进而有效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2.5 拓展渠道吸引人才。第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吸纳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第二,引进人才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借助他们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联合研发新产品,做到创新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第四,要珍惜人才,形成懂得重才、用才的良好风气,形成遍觅四面贤士,广揽八方英才的良好局面。

2.6 以人为本善待人才。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努力创造留住人才的各种条件。作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用良好的政策留住人才。对于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企业可以按不同层次给予资金补助,并给予住房或购房补贴,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第二,用事业留住人才。企业要给员工创造英雄用武之地,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业务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施展。第三,用感情留住人才。人是有感情的,企业领导要创造各种条件,让人才有归宿感,有家的感觉。员工若有困难,企业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第四,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良好机制,使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使青年人才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受到认可和尊重,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获得情感的满足,享受生命的意义,积极为企业贡献智慧、建功立业。

3 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好的关键环节

篇5

一、树立正确的企业竞争观

说到竞争,人们自然会想到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下,供电企业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认识误区——电力商品是依靠输变电网络传送交换的,这就使电力供应具有自然垄断性,此外,基于网络传输的原因,有关法律支持供电营业区的划分,使得电力供应享有区域垄断性,客观上造成了在同一供电营业区内,没有与供电企业争抢电力消费者的对手,供电企业仍是依法独家经营。即使在电力买方市场出现后,竞争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也并不显得多么重要迫切。显然,这是竞争观的错误。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供电企业文化要建立新的竞争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在企业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是电力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灵魂,过去由于管理配置不顺,加之电力垄断性,供电企业职工竞争意识淡薄,改制后,随着电力市场的构建和开放,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个竞争是激烈的残酷的。因此,供电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在构建电力市场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竞争文化。在战略管理、市场开拓、激励和约束机制、各项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电力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以次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创造性主体,确立以人为本的生存发展观是企业战胜自我,超越时代的基础,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强调和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是培育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确立崇高企业价值观的出发点。企业领导者,首先要以此为核心,通过各种文化教育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认识并重视自身价值,并为价值实现而不懈努力。其次,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挖掘内部文化资源,创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以此提高其实现价值的综合能力。再次,一切关心企业,符合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职工合理化建议都应当得到尊重和激励。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建设企业创新文化。新世纪里,企业的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成为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将成为宝贵的资源。创新才能发展,敢于创新、敢于领先一步,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这不仅可以赢得巨大利润, 同时也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要保持强大动力的唯一法则是创新,必须全面的构建观念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这话一点不假。应该说,供电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随着电力企业内部“三集五大”机制推行,电力改革向深层次逐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发展、创新的课题。企业文化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最新成果,对提高员工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激情与智慧,推动企业全面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抓住时机,加大投入,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既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对电网管理的要求,维持电力市场健康运行的保证,也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和充足电能的基础,更是供电企业在竞争中战胜自我、超越时代的保障。

二、树立正确的企业道德观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供电企业道德必须体现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最高价值,企业发展必须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企业道德观,可以使企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业意识和全局意识才能蔚然成风,真正树立现代企业形象。

第一,重视企业形象管理,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服务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当前形势下,面临严峻挑战的电力企业抓住市场,适应客户,关键在于优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项目,构筑新型的服务文化。

一是要坚持客户至上观点,建立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从业扩申请、勘察、设计、施工、接电等环节提供高效、便捷、质优、价廉的服务。健全接电后服务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尽可能多功能、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用电的多种要求,提高企业可信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是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企业文明程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企业重视人、关心人和激励人的有效办法,也是企业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所应尽的义务。

第二,确立现代企业经营观,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公用事业性产业的供电企业,应把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均衡展发展视为任,注重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要利用电力特殊媒体,面向社会建成文明示范窗口,在推进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二是要确立以德兴企的思想。培育社会公德,讲求职业道德。处于垄断地位的供电企业,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职业行为,使职工对自己在企业内部和社会上的行为负责,介导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

三是要培育企业精神,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整体态势,培养职工勤敬业精神,勇敢的创业精神,紧定的团结精神以及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

篇6

Abstract: Employee's behavioral expression and its outer or inner reasons were analyzed. How to concern about every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o promote enterpris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ust be theoretical discourse.

关键词:员工行为;员工心理;企业发展

Key words: employee's behavior;employee's psychology;corporat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71-01

1员工行为表现及内外原因分析

1.1 积极与消极。由于一直以来社会主义人生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厂为家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能干的不如会干的,会干的不如会说的”,这些现象也同时影响着员工,老实人吃亏、多干是犯傻,员工有时任劳任怨,有时牢骚满腹。

1.2 疏离与依赖。绝大多数员工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土著”,生于斯长于斯,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离开行业,即便调转也是在行业内部不同单位间流动,加上国有大型企业的铁饭碗抱起来比较让人放心,所学所用也只限于行业内部,没有别的一技之长,因此对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感。但不能回避的是,改制分流、内退、特别是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减员措施对员工的心理影响。

1.3 奉献与索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传统观念里,无私奉献高尚,要求回报庸俗。或者说奉献的人不应要求回报,要无私,社会或企业应当给予无私奉献的人以报偿。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期望着自身的付出得到相应回报,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情况越来越少。当然期望中的回报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上的,金钱奖励、授予荣誉、委以重任等等。

1.4 服从与自主。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带来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提升,同时也有开阔视野、丰富思维、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传媒业的放开,普法教育的开展,各类各样的信息空前丰富,员工掌握更多的资料可供比较,更多的知识作为依据,自信度明显增强,思想更活跃,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由易于服从转为表现出更多自主意识。

1.5 进取与倦怠。一方面,因为在职业发展上怀有期待,员工表现出一定的进取心,愿意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能力、增强实力、把握机会;另一方面,因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而缺少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动力和毅力。有触动时有动力,没触动时便松懈。

在这些矛盾而又复杂的行为表现背后,必然有矛盾而又复杂的动机。这些动机此消彼长,此起彼落,交错共生,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但所有动机均来自于人的需要。

2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员工需要,把握员工需求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按属性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是发展的且永远也不能彻底满足,因此需要成为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早在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认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

员工合理或不合理的需要无法满足产生出驱力,形成动机进而引发相应行为以满足需要。当需要无法满足时驱力减少,压力增加,引发焦虑、挫折,如不能很好的引导、疏通、转移,就会导致内在平衡的打破,严重时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员工心理管理,增强员工心理健康和谐。

3帮助员工正确对待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有效管理及激励,建立健康、和谐的心态

实现员工个人心理健康及员工队伍整体上心理和谐需要员工个人、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3.1 帮助员工重视、了解并正确对待自身心理状态。通过宣传教育使员工明了:幸福感除去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更多地来自于内心感受,即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除了请专业机构通过授课、咨询引导帮助员工进行心理管理之外,还要利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经验,更多地从认知与归因、情绪、态度的管理上着手,培育对内协调、对外适应、平和愉快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氛围。

3.2 帮助员工对社会认知与归因、情绪、态度进行管理,从根源上保证心理健康。社会认知包括员工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而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和归因均带有个体特色,同样的事情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判断和反应。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对员工态度进行管理,应当从态度形成和不良态度转变两个方面考虑。从员工态度形成的过程来看,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社会认知与归因、情绪和态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有时很难分清某个特定的行为中哪些是认知因素、哪些是情绪或态度在起作用,且不同的员工个体之间差异较大,需要敏锐体察和仔细区分。

3.3 合理激励,营造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激励就是激活需要,引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通俗来讲就是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实施激励要制定并遵循相应的制度,把握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导向,保证激励的有效性。此外,还应看到员工个体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群体的员工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

篇7

关键词:扁平化 管理模式 健康发展

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合成氨项目是山东兖矿集团在贵州基地投资建设的唯一一个煤化工项目,工艺路线、关键设备、控制系统先进,自动化水平高,安全、环保设施完善,是国内单套合成氨生产能力最大的装置之一。开阳化工以管理创造价值为先导,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取消车间,减少管理层级,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探索出一条管理创新的发展之路。

一是调整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功能定位。组织结构扁平化不仅仅是打破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而对机构进行精简与人员数量上的减少,而是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消除只起“信息中转站”作用的中间管理层。公司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调整,实现了两级管理。公司以“管控适度、权责清晰、条块结合、灵活高效、充满活力”为目标,对现有部门进行职责定位。编制部门、岗位责任书,按照“不重不漏、穷尽互斥”原则,明确部门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解决部分职能部门业务重叠、权限交叉、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是加强职工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活的因素,实现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对岗位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公司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始终坚持“向培训要素质,以素质促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培训广度和力度,特别注重对班组长的培训。公司在班组设立联系点,将教育培训深入到班组日常管理中,重点实现班组建设机制规范高效,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增强基层执行力和战斗力,创建效率型、精益型、学习型、创新型、协作型等“五型”协作团队。

三是实施合理分权,达到授权与控制平衡。公司、部门、班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压力传达至每一位职工,真正实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生产任务、检修任务执行过程中,公司充分授权,以利于责任部门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在工资分配中,公司根据文件要求,每月对照各部门、生产各班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作为工资分配的依据。各部门根据职工岗位、贡献大小、具体工作情况等进行自主分配。公司在向下分权的同时,还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证所有部门的各项活动都在公司的掌控之中。

四是拓展发展空间,探索多重晋升渠道。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扁平化组织的有激励效果的晋升渠道,缓解企业晋升空间的压力,激发职工的进取心。第一、拓展横向晋升路径。公司鼓励干部职工多实践,多学习,多涉猎,力求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增加岗位适应度,便于在公司内部进行横向调动。这种晋升虽没有带来职务上的升迁,但获得了收入的增加和组织的承认,个人价值感得了实现。第二、完善双阶梯晋升路径。该公司设计了一个平行晋升体系,即公司全员分为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人三个序列,行政职务、技术职务、工人岗位均有相应的晋升体系,使优秀人才更容易成长。三个晋升渠道各自具有独立性,同时又允许相互交叉,三个晋升渠道的责任、报酬和影响力等各方面都具有可比性。

六是构建信息网络,加快资源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组织机构扁平化的基础,是对扁平化管理模式最有力的支撑。企业内部信息的通畅是保证一个组织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外部信息的及时获取则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中赢得先机。以公司内部网站为平台,各部门信息时时更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有利于信息在公司领导和一线职工之间的迅速传递,从而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作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了解信息。公司在各大信息网站和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注册,为专业期刊下载、化工产品市场信息获知拓宽了渠道,为产品销售与市场定位提供了依据。该公司财务管理采用ERP系统,工程报批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等采用集团公司内部软件系统,各项基础数据实现了网上互通。

篇8

关键词:疫病防治 免疫抑制 药物保健 疫苗 产业链

近几年来的生猪价格不断波动,2005年是一个让广大生猪养殖户惆怅、无奈的一年,这一年,生猪市场饱和,价格大幅下跌。

2006年下半年来更是让生猪养殖户们缺乏了补栏的热情,这段时间由于我国部分省份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同时,饲养成本大幅上涨,直接造成了全国性的猪源不足。

2007年则是一个让全国生猪养殖户喜出望外的年代。生猪价格自4月份以来,上涨到每斤8.5元。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影响,生猪存栏量又开始上升,价格到了最高的2011年8-10月的9.5元。但是,养殖户喜悦中又带着些许的担优:担心疫情疫病的传播、扩散和流行,威胁到健康的猪群;惧怕本已健康的猪群在不知不觉中由鼎盛走向衰落。这,本是可以避免的错误,却在一次又一次所谓的经验之谈中重蹈覆辙!为什么?针对这些疑问走访了昌城寨里、乔家巴山、西姚等的一些生猪养殖户,希望从他们养殖实践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等交流中可以找到答案。

宋某,昌城寨里自繁自养生猪。目前存栏育肥猪60头,可繁母猪6头,据他介绍:防疫治病是其生猪养殖的最大障碍,所谓的防疫据他介绍并不是方法上存在问题,而是疫苗的质量让他担忧恐慌。在高科技产品上市的同时伪劣产品也让消费者心惊胆寒。同时兽药的价格也扑朔迷离,同一种兽药却有着相差悬殊的卖价,到底谁的价格是合理的,这也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很大问题。所以,他们呼吁严厉打击、杜绝伪劣疫苗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使兽药回归到合理价位。猪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他反映的一个问题是:相关领导应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户),开展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治技术指导,解答疑难问题,这样在相互交流中切磋技术,共同提高。邱某,昌城乔家巴山。自繁自养生猪,目前存栏50头,可繁母猪8头,初生仔猪18头,他归纳总结了三条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如下隐患:

一、在安全防疫的前提下,猪群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的原因。

病原菌随空气流动传播,导致易感猪群发病,感染猪的粪便、尿、唾沫等含有高致病性的病原菌随冲刷圈舍的水肆意流淌,没有粪便接收池,导致污水污粪随沟沟道道蔓延,进而导致病原菌的扩散。此外,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的饲料受今年阴雨连绵天气的影响发霉腐烂,而发霉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造成猪的免疫抑制,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

二、滥用兽药的盲目性。

盲目大量使用兽药,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又使畜禽自身抗病力降低,而且有时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治病要准确诊断,合理用药。要懂得标本兼治,而象不是一味地高烧就用退烧药。

三、严格把关疫苗的生产质量。

疫苗的安全有效和投入使用的正确性是关系防疫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防疫这一步跟上了,那么“控制动物疫病,提高产品质量”将不再是个难题,畜牧业也将能够实现稳步发展。

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在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进一步树立现代化畜牧业理念。我认为养猪业还存在几方面的弊端:

一、部分生猪养殖户缺少必要的消毒和药物保健措施。

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密度增加,发病率上升,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增多,死淘率猛增。这些环节做不好,是捡了芝麻也没拣着西瓜。

二、饲料营养满足不了猪的生长需要,猪群抵抗力下降。

三、以玉米为主的饲料价格上涨,农民普遍感到目前养猪成本投入太大,未来猪价走势不容乐观,担心目前的高投入将来不会带来好收益。

四、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猪“无名高热病”给养殖户造成恐慌心理仍未消除。生猪补栏量仍不多,生猪供应继续紧缺,匮乏局面加剧,乃至造成生猪价格屡次刷新。

五、生猪养殖户惜售心理渐浓。由于猪价不断上涨,养殖户坚信后市的猪价还能继续创新高。

六、当环境遭到破坏,猪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生活的时候,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细菌病毒以及猪场中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都会侵害猪体,造成猪的免疫力下降。

针对目前生猪养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要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下一步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集中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兽药、伪劣兽用生物制品及贩卖运输屠宰病死猪的行为。加强对生猪产地、屠宰场、市场以及加工、运输、贮藏等各环节的检疫工作,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大对饲料、兽药等的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

二、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搞好动物疫病预防、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防控能力,猪场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疫制度,并要实实在在的执行,栏舍清洁,无积粪积尿及有效的消毒,可创造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切实做好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疫为重点的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蓝耳病的防控政策和措施,提高广大养殖户的防控意识,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

三、上级部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场)开展养殖管理及疫病防止技术指导,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漏洞,避免一些人为的,不必要的损失。

四、专项资金的扶持奖励政策,让广大养殖户有了猪舍建设资金之后,还要保障其生猪的生产流动资金,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实行资金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必须让其有利可图,政府在关注城市困难群众的同时不要忽

视了农民的利益,出台的政策应对农民这一群体有所倾斜。

五、对新购可繁母猪实行补贴,按照规定程序搞好补贴的发放工作,真正做到把补贴兑现到位。

六、推行生猪标准化生产,有效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场布局。大力推广生猪科学饲喂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用现代化养猪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提高养猪科技水平和生猪生产水平。

七、政府有效抑制生猪的价格

就短期而言,在生猪和猪肉价格过高的时候,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贸易、猪肉经销和加工环节主体哄抬物价行为的控制,鼓励和支持生猪养殖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种植基地,提高饲料供给能力,降低饲料价格。降低产业链环节之间的物流成本,降低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幅度,有效避免环节物价哄抬和暴利。避免生猪养殖户盲目跟风,无限制的进行养殖。而在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的时候,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等财政政策影响,保障生猪货源充足,满足人们的对猪肉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书新郑素霞刘贵金:今年养猪行情分析与展望[J].今日畜牧兽 医,2008(2)

篇9

关键词:后勤保障;企业健康发展Abstract: Tangshan Sanyou group is the vanguard of soda ash and chemical fiber industry, soda ash, chemical fiber with two Chinese famous brand, trademark is a well-known trademark in China "three friends". Over the years, the Group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cept, to build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projec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workers in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 full range for the workers to do practical things to do good solutions to difficult, greatly enhance the welfare treatment,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workers feel proud, "enter Sanyou door is become the three friends are proud, as the three friends are happy". The group has won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culture demonstration unit, the national outstanding enterprise, the creation of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model enterprise, China chemical industry the most growth enterprise and other honorary titles.

Keywords: logistic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79.23

一、持续改善职工就餐条件,全力实施“四个放心”工程

三友集团始终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的治企理念,从根本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切实提高职工幸福生活指数。在今年职代会上,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么志义提出“四个放心”工程,确保“让职工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粮、放心的菜、放心的肉”,持续改善职工就餐条件,全面提高职工健康指数。

一是以职工代表巡视为依托,推进“四个放心”落实到位。各公司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职工代表为成员的巡视小组。集团工会每月一次组织职工代表到集团及各公司生活小区、办公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以及其它有饮用水供应的办公区和生产岗位,按照相关政策及执行标准,采取听、查、问的方式,即听取本公司所辖范围的情况汇报、查看现场和查阅资料、随机抽选职工进行座谈等方式,对“四个放心”工程进行分项巡视,征求职工意见和建议,确保水、粮、菜、肉质量和食品卫生,使职工充分感受企业及领导关爱,实现检查、督导、提升的良性管理循环。

二是以“创建节约型食堂”为抓手,打造三友特色餐饮文化。制定“创建节约型食堂”的实施意见和考核细责,规范集团所属各公司食堂在加工、制作、存储过程中,进出库手续和食品进货检测登记,坚持先进先出,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一叶菜做起,减少浪费。通过定期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人员自身素质,提高饭菜质量。集团采取日常检查、不定期抽查、专项联查和职工满意度调查以及组织职工代表巡视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食堂在创建节约型食堂活动中的具体执行情况,细化考核,落实奖惩。

三是扎实开展厉行节约活动。针对一些青年职工在用餐时存在浪费现象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求各食堂服务人员,准确掌握每餐就餐人员数量,根据人员变化及时调整饭菜供应量,控制好每次烹炒菜量,少炒勤炒,减少剩菜;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色香味俱佳,新鲜可口;按照职工要求多卖半份以下的饭菜,增加小份量主食,如小馒头,饼切块等,引导职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食量确定买饭数量。另一方面设置宣传示牌、爆光台,结合集团新闻中心不定时现场录相,培养职工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同时,安排专人提供食品袋打包,逐步培养职工节俭用餐的行为习惯,倡导“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使职工将节约意识历练成一种习惯养成。

二、规范管理,为职工提供良好住宿环境

随着三友集团的稳健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中专学生加入集团。为给青年一代三友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所属单身宿舍、生活小区、大学生公寓等进行规范管理,保障职工良好的住宿环境。

一是以创建星级宿舍为抓手,营造良好生活休憩环境。投资完善职工小区设施、购置单身公寓、老宿舍内部装修、安装空调等工作。围绕宿舍管理规范化,开展“创文明洁净快乐寝室、做健康积极向上职工”活动,组织开展“星级宿舍”、“样板间”创建工作,制定创建标准、实施评比考核。一年多来,评出12个样板间和10个星级宿舍,促进了宿舍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二是推行工作联系点制度,持续改善职工居住生活条件。推行工作联系点制度,将单身宿舍、生活小区等单位作为工作联系点,积极走访小区住户,掌握职工家属的所思、所盼、所想;深入职工宿舍,以职工意见、需求为源头,千方百计满足职工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大力落实职工生活区暖气系统改造等55件好事实事,全面抓好生活小区绿化美化工作,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兴建容休闲广场、音乐喷泉、健身场所于一体的三友公园,对职工家属和社会开放,营造了企业和谐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三、多措并举,为职工健康保障创造条件

职工健康是企业健康的基础。三友集团坚持“重投资、重科学、重教育”的原则,以严密的措施推动健康企业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重投资,为职工提供健康环境。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对一线倒班职工实行免费就餐,改善职工生产、住宿、通勤、就餐等环境。几年来,用于生产作业环境改善的投资上亿元。85%的生产岗位安装了空调,配备了洗衣机、微波炉等。

二是重科学,为职工提供健康管理。作为化工企业,对职工的职业伤害主要是粉尘、噪音、废弃物排放等。集团工会每三年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劳动安全卫生协议书》,建立职业病防治和职工健康档案。按时发放劳保用品和特殊工种防护用品,定期组织工会主席、职工代表、班组长等进行专项巡视调研,积极发动职工踊跃建言献策,查找危害职工健康的各类隐患,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三是重教育,为职工提供健康服务。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载体,广泛宣传健康理念,培育职工健康行为。每年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对女职工进行妇科普查,投资近30万元为职工办理大病医疗互助;坚持组织“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培训班,讲解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控、劳保用品使用等相关知识;每年组织劳动保护知识答题、演讲比赛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将职业病防控工作纳入集团年度培训计划,提高职工健康水平。

四、发挥协会作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篇10

近年来,商业健康保险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服务健康中国的能力和作用明显增强。

黄洪具体说道,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十二五”以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是全行业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2010―2016年,原保费收入从691.72亿元迅速增长至4042.50亿元,增长4.8倍,占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从6.37%增长到18.18%,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从4.66%增长到13%;健康险赔付从264.02亿元增长到1000.75亿元,增长2.8倍;健康险深度由0.17%增长至0.54%;健康险密度由50.5元/人增长至292.3元/人。

二是积极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开创中国式医改的新途径。截至2016年底,共有16家保险公司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10.1亿人;5年多来,全国累计有超过1100万人直接受益于大病保险,2016年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水平平均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最高赔付达111.6万元。

三是积极参与各类医保经办服务,着力服务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年,保险业累计受托管理各类医保基金169.89亿元,保险保费收入215.49|元。

四是响应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利用健康保险实现精准扶贫。协助各地探索大病保险政策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等在内的城乡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支付政策;目前,保险公司在全国50多个城市开展了医疗救助经办项目;探索开展针对贫困人群的补充医疗保险。

五是探索服务医改新途径,不断助力医改深化。强化医疗行为管控,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创新推进医疗责任保险,防范和化解医患纠纷;积极参与投资医疗机构,推进社会办医。

黄洪认为,商业健康保险要实现腾飞快速发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一是统一认识,创造应有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形成有力支柱,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夯实基础,切实推动专业化经营。商业健康保险与产、寿险在产品精算、风险管理以及经营规律上存在很大不同,涉及领域宽,专业性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商业健康保险要注重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健康相关产业的交流和对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化水平,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三是加强创新,服务好国家医改全局。进一步发挥自身在技术、网络、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承办大病保险、经办基本医保为抓手,以加强医疗费用管控为核心,以优质服务为根本,配合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公立医院改革、家庭医生、医师多点执业、医药分家、药品流通等改革,不断探索服务医改,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新方式、新举措,与基本医保形成合力,以“医保”为龙头带动“三医联动”,把医改工作推向纵深;要以支付方为纽带整合健康产业链条,不仅要提供事后的医疗保障,更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健康管理服务,全面增进人民健康水平。

篇11

一、××铁锅注册商标使用及发展状况。

1、地理条件优越、品牌形象较好。××县位于广西南部,是古属百越之地,从秦始皇平定南越置象郡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县交通发达,铁路贯穿南北8介乡镇,汔车运输素有“汔车王国”之称,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有利于工商企业的发展。××的铁锅行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规范之后,现在竞相发展,并形成了三大自主品牌,即“康&宝””“恒丰”、“铁人”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了民用锅、工业锅、包边版权所有锅、搪瓷锅、电磁炉适用锅、高级生铁锅、精品锅、炉排烤具等10个型号70多个规格,是国内大规模的生铁铸锅基地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铁锅特别是“康&宝”牌炒锅自2001年初投放市场以来,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2002年获得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广西质量达标产品认可”的称号。截止到目前“康&宝”牌炒锅已经生产2000多万口,畅销区内外,为700多万家庭所选用与好评。该产品连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资质,2004年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唯一被上级评为“广西优质产品”称号,2006年度广西消费者协会推荐“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

2、规模小、底子薄但发展势态良好。目前××县有铁锅厂17家,与鼎盛期铁锅生产厂家70多家相比少了几十家,在数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企业的投资规模也比较小,大的企业投资额不超过五百万元,这样的规模和基础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不论在生产规模上、技术改造各铁锅厂都有了很大变化,2005年,全县生产各种铁锅4400多万口,占全国铁锅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铁锅行业的品牌战略意识不断增,相继注册了15个铁锅商标,“恒丰”“康&宝”“铁人”等注册商标铁锅已深入区内外客户的青睐。从地理条件、生产技艺和战略思路来说,××铁锅有做强做大品牌的先天优势。

二、××铁锅注册商标管理使用状况。

对××铁锅行业的注册商标,我们主要做法是“搞好服务,当好参谋,抓好监管”。

1、紧紧围绕××铁锅行业注册商标开展工作。一是对注册商标的主体进一步的规范,帮助企业落实各项商标管理制度;二是组织相关铁锅生产企业和部门开展《商标法》商标管理相关规定的培训和学习;三是派专人到企业蹲点为商标注册人排扰解难,提供法律帮助,并全面监督注册商标的正确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2、为铁锅行业做强做大出谋献策。多年来,我局多次参与××县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和铁锅行业召开铁锅行业论证会、研讨会,提出了很多建议,都得到了采纳。我局就商标注册、管理以及组建铁锅行业集团方面,我局还广泛走访了××县铁锅经销商,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研究的情况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反馈,此外还组织召开了一次××铁锅行业注册商标协调会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

3、全面落实对××铁锅行业注册商标的监管。一是督促商标注册人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制度;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铁锅注册商标的使用情况;三是开展对印刷企业的专项整治,查处非法负责制商标的行为。

三、××铁锅行业注册商标使用后取得的初步成效。

1、××铁锅的质量管理体系初步规范。2005年××县启动了××铁锅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从铁锅生产环境要求、管理、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通过对××铁锅质量和商标标识的管理,从源头上规范了××铁锅市场。

2、××铁锅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一是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比如:近两年来,××县铁锅经过××县委、县政府专门邀请全国铁锅业的专家为××铁锅业出谋划策,并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铁锅业。××铁锅在秉承传统独特铸造工艺和技术的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材质中掺入适量的有益人体健康的稀土微量元素,在外观造型设计上融进现代美学理念,使××铁锅形成了超薄、健康、抗腐蚀、抗爆裂和导热更快更均匀等突出特点。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市场得到了拓展。比如:××县南发实业有限公司经过技术革新和研发新产品,成为美的集团电磁炉专用锅具的指定供应商,生产的“铁人”牌电磁炉专用锅出口美国、欧洲等地。二是品牌价值进一步凸现。未注册商标前,特级铁锅仅卖元/只,注册商标后,上涨到元/只,价格跟着一路上升。年产各类铁锅4420多万口,铁锅生产总值10.01亿元,销售额10亿元,实现利税7900万元,让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铁锅行业已成为该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12月上旬,××县铁锅行业喜获“广西铁锅生产基地”称号,这标志着该县铁锅行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申报著名商标,做强做大××铁锅品牌。

××铁锅拥有先天优越条件,也存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做强做大××的铁锅产业,我局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利用职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对我县具有特色的产业,想尽千方百计为其做好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利用商标、广告战略品牌方面的工作下了一定的功夫,我们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的版权所有工作。

1、向当地政府、铁锅生产经营企业提出了申请著名商标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县党委、政府的高度好评,也得到了铁锅生产经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和配合,并由我局具体指导××铁锅企业申报著名商标事宜。

2、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和相关部门中,广泛深入开展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及时解答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近期来,我局对商标法律、法规进行开展咨询宣传,发放《商标法》申请注册商标条件以及应知应会的资料1000余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发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广西著名商标,对基本上符合条件的企业,我局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其厂家进行调查了解,并指导帮助完善各种条件,提出要求,使其符合注册条件。

五、××铁锅申报著名商标注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方向。

××铁锅著名商标的申报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铁锅著名商标的申报上,很多企业观念有待改变,部分企业认为申报著名商标就是商标注册人想垄断××铁锅的生产经营,缺乏品牌大局意识;二是部分企业对著名商标的作用持怀凝和观望的态度;三是对著名商标的监管工作,因为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可以遵循,我们的工作尚待进一步探索。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下步我们打算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铁锅申请著名商标的宣传力度。××县工商局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铁锅申报著名商标的重要意义;并在各家铁锅企业中广泛宣传和普及著名商标申报的相关知识,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

2、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品牌市场。一是教育引导生产经营者增强××铁锅品牌意识,自觉抵制掺杂使假败坏××铁锅声誉的行为。二是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查处制假、售假行为,保护××铁锅的品牌形象;三是对商标使用单位的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确保××铁锅符合著名商标的要求。

篇12

一、当前住宅信贷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998年以来,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保持了高速增长,直接拉动了住房需求。2002年6月末,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630.1亿元,是1997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38.55倍。个人住房贷款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住房消费的增长,2002年末,个人住房销售金额达4710亿元,占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82.3%。但是,在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消费双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银行住宅抵押贷款方式使得房贷增长的同时银行金融风险也在聚集和增大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主要是以所购买的房地产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的长期贷款,并承诺以年金形式定期偿付贷款本息。虽然有些保险公司介入,大部分是针对房地产的财险和针对债务人的意外险,而银行作为债权人要全部承担债务人违约的风险。因此,银行面临多种风险。第一,目前住房贷款种类较少,除了住房公积金贷款外,就是商业贷款,2002年银行住房贷款占全部住房贷款的90%,银行是住房借款者的最大债权人,也是住房贷款最大的风险承担者。第二,缺乏住房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由于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没有推出,住房贷款的风险基本无法转嫁出去,完全由银行承担。第三,房贷基本是10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随着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和住房需求的增长,房贷余额将不断增加,聚集的风险也在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征信制度还没有建立,贷款人的信用无法掌握,恶意逃废债者无法控制,开发商以房贷名义骗贷无法了解,下岗、失业人员无能力还贷也可能出现,这些风险都需要银行承担。国际经验证明,房贷信用风险在贷款发放后的3~8年内达到顶峰。近几年我国房贷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用风险将逐渐显露,事实上,近年来各银行房贷的违约率已经出现上升的趋势。?

(二)为了降低房贷金融风险,不得不设定较高的首付款比例,增加了个人早日购房的难度

为了控制住房贷款的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几次三令五申的强调维持一定的房贷首付款比例。在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购买第一套自住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  对购买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住房的,应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目前各银行要求首期付款额基本在房价的20%以上,对于中低收入购房者来说,首付款比例越高,购房时需要一次性支付的现金越多,积攒首付款所需要的时间越长,降低了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客观上推迟了这部分购房需求实现的时间。?

(三)银行处理贷款违约抵押物难度大、成本高

实践证明,银行作为债权人,一旦出现房贷违约现象,在处理作为抵押物的房产时遇到许多困难。一是大部分违约者生活困难,没有能力寻找其他住房栖身,很难说服动员按时腾退作为抵押物的住房。二是即使腾退出房产,将其进行拍卖、变现,需要有专业人才,银行的主业是金融业务,如果成立专门机构处理违约房产,花费的成本太高。事实上,当前每个银行都遇到收回违约房产和处理违约房产的难题。?

综上所述,信贷政策既要防止引起房地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又要引导商业银行继续扩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覆盖面,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仅仅依靠住房抵押贷款一种方式是不能做到两全其美的,应该开拓思路,寻求新的途径。从各地的实践看,规范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关键之一是解决好担保问题,这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

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住宅贷款担保体系的作用及可借鉴的经验

住宅贷款担保是第三方(  住房贷款担保公司)为住宅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而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的行为。住宅贷款担保由借款人以合法的房产向担保公司进行抵押反担保,担保公司连带承担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对于贷款银行,经过担保的住房贷款,既没有违约风险,也不用处理违约房产。住宅贷款担保体系是一些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在发展住宅产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虽然各国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不同,但都起到了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购买力,促进住宅产业发展和分担金融风险的作用。

(一)加拿大住宅担保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加拿大建立住宅担保制度的背景。加拿大的住宅担保制度是在二战结束后为刺激住房供应和住房需求而建立的。二战结束后,大量退伍军人回乡,住房供应紧张,私人贷款机构恐于贷款风险,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条件要求非常严格,贷款期短,首付款比例高,平均为房价的50%左右,限制了居民购买力和住宅产业的发展。1954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拿大议会修订了《全国住房法》,授权加拿大住宅贷款担保公司(以下简称CMHC)向首付款低于25%的住房抵押贷款提供100%的担保。?

2.加拿大住宅担保机构的作用。根据《全国住房法》的要求,首付款低于25%的住房抵押贷款必须有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根据不同的首付款比例向借款人收取申请费和不同的担保费(首付款比例越低,担保费相应提高),并以此建立担保基金,在发生房贷违约时,贷款方以行使抵押权获得的房产向担保公司提出赔偿申请,担保公司利用担保基金全额支付贷款的本金、拖欠的利息和其他相关费用。加拿大住宅担保制度实行的很成功:第一,由于实行担保制度,使房贷首付款比例由40年代的50%下降到目前的5%,降低了房贷的门槛,提高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能力,有1/3的加拿大人通过担保拥有了自己的住房。2001年末,CMHC为41.6万户家庭提供担保,担保总额达2110亿加元,占全国住宅抵押贷款余额的45%。第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有担保公司承担房贷的违约风险,金融机构规避了房贷风险,调动了私营金融机构参与住房金融的积极性。第三,扩大了住房融资。1987年,在房贷担保的基础上,推出了抵押贷款证券。2001年,推出了加拿大房贷债券。由于有CMHC为抵押贷款证券和加拿大房贷债券提供了按时支付的保证,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推动了私人住房融资的发展。?

3.不断完善的住宅担保体系。首先,有以《全国住房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作保证,明确规定首付款低于25%的房贷必须进行担保。在其他相关法律如《财产及其它权益转让法和房地产法》、《共同所有权法》、《银行法》、《住房贷款法》等法律中也都有相适应的法律规定,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及各省监管机构依法进行监管。第二,政府推动住宅担保。加拿大政府于1946年根据《全国住房法》成立了CMHC。CMHC是由政府独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住房政策、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社会保障等。其中抵押贷款担保是CMHC的主要职能,其目标是通过住宅贷款担保,确保居住在全国各地的家庭都能获得贷款,买到适合于自身经济能力的住房;同时分担贷款的信用风险,将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吸引到房地产业。4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政府的政策目标得以尽快实现。第三,遵循市场规律。住宅担保市场并不是完全由CHMC进行行政式垄断经营,政府也允许非国有机构成立房贷担保公司,进入市场进行公平竞争。加拿大通用电气资本住宅贷款保险公司大概拥有10~15%的担保市场份额。CMHC完全按商业原则进行市场化运作,适应市场需求,推出多种担保产品,在房贷担保市场上起到了主导作用。成立初期,国家仅投入2500万加元,到2001年住宅担保基金达到10.84亿加元,上缴税金2.19亿加元。第四,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虽然有国家信用对CMHC进行担保,但公司自身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系统防范担保风险:一是在进行担保贷款之前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房价和住宅市场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其中住房支出与收入比不得超过32%,债务与收入比不得超过40%。二是实行全国性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分散地域性发生的风险(如区域经济不景气等)。三是采用先进的精算技术对保险业务进行科学定价,对房贷违约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严格管理。四是具有规范化的技术标准,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五是担保费集中管理,建立担保投资基金,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担保投资基金的保值增值,用投资收益偿还担保债务损失。?

(二)美国住宅担保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严重摧残了美国的住房金融业和贷款担保机构,在总结这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美国逐渐形成政策性担保机构和私营商业性担保机构相结合的住房贷款担保体系。?

1.住宅担保机构及其运作。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使美国200万居民因无法还贷而丧失房产权,1600家银行因无力收回贷款而破产,几百家房贷担保机构因没有足够的资本金赔偿而倒闭。为了拯救金融业和稳定社会,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住房法》,成立了美国联邦住宅管理局(简称FHA),为普通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提供全额担保。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简称VA)1944年起提供退伍军人的住宅贷款抵押担保,美国农场主管理局也向农场主提供类似的担保。以上三家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家庭,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购房债务占收入29~41%的中低收入居民才有资格获得贷款担保。担保条件比较优惠,年限一般在15~30年,贷款比例在70~95%,同时规定了担保贷款的最高限额。政府机构担保的住房贷款约占全部抵押贷款市场的20%左右。?

20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增长,住宅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美国现代私营抵押贷款担保业发展。私营担保机构面向所有担保需求者,经营简单、灵活,凡有一定支付能力,均可申请抵押贷款,私营机构担保业务占担保市场份额80%左右。对于违约的抵押贷款,有两种方式,一是向贷款机构支付全额赔偿,获得抵押房产的所有权;二是按抵押贷款担保合同,只支付20~30%的赔偿金,由贷款机构拥有抵押房产的所有权。?

2.法律及其监管。美国拥有以《联邦住房法》为核心,《联邦住房贷款法》、《住房业主贷款法》等相关法律配套的法律体系,为美国的住宅贷款担保制度提供了法律保证。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管,各州保险部是州的担保机构管理部门,另外还有担保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形成了三个层次,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架构。?

3.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使贷款担保机构有实力应对各种抵押违约风险。一是建立自身健全的融资机制。在政府担保机构建立初期,利用向贷款机构发行长期债券以取代现金来支付抵押贷款担保的赔偿,减少了现金支付的压力。二是科学收取担保费。由专业化的精算师,通过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判断、估算,合理制定担保费的水平,保证担保机制的正常运行。三是建立保险储备基金。FHA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互助抵押贷款保险基金”,由首付款低于10%的借款人申请保险时根据贷款额多少一次性支付,为贷款提供保险赔偿。在体现借款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同时,为担保机制的运行奠定了物资基础。美国私营担保机构风险防范基础主要是建立风险储备金,包括意外风险储备、亏损风险储备和无收益风险储备。政府为鼓励担保公司积极建立储备,对风险储备金给予减免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四是再保险。美国的一些州政府规定,高于住宅贷款抵押担保比例25%的担保部分,需要从其他公司获得再保险,来分散和增强担保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国际经验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加拿大和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担保制度都建立在住宅产业起飞之前,担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促进了房地产的发展。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住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宅金融业的支持,住宅金融的发展需要多种融资形式和多种金融工具,才能为住宅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第二,单一的住宅抵押贷款蕴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尤其是贷款时间长,存在着经济周期波动和地域经济变动引发风险的可能,需要有多种融资形式和贷款担保机制来分散和分担风险。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住宅贷款担保制度具有分散金融机构住宅抵押贷款风险、提高居民住宅购买力、促进住宅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还为住宅贷款证券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是发展住宅金融业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第三,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根据当时的需要,都成立了政府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贷款进行担保,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在此基础上,由政府推动全社会市场化住宅贷款担保制度的实施,允许和鼓励商业性贷款担保机构的发展,建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和商业性贷款担保并存的住宅贷款担保体系,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实现合理分工,公平竞争,保证了住宅产业和住宅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保障了住宅贷款担保体系的健康运行。加拿大和美国的住宅贷款担保机构,尤其是政府的担保机构的设立、性质、地位、作用及监督管理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的,依法运行,得以较好的发挥功能和作用。?

三、中国住宅担保业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住宅贷款担保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从2000年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形式出现以来,至2002年底,各地设立的住房置业担保机构已有70多家,为近30万个家庭住房贷款提供了担保,担保金额236亿元。作为一种新兴的住房消费服务方式,对促进住房消费、防范和化解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刚刚起步,担保业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业务规模小,发挥作用有限并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目前住房贷款担保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住宅产业和住宅金融业的需要。?

(一)有关房贷担保的法律体系没有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住宅担保业务仅有《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一部行政法规,而且对住宅担保业务的地位和作用界定不明确,以至贷款机构没有认识到担保的重要性,在开展业务中遇到重重困难,应有的作用不能发挥。《办法》中虽然将担保业归口到建设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并没有相应的管理细则出台。由于监管部门不明确,监管手段不确定,各地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管理,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一些不规范的公司在业务操作中的问题没人检查和处理。更值得重视的是,对担保机构的风险缺乏监督,这些问题将最终影响整个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担保公司的资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低

目前,大部分住房担保公司为房地产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房地产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公积金中心和企业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也有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业务范围除开展住宅贷款担保外,还开展了房屋置换、中介咨询、代办权证等业务。房贷担保标的主要是住房公积金,也有少部分商业贷款和组合贷款。存在的隐患:一是资金实力较低。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最高的3亿元,最低500万元。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资信有限,难以得到商业金融机构的信任,发展受到限制。二是担保公司全部是按单个城市设立,担保的贷款集中在一个地区,一旦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情况,将存在担保公司力不能及的风险隐患。三是没有进行再保险,没有风险最终承担机制。?

(三)担保机构业务操作规程不统一,运作不规范

担保机构根据各地的情况和业务需要设计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操作办法和收费水平,缺乏统一标准。由于各地担保机构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更增加了操作规程的差异,进而带来了运作的不规范。无法为促进住房贷款的标准化及为住宅贷款证券化提供基础。?

(四)担保机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低

由于住宅贷款担保业务刚刚起步,风险还没有充分显现,多数担保机构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一是多数公司对担保所承担的风险没有做系统的调查、分析,对风险的认识不高,防范不够。二是大部分机构风险预测、控制系统不完善,防范和控制风险能力差。三是担保机构的风险基金储备不足,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四是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投资途径,担保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四、建立和完善中国住宅贷款担保体系的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住宅信贷和担保机构的状况,急需建立和完善中国住宅贷款担保体系,以提高居民购房能力,进一步促进住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防范住宅贷款的风险。?

(一)目标、指导思想及原则

目标:尽快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相结合的住宅贷款担保体系,以建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起步,允许和鼓励商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和发展,形成满足不同住宅贷款消费者和不同的住宅贷款机构需要的,合理分工、平等竞争的住宅贷款担保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一是增强所有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和获得贷款的能力,扩大住房消费,促进住宅产业健康发展;二是降低金融机构房贷风险,为住宅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三是规范住宅担保业务,促进担保业健康发展;四是为进一步发展我国住宅金融奠定基础和提供良好条件。?

指导思想及原则:一是既要借鉴国际上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要考虑我国国情、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习惯,构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宅贷款担保体系。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机构,保障担保制度的顺利实施。三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首先设计切实可行的整体方案,之后分步实施。先从建立全国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起步,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按商业原则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构。四是充分利用现有担保机构的资源,在对现有担保机构的兼并、重组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住宅贷款担保体系,实现住宅担保产业质的飞跃。?

(二)建立分层次的政策性住宅贷款担保系统

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不同,我国中央财力有限,当前的财政体制也赋予地方财政承担一定的地方公共福利的责任,因此,可以在主管机构的主持下,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住宅贷款担保系统。?

1.建立全国住宅贷款担保有限公司。两种组建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由财政部分出资、吸收国外的资本(如CHMC)、国内大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入股;二是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以几个原来较大规模的担保公司为基础,吸收国外的资本、国内大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入股;成立具有一定实力的全国住宅贷款担保有限公司,通过几个主要城市的派出机构,开展全国业务:(1)为公积金贷款进行政策性担保;(2)为金融机构进行商业性贷款担保;(3)为地方政策性贷款担保公司业务进行再担保。?

2.对原有担保公司进行全面整顿,鼓励原有分散在各个城市的住宅贷款担保公司进行联合和重组,形成多个区域性大型政策性住宅贷款担保公司,增强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周边地区的公积金房贷提供政策性担保,为商业金融机构提供商业性担保。对其余符合标准的担保公司可以作为基层担保公司为本地区的公积金贷款担保。不符合条件的应清理撤消。?

3.明确政策性担保的目标。一是为政策性住房公积金贷款担保;二是为降低首付款比例的抵押贷款担保,以分散金融风险,鼓励金融机构降低首付款比例。要明确担保对象的范围和标准,以及贷款担保的限度,优惠担保费用的标准,真正使中低收入家庭得到方便、高效的服务,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4.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是有限责任公司,按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原则运作,作为对实行政策性业务的补偿,担保公司成立最初的几年(年限可视经营情况而定)给予减免税收优惠。?

5.在全国住宅贷款担保公司成立之际,国家财政可以一次性拨出一笔资金,或申请世行长期低息贷款,成立贷款担保破产清算基金,由全国住宅贷款担保公司管理,委托专业投资机构稳妥运作,进行保值增值,以防范政策性住宅贷款担保系统的风险。?

(三)建立和发展商业住宅贷款担保机构

大部分住宅消费者购房是商业贷款,仅有政策性住宅贷款担保机构远远不能解决提高整体住宅购买力和分散商业银行面临的房贷风险的问题。不仅要开展政策性的担保,还应该充分发挥民间担保机构的功能和作用:(1)为所有购房者的购房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包括购买第二套房和二手房等;(2)首付款的比例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可根据市场需要灵活掌握;(3)可以采用全额的、部分的或共同担保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商业性住宅贷款担保机构服务面宽,经营灵活,不仅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还起到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住宅金融业发展的作用。为此,一是鼓励和引导现有的商业保险机构,民间相应的贷款担保机构,进入住宅贷款担保领域,为商业银行的住宅贷款进行担保。二是开放住宅贷款担保市场,允许社会资本建立住宅贷款担保公司,进入住宅贷款担保领域。?

(四)建立科学的风险监督、控制机制

担保公司要保持健康发展,必须以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为基础。?

篇13

关键词:主辅(多)分离 多经改制 改革发展

从宏观形势分析,企业主辅(多)分离改革将会毫无悬念地向纵深推进。稳步实施主辅(多)分离,逐步实现辅(多)产业与主业脱钩,是精干主业、激活辅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一、企业主辅(多)产业混合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以主养辅的突出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体制的原因,辅(多)产业人浮于事,冗员过多,以主养人的现象十分突出,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企业飞速发展与人员素质极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人员素质越来越不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通过主辅分离,可以建立人员分流渠道,加快职工素质的置换。

三是企业社会职能(服务性)与经济职能(营利性)的矛盾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取经济效益才是企业最终的价值取向,过多的社会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

二、企业实施主辅(多)分离的目的

当前,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实施主辅(多)分离,辅业改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是解决企业人员负担与社会再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精干主业、盘活资产、实现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分流富余人员的重要形式。通过改革,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一是分离辅业,突出主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使主体企业在改制重组的基础上按公司制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化,为其融资创造条件;三是拓展企业减员增效的渠道,为分流富余人员再就业开辟新途径;四是对辅业改制,积极吸收民营、集体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股,促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实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处理好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三对平衡关系

主辅(多)分离改革涉及主业与辅多企业之间资产关系、业务关系、人员关系、管理关系、利益关系的规范与分离,牵涉到多经企业如何实现自主发展以及职工队伍稳定的问题,是一项兼具政策性、敏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由于历史沿革、人员观念及行业的业务特征,主辅(多)分离改革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阻力。

主辅分离、辅业改革重组,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的平衡,即总体规划与稳步推进间的平衡、政策落实与改革利益主体相关诉求间的平衡、观念认识转变与方案落实间的平衡。

首先,企业主辅分离改革需要关注总体规划与稳步推进间的平衡。

其次,主辅(多)分离改革需要重视政策落实与改革利益主体相关诉求间的平衡。主辅(多)分离工作一方面有相关的政策支撑和约束。

第三,主辅(多)分离改革需要做到观念认识转变与方案落实间的平衡。改革推进的深层次难度是职工的观念,观念认识转变是方案落实的重要保证。在推进主辅分离改革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思想宣传工作,切实关注职工的合法权益及相关困惑。

四、企业辅(多)产业改革的模式思考及关键点

辅(多)产业分离改革虽然涉及的问题众多,困难重重,但这件工作又是必须做的。原因不仅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改革,还牵涉到关联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总福利的流失(本质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更牵涉到公平、公正市场化环境建设等问题。

辅(多)产业改革本身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否到位,政策是否科学并具操作性对于改革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看,目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文件多,而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到位的则相对较少。另外,辅(多)产业发展起来本身是历次改革的产物,如今要通过新的改革来解决众多历史问题,需要政策上进行大胆突破与创新,否则这场改革的前景将显得非常不明朗。

解读目前关于企业辅业改革的政策及相关文件,“一刀切”的倾向比较明显,也就是限定的最后期限,在此前全部完成改革。诚然,“一刀切”的改革模式有其内在的优点,具体体现为:有利于统一部署,避免有关人员的观望与拖延心态。这种模式往往容易被理论界及国家宏观经济主管部门认可与接受。但这种模式对于辅(多)产业而言,推行的成本高、难度大,往往改革的微观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情况已经印证了这些,纵然实现,国家将承担更多的社会综合改革成本。

辅(多)产业分离改革是企业体制改革深化的攻坚战,对于改革进程及效果的过分乐观预期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有鉴于此,从政策推进层面看,“有效试点、分类推进”的政策指导思想应该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关注。由于前面所述的诸多难点与障碍,对于多经企业改革采取“有效试点、分类推进”模式纵然会存在改革的进程拉长,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有利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体系,降低改革成本;有利于多经人员乃至主业人员的稳定。

避开政策层面的改革模式问题,辅(多)产业改革涉及到的有关人员对改革推进的力度抱有幻想是不现实的,强调困难、不积极思考与推进、抱着“混”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推进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观念要革新,尤其是相关的领导层的观念与认识一定要到位,在此前提下,筹划面向职工的宣传与观念引导。

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对辅(多)产业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规划,力求实现辅(多)产业业务的平稳过渡、各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平衡和企业内部机制的逐步完善。

五、加强辅(多)产业规范管理工作

篇14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环境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健康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先决条件,环境健康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环境科学永恒的主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有其特色,但对环境与健康的思想贯彻大都不够,一般很少或未开设有关体现“环境健康”与“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思想的相关课程,且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为主体的特征,即事后弥补的策略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1],[2]。

二、社会发展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由于环境与健康意识的缺乏,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我们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的损失。尤其是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将对数代人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对环境健康和人体健康的损害已刻不容缓,抓好环境与健康工作已迫在眉睫[3]。目前,美国的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已用“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课程替代原来的“污染控制”[4]。

环境科学教育课程应将环境与健康的理念贯穿其中,关注实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道德、环境伦理和环境价值观。因此,课程体系应该使学生除了获得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之外,还获得环境与健康的理念,并将获得的理论与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环境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是必由之路。但改革应根据国情、校情,要充分考虑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尤其是基层环境保护、环境应用、环境控制等工作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样的改革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5],[6],[7]。

三、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在温州医学院设置于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自创办环境科学专业以来,我院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围绕培养“培养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咨询、环境监理、环境医学等领域技术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的目标,从以下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完善有关教学安排。

1.修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构建“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的理念,全面修订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是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中,突出强调了本理念的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以环境与健康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注重环境与健康的联系,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注意正确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综合理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

按照“优化内容、兼具特色、加强应用、反映现代”的原则,遵循环境与健康的中心思想来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优化内容”指根据环境与健康的理念重新构建学科课程新的知识结构,并对讲课内容优化精选。“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我校在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方面的优势及特长。“加强应用,反映现代”主要指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将精减部分污染控制方面的课程,增加关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相关课程,加强在环境健康评价方面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现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既包含使学生能够接受环境健康训练的课程体系(如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又包含能够体现教学特色,反映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课程体系(如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医学、食品理化分析等),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知识掌握评价体系。改变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

完善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环境健康的教学指导理念,积极增大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4.实行大学生导师制,既教书,又育人。所有环境科学的本科生第一年实行班主任制,从第二学年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施导师制,期间为三年。导师负责与学生探讨制定学生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将环境与健康教育融入具体工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直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掌握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优秀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明.健康与环境:人类未来的共同点.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VOL19(3):36-38.

[2]李春杰,贾金平,王文华,程金平,陈思.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7,(2):18-22.

[3]何兴舟.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与健康领域面临新挑战及对策.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VOL24(7):469-470.

[4]孟伟,于云江,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VOL24(1):4-7.

[5]田亚平,刘沛林,王鹏.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VOL26(6):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