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服务专业范文

健康管理服务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3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服务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服务专业

篇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介绍 根据现代医疗服务领域发展的需要,社会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具有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卫生保健、卫生信息管理、医疗监督、疾病的预防控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本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中西医结合培养特色,学生通过学习可利用中西医相关知识对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服务等工作。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健康模式转变以及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具备医学、管理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掌握健康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健康产业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卫生行政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现在的健康管理人员就业的主要方向包括健康管理公司、营养保健公司、体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健康管理师现在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个新职业。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主要是在卫生服务类机构从事健康管理、卫生管理、营养保健等工作;也可以利用中西医相关知识对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服务等工作。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健康管理学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的健康管理人员就业的主要方向包括健康管理公司、营养保健公司、体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健康管理师现在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个新职业,选择这个专业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民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结构改变等原因,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不断增长,社会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

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课程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最早诞生于美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条件改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日益受到大众关注,因此,健康管理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体检中心、保险公司、健康产品厂商等都需要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开展健康管理研究,培养更多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服务于健康产业,有重要的意义。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学者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即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所谓学习领域,是指“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本文将尝试通过利用学习领域课程理论,调研健康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从而设计或确定职业导向的课程。

一、健康及健康产业概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躯体、精神、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该定义清晰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精神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体格健壮等。而健康产业,是与人们健康相关的产业,范围广,如医疗卫生产业、制药产业、保健产业、养生服务业等。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二、健康管理专业定位

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逐渐增多,如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等。基本都是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培养能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面向主要是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药店、养生会所、养老机构等。根据健康及健康产业的定义,并参考各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我们可归纳总结健康管理专业应区别于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立足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治未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可以定位于培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健康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非科研型人才。

三、人才能力建设流程

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是以职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定位,调研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再依据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制定相应的职业导向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探讨专业技能,对于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做探讨。

四、专业人才能力建设

为确定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我们到部分健康管理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智能招聘等网站调查了解企业招聘健康管理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主要目的是根据所需要的职责和任务,分析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职能能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有健康顾问、健康管理师、健康专员、健康咨询员、健康管理业务主管、健康教育经理、健康市场专员、健康维护师、保险人等等,岗位职责主要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健康医学解答、提供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健康监测的提醒服务以及满意度回访工作、做好医生与用户桥梁沟通工作、为会员制定个性化健康评估和指导方案、健康档案的管理、健康产品的销售、健康中心的管理等等。整理企业对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岗位和能力需求后,我们发现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业中的职业岗位分为四类: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经营管理。然后在这四类岗位中,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列出岗位工作任务及对应的专业能力要求,再确定学习领域,从而可指出对应的课程或设计相关课程.

五、人才能力建设的对策

1.专业应定位于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专业属于非医学类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技能为主,在专业深度上与本科院校学生差别,因此,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应定位于非医疗产业中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经营、服务为主,从目前企业对健康管理岗位的职责需求来看也是以经营或管理服务为主。培养的学生会使用简单的体检仪器,检测结果会做初步的解读即可,更重要的了能够胜任健康产品、机构等的经营、管理。2.课程设置应以职业为导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按学科门类进行编写,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多是先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然后学一些技能课程,如了解体检仪器的使用,这种课程的划分或安排,有其优点,但不利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职业为导向,在目前的学科课程基础上,开发职业导向课程,将理论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于相应的职业课程中。如表1中健康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可以设计开发健康产品营销、健康机构管理、健康推广等职业课程,将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融入到这几门职业课程中,以实际的技能需求或案例来教学。

六、结语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企业需求分析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能力,从而设计职业课程,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群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1-142.

[3]匿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C].日内瓦:WHO,1946:100.

篇3

以县级为重点改革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已经得到中央和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并且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和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发展好对于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搞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这也是农业机构改革的大势所趋。对此,我们应当本着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情况、工作内容、服务形式和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建立以县级为中心,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三结合,能够实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相互配套。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满足了农村改革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客观需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强化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满足千家万户责任制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注重管理,强化服务,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替代作用必不可少。

2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

实行政事分设,以中心为核心,逐步形成区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网络,保证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县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均作了机构分设,各乡镇有驻地,任务有各自的目标,财政独立,单独核算,成为组织统一、财务独立,人事分开调配自如,工作协调纵横联系的业务实体。通过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的人员调配和对科技示范户的承包工作,使科技服务伸展到千家万户,连片成网,初步形成了以县中心为中枢,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为纽带,其他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桥梁,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体系。实行政事分开,可以克服单一行政型的弊端,其好处:使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摆脱行政事务,保证业务时间;能够真正实行试验、示范和培训三结合,从而能够改变科、教、推三者脱节的局面,能够减少推广中的盲目性,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推广速度;实行各类专业站由中心统一管理,有利于组织各类专业的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并集中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发挥中心的整体功能作用。由于中心是个技术独立的整体,它具备了试验有基地、示范有样板、培训有场所、经营有门市部,推广有网络,能够有条件改变服务方式和范围,既能有别于行政型的单一产中指导,改为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性的技术服务,改行政管理型为技术服务型,改单纯技术指导为有偿技术承包型,改单一的知识型技术推广为知识物质相结合的推广方法。总之,中心这个新生事物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积多年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大成,工作经验的结晶,它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之花。

3引起新技术和新成果,大胆进行实验,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的健康发展

在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大胆实验,系统地积极进行示范活动,通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管理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使农业早出成果和快出成果,能有计划高效地进行推广,由于中心在业务技术上是个实体,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集多学科学技术人才,信息来源在技术的开发上积各家所长,互相弥补,对于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引进信心足,把握大,能够大胆实验,对于成功的项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和区间地进行示范和推广,速度既快又稳。在引进新、试验准、示范好、推广成果的基础上,从而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4结语

篇4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

Abstract: this paper advanc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retire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from the increase of retire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xpand capital channel, enhance th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staff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to drive our retire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with strong targeted and value.

Keywords: enterprise retire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community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在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与原企业分离,人员由原来的单位管理现交给城市街道或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街道或者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街道和社区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我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不再由企业来管理而是实行社会化管理;二是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纳入到社区,由社区来负责实施社会化管理服务。

加强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和“全面做好离退休人员”工作的号召,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虽然但是由于我国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服务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很多问题函待解决。社区服务作为居家养老得以发展的支持力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整合有限的资源,不断对其加以发展和完善,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紧密结合,确保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中安享晚年。“社区服务”是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推进下,如何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如何做好社区服务的工作,使企业退休人员真正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角色的转换,更好的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1增强退休人员的社区意识

1.1强化社区退休人员的归属感,增强参与意识

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一点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中显得极为重要,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宣传社区化管理的意义和好处,使退休人员从心理上接纳社会化管理。积极引导退休人员“企业化”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逐步融入社会,在社区中找到家的感觉,建立起“社区意识”是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思想基础,这也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得以顺利发展的因素之一。

1.2.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化管理服务在我国现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体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是管理体制上的一种变革。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会造成退休人员对实施社会化管理服务在思想上存有疑虑。

一是从政府到企业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好的氛围。各地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制定宣传计划,抓好落实,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络等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关政策规定、措施及各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安排情况等,扎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宣传工作,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平稳与原企业分离,逐步过渡到社区管理。

二是社区要积极地引导退休人员走进社区。鼓励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文体、公益各种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水平和质量。社区积极组织开展退休人员文体娱乐活动,开办各种兴趣培训班,引导广大社区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和活跃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企退人员外出旅游、参观见学、老年棋类(球类)赛、九九重阳节等活动,切实做到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新格局。

2建立健全政策法律体系,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

2.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基础性、引导性作用,在完备的法律框架内,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持续的发展下去。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工作目标,就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测评,奖优罚劣,切实把把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贯彻好、落实好。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切实履行职责,形成完整的政策操作链。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协商沟通制度定,就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采取期或不定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与各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和探讨,对本地区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讨,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的作用,特别是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社区服务组织、志愿者组织及其场所、设施的作用,广泛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退休人员提供服务。

2.2.明确企业的责任

作为企业来说,企退人员虽然实行了社会化管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退休人员是由企业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情结”。企业不能因为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就一下子把退休人员拒之门外,企业就撒手不管了,即便是退休人员进了社区,有些思想工作企业也还要协助做好,继续承担一定的责任,对退休人员遇到的困难要耐心的去解决,加强与社区联系和配合,只有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才能逐步走上正轨。

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畅通服务渠道

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政府履行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大量资源、经费的投入是保障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各地政府要积极解决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要探索多方筹集经费的渠道和方式,动员和呼吁社会各界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要把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标准进行拨款,探索建立财政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支出机制。依照当地社会化管理服务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项资金管理,如退休人员档案库建设、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网络平台建设、退休人员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等,并把专项资金的投入和社会化管理服务项目的进度相结合,增强资金的利用率。在多渠道筹集经费方面,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多方筹资方式,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要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现有的各种服务资源,特别是改制、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在资产处置时,力所能及地把原来用于职工和退休人员活动的有关场地、设施移交一部分作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办公和活动之用,以便更好地为退休人员提供便捷、良好的管理服务。以山东黄岛社区为例,社区充分利用了其辖区内单位的资源,以“共建共享”的名义,获得了辖区单位在老年活动中的支持,比如场地、活动器材等,这些在开展企业退体人员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4.1.加强退休人员服务设施建设

针对退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社区应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基础以供退休老人进行选择。社区基础设施是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的“硬件”,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便捷安全等特点,比如在社区内的楼道内可以统一安装楼梯扶手和声控路灯,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及时修理损坏的设施,确保退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在街道、社区以共同筹资的形式,建立退休老年人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福利等方面的设施和活动场地。随着本地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社会化管理服务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建设和谐社区的规划中,逐步解决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活动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4.2.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退休老人对社区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和多样化,社区要不断丰富和完善退休人员内容,拓宽服务渠道。身体健康对退休老年人非常重要,退休人员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社区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加强老年医疗卫生设施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增加药品种类,建立退休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对高龄、重病、特殊人员定期进行上门义诊活动,减少老年人在看病途中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积极宣传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医疗咨询等意识,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防病能力。

4.3.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体系

发挥退休人员的作用,盘活社区退休人员人力资源,针对企业退休人员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除了依靠相关保障机构和社区服务人员外,也可以依靠退休人员的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自我管理和自娱自乐活动。同时,对有一技之长的退休人员社区可以积极吸纳进来组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发挥其资源优势,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有偿与无偿服务等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互助服务,提升退休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5加强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社区服务中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服务行业发展的速度较慢,目前在社区工作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没有专业服务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的非专业者,日常工作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服务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进展。

5.1.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一方面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甘于奉献、工作仔细、脚踏实地的同志充实到企退人员工作队伍中来;另一方要选用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通过定期组织和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轮训学习、集中学习、现场观摩、工作探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社会保障业务知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业务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档案管理知识和老年人保健知识,大力开展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提升进入社区工作的门槛,进而从源头上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5.2.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弥补政府与相关组织的人力资源不足。通过成立“退休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送爱心小组”等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福利服务,特别是要做好退休老年人特困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我国很多地区不同程度的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虽然目前发展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志愿者队伍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较好。同时要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倡导和呼吁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居民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总的来说,教育职员职业的专业化定位有以下特点:

一、专职化

教育职员是专门从事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人员,即教育职员身份的独立性。专职化就是指学校管理人员要成为职能专门化和具有独立身份的职业群体。职能专门化要求管理服务人员的职责、任务和权力,无论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都是专门的管理服务职能。身份独立,意味着从事管理服务工作是一种独立的专门职业,他们将依法行使权力、承担义务,依法享有报酬和福利待遇等。这要求教育职员必须具备管理服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了解管理服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来完成本职工作。专职化就是要求管理服务人员必须将管理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职业,不得从事第二职业,以保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二、专业化

专业化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专业化,即教育职员应当是其从事的大学内部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者综合管理领域业务方面的骨干、精英和专家,具备与本职管理服务工作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干一行,精一行”,成为本领域业务方面的专家和精英,即所谓“专才”。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效率的源泉。既然职业是基于不同行业及职位的划分,那么不同行业就会有不同的行业要求,不同职位也会有不同的任职资格要求。因此,专业化就是建立在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要求人们要有完成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仅能够达到工作的要求、能够胜任工作,而且能够建设性地开展工作,它是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一个基本标志。

职业上的专门化是业务上的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但要真正达到业务上的专业化,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更需要制度建设上的保证和促进,达到以制度选人、育人的目的,造就一支高素质、专职化、专业化的教育职员队伍。专业化的核心是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就是指管理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胜任管理服务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离开了专门知识和技能就谈不上专业化。

三、制度化

专业化离不开制度化,制度化就是指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因此,制度化是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不仅是管理服务人员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专业化管理服务人员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职员作为专业管理服务人员,不仅要精通管理知识和技能,熟悉中学教育规律和管理工作的特点,而且要能自觉运用先进理论进行科学管理。专业素质的形成必须以教育和培训为保证,因此,要建立和实施管理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和执行管理服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事实上,学校内部各类教育职员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专业化也具有多元性,所以教育职员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界定教育职员、给管理服务人员以合理身份定位的目的在于分离各种职业群体,从而重构教育职员和教师的责、权、利关系,推动教育职员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员月一12月对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中抽取60家进行现场调查。在进行专家咨询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召开专题讨论会’建立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备选库。于2013年9月一10月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咨询专家包括院0家社康中心的主任和医务人员,以及市、区两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专家,确定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具体步骤。

1.2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各区社康中心按照服务社区性质(城市住宅型、工厂型、城乡结合部)及社康规模(一类社康、二类社康、三类社康)分层,按照约10%比例,最终在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中抽取60家,现场调查包括如下内容:社康中心开展老年人保健、重症精神病人和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精神压力)、2013年度服务量。现场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有专人对问卷进行复核,保证调查质量。

1.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3.02软件双人录入核查,数据分析使用SPSS22.0及Excel201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 1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及工作时间(表1)

60家社康服务人口105.7万,占全市人口的11.1豫(105.7万人/952.6万人),调查的60家社康与全市609家社康的规模、性质、人员配置情况基本一致,可比性较好。实测60家社康服务总时间3411390.8澡其中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间854202.9澡调整工作时间为856141.9澡。工作强度得分=体力劳动得分垣脑力劳动得分+精神压力得分;工作强度调整系数=某项目工作强度得分/所有项目工作强度得分的平均值;调整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曾工作强度调整系数。60家社康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80397.5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82519.6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16187.9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17945.8澡社区康复服务实测工作时间为8987.6澡调整后工作时间为9293.7澡。

2.2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表2)社区老年人、精神病人和残疾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试剂耗材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

2.2.1人力成本每名工作人员一年法定工作时间为2004h,按不同收入标准可计算出每小时的人力成本价格。本项目提出4种人力成本价格,供决策部门参考:(1)调查社康在编人员平均收入:2013年调查社康中心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5.1万元/年,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2)全市所有社康在编人员平均收入:2013年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5.3万元,人力成本价格为76.3元/小时;(3)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平均收入:公共卫生机构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经费由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样具有公益性质,故可作为参考。2013年深圳市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平均收入为17.3万元,人力成本价格为86.3元/小时;(4)专家建议“以事定费”购买服务标准:综合考虑深圳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含量、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并参照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专家建议当前人力成本价格定为100元/小时较为适宜(20.0万元/年)本研究按照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60家社康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时间82519.6h,人力成本合计为621.4万元;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时间17945.8h,人力成本合计为135.1万元;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时间9293.7h,人力成本合计为70.0万元。

2.2.2试剂耗材成本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含老年人体检项目,体检一人次需血常规试剂、尿常规试剂、采血针及采血管各一套,单价7.8元,2013年调查社康共体检老年人28048人次,试剂耗材成本合计21.9万元。此项目需由财政拨款,其余项目试剂耗材由居民自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及社区康复服务过程涉及到的试剂耗材均由居民自费,故不计入试剂耗材成本。

2.2.3运营管理成本调查社康2013年运营管理成本合计2889.3万元,其中按工作时间所占比例(2.2%)分摊至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62.5万元;按比例(05%)分摊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13.6万元;按比例(0.2%)分摊至社区康复服务的运营管理成本为7.0万元。以上3项成本相加,按照人力成本价格为75.3元/小时,60家社康中心2013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总成本705.8万元,按服务人口105.7万人计算,人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成本为6.7元/人年;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总成本148.7万元,人均成本为1.4元/人年;社区康复服务总成本77.0万元,人均成本为0.7元/人年。

    2.3 社区健康管理单位成本(表3)60家社康中心系统中登记注册的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86388人,已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34131人,管理率为39.5%,其中规范管理老年人28408人(规范管理包含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及每年1次健康查体,若有部分环节未能达到规范标准,则视为一般管理),规范管理率为32.9%。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单位成本为“某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总成本/一年中规范管理的老年人数”。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单位成本可使用“某年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总成本/一年中管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数”计算。社区康复单位成本可使用“某年社区康复服务总成本/一年中管理的残疾人数”计算。

2.4 社区健康管理经费分配60家社康2013年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时间为856141.9h,其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占9.6%,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时间占2.1%,社区康复服务时间占1.1%。2013年深圳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40元/年,则应分摊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3.8元/年,应分摊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0.84元/年,应分摊至社区康复服务的经费为每服务人口0.4元/年。

3.讨论

篇7

[关键词] 健康管理;标准化;学科建设;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61-03

随着健康产业的确立,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年其发展势头迅速,并在承担大众医疗与健康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特别是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从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切入点,科学判断标准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寻求加快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及其客观发展规律,是做好工作和谋求科学发展的前提。国内健康管理学科是在近二十多年逐步由体检中心发展起来的,其服务功能也从承担健康体检为主向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与健康维护、健康干预与矫正治疗等多功能转变,服务的方式与手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具有其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健康管理作为朝阳产业,其服务的前景广

继IT产业之后健康管理服务是本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这是由市场信息需求和相关健康服务的发展所决定的。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人群,并成为各医疗机构新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但现阶段在服务理念上仍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健康管理服务等同于健康体检,由于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在国内健康管理主要服务于工薪蔟和高消费人群,其服务对象比较窄,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犹如美国权威预言的那样“二十一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特别是健康现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作为评价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数,因此,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伴随各医疗机构防治工作前移,其服务视野将从5%的患者人群扩大到95%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服务理念也由注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方向发展[2]。

1.2 学科建设滞后,市场需求推动其全面发展

健康管理学科无论是在学术理论,还是在技术应用上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都相对滞后,一些理论和技术还欠成熟,从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看,其从事工作的方法与内容存在很大差别,大家“各自为政”[3],尤其是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同人群健康体检项目标准、服务流程规范、检诊管理要求、重要阳性体征检出方法、综合服务质量评估方法、信息系统标准、体检后续健康管理的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建设的问题上,不少技术与方法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要形成学科技术品牌尚需时日。但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大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为赢得市场,各级健康管理机构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也越来越高,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近些年各级健康管理学科从建设规模、检诊设备硬件、服务技术水平与管理措施等方面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具有服务技术特色品牌学科已成为趋势。

1.3 健康管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医疗服务的整体性

健康管理服务具有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提供服务的内容、方式、保障手段等因素所决定的,健康管理学科在服务职能上兼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服务特点,其服务呈现出技术环节多、知识面广、批量流水作业等特征,客观发展必须要以标准化为基础,规范服务其内容,以时间为切入点,制定合理体检的服务流程[4],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依据量化与数字化信息科学评价健康状况和拟订健康管理服务方案。在服务方式上不仅提供院内的健康体检“医检独立分开”的一站式温馨服务,更注重体检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强调医疗服务的整体性,为患者、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5],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健康干预与医疗矫治、健康维护与健康技术档案等服务。

1.4 学科成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反映出其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形象

健康管理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服务保障是以各医疗机构现有医疗资源为依托的,并突出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服务要求。换言之,各医疗机构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形象能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体现出来,并把技术特色、医疗技术和精神文化建设成果融入健康服务活动中,包括:人无我有与人有我优的技术、推行文明礼仪与精细化贴心服务等,做到统一化、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及服务用语[6],既让服务对象感到满意,又扩大单位对外的社会影响。

1.5 强调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关注人文环境和健康文化建设

主要体现在从服务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多元化健康维护的手段、方法和知识,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注重未病先防,分析不同人群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心理与社会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行业服务的特性,工作中融入丰富的人文色彩,体现出人的生命价值目标、人性尊重、人文关爱及高度责任感[7],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与学科建设成果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就医场地营造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并成为各医疗机构对外服务的一大靓点。

2 标准化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标准化活动早已越出了技术范围而渗入经营管理的各领域中,成为既是技术工作的基础又是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8]。标准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与技术服务,且取得明显成效。但就标准化如何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尚未形成共识,从学科服务的特点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看,着力加强其标准化建设已显得特别重要。

2.1 标准化管理是规范市场发展和实施医疗成本控制的客观要求

标准化管理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随着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深入,必须要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科学管理体系为前提,规范行业科学有序的发展,按标准化、量化、个性化和系统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其具体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与循证保健标准、学术界公认的预防与控制指导及规范等确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医疗成本的控制,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效益,并以此赢得市场。

2.2 标准化是促进学科技术品牌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技术品牌建设除受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因素制约外,标准化建设是关键,它不仅是学科现代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发展的标志,更是支撑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学科技术品牌是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为表现形式,而标准化又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通过运用标准化管理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的工作要素,从技术、工作、管理上按健康管理学科服务的客观发展要求去谋划学科建设,落实标准化建设措施,制定健康服务管理与工作标准,先行先试,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9]。

2.3实施标准化建设为学科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标准化工作涉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而学科的建设则是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基础的,尤其是在学科综合技术和服务质量管理的问题上,根据健康管理服务的要求高、技术环节多、服务面广的特点,必须建立适应学科发展的标准化综合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与机制,包括:建立工作、技术与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方法,综合服务质量管理监控与考评措施等,也只有通过对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全程动态的科学管理,其技术服务质量才有保障,否则谈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只能是句空话。

2.4 推行标准化有利于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标准化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供学术交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同行学术交流中产生共鸣。同时,标准化程度越高越能客观反映本专业的技术、科研与管理水平,不仅为谋划学科建设提供依据,也为专业科研学术工作明确了方向。当前由于国内健康管理标准化工作刚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和学术上仍有较大差距,致使一些研究成果很难发表到国际高质量的杂志上[10]。

3 加强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围绕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问题,近几年来已引起国家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和部分健康管理机构的关注,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但由于国内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其理论和实践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包括:健康管理机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对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执业技术规范、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及质量控制等诸多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11]。总之,目前国内健康管理机构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还面对许多挑战。因此,必须组织力量加以研究解决。

3.1 重视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转变服务理念

能否积极推进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建设稳步发展,各级管理者重视是关键。首先,要准确把握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内涵、客观规律和特点,认清标准化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尤其是各级健康管理机构的学科带头人要勇于肩负责任,主动扮演好在学科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在工作思路上适应服务理念的转变,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把医疗机构的防治工作前移。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上要适应由经验松散型向标准化、程序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管理必定要完成它由“配角”到“主角”的历史转变。第三,要在服务理念、管理、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上树立创新发展的思维,着力打造学科技术品牌。面对学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挑战,在积极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同时,把创新发展思维贯穿到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去,并注意寻求适应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手段。创新发展具体反映在:①管理的创新。要推进创新型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应用现代标准化管理理论与技术,着重注意解决好各项配套制度、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服务模式、体检后续健康维护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②医疗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学科创新的核心,其关键在于人才。因此,要求在加强人才团队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诊疗手段,以解决和满足大众诊疗、康复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发展与突破的技术包括对重要阳性体征早期检出的技术与方法、慢性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矫治与健康维护技术等。③医疗服务的创新。它是树立学科形象,提高学科知名度的有效途径。要针对健康管理不同人群的服务特点,营造具有人文色彩、人性化服务和健康文化为特色的就诊工作氛围,着力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保障措施。

3.2 落实学科标准化建设措施,探索有效路径管理方法

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为从根上扭转学科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必须把其纳入法规管理的轨道。一是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建设的法规管理体系,在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执行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基础上,建议国家、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学科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上按健康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量化和细化可操作性的标准,尽早制定出台相应标准化管理规定,并把学科标准化建设内容纳入等级医院评审、行业准入考评范畴。二是发挥专业学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力量攻关克难。各地健康管理专业学会要发挥其在学术和技术上的引领作用,组织力量有计划的把学科标准化建设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包括:学科建设规模与设计标准、管理与技术标准、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标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等问题,以推动学科管理和技术的稳步发展。三是应用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探索常见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有效途径。临床路径被认为是医疗规范化管理中一种最有效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并作为一种标准化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组织体检是以对受检对象进行健康管理为前提条件的,当前围绕体检后续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形式与方法较多,且效果不一。但就如何解决常见的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体检后续健康维护上尚缺乏有效规范的服务保障措施。对此,在实践中要结合常见慢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和诊治特点,借鉴临床路径管理经验与方法,从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等方面建立起临床路径措施,以逐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内涵质量。

3.3 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加强学科技术品牌建设

健康管理标准化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的流行趋势[13],必须要以标准化支撑学科技术品牌建设的发展战略意识,科学谋划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勇于开拓进取,先行先试,摸索和制定适应学科发展的各项工作、技术与管理标准。标准化是一个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过程。在当前健康管理学科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各级医务人员要以时不待我、与时俱进的工作热情,在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以立足于创新发展为着眼点,结合学科服务的特点,抓好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一个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学科标准化体系。现阶段重点注意解决的标准有:健康管理服务流程标准、服务行为标准、技术检诊标准、健康评估标准、综合服务质量标准、体检后续健康管理服务标准等。二是注重做好标准化的培训工作,调动全员参与意识。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让各级人员在本职岗位上明白该干什么,更让其知道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好的问题。因此,标准化能否发挥最佳效果,培训工作是关键,按照标准化对象的性质、作用、专业类别不同,可采取专题讲座、流程演示、技术示范、外出参观见学、同行技术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的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科的综合技术水平。标准化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对标准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可运用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来指导工作实践,即按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落实标准化措施,工作中把服务衡量是否满意、效益有否提高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早日建成学科技术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芄.健康管理如何标准化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2,(4):413.

[2] 郭清,施长春.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J].健康研究,2013,(1):1-13.

[3] 戴云云,何国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挑战[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5):452-454.

[4] 俞冠东,谢莉云,刘娟.临床路径在体检中心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2):139-140.

[5] 莫建勋,王庆林,向月应,等.基于整体医疗理论的健康管理[J].医院管理,2007,14(4):276.

[6] 李永红,赵小兰.健康体检中心规范化建设[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3):312.

[7] 秦江萍,艾则孜.人性化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9.

[8] 洪生伟.标准化管理[M].6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55-56.

[9] 保俐.保健中心建设健康体检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2,(20):226.

[10] 王吉耀.遵循国际标准提高国内临床论文质量[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1):1-2.

[11] 吴小明,李安明.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9(5):38-39.

[12] 白雪,陈敏.标准化通用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21-23.

篇8

关键词: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休闲保健产业;效益作用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休闲保健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青睐以休闲和健康为目的的休闲保健产业[1]。休闲保健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发展、享受以及更高生活质量追求的需要。

以美容、按摩保健、足浴等行业为代表的休闲保健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对于扩大国内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

虽然休闲保健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行业进入的专业人员不足、技术、资金等门槛都不高,行业中存在着服务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后续服务能力缺乏等问题,导致产业集中度不高,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效益;行业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专业化程度不够,行业内部缺乏能提供“整体休闲健康解决方案”和满足消费者综合休闲健康需求的机构[3]。不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健康、保健的需求,导致人们对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满意度不高,消费的热情度降低,障碍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休闲保健产业需要一种全新的、更适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服务理念或模式出现。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出现为休闲保健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健康管理最早由美国密西根大学Eding tond.W博士在1978年提出[4]。作为一门学科和行业,近20~30年在美国兴起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完善[5]。健康管理是以维护人的健康为宗旨,通过以对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和实施预防为主要任务,强调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长期服务[6,7]。它在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健康服务与技术手段,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以达到提高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其核心就是以健康维护方法为手段,倡导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推行以关怀人,爱护人,激励人和安慰人为主旨的整体健康管理方法,以此提高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8]。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符合现在人们的追求生活质量,追求健康的需求,已经逐渐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民的重视。

把现代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运用到休闲保健行业的经营管理中,在坚持休闲行业原有的技术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为顾客建立健康信息,作出相应的健康评估,在此基础上为个人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运动、心理以及养生等方面的指导措施,并长期性进行跟踪指导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对顾客进行保健养生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在多年创办健康管理专业和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实践基础上,逐渐凝练出一套较为完整、实用的健康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并在美容养生行业经营中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亚思美容有限公司万象城店作为研究基地,对象为来店消费的顾客群体(女性)。

2.方法

(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和现场调查结合的方法。问卷在参考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CSI)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拟。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分别对5级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或很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不愿意”赋予“5,4,3,2,1”的值(或相反顺序)。让被访者直接在相应位置打勾或划圈。第一阶段调查(2011.8.1-2011.9.30),为期2个月。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前期调查,完善调查问卷。第二阶段为正式研究阶段,调查分为2部分:店内原始经营状况调查(实施前)(2012.3.1-2012.5.30),为期3个月;导入健康管理模式后的经营状况(实施后)(2013.3.1-2013.5.30),为期3个月。调查问卷根据顾客自愿的原则进行,若没有完成或遗漏项目的视为无效问卷。实施前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58份,实施后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95份。

(2)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方法

①设置健康管理管家一职,由1~2名经系统培训的店内的员工担任;其职责主要是利用专业、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及技术掌握顾客的健康状况、养生需求。

②在保密、自愿的基础上,为顾客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由健康管家为顾客进行健康评估,并有针对性为顾客制定出一套个性化、可行的营养、运动、心理及养生等方面的养生方案,指导顾客建立科学合理的养生方式,并由健康管家进行跟踪指导;同时养生技师根据评估结果为顾客进行针对性的保健技能服务。

③对员工进行健康管理知识、技能及服务的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保证能够正确地按照健康方案的要求进行规范技术服务。

3.调查内容:分为2部分

(1)总消费人数、总营业额、重复消费人数、重复消费次数等前后对比。

(2)顾客满意度调查前后对比(总体满意度、感知价值、感知质量、顾客抱怨、顾客忠诚度)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经营状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新模式实施后,在3个月的时间内总体消费人数、总体营业额、重复消费人数及重复消费次数指标上分别增加15.6%、46.7%、35.9%、53.2%,显示出新服务模式实施后对店内的经营状况有较大的提升。(见表1)

表1 新服务模式实施前后店内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总消费(人) 总营业额(万) 重复消费(人) 重复消费(次)

实施前 512 94.5 131 254

实施后 592 138.6 178 389

针对顾客满意度,我们选用整体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技术、养生效果、后期服务等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后与实施前进行比较,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后顾客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顾客对新服务模式的服务流程、服务技术、服务效果及跟踪服务等方面认可度较高。(见表2)

表2 新服务模式实施前后顾客满意度的分析

顾客满意度

整体服务模式 服务流程 服务技术 养生效果 后期服务

实施前 2.49±0.50 2.53±0.50 2.61±0.50 2.61±0.50 2.70±0.50

实施后 3.71±0.53 3.59±0.53 3.73±0.47 3.73±0.47 3.73±0.51

在对顾客感知价值、感知质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的调查中,我们分别选用服务信价比、服务质量满意度、抱怨或投诉意愿、重复消费意愿、介绍他人消费意愿等5方面的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实施后与实施前进行比较,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显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实施后能使顾客感到消费物有所值,并愿意进行重复消费和介绍或带领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店消费;并且和实施前相比,顾客抱怨或投诉也明显减少。表明顾客对此种服务模式有了良好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见表3)

表3 新服务模式实施前后顾客感知价值、质量和忠诚度的分析

感知价值 感知质量 顾客抱怨 顾客忠诚度

服务信价比 服务质量 抱怨或投诉 重复消费 介绍他人

实施前 2.50±0.51 2.53±0.50 3.43±0.52 2.41±0.49 2.25±0.44

实施后 3.70±0.50 3.59±0.53 2.54±0.51 3.26±0.52 3.17±0.56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表明,作为新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对美容店的经营状况及顾客反响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四、讨论

健康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标志着管理激励机制“人本主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它不仅强调人的心理因素,而且把全面关怀人的身心健康和机能的正常发展作为目标[6]。虽然健康管理是以医学为基础手段,但其倡导的理念和推行的健康干预措施已超越了医学本身,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必将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这种全新的模式运用到休闲保健产业中,能够扩展原有的服务种类,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的发展品质,既能满足顾客的休闲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健康的需求,将会吸引更多的群体加入消费行列。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已在国内外的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付诸实施,对于提升该行业的有效度、信任度,扩大影响力,塑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和服务形象,拓展市场份额等起到了重要地推动作用[9]。随着休闲市场的不断发展及健康管理研究的深入,休闲保健产业将能与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进行有机结合。社会上的已有少数休闲保健企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健康管理的服务手段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10]。因此,从休闲保健的实际出发,以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为指导,形成一套完整、实用的运营服务模式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并以此提升休闲保健产业整体发展层次,为产业的发展找出一条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商代现代化.2012,16:106.[2]郝影利.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产业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6,2:43

[3]尹涛.现代美容经济发展现状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11.

[4]Edingtond W,Louis Y, Kull,ctal,Rcce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gement[J].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2001,76(103):140―147.

[5]Kongstvedt PR. Essentials of managed health care .Gatihesburg Maryland:Aspen publishens,Inc,1997,3-6.

[6]莫建勋,王庆林,向月应,等.基于整体医疗理论的健康管理.医院管理杂志[J].2007,14(4):276-277.

[7]江瑛,胡榕.借鉴美国健康管理理念完善离退休干部保健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4):309.

[8]赵春喜.健康管理的现实启示[J].中国改革,2000(5):221.

[9]李瑜,王媛媛.综合性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8,2(5):274.

篇9

[关键词]物联网;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保险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54-01

一、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1、 慢性病预防和治疗

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加注重,不仅要求对疾病的预防很重视,对疾病的治疗也很注意。现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对传染病的防治转移到对慢性病的防治,《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 2012-2015) 》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2010 年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3%[1]。慢性病的比重大而且慢性病治疗周期时间长、费用昂贵,治疗负担占医疗费用的70%。通过对150名慢性病人的研究发现,病患在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后身体各项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2、 物联网的健康及疾病管理符合医学发展

物联网的医疗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模式来说更加贴合于基层的家庭,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健康,贴合个人生活工作的状态,在物联网信息收集功能方面更加重视了基层人民的反馈意见[2]。物联网模式体现了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展示了未来医疗服务方面的发展趋势。

通过物联网将健康和疾病管理起来,才能有效促进个人健康消除疾病。通过网络技术与健康理念结合是医学领悟的重大改变,通过网络平台及人的健康状况来分析解决最大程度帮助治疗个人的疾病,管理个人的健康。

3、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符合国家医疗卫生领域发展要求[3]

国家政府比较重视对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2009年召开的卫生领域射频识别大会上,将射频设别系统运用到物联网上,加快了对物联网的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在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对智能化管理的安全保障,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提高人们的健康质量。

二、 物联网及健康管理服务含义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将所有的东西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模式[4]。在互联网领域,物联网与传统的网络模式不一样,物联网可以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一个信息的交换和联系。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健康管理则指通过运用物联网的射频识别、红外传感技术等对人体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危机人体健康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分析,并通过检测结果提出对人体健康的指导方案,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昂贵的医疗费用,对身体健康质量也有所提高。

三、 物联网在健康管理的应用

针对家庭、社区及医院展开健康管理。

1、 家庭健康管理

在物联网的广泛运用下,人们在家就能通过物联网对自身的健康管理进行检测,尤其是现代社会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考虑老年人出行不便等因素,通过物联网在家检测身体状况不为一个好方法。家庭健康是社区与医院健康管理的前提,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自助检查诊断,并通过摄像头等来对身体气色一些指标进行监测,也可以通过个人的需要,进行设置专门的监测设施,需要监测什么就导入什么设备,并在其设备中导入相关的健康指标,人们就能通过检测完后的健康指标内容,提出的方案进行治疗。

2、 社区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机构是小区的重要核心,是连接家庭和医院的纽带。通过物联网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对社区成员的健康建立电子档案库,时刻监测社区成员健康。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卫生要重点监督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使老年人能够健康的安度晚年。展开各种专业的检查,比如免费测量血压,通过远程血压监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将高血压从6%控制到28%[5].创建个人信息的平台,使社区和医院能够共享资料,社区成员到医院就医时,医生通过网络信息更加了解病患情况,提高诊治的水平。

3、 医院健康管理

医院是卫生领域的中心体,承担救治病患的责任,对于医疗领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稀缺,因为人们对大医院的可信度高导致主要的资料都集中在了大医院,医院和社区都相对匮乏。通过物联网技术之后就能使医院、社区共享资源,遇到困难病患也能通过物联网远程模式让专业医生对此类病患进行诊治,得到治疗的及时性,缩短了治疗时间大大避免因时间问题导致的病患情况恶化。

四、 物联网在健康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医生不足、政府力度不够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中的设备产品大多已经成型,但国家没有出台相关具体的政策措施,所以发展还需要大力的引导。基本的医疗体系大多处于体检范围,没有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且对于许多的健康指标如测量血压、血糖这些都需要在家中自行检测,这个时候就更多的需要家庭医生的帮助,家庭医生可根据病情状况分析,督促个人的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卫生机构的扩大,家庭医生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

2、 健康保险制度不完善

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只负责治疗,医保也只能在生病治疗才能使用,对于亚健康人群此类的健康保险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医疗的赔付制度也是局限于大型医院才能使用,预防保健、长期的疾病管理及社区的健康管理服务也都未列入医保的管理范围内。

五、 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通过健康检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并记入到健康信息平台上,然后通过健康状况的评估内容建立数据库,实施监督,如发生健康问题可到医院、社区进行就医。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措施,并对数据及时更新管理,协调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完善健康管理和保险的结合,使各方都参与到健康管理模式中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六、 总结

打开物联网技术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市场,发展整体理念和创新技术,对物联网应用进行推广试点,慢慢壮大团队规模,促进良好的健康管理模式市场。

参考文献:

[1]王 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2012: 20.

[2]任菁菁,何前锋,金瓯,等.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3):46-48.

[3] 谢 桦,陈春妍,曹剑峰.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10( 6) : 493-496.

[4]王 羽,徐渊洪,杨 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14(8):2-4.

篇10

关键词:物业管理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一、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要求物业管理者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制定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运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新的手段和技术,革除传统观念和模式中陈腐落后的东西。在其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建立和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运作机制和模式,以实现管理各要素更加合理的组合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现代物业管理,要想谋求发展,不仅是技术、人才的竞争,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就是创新管理模式,塑造品牌形象。

二、服务创新

2.1当前物业服务存在的矛盾问题

2.1.1缺乏完善的服务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进步,居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整体需求结构会由“基本型”转向“富足型”继而再向“理想型”转化,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现阶段,居民的需求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具体表现:身体健康的需求、心理健康的需求、社区文明与健康的需求、社区自然环境健康的需求。对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态度、项目、内容、水平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物管单位,必须要有指导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最高行为准则,即服务理念。现代企业经营需要企业理念的指引,作为服务行业的物业管理单位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实现规模化管理就必须有指导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最高服务准则,即物业管理服务理念。服务理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员工充分体会其中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高效服务。

2.1.2“满意度”有待真正提高随着油田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对物业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提升和加强管理,油田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居民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物业管理单位面对居民,如何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如何创新服务?需要每个物业管理人进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物业管理单位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提高服务意识、要不要改进服务质量,而是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如何做到让居民感到满意的问题。

2.1.3物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是油田物业管理与服务的专业部门,近年来虽然都建立了各类专门机构、部门,但存在专业性还不强、技术水平还不高等问题。物业服务质量还达不到专业化的高水准,精细化程度还不够,物业服务后续发展乏力,服务品牌含金量不足。

2.1.4物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油田物业管理人员仍以原油田后勤职工为主体,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当缺乏。而物业管理中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作均有较强的技术性,油田部分物业管理人员尚不完全具备专业所需技术知识,信息化技术应用、居民心理学、物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则更为匮乏,严重制约了物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1.5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目前的油田物业管理只是局限于提供环保卫生、绿化美化、安防保卫、维护维修等常规服务项目,在满足居民的家政服务等多样化需求方面存在着大量空白地带,服务内涵有待拓展,服务项目急需丰富,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生活便捷性、人居舒适感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2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意义物业管理服务提供的不只是某一两种服务,而是多层次的综合。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不但包括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内部管理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还包括如何让物业增值、如何为居民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实现物业管理单位与居民的共赢等方面。物业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物业,服务对象是人,对物业的良好管理,是为了对人的良好服务。可以说物业管理的一切为了人,这是物业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物业管理单位只有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思变、思进,准确定位、不断创新,才能把服务推向增值回报的新境界,满足居民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2.3有效开展物业服务创新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行业对物业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服务理念的创新围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以“体制创新、机制完善”为基本思路,以大力加强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营造依法管理、维权的氛围为重点,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为手段,切实帮助百姓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建设更多的和谐生活小区。以此为指导在长期的物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要不断总结,发掘、提炼全体员工的智慧与思想结晶,并将其升华至物业管理工作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其次,在有限资源的现实条件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服务标准、催生服务理念。高标准的要求和严格的、人性化的内部管理,往往是创新服务理念的孵化器。另外,不仅要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服务理念,更重要的是将这个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其思想价值体系和最高服务准则的作用。2.3.2树立开放心态,创新服务的沟通方式随着法规的完善,市场的规范,物业管理纠纷却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业主对物业管理这种新兴行业知之不深,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充分有效的沟通是引导业主认识物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沟通方法(如座谈会、宣传栏、告示栏、信箱等)稍显被动,亟待探寻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业主心理的新型沟通方式。创新服务沟通方式,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才能得到改善,物业管理公司与居民的关系才能日益和谐融洽。

2.3.3抓住管理的重点,实现业主参与的共同管理物业服务质量的优劣,是物业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涉及物业管理小区内的全体住户。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成员,既是服务对象和受益者,又是服务的参与者。社区中心作为物业服务与管理的主体,应经常在全体员工和小区居民中宣传“小区建设靠大家”的思想理念,把员工和住户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人人关心物业的服务质量,参与质量管理,从而提升物业服务水平。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能够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并引导居民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行列。通过吸引和动员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关心困难人员,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区风尚。

2.3.4区分物业情况,细分业主需求,创新服务方式物业的位置、规模、档次、新旧不同,业主的要求、需求、期望各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根据物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各不相同的服务方式应是明智之举。物业管理企业通过住户调查,对服务对象进行研究和细分,分析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可量身定做相应的服务方式。

2.3.5发展社区商业,拓展新的服务空间,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所需要的居家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政服务等方面。而社区商业服务则具有便利和多功能的特点,它既能满足居民生活的一般需求,也具备了与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另外,它还可以针对居民的不同需求打破传统,灵活经营,为居民提供延时服务或送货上门服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让服务对象更加满意,使社区成员能充分享受到社区服务,自愿归属和认同于社区。社区房产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保健服务以及法律咨询和投资咨询服务等,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可以说,社区服务业已扩展到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服务除重点解决居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外,还应根据各类家庭的不同生活需求,对洗涤、保洁、托老、托病、托残、托幼等服务项目进行细化。成立装修公司、商务开发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等等,承揽物业小区居民家电维修、房屋维修、保健中心、搬家、房屋中介、房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许多服务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能为单位创收,潜力巨大。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有经营思想,开拓思路,在提高服务的基础上对经营多做文章,推动物业管理健康良性发展。:

物业管理服务的根本是要使居民和使用人受益,为居民和使用人带来方便、快捷、增值的“便利服务”,所以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趋势就是创新。服务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物管单位更要做出自身特色。物业管理企业还可在服务内涵、服务标准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创新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创新是物业管理企业永续经营、永续发展的成功之道。坚持用创新的优质服务、特色服务,作为物管单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开拓市场的基础。通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水平,全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11

山东滨州阳信县翟王镇卫生院,山东滨州 251808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过程中“治未病”理念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开展现状,并以“治未病”理念提出具体的具体的运作机制。结果 以“治未病”理念为基础 实施健康管理服务能够有效缓解疾病危险性,将医疗费用降低,促进患者的康复、养生、保健和预防。结论 在现代化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过程中渗透“治未病”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关键。

[

关键词 ]治未病理念;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005-02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

ZHANG Jing

Shandong Binzhou Yangxin County Zhai Wang Zhen health center,Shandong 2518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the "disease" concep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to carry out the status quo, and the "disease" concept put forward specific specific operational mechanisms.Results "Disease" concept as a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isease risk, will reduce health care cost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health, health care and prevention.Conclusion Penetration in the modern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the "disease" concept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is key to enhancing human health.

[Key words] Treating disease concept;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治未病理念就是对人们的行动和实践进行科学有效指导,进而达到健康水平的方法,该理念的根本就是通过有效的养生。保健和预防手段来治疗和预防疾病,同时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体涉及到了病后防复、既病防变和未病先防这几个方面。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知度的提升,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健康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所凸显的是创新,与传统的医学服务模式差异性显著,而治未病理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理论,主要是对预防进行了强调,有助于医疗费用的降低、医疗供需平衡的改善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是当前不可或缺的医疗服务模式,而整合治未病理念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则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1]。

1 临床资料

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情况,并将相关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健康管理服务开展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社会认同度、社会认知度、服务模式、工作运行机制、专业技术队伍上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展区域性试点工作,但是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较之下,在健康管理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在全民得到普及,这样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的理解和认知知之甚少,而开展的健康管理实践也多针对于高端客户,并且也主要局限于健康情况的评估和疾病风险因素的分析,这样就无法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流程形成,而广大的已患病群体。高危群体和亚健康状态群体主要通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并且以“生病就医”为主,并未开展疾病的预防等措施,同时防与治脱节,当人处于高危和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下,相关医疗服务机构也不能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

3 建议

3.1 加强宣传

对于中医治未病的认可虽然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认识,但是总体上来说在了解上还远远不足,主要是因为获取信息的路径较少,因此必须针对该情况加强相关的教育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并且将治未病理论渗透于健康管理实施中,使人们逐渐掌握和接受两者[2]。由此可见,在后期的中医治未病服务知识教育宣传过程中可将网络、社区信息栏、报纸等宣传媒介充分利用,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进而维护好健康,同时将未病推广氛围在人群中形成。

3.2 加强治未病健康管理人才建设

也就是在健康管理中将治未病作为重要的服务内容,进而加强专业型人才队伍的构建,满足当下的供需要求。由此可见加强治未病健康管理人才建设是健康管理服务开展的重要前提,必须予以重视,同时保证队伍建设的合理化[3]。而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是将人次培养计划制定,以当下的试点情况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内容和数量的预测,并且对当下的所有医疗工作者进行治未病教育。②是将治未病服务相关的激励政策制定,实现专业型人才向社区和农村的辐射,进而将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加强。

3.3 在健康管理中完善治未病服务,并将配套政策制定

通过以上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在健康管理中治未病服务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多以治未病服务试点为主,这样就使得健康管理和治未病服务分离。同时还有相关政策问题出现于试点过程中,因此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病医保是我国现行的医保政策,而治未病服务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医保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制定治未病服务标准

即保证治未病服务的标准化。相关调查显示一般专科和治未病服务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操作模式的执行标准上与其它专科也不同,这主要与中医经验模式具有密切相关性。基于目前在治未病服务效果评价研究上仍不足,这样就阻碍了治未病服务的发展[4]。因此为了将以上问题纠正,就必须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依据,同时与治未病服务特点相结合,将前瞻性研究开展,才能将治未病服务效果评估体系建立,进而为临床干预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

3.5 构建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①进行健康体检,这是实施健康管理的关键部分,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实施具有密切相关性。在健康管理服务中,健康干预、健康分类、风险管理和信息档案建设都离不开相关体检数据的支撑,而治未病理念主要是对预防进行的强调,体现的是中医养生理念,与中医体质辨识息息相关。体质辨识的认知对象是人的体质,是将健康体检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不同体质分类和体质状态特征来对疾病与健康的个体差异和整体要素把握。因此通过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在体检模式上可以综合西医理化和中医体质辨识,以所处阶段和个人情况开展健康体检,并将相关数据获得,进而为康管理流程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数据[5]。

②实施健康档案管理,进而为健康管理提供材料依据。所谓的健康档案管理就是记录患者健康水平。生命体征及其相关事件和行为,通过西医理化指标和中医体质辨识将体检数据获取,成立受检者个人健康档案,并以此作为健康分类和评估的标准,同时这也是实施干预计划的基础和依据。

③健康分类和评估,目前西医理化检查是健康评估的关键依据,而干预标准的实施与否则主要取决于指标的正常与否,在将中医体质辨识手段增加的情况下,就能对亚健康状态或偏颇失衡的体质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和判断,并且还能针对指标异常却无明显不适反应的患者尽早实施干预,避免忽视干预行为的发生。结合西医理化指标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亚健康测评和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体检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医师望闻问切四诊和中医体质量表分析,综合评估体检者的体质及健康状况,将健康评估信息提取,并将受检者纳入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中实施动态管理,并通过临床诊治、辨体防治及其健康调养来将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降低,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④健康干预管理,也就是于健康干预前对受检者进行个人健康信息的分类和评估,并且依据理化指标和体质辨识分类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并且以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控制目标、干预计划的制定。也就是通过理化指标检验和体质辨识来进行结果分类和健康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将个性化的应对措施制定。纠正健康人群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和方式,并加强个人的日常保健,对受检者的心态心理发展和起居饮食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制定[6]。而对于亚健康人群,则依据受检者的个体体质差异、患病情况及其健康状态等将个体化健康调养干预方案详细制订,并从非药物干预调养、中药干预调养、运动调养、情志调养、药膳食疗及其起居调养等多个方面着手,将潜伏隐患彻底消除。对于患病人群加强中医养生疗法和针对性的治疗,促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实现健康管理的持续加强。

4 结语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且在就医理念上也在不断转变,由过去的被动治疗逐渐转变预防保健。同时依据疾病发生前的特征和指标发现个人患病危险因素,并将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和管理方案实施,起到缓解疾病的危险性,缩减医疗费用的目的。而在健康管理服务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就能将中医药的养生、康复、预防、保健等作用发挥,进而推进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事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刘登,王志泉,曹海涛,等.社区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751-1753.

[2]于晓彦,汤少梁,王高玲.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现状及推广对策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11):70-73.

[3]余皎莹,翁丽丽.结合“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4(35):137,117.

[4]王晓迪,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健康研究,2012(4):281-284.

[5]陈宪泽.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21-123.

篇12

健康管理最早在欧美风行,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在美国70%的居民能够接受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而在中国,健康管理刚刚起步。但我国人口众多,如何从众多的个人健康信息中发现医疗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在计算机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对电子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和处理能力为一对一的健康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电子档案与健康管理

电子档案是计算机技术的伴生物,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以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电子档案以其积极的、动态的特性改变着长久以来的档案的利用方式,给利用者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方便。电子档案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明显的比纸质档案具有更为先进的特性:(1)使用简单,便于检索。(2)存储容量大,占用空间小。(3)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扩大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等。

当健康档案工作的基础从长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电子档案为主要内容时,其流程、管理方法和原则、内容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对传统式病案档案管理方式形成挑战。

电子健康档案是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包括:(1)会员历史医疗资料收集、整理、建档。(2)个人健康状况动态跟踪和记录。(3)疾病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存档。

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与健康管理

电子档案提供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形成了一个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稳定性)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才能发挥其效用。数据挖掘通常被称为“从大型数据库提取有效、可信和可行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在这些电子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亚健康管理、体检管理、疾病管理、知识管理等。由于健康管理的性质,使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一般的病案管理,它倡导个体关注胜于关注疾病,将服务对象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个体,而非疾病的载体,其照顾目标不仅是要寻找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为达到这一目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挖掘必须从“整体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以便于医生据此并加以解决,数据挖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宗旨,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使医患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多数医院意识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电子档案建立起来后缺乏管理,一是没有进行数据跟踪,使数据过时,失去利用价值;其二没有进行数据挖掘管理,无法产生效益。而通过对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数据集合的核心作用,分析发现个体服务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开展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人群都有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而国内多数人的医疗记录散存于各个医院或个人留存,不系统、不全面,除了看病再没有利用价值。由于完整的健康档案对那些患有慢性疾病和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尤其有意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2004年以来,通过体检中心建立起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以电子档案数据挖掘管理为基础开展内容丰富的全面健康管理,如:

疾病管理。以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管理为基础而进行的疾病管理包括:(1)汇总连续的疾病诊疗档案,为持续就医提供详尽的资料。(2)提供就医导航,指导选择最佳的就诊医院和医生。(3)指导和跟踪治疗医嘱的执行情况,纳入健康管理流程。(4)提供就医服务,快速安排疾病诊疗相关事宜。(5)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建档管理,对重要疾病指标重点观察和记录,控制疾病发展。

体检管理。通过对电子档案进行数据挖掘管理,进而发现个性化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体检的管理更加贴近个体需要,包括:(1)体检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检查方案。(2)体检服务,定期进行适宜的健康检查,专业人员陪同,取送报告。(3)体检评估,由保健专家撰写评估报告,安排检后诊疗,指导保健,并纳入健康管理流程。

亚健康管理。有了电子档案数据挖掘作为基础,亚健康管理目标明晰,包括:(1)针对体检异常指标制定管理计划,并跟踪实施效果。(2)综合分析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预防计划。(3)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及时了解健康的最新动态。(4)适时安排流行病预防接种,等等。

健康知识管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为医学保健知识的匮乏,感到茫然无助而无法保障自己在医疗行为中应有的权利。在中国因为人口众多,每个人可以拥有的医疗资源非常有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私人保健医生服务缺乏实现的基础。而以电子档案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信息平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电子档案强大的信息检索及总结功能可以在健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为管理对象提供各种健康与疾病问题咨询服务、解释各种相关资料,并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对管理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知识管理的效率。数据挖掘功能使健康教育的实施的对象范围更加准确,更能满足个体的需要。

篇13

关键词:物业管理  管理创新  服务创新 

        1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要求物业管理者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先进的思想、 科学 的方法,制定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运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新的手段和技术,革除传统观念和模式中陈腐落后的东西。在其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建立和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运作机制和模式,以实现管理各要素更加合理的组合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 现代 物业管理,要想谋求发展,不仅是技术、人才的竞争,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就是创新管理模式,塑造品牌形象。

        2 服务创新

        2.1 当前物业服务存在的矛盾问题

        2.1.1 缺乏完善的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进步,居民维权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整体需求结构会由“基本型”转向“富足型”继而再向“理想型”转化,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现阶段,居民的需求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具体表现:身体健康的需求、心理健康的需求、社区文明与健康的需求、社区 自然 环境健康的需求。对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态度、项目、内容、水平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物管单位,必须要有指导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最高行为准则,即服务理念。现代 企业 经营需要企业理念的指引,作为服务行业的物业管理单位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实现规模化管理就必须有指导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最高服务准则,即物业管理服务理念。服务理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员工充分体会其中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高效服务。

        2.1.2 “满意度”有待真正提高 随着油田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对物业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提升和加强管理,油田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居民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物业管理单位面对居民,如何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如何创新服务?需要每个物业管理人进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物业管理单位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提高服务意识、要不要改进服务质量,而是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如何做到让居民感到满意的问题。

        2.1.3 物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 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是油田物业管理与服务的专业部门,近年来虽然都建立了各类专门机构、部门,但存在专业性还不强、技术水平还不高等问题。物业服务质量还达不到专业化的高水准,精细化程度还不够,物业服务后续发展乏力,服务品牌含金量不足。

        2.1.4 物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油田物业管理人员仍以原油田后勤职工为主体,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当缺乏。而物业管理中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作均有较强的技术性,油田部分物业管理人员尚不完全具备专业所需技术知识,信息化技术应用、居民心 理学 、物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则更为匮乏,严重制约了物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1.5 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的油田物业管理只是局限于提供环保卫生、绿化美化、安防保卫、维护维修等常规服务项目,在满足居民的家政服务等多样化需求方面存在着大量空白地带,服务内涵有待拓展,服务项目急需丰富,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生活便捷性、人居舒适感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2 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的意义 物业管理服务提供的不只是某一两种服务,而是多层次的综合。物业管理的服务创新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不但包括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内部管理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还包括如何让物业增值、如何为居民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实现物业管理单位与居民的共赢等方面。

        物业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物业,服务对象是人,对物业的良好管理,是为了对人的良好服务。可以说物业管理的一切为了人,这是物业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物业管理单位只有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思变、思进,准确定位、不断创新,才能把服务推向增值回报的新境界,满足居民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2.3 有效开展物业服务创新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行业对物业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 服务理念的创新 围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以“体制创新、机制完善”为基本思路,以大力加强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营造依法管理、维权的氛围为重点,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为手段,切实帮助百姓解决 历史 遗留问题,努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建设更多的和谐生活小区。以此为指导在长期的物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要不断 总结 ,发掘、提炼全体员工的智慧与思想结晶,并将其升华至物业管理工作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其次,在有限资源的现实条件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服务标准、催生服务理念。高标准的要求和严格的、人性化的内部管理,往往是创新服务理念的孵化器。另外,不仅要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服务理念,更重要的是将这个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发挥其思想价值体系和最高服务准则的作用。

        2.3.2 树立开放心态,创新服务的沟通方式 随着法规的完善,市场的规范,物业管理纠纷却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业主对物业管理这种新兴行业知之不深,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充分有效的沟通是引导业主认识物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沟通方法(如座谈会、宣传栏、告示栏、信箱等)稍显被动,亟待探寻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业主心理的新型沟通方式。创新服务沟通方式,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才能得到改善,物业管理公司与居民的关系才能日益和谐融洽。

        2.3.3 抓住管理的重点,实现业主参与的共同管理 物业服务质量的优劣,是物业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涉及物业管理小区内的全体住户。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成员,既是服务对象和受益者,又是服务的参与者。社区中心作为物业服务与管理的主体,应经常在全体员工和小区居民中宣传“小区建设靠大家”的思想理念,把员工和住户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人人关心物业的服务质量,参与质量管理,从而提升物业服务水平。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能够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并引导居民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行列。通过吸引和动员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关心困难人员,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区风尚。

        2.3.4 区分物业情况,细分业主需求,创新服务方式 物业的位置、规模、档次、新旧不同,业主的要求、需求、期望各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根据物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各不相同的服务方式应是明智之举。物业管理 企业 通过住户调查,对服务对象进行研究和细分,分析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可量身定做相应的服务方式。

        2.3.5  发展 社区商业,拓展新的服务空间,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所需要的居家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政服务等方面。而社区商业服务则具有便利和多功能的特点,它既能满足居民生活的一般需求,也具备了与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另外,它还可以针对居民的不同需求打破传统,灵活经营,为居民提供延时服务或送货上门服务。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让服务对象更加满意,使社区成员能充分享受到社区服务,自愿归属和认同于社区。社区房产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保健服务以及 法律 咨询和投资咨询服务等,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可以说,社区服务业已扩展到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服务除重点解决居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外,还应根据各类家庭的不同生活需求,对洗涤、保洁、托老、托病、托残、托幼等服务项目进行细化。成立装修公司、商务开发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等等,承揽物业小区居民家电维修、房屋维修、保健中心、搬家、房屋中介、房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许多服务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能为单位创收,潜力巨大。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有经营思想,开拓思路,在提高服务的基础上对经营多做文章,推动物业管理健康良性发展。

        物业管理服务的根本是要使居民和使用人受益,为居民和使用人带来方便、快捷、增值的“便利服务”,所以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趋势就是创新。服务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物管单位更要做出自身特色。物业管理企业还可在服务内涵、服务标准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创新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创新是物业管理企业永续经营、永续发展的成功之道。坚持用创新的优质服务、特色服务,作为物管单位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开拓市场的基础。通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水平,全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篇14

蒋宇飞:“环球健保”是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责任公司(英文简称BUMA)面向中国大陆推出的专业化健康资产管理服务体系,英文全名是BUMA Healthcare。

我们集合中国及海外医疗资源,凭借遍及全国主要城市的卫生部系统内914家医院网络的优势医疗资源,结合强大的国际资本投入,创建了覆盖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医疗服务系统,以会员制方式,向中国大陆地区主流人群提供国际化健康资产管理服务。

环球健保的健康资产管理服务系统由三大子系统构成,即健康资产评估与计划管理系统、健康资产干预管理系统和健康资产维护与保障管理系统,通过三大管理系统对个人的健康资产实行全程无缝隙连接管理,以期通过这个综合管理系统达到提高人们的健康资产整体价值的目的。

记者:“环球健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蒋宇飞: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疗政策着重于基本医疗服务,加上医疗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多元化、高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富裕的国人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医疗向保健扩展。中新社一项有关医疗模式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15.7%的中国城市居民对私人医生或家庭医生有需求,而需求者每人每年所能承受的费用平均为933元人民币。由此可知,国内私人医生服务具有180多亿元的巨大市场!

健康理念的真正实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水平以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将发生显著的变化。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意味着健康管理产业这个市场空间正在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健康意识也都将相应提高,“环球健保”正是正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可以说“生逢其时”。

记者: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环球健保”的主要消费群在哪里?

蒋宇飞:美国《财富》杂志在对中国消费品市场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5年内将扩大10倍!据悉,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健康消费在国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调查发现,推进社会进步的主流人群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而他们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这种现状主流人群也已经意识到了,可国内能够提供全方位健康资产管理的机构却少得可怜。因此,建立系统强大、服务专业、管理高效的健康资产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主流人群生命质量不仅有社会意义,而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环球健保”主要定位于高收入的主流人群,为他们提供系统、专业、高效的健康资产管理。“环球健保”将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树立起专业化的健康资产管理的品牌,更奸地服务于社会主流人群。

记者:一个新兴行业可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是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却有可能成为“先烈”。请问蒋总“环球健保”是如何规避先入风险的?又是如何盈利的?

蒋宇飞:作为对境内外人士实施紧急医疗救援业务的国内惟一执行机构,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责任公司独家组建及管理绿色通道医疗服务项目。公司与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开展商业合作,以会员制形式为境内外人士提供国际化的医疗救援服务和优质、快捷的绿色通道医疗服务,同时我们还开发了914家医院网络资源数据库,建立了医院网络医疗救援信息收集体系,协凋和配置医院网络现有的高端医疗服务及资源。这样不仅使之产生最大效益,而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先入风险。

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了覆盖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医疗服务系统,集合了全国一流的医生和医院资源,掌握了最全面、最准确的医疗医药数据信息,并通过整合中国医疗体系的资源,为中国主流人群提供健康资产管理服务。另外,我们还与医药制造商、保健品制造商和保险服务提供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内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理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健康医疗服务产业。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的对健康管理产业的有效需求,这正是公司的盈利点。

记者:作为一个为高端群体服务的实体,“环球健保”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操作市场呢?

蒋宇飞:“环球健保”以会员制的形式向客户提供健康资产管理服务,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有效的医疗资源,向会员提供顶级的国际化服务。因此,我们的会员卡收费包含会籍费和服务费两部分,不同的服务相对应的则是不同的会员卡,比如尊荣卡所提供的就是我们的健康资产管理体系的全程服务,通过三大管理系统对个人的健康资产实行全程无缝隙连接管理;而贵宾卡则更加关注干预管理,也就是发现了身体和心理等相关系统的异常及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后,通过该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达到早期发现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治疗疾病、廷缓疾病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推出了针对企业员工的健康资产管理服务,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从社会、生理、心理角度,系统地关注、维护企业员工的健康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和竞争优势。

记者: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您认为“环球健保”前景如何?

蒋宇飞: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它是处于一种动态之中,这种动态是人可以控制、驾驭的,并且可以管理,这是“环球健保”健康资产管理理论的基础理念之一。现在,国民已经开始认识到不应等到患了病再去看病。

联合国所界定的健康新理念包括:心理、生理、情绪、社会、环境以及精神的各个层面的均衡发展。首先,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它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新的医疗体制里,健康管理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健康管理产业的成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健康产业会有巨大的需求,决定了“坏球健保”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