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叙事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叙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音乐教学叙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音乐教学叙事

篇1

在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实施中,教师与学生教学定位的错位,直接影响初中音乐教学实施效率的提升,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极其不利的。而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因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再也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式的开展音乐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集体间的多元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有效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被充分激活,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初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初中音乐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实施的主要内容,教师是初中音乐教学实施的真正权威,初中音乐教师在以往的教学实施中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角,而学生只是初中音乐教学实施的配角。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述,学习的自主性被严重压抑。不仅如此,在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学生的合作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学生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有了新的发现只能自己解决,缺乏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基本合作,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阻碍了初中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更好发展。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促进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是非常必要的。

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以及思想的影响,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效果。第一,师生开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享受着控制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往往是主动互动者,教师先与学生互动,学生才没有选择地配合教师,很少主动与教师互动。单一的师生互动形式,影响了教学反馈,也影响了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成效。第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之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是为了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师生互动行为辅助音乐教学。同时,师生互动也应当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都过于传统,课堂中的简单问答被教师视为师生互动。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一场秀,影响了师生互动真正意义的发挥。第三,师生互动无没目标。缺少科学合理的目标,师生互动行为就是盲目的,是没有意义的。许多教师因为教学改革提倡师生互动,就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实施师生互动,并没有考虑到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情感交流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进行交流,实施课堂互动,使互动成为教师情感传递与学生接收情感的途径,有利于初中音乐课堂氛围的优化。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情感以及对学生的情感,都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出来。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与学生。在讲授音乐知识时,教师要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所教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比如在讲解《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一边演奏乐曲,一边跟着乐曲进行律动。当学生自己沉浸在乐曲中时,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渲染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律动,通过身体语言进行互动,会让音乐课堂的审美性得以提升,促进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解《我心永恒》时,教师可以利用《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片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后的故事。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有更多想法,更多要表达的内容,能够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互动。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争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学习内容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中用背景知识进行提问竞争。学生成为互动的主体,教师给学生做评委,有利于师生互动欲望的增强,促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活跃化。趣味,指的是兴趣和爱好,所以音乐的审美趣味即指学生喜欢和爱好的音乐。可以说初中音乐教师就是审美的施行者,他们的趣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教师要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初中音乐教材所涉及到的作品,大都是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这就要求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欣赏者,这样才有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施教者。比如,在执教《希望的田野》这一单元时,我首先以顺水推舟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在给学生播放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MTV之后,提问这首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描绘丰收情景的,如歌曲《好收成》,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唱一遍《好收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农民伯伯丰收之后的喜悦之情。我的歌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灵,给他们的思维乘上了歌声的翅膀,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对劳动、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因此音乐很难表现出复杂、抽象的东西,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用形象性的文字描写出精彩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了。比如,在欣赏古琴《高山流水》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高山流水非常之美,作为古典名曲的《高山流水》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也为他们的音乐欣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在琴声中听出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听出了无尽的流水,也感受到了一种知音难遇的慨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潜在感情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学生联想到很多,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任何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多种音乐器具的使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避免传统以往的教师一个人讲解,学生被迫听讲的局面,其次还可以在讲解课本知识之前,播放一些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或古典音乐,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再次除去课内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的音乐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实现音乐的有效教学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在网络上收集一些有关青藏高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还要收集一些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之前,充分了解青藏高原的雄伟气势,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用心地感受青藏高原这首歌。利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还使学生对该歌曲印象更深刻,对学习更感兴趣。

篇2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 达到喜爱音乐的目的。目前,许多教师顺应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击乐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引进了课 堂,改变了以往纯教唱的传统模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蛮有兴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学生中 间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学校,教师只图课堂热闹,花色品种俱全,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发展能力。

    笔者在一所中学做过一次乐理测验:其中一项是填空题,即把《歌唱祖国》一曲的空白处填写上:

    (附图 {图})

    ……

    测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竟然把这首电台经常播放的歌曲旋律听辨、识别、默写不下来,可见基本知识和技 能还未过关。

    另一题是背写《国歌》的曲调。今天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及曲调听了十几年,但测验结果表明,在节拍、节 奏、音高等方面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背写出来,这可说是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悲哀。

    中学生的语文默写能力可说是惊人的,可以一字不漏、标点符号不丢的原样默写出来。我们在乐理教学上 是否象语文学科那样,以感知为先导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脱离基础知识系统深入的教学,而去片面 追求以“器乐或欣赏、律动”等为主的分割式教学,就必然会造成上述现象发生。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教学 改革也就流于形式。

    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中学阶段,要在小学初步接触音的长短、高 低、强弱诸基本概念后,又能因势利导地向纵深发展,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作为基础知识课,是有规律可循 的。以下十种练习策略可供选择使用。

    1.以拍为单位进行组合练习,(均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拍为单位的方法,并且了解一拍之内有哪些可能的组合形式,如:

    (附图 {图})

    等十几种以上。

    2.划分小节、掌握节拍的概念

    单个的音符并不表示音的强弱关系,也没有旋律起伏的走向,只有在节拍意义中才展示了它在旋律中的强 弱位置及作用,所以必须以拍为单位进行

    (附图 {图})

    3.掌握音符的时值

    学生对于音符的长短(时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音符在小节内处于什么位置,该唱多少拍,则需要 认真计算,如4/4拍,它的每个小节并不都是全音符,只是相当于全音符时值的几个音,这就要求学生有对于音 符的换算能力。如:

    (附图 {图})

    个四分音符=5-加八个十六分音符等。这些相等关系必须学清楚,否则,学生对于一小节内为什么有这样多 的八分或十分音符的概念不清。这看来是在做数学游戏,而这一关必须过,能够自如的运用音符,才能处理好 音的长短、强弱。

    4.改错练习

    巩固学生知识,并且要使知识学得活,需通过练习来巩固,可做改错练习,一是音符时值的等值改

    (附图 {图})

    5.听写练习

    先让学生听琴模唱,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简单的乐句,先把唱名唱清楚,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逐渐 扩大到4-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使学生能正确的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能够迅速得以提高。

    6.填空练习

    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琴声下,把强拍音写出来,把弱拍音用( )留着,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 另一种,把学生熟悉的歌曲,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校正,如:

    (附图 {图})

    提高书写能力,使会唱的能写出来,学生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愿意同教师配合,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 乐的兴趣。

    7.用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掌握不同的节奏形态。

    (附图 {图})

    这种练习可演变出十几种样式,还可以让学生加上附点音符、休止符、使曲调更富于表现力。要求学生将 自己编出的曲调演唱出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在不同节奏型的变化中,体验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有欢快 、跳跃、宽广等等。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非常投入,能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与情绪联想能 力。

    8.改编曲调练习

    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节拍概念更深刻,可以在教学中作改编曲调的练习。如:《北风吹》选段,

    (附图 {图})

    (附图 {图})

    改编后的曲调有力量,与原来曲调风格气质反差较大,感受到节拍的不同,便会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音乐的变体。

    9.背写曲调练习

    音乐也要背写?最初学生会感到惊奇;好象只有语文、外语才能背写,难怪有些学生曾经用汉字背读法, 背了一晚上的“五五五 五五五三五 六五 三二三五”(即《卖报歌》的曲调)结果一事无成。事实上,如 果学生有了基本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完全可以从背写乐句发展至背写乐段,要使学生有自信的 能力感。

    10.听词记谱(熟悉的歌曲)练习

    这个综合性练习,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已知的乐理知识。只给学生一个歌曲的主音唱名,其余旋律的音高、 长短、强弱,可由学生凭记忆去根据歌词填写出旋律。这练习可建立起对大小调式概念的理解。最初,学生会 感吃力,但如果注意了乐理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学生是会有这个能力的。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 认为,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 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 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 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 ,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 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1.解放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 乐呢?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 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2.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 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 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3.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 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 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4.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 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5.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 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 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 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6.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趣;方法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丰富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下面将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初中生的情趣很重要,方法也很多,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这里略举两例:

(1)课前准备,音乐引入。音乐课的课前引入是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例如《大海啊,故乡》这堂课,放一些海边的音乐,如轮船的汽笛声,海鸥的叫声,海浪拍打海面的声音,随着音乐响起,学生完全的放松去畅想音乐带来的画面,也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感觉在大海妈妈的怀抱之中,有种依靠的、呵护的感觉。这样学生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也为下面进行的环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2)故事穿插,感受音乐。音乐作品题材广泛,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在音乐课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音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欣赏《十八相送》时,可以先设定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吗?或者让学生课前根据音乐自己编排一个他们所理解的歌舞剧,自己再点评,然后再欣赏《十八相送》,谈谈他们给乐曲的理解,是否能感受到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教师再对乐曲知识的补充。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故事的凄美以外也能感受到乐曲所带的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思维的形成是“以感知、感觉和表象为基础的”。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音乐相关场景,如在学唱《难忘今宵》,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用歌曲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用朗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想象歌曲所描绘的温馨、浪漫的图景。激发学生对歌曲的表现欲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创编,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三、聆听音乐丰富初中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审美不同于其他绘画、雕刻等艺术审美,审美工具是耳朵,审美需要一段时间的过程。例如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让学生感受京剧,学生们兴趣肯定不是很浓厚,为了加深学生对京剧给的了解,可以播放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这是一首加有京剧唱腔的流行歌曲。同时这首歌曲有很多戏曲的元素。这样丰富学生听觉,感受到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聆听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严谨有序、层次清晰、起承转合的音乐形象。也巧妙地把课本中的所教所唱的歌曲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这样可以调到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培养。

四、寓教于情培养初中生的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新的初中音乐课本选编的歌曲和乐曲,有表达孩子们志向和情趣的,有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的,又有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反复的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上课时要以曲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

五、介绍音乐文化提升初中生的审美底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和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有文化的音乐才会有厚度,了解了音乐的文化才能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音乐去感受音乐相关文化,或者通过感受音乐相关文化而进一步学习音乐,都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底蕴。

例如:学习《十送》除了会唱以外,带领学生了解和歌曲相关的知识从感情思想得到提升,《十送》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在感受新颖而高雅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理念,提出几点见解。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如在《行进中的歌》一节中,学生进教室的时候就听到我放的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感到很新鲜,这节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踏上几步,再由我的组织下让学生整齐地跟着音乐踏步,用自己的行为来体验音乐,从中体会音乐的力量与美的熏陶。

三、运用“体态律动”,让音乐之美化为学生自身之美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领学生去感受、表现音乐美的最直接的手段。以往的歌唱教学的一般过程是纠正演唱姿势,正确运用气息,恰当的咬文吐字及用语言去启发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快乐教学要求歌唱中适当地加入身体语言,以一种歌表演的形式来演唱。例如: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配上具有行进感的动作;较抒情、缓慢的歌曲则可用舒展、优美且简单的舞蹈语汇;而歌唱轻松、活泼的歌曲时身体则可随音乐自由、欢快地摆动等。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我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我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用体态感受音乐之美,并自然而然地化之为自身之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借助环境之美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布置、音响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碟、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价值。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设备主要体现的是音响美,所以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播放,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等。

因此,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自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深刻感受生活无处不美。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之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从而真正体会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定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及《解读》

[2]《中学生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邵祖亮徐绪标主编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课程;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如: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需与文化知识一样开展教育。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教育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音乐课程的安排有着一定的时限性,甚至到了初三年级,音乐、美术等与考试不相关的课程都采取停课。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设备等条件下,开展高效的音乐教学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时展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能够凸显社会价值的音乐课程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反映教育教学或者建构文化的最终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有着指引的作用和意义。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又称三维目标。在知识经济时展下,初中音乐课程文化目标应向多元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促使学生之间与社会的适应感,推动两者的和谐关系形成,提升综合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多样的感受、体验,诱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增强音乐的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还应包括教学中多元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借以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关系的形成,符合目前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谐”。而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对音乐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演奏,总结相关的音乐方法、技能等,来提高自我对音乐的认知,最终促使音乐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

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认为:“在学校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学生容忍与接纳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以获得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音乐课程文本的教育目的在于反映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这里既包括对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展示,同时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国际上一些优秀文化的展示。如:中国音乐按地区可分为:东北音乐代表作品:号子、小调、秧歌,民间乐器有辽宁鼓乐;华北音乐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民间器乐河北吹歌、晋北鼓乐等;还有华东音乐、华中音乐、华南音乐、西北音乐、西南音乐等等,都拥有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民歌和民间器乐。

此外,我国还是个多民族大国,有56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音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音乐,单单民歌就有芦笙调飞歌、盘歌、嘎百福歌、游方歌、酒歌、苦歌等多种形式,代表作品有芦笙叙事曲《诺德仲之歌》、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等;还有以宗教为主题的音乐等等,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国际上的音乐更是多种多样,因此,在音乐课程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求,吸收多元化的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实施多元化的音乐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学生本身的资源,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音乐课程时,结合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两方面来构建。

第一,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思维空间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的体验、感受、实践过程中,增强对音乐课程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逐渐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与技能。第二,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应该力争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构建伙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样性的,除了上述的身份外,还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的协调者、班级的管理者、教学的促使者等等,努力开展各式各样的音乐课程来丰富音乐课堂,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技能的形成。

总之,课程的产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实施过程等都需要依靠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现如今是知识经济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样的人才,注重的是“和谐”。因此,初中音乐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文化,借以来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三、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与理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责任感。在这一训练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复习、检查以及知识拓展工作。教师应巧妙地将美的旋律融人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从而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可通过指导法与示范法来让学生学习与体会,向学生展示歌唱中的姿势美,发声中的技巧美,吐字与咬字的形象美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再现。这样,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练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如教学《雨花石》时,教师先让学生发声练习,然后新歌教唱。学唱歌曲第一乐段时,让学生小声跟琴声唱,找出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情绪,讨论应以怎样的感情来演绎这一段歌词等,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壮烈美、深情美,体会到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领悟音乐艺术之美。

四、利用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

篇7

德国艺术歌曲教学赏析针对欧洲艺术歌曲这一概念,人音社八年级第七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除门德尔松的同名歌曲外,《西班牙女郎》和《重归苏联托》均不具有可以信服的艺术歌曲风格.故我首选舒伯特所创作的《小夜曲》以及《魔王》作为本单元的补充,加上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一定要亲自尝尝。”艺术歌曲教学的关键,就是引领学生不但要品尝还要吸收它的营养,使之成为可以评估的教学效果。我通过欣赏、唱、奏以及肢体行为,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欧洲艺术歌曲的独有的艺术魅力。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一首女声独唱的歌曲,其歌词是出自德国浪漫派诗人海涅的同名诗歌,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谱曲,美妙的诗句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加入女声甜美的音色,再配以精致的钢琴伴奏,犹如天籁。欧洲艺术歌曲是作曲家往往是根据流行于那个时代的著名诗人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而谱曲;注重心灵的深刻体验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优美的旋律与诗歌紧密而细致的完美吻合;伴奏音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和声衬托,而是编配了精致的钢琴伴奏织体及音色,在情境的渲染和表情的刻画中都达到了唯美的高度,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值得指出的是,旋律和伴奏是绝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对演唱者的声音技巧和艺术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采用美声唱法演唱,此间歌唱家对各民族母语的表情性价值的准确把握不容忽视。

说到艺术歌曲,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他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中最著名就是本首《小夜曲》。在教学上用这段美妙的歌声引领学生从艺术歌曲听觉的美感体验入手,对它的审美特性逐一赏析。

一、歌词与伴奏

舒伯特小夜曲的歌词,采用了德国诗人莱尔丝塔勃的诗篇。黄昏和夜晚,这是情人出没的世界,如果说黄昏中的美妙是朦胧的美妙,那么小夜曲美妙的色彩就在黄昏之中。这从心里说出的旋律,其场景仿佛是男子拿着曼陀铃在心爱的姑娘的阳台下,仰望着她的吟唱。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音型与和声织体模仿曼陀铃的弹奏,小调温暖的和声色彩在意境渲染和表情刻画中都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对欧洲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通常有忽略音乐伴奏的现象,其伴奏与旋律不可分割的艺术价值必须得到尊重。

钢琴伴奏的呼应作用就犹如绘画一样,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整体情境的铺设或启到戏剧性转换的渲染。而乐句间出现的钢琴伴奏,则像是心爱的女孩在内心的应答。其更高的艺术价值恰似生活当中人们的对话,透应出心爱之人他们彼此用心灵呼唤对方的艺术效果。

二、演唱

对艺术歌曲的演唱若能实现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仅对普通的演唱者甚至是歌唱家也会提出较高的艺术要求,各国的艺术歌曲其艺术风格都是在本民族的母语独特的语言价值基础之上成就的,所以必须要用其母语来演唱。比如,舒伯特另一首洋溢着母亲对孩子充满无限爱意的《摇篮曲》,就阐示了民族语言与旋律音调丝丝相扣的音乐表情。意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歌曲的审美能力,使之建立对艺术歌曲的鉴赏标准。如果用汉语来演唱,无论从口腔的发音还是从语音语调上,都不能与本民族语言产生的艺术效果相媲美。

三、旋律

《小夜曲》中的三连音不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在演唱中,时常会唱的很不均匀,前十六和后十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说节奏”的办法往往奏效,如我们母语中:“爸爸的、妈妈的、爷爷的、奶奶的”等都是三连音的节奏划分,无论击掌或其他方式的演奏,学生学起来自然容易。使学生更能准确地体验旋律朴素自然,犹如说话般的流淌,令学生们体验到大师们在乐思的使用中如此自然而高超的智慧。

任何一部作品中音乐要素的运用都是多样性的,转调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讲解旋律转调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聆听对比同名大小调不同和声色彩。旋律A段为d小调,和声色彩柔和暗淡,表达了一种朦胧的、温暖的情感;B段转到同名大调上,色彩变得明亮,语义的表情性上变得激动而真诚,由于语言的节奏变化,产生出与歌唱性的风格迥然对比,好似作者笔下的男子从心田流露出的真情独白直至推向全曲的。

舒伯特的另一首艺术歌曲《魔王》是18岁的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的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我向学生呈现引子中既赋予动力的钢琴伴奏,意在形成教学环节的静与动的过渡,在此体验该作品的戏剧性。引子的作用是,即将要发生的戏剧性的预示对欣赏者的心理产生了暗示作用。

通过欣赏,《魔王》音乐的叙事性和戏剧性是鲜而易见的,尽管我们会有语言上的障碍,但歌唱家用细腻的转换角色的嗓音,为我们展现了角色间强烈的戏剧性冲突,钢琴伴奏模仿持续不断的急弛马蹄声和仿佛夹杂着风声的三连音的运用,诗歌里儿子、父亲、魔王、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环境中的内心独白,使我们感受到他独有的艺术魅力。在对《魔王》的赏析教学中,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对人物角色而产生的音乐的戏剧性展现,进行体验和感受。然而,作为叙事歌曲其故事的完整性与音乐一切成因果关系是不容割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整体赏析这部作品。我将引领学生和我一道采用在音乐的伴奏下分角色来朗诵歌词,父亲――焦急不安但又充满安慰的口吻;儿子――无比紧张和恐惧;孩子幻觉中的魔王――诱惑、怪诞,时而甜美如歌,时而狡黠凶狠,而叙事者的语调则是客观、介绍性的。通过分角色朗诵、聆听,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叙事性声乐作品其角色间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一个价值――审美体验价值中,就要求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而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48-01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音乐的学习更是要以感官的直接印象为出发点,这启示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非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作出努力。

1.利用音乐作品本身来构建教学情境

音乐作品本身蕴含着作者或者时代的丰富情感,具有一定的叙事性,通过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便能使他们很快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初步的领悟。例如,在欣赏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时,教师可先对作品所描绘的故事情节进行讲述,学生便对故事情境在心中有一个各自的想象:两军交战,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这时教师可进一步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再想象、再创作,这对于拓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由教学的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情感大门向音乐作品打开时,作品中知识性的东西便自然而然的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能自发的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并从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技能。比如上文提到的《十面埋伏》乐曲的欣赏,当学生听到戛然而止的琵琶声后,纷纷热泪盈眶,仿佛盖世枭雄项羽自刎于乌江的场景就发生在眼前。对于此类音乐作品,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计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活动情境中使用丰富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借助语言我们可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语言帮助学生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意蕴。通过语言的描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感知效果。教师将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感情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对于作品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中。

学习一首歌曲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带领学生共同进入作品意境。朗诵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方法,在朗诵时,教师要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其中,注重情感的流露、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从而由声音传递出的韵律感染学生,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来构建教学情境。歌曲《盼》是著名的四川民歌,主要表达了战争时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歌曲的歌词,通过柔美、喜悦的的语调传递给学生一种人民爱的情感意蕴,同时激励学生树立爱党、爱人民的高尚品质。再如十大名曲之一的《渔樵问答》,教师可先用意味深长的语调朗读歌词,为学生创设一种飘逸脱俗、神情洒脱、悠然自得的意境,然后在曲目的欣赏中与学生共同体会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对摆脱尘世羁绊的强烈愿望,最后,随着曲调的渐渐消散,仿佛故事中的人物真的归隐到了山林之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作品的表达定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3.以实践和表演活动充实教学情境

实践活动和表演活动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实践和表演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学生从心底真正的喜欢上音乐作品。

2013年春晚上宋祖英和席琳・迪翁演唱的歌曲《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江苏民歌,这部艺术作品集中体现的是江南人文风情的阴柔美,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情境,指导学生分别扮演作品中的花朵、游人、座椅、小草、大树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仿佛大家都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景色之中,在这美景中,人们纷纷尽情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一起憧憬着美丽的未来,在歌曲的部分,扮演小草、大树等角色的同学随着大家一起歌唱,便更能完整的表达出江南的美与人文风情。这样的情景交融、人曲合一的教学情境,必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在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编入《茉莉花》的曲调中,如"好一朵美丽的栀子花…",这既加深了学生头脑中乐曲的印象,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4.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教学情境中

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都是有差别的,因此,借用生活经验来构建音乐作品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架设音乐作品通往生活的桥梁。这种教学方式类似于模拟生活,使课堂学习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情感体验,既加强了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效果,又突出了学生对于作品情感的体验。

篇9

一、情景鉴赏,解读内涵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对理解音乐作品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须采取一定手段帮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主旋律,解读内涵,促进理解。情境鉴赏的方法能够将音乐与图片、视频、动画和文字等结合起来,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示作品中的意境,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全面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从了解作品开始,逐步实现感知和解读作品,感受音乐魅力。

教学案例:《念故乡》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大多也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对思乡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很难对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用费翔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云》作为情境鉴赏的导入,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禁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曲下来,学生内心已小有波动。随后,播放了课前准备的一段视频,解析了《念故乡》的种种意境:美丽的蓝天下微风徐徐吹来,带来了丝丝乡愁,也送来了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多么令人怀念,而今漂泊在外,孤独悲凉,每一个画面都相应地配上了一句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境相重叠、融合,与优美的旋律一起营造出了淡淡的思乡情,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仿佛对歌曲中表达的那种流浪的艰辛与孤独、思念的苦楚感同身受。

二、比较鉴赏,理性审美

比较思维就是对两种相近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找寻事物的异同,并发现其本质与特性。比较思维在初中音乐的应用催生了比较鉴赏法。比较鉴赏能够有效拓展审美空间,将学生的视野由一个作品扩大到多个作品,并且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意境的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情感渲染有什么细微区别,或者对于同一个作品,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的特点,对比之后发现歌曲在不断被传唱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将音乐鉴赏由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过渡,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三、想象鉴赏,升华情感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之上,对脑海中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音乐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不容小觑。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只是音乐是纯粹的声音艺术,无论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其情感表达如何具体、明确,都受表现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完全呈现出来。这便在客观上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丰富和完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隐含信息,与艺术家一起共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为了引导初中生的正确想象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古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再配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进行有组织的想象,升华自己的情感认识。

教学案例:《哦,林中那间小屋》

篇10

关键词: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和声;曲式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音乐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什么?一年的音乐鉴赏课学下来,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了吗?我们在教学中,介绍一部音乐作品,介绍作品背景、作曲家背景、所属流派、曲式结构等等,附加一大堆演奏视频。觉得这样就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的知识。殊不知,这种教学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让学生自己去找也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这些只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辅东西,我们也可以称为导学。在高中音乐鉴赏中应该从音乐本身去探究,探究各种音乐要素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不同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节奏、曲调、和声等。在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音乐欣赏的阶段。尽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音乐的感悟也不同,但这些要素属于音乐鉴赏的初级阶段。高中音乐鉴赏应该从更深层次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节奏

在给学生讲音乐要素的时候,提到节奏,我是这样给学生介绍的:在拍号、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我分别打了两小节节奏型,第一种,四拍子,用切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组合;第二种,简单的四分音符四拍。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就说第一种欢快一些,第二种舒缓一些。的确,不同的节奏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一般来说,密集型的、快的节奏令人兴奋或紧张,舒展的、慢的节奏给人安详从容的感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与节奏相配合的其他要素,如音区、力度以及音色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节奏就是不同时值音符的组合。而旋律就是把节奏中的“”换成了不同的乐音。在音乐鉴赏中,我们也可以抛开旋律单独来欣赏节奏。如非洲鼓乐,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给学生介绍重音位移、节奏错位、复合节奏等不同的节奏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非洲音乐中节奏的重要性,知道复合节奏、即兴、反复是非洲黑人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西安鼓乐、爱尔兰的踢踏舞、流行音乐中的B-box、汉族民歌中的劳动号子等,都是体现节奏在音乐中的应用。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恐怕是STOMP乐队演奏的《破铜烂铁》了,“Stomp”意为“实物敲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没有一件传统意义上的乐器,他们把身边的日常物品都纳入到“乐器”这一概念中来:扫帚、水桶、棍棒、篮球、报纸杂志、锅碗瓢勺……一切能敲击发声的物品,都在他们幽默而即兴的形体带动下发出款款踏的节奏。没有昂贵的乐器,没有雅致的服饰,没有辉煌的舞台环境,但扑面而来的是生命的旺盛活力和生活的质朴气息。

二、旋律

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任何人在听了一首作品之后,首先记住的就是旋律,它是可以由我们哼唱出来的。但旋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好听与不好听之分,知道不同的旋律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少去关注为什么好听,为什么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果说小学、初中阶段已经能感知不同的旋律带来的不同感受了,那么高中阶段就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旋律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不同的感受。提炼一下我们会发现,在很多的歌曲中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弛,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进行曲在旋律上则采用弱起上行四度,在革命性的大调式歌曲中通常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号召性,如《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使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弱起上行的四度进行在慢速抒情性的乐曲中则具有一种冉冉升起的,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与憧憬的感受。如《索尔维格之歌》《三套车》等。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高亢宽广、起伏跌宕、委婉动听的旋律,最具特点的旋法是以两组纯四度为基础,即双四度框架,表现陕北黄土高原音乐粗犷、炽烈的情感,如《脚夫调》。在欣赏的过程中划一划旋律线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提问:“旋律有什么特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情绪感受?”这些问题就不用担心学生回答不出来,也不用担心冷场了。

三、和声

西方音乐中《音乐从古典到浪漫》这一节的内容总是让我很纠结,总感觉自己的能量理不清、讲不清。介绍古典主义音乐应从时代背景开始、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征方面着手。浪漫主义也是如此,然后进行对比。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能初步感受到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同:古典主义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美,旋律上追求优美流畅、简洁易记,带有德奥民间音乐的歌唱性;而浪漫主义感情奔放,充满幻想,主张音乐与诗歌、戏剧等艺术相结合,提倡标题性,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达,重视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提取素材。但是凭借这些主观的印象很难判断纷繁复杂的音乐作品到底属于哪一个乐派。一直在思考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更理性地去分析,而不是完全依靠主观感性的判断。前不久的一节观摩课让我茅塞顿开,利用音乐的要素“和声”去给学生分析。如贝多芬早期的作品《悲怆》与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对比,不难发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区别:古典主义规则重复、追求完美的和谐,伴奏处于从属地位;浪漫主义扩张而富有旋律性,整体协和融入变化音,不再屈居从属位置。这样再让学生听辨这两个时期的作品,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更多一点、更理性一些。而这之前我一直认为音乐和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显得太难、太专业,因此在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

四、曲式

时间上的形式称为“曲式”。一部作品无论怎样的形式,必须是在时间中展现、在听完全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它的全部结构是怎样的。对于曲式,高中的学生并不感兴趣,介绍回旋曲式时我是这样跟学生介绍的:回旋曲式是一个超级无敌巨无霸的汉堡包,主部旋律就是面包,不同的插部代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包+生菜+面包+肉+面包+鸡蛋+……+面包。这就像回旋曲式的结构A+B+A+C+A+D+……+A。这样介绍后再欣赏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就事半功倍了,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再让学生听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学生就会自己探究出它的回旋曲式结构,这样的学习也为学生了解贝多芬是一个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物提供了一些线索。

把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和影片《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即将下沉时四位乐手演奏的场景联系起来,他们演奏的形式就是弦乐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这样就赋予了弦乐四重奏鲜明的形象,学生自然就记住了。

通过维瓦尔第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春》,学生了解了协奏曲就是一件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重在突出这件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征的一种演奏形式。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当你告诉他们《梁祝》也是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再给他们听一段大小提琴一问一答的片段时,协奏曲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但《梁祝》采用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由长笛引出鸟语花香的引子、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共读”“长亭惜别”,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再现部“化蝶”,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年序曲》采用的也是奏鸣曲式。

在大部分的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介绍作品的时候强调作品中重要的音乐要素,或者在介绍某种音乐要素的时候,可以补充更多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远不止这些,怎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总之,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篇11

[关键词]音乐渔歌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71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音乐教育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音乐教育的资源宝库,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资源,创建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

一、渔歌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1.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东渔歌历史悠久,古代D民们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唱渔歌。渔民们从婴孩时开始,就听到妈妈在织着渔网的时候唱渔歌,等待男人归来;年岁稍长,就会在劳作和休息时跟着母亲哼唱,在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的时候,听到人们在歌声中唱出更多悲伤、喜悦、祈祷、调笑、轻诉;当长成一个正当年的小伙或姑娘时,就开始和意中人唱那对歌斗歌的调子。如今,惠东渔歌还顽强地生长在生活的角落、出现在报纸的油墨和电视的色彩里。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唱渔歌的习俗,在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等场合,人们还会请来渔歌手。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渔歌的保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渔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有利于渔歌的传承。教师整合与创新渔歌课程资源,发扬与传播渔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了解渔歌文化,培养其热爱本土音乐的意识,激发民族情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丰富音乐教学模式

渔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实现了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将渔歌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带领学生到渔村实地采风,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体验音乐来自于民间,搜集音乐素材,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统渔歌音乐搬进课堂,丰富了音乐教育模式,保护和发展了渔歌音乐。

二、渔歌文化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措施

1.整合与创新课堂内容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渔歌音乐文化,大胆创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创新,音乐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即兴音乐表演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惠东渔歌歌词深入浅出,通过叙事、叙人、叙物、叙情来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语言纯朴、修辞简练、源于生活,均为渔民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应指导学生为渔歌旋律编歌词。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教师应指导学生为渔歌歌词作曲,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教学渔歌情歌时,教师鼓励学生演唱情歌,让学生为歌曲编舞或即兴伴奏,享受渔歌的美感,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探索、感受惠东的民俗民风,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原始渔歌的基础上改编创新教学内容,与中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

2.在体验中感受渔歌的艺术美

音乐课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陶醉于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播放有关渔歌的视频,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多层次了解渔歌文化,形象、直观地感受,通过学唱、演奏渔歌,给学生视听感受,体会渔歌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3.加强课外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惠东的风俗人情和地理文化中,组织学生对渔歌调查研究,打破课堂教学有限的空间,开放探究环境。例如,在教学渔歌时,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渔歌形成的地理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聘请艺人到学校进行渔歌表演,讲解渔歌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渔歌音乐艺术,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欣赏渔歌的艺术魅力,认识到音乐与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成立惠东渔歌业余歌唱队,组织开展渔歌对唱比赛,组建渔歌创作小组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总之,惠东渔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着惠东的历史和文化,将渔歌作为音乐资源,引入中学音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提高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吴英莲.试析惠东渔歌[N].韶关学院学报,2011(11).

篇12

关键词:音乐课;德育;结合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使学生素质逐步得到提高。然而,音乐课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还能建立学生的正确审美方式,让中学生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德育:

一、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应以学生为本,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学生建立良性人格。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十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如“一送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啊!几时人马再回山?”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在演唱时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达到了德育与音乐的完美和统一。

二、在欣赏教学中,注重体验和感受

在感悟音乐作品动人力量的同时,要渗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教育。《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耳聋时创作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他在音乐中为我们展现了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场面。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和意志,也让学生在欣赏这部伟大作品时,感受到了一种向前冲击的力量。贝多芬那种顽强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那种百折不回、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质,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

三、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感恩教育

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孝”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对父母的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根本原因是对父母感恩意识的缺失。在音乐课上,我有意识地通过学唱《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等,让他们感受生儿育女的艰辛,感受妈妈伟大的、无私的母爱。很多孩子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表示,要爱妈妈,要关心妈妈,长大后一定要报答妈妈。通过这一系列的说、唱、听、赏,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起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的情感。

四、音乐课上,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和谐人际习惯的培养

和谐的人际习惯是形成良好道德的基础。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和谐习惯作为人格培养的首要目标,尽量消除学生的对抗习性。在音乐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于一些疑难的乐理知识采用小组讨论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形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调动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德育教育

篇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篇14

【关键词】 音乐教学;育人;素质教育;乐趣;

在音乐中改造学生的情感,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艺术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应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陶冶,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也就是说,让音乐课堂成为爱与美的课堂。

首先,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关键。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品德的养成也离不开生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去感悟。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的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摇篮曲》一课,教师可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妈妈的特点,准备几个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范围内选取适当的内容,可以是儿歌、寓言、童谣、谜语、神话等等,也可以是孩子自编的故事。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其次,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再次,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第四,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神奇、美妙的音乐,像阳春白雪润物无声,陶冶人们的情操;像高山流水奔流不息,净化人们的灵魂;像空山鸟语使人愉悦,热爱生活;像旱天雷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音乐的魅力无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高低贵贱、人们都喜欢她,都能从中得到教益。甚至一个数都数不清的弱智儿童,却能指挥交响乐团在国外演出,取得极大成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同语种的民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当今世界,人们更是把音乐视为精神营养品,一刻也不能离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