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

目前真实经济形势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目前真实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对美贸易大量盈余,日美贸易磨擦日益激化。1985美日等国签订的“广场协议”,直接导致日元急剧升值,东京外汇市场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240一直降到l:150。对于以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崛起的日本来说,出口受到沉重打击。为了防止国内经济受到升值的影响,日本政府配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消除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带来的通缩效应,同时,为阻止日元继续升值,日本银行从1986起连续下调贴现率,由5%下调至3%,并持续数年。由于这种宽松金融货币政策,企业资金筹措容易,社会资金流动加快,大量低利剩余资金开始寻求回收期短、收益率高的投资对象。过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异乎寻常地上涨,由此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现象。而且,在超低利息率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所筹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积极地参与股票和土地的投机活动,从而也为泡沫崩溃后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埋下了隐患。

泡沫总是要破灭的。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日本银行从1989年中期开始紧缩银根,于1990年8月将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到6%。日本银行的决策立即反映到了市场上,从1990年9月开始,股市开始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也开始崩溃,东京、大版等大城市的地价开始大幅下跌,泡沫经济迅速崩溃。日本政府的本意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有秩序地回落,使经济泡沫逐渐收缩,但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过猛,导致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突然破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治疗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遗症让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期,货币政策力不从心。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金融系统的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银行虽自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然贷不出去的原因。当局将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达很高,但商业银行贷款却不断减少,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当局由于惧怕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长期维持低利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实施的时问和幅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而在意识到经济中的泡沫之时,采取了过于猛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金融系统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给经济留下后遗症,所以我国应对这一轮通胀、资产价格上升切不可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首先,在治理目前通胀问题上,可以从汇率方面入手帮助我国国内解决通胀问题。在关于人民币该不该升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形势来分析,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但又要抑制通胀的话,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二是通过外汇管制。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短期内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此外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加,央行票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央行需要支付的利息也随之增加,增加央行的债务负担,这种方法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能控制一时,通胀压力始终存在,随着国债的到期,这种压力会被释放出来。外汇管制方面,其只能限制热钱的流入,而不能限制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两个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热钱就会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入中国,从而抵消外汇管制的效果。

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又要让中国经济不出现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可能,但在长期却不可能实现。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最佳选择是人民币缓慢升值。

其次,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刚刚公布的五月份CPI数据。五月份的CPI增幅5.5%,统计局声明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占比64%,房价上涨占比20%以上,这两项加总就占比接近90%,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供给性的,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中最重要的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但这是属于周期性,根本上无法避免,目前的紧缩银根政策是达不到将猪肉价格降下来的。现在的信贷规模已经跟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规模差不多,以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我国仅使用总量控制的紧缩政策是不行的,对货币量进行“一刀切”,会使得中小企业贷不到资金,经营活动面临困境,甚至导致我国滞涨的发生。央行应该将总量控制的政策变成优化结构的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要通过财务杠杆将社会资金引导到新型产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面来增加供给。其实目前中国最担心的应该是房地产市场,食品价格有涨有落,是周期性现象,这部分不用过分担心而且政府也无法控制,但是房地产泡沫问题如果一直存在就会导致租金的价格上涨,进而蔓延零售、服务业等流通领域使价格上涨,此外租金也会让劳动力成本增加,会推进其演变成为一般性的通货膨胀。从日本的教训中也应看到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危害之大。

篇2

【关键词】经济信息;共享

1.平台概述

经济监测预警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基础。对经济形势、经济环境、经济要素、运行态势的准确把握,是经济运行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基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就是要提高经济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建设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能力的需要。项目建设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宏观经济监测预测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资源、方法、研究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和展示。这将有助于发改委及有关厅局及时了解全省经济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有助于省委省政府准确、全面、及时把握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发生的新问题、新特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1 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横向联结省直相关部门、纵向联结省市县发展改革系统的业务平台,有效整合已有资源,汇聚各类经济运行数据,形成集经济运行调查、监测预警、预测分析、区域经济分析、重大领域和行业分析、政策模拟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整合各有关部门经济运行数据资源,及时汇集共享经济运行数据,实现数据报送的制度化、网络化和常态化,为经济形势分析、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2 平台建设的主要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省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总的来讲,我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都在加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加强全省经济运行监测,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及时、快捷、如实地掌握第一手经济运行信息,对于省委、省政府科学判断全省经济形势,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发挥省发改委的牵头作用。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三是有利于企业表达需求和了解宏观经济形势。

1.3 数据量估算

根据本项目“三库五大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经验估算,系统数据基础总量约200GB,每年更新数据量约25GB,月更新量约2-3GB,上下浮动范围10-15%。

2.项目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2.1 社会效益

建立一套能够快速、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具有分析预测及政策模拟等功能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宏观经济信息,提高经济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和依据,更好地转变和发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公共职能,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省委、省政府应对各项挑战,促进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效益巨大。

2.2 经济效益

建立江西省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大大加快信息交流速度和信息传递速度,使各地区、各部门能够随时随地地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态情况及问题建议迅速反映到决策中枢,并通过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析,通过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使决策者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真实情况,极大地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水平,降低决策成本,减少失误。

3.影响平台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

3.1 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我省统计、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海关等不同系统机构已形成本系统的经济信息系统。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及项目建设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政府资金投入分散,信息资源及配套设备相互重叠。特别是近年以来,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借助政府信息化浪潮,以拥有经济信息的规模和数量体现实力,争资金争项目更加明显,无法协调,在客观上给信息资源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2 信息来源问题

由于经济信息资源相关各级各部门目前自身的信息来源、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更新周期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市场化运作的经济信息提供商的数据来源则更加复杂,建立经济信息省级监测预警和数据共享平台不可避免会遭遇信息来源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冲突的情况。此外,为保障数据提供商利益,所有的商业数据都涉及到版权问题,因而难以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的经济信息资源共享。

3.3 数据库规范化问题

根据目前现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经济信息资源大多源于各职能部门自行开发建设的系统,这部分数据具有我省特色,价值很高。此外,我国也有专业数据提供商提供有关经济信息数据库。然而由于各类数据库都是不同时期,根据本部门业务需要而建设,并没有完全采用统一的规范性语言和标准,造成了经济信息整合共享平台转化的困难。

4.平台建设措施与对策

4.1 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和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经济信息资源主管部门,要联合各成员单位,制定平台建设规划和计划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布局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加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有关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具体操作和实施;理顺和健全经济信息管理体制,建立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经济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按照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学科管理办法,对各实施单位承担的任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4.2 加快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的建设

由于全省经济信息共享平台的成员单位隶属关系不同,其数据格式均不相同。特别是自建特色数据库,都是根据本系统需要而建,缺乏规范统一的制作标准,为数据库在平台上整合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在对历史已形成的数据库尽可能改进和完善,使其尽可能一致统一的基础上,采用ISO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我国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研究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实现经济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检索、存储服务。

4.3 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机制

科学的共建共享机制是推动平台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的基础支撑就是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在管理协调成员单位利益分配中坚持的原则是:谁服务谁受益。为了进一步提高各成员单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保障成员单位的利益,不论信息资源在何单位,谁向用户提供直接服务,所获得的服务收益和补贴向谁倾斜。其次,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只有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才能调动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愿意把自己的信息资源放在平台上整合共享,推进全省经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5.项目总体建设方案探索

考虑到项目相关各单位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一,部分单位运行维护力量薄弱的现状,项目可采取“省级集中、联合协同、统一软件、分级使用”的建设模式,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所有系统软硬件全部部署在省信息中心应用机房,以节约建设投资,提高管理效率。

6.项目风险和风险管理

6.1 风险识别和分析

一是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业务建模和大部分需求分析、少部分设计,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资金保障不到位,组织管理力度较弱,项目目标不清晰,项目范围不明确,项目使用单位相关人员参与不够或者沟通太少,需求沟通不充分,工程项目管理事权的梳理和分析缺乏支持。二是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以及为了验证设计而进行的少部分实施工作,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需求变化,业务整合风险,对工作量估计比较乐观从而导致进度风险等。三是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大部分实际施工和测试工作,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人员能力的风险,项目范围改变的风险,项目进度改变风险,人员变动的风险,项目组内部沟通协调风险等。四是收尾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部署和调试。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质量不满足要求,部署问题较多。对于一些信息化水平比较弱的单位,项目实施难以推进,实施后期,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在线用户增多,系统反应速度下降,用户满意度低等。

项目中宏观经济指标数据的采集报送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面是本项目建成后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分析、监测结果,对政府宏观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为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发挥积极作用。

6.2 风险对策和管理

项目中的风险不能全部消除,只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规避,或者缓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识别各种风险,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消除这些原因来规避一些特定风险的发生。本项目的风险集中在组织管理、需求明确以及资金保障方面,因此相对应的,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项目组构成并细分职责;由经验丰富的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交流,在业务建模阶段让用户积极参与,从而了解并确定真正的需求;目标系统的模型或DEMO要反复演示和获取反馈,直至用户和设计人员都达成共识为止,要有认可的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做好变更控制和配置管理。此外,还需要加强资金保障,本项目架构大,建设阶段多,必须保证资金到位以推动工程按计划实施。

针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事件,开发风险管理表,表中列明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实施应对措施。过程可以参照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在数据报送方面加大协调力度,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落实经费保障,在项目建设、运维等方面给予各相关方经费上的支持;

(3)进行调研,确定流动原因,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险管理计划。

(4)项目开始时,做好计划一旦人员离开时便可执行,以确保人员离开后项目仍能继续进行。

(5)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

篇3

 

一、虚拟经济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经济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国内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却相当多样化。其中,毕芳(2005)总结出17种定义,而张小瑛将诸多定义汇总成13种观点,成为目前较全面的总结。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从政策层面明确了虚拟经济的地位和意义。从语义上讲,虚拟经济与virtual economy是严格对应的,没有歧义。但是,中国学界所称的虚拟经济并非西方学界的virtual economy,Ill而是Fictitious Economy。

 

西方学界有三个不同概念在汉语中都译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其中,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有称之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Vi8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2】从理论研究角度考虑,三个不同的英文概念应该对应三个不同的中文概念。然而这种“三合一”的状态却延续至今。

 

目前国内学者提到虚拟经济时,基本上都是指第一种概念,即Fictitious Economy。而事实上。在语义上与虚拟经济最为匹配的是Virtual Economy。之所以出现这种错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Virtual SPA)If—和Visual Economy的研究在当时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涉及经济学领域的更不多见,因此出现了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随着后两个“虚拟经济”研究的发展.特别是Virtual Economy成为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后.中外学界在基本概念上的矛盾也更加明显。

 

将所有国内虚拟经济的定义进行综合比较后。

 

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与西方学界的金融概念基本一致.主张在国内外一致的研究平台上进行工作。另一种认为虚拟经济是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概念。是以观念为基础的定价方式。[3】

 

前者侧重于从实践划分的产业范围入手,在外延上定义虚拟经济.后者则侧重于从内涵上定义虚拟经济。而一般来说,只有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出发才能够较准确地定义概念。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发现目前对虚拟经济的诸多定义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核,只是角度不同。这也是中国虚拟经济研究在概念不明确的基础上能够继续进行的原因之一。

 

西方学界定义的虚拟经济概念是以金融为主体的。至于房地产业的虚拟化,某种程度上就是属于大金融概念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是其延伸。

 

其他各个方面与金融的本质并不矛盾。现实在发展。金融的外延也在发生变化。金融经济概念的扩展基本可以等价于虚拟经济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刘骏民所作的广义概念可以作为共同的研究基础。即: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化房地产等研究领域。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含义虚拟世界经济是指与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虚拟世界指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等所构成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则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前者主要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进行定义.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还包括企业的虚拟化运营等生产性概念。现阶段虚拟世界经济的主要支撑是消费性产业。即网络游戏和社交类网站.因此通常所说的虚拟世界是指其狭义的概念。

 

虚拟世界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它主要包括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前者包括Second life(简称SL)之类的网络游戏【4】

 

及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人们没有统一的目的和任务。更类似于简化版的现实社会,沟通和交流是其本质内容;后者包括World of Warcraft(简称之类的网络游戏。其通常有明确的主题,是娱乐的方式。与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问题包括其内部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也包括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层面发生的联系。虚拟世界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特别是在虚拟现实世界中,这些内部的经济系统通过两条重要纽带——真实身份与货币关联,与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

 

真实身份是历史的产物。在Facebook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出现之前.虚拟的身份是虚拟世界的特点之一。人们通过自由选择的角色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是非常薄弱的。但是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所构筑的社交网络。这种真实性使虚拟世界的经济体系更加稳定,也使虚拟世界的经济现象与现实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货币关联使虚拟世界中积累的财富更易转化为现实财富。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人们获得的虚拟世界货币可以按照固定的“汇率”兑换成现实的货币。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人们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平台出售虚拟世界的货币换回现实货币.兑换的标准则是随供需变动的浮动“汇率”。

 

真实身份和货币关联也使虚拟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并非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是从现有世界中拓展出的一个新区域。是一个简化的现实世界.研究虚拟世界经济需要研究两个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经济关系具有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并且其中的人们都具有双重国籍。从这一角度考虑,二者的关系似乎可以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对虚拟世界经济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在SL中,用户可以通过3D建模制造虚拟物品进行销售.德籍华人Anshe Chung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25万美元的资产。经过权衡,她最后将制造虚拟物品的工作室迁至中国,利用中国成本较低的运营环境开拓市场。这种方式既是外包,又是虚拟世界中的生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义这种行为刘骏民(2003)认为“在传统的成本定价与资本化定价方式之间尚有大量未被认真研究的领域。对精神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描述的定价模型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虚拟物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这种方式大量复制之后对现实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虚拟经济与虚拟世界经济的关系广义的虚拟世界经济对应着西方学界所称的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与中国的虚拟经济概念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属于不同的领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的原因之一是虚拟经济概念的混乱。虚拟经济对应实体经济,虚拟世界经济对应现实世界经济。如果说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虚拟世界经济则是人们消费和娱乐引致的一个必然趋势.它虽然在某些领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本体与衍生体的关系.而现实世界经济与虚拟世界经济的关系则更复杂。虽然虚拟世界也是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构建的.但是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它并不完全依赖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有内生需求。例如。在SL中购买的房屋并非为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某种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拟世界中的需求。与此不同,虚拟经济最终要回归到实体经济。本质上来讲,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虚拟世界在产生后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们并非要严格分割虚拟经济与虚拟世界经济一事实上这并不可能,而是要划分基本的研究 领域,避免出现理论与工具的错位应用。二者是存在交集的,例如电子货币的研究属于虚拟经济。本质上还是实体经济的一种支付手段。但是当电子货币的需求由虚拟世界产生时.就同时属于虚拟世界经济的研究范畴。虚拟经济和虚拟世界经济混淆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很多研究者将WOW中的金币视为网络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事实上它仅仅是游戏内部流通的虚拟世界货币。并没有像Q币一样有明确的价格。然而,即使在运营商明确规定禁止现金交易的情况下.它在现实世界中仍然具有很大的交易量。在缺乏任何担保的情况下,这种现象非常不可思议。因为Q币之类的虚拟货币至少有运营商提供担保。只要运营商不破产,那么这种虚拟货币就可以兑换成现实货币。然而在WOW中。金币没有任何担保。人们为何愿意用现实的货币来交易它?这是我们研究虚拟世界经济的目的之一。SL之类的虚拟世界货币则具有虚拟货币的特点。虽然仅仅由公司提供担保,但是它们能够与现实货币直接兑换。

 

四、发展前景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并没有太深入。而这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在金融背景下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虚拟经济(在前期主要指金融)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现阶段,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国内仍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对虚拟世界的关注,还植根于对虚拟经济的理解,侧重于对虚拟货币的研究。

 

事实上,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货币仍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它仅仅是一种电子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只有当这个虚拟货币的需求由相对独立的虚拟世界产生,并且由虚拟世界提供,它才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而这正是我们忽视的领域。

 

、GooSe、Amazon和Facebook在中国市场的困境,Is]证明我们的人口数量使我们在虚拟世界的发展中具有短期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这种正的网络外部性。它最终将变成我们的长期劣势。

篇4

关键词:现金流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

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是投资者所关心的,而由于会计利润的人为可操作空间太大,特别是在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利润操作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投资者如何真实的了解上市公司的利润情况就成了一个众所关心的问题,盈利质量正是在这个环境下被引入的。盈利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遏制了这种利润操作现象,能够更为真实,更为可靠的展现出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以及发展形势。在引入盈利质量分析的同时再引入现金流量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会计利润的分析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存在很大的造假空间,不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而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分析则能十分客观有效的分析出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

一、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的重要意义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分析是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综合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等同于其盈利质量,盈利能力反映的是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财务数据,而盈利质量则可以从多个角度综合的反映出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分析首先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应该定期将自己的真实财务状况予以公示,可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在弄虚造假的现象,特别是利润操作现象尤为严重,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无论从规范资本市场的要求而言,还是从投资者的诉求而言,都期望出现一种客观、真实的利润分析方式,以此提供准确真实的利润信息和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1]。正是在这个环境下,才出现了盈利质量分析方法,盈利质量不同于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利润分析,能够从各个方面有效、真实的反映出公司的利润状况,还能反映出公司综合的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供投资者进行参考,并进行评价。

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分析不只是针对投资者做出的,作为一个综合公司各方

面因素做出的盈利质量分析,对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发展也是有着很大的参考意义的。单纯的会计利润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作为上市公司,要了解自己真实的经营情况,就应该自觉的对自己的盈利质量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审视自己的经营结构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对公司以后的经营发展也是有利的。

二、基于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1.目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和缺陷

目前针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的一般方法主要是分析上市公司盈利的真实性、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侧重的角度不一样,分析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分析真实性要从分析利润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入手,分析成长性要从利润结构组成等方面着重分析,分析持续稳定性则主要从非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比如市场环境等等。还有的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应收账款的占有率、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数据指标来分析公司的应收账款趋势,来分析公司的盈利质量。总体来说,一般方法主要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财务角度分析的数据是量化的,而从非财务角度分析的因素是很难量化的,因此分析比较复杂。从非财务的分析角度而言,这些很难量化的因素就造成了一般分析方法的重大缺陷,这就是无法保证盈利质量分析的真实性。而侧重盈利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的盈利质量分析方法则缺少了一个关键的分析因素,那就是现金流量分析,这样就无法反映出公司当前的盈利质量状况和现金状况。从应收账款趋势的角度分析虽然考虑了现金情况,却非常片面,只能从账面上进行简单的分析,分析结果因此就不会全面、详尽[2]。

再有,一般的盈利质量分析方法比较侧重于财务信息的分析,依靠财务报表中的各个指标数据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而我国一般的财务数据是产生在权责发生制这个会计财务数据基础上的,因此也就导致了一般的盈利质量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这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上。而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是远远不能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这也就间接降低了一般盈利质量分析方法的真实性。

2.现金流量对盈利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在保证盈利质量分析真实性上,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分析能够很好的拟补非财务角度中难以量化因素的不利影响,因为不管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因素有多么复杂,企业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盈利,而盈利的真实情况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现金流量,这是很难造假的,因为现金流量是很容易查证的,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就很好的保证了基于现金流量盈利质量分析的真实性。

一般方法中着重分析盈利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对于公司现金情况的分析缺失,造成了这种方法难以反映出公司当前的盈利情况,而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分析方法就很好的拟补了这一点,在分析盈利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的同时,引入现金流量的参考因素,不但保障了分析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的结果更加准确,而且还能反映出公司当前的盈利情况、现金情况是否与其成长和持续稳定的分析结果相匹配。

再有,关于一般方法中应收账款趋势分析的片面性,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分析方法完全拟补了这一点,因为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分析方法是把现金流量因素完全贯穿于整个盈利质量分析过程的,能够十分全面的考虑进各个因素和指标,从而做出全面的盈利质量分析。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的真实可靠性,就必须引入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是能够量化的分析因素,能够反映出公司的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财务数据中净利润的多少却无法反映出这一点。同时,现金流量分析也拟补了一般盈利质量分析方法中基于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因素[3]。

三、基于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方法

引入现金流量概念对于分析盈利质量十分重要,一般方法中关于盈利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的分析正是由于对现金因素分析的缺失,才造成了这种分析方法的不实用。所以基于现金流量的盈利质量分析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在盈利质量分析的全过程都引入现金流量的参考因素,现金流量分析是这种分析方法的基础。

1.直接阅读法

可以直接阅读现金流量表中的各个项目数据,并对一些必要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则需要进行特别的分析,比如对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数据,应该对这些比较重要的项目进行计算、统计并进行验证,以检测其真实性,对于现金流量表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的数据,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并结合其它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以检测其中是否存在造假行为。

2.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就是要分析现金流量中各个项目的比例问题,分析其现金的支出比例、收入比例以及其中各个商品、成本、服务等具体项目的现金比例,通过现金流量中的各个项目的结构分析再对比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其异常之处,然后得出分析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判定,通过分析结构,可以分析出其盈利的成长性和持续稳定性,例如通过分析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比率来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能有效的弥补一般分析方法中的不足。

再有,应该将现金流量中的指标数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指标数据结合分析,比如盈利现金比率就能很好的反映出公司的现金是否充足,同时盈利现金比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盈利质量的高低,在指标分析的同时,还应该参考以往的指标数据,这样更能看出公司的长久经营状况,对于一些其它指标的分析比如净资产回收率、现金毛利率等比较重要的指标也应该予以重点分析,这些指标数据同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都是密切相关的,也能更为真实的反映出其盈利质量[4]。

结语

基于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是准确、真实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方法,能够从多方面客观的分析出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能够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详实的经营分析,既能有利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也能促进上市公司自身的改革和优化。盈利质量的分析从出现便因其准确可靠和真实性而备受关注,而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发展状况而言,对现金流量越来越重视,因此,基于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便应运而生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是以现金流量完全贯穿于整个盈利质量分析过程的,因而得出的分析结果不但准确详实,而且更为贴近目前的形势,其实用性远不是传统财务分析方法能比的,无论从哪方面的利益考虑,都应该大力应用这种基于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方法。(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卓雅.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科技信息[J],2010,22:781-782.

[2]周丽娜.基于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利润质量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QFII;资本市场;国际战略

一、QFII机制的概念

概括的讲,QFII机制就是具备规定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及投资结构机制,具体是指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及投资者,按照资格规定拥有限制性的外汇资金汇入额度,然后可兑换成当地法定货币,在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的专用资本账户参与当地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业务,同时汇入本金和相关收益遵照特定的外汇管制和管理法规能够兑换成外汇从而汇出当地的一类开放性质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

二、QFII的优点

(一)健全资本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率,促进A股市场的完善。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极不科学,个人投资者缺少必要的理性,不正常的上涨或下跌等缺乏理性金融思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引进和壮大QFII,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理性下的市场异常波动及其他不利因素,促进A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熟,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从长远影响来看,QFII产生的资金增量对资本市场整体而言比重较低,缺乏对股市足够的推动和刺激作用,但从短期和局部来看,QFII在国际板块的上市、蓝筹股市值的提升、A股H股的平衡发展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加强金融工具创新工作,促进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QFII的存在会有效促进国内市场中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开发创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壮大,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持有规模,促进人民币在资本市场上的流动周转,增强我国经济运行的活力。只有实现货币的国际化流动,才能真正提高货币的积极作用,提高本国货币自身的“造血功能”,让国家经济形势更有竞争力。所以,从某一方面可以肯定,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为契机,通过QFII的功能运作进行货币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货币标准。

(三)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促进金融市场开放性的稳定实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格局之一是,上海和香港在具有人民币输出输入功能的同时,分别作为人民币主要的输出和回流港。产生这种格局的历史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是分步实现的――上海按照国家规划有条件、有步骤的对国际资本实现开放,而香港则是作为我国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过渡环节,在继续实行其开放式金融环境的同时设置一个国内资本市场的缓冲带。这样就会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一个相对稳妥的保护功能。在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大目标之前,QFII实质上只是起到了过渡和促进的作用,其规模大小不重要,而是作为国内资本市场国际化转变的一个窗口,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货币职能的一个渠道,最终增强我国的资本市场活力和经济实力。

三、QFII的风险

(一)加剧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扩大市场潜在风险。启动QFII引进境外投资,会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冲击。当前,国内资本市场除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内部要素影响和制约之外,更新增了国际资本和投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会直接影响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工具组合来改变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从而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造成影响;2、境外投资者的存在会客观上加强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的经济关联性,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当输出国的资本市场发生变化时,这种波动势必会传输到资本输入国,从而导致输入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变化;3、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受境外投资者的整体性投资决策的影响。境外投资者在对自身投资进行管理时,通常会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主观上对投资国家进行分类管理,对同一类型的国家一般采用近似的投资战略。

(二)“噪音交易者”对股市的负面作用。噪音交易者,英文名称noise trader,是无法客观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错误信息的统称,以及根据错误信息进行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在启动QFII后,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提升,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在反映本国经济状况的同时,也要综合反映国际市场上相关金融信息的影响作用。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化,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拉长,信息传递期间扭曲失真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高。真实经济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存量严重不足,境外投资者对当地经济因素及相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作用理解不足等等,这些信息不对等情况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境外投资者成为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从而产生负面作用,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加大了资本流动的可能性和规模,潜在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安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尚缺乏完善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这导致市场风险结构性扩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境外资本的大规模退出。尤其是在国家资本市场上比重较大的境外资金的大规模退出,极易导致国内资本市场的流动,造成上市公司的市值动荡和缩水,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经济灾难;上市公司受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干扰了正常经营,严重时破产清算加剧当地政府负担;大规模的外资退出冲击当地的汇率体系,造成当地货币贬值,加剧了国际债务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甚至会导致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一系列经济恶果。

四、我国QFII的现状及问题

(一)QFII总值以及机构数量随时间变化表现。我国现行的QFII制度启动于2002年底,首次批准12家境外投资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总额约为17亿美元。相关统计资料表明,QFII开放的10年间,QFII的准入境外投资机构总量增加151家,平均每年增加约10家;获批投资总额度增加至258亿美元,年平均增速140%左右。这些数据与QDII进行对比可以发现,QFII在机构数量和投资额度上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足。根据图I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国家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更多是对本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力度的推动,同时谨慎操作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有效控制境外资本进入本国资本市场的数量和步伐。

(二)QFII制度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在对QFII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行衡量时,境外准入资金数量和市场比重,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来看,QFII目前在A股市场中的资金比例不高,这一比重一般没有超过市场总值的2%。如图2所示,及时QFII的全部准入资金都进入A股市场,其所占比重仍然不高,无法对A股市场的整体变动造成决定性影响。

根据以往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A股市场中QFII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速度呈现放缓的迹象。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台湾及印度、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QFII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却逐步增加。这一对比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QFII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谨慎态度,特别是经济形势不明朗下的保守态度。

(三)QFII的数额变动影响国家汇率稳定水平。QFII总额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相对比重,充分考验了一国在资本市场发生突发性、大规模的资本退出时,国家在稳定本国币值稳定和金融环境稳定的能力。2006年之后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年度QFII的总体比重不高,一般不超过外汇储备总额的1%,其对我国汇率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的影响很低。虽然QFII的准入总额逐年上升,但在外汇储备中的相对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未曾脱离央行的掌控,也不会对央行对汇率稳定的控制力度造成影响。

我国QFII近年的数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存在这些问题:

(一) 投资门槛过高。QFII总体要求较高,尤其是资产管理的总体金额、持续经营时间、机构注册资本等环节的要求更是突出。其中,仅仅是对管理的资产总额的限制性条件一条,就排除了大多的境外投资机构。特别是众多投资经验丰富的境外中小型投资机构,尤其对亚洲本土的中小投资机构来说,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期望更高,应当适当降低QFII的准入条件以吸引此类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我国当前QFII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健全,仅仅局限在日常外汇浸出、收支状况和财务报告的提供上,而且不涉及具体交易信息和披露,也缺乏向交易所和其他投资者的披露机制。这都不利于QFII的发展。

(三)投资环境还不成熟。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影响和制约着QFII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上司公司的质量较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普遍存在、对外法律风险、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政策影响过大等。

五、完善我国QFII制度的建议

(一)调整QFII准入标准。在有效控制QFII对我国汇率体系的冲击前提下,可以适当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降低门槛,增大QFII准入额度。合理加大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构建更多更好的投资渠道,提升人民币的国内外存量,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开放信息管理机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最大的吸引就是其健康稳定的快速增长现状。存在的影响境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最大因素还是信息披露机制的欠发展。因此,对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是QFII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和完善披露制度,及时、有效的推行国际会计标准,强化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披露能力,重视披露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合规等方面的审核,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违法违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