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成考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流行音乐,它是一种新生的音乐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的每个角落,对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增设流行音乐课程是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
音乐教育;流行音乐;大学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大部分院校一直以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导,无论是艺术价值评判、学术标准还是审美尺度都以此为标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等都是以此为标准建立起来的;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受过传统的西方古典音乐教育,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知识结构都保留着应有的习惯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上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基本上还是按照古典音乐教育体系设置相关课程,如:基础乐理、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指挥等等。高等学校艺术类课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中音乐类的课程有“基础乐理”、“音乐简史”、“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在开始阶段,这些音乐类课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活跃了学校的艺术氛围,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这些学校的音乐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音乐,一类是中国民族音乐。这些是人类流传下来的音乐精华,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已经不太喜欢上音乐课,甚至觉得音乐课枯燥无味。但是可喜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部分音乐艺术院校已经开设了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专业。如沈阳音乐学院在1993年设立了通俗演唱专业、中央音乐学院在1994年成立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等等
二、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满足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流行音乐有自己独特而优秀的一面。现代流行音乐包括了社会、爱情、历史等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贴近。有的歌曲豪情万丈,有的歌曲柔情似水,学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歌曲。学生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缓解压力。有人说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当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心灵沐浴在乐河之中时,生命将升华到另一种境界。研究表明,多听音乐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流行音乐的歌词主要来源于生活,曲调也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们在音乐中使身心得到了放松。对于老师来说,应当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网络上有很多的音乐教育资源。老师们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提供国内外的音乐图像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先去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慢慢建立自己的音乐感觉,提升音乐素养,主要的办法是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寻找各种音乐作品。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交流会,邀请民族音乐家和流行音乐家同台演出,演出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只要经过精心的安排和设计,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在传统音乐中穿插流行音乐。若有需求,可以邀请一些在音乐方面有较高造诣的老师来校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从而激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帮助疏导学生内心情绪。
青春期的青少年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的影响,同时他们也非常渴望了解自身和外面的一切。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内心情感也有着很大的波动,爱情、友情、亲情等让他们无所适从,这其中有许多的苦痛,他们大多选择沉默,但是这时候,流行音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的舞台。除此之外,青少年的压力很大,但他们又不能独自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流行音乐使他们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流行音乐伴随着时代的气息、直白而贴切的歌词以及感人肺腑、激情昂扬的旋律,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他们可以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学生在青年阶段非常喜欢带有娱乐性质的东西,而流行音乐就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因为在物质日益得到满足的当今社会,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急迫。流行音乐又正好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听一听这些歌,是对身心的极大放松。心理学家提出,人的负面情感,只有通过合适的方法发泄出去,才会对身体有好处。自新世纪以来,KTV作为歌唱场所,其发展迅速,符合时展要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消遣的场所。流行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流行音乐的音乐形式较简单,所以更加容易被人模仿,也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他们并不只是单纯的欣赏,更多地是想用这种方式传达内心的情感。正是音乐本身的这种简单性,这么多人才可以参与其中。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
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由境外传来的艺术,有着独特而美丽的音乐形式,它时刻影响着年轻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体和心理已经比较成熟,并且由于他们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因此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对于新奇的东西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即便这些东西有可能不是特别优秀。所以流行音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适当地增加与流行音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演唱或者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应当有选择性的,把那些适合年轻人的有一定内涵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入流行音乐的相关课程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增设流行音乐课程,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应该将音乐技能训练与人文精神锻炼结合起来。①“从培养具有流行音乐技能与知识提升到获取和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的方法,启迪智慧,最终完善人格的塑造,成为时代文化的一支引领力量”。开设与流行音乐相关的课程,如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一些技巧,开设通俗唱法的声乐课程;在理论作曲课程中可以加入通俗歌曲的写作、电声乐器的演奏、电子音乐的制作等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摸索,逐渐建立流行音乐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编写流行音乐教材,只有这样,流行音乐才能真正地走进高校,并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语
流行音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的一个方面,它必然会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逐渐将流行音乐的相关课程纳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中,逐步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
作者:向章元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
注释:
①王建元.从我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谈流行音乐学科建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参考文献:
[1]王秀敏.高校的流行音乐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5(3).
[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文化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1.
[3]刘可欣.流行音乐审美特征研究[J].东方论坛,2004(3).
[4]刘鹏.流行音乐及其教育浅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4(5).
(一)民族音乐传承岌岌可危
从古至今我国都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尤其是在近代史上西方音乐教育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的学校音乐教育仍然把西方音乐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忽视了学校应有的民族音乐教育传承职责。甚至由于某些教育人员的音乐价值观出现偏颇,间接造成了民族音乐传承受阻的局面,民族音乐传承在一步步的走向滑坡。在音乐教育中处处可见欧洲音乐体系的身影,我们的炎黄子孙在乐理上推崇欧洲音乐体系,在创作和音乐思维上也是东施效颦,有的音乐学者在个人感情和价值取向上也出现了以西方为重点的现状,还有甚者完全是一副以西否中的姿态。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剧,这是多年以西方音乐为主体造成的自虐。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使命
随着当代流行音乐体系的形成,多种音乐体系并存的局面已经奠定。流行音乐体系是并非本土音乐衍生,它是源自于西方的全球化音乐模式。它本身具有的音乐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为一体特点,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主体。客观上讲流行音乐的发展给民族音乐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从价值观上考虑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所以现在面临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岌岌可危的局面,学校应当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拓宽民族音乐教育渠道,把民族音乐传承作为自己的时代责任。
二、音乐教育要把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教育重点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不断扩大,在此社会背景下一些国家已经制定出了一些保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国策。这些基本国策大都以把本国文化作为教育的重点,以使文化得到不断传承。我国也应当及时借鉴并制定国策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性资源。这能使民族音乐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真正做到发光广大。不可否认近年来有些学校还存在“面子工程”的现象,表面上重视民族音乐,其实连配套的学习教材和考核标准都没有,这直接导致“好”学者无从学起或者学员兴趣低下的现状,教师的民族音乐教育引领作用沦为“一纸空谈”,学生对民族音乐没有足够的认识,民族音乐传承者的资源流失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教育单位必须把民族音乐教育当做重点,必须从高度上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真正的履行教育责任,有效的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三、在音乐教育上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具体方略
(一)打造健康稳定的民族音乐学习氛围
有效的传承离不开富有成效的音乐学习氛围。民族音乐教材的编订要多元化,要使学生在民族乐器、各民族舞蹈和地方放性戏曲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容要融欣赏力、可贵性为一体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不觉得的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可贵性,不由得生成一种民族责任感。选材要选积极向上的、民族气息浓厚的、与时展融合的音乐内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民族音乐,在音乐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式上可采取研究小组或比赛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手段上可借鉴现代化的手段在推动学生的学习,也可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过于注重对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能真正的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我认为在多元化的文化视角下要注重音乐本身的内涵和所代表的人文精神表达。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时,为使教学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要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之前先要对有关曲目的生成区域进行调查,必要时要对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状态、民族语言以及民风等进行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再辅助利用视频和图片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性与主动性。最终即达到了音乐传授的目的,又使学生在对民族音乐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尊重感。
(三)组织课外民族音乐活动进行文化传承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演奏”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演奏的教学因素。器乐演奏教学的这一发展态势,既反映了音乐教育本体属性的全面回归,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充分发挥演奏教学在审美教育中作用的重要课题。
一、演奏教学的乐器
音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适合集体演奏的普及性乐器。由于中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当前,某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乐器制作粗糙,发音不准,不仅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成为学生音乐耳朵的杀手,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应该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都可以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例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适用的品种。从音乐审美心理方面来看,学习这些乐器很少有掌握音高的困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可以因地制宜进行选用。而各种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技巧要求高,一般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对于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课外或校外活动中学习。当然,乐器品种之间并没有审美价值高低的界限,就中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合理选择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演奏的顺利进行。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乐器(如一些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来演奏,更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乐曲的选择
任何器乐演奏教学,都是通过练习乐曲进行的。这种具有教材性质的乐曲,既要遵循演奏技巧学习和训练的规范,同时也必须符合审美教育的美感要求。就中小学演奏教学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性的器乐教学中,为了强调技术训练的系统性,往往是在一系列按照纯技术要求的练习曲中进行的,这对于培养专业演奏人才来说,是完全必要的。而在中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教学是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决定了“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因此,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练习曲的出现,而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学习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与力量。从音乐演奏心理来看,乐曲的美感与演奏者的表现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演奏者的表现欲望,而低劣的乐曲则会磨灭演奏者的表演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选择既适合学生演奏,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当然,乐曲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乐器品种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大型经典曲目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乐曲主奏乐器学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长度和难度等原因,它们无法直接进入器乐教学课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选用“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的办法,便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学生学习名曲、演奏名曲的美好愿望。这里,当然也为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音乐主题,甚至包括改编、处理、欣赏乐曲能力的问题。
为了拓宽学生的演奏曲目和加强操作实践,器乐教学还应该和唱歌结合起来。学生在唱歌教学中所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他们通过学习演唱后,不仅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而且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出来,既可以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独奏,是提高学生演奏兴趣和发掘优秀演奏曲目的有效方法。
三、教法的研究
如果说乐器和乐曲是器乐演奏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教学就是将这些物质材料转化为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实践过程。在这方面,首先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器乐演奏教学目标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培养演奏家。由于“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因此,应该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演奏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他们学习演奏的信心。
【关键词】误区 合作学习 评价 学科综合 师生关系 兴趣 知识技能
误区一:课堂把握欠“火候”
1. 师生关系没有“度”
音乐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观。某些教师将这种新的师生观理解成想尽办法讨好学生。于是严格成了教师惧而不谈的字眼,教师赐予了学生无上的权力,和学生拉家常讲笑话,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教师在学生心中毫无威信可言。试想在这样缺乏组织纪律的课堂,学生能自觉地接受美妙音乐的熏陶吗?
2. 基础知识太过“浅”
教学大纲要求淡化音乐技能训练。有的老师就把“知识技能”当做高压线,碰到识谱、节奏、听觉练习,刻意避让。仿佛碰一碰就是违背了教学大纲的理念。其实这样做是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舍弃知识与能力,实质上也是对教学大纲理念认识的偏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除了感性层面上的体验感知,更深层的是要靠对音乐作品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的把握理解中,感受和发现音乐的美。
误区二:合作学习走形式
教学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合作学习”成了流行和时髦。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盲目的要求合作学习。
经常在听课时看到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讨论,前两排学生很快回头,四人一组,满教室吵闹。表面看是一片热闹景象,但实际上,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各个学生参与不均衡、不深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或者探究不深入,浅尝辄止。小组间缺乏竞争。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更产生不了合作的学习效果。充其量是个低效的小组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误区三:教学评价无意义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在课堂中,老师的评价却有着这样的问题:
1.言不由衷,滥用鼓励
虽然新课程提倡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但绝不是否认必要的批评和惩戒。许多教师都非常忌讳批评学生,更不要说去惩戒学生了,害怕一不留心会因批评或惩戒惹出麻烦来。于是,“你太聪明了”“你太棒了”“你真伟大”这样的评价在课堂中不绝于耳。只要回答了问题,都能从老师那里得到“隆重”的夸奖。有的被表扬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这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哗众取宠而又笼统的鼓励缺乏深层次指导,缺乏教育意义,毫无价值可言。学生在听腻了的褒扬中,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失去了对课堂应有的激情和喜悦。课堂带给学生的只能是麻木和迷茫,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夸奖有“度”,适时的给予表扬能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自信心。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实事求是,巧妙引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心,真诚激励,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2. 评价语言简单空洞
许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永远只有“唱得真棒”“你真行”“掌声送给你”。这种评价语言单调空洞,充其量也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而用的一种并不高明的“作秀”。这样的评价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教师的评价也不仅限于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眼神、一下抚摸、一片掌声,都能使被评价个体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
误区四:媒体手段显“尴尬”
电教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能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促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我们需要多媒体,因此许多老师在多媒体上大做文章。走进使用多媒体的误区:
1. 太依赖,师生成傀儡
听课中,我发现有很多老师一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歌谱、钢琴伴奏、范唱,甚至连教师的提问和掌声都事先录好了放进电脑,电脑代替了一切教具。教师只要点点鼠标,将自己的主导权交给了电脑,自己隐身成了幕后操纵者。完全失去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交心的机会,失去在课堂中应有的主导地位和人格影响。甚至课件一出错就手足无措,完全成了课件的傀儡。学生的一切活动也跟着课件按部就班,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定的程序上,没有灵活机动性,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2. 太花哨,学生乏探究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有的课件花里胡哨,学生的注意力被与教学无关的声像所吸引,不去体验不去感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和感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机械的电声乐怎能与人声相比,肖邦的钢琴实况哪里有教师的现场弹奏效果好?这种教师模范作用以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是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学多媒体仅是我们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是为了帮助教师使教学工作更轻松,而不是更繁琐、更沉重,更不是把使用它当做一个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 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音乐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
柏拉图曾经说过:“受过真正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锐地看到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很明显,柏拉图所强调的音乐教育的巨大作用,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用非常直接的形式反映人们的感情世界,所以音乐所展现的内容在感情上容易让人接受。没有哪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直接地、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浸入人的内心世界。因此,音乐教育在实施德育中的功能和学生们美感意识中的情感因素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在音乐美的感召下,必然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对美的认识,长此以往其心灵也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品德也逐步高尚。音乐教育能把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用这种“心理体操”去拨动学生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逐步认识生活中的美,形成自己健康美好的心灵和道德情操,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为例,学生们听到那优美的旋律时,仿佛在听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动的、秀丽的山水画卷,会情不自禁地体会到古老中华锦绣河山的美好壮丽,从而迸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音乐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审美育人的目的。由于音乐教育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审美价值,可以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等深刻的思想道德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例如,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时,结合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表达的乐思和情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讲述革命前辈们英勇抗敌、保家卫国和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革命历史,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自觉产生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懂得肩负的使命,从而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发愤学习。这样的音乐课既以音乐文化为核心,除了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外,又是一堂生动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活泼深刻得多,从而达到了以乐辅德的效果。
(二)音乐对智力教育的配合协调作用
人的智力来源于左右半脑的功能,左半脑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脑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音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听辨、视唱和视奏的过程。从单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等器官都在同时启动,并依靠大脑的活动来调节。有人称音乐训练是多器官同步发展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活动得到了很好的配合与锻炼,这个特殊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音乐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尤其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音乐形象和乐理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音乐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育,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还逐渐形成了社会的共识。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波尔曼有很高的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和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因此,通过音乐教育不但使学生增长知识,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同时也增强了思维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学校的智力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语、数、理、化、史、地等课程,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承担、配合、协调进行,使学生的文化素质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准。而音乐教育中的智力教育实际上就是音乐课与上述课程的协同教学。例如,学习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下通过链接获取许多相关知识。
意大利地理 意大利经济
意大利风景 意大利民歌
桑塔・露琪亚
意大利建筑 意大利风俗
意大利歌剧 意大利文化
从上图可以想象出与一首民歌相关联的学科领域有多么广泛、多么丰富。学生通过这首意大利民歌了解了意大利的地理位置、环境概况和民族风俗等,然后通过对比、欣赏、分析、讨论的方法了解该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歌词的创作手法和歌曲的艺术性、思想性等。这样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又把音乐教育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课程综合化教学的原则,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同时还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理解力、记忆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三)音乐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启迪和熏陶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佤族
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共同创造了我们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着令世界惊叹的自然风光,也同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音乐特性、歌唱精巧、独到的乐器更是各具特色。这些极富原创性、独特性音乐已大大超越音乐本身的范畴,更传承着很多源远流长的生活习俗、民风的文化形态。这些音乐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财富。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最复杂的省份,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独有,并且每个民族都有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致使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但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各地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资源正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和破坏。西部开发的实施在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给西部的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如何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如何推陈出新,如何解决民族音乐资源严重流失和人才匮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保存”与“发展”是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更新这一客观现实。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历的发展并不是那种由历史积累所形成的一点一滴、自然而然的渐变式进化过程,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突变,这种变化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直接跨越,在文化传承上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人类历史上有多少遗失的文明,多少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种损失一旦产生,是无法弥补的。
在当代,教育与媒体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当教育与媒体结合起来,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歌赛设立原生态组别代表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媒体的进步反映了社会需求,也体现了社会理念的革新。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去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有价值、有特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由于没有得到较好传承,一些已濒临灭绝,另一些甚至已经消失了。
居住在阿佤山深处的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佤族能歌善舞,传统原生态民歌民乐品种繁多,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其原始、古朴、原汁原味的独特风韵犹如绕梁之音,让人回味。为了保护和传承佤族原生态文化,我们开设了“西盟佤族自治县阿佤文化传承小组”班,聘请了深谙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老艺人来授课,学生将学习音乐基础、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器乐、民间文化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会表演本民族民间歌舞琴艺,用语言和文字来阐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具备初步的民族自我传承意识,使佤族文化保护得到良性后续,最终实现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阿佤文化的目的。转贴于
虽然当前在保护佤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和其他的原因,经济匮乏,专业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冲击,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佤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关注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佤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不够理想,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状况。佤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佤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佤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但是现在很多佤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独具佤族特色的服装、语言、音乐等文化呈现出逐步消逝的趋势。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本土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2000年,谢嘉幸先生曾《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文中揭示了一个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却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许多学生根本就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他尖锐地指出“对于这种文化上的缺失,我们的神经似乎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确实透视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之间始终存在着脱节、割裂现象,追其根源应是高等师范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我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长期以来其挖掘整理工作一般都由文化部门的群艺馆、民族音乐研究机构承担,且大部分成果也未纳入高师音乐课程范围,即便是被纳入了也因受课时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和深入,更谈不上突出地方特色。由此造成地方高师院校不能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发展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就会慢慢的丧失民族情怀最终丢失自己。
从国际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来看,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是人的一种文化行为的人文思想已随着全球文化视野的拓宽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民族音乐更是文化财富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所涵盖的情怀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梅州近代本土音乐特色与现状
客家人崇尚文化,历史上人才辈出使它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以普通话(“中州音韵”)为舞台语言的戏曲剧种“汉剧”(旧称“外江戏”)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进入粤东潮州地区,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潮州任职的外省籍官吏和驻军,活动范围以潮州、普宁等地为重点,韩江上游的梅县、大埔、五华、兴宁等客家语系地区,由于语言源于“中州音韵”,外江戏因而很受欢迎,并迅速普及、流行。在清末鼎盛时期,仅传统剧目就达到近九百个,其中最出名的如《齐王求将》、《二度梅》、《孟姜女》等;“当外江戏之盛,潮州社会,崇为雅乐,士绅颇好习此,檀板歌喉,春风一曲,以为雅人深致”。在唱腔上,汉剧经历了一个由“楚调兼潮调”的演变,并在吸收粤东民间音乐的同时较多地保留了皮、黄腔朴素淳厚、悠扬典雅的本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汉剧演员陈伯华悉心观摩梅兰芳等名师的演剧.通过学习和借鉴形成了“以情行腔,以腔带字”的汉剧唱腔的创新,成为名动京沪汉的陈派唱腔大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汉剧以它出色的编剧、乐手和演员及优秀的剧目赢得了“南国牡丹”的美誉。
受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客家人的山野歌谣自古风行,正所谓“一日三餐歌傍(送)饭,夜夜睡目(觉)歌贴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粤东、闽西和赣南等地先后组建了一批专业山歌剧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将过去只在老百姓口头流行的哼唱小调,发展成介于戏曲与歌剧之间的新兴剧种。山歌剧或称“客家方言剧”;山歌剧融会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和淳厚的民族风情,独具地域艺术个性和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如《彩虹》、《三代犁手》、《相思豆》、《等郎妹》等,培养了大量的受众群体。作品的影响面也从地区走向全国及海外,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曲家、剧作家、名演员和优秀歌手,逐渐奠定了它在梅州地区专业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民间传统音乐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力改变了这里的原文化生态环境,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弊端逐渐显露。近十多年来,随着铁路的开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封闭的山区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音响,使人们的音乐欣赏活动更具支配的自由,人们在不参与音乐活动、不亲临音乐表演现场的情况下随时可得到欣赏音乐的满足。这也说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是有很大差别的,在生存环境较封闭的情况下,音乐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就十分密切,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很大,具有实用、交际、娱乐、宗教、教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也就是说老百姓需要娱乐、交际、教育等活动,因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四、梅州的音乐教育尚无法承载地方音乐文化发展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梅州地区尚不存在高等音乐教育,梅州艺校这所中专学校一直肩负着为地方专业文艺团体输送演员及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九十年代初期梅州地区有了自己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这一地区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但由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限制,即便是地方高等教育也未能为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凸现,一方面剧团、剧院需要演员及乐手和编创人员;另一方面与之专业对口的地方艺校又在紧缩招生,而大量的高师毕业生又因学习面窄而死、不学变通,且对本地区的传统音乐知之甚少而无法胜任或是挑战新的就业领域。由此可见这种失衡现象使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陷入窘境。传统音乐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激烈冲击下如何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五、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途径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音乐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文化行为。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思想、灵魂和智慧,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依托”,学校教育是近代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就如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一样,民族音乐文化应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而学校音乐教育也应成为民族文化的依托。长期以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民间音乐活动、专业音乐团体和学校音乐教育这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的认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
高师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逐步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且强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今天,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多的引起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高师
音乐教育是连接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桥梁,也就是说它要为专业音乐教育打基础又要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普及输送人才,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景,因此寻求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并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中来,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
六、地方高校应承担起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任
地方高校在传承本土文化中的优势。由于地处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师生们对本地区的历史、民俗、民风及方言都较易熟悉,因此对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本土音乐也较易理解。作为文化单位,地方高校应是本地区文化生态链中的一个环节。过去高校教学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如今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现存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的不足,重新审视多元文化价值,尤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学习与创新的互动联系。
正视本土音乐文化,拓展多元文化视野。过去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基本沿用欧洲音乐院校的,其教学内容基本反映着欧洲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强调“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宽阔的视野,学习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自重意识,可以加强我们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有利于我们及早在思想深处建立起正确的民族音乐价值取向,并自觉投身于挖掘、保护和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工作中去。
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地方高师院校应主动与本地区文化研究部门、文艺单位及音乐社团建立起密切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高校可及时将他们的研究、创作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也可与他们共同搜集、整理和开发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并将音乐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音乐文化生态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使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七、开发本土音乐课程新局面
地方高师在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要有所作为,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治学措施。
本土音乐进课堂。从广义上说,民间音乐对所有音乐学习者都有帮助,因为它不仅可以增加音乐学习者的音乐语汇、加深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及对人生的感悟力。学习者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可泛泛而学,也可深入细致地学习;教育者应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优秀的、经典的内容充实教材。如欣赏课中加入汉剧、采茶剧和山歌剧经典剧目,器乐、电脑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有选择的学习和了解以上剧种的乐队编制、音响特点及审美习惯;视唱练耳课中加入汉剧唱腔及山歌曲调以增加学生的音乐语汇:声乐欣赏课上则可请以上剧种的专业演员进课堂,师生可共同学唱汉剧、山歌,通过演唱了解戏剧行腔的规则及客家山歌的音韵特点,歌词写作课中还可介绍和学习山歌剧中五句板的写作手法;民族音乐学课程则可在大纲框架下适当突出地方特色等等,为最终找到一条适合本土音乐自身传承规律的发展道路而作一些大胆尝试。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SZ201191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高等学校的建设规模和专业设置不断扩大。大量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许多中师学校和幼师学校也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但是,为满足大学课程设置要求,将原有的幼师课程或中师幼教专业课程增加较多的理论课程,却与幼儿园实际教学严重脱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细化迫在眉睫。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定》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岗位技能包括音乐、美术、运动、语言、数学等,而音乐教学由于其所蕴含的寓教于乐的功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前教育整个专业设置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本文将以音乐课程设置为例,剖析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所面临的问题,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音乐教学的地位和内容
学前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时期,儿童的认知、情感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具有接受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音乐启蒙教育。为此,教师应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加强对幼儿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强弱、快慢等感受,养成健康良好的音乐素质,所以,幼教音乐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并具有音乐教育的知识和教育技能。良好的音乐技能与音乐表现是教师带给幼儿最好的审美教育。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现状
由于高职高专学校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比较理想的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更多借鉴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一般为声乐、钢琴、舞蹈、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欣赏等科目,注重技巧训练,而忽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视内容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授。这种典型的学科式教育思想,认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最关键,它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离。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感觉学习的过程困难枯燥,实际工作中还用不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音乐课整体化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高职高专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实际要求,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设置整体化的课程体系。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就是我们学生工作当中的音乐教学部分,所以幼儿园音乐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课程的设置蓝本。
(一)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现状和改革思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专业基础课为乐理、视唱练耳,专业主干课为声乐、钢琴、舞蹈、欣赏等。这个设置思路传承的是音乐学院派的划分,和幼儿园实际音乐活动脱节严重。现实中幼儿园音乐活动包括幼儿歌曲表演唱、音乐游戏、音乐律动、幼儿舞蹈、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仔细分析幼儿园音乐活动各科内容,就能发现我们音乐课的课程体系的主体必须紧紧围绕这五项音乐活动来设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解决主干课的基本技术问题,掌握基本音乐技能。专业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学会自己设计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音乐课的专业基础课应改为乐理、视唱、声乐、钢琴、舞蹈。专业主干课改为幼儿歌唱活动、幼儿律动与舞蹈、幼儿歌曲弹唱、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
(二)专业基础课各科内容概略。专业基础课中乐理以《音乐理论基础》内容,直接讲音及音高,记谱法(省略记号可省去,只讲反复记号),节奏节拍(音值组合法可省去),速度力度记号,装饰音,音程,和弦,大小调式,民族调式。乐理以可以读钢琴谱,儿歌简、线谱,可分析音乐调式调性,为钢琴伴奏编配和弦为教学目标。视唱课解决大小调八度以内音准,掌握基础节奏型,切分,附点,弱起等儿歌中较难节奏,教学目标能够准确唱出儿歌旋律,钢伴谱子。会开儿歌谱子。声乐课主要讲解歌唱的呼吸,歌唱发声的位置与共鸣,歌唱的吐字和情感处理。学会一定量的经典中外曲目。钢琴课解决手型,手指独立性,掌握C、D、F、G四个大调的音阶、琶音,基本左手伴奏型。舞蹈课学习基本的舞蹈基本功,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幼儿舞蹈编排。(三)专业主课各科内容概略。专业主课应包括五线谱的识别、幼儿歌唱活动课、幼儿律动、体操和舞蹈课、幼儿歌曲弹唱课、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课、欣赏活动课等。
1.五线谱识别。由于幼儿营养的改善,特别是城市幼儿的家长的极度重视幼儿大脑的开发,我国幼儿的认知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幼儿音乐教学的开展,应该对幼儿进行五线谱的认知教学,为幼儿独立领悟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歌唱活动课。歌唱活动是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课的主要科目。包括儿歌发声方法与情感表达;学唱中外幼儿歌曲;儿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儿歌活动中的创造性学习;儿歌合唱;歌唱游戏。
3.幼儿律动、体操和舞蹈课。幼儿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学习和掌握韵律活动的教育教学要点,学习体操、表演,律动,集体舞,音乐故事表演及表演舞,学习自己设计作品。
3.幼儿歌曲弹唱课。以幼儿歌唱、律动儿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乐曲为钢琴伴奏蓝本,练习不同题材、风格的儿歌伴奏型,以求节奏简单明了,突出旋律。选用适合儿童发声的音区。能够合理有效地编配歌曲伴奏,并能做到边弹边唱。为幼儿歌唱教学服务。
4.了解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变通总谱,掌握打击乐器演奏教育的教学要点,通过学习各种中外音乐品,能够自己设计各风格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5.幼儿园音乐欣赏课。了解音乐欣赏教育的哲学、心理学、工艺学,掌握音乐、舞蹈、声乐欣赏知识入门,学习中外音乐作品教育活动设计并且能够自己设计。
四、整合各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整体性的课程设置应把握好以下基本特征:
1.理论性: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必然要以“多元智能教育”等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幼教理论为支撑。2.目的性:培养合格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3.示范性:注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4.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幼儿园音乐活动所需的全面素质而不是片面注重技能训练。5.主动性:要让学生从老师教中学,从学中自己设计自己教。
五、音乐课程教材的选用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音乐课程历来是我国幼师学校普遍的教学传统。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在高职院校中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音乐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方式方法等还没有及时调整,与原中等师范的音乐课程大同小异,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提高学前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必须从课程改革这个根本性因素上下功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脱节。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教学,忽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缺乏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整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技能训练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教与学、教与做的脱节。音乐教学不能主动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需要,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单科技能的训练上,忽视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音乐课程诸科目之间缺乏协调。音乐教学各科目之间划分过细,又由众多教师分别授课,影响了各科目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4.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较单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相对滞后,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鉴于音乐素质和能力在幼儿教师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提高音乐能力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当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门的音乐教师或音乐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能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音乐手段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能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而应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素养、音乐能力。这应是高职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一是具有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内容摘要】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高职院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未及时调整到位,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从分析高职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定位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中外名曲、幼儿音乐材料,能够灵活选择运用音乐素材指导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魅力;二是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弹奏方法去处理和表现歌曲,能够组织开展幼儿歌舞训练和表演活动;三是具备基本的创作、改编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够根据幼儿音乐表演、歌舞活动的需要进行音乐编创工作,运用音乐手段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按照上述目标定位进行改革探索,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未来从事学前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传播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优先注重的方面。构建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必须以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成长的根本要求出发,整合构建音乐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科学性原则。即应遵照音乐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在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紧紧抓住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感受性、表情性、审美性”的特点,遵循音乐学习规律,把“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3.师范性原则。学前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师资,必须突出师范性。应按照音乐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思路,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师。
4.实践性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运用。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均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实践需要为主线;另一方面是指奠定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性真正得到体现和强化,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的束缚。
5.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意指改变传统学科分工过细、相互脱节的弊端,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科过多过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负担加重、效率低下。强调课程整合就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特别是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以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实现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新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组织音乐活动的难度更大,对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笔者在调研和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过去音乐各学科划分过细、相互脱节等问题,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才能为其毕业后胜任工作打好基础。
1.整合课程内容,开设音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体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着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整合”“渗透”的理念,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成综合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例如,声乐综合课程可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理论与演唱技术、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幼儿歌唱教学、合唱与指挥等内容整合起来,在抓好声乐技术训练以及掌握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向其他方面扩展;器乐综合课程可将器乐基本知识与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基础、幼儿歌曲即兴伴奏与编配、幼儿打击乐编配与组织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器乐基本知识、作品鉴赏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融合,为器乐合奏的分析、编配、组织奠定基础。由于这种综合课程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所以学生能在对音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也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拓展学习广度,创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广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讨和好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里所说的艺术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紧围绕音乐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一中心,而设计开展的艺术综合教学设计与活动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幼儿园音乐、语言、美术的综合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与幼儿音乐、舞蹈音乐的创编,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和制作等方面设计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内容,把知识拓展、理论提高、实践探索和能力增强有机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段开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加强音乐知识综合运用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更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延伸学习深度,广设音乐选修课程。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要求,满足学生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而选修课则可以为具有不同才能、不同潜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如开设钢琴、吉他、手风琴以及民族乐器方面的技能选修课,能够满足那些在艺术技能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高自己在器乐演奏方面的特长创造条件;开设合唱指挥、MIDI作曲、乐谱打印等实践性、操作性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音乐应用能力;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史、流行音乐等知识性、趣味性选修课,可以宣传普及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等。当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幼教事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4.突出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师的职业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适当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实习环节比重,通过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一是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拿出一定的课时安排见习活动,就某类音乐技能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观摩与体验;或聘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参与幼儿音乐活动中增加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音乐技能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把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对教育实习、顶岗锻炼活动的指导。突出抓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组织好听课、集体评课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参加顶岗锻炼,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等。四是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场景和情境,体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学比较熟悉,能更快地适应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李旭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考核方式;教学改革
《音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最直接、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唯一课程。学生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都要在该课程中融汇为音乐学科教学知识,所学的音乐专业技能要在该课程中转化为音乐教学能力。
近年来,高师音教专业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改革;同时,各中小学音乐课程也在进行着重大的改革,特别是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不但对中小学音乐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老师以及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成了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中心议题。为了能让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不至于脱离实际,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目的意义、课时设置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进行的,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并且也完成了教育实习的过程,他们对教学法课程有着直接的感觉。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看,当前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确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基本情况及分析
1.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接轨问题
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是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进行的,这一精神在新课标中得以体现。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重点强调的是音乐感觉能力的培养,摈弃了过去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乐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音乐欣赏及音乐实践中。而这一信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况非常不乐观。在调查中,关于对新课标的了解,回答“不太了解”的学生相当多,调查竞占94%!这说明《音乐教学法》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接轨。目前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材,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专著,着重研究的是教育理论内容,能否以中小学教学为中心更多地谈谈教学的手段、方法或教学技巧?能否能举些成功的教学实例?能否理论结合实际去领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在规律?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需求的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有着大量教学实例的实用的教学法教材,同时教师还要使用辅助教材进行补充。
2.高师音乐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比例亟需调整
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时间比例;另一方面是《音乐教学法》课程自身的理论讲授与实际教学实践的比例。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课占用了绝大部分的课时,而技能课却被强行压缩。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很差。虽然,我们应该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音乐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师,音乐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的动手能力决定了他对音乐课教学的把握能力,因此,适当压缩理论的讲授,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对学生来说可能更有必要,也更有实际意义。在两次的问卷调查中,关于“能否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这一问题,第一次有22%的学生选择“非常胜任”,有71%的学生选择“不太胜任”,而第二次的稍有好转,有51%的学生选择“不太胜任”,选择“非常胜任”的则有47%。这说明有相当多的学生到走上工作岗位时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工作相当被动。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如何调整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比例,如何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仍然需要好好思考,仍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3、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时间、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急需调整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时间、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应该以学生将来走向讲台这一现实问题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教育规律及法则进行调整。比如,在教学时间方面,目前的教学法课程安排了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建议可以适当延长,在学生进行教学实习的前一学年开始,通过模拟教学、观看教学录像等办法,未雨绸缪,让学生在接受教学法理论之前,就从感性上对教学法课程有一个认识;在教学模式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甚至可以走出大学校园,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总之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多变,不一定要大家坐在教室里讲理论。至于成绩考核方式,更应该以对实践的考核为主,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至于书面的理论考试,应该只是本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避免仅靠一张试卷决定本课程成绩。
二、认识与对策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桥梁,是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催化剂。学生在大学中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都要在本课程中融汇为音乐学科教学知识,所学的音乐专业技能要在本课程中转化为音乐教学能力。因此本课程教学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能否早日适应工作岗位。根据前面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认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改革应该从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多听多看。先让学生接触大量的教学实例,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太成功的教学实例,让学生先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对这些教学实例进行分析评判,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懂得如何上好一堂音乐课,同时通过对一些不成功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引以为戒,自觉地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这个阶段不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
第二个阶段:理论升华。对于第一阶段接触的实例,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寻找内在的联系,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结合教材形成理论。这个过程既可针对某个实例进行,也可结合多个实例进行,但不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不要变成理论大课。
第三个阶段:实践运用。由于教学时间、实践环境等的约束,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调整为片断性的实践,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抽取某个单项的内容进行实践,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践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优劣的评判,并要求运用相应的教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归纳,并重新设计教学过程。这个阶段可以多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多种技能手段高度结合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应多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主动走进中小学音乐课程,甚至可以建立多个教学实验基地,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努力使本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的课程。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音乐 音乐教育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音乐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要让学生们理解。让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传统音乐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新与改革。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教育方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呢,这应该是广大中学音乐教育者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具体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中学音乐教育由于并不是应试科目,所以往往会被忽略。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音乐受到关注变得越来越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各方面状态逐渐趋于完善的特殊阶段。对知识的摄取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同时中学生也要面对升学的重大压力。传统的音乐教育一直把音乐技能和知识作为重点。这种教学方式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而新课标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中心应该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美丽。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显然,我们当前的音乐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也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定位。音乐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音乐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学生在中学的经历仅仅是人生的最初始阶段,以后学生们的人生路途还很长。我们该让学生带着怎样一种状态离开学生呢?一个有生活情趣。有音乐或者其他艺术爱好的人,是一类很受社会欢迎的人。在单位多才多艺往往能够让其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在家庭方面。将使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音乐教育会让学生们成为一个具有情趣且完整的人,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且准确的给音乐教育一个定位。
二、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育目前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教师资源匮乏。一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够高:教育部门和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综合性音乐教师缺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音乐仍然被视为是副科。有的学校为了不“浪费”时间甚至都不开音乐课。稍微好一点的,音乐课程是有开。但是却受到非常严重的排挤,我国有6—7万的中学音乐教师。但是学历合格的却只有55%。有相当于一半的音乐教师都不合格。很大一部分音乐教师备课,就是在抄写教师参考用书,上课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中学由于对音乐课的极度不重视。所以有的学校甚至都没有音乐教师。而音乐教师的待遇非常不好,也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做中学音乐教师,这就导致中学音乐教师人才极度匮乏。
很大一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就是单纯的在唱歌。伴奏乐器非常的单一,没有进行自弹自唱的能力,这类教师智能做些基本的乐理讲解和基本教唱,对于音乐鉴赏方面。更是无法给学生讲授。毕竟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都不够透彻。现在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目前在中学一专多能型的音乐教师人才是非常缺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仍然采用接受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很多教师现在仍然以多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感到骄傲,当然这些大多数指的是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如此但也不容忽视。毕竟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地区是农村。只有解决了这些落后地区的问题。新课标的改革才能说是取得了进展。
三、中学音乐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
我想大家都有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希望让学生们通过鉴赏等方式从音乐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是往往课只上了一部分。就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了。大部分学生或是看小说,或是聊天,已经开始游离课堂。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不是在已经做了更改之后。也同样只取得了差强人意的效果呢?学生们一听到内容就哀声一片。教通俗歌曲我们音乐教师一般是不教的。但是学生总有一些通过模仿就唱的非常好。所以有很多音乐教师对教教材和教育内容产生了质疑,我们的音乐教育一直都是在对过去进行总结。在了解过去,对当代的音乐似乎总是有点迷茫,因为当代的音乐还没有被完全并系统的总结过,或者不能全面的进行总结。我们所教的音乐与现代音乐脱节,所以音乐教学的内容已经不得不进行更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过程中,我们要讲求经典。比如说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经典。但是经典却不仅仅只有贝多芬和莫扎特。经典的作品是没有那么多的。我们可以要突出特色,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我们可以引入。另外还要强调时代性,我们音乐课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新课标提出。应该把学生参与音乐的相关活动以及对音乐的自身感受放在重点的位置。所以现如今,在音乐教育中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才是音乐课”。此外,现在的教学评价也是以此为标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的环节,那么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就会被视为缺乏创新、老套传统。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把每一堂课设计的轰轰烈烈才是一节好课,以为把课堂组织的像做游戏一样热热闹闹,敲敲打打才是改革。其实不然,这是缺乏对新课标深刻的认识表现。
让学生全身心的全部投入到活动当中,才是真正的音乐活动。而不是忽略了心动。只是重视身动的参与。如果只是单纯的表面热闹。那么教学效果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来形容音乐是非常准确的,因为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只有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参与到活动中。亲身去探索和领悟。真正的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把握音乐和深刻的理解音乐。比如说。在进行欣赏音乐的时候课程时,虽然表面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但是内心其实却极为震颤,被音乐所吸引和被音乐所陶醉。与音乐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了一体。这样的动静结合,内心深处才有感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强调的应该是一种动感,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外。我们还应该对学生思维活动上的触动进一步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鉴赏和聆听音乐来体验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感动。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动”起来,促使学生发自内人的感受音乐和体验音乐。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影响下,才能得到更好地激发。新的音乐教育目标我们才能进一步促进其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02).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鉴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77-02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教材体系、课程设置、鉴赏模式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问题,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
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W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最后,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
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 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 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 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
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 AE 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W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15)
[2] 卞红煊.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J].戏剧之家,2016(21)
[3] 王文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1)
[4] 杨楠楠.关于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12)
[5] 马馨馨.对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教学改革与对策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5(03)
【关键词】计算机 音乐 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7-02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受到了教育部高度重视,被纳入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其目标即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然而,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公共必修的计算机课程不仅要具备文科类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还要体现音乐类的专业特色。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音乐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音乐类艺术院校学生特点
音乐类艺术院校的所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均具有音乐专业特长或精通某一种乐器,而地域性和专业性造成了学生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已不仅仅只需要单一人才,更多的却是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谁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音乐类艺术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入学的文化基础分数线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文化课分数越高的学生,其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而文化课分数越低的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接受能力就越弱。因此,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2.2 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计算机课程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课堂教学方式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①教学内容与教材单一。由于音乐专业院校的特点和师资的限制,教学内容过于统一,不能很好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外,还需要掌握多媒体音乐课件的制作以及相关音乐教学软件(视唱练耳教学、乐理教学等)的应用;表演专业和舞蹈专业学生需要学习音频与视频的编辑与制作;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软件;而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专业都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绘谱软件(Finale、Sibelius、Encore、TT作曲家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不一致,因此,应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将计算机课程渗透到不同专业学习中。
②学生基础差异大。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学习了计算机相关课程,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从未接受过计算机相关课程且极少接触计算机,只会使用计算机上网查资料和娱乐。此外,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更进一步加大了两极分化程度。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计划正常有序地进行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和程式化。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采用广播系统和大屏幕投影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课件和案例,通过点对点方式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特别体现在学生课堂所学内容,课下很容易忘记。而考核方式则采用随堂上机按照指定要求完成相应操作的方式进行,该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且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音乐类艺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3.1 分类细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类别实用性广的操作性课程,既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技能操作的基础知识,也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外延知识。然后,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为公共必修课,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类为专业必修课,即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的辅助课程,其任务是增强学生解决本专业问题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三类为选修课,即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设置的外延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音乐类专业中的应用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对于第一类教学,考虑到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在开课前预先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特别优秀并且已达到本课程要求的学生可自愿申请免修免考,其他学生则按照测试结果,由教师科学地分组实施教学,这样有助于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第二、三类教学,考虑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文化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弱的特点,教师可采用“知识点+案例”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整体知识结构框架,而精选的实例操作则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导和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并完成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
3.2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应主动参与课程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将教学内容,案例操作及时实时地传递给学生,供其学习和参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其次,针对计算机教学资源的不足、课时安排的有限性以及学生排练表演时间的冲突,创建一个计算机学习网站,提供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平台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在平台上设置多个与教学相关的学习模块,将好的教学课件、学习资料以及视频文件上去,学生可随时提出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享学习心得,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并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3.3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决定学生在整个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精力。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该课程更注重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应采取以应用为导向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建议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平时课堂表现、随堂考核(或阶段性作品提交)以及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以及上机操作作业完成情况;随堂考核或阶段性作品提交则在系统学习完某一模块知识后,对该模块内容的检测,可通过上机考试或提交作品的方式进行;而期末考核则是对本学期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仍以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三部分的比率,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结束语
将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与音乐艺术相结合,并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是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院校的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融入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玉芳. 艺术院校音乐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思考[J]. 音乐生活, 2008.12 : 56-59.
[2]陈明兵. 西部艺术类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年9月, 第6卷, 第26期: 7298-7299.
[3]杨红飞. 艺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福建电脑, 2010年第2期: 199-200.
[4]袁剑, 王文海. 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与对策[J]. 电脑学习. 2010年8月, 第4期: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