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

财务风险应对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财务风险应对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及成因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意外和不可控因素导致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实际财务成果与预期成果发生偏离的情况,这种状况可能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或者更大的收益。

(二)财务风险在中小房地产企业中的成因及表现

结合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特点、市场状况与国情,财务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债经营模式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负债经营模式也不例外,它是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均采用负债经营模式,而企业过度负债会为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2、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随着十的召开达到高峰。首先,胡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行城镇化这一发展道路,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勾勒除了广阔的空间。而中央于十后仍旧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外,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活动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2、资金回收不足所导致的财务风险。高负债经营模式下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本金偿还主要依靠房屋销售所带来的收益。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范围多处于三四线城市,这类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弱,缺乏对房产的刚性需求;并且在过去几年中,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给极度膨胀,造成房地产供大于求,许多楼盘折价销售,资金回笼不理想,造成经营困难,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负债经营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应对负债经营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时,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防范和消化负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应对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与外部情况,度量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组合关系,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防控组织,通过这些工具制定谨慎的负债计划并做好相应的还款计划。其次,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债务水平。通常来说,房地产的开发周期为2-4年,企业应当更具开发周期来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以及负债比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确定合理负债比率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负债具有固定性,但市场却是多变,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应单纯的利用财务杠杆,追求最佳资本机构,而是保持低水平的负债率,空出一部分负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来保持企业财务的灵活性。

(二)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1、排除盲目扩张。目前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处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开战投资可行性分析,关注市场发展方向与走势,选择合适的投资范围及实际,在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避免不合理融资。高负债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目前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从理论上讲,应该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控制在50%以下为宜。结合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做出合理的资金需求量预算,降低股利发放以获取更多的留存收益,防止财务风险的加剧。3、规范管理企业现金流。企业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合理规划现金流,使其满足企业日常运营或面临突发状况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现金的监控;加强财务管理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金周转率,最终实现防控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资金回收不足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光可以通过引导消费和策划适宜的销售策略来加快资金回笼速度,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成本费用,从而控制企业资金流量而实现。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前,该业务各环节都应严格执行成本费用控制预算制度;经营主要业务时,应及时跟业务进度,重视业务流程设计和各流程的实际完成情况,避免由于返工所造成的成本费用的增加;业务结束后,应及时检验业务完成状况是否符合合同标准,各项费用是否在合同规定的限额之内,防止不合理的费用增加到结算成本当中。最后,还要将业务结束时实际发生成本费用总额与业务预算进行比对分析,对企业在业务流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作出评价。

三、研究结论

中小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中一个特殊的企业群里,该群体比较大型房地产企业来说,企业所有者能力范围比较有限,企业所在地多位于三四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较大型房地产企业所在的一二线城市来说比较低迷,人口流动性较低也导致了居民对房产的刚性需求不高,经济发展较慢造成购买力不足。所以,房地产企业应从企业建立初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防控部门的建设,做好市场需求度调查,结合经营所在地需求状况及土地情况与自身的能力状况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做好项目成本的控制筹资额的预测,抓好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避免资不抵债的发生;投资项目前利用好市场信息甚至专业人员及部门做好可行性分析;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转变,抓住良好的投资与开发时期以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更要分析合适的开发与投资收缩时期,避免企业投资开发不合理所造成的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丹丹.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先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5).

[2]胥玉娥.“大会计”管理模式下基层央行事后监督的职能定位研究.经营管理者,2012(18).

篇2

关键词:筹资;投资;资金回收;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33-02

一、项目筹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项目筹资风险

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从企业内部及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租赁、联营、商业信用、企业内部积累等多种方式,均为企业经营提供了便捷的资金通道。总体上说,资金来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出资,二是企业向外界借入资金。负债经营不是只有收益,还需要付出成本,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金的时间价值;第二部分是用于补偿债权人将资金借出的机会成本;第三部分则是补偿债权人因资金不能收回而承担的风险,称为资金的风险价值。三方面共同构成了债务资金的使用成本。在预定的时间内,如果企业使用该笔资金取得的收益高于该笔资金的债务成本,那么企业就成功地应用了财务杠杆,使企业的自有资金获得了更高的资金利润率。相反,如果企业取得的收益还不足以弥补债务成本,则企业就将面临财务危机。所以,从筹资环节开始,企业就必须把握好资本结构和债务比例,从源头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二)筹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方法

1.注重资本结构的优化,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选择适度负债比例。筹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核心,对筹资风险的管理是以资本结构控制为起点的。负债经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和所处的生命周期,对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周转快,处于成长、成熟期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提高;对经营状况不好或不稳定,资金周转缓慢,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则其负债比率应适当降低,在美国几乎80%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负债率,而中国的很多企业忽视甚至回避这一问题。

2.合理安排长、短期负债的比例。企业筹资策略一般分为3种:(1)匹配型筹资策略。是指将企业所筹资金的期限结构与企业资产的寿命相对应。具体地说,就是短期及季节性流动资金的需求,通过短期筹资来解决;而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则通过长期筹资(长期负债和权益筹资)解决。(2)稳健型筹资策略。是指将企业一部分流动性资金需求以长期筹资的方式解决。这种策略企业的筹资风险较小,但是筹资成本相应提高,并且可能造成资金闲置。(3)冒险型筹资策略。是指企业不仅流动性资金需求,而且部分甚至全部永久性流动资产的需求都以短期筹资解决。企业必须更为经常地偿还到期债务,由此增大企业无法重新筹措所需用资金的风险。

可见,企业在筹资策略的选择上,宜选择匹配性策略。债务资本是优先权益,其还本付息方式、时限和额度有严格的限制。企业经常面临还本付息压力,会使企业陷入经常性的财务危机;一旦企业长期没有剩余资金满足股东的获利要求,就会使企业陷入永久性的财务危机。而匹配性筹资策略使企业的资金流动与预期安排相一致,既能避免冒险型策略带来的不能按期偿债的风险,又克服了稳健型策略资金闲置和筹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只有从筹资环节就充分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才能防范债务结构和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带来的企业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投资风险

有投资就一定有风险,预期的回报率愈高,那么该项投资的风险就愈大。但大多数企业的投资决策者一般总是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宁愿选择相对稳定的收益也不要那种成功性不大的高回报。而且随着总财富的增加,就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规避风险投资项目。

(二)投资风险应对措施

规避投资风险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为能尽快回收投资,多采用中、短期投资;(2)扬长避短,多采用对内投资方式;(3)在对外投资中应以直接投资为主;(4)正确了解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种类,进行财务风险预测。

在投资过程中要做到:在投资决策阶段,首先要认真收集相关信息,做好方案的优化工作;其次要规范投资决策的程序,投资者亲自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最后要做好对可行性报告的专家评审工作。投资回报阶段是投资过程最精彩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监理的阶段。在投资回报阶段必须做好投资项目相关信息的动态反馈工作,当反馈的信息显示实际与计划有负偏差时,应及时研究对策,改进方案。这种负偏差的反馈一般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反映出来,集中在回报率未达到投资的预期值,使投资产生真正的风险。这时应该找出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使投资项目的运行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当反馈的信息连续发生严重偏离轨道的现象,并经调查确实由于问题出在投资方案上,如原材料资源不足、交通运输条件不具备、市场预测不准确,或者发生了不可抗力的因素,那么,应立即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考虑改变整个投资方案或提前清理该投资项目,以免造成更大损失。同时也要进行多元化经营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的。但企业必须在突出自己主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地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另外,还可以利用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嫁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将一些特别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的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例如,企业可将承包的建设项目一次性发包给若干个分包商去完成工程。还有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企业一旦发生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全部或部分补偿。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防范或转嫁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品销售实现的过程,它包括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的过程,以及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资金回收风险就是这个转化过程中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加强资金这两个转化过程的管理,是规避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根本措施。

(二)资金回收风险应对措施

1.加强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转化过程的管理。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转化过程是由企业综合素质决定的。首先,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要做好市场调查,及时分析市场行情及走势,关注国家宏观政策,选准朝阳产业。其次,产品应优质优价。生产企业要加强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严把质量关,营造卖方市场;商业企业要力争实现规模经营、连锁经营,以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再有,配合广告宣传,做好售后服务。企业应严格履行承诺,做好售后的维护、维修和退换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客户信赖的朋友。在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的转化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这一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分析,来加强资金转化管理。如用经营资金回收率,是衡量某一经济行为发生损失大小的一个指标,或产品销售率,反应产成品销售情况的指标等等,来反映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转化的情况。

2.加强结算资金向货币转化的管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资金的回收和产品销售的实现,都要经过结算资金这个环节。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信用手段,通俗的讲就是赊销商品。赊销的实质是,企业为了促销,除了向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以外,还在一定时间内向客户提供了资金,因而对客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赊销的结果是,企业减少了库存,扩大了销售,但同时也使企业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损失,加大了企业资金回收风险,所以,在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过程中要着重放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具体的做法是,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收账,对应收账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参考文献:

[1] 傅鸿源.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10).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应对

1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根据国家2018年最新对生产型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人员少于1000人和营业收入低于4个亿,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分量。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包括活动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偿债、营运、获利能力等,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财务风险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相对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筹资方式、融资手段、财务运营管理、资金分配再融资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预防财务风险可以带来以下好处:(1)随时了解企业资金动态,是否需要筹备资金。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市场竞争、企业状况等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企业是否要对现有项目扩大经营规模和产能;是否新建项目以追求未来企业价值最大化。(2)多方了解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信息,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融够企业需要的资金。了解到融资方式、渠道、成本等信息,可以防范资金短缺的风险、甚至借新债还旧债、最大限度保障资金供应。(3)在满足日常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变现能力。例如,企业的存货在财报上作为流动资产管理,变现能力虽强但是过多的存货会占用资金;查看供应链的债权债务,及时催收回款和按时付款维持良好的信誉。(4)有针对性地对利润进行再分配。根据企业的营利情况合理留存多少盈余公积、分配多少利润以防范资金不足带来的财务风险。(5)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经营能力,科学做出符合企业战略的决策。根据企业资金运作情况,合理制订资金预算计划、有效使用资金、不偏离资金运行轨迹,防范其他财务风险、制定最合适企业的战略战术等。

2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

2.1筹资风险。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贯彻着企业的命脉,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不管是股东自有资金,还是银行借款、未付供应商货款、员工未付款等各方借贷资金。资金的多少决定着企业规模、筹融资能力,在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压力,融资的渠道有限,相对于大型企业,融资成本太高,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筹集资金的压力和风险很大。2.2投资风险。在证券市场里常有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也常听说某某买股票被套牢或者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消息。当然也有投资股市赚了不少收益的消息,等等。总之,风险是把双刃刀,损失与收益共存,风险与利诱同在。中小企业在选择对外进行投资时,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可能会有投资失败的风险,如果刚好遇上现金流不足的话,资金断链,会引发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甚至于倒闭。2.3资金运营风险。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从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回公司,购买设备办公用品、从事生产加工出成品卖给客户。供货、生产管理、员工工资、公司治理、运输公司、客户关系等环节,一环扣着一环,资金在这些环节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循环利用,某一环节资金出现差错就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资金运营风险。2.4资金分配风险。企业从客户手中收到资金,扣除必要生产经营、国家税费等成本费用支出,剩余的利润是扩大规模再生产,还是全部进行分配。这些都要进行合理的筹划,资金链不足将会引来上述各种财务风险。2.5股东及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风险一词自古就被人们提及,从我们出生到成长乃至老去,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生活中每时每秒都有未知的风险,如吃鱼会有鱼刺卡喉风险、坐车有撞车风险、走路还伴随着摔跤的风险等。有些风险可以防范、有些风险可以控制,风险是伴随收益而生,有风险的地方就会有收益,就像硬币的正反面,高风险同样可能伴随着高报酬,关键在于股东和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和对风险所持有的态度。

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篇4

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责任人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以及授权授信制度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债权管理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建立财务证制度和保险公司电子登记系统;为使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创建独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来实现。现阶段保险公司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稽核监管体制与下审一级的稽核监管体制,这两个体制由一级法人进行直接领导。除了要处理正常的稽核工作,还要定期检查一级法人的决算真实性稽核、任期责任性稽核以及大额财务风险稽核等,使保险公司的稽查工作的结果更具有公平性和独立性。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具体方法如下:加强保险公司内部体制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客户经理制,将经营业绩和客户经理的薪水联系起来,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保险公司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保险公司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建设公司内部文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岗位制定的目标、能力、业绩以及素质等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任用、选拔、培养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吸纳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全员上岗制度真正地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保险公司人员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保险公司部门的作用,对防范保险公司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安全可靠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如客户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如保险公司风险监控系统,其中包括不良财务的信息、保险公司违规性信息以及客户监管信息等。合理利用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及时地检查财务人或财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等;采用完善的风险管理检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既可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权威性,还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防止出现内部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防止风险的判定及管理水平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2)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可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出现不良财务的几率。近年来,地区的经济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保险公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防范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风险,政府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部门要减少行政干涉,在行政管理中注意约束自身的行为,防止因抵债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维护债权和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完善的自律机制,强化全民的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保险公司集资风险的防范

3.1努力寻找不同的集资渠道

在制定集资策略时,保险公司应该开阔视野,努力寻找各种不同的集资渠道,为集资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一定的保证。集资结构主要包括2部分内容:①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②保险公司债务资本中的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确定保险公司的集资结构时需要始终坚持2个原则:①将保险公司资金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原则;②使保险公司的资本、债务资本以及权益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2个原则下,再认真研究和分析保险公司债务资本的构成部分以及其期限结构,然后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现金流入和偿还债务的留出依据期限进行合理的组合,在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找出保险公司日后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的劣势,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调整保险公司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及数额结构。

3.2灵活运用不同的集资方式

当前,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值扩股等集资方式。我国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运行机制仍不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变现能力差、股权流动速度慢等问题,这就是造成中国其他公司不愿与之合作的原因。虽然外资企业发展实力较强,并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在外资入股方面受到了相关政策的制约,很难为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可见,通过国内外企业入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融资需求的问题。基于此,如果保险公司依然运用长期债券的方式进行集资,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高的负债压力,更有甚者对公司未来的集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利用财政融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筹集一些资金,但是由于公司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次级债需要还本付息等原因,保险公司只能将其作为集资的一种辅助方式。因此,在选择集资方式时,保险公司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发行时机、经营状况、股东的满意度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灵活地运用多种集资方式筹措资金,从而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4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控制

投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统一性,才能对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投资活动是保险公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投资成功与否和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保险公司只有充分发挥现有的所有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环境十分恶劣复杂,在投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为了做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公司建立科学的资金集中统一体系和投资管理体系,从而将公司的财务风险降到合理的范围内。

篇5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2007年8月14日在《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财务风险逐步显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在2007年7月初,全国政协也报告称全国高校负债总额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部分高校难以偿还银行巨额债务而倍感压力,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政府在上个世纪就确定要达到4%的目标,但即使是这个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我国也从未实现过。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0—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L例分别为2.87%,3.19%,3.41%,3.28%、2.79%、2.82%、3.01%、3.32%。

(二)负债具有普遍性且规模巨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oo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调查认为,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乙到250o亿元。高校负债不是某一个地区或省份所特有,而是全国各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校负债过重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类型或某一个级别的高校,而是各个类型的高校都存在负债现象;部分高校负债规模巨大,超过其偿债能力,有的甚至资不抵债。由于负债高校范围广以及单个院校负债规模大,因此全国高校的负债规模加总起来就很大。

(三)融资方式单一且操作性较差面对高校的巨额债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高校开始在融资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债务问题。一是采用“三•三”制方式解决高校的巨额债务。即:三分之一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解决,三分之一由社会筹资解决,三分之一由学校自行解决。由于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级政府要花钱项目太多,也限于社会对投资、捐资教育的认识不足、税收鼓励政策不到位和实际运作的复杂性,加上学费标准制定与收取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十分敏感的问题,使得这一融资方式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在实施中受到诸多限制,效果不甚明显。二是以“土地置换方式”解决高校的巨额债务。即拥有老校区的高校将老校区土地出售或转让以筹集还债资金。很多省市兴建大学城,将各个高校集中迁移到城市的边缘或郊区,这当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节约两校区或多校区办学的成本,但高校用地属国有划拨的教育用地,要转让或改为商业用地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况且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拥有处于城市中心并具有商业价值老校区的高校,不具有普遍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化解对策

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以及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尤其是有关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在教育投人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资金来源要多样化。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加大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维护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这是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根本。加:赶财政拨款力度,就是要落实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同期GDP4%的目标。因为在现行体制下,国家的投入仍然是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支撑。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责任是保障国家举办学校经费的稳定来源与增长的措施。

(1)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体系,努力提高政府对高校的财政预算拨款比例。通过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上的责任和职责,规范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和监管。各级政府要依照法律规定,确保教育财政拨款预算和决算都要达到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支出列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费f生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尽快实现教育经费占GDP~L例4%的目标,以体现教育经费投入中政府的主体责任。

(2)以“公平”和“绩效”为导向,改进财政拨款制度。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将财政拨款分为两部分。一是按照不同类型和地区高校的生均成本、成本分摊比例和学生人数,进行基本的运行经费拨款,以体现“公平”的原则并保证一个高校的基本运行;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特色建设、内涵建设,结合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专项经费拨款,以体现“绩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果。

(3)出台不同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标准,确定财政拨款依据。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拨款要以生均成本、成本分担比例为标准,前提是政府要尽快出台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核算标准,从而有利于核定财政拨款标准,提高财政拨款效益,以体现“透明”和“有效”的原则,保证政府财政拨款有章可循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提供真实生均教育成本信息。要出台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核算标准,关键是要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前提是要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提供真实的生均教育成本这一会计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教育的“产品”——学生的教育成本核算。具体而言:以大类确定“教育成本对象”,可分为二级学院(系)——专业——年级等,体现成本核算的“受益原则”和培养成本负担的“公平”原则;以主要支出项目确定“教育成本项目”,可按照“四项经费”设置“教育成本项目”,对接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并简化核算程序;以教学年度确定“教育成本计算期”,可对接按照“年级”确定的“教育成本对象”并符合教育过程;以“权责发生制”确定“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和受益期限的长期性与“教育成本对象”受教育期限的短期性,带来了教育成本支出与受益对象、受益期限的不一致性。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更为科学合理。

(二)拓宽投资渠道这是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有益补充。在目前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占GDPI:I~例未达到4%的情况下,拓宽投资渠道并增加资金供应总量,既是化解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有益举措,也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比较高的国家的普遍做法。因为,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上来,是高校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1)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为调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利用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及精神鼓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捐资教育,特别是激励企业家投资、捐资教育,可以起到“多赢”的效果。一是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可化解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二是建立了高校和企业的联系纽带,丰富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包括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提学研合作平台等;三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学校通过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的冠名,以企业名称或企业家的名字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捐款人名利双收并增加广告效应;四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训,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找到了就业的方向,而企业通过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的观察和了解,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2)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和补偿制度,扩大高校收费自。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管理条例,确定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和标准,通过向社会公布各个层次和各个类别高等教育的平均成本、各类学校的资金运营情况,指导高校确定比较合理的学费水平。高校可以根据其所提供服务的资源稀缺性、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以及学校的运行成本,并考虑市场中的竞争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学费水平。制定新的收费模式,打破按年度、按固定标准的收费制度,允许学生之间、课程之间不同的收费负担,学生可以拥有学费负担轻重的选择权。灵活的收费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对教育成本的补偿,实现高校收费自。

(3)发行高等教育债券,促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发行具有准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既可以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的情况下,弥补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化解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又可以为投资者增加新的、风险较小的投资渠道。当然,发行高校教育债券是有条件的,投资者要以该高校的信誉和偿还能力做担保。在大众化教育条件下,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的改革,这必然引起高校之间高质量生源的激烈竞争,而数量充足的高质量生源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一个高校要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由发行高等教育债券要偿还本息这一外在压力转化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