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际音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一体化不断发展,国际间音乐教育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育有着新的思考和探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命运,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情况
20 世纪 80 年代起,各国相继进行着教育改革,美、英、法、日等国相继出台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新出台的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观念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成为重点。音乐教育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国际化”反映出国际音乐教育理念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音乐教育方面,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绝不单纯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音乐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的观点,力求在音乐氛围熏陶中开发个体潜能,逐步升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感知能力。不论学习者个人条件的好坏,只要求他们在音乐欣赏中能够扩散音乐思维,激发音乐灵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国际音乐组织尽可能使音乐教育优化,并使之适合于所有学习者,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国际音乐教育组织的带动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一元论”在我国仍被很多音乐教育者采用,他们迷恋西方音乐体系,坚持欧洲古典音乐,一味推崇“七声音阶”等。这与国际音乐教育推行的多元文化理念背道而驰。二是很多音乐教育者对我国传统音乐课程的重视远远不够,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仍以欧洲音乐理论为中心。三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我国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定义:“‘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①“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国际化’实为一种教育行为,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过程,它体现国际共同目标与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②“音乐教育国际化”主要目的是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学习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自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本土化”,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由西方传来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本土被吸收和接纳,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在固有的文化传统下自我延续的发展过程。将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引进的国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吸收、消化的本土化过程。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界正逐步与国际化音乐教育接轨,然而在积极发展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国际化音乐教育如何与本土化音乐教育做到平衡发展等。我国音乐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音乐教育国际化”与“音乐教育本土化”相结合。“音乐教育本土化”需要从本土实际出发,可以采用西方先进理念进行学习,要注意的是传统音乐文化固有的特质不能因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而被抛弃,应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任何一种音乐教育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坚持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在实现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同时追赶国际音乐教育的脚步。
三、国际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
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青少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了解甚少,加之以往的音乐教育大多盲目追随西方,轻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若没有添加本土文化,就无法谈及与世界音乐教育接轨,因此重视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音乐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上,应当重视对传统音乐资料的收集和梳理,并对收集到的传统音乐资料进行系统化处理,确保资料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我国疆域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不容小觑,这将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信心建构我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形成我国特有的多元性文化特征。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重视学习世界音乐理念,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强调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存在,我们不应局限于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价值观,而是要放眼世界,重视与国际间的交流。此外,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仍存在着注重专业技能课的训练,忽视民族传统音乐理论课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努力。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音乐教育将会多角度、多领域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51.//邻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②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J].中国音乐教育, 2002(4).
关键词:布鲁纳 结构主义 螺旋型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 借鉴与应用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时代背景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出于曼哈顿维尔学院,建于1841年的美国纽约州,是艺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跻身跃于世界强国,而苏联先在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再加上美国虽然其他方面实力雄厚,可文化教育却势单力薄,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刻反思,由此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革新。1959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为主席的伍兹霍尔会议,以他所阐述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为核心。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音乐课程改革指导方针的成果,结合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螺旋型课程设计,最终由曼哈顿维尔音乐学院主任托马斯为领头展开研究与实施,历时五年,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秀音乐课程范例。
二、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介绍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按照布鲁纳“结构主义”模式,条理性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超前的理念,解放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灵活的评价系统,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设计方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学前班至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的《交往》方案;另一部分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方案。两个课程方案针对不同年龄,前者用于尚未成熟的儿童,后者用于心智开始萌芽的少儿,层次循序渐进。
(一)《交往》方案简介
因为《交往》方案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及智力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这里面的方案课程内容都是相对来说简单的、直接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指导下主要是以音乐的听觉训练为重点来进行,类似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交往》课程中也正是本着音乐特有的性质,让孩子们用耳朵聆听,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的结合作用。
它有几个步骤:首先,以聆听音乐为手段,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来体会音乐情感,教师并不限制或者指定想象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发出一些简单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脑海中就会形成对声音的概念;再次,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内容很简单,把之前乐器声音加入节奏或者动作来编排,教师会进行指导和完善,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会根据情况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由简到繁,让学生形成一种对声音的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综合》方案简介
《综合》方案是针对心智开始成熟的少儿所制定的课程,这也正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教育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段身心特点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学习及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知识。本课程方案可以说是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点睛之笔,之前的《交往》只是对学生学习音乐做了一个奠基,而《综合》就是拔高。
它的核心框架是按照螺旋型课程来设计的,以音乐的最基本要素音色、音高、节奏、力度、曲式及和声型为主要框架,旋转向上依次叠加深一步的难度知识,共16个层次的螺旋,每个层次都是有原先的六个音乐基本学科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与之对应越高就越难,涵盖的内容不仅只是音乐本身了。它要求:“1.每一层螺旋均由音乐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组成;2.每一层螺旋中的基本结构要素中所编排的音乐概念反映出音乐学科的逻辑进程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水平;3.整个螺旋体系力图囊括基础音乐教育的完整内容,并促使音乐教学成为以音乐学科基本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
三、关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理论分析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其本质一定要研究透彻,才能透过现象到达本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是思想的反映及表达媒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不是教学内容,是从内心抒发出来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聆听和参与发现音乐的实质,而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来学习。
(二)“音乐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艺术,它面对现实并表现现实。”
这句话的概念非常深奥,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都会有不同的触感,就算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如果是在不同时间,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它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具有思想性。
(三)“音乐是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性自我完善的途径。”
它实际上体现的是音乐创造者的功能,人类在创造音乐时一定有他的理由和乐感,为什么有的音乐热情奔放,而有的却是忧郁缠绵,这都和当时创造音乐的人有关系,他们是为自己音乐负责的人。
以上三点诠释了音乐的本质,从专业的角度看,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方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面临的学生仅仅只是幼儿到初中并且不是音乐专业的对象,但是要求却是相当高,完全按照音乐家的标准来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四、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行,也决定着教学成果好与坏。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够在音乐教学方面脱颖而出,正是它特有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借鉴和完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让学生了解学科构架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以螺旋型构架为主,学生对于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不会在接受新知识时感到茫然与陌生。
(二)注重学生角色,以音乐家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这与我们本国音乐教育有差别,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相对来说不是很专业化,没有以音乐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虽然以音乐家身份来要求学生或许太过于严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的学习就更加严谨化和专业化。
(三)我们要给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内容及途径宽泛的选择。
学生不依赖书本,学校开设多门音乐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涉猎到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不用担心学生只掌握自己喜欢的课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鼓励
音乐课本来就是以自身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感知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形式要灵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教歌唱、听音乐这些乏味的活动。
(五)注重师生互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一直遵循师生互相评价的原则,他们不仅重视老师的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教育者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国外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对于仍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来说是一条捷径。学习和借鉴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优点,总结其失败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各方面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名称:《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对新课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项目编号:2015-YJSJYJJ-03。
参考文献:
[1]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刘沛,牛芳.MMCP课程的目标[J].中国音乐,199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肖少北.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05).
一、国际化的音乐课程
课程的国际化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三是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四是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等。目前,中国已开始有个别单位组织加入到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此外,在已有课程中也缺少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如在基本乐理、音乐欣赏、音乐史、音乐学课程中缺少世界音乐体系、历史文化及音乐研究的内容。
二、国际化的音乐教育研究
应注重地区性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目前,中国各地区高等音乐院校在办学及研究方向上没有形成地区性的研究特色,其主流研究还是集中在西方音乐及教育上,中国音乐教育如果要达到对世界各种音乐的学习和文化资源的利用,就必须形成对世界各个地区的音乐研究。在这方面,中国各地区的高等音乐院校可以形成相对的研究重点和分工,如西南部院校可包容南亚、东南亚音乐研究,西北部院校可包容阿拉伯世界音乐如中东、中亚、北非音乐研究,东北部院校可包容蒙古、日本、俄罗斯地区音乐的研究,华东地区院校可包容美洲地区音乐的研究,华南地区院校可包容太平洋(包括澳洲、新西兰等)地区的音乐研究,各地区音乐院校也要包容所在地区的音乐研究,这样也才能形成各自特色。许多国家如美国各地区音乐院校都以办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互补为目标。因此,不必要将中国的音乐学院都办成一种模式、一种方向、一种特色,单一模式的音乐学院在教学和科研范围方面显得极其狭窄,科研方面人力财力投入的极大重复与浪费,很难形成音乐的国际化研究,以及对人类音乐的充分认识和音乐资源的利用。另外,从当今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事件,如学习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和关注的焦点,而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对此课题还没有重大举措。
三、国际化的音乐教育学术交流
文化交流必须是一种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要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派教师、学生到相关国家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去参与该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对方。同时,派出双方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除加强教师学生的互访以及加强与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组织的联系外,音乐教育的学术交流还必须建立学科研究的交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际性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项目成果或学科著作)的翻译介绍与出版,目前中国对当代新的国际性音乐教育成果知之甚少;二是加强中国音乐教育自身学科及学术的建设,即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及学术阵地的建立。
四、国际化交流中的本土音乐文化交流
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讲,音乐作为文化,是和平与发展主题所呼吁的各国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中的重要的―部分。高等音乐教育(特别是师范)的国际化首先是具有文化功能的,从这一点出发,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学院(以表创艺术家的培养为目标)应该是两种评估系统。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以注重职业技术的培养为主,而教师音乐教育应该以音乐作为文化意义的传递、复制和交流为主。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习的是西方传统音乐,而西方就不应该学习中国的传统音乐吗?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国际交流中音乐交流乃至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相互性与平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与其他文化互相承认对方的一大前提,也是建立交互主体性的基本前提。
世界教育和音乐教育比起一百年前来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人类在科技、政治、文化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以上问题也是这种巨大变迁所引发的对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挑战,中国音乐教育需要有一些重大的举措。最后,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用最简单的表达将以上问题更加明晰化:
1.国际化的音乐教育课程的挑战: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这些课程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基本奠定,今天仍然没有大的改变和突破。
2.国际化的音乐教育研究的挑战: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研究和国际比较也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对亚洲、非洲音乐的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研究还无举措。
3.国际化的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我们交流的方向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多向的,我们对西方音乐教育学术的交流也是较浅层次的,这反映在对国外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成果缺乏整体的把握上。
4.国际化交流中的本土音乐文化交流: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交流,更多体现在音乐表演、创作方面,而音乐作为文化意义的传递和交流是缺乏的。
1984年,国际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在其第一届研讨会上讨论通过了委员会宣言(要点):
1 社区音乐教育是终生求知的途径之一,应面向全社会。
2 世界各地区人民不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异同和所处地理位置差异,都应有同等机会接受优质的音乐教育。
3 不同民族人民有权组织和参与他们本民族音乐文化活动。
1988年7月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举行的第二届研讨会上,组委会成员和其他应邀参加会议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社区音乐教育的属性、目的以及参加对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同时认识到专业与业余音乐工作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1990年,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委会新任主席、瑞典音乐教育家奥勒森女士,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全世界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研讨会,讨论议题为“大力培养音乐工作人才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家一致认识到,社会音乐和教育在文化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至关重要。1992年7月世界各国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再次相聚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专门就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音乐教育者的任务进行了讨论,与会者还对世界社区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批评。随着成员的增加及历届研讨会所获得的成功,委员会在国际社区音乐界声望日益扩大。1994年7月,在美国佐治亚州举行的研讨会上,“社区音乐教育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所占的位置”成为研讨议题。此届委员会主席乔斯指出,要使社区音乐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组织和机构必须与音乐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要与音乐文化研究机构配合,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评估,从而吸取有益的经验。1995年,委员会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题为“20世纪音乐教育”的提案。重申音乐教育必须面向全社会的理念以及社区音乐和教育的重要性。1996年在英国利物浦的研讨会上,新任主席、英国音乐教育家普耐斯先生呼吁国际社会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同时鼓励发达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到贫困的国家去从事音乐教育事业。1996~1998年,委员会还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举办了国际性社区音乐活动。把社区音乐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一直是委员会的工作重点,200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研讨会上,世界著名社区音乐和教育研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世界各地区的社区活动调查报告,报告中对英国、菲律宾、爱尔兰、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地区的社区音乐组织和活动进行了比较。2002年荷兰首都鹿特丹举办的研讨会,社区音乐和教育中最主要的五个问题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这些问题是:社区音乐和教育的要点;社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及其特点;社区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教授音乐的新途径;社区音乐教育的财政方针。这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研讨会对社区音乐教育的属性以及今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定位。“社区音乐教育在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音乐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2004年巴西研讨会的主题。2006年在新加坡研讨会上,委员会主席递交了四部分组成的报告:社区音乐和教育中有争议的问题;社区音乐与传统音乐教育;社区音乐与年轻人;社区音乐与社会方针,详细阐述了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手段,补充、延伸、拓宽了教育的意义。
现任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委员会主席、英国知名音乐教育家西尔因恩先生目前在已经起草的2008年夏季研讨会的报告中指出,-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为:社区音乐与社区资本;社区音乐与身心健康;社区音乐的先锋作用以及司法部门中的社区音乐。
一、教育的国际化
音乐给予人情感,情感源于内心,喜怒哀乐则形成于创作。国外欧洲音乐几个世纪中,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巴洛克时代的歌剧与奏鸣曲、古典时期复调与强烈抒感的浪漫主义至印象主义的色彩,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表现力与不同的历史。
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音乐师范教育是以音乐师范为主的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音乐师范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音乐源于文化,文化给予音乐之灵魂。音乐情感的表达是由心而生,心情愉悦时哼唱欢快的歌曲,悲伤时创作出悲凉痛心的旋律,从而产生了不同旋律与不同风格的音乐。
在欧洲古典音乐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音乐,如宫廷音乐、乡村音乐、教堂音乐等。音乐师范教育中以歌唱与欣赏为中心,局限于欣赏与教育,单一技能与知识的训练没有深入音乐的历史与渊源,仅仅局限于音乐中的音与乐的领域,并没有深入探究其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历史。
我们要以音乐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为基点,在学习中探究历史开发潜能,拓宽音乐视野,激发灵感,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音乐师范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音乐教育国际化是以音乐为基础的转化。一方面,音乐国际化是以旧的师范知识为基础的转化。在教学中,我们以习惯唱与听的基本授课形式,忽视了学习音乐的历史背景及能给予我们的无限能量;另一方面,教育的国际化是新的学习方向的确立,为人们提供新的音乐方式,有着建设性的师范意义。音乐师范本身来说,音乐带给我们想象与乐趣。
知识的更新与文化的发展也是音乐师范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以下我们对音乐师范的国际化作如下阐述:
1.音乐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
音乐师范培养国际性人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国际形势下的背景与培养模式还尤为缺乏。国际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是探索与学习阶段,从而确定了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2.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需要
理论为前提以实践为依据,理论结合实践,开展音乐师范教育的国际培养模式与国际化的模式,逐步缩小与国际化理念与教育的距离。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国家间的音乐师范教育交流,教育迈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缩短地区间人文艺术的差距。
四、音乐师范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目前,音乐师范教育的国际化并没有形成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并不了解,在教育中盲目学习西方音乐,使得中国音乐没有传承与发扬。国家的音乐传承才能更切合地与国际化音乐接轨,所以教育要传承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化教育。
1.创新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创新是教育的重心,学校要时刻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理念,才能有生命力的完成教育与教学。
2.综合化课程培养国际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