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及成效范文

课程建设及成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建设及成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及成效

篇1

Abstract: In English nursing education, Englis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nursing talents training. Focusing on the English nursing stud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analyses English specific teaching, tries to reform the textbook material as well a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 English teaching. A series of r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plan was then mentioned based on students' situation, which may have a practical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relating to English nursing specialty.

关键词: 涉外护理英语;有效教学;行动研究

Key words: foreign nursing English teaching;effective teaching;ac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27-02

0 引言

五年制高职涉外护理专业是以培养“护理”+“英语”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英语是其中较为重要一门必修课。《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高职英语是“以应用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进行英语课程的再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1]。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如何把握才能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和思考。

1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材没有专业特色,目前能体现护理专业的英语教材不多,大多数学校选用《实用英语》《成人英语》《英语(高职高专版)》《新编实用英语》等教材,有的学校则套用了大学英语教材。

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教学现状不能满足个体差异的需求。

③教学多以过级、拿证为目的,且往往为大班授课,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④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不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展开教学,缺乏专业特色。

2 对策

2.1 教学模式改革

2.1.1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听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掌握课文精髓、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广泛查找资料、充分准备教学工具、弄清学生学习状况。其次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讨论、练习对话、主题教学、你问我答、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游戏教学以及辩论、演讲、模拟讲课等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从做中学”。

2.1.2 探索学习机制 英语学习方法不拘一格,无论是翻译法、直接法,还是听说法、交际法,重要的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他们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2.1.3 体现专业特色 教师不断地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尽可能具备一定的护理基本知识,在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2.2 教学策略改革

2.2.1 听说读写立体型学练英语语言 英语是有目的的交流的手段,现有的教材大多都以话题为单位编写,所以教学可借助每个单元的话题进行,听说读写并举。

2.2.2 课前表演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课前五到十分钟的对话表演或个人主题演讲,旨在通过这一方式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2.3 提高英语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3.1 增加可理解语料的输入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适当重复、解释、变换语速等以确保学生对输入是可理解的。提供熟悉、有趣且相关的话题,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图片、幻灯片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2.3.2 创造和谐环境,降低情感障碍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悦耳、悦目、悦心的英语交际条件。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对英语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其次,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积极鼓励并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3.3 提高课堂有效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适时纠错而非“有错必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改变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消极情绪,多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其次重视语言交际功能教学,教师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模拟交际活动。再次,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尽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语言材料,了解具体生动的语言会话环境。

2.4 指导学生掌握最佳英语学习策略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个体差异,因此除情感因素外,还应考虑到策略的使用目的、策略使用的心理和认知过程。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自我监控和调控策略以及资源策略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能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5 课外英语辅导尝试 首先,学校积极构建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如建立英语广播电台,定期播放英语节目;广泛收集英文报刊、图书和音像资料,开放英语电子阅览室;与国外院校进行交流;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建立英语实习基地。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开展英语活动,如创办英语园地报栏,举办英语朗读、演讲、小品、戏剧表演,定期组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电视或录像,学唱英语歌曲;组建英语学习小组,如阅读小组、听力小组、写作小组、词汇小组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又可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还可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合理构建多维度的英语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3 成效研究

3.1 实施 笔者针对我校08级两个班的学生共104人进行了如上的对策实施。

针对高职涉外护理英语实用性的要求,组合更有利于其听说读写英语技能提高的素材和内容。根据对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目标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积极组织力量自编教材。

采用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方法,做、学、研三位一体。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的循环。通过找个别学生面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研究实施过程的感受和效果,以便对教学研究的实施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计划和行动。

3.2 结果 由于两年多来课堂教学的努力,基本形成了涉外护理英语课堂中以二语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训练模式。

根据2009年上半年全国医护英语考试学校统计公布数据表明,笔者任教的08涉外护理1、2两班二级考试通过率达到98%,次年的三级通过率也达到了84%。与07级高职护理英语班(招生形式等同于08级涉外护理班)二级通过率72%相比高出26个百分点。

4 结语

笔者针对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改革,教材重组等角度到第二课堂的英语氛围的创设,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篇2

【关键词】C语言;标准化;改革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加强课程管理,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而我们知道,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对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课程教学的一致,使内容不再因教师而异、因教材而异。以下,浅谈一下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方法和成效。

一、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现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适用性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首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后续多门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因此,针对这门课编写的教材有很多,但难易程度不同、实训没有标准,且很少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更没有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所以,导致教材经常换,教师不能建立一个关于该课程的完整、适用、统一的课程体系,学生学起来也因不适合自身的知识水平而感到困难。

2.实训的成效问题

由于以往该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教师根据课本或与之配套的实训指导书中的习题来安排上机内容,而其中的题目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这样做容易导致一刀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不会做或者做不完,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得不到提高。因此,这样安排的实训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考核方式的单一化问题

C语言的课程考核往往是采取笔试的形式,最终成绩含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卷面考试需要学生熟记知识点和某些算法,这样导致学生只记住了C语言中的知识点,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编程能力、对程序的调试能力都没有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

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标准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力求做到教学、实训内容统一、针对性强,考核突出能力检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在理论教学上,我们以C语言最基本、最常用的功能为重点展开教学,以:“够用”、“必须”为标准,不求全求多,所有内容根据专业统一制定,使教师有一个授课的标准。每个知识点结合易理解、易掌握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例题不宜过多、过全,可以相关知识点采用一个例题,让学生体验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缺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例如,while、do while、for三种循环方法的讲解,可以采用“求1到100的累加和”这一个典型例题,一题三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三种方法的异同点。再如,在讲函数调用时,可以使用前面讲过的典型例题,把这些题目的程序改成函数调用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前后方法的比较,能更好地突出函数调用方法的优越性,而且题目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采用这种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的方式,使题目的数量减少了,知识点的难度降低了,同时教学的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实训方法的改革

根据标准化的思想,我们将每个知识点的实训内容进行了统一编排,使内容不再因教师而异、因教材而异。每个知识点的实训题目都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两部分,基础题是与教学例题难度相当的题目,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设置的,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而提高题是针对部分对知识点理解较快、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的能力拓展,满足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扩展、编程能力提高的愿望。这样,既保证了所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编程能力的锻炼,又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得到了提高。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更全面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论考试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的认知上,技能考核考察的是学生实际的编程能力和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因此,要注重动手能力的考察。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本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实训完成情况、考勤情况、单元测试成绩等,约占总评成绩的60%,其中重点知识模块内容的机考测试所占比例较大(50%),将能体现各重点知识点的编程题目作为机考试题,形成标准化试题库,突出考察学生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本课程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本课程结果性评价由期末笔试构成。笔试全面考核本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重点考核与实践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约占总评成绩的40%。这样的考试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后续多门课程学习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C语言这门课程进行标准化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标准化改革已经在我校计算机系实施,实践证明,改革效果良好,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阳红,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现代计算机2007,(7).

[2]周永福,高职《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科技广场2007.4.

[3]谭浩强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技工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技工院校在校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并出现了万人以上规模的技工院校,特别是江苏省在加快建设省级重点技师学院的同时,如何有效探索技工教育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为此掀开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升教学品质的一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3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的活动通知》,正式拉开了技工院校实施品牌发展的战略。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内容和意义

1、精品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体应体现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发人深思,启思明智;第二,教学相长,不断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望,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第三,效果深远,辐射深远。具体的讲,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师资、一流内容、一流方法和手段、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实训、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立通过不断验收不断检查制度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让精品课程成为一个龙头,把学校整个课程建设都带动起来,并以此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校内形成一种趋势,一种氛围,让大家树立一种"精品"的理念,从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质量提升工程”,是技工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有名牌教师和骨干教师构成的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梯队,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结构上一体化教师占到较大比例,并有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技工院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问题和产学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技术相脱节的问题。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能突出技能特色,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新时期的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组织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先进教学理念和沿用优秀教研成果;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形式上,要建设包含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适用教材。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先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规范。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等。

四是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定位上,要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并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在课程设计上要能与企业共同完成,并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五是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有能保证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有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六是突出的教学效果,并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突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积极鼓励师生参加与课程相关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建立校外专家、行业企业、校内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优秀;有良好的声誉。

七是突出体现课程特色,并有良好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学校精品课程推进成效

学校自2006年以来把精品课程建设写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在2007年起草编制了《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了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从2007年起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率先在汽车系推进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在建优质课程建设有10余门。

从目前的推进看,学校教师基本有了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的团队,在课程建设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但从总体的推进质量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看,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

(1)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推进课程建设的氛围。

(2)课程建设的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发挥其群体共同推进课程建设的作用。

(3)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

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应该抓住机遇,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计划地逐年推进,以“精品”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应该至少建设1―2门精品课程。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此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从而形成各门类、专业的系、校、省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以确保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打造课程建设名师团队

通过鼓励校内名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着力打造名师团队,真正让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推进、带动和引领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平台。学校在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充实专业特色资源库的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并通过着力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培养的模式,让教师能积极参加到校企合作中来,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

3、重视教学课程,并着力打造精品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作为某一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一门课程一个“点”,也一定要关注专业整体的课程建设,也要加强 “面”的建设,只有所有专业课程建设好了,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的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不违背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同时,“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作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必须重视一堂一堂精品课的建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让每一堂教学内容都成为精品,那么精品课程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名副其实。

4、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来,并通过讲座、标准解读等环节在全校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在精品课程的同时,能够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能够实现课程与个人同进步,专业建设与个人发展共提升。

篇4

【关键词】高校会计学 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会计学专业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更新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修订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大纲,使之更加突出对人才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突出主干基础课,加大选修课比例,取消陈旧课程,整合相近课程,实现专业方向模块化,一定要不断的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使其建设成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一是建设时间长、授课对象广。 二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三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技术相结合。坚持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自行开发的CAI课件和课程网站,善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视野。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会计学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学习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会计业务循环、会计要素与成本、费用以及利润的核算,从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用会计信息出发,学习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原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与分析利用。课程的难点是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覆盖面宽,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掌握课程学习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炼教学讲授的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设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加完善、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把自学与课堂学习互相结合在一起,将理论学习与网络模拟实验结合起来,将做习题练习与提升、拓展学习的课外阅读杂志互相结合起来,并通过电子学习网站与网络会议系统与智能答疑系统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取课堂教学、模拟实验和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来,一方面不但可以加强学校中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构建了电子学习网站,使学生在模拟的操作当中,增加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第二个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以、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包括案例教学、网络模拟试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安排中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象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组织和安排,这样确实起到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上述实践课程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还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这样一来不单单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的脱节,还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四、课程建设方案

一是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学校职能部门可将课程规划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每学期常规教学检查的重点,对各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文档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院系对未达到规划要求的课程进行整改。二是措施配套,激发积极性,将课程建设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体系,选派课程主讲教师出国或到其他著名学校交流、进修、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注重培育优质教学成果。通过资助教材编写出版、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资助、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立项资助、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多种形式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培育优质教学成果。四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新教师可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通过相关考试(核)确定上岗。

参考文献:

[1]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讨论2010-5

[2]王韶婧.注重实践完善高职会计教学内容2011-6

[3]苏明.试论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2012-07

篇5

[关键词]课程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42-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如何做好创业课程教育建设,在体系理念、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切实解决我们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将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富有开创性人格的学生。目的是在于通过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创业课程教育中应该包含有创业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模拟实践。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刚起步,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材的编撰使用杂乱无章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一些创业指导类的课程,有的纳入到通识课程教育、有的纳入到公共选修课程教育供在校生学习。但从授课所采用的教材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创业指导》等一般性的就业创业指导类教材;一类是翻译自国外学者如杰弗里・蒂蒙斯等所著《创业学》等工商管理类与创业教育相关联的教材;一类是改编自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如《KAB基础教程》这样的普及型教材。虽然这些教材都包含了创业机遇识别、工商企业管理、基础财务知识等相关的内容,但都缺乏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内容,特别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创业模拟实践相关的内容。

(二)创业课程教育的内容缺乏阶段性和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持续性很长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就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阶段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如在新生入学阶段,应着重培育学生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在高年级时,则应将本专业的基础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其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不存在标准问题,也不会有标准答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不一样,甚至同样的问题,同一学生不同阶段看法也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突出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体现出教育内容的阶段性和针对性。

(三)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特色

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一样,决定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和技术气质也不一样,在创业中他们选择的行业、创业的行为、决策的过程都会不一样,这些也是影响创业者能否坚持到最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应该联系本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及本校独有的人文环境、专业教育特长,将创业教育与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本校独具成效的创业教育,而不是通俗的一般性教育。

(四)课程教育的师资缺乏

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指导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课教师了解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最好具有创业经验或经历,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知识体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指导和参考作用。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老师,或者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二、做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并非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侧重于培育创业精神的启蒙教育。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应该是引导大学生去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创业、发现商机后如何创办企业、初创企业如何经营等。整个创业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是把整个创业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单元模块教育,而不是按照现有工商管理类学科的课程分类来设计课程内容。此外,在课程内容中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外,尽可能的穿插创业演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创业体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二)打造合格的师资团队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没有明确的定位。要么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以为政策要求而开设,要么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老师随大潮流而开设,普遍缺少教育理论知识,更不论创业实践了。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教育,在目前的状况下,高校除了花大力气培养教育教学课程讲授的老师外,还应该多挖掘自身的资源,邀请有过创业经验的专业课教师走上讲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弥补专职教师无创业实践经验的短板。

(三)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是一门引导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减少创业的神秘感。高校应利用手头丰富的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为广大大学生通过产学研途径来进行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内的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其重要意义不仅是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上,同时对高校办学能力和办学理念的提升,还有对国家未来一代的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方媛,王俊凤,陈颖.基于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4(08).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6-02

一、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英语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及特色估计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校地处理县通化乡,位于国道317线,距理县县城33千米。学生主要来源于边远的村寨,95%的学生属于羌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学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差异和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比较薄弱。但是,本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家长培养学生的愿望较高。地处羌族居住区,历史人文景观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羌族丰富的民俗文化,能歌善舞,热情大方,个性鲜明、活泼张扬。这一特点又为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26个字母的认读与书写方面容易与汉语拼音混淆,同时对英语书写体和印刷体相混;单词发音不准,用汉语拼音代替;课时较少,课后基础知识的练习较少,课堂教学设计形式较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监督力度不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接触外语的环境,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使用工具书,不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中差生比例由所增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二、通九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主题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交流的工具,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能够更好促进国际交往、文化理解和交流。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语学科建设的核心主题:“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内涵:“回归语言本色”、个性化的语言学习

“创设情境(Situation)――角色扮演(Role-play)――任务活动(Task)”(SRT)实施差异教学,注重以学定教,因学施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英语团队正在努力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追求,是回归“情境英语”,让老师们领着孩子在特定的场景中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兴趣。

三、英语学科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聚集于学生口语表达和乐趣、学生思维发展,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的语境中,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取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1、课程设置思路:

尊重差异: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以及培养他们善交际、会思维、。

2、课堂建设思路:

(1)、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又译为“分化性教学”。美国教育学者Carol Ann Tomlinsom指出:差异教学是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的监控,对教学进行调控。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随时监控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教学的精髓在于“面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的关键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多元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使用弹性分组教学。美国学者尼克森也指出:未来的教学技术应当朝着促进和推广”教学个别化“的方向前进,任何期望所有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等程度的掌握特定的材料,具有同一的兴趣型式,处于同步的动机水平变化状态,这都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开展差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更要通过长善救失,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①学生分层:研究学情分析,我们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交流沟通,与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兴趣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分层学习;②课堂实施:在课堂教学前,根据具体情况写教案,我们会设置分层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设计分层学习活动。我们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保持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兴趣。在课后,我们设置有差异的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2)、情境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启发――引导――链接这样一系列的环节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感知――领悟――创设――迁移,进而获得自己真正所能掌握的语言知识。

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以视听为主导的教学

丰富学生的视觉信息源。(视觉输入)

创设视觉化的信息环境。例如:班级中英语文化布置。

视觉化学习资料的大量呈现。例如:借助Ipad等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一体化资源。

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信息内化)

类比联想、感知领悟

鼓励学生的视觉表达(语言输出)

视觉化笔记(思维导图:本课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

绘画。(制作英语小报、编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图片词典等)

语言交流本身的乐趣--口语交际最真实、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生动的语言场景,活泼的语言交流。

四、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

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教材为主。该教材的主要特点: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起始阶段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支持材料基本齐全,除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以外,还有MP3/磁带:包括所有听力活动和悦耳的歌曲歌谣;视频导引,从而为学生提供地道英语环境。

五、成效

篇7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然而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不难发现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1.认识上,对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不够准确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许多高校和课程负责人仅仅将网络建设看成是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手段或方法,课程网络建设只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将主讲教师、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挂在网站上,就认为是建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促进课程教学。还有一些课程负责人,盲目追求技术,以网站建设取代课程内涵建设,精美的网站背后却没有精品的课程内涵来充实,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实践上,网络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建设都存在与网络建设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有些课程师资队伍雄厚,但对网络教学涉足较少,或者没有开展网络教学,因而网上资源的丰富性和师生交流的交互性得不到保证,制约其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申报和评选。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却片面追求网络建设,忽视内涵建设,弄虚作假“制造”精品课程。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惜成本,请专门的人员设计制作网页,专业的人员制作课件,将没有主讲该课程的教师也拉进主讲教师的行列,然而,课程精美的网页和丰富的资源背后却难以掩盖内涵的贫乏和过于追求功利的痕迹,这样的课程难以称之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也不能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此外,网站的设计和课程建设相脱节。大部分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都不太了解网站的开发技术,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更新难以摆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不能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随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专业人员设计的网页在形式等方面也往往难以和课程的内涵协调统一。

3.管理上,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表现在评审时,仅仅以是否建成独立的课程网站作为评审的条件,而对网站的具体内容缺乏细致的考查,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双方的交互性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过程管理中,没有定期的检查机制,不经常检查课程资源是否更新,网络运行是否畅通,导致许多精品课程评上了多年,网络建设却还是停留在申报时的水平上。此外,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课程评估验收制度,同等级别的精品课程,在给予一定的经费启动建设后,后续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课程团队自己负责。在网络平台管理上,有些学校没有搭建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各课程团队自己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分别挂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络进行维护,造成许多精品课程网站维护不力,出现病毒攻击、无法链接等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是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作用和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而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和远程的优势,使优秀资源通过网络传向各地,使校内学生以及校外学习者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秀资源。

其次,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是精品课程自身的重要展示,它有利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法、多手段、多角度的讲解,丰富了教学手段;它能将实例更多地带入课堂,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精品课程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最后,网络是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该指导思想在《指标》中体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条件”两个一级指标两个重要的观测点:网络教学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还增加了这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手段,它不仅是评审精品课程的重要方式,还有利于实现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精品课程,根据学科领域的性质和特点,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专家、同行、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2.加强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精品课程的核心是“精品”和“共享”,旨在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仅要求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还要密切关注课程教学的活动及其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关系等主要环节,要将这些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有具体的体现。通过网络开展视频授课、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老师不断拓宽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开展网络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而且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灵感。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课程内涵建设和网络建设的相统一。

3.实现课程的网络管理,加强课程评估与检查

首先,学校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全校所有网络课程都放置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使用统一的在线网络集成工具,支持教师网上备课,自行创建课程目录;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及时精品课程的动态信息,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实现网络教学管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的制作难度,提高了课程开发效率。使教师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基本独立地完成精品课程的开发工作和后期更新工作。

其次,实现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和维护的网络化。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维护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各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真正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避免评审上的主观主义。精品课程还应该实现网上维护,通过网络检查课程内容的更新情况,课程在网上的运行情况。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各级各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经过不断地学习、调查、实践和思考,逐渐获得了对专业建设的一些认识。

一、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各单位、各行业都迫切需要既懂技术开发,又能进行管理、维护的复合型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几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需求的人还不足20万。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围绕社会需求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计划,那么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为社会接受,受社会欢迎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1 通过调查分析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岗位进行划分

(1)按照工程实施流程划分

售前工程师(包括技术支持工程师、网络规划设计师),售中工程师(包括现场项目实施经理即现场经理、工程实施工程师),售后工程师(包括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工程师即呼叫中心技术支持CALLCENTER和售后服务工程师)。

(2)按照工作内容角度划分

可分为:网络工程师(负责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系统维护)、主机管理员、存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负责NOS系统平台管理)、数据库管理员(负责MS SQL/ORACLE/SYBASE等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中间件平台管理员、信息安全师(负责安全设计与安全维护),网络设计师(负责网络规划设计)。

(3)根据以上内容,可归纳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典型职位类型有:网络工程师(具体又可分为网络设计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安装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系统测试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主要进行网络系统管理、主机管理和存储管理)、应用工程师(主要进行NOS维护、数据库与中间件等应用系统平台维护)、信息安全师(负责安全设计与安全维护)和网络设计师(负责网络的总体架构设计)。

2 根据各岗位所需能力要求,结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

(1)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能够按照项目所规定的要求合理地搭建网络软硬件平台,并能实施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及时修复系统缺陷,达到最终交付网络系统的能力;应具有维护网络机房环境,维护网络运行平台系统,系统优化的能力;能按照信息系统整体架构的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管理和维护,具有合理部署安全策略、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2)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能持续学习和掌握网络工程实施的流程、规范、方法与工具。能对项目实施任务和工程实施进度、日常运行维护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建立稳定的日常工作环境与和谐的工作关系。有一定技术文档编写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阅读专业技术文档。

(3)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能够熟练地根据项目的流程、规范和质量标准搭建出合格的网络软硬件平台,能按设计要求使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高效实施网络建设方案,具有对通信线路、主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维护的能力,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和相关安全工具,进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处理维护安全工作中的各类问题。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及相应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又具备相当理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建设时注意克服以往“理论讲得多,动手操作少”的问题,特别强调和突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意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配合,以促使学生能顺利地将所学知识向技能转化。同时注意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进入企业和社会见习或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建立企业、行业意识,为以后进入职场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分析,建立起以下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课程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生来说,实验课程和实训尤其重要。根据以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分析,将网络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确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在设计实践课程时一方面应考虑其独立性、完整性、实用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对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在具体题目的选取上既要传统,也要实用,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既要限制固定,也要兼顾灵活性。这样才能训练学生对课程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由于计算机网络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几乎每门专业课都有实验内容。所以应针对以上核心课程精心设置实验和实训内容。实验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课程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创新实验之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创新实验是非验证性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实验,多用于开发设计的课程。为了保证各门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实践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具体说明该课程课内实验的目的、具体内容、要求、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指导书,使实验课程的进行有依据和法度。

课程实训的题目应该是最新的,可以有一定的难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相互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工作技能。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一是通过校企共建,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统一规划,互为补充,体现统一性;实训室的构建和设备配置应与对应企业吻合度高,做到贴近企业,贴近技术发展。校内实训基地要基本参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建设,开设的实训绝大部分要是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要参考IBM公司、思科公司、华为3COM公司等企业专家的意见。实训室要逐步建设为开放型实训室,由学生来负责机房内设备的维护及管理,同时也负责上机人员的协调。通过这样的锻炼,达到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目的。二是创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设备虚拟实训环境”,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三是争取开发一种与计算机交互的“手把手”实训教学软件,以丰富实训手段。

毕业设计对于学生的意义也很重大,毕业设计的正规性和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如有条件,最好将学生送入正规的公司去参与开发的整个流程,如果没有条件,可以仿效公司的开发流程,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设计中得到锻炼。

篇9

依据“多彩教育”的理念,华阳小学向学生提供富有成长营养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校现有课程进行分析,尽量在不大幅度增加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五大课程群:德行课程群、语文课程群、数理课程群、健康课程群、艺术课程群。

一、德行课程群

德行课程群是以思想品德为基础,综合学校德育活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课程群落,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在德育领域实现知行合一,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规范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2.活动课程:班队活动;周一朝会、展会;常规、礼仪教育。

3.综合课程:小小园艺;每月1个主题活动(7大主题活动);春晖三月――浓浓春晖情、悠悠寸草心;缤纷四月――我最多彩;科技之花绽放校园的五月等。

华阳小学坚持改进德育工作内容与途径,创新德育方法。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打造德育特色。

(1)创新打造集体升国旗仪式,增强学生爱国感恩情结。(2)主题班队活动,彰显班级魅力。(3)主题月活动精彩纷呈,创设和谐育人环境。(4)创建德育实践基地,搭建体验教育平台。

二、语文课程群

语文课程群是以语文和英语为基础的语言文学课程群,这一课程群落主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规范课程:语文课程;英语课程。

2.专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主题阅读;语言表达;多彩写作;国际游学。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奠定了学生继续接受教育的能力基础,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1)趣味阅读,智慧表达。

针对互联网普及导致小学生阅读时间短,阅读量少,阅读方法单一.阅读文本泛化,阅读落实情况差以及缺乏精神内核等弊端,华阳小学成立优秀老师为牵头人的语文名师工作室,集中精干力量,协同开展“语文主题阅读与智慧表达的实验研究”。

在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挖掘主题内涵,在文章的关键点、相似点、生长点等处进行适当地拓展。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文字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握文字表达的技巧,学会用文学语言智慧表达身边人身边事。

(2)国际交流,拓宽视野。

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华阳小学积极将语文教育贯彻其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校于2011年1月受邀参加“新加坡马来西亚教育互访”的文化交流活动,与爱群一校、蒲种汉民华小等结为友好学校。 每一次的国际文化交流中,使学生在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树立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起浓厚兴趣,从而增加学习语言文字的动力。教育国际化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国际交往素养,在文明礼仪习惯、沟通能力、学习竞争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三、数理课程群

数理课程群是以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课程的课程群落,主要给学生提供数理逻辑以及科学方面的素养。该课程群包括两个部分:

1.规范课程:数学课程;科学课程;信息技术。

2.专项课程:信息小报;创新思维;网页制作等。

(1)信息小报,激发兴趣。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更多电脑知识,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特邀请学校信息技术老师,针对三到五年级学生开办了电子小报和网页制作的培训。

(2)开辟种植园地,打造多彩校园。

为了更好地建设学校少先队阵地,为队员们创建实践平台,培养体会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天府新区华阳小学樊校长在教学楼前的花园围栏上开辟出了一圈种植园,供全校师生种植实践。

四、健康课程群

健康课程群以体育课程、生命与安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的生活素养。它由两部分构成:

1.规范课程:体育课程;生命与安全等。

2.专项课程: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棋类;健美操;消防课程;心理健康。

(1)体育课程,初见成效。

近年在“探寻多彩教育,创享精彩生活”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坚持以小型竞技体育为抓手,注重个人特长与团队协作互相结合、强身健体与益脑养心互相补充,形成了“一操一拳两球”特色品牌。

健美操作为学生喜爱的团体项目,我校加强健身操的教学工作。在师资方面,成立健身操工作室,集中3名专职教师开展健身操的编练工作。在教学方面,建立“校政教处――兴趣小组――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即校政教处牵头、健身操兴趣小组具体配合、各班级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开课、图片墙展示等活动。

跆拳道作为成都市跆拳道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我校将跆拳道列为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聘请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三段、全国大众跆拳道一级裁判粱波为主教练,引进最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比赛和训练,力争实现“以练促赛、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

花样跳绳为落实天府新区特色体育项目发展要求,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我校特在2014年12月开展“花样跳绳”活动。为此,学校提出“多彩运动”思想,以指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

(2)生命课程,彰显特色。

消防课程“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华阳小学自1995年起,开始启动“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的消防教育系统工程,以自编消防教材《小学生消防教育读本》为基础,规范开展消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锻炼。消防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创出学校素质教育特色。

心理健康课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学校关心重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设有常规的《生命与安全》课程,德育处还长期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课,提高孩子们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生活。

五、艺术课程群

艺术课程群是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基础的课程群落,主要培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该课程群同样包括两个部分:

1.规范课程:音乐课程;美术课程。

2.专项课程:鼓乐;竖笛;舞蹈;合唱;手工;手绘;书法。

(1)民族鼓乐持续发展,艺术教育谱写华章。

华阳小学“小雨点”鼓乐团是成都市第一支极具民族特色的鼓乐队。先后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我校的一大艺术教育特色品牌。2012年6月底,我校提出《有效开发和运用鼓乐校本教材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向成都市教育科学院申报批准升级为市级课题,通过创编鼓乐校本教材《蜀鼓擂春》,让民族鼓乐走进课堂,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同年,我校荣获“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称号,艺术教育取得跨越发展!

(2)周三活动课程,张扬学生个性。

篇10

摘要: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实训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常见问题,提出“四阶段、三结合”实训课程建设模式,探讨了实训课程建设内容,将校企合作方式有效融入实训课程,从而保障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了软件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水平。

关键词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30107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Y2013222)

作者简介:吴瑜,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王寅峰,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研室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65-03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训课程是在对本专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开发的,与现实生产技术紧密相联。[1]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实训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融合学校、教师、企业、学生的需求,实现实训资源和技术规范的共享共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共同培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突出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和人才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针对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在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变化的分析基础之上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一学年2大2小4学段”的分段递进教学组织方式,在第2-5学期,每学期安排16周的常规教学和4周的实训。每学年通过“学训学训”的分段式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贴合职业成长路线的职业技能螺旋进阶模式。依托合作企业,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中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并积极思考建设思路和解决方法。

一、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问题

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契合度,选取与真实工作任务对应的实训项目,营造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指导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过程中掌握岗位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动手能力。[2]常规教学周的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实训课程则突出培养综合使用多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与工作实际贴合的紧密度要求比前者更高。在校企合作应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实训项目与市场新技术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一)实训项目调整进度滞后于行业技术更新速度

软件技术具有不断更新换代的特点,移动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企业开发平台和工具的快速更新。专业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企业新技术难以即时嵌入课程教学,但实训课程灵活性更高,更易于动态嵌入新的技术内容。然而,企业由于工作安排和人员流动,无法及时参与实训资源的调整更新,因此,出现了同一实训课程连续数年使用相同实训项目、实训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现象,学生虽然通过实训能够接触到来自企业的实践项目,却无法掌握代表行业动态及走向的新技术和新技能。

(二)实训资源的引入和实训过程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软件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与之相关的程序员、测试员、配置管理员、软件实施人员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功能代码与技术文档编写能力,而且应熟悉企业开发流程与规范、项目过程管理、企业文化,从而达到建设高效开发团队的目标。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注重吸收包括文档和源码在内的企业项目资源,引入企业常用的软硬件平台,但是,却忽视了开发流程与规范、过程管理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手工作坊式开发导致程序开发质量和团队开发意识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企业参与实训课程建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教师是实训课程建设的主导,本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积极完成确定实训内容、实施实训教学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是,却常常出现教师一头热、企业被动热、学生冷热不均的状况。课程建设是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或一线技术人员长期参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效益,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由于实训项目基于实际需求,难度高于常规教学周的实践操作,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意愿较强并且容易获得成就感,而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跟不上整体实训进度,因此,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内容

为解决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建设相关问题,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采用“四阶段、三结合”实训课程建设模式。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实训项目选取与组织、实训环境建设、实训课程实施、实训考核评价四个阶段,实现实训项目产学结合,实训环境虚实结合,实训指导校企结合,从而建设内容针对性强、岗位仿真性高、教学灵活性好、管理过程规范的实训课程。

(一)基于岗位需求,开发实训项目库

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着眼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实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基于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开发包含一般教学项目和创新开发项目在内的校企共享实训项目库。采用项目引入、项目操练、项目承接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建设方式构建资源丰富的实训项目库。注重学习内容与目标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学习、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求,充分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专业教师出于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实训时间的综合考虑,对企业项目进行吸收、整理以及转换,选取具有较好扩展性、较强技术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作为实训项目。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资源,针对不同实训课程,按照统一的规范对资源内容进行归类和整合,实训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实训指导书、实训规范、实训任务单、不同行业业务逻辑介绍、开发模板、项目示例代码、项目需求说明和设计文档、项目测试文档等资源。[4]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级别的多个实训项目,学生根据分组情况和组员能力选择项目。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得以在实训期间承担饱满的工作量,提高学习主动性。

创新开发项目包括培养再学习能力的竞赛项目和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攻关项目。前者面向具有提升自我创新能力需求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设置竞赛项目或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外技能竞赛,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教师承接攻关项目,一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开发效率和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创新开发项目可简化、调整及转化为一般教学项目,进而应用于实训课程教学。

(二)仿照企业生产环境和产品开发流程,搭建实训软硬件环境

软件开发实训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的建设,也需要产品开发流程和规范的保障。软件企业由于行业特点,难以接收大量学生在生产现场实训。校企合作搭建虚实结合实训环境,将有助于解决软件类学生批量下企业实践的难题。

在实训室规划设计上,充分参考企业专家意见,打造体现真实职业环境的软件开发工作室,将工作室划分为立项交流研讨区、创新研发区、技术集中培训区、项目验收区,制定规范的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在实训室设备配置上,引入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同步的设备和软件。在实训室装饰上,借鉴企业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贴近软件产品生产一线的实训环境,兼顾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岗位意识,缩短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磨合期。[5]

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是软件产品开发质量的重要保证。搭建虚拟实训管理信息平台可实现实训项目按照软件产品开发流程的模拟开发和在线管理。该平台面向校内教师、企业和学生提供实训课程设计、实训资源共享、实训实施管理、实训考核等功能模块。通过平台建立校企沟通有效途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展开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交流协作,及时收集岗位需求调研数据,共建实训课程标准,汇总与优化实训资源,从而保证实训资源开放共享和持续更新。以工作进度可视化的在线信息管理形式,支持校企对实训过程的共同指导和共同考核。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实训场地互为补充、有效结合,实现了仿真的生产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员工化和实训室的公司化。

(三)借助虚拟实训平台,实施实训过程管理

实训过程管理是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基于实训项目资源,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展开实训课程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实训课程过程管理方法,将企业软件项目管理过程灵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实训课程教学过程可细分为实训项目启动、实训计划制定、实训工作流部署、实训过程检查、实训验收五个阶段,要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要依托虚拟实训平台,对实训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阶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监控管理,从而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培养规范化开发的软件专业人才。[6]

在实训项目启动阶段,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虚拟实训平台明确实训要求和项目需求,结合自由搭配和教师指定两种方式进行项目分组。各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在指定项目库中选定实训项目。通过部署实训工作流推进实训过程管理。利用平台,教师添加分组信息和设置组长,学生组长添加任务列表和设置完成责任人。从而将实训计划转换为实训工作流,部署在虚拟实训平台上,实现实训过程的可监控和可管理。在实训项目开发过程,提供直观的实训进度图表支持学生自我管理和教师过程检查。小组成员查看完成进度,根据工作流指引分阶段提交项目交付物。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在线检查各小组任务执行情况、进度情况及偏差情况,记录检查结果并给予反馈意见。实施有效的过程检查既能避免实训进度出现拖沓、滞后等情况,也为后续评价提供了参考数据。实训验收阶段包括实训过程的总结和实训成果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核查实训计划规定范围内各项任务是否已经全部完成,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总结收获并分析尚存问题。

(四)参照行业标准,推行实训课程校企协同考核

将行业标准作为实训课程评价标准引入实训课程建设中,建立校企协同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规范性。参照软件开发行业规范和软件产品质量评价的国家标准,基于虚拟实训平台,校企协同在线考查和审核学生小组实训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实训实施过程阶段任务的推进、项目功能的实现、项目文档的撰写等。同时,注重考查学生个体的工作态度、承担任务工作量及完成效果、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工作意识上自觉遵守从业基本规范与约定,自动对接企业工作岗位评价标准。

总之,实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行业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需求嵌入实训课程建设全过程中,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立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6-17.

[2]李丽琳.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4):129-131.

[3]张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2(9):60-63.

[4]宋楚平.基于自我导航学习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实训资源库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4(15):89-92.

[5]徐芳.高职软件实训课程建设中校企融合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28-129.

篇11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 建设内容

1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现今,全国各高校都已开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课程的开发,我院也在2011年搭建了统一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因此,本网络课程是基于本院网络教学平台而建设和实践的。

《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连贯性都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是以程序设计为主,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性,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参差不齐,若以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势必会给教学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进而使得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又非常有限的现状和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等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单纯利用课堂时间明显严重不足,很多知识都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和不充分。因此,弥补这种遗憾和不充分的有效方法就是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等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快,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必须的。

2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课件及讲义,并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课程案例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课程作业库和参考资料库的建立与建设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并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自行测验、实现网上作业的提交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与教师进行很好的异步双向交流。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包括以下各栏目:

课程信息部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等。

课程内容部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练习等。

课程资源部分:参考文献、视频资源、作业习题、在线试卷等。

3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与创新点

3.1 教学设计的特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在设计教学时,特别注意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

3.2 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课程在选择、组织、表现上做到了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以教学单元为依据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及答案)、上机练习题(及答案)、作业(及答案)、相关教学视频、参考资源等。

3.3 页面设计与导航的特点

本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方法有课程结构导航和文件结构导航按钮两种导航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通过建立目录索引的形式,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和想访问的各种资源。

另外整个页面导航按钮采用淡黄色字体颜色,具体展开的资源文字采用暗红色字体颜色,色彩和谐且色彩分明。

3.4 创新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完整和完备,对日常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扩充。特别是教学视频资源,一共有30个分章节目录的视频资源,涵盖了该门课程的全部难点内容,视频中涉及的案例比较具体并且具有代表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视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另外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弥补这种遗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登陆相关学科的网络平台进行再次深入的学习。本网络课程建设的案例资源库中,每一章对应相关的授课内容都有大量的案例在线。本项目的作业练习资源库中,有大量的实训练习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且每个练习和作业都有答案可供参考。因此,本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补充。

4 本网络课程建设的应用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本课程建设已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且对前期已上传的课件、大纲、教学日历等基础性资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完成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网络开发。

在授课过程中,已经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并且熟练地使用该网络平台来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教学视频的自学、网上自测、实现网上完成作业等环节。

另外,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督促和强制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练习和预习。每位学生在登陆网络平台的时候必须使用自己的学号,这样就保证了作弊行为,保证了作业一定是每位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不会像纸质作业那样存在普遍抄袭行为,或者是像电子作业那样存在一个班只有几个人做的几个版本,其余同学只是来复制拷贝的现象。

因此该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对实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惠良.对开放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0(5).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69-02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了在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即大一至大三都构建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指导课程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1.思想上重视,但教学观念依然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从学校层面来说,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逐步构建了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观念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更新。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了机构设置,成立了招生就业处和职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了专兼职教师队伍,课程也列入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还没有更新,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些任课教师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辅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导致对课程教学要求不严,授课不认真,对学生放松,存在应付心理;(2)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主修课程,受有些任课教师的误导,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没有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素质要求上,导致学生上课缺课或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

2.投入上重视,但师资力量仍不足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算是一门新的课改课程,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课程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院投入了300多万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投入了20多万建设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配备了28名专兼职教师。但学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而在师资培养的力度上仍显不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最新的职业政策,掌握好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仅停留理论说教,变成纸上谈兵。目前很多高校院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任课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走出去参加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

3.教学上重视,但课程体系仍不完整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编有符合本校教学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了教学任务,但高职教育重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理论性的知识教授太多,不能很好地结合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造成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实行了大一至大三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时安排共40个学时,分别为:大一职业生涯规划14个学时,大二创业指导12个学时,大三就业指导14个学时。在课时的安排上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从实践教学来讲,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院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外出实习一年。学生在学校一般需修完50门左右课程(约130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因此,教学排课非常紧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也只能在两年内学完,这样就变成了大一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安排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仅停留于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都是在这些课时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灌输性讲解,使得大一大部分新生对课程教学没有太大感触,而大部分毕业生又觉得其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效果。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体来说,均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开展职业调研,校企合作开展教学也仅停留在理论上,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二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

1.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加大课程建设投入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定期过问课程建设情况,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要从上至下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学院教务部门、教学系部要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同时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调动学院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相辅相成,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专门的资料室,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形成人才培养共建合作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突破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瓶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人才培养上的骨干力量,通过校企之间的交流、课程建设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一是要建立校内核心的教师骨干力量,由就业部门专职人员、各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就业干事及社科部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要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能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二是要建立校外辅助的中间力量,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或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顾问,建立一支较为稳固的校外辅助指导队伍,这样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共建,增进校内教师与企业之间对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健全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只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学生本身的教育体系,课程的课时安排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要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重点要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获取信息,进行就业体验并拓展综合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职场,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让企业、用人单位相中到成为合适的招聘对象;让教学主管部门了解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做哪些必要的修订,使各方都投入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选择适合的职业生涯,并制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计划,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娌.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篇13

摘 要: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湖南的高职院校而言,人文素养课程离不开深厚的湖湘文化背景的影响。目前,湖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存在课程目标脱离湖湘区域文化环境、课程内容忽视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课程改革滞后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调整思路,充分利用湖湘区域文化资源,改革与重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湖南高职人文素养课程。

关键词: 湖湘文化 人文素养 课程建设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1]。科学地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当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处湖南地区的高职院校承载着千年的湖湘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珍贵的人文教育资源融入人文素养课程之中,建设具有湖湘区域文化特色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基于湖湘文化背景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的现状

湖南高职院校多以选修形式实施人文素养课程,为学生供以覆盖面广、深度适宜的人文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职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加强了高职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的对接。但是,对于湖湘文化在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中的运用仍显不足。

(一)课程目标脱离湖湘区域文化环境。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科学、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才能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把握正确的方向。课程目标有三种取向,即行为取向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和表现性课程目标[2]。湖南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避免了仅对行为目标的描述,而是既指出了该课程对学生行为所提出的要求,又明确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所产生的影响。人文素养课程以社会及文化现象为内容,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任何一种教育其本质都是对人的培养,在共性之下人的个性特质的发掘和培养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因为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地处湘水流域的湖湘文化拥有博采众家的胸怀,推崇爱国主义的传统,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其漫漫历史与累累硕果,是历史与文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本土文化元素的影响,在其课程目标上也因为有湖湘文化的参与而更具特殊性与针对性。在湖南成长的学生经过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后,会获得哪些有关湖南当地的历史、人文等知识?湖南企业对于择选求职者时依据哪些具体的标准?人文素养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在湖湘文化的陶冶之下,形成怎拥牡赖鹿勰詈退枷肫分剩空庑┒际堑鼻案咧霸盒H宋乃匮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较少体现的。

(二)课程内容忽视湖湘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以社会文化、人文精神为其基本知识点。通过知识传授与行为培养的方式实现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湖南的高职院校身处湖湘区域文化背景下,在人文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可脱离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品质。在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时,也不可忽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知识能否像技能一样,在日后的职业岗位中随时被用到。人文素养课程所呈现的人文知识最终是为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岗位技能而存在的。

通过调查,当前湖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融合湖湘文化的并不多,41.8%的学生表示在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中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代表湖湘文化的内容;仅有15.3%的学生表示课程中有部分内容属于湖湘文化的范畴,例如名人轶事与作品、近代革命史等。授课方式多采取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环节,忽略了对这些内容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例如株洲某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总课时为58课时,课程类型为纯理论课,湖湘文化所占的课时比重为9.5%。从调查结果看,湖南的高职院校对湖湘文化的引入程度较低,对湖湘文化的利用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引入的方式多是照搬本科院校人文课程的知识点,这样的内容安排不符合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脱离文化对人的培养与品质塑造的人文环境,阻断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于专业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和“微课慕课”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取得不容小觑的成绩。但从教学改革范畴看,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的教改,对于人文教育相关课程的教改收效甚微。在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革目的不明确,对于为什么要改、怎样改等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以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删减、授课时数的调整等层面,传统的教学理念、单一的教学模式并未真正改变。从课程目标看,某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改革并没有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实际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环境。某些学校始终存在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人文课程建设的理念。某些学校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的投入都明显倾向于专业课程,导致人文素养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改革力度与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相关的改革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改革过程趋于形式化,没有实质性的改革内容,也未见明显的收效。从课程改革的视角看,某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改革已明显滞后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思路不明晰,建设收效不显著。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处于陪衬专业课程的位置上,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开展。

篇14

关键词:校企联合;专业课程设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

1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状况

本科教学中的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课程设计,它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多数学校中基本类似:教师先拟定一些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课程题目和要求进行资料的查阅、方案的设计、实验模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最后撰写设计报告文档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为了方便指导,往往多年来使用几个相同的设计题目,内容和要求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能力的锻炼,很大一部人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缺乏设计兴趣,因此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比理想中的差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实际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了重新规划。2009年我校正式设置网络工程专业并开展招生工作,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本专业把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落脚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时间并不长,但目前社会发展速度相当快,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可供参考的方案不多,因此进行网络工程相关课程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形成了较好的合作环境,因此打算探索一种校企合作联合实施的课程设计模式。经过6年的尝试,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有5门课程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施完成的课程设计。结果表明,这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提高很大,由于融入了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题目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好评。

2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模式的实践

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各校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存在很大差异性,总体是将所学课程一门或多门中重要知识点综合起来,并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灵活运用,采取组织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地点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重点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技巧和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步骤和熟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除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外,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分析理论、设计方案、计算数据、查阅资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较为严谨的科研精神。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就是学校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校内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和培训,并严格按照企业单位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教学单位专业教师会协同参与,一道与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课程设计,简单说就是课程设计项目化,图1展示了整个实施过程。由于企业单位是一个现实经济社会的运营主体,能直接感知经济社会的变化,更能明确人才的具体需求。而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没有企业经历,不可能全面了解经济社会最近的变化,尤其对部分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不足的教师。因此,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企业可以把最新的变化传递给学生,学生进行跟踪,学到最新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和创造价值。同时,将企业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在企业经历上存在的不足,可以大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实施

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院与2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这些企业都是IT或DT企业,多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建设,目前按照地域分布、专业分布建立了10多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网络工程实验、综合布线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有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长沙蓝狐网络、北京IBM软件、长沙中信教育中心、上海尚观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北京渥瑞达北美IT培训中心等相对固定的学生实验基地8个。

3.1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

面向校企合作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随时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让学生随时了解并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学会行业的需要的技能,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的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提前与社会的需求接轨,让学生在校也能体验企业岗位的责任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工作态度。近两年来,我院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来院协助指导2010级、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工程与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每次课程设计期间公司将会派来3名技术人员与我院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设计工作完成后会邀请项目经理为学生做专业交流、技术讲座及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选题、教学指导和培训、项目验收及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以企业的具体实际项目为题材。在开展课程设计之前,企业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共同讨论设计的选题,并且考虑到“目标性”“工程性”“可行性”及“自主性”四个方面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项目。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技术员划分了多个子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多个任务。有的时候,教师只划定一个要设计的大致框架,要求学生根据需求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在选定好课程设计的题目后,企业培训老师将进行与课题相关专题讲座,每讲完一个专题座后,要求完成1-2个实验项目。与我们合作的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结合实际项目,编写了非常详细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还开发了多个与实验相关的模拟工具软件,并要求学生在模拟工具上完成相应的项目实验。所有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全部安排在计算机学院四楼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也可以利用我院网络工程实验室现有的其他的网络工程设备来完成相应的实验。在做项目实验时,通过加强实验培训和手把手指导,企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一起共同来指导每个实验项目,保证了实验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实验验收完成后需要撰写项目的各类文档,并将文档装订成册交给指导老师或实验老师审阅。

3.2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出勤、实验项目和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般出勤占20%-30%(包括理论讲解考勤、专题讲座考勤、基础实验考勤),实验情况占40%,设计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30%-40%。对于考核的内容要求如下:(1)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2)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程度;(3)课程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运行状况是否良好;(4)文档撰写是否完整规范;(5)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团队合作意识是否明显。以上几点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课程设计重点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课程的考核仅仅通过理论考核或仅仅检查学生的项目结果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项目化的课程设计重点关注设计过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为此,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4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创新点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设备昂贵,且工程实践环境不易构建等特殊性,根据我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主要存在经费不足、培养经验不足,具有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实训实验辅导精力投入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完善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得到企业的培训,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实现走出学校就能直接上岗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工程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4.1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训练技能水平,不出校门就逐渐把专业专职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让老师们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逐渐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学校还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学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感受企业项目开发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和实验教师就可以不去企业也能参与具体小企业项目,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另外,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两年来的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大量的实训实践课程任务让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实际项目,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在以后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就能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实验实训项目。同时我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见习,有趣的企业文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为了加大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企业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把企业项目带到学校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实际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设计教学工作,专业教师通过多次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也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来制订下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紧跟市场前沿和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结合和完善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能有效弥补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分解,提炼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案例,融入到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的教材中去,这样的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现在校内就可以进行企业案例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4.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地一起进行实验实训,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前体验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以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能利用课程设计时间与企业的工程师交流探讨,实时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清晰地明白专业学生能为企业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课程设计实训,让学生积累了企业工程项目的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和学习,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能够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和探索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专业老师和企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增进对毕业后工作的实际认识。

5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4月开始我院在网络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与设计”等多门课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以来,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掌握水平,而且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热情非常高,不再存在以往那种无故旷课、请假的现象,相比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课程设计教学效果。2010级和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有一半同学通过了“网络工程师”级别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陈炯昊为代表的三位同学分别取得CCNA和CCNP资格认证。这足以表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进行的时间还不长,我们还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设计会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课时补助少,这样会严重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如何计算企业的费用问题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如何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大胆探索,通过几届校企合作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希望形成融合多种教学内容的创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合格的、综合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5):39-40.

[2]林嵘,康其桔,侯晓霞,等.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增刊):389-393.

[3]戴娟萍.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的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