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产业发展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措施
目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农业产品跟农业产业,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经营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化管理的实施;区域化布局以及加工系列化灯。多种因素包括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等。这样一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做使我国农业逐渐走向与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调节、约束、积累以及发展。并且还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强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后满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
1.1现代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信息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经济来说也必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农业产业经济当中,不但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经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信息交换,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
1.3生产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合作政策出台之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利益政策所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对于农业中的农产品生产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下,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生产化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问题
2.1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还使用传统形式进行生产,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对于农业市场信息掌握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整个农业生产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其劳动形式也是处于传统的状态: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产品价格因素非常低,所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很难形成特色产业发展。
2.2龙头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带动性明显缺乏
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设立龙头农业产业,就连现有的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也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展慢,带动性差。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进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就非常的低,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导致大企业家的魄力明显缺少,最后可能会被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抛弃。
2.3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基地跟市场活动
在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还需要有一个适销对路的市场,两者缺一不可。农业产业是否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是否有效连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想要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的有效连接,就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纽带,最为常用的是专业合作组织跟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更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中集中带入群众生产的产品。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采取传统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市场,风险非常大且市场成本非常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冲击着群众未来的农产品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措施分析
3.1鼓励农头企业建设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那部分有实力的公司以及有新技术的公司大力引进农业发展领域。实现龙头企业的构建发展。并且还需要实现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巩固壮大,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对于那部分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跟培育,从根本上提升这部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市场中,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跟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例如: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_产业项目大发展。并且跟当地农业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一部分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建设,这部分龙头企业实力非常强,带动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对于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这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有效案例。在实际过程中,这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以下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企业本身在收购湖产品的过程中,以一个高于同时间市场的价格完成基地农户农产品的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周边万余户农户。在2013年,北京睿特环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被有效引入,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推进。以示范园区为中心,实现农业高品位,高效益发展的有效带动,这一项支柱产业,将会促使农业增效跟农民增收。
3.2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为基础
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那么想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农业生产想要进入大市场环境,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工,就需要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技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效现代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程度提升。并且还需要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国际市场参与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3.3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
在实际过程中,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特色优质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部分主要生产基地跟生产区,实现相关水利工程的全面加强跟有效完善,例如:引水、蓄水、提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善排涝工程,并且促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引进使用地膜覆盖设备,实施有效的设备栽培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就是要将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实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
3.4优化农业产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业产业经济管理更加侧重于对农产品生产水平进行管理,这也导致一味地侧重与农产品的生产水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农民在进行农业工作时丧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经济中产业的机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努力发展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机构。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利用其优势来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同时,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以及包装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并通过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领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得到稳步的发展。
3.5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业技术的效果,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并普及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使农业产业发展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形成有机的融合,加快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也使得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出了许多新农业的新景象。而对于农业产业经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强化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起点问题:首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处于稳定的状态,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跟使用新技术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生产形式。其次,是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非常小,带动性不强,所以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实现大力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是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之间的脱节。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跟一个合适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所以需要发挥市场媒介作用,降低风险跟市场成本,鼓励农民生产,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05):77-79.
[2]武艳茹.浅谈凉城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基层农技推广,2017,5(02):54-56.
[3]周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1):23-24.
[4]张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国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02):36-51.
[5]左鹏,刘强.重庆市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1):56-5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 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 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 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 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 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 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原则
3.1.1 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 产业发展内容
3.3.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 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 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 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 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 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 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 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保障措施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全产业链指的是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依据,将来自于农户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企业的农产品凭借市场、网络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的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体验、消费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1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平台监管不力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农业精细化生产。然而我国现阶段很多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还无法建立健全信息传输、收集、整合、利用与分析的体系,如此也使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配套设施依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致使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存在着“信息鸿沟”,从而导致农业的产业链信息不能有效的衔接与利用,甚至在个别农村及偏远山区存在互联网未通或者网速慢的现状,导致该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另外,目前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部分地区没有信息搜集装备,还没有普遍使用遥感与计算机等设备。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环境与质量等相关的信息很难被有效地开发与充分地利用,使得我国的农业数据库中所收集的数据不够全面。还有就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平台的监管不到位,农业生产企业所开发的信息应用网站、农业信息分析平台的规模都偏小,其中所涵盖的内容较为杂乱,并且我国的权威机构尚未对其中的信息准确度予以确认,如此也导致很多农业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不具备时效性与精确性。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的指导功能受到此类农业信息数据的不利影响而下降,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1.2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建设资金极其匮乏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与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同时还要会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来查找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农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农业知识与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给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输入指令代码,同时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所以,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稀少,加之,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流失较为严重,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留守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的发展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和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够重视。与此同时,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需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S技术与农业智能设备等基础性装备,而此类新科技智能化设备需要将大量资金作为支持,但是我国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极其匮乏,无法满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应用与需求。
1.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化土地流转缓慢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靠的是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偏低,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很多地区目前依然存在大水漫灌的传统农业灌溉模式,这种模式的生产效率低,极其浪费水资源。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较为缓慢,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土地经营模式,因此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受到严重限制。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农业耕地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进而使我国可耕种土地逐渐减少。我国的关于农业土地流转的各项法律不够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具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一些地区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不力,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2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措施
2.1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农业信息平台的规范化运营
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普及率。其一,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生产信息、产业链信息及科研信息的相关连接。所以,我国应该加速农业数据平台建设,从而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预测监管和农业质量检测的作用;当地政府需要与通信公司进行合作,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高速通畅、物美价廉的农村网络服务体系,使光纤、宽带走进农村的各个家庭,以此保障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传输。其二,必须成立农业现代化的科研专业组织,制定农业数据标准,针对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完善农业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其三,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平台的各项管理制度,针对物联网使用与农业信息平台的运营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促进农业信息平台的信息搜集、分析与的规范化,加强农业信息平台的运营监管力度。
2.2强化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拓宽农业建设资金渠道
大力转变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理念,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人才的整体水平,统筹与深化农业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有效促进农业各方面、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构建完善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作为基础,联合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建立起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此鼓励培训教育机构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设立农业人才培训分支机构,从而使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业培训教育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将一部分具备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人才培训与实习的基地。建立健全农业人才评价机制,可以和第三方农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强化农业科研人才的业务能力、业务成绩的评价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让“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大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农民和金融企业展开合作,重视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拓宽为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渠道,以此使农业建设资金的匮乏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3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规模化土地流转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就必须强化农业产业的顶层设计,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网络科技公司参与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中,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同时充分依靠网络技术拉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另外,推进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土地产权,重视农业土地的流转,从而使农业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对农业资源、资金及技术等元素进行合理配置,探索与实践各种利益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业资金支持,完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补贴政策,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者的风险意识。
3结论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发展瓶颈及措施 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3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38-01
当前我国农业采用了农业产业化的方式,这对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核心则是将农产品的出产、供给、销售结合到一起,做成一条龙的全套式服务,并且在经营方面,要保证农业、工业、商业进行一体化,通过公司于农民签订合作协定的方式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这也能够将公司与农民的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这种农业产业化使得近年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加速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调整,并且也大大的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然而,凡事有利也会有弊,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瓶颈,没有达到预期应达到的市场目标。
一、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瓶颈的因素
要想了解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完成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观察,首先,要考察该公司在生产、供给以及销售方面是否真正的实现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第二,则是要了解公司在进行一体化经营时是否有着相对固定、诚信的合作经营伙伴,即农业产品是否有着经营的载体,并且在经营的过程中,是采用何种方式维持着双方的合作关系;第三,进行农业产业化多方合作的公司在利益问题上是否已经达成了有效的协议;最后,则是农民在进行农产品出售的环节中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完全达到以上四点的要求,因此,也就在不断的发展前进中出现了瓶颈。
(一)农业经营公司在与农民进行合作时的协议并不十分持久稳定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经营发展上与农民是处于分离的,这就导致了双方的合作仅仅是暂时性的,因此,要想更加持久的发展下去,就应要求公司应农民之间签订长期的、有效的各项合作合同,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保证农民的利益,农民则应按照各项合作合同中的要求去做,按时的交给公司规定量的农作物,保证公司不会因这方面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能够加深农民与公司之间的友谊并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
我国地大物博,南方与北方在气候、热量、水分方面均有着差异,因此,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政策,农作物有着特殊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并且,农民均可以之间单方面的进行农作物的生产而不联系农业公司,而公司也无法强制农民为自身服务,因此,为了双方的和谐发展,就应拟定出一整套的、小型的、短期的合约带替代不合理的一次性长期合约,然而,虽然解决了一个问题,却也导致了农业企业投资也主要以短期性为主,短期合约在交易费用方面的单价也要远远高于长期合约,农民自身无法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农业公司方面在进行农产品采购时也因成本的提高而花费更多的资金,两方均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且很可能因短期的合同而出现一些小矛盾,下次在进行谈判时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二)当前农业方面日益严苛的国内、国际市场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国内、国际农业方面的公司有很多,相互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导致了农业公司在产品的各方面均要做到最好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这也就造成了农业公司在要求农民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做到最好,这无疑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
而在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出于政治目的或对自己国家农业经济的保护,在我国农产民出口到该国时,许多国家均设置了严苛的贸易壁垒,对自己国家进行贸易保护,这也就使得当前社会,农业产业化在国内外严苛的市场上生存发展更加艰难。
二、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能够消除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
农业产业化的理想情况时将农民与公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农民与农业公司实现双赢。然而,根据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来看,产业化的理想情况还无法完全实现,只有根据现实情况双方签订短期的合同。而在使用农业标准化操作后,公司可以通过建设完整的标准立法以及标准体系,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对于公司的信任程度,避免合同因短期而使得农业公司与农民之间出现各种各样不必要的矛盾,在客观上也就能够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这可以为公司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时夺得先机。
农业标准化之所以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主要是其具有权威性,而想要够获得农业公司与农民双方的信任,只有政府出面实行农业标准化,减少双方的矛盾。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
农业进行标准化经营生产,这就可以使得农民能够逐步的了解市场,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等,大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与农业公司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从农业公司的方面来说,农民农业知识的提升,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减少公司在运营方面的成本。
总结:
当前农业的现代化出现瓶颈,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农业标准化对于解决现今农业现代化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均有着较大的帮助,认真的贯彻实行农业标准化,不但可以消除农业产业化所造成合同短期性所产生的弊端,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与提高,在农业发展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瑞剑.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突破发展瓶颈[A].内蒙古农业科技,1007-0907(2005)02-0004-03.
关键词:林业产业;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林业经济指的是借助林地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以及林荫空间,在森林中开展林业、农业以及牧业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式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有助于农业、林业以及畜牧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技术的意义
1、宏观方面
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林业技术是必要的保障。特别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转基因植物,使得种植资源不断优化,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经营效率,加快了林业建设的步伐,使林业技术又上一新台阶。特别是贵州思南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所以,在选择种植资源时,就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合的树种,从而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也能够满足不同地貌的特殊需求。
2、微观方面
发展林业技术能够提高林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贵州思南地区的林业融资和林业保险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正逐渐地从传统林业过渡到现代林业,由粗放林业发展为精准林业,产业结构也逐渐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都需要林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在林业建设中,改革林权也需要技术的支撑,林权改革有助于活跃林业产业,推动市场化的发展,林业技术则是重要的保障。
3、加快林业的现代化建设
在林业技术中,林业技术装备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提高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的现代化建设。由于贵州思南地区地质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林业技术装备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提升林业产业的生命力和生产能力,从而推动林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4、衡量林业建设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
与传统林业的粗放型模式不同,现代林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基本前提下,其具有较高程度的生产力水平。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功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扩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林业技术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林业规划管理现状
1、林权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公有制林权模式,即林业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和单位只有管理权,国家对林业资源有着绝对的领导和使用权。在这种模式之下,国家在有些方面就无法对林业形成全面的管理,存在着规划上或是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一些管理制度不遵从,对一些政策不作为。此外,这种单一的林权结构还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流失。
2、产量及品质不高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林业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数量就显得比较低。再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区域种植过于单一化,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林业资源的产量及品质都是会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及控制保护工作应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对国民生态环境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采育失调
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指林业在采伐之后可以通过其再生能力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获得相当量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林业的采伐量也越来越大,自然的恢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因而需要借助一种人工的培育方式,即人工造林。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在人工造林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人工造林的面积与采伐的面积缺口较大,同时人工林由于缺乏管理,存活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林业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制止及补救,但是一部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对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占用林业用地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够深入,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三、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加强各种林业作物栽培过程中的规划以及布局,对于各种林业产物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种植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搭配其他作物进行种植和栽培,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模式有林下间种、林下套种等,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点是要抓好林业种植环节,林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要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做好林业种植的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最终促进林业种植以及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
2、加强对林业的监管和保护
林业监管和保护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面对着盗砍盗伐、火灾虫害等方面的危险,因而要加强对林业的监管与保护,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林业的巡查,林业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巡查,查看是否出现盗砍盗伐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严厉查处;同时发动广大群众,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弥补林业部门人力不足的劣势。二是加大林业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对于盗砍盗伐和林区纵火的现象,严加处罚,特别是林区纵火,可视与刑事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三是建立林业火警预防系统,在一些中大型林区建立预防系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强化林业产业的管理
我国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林下种植成为很多地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尽量克服一些缺陷,比如管理比较落后、投入不足、生产比较盲目等,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产业管理,对林业产业的规划、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聚集,并且加强更多专业人才在林业种植过程中的作用的发挥,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林业专业技能的专家,在田间进行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授,比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灌溉、抚育措施等一切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对各种种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种植效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选取种植时间
林业造林的种植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春季为好。近些年来由于各个林业区域的树木生物学特征不一样及造林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造林时间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时,由于气温不高,植被地上区域都处于休眠模式,种植时不会散失过多的水分。对于冬季严寒区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时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阴雨季节,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较大降雨量都不适应林业种植。
结束语
现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应通过科学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形成多种成熟可靠的林业造林方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井伟民.浅谈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375-375.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01-01
阿城区幅员面积2 452 km2,辖15个农村镇(街),108个行政村,808个自然屯。总人口59.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9万人,农村劳动力15.5万人。耕地总面积7.78万hm2。阿城区于1990年开始进行绿色食品开发;2009年完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基地3.33万hm2创建工作;2011年完成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创造任务。截至2011年底,阿城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88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72个,阿城区种植业全部实现了无公害化生产。在“三品”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产地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测,上市有标识,质量有追溯”。
1 制定统一标准,抓好标准化生产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标准化生产,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严格执行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生产要求,科学制定管理方案,保证生产、加工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各类技术标准、科学操作规程110个,并将其统一印刷后发给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农户。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建设 “三品”基地时要坚持 “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原则,以“综合整地标准化、种子优良标准化、生产资料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品包装标准化”的生产标准来约束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1]。三是广泛应用科技成果。结合全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特点,在每个镇(街)建立1个高标准的示范区[2-3],全区共建15个示范区,面积636.94 hm2,涉及农户1 121户。
2 实施严格管理,抓好关键点控制
在“三品”生产中,要从源头上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健全档案,抓好质量追溯。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将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农户、龙头企业档案、区域环评结果、生资生产经营业户、投入品清单等资料纳入了微机管理。具体做到了“十进机”,即:组织管理资料进机;发展规划资料进机;规章制度资料进机;科技培训资料进机;科技成果应用资料进机;示范区带动资料进机;投入品监管资料进机;农户档案管理资料进机;认证主体管理资料进机;环境监测资料进机。二是在农产品的各个销售点设立监测点,随时监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着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措施落实
在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践中、狠抓标准化生产和严格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具体的步骤实施。一是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三位一体”认证步伐。通过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大基地”,加快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扩大认证认可覆盖面。二是抓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储运销“三大环节”监督管理。加强对“三品”生产基地水质、土壤、大气、病虫、疫情、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监测与管理,严格控制外来污染物,通过有效综合整治,改变生产环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管理,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达到规范化生产、加工、储运。三是抓好认证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填写记载。要求生产企业和农户如实填写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做到生产记录要及时、准确,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要及时指导填写,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定期抽检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填写情况。
4 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对农产品市场监管
各级政府应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来狠抓,并将其放到工作议程上,及时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测工作,督促农户、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技术要求生产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一是建立生产者、经营者档案,及时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并让其作出安全承诺,建立农产品安全责任制度,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事故,可及时找出源头,及时作出处理。二是对生产者、经营者灌输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其能够自觉进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三是对农产品投入品等进行统一供货、统一配送,减少因农产品投入品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是加强农产品销售前的检测工作,及时剔除不合格产品,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4]。五是实行不合格农产品追究责任制,对于不合格的农产品要追究其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凡是其连续3次检测的农产品均不合格可以勒令其停止生产[1, 5]。
阿城区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更新了农民观念,改变了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通过“三品”认证[6],带动10万户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业效益得到了稳步增加,如阿城香源源合作生产的香瓜,认证前销售价格为8元/kg,2008年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贴标上市价格为10元/kg,增加了2元/kg,增加收入60万元,仅此一项,合作社农民人均增收就达1万元。
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阿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信度,打开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大量的认证产品进入了大型超市进行销售,几年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没有一例因质量问题而被投诉;同时,国家、省对阿城区认证的669个农产品轮流抽检,抽检合格率为100%。
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长远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5-7]。
5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魏艳波.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强保障[J].民营科技,2009(5):80.
[2] 方勇.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 金奎祥.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8(5):39-41.
[4] 张志伟,王志国,张玉华.政府在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0):57-60.
[5] 成昕,武兆瑞.充分发挥“三品”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发言选编[J].农业质量标准,2007(4):9-12.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措施;对策;江苏句容
中图分类号 F303.3;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80-02
近年来,句容市充分发挥丰富的丘陵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等综合优势,坚持走差别化、特色化、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实现产业集中、项目集聚、经营集约[1-4],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采取的措施
1.1 产业向园区集聚
2011年全市规划建设十大农业产业园区,句容市(白兔)应时鲜果产业园区于2010年7月被认定为江苏省级园区;句容市天王有机农业农业产业园区于2011年7月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动态监测。句容市新天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句容市华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句容市后白现代草业产业园、句容市天王苗木产业园、句容市郭庄应时鲜果产业园、句容市东方紫现代果业园区、句容市茅山观光农业产业园于2011年12月被认定为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植了应时鲜果、苗木草坪等二大产业集群,果业面积发展到5 733.33 hm2,其中葡萄3 066.67 hm2,水果年产量7.2万t,其中葡萄产量5.2万t。苗木面积发展到5 466.67 hm2,年产优质苗木4 000万株。创建了白兔镇应时鲜果产业集中区、茅山镇葡萄产业集中区、后白镇花木草产业集中区和天王镇苗木产业集中区。2010年句容市被认定为江苏省特色产业基地、茅山镇丁庄村被认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2012年,天王镇、后白镇又被认定为江苏省“一村一品”示范镇,茅管会天乐村、茅山镇丁家边村被认定为江苏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1.2 市场向园区集聚
加强农产品产地物流中心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流通、便于检测、适度集中”的原则,把市场建在规模化产业园区。2010年以来先后争取省级标准化园区示范园项目、镇江市重点农业项目资金240万元,支持新建了华甸农产品物流中心、天王唐陵苗木市场、丁庄老方葡萄市场等3个产地专业市场;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门资金80万元,用于举办葡萄节。通过一系列营销推介活动,向都市推出句容农业“三大名片”,即:有机农业名片、观光农业名片、应时鲜果名片。2012年10月天王唐陵苗木市场、丁庄老方葡萄市场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1.3 科技进向园集聚
围绕现代农业和“一园一品”对园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开拓市场,增收致富的本领。2011年组织农业技术骨干200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形基层领导、农业龙头企业和技术人员在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短期集中培训,2012年又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2 000户参加市场营销培训,农民2万人参加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种植业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多熟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果全园套袋及设施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建立了专家教授、推广人员、乡土人才“三结合”式讲师团队伍和科技研发队伍。
1.4 标准进向园区集聚
以园区为载体,先后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基地2个,省级标准化基地3个。有3个农产品品牌成为江苏省级品牌,32个农产品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园区生产的能力和实力迅速提升。每年从园区中推出30个农产品产销质量信得过合作社、基地、企业,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质量等监管,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升园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1.5 组织向园区集聚
园区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近几年来,以园区为核心,句容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逾100家。创建了8个省级“五好”,4个省级“四有”,14个镇江市“四有”或“五好”专业合作社,并组建了白兔应时鲜果、镇江万山红遍、茅山镇春腾葡萄等3个专业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开发的主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有机整体。
1.6 资金向园区集聚
强化资金和项目整合,彰显了丘陵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特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工流通业。2011年,十大园区共引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6.62亿元。“三资”进入不仅带来了发展资金,还带来了新技术、新信息、新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东方紫酒业、华甸农产品、唐陵苗木市场等一批“三资”项目的落户,为解决当地农产品出路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开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为苗木、草莓、葡萄、草坪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水泥路、砂石路1 155 km,机耕桥106座,电路58.2 km,电站36座,衬砌渠道240 km,涵闸1 139座,农田配套建筑物1.2万座以上,林网133.33 hm2。整合现代农业项目资金扶持设施农业。2010年以来,先后利用省高效农业、镇江市重点项目共计47个,重点扶持发展了钢架大棚281.8 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6 hm2。
1.7 政策向园区集聚
2011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对创成句容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镇江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创成国家级、省级、镇江市级、句容市级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100万元;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句容市名特优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在各大商场、超市开设专柜,在省级、国家级电视台播出本地农产品推介广告的,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高炮广告推介本地农副产品的,均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5万元。当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单位,一次性奖励1万~5万元。对当年获得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行政村,奖励5万元。当年全市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句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个,新增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家。全市新增注册商标共111个,新增产品质量认证22个单位60个产品,获得江苏省、市名牌农产品共18家(其中省级2家),2012年共兑付奖励资金521万元。
2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对策
2.1 打造句容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立足丘陵特点、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把提高丘陵地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优质、生态、安全、高效作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张庙茶场省级茶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省级草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力争新建1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有机农业、葡萄、彩色苗木),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2 打造句容现代种业产业集群
全市重点打造5个种业创新基地,依托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技术和白兔镇、茅山镇产业基地优势,建设国内一流的葡萄、草莓种苗繁育中心;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江种业、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建设省内一流的水稻种繁育基地;依托瑞繁农艺有限公司技术和产业基础,建设省内一流蔬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绿苑公司、江苏新天地农业园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省内一流的彩色苗木(乡土树种)等良种繁育基地;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种猪场,建设省内一流的三元杂交猪等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通过3~5年的建设,使句容市成为江苏最大的现代种业产业基地。
2.3 打造句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把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作为培植龙头企业的重要抓手,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2012年规模性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9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0。把同步推进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升十大农业园区建设档次。把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工程建设的新亮点,加快省级出口花卉蔬菜种子示范基地建设,争创江苏句容台湾农业合作示范区,增强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广华甸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与院校对接、与企业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模式,推广茅宝葛业有限公司进入高端视频、参与高端活动的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推广茅山人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销售模式。力争在四大产业集中区实现农工贸全面发展,产、加、销立体经营,彰显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3 参考文献
[1] 张廷海.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8-9,34.
[2] 贺义敏,宋立英,吴利生.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大同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72-73.
1.培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1强化带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升级晋位。通过组织申报、委托审计、严格筛选、动态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提高了龙头企业的整体规模和档次;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精心培育了金翼蛋品、迪康药业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达到21个;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建设。全县拥有国家和省名牌产品5个。
1.2强化促动,加快生产基地建设 打绿色牌,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县优质玉米基地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无公害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东辽县被国家命名为商品粮基地县、生态县;打精品牌,建设规模化牧业基地。突出抓好肉牛、生猪、肉鸡、蛋鸡、肉羊等畜禽基地建设,提高了规模化养殖水平,全县肉牛发展到24万头、生猪32万头、禽类1800万只、肉羊11万只,全县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139个,东辽县被省列为牧业大县;打特色牌,建设标准化特产基地。突出打造柞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县柞蚕放养量达到1200把,是我省柞蚕产品重点出口县。
1.3强化联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在落实扶持资金、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全县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协调企业和农民签订农业订单,完善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出资金、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工,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2012年已流转土地10万亩。
2.打造优势产业,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2.1搞好产业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五个产业经济带:东部以绿色有机稻米、肉羊等为主的产业经济带;南部以柞蚕、无公害蔬菜、生猪为主的产业经济带;西部以肉鸡、蛋鸡、优质杂粮为主的产业经济带,北部以优质玉米、肉牛为主的产业经济带;中部以生猪、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
2.2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特产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了稻米、玉米、生猪、肉牛、肉鸡、蛋鸡、肉羊、中药材、柞蚕、食用菌、蔬菜等11个适宜东辽县发展的优势产业,着力积聚东辽农业后发优势。
2.3推动龙头企业做强 重点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起点高、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8户,市级龙头企业16户,金翼蛋品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跑者。
3.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1强化政策扶持 制定了《东辽县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出台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发展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和相关奖补政策。几年来,县财政拿出3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和奖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2加大资金支持 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先后与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累计为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项目资金近3亿元;组建担保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协调,组建了吉林天翼牧业担保公司,在有效承接金融资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能力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招商引资。组织部分龙头企业参与县级领导带队的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前往外阜举办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引进外阜资金5亿元。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一)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一)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二)龙头企业
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为椪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生态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2、投资融资。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经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经济;资金农业
作为我国重要基础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观重要。但是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保护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国家足够的投入予以保护和支持。现阶段,各地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财政支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支农支出不够稳定,区域差异较大等。因此,迫切要求深入分析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的实际效果。
一、财政支农支出概念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也就是国家在“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设置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为了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及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实现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类别的不同,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分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减灾、扶贫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改革、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在国家的财政支农形式上,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国家扶持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直接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直接予以资金支持。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由于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是保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财政支农支出在弥补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相比于其他产业,容易受到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影响。首先,农业产业发展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土壤、水利等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其次,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市场风险问题,不仅产业周期较长,而且面临着资金周转缓慢、利润收益不高的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财政政策作为主导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将会制约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国家决定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的出发点。然而推动发展现代农业,仅仅依靠农业的自身积累已经难以实现,需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农资金的支出,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不够稳定
虽然目前很多地方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断增长,但是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特别是很多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支农支出的规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有的地方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时存在着支农资金重复投入或者是挤占挪用的问题,导致了财政支农资金实际规模缩小。
(二)财政支农支出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
受到不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影响,在财政支农支出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地方由于主要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但是因为财政收入以农业为主,工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落后,财政收入水平不高,造成了自身财力有限,更是难以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增加相应的投入,不利于地区农业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当前国内发展形势下已经到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势,有必要进一步稳定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农业产业的稳定经营发展。这就要求个地方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财力水平以及财政支出能力,进行相应的规划,构建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地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在地方财政总支出的占比,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管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性,为了确保财政支农支出资金得到规范合理的使用,必须针对财政支农支出资金建立科学的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并促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应该针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特别是将有关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建立专门的账户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分配,并减少中间不必要的资金管理环节,通过这种管理方式,避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分散投资或者是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其次,应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程序进行审批拨付,严格落实专项资金专项管理制度,确保规定的资金投入到规定的项目中。第三,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有关的项目立项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及时总结分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促改进提高,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
为了解决有的地方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小的问题,应该注重通过各类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首先,应该注重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优势,鼓励农业银行、农信、地方农业商业银行等,加大有关农业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特别是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扩大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供给。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特别是制定各种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招商引资,不断降低农业投资成本,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产业投资氛围,以确保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
(四)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是不是合理,直接关系到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产出效率情况,在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增加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事业费用支出,减少支农资金中的行政管理费用比重。其次,在财政支农资金中,还应该注重在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增加相应的比例,通过提高各种农业生产性投入,来最大程度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三,应该注重不断地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支出和各种农业补贴直接支出,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此外,在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面,还应该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增加投入,特别是增加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投入,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财政支农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优化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并不断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文,邢斯达.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5
[2]薛小颖.关于合肥市财政支农工作的思考[J].当代农村经济,2015
[3]胡云鹏.国外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出方式的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201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浙江嘉兴;凤桥镇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8-02
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惠农政策等指引下,嘉兴市凤桥镇以打造江南水乡现代田园示范镇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愈加突出,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1 农业产业化现状
1.1 农林牧副渔发展总体平稳
全镇有耕地面积5 133 hm2,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水果、蔬菜、畜牧、花卉苗木、水产为代表,也是全镇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全镇粮食种植面积3 7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300 hm2,其中水蜜桃733 hm2,葡萄433 hm2,梨、猕猴桃、蓝莓、冬枣、李等水果134 hm2;蔬菜种植2 520 hm2,其中茭白800 hm2;水产养殖213 hm2,其中白对虾、青虾125 hm2,鱼、蟹、甲鱼88 hm2;年出栏生猪45万头,存栏17.6万头,羊存栏0.5万头,兔1.1万只,家禽出栏234万羽,存栏56万羽;蚕茧饲养2 850张;花卉苗木170 hm2,其中鲜切花37 hm2,苗木133 hm2。
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近年来,凤桥镇以现代农业为依托,以田园景观为载体,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产业转型新亮点,已初步形成以“万亩水蜜桃、万亩茭白”,“千亩鲜切花、千亩食用菌、千亩南美白对虾”,以及星火村的台湾世合国际现代农业区、大星村的台湾八福现代农业区、庄史村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三星村的省级水蜜桃产业区、永红村的嘉兴市鲜切花产业园区、栖柽村的茭白产业园区等六大现代生态产业园区为主的“双万、三千、六园”产业发展格局。并建立了水蜜桃研发、茭白套种套养、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水产养殖六大类12个基地。
1.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
经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功能区等项目开发建设,全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 000 hm2,新建改建灌溉机埠445座,硬化渠道475 km,喷滴灌设施250 hm2。拥有耕作拖拉机576台、收割机23台、插秧机11台。农业有效灌溉率达98%,土地机耕率达78%,农作物机播率达16%,机收率达68%。
1.4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等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全镇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通过品牌、基地建设,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凤桥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禽养殖总量偏大,种养比例不合理
2012年底全镇生猪平均存栏17.6万头,出栏45万头,平均耕地承载养殖生猪90头/hm2。年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8%。养殖在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难度大,影响规模化生产进程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民依赖土地,不愿放弃经营,使土地流转困难、规模小,新的经营主体难以引进,原有的部分经营者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小规模经营、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矛盾依然突出。
2.3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弱
由于骨干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偏少,使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企业和农民共同抵御和降低农业风险的能力差,占有市场的主动性弱。加上没有宏观调控性的生产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长期相对稳定的渠道,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等,盲目种养导致不时出现蔬菜烂田、瓜果卖不出等收益大落现象。另外,在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时如台风、洪涝等,发生大棚设施倒塌、农作物受淹受灾,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保险不到位,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2.4 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农村劳动力日渐减少(凤桥镇2012年农村劳动力29 28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0 540人,占36%),年龄日益老化,普遍在50~60岁,还有一部分60~70岁的老人也在从事生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不断转移,年青人又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能力下降,劳动报酬率逐年提高。例如在凤桥镇目前从事粮油、蔬菜瓜果类行业中,2010年男劳动力工资55元/d,2013年为70元/d,2010年女劳动力工资为45元/d,2013年工资为60元/d,从事水果类的工资从100元/d上升至150元/d。劳动力的减少,劳动报酬的提升,使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工问题日益突出,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运作和经济收益受影响较大。
2.5 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
在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亟需建设必要的生产管理等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管理用房、产品处理包装用房、肥料农资仓库等场地难以落实,生产经营受阻,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2.6 生产技术和产品监管有待提高
随着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新品种不断引进,技术需求越来越高,但全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知识更新、人才更新跟不上产业发展。因缺少有力监管,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个别生产者使用违禁投入品现象,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 发展对策
围绕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农业传统优势资源,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以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1 抓好“两区建设”,构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认真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新民、茜柳、大星等7个项目1 513 hm2粮食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深耕和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主导产业园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按照“一心六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推进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3.2 大力培养以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的新起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新的突破口。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发展链条,以龙头带基地,联市场,变产品为商品[1]。全力打造水果、茭白、蔬菜、水产、畜禽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等措施,把现有农业主体的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成新的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收入[2]。
3.3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农田,形成田成方、渠相道、路相连、林成网的现代农村田园。同时要大力改造低洼易涝地区,按照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标准建设圩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4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目前全镇农机拥有量还不高,特别是新型播种机械和采收机械还很少。因此,要提高农机购买补助标准,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于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机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力紧张的压力。
3.5 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品牌建设是产品拓展市场、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事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建设,要着力抓好农资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禽畜、蔬菜、水产、水果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3]。
3.6 加快违章猪舍拆除,推进转产转业
以“拆、转、减”为核心,制定办法,落实措施,扎实开展违章猪舍拆除。一是调查摸底,通过上门走访摸清违章猪舍面积和农户基本情况;二是广泛宣传,全方位动员,多渠道宣传,营造猪舍拆除氛围;三是组织实施,要把握工作节奏,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拆违工作有力有序;四是转产转业,要制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就业知识培训,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确保农民收入不降低。
3.7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健全农技队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骨干作用,要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应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到农村去创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8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优化产业化经营环境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少劳动力向城镇、企业转移,不少土地难以做到有效利用,因此,要合理引导,尽快促成这部分土地以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规模经营集中,向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采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营销、投资、预警等信息,指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5]。
4 参考文献
[1] 范禄成.顺昌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37,342.
[2] 李莹,郝毅.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4(8):7-8.
[3] 王风池.德州市德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17-319.
生物农业产业是建立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产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当前,生物农业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农业动物疫苗与药品、农业生物能源、农业生物制造和农业生物环保等。加速发展我国生物农业产业,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抗逆等目标;生物良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和可降解地膜等的应用,将大幅减少化学农药、化学废料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将以动植物作为化学工厂,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医用蛋白、工农业用酶、能源替代物、功能性食品等,促使农业向工业化转变。
当前,我国面临发展生物农业的有利时机。全球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正处于成长期,为我国现代生物产业在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国际合作将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利于我国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利用全球化机遇,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分工合作,有利于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对生物能源和生物环境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巨大,从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主题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的总体目标,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聚集和产业化发展。
加快建设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快速提升农业生物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扶持一批生物农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提高生物农业的技术转移与集成能力;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形成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优化完善生物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产业基础好、技术条件成熟、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领域,通过市场带动、优化布局、联合协作、产业示范等组织方式,加快产业规模化聚集,形成强势生物产业基地;在有一定技术基础、产业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政策引导、择优扶持、强化技术、优化链条等组织形式,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新兴生物产业集群。
形成生物农业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预警与环境影响评价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生物产业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评价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生物产业(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第三方中介性质的生物产业服务企业。
建立健全生物农业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对外输出、出入境审批与查验制度。制定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产业重点,建立生物产业产品的技术标准。加快制定鼓励与限制、奖励与惩罚相得益彰、严肃高效的产业发展监管制度。
[关键词] 墨江县 农业产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7-01
墨江县国土总面积5288.6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5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11户29.96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7.8万亩,其中水田(含雷响田)13.76万亩,旱地54.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高梁、荞麦、大豆、花生、烤烟、茶叶、甘蔗等。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7.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17万亩,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76千克。
一、墨江农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墨江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通过中低农田改造项目和高稳产农田项目的建设;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在10万吨以上。蔬菜、林业、畜牧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区域化、专业化格局更为明显,获得“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2.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发育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家,带动农户500户;合作组织包含茶叶、咖啡、粮经作物、水产、畜牧等方面。
3.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高产创建项目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一批节本增效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民素质培训加快推进,1000多农民拥有专业职称。
4.农产品质量全面改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成3万亩标准化紫米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成功申报了3家无公害农产品,1家有机食品。
5.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产品生产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龙头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今年来已有墨江县咖啡公司、森茂公司、碧溪玉碧茶叶有限公司等申报为龙头企业,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二、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1.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设施装备档次不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特别现代化的高稳产农田少,仅分布在缘河地带的梯田。
3.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分散化、小型化的状态。土地集约程度低,户均经营规模偏小,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到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稳定性。
4.农业产销一体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品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多数农产品品牌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5.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墨江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6.农业安全生产任务艰巨
重大动植物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乡(镇)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免疫工作能力有限,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的整治难度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等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
1.加快农业结构转型
墨江县农业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层次升级。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带动以农村为单元的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向“一村一组”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先进设施装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设施农业等高新产业。
2.加快农业主体转型
新型专业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因此,要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加大对骨干农户、种养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快农业服务转型
在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技人员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扩大节本增效、绿色生产、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因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当前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应着重搞好:第一加快种苗产业化进程,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通过加大引进和繁育力度,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第二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5.加强农业资金整合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用于优势农业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以及精品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等,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投入支撑。
6.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健全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农业产业化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