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范文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化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顾名思义,物联网是可以实现物物相连的新型网络,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物”加入到信息系统,将RFDI、无线传感技术等应用于“物”的感知、监控、管理的技术系统。物联网利用各种感知技术及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技术、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对现实世界中的物品进行智能感知和识别,将采集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将“物”加入到网络互联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到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即物联网将其用户端拓展和延伸到了任何物和物之间。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有物联化、智能化、互联化、自动化、网络化、感知化。

1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技术早在1995年就被比尔盖茨提出。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给出了他们的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ITU在其名为“物的互联网”的年终报告中以新的通信维度来定义物联网,并预见物联网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基于对物联网关键的研究,即通过传感器感知“物”的状态,我国中科院认为物联网是感知网。目前,韩国、日本均提出了本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美国更是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有力武器,我国也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现在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图书馆、产品溯源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完成大规模、分布式的信息感知与信息采集。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感知设备,提取设备的属性、状态及行为态势等有用信息,从而感知、识别目标。并将信息提供给网络层的其他设备以实现交流互通及资源共享。RFID标签和读写器、全球定位系统、各种传感器和M2M终端、摄像头等是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层。

网络层是由互联网与各种通信网络(电信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及其他专业网络)等基础网络设施组成的融合网络。主要负责接入、传送和管控来自感知层的信息,完成物联网应用层与感知层之间的数据传输、信息通信。

(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是行业专业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为行业的智能化应用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由支持物联网技术运行的各行各业的应用系统组成,为用户实现使用物联网的应用接口,为各种终端及用户设备提供应用服务。

3物联网核心技术

3.1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可工作于各种环境、无须人工干预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的各种数据。RFID可实现多个标签的同时识别,并能对高速运动的物体进行识别。RFID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3个部分组成。其技术标准有ISO/IEC10536,IS0/IEC 14443,IS0/IEC15693和ISO/IEC18000。应用最多的是ISO/IEC 14443和ISO/IEC15693。RFID具有识别穿透能力强、无线无源、安全防伪等特点,RFID技术与通讯、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体的自动识别、定位、监控、追踪,因而成为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3.2无线传感网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高效、高稳定性的自组织的无线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分布式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内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物联网正是通过遍布在监控区域内的无数传感器及由它们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无线传感网络,监测光、声音、温度、压力、运动等数据以感知物体的。传感器各节点相互协作,实现对监控区域内任意时间及地点的信息进行感知、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并通过网关连接到公用Internet网络,将信息给监测者。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有WLAN技术、UWB技术、Zigbee技术、RFID等。

3.3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利用远程服务器或非本地的服务器的分布式计算机为网络用户提供计算、存储、软硬件等服务,具有大规模的并行计算能力和弹性增长的存储资源。云计算将海量数据的计算程序通过网络自动拆分成无数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同时完成,因而能够在数秒之内发挥与超级计算机同样的强大效能,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物联网中的传感设备时刻在采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处理,需要云计算能够实现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计算模型来支撑。为使用户有效使用数据,云计算通过灵活、协同、安全的资源共享将信息孤岛构造成一个大规模的、异构的资源池,从而为海量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支撑。

4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4.1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指为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将物联网技术中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家庭的各种设备及家电的控制与管理,实现家居功能全智能自动化。目前已实现的功能包括自动灯光控制系统、安防控制系统、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家电控制系统等。

4.2智能图书馆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RFID(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加坡、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为图书管理及用户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图书管理方面,实现了图书溯源,保证图书质量。在新书上架及图书典藏时,更易于对图书进行感知和定位。为用户提供智能身份识别、智能图书定位、智能图书导读等个性化服务。近年来更是与高校学科建设相结合,为高校的科研提供学科服务。

4.3食品溯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物联网技术特别是RFID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利用RFID标签采集食品从养殖场到屠宰场最后到销售环节的数据,通过网络上传至中央服务器,以供消费者查询验证,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信息透明,从而保证食品安全,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4.4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将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通过对车辆、天气、路况、交通事故的实时感知与监控,实现智能交通监控、智能交通管理(实时、动态协调交通情况)、智能停车管理及不停车收费系统等。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发展历程;设计方法

建筑可以由计算机技术进行操控,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一个质的飞跃,这也反映了当下我们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对智能技术的需求极其广泛。下面文章通过对智能建筑的组成、特点、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进行简短的研讨,进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做出探究。

1 关于智能建筑

1.1 什么是智能建筑

我们所说的智能建筑,实际上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建筑工艺相结合的一项建筑工程。智能建筑可以对整个建筑物的信息进行详细分工和处理,能够随时按照指令进行工作,使人们居住得更加方便舒适,颇得消费者的青睐。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建筑在美国诞生,美国最开始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智能建筑乃是通过优化其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提供一个多产和成本低廉的环境”,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的本意便是通过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高效、便捷的家居环境。通过对建筑物的智能功能配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资源利用效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们努力打造一个和谐轻松的休息空间。

1.2 系统和功能特点

通常我们所说的智能建筑的系统为狭义的定义,即是通过具体的互联网技术与建筑工艺结合实现不同程度的建筑智能化,包括功能集成、信息集成、技术集成三个层次,最K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可以提高建筑内物品的使用效率,因为智能建筑对整个屋内的所有物品都有所记录,同时对他们进行分类整理,将信息储存起来,使用者在进行选择时可以轻松找到相对应的物品,若是没有发现,那也没关系,因为智能建筑会发出贴心提醒,详细告诉使用者想要得到的信息;其次,该建筑可以有效节省运行成本,比如运用自动化减少无谓的浪费,减少能源消耗等;其三,该建筑装有防卫防盗和报警能力,可以有效保障家庭安全,使人们住的更加放心;最后,智能建筑可以很好适应未来互联网普及趋势,做到家中水电气一体化,更加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1.3 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建筑于1984年1月在美国哈特福德市诞生,定名为“都市大厦”,随后,日、英、法、德以及我国相继进行这项工程的研究,上世纪末,美国和日本的部分大厦均实现了智能化。我国在1989年明确表示将北京发展大厦作为智能建筑的开端进行研发,1992年后则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智能建筑真正开始规模性发展,渐渐深入人心。如今的智能建筑早已不在只局限于办公楼、大厦等早期建设工程,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智能建筑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绿色节能、物联网技术、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争取广泛普及,为更多的人民大众带来福音,走向一条光明大道。

2 有关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

2.1 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思想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热潮,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应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发展。智能建筑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知道,智能建筑包含三十多个子系统,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只要精通其中一或两种系统便可轻易入职,但是这样术业精攻的现象带来工作人员只熟悉自己擅长的领域,建筑是一个整体,精致的建筑拥有自己的灵魂,像这样各方不能融合,只能造就一个残缺的灵魂而已。所以需要有一个线索能把这个灵魂整个儿串联起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物联网从字义的角度解释来说为“物物相连的网络”,也就是物联网实质上仍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但又不仅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物联网实际上就是所有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所有的物体连接至互联网,达到对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物联网作为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建筑的设计若能与物联网相结合,势必会为智能建筑解决许多老问题,为其注入新鲜活力和血液,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例如智能建筑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孤立设计,没有统一规范;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其设计缺乏与其他行业的协调与配合,白白浪费资源;设计产品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物联网的含义,智能建筑的子系统表面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找寻他们的关联性,相互共享共同信息,通过物联网详细掌握其他专业的资料,将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其他专业协调配合,最大程度实现智能化,用适当超前的设计理念与设计产品协调一致,使智能建筑的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平台。

2.2 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在1992年被列为全球发展战略,至今呼声高涨,其秉持着“以低于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使用可再生资源,优化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效率”的基础,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主动节能,保护自然环境。乃是以人为本,以绿色化推进智能建筑,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发展,让建筑物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据此,我们可以将与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智能建筑称为可持续智能建筑,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使智能建筑实现高效率、高循环、绿色健康阳光的居住环境,让家居生活回归自然。

与传统的现代建筑不同,可持续智能建筑看重的是能源损耗和居住舒适程度,有此需求便会催化出相应专业研究人员。节能可谓是可持续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建筑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太阳能、风能、自然采光来为建筑提供热能和电能,建筑设计师也可采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使屋子里做到冬暖夏凉,又可以节省大笔的取暖制冷费用。同时可以注意可持续智能建筑的外形构造,营造一种节能环保与舒适安乐的新型现代氛围。

2.3 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对使用者这一方面,智能建筑的设计应让使用者感到安全放心、轻松便利;对于设计者来说,智能建筑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同时建筑还应该相应先进配套,并且节能环保,节省能源消耗和建筑成本。因此建造智能建筑时,要统筹全局,将建筑细节合理融于建筑结构中,利用结构空间使其具有灵活性,最大发挥智能优势。同时还要想到,智能建筑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节能环保和节省成本,争取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多的收获。在建筑设计中,处理采取智能技术调节设备外,还应该综合考虑采光、气候、朝向等因素,合理组织建筑要素,充分布局协调各个方面,同时在设计建筑时要考虑跟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要配合使用者的心理,通过布局摆设为其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氛围,这样也可为智能建筑打造一个良好的未来局面。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蓬勃阶段,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日益提升,智能建筑也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智能建筑的定义、功能特点、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探讨,结合当下热门话题,提出可与智能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对智能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供应链;物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5.07.0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商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但商业竞争的方式已经从原本公司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商业成功也受到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此对企业信息采集方式进行改进,有利于构建出智能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现代物联网的发展为物流智能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全新途径,并能为企业的准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物联网主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进行跟踪和监控的全新理念,能够成为继条码技术以来,再一次对商品零售、物流配送和物品跟踪管理模式的新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对物品产生、配送、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并极大地改变物流供应链的流程和管理手段。物联网作为互联网拓展的产物,其技术核心与基础是互联网,主要流程是将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链接,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智能联网,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维,并让许多技术先进的国家和企业研究新技术和应用,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构建也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而物联网的发展也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行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物流网概述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相应的协议,并对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从而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换与通信,从而达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和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感应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物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部分商品和服务的功能发生了全新变化,这些全新变化使得新兴企业能为使用者进一步提升效率、安全和便利。这些新兴企业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较大差别,主要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结合,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体现。并且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载体,能够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将原有的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重组,并构建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型物流供应链,以信息化和服务化作为基础,减少现实消耗,并更具智能化和科学化。

2 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带来许多提升空间,使得物流产业更容易将同类资源进行集约化,从而实现横向整合。并且还能够让物流产业按照专业化类别进行不同物流进程的信息采集,在深加工后使物流进程得以优化提升,实现纵向整合。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将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和运输商所产生的相关产品和资金信息进行结合,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最优决策,物联网的出现及发展给企业供应链管理从方式、内容和过程上都带来了巨大改变。

2.1 管理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让物流企业通过对EPC技术的应用,将每一个物品进行标记,并实现产品的实时动态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进行实时追踪,并对产品的成分、制作过程和使用说明进行了解,这也带来了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改变,物联网技术下信息和价值进行的管理转换,能够实现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加强了物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而智能物流供应链还能减少人为失误,在管理模式方面,保障了物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并且优化了企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2.2 个性需求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网络无缝化的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也将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为了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满足,企业必须加强反应速度,从而保障生产和加工的效率。原有的生产方式很容易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但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够通过强化对资金与信息的控制力,保证企业物资采购路线和仓储成本的确定,并实现了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再造,保障了顾客的个性化要求。

2.3 管理优化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优化,从原本物―人―物模式转变为物―物模式,通过智能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管理,能够减少管理系统对员工的依赖性,并且降低人工出错率,在整个供应链运营效率提高的同时,实现产品的实时跟踪和管理。

2.4 信息同步

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同步化,也正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目标,物联网技术的信息采集工作,要求对供应链中的流动物品进行跟踪,并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实时数据传送,强化了信息的实用性,并且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也能够让企业更为及时和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变化,从而降低库存水平与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构建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随着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各企业都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如何从丰富的信息流中提取有效信息,也是现代企业准确决策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构建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突破原有的传统物流信息系统障碍,构建出多视角、立体化的数据信息,并加强了决策的准确性,有利于物流企业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

3.1 工作流程

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主要以信息流动为主线,并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实现物流全过程的资源优化,并且将物流信息、产品制造、资金流动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运行效率较高的物流服务体系。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是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PNS服务器、PML服务器、EPC、RFID和Savant系统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物联网实现了产品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方位管理流动,其工作流程主要是是通过RFID阅读器对唯一电子物品代码进行获取并将代码通过Savant系统继续传送,ONS服务器获得PML服务器的IP 地址,再有PML服务器获得查询物品电子代码所在的PML服务器,对物品全部信息进行查询,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也能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对物品进行自动化处理。

3.2 系统功能

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生产、仓储、输送和销售环节,产品管理过程能够实现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实时查询,并将这些信息作为防伪管理中的信息依据,而库存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库存,强化了仓储产品的自由放置和利用效率,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减少物品损耗。运输管理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全程车辆运输状态的跟踪,在车辆遇到故障时,进行及时的补救措施。销售管理也能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提升顾客满意度。

4 结 论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会逐渐改变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模式,并且使得供应链系统进入可视化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成熟及运用,智能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也会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整体推进物流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利,袁蓉,刘永刚.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5):238-239.

篇4

一身白衫黑裤,加上那清俊的面庞,李彦宏冷静的神情依旧,但似乎今年更增添了些许的不同,这不同有着多种的内涵:冷静背后的执着和坚持,对技术的热情,以及对百度和互联网未来的关注。

2009年8月18日,当百度创始人、cEO李彦宏出现在“2009百度技术创新大会”高6米、宽超50米的巨大屏幕上时,他的代表词不是百度,而是技术。

在这次大会上,李彦宏一改低调,极富热情地讲述了框计算――未来一站式的互联网服务。它的提出,引来了无数的关注,世界各大媒体也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从十多年前的超链分析到现在的“框计算”,作为全球搜索引擎领域优秀的技术专家,李彦宏再一次用对互联网技术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眼光,证明了他对于技术的热爱和执着从未消褪。

然而,当百度在全球互联网市场的成功,宛如一个巨大的光环笼罩在李彦宏的身上时,这个一手促成了百度“中国奇迹”的互联网领域传奇人物似乎逐渐淡去了他的技术特质,变身为一位成功的商业战略家和成功管理者。甚至于,大家好像已经忘记了他是开发出搜索引擎奠基技术“超链分析”的那个人,一个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改变世界的先锋。

“框计算”理念的诞生也再次证明了百度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前瞻性的眼光。作为百度掌舵人的李彦宏,则是百度能够在不到十年的短短时间里书写这一互联网奇迹的缘由所在。李彦宏坚定地认为“技术创新将改变世界”。在他的主导下,百度的每一步成长和跨越,证明了自己对技术创新最、赤诚的热爱。从创办百度搜索,到推出百度知道、百科、图片、视频等一系列创新性搜索产品的面世,再到“框计算”理念以及阿拉丁平台等产品的问世,百度前进的每一步都与技术须臾不离。

中国正处于在一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变革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将是决定中国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不同于那些单纯依靠商业模式取胜的企业,百度更渴望用具有开创性的技术去推动产业的真正进步。而这,也让百度成为了国内互联网领域唯一举办技术创新大会并受到众多业内人士和技术粉丝追捧的原因。

事实上,“框计算”能够引发如此轰动,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对“技术创新”的饥渴。在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创新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显得更为重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最缺乏的是核心技术,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而在这条技术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都最先在美国产生、推广。如今,中国的网民数量和宽带规模已经是全球最大,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给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力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中国互联网企业急需插上技术创新的翅膀展翅翱翔。

篇5

1云计算与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借助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依照相关协定,把互联网与物品连接起来,实现信息通信和交换,完成物品的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及管理等。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既突破了传统传感器仅能够在本地开展自动化控制的局限性,又有效解决了现阶段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有效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及合作,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与合作,实现质的突破。云计算在2006年第一次被提出,随后很多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云计算,现有云计算定义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于网络连接的资源及计算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形成一个资源池,并根据需要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其中,云计算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为:一种以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为基础,借助互联网上自治、异构的服务来向企业及个人提供按需计取的软件信息和计算。云计算在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的定义为:涉及了互联网上各种服务形式的应用及应用所依托的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采取量入为出的形式向公众提供的云称为公共云,不向公众开放的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云为私有云。两种定义有不一样的侧重,但从根本上分析,云计算是一种基于虚拟技术的新技术,以互联网为载体,规模经济是云计算的重要驱动,由各种计算资源构成的信息技术资源池是云计算的重要支撑,云计算是以用户需求为根据,动态地向用户提供可伸缩的、虚拟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云计算状态下,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规模及各种要求来为其动态地构建信息技术服务,并完成后期的维护及运营,而用户支付费用也是依照量入为出的方式来进行的[1]。现阶段,云计算服务应用越来越普遍,也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提供各种层次的云计算服务,还有一些企业能同时进行软件、平台、设备等多层次的云计算服务,Google就是个例子,Google既能够提供云计算软件服务,又能够提供云计算平台服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云计算方面寻找各种商业突破点。

2物联网特有的业务模型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我国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实生活中,最主流的数据业务模块中包括多种多样的业务类型、数据包的频率、描述、配置的范围、移动性等。物联网的数据业务主要呈现高频次、小数据包的特点。这一类业务在线的时间较长,和QQ等聊天软件的功能相似度较高,通常会消耗很多的网络资源,从而影响网络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中,物联网朝着更高的网络频次、更小的数据包及更多的在线事件发展,这些东西的发展对网络负荷的增加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这时需要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采用传统的优化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效果差,同时很容易带来信令风暴问题,这些问题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其不利。这个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制约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一步结合,将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利于我国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3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LTE的是英文单词LongTermEvolution的简称,是一种长期的演进技术,该技术在现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数据传输效率及频谱效率上具有显著提升的特点,可以实现多种频段和宽带分配,因而可以实现灵活地进行频谱分配。与传统常规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该技术在覆盖面和系统容量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LTE系统还简化了网络架构,这样就会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在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减少网络节点,同时也减少维护消耗成本。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就成为物联网,主要结合全球定位、红外感应、射频识别、激光扫描等一些先进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物品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传输,同时还可以实现定位、识别、监控及跟踪等多种功能。因而,如果将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互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对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物联网业务模型中存在的各种网络资源浪费问题,还可以实现推进两者共同发展的目的。下文笔者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相互结合。从LTE无线通信技术角度技能型分析,该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和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系统的容量及覆盖范围,其终端设备在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就在结合及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通过对LTE技术终端设备的推广,实现该终端的普及,对促进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在这种先进技术的带动下,物联网中的信息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信息的种类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而数据分析的数量也随之增长;不仅如此,随着不同系统及异构网络之间数据融合问题越来越严重,数据信息的整合处理也越来越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现保证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的目的,进而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信息技术快速提升。基于物联网感知层面角度分析,LTE终端在我国信息化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该终端在LTE射频的识别、定位系统、天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需要提高对LTE终端研究的重视程度。从物联网网络层面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现阶段的通信技术包括WiFi、3G、4G及有线网络等,对此,LTE终端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LTE网络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方面,提升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基于物联网应用角度分析,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引用可以增强物联网在存储方面的功能,在数据的存储及处理方面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同时还可以满足智能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云计算在物联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文所写可以得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在云计算中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推动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各自优点,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确保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上述基础上,增强互联网服务的便捷性,从而实现LTE终端与物联网的信息共享。

4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

4.1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要想将LTE无线无线通信技术高效地应用到物联网业务中,就应该充分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从而实现物联网控制器、传感器等的相互叠加,同时还要将其与LTE无线通信进行可靠性连接[2]。在上述情况下,利用局域网的作用,可以实现将物联网中的存储数据传输到LTE无线通信系统中。业务数据包在物联网中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频率高、规模小等,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就会极大地增加无线网络的压力,因而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数据传输的质量和传输效率。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LTE无线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利用的是OFDM技术,通过该技术就可以改变一些巨大的信息传输信道,转变为若干数量的小型信息传输信道,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在进行转换高速传输的数据流过程中,通过层二调度器来实现管理和控制网络资源的目的,从而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频率小规模的数据可靠性传输。与此同时,在LTE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手段通常是被动释放,因而缺乏较为主动的技术手段,这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如果一些信息无法进行监测,此时就不可能实现对链路进行主动释放,此时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工作来实现其功能,如通过必要措施来告知核心网。从核心网角度出发,还需要深入研究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这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地促进物联网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LTE无线通信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例如,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手机的使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手机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无线通信终端设备,可以快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在经过信息传输之后,需要构建相应的无线承载,这样就可以向核心网进行信息传输。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为了增强传输效果,需要构建标度指无线承载。从接入网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结合无线承载进行参数设置,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提高配置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确保资源被充分利用。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数据没有显示出来,此时系统就会自动进入非连续的接收周期。根据实际经验而言,LTE技术就可以实现对这些参数的调整。

4.2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的融合展望

尽管我国的通信行业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发展也不断走向饱和,联通、电信、移动这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发展也渐渐进入瓶颈期,怎样把我国的电信业务向更多的领域发展,已经成为各个运营商慎重考虑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实现是必须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而LTE无线通信技术是现阶段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运营的重要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支撑万物互联实现的重要基础。目前,物联网相关标准不断完善,联通、移动、电信三大运营商都致力于物联网发展,其中联通和电信先后宣布NB-IOT网络的商用将在2017年实现,且会在物联网终端的设置方面大量投入资金,希望借助物联网来掀起信息化浪潮。相信在物联网技术和LTE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成熟和融合过程中,物联网信息的经济性、标准化及安全性会有更好的保证,有效推动物联网规模化发展。

5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实现LT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相互结合,对于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冯庆亮 单位:广西联正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一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5):166-167.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成本控制;EOQ模型;信息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成本控制分析的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收录日期:2012年5月9日

一、前言

物联网最早源于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MIT Auto-ID Center正式将其概念化,认为物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4年日本和韩国相继提出了以发展泛在网络社会为目标的u-Japan构想和u-Korea战略。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其发展历程虽短,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掀起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站在发展和改革最前沿的中国,更是加紧了追随时代的步伐,2009年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求;2010年3月再次提及“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意味着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其发展迈入了新纪元,不仅成为牵动多个行业的产业焦点,更成为民众普遍接触和关注的社会热点。但是,物联网的发展仍存在如技术开发成本高昂、安全性较差、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管理平台亟待完善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成本控制维度分析物联网对物流各环节的影响

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是现代物流领域,该领域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物联网作为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物流的成本偏高,占总生产成本的18%~20%,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外水平。物联网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而且对物流各环节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1、物联网发展可降低运输管理成本。运输过程较为复杂,涉及订单、驾驶员、车辆、客户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运输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对于运输过程的管理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精力,若采取高效精确的运输管理方法,则可大大节约企业人力、物力,降低运输管理成本。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这些问题。目前物流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运输管理系统(TMS),这一系统包括订单管理、驾驶员管理、车辆管理、客户管理、考核管理、智能报表、物流实时跟踪等七大模块,任何一个模块都需要信息的支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TMS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通过在运输车辆上配备GPS,每辆车的各类信息,包括车辆位置、载货信息等通过接口上传到通信网络,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至中控系统,位于中控系统的管理人员根据整个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统筹管理,选择最佳的配货点,优化车辆的调配管理,并根据交通状况为车辆提供最佳的行驶路线,达到货物资源和运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2、物联网发展有助于降低库存管理成本。物流系统的成本主要包括财务成本、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成本、制定计划成本、库存成本、物料购置成本和订货管理成本等。其中,库存成本是物流系统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总成本的30%以上。库存,就是在生产及流通领域等各环节(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及运输环节)所持有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自从有了物品的生产,就有了物品的库存。实践中,库存成本往往会占物品本身价值的20%~40%。因此,有效管理库存和控制库存成本对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确定型存储模型EOQ出发,可将库存管理模型中总成本分为:(1)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库存物资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包括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2)储存成本。是指为保持库存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库存占用资金应付的利息以及使用仓库、保管货物、货物损坏变质等支出的各项费用,通常用TCc来表示,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3)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不足造成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如失去销售机会的损失、停工待料的损失以及不能履行合同而缴纳罚款等,通常用TCs来表示。此外,有时还要考虑销售的收入;库存的剩余产品价值,即所谓的残值;资金的折现率等。库存管理的目标是:寻求使总成本最小或者总利润最大的最优库存量,作为最优库存策略。

要想实现总成本最低,必须借助于相应的物联网技术,如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首先,有助于减少库存和销售人员方面的成本。一般情况下,对零售商来说,库存及销售成本占运营费用的2%~4%。利用阅读器来读取货盘、容器、纸箱和个体物品,从而取代极耗人力的条形码识别过程。RFID技术能够使销售人员的数量减少30%以上;其次,有助于降低读码劳动力成本。使用RFID能帮助零售商减少劳动力成本以及定期货物管理和货架存货的服务费。对应用RFID技术的产品来说,通过提高自我服务,减少检查时间和错误,能改进目前这种自动扫描的检查方式;再次,有助于存货节余。准确的存货清单能减少账面价值故意降低情况的发生。RFID能够有效降低存货错误,大大提高存货报告的有效性。通过使用RFID技术来准确地跟踪商品,公司能够清楚地掌握产品销售的历史记录,并且提高对实际所需存货预测的准确性。

3、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降低装卸成本和实现产品增值。传统装卸环节往往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清点装卸的货物的数量与种类,这样的人工操作造成效率低下。而通过电子标签方式可实现自动化装卸,比如当货物从流水线送到车辆上时,流水线上的识读设备可以实时记录相关货物的装卸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会实时汇总到数据中心,管理者将利用这些信息实现更好的管理,并掌握库存情况。

产品增值环节通常包括包装、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有些货物具有特殊的属性,如易爆、易燃等;有些货物对存放环境要求较高,如冷冻食品等。这些产品在流通和加工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安全事故、人员身亡与财产损失。目前国内在这块的监管措施还比较单一,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装配工人通过物联网可以获取产品的相关属性及安装和加工的注意事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在封装易爆品时,流水线上的设备会检测出易爆品的相关属性进而通知安装工人要小心该易爆品。对于那些特殊的产品甚至可以采用自动加工的方式,通过物联网芯片实时地把情况反馈上来。可见,针对包装和加工的环节,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4、物联网的发展有助于降低配送成本。配送环节主要包括两项工作:“配货”以及“送达”,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数据中心获取货物信息可以实现更加合理的配货,包括订单的整合。举个例子,经常上网购物的朋友,有时会发现一人要签收3~4次货物,这就给客户带来很多不便。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配货环节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比如发现收件人是同一个人,系统可将这些订单整合在一起统一配送,这样就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货物的送达在物流环节也非常关键,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地将相关的节点信息采集至数据中心,作为管理者或客户可以很简单地监控整个货物的送达过程。

三、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1、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目标是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形成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物联网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平台,重要的不是货物而是信息之间的关联。货物的信息均散布在各自的标签上,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管理,不能整合信息,那么这个物联网体系是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因此,对于巨大的物联网信息收集、存储、传递与集成是一个重要工程。统一的业务、货物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各自企业共享货物以及运输等最新的动态信息,对货物在库与在途状态的准确把握,控制物流风险。这样才可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各环节成本。

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对包裹进行统一编码,嵌入EPC标签,这样物流途中便可实现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物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读取EPC编码信息并传输到处理中心,可供企业和消费者查询,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效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而上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依赖于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撑,当前的物联网要想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更需要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来统一管理巨大的货物信息。物流信息平台应该能够整合来自不同系统、不同技术标准的异质信息,实现各种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资源的整合优化一直是物流企业的主题,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便是基于该主题,促进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2、构建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的途径。目前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阶段,因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势在必行。同时,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力解决平台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如:成本问题。电子标签、读写设备和射频设别设备等原材料成本高,致使产品定价高,大规模应用受阻,物联网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时,政府就应大力发挥政策支持的主体作用:一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二是在政策上提供动力支持,如对新设备的使用进行补贴,对进入这一行业的审批适当的放松。明确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有助于降低成本运营费用。又如,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加大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加密机制、节点认证机制和访问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和完善。同时,技术标准如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也亟须统一,若能实现政府与大型物流企业、国有企业、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积极构建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接口标准等,物联网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更上一个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修桂华,姜颖.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2]倪一鸣.浅析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科技信息,2012.3.

[3]宁家俊.物联天下感知中国——物联网的技术与应用[J].信息化建设,2009.11.

[4]陈海滢,刘昭.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5]张晓冬.管理运筹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

[6]王道平,张学龙.现代物流仿真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篇7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 物联网 技术架构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097-01

近年来物联网逐渐成为了全球热门的话题,在我国物联网已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物联网工作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并且它推动着物联网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智能传感器也是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迫在眉睫。

1 物联网的含义和技术架构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如下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物联网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允许物品间进行信息的通讯和交换。在物联网时代,人类只要在各种各样的日用品上嵌入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能够在信息和通信的世界里获得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和连接。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以分为如下三层:(1)感知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摄像头、RFID标签和读写器、GPS等感知终端,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来源。(2)网络层。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有线和无线通信网、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级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各种信息。(3)应用层。应用层的作用,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控制决策来实现或完成特定的服务和应用,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感知和沟通,从而发挥智能作用。

物联网有四大关键技术,即传感技术、RFID、人工智能和无线网络,它们共同推动着物联网的蓬勃发展,而本文将重点对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2.1 智能传感器的实现途径

传感器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模拟传感器、第二代数字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相较于其他几代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具有自动补偿,自动化进行校正、标定和校零,分析和决策处理能力、数据存储、记忆和信息处理,自动化寻找故障和自选里程等特征,这使得其效率和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和提升。

一般而言,智能化传感器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集成化的智能传感器,即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将硅作为基本材料制成敏感元件、微处理单元和信息调理电路,然后将它们集成到一块芯片上;第二种是非集成化的智能传感器,即将传统的信号调理电路、经典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组合为一个整体;第三种是混合的智能传感器,即根据实际需求将各个集成化环节,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成到2-3块芯片上。

2.2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2.2.1 智能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前文所示,物联网系统包含传感技术、RFID、人工智能和无线网络这四大关键技术,在物联网系统的实现过程中,这四大技术缺一不可。各种类型的智能传感器构成了物联网的感知层,它们对外界信息进行探测和获取,从而确保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

智能传感器是物联网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它是否能够实时、准确、可靠地采集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控制节点对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这就意味着,智能传感器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物联网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2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推动着物联网的升级和优化

近年来集成智能传感器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着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升级,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已经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例如,PT600系列智能传感器(西安中星测控研发)使用世界顶级的变送器专用集成电路、传感器芯体和高性能微控制器,能够同时提供模拟输出方式和数字输出方式。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西安中星测控对原有智能传感器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石化、航天、航空和矿山等多个行业,用于多种流体和气体流量、压差、压力和重量的测量。

可以说,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推动着物联网的不断升级和优化,正如传感器从第一展到第四代时,才为物联网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国内相关研究机构要加大对智能传感器的研究,同时提升智能传感器的生产制造水平,避免从国外大量进口智能传感器和引进智能传感技术人才,切实促进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国产化,从而为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2.2.3 智能传感器是物联网发展的一大限制因素

正是由于智能传感器对于物联网的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使得智能传感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限制物联网发展的因素。目前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智能传感器的产品种类较少、智能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传感器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智能传感器的高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等。相较于物联网的其他三大关键技术,智能传感器处于弱势地位,存在的问题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我国物联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3 结语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对于物联网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智能传感器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在产业化生产中都存在诸多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物联网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因此我们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智能传感器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刘凯,陈志东,邹德福,等.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9).

篇8

关键词:远望谷;RFID;物联网:电子标签

从大方向来说,物联网己经成为IT界最炙手可热的概念,每一个物联网元素几乎都代表着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可以说物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以RFID等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绘制出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蓝图。而同时,物联网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也代表着创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其能为传统产业的改良和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就物联网技术及智慧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杂志采访到了深圳远望谷公司的市场总监钟书华先生,接下来,他将结合远望谷公司的发展轨迹,与我们共同探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之路。

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高速发展逾两年,远望谷也因此成为全国知名的物联网产业领头羊,其股票多次逆市飘红,请简述T远望谷的发展历程及目前的业务构成,其中哪些是代表远望谷核心竞争力的权重部分?

钟书华:远望谷从1993年开始针对国内铁路行业展开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1999年12月21日,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底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7年8月21日IPO成功。远望谷是国内物联网和RFID的领军企业,被铁道部列为自动识别产品定点供应商,目前在国内铁路RFID市场内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在烟草、图书、畜牧养殖、商品防伪等重要RFID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远型谷的主要业务为RFID产品(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

远望谷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品牌价值:参与物联网产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强调创新: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成熟的市场应用及市场开拓能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等。

2.《物联网技术》:远望谷在铁路RFID设计与应用领域几乎占据寡头地位。市场份额高达60%,铁路因为系统规模庞大,覆盖地域广阔,业务结构复杂,在信息化转型方面相对缓慢,远望谷用什么打动了铁老大?又是凭借哪些产品和项目,打开铁路RFID市场的?在未来的三到五年,远望谷对铁路RFID市场有着什么样的展望和规划?

钟书华:创新是远望谷不断追求卓越的成功之路,早在1993年,远望谷的创业团队依靠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兰州铁路局合作立项,进行铁路车号自动识系统项目的研发,拉开了超高频RFID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当时,RFID技术在全球的应用并不广泛,在中国,更没有成熟的技术产品可供借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远望谷开始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车号识别系统。1997年产品在反复的测试中成熟,1998年得到了铁道部的认可,1999年8月铁道部在兰州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对远望谷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进行了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0年,铁道部大规模推广应用铁路车号识别系统,远望谷的产品也在应用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几年来,中国铁路建设蓬勃发展,尤其是高铁的建设。面对这样的机遇,2011年,远望谷将调动资本市场的资源,拟募集资金投入产业链上游拓展,并深度挖掘以物联网应用的细分市场,这其中就包括铁路车号智能跟踪装置、基于RFID的铁路车辆零部件管理系统两大项目。而且,在2010年底,远望谷就已经向兰州分公司增资,兰州分公司主要定位为铁路自动识别产品的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增资是为了满足分公司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提升远望谷在铁路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除了这些以外,在产品上,远望谷也研发了多款适应于高速应用的RFID产品,以满足高速铁路对RFID产品的需求。

3.《物联网技术》:在非铁路业务方面,远望谷有着怎样的布局?从远望谷最近的融资及几次投资或收购行为,如对德生科技和真灼电子的增资,对北京导航者的收购等可以看出,远望谷有加强非铁路业务的意向。未来远望谷在非铁路业务方面有着怎样的规划?其与铁路业务的比例是否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产生比较明显的改变?

钟书华:物联网赋予了RFID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为此公司也制定了中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用10-15年的时间实现公司市值1000亿,这就要求公司每年保持较快的增长率,需要不断的扩大现有市场,发掘新的应用。公司的三到五年规划是逐渐成为物联网行业的知名企业和领导品牌,抓住时机,快速发展。公司将以铁路、烟草、图书管理、畜牧业及食品安全、商品防伪等行业为重点,巩固现有优势,并不断拓展行业新应用。公司在战略上没有将铁路业务和非铁路业务区分开来,铁路、烟草、图书管理、畜牧业和食品安全等同属公司的重点开发业务,我们希望这些重点应用领域的拓展全面开花。

4.《物联网技术》:物联发展的大趋势为业界看好,但现阶段物联网还处在研发和应用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坚持自主研发,塑造技术壁垒,从而保持根本上的领先优势,还是从应用入手,强化现有技术的市场转化,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远望谷对此是如何考虑的?面对媒体对物联网行业的“炒作”、“泡沫”质疑,远望谷有怎样的看法?

钟书华:“物联网”是一项未来的综合性的技术和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宏伟的科技和产业战略,目前物联网正处于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阶段,它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物联网应用的拓展并不矛盾,也不存在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技术研究要服务于应用,应用中的问题要依靠技术研究来解决。就企业而言,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来确定自身的发展。

远望谷将不断增强其在基础信息采集领域的能力和地位,并进一步发展为用户提供综合性应用和服务的能力,目前在RFID领域,远望谷已经从芯片和天线设计、标签和识读器设计生产、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等领域全面布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远望谷的RFID硬件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生产的。在应用系统方面,远望谷开发了针对不同行业的RFID系统和应用平台,并且和合作伙伴一起开发商业应用,如和IBM合作的‘智慧酒店”项目等。

“物联网”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前景非常广阔。美国、欧盟、中国等国家早就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和探索物联网技术,产生了一些物联网概念的实际应用,因此,说它只是“概念炒作”是不确切的。当然,现在应用的现状和我们理想中的物联网前号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认为,这是任何事物都会经历的发展规律。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国家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扶助,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发展必定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5.《物联网技术》:远望谷怎样看待企业做大后的多元化发展问题,是否考虑过经营除了RFID甚至物联网之外的业务?

钟书华:物联网和RFID行业是个前景巨大、尚处于成长期的朝阳产业,需要各方不断的投入和开发。远望谷未来仍将专注于物联网和RFID的技术、应用及市场开发,同时,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采用联合、投资、并购等方式来整合资源、增强技术能力和扩充业务,成为物联网行业的领导性企业。

篇9

【关键词】 计算机通信网络发展应用技术探讨

当下,为了满足人们在信息快速传播、快速处理方面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在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推动着该行业向前发展。

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发展历程中,它们并不是一直都有着某种联系。在早期,通信技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比如,电话网络的出现,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没有过多的联系。而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并不广泛,各方面性能以及安全性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脉冲调制编码技术的出现,电话网络发生了质的转变,特别是在通话质量、保密性方面,而这也是电网通信关键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数字交换系统的使用不断增多,计算机网络有质的突破,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二者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融合的产物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随着科技日益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改革的浪潮中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能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当下,支持无线上网是网络技术最突出的特征。简单来说,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移动通信设备来实现上网功能。一旦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接收到任何上网方面的信号,网络系统中的调制解调器将会自动开启,会对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识别,以此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由于个性化通信网络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已成为计算机通信网络发展道路上重要的基石。

二、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发展的应用技术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比如,CD、DVD。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它包含了多种技术,比如,显示技术、软件技术。在新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三重播放业务。对于这种业务类型来说,是以宽带网络为媒介,进行传输,是数据、语音、视频相融合的业务类型,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传输效率高。以三重播放业务为媒介,人们可以进行一系列操作,比如,远程教学与医疗。它在丰富人们生活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随之,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更多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多媒体中,增加了更多的业务,比如,网上电视。

2.2宽带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人们对宽带网络技术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播速度方面。在新时代下,宽带材质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光纤已成为其中的核心元素,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光纤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优点,比如,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能够抵抗电磁干扰。就宽带网络技术来说,宽带接入技术、宽带主干网络技术是其关键性组成部分。对于宽带主干网络技术来说,包含了各种技术元素,比如,1千兆以太网技术,都具有较高的传输率。以1千兆以太网技术为基点,它的运营成本比较少,在我国中小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提高对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来说,它具有多样化的类型,比如,无线型的接入技术:蓝牙,铜线型接入技术:ADSL。就ADSL这种铜线接入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的用户不断增加,特别是那些家庭用户、小型的业务用户。由于ADSL在应用过程中,用户线上行和线下行之间的速率并不是相同的,能够为用户在使用多媒体相关信息业务的时候,提供便利。VDSL是它的升级版,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之前的ADSL,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是真正意义上所有业务接入实现的首要前提。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户在上网的同时,还可以看电视、接听电话。

2.3网络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之下,网络以及信息存在对应的安全隐患,比如,黑客攻击。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使网络系统能够处于有序而安全的运行中。第一、需要充分利用防火墙,来加强防范威胁。防火墙技术具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分布类型的防火墙、网络类型的防火墙。但对于各种防火墙技术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因为在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对病毒侵入等安全隐患进行防范。第二、多样化的防范对策组合。比如,以确定用户访问权限的形式,来对网络加以防范。比如,以密码、网络权限为纽带,对相关访问地址的真假进行准确地鉴别。第三、需要对广大互联网用户进行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方面的安全教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避免安全隐患的频繁出现。

2.4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通讯发展中,通信自动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样用户就可以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进行对应的通信。从某种意义上说,移动通信技术在把个人信号接入相关位置后,需要经过PTN的准确识别。以此为基础,把其中的信号分离出来,和与之对应的数据频道相连接。在这一系列操作中,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实现自动化的连接。此外,以用户登录方式为基点,对应的网络系统会进行识别,选择适宜的方式,比如,3G移动通信。这样在帮助用户寻找适合的数据接口基础上,能够使高速网络之间的连接得以实现。当下,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移动通信来说,它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从1G到2G再到3G,第三代数字通信网络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首先,第一代数字手机。它出现于1995年,主要以模拟形式的传输为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传输速度较慢、不具有保密性、仅限于语音通话。换句话说,模拟移动系统在国内市场中的发展并不长。其次,第二代数字手机占据主要市场位置。它是以码分多址技术、时分多址技术为主,远远优于第一代数字手机,具有很多功能,比如,能够接收电子邮件。最后,第三代数字手机的出现更加优于前者,特别是数据、声音传输方面。同时,还能进行不同形式的信息服务,比如,电子商务、浏览网页,增加了媒体形式,比如,可以快速处理相关图像。就3G技术来说,兼容性是它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移动通信漫长发展的道路上,4G系统已成为国家研究的主要方向,能够实现三维图像方面高质量的传输。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来说,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在各种信息得以快速交换、处理方面的需求。它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人类信息技术日益更新与进步的见证,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关键性标志,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信号。在新时代下,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各方面带去便利的同时,也为不同领域、行业企业的发展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必将更加完善,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计培良.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预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2]姜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J].科技资讯.2008(04)

[1]李清.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4]2011(第二届)中国物联网大会总结报告[J].信息与电子工程.2011(03)

篇10

关键词:光通讯;优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2-009-01

信息革命是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通讯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通讯作为比较先进的通讯技术的一种,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光通讯技术在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影响光通讯发展的问题进行逐步解决。

1 光通讯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1 光通讯技术概述

光通讯也叫光通信,是相对于电波通讯技术而言的,信息以光波为载体进行传送。光通讯技术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了几十年,在其发展历程中光通讯逐渐替代了电波通讯技术,成为通讯技术发展的主流,为世界各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的光通讯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用于光通讯的光缆长度已经接近1500万公里,利用光缆传播的信息量达到了总信息量的97%以上。目前,我国在光通讯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光通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种类也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1.2 光通讯技术的特点

光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的通讯方式而成为目前最主流的通讯方式,是因为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长处。总的来说,光通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通讯容量大

通讯容量大是光通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是它能最终取代电波通讯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将一百根传输用的光缆捆绑在一起,它也只有一根铅笔芯那么粗,一根光导纤维可以同时进行几个通道的电视节目和上千路电话的传送,其传送的容量远远大于其它通讯方式。这是因为光波与电波虽然都属于电磁波,但光波的波长短、频率高,因此在同样的情况下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就比较快。

1.2.2 抗干扰能力强

抗干扰能力强是光通讯技术的另外一个优点。如果利用同轴电缆进行通讯,则每隔1500米就需要设置一个中转机,而如果采用光纤进行通信,由于其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则可以每隔10-20千米甚至更远距离设置一个中转机。这大大降低了通讯系统建设的成本,同时维修保养也比较方便。

1.2.3 保密性能好

在进行光通讯的过程中,信息的传输过程只在光纤的芯区部分进行,这样就使得信息外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增强了光通讯的保密性。

1.2.4 铺设方便

由于光纤的体积比较小,重量十分轻,因此在进行通讯光缆的铺设时十分方便,可以选择直接埋于地下、通过管道敷设,也可以进行架空设置、进行水底铺设等。

1.2.5 造价低廉

光纤的主要生产原料是石英砂,而石英砂在自然界中的量十分巨大,因此随着材料生产和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光纤的潜在价格在未来会不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 光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

光通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光通讯技术在未来需要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光通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2.1 向高传输速率方向发展

在通讯系统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追求更大的通讯容量和更快的传输速率,但这两者往往是矛盾的。在传统的光纤通讯中,以时分复用的方式进行,当传输速率每提高一倍时,则传输同样信息量的费用约下降10%,因此在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传输速率一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商业上应用的光通讯系统的传播速率已经达到了10Gbps,已经在网络上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更高速的信息传输系统已经成为光纤通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2.2 新一代的光纤研发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光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光纤能够传输更大的信息量,必须研发出更大波段的光纤。目前为了满足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已经有许多先进的光纤品种被开发出来,如G.655和G.656等。在未来,微结构光纤的研发和应用将会更加普遍,并将最终取代常规光纤。

2.3 向全光网络方向发展

在传统的光通讯网络中虽然已经对网络中的许多节点进行了光化,但旧的元器件仍然在许多节点中继续使用,这使光通讯网络的传输容量大大受到限制。根据目前光通讯的发展趋势,预计在未来的十年中光通讯中的信息传播速率将会提高百倍以上,因此目前的网络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传输的要求,往全光网络方向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由于目前移动通信、电视及网络技术的迅速融合,使得光通讯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光分叉复用设备开始出现,这为全光网络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另外,在未来光通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无源光器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将会大大增加光通讯系统的安全性。

2.4 向更远的传输距离方向发展

光通讯的传输距离也是衡量光通讯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人类在这方面已经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目前,OFC2002已经可以以Tb/s的速度实现一万公里以上的信息传输,OFC2003在同样传输距离的传播速度可达3.8Tb/s左右。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光通讯的传输距离未来还会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展开了超长距离(ULH)光通讯技术的研发工作,我国也将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科技方向之一。

2.5 向宽带无源光网络方向发展

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PON)是一种支持一点到多点传播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使用了无源光分配网,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外界环境和设备对通讯过程造成的干扰,使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明显提高,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主要包括APON、EPON和GPON三种技术。APON(ATM PON)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其系统较为复杂、信息传输的效率不是太令人满意,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EPON(Ethemet PON)是将以太网和PON两种技术进行结合的一种光通讯技术,其扩展性好,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较低,是未来比较有前途的一种光通讯技术;GPON是一种光通讯技术中传输速率超过1Gb/s的技术标准,这种技术可以对客户原有的信号进行封装,不基于指定类型的文件格式,因此其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接人服务,同时能够实现更高速的传播速率。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图书馆;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225-02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IOT(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Library

XU Li-ping

(Chang Zhou Liu Guo j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angzhou 213004,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kes the third tid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has created a brand-new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between human and thing. It’s one of the library’s development trends to provide smart managements and service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The utiliza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is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library; intellectualization

1 物联网

比尔・盖茨于1995年在《未来之路》书中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但未引起业界重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和通信网的一种新型网络,它利用感知技术(包括红外感应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与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智能化信息采集,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输和处理,从而将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随时随地互联互通、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科学管理等,真正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有智能化、互联化、物联化、网络化、自动化、感知化。[1]目前物联网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图书馆、产品溯源、智能环保、智能家居等。

物联网体系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

感知层主要完成大规模、分布式的状态辨识与信息获取。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采集信息、识别物体的属性、状态及行为态势从而感知、识别目标。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各种传感器等是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层负责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传送和管控。主要由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网及其他专业网络等基础网络设施组成。

应用层主要是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数据库等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面向各类行业实际应用的物联网的智能服务。

2 物联网关键技术

2.1 RFID

RFID又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RFID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识别器、信息处理系统组成。RFID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可自动识别静态或高速移动的物体,并可同时对多个标签进行识别。RFID具有识别穿透能力强,操作快捷、方便,无接触磨损等优良特性,使其成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实现技术,其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等相结合,可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物品的跟踪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是推动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必不可少的技术[3]。

2.2 无线传感网技术

信息采集是物联网功能实现的基础,而传感器技术是实现信息采集的关键技术。为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可以从光、电、声、力、运动、温度、湿度、震动等信号来感知信息,然后分析所感知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从而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最原始的信息。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物联网应用、服务的基础。如果没有传感器对原始信息的捕获和分析处理,一切智能控制都将无法实现。[4]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是由大量微型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这些节点以无线通信方式被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各节点间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对各对象的信息的实时监控、采集并处理,将处理结果实时发送到网关节点。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接收发送器节点(sink node)、任务管理节点等部分组成。在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飞机布撒或人工放置的方法以随机部署或确定部署的方式使其放置在所感知对象的附近。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所感知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沿某条路径通过多跳网络将信息通过其他节点发送至接收发送器节点,接收发送器节点通过网关连接公用Internet网络或直接连接通信卫星,通过Internet 或者卫星网络将数据传送给任务管理节点。无线传感网络无需固定设备支撑、低成本、高密度、易组网、易部署、监控范围大、不受有线网络的约束、实时数据采集。是物联网的重要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3 智能技术

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是实现人、物交互,物、物交互,体现物联网智能性的关键技术。首先需要使用智能嵌入技术将智能控制部件如高灵敏度识别、专用信号代码处理软件固化集成到硬件系统中。然后通过数据挖掘与融合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及时挖掘出隐藏信息和有效数据,结合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存储并快速处理这些海量信息,实时反馈处理结果,使物体能够主动或被动的与用户或物体进行沟通,从而具备一定的智能性。

3 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兴起,现已有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荷兰和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的上百家机构在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中采用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最早采用该技术的是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通过在每本书上添加 RFID 标签,借书、还书和分拣工作均已实现全部智能化。[1]物联网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图书信息管理、用户服务、学科服务。

3.1 图书信息管理

图书馆可利用物联网技术跟踪图书从生产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图书的详细信息,去伪存真,杜绝盗版书、翻印书的出现,从而保证图书质量。

在新书上架、图书典藏时,为便于图书的感知和定位,在书架和图书上贴上RFID 标签,同时为书架安装RFID 读写设备。工作人员可用固定读写器或手持读写器,将图书轻松准备的放置到位,并将上架信息通过读写器及时反馈到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和传输。[5]

3.2 用户服务

RFID 具有自动多个识别和快速数据获取的特性,通过将RFID 技术的智能特性应用于标示文献和读者证,建立智能管理服务、智能定位服务和智能导读服务,实现在馆图书准确定位、方便读者查找文献、读者自助借还书等功能,以更好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提高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水平,还可二将代身份证和手机卡利用RFID 技术制作成借书证,实现一卡多用和一卡通用,使其具备身份识别、图书借阅、充值或消费等功能。

3.3 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近些年来结合高校学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学科化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学科馆员制度、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服务、学科建设平台。在图书馆中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RFID技术应用于纸质资源,通过RFID图书管理系统盘点和统计分析图书的借阅等使用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图书资源,更好地提供学科服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充分揭示学科相关资源,网络学科导航的建立和学科资源导航的网络开放,建立学科咨询档案、科研档案,使学科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4 总结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当前技术和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将是未来图书管理和服务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图书馆的功能将不断完善,必将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郭立新.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初探[J].兰台世界,2011(10):73-74.

[2] 赵丽.浅议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关键技术要求[J].电信科学,2011(10):71-73.

[3] 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 5) : 22-28.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传统金融 应对

2013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革命性的一年,“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疯长。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不管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的出现,既是对传统业务的补充与支撑,又是对现有的规则和利益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以及发展概况进行论述,进而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金融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何谓互联网金融?目前学术界并未给予统一定义。本文认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企业的“淘金”,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触电”,吸纳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为金融服务。不论是电商“淘金”,还是金融机构“触电”,都是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两边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逻辑

1.注重小微业务,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立足于小微金融,其市场特征是“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融”。因为抵押品和财务报表的缺乏而导致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并且由于对所贷款项要求规模小、需求急、周期短而导致服务成本增加,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这部分的小微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却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先进技术,解决了传统金融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小贷将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打通,利用交易数据、货运数据以及评价数据等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支付宝、淘宝平台所产生的数据库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无需建立大量分支机构、雇佣大量人员也极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互联网金融使原本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企业和人群得到了金融服务,既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碎片化理财的诉求,更填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空白,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2.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要求互联网企业要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体验来留住客户,因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核心便是“用户极致体验”。在借款方面,传统的贷款方式是借款人咨询各家银行,比较各种贷款材料,最后选定某家银行,开始贷款申请之后,也可能是经历漫长的审批过程或者批复的额度不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智能搜索引擎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分类和检索,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效率大幅提高。在支付方面,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支付手段变的方便、快捷。在大多数银行在进行网上支付时仍同时需要U盾、登录密码、手机验证码、支付密码等一系列繁琐手续的时候,互联网企业的快捷支付已经赢得大家青睐,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手势密码快速登录、微信的扫描二维码快速付款,正在使得支付变得愈加便捷。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根据刘士余(2013)的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1年;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

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把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持,将银行业务从营业网点搬到了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形态。自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随后,世界各大银行紧随脚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1996年,中国银行开通中行网站并构建网上银行系统,这开启了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先河。1997年,招商银行推出了“一网通”业务,全面开展网上银行服务。随后,各家银行争先推出网银服务,至2002 年底,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全部建立了网上银行。金融业的互联网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金融业的互联网时代随之开启。

2.第二阶段。2005年之后,得益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网络借贷也开始萌芽,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慢慢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

1999年成立的首信易支付平台是我国的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00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开始快速发展,规模达到152亿人民币。这一年,《电子签名法》的实施使得支付有法可依。随着淘宝、拍拍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2007年6月成立的拍拍贷是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的网站,它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网络借贷的先河。在这个阶段,全国先后共成立了25家网贷平台,网络借贷开始在中国萌芽。

3.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革命性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飞跃式发展。

(1)P2P网络借贷平台迅猛成长。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额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由此可见,我国P2P网贷平台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现阶段P2P网贷无准入门槛、无机构监管、无行业标准,P2P平台增长速度飞快,平均每天新增三四家机构,这也造成了网贷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而在其急速发展的同时,危机也如影相随――老板跑路、公司倒闭,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问题也说明了当前P2P网贷平台的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2)众筹融资模式开始起步。2011年,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众筹网站。紧随其后,包括追梦网、众筹网、淘梦网等一系列国内知名众筹网站开始崛起。这些网站都旨在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让艺术家、小企业家来向公众展示自己创意和产品,从而达到获得资金的目的。2014年,由中申联合控股集团运营的国内首家第三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众筹汇上线,它收录了众筹网、点名时间、追梦网等一系列国内知名的众筹网站。众筹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备受关注,逐渐成为我国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融资的重要途径。

(3)电商企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电商金融异军突起。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利用其大数据、信息和客户优势,依托其自身的电商平台构建异于传统金融模式的新业务模式,这主要包括余额理财和小微信贷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金融创新的新事物,以阿里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腾讯微信的理财通以及百度百赚为代表的余额理财产品,通过内嵌基金的方式提供余额理财服务。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也积极打造小微贷款,依托自身的网络购物平台,为小额消费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解决方案,其特点是债务人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而不用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

(4)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一些银行、券商以互联网为平台,对业务模式进行改造,加快线上创新平台建设。例如,招商银行提出了“手机钱包”理念,设立了“移动金融生活一站式开放平台”;中国平安创立了互联网投融资平台陆金所,推出个人投融资服务“稳盈安e贷”。

(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二者的融合,势不可挡。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使得原本并无太大关联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站在了同一个战场上,而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目的是谁能融合对方。正当互联网企业的“淘金”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在产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服务体验等方面进行互联网改造,甚至有些传统机构已经开始主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目前,已有18家基金公司在淘宝理财开设了直营店,中国平安联手阿里巴巴、腾讯共同设立众安在线财产保险,等等。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相互融合,能够在各自专长的领域给予互补,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改革。

2.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将会逐步代替传统的支付方式成为主流的支付手段。随着通信技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和网上支付发展势头猛增。根据央行《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可知,2013年全国发生的257.83亿笔电子支付业务,金额107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0%和29.46%。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86%和317.56%。可见移动支付的发展叹为惊人。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4年一季度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328.8亿元,环比增长112.7%。可见,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将会逐步发展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3.传统存贷款将被人人贷等融资模式取代,“自金融”模式逐步兴起。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出于对信贷资金的安全考虑,传统银行业忽视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因而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较高、配额较少,这就造成传统银行业无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得传统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为政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4.用户体验和客户口碑成为金融机构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有的金融企业会因此受到严重挫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靠客户进行自主选择,通过良好的体验、满意度以及口碑来留住用户,越优良的客户体验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愿意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体验来决定对于产品的取舍,给用户带来更优质体验的金融机构将会更受用户的欢迎。操作更简便、界面更整洁明晰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吸引客户的眼球,因而,始终坚持“用户极致体验”,将会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赢得客户群、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一)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与博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传统金融业与之竞争加剧,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已从最初的仅提供支付转账业务向提供囊括现金管理、余额理财、基金和保险代销、小微信贷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在业务模式、产品创新模式、运营模式以及风控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向传统金融业发起挑战,并且在传统金融业较为薄弱的小微信贷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占比还较低,尚不足以威胁传统金融业的主流地位。

(二)削弱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传统金融中介在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传统金融机构在作为交易媒介时处于垄断地位,在进行融资活动中,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活动效率较低。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大数据的优势,极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简化了交易手续,提高了融资效率,削弱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五、传统金融业的策略分析

(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就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强调“以产品为中心”而忽略客户实际感受时,互联网金融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方式先声夺人,并且在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传统金融机构在接触客户的效率上相对较低,接触客户大多数还是靠在城市最豪华的闹市区设立拥有敞亮的大厅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的网点。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用户已经用网络代替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传统金融机构本来的这些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所以,互联网比传统金融体系更容易获得客户,成本也低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应该摒弃原有的营销理念,更加注重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最大化客户体验,从而留住客户。

(二)要建立互联网营销渠道和物理营销渠道有效结合的经营方式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去,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在资金、风控、基础设施、认可度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所不具备的,因而传统金融机构还应继承并发扬原有的物理营销渠道。传统金融机构若将互联网营销和物理营销有效结合起来,以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实现“1+1>2”将指日可待。

(三)要建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的经营战略

篇13

【关键词】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最重大,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也是内容最为丰富、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在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天地。因此,学习信息知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我国香港与台湾则为“资讯”……作为科学术语的“信息”最早出现有哈特莱(R.V.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现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罗列如下:

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着重于从信息的接受教师为看信息的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的定义。

2.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外称”。这一定义是从客观对象与认识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的,这是基于控制论知识背景对信息下的定义。

3.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4.物理学家认为信息就是负熵。“熵“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混乱程度,而信息是系统组织性与有序性的量度。

5.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6.哲学家则把住处概念抽象地概括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7.美国住处管理专家霍顿(F.W.Hor-

ton)认为,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如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信息,我们则更倾向于霍顿的观点。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应该是:信息(information)意味着数据(data)已经被构造成为对人类有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和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得理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群,具体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

二、发展历程

信息自古有之,它的产生与发展大约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由于人类有了语言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阶段,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公元前21世纪产生象形文字。继而向表音和表意方向发展。印尉术的发明使文字的作用扩大,使文字信息超越时空限制得以,并且难以损耗。

第三阶段,电讯的发明。1844年莫尔斯研制第一台电报机,并且用于长途通信成功。继之,贝尔发明电话机,马克尼、波波夫等人发明无线电,现今又有微波通信、激光通信、电报、广播、电视、传真和卫星通信相继同世,使信息开发利用趋向全球化、多样化、综合化。

第四阶段,电脑的发明。2O世纪4O年代电脑同世。5O年代末,第一代电子管电脑应用于军事科研过程的信息处理;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体管电脑向民用企业转移,6O年代末,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接厦而至。至此,人类奔向信息时代的序幕业已揭开。

第五阶段,前四个阶段都只有局部意义,影响也有限。6O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用于军事目的计算机网络。9O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扩大。只在这一阶段,才把电信、电话、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连接起来(多媒体传输)。目前为止,几乎每个国家都与国际互联网有联接:从电子邮件到互联网的全部功能。信息技术在这一阶段的飞速发展开始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信息技术的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呈现阶段新的趋势,酝酿着重大的技术突破: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概括起来,从信息技术总体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如下主要趋势:

1.数字化

信息一旦具有数字形式就更容易加工处理、存贮、传递和使用,有模拟电子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数字技术有如下优点:一是抗干扰和再生能力强。二是数字信息传输速率高。三是数字信息能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这样在存贮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记录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也可以传输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传送出更多的内容。四是数字信息容易进行加密处理,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这一点对于通信来说尤其重要。五是数字信息便于加工处理。六是数字化是实现多媒体的关键。七是数字化能使通信系统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并且能降低硬件设备的成本。八是数字信息易于使处理设备通用化、标准化、集成化,从而提高信息得理的速度和质量。

2.综合化

所谓信息技术的综合,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各种信息业务的综合和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各种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综合,如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综合。就通信技术而言,无论传输、交换,还是通信处理的功能都采用数字技术,以实现网络技术一体化。

3.网络化

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依赖于发达的通信系统,通信线路的数字化、网络化是近年来一直进行的工作。

4.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智能分为生物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智能的典型代表有智能网络、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智能计算机、智能终端。

5.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的处理、传输、显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大众传媒日益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多媒体化的主要表现是计算机的多媒体化、通信业务的多媒体化以及各种多媒体应用的诞生和普及。

6.集成化

高新技术的效益来自创新,对于信息技术来说,进行创新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物理上、技术上的突破带来创新,新技术取代陈旧的技术,如半导体取代真空管,光缆取代电缆;二是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带来创新,它通过电路、系统、网络以及软件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带来综合性能和效益的大幅度改善。

7.并行化

并行化主要针对住处处理而言。并行化包括并行化的计算机、并行化的信息网络结构、并行化的信息数据传输模式、并行化的住处网络访问模式、并行化的住处存贮组织结构等。并行处理和并行计算是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前沿技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个渗透力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群,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吴柏林编著.信息技术及其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篇14

IBM副总裁、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暨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博士在近日举行的IBM中国研究院的物联网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物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研究。

在物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一家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具备所有技能,企业、研究人员必须踏出科研院室的大门,进入到整个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正因为如此,IBM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技术中心才在去年落户中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其合作伙伴已经由当初的三家发展到十多家。

那么,这个中心在研究怎样的前瞻性课题,在物联网的发展初期又有哪些关键性问题需要突破呢?

技术架构“八变四”

在物联网的前瞻性探索研究方面,IBM中国研究院曾于去年IBM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技术中心成立时,向业界抛出了“八层物联网参考架构”,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层、传感层、传感网关层、广域网络层、应用网关层、服务平台层、应用层以及分析与优化层。

此次,IBM则提出了升级版的物联网技术架构,将层级的概念转换成区域模块,并将之前的八层换成了现在的四大区域,包括传感、传输、管理与营运、应用与分析(如图所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首先由八变四并非是简化,因为四部分中也有若干层级。八层架构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分析物联网,但是从应用角度看,合作伙伴要从八层的角度切入会比较困难,有时可能会将合作伙伴的技术和应用局限于其中某一层面。

其次,物联网需要可运营、可持续发展,而从开放的角度讲,运营方并非只是IBM一家。有的企业会因为不具备其中某个层级的技术而怀疑自身是否具备运营能力。这时候,将技术角度的架构改为应用角度的架构会使物联网的运营变得更加简单。

最后,部分技术层级也许只有少数几个大企业有能力投入和实施,而物联网需要有更多行业应用经验的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

此外,李实恭强调,现在的四大区域不是层级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区域分块的方式,将各种有关联的功能组合在一起。这样将避免合作伙伴在技术的层级上对号入座,而是促成大家一同从可实施、可运营的角度打开思路,形成共同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格局。

关键技术变革

在IBM看来,物联网目前最关键的突破点在传输层。

例如进行无线传输时,最底层的传输设备需要和传感器做短距离传输连接,而上一层传输设备则需要管理并处理多个底层传输设备,并将信息远距离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上。这是因为和传感器连接起来以后,信息距离主网仍旧很远,这就需要中间放置具有智能功能的传输设备,在前端处理诸如ID、位置、状态等部分信息,而不是将全部信息的处理都交予最后的数据中心。这种设备被称作边缘运算设备,是传输层的关键点。

此外,IBM物联网技术中心发现,物联网远程通信的边缘运算设备一般是专用设备,不仅成本高,而且整合困难。李实恭表示:“我们实现的一个技术突破是让通用的IT设备扮演专用传输设备的角色,比如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让普通的服务器也能担当边缘运算设备。”

在感知层,智能传感器都有能耗问题,这需要进行全局改进,比如底层算法、材料应用、系统级芯片突破等。在程序语言上,李实恭认为,物联网具备催生新的算法语言的可能,这需要IBM和学术界一同探讨。

李实恭表示,物联网的应用和传统IT应用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的IT数据是相对静态的。数据存储在存储设备中,通过软件程序调用内存进行数据处理。流运算则是物联网数据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物联网数据是动态的,软件程序需要先判断数据是否有用,有价值的数据存入存储设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量仍旧异常庞大,这是让应用软件开发商感到困惑的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具备及时性的特征。李实恭举例说:“银行的核心数据多是静态的,软件程序根据不同需求调用这些数据进行不同的分析。物联网的数据是动态而且庞大的,软件程序常常只能判断同样一类问题。如果仍旧使用Java、C++这些语言来编写这种具备流运算特征的软件应用程序就非常困难。这为针对物联网应用发明新的语言和新的算法提供了可能。”

物联化vs.物联网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被李实恭称为碎片化应用。那么碎片化到底是物联网的一大特征还是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李实恭认为,物联网的应用不应当是碎片化的,这其实是目前物联化的应用状态,而非真正的物联网应用。他表示,不少物联化的应用是用很简单的方式采集物理信息,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状态,但这并非是真正的物联网应用。

第一,应用没有网。李实恭举了一个例子,某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水管理,但是这个物联化应用采集的数据类型很少,物理世界中采集点有限,采集数据频率很低,而且很多数据需要人工记录对错,之后再输入存储设备,最后呈现的也只是一张功能简单的曲线图。但是要想解决整体城市水管网的问题,需要对于水的质量、流量、水压和漏水等进行综合把控。

第二,的确有一些物联化的应用使用了较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量十分庞大,但用户对于这些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却没有管控手段,如果做到可管控则成本很高。

同样以城市水管网为例,用户当初部署的传感器只能测压力,而现在才意识到还需要评估漏点以及泄露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由于当初没有想到全面的应用,如果现在更换传感器或传输设备就会造成实施难度和成本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