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高校 流行音乐 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中流行音乐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对于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教法、教材建设、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文章主要就此问题提出了对于改进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摆正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应该正视流行音乐教育的作用,将之纳入到高校音乐课堂当中来,虽然流行音乐的题材广泛,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样,但它经过实践的考验和艺术沉淀后,只有一部分流行音乐才能称之为经典和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广泛的认同,其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因此流行音乐应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到学校的实际课堂中,并且向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这老一代的音乐文化进行广泛吸收,而流行音乐也向老一代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利用流行音乐的介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吸收多方面的音乐艺术营养,而且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音乐的健康发展和普及。当我们传播音乐知识时,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让音乐课堂更快乐,更充实,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改革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形式
现在的音乐课大多还是以鉴赏为主,讲解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课堂气氛也很难活跃起来。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的去学习。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可以唱一点、跳一点、演奏一点,并且带动学生也跟着唱起来、跳起来,一些表现欲望强烈学生还可以登台演绎他们的作品。老师不但可以深入讲解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学生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和作品。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课外和课间播放,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放松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样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合理规划音乐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的音乐课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几乎都一样,通常都是些音乐欣赏类课程,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心理特点来设置课程。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的现状需求,利用流行音乐元素的特点,服务于高效率的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将熟悉的流行音乐融入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当中,挑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代紧密结合,运用一首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实际的例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如利用多媒体,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并把谱例展示在课件上,结合识谱、节奏特点、速度、力度、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在声乐、器乐、合唱、舞蹈等技能类课程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和作品,了解和学习流行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与传统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和风格,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更新课程内容的设置。最后,还可以开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流行音乐欣赏课程,一方面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把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在体材、种类上进行补充和扩展。“流行音乐的种类非常广泛,但在大学生中只流行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就连在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也都模仿大陆、港台著名歌星为主。如果能让学生对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进行系统地学习,掌握它们的演唱技巧与组合形式,对学生真正的认识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普通高校中,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健全,教学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受专业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很难迎合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交流、自学等各种渠道来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思想理念和业务素质,并及时的作用于教学实践。应该把流行音乐纳入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从流行音乐自身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出发,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来,为正确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做好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通过继续研修、自学等多种途径,主动地学习当代流行音乐及相关知识,使他们具备适应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和一专多能的专业水平。
五、结语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变化,严重影响了流行音乐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流行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更好的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和谐性、合理性,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善和发展流行音乐教育,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课外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学生;多媒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任何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成立“音乐资料档案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二、运用多媒体,注重视听同步
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听觉艺术。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学习,必须通过“听”,通过反复的“听”,不只一般的感知的“听”,还要达到理性的“听”,甚至达到审美意义的“听”。既然如此,们就可以先在“听”上下工夫,让学生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而后才有“被教育”的可能,这是音乐欣赏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要实施此第一步,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谓音乐教学之“核武器”,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能全方位地满足听众的感官刺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例如,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了。在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之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趣就会被牢牢地抓住,他们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观看画面,聆听音乐之中你就会一下子明白音乐表现的事物。当然,并非只有多媒体才可实现“视听同步”,录像、投影仪、音响,只要组合得好,效果同样不错。
三、现场演奏欣赏
现场演奏欣赏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亲自演奏的欣赏课,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的活动可以使欣赏课达到和谐的程度,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可以邀请这些接受了专业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将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情景导入,激活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新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提出要给学生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枯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灵感。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以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介绍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引起学习兴趣的有利方法。
上课开始以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红绸带、锣鼓等作为教学道具。在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跟上节奏,先教全体同学一起挥动红绸带学跳扭秧歌,再让部分学生在一旁敲锣打鼓。如,在欣赏歌曲《红旗飘飘》,可以先播放了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的精彩比赛画面,以及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凝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此时立刻,学生们热情高涨,喜笑颜开,教室里充满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气氛。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五、说唱主题,加强理解
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唱主题,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还能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记忆音乐,为更好、更准确、更理性地进行欣赏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欣赏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时,优美流畅的主题旋律表达了作曲家对伏尔塔瓦河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是全曲的经典之处,是必须学唱和背记的。学生通过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既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说,不仅是一个捕捉音乐形象的过程,而且也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聆听质量,调动全班的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要引导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后引导学生谈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到了流水的清澈。”有的说:“体会到了江河的波涛滚滚、骇浪滔滔。”还有的说:“听出了流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还有的说“通过欣赏《流水》,听‘高山流水’的故事,感悟到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热火朝天。
【参考文献】
1.时小伟,教学过程中多渗透一点爱[N]中国教师报 2004,(2004/12/29)
关键词:简易乐器;素质教育;学习能力;良好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情感充沛,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让他们整节课都一直跟着教师听、唱、读、说、跳、动是不够的,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身边的打击乐器又是最容易掌握的,它质朴、清新、有乡土味,就地取材,紧贴学生的生活,可以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词汇,提高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
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自制打击乐器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无论对教学的整体还是对学生的个体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利用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我们可以发现,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玩意儿定会充满好奇,总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我们不妨先不讲,让课堂“乱一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学生对新玩意儿所产生的好奇心。在平时使用打击乐器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打击乐器有几种敲击的方法,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它们像生活中的什么声音,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学生就会很主动、很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乐器”
首先,演奏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教师把学校的打击乐器木鱼、双响筒、沙锤、三角铁、碰铃、响板等演示给学生,并给学生讲解每件乐器的基本原理、声音特点和制作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组练习、演奏并伴以歌唱、律动,学生乐在其中几乎“不能自拔”。
其次,从最便于操作的拍手开始,开发拍手的三种音色――双手掌交叉实心拍手产生常有的鼓掌音色,空出手心拍手产生饱满的音色,右手四指并拢拍左手心产生较为单薄的音色。然后,用拍手的三种音色分别以“× ×|×× ××|”进行二声部“合奏”练习,形成简单而有趣的音响效果。接着,练习捻指、拍肩、拍腿、跺脚等动作,选择可行的节奏型并与歌唱结合起来。“身体打击乐器”的运用,制造出丰富的“声势”,学生兴趣盎然。
然后,用随手可得的“乐器”演奏。分声部拍桌子、摇钥匙串、敲文具盒、对击口杯盖、拍打矿泉水瓶等等来“演奏”三声部节奏,形成有如原始舞蹈的伴奏音乐,一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即兴律动起来。
三、“变废为宝”,自己制作简易乐器
课下,让学生用废旧物品做“不花钱的乐器”。简易乐器制造完成后,每个学生上台演奏并简述乐器的制造过程与发音特点。有的学生把自己装鞋的盒子拿来做小堂鼓;有的学生分别串起金属和塑料瓶盖,形成音色不同的“串铃”;有的学生用两个矿泉水瓶子装上碎砂石做一对“沙锤”;也有的学生用两小块树皮中间夹片塑料做口哨;还有的学生用柳树枝做出了柳笛……一件件乐器在音乐课上展示、演奏,教师即兴配器,带领大家为歌曲伴奏,学生边唱边奏边舞,其乐融融。
四、合理运用自制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先引导学生用节奏型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如,在《捉迷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悉三拍子节奏,我引导学生用鞋盒子充当小堂鼓,用装了碎石子的矿泉水瓶充当沙球。废车铃演奏第一拍,用装了碎石子的矿水泉瓶演奏第二、三拍。这样更能强调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
再引导学生用旋律型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在《乃哟乃》歌曲拓展教学中,我先以钢琴为准调好音,让学生用自带的旋律型打击乐器(碗、玻璃杯子、瓶子等)来演奏歌曲(在碗、玻璃杯子、瓶子中加入不同量的水)。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合作意识。学生在敲敲打打中,认识乐器,演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并且能够利用身边的物体,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从而达到创作的高度,体验到创造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喜悦。
五、自制简易乐器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品质
自制简易乐器作为一种学具,能帮助学生掌握节拍,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协调感。手中有了小小的乐器,学生又多了一个进行音乐实践的机会,嗓子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和演奏乐器树立自信。通过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他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正如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自制简易乐器同课堂打击乐器一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学生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集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自制简易乐器的课堂实践,激发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改变了一直以来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这样一种局面,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唱什么,教师没有教,则学生不会唱的尴尬局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作风和学习态度;更好地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意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每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都经历着知识结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之路任重而道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共同面临的,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借鉴多种教学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让教与学完美嫁接,不乏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小军.我让自制乐器进课堂.中国音乐教育,2000(01).
一、课题参与模式
课题参与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向――引导参与――主动参与――拓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各种研讨活动,为其以后的独立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研究模式
探索研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探索选题――定向研究――做出结论一交流升华。探索选题是研究的前奏。研究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来选择课题。制定研究的计划。可以选定一个或多个选题师生共同探讨,确定更适合的选题。在定向研究时,教师应指导研究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随时关注并了解研究的进展,适时提供指导,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几位研究生共同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总结、评价,一同完善研究成果,积累研究经验。
三、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位――中等学校教学实践――高师或高校教学实践――迁移。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转化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定位是让研究生明确音乐教学实践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计划落实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方式。教学实践可以采用分段实践的方式进行。在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实践通常安排在一、二年级。研究生在这里可以观摩、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优秀课例,并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实践。二年级时,可以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学生在中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实习工作,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三年级时,可以安排研究生担任高校的部分音乐教学工作。通过以上各个层次和各种途径的实践锻炼,研究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可获得较大提高。
音乐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素材使学生获得音乐灵感与音乐创作中的启发,从而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提供特定的文化素材,使音乐成果更加新颖。文化市场主要根据人们对文化需求不同而衍生出来的市场要求。通过对文化市场的分析与划分,可以使音乐创作的成品更加规范。依据文化市场需求的不同可以对音乐教育做出适当的调整。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化资源的浪费。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市场的发展需要音乐教育的推动,因此,通过文化市场规范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关系
(一)高校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
高校音乐的主要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散播音乐文化。音乐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文化市场是衡量音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所以,通过分析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市场的需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向导。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供应关系。高校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对市场供应方面的影响。人气较高的音乐产品可以带动文化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文化市场较为隐蔽,没有明显的交易形式,其只能借助特定形式的传播表现文化市场的存在性。由于文化市场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而音乐可以使文化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推动文化市场得必要条件。
(二)文化市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文化市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市场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从高校音乐教育内容方面分析,就当前的音乐教学模式中,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占音乐教学的大部分比例。音乐欣赏与音乐实践是音乐教学的辅助内容。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通俗音乐的鉴赏通常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化可以为音乐教学提供灵感,由于人们对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音乐创作缺乏内涵。丰富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从音乐教育形式方面分析,由于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室内课堂,这极大的削弱了学生上课的活力。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多样化。一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内容的同时,对其相应的文化也有所涉猎与了解。二是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尽情的感受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类型的乐感。
三、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对接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文化市场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文化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文化市场也需要通过音乐教育进行传播。文化市场与音乐教学充分对接起来,才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的发展。大众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只有符合大众口味的音乐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在进行高效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对大众的音乐要求有充分的了解。首先,应对文化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掌握大众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市场的精髓。其次,应对当地相关部门规定的文化规划做一定的了解,参照特定的规则对音乐内容进行创造,使文化市场需求与高校音乐创作充分融合。最后,在相应的文化区域举办高校音乐活动,积极听取大众对音乐活动的相关建议,进而使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实现实质性的对接。充分了解市场化需求是进行高校音乐创作的前提。只有对文化市场需求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有显著的成果。高校音乐教育必须与文化市场需求相接轨,否则就可能被迅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二)改善并转换音乐教学模式
如果想让音乐教学与文化市场充分对接,就需要将文化市场当中的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传统的音乐教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音乐教学都是以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体,没有实质性的文化底蕴对其进行支撑。在改革后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应将更多的文化元素添加到音乐教学当中来,增大音乐教学的开放性。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相关文化的诠释,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掌握更加灵活。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某一音乐课题,让学生对其文化内容进行叙述,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掌握有所拓宽。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因此,转变音乐教学模式才能正确实现文化市场与高校音乐教学的精准对接。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要从文化角度展开。比如对音乐创作的文化根源进行挖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起源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更新对音乐底蕴的认识。文化是音乐灵感创作的基础,因此,了解文化是创作音乐的关键。
(三)组建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对音乐教学认知与影响。如果音乐没有人进行欣赏,就会产生空有其表的效果。具有文化内涵的音乐教学活动是实现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对接的具体措施。对于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通过文化经验深厚的艺术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以通过专家对音乐独特的了解,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家对音乐独特的看法与情感可以使学生深深的感受到艺术家对音乐的热爱。通过音乐艺术家的演讲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文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在高校内部举办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竞争的同时,挖掘文化与音乐之间的联系。音乐竞赛的举办也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三是在举办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不同领域的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碰撞。总之,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应文化对其形成的支撑。
(四)高校应增强与文化机构的联系
文化机构通常指的是某个文化中心的交汇点。高校通过对文化机构的联系,可以使音乐教育与文化融合的更加充分。强化与文化机构的联系是高校实现音乐教育与文化对接最为快速的方法。将文化机构与音乐教育融合起来,主要有三方面意义。第一是集中性的了解文化市场的特点,使学生在遇到音乐与文化方面的冲突时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第二是文化机构的专家可以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促进高校音乐教育,进而使学校音乐教育顺利开展。第三是音乐教育与文化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有价值的素材。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教材进行充分利用,进而阐述音乐与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文化机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必定要与文化机构相联系。由于我国文化市场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利用文化机构可以将文化市场的类型进行划分,进而使高校音乐教育的类型范围划分更为精准。
四、小结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三个情字:“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情感,让学生愉快的受到教育,近几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认识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忽视、轻视音乐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的存在,尤其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长期受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储备 ~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发展相比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地处祖国最西部的新疆南疆地区,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
二、新疆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现状
新疆位于中国西部,南部主要是维吾尔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语言、国家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北疆地区,而相对欠发达的南疆地区,尤其是地县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音乐教师缺失、教学设备陈旧,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并且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在建校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是民汉合校,双语教学存在着语言障碍等诸多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南疆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1、教师因素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偏重文化课,忽视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有严重的重主课轻副课的思想,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和排名,音乐课经常被主课老师占用,在临近中期考试就得为文化课让路,这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次,教学设备配备单一,音乐教学在投资上与文化课具有一定的差距,教学设施简陋,与音乐教材配备的书籍匮乏,部分学校虽然在教学设备上相对齐全,但大多都到了更换期,学校领导也不采纳音乐教师要求配备设施的建议,对音乐器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给音乐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音乐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教师整体素质欠佳、教师的基本功薄弱、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不够。改革和实现新的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了新概念的教学概念、评价,使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必须反映,但通过实习,我深深感到学校学习新的理解不到位,基本的实现方式的新课堂教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要通道。
2、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
支教实习的过程中,除担任音乐教学工作还担任班主任和社会实践工作,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不爱听唱教材中的歌曲,觉得老套不好听,他们更偏爱于流行音乐,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不良习惯,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值得反思。
其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有待于提高。学生对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观感性的层面,在聆听音乐时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作品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有限,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在欣赏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基本音乐常识和音乐素质偏低。
三、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建议
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疆的未来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应共同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加强学习,积极反思,努力实践,更好、更快的音乐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1、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音乐素养,美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学校新知识改变音乐课的不平等现象,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让学生自身体验和真正理解,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知识面广阔、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力度,改善音乐课堂气氛,不断提升教师基本功水平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改善教学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音乐教育投资改善旧的教学设施,许多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需要显示新的教学设备,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投资,逐渐适应了新课程,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和设施,解决缺乏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设备,使音乐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确保每个类的质量,配置足够的音乐、书籍、杂志、音频数据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标的实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随着全面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加强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我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1.课程结构不合理
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程内容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关联性
引言:所谓音乐教学也即为老师通过对音乐的介绍,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那些动人的旋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所谓社会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技能,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也即“术业有专攻”。但就目前而言,因为学校机制不同,很多时候具有限制性,所以在理念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值得探讨的。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谈二者的关联性,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的特征
(一)学校音乐教育
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性,这四个方面是学校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具体来讲,强制性是指有一定法律保障或者可以说是因为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规范性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它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系统性是指,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观念、行为以及相应的形态进行传承,每个阶段都有它所代表性的音乐,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按照年代、风格等形式进行系统性教学;制度性是指有音乐教育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也即为音乐教育通过课本的形态或者是教学的内容固定下来,而这N“范本”将会循环的进行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音乐教育的制度性特征[1]。
(二)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制度化、规范化、强制化,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开放式的、是包容式的,是多元式的。所以,社会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四个特点,也即为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以及功利性。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也即为它不受任何的约束与限制,只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它可以稳定的存在。
自发性。所谓自发性是指它不是教育部门所开设的教育学校,而是个人或者机构自发创建的私人培训机构,为广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了课外学习音乐的机会。
从众性。这里的从众性,是从“教育对象者”的角度来谈的。也即为现在社会上各种社会音乐机构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很多时候学生家长基于对自己孩子的“厚爱”,抱着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里,不惜花大价钱去给学生找社会音乐教育的机构,久而久之,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有了攀比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性[2]。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是指基于社会音乐教育的性质来说的。因为它不是国家教育部所创办的,所以说很多时候社会性质的音乐教育大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
上文中,笔者已经简单介绍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终归都是和教育有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二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夯实了他们自身的理论。倘若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及时的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学以致用,那么便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身音乐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最基本的五线谱或者传统的音乐知识,学生便能从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如此一来,便能够很好的确定自己是不是要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以后在社会教育学习、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运用,为自己积累实力。
(二)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从诸多实例来看,笔者觉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毕竟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它是面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这样一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虽然能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但并不能较好的培养有真正音乐细胞的学生。而社会音乐教育的出现,便能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因为班里的学生过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再加之每节课的任务量很大,也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倘若每次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蜻蜓点水”式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褪去了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导致学校音乐教育的失败。但倘若加之社会音乐教学,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情况下,去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本身对音乐都感兴趣,通过社会音乐教学课上的实践,再加之学校教育的基本知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所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
学校一直是一种“封闭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就难以和社会教育的一些机构进行沟通。这样走不出进不去的状态,就使得二者出现脱节。课本中永远是些最传统、陈旧的歌曲,社会中永远都是些流行而缺乏韵味的歌曲,倘若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或者互相切磋不同的技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所以说,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只有适时的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音乐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音乐人才。进一步说,要想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当的学习一些社会音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同步化[3]。
(四)社会音乐教育需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一种“开放式”“随意式”的运营模式。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很多时候在教学方面不够严谨,出现了诸多不利与音乐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社会音乐教育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有动力和激情,但并不代表在社会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学生能有很高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倘若在师资力量方面出现问题,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笔者为大家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学生对音乐拥有很大的兴趣,在学校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但并不代表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都是有效地。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以利益为主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还未正式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业余专业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倘若老师的水平很差,还有可能不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所以说,社会音乐的教育还是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五)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
于很多的学校来说,他们的重心是放在学生的文化课上。很多时候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学习不怎么重视,再加之学生本身学业比较繁重,学校很多时候会减少或者直接取消音乐课程,更别提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音乐的教育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对音乐的喜爱,选择去校外学习音乐,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较好的进行音乐学习。
另外,学校音乐教育过分的强调音乐能够塑造较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社会教育所侧重的是学生的技艺是否有所提高,导致其忽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认为将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体现音乐之美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好,并不强求学生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社会教育就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去参加社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有音乐天赋的,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定期的去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所以基于目的不同,那么两者教育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倘若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既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相互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作为学生本身而言,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靠谱的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而言,也应该积极地和学校的音乐老师适进行沟通,并且经常要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时地增加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当然,校内的音乐老师也是如此,也要定期询问学生校外学习音乐的情况,定期给他们一些科学性的建议,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其实也算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也可以f,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消化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保障,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当这两者同时运转的时候,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最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有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音乐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育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40-001
在现有的教育目标下,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一些资深的高校来说,其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将艺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点课程全面推进,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高校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难免走上老路,大多数高校片面追求教育的进度和速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不仅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1.1机械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程序性,以至于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比如通过事前编写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等来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进程。这一种机械化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音乐教育上形式僵化,难以取得实际性的突破。
1.2管理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习惯了“由上而下”的统一调配方法,由此导致音乐教育管理内容高度统一,指令性强,下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大多数高校要求老师和学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过分追求教学的效率,下放权力不足,致使老师和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
2.课程设置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1课程结构不合理。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课程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对于营造和谐的、有序的教学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当前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仍然有不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20世纪开始,美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音乐教育中心。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学校音乐教育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50年代后期,专业音乐界和关注社会音乐生活运转的基金会开始参与音乐教育改革,并促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一些音乐教育改革项目。其中,引人瞩目的便是当代音乐计划(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当代音乐计划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发起和资助,分“青年作曲家计划”“当代音乐计划”和“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三个阶段进行,历时十余年。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现象:美国音乐家不断深入学校。在“当代音乐计划”中,年轻的音乐家们受聘入美国部分学校任教并创作音乐,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丰富了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对当代音乐有所了解和认可,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鉴于美国音乐家不断深入学校并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将试图阐述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从而得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的现象及特点分析
(一)音乐家受聘深入学校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1963至1968年,又有46名作曲家深入中小学。
1968至1973年,21名专家为中小学和大学研制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i
2、特点分析
(1)创造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音乐家总是善于透过平凡的现象,超越习俗展开思维;善于用直觉创造出崭新的形式、音响和表现方式;总是关注当代音乐思维,熟悉并参与20世纪后半叶的音乐舞台。不同于普通音乐教师,他们深入学校后,可使学生直接了解音乐家及其工作方式,熟悉当代音乐的风格,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本文由收集整理趣,改变专业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两个领域的割裂局面,使双方在合作中相互受益。
(2)创作学校音乐,积累音乐教材。音乐家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觉敏感性,通过聆听学校音乐发现其内涵,而不是依靠语言和印刷符号对学校音乐进行反应和判断。他们深入学校后,可以直接体验学校音乐的特点和问题,并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创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积累教材。
(二)社会对该现象的广泛支持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全国音乐理事会(national music council)组织了一套班子,在戴乐·乔伊奥(norman dello joio)的主持和福斯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的资助下,“青年作曲家计划”(young composers project)开始实施。
1963至1968年,福斯特基金会给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提供138万美元的资助,开始了当代音乐计划(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ii
1968至1973年,福斯特基金会又出了134万美元,加上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所出的25万美元的经费,当代音乐计划进入了为期五年的第二阶段。iii
2、特点分析
(1)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大力支持。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全国音乐教育协会,是以美国非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对象的组织,成员众多,囊括从小学到大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的各级门类。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作为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代言人,该组织发挥召集、研究、决策、交流和督导功能,对美国音乐家最终走进学校起了重要作用。
(2)基金会的大力资助。美国音乐教育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基金会在财务上的鼎力支持。从美国福斯特基金会对当代音乐计划的投资数额,可以看出,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就是对繁荣社会音乐艺术生活的投入。
(三)加强对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作曲家们提出师资培训的迫切需要。
1963至1968年,当代音乐计划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讲习班,用于培训教师。在一些小学实施6个教学实验。
1966至1968年间,为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6所教育机构相继举办各类短训班、讲习班。iv
2、特点分析
(1)培养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的了解。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一些大学开设了以当代音乐的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用于培训教师。
(2)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为了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思想,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6所教育机构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使音乐教师成为充满热情的专家,并且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充分展现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与同学合作中分享集体的成功。
二、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提倡音乐家进中小学课堂。音乐家是具有表演、指挥、创造性、音乐理论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专家,能够在课堂上尽量展示这些才能,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连续性的教学。他们具备高度专业化的合唱、器乐和普通音乐知识,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指导。
(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音乐家深入学校的支持。1、广泛吸纳资金,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我国政府、地方、社会公共机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足够资金帮助发长期稳定的学校音乐教学,所有学生,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平等地接受器乐教学。使公众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是儿童完整教育的一部分。为促进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做贡献,通过与学校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向中小学提供崭新的教学设备。2、成立各类艺术团体,增加学生课外音乐体验途径。我国政府、地方、社会公共机构应提供资金,成立非赢利性艺术社团组织,其目的是向青少年,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提供课外免费的艺术课程教学(包括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强调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任何学生,不管水平和资质如何,只要喜欢,都可以随意挑选社团加入,如:乐队、合唱队等。
(1)音乐的教学可拓宽学生的视界.高校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体会到不同的音乐类型而带来的不同情怀.世界各地的音乐类型及其繁多,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视界与知识面的拓宽.(2)音乐的教学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追求.音乐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与精神传统的教学.学生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品味音乐作家们各自的人生故事与精神情怀,从而有利于对其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的气质与追求也不断得到更深层次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3)音乐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日常压力进行释放.就高校学生而言,在高校学习生活中,他们必须要面对课程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困惑等心理问题.对音乐的学习与品味,有利于学生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进行释放,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更为优雅、更为高尚的事物中来.
2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政策制定部门对音乐教学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足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教育部门便已经将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逐渐受到了各学校的重视.为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学逐渐在高校中展开,成为高校课程的重要部分之一.然而,根据调查本文发现,部分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对高校音乐教学的作用认识尚不清楚.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与专业课程有关的课程才是真正应该重视的,而对于音乐、体育等课程,均持一种可以上也可以不上的态度.这是典型地对高校音乐教学作用认识不清的表现.在目的认识不清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自然而然对相应的课程的重视程度无法得到提升,也造成了音乐教学难以开展的现状.
2.2教学过程中没有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主体
在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过程实际上是与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分离开的.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教师仅仅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音乐课程的教授,而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自身授课的质量.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这种思想极大地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合理开展,不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对学生而言,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也仅仅放在对流行歌曲的欣赏上,而没有真正地对各种类型的优质音乐进行鉴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对流行音乐有一定的爱好,但这种单一性的爱好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言实际上是不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对世界性的音乐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其视界与知识面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拓展.
2.3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硬件设施与教学资源缺乏
在普通高校硬件设施构建过程中,针对音乐教学购置的硬件设施可谓少之又少.许多高校没有自己的音乐教师,较多的音乐教学课程也只是在普通教师或多媒体教师中进行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另外,由于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限制,高校学生仅可以对各式各样的音乐进行欣赏,而缺乏实践性.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学资源也是限制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合理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音乐教学划拨经费的缺乏,学校无法对较为正宗的音乐器材进行购置,更无法聘请较为专业的音乐教师.在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的今天,虽然网络上有较多的可供高校音乐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源,但学校缺乏能够将这些资源进行筛选,进而使之成为可用的音乐教学资源的音乐人才.
2.4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掌控力度不足在普通高校音乐课程中,学校安排的音乐教学课程往往是较为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有限的音乐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这需要教师对音乐课程有一个较为
良好的掌控.然而就目前高校音乐课程开设状况而言,教师对音乐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堂中,部分教师的备课并不充分,造成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对较多的内容进行筛选讲授,以致于重点知识没能被学生掌握.另外,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掌控力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音乐这门课程的兴趣激发程度.能够对课程有一个良好掌控的教师往往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共同对一段音乐进行欣赏与评价.
3推进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3.1转变高校音乐教学理念
理念的限制是高校音乐教学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在推进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应首先从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出发.方案制定者应吸收旧时音乐教育方法的长处,并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引入,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合理性.另外,高校课程制定与实施者应对高校音乐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只有在足够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音乐教学在课时上与授课的内容要求上才能够真正得到满足,教师才有机会与精力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激发.
3.2改革音乐教学手段与内容并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教学过程中重点项目.特别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教学本身被分配的课时极为有限,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对音乐教学的效率进行提升.效率的提升首先在于对音乐教学资源的选择.繁多的教学资源被一起引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非但不能起到对学生视界与知识面的拓展作用,反而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冗杂,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应着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选择学生切实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教授.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对乐理知识进行讲授的同时,配以乐曲欣赏或现场乐器参观等方式.
3.3加强学生音乐实践,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高校音乐课程开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弊端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并没有以学生的兴趣激发点为主体,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实际上是两个分开的点,这也致使了高校音乐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程,并在实践中对其兴趣进行激发.例如,在对音乐课程进行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音乐创作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创作音乐,并将其演奏或吟唱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自己动手对音乐进行研究,并可以促使他们在课余对音乐相关的拓展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授课,方能提升高校音乐的授课效果.
3.4加强高校音乐文化氛围
气氛的烘托有利于教学的实施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升音乐的教学气氛,学校可组织各种类型的音乐主题活动,以供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在学习活动的制定过程中,不应将音乐的形式进行局限,而应该对各种类型的音乐知识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习音乐文化气氛的烘托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学习音乐文化气氛的浓厚程度,而学校音乐文化气氛的提升也依赖于高校学生音乐视野的开阔与音乐才华的展现.因此,在高校文娱活动的组建过程中,应增加音乐类活动的比重,从而使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对音乐进行学习,同时也将自身的音乐才华投入到活动中去,起到实践的效果.
4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学科中一门培养音乐教育者的专业。随着高校间的合并和学校的不断扩招,普通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基本都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来,音乐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对此,本文将分析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对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音乐教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向的群体倾向于中小学学生或者人民群众。为了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来规范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改革中,我们除了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角度调整,也要关注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在学校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之前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的情况越来越少。作为改革的执行者,音乐教育者本身需要有高素质与高水平,才能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合格的音乐教育者。职业院校逐渐重视并引进了一批能够进行音乐教学的人才,并且从完善硬件设施等方面为音乐教育专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音乐教育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在结合教育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教育的成果以及后续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与教育的简单结合,只有真正领会音乐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2.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仍不完善。课堂内容仅限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老师也忽略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确定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将音乐教育专业课堂发挥作用,是对音乐教育者自身水平与能力的考察,也再次说明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老师的重要性。3.现在大多的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综合需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技能。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个方向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为了弥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更是为了推进音乐专业教学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内容到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给新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树立了更为规范的标准。
1.构建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音乐教育课程应该以“音乐”作为课程的重点,老师除了将音乐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其他类似音乐鉴赏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领悟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或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比如音乐与表演、音乐创作等课程。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乐曲本身的存在。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将多样形式的音乐融入到课程中去,不仅能加深学生们对于音乐的认识,更能够将音乐这门艺术发扬下去。只有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制约,将丰富的音乐内容带进课堂,音乐教育专业才能更好的完成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
2.注重“音乐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在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音乐的理论知识。可是,音乐教育并不是老师将音乐以教育的手段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并且给予真正有意义的帮助。老师们首先要认清“音乐教育”的观念,同时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理解“音乐教育”的内涵。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音乐理论知识的人才,更是一个懂得传授知识的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会具有与音乐相关的特殊才能,但是如何将这份本领传授给自己将来的学生,也是需要去通过实践来学习的。
3.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和授业形式的改革。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不能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的课堂,老师们应该把技能传授和教学方法的传授相结合,保证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音乐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能力。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做一名指导者,在同学们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纠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收获知识,学校应该将课程精简化,合并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课程架构,同时在精简的课程中丰富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取到更全面的知识。
四、结语
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并且寻找方法来解决。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们除了探索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应该关注课堂的质量以及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确保学生为将来进行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也需要将改革的内容充分落实,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快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刘杨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树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探析,毕节学院院报[J],2007,5(25):117-120.
[2]刘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J],2014,24(4):91-92.
1.“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125.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研究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Workshop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2-03
前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Workshop课程是美国大学音乐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Workshop”在此译为“专题研讨会”。
Workshop课程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为主,课程设置主要以各专业理论研究、各种器乐表演以及声乐表演为主。它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框架。上课形式为每周一次,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愿挑选几位学生做公开表演,主讲教师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和被邀请的一位校外专家组成,由任课教授、校外专家、学生共同点评,上课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周聘请不同的校外专家作为嘉宾参加Workshop讨论会,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式的公开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专业上的各种问题。
开设Workshop课程对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发展师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使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
开设Workshop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学术上的新信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不同观点,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宽泛、思维敏捷。
Workshop课程经常更换主讲教师和邀请校外专家讲课,不同的专家对音乐本体和音乐教育方面问题的理解不同。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富于想象、富于联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音乐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这些专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身份、不同学习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经历,因此他们带来的各种信息和对音乐的诠释使学生眼前一亮,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受益匪浅。
在专家点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中,学生受到许多启发,产生许多感慨,视野宽阔,思维活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解构陈腐落后的音乐认知观念。
(二)发展师生创新思维
在研讨的课堂上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疑虑等会抛出许多问题,教师本身不急于回答,引导学生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横向学科等多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思维模式考虑,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专业相同形式、自由结合等形式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找出准确的答案。通过研讨过程,学生在质的方面有所提升,在量的方面有所增加,在创新方面内因产生积极因素,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敢想、敢说的勇气,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Workshop课程可以说是实践课程。学习音乐的本身,除了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公开演唱、演奏,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技能水平。聆听专家讲评、同学之间互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胆量、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认知、理解、体验与表现,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的内涵。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国外,Workshop课程是作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音乐系的特色课程开设的。为了便于更多的学生参加,一般情况下在场地比较宽敞的排练厅、大教室、会议厅进行。当众展示技能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四至五人为好,教师对其点评的时间较宽裕,师生相互交流的时间也较宽裕,这样更能将问题说透、点破、指正,学生能够及时领略教师的意图、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改正。
2008年5月15日到19日,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IU)地理系的王法辉(FahuiWang)博士,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开设了为期五天的workshop(教与学的即时体验)。这次workshop的主题是“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中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应用”。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立音乐学院虽然未开设workshop课程,但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课堂上、课外均组织各项音乐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增强了艺术实践能力。
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我国的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未曾开设此项课程。
(二)需解决的问题
Workshop课程需要每节课换一位主讲教师和邀请新一位校外专家上课,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由于经济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进行。
鉴于此情况,建议各高校结合各自学校的情况将Workshop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师生。首先给教师提供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感到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的深切感受。同样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提供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的潜能、潜质得以充分地发挥。
Work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和配合能力,在教师、专家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Workshop课程的开放性、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自然的和谐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指导教学实践。
正文:
一、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查找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在查找资料中,我们发现国内高校几乎无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为此进行了讨论:既然大家都说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的成长,而且在2009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急呼高校必须开设此课程,至今为什么不开?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未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处于保守状态;二是感到经济方面承受不起。小组成员一致认为:Workshop课程在高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成为我们中国Workshop课程,要积极宣传下去,尽到我们的责任。
(二)课题组成员讲座
课题组成员李慧君于2010年5月25日由音乐学院研究生会《读书会》主办在本院307教师进行了题目为《河北省高师院校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探究》的讲座,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进行调研
2010年4月,本课题组以抽样的方式对河北省3所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的各个教育层次。回收有效问卷322份。
在调查中,按学历层次分为三个组:硕士研究生组、本科组、专科组;按专业分为四个组: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理论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被测试者的基本信息情况,二是关于开设Workshop课程的可行性。
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组了解Workshop课程的占16%,本科组占5%,专科组占8%,说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了解程度较低。
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的占50.62%;认为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不够的占31.37%;认为学习中应及时了解前沿学术信息是必要的占92.55%。学生认为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比较闭塞,虽然本学院、外单位经常有艺术交流活动,但学术观点故步自封,不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2.专业教师之间存在着学术观点、教学方法的不同,且各自坚持,不能很好地交流与研讨。
3.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较差,单纯地传授技能技巧,没有理论支撑,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较肤浅。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期研究结果
1.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探索》刊登在2010年10月发表的《大舞台》。
文章主要介绍了Workshop课程的由来、国外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现状及分析、我省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开设Workshop课程的意义、可行性、Workshop课程实施建议等。
2.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调查报告》刊登在2010年10月15日发表的《大众文艺》。
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声乐、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调查得出结论:
(1)Workshop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现了多元化、立体化和开放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给师生尤其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艺术观点,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创新意识。
(3)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
3.根据我国高校教学特点Workshop课程的开设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教学方面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1)第3学期开设Workshop课程。
(2)可先以某个专业做实验,然后推广。
(3)按照正常上课时间进行。
(4)课堂人员由校外专家、学生、主讲教师组成。
(5)主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及演奏进行点评。
4.教学评价:
(1)首先由主讲教师评价本节课,并具体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
(2)校外专家进行评价。
(3)所任演唱及演奏学生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在场的学生任意发言,对Workshop课程进行评价。
(二)最终研究结果
1.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声乐workshop课程的尝试。2011年10月20日上午在音乐学院307教室进行了声乐改革课。
改革课以李燕副教授声乐课为主,邀请本院声乐教师苏娜及她的声乐主科学生、部分声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参加。课后,与参加学生进行了座谈,反映非常好。且全程进行了录像。
这次改革以Workshop课程将传统的“封闭式”声乐课堂转向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以交流、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这次声乐课的改革,实属Workshop课程,学生积极发表建议,教师及时征求参与者的意见,围绕问题进行了研讨、争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相互得到了学习。
2.撰写研究报告。由课题组负责人成露霞撰写《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作为最终研究成果。研究后期阶段,针对中期研究成果,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
(1)workshop课程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设时间建议从大学第3学期开始至第六学期。
(3)任何专业均可开设。
(4)主讲教师仍然每周进行轮换,主讲教师的选择在本院本专业范围内,这样一则不涉及经济问题,二则教师之间在学术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5)邀请校外专家可每月或不定期,根据经济实力进行。课堂教学形式要以workshop课程所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允许或邀请本院、校外师生参加。
(6)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号召师生撰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
三、思考
从教育改革提出至今,几十年来,高校的改革仍处在“漫步”中,动作的迟缓好似老年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单调仍未解决。课程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但我们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强调集中性、划一性。教学模式一直采用封闭式,师生一直处于师徒关系,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互不来往、互不交流,教师始终维护本人的专业观点,排斥他人的观点,思想处于一种极端的自私、传统、保守和封闭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缺乏改革魄力,优柔寡断
(二)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三)未制定严格的教学规定
(四)教师未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五)教师思想陈旧、传统
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定
(二)学校有关部门需对现任教师不定期的进行各种内容的培训
(三)加强教学督导力度
(四)加强教学评价力度
(五)加强教研活动
结论:
美国的Workshop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教学形式,加强了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校外专家的点评,使我们得到了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解决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多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达,陈雅先.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Z].“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学术报告文集.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