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政课程建设思路范文

思政课程建设思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政课程建设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思政课程建设思路

篇1

关键词: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元素;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与高度统一性[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视野,还能激发探索欲望,更能激励学生从思政素材中学得专业知识,从杰出大家身上获得激励,树立远大理想。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总体实施思路

“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在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仅仅有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确定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及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追求真理、敬业、专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关注非技术因素对工程设计的影响,培养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以“思政引领知识传授”理论指导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3],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将其无痕嵌入,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4]。将教学分为几大模块,结合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5]。充分考虑机械原理课程线上下线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小组-团队-班级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和翻转课堂,对学生工匠精神和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依托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成果进行检验和巩固升华[6-7]。

二、主要举措

(一)结合课程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在机械原理课程导论部分教学中,以世界各国发电量变化的视频引入课程思政。该视频以动画的方式直观表现了1896-2016年间,世界各国工业发电量巨变过程,展现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榜上无名,到一步步前进,最后稳居第一的奋斗历程。以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为例,在进行正常理论教学内容讲解的同时,强调该机器所包含的三种机构要按照一定时间顺序相互协调、协同工作,才能做有用机械功和完成能量的转换,以此培养学生相互配合、注重协做的团队意识和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模块教学中,结合各个机构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对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所学理论的应用之处,激发对专业和生活的热爱,促进理论学习。在对每一个理论知识点讲解、分析时,注重细节,尤其是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和实际应用效果,并设置答案不唯一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计算分析设计结果的优劣,合理的数据给予肯定,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正。这种“重视学有所用”的教学方式,更易于被接受,知识综合、思想碰撞的讨论环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化学习效果,对结果的质疑能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并修正自己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过程。这些过程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都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课程思政实施创造条件

机械原理采用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课后布置作业和项目化大作业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自学部分,适量引入超星学习通的工学类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包括《大庆石油的勘探开发》《飞天圆梦》《为国铸造长空利剑》《铁人王进喜》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强国强军、职业道德等意识。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程项目与工程实际、科教研相结合,以两名学生组成小组、任务类型相同的若干小组形成团队,几个团队即为一个班级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和协作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任务即为教学项目,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连续和延续性。强调小组合作,在团队中沟通和交流。设计过程既提示学生原创意识,又强调创新重要性,不仅仅局限理论结果,还要考虑成本、法律、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非技术因素。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阶段,各小组以翻转课堂方式展示项目设计成果,团队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完成技术和非技术能力培养。

(三)依托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检验巩固和升华

将课程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合,从分析大赛主题入手,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学习,鼓励全员参与,组建队伍备赛,并组织选拔,择优参加赛。学科竞赛不仅能检验也可以巩固和升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得到培养。该环节完全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完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最起锻炼作用的环节,也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热情最高的部分。在备赛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获取信息能力大大增强,团队意识、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迅速提高。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工匠精神处处体现,参赛过程中以校为家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升华。

三、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明确,充分利用了线上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活动,深挖思政元素。通过线上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项目化教学实践、学科竞赛备赛及参与竞赛,对学生家国情怀、团队意识、工匠精神、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进行了培养和锻炼,达到了以德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北京:教育部,2020-05-28.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黄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27):27-28.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10):46-49.

[5]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64-66.

[6]李森威,张妍,马天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20(3):133-133.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多元化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的主要渠道,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使得思政课程建设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1、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建设情况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参与社会调查和参观教育基地等。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效果也并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其次,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区特点、专业方向等还未形成有效对接。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建设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力度尚且薄弱,结合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也没有针对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并不乐观,多为传统的书本教学,课程模式较为落后,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线上教学较少。

1.2、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课不重视课堂氛围的建设,主要表现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导致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脱离科技元素和时代背景,采用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较少,无法活跃课程氛围。传统守旧的课堂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象思维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十分枯燥。

1.3、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对于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发展影响重大,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情况不佳,课程内容仅包括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概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远远少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较为严重,完全遵照教学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参与性较弱。

1.4、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时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第一年和第二年为专业理论课学习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实践为主。思想政治课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课所占课时较少,往往被高职院校大量压缩。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时要求具体为思修课需要保证每周3个学时,毛概课需要保证每周4个学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幅度挤占思想政治课课时,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上克扣时间,为了凑够一定的学时,往往使用一些学习活动来替代。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建设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2.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多元化建设路径

课程目标改革指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可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训练模式,开辟出完善思想政治研究、完善课程教学和进行思想政治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途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愈加开放化。

我国高职教育注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原因的,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课程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例如,针对多媒体教学风靡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应当融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社会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高水平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并重。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不良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杜绝“黑客”行为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犯罪的行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2.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氛围多元化建设路径

鉴于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的传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注入更多的元素,以声、图、动态演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程氛围,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本校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织具备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以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更加富有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教材上的实例往往过于陈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限制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然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下可以搜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如从网络渠道获取内容,以补充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师还需要发挥好率先垂范的作用,每个思想政治理论都具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运用条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以现实中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可以分为课内学时建设和课外学时建设。课内学时建设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时的建设情况,如果要想改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时分配不均、分配较少的情况,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完成做好监督工作,可以将课程学习划分为思政理论学习课时、思政理论参与教学课时、思政理论讨论课时和思政理论考核学时等;课外学时主要指思想政治实践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调查课时以及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课时。

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高职教育则强调技术性。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于课程建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落后的模式阻碍,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良.论培养高职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依据――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24-28.

[2]刘德福,张伟,李权化,刘俐娅,况贤,蔡刚,马亚平.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问题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2-70.

[3]戴春平.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实现的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1.

[4]齐永芹,邓凡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滞涨进程的归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4):76-78.

[5]储著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基于办学模式转型与企业行业文化培育视角[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6):30-33.

篇3

论文摘要:以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察体育课教学实际状况为视角,剖析了警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改革思路,提出改革设想,力争使警体课程真正成为符合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符合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和监狱人民警察工作实际的实用性课程。

1 我院警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我院的警体课程主要由散打、擒拿、擒敌拳、手枪射击四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缺少警械具使用、警务战术和体能训练内容,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系统、科学。

1.2 教材内容滞后,不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科学性,不能反映出最新的司法实战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表现为:①现有的射击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实战需要,局限于单一的枪种固定目标精度射击,缺少应用射击和战术射击内容。在训练中普遍存在“轻使用武器的法律法规,重射击技能”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打枪、用枪,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依法用枪、合理用枪。②擒拿格斗的教学内容缺乏对抗性、系统性、实用性,反映不出实战要求,不符合“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的原则。③警械具的训练不统一规范,内容不丰富,缺乏技能战术与执法程序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战术意识及安全意识的有机融合。

1.3 “警”字号专业与非“警”字号专业在警体课程内容设置上没有明显区别。

2 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背景下警体课程改革与创新

2.1 创新“体制改革试点班”警体课程体系,加强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警”字号专业和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重点开设《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警戒具与武器使用》、《缉捕与防暴战术》三门课程,而其他专业只需开设散打、擒拿、擒敌拳三门课程。招改班的警体教学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2.1.1 规范武器使用,提高实战应用射击技能。①在精度射击的基础上,还要增加近距离快速射击、掩体后射击、多种姿势射击、运动射击等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强化实战应用射击能力,真正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战。②注重武器使用的法律依据介绍,规范武器使用,培养学生安全、合法的用枪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和提高武器使用在实际执法中的可操作性,并确保其合法性。学生应该掌握《警察法》、《监狱法》、《枪支管理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刑法》以及有关部门或系统对警械具与武器使用的相关管理和使用规定。③结合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学生今后岗位要求,适当增加防暴枪等长枪射击科目训练内容,了解不同种类枪支的实弹射击体会,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2.1.2 以行业为依托,考虑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需求,将课程重新配置,内容重新选定,形成新的一门课程——《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建设思路是,理论课强调系统性,实践课强调实战性和综合性,因此,它的教学就绝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讲解、示范、练习的过程,而是集理论讲授、技能学习、战例分析、运用演示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的复杂的教学过程。

2.1.3 增加警械具使用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识别各种警械具,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警械具,能在警务实战中合法、有效地运用各种警械的技术方法处置现场问题,了解警械具在执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1.4 在警体课程的完整性上还要充分考虑到缉捕与防暴战术的学习。

2.1.5 增加体能训练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身体素质,具备进行警务活动的体能基础。

2.2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明确警体课程建设重要意义。①要加强警体课程建设,应从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身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理念支撑课程建设与改革。②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③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④优化课程资源,创新训练模式,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⑤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和教学目的的实施。针对警体教材缺少的情况,我们应该组织教师编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配套教材或讲义,紧密结合实战,将最新的经验、热点问题等吸收到教材中,确保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⑥创新警体课程考核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真实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采用情景设定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置。采取随机抽取考核内容,来检验学生对所学技能掌握的熟练性和全面性。

警体课程必须准确把握现代司法警察警体教学发展改革趋势,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以培养司法警察的职业能力和实战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组合,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先进教学方法。也只有结合行业标准,体现职业需要,讲求人才培养,突出实战应用,体现教学改革,才能使学院警体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尹伟.警务战术基础教程[Z].2006,1.

篇4

“自反性”

谈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社会环境及教师素质等问题上,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基础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大学生还会根据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自反性”是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自己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动物,人们会依据自我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过程要思考教育对象本身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考虑思维与实在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育者对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当然希望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理解。但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教育内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固有知识来评价和检思教学内容。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断发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对自己教学(学习)过程进行自反的过程。思政课既要以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础,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对课程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关注教育内容,而且要关注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状况。我们的调查发现,“60后”和“7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从“60后”到“70后”,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了微观,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了现实,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整合,价值选择评价标准从严格转到了宽容,群体心态从“外向”转为了“内向”。而“80后”在“70后”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向“60后”回归,他们试图整合两者的矛盾,表现出理性务实、开放宽容、折衷整合、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的特点,增加了成长过程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而今,新的一代,即“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微观、具体、现实、感性、自我、质朴。从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轨迹来看,思政课的建构内容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反差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是理论,是国家哲学、宏观哲学,而学生所关注的是微观的、个人的、短期的问题;思政课所讲授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价值、社会利益至上性,而学生常感受到的是个体的价值;思政课重视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而当代大学生多出现心理层面的问题;思政课讲授的是一个规范化社会必需的价值观念,其讲授的价值观念一般要超越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这种超越性常常带给人一定的困难。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这些反差,既说明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又展现了思政课的优势,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宏观思考,对国家哲学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一种优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宏观的哲学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把握。

思政课程如何处理教育对象的自反性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1.既要以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为基础,又要超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既要进入学生世界,成为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对象实现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我循环”的状态。

2.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弹性。以往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钢性太强,而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课程建设具有弹性。比如在注重课程建设统一性的同时,也适当尊重课程建设的差样性;在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同时,也适当关注课程内容的专题性;在课程要求具有政治性、纪律性的同时,也适当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在强调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也适当遵循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特点和成长的特定阶段发展需求;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和任务的同时,也适当关注教师的长期的稳定发展;在强调理论学科建设的纯洁性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互动;在强调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适当以开放的视野吸纳国外同类课程经验;在建设思路上强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志的同时,也适当倾听思政课一线教师的声音。

篇5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必修课程,对于实现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说服力与吸引力,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学科建设。新时期,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创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鲜活的思政课程体系,有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有序发展;内容设置必须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使德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育人目标。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高职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多数高职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相当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危机,价值取向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和社会稳定。教育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实际出发,把培养高职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放在首位,使高职生能够适应时代需要,促进社会和谐。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实用性不强。现行的“思政课”教材体系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系统性和完整性强。但各门课程教材体系的设置过于宽泛,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是教材体系的设置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不能直面社会矛盾及现实问题,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显性说教的结论性内容过多,自主思索内容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强,给人枯燥、空洞之感,必然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评价不利于素质培养。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虽然条件有较大改善,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教学中教师本位观依然存在,缺乏师生良性互动;教学时以知识本位,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忆,使教学远离生活,陷入文字游戏的怪圈,丧失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考试习惯于理论分数“一锤子买卖”,考试目的功利化严重,没有建立动态的考评机制。于是,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就变成空谈了。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

1.以人为本,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贯穿高职思政课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职(专)业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提。高职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爱岗敬业、诚信务实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坚持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思政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树立思政课教学为职业奠基、为专业服务意识,使思政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专)业、贴近生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工学结合,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新时期,职教课程必须打破学科体系,赋予课程以职业特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从课程间的结构性、关联性和服务性出发,依据专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兴趣,开发校本教材;围绕教学要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专业,梳理、提炼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二是根据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联动和交替运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理实一体,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高职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采取的评价方式往往是量化或流于形式,没有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考虑。评价往往局限于专业或部门的自我评价,较少或根本不注重吸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为改变现状,高职院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和思政课程特点,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建立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知行统一的动态教学考评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理实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质量评价,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以人为本,依据职(专)业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就一定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发展并在社会各个领域渗透。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进行了权威的解释,即“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这里所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自然包括教育教学领域。在高职教育教学培养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优化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因此,推动“互联网+思政”模式的构建,成为了高职院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思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首先,“互联网+”推动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中,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强调的是课程自身的建设,而不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交织错综,为学生追求个性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因此,课程构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高职院校要想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必须要调整思想理念,将学生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从而利用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其次,“互联网+”拓宽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范围。互联网是一个近乎无限的资源库,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不再局限于教材以及自身的主观经验,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网络虚拟空间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文字资料、教学图片、微课慕课等,教师依托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思路,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最后,“互联网+”创新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引入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应用最直观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改传统以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视频,利用微课、慕课引导在线学习,利用微博、微信开展互动交流等,让教学方法更加契合当代学生需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挑战首先,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带来了多种价值观念,这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建设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课程是渗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各种价值理念都有其存在的空间,而这自然也为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以及一些不良价值理念的存在创造了条件,使学生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意识淡薄、功利主义的困境,影响了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其次,当前网络环境管理存在诸多漏洞,“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其运行与发展需要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网民的网络行为较为低端,恶化了网络生态。对于高职“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言,教育资源建设在某一个角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信息共享缺乏明确边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降低了专业人员的参与动力,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最后,当代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存在“互联网崇拜”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误区。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高职生而言,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热情,而在似乎无所不知的互联网面前逐渐产生崇拜情节,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剖析理论的相关资料,收集社会热点问题的各方点评,获取国际形势的发展动向等,这些内容相较于枯燥的课堂讲解生动且全面,在对比中,学生自然会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完成自主学习,忽视课堂教育价值,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

二、“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高职院校在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做出调整与转变:第一,渗透信息化教育理念,将信息数据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托,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进而依托数据模型做出科学的教育发展决策。第二,渗透个性化教育理念,根据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发展需要选择教育培养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示、发展个性,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价值。第三,渗透多元化教育理念,拓宽教育培养思路,打破教材理论的局限,从多角度获取课程资源,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构建开放、自主的思政教育环境。

(二)打造数据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成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立足教育共享理念,积极打造优质课程,并依托“互联网+思政”平台,推动教育沟通与合作。高职应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要求,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并结合时事政治制作精品课程,以供学生在线学习以及校际之间的课程交流;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拓宽课程获取数据范围,做好整合、归纳与分类,满足相关人员的查找与使用;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分析思想政治课程需求结构,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数据库资源,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推荐,以提高“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服务水平。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但随之而来的各种安全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高职院校在建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从监督管理层面不断优化互联网环境,不仅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优质课程,还应塑造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提升其网络道德水平。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与伤害,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利用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以净化在线思政课程教育环境;在课程中明确网络行为规范,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网络道德存在的价值,网络行为的边界等,强化学生的自我规范;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网络监督,及时发现学生网络活动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利用外部压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四)推动在线学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前面在阐述“互联网+”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对教育手段的创新做出了说明。基于此,高职在建设“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在线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微课,推动传统课堂的翻转,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并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进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讨论,完成课程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推送时政分析的相关文章,利用学生习惯的信息浏览方式开展在线教学;研发思政课程教育APP,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导航,充分利用其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学习与交流,从而延伸课堂教学领域,提升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效果。

(五)加强教师培养,融入“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以理论教育为主要知识构成的思想政治教师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根据“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打造专业教师团队也显得更加迫切。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结合“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运行与使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征,以及新时期思政理论创新等实现对教师的教育培养,优化教师的理论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此外,教师自身也应加强职业规划,深入分析“互联网+”对教师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探索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新途径,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互联网+”教育环境中来。

(六)注重协同合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社会在学生的成长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中,应将家庭、社会等因素纳入到教育平台中来,例如增进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充实学生行为分析资料,完善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互联网硬件设备的投入,优化在线课程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各方的协同合作中形成教育合力。

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当前,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优秀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近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是一门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商务实践技能及商务沟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基本设计思路:岗位分析→典型工作→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英语视、听、读、说、写、演等子任务。具体教学模块围绕国际商务业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初入职到业务发展过程为主线,设置10个工作项目情境和27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实践案例

《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专业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基于此,“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中,教师应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深化,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下面以项目三“商务接待”及其下的三个任务为例来阐述思政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

(一)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主题描述

国外客户来访,国际商务助理在机场能使用英文礼貌周到地迎接来客,并送客人入住酒店;在商务餐桌上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得体的交谈;在陪同客户进行参观时,能使用英语流利、准确地向客户介绍公司及产品,通过商务接待,向国外客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细节描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都蕴含思政元素。任务一:MeetingGuestsattheAirport机场接机国外客户来访,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负责机场接机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机场接机要点:机场接待国外客户时,掌握飞机确切抵达时间,准确记住客人姓名、职务及形貌特征,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客户,准备接站牌和鲜花。当外宾走出通道后,即微笑上前询问,如“Excuseme,areyou...?”。在确认了所接客人后,主动表示欢迎与慰问,并作自我介绍,并护送客户到酒店。在送往酒店途中,要主动跟客人介绍当地文化、风俗等,关心客人的旅途情况,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国际商务业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当地特色文化、接机礼仪等知识。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不同国家接待礼仪及文化拓展训练。任务二:HavingDinnerwiththeGuests宴请客户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国际商务助理负责安排欢迎宴会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宴请国外客户要点:在预订餐位之前,先了解客户的饮食偏好、等,再安排客户喜欢的食物。在进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尊重跨国饮食差异。在就餐过程中,适当介绍中国菜肴及饮食文化等,从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与客户的交流(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餐桌礼仪、饮食文化进行资料收集与掌握。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拓展训练。任务三:VisitingtheCompanywiththeGuests陪同参观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陪同客户参观公司厂房、样品展览室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陪同参观要点:参观中,国际商务助理要使用英语巧妙而准确地介绍公司文化、产品种类、性能、卖点等,并能妥善、睿智地回答客户提出问题,记录客户在参观过程中所提到的产品尺寸、规格、要求,按照客户需求,适时推销产品,展示商务人员诚恳、睿智的营销素养,以及分析客户需求的判断能力(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搜集有关营销技巧、谈判技巧等的资料。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公司文化介绍、营销素养、谈判素养等提升拓展训练(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该课程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运行,取得较好效果。首先,“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知识以及商务沟通及交际能力的学习路径,而且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形态、文化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该课程主要通过国际沟通与交际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国外客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产品和文化,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要求教师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能熟练使用外语维护国家利益以及诠释中国主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维护国家形象及地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认同。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英语必修课程,其内容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涉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和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与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55-58.

[2]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0-114.

[3]李欣,冯德正.商务英语专业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行动研究[J].外国语文,2021(2):19-26.

篇8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口腔生物学;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育人目标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4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后的教学反馈

篇9

【关键词】新形势;高专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

与时俱进不仅是社会中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专教育要想与我国教育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就要对社会的发展实际进行了解,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对高专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并对高专思政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为高专思政教育寻找到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使得高专思政教育的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高专学生形成正向的思想观念,增加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一、新形势下高专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建设不足,考核制度缺失

高专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日常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团队,思政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外,在课下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学校内的辅导员以及相关肩负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使得日常思政教育一直处于割裂的状态,根本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也浪费了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资源。除此之外,高专院校虽然注重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只将重点放在了前期的投入和建设方面,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监督制度对整个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监管,考核工作也依旧沿袭原有的考核制度,不能对实际的思政教育进行综合的评价,与现代的思政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出入。

(二)创新思维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首先,高专思政课堂教学过分死板,教育教学仍然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受到现代社会上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理论性的知识主观上进行排斥,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没有用途的,是一种唱高调,不切实际的行为;其次,在思政教育展开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的对学生进行尊重,没有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贯彻到教育之中,因此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的思想和天性,被思政教师的权威所压制,因此使得思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很难对教师产生全面的信任;最后,思政教学的创新力度不够,很多有效的教学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在很多专业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是在高专思政教学过程中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并没有意识到网络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这使得高专思政教育失去了一条优化思政教育的捷径。

二、新形势下高专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深化教育建设,强化内部合作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的结合,并提升对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辅助作用,让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进行紧密的联系,构建一个覆盖全校的思政教育的团队,保证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帮助,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其次,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氛围的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思想认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的作用,将其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平台,同时还可以通过出示展板、举行主题演讲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思政教育方面的关注;最后,为了防止思政教学出现问题,难以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高专院校还应对思政教育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进行任务的下派,并通过监督系统对思政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及时的发现,准确的解决。同时,教学考核制度的设立要更加符合思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师授课的质量、与学生沟通的情况、团队合作能力等都纳入到考核之中,并对考核表现突出的教师或者相关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褒奖。

(二)拓宽教学思路,鼓励教学创新

思政教师应该拓宽教学的思路,不断的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吸引,并努力培养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周边敬老院、孤儿院等取得联系组织学生去为老人和孩子进行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培养学生助人爱人的思想。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将一些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感情方面的问题。教师还要选择直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虚假信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不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影响。并且,教师要加大对生本思想的研究,积极的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以师长的身份去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和学生处于同等的位置,作为一个倾听者、帮助者,让学生减轻思想上的负担,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而达到强化思政教育的目的。除上述之外,还要促进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实现。当前互联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捆绑在了一起,忽视对互联网络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背离,所以教师应该将互联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之一,并积极的与其它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扩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都得到全面的引导,降低思想出现偏差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专思政教育的整体基础较好,在最近几年的改革下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解决,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多半都是深藏在高专思政教育内部较为隐蔽的弊端,所以在对这些弊端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需要从新形势的角度出发,把握高专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弊端的解决,增加高专思政教育的发展动力,让其在未来能够拥有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可以帮助高专学生抵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并将正向思想、正能量传递给高专学生,让高专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长大成人”,在社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10

关键词:检测;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检测专业)创建于2009年,是伴随着装备制造业机械产品检测手段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本专业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了2009级~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明确,突出素质培养,注重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订,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及重点技能训练模块等课程资源。依靠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平台支撑,践行“三教”改革,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资源库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开发《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新形态“互联网+”教材,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对应知识点讲解资源,改变传统固化的教材形式,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乐学”、“爱学”,体现了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建设宗旨。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注重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检测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围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推行能力进阶式的“三个阶段、五化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课程技能点渗透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注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营造了一种有温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氛围。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1改革思路

2019年,《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改革路径[1],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强调,扎实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再次明确高职“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要义[2,3]。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是高水平专业群(B档)立项建设单位(教职成函[2019]14号),结合双高专业群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具体如下:以智能检测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国家级资源库建设为抓手,以德育+技能培养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复合型人才,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新型教学方法,开发新形态、活页式新型教材,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智能检测创新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培训中心,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2改革策略

2.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检测专业能力进阶“三个阶段、五化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智能检测行业优质企业,参照专业教学标准,提炼岗位技能,归纳岗位知识点、技能点,重组课程内容,构建基于能力进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中级能力模块、专业高级能力模块有效衔接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身心特点,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结合专业实践情况,积极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共同修订技能模块,依靠国家级资源库建设,践行“三教”改革,形成一定范式的高职检测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2.2.2师资队伍方面。依托国家级资源库合作企业,坚持培养与聘请并举,对校内专业带头人进行国内外培训、校际交流,聘任企业带头人共同承担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企双带头人机制;骨干教师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参与科研项目、参与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骨干教师培育机制。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等方法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外出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国内外培训、专项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质量,打造高水平标准化教学团队。2.2.3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方面。依靠国家级资源库子项目建设,校企共建专业核心标准化课程、个性化课程、重点技能训练模块、社会培训包等,突出专业基本、中级、高级技能点建设。同时,利用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服务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注重专业课程思政点开发与建设,让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技能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师资培训,打造具有信息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结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就专业课程本身而言,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挖掘思政元素,谈素养、讲思想,创新教学设计,如专业核心实训课中,讲解关键零部件的高精度高品质检测要求时,联系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等,感染学生。就教师本身而言,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可以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课程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发掘思政元素,创新育人方法,言传身教、师生共鸣。总之,从“课”与“人”两个方面,创新教学设计与育人方法,实现德技双修,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质量。2.2.4实践条件方面。本专业积极探索智能检测行业发展需求,紧跟当前现代化检测设备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智能化、数字式、现代化检测设备为基础,包括三坐标测量机、影像仪、表面粗糙度检测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典型零件为载体,开发《零件精度分析与检测》《产品质量分析创新实践》等实训项目,编写项目化工作手册,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化的现代检测仪器,完成零件尺寸、形位等的精度分析与检测,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新型、现代、专业性强的智能检测实训中心,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场所,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检测工艺、设备操作、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2.2.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依据专业特点,以智能检测实训中心为依托,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和技术转化,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室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功能,为区域企业提供中级检验工培训、技能等级考核、零件检测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使之具备开放性特点。同时,依托专业特色和智能检测实训中心计量设备,在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培训,为机械制造类技能竞赛提供检测服务。2.2.6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方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训练体系。在一年级学习阶段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在二年级学习阶段开设创新创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穿插职业规划课程,贯通创业、创业和就业,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方法;在二三年级开设创新创业拓展学习(领域)实践课程,以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以专业学生社团为载体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竞赛方面,以智能检测实训中心为基础,以机械大类专业学生为主要参赛对象,培育校内精密零件检测大赛项目,组织专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培养机械产品检测检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结语

检测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实践条件、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践行“三教”改革,打造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中级能力模块、专业高级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进阶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课程衔接、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0~13.

[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A].2020-09-16.

篇1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双一流”建设;示范课程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做好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保障。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教育的必备环节,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研究生教育的示范课程,形成比较规范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生硬,课程内容陈旧,创新不够

研究生教学往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性教学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同时,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惰性与惯性,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及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够。

(二)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力不足,缺乏对网络资源、线上教学探索的热情,很难吸收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单纯依靠课堂的传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大,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时代信息量迅猛增长的形势。

(三)教学评价体系薄弱

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建设力度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评价,成果导向性意识较差。

(四)缺乏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形成合力

我国高校普遍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比较重视,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探索

(一)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板书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考。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但是高质量的课件却是稀缺的,需要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作为支撑,不仅要从知识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情绪影响。同时,仿真教学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在仿真教学中设置不同参数,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模拟平台。

2.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利用超星、雨课堂、慕课等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使学生在家就能和名师“面对面”,获取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双一流”背景下开放的学习模式。

3.案例与实践教学。研究生课堂不可缺少工程案例实践的分享,尤其对工科的研究生尤为重要。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提升理论,同时培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做好指引。此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至关重要。

4.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多途径的讨论,包括课堂和线上等形式,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并能从讨论中得到启发,学会有效捕捉信息。

5.模块式教学。将模塊知识延伸至工程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学科前沿探索,培养“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自主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与模式,强化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的思维,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企业导师进行授课等,通过实践理解理论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和评价机制

教学效果的反馈,不仅仅停留在结课后成绩的反馈,应该对平时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反馈,以便及时了解并积极改进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可以建立多段的评价机制,包括课中、课后的及时和分段评价,科研应用的反馈评价,以及中远期受益的反馈等,不局限于一次性评价。评价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科学评价机制要实现量化,制定完备的评价体系。

(三)重视学校的上层建设

学校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制度与体系,建立相关的各项政策,这有利于实现课程教育规范化,为教师展开多样性教学提供足够空间。同时,还要多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的思政建设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格培育要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高等传热传质学》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授比较抽象的公式和定理,通过案例的介绍,还要挖掘案例背后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创新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懈坚持的精神,以及科研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篇13

关键词:思政名师;成长规律;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D412.62

思政教师的培养有很多种方式,笔者仅从思政名师成长规律探讨以及培养方面来探讨优秀思政教师的培养方式,以尝试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人才。

一、思政名师及其特点

名师是社会各界影响广泛并拥有追随者和知名度的杰出人才。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名师”起着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

二、思政名师的成长规律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因此其规律有着其独特之处。

(一)周期性规律与阶段顺序性规律

1.周期性规律

2.阶段顺序性规律。思政名师成长符合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顺序性规律。任何一个名师都是从一个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不过,由于名师与普通教师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思政名师成长的各个阶段又呈现出发展的顺序性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以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向度,参照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综合思政名师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和总体专业水平的发展情况,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三个个依次有顺序发展的阶段:

(1)成长初期(适应期)。成长初期其实就是一个入岗就职适应阶段。成长初期是每一个普通思政教师成长为一个名师所必须经历的阶段。(2)成长中期(发展成熟期)。成长中期是一个思政教师从适应教师岗位后到成熟胜任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作为一名思政教师,通过适应期的实践锻炼,已经适应了思政教师工作,熟练融合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教学技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具备了较高的工作能力,同时,在学校中职业地位也已经稳定了,并在学生心目中得到认同,树立起一定威信。(3)成长后期。这个阶段是一名思政教师由普通到成名成师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思政教师已经成为思政专业学科的骨干教师,对该学科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逐渐成为学科教育的专家。

(二)群落性规律

在名师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群落性规律。群落性,是指名师的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些区域、学校、教师群体中和学科领域集中产生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成为名校,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特定环境以及重要途径;而同时,教师的成长成名又对学校的变革与发展为名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具体说来,一方面,“名校成就名师”,学校内部的整体发展、各种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通过其特有的校园文化、规划及发展的水平、取得的成就等因素,熏陶、规范、指引、激励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成功成名的教师自身的成长状态,对学校内部其他成员及学校的变革发展具有重要的领引作用。名师在其专业化成长过程中,能够融合更多学校发展的力量,从而使得学校成为更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源。简言之,“名师自身发展”与“名校整体发展”有着和谐共生的关系。当然,思政作为名师当中的一员,也是有着这些规律的。

(三)期望激励规律

三、思政名师的培养方式

目前名师培养的方法用的主要是组建名师工作室,以及传统式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模式,不过用的最多最热的是组建名师工作室,因为名师工作室本身就是优秀教师的重要培养途径。

第一种培养方式——师承方式培养。另一种培养方式——组建“名师工作室”。思政名师工作室中名师培养过程重在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讨与创立以及教育教学的实践,其培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确立主题,共同研读,探讨新思路

工作室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研讨,以提升思政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其研讨是在所选定的主题下进行,一般有四部曲:晾晒(个人的思想)——碰撞(彼此的思维)——沉淀(自己的思考)——构建(新的工作思路)。

(二)组织教育教学实践,共同课例研修

理论的提升必然要付诸实践,课堂是每个教师成长的真正舞台,思政教师素养的提修,个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体现在课堂的教育教学艺术中,因此,工作室重视实践的课例研修,具体的说,就是把围绕主题的课例研修作为工作室成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扎实开展公开课演示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所展示的公开课一般都是围绕同一课题进行的,这有助于大家一起研修。

(三)交流及时、成果共享,辐射示范

思政名师工作室内部的交流可以大大促进成员的快速成长。工作室的内部交流形式主要有QQ网络会议、博客交流、科研探讨会、定期读书沙龙、课题研究交流、主题课例研究交流、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交流可以增强每个成员的合作共进意识,使得成员彼此借鉴,相互学习,在交往中进步、在成果分享中提升,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快乐。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同样优秀教师的培养也是有法而无定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把自己的专业教育知识以及专业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同时加强与同行以及专家们的交流,积极加入名师工作室或者组建名师工作室,努力增强自身素质,但是由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对思政名师的成长规律的探究还处在初步的探索中,以及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培养优秀思政教师的这种培养优秀教师方式也只是处在初步发展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南京)2011年11期第6~17页

[2]《教育发展研究》(沪)2011年15/16期第70~78页

[3]袁年兴.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4]王铁军.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5]郭华:《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6]张映春.何为“名师”[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06,(3)

[7]王培峰.名师成长的功利化现象及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8]秦培元.打造“名师”团队,提升“名校”品牌[J].文教论坛,2007,(1)

[9]《中国教育学刊》(京)2000年03期第59~62页

篇14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思政课 教学改革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9-02

2015年1月19日,国办中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此可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将抓好教学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不断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嵌合,以彰显高校思政课“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战略要求。

2012年,一种以网络为基本依托,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席卷全球,其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就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产生是互联网与现实课堂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将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在线性、互动性、共享性、反馈性等功能嵌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将原本的教学场域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泛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基于此,探讨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将“翻转课堂”嵌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来,无疑对增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师生角色、学习决定权、课堂时间等方面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不是基于印刷术的有纸化教材,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流;知识信息获取的最大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基于项目任务而开展的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互动学习,而学习知识信息的获取,可以在课外通过视频学习资源的观看来习得。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角色已经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向“教学组织者、问题答疑者”转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不复存在。“翻转课堂”这种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被誉为是课堂教学的革命,在师生角色、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其鲜明的特点。

(一)师生角色的互换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开展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翻转课堂”则不然,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知识接受向主动知识研究转变,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教学手段的丰富性。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始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学进入多媒体时代,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PPT教学模式,但教学手段仍然略显单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视频资源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在线学习,师生、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交流,实现了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三)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一本采用考试+社会实践报告+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进行,其中,考试在成绩比例中的份额是最大的,但不能忽略的是,考试不能代表学生真正掌握了思政知识,“考试攻一攻,平时放轻松”的考试心态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嵌入考试评价当中来,将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成果展示等以学生点赞、信息整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给予及时的评价,真正考查学生是否将知识内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将高校思政课建设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必须做好两个转化,即教学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才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厚实根基。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灌输论”为理论指导,其理论根源与经典作家列宁对于工人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确立的论述有关。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正是基于此,以“灌输论”为基本教学手段的高校思政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单向灌输,确实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性难以凸显,仅是教师的“一言堂”,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气氛沉闷。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非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践锻炼和精神养成。由此可见,以“灌输论”为主体而缺少相应教学模式配套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道德水平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不得法的。

当前,在信息快速变化、知识深入变革的时代场域下,大学生性格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意识强烈,表达欲望浓厚,思想开放活跃,信息素养极强。对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建构一种切合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及与时展相贴近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抛弃“灌输论”,而是解决“如何更好地灌输,如何更优地实现灌输效果”的基本问题,更加凸显无意识性、隐蔽性和渗透性,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考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搭建大学生乐看、乐学、乐思、乐言的思政课教学平台,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参与、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环节,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目标。

三、“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路径探索

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走“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路径,搭建新的教学平台,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围绕教材,制作教学资源;围绕问题,强化师生对话;围绕对话,完善教学评价等等方式,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一)围绕教材,制作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基础和前提。教学资源的制作,必须从质量和效果上着眼,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为关键,打造精品化教学资源。对此,必须紧扣教材,注重对思政课教材进行理论梳理,彰显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提炼关键知识点,探索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来串联成富于理论性和逻辑性的知识图谱,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教学资源制作的时长要考虑每堂课课时长度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以少于15分钟为宜,实现教学资源制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围绕问题,强化师生对话。高校思政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凸显问题意识,发挥“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真理越辩越明”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众的功能。对此,需要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以问题提出为逻辑起点,围绕问题设置师生互动交流情境,实施课堂辩论和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践锻炼,并在“辩”的过程中不是达成理论内化,引发学生对于人生、道德、社会的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观点矫正,有利于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围绕对话,完善评价体系。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手段应顺势而为,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锻炼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不仅仅注重考试结果的考核,更应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此,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团队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要关注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坚持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话质量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更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4(6)

[2]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林江梅.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

[4]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5]朱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