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跨境贸易金融范文

跨境贸易金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跨境贸易金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跨境贸易金融

篇1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金融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3-021-03

2009年7月,我国在上海和广东的部分城市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这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在货币发展规律的作用下,我国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从国内向国际的自然演进。由于跨境贸易发生在境内外的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因此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意味着用人民币来结清两者之间因贸易而形成的跨境债权债务,其结果有二:一是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渠道被境外主体持有;二是人民币的服务对象将延展到境外主体。正是这两个结果提升了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论证如下: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导致人民币的境外持有,但人民币在清算规律的作用下依然存放在我国银行体系内,这为我国建设基于本土的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天然条件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任何国家的信用货币在国际结(清)算上存在着三个铁的规律:规律一是所有货币的结算都在其发行国完成最终清算且以中央银行的清算为终极清算;规律二是所有货币都存放在银行体系内,除了民间收藏的现钞;规律三是所有结算和清算都是通过银行账户间的借贷记动作完成的,也即货币的国际结(清)算以银行间跨境结(清)算为形式开展。在这三大铁律的作用下,所有货币都存放在其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内,即所有美元都存放在美国的银行体系内,所有欧元都存放在欧元区的银行体系内。只不过这种存放是直接还是间接而已。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虽然通过经济主体间的跨境支付,人民币的所有权随着货物的所有权发生对向转移,但由于银行间跨境结(清)算的作用,所有被支付的人民币最终都以境外银行在我国境内银行开立的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存款的方式存放在境内银行体系内。也就是,境内主体对外支付人民币贸易货款是一个“银行凭企业付款通知扣减(借记)该企业存款账户,并同时将相同款项增加(贷记)到某一境外银行在我国银行开立的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上并向对方发出已贷记通知,该境外银行又将相同款项增加(贷记)到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境外主体的银行存款账户并发出已贷记通知”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同样的,境内主体对外收取人民币贸易货款的过程也是一系列反方向的借贷记外加电信报文通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境内贸易通过银行账户支付结算无差异,只不过是银行发送借贷记通知的对象在境外而已。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跨境贸易本币结算与外币结算截然不同的地方。采用外币结算时,由于国家信用货币需要依托银行间结(清)算的规律的作用,我国的银行需要在该外币的发行国银行开立该外币的同业往来账户。以美元为例,我国银行需要在美国的银行(包括我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等营业性机构)开立美元清算账户才能向境内经济主体提供跨境贸易的美元结算服务,且为了提高清算效率,我国的银行需要选择那些已经加入美国的美元清算体系即已在美联储开立了美元清算账户的银行来开立此类跨境美元清算账户,因为规律一决定了,只有直接在美联储开户才能加入当地的货币一级清算,才能提高资金的清算效率。由此可见,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时,我国的银行是境外银行提供人民币跨境清算服务的主要承载体,以外币结算跨境贸易时,该外币发行国的银行是我国银行提供外币跨境清算服务的主要承载体。就货币资金的存放地而言,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时,我国银行体系是跨境贸易结算后全球持有的人民币的存放地,外币结算跨境贸易时,我国持有的外币都存放在该外币的发行国银行体系内。

结论: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境外主体将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由于这些人民币本身就存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内,为境外主体提供贸易结算便利以及资金管理便利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金融业的职责,正如美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向我国提供的各类美元金融服务一样,而这也正契合了我国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方向;通过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实现人民币资金的境内外有效配置可以达到我国在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导权的目的。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导致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和服务对象向境外延展

选择何种货币用于结算双方因贸易产生的债权债务取决于以下几个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与货币的支付结算功能有关:一是货币的服务职能,即货币能否为贸易双方带来便捷高效的清算服务以及规避汇率风险的便利,以至于贸易双方都感觉到方便安全;二是贸易品的市场属性,即贸易品是否具有较高的替代性或稀缺性,以至于贸易的一方具有绝对的成交决定权和货币选择权。间接因素与货币的资产功能有关,即对于贸易双方而言,支付者能否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该货币用于支付,收取者能否从收到的货币中获取合理的收益。

据上分析,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意味着我国境内主体和境外主体在商务谈判中要在众多的国际备选货币中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对于我国主体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本币结算后我国企业不再需要考虑外币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问题,也不再需要承担本外币间的兑换费用,在企业的经济核算上成本收益将与国内贸易一样直观;然而对于境外主体而言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境外主体需要在美元等主流国际货币与人民币间进行比较,选择对其有利的货币来结算与我国间的贸易。这意味着人民币需要通过参与国际货币竞争来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也就是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政策要真正惠及我国的企业和对外经济需要经历一个境外主体的比较选择过程。如果在比较选择过程中,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而言无优势或劣于其它货币,则这项政策将无法实现其初衷。从对当前国际货币的比较来看,对境外主体而言,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有以下优劣势。优势方面主要有:人民币是一个稳定货币,汇率风险预期比较明确;人民币是一个处于升值通道的货币,通过贸易结算后获取人民币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等等。劣势方面主要有:人民币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市场,管理成本较高;人民币尚是一个有管制的货币,进出不便利;人民币资产市场对外开放度低等等。两相权衡,对境外主体而言,是否选择或同意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取决于其对人民币的风险管理能力,如其已持有人民币资产(在境内有投资等情况),则可以借人民币结算贸易来综合管理其境内的人民币资产。这也解释了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大多发生在境内外的关联企业之间的原因。对于其它企业而言,如其在贸易中具有谈判决定权(涉及贸易品的市场属性),则大多会拒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因为人民币在上述货币服务上劣于美元等主流国际货币。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升了我国建设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迫切性

前述分析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催生了对人民币服务境外主体的各类金融需求,且由于这些被境外持有的人民币本就存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内,因此需求的直接作用对象就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在货币清算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的金融体系有着天然的优势直接掌握境外主体的需求,但由于国内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市场建设的缓慢导致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的对外服务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致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界定,金融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其服务的提供有四种方式:一是跨境提供;二是境外消费;三是商业存在;四是自然人流动。对我国而言,我国金融体系通过“跨境提供”方式向境外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的出口,即境外需要通过向我国金融主体购买服务来解决其人民币结算和资产管理上的需求,因为人民币是我国的本币,我国金融主体是人民币服务的主要经营者。根据“货币发展规律与其金融体系发展之间存在正向互动效应”的规则,正是这类需求构成我国的金融主体借本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之机得以发展壮大的动力来源。而“境外消费”人民币金融服务则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的进口或人民币金融服务于与我国无关的国际贸易(消费的供需双方均在境外时发生的交易),这将导致人民币金融服务市场的外移,削弱我国金融主体提供本币金融服务的机会。从美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美元定价权外移1以及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因日元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隔离而导致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空洞化2的教训可以看出,本币金融服务的“境外消费”对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服务业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在货币定价基准市场选择(benchmark tipping)的作用下,存在本币境外金融市场的结果是本币定价权外移或受制于境外市场,央行的宏观调控或危机干预效能下降,需要借助与外国央行的联手才能部分地实现调控或干预效果;进一步地,由于境外没有任何管制,一旦本币在境外形成金融市场,其发展势头将远胜于境内市场,在本币的资源配置上所起的功能将超过境内金融市场。这时,境外本币金融市场不仅吸收了境外本应对境内金融服务的需求,还将导致境内金融服务需求的外移(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下,发展资源将流向更少管制效率更高的市场),造成境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因缺乏需求支持而形成金融市场、金融产业的空洞化。

结论:中央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挂钩是具有战略远见的决定。人民币基于跨境贸易结算而起步的国际化进程中需要有一个能够实现国际资源配置的本土金融中心,这对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储备资产货币发展过程中,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并牢牢掌握人民币的国际资源配置主导权非常关键,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的地位,借此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注:

1 参见《从美元定价权外移对美联储危机干预的影响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要点》一文。

2 对日元国际化过程的研究显示,因担心对遭受境外冲击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日本采取了发展隔离型东京日元离岸市场的做法,以争夺对欧洲日元市场的需求资源;然而由于隔离型离岸市场没有庞大的日本国内日元资产的支持,导致欧洲日元市场(无管制)的发展远甚于东京日元离岸市场;同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出现被日本金融界称为“金融市场空洞化”的现象。

篇2

摘要:《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海南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优势以及积极效应,结合海南岛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背景,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海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思考。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效应;运行机制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内容,金融政策创新已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大亮点。海南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开展的十分迅速,为海南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结算便利,有效地推动了海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由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才开始启动,因此针对海南省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研究并不多。国内学者对全国范围内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探讨,从制度安排、融资措施、人民币回流机制及离岸金融中心构建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苏意君(2009)、韩骏(2009)、刁云涛等(2010)、曾之明(2010)等。另一些学者从区域性范围的试点情况着手,肯定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对区域贸易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效应,同时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杨国辉和孙霞(2011)、梁宏祺(2011)、齐虹丽和侯菲(2011)等。邓昕、符瑞武(2010)在对海南外贸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海南省开展该项试点工作有较强的企业实际需求,因此分析海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效应及存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 海南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发展的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关键正是要充分利用金融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也为海南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综合考虑了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海南省对外贸易情况、与特定区域的金融合作等因素,海南省在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具有以下优势:

(一)海南省居民和非居民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明显需求

贸易方面的迅速发展是推动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海南省贸易伙伴多元化成效明显,对新兴市场贸易增长强劲。邓昕,符瑞武(2010)对海南外贸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企业中,超过60%的企业都有使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意向,而无此意向的企业仅为14.8%,有18.5%的企业未确定意向。结果表明,海南省外贸企业有较强意愿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尤其是具有选择结算币种和定价能力的岛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强烈需求。据海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2年进口贸易伙伴83个,出口贸易伙伴达到153个。其中作为海南省的主要进出口市场、重要投资伙伴和传统重点客源市场的东盟国家,是人民币跨境结算先期试点的重要贸易伙伴国,对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因此与东盟国家贸易频繁的海南外贸企业对使用人民币结算表现出较高的意向。另外,在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下,人民币投资需求增加,借此获取收益的境外出口商以及在海南进行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对人民币也有大量潜在需求。

(二)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海南省金融业的措施,这不仅为海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带来了政策支持,也将促使海南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更具备后天竞争优势与保障。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不仅将促进海南加大投入建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奠定硬件基础,同时还将极大地促进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此外,国家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的支持以及给予海南省的相关政策优惠,给境内外投资者带来了利好预期,极大的激励了外资和非海南居民对海南岛的投资热情,创造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潜在需求。

(三)金融合作优势

目前海南省与香港、台湾等地都建立了金融合作关系,对海南省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随着2009年《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2010年《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台湾海峡两岸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速。另外,香港金融机构也有意到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与海南一道共同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海南与泛珠区域也在积极构建合作框架,合作框架的构建也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内的金融资源及人才等参与到海南的金融改革中,共同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不断提升区域内金融服务水平。

三、海南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的积极效应

(一)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企业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也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过去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不仅汇兑手续费较高,由此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也由境内企业承担。在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企业贸易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不仅能够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锁定财务风险,同时贸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资金投入。这是因为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直接进行支付与交易,减少了换汇的环节,极大节省了汇兑成本;同时减少一次汇兑不仅可减少资金流动环节,缩短结算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可减少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进行,为企业节省了人力和资金投入。因此,企业在对外结算时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能够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锁定财务风险,提高效率。

(二)扩大海南省的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09)。作为一项新兴业务,人民币跨境结算可以满足企业以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与境外进行交易的需求,有利于简化国际贸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地位。同时,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份额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岛内旅游者与投资者在相关国家能够方便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与投资,进一步促进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此外,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使得跨境旅游消费和购物更加便利,同时能够为海南涉及旅游的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吸引国外涉及旅游的企业在海南投资,通过引进先进的国际旅游服务,进一步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三)促进海南省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

一方面,海南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业务,可以吸引国内及国际大银行、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进驻海南省,丰富海南省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种类,同时通过借鉴先进业务水平和管理机制等促进海南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海南省金融机构推进创新业务,丰富其金融产品结算工具的种类。在此带动下,与此相关的针对非居民的业务应运而生,而非居民对人民币投融资产品和衍生产品需求的扩大将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在此过程中,金融业务的增加会使金融机构拓宽业务范围和实现金融业收入结构多元化。

(四)加快推进海南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不断深入与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增加大量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仅靠金融机构的网点服务将会无法满足大量人民币业务交易与结算的需求,这也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起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以承担大规模的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任务,同时为人民币的流通提供平台。没有离岸金融中心的支撑,就没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加快推进海南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对海南省金融机构数量、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创新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推动海南省在金融业发展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四、对海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交易运行机制的创新思考

海南省跨境人民币交易程度还处于形成阶段,除了经验不足之外,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就全国范围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规模和范围还不大,主要存在如美元结算的传统难以改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足且流出渠道及规模受限,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监管法规、操作流程等均不够完善等制约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学者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决定机制;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建立人民币通畅的流出和回流机制;尽快形成货币互换运作机制,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清算机制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收付信息管理机制等。本文试图针对海南省人民币跨境贸易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服务网点,提高服务效率

由于外方客户对采用人民币结算接受程度不高,以及海南省境内能够办理跨境人民币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较少,因此进行少量业务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成本较高。这样就制约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信用货币时代,境外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结算的首要条件是能够用人民币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中国能够大量生产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所以加快服务网点建设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关键所在。同时金融机构须推出多种营销方案,推动岛内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二)推进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开展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改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是境外企业,而境外进口商主要通过贸易融资获得人民币资金。如果不能顺利获得用于结算的资金,结算业务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应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配套业务相应展开,推动海南人民币业务进入良性循环。对企业从签订贸易合同到货物进口付汇的全程交易过程,金融机构可以针对性的推出相应人民币融资产品及担保产品,如人民币远期进口开证、进口信用证押汇等,充分满足客户在贸易结算、资金汇兑和融资等各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金融机构在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同时既增加了相应的手续费收入以及息差收入,也为人民币存款提供了新的资金出路。

(三)为境外企业和个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改革的开展,境外人民币存量将会大量增加,进而会促进人民币债券业务以及相关的衍生品的发展。由于境外人民币存量的增加,境外企业和个人拥有人民币后,除了用于支付向中国进口的商品外,还会产生其他的投资需求,因此还要考虑允许境外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购买人民币债券或其他人民币衍生产品,以及对海南省进行直接投资等。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发展需要,相关金融机构可以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旅游金融产品、旅游保险、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等,推出相关衍生金融产品,为海南省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融资提供新的渠道。相关部门也可以大力推动海南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境外投资者对海南省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人民币进行投资。(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国辉,孙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2]赵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

篇3

本文观察跨境人民币结算对跨境贸易面临的各种问题,探讨应对策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虽然有长足发展,但在规模上、结构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有境外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意不强,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以及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为推动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必须增加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提高贸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完善国内清算体系,加强监管调控与统计监测,构建有效的海外人民币债权运作渠道。同时必须加快推进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步伐。

【关键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对策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机会与人民币国际化紧密联系起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同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把握机遇,正式问题,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跨境贸易实施人民币结算的背景、现状

首先,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结算货币汇率波动较大,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在贸易结算时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加之我国和东盟国家、港澳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发展迅猛,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

其次,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自从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平稳,展望未来,人民币也将基本处于这样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这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推行。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加上对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随之日益高涨。

综合上述因素,我国在2009年4月开展了若干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近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逐渐扩大,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是2009年试点初期36亿元人民币的近817倍。

但仍面临很多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为2.05万亿元人民币,与2012年全年3.87万亿美元的外贸总额相比仍然较小。同时,6月单月结算量为3,587亿元,较前一月下降1.5%。上半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为1.36万亿元,6月经计算后为2,091亿元,环比减8.5%。

据全球支付系统Swift数据,80%左右的人民币跨境交易与香港有关,只有8%是“真正的离岸”交易。人民币交易结算量大涨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大陆公司在港分支机构要利用人民币交易在两个市场间套利。

2 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因素

2.1 人民币的流通性问题

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上来看,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性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可以从居民境外的消费中获得,可以从跨境贸易中获得,也可以从金融交易中获得,但受制于人民币严格管制,目前这几条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离岸人民币的来源不足直接导致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规模受到很大限制,活跃度也还不够高。

2.2 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不高

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之一。国内贸易商绝大多数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的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与境外对手相比普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作为商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优势地位的自然是境外进口商。因此,境外交易对手不愿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

2.3 国内外清算渠道问题

清算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渠道有两条:一是通过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二是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境外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事实上,这两种安排目前承担了人民币支付清算、在离岸市场上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和回流机制等几大功能。目前,国内可供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物理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携带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二是依托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经由广州、深圳城市处理中心进行清算;三是依托银联网络进行跨境结算。

当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时,对于银行的国际清算渠道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参与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银行范围扩大时,将会出现账户能否按规定的制度设计意愿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银行国际结算渠道风险控制等问题。

2.4 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

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了。首先,我国实行的是本外币分开管理的监管体系,外汇管理制度也是基于各项外汇收支以及结售汇活动展开的。其次,以前以外汇跨境收支活动为依据统计各项交易。结算币种的变化将会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内容、流程及国际收支统计报表的编制等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界定资金来源是否来自境外,与进出口核销相关的出口退税依据等成为重要问题。

2.5 中资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低,人民币结算的境外推动力不足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金融业从无到有,基本建立了一个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的金融市场。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建设初期缺乏资金,因此其在运行时注重的是引进外资,包括引进国外的金融机构,国内金融体制也依靠海外金融机构的协助下建立。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国内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比以前好很多,在海外的兼并以及国际市场的深度参与上做得尚可,但跟大的跨国金融机构比依然不足。国内金融机构海外的分部,金融覆盖范围不足,从而导致了国内金融机构对于海外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支持不足。

3 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几点对策

3.1 增加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

要解决人民币的流通性不足问题,就必须增加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必须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由近及远的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

在货币互换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办法来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供应量。如允许境外银行为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允许境外合格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放松人民币与港元的兑换限制,等等。

3.2 提高贸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

要提高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就需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之提供完善的服务。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此同时,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活跃跨境贸易,利用货币互换提供的流动性来吸引跨境贸易对手选择人民币结算。对大宗原材料进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

3.3 完善国内清算体系

第一,调整我国商业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本币结算行方式。第二,尽早建成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中心。

3.4 加强统计监测

(1)统一产品业务口径和会计核算方法,要求各银行分支机构定期、分类报告主要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的交易信息,在完善统计体系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主体监管和非现场监测制度。(2)加强对国内银行在境内外系统内有偿调拨资金的管理,强化境外人民币的流动监测机制。根据银行信贷扩张速度及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引导境外人民币回流的节奏和规模。

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随着国内金融体系逐渐完备,人民币结算必然有一个好的前景。

3.5 积极推进海外银行开展人民币资产业务

拓展海外人民币市场,参股境外的金融机构是可选的重要方式,通过投资海外银行,提高海外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另外,需要快速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允许开设更多的外资银行子公司、外资背景的各类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通过加强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

3.6 调整跨境资金监管方式。

目前我国对跨境资金的监管主要是流量管理,存量管理的职能还不充分。如贸易项下的预收货款、延期付款,资本项下的外债、投资收益等,这实质上是中国对境外的广义上的负债,因为理论上这部分资金可随时变现出境,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建议在外汇监管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实现跨境资金流量和存量双重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建立以主体监管为基础的分类监管体系,将管理目标前移,把监管重点转移到对交易主体的异常资金跨境行为监管上来。根据交易主体的遵纪守法情况、经营管理状况以及监管记录等,将其划分为正常、关注、风险等类别,分类监管。优化整合现有监管业务系统,监测分析异常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和可疑外汇交易行为线索,由此进一步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效率,增强监管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闫海洲.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风险.社会观察,2009/08

[3]徐诺金.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当其时.银行家,2009/05

[4]马雪滨.陈秋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现代商业杂志,2012/08

篇4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都在抓紧采取措施,提高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而货币国际化作为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以后都得到了迅速提升,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经济贸易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世界市场。展望未来,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抓住全球化机遇,实行人民币“走出去”战略,走与世界经济更融合的道路。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一系列事件集中发生的事实,是向外界宣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在提速,但是从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各项国际货币职能程度上不深,范围上还十分的有限。同质的商品,特别是涉及大宗初级商品和标准化的中间品贸易,一般使用少数几种货币定价结算,美元是首选货币;对于差异性较高的商品,通常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当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民币在境外的接受程度,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全面开展。

(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大

目前,人民币的境外需求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制约。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所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将会增强进口方接纳人民币计价的意愿。但短期的价格因素并不是贸易双方接受人民币计价的唯一因素。近年来中国进行人民币汇改,汇率更加受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人民币从2004年开始已经持续升值,2013年4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破6.25关口,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二)跨境贸易结算缺乏法律支撑

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给我国监管和政策带来新的挑战,发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对政策工具的运用还不成熟,应对经济变化的相应经验不足,对世界经济、金融动态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研究能力还不强。。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细则层级、主旨无法一直适应发展的要求,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规则还是不能妥善合理解决。

(三)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渐成熟,外汇管制逐步放松。但我国金融市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内部存在着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受国内金融业改革的牵制,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有待加快,境内金融产品匾乏,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的货币进行国际范围流动的重要载体。

二、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建议

(一)推动人民币汇改,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汇率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人民币被用于国际结算后,币值有了更大范围的参照标准,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革会促进人民币市场的开放,促使更多境外企业采取人民币支付结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人民币汇率采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国际化客观上要求汇率形成机制以市场化为基础,通过本外币间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现人民币的真实价格。因此,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上下浮动,打破对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的心理预期。

(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建设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使人民币在境外大量流通,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新的难题,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建设,满足更高的监管要求。

建立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金与货物流的匹配核对,统计、分析、监测跨境收付情况。中央银行要增强对人民币与外币市场联动的分析、预警及预测能力,根据海外人民币的规模情况,分析研究调控的渠道和效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提高货币政策对市场动态的应对能力。而且要将长期以来以外汇和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

(三)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保持金融系统稳定

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成绩可喜,但我们仍不能放松,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金融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国政府应吸取国际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推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完善金融市场的总体功能;进一步促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规范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总的来说,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提高微观金融主体的竞争实力。这对于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99-02

作者简介:刘降斌(1968-),男,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付伟(1986-),女,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与银行经营。

基金项目:2011年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研究”,项目号:YJSCX2011-174HSD。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人民币的结算范围也越来越广,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接受意愿逐步增强。2010年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出口企业扩大到67359家。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实际运行来看,中国香港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主要地区。2010年,香港办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达3692亿元,占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73%。截至2011年底,人民币跨境贸易累计结算额达2.58万亿元。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不平衡,其中进口约占85%~90%,出口约占10%~15%。而且,国际上的大宗商品基本上都以美元计价,美元强大的地位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改变结算货币种类,这也使得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动力不足。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我国国力增强的象征,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知名度,而且能够节约汇兑成本,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步骤,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一种货币首先要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贸易结算,再以金融交易计价,然后才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由此可见,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由表1可知,我国近年来的GDP国际排名稳步上升,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增长。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出口贸易总额达1577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范围逐步扩大,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为我国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带来了契机,起到了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利于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在以美元和欧元等作为结算货币时,我国企业要承担人民币与外币兑换产生的汇率波动风险。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进出口企业可以提前锁定支出与收入额度范围,有利于进出口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收支,也节约了汇兑成本,减少损失,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现状

从境内来看,2010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为183.5亿元,第二季度为486.5亿元,而第三季度结算金额达到1265亿元,比第二季度增长了160%;2011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为3603.2亿元,第二季度5972.5亿元,第三季度5834.3亿元。可见,从试点之初至今,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飞速发展。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后11个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地区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至此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

从境外来看,截至2010年底,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达1.6万亿,占总额的83%,香港已经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球中心。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中的制约因素

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发展,但是这一推进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可接受程度。

(一)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较低

境外企业通过购买我国金融服务以满足结算和资金的需要,而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阻碍了这一业务的开展,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推进。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而在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这使得人民币缺乏畅通的回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挖掘需求、开发产品、定价和服务等环节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链条和体系,尚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要,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缺少结算货币选择权

在进出口贸易中,用何种货币进行结算直接关系到由谁来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的问题。我国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进出口企业的实力与许多跨国公司相比差距甚远,国际分工地位也不高,这会导致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将承担较多的交易成本和较大汇率风险。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38.9%,为了降低汇兑损失,境外企业在进出口环节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这无形中也压缩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空间。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收付不平衡

人民币跨境结算中,进口约占85%~90%,出口约占10%~15%。2011年上半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结算实收金额为1430.3亿元,实付金额为5244.7亿元,实付比实收金额高出3814.4亿元。可见,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跨境结算收付严重不平衡。

四、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截至2011年5月,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达到5489亿元,2011年1—5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为8057亿元。截至2011年6月,有49家机构共发行人民币债券634.4亿元。可见,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要。人民币跨境结算必然会引起人民币境外流通与循环,而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却不畅通,所以有必要建立并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解决人民币安全回流的问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具备包括现金流通、结算、信贷和证券等在内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体系架构,若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跨境结算乃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加快,可以间接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二)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结算货币选择权

提升出口产品的品质,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在对外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这是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内在动力。我国企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经验,增强自主品牌的创新力度,抢占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尽量降低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尽可能地避免对外贸易中出现“人民币—外币—人民币”的两次兑换现象,提高人民币的议价权和定价能力。

(三)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国的综合实力决定着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着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被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只有一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足够强,其他国家才愿意接受该国货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与此同时,我国应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范围,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合作,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提高人民币的可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11(12):76.

[2]李清,成雅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贸业务探讨,2012(4):66-68.

篇6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不对称性和不公平性等本质缺陷后,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民币国际化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议事日程。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人民币跨境业务近年来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先后有174个国家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大幅跃升到2015年的7.32亿。经常项下贸易结算政策日趋完善、结算量保持快速增长。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来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良好有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金融性因素

金融性因素主要从货币本身的特性、金融市场是否成熟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第一张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具有比较稳定的汇率和较低通货膨胀率;同时货币的使用具有网络外部性和惯性效应,使用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人们越倾向于一直使用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目前来讲,依然是以美元、欧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跨境业务作为后来者存在劣势。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特比别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决定了使用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是否便利、有没有畅通的人民币回流通道和投资渠道。金融市场越发达,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吸引力越大。

2.贸易性因素

贸易性因素主要包括贸易规模、贸易商品结构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市场份额余越大,该国货币越有可能充当国际货币。在贸易商品方面,差异性越大、替代性越低的商品出口国家掌握更大的结算货币选择权。我国近年来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于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一个优势。但同时,我国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占很大一部分,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在结算货币选择方面处于劣势。

3.经济性因素

一国货币如果想要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必须要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多是采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迅猛增加,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设定

这里分析的是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因素,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研究,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建模的可行性,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解释变量:

国家经济实力指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GDP)进行衡量。币值稳定性的因素从汇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角度选取。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作为汇率的衡量指标。实际有效汇率是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一国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利率的加权平均数,满足以上两点要求。通货膨胀率这里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

贸易因素主要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两方面选取变量。我国的贸易规模用进出口贸易额来度量。这里选取附加值较高、产品异质性较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在我国总出口额的比例作为衡量贸易结构的指标。

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达程度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到香港是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且统计数据比较完整,选取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作为衡量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的指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设定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CBRE为人民币跨境结算额,GDP为国民生产总值,HTEX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总出口额的比值,INEX为进出口总额,REER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HKR为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同时考虑到经济意义,这里对两边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本文使用Eviews7进行数据处理。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选取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公布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额月度数据,这一时间段的数据采用香港金管局公布的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代替。因为在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的初期,80%以上的业务都是通过香港完成的,所以这一替代具有合理性。国民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贸易相关数据来自海关总署。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数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BIS)。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HKR)数据来自香港金管局。

3.模型的检验

因为实践中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直接用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可能造成“伪回归”,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性平稳性检验。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7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序列式平稳的。因此7个序列式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协整理论与方法,为非平稳序列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一些非平稳的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有可能是平稳的,这些平稳的线性组合可以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用OLS方法对回归方程(1)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此说明被解释变量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与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总出口额的比值、进出口总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4.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说明的是变量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检验。最常用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方法是Engle和Granger(1981)提出的两步法。第一步是对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残差序列项,并检验其是否平稳,如平稳进行第二步,将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再进行OLS估计。

第一步在协整回归式已经完成,这里进行第二步,令=即将式(2)的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OLS回归结果如下,

lnCBRE=-0.096622-0.299843+11.63169lnGDP+0.97839lnHTEX+1.273763lnINEX+2.859272lnREER-17.89851lnCPI+3.53377lnHKR (3)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短期内被解释变量的变动由两部分决定,一是较稳定的长期趋势,二是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 的系数大小反映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上一期偏离越大,本期修正量越大,从系数估计值(-0.299843)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29984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5.实证结果分析

长期中,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回归结果可得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扩大、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具有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则对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有抑制作用;变量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的系数为正,说明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从短期情况来看,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不仅取决于国民生产总值等解释变量的变动,还受到上期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对长期均衡水平的偏离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0.299843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

三、政策建议

1.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对于跨境人民币业务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为止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在香港,在扩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的同时应该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步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当前当局对人民币离岸产品的管制还比较严格,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相关制度可以适当放宽,更好的构建人民人民币回流机制,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2.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是影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因素。从汇率角度来看,在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有限的现状下,应稳步推进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确引导跨境资金流动,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从利率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存贷款利率限制依然较大,这不利于人民币跨境流动,因此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依然有重要意义。

3.升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产品只有具有差异性才能贸易中占据优势,使得外贸企业在跨境结贸易算货币选择权上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仍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这就要求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树立差异化战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改变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Grassman S. Currency distribution and forward cover in foreign trade : Sweden revisited, 1973[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6, (76):215-221.

[2]Krugman P. 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0, 12(3):513-526.

[3]Bacchetta P, Wincoop E V. 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 67(2):295C319.

[4]冯毅.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及其创新策略[J].改革,2011,(8):106-111.

[5]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1,(5):7-13.

[6]王宇.春风化雨:人民币跨境结算五周年[J].中国经济报告,2014,(11).

[7]潘成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突破、影响与前景[J].金融与经济,2009,(8):4-6.DOI:10.3969/j.issn.1006-169X.2009.08.00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井 潇(1992-),性别:女,民族:汉,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篇7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跨境贸易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多方关注。本文以香港地区为例,分析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现状和优势,并就面临的各方挑战提出了基本的解决思路。

一、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现状及特点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量

从香港跨境人民币月度结算量变化情况来看,2009年4月试点开始后,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增长并不明显,一直还处于低位水平徘徊。直到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快速增长,结算量从7月份起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由月结算量103.45亿元上升至2010年8月底的385.55亿元,增长了272.69%,可以看出政策效应非常明显。

(二)人民币贸易结算量

    后,中国内地逐渐成为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香港与内地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其整个进出口贸易的63.3%,这说明香港仍是境外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地区,香港与内地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对香港这个贸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从贸易类型看,内地对香港出口业务所占比重较大,约95%,表明转香港成为内地转口贸易的主要承载地。从汇率角度看,如果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不断升值,那么香港的外贸企业更多地是要承担以人民币进口美元出口所带来的汇率损失。

从2010年四个季度同期中国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相比,人民币结算量明显偏低,四个季度人民币跨境试点结算量占贸易额的比率分别为13.78%、13.36%、18.60%和43.76%。主要原因是试点企业并非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意愿申请,造成试点企业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而非试点企业积极性高却没有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资格,资格主体和意愿脱节,还需要不断完善。从另一方面看,人民币跨境试点结算量占贸易额比率随着2010年6月试点省份的增加而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间差额逐步减少。我们需要抓住这种有利趋势,逐步提高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我国对香港贸易中的比例,对今后进一步推进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

自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逾4%。从2010年香港与内地贸易进出口情况来看,内地对香港的进出口特点是出口大于进口,意味着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香港的外贸企业更多地是要承担以人民币进口和美元出口所带来的汇率损失。从香港内地企业来看,在美元或港币结算条件下,人民币升值将提高香港产品在内地的竞争力,而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则这种因为汇率差额产生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从香港贸易企业来看,贸易商主要是赚取佣金,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后,内地进口用人民币结算,转口用美元结算,将承担内地出口企业转嫁出来的汇率升值风险。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思路

(一)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优势

1、有利于发展贸易融资等产品。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地不断加强,人民币作为内地与香港的贸易结算货币后,必将促使东盟各国通过香港可经营人民币业务银行的参与,香港作为贸易中转港的角色会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再次得到活跃。当大量的人民币资本汇聚香港,香港的融资产品,如股票、债券市场以及保险公司会受益其中。同时在香港进出口贸易中直接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可大大减少银行手续费支出,降低成本。但这种优势短期内并不明显,主要是人民币在目前升值趋势还难以改变情况下,香港外贸企业将更多地是要承担以人民币进口和美元出口所带来的汇率损失。所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程度,确定以人民币为主体的亚洲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成为发挥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优势主要因素。

2、有利于国内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目是在目前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不稳的情况下,为我国境内的外贸企业锁定汇率风险,规避汇兑损失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内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了内地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从贸易汇率双向角度看,出口的汇率损失必将带来进口的汇率收益,但从香港与内地的进出口贸易额情况看,内部出口香港业务占了总进出口贸易额的95%左右,在内地对香港的贸易处于大比率的贸易顺差的情况下,人民币结算代替美元结算更多地是给内地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进而带来稳定的收益。

3、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4年2月,香港开始了居民人民币存款业务,此后人民币在香港业务不段发展,香港积累了丰富的人民币业务经验,为香港人民币跨境结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人民币已经在内地和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中充当计价单位和交易媒介的职能。随着香港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迅速上升,内地可充分借助香港这一国际贸易和金融平台,扩大人民币在亚洲使用范围,通过信用扩张机制扩大海外人民币供应量,不断满足人民币持有者资产保值、增值和避险需求,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带来挑战

1、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和形成机制带来挑战。由于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以美元为国际经济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香港作为内地主要的转口贸易港,面临采取人民币和美元两种不同货币的状况。香港的外贸企业必将承担由内地进出口企业转嫁而来的汇率波动风险,而转口贸易以美元结算无法将风险转移。目前,内地参加试点的企业只有6万多家,尚未普及到全国,在境外人民币的交易没有形成规模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波动性会增大,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将更容易受到攻击,放大了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2、影响内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促进内地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同时也将给内地金融市场带来了新不稳定因素。一是人民币回流机制尚未出台,在香港沉淀的大量人民币可能会因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而突然回流。目前,香港一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为0.6%左右,而内地经过连续四次加息,一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 达到3.25%,容易导致人民币大量回流,冲击境内的货币总量。二是香港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集中地,人民币业务必将不断拓展,逐渐发展到人民币贷款、基金等业务,如果内地的金融管理和金融体制不健全,可能会因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对内地的金融管理带来冲击。三是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以贸易真实背景为基础的,但实际工作中,银行很难进行有效区分和监控,可能造成资本项目下资金假借贸易项目下资金出入境,给打击跨境洗钱和非法资金流动带来困难。

(三)对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策思考

1、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国需要充分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率,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随着香港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迅速上升,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将进一步降低中国对美元的依赖度,从而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三元”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摆脱美元超发带来的全球通胀困局。同时要早进行汇率制度改革,退出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用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现行波动幅度,逐步扩大汇率波幅。

2、加强金融合作以提供制度性支持。目前,香港的人民币业务主要是面向香港居民个人,在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驱动下,香港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对象需要不断扩展。所以,加强金融合作以提供制度性支持,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香港顺利推行的关键影响因素。首先,要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放开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范围,不断满足香港外贸企业不断增加的对人民币的来源需求和投资意愿。同时,要建立健全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机制,促进人民币回流内地实体经济。其次,要构建人民币跨境收支监测管理制度,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不断拓展和资本项目不断放开,人民币跨境流动更为频繁,这要求逐步将外汇收支为主要内容的检测转变为跨境资金流动检测,以不断打击地下钱庄、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再次,要加强内地与香港和周边国家的货币当局的合作,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以及全球范围的人民币结算,最终确立人民币国际货币的地位。

3、深入开展对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分析和研究。拓展香港人民币业务,将人民币跨境流动纳入正规金融体系,是推动两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必然选择。要不断拓宽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随着人民币币值稳中趋升,香港银行人民币存款会逐步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开放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实现香港人民多元化投资于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要加快香港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IPO的数量及加快外国投资者以境外人民币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的步伐,实现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对策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元出现流动紧缩及贬值压力。美元是全球贸易中第三方结算的最主要货币,因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由于美元紧缩而急剧萎缩。在此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开始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2009年7月2日,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

201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的流通性问题。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上来看,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性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港澳台是跨境流通人民币数量最大的地区,因此以香港为例分析人民币流通性。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在港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然而,在港人民币的供给不足成为人民币流通的桎梏。按照相关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统计,以粤港地区为例,2008年粤港贸易额约为17,007亿人民币,如不考虑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两地的贸易增量,并假设两地贸易结算中仅10%使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仅贸易结算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达1,700亿人民币左右。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底,相关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530.2亿元。可见,人民币存款无法匹配巨大的贸易结算规模,这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二)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之一。国内贸易商绝大多数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的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与境外对手相比普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作为商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优势地位的自然是境外进口商。事实上,即便是我国进口商品,谈判的优势地位也经常在境外。然而,境外进口商在贸易结算货币使用上,大多倾向于用美元或进口国货币结算,对人民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仍存在疑虑,某些国家如韩国、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等国通常缺少美元储备。其政府也希望本国出口商收到美元。因此,境外交易对手不愿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

(三)国内外清算渠道问题。清算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渠道有两条:一是通过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二是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境外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目前,国内可供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物理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携带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二是依托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经由广州、深圳城市处理中心进行清算;三是依托银联网络进行跨境结算。

在国内外清算渠道方面,当人民币像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一样通过国际结算的主要渠道(信用证、托收、汇款)进行清算时,对于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国内清算渠道都有相应的要求。然而,我国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当前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安排仅供满足小额货币兑换和消费性跨境支付的需要,金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难以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民币计算。清算渠道的狭窄制约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四)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的跨境收支为条件来设计的,许多监管工作是基于企业收支外汇并发生结售汇来开展的。我国现行的进出口核销制度是以企业出口贸易必须收到外汇、进口贸易必须支付外汇而设计的。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是人民币、进口付汇也是人民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如何界定资金来源是否来自境外,与进出口核销相关的出口退税依据等成为重要问题。

三、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几点对策

(一)增加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要解决人民币的流通性不足问题,就必须增加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供应的主要方式是货币互换。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相继与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香港、阿根廷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入发展,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结算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由近及远的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

在货币互换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办法来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供应量。如允许境外银行为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允许境外合格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放松人民币与港元的兑换限制,等等。

(二)提高贸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要提高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就需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之提供完善的服务。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此同时,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活跃跨境贸易,利用货币互换提供的流动性来吸引跨境贸易对手选择人民币结算。对大宗原材料进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

(三)完善国内清算体系。第一,调整我国商业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本币结算行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按本外币分为两大系统,国际结算属于国际业务系统,不能做本币业务。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需要对现行的系统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业务开展需要。还可以鼓励与境外银行建立关系,为人民币提供存放、结算服务机制和渠道,引导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参与国际贸易;第二,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尽早将上海建成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中心。这将为境外拥有人民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资本项目下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投资工具,从而强有力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

(四)加强监管调控与统计监测。从宏观管理层面看,应调整监管的着力点,将长期以来以外汇以及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随着国内金融体系逐渐完备,人民币结算必然有一个好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跨境业务;人民币结算;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08-04

一、青岛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情况

(一)发展概况

2010年6月山东省作为我国第二批试点地区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期青岛市开始办理该项业务。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青岛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6月末,有3000多家企业参与该项业务,涉及境外国家和地区一百多个,累计业务量达462508亿元,结算金额占全市国际收支结算金额的15%,占山东省总业务量的1/3,在第二批试点的四个计划单列市中列第一位。涉及的业务品种广泛,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下的直接投资、贸易融资、对外负债和对外担保等各种国际经济交易。全市38家具备国际结算资格的银行机构均具备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资格,提供该服务的支行级银行机构达二百多家,遍及全市六区四市。目前,人民币已成为青岛市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第二大结算货币,跨境人民币业务进入稳健可持续发展阶段(见表1)。

(二)对企业调研情况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青岛市近百家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情况。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85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在调研企业中近九成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出口,境外客户涉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

在所调研企业中仅有3家表示不愿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其他75家企业均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人民币结算,并且有14家已参与了该项业务,占调研企业的18%。与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进口远大于出口的情况不同,在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14家企业中,有一半是出口结算为主,主要是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的东盟、西亚、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见表3)。国际贸易传统习惯、对政策不了解以及外商接受程度不高成为制约大多数企业运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主要因素。

(三)业务特点

1业务量增长迅猛,占跨境收支的比重不断提高

青岛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逐年增加,呈现跨越式发展,结算量占全市同期国际收支比重由不到5%上升至2015年上半年的15%。涉及企业数由最初的46家,发展到目前的三千多家,反映出跨境人民币结算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得到境内外企业的认可。

2业务类型不断丰富,涉外地区不断扩大

青岛市办理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涉及国际收支下多个项目,覆盖所有经常项目和跨境投融资等部分资本项目共40余小项,业务类型既包含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如汇款、信用证、保函等,也涉及其他贸易融资领域的多个产品,境外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各地,达一百多个。

3进口和转口贸易结算量占比重较大

现阶段,青岛对外经济贸易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货物贸易结算、服务贸易及其他非贸易结算和资本账户投融资结算。从发展情况来看,货物贸易结算占比位居各类业务的首位,包含转口贸易在内的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项目位居第二,资本项目结算相对较低。

在货物贸易结算中,进口明显大于出口。2012年9月前,青岛市累计办理货物贸易人民币进口业务1386笔,金额60262亿元,出口业务1338笔,金额561亿元,进口为出口的十倍多。2013年,货物贸易人民币出口结算金额9442亿元,进口结算金额51313亿元,收付比为1:54。2014年1―7月,出口12033亿元,进口53374亿元,收付比为1:24。以人民币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铁矿石、原油、燃料油等大宗商品,至2014年一季度达530亿元,占进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金额的40%,占该类商品全部进口金额的54%。

在业务量第二位的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项目中,绝大部分交易来自于转口贸易,以2013年为例,该年度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为59334亿元,其中转口贸易为5577亿元,占比达94%。

4涉外地区和参与企业相对集中

从境外结算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伊朗、韩国、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需求显现。以2013年前10个月为例,与青岛发生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共计96个,其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占比合计7809%。从参与企业来看,少数企业结算量占比较大。据统计,2013年1―10月,青岛市共计1090家企业开展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业务占比超过1%的企业共计29家,业务金额合计61336亿元,占全部业务量的6231%,另外1061家企业业务量占比仅为1/3。

5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多样,信用证结算占比较大

跨境人民币业务包括进出口货物贸易项下的电汇、即(远)期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服务贸易的收付款和转口贸易业务,投融资项下的境内外双向投资、担保、信贷业务等。从结算方式看,人民币信用证结算占比较大,超过50%,尤其是基于人民币信用证的融资产品被广泛应用。

二、青岛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运行效果和存在问题

(一)运行效果

1.跨境人民币结算为青岛市外经贸企业带来切实效益

(1)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

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后,由于企业在国内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货币与签订合同、对外收付的货币都是人民币,这就便于企业比较精确地核算交易成本和收入,避免了货币错配的汇率风险。此外,还节省了货币兑换的手续费用。

(2)便利资金融通,降低财务费用

使用人民币结算后,企业不再需要采用各种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因此可以相应降低此类交易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人民币海外代付、人民币信用证贷款等创新业务,获得更为便利、便宜的融资,改善财务状况。据测算综合考虑汇兑成本、人民币升值、境外融资成本等因素,采用人民币结算相比外币平均可为企业节省约2%的财务费用,据此推算,跨境人民币结算已累计为青岛市参与企业节约成本超过90亿元。

(3)简化业务流程,促进贸易便利化

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在某些手续上比外币结算更加简便,这些都极大地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使贸易过程更加便利。

2.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和多元化,有利于其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有利于银行改进对客户的服务能力,进一步促进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综上所述,青岛市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以来,参与企业和商业银行从中获得了切实的效益和便利,达到了银企双赢的效果。不仅有海尔、海信等大型涉外企业迅速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对该业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开始尝试。跨境人民币结算已逐渐成为青岛市企业跨境贸易与投融资的一个有力工具,为青岛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

1结构性失衡

一是进出口收付比失衡。2013―2014年7月青岛市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口支出均明显大于出口收入(见图1)。这一方面源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境外企业在出口中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收款,而在进口时不愿意支付人民币,加之境外人民币存量有限,经营人民币兑换的境外银行较少,境外企业较难兑换到人民币或者兑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则源于我国贸易公司在进口业务中的谈判主动权相对更强,并且在试点之初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不受限于试点企业名单,人民币结算可以省去兑换费用,因此更有利于进口时采用人民币结算。此外,也不排除部分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进行运作,在境内外存在利差和汇差的情况下,利用跨境人民币业务输出资金套取收益。二是境外区域不平衡。目前青岛跨境人民币结算中70%以上针对香港和新加坡,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是离岸人民币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但是与这两个地区的贸易多为转口贸易,也就是说并非是货物的最终来源或去向,许多人民币结算是在离岸市场又兑换成美元之后再进行支付。因此并不能完全代表主要贸易伙伴对人民币结算的认可。三是参与企业不平衡。目前青岛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占全市涉外企业的比例为20%左右,且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或集团公司。在29家业务规模较大企业中,位居青岛市进出口百强企业的不足10家,这说明近90%的青岛市进出口百强企业尚未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或业务规模较小,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货币选择权较弱,对方企业对人民币接受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调研企业乐于接受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但偏弱的贸

易地位使得结算币种选择权一般掌控在境外客户手中。为了达成交易,我方在结算币种上一般需要迁就对方的选择,或者遵从国际贸易习惯。而偏弱的贸易地位又主要受贸易结构的影响,目前,大宗商品、能源类产品以及涉及高科技核心技术的产品在青岛市进口中占较大比例,而这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国外出口方在产品定价和结算货币的选择上更占优势;而在青岛市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且产品缺乏差异化,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出口地理方向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等市场,而这些市场的客商由于其本币比较强势,一般不接受以人民币计价结算。

3金融服务支持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受到限制,中资商业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有限,清算网络不完善,导致国外客户在兑换人民币时成本较高,也很难获得人民币资金融通。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资金实力较弱、业务量较小的中小外经贸企业要从银行获得资金融通和专业服务还存在较高的门槛限制,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4 普遍面临宏观约束

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无论在国际贸易还是国际金融领域,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操作模式和结算渠道。国际贸易交易双方已经习惯于采用美元这一便利的结算币种,且传统上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一般也都采用美元结算。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尚未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境外存量和投资渠道有限,因此,在中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的交易习惯。

三、青岛市有效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中,采用何种币种结算应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因此,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应由市场起主导作用。但由于目前企业对该项业务的认同度还不高,配套建设仍然不完善,因此,行政推动仍有必要。政府要明确职责,采取具体措施,正确引导跨境人民币结算合理有序开展。

(一)加快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

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竞争力、拓展增长空间,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增强在出口贸易中的定价权和货币选择权。其次,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重点扶持电子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行业,同时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金融、物流等生产业,并在服务贸易中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第三,促进外贸主体和出口地域多元化。减少对传统外商投资企业和少数地区市场的过度依赖。

(二)深入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建设将推动青岛市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从而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应积极抓住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建立的有利时机,有重点的在人民币流通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培育客户群,积极开拓相互间的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跨境人民币结算。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则将使青岛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金融机构,引入良性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跨境人民币结算营造更加有利的金融环境。

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等试点区域正在不断尝试各种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青岛市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参与自贸区和金融实验区的申报与建设,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申请人民币创新业务,有效服务于青岛市涉外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青岛市毗邻日韩,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最早与日韩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城市,经贸往来密切,在进出口、服务、投融资等领域均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发展潜力巨大,与这些地区采用人民币结算拥有诸多优势。日本和韩国分别是青岛的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外资来源地中,分列第三和第一位。青岛与日韩企业在产业合作和交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开展人民币结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7月,青岛市韩元挂牌交易试点启动,实现人民币对韩元汇率挂牌和直接兑换,2015年7月人民银行同意青岛市试点开展韩国银行机构对青岛财富管理改革试验区内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青岛市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允许境内企业从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资金的试点城市。中韩资金的双向流动将为进一步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打开无限的空间。

(四)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管理机制

政府、银行、商务、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互通交流的网络平台,共同推进相关政策和配套金融服务的完善,不断提高结算效率,及时解决企业在办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消除制约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政策。

为满足银行和企业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对接需求,2013年8月,由青岛市金融办、市电政信息办和青岛人民银行共同组织建设的“青岛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综合服务系统”(以下简称“跨境融”系统)上线试运行,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信息、政策咨询、业务申请、审核程序的综合服务平台。 “跨境融”的推出无疑是青岛市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一大创新,下一步还需继续提高企业对其认知度和使用效率。

(五)强化重点引导,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由于在未来一段时间,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将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力军,因此通过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引导,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仍是政府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要策略。通过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联系服务和监测制度,对重点业务进行跟踪服务,及时进行政策辅导,从而发挥政策传导和业务推进的双重作用。

(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和业务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政府应在担保、保险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便利。三是政府在银行和企业间搭建桥梁,将诸多小企业的人民币结算需求集合起来,通过“团购”的模式与银行展开合作,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青岛市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涉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未来发展存在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参与该业务的青岛企业仍然有限,多数涉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面临众多因素制约;进出口失衡、地区结构失衡暗示跨境套利现象的存在。因此,作为政府不能一味追求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更应重视其质量,并警惕潜在的风险。从长期来看,正如中国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基础一样,提高贸易竞争力,增强定价权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否运用人民币结算,企业应结合各种因素,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市场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盛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探讨[J]发展研究,2010(7).

[2] 杨育智 广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陈之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与广东经济发展[J]广东经济,2011(1).

[4] 巩国强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试点[N] 青岛财经日报,2011-03-31.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市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运动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层次上自由兑换、流通,进而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储备以及国际市场干预中发挥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过程。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1]

1.经济实力:《2015亚洲》报告称,201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将达到近五分之一。

2.贸易规模:2015年3月数据,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持续增长。而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今年7月出口进口总值同比双双下降,低于预期。但是中国的贸易规模在全球贸易中仍然影响巨大,经常账户交易的近四分之一以人民币进行结算。

3.货币币值的稳定性: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表示,人民币汇率已基本保持稳定,不希望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

4.金融市场规模:来自Bloomberg①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股市规模约为3.4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Credit Suisse②预计到2030年,中国公司债发行量将激增10倍,且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将超过英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5.稳定的政局和较强的政治地位: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家实力的增强使自身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也给中心区国家、边缘区国家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二、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

原本各国的金融机构只能从事本国货币存贷款业务,但是二战之后,各国金融机构从事本国货币之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兴起,有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外币存贷款中心,这种专门从事外币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活动称为离岸金融。

(一)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在跨境人民币投融资[2]中的归类

1.境外机构离岸市场融资,到境内投资;

2.境内机构在岸市场融资,到境外投资;

3.境内机构离岸市场融资,到境外投资;

4.境内银行在岸市场筹资,向境外提供信贷融资:(1)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2)跨境人民币项目贷款;(3)跨境人民币账户融资和同业拆借。

(二)跨境人民币贸易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分离的产物,融资成本的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由于企业融资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有交易就会有交易费用,资金使用者为了能够获得资金使用权,就必须支付相关的费用。而跨境人民币贸易的融资成本实际上包括两部分:资金使用费和融资费用。资金使用费通常是融资所支付的利息;而融资费用指融资过程引发的一切费用,企业在贸易融资中兑换外汇的费用和汇率损失,也属于融资费用。

此外,一般企业融资的成本还包括: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风险保证金利息等。

(三)人民币汇率浮动引发的附加融资费用

当人民币升值时[3],意味着兑换外币数额的能力增强,以人民币支付国际贸易款项时能避免汇兑损失。当人民币汇率呈现强烈的贬值预期时,持有外币可以对冲汇率风险。如果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人民币或是外币的支付方式,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跨境贸易融资成本。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在中国大陆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的状态下,持有相关业务牌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投融资者提供境外人民币投融资平台。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4]

1.内外一体型.主要是资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高度开放。这类市场要求所在地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金融市场、较高的服务水平,以及成熟的宏观调控机制、丰富的市场调控经验、货币完全自由兑换。

2.内外分离型。通过政策导向,在利率、汇率管制、税收政策等方面几乎没有限制,但与国内在岸市场隔离。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通过离岸业务专用账户进行交易。

3.避税型。没有实际资金交易,不需要纳税,只起到账户簿记的作用。这类市场管制更加宽松、税收更加优惠。

(二)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情况

中国通过双边互换协议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3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建立了香港、台湾、新加坡、伦敦、卢森堡、德国、法国、多伦多等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

1.香港。香港是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一,早在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关于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合作备忘录》,香港可以进行人民币清算业务,中银香港成为清算行。2004年,香港可以开展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等个人业务,为人民币留存海外开放了窗口。2009-2010年上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渐渐消散,香港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的受益地区。2014年,香港作为第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整体人民币支付量的市场占有率为72.4%。

2.新加坡。2014年,新加坡取代伦敦,成为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中心,更多中国企业利用新加坡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新加坡占整体人民币支付量市场的6.8%。

3.上海。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差不多两年了,上海将成为中国境内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上海自贸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意味着人民币资金进出更加便利,鼓励区内企业在自贸区进行跨境贸易时用人民币结算;未来开放力度如果进一步加大,境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区内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用于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

四、自贸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如何改变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模式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如果国内的进口企业与国外的出口企业进行商务买卖时,需要申请融资(如跨境延期付汇),那么国内的金融机构不能跟国外公司直接开展付汇业务,而需要通过离岸或海外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业务。如图1所示。

离岸或海外金融机构跟国内的进口企业A与国外的出口企业B签署跨境贸易融资合同,受让B享有的对A的应收账款,而后A执行贸易融资的付汇模式有两种。如图2所示。

如果在自贸区建立新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册在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可以跟A和B签署跨境贸易融资合同,根据B为A核定的信用额度,由该自贸区金融机构为A或B提供融资。这样的新模式的形成,不但为国内企业解决了跨境贸易中的融资需求和信用风险担保问题,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图1

图2

图3

五、结论

促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首先需要让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可以融出人民币,获得相应收益,尤其解决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难的问题;其次需要解决的是,让流出境外的人民币可以流通和交易[5]。因此,在人民币尚未完成国际化之前,要努力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顺利进行。

在自贸区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对人民币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结算、计价、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职能的国际化货币也非常重要。从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来看,上海自贸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下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仁伍.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P15~P25.

[2]张琦.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新布局[J].金融贸易,2015年第1期.

[3]宫宇燕.均衡汇率与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屠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1年第12期.

[5]李豫.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上海金融,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高晶(1985.4.16-),女,籍贯天津;三井住友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信审经理助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在读,金融学方向。

注释

①Bloomberg:全球商业、金融信息和财经资讯的领先提供商。

②Credit Suisse: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

篇11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106-07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倡议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了古代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业贸易,而如今再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为了恢复古老丝路的辉煌,更是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重大的发展战略。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沿线的货币流通,与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反过来又促进了区域金融的发展。自2009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推出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全球认可。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统计显示,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市场份额达到217%。中国银行2015年8月的跨境人民币指数(CRI)为321点,较上月上升了42点,创2013年指数以来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跨境和境外支付结算中使用比例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乌鲁木R举行的丝绸之路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在2016年前8个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达8600亿元。种种数据都反映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总体稳步增长态势。

尽管整体走势良好,但是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与美元、日元、欧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与我国经济实力不相吻合。“一带一路”沿线地理跨度大,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差距也大,因此为人民币实现成熟的跨境交易带来了困难。

二、文献综述

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历程的一大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跨境的货币政策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等方向展开。李稻葵(200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从境内、境外市场两方面推进:一方面,境内改善金融机构设置,提高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效率,逐渐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另一方面,境外充分发挥香港发达、现代化的金融优势,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鲁刚(2013)提出,当某种货币的使用者越多,则该种货币的交易成本会越低,其流动性就越强,进而又会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通用的货币就必须克服现有国际货币“货币惯性”的制约。沙文婕(2015)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比几种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进程,指出人民币跨境结算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实力与发展模式,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对内与对外币值稳定。白伟东(2016)指出,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及财政收入可以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产生正向效应,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扩大,但长期来看,这些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及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产生长期的正向影响。陶士贵(2016)认为,利率市场化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条件,人民币的跨境交易也会在无形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两者的关系更大程度是间接地通过利率与汇率来实现。他指出要提高了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相关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实现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这样才能最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林乐芬(2016)指出,温和平稳的通货膨胀、稳定的经济发展、贸易顺差以及初期的对外投资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她还指出,目前急于追求开放、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旦人民币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接受,在没有外部冲击条件下,将可能通过货币惯性因素长期持续下去,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进程中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因素,大都从全球范围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但由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提出不久,并且人民币跨境结算近年来才迅速发展,因此针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较少且较为零散。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现状

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较快,人民币跨境收支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升至236%,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达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国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达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从各方面来看,中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将人民币作为涉外经济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货币。

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而言,境外地域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2013年,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在是香港地区,占比达74%。截至2014年末,有189个国家与我国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与我国的跨境结算量较2013年均有所上升,但总体占比仍然较低,跨境结算不均衡。

图12013年境外主要国家(地区)人民币

结算量份额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根据现有文献研究的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作的分类及沿线国家对中国倡议的回应及其政策意向,将这片广大区域从地理上界定为蒙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和中东欧地区的64个国家(未含中国),如表1所示。结合图1可以看到,沿线64个国家中仅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两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占总体比重较高,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的占比仍很低,一方面可以看出现阶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略显不足,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在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强劲,与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虽然不少石油输出国家的人均收入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其国民收入主要依赖石油出口,因而通常不将其划归到发达国家。由于“一带一路”跨度极大,各个国家在经济水平和对外贸易、投资、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信用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呈现地域性特征,我国要正视沿线国的发展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各种途径深化人民币跨境结算,为未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区域基础。

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

(一) 沿线国经济发展情况

“一带一路”建设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连接在一起,沿线核心区域涵盖亚洲的大部分区域及欧洲、非洲部分区域,共涉及65个国家(含中国),覆盖约44亿人口,2014年经济总量约为23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2%和30%。经济发展、经贸合作潜力都十分巨大,蕴藏着大量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潜在需求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潜力(详见表2)。

相比于大量的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整体GDP总量较低,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电子制造加工等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外,沿线国经济增长大多依托能源原料输出、制造业、外包加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

尽管沿线国家大都富含一定的能源、矿产、农业原材料以及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潜力,但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偏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且一味地依赖能源资源易导致国内环境的破坏和违背当今世界“绿色”的主题,此外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和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例如2014年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增速就因受到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而仅为187%。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

(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贸易合作

2001―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例由165%增至260%。其中出口比例更是几乎翻了一倍,从145%增至272%。这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越来越高。

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贸易总额来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联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西亚、中东19国。这主要是因为与该地区产业、资源的互补性较强,以及文化、地缘的优势导致往来密切。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商品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为主,进口产品以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质为主。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这些国家出口优势行业基本一致,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虽然在加剧,但是中国与其主要的贸易竞争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之间的竞争程度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补性也在逐渐增强,从整体上看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要强于贸易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合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从经常项目来看,中国与沿线国产业、资源互补性强,对沿线国石油、矿产资源进口的需求量大,集中在蒙俄和中亚5国以及西亚、北非地区,中国以建设出口基础设施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 沿线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程度

金融乃经济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水平也将影响一国金融水平的高低。而金融正是“一带一路”所倡导的货币流通的直接载体,因此无论从金融,还是经济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国家发展水平不同,都会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程度。

总的来看,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56家一级分支机构。其中,子行16家,分行32家,代表8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呈现出以下两大特征:从机构设立而言,五大行仍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已初具规模。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资银行在俄罗斯、东南亚和西亚国家设点相对较多,在中亚、南亚、中东欧、独联体其他国家中的6国等地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末,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6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7家子行、18家分行以及42家代表处。从分支机构来看,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在华业务活动最为活跃,南亚国家次之。新加坡、俄罗斯、泰国、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较多。蒙古国、俄罗斯、中亚以及西亚、北非国家的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形式以代表处为主。与此同时,目前银监会已与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谅解备忘录)或合作换文。“一带一路”沿线国除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以外,整体金融水平、金融的广度与深度都较为欠发达,这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带来不利的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金融市场空间广阔。

(四) 国家信用水平

根据中诚信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可以发现沿线国的信用呈现以下特征:1信用级差跨度大。主要欧元区国家(除希腊信用为CCC,展望负面)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信用级别普遍较高。部分中亚和东盟国家凭借丰富的资源及相对成熟的经济财政体系,信用级别较高。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大多数国家,由于内部面临政治稳定及经济转型的压力,外部面临经济再平衡和资本外逃的风险,信用水平表现相对较弱。2部分国家信用评级中次级因素评分差异明显,其中部分国家政治及违约风险相对突出。欧洲国家经济风险较低,但财政风险相对突出。中亚、东盟等国财政风险较低,但经济及债务风险两极分化严重。除荷兰等欧洲四国及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个别国家外,整体沿线国家政治风险都较为突出。3部分沿线国家存在级别下调风险。总体来看,欧元区内部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尤其是希腊面临严峻的财政和债务局面,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信用水平的低下会恶化国内投资的预期,沿线国由于信用风险而难以获得融资也将进一步降低信用。投融资的不活跃必将影响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量。

(五) 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 年7 月21 日,我国开始采用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也逐渐增大。2012 年4 月16 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浮动幅度由05%扩大为1%,2014 年3 月17 日,此交易浮动幅度又由1%扩大为2%。进入2015 年,随着欧洲等重要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包括欧元、日元在内的大部分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出现大幅贬值的态势,虽然因为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小幅贬值,但是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实际上却是升值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的汇率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升值。随着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我国出口商的价格比较优势逐渐削弱,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受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阻碍。

(六) 沿线直接投资格局

截至2013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高达720 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总存量的11%左右,远高于2003年的4%(见表4)。10年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1%,超过了同期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增速。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其中,2013年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规模最大,OFDI达727 亿美元,存量达到3567 亿美元,均占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流量、存量总量的一半以上。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增长最快,2003―2013年期间的OFDI年均增速高达69%,远高于对其他地区的年均增速。相比之下,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最少,截至2013年末仅16亿美元。从国家尺度上看,中国OFDI集中在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和俄罗斯。自2007 年以来,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OFDI流量和存量占比最高的国家,我国主要投资领域涉及批发零售贸易、物流运输、金融和餐饮服务等。这不仅是因为新加坡集工业、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为一体,还因为其政治稳定、市场有效性强,同时与中国文化相近。

整体而言,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呈上升的乐观趋势,但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且沿线国在我国的直接投资量较低,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区域化发展。且投资项目多集中于能源资源开采、加工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过剩产能的转移和国内资源的补充,但是由于这些产业相对的经济附加值不高,投资报酬率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因此也遏制了投融资,降低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需求。

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贸易需求萎缩,对外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降低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与之相伴的是国内民众大量采购海外产品,进行海外旅游。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短期需求的匮乏,而在中长期有效供给的缺失,必须从供给端刺激经济增长。外部需求萎缩,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莸闹匾战略,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围绕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愈演愈烈,从提升产品内在质量来开拓新一轮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外部需求萎缩,将降低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水平、金融市场欠发达,中国与沿线国的金融合作程度也相对较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该国货币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我国“走出去”的中资银行数量较少,且大多是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广度较小,市场价格难以真实反映当前的供求情况以及未来的走势预期;另一方面,本国金融市场也不成熟,深度不足,提供的金融服务类型不足以满足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需求。

(三)美元、欧元作为主流货币占据了跨境结算和计价货币的主要分额,货币惯性大,阻碍人民币跨境结算

美元和欧元是全球各国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无论是结算还是计价都具有绝对优势,美元和欧元有着完善、便捷的操作模式和结算网络,各国、各地区在对外贸易中已经形成了使用美元、欧元的惯性。此外,美国、欧洲高度发达、交易频繁的金融市场有着丰富的风险控制和投融资手段。货币持有者会因为美元、欧元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持有风险较低而积极持币。相应的,美国、欧盟必然会因为人民币等货币动摇了其货币的霸权地位而采取各类遏制措施,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四)对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发展不均衡、投资领域单一,投资产业链短,且投资摩擦大,在东道国负面影响相对较多

从投资目的地看,中国OFDI项目过度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领域,而高端制造业、科技研发等中高端领域少。由于中国对外投资多旨在满足本国生产对资源的需求,而未充分考虑和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不够重视沿线国对实现本国经济可持续多元化发展的诉求,在外媒的渲染下产生了负面影响。

六、对策建议

篇12

如何让流出去的人民币流回来,成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专家近日表示,据有关方面调查,在国内企业中,跨境结算方面人民币有望超过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结算货币。不过,人民币跨境结算被广泛关注接收之后,随之而来的逆差问题也浮出水面。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规模达2806.8亿元,呈现“进口大,出口小”的失衡状态。专家建议,应推动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为境外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民币,同时,拓宽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提高其收益率。只有让人民币“转”起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广才可持续。

“进口大,出口小”造成巨额逆差

自2009年7月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速度出人意料。去年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约5 000亿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量的2%。

而2011年前4个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5 300亿;贸易结算量已占同期贸易总量的7%左右。

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扩大到20个省(市、自治区),并且有望在年内扩大至全国范围。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日前表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将进一步扩大,今年中国8%的对外贸易可能会以人民币结算。他提到,人民币在进口贸易中的使用比出口贸易更加普遍。

央行一季度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人民币结算出现的逆差。根据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2011年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达3 603.2亿元。同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规模达2 806.8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逆差的出现,意味着境内进口企业对外支付大量人民币的同时,境内出口企业仍在收取大量外汇,这将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是造成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阎小娜表示,人民币每年有4%~5%的收益率,境外居民和企业愿意持有人民币。另外,由于境外进口商对人民币支付不熟悉,或者受到换汇、存量等方面的限制,不愿意使用人民币支付。

“出口小”原因:金融服务跟不上

境外客户获得人民币渠道有限、获得人民币成本高,是造成“出口小”的直接原因。

郭田勇指出,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在144个国家布局,但银行只在50多个国家布点,这显然是不相匹配的。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境外企业人民币贷款和融资方面的服务,降低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支付的成本。

篇13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93-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稳步持续走强,人民币逐步受到周边国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计价结算货币的重要作用。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至此,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周边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投资情况和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这样就越来越突显出了人民币结算为支付手段的重要性。由此一来,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来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呼声越来越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外汇风险更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我国拥有着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随着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在此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变得势在必行,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将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适时启动对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维护与我国贸易规模相适应的人民币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现状

(一)规模分析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行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业务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9年7月试点开始直到当年年末,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量仅为 35.8亿元。2010 年试点地区和业务范围均有所扩展,全年结算总量达到 5 063.4亿元,收付比为1∶5.5。2011年结算地区扩展至全国,全年累计结算量为2.08万亿元,为2010年结算量的4.1倍;同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也开始启动,全年结算总额1 108.7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 907.2亿元,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 201.5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平衡状况显著改善。全年收付比上升至1∶1.7。

2012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展至所有境内企业,全年贸易结算量达到2.94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量 2.06万亿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量8 764.5亿元,明显地看出,货物贸易仍是主要的结算项目;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30万亿元,实付1.57万亿元,净流出2 691.7亿元,收付比上升至1∶1.2。同年直接投资业务结算量达到2 840.2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结算总额2 5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5%,对外直接投资结算总额30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1%。

2013年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持续迅猛增长,全年贸易结算量为4.63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57.5%,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量3.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6%,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量1.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7%,至此可以看出,服务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量的比重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实收1.88万亿元,实付2.75万亿元,收付比为1∶1.46。同年直接投资业务结算量达到5 337.4亿元,比上年增长87.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结算总额4 481.3亿元,同比增长76.7%,对外直接投资结算总额856.1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2%。

2014年,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较为平稳。初步统计,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6.55 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为5.9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为0.65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2.73万亿元,实付3.82万亿元,收付比为 1∶1.4。直接投资方面,2014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金额1.05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为1 865.6亿元,同比增长118%;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为8 620.2亿元,同比增长92%。

上述数据统计反映到图表中(如图1所示)。

(二)结构分析

根据结构的分析,2014年以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的累计贸易有10.98万亿元,并且货物贸易所占比例高达到68.22%;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性项目结算额为3.14万亿元,占比仅为19.49%。跨境直接方面,总投资为19 786.3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 558.7亿元,占10.29%,对外直接投资3 227.6亿元,占2%。也就是说,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以贸易为主,其占比达到87.71 %,直接投资占 12.29%(见图2)。

综上,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大部分是由贸易产生的,其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份额的就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直接投资所占份额相对较少。87.71 %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远超过跨境直接投资的规模。这一现象表明,我国人民币在境外流通和流动的主要动力是贸易需求。从贸易的类型上观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68.22%的结算量均来自货物贸易,是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的3倍多;在跨境的直接投资中,外商的直接投资也比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量大5倍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严重不平衡,同时更说明了,人民币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完全经过资本账户走出国际,其规模有待发展。

三、总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弊端日益显现,各国对外汇及结算体系的担忧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为了避免外汇风险以及相应其他国家的呼声,我国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启了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自2009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以来,相关业务迅猛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外贸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降低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提高了金融监管风险,这对于我国尚未成熟的金融行业来说,着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速度迅猛,但发展时间不长,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随着我国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各国政府间双边货币合作的持续加深,也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条件。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推行六年来,逐步得到了全球市场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有关学者认为,在未来十五至二十 年内,人民币将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结算、支付、交易和储备货币之一,我们期待这个时刻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Bacchetta,Philippe and Eric van Wincoop.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295-319.

[2] Shabtai,Donnenfeld and Alfred Haug.Currency Invoic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332-345.

[3] Shin-ichi,Fukuda and Masanori Ono.On the Determinants of Exporters’ Currency pricing:History vs.Expectation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20):550-568.

[4] 黄泽民.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融资,2009,(5):33-34.

[5] 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113-119.

[6] 梅新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的产生与化解[J].中国金融,2011,(21):63-65.

[7] 刘艳.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J].南方金融,2010,(2):50-52.

[8] 赵越.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运行机制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50-56.

[9] 周先平.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5):34-37.

[10] 尹继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2,(5):20-26.

篇14

【关键词】个人业务;跨境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

自2009年7月试点正式启动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政府与监管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仅2012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与此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正在逐渐突破机构主体的局限转而向个人主体延伸。允许个人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面向境内外积极、有序地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到个人领域的呼声逐渐高涨。

一、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必要性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稳步推进,业务主体必然由对公扩大为公私并举,这是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应运而生。

(一)可以满足境内个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防范汇率风险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个人对外经济交往愈发频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及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当前的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因此,境内个人出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成本的需要,具有潜在的以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结算手段的强烈意愿。

(二)有利于缓解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流动性输入问题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在进口结算币种选择上的优势和在出口结算币种选择上的劣势,使得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结构性逆差问题。这种结构性逆差使得央行外汇占款大幅上升,从而产生流动性输入问题,短期内要从根本上完全打破这种传统的货币结算体系的难度非常大。通过进一步允许个人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开展,将提高出口项下人民币的流入比例,缓解跨境人民币流动性输入问题。

(三)有助于进一步拓宽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的渠道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境外人民币存量也随之快速增长,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在消费、交易和投资等方面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因此,有必要考虑将跨境人民币业务主体在横向由机构向个人延伸,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加,提高跨境人民币流动的次数和频率,促进跨境人民币有序流动。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人民币流出和回笼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从而全面推动人民币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步伐。

二、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可行性

当前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稳定的阶段,而此刻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正好可以“享受”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也使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象和范围更加趋于完整。

(一)香港、澳门地区个人项下跨境人民币清算实践已积累大量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03年11月9日及2004年8月4日宣布为香港、澳门地区的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这不仅支持了港澳银行人民币业务的顺利推出,也为境外的人民币流入个人账户提供了法律依据。到目前为止,港澳地区的个人人民币业务已开展了近十年,这将为即将开展的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二)对公领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初步取得较大成效

目前,所有进口企业均可在进口、服务贸易经常项目下、境外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的工具,其他资本项目下的业务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时实行逐笔审批,对公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而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操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业务背景的真实性审核这一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民银行先后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都为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奠定了制度和机制保证,者都将为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开展个人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当前,在人民币跨境清算上存在两种模式: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开发了人民币跨境收付管理信息系统(RCPMIS系统),将连接境内外直接参与者,处理各类跨境支付业务。该系统的建立将为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业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只要在系统中增加对个人跨境人民币收付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功能,与境外机构联通就可开展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并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各个主要时区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以及相关的监管需要,提高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安全性和效率。

三、完善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对于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仍须秉承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合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完善制度缺失,严格真实性审核,加强风险防范,顺应市场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便利个人跨境支付结算业务。

首先,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加强个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其次,任归属,建立健全个人人民币跨境交易业务的惩处机制。再次,实现信息共享,强化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随着清算系统的逐步改善、法律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处理,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必将迈开坚实的步伐顺流前进。这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然有助于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和利益博弈中占据有力地位。

参考文献:

[1]韩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及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1(8).

[2]李东荣.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J].中国金融,2012(3).

[3]李建军,宗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思考和建议[J].国际贸易,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