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范文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 物联网 军需装备 技术保障

"物联网"作为一次新的技术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实质就是互联网和传感网的延伸和融合,即利用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当前,在军需装备快速发展的同时,军需装备的技术保障存在着诸多难题,如技术状态感知性差、信息传输不畅、故障诊断不准确、技术指导不足、零配件配送能力低等,严重影响了军需装备发挥应有的保障功能。在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技术、传感网络技术、专家平台技术等能够提高军需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解决当前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中的难题。

一、运用先进感知技术,快速感知军需装备技术状态

装备故障是装备技术状态发生变化超出正常阈值时的现象。如能实时了解装备的技术状态,可及时感知和控制装备技术状态的变化,有效防止故障的发生。军需装备日趋先进复杂,对其技术状态进行感知仅依靠技术保障人员的经验无法做到及时准确,必须借助先进技术和装备。

运用先进感知技术,能够快速感知军需装备技术状态。感知技术是应用无线射频、无线传感网、传感器或摄像头、红外等传感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和身份识别的技术。军需装备中应用先进感知技术能够实时获取装备技术数据,感知装备技术状态。在饮食装备中嵌入多种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能获取装备各单元部件相关参数,并对某些关键参数的静态和动态属性进行判断和处理。传感器获取装备的状态参数包括当前状态下饮食装备水、电、油、信息等各个模块的状况以及速度、油量和制动等参数,也包括外部环境的温度、湿度、风力、光强、空气状况等参数,获取的数据经过处理器处理后在相关显示平台进行显示以供技术人员判断装备的技术状态和环境对装备的影响。处理器通过对装备关键部位实时状态数据和其合理区域值进行比对判断该部位是否正常,不正常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对装备的累计使用时间、累计磨损程度、各单元器件的寿命状态进行计算判断装备现时条件下的保障能力。

二、运用传感网络技术,实时传输军需装备技术信息

运用先进传感网络技术,可实时传输军需装备技术信息。物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不同于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它克服了互联网的诸多弊端,适应物联网通信要求,具有兼容性、自适应性、简单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在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中应用传感网络通信技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快捷传送,有助于及时高效地进行技术保障和使用决策。在头盔和防弹衣等单兵防护装具中嵌入传感器,实时获取防护装具的状态指数,并应用ZigBee、蓝牙、蜂窝移动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建立快速稳定的无线传感网,在士兵受到攻击后,无线传感网通过相关协议和网络连接将传感终端获取的装具损坏部位、程度等信息实时发送到后方保障单位,以便保障人员判断士兵的伤情;在大型军需装备上安装智能化的信息传输终端,通过传输协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将军需装备技术信息传输到专用网络或互联网络,实现军需装备技术信息的实时传输,为技术保障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运用专家平台技术,准确诊断军需装备技术故障

物联网平台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交互和处理,保障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基于物联网平台技术建立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平台,对于军需装备故障的准确诊断和技术的远程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平台也就是军需装备技术保障资源的"云"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军需装备生产厂家、厂家维修点分布、装备基础信息、基地维修机构、专家、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交互式电子手册、维修案例和计量检测资料等所有保障资源。数据库以云计算强大的处理和存储能力作为支撑,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和实时更新,能为军需装备提供智能化的诊断信息和维修方案。当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不能诊断故障时,可以将装备故障时的技术参数传输到专家平台,专家平台内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交互式电子手册、维修案例等组成的自动化诊断模块进行自动化的诊断并将结果回馈给技术保障人员。当专家平台自动化诊断模块无法诊断时,由专家进行诊断,即通过远程的实时声像网络通讯,将装备实时状态数据传送到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专家的面前,由技术专家在实时网络面前直观、及时地为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提供优质的联络和服务指导。在需要的情况下,技术专家还可将必要的诊断设备通过远程通讯接IN与用户设备相连,以实现及时的故障诊断和排除。

四、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实施军需装备远程技术指导

技术指导和培训是提高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军需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军需装备列装但未列编,没有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的现状来说,技术指导和培训尤为重要。

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实施军需装备技术保障的远程指导和培训。物联网应用先进的36、4G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能很好解决数据流量大的难题。在军需装备技术培训和指导中应用先进远程网络,能很好的实现直观化、实时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运用先进远程网络进行军需装备技术保障的远程指导和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远程的实时声像网络通讯,由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在实时网络面前直观、及时地为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提供优质的培训和指导,也可发送以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为主的教学资料供技术保障人员自学;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远程网络并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由军需装备技术专家进行讲解和指导,技术保障人员能进行直观化的感受和学习;第三个层次是运用远程网络和智能控制技术,建立智能化的军需装备教学模型,由专家对教学模型进行远程控制,演示技术保障指导和培训的内容,实现"手把手"教学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五、运用传感识别技术,精确配送军需装备零配件

零配件是装备技术保障的重要资源,其配送效果直接影响装备技术保障的效能。军需装备技术保障所需的零配件种类繁多,标准不一,管理非常困难。加之配送基地对部队的需求信息感知滞后,零配件配送难以做到及时精确。

应用传感识别技术,精确高效配送军需装备零配件。传感识别技术是应用传感器、无线射频和网络传输等技术,实现物体信息的感知和传输的技术。在军需装备零配件的配送中应用传感识别技术能实现对配送各个环节的可视化管理,提高军需装备零配件的配送能力。零配件出入库时,在仓库托盘和包装箱上贴上射频识别标签,标签上详细记录零配件的相关信息,利用出入库口处安放的读写器可以远距离、动态地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记录所有零配件的相关信息并在管理平台进行显示。配送前,基于先进感知技术的传感网络能实时地将前方军需装备的状态和部队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信息管理平台,平台通过先进的计算技术和专家的经验,准确预测部队需求。配送基地根据预测的部队需求,预置合理的零配件和调配适当的运力,使前置时间和配送时间更短,反应更快。在对指定零配件进行寻找时,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输入该零配件编码,由于每个编码对应着惟一的零配件,可以很快知道每件零配件的精确位置,缩短零配件的寻找时问。在配送途中,车上安装的传感器及时感知零配件的动态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对零配件进行精确定位,从而对配送过程中零配件的种类、数量和位置进行全程跟踪,掌控零配件的接收、运输、前送等情况,实现零配件配送的及时高效。

参考文献:

[1]韩越、李远星、姚遵恩:《基于物联网的军事物流配送问题初探》,载《后勤科技装备》,2011(2)。

[2]任杰、王强、翟俊伟:《物联网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研究》,载《物流科技》,2011(11)。

篇2

(一)发展网络保险是顺应世界保险业发展潮流的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电子商务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极为迅速。据统计,美国网上保险费早在1997年就高达3.9亿美元,而2001年,约有11亿美元的保险费是通过网络保险获得。2005年,英国约有20%的保险将在互联网上销售。日本已出现首家完全通过互联网推销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及资产管理集团之一的法国安盛集团,早在1996年就试行了网上直销。目前,这个集团约有8%的新单业务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可以说,网络保险正以其完备的信息,简便的购买方式和快捷的速度成为保险销售的发展方向。我国如不顺应世界保险业的这一发展潮流,在网络保险方面必将面临国外保险公司的强烈挑战。

(二)发展网络保险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加入WTO后,外国保险公司必然会抢占我国保险市场,造成我国保险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为了避免外资保险公司过多地挤占我国保险市场,我国保险公司应马上进行策略投资和系统投资,实行交互式的顾客投保服务,有效运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开发多种附加服务,扩大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树立名牌形象,同时注意保证网站安全,保护顾客资料数据,做好与外资保险公司抗衡的准备。

(三)发展网络保险是完善我国保险推销体系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一直以保险人作为保险推销体系的主体重点发展,在寿险推销方面形成了以寿险营销员为主体的寿险营销体系。实践证明,这种营销机制对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因缺乏与保险公司的直接交流,就会导致营销人员为急于获取保单而一味夸大投保的益处,隐瞒不足之处,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道德风险,为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而且,保险营销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又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的业务风险。此外,现有营销机制还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据调查,为整理繁多的客户信息,保险销售员经常雇佣私人秘书,但即便如此,还是常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影响保险公司的信誉。发展网络保险,则可以以快速方便的信息传递、周到细致的客户服务,为公众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保险购买渠道,弥补现有销售渠道的缺点。

(四)发展网络保险是提高保险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需要

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保险业持续、快速和高质量发展的“法宝”。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对保险企业管理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导致保险企业管理跨度加大,基层公司与决策层的联系更加紧密,中间管理层的作用逐步减弱,决策指挥链尽可能缩短,有利于克服层次重叠、冗员多、运转慢、决策效率低下等弊端。其次,内部文档、数据处理电子化,使文件发送、存储查询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第三,利用网络方便、迅速、全面地收集各种资料,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各区域人员保持联系,共同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第四,利用网络,保险公司可以在培训员工、公司内部信息,与保险中介人、商业伙伴、保险监管机构进行联络等诸多方面节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第五,在偿付能力方面,国家可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对保险企业的有效监管,保险企业也可以保持对自身偿付能力的管理。因此,发展网络保险,不仅可以实现保险营销方式的创新,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网络保险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我国保险网站大致分为三大类:(1)保险公司自建网站,主要推销自家险种,如平安的PAl8、泰康在线等;(2)独立保险网站,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但也提供保险服务,如易保、Orisk等;(3)就是中国保险网一类的保险信息网站,往往被视为业内人士的BBS.

尽管如此,网络保险在我国还只能算新生事物。(1)多数保险公司对网络保险的认识是处于试用阶段,真正开展网络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较少。虽说我国的保险网站早在1997年就出现,但其主要功能一直局限于保险咨询、险种浏览、投保意向、网上投诉报案、调查市场需求、管理客户资料和设计保险方案等。(2)网络保险业务内容单一,缺乏线上互动。在网络销售方面,还处于最初的静态信息给予阶段,很少有保险公司进行网络直销。在客户服务方面,也仅仅处于服务信息提供阶段。(3)网络保险客户较少。相当一些人因收入水平低而无条件上网,直接影响网络保险需求。(4)网络保险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网络系统是网络保险的依托,任何有关网络系统不安全的因素都可能造成信息资料的失真和丢失,影响网络的安全运行。此外,在缺乏丰富的保户资料而保险公司与保户又不是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网络保险很容易带来道德风险。

我国网络保险发展之所以如此缓慢,主要因为:

(一)网络保险进入实务操作所需具备的物质条件还不成熟

网上保险的简单销售流程是:客户在网上填写投保单,通过网络传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实时或延时核保后,以电子邮件或电话形式向客户确认,客户正式签名后,合同成立;客户通过电子银行转账或信用卡支付,保单正式生效。从以上流程中发现,我们至少有三方面的不成熟:(1)在线核保。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有较为详细的核保标准和核保要求,包括核保标的金额、核保标的范围和核保险种等有关内容。对风险较大、技术含量较高、保险金额较大的标的要求做到现场查勘,而这些都是在线核保所不具备的;(2)电子签名。由于我国还没有电子签名的相关立法,通过数字签名在线签订的保险公司并不具有法律效力。(3)网上支付。由于信用卡使用不普及,且只有牡丹卡、龙卡、长城卡等少数几种卡可以选择,所以网上支付也是保险上网的瓶颈之一。

(二)现有的网民结构和互联网的被动性不利于发展网络保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截至2000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2250万名网民中,18岁以下的占到14.93%(2001年为15.3%),18到24岁的占到41.18%(2001年为36.2%),25到30岁的占到18.84%(2001年为16.3%)。从网民的个人月收入情况看,1500元以下的占到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个人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仅占网民人数的6.87%.网络保险的客户是在线网民,而国内目前的互联网用户结构显然不利于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此外,人们通常认为保险产品是卖出去的而不是客户主动购买的。也就是说,保单的销售是出于保险营销人员的动机而不是客户的动机。而互联网通常是一种被动的销售媒介,保险公司主要依赖它开发潜在客户群。

(三)保险产品供给不足是发展网络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

评估、确定、付款都不麻烦,只要将保单e化,就完全可以在线上操作的险种是网络保险的适宜险种。目前,国内保险产品种类不够丰富,除了旅游险、定期寿险、机动车保险这类金额小、手续简单、要求及时、需求量大少数险种外,适合网络保险的产品还不多,不能满足网络保险的发展需求。另外,保险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当前网络保险发展的突出瓶颈。据调查,投保人希望自己的熟人、朋友详尽解答疑难问题。而就算网络无所不能,也不能切实解决消费者遇到的这一难题。

(四)信息风险如何评估是保险业在线服务发展的瓶颈

如实告知是现行保险法对保险人规定的法定义务。在实践中,这一义务通常是由保险人通过详尽回答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咨询这一方式来履行的。但在网上进行的交易将使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间的沟通受到相当限制。而如果保险人未能全面履行告知义务,根据现行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在出现因对保险合同的条款解释产生纠纷时,保险人就有可能在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由于我国在保险标的评估、保险事故的认定等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防范网上交易中的恶意索赔和欺诈,更是我国保险人应该研究的新课题。

(五)我国互联网业务配套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健全

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首次涉及了电子文件定义和相关内容。但若干实务环节仍有待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的规范、定义和解释。例如如何认定电子保险合同的效力、如何将电子保险合同作为证据进行保全、如何确定电子保险合同的地域管辖等。可以说,互联网立法滞后,是保险网站业务拓展的重大障碍。

三、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着眼未来,制定保险网络营销管理规划

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据的先进的保险网络营销技术,必将成为保险公司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各保险机构可根据我国网络保险的发展状况,结合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组织人员,拿出资金,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保险网络营销管理规划,进行网络保险客户的调查与跟踪,以确定市场定位并进行方案设计。要推进以客户为导向的网络保险战略,推行对客户的高附加值个性化的保险服务,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客户。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加强网络保险所需的网络化建设

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提高保险公司网络化水平。对于发展网络保险所需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抗通信业务技术和数字签名等关键技术,要组织力量艰苦攻关,以满足网络保险的发展需要。为此,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财税政策的扶持。国家网络技术支持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及各保险公司要通力合作,确保网络保险的交易安全和无故障运行。另外,在网站布局上,要建立网络保险“一条街”,设置可供网民比较的险种“柜台”,以产生网络保险的“共生效应”。否则,将很难进行保险产品的比较选择,不能达到网络保险的预期目的。

(三)加强立法工作,为网络保险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完善的法律是网络保险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满足网络保险的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法规,为网络保险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行业协会也要制定网络保险管理办法,解决网上安全支付、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等有关技术难题。

(四)开发人才资源,做好网络保险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网络保险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网络技术,又要精通保险理论与实务。既要熟悉网络操作也要胜任网络安全管理。因此,为满足网络保险的人才需求,各有关大专院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加强网络保险人才的培养。保险公司也要加强员工网络技术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跟上网络保险的发展步伐,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潘文。网络保险——未来中国保险业不可忽视的发展空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3):73~75.

[2]王辉。发展网络保险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新商机[J].龙岩师专学报,2001,(2):19~20.

[3]张金林。网络保险:机遇、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1,(9):69~73.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高校加快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的速度,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力度。传统高校创新教育以讲解创新发展理论知识与传授创新方法为主,教育形式的雷同性与教育内容的枯燥性加剧了创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因此,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新颖有趣性与科学高效性,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创新教学环节与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化教学资源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并不统一明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则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泛指所有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侧重于新研发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理论特点较为明显,从教学规律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呈现形式灵活、非线性网络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相一致,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线性结构的缺陷与漏洞。从教学模式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时空穿越性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容量以及形象生动性的特点。从教学手段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单一图文形式到图文并茂音像教材的转变,打造网络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发展性,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与效果。

2.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教育、渗透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发现教育等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能力则是指锻炼学生创造想象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创新人格则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受挫与抗压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则需要老师创设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与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来认知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思维开阔能力,从而推动了创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机制并不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地增加现代教育设备采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费用,及时更换淘汰陈旧落后的教育实施,打造多媒体学习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舒适现代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氛围的趣味性,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但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使用范围相对落后,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重视,对申请使用流程频率也较高,加剧了现代教育中心的负担,无形之中限制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资源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是影响甚至决定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部分老师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存在怀疑或抵触情绪,拒绝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缺乏对现代教育设备以及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增加了创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难度,造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使用频率较低等,这些都降低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

三、提高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措施

1.凸显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创新知识学习诉求以及兴趣爱好等来编辑制作画面真实生动、颜色艳丽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大学生学习创新教育知识技能的兴趣,充分利用大学生视觉与听觉功能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引导大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大学生群体内部知识信息传播速度。结合大学生创新知识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坚持图文并茂、形象有趣与可视可听的基本原则,实现重点知识的简单化,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感知力。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创新教育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等,从线上创新教育平台上下载不同格式与不同内容的教学资料,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其创新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积极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扩大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其创新教育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

2.提高创新教育教训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全面分析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在结合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主动利用现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方法的数字性与信息性,拓宽老师教学环节创新空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专门网络平台等获得更丰富、更先进的教学素材,也可以用专门的编辑软件将所有的教学素材重新进行梳理并编辑制作成富有节奏感与主题性的教学课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音频、视频、PPT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料,更可以打造创新教育线上教学平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与检查课后作业,提高创新教育教学效率,引导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互动与自主学习,促使其利用线上试题来测试自己创新知识水平,实现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与网络运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3.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力度。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老师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招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培训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招聘创新教育专职老师,避免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对教师的招聘标准,尽量招聘具有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了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教师工作量、教育成绩与其工资待遇相挂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教师学习掌握最新创新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实现了教师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技巧,促使教师转变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错误观念,促使其主动扩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活动中的使用范围,有效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例如,教师应学习掌握投影机、功能音响的使用技能,避免因使用方法错误而损坏投影机或功能音响,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来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处理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当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教师会上报设备检修部门进行维修,检修人员在根据其时间安排维修多媒体设备,而不能立即维修,降低了老师多媒体设备使用效果,甚至给老师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学习掌握更多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及时解决一些较小的设备故障,根据自身教学需求来调整设备功能,如降低音响外放声音,降低音响啸叫产生概率。这有效降低了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保证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应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与课时数量设定其多功能教室使用频率,通过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际使用情况,提高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建立多功能教室。高校应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重视度,适当的增加多功能教室等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购买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校内网络设施,聘请专门人员管理多功能教育与检修多媒体设备,提前购买多媒体设备的配件。根据专业性质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针对性与独特性,比如,配备麦克风、电子笔等设备。另外,高校还应完善多功能教室使用与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要经常巡查教室内设备的性能与数量,防止设备丢失,检查线路,避免因电路异常引起火灾,每天检查多媒体控制室内服务器等24小时不断电设备的工作情况,查看多媒体控制室内为机器设备降温的空调的运行情况,确保每天正常运行,严禁在多功能教室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大功率电气设备,对于因工作失误而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要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