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考研范文

音乐教育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音乐教育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音乐教育考研

篇1

关键词:高考;音乐教育;调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27-01

一、调研活动概况

调研的内容主要有:1、音乐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2、音乐高考生对音乐教学的接受能力,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

笔者选择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全日制高中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一所农村普通高中,一所城镇普通高中和一所省级示范高级中学。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现场听课和交流访谈的形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高考成为“工具”——音乐高考现状

音乐教学一直以来都以丰富学校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陶冶情操为目的。近几年来各高校的艺术院系不断扩招,广大喜爱音乐的学生有了进一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高考前的音乐教育主要考察学生的音乐的基本掌握能力,其中包括声乐(发声技巧),听音(听力),视唱(识谱和音准)和乐器的演奏。

许多艺术考生和家长对音乐高考的理解上存在误区,在他们眼中的艺术高考都是为在班级中学习成绩排在后几名的学生准备的。认为音乐高考就是弹弹琴唱唱歌,就能考上大学。不仅仅是艺术考生和家长,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硬性的要求“每个应届班的学习成绩的后30名的都要去学习美术,音乐,健美操,影视评论,体育……以便参加艺术类的高考。”临沂一中的这种做法就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和社会的广泛评论。在我们和高中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文化课的学习是主要任务,音乐学习只是文化课不优秀的学生才参加的。然而,真正为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音乐梦想而进行音乐学习的考生实为少数。

(二)音乐教材的选用

调查发现,各校在音乐教材的选用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其一,没有固定声乐教材,在乐理和视唱的练习上运用统一的集体订购的方式获取教材。甚至个别学校不考虑教学条件,不明了音乐学习的结构为每个学生订有三本或更多的音乐教材。其二,教材运用不充分,教师对教材的结构把握不到位,在教材进度上不适当。音乐教师的求新意识弱,每届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无太大变化。

(三)教学内容的刻板严肃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学习音乐本应该是快乐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音乐课堂需要严肃,更需要的是活泼。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其它知识的掌握还具有一定的区别。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音乐课堂是开放性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仍有部分的音乐课堂,气氛严肃,过分认真。不能让学生在知识面前真正的敞开心扉,无所忌惮。紧张的心态是音乐学习的大敌。在我们去现场听课的时候,音乐老师的提问,往往让教室里鸦雀无声,被提问到的学生回答问题总是颤颤巍巍。这样以来,学生是很难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接受知识,所以掌握知识的速度就会慢起来。老师的教学效果固然是事倍功半。在教学当中,教师除了认真、灵活地教授知识外,还要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体会这些问题,并能及时地解释和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时一个知识点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练习,音乐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一丁点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音乐教师善于使用鼓励教学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声乐才有兴趣、有信心,才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进步。

三、高考音乐教育现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生源质量下降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高等音乐院校和普通音乐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的增加,一些专业素质或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也理所当然地步入了高等音乐专业队伍,这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也较差,对音乐的感觉以及理解能力方面相对欠缺,这就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以往的艺术类专业,由于对专业上的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花的时间较多,下的工夫较深,相对在文化课的学习上用的时间较少,因此文化程度较差,考虑到这点,国家教委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目的是让专业水平较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类高校。如今,“艺考”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艺术类的分数线也在不断下降,相应的考生进校的机率也在大大的增加,这也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的文化水平大大的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师音乐院校就成了“低分考生的收留所”,这类文化课较差的学生,经过两个月的突击,就能轻易的考上高师音乐院校,因此,许多考生和家长都把音乐高考作为是他们考上大学的捷径。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对音乐知识的敏感度也相对很低。这类音乐考生完成学业以后,大多从事音乐教学,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员。

(二)生源的不断扩大,给音乐教师带来巨大压力

自从高考捷径被人津津乐道以来,音乐考生如一股股浪潮涌入音乐院校的校门。这无疑给专业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学生数量的增加必须带来了教师资源的共享。过去的几年中,一位声乐老师门下有两名音乐学生,目前音乐老师普遍有七八名音乐学生。有的学校甚至一个音乐班级有二十几个学生,音乐课全全有两个音乐老师代课。这样以来,有的教师把重放在教研上,就会相应地忽视教学,对教学的马马虎虎,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老师则是注重教学而忽视了教研。

(三)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在我们的音乐调研中,深刻感受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音乐学科的教学别是声乐课堂的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这就更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四、解决办法

(一)慎重选择专业,不盲目,不盲从

高考音乐已经不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所出现的弊端和尴尬也在逐步体现,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试图走上这条道路,面对这些,我认为,家长和学生更应该冷静下来好好的想想,这样高额的付出能否换回那份期待已久却并不确定的高额回报。一些仍瞄准了这条“捷径”的家长和学校切不可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应该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而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负责,认真地思考艺术学习对于自己的价值,拿捏权衡之后,方可做出决定,莫把 “艺考”视作高考的工具,为图一时的所谓捷径,而拿自己的青春去搏一份莫须有的短暂喜悦。

(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在这个百花齐放,白鸟争鸣的社会大背景中,教育不得不要求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因为有个性差别所以要因材施教。在音乐教学中更要做到因材施教。

具体来说因材施教是了解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引导与教授。因材施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下两点要求:

1、音乐教师要树立多元化人才的评价标准

艺术没有错与对,美的事物也是千差万别。音乐老师不能因为喜欢的声音来随意的改变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以统一的声音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有些老师更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求自己的学生模仿自己的声音,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每个人的歌唱器官不同,嗓音条件不同,本来就不可能发出一样的声音。当然这也要求学生不要刻意模仿老师的声音。在声乐教学中“千人一声”的现象已不少见。音乐老师要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培养,每个声音都会是美的美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2、发现学生的发光点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发光点,从学生的发光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有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育 音乐教师 学校 学生

近年来,我国高中音乐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音乐教育事业呈现一派生机,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连最基础的音乐教育都无法得以开展。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高中音乐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摆在首位,音乐课形同虚设,很少有人真正关心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适应新时代、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而更好地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思考。

一、从音乐教师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目前高中音乐教师大都毕业于各音乐大中专院校,在学校接受的都是正规的音乐专业培训,而对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接触和研究不多,在教学经验方面简直是从零开始。一旦走上音乐讲台,就只能用在学校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掌握的技能训练方法来应付课堂,有的会唱歌不会弹琴有的会弹琴不会跳舞,等等,试想这样的师资如何能适应当今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中音乐教育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认为要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艺术培训(各音乐大中专院校也应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高中音乐教育的各项要求。

新世纪的高中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其次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大大扩展,有些学生通过阅览图书或查阅网络等途径,知识结构已相当惊人,有时候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在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社会,高中音乐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一切挑战。再次要丰富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自己在教学后才有真正的体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应当是一桶“鲜活水”。最后要具备博学多才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从学校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学校是培养祖国花朵、孕育祖国栋梁的地方,学校培育学生的过程离不开音乐教育,但是音乐教育在很多学校没能得到完善,不是教学设施不够,就是师资不够,很多时候音乐课在许多学校成了一门“调剂课”,在升学压力下,不列入考核范围的音乐课被随意“转让”,甚至停开。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老师,音乐课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课,但是他们往往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课,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存在一种怪象:“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小学不如幼儿园”,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已成为许多学校和家长“支撑门面”的招牌之一。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排练几个文艺节目演出汇报,这样,投入的人力、物力少,又见效果,领导见了,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有成效,获了奖,给学校和家长争了光,学校和家长有了炫耀的资本,都高兴。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只重视对少数学生或少数艺术训练组的训练,以此支撑门面,将大部分学生拒于音乐教育的大门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开展得极不实在。所以学校必须打破“门面”观,还给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利,注重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音乐教育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不应该只是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和各种兴趣的培养。有报道曾披露这样的调查信息:“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音乐,但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不喜欢音乐课。”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但在课堂上往往被肢解成单一、机械的板块,或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音乐课被简化为唱歌课;或了无生气、死记硬背乐理知识,用应试的那一套扼杀学生们最初萌生的乐感;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有处在音乐教学前线的工作者,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总之,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肖光明.试论新形势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的提高.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8).

[2]龚倩.音乐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初探.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8).

[3]李丽娜.高中音乐女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与获得幸福感.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9).

篇3

【关键词】音乐艺术 情感体验 现状 思考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音乐老师说过:“学音乐的学生如果没有音乐感觉,就好比顽冥不灵,根本是教不好的,也是教不得的。”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过火”,但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音乐作品中最核心的东西――音乐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太多教师在音乐课程中,强调更多的依然是各自的专业技术,声乐的强调发声的技术,键盘的强调触键的技术……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情感方面的发掘与表现,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极度的薄弱,只能成为一部没有情感的“发声机器”,因此,强调音乐教学中的情感部分,刻不容缓。

一、音乐教学当中对音乐情感体验教学的现状

什么是音乐情感体验。音乐的情感体验那么重要,那有人会问,什么是音乐的情感体验呢?音乐的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感觉,指人们通过对音乐的听觉而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非常的抽象,这种体验也是因人而异;同时,这种体验能力也是构成一个人音乐修养的重要成分,是检验一个人艺术素质的高低的重要标准。

如何感受情感体验。了解了什么是音乐感觉之后,那么我们该如何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呢?首先,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我们应该知道作曲家在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时,他是从最核心的情感表现效果出发,音乐中的每一个乐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处理而得到的,这些乐句包含着大量的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情绪或情感信息。

其次,了解音乐的表现对象或表达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对音乐作出一种内在的想象力,让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音乐形象,以及对音乐形象的创造力的想象,从而实现对音乐作品地听觉体验。

二、针对现状,改善视唱练耳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拓展思路,触类旁通

音乐感觉并不只是学习音乐的学生的专利品。我们通常说文艺不分家,又说了音美不分家。我们可以换一种视角来认识什么是音乐感觉。下面就通过美术方面浅谈如何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

大家不知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出游时,在山水之间偶然看到一幅高山流水的自然画面,是否会想到伯牙与子期呢?是否会在心中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呢?如果有,恭喜你,你已经在音美之间获得了这种“感觉”,(我将这种感觉称为“通感”?。所谓“通感”,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换句话说,由某一门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艺术的感觉。在艺术门类中它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以下也都称为通感)

古琴铮铮,流淌出流水般自然生动的旋律。如此流畅的旋律自然不是对不固定音高的简单模拟。但自然界中有固定音高的事物毕竟不多,音乐家们也在对那些没有固定音高的事物进行模拟。就像画家们努力在静止的画布上表现各种动感的画面一样,当然,音乐家无法像画家那样将一幅幅动态图忠实的展现出来,而只能是一种近似的模仿。音乐作品中用有规律的音乐运动来表现无固定音高的事物,这种音节的律动往往能给人感觉上的事物再现,而不仅仅是音高的再现。无疑,流水的形象分明就在其中,不然又怎会有子期的识知音呢。

音乐家们在大自然这幅美丽的画面前所表现出来当然不仅仅只是上面的这个例子了。又如李姆斯基一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音乐很难完全模拟野蜂喧闹的声音,作品里更多的是对野蜂声音的抽象与概括。这种与写实风格绘画不同的近似抽象性,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绘画中的音乐,这些写实派的音乐我们可以用心的去体会。在体会之间,相信你也可以获得些许通感。

(二)着立于简,以简触通

我们现在来反向推理一下――音乐中的绘画。音乐中的“绘画”就是利用艺术的“通感”效应,激活人的思维与想象,让人在音乐欣赏中,大胆地表现与创造。

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合理运用“通感”,不但可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调动学生聆听音乐的积极性,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本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到好处的运用“通感联想”原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学会用画面描述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重要途径。

篇4

新的音乐教学模式侧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音乐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以便与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因而音乐教学中更加注重探索性问题、多元化问题、实践性问题的设计。

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帮助学生开展音乐欣赏、音乐演奏、演唱、音乐创作、音乐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可随时随地以个人、家庭、或同学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网上音乐搜索、欣赏、学习、获得指导、发表音乐信息或社会音乐调查、模拟实践音乐活动等。

通过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忽略和压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情感及审美的差异,其个体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学生主动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音乐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的

音乐教学模式下阻碍了学生的音乐需求与发展。

一、如何构建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一)建设、开发、运用音乐教学网络信息网络

1.首先需建立起校际内外或更高级别的音乐教学网络信息网。不光是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的连接,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音乐学习环境即音乐教与学资源的网络构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教室不再是唯一的音乐学习环境,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各处都能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音乐学习,获得指导帮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学习。

2.校内外建立或连接音乐教学资料库、音乐网站等,让各地区学校不同特色的音乐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库中的CAI音乐软件应满足音乐学科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

(二)研究新规律,运用新教法

过去,学校音乐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让教师自己制作课件辅助音乐教学,即所谓“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不过是把老师说的、唱奏、黑板上写的、挂图上画的变为“机灌”而已,这实际是“强化”传统教学的一面。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助教的教具,帮助教师的教学,没有多少创新价值。

随着教育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整合,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音乐学习环境,根据不同音乐课程的特点,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设计教学问题。音乐教师要认识到教的环境不再是单一的音乐课堂,不仅是课堂、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教学,甚至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各处都可以指导音乐学习。

(三)研究新规律,运用新学法

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课程形态是“以生活为中心”。学生学习音乐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学习音乐显性知识、技能变革为学习音乐隐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学习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记忆学习变革为音乐感受、音乐体验学习,注重音乐活动结果变革为注重音乐活动过程及创意。

学生学习音乐的环境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各处都可开展音乐学习。学生可以使用电子媒体(电视、广播、CD-ROM光盘)、电子邮件、新闻组、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因特网上的工具,自主开展音乐学习,或与老师就音乐学习、活动、作业和社会音乐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借助适当的指导,学生能大大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并能获取、存储和提炼音乐信息。主要的学习类型有:1.音乐实践体验型学习;2.音乐研究型学习;3.音乐资源型学习;4.音乐协作型学习;5.音乐网络探究学习;6.音乐虚拟学习。

二、网络信息时代中学音乐教学模式未来的展望及反思

篇5

关键词:音乐表演 双语教学 思考

一、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建院刚刚5年,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学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尽快实现东北大学“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关注艺术学院的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其原因在于:

1.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

对于西洋乐器和美声专业来说,我们学的是舶来品,如果想直接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只能亲自去查阅原文资料或观看大师班教学录像。这样,国内教学中的传统方式则难免出现学术盲点,“以讹传讹”的情况容易发生。

2.国际交流的需要

如今,学校举办国际音乐节,与欧、美一些音乐院校进行校际交流已成惯例,实施双语教学能够为这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的民族音乐想要为世界所了解和认知,同样需要语言作为桥梁。音乐的音响无需翻译,但音乐的实现过程、技术及音乐背后蕴藏的思想、文化、美学含义则一定要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语言媒介,才能实现中外文化的良好沟通与交流。

3.与综合大学的教学模式接轨的需要

综合大学中的双语教学是近几年开展起来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潜力很大。以东北大学为例,前年举办了双语教学基本功大赛,旨在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同时营造一个开展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其中理、工、文、艺术、体育等各专业的教师踊跃参加。这就是综合大学的优势,整体的文化氛围以及学术环境在无形之中影响、带动了艺术学院的进步。因此,在艺术学院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迅速跟上东北大学的教学节奏,与东北大学的教学模式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弥补音乐、美术教育之不足。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分析

迄今为止,艺术学院的双语教学尚处空白,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学生

众所周知,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器乐专业,从小学习专业课,很多学生从艺术中专考入东北大学,录取线200分左右,文化课基础较差。学生们反映,听公共外语老师讲课很吃力,主要是词汇量和句法较差,但兴趣还是很普遍的。因此,在教学中,从兴趣出发来寻找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是切实可行的。

2.师资

大多数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这是双语教学进课堂的最大问题。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老师较难承担艺术学院的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准是双语教学的关键。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步骤

(一)师资培训

教师的英语水平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教学是双向活动,学生的基础、素质也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师资的培训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职培训学科教师。上文提到,表演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最佳方案是对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强化培训,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东北大学有外语学院,教学的硬件、软件都很完善,艺术学院的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综合大学学科齐备的教学资源,进修或自修以确保双语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聘请外籍教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聘用母语为英语的具有教师资格认证的外籍教师,以大师班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学生通过观摩、上课的方式提高英语的听说水平。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把外籍教师作为桥梁,通过他们了解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从而促进我们自身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积极开展双语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双语教研活动是提高双语教学的捷径。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和授课语言的准确、生动等多方面都可以向外语专业的教师学习。此外,举办英语竞赛、英语角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也是促进双语教学的好办法。

(二)双语教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原则及内容

1.原则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艺术学院的学生与其他文理专业的学生相比,英语水平较低,开展双语教学应从零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内容

基础英语。对于综合大学的其他专业来说,基础英语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艺术学院,则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学生们只有在基础英语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否则,双语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基础英语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基本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公共外语教学有所不同的是,可将音乐方面的词汇与基本语法、句法训练相结合,以引发学生对音乐英语的兴趣,兴趣对于学习是最好的出发点。

专业英语。音乐表演专业不同于其他理、工、文类专业,教学中实践多于理论,直观教学较多,通常的形式是教师根据学生演奏(唱)情况提出问题,以示范的形式让学生模仿,帮助学生解决演奏(唱)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鉴于表演专业的特殊性,选择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关键的。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建议,从教授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入手,学习相关的作曲家、作品中常用的表情术语及所处的音乐史划分阶段的英语表达方式;从教学角度讲,先从汉语对应的单词入手,逐渐增加词组和短句。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英语知识后,再将句子的结构扩展并增加复杂程度,这部分内容最好在研究生期间进行。

首先,单词学习。学生演奏“海顿”的作品时,在学生的乐谱上写出海顿的英文拼写“Haydn”,再教读音,只需模仿发音即可。这样,学生学起来没有(转第57页)(接第45页)负担,还很有兴趣,而且能顺利、轻松地进入到双语教学的程序之中。同理可证,乐谱中的术语多为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在本科阶段,只要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知道对应的中文含义即可。例如,曲式术语:德语“Walzer”(圆舞曲);速度术语:意大利语“Allegro”(快板);表情术语:法语“désordonné”(混乱的,杂乱的)等。

其次,词组学习。还以“海顿”(Haydn)为例,这位作曲家是音乐史中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古典时期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the classic music period”应作为重点词组掌握。此外,以点带面,将古典时期之前的巴洛克时期“the Baroque period/(the figured-bass period)”、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period”以及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the Romantic period”、近(现)代音乐“20th-century (contemporary)music/(modern music)”等教给学生,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就会逐步扩大,而且,将独立的词组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的学习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兴趣。

再次,短句学习。这部分内容应用在表演专业的核心部分。何为表演专业教学?即通过乐器和人声展示音乐,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行为语言(演奏、演唱)和阐释语言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吸收教师所言所讲、所奏所唱。演奏理论在课堂所占的时间相当少,也就是说,语言阐释的比重占很小一部分。因此,根据表演专业的教学特点,在结合演奏进行双语教学时,笔者建议应以短句,简单句为主,将音乐术语置于句子当中。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①分弓改为连弓,好一些。

Please use legato(意) instead of detaché(意)。It will be better.

②你知道乐曲的织体层次、色彩对比、力度变化以及曲式结构吗?

You know the layers of texture,the contrast of colours, the Change of dynam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usic forms,don′t you ?

③你对休止符重视不够,尤其是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

You don't pay attention to rests,especially the eighth rest and sixteenth rest.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句子很简单,但关键词听不懂,例1中legato和detaché这两个单词就属于这一类型。也有这种情况,学生听懂了单词的通常含义,却不知道它作为音乐术语时的含义。这时,应单独将术语进行翻译、解释。例3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例2则属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当然,进行双语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收获。

结语

总而言之,双语教学与其他任何门类的教学一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方法都可以。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找出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篇6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阅读教学;语篇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主流模式

在二语习得领域所普遍考虑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中,阅读和写作主要涉及书面语。其中阅读往往被认为对二语习得具有基础性意义,它被看作是书面语的分析和阐释过程,是读者的输入性语言活动。二语习得领域对阅读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发展起了诸多阅读教学模式。然其中最流行的不过两种: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和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前者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解码过程,从书写符号出发,到他们的听觉对等成分,再到发现它们表达的意义;这种模式认为,只要读者掌握了语言符号的实体特征和形式特征(字位、词汇、语法)等就可以理解语篇。这种阅读模式将语言形式视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后者认为:阅读过程是意义的重建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读者是阅读活动的中心,语篇意义的把握是一个借助读者经历和语境进行重建的过程。

二、两种主流模式的偏差

上述两种当前阅读教学的主流模式决定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偏差:自下而上模式注重语言形式教学,这一模式只注重对语言形式项目和结构的教学,忽视了语义模式和语境特征。这一模式认为阅读就是从学习词汇语法开始,向句子和语篇不断上升;语篇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短语构成,只要掌握好了词汇语法,就可读懂句子,读懂了句子也就学会了语篇。自上而下模式注重以语境和功能为主进行阅读教学,重视对语言语境特征的把握,注重背景知识而不注重基础的字系特征和词汇语法等形式特征的学习。

在自下而上模式中,阅读教学过程通常是这样的:从词汇讲解出发,要求学习者全面掌握词汇的发音、拼写、意义及词性、搭配等;然后要求学生掌握句子结构进而熟练地朗读语篇。最后,教师逐句进行翻译和解释。教师解释完成,整个语篇就算学习完毕了。这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只注重具体的语言项目、语法结构和语言事实,忽视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篇的整体意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交际能力差,不善于捕捉语篇的整体意义和重要信息。

在自上而下模式中,语篇教学往往带有泛读性。教师注重讨论和讲授语篇的宏观意义、交际目的、主题特征等,学生只注重了语境和背景知识的积累和宏观内容的捕捉而忽略的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学习。这种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常犯语音、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的错误。与此同时,在诸多阅读教学中因时间和篇幅所限,所运用之语言材料往往是语言片段或语篇片段。语言材料本身不能代表整个交际事件,衔接链被割断,连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交际特征的把握也会受到影响。

三、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语言是一个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组成的符号框架(朱永生等,2001)。这一框架在下与声音和符号等实体相联系,在上与情境、语类和文化相关联。首先,书写符号的辨认能力和词汇语法的基础知识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前提阅读是无法进行的;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如何表达意义。同时,文化背景,语类,情境和交际目的是读者实现其阅读目标的外部条件。在功能语言学看来,篇内意义与篇外语境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方面读者需从语篇的篇内意义来推测语篇的语境因素,另一方面语境因素和交际目的又反过来帮助读者更精确地把握语篇的意义。换言之,语篇意义的把握是从语义到语境再由语境到语义的多次反复。阅读教学应考虑这一过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

1.学生的基础和层次

在外语阅读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字系、音系特征、语法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在中级阶段应把阅读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与意义和语境的联系上,并需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高级阶段;应该将阅读学习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文化特点、语类和语境来理解和欣赏语篇的深层交际意义和语篇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还需考虑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如有的善于思考而拙于表达;有点善于表达而思考深度不够等。

2.注重语言差异

对于语篇创作者而言,意义的体现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往往是下意识的,作为读者也通常难以意识到语篇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特征,更可能忽略外语文化中语言项目和形式的选择与母语有什么区别。因而,对文化语类和情境知识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外语与母语在文化和语类等方面的差异上,在阅读外语语篇时要努力用外语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规约来理解、评价和欣赏语篇。在意义把握上要努力把外语语篇的意义与其文化背景、语类特征等结合起来;在词汇语法的学习方面,不仅要通过各种手段掌握基本用法,而且要把它们与运用的环境结合起来,真正内化为学习者本身的二语能力。

3.语篇的意义分析与语境及语类推测相结合

在进行基本的词汇学习和语法分析之后,阅读教学需根据词汇和语法分析来进一步走向意义分析、语境分析和语类推测。

在功能语言学框架内,意义分析主要是及物性系统的分析,即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所构成的系统中,重点分析一特定语篇以哪一个或几个过程为主,进而掌握一语篇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上的性质和特点。在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推测语篇的情境语境:其语场即本语篇所涉及之主要话题,语旨即语篇所涉及主要人物之关系,和语式即本语篇的口头语书面语特征、言语投射和名物化程度等。语类分析是语篇分析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表达特定意义的话语类型,语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语篇的交际目的。语类分析既能够实现对语篇的深入理解,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总结语篇的文化特征。

(作者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语言学院)

篇7

关健词: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1.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知识,其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讲授知识、进行提问、复习巩固知识。这种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适用于教师讲授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等。一直以来,我院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都是依赖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现能动性。

现阶段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

在教学中以传统的音乐史论课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述、分析音乐历史和音乐史实,介绍历史人物的同时播放一些乐曲,而学生普遍对以上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教学方法与学生求知欲不完全相匹配。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完全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表达的主体意图得不到完全传达,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第三,重欣赏轻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重视让学生欣赏乐曲,而忽略在欣赏的同时对乐曲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对所听到的乐曲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第四,考核形式单一。

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卷面为主、以考勤为辅。这样只注重教学结果的过程,就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国音乐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而如何在构建教学活动框架的基础上、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我院音乐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2.针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已合为一体,怎样上好《中国音乐史》,最后总结、提出好的、适用的教学经验,成为研究内容。我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教学并结合史论与欣赏的特点,最后研究出适合我院音乐史教学的经验,符合2005年音乐学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针对我院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是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源流、提高理论学习的素养、拓宽视野有很大作用。《中国音乐史》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之一。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包含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高校音乐专业里的基础理论课。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目标是以解决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及对学习情感的态度应该比学习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我校音乐专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注重技能技巧,但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不够,出现理论不受重视的状况,这种不受重视的倾向也体现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趣味,缺乏创新,使得《中国音乐史》课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学生是在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下学习,随之便出现《中国音乐史》课程地位下降的现象。而理论知识是提高技能水平的基础,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真正的、质的飞跃,不仅需要大量的技巧训练,而且需要非常丰富的专业理论作支撑、作基石。因此只有在音乐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改善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等的和谐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1],才能适应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3.《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国音乐史》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遵循了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融合了相关的历史、文学、经济、美术、地域、社会概况、音乐理论等学科理论。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课时,普遍对大量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解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困惑,并结合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重视学生学习音乐史兴趣的培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将教学方法、形式和技巧等有机结合和融汇起来,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会学、学好知识,更要围绕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摘好教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在音乐史教育中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重要理念,将会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有兴趣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课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无论通过教师的影响,还是环境氛围、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关的改革创新与变化,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的态度为重心,让学生带着对课程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中,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音乐史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及享受。

(2)教学内容取精华、融通古今,注重内容与多元化的结合。中国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思想、多文化的综合体。每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都与舞蹈、美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地理时代特征、风土人情等其他多元学科也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俗人情都有不同的优秀音乐。

《中国音乐史》涵盖了从中国远古、夏商至20世纪所有的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构成以音乐为主体的融合式教学,这样才能突出音乐文化,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交叉学科的理解。

4.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思维观念,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过于单调的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等这种缺乏师生的沟通交流环节的教学模式,主动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怎样主动运用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学生思维。采用提问、疑问等问答教学法,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使学生在能动的状态中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既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又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学习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求知。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变换教学方法,这也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3)改变以往我院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得出观点的形式,从而形成课外与课内并重的局面。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教师在讲解《中国音乐史》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时更为生动、充分。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重教材的传统学习形式。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要注意灵活、生动有趣,强调实践性、归纳性、创造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讲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时可以通过音、像、图等来播放、展示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时代音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特点进行比较,说出各自的观点。针对学生各自的观点,教师再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等存在的差异[3],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是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学习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中国作品中的经济、社会概况和音乐理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与其相关的乐曲,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和作品的特征,以及某位音乐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生活、音乐创作、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互动,使学生认识到史论课不仅传授历史与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历史、认识音乐现象等能力,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感知能力。

5.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并重。

在我院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欣赏而忽略分析。而在音乐史的发展中,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欣赏时,都要相应地对与其相关的经济、文化、地域、社会概况、音乐理论等进行相应的了解和研究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对作品要边欣赏边分析,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文献检索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多元的角度中分析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史》的印象直至掌握。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音乐分析、欣赏音乐作品是《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细致而简练的讲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背景后,运用对知识的判断力、分析能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全面、具体地对作品在音响流动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认识和评判,从而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到某一音乐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而且听音乐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而在听的同时进行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写下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分析作品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知识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仅靠在课堂上传播或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课余大量的积累。而今正处在高科技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迅速,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音响视听,结合音像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来进行教学。更多地运用电脑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来传播和交流信息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为《中国音乐史》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多元化,同时也能使教师的个人知识视野、学术观点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授知识,能够使学生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可综合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融入适合的音响资料进行讲解,让学生看着静止的图像,听着流动的音符,充分发挥其想象,从而既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音乐史》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

7.把握教学和学习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

(1)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备课环节,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模式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教师应综合运用课堂测验、交流讨论学习、课程实践等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日趋多样灵活,课堂教学气氛日趋生动有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使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正常化。

(2)在课程考核上,采用随堂测验、考勤、课程论文写作等综合方式。这样既可改变学生突击复习理论知识的方式,又可起到释放学生学习压力的作用,老师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不仅要包含学生学习中音乐的内容的程度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学习态度,力争用准确适合的语言对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参与、合作态度等情况简明地加以描述,[4]并且进行适当的量化,从而给出每个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分值。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另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成绩考核要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给出每一个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参与、热爱程度的公正评价。

综上所述,今后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也会由“单项”向“多项”转变,由以教师多讲变成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学生实践,并借助多媒体等形式来进行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教学中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努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史与相关文化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多元化的知识,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历史知识,通过艺术实践和采风等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结构实践的改革的优越性。

《中国音乐史》作为我院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以全面发展,以及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努力使我院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有声有色、水平再上新台阶。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21世纪是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只有在《中国音乐史》等课程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2]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红梅.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在高师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2003年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4]程征.再现有声有色的中国音乐史[J].艺术教育,2007,12.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彭丽.“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J].齐鲁艺苑,2001,(2):67-68.

[7]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云梦学刊,2004,2.

[8]吕锋.高师音乐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8-70.

[9]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形成原因     几点建议

一、据调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课程的开设及其实际授课情况的现状

杭锦后旗农村中学部开设音乐课的占75%左右,25%的没有音乐课,每周开一课时,实际上课率为50%左右,但上课是由任课教师随堂教授,基本以唱歌为主,很少教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内容,小学每周开一课时的占100%,实际上课率为80%左右,有固定教材,上课基本按照教材来教授,但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高而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能够真正的把教材内涵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教授,上课形式大部分是自由活动。音乐课程得不到落实。传统教育把过多的视角和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学校教学往往围绕着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来安排。非升学考试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按教学计划要求得到落实,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开设这类学科。

(二)政府、学校、家长领导对音乐教学重视程度的现

中考是现行教育的指挥棒 ,在中考中不管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音乐都不被列为考试内容,这样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将时间花在音乐教育的教与学上。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优美,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加强。然而现实中,音乐课堂就是教师眼中的“副科”,学生眼中的“玩科”,大多数的教师都这样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让孩子放松、娱乐、陶冶情操的,但音乐课堂也有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音乐师资的现状

据调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学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本科学历的教师占51.36%,其中在小学里中专学历的教师占90%以上,不符合21世纪小学师资学历以下的占68%,甚至有不具备中专学历的招聘教师,55%的中学音乐教师缺员。? ?

(四)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现象:一,从教学内容上主要为单一的教唱歌,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从音乐课堂上学到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或理解几乎为零;二,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是采用过去民间艺人师傅式的口传教授法,学生因为不认识简谱不懂得乐理知识而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他们只是一味的学唱,而不懂得去思考,从而对音乐课形成了一种定向的思维——音乐即歌唱,在形式上与其它文化课相类似,缺乏音乐课本身的生动活泼的个性,失去了开设音乐课的本质意义。

二、形成以上音乐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是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杭锦后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由于经费的不足,普遍存在着音乐教师的生活待遇较低,不能同工同酬的现象。

杭锦后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被认为是“副科”的观念。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成果是显著的,近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其音乐教育被逐渐的被重视起来,尤其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较为显著,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但在像杭锦后旗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和不够发达的地区其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教育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不统一,有些教学内容超出中小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音乐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明确,没有突出音乐课堂教学“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很多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其升学率、优生率、及有教学任务的科目上,政府、学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仍注重“高考、中考”等升学率上,这样的现状就迫使校长问老师“成绩”,老师问学生要“分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所谓主课占取音乐课的课堂来进行主课的补习和培训,使得音乐课的上课率大大下降。这样的事几乎在杭锦后旗农村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

总之,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村中小学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杭锦后旗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吃饭、运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特别是硬件建设和音乐教具的投资、改变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对先行教材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实施教学、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转变领导观念、提高领导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小学整体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教育》第184期

篇9

(一)教学模式老套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为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新的挑战,而三本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更是如此。首先,根本问题是学生的数量增多,由于视唱练耳教学任务很繁重,需要深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所以视唱练耳原本是小班制教学。而如今,高校的扩招致使视唱练耳无法继续小班式的教学,大部分三本院校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60人不等,人数过多而造成教学上的困难。其次,学生水平之间悬殊过大,这加剧了视唱练耳教学的难度,三本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主要困惑则是如何因材施教进行多元的差异教学。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听音、视唱的基本强化训练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在绝大程度上是有效果的,但它需要和其他教学模式相配套。也就是说,在让学生大量练习之余,教师还应指引他们学会寻找音乐的规律,学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潜意识里就不重视民族音乐的内容,而偏重于西洋艺术音乐的教学内容。回首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视唱练耳的教学,完全禁锢于教室中,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极少认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视唱练耳的习惯。

(二) 学生基础不扎实及学习兴趣不容乐观

依据这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不同省份的艺考对视唱练耳的入学程度要求不同,所以入学之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通常有约一半的学生基础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基本音级组成的音程把握不准,对C调以外的其他调缺乏调性感,节奏感能力薄弱;视唱只重唱忽视听,只唱音少唱情,缺乏音乐性;听辨有畏惧心理,遇到变化音比较消极应对;对民族曲调调式感与韵味把握较困难;班级集体授课的方式使个别学生学习被动,容易随着整体形成随遇而安的心理,并且对自己的唱听不重视,导致整体音准偏离。

进入三本院校就读的学生,从其自身来讲内心是充满着一定程度的失落感,他们大多是没有机会考入音乐艺术院校或因落榜而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因此,他们的失落感表现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佳,学习状态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对无法理解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追问。视唱练耳课程主要是在视唱和听觉能力上进行双方向的培养,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感知能力,而三本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认为自己不但唱得不好,听觉更不行,逐渐的就会被自己消极的情绪占据了对本专业学习的潜力和兴趣的发挥。

二、思考及建议

(一)建立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决定着其视唱练耳水平的优与差,但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据了解,目前视唱练耳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心中的地位并不乐观,学生被动地接受训练,将视唱练耳看成是学习中的负担。因此,改变视唱练耳教学中固化的模式,提升视唱练耳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兴趣,端正对视唱练耳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进行互动教学,师生角色互换,将学生定位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样的实践性环节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会明显高于被动性学习,既增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渗透理解。

(二) 将视唱练耳与其他音乐学科相结合

视唱练耳学科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知识面涉猎很广的学科,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读谱训练及听觉分析。教学中,音高和节奏能够在视唱练耳课中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重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记谱原则、节奏组合法、规范记谱;熟记速度和其它表情记号及其一般运用规律,正确理解音乐内容;熟悉各种调式、调性的特点,以及和声、复调、曲式等相关课程的知识,使学生可以纵观全局,以理论指导视唱练耳具体练习。

(三)优化教师自身能力

身为一名具有现代意识和观念的视唱练耳教师,我们更应该事必躬亲,必须高度关注学科的建设,参与本学科的相关研究,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科发展。在如今的教学中,学生主要占据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必需具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方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确保高质量的教学。

(四)优化教学模式

当前,三本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固化模式,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学习借鉴国外一些成熟有效的教学体系,从中汲取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音乐教室逐步走进了视唱练耳教学领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资源来革新三本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传统模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视唱练耳教学的水平,而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也将会迎来新的面貌。

篇10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我国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一条道路。

教育硕士是具有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高素质人才。学科教学(音乐)(文中简称学科音乐)是属于教育硕士门类下的学科之一,学制多为2年,获得该学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掌握音乐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懂得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的开展中小学、中职音乐、舞蹈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的音乐教师。

二、学科音乐专业招生现状

自1996年开设置教育硕士,发展至今已走过12年历程。随着我国本科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大力支持学生考研,同时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扩招。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53所高校开设学科音乐专业研究生培养点,各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也是存在明显的扩招现象的。

例如: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学科音乐计划招人40人,其中推免6人。海南师范大学,2018年学科音乐计划招生17人,其中推免5人。然而,尽管每年的招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每年的实际录取人数却往往达不到计划招生人数,即使进行专业调剂,有些院校依然招录不满。这又存在怎样的原因呢?接下来我们便从问题的起源开始具体分析。

三、学科音乐专业报考现状

据统计,学科音乐专业在多数高校常年属于招生不满的状态,每年都需要进行调剂,其主要原因要三个方面:

(一)对学科音乐专业知之甚少

学科音乐虽然是音乐类,但是却属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学中的教育硕士,专业代码045111。而音乐教育则属于学术型硕士――艺术学中的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代码130200。同属于音乐教育这个大的方向,却感觉相距甚远。学生在备考期间选择专业时,首先会搜索艺术类别中的音乐专业,同时受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考研专业影响,多数会选择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理论专业。像学科音乐这样一个音乐与教育之间的交叉学科,很少被学生所熟知,因此报考人数较少。

(二)初试内容与本科专业不符

即使有一些同学偶尔得知这一专业,但在诸多思量会后也会选择放弃,因为其考试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经历不完全相符。学科音乐专业初试四门科目,分别是政治理论、英语(二)、教育综合(333)、业务(二)。政治理论与英语是全国统一考试,业务一与业务二由招生单位出题。业务二为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多数学校设为:中西音乐史、音乐教学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等科目;而教育综合(333)属于教育领域的知识,其中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四门课程。对于本科阶段是音乐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教育相关知识还稍有学习,但是对于音乐表演的同学来说,无疑是完全跨学科式的考试。对于一个陌生的事物,人往往是选择逃避的,因此同学们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放弃。

(三)英语分数线相对较高

学科音乐隶属于教育类别,因此在国家规定的单科线上不同于艺术类别。2018年艺术类英语单科分数线为36(A区)或33(B区),学科音乐则要求为44(A区)或41(B区)。对于艺术类考生来说,英语是考研的一大阻碍,单是英语单科线,便让人望而生怯。实际上,英语确实绊倒了不少走在考研道路上的音乐学子,很多音乐考生因为英语未达到单科线,而名落孙山。人的心理会自动选择规避风险,为了避免将来因英语不过线而落榜的局面出现,学生在报考时就不选择此专业,或是勇敢的选择了,但却没能阻止落榜局面的出现。

四、学科音乐专业培养现状

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纷纷表示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其原因定不是单一的,下面便从教师、学生、培养单位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专业导师资源不足,质量有所下降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临的首要问题是导师队伍严重短缺。大部分学校出现一个导师一届带五六个研究生,但毕竟导师的精力有限,带的学生过多难免会出现指导不够全面。[1]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导师制度仍以职称为准则,只有正高或副高职称才可以带研究生,具有深厚资质的教师数量不多,而刚刚晋升教授或副高职称的导师,在教学和心理方面准备不足,从而造成导师质量有所下降。一些新增硕士点的综合大学中的音乐专业,其借助的是综合实力,在音乐领域的研究生培养能力不足,由此也导致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二)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经验

学科音乐专业以培养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音乐教师为目标,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严格要求,但是研究生考试首先以笔试进行筛选,考试合格即为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应试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有考察学生“背书能力”的倾向。尽管笔试之后还有面试环节,但学生按照复试内容集训一段时间也可以基本达到,甚至有些学生复试成绩不理想,但招生单位考虑到计划招生人数与生源不足等因素也勉强录取,从而使得一些专业技能不足的学生也成功走入到研究生队伍。此外,一些学校为了支持鼓励学生考研,默认备考学生可以不参加教育实习活动,身为准音乐教师却没有教学经验,没有真正的上过一节音乐课,由此可见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的严重匮乏。

(三)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缺乏连接性

学科音乐专业,重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度,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开设有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以及实践教学等课程。从整体来看,课程设置符合研究生阶段的深化学习,但是对专业技能的加强有所忽视。目前,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学习并不牢固,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多培养单位按照国家拟定的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更多的是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的强化,由此便造成了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不足。专业基础的薄弱,为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困难面下了伏笔。从本科到研究生的链接,有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每位学生本科阶段专业方向不同,从音乐学到学科音乐的顺延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音乐教育。但是本科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报考学科音乐,在学习经历上本身就存在不足,缺乏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等知识的学习,研究生阶段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世界”而非升华与强化。

第二、由于各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开设不一致,培养出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例如在音乐教师技能大赛中的“五项全能”――声乐、钢琴、钢琴弹唱、舞蹈、合唱指挥。这体现了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做到五项“全能”,都多多少少的存在“偏科”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持续到研究生毕业,因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没有“查漏补缺”的课程设置。

四、就业方向

按照国家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科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最理想或最对口的岗位应该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但实际却存在许多偏差,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高不成低不就

尽管国家培养的目的是弥补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不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不甘心从事基础教育,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薪资较低,其次认为读研究生就是为了能够有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如果最终终究是要到中小学工作,那么本科毕业就可直接参加工作,无需考研了。想进入高校工作,但是目前高校招聘普遍要求博士文凭,因此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4]。

(二)与本科生之间的竞争

同时期毕业的一些音乐学院或高等师范的本科生虽没有选择考研,但是其自身专业技能过硬,毕业后直接从事音乐教育行业,已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应聘音乐教师岗位中,这些本科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质量并不高的研究生来说,未必能够竞争的过他们。

(三)音乐教师需求有限

篇11

关键词:民族音乐 渗透 对比参照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中涉及民族音乐的课程只有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也有开设音乐欣赏,但是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西方音乐。而声乐主项专业的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美声唱法,对于民族音乐的接触甚少。少数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只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乐曲熟悉。而技术理论的课程中,除了在乐理当中会接触到民族调式的学习和分析之外,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也很少会涉及到民族音乐。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忽略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宝库。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歌、民乐、地方剧种、民族歌剧等总是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抽象、空灵,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语言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具体和优美。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是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本民族音乐,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掘,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 渗透教学

乐理、和声及曲式分析都是必修课,所用教材也都偏重于西方技术理论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对比使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 乐理基础课:音乐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但是对于民族调式的讲解只限于音阶建立或是简单的民歌调式分析,而学生也感觉很技术化,只要分析出调式调性就算大功告成,对于民歌本身的民族文化却一概不知。教师应该在分析调式的同时讲解民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风格以及发展简史等,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当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大致特点之后,就会对其特有的调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分不清七声调式和大小调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音阶结构而不了解其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歌和西方歌曲进行对比参照,让学生充分了解两种调式的不同。

2、 和声及作品分析:基本上所有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所学习的四部和声以及作品分析,都是大小调体系,几乎不涉及本民族调式体系。而受考研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研的科目中,和声及作品也是必考科目,考试范围也涉及不到民族调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会考虑民族音乐。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着重于考试内容之余,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和弦色彩、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3、 复调及配器:这两门课程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是最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乐理基础不够好,在学习和声及作品分析时已经感觉到吃力,学校也基本不会开始关于作曲技法课程。而在一般音乐专业考研时,除了作曲专业外,涉及不到复调及配器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刚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复调这门课程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复调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及汉族的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支声复调式,教师可以使用大量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而西方复调音乐首先要了解复调音乐发展历史,再进行其作品的分析。配器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对比、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西洋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较少,有些乐器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对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等处于一个模糊状态。相反,对于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等却是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介绍西洋乐器,通过音响比较东西方乐器音色的差异。对于乐队可以看一些乐团的演出资料,让学生知道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位置以及音响效果,掌握小型的乐队编制。

二、 专业教学

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专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课程,在内容的属性上有传承性和习惯性、社会性和民俗性、稳定性和变异型等性质。体现在教学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种传统音乐风格的模唱及创作)。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歌曲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会唱的优势。比如劳动号子,教师先教学生唱,可以分成领唱和齐唱,让学生模仿劳动情景结合民歌合唱,“身临其境”后自然而然就明白劳动号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风格特点。山歌情歌,可以让男女生分组对唱,一呼一和,体会情歌中情意绵绵、羞羞捏捏的情感。笔者认为,死记硬背民族理论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对传统音乐的厌烦,应该让学生先学会唱,会唱了之后再去分析。民间歌舞部分通过看音像资料,还可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配合教学。说唱音乐及戏曲音乐地方语言性很强,在学唱之前可以学说各地方言,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不尽相同,互相交流方言的同时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地方语言和音乐的旋律、韵律、唱法等都有很大关系。了解语言的同时对音乐的掌握也会加深很多。民间器乐可以让器乐专业的学生演奏,既锻炼了演奏学生也让其他人熟悉乐器的性能特点。

篇12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师;能力水平;教育能力

一、引言

教育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的思维活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最好教的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掌握,但往往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教学教法”,如同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学会最多知识的方法。因为“教学教法”要受到人、时间、地点等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它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把知识和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很多人在教师职业生涯初期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师范生到教师,角色上的转变让很多年轻教师的职业心理和专业技能都准备不足,刚工作就给年轻教师一个下马威。

二、工作竞争压力

1.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指的是他们在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它包括:演奏,演唱,作曲技术理论,创编乐曲和歌曲,合唱指挥,音乐历史等。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音乐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在各级单位中也是不同的,包括: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俗称选修音乐课)、中小学音乐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等单位。在各级单位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最为庞大,在音乐教育领域中也最为重要,下面就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例,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加强的专业能力。

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这些内容包括:坚实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精准的视唱,视奏能力,系统的和声知识和作曲能力,分析音乐作品和音乐表现的能力,合唱团和乐团和指挥能力,音乐史知识,舞蹈表现能力等等。只有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音乐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内完成歌唱教学,音乐欣赏,阅读乐谱,音乐理论,乐器演奏;在课外活动组织辅导好合唱队、合奏队、舞蹈队,有效的组织策划好一系列的集体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2.音乐教师的教育能力

(1)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组织教学包括以下三点: 组织自己的课堂行为;组织自己的讲授;组织学生的活动。作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应该做到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胸有成竹,能将文化知识、音乐专业技能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融合,实施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能够对教学中的各种复杂或突况有较好的应变能力,自始自终贯彻自己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音乐激发其形象思维以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最后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能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学生眼中,音乐教师充满个性,音乐教师的见解应该富有想象力,相比其他学科老师能够更加吸引学生。加上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力量,有时幽默的语言也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收教育。

(3)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科研活动是揭示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它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音乐教师在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同行的工作情况,在同行间相互交流探讨,并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让自己的教育能力有着长足的进步。

三、教育对象年龄的变化

(1)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在一起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在音乐教育中,应尽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2)最大发想象力限度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激的氛围,以提供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而这种氛围的创设,是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创作能力的。

(3)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音乐本身就能让人产生兴趣,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使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和音乐以外的事物产生兴趣并探索认知它们。要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用什么方式引导、得益与否,这就需要音乐教师的创造能力了。

四、教育制度的改革

1.音乐教师的听赏能力

音乐听赏能力是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及施教的基本前提,作为一种职业标准,对音乐教师听赏能力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纯感性层面,需要教师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其他丰富的人文知识同诉诸感性的音响表象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整合,进而达到对音乐文本的多层次的理解这一境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多从音乐的作品风格、结构进行理性的总结分析。

2.音乐教师的反思、评价能力

音乐教师在具备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基础设施”后,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便是教师的反思、评价能力。音乐教师的反思、评价能力实际上是对自我能力的总结和充实的能力。这种能力简单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多去发现研究问题,课后多做总结,不仅要去研究学生的问题,而且还要多从自身上寻找原因,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摸索到一套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经常会碰到课堂上学生唱不准音、旋律走调、节拍合不上等诸多问题。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听辨能力,有些学生有音乐感觉但不能精准的表达音乐,两类学生属不同性质,前者少数人后者多数,对这两类学生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训练。

五、结束语

篇13

据中国台湾网3月10日北京消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是2013年两会台湾团和政协界别组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重要性。建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环节。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要结合海峡两岸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有超前意识,充分把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找出两岸共性,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又要发挥两岸优势,适应国际化需求。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首先要明确海峡两岸高校交流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当中包括编写制度规范、搭建平台渠道、协商重大问题、协调海峡两岸政策等。其次,要研究如何通过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让海峡两岸高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由海峡两岸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从专业的角度,对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吸纳各方意见,形成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步骤,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两岸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努力,尽早将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机制作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商讨议题提出,通过探讨和商议,一定能加快建立起对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并行之有效的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二、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的初步设想

(一)构建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合作平台,促进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师资交流

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要培育出国际化音乐人才,需要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音乐教育师资。目前,台湾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学历普遍较高,其音乐与文化、科技产业的结合也比大陆早,有成功的案例,与国际接轨。虽然大陆音乐教育师资的国际化比台湾地区低,但音乐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和开设音乐专业的院校远多于台湾,师资力量宏厚,拥有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因此,两岸高校的音乐师资队伍应积极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构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具体做法是:可以组织开展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师交流与培训活动,彼此分享对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校音乐教师教育领域,可定期举办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教师教学技能或音乐学术论文培训或比赛。两岸教师还可以互相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彼此分享和借鉴对方的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待条件成熟后,两岸教师可互相参观考察、访问和访学,还可以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短期任教,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改进。两岸高校教师除了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外,还应传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国际化音乐人才,为两岸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贡献出各自的力量。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交流还可以通过文教基金会等团体运行,扩增老师与学生参访、交流、研讨机会,鼓励师资分享等,通过合作平台,为海峡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带来更实质的帮助,共同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二)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合作研究课题

海峡两岸在平等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为增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研究,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可以设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及学术论坛机制,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学者,可依托中心或论坛这一平台,广泛吸收两岸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课题研究内容可以在充分契合当地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到两岸的全面交流合作,以有效推动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共同繁荣发展。在合作研究两岸高校音乐教育课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开展各个层面的教研交流活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开展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编写出版两岸高校音乐教学课例及评析等方面的教学参考用书,为弘扬传统音乐,突出地方特色,也可开发地方教材。

(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搭建两岸高校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平台

两岸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均具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因此,两岸的青少年应多交流和接触,加深了解和包容,加强互动和合作,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两岸高校除了可多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活动的交流外,也可以尝试探讨异地教育见习、实习和艺术实践的模式,构建学生短期互换交流机制,学生可以分享各校电子图书馆资料,还可设计供两地学生共同选修的网络课程,探讨部分课程互认学分的可能性。此外,鼓励两岸本科毕业生异地报考研究生,并在这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引服务。

(四)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加强两岸信息交流

在资讯传播十分发达的今天,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搭建一个快捷、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便于两岸的音乐教育同行能够及时交流信息、分享成果。因此,创办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网站很有必要。创建网站的操作性强、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且随时可资源共享,如果顺利成立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可以由该研究中心具体负责网站的设计和维护。建立“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网”,可呈现音乐教育资讯、音乐课外活动交流、音乐教师学术交流或音乐课优秀教案展示等内容。网站中可开设两岸远程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由两岸高等院校优秀的音乐教师做主讲教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函授等多种不同渠道互助学习,充分利用两岸的教育资源,增加接触,增强互信。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考虑创办《海峡两岸音乐教育》期刊,收集两岸高等音乐教师音乐教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海峡两岸音乐教师学术交流。为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海峡两岸可定期互派代表团,定期交换信息、资料和出版物,同时开展培训研修、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发共同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合作创办网站和刊物,能加强两岸信息交流,以全方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及时而充分展现海峡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成果。

(五)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与产业交流

综观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多新的机遇和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欧美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支柱产业,如美国,其文化产业出口额已占其总出口额的30%以上,因此,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文化产业中,娱乐产业占有很大比重,音乐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历来在中西方娱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科技和电信技术的发展,音乐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促成了新媒体TMT(Telecommunications,Media&Technology)产业的诞生和数字音乐的发展。音乐已经超越了艺人、唱片、媒体等传统产业端,向数字音乐、网络娱乐和信息影音等多元化的新媒体方向延伸,助推设计、包装、影视、动漫、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音乐与品牌的整合营销。成功的企业要将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给消费者,有着引领潮流作用的音乐无疑是重要元素,因此,音乐与社会和各产业息息相关,相互交融。两岸高校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两岸高校与行业和产业协会、商会及企业共筑交流合作平台,构建两岸“课堂+舞台+岗位”的工学结合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出能为社会和产业服务的音乐专业实用优秀人才,使两岸高校音乐教育的成果能在全球化舞台绽放光芒,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篇14

关键词:艺术院系;音乐素质教育;大提琴教学

素质教育是指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方面素质都获得提升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它重点关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培养,以及能力发展跟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1]。音乐是我们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的文化成果之一。因为它存在的方式尤其独特,所以它可以升华人们的道德品质。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和谐意识,提高大家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所谓音乐素质教育通俗来理解其实就是说通过教授音乐这样的一个听觉艺术,并在教学时反映大家的思想和情感还有整个社会生活[2]。让学生嫩能够对音乐产生特别极其的浓厚兴趣。还有对音乐美的感官表现和平常的鉴赏和制作能力。教会学生们去感受生活同时最大程度的去创造生活,然后促进学生们完整的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使得学生得到的全面发展。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地位极其微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一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技能教育中。其实只能沉闷的地演奏音乐器具但不能把乐谱深化成优美的音乐话语从而去感染其他听众,如果文化背景极其薄弱,那么纵使你有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门技术而称不上真正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应试教育里面。音乐考级确实很重要,但大多数音乐教育总是喜欢把考试变成教育的中级目标。这种一味的看重提高但是根本不看中轻普及,只是一味的看重比赛而根本不看重教学的现象,让我们音乐教育界根本起不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三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专业教育里面。从古至今,我们在对学生教授音乐相关知识的时候时只是一味去看中个别的尖子学生的教育,但是根本不看中对大多数其他普通学生的培养。其实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对象的。音乐素质教育就是要达到“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也应该室友“全员性”和“普及性”的。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先去培养音乐家,而是先培养人。”

二、当前艺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上世纪至今,中国已经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但真实情况却是,艺术院系素质教育具有非常糟糕的整体状况。具体有下面一些问题:

(一)口头上看中、思想上亵渎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社会已被完全被承认,但是仍然有许多人许多人在思想上还是非常不关心音乐素质教育。在他们看来,大学生们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拿到自己的毕业证,然后学好自己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或者就去考研,拥有就业本领是他们的重要目标,其他的学习都属于可有可无的选择。在这种顽劣思想的恶性影响下,有些搞笑把音乐素质课完全当做作为公选课来安排,学生们是想去上就上,不想去上完全就可以不选,效果非常糟糕,简直就是一种亵渎。

(二)学生根本没用文化基础

根据艺术院校的招生对象,因为个别特殊专业的需要,很多学生的年龄都非常的小,年龄相差很大。另外招生来源差异巨大,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也相差很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和文化水平也各不相同。这样就让艺术院校的学生非常复杂和特殊。我所教的大提琴专业的学生就完全没有文化基础,毫无知识结构,通常只是自己对音乐形式美感有着自身偏颇的理解。而对需要大量文化积淀作为感悟前提的更为深奥的作品之美的认识完全处在片面的地方,有很多学生甚至钻进了“形式即内容”的一个感受误区,然后他们就会忽视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强烈时代文化意义。显然,这种结果完全和音乐家的素质要求是相背而驰的,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目的。每年青歌赛中都有大量的歌手们在被问到综合知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窘迫,这正好暴露了我国专业歌手在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非常低下,这也正好给整个教育界都敲响了震耳的警钟,因为这正是是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跑偏了。

三、在大提琴教学中贯彻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

大提琴教学中,笔者个人认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急需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中高级阶段的教学更加需要加大培养力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个人认为在大提琴专业教学中,有很多途径都可以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大提琴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下面三个层次:一是必须具有毫无疑问的基本理论素养,这和全国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基本理论是被认可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没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的人是完全无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什么伟大贡献的。二是需要有完整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演奏技能还有教学技术。当前的音乐教育都在努力希望提高从业人员的修养,而修养的提高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必须放到一个博大的环境中才能成功[3]。专业艺术院系往往较为单一,没有文理兼容的沃土,特别是缺乏人文学科培养。这样的艺术院校更加需要大量的学术讲座去提高学生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的社团生活。对于大提琴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亟待开展各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已达到营造优良文化艺术氛围的目的,从而将艺术专业学生培养得更到位。

作者:柳冬瑕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臻.浅谈艺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大提琴教学[J].音乐时空,2015,1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