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范文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老龄化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老龄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医疗产品;发展前景;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45

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以适宜现代家用便携式医疗器械电子产品为核心的企业。致力于专业检测家庭化、个人化和专业理疗家庭化。该公司的理念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够很方便、快捷、精确的了解自己身体,为全球各大医院的医生以及医疗机构提供最先进便捷的血压诊断工具。已经成功推广的产品包括电子血压计、血糖测量仪,以及低频治疗仪、多路低频治疗仪等。同时,也在全球HHCE相关医疗器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子血压计一个单品更是进入世界六强。

1 九安医疗电子快速发展原因

1.1 经济发展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健康观念的逐渐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也在持续增强。疾病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越来越的关注如何自我治疗、自我保健。整个医疗电子产业市场保持稳定快速发展,而医药行业的平均利润总额远没有医疗健康产品的高。

1.2 政策支持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还得益于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有效实施。医改的不断深入,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持续加大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并鼓励社会关注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1.3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截止2015年底,我国老年人超过60岁的人口已经达到2.13亿,占总人口的15.6%。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对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2.1 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对医疗健康产品的需求量增大

多年的医学临床研究显示,中青年人身体健壮,患病风险远低于老年人,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会提高。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量也正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不断增大,使得九安医疗电子也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发展壮大。

2.2 用作老龄人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明显,高龄人口不断增多,并且老年人患病的概率变大,医疗相关资金也就随之增加。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老年人医疗服务情况,给予的费用也在大幅度提升。近些年来,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老人医疗费用的增加,会使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九安医疗电子产品,如电子血压计、血糖测量仪等这些家用医疗器械给人们带去方便和快捷,深受老百姓尤其是老人的关注和喜爱。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对全社会的健康问题与人们的保健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3 人口老龄化使得医疗服务行业的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业的主要保障对象是免疫力较差的婴幼儿和劳动力人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老年阶段。因为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变差,发病率相较于青年人会大大提高,所以社会医疗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就是保障老年人群体的身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急性病已经不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隐患,取而代之的慢性病才是无形中的杀手。老龄人口对长期保健服务和预防医疗的需求增加,必将促使医疗服务行业的结构向这方面转变。

3 九安医疗电子的发展前景

3.1 国际形势

纵观全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疗电子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医疗新模式带动了医疗电子行业的新发展,其中包括了移动医疗、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市场销售额在2015年末已经达到了229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86%。其中,由于移动医疗具有方便快捷易携带的特点,发展最为迅猛,市场价值达4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为50%。

3.2 国内形势

中国在步入新世纪以来,医疗电子产业进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销售总规模179亿元,2014年增长了14.28倍,为2256亿元,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医疗电子市场。2015年国内医疗电子行业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了308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24亿元,平均增长率为20.05%。该产业已经日渐成熟,专业门类十分齐全、产业链条安全可靠、产业基础资金雄厚,已经跻身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势头很好,人们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是一个生命力十分旺盛的朝阳行业。国内医疗电子设备技术的不断完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已经向基层延伸。并且,医疗新模式如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投入到实际运用之中,为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对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愈发重视,同时实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化目标。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创新化发展。

3.3 自身优势

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战略转型,投入主要力量用于自主品牌的开发,实现了与移动互联网的强强联手。2012年公司研发的可佩带式手表计步器依托加载传感器进行运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公司的血糖仪产品为技术领先世界水平,拥有一定的技术与价格优势,目前正在尝试借助Apple平台,植入自己的血糖仪。

从外销渠道看,公司主营医疗方面的客户、超市配送方面的客户,以及通过互联网消费的客户几乎都是综合性供应商,其采购的产品包含全系列产品;从内销渠道看,人们可以直接在超市、专卖店、药店等购买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因此通过电子血压计这种二类医疗器械为立脚点,实现客户资源的积累和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构建,为公司其他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销售渠道。

九安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并不是孤军奋战,和全球各大医疗电子公司也都有合作和交流,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能够迅速、准确的了解市场信息和研发方向。单单电子血压计一个专业研发团队就汇聚了100个精英人才,并且公司新产品的平均研发周期仅仅只为三个月,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保证了企业的生活活力。对于需要从基础技术开发的新产品,研发周期则增加一半,为六个月。

4 健康老龄化

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面临老龄化的问题,而近些年国内的老龄化问题也越发的突出,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只会越发的严峻。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庞大的基数作用下,我国步入老年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是摆在政府和人民面前的现实问题。使用家用医疗器械,时刻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推动健康老龄化政策目标的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要提高老人人口群体的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

5 结语

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行业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巨大,随着人们保健观念的日益加强和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全球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需求逐年提升。在未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罗漾.我国人口老龄化所致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颜惠宜.试析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产业的影响[ ].新西部,2015,(20):16.

[3]丁学东.2016-2020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B/OL].http:///view/b1fd1ae8a6c30 c2258019e,20160623.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健康 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老年人;心理养生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也逐渐进入老龄化。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积极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内外老龄政策的发展核心,并受政治议程与老龄研究的影响[1]。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老年人在社会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同时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使其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2]。

1积极老龄化的概念

1.1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

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国际社会舆论依次提出了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概念。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认为外在因素只起中性作用甚至于抵消内在老龄化进程的作用,使老年人的各方面功能没有下降或只有很少下降,从而使老年人继续保持中年人的活动和价值观[3]。美国学者罗伯特(Robert)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认为老年人仍然能够从事一些适应性活动,其人力资本的生产性参与十分必要[4]。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强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强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成功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等概念的综合版和升级版。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积极老龄化”,其观点基于对老年人权利的承认,以及《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从“需求”转为“权利”,老年人不再是社会负担。

1.2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2000年4月在第二届老龄会上正式提出“积极老龄化”,作为政策框架,以《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为指导。其内涵纳入大会“政治宣言”,这是为了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其内涵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延伸,其含义更广泛、全面,要认识到健康、照料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老年个体和群体,帮助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积极性,促进健康,即健康+活力。“积极”是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而不仅指身体和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退休老年人、甚至患病或残疾老人仍能为其家庭、社区、国家做积极贡献。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老年人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2002年举办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将其写进了《政治宣言》[6]。“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健康”是指人在进入老年期之后,可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7]。“参与”是指老年人要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7、8]。“保障”是指从社会公正的角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监管评估保障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经济保障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生活照料需要等[9、10]。

“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类传统的老龄观,把战略规划重点从“以需求为基础”(倾向于假定老年人是被动目标)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承认人们在变老时,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机会、待遇平等的权利,以及他们的责任)[11]。

2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及作用

2.1积极心理学概念及意义

2.1.1积极心理学概念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树立起了积极心理学的大旗,扭转了之前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消极面的研究取向,将心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实现自我、生活幸福、性格完善、和谐发展的道路,使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充实、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12,13]。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创造和积极给予,从而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最终帮助人们预防和治愈心理疾病,过上更快乐、更健康、更积极、更有价值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这种积极转向意味着心理学开始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心理学的人文关怀[14]。

Kennon M. Sheldon和Laura King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2.1.2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3积极心理学在积极老龄化中的作用

面对全球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指出的“积极老龄化”已成为老龄观的一个革命性变革,而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15]。“积极老龄化”认可老年人有机会均等参与和处理生活各方面的权利,鼓励和提倡老年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参与社会发展,从而体现老人的自我价值。

3.1积极心理学与老年人身体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中年以后机体开始衰老,机体的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逐渐退化,不可避免的出现生理机能的老化,但如果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能与外部环境协调、适应,人际关系和谐,善于调适自己的负面情绪,则老化现象会大大降低,并表现出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的积极精神面貌。只有身心健康而长寿的老年人,才能在人生旅途最后阶段――晚年生活中活得开心、给自己生活带来乐趣,真正做到欢度幸福的晚年。

3.2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活动正常范围和标准,以及如何调节心理活动,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长寿等内容。21世纪养生保健的主旋律是心理养生,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明确养生必须先养心,要注重心理养生,保持心理健康[16]。

积极心理学对于老年人心理养生至关重要,关系到老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养生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模型,由积极认知、积极行为、积极情绪三个维度所构成[17]。广泛的普及积极心理学对老年人心理养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积极老龄化的推广普及提供保障。

3.2.1积极心理学可以增进老人心理养生的积极认知意识

篇4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中医药教育 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篇5

关键词: 老龄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价值研究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生,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谓”的原则,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土能生金,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益气养肺功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主张动静结合,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动静交替,练习后身心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6:35-65.

篇6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

0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37%的速度持续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中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具有突发性,超前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必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老龄化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已经表现出来,诸如“当代老年人虽长寿,却并不健康”,“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支出增大,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赡养系数提高,养老保障的需求加大,劳动力不足,国家积累下降,在职人员负担加重,代际交换矛盾突出,生产者数量下降,消费者数量增加,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2]。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 国外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及研究

对于老年健康的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就开始重视起来,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如加拿大的“加拿大人健康新展望”(1974年),美国的“健康公民计划”(1979年),欧洲的“大众健康”(1978年),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促进渥太华”(1986年)[3]。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发表了促进中老年体育锻炼的《海德堡方针》,各国也制定了老年体育发展计划,这些计划的共同点是鼓励和奖励老年人参加小强度体育运动,有关政策及计划见表1[4]。

2002年4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化会议别强调了老年体育在“社会贡献”方面的意义,并将“社会贡献”作为21世纪老年体育的关键问题加以定位[5]。

日本提倡老年人形成“主动的、运动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高质量的长寿生活,人人都能成为“积极老人”。日本对老年体育的研究重点现在已从宏观转入微观,重视研究老年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比如适合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有的研究在数据分析时按体育参与状况将老年人分为“继续组”、“再社会化组”、“脱离组”,同时分析体育运动给老年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影响。

德国在开展老年体育工作和开发设计老年体育活动时,往往要依据“全身性理论”、“激发理论”、“年龄竞争模型”、“决策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比如通过实施一些针对性计划来普及体育运动的理念,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在美国,1998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发表了一份题目为《中老年人运动和体育活动》的现状报告,其中强调了老年人经常参加活动的好处。研究发现运动对改善以下几项功能有好处:心血管功能,肌肉力量,体态控制,柔韧性,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水平。

总之,目前各国都很重视老年人体育活动,并在制定政策和具体实施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研究对我国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研究有许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国内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现状及研究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老年人自身的角色,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等也会带来变化。城市老龄者由于自身时间的增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通过体育活动维持和增进健康、充实生活已为人们所共识。

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体育期刊杂志的相关研究和运用互联网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有关信息与资料后发现,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从各个层面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体育锻炼进行了研究分析:

李日邦、王五一、谭见安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李静、刘贺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开展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滨、刘倩在《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与体育》(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着重分析了我国老龄化和老年体育的一些特点如积极性高,自愿性,带有明显的健身目的性,并对今后我国老年体育的开展提出了建议。曹士云、白莉在《21世纪初中国老年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对北京、浙江和新疆等16 个省市自治区老年体育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进入21 世纪中国老年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主要趋势,为更好地推广和开展适合老年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体育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郭晓斌、郭德全在《当前我国老年体育事业发展中应该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就当前发展老年体育事业的一些错误认识,老年体育的组织建设责权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思路。贾淑荣在《老年人的生命与运动的关系》中对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身体和心理保健作用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指出体育活动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刘凤轩在《加强老年体育科学指导,努力提高生活生命质量》讲到普及老年体育科学知识和加强老年体育科学研究、宣传和指导的必要性,进而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老年健身体育活动科学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胡先进在《老年人常见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特征与对策》中对老年人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特征作了描述,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特殊心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松涛在《61-65岁老年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中对老年人运动强度的个体化和动态化原则进行了阐述。严进洪博士在《中国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与娱乐》一文中归纳了中国最近在体育活动,娱乐和老龄事业方面的进展。提出“活跃的,娱乐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延长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王凯珍,王庆锋,王庆伟在《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调查研究》中对我国现有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剖析,得出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国内老年人体育活动作了分析,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3 结语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7]。因此,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予以充分注意和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地分析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广大老年人再创人生第二个春天,实现“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安度晚年”[8],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尧耿,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网,2004.

[2]王大中,王庆伟.论体育与老年人生活质量[J].体育与科学,2003:24(3):23-25.

[3]2006年世界卫生报告.全球化世界中的健康促进[J].世界卫生组织,2006.

[4]陈琳.国际老年体育对策及日本老年体育现状[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3,3.

[5]熊必俊.制定新世纪老龄行动计划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J].老龄问题研究,2002,6:28-33.

[6]中国民生系列报道.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J].中国金融网,2005,5.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体育;和谐社会;构建

G812.48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分布的主要地区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同时,我国对老龄化人口的养老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定都不是十分完善,并且对老龄化现象造成的问题难以承受。总体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并且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老龄化现象的缓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1、家庭和谐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导致家庭总代际数的相应增加,而不同代际成员的文化与时代背景都是不同的,他们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我国赡养老人问题等伦理问题一直存在。所以,如果处理不好代际关系,一定会对家庭稳定与和谐产生影响。另外,老龄化问题对家庭的影响还表现在养老模式方面。由于现阶段城市家庭人口模式大多数“421”金字塔模式,子女养老的精力与时间虽然很充足,但抚养老人的压力却十分巨大。【1】同时,由于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普遍转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家庭养老的困难,并且随着我国人均年龄的增长,间接导致家庭养老能力下降,这无疑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难度。

2、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由于老龄化趋势蔓延速度不断加快,这就会导致中年与青年劳动力比例降低,而老年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老年劳动力在能力与精力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从而加大了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的压力。现阶段我国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并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甚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3、社会保障与财政负担方面。养老金支出与公共医疗费用都是我国现阶段老龄化成本的组成部分。同时,用于老年人群的社会服务与保障也在相应增加,这些都会使我国财政支出与资源分配产生巨大压力。[2]现如今,我国社保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保服务与基本的养老制度等都在初期建设阶段,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构建与实现。

4、社会再分配方面。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从家庭角度分析,用于照顾老年人与治疗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部分困难家庭会因此而过上拮据的生活,甚至是导致贫困;从单位角度分析,老龄化直接导致单位在老年职工方面的薪资费用增加,从而对青壮年工作人员的收入造成影响,这会引发两代人的利益之争;从社会角度分析,城乡经济二元化现象的长期影响,致使城乡老人在享受社会福利与国家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存在巨大差异,进一步引发社会不公平问题,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缓解老龄化问题的贡献

老年体育是老龄化群体的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他们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3】老年体育在改善老年人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其他社会文化生活无法取代的。发展老年体育是我国缓解老龄化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1、老年体育能够缓解家庭负担,提高老人健康水平。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缩减医疗服务的开支。有关调查显示,如果将医疗开支中的一小部分作为体育投入,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社会健康效果。由此可见,老年体育的开展对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缩减医疗开支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体育可以间接地提高家庭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充满活力与健康的老年群体还可以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2、老年体育促使家庭和谐,增加家庭幸福感。由于地位与角色的转变,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家庭与社会中,老年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由于社会发展节奏过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边缘化。【4】而老年体育无疑是家庭集体活动最好的方式之一。老人是整个家庭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可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从而使家庭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亲密感与幸福感,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3、老年体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老年体育使老人有时间、精力、机会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唤起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强烈意识。体育具有情感交流融洽、利益冲突少以及参与面广等特点,能够帮助老年群体之间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新的交往组织关系使得老年群体更具凝聚力。【5】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形式不但改变了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老年体育的开展使老年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且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风尚,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4、老年体育的开展有利于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老年体育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身体衰退,使老年人获得充沛的精力与体力,并在原来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接受新的时代观念,从而使自身的经验知识得到更新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结语:

老年体育的开展与普及,不急有利于增进家庭情感、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社会负担、重复开发资源以及建设精神文明,还对缓解老龄化现象、发展体育产业以及丰富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老年体育的发展即彰显了时代的要求,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群,赵玉华. 论企业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

[2]严. 老年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3]雷震,龙佳怀. 和谐社会视域下城乡老年体育统筹发展研究――以安徽省6地市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7)

篇8

关键词:《寿亲养老新书》;食疗养生;精神养生;自养之养;健康老龄化

近年来社会积极提倡“健康老龄化”,认为“以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即在人生各个阶段,对能够影响到老年期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都要重视,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推进和增加保障因素”[1]。而提倡“健康老龄化”除了意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外,还旨在能进一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就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阐述老年养生思想不仅重视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情志养生等理念,有利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其“自养”之说,还有利于激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对于《寿亲养老新书》中的老年养生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老年病学的发展,还是对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从其总体思想中体现出的整体观和采用的治疗手段来看,则比较符合“自然疗法”的思想。有医者认为,中医养生属于自然疗法,它是以自然物质或原生态的方法,激活人体的自愈力和抗病力,取法自然、效法自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人体自身平和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地相互作用、相互感应[2]。近年来医学界对“自然疗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因为“自然疗法”副作用小,且更人性化,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寿亲养老新书》中的老年养生思想适用于现代社会要求的更主要原因是其理论构架的与时俱进,不仅以食疗和调摄情志来调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以“自养”之说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虽然时代不同,表述不同,但二者在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上所关注的要点是类似的,本文从以下三点分析《寿亲养老新书》中的老年养生思想。

一、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老年食疗思想

宋代医家陈直在论述老年养生相关理论思想62学苑新作时,首重食疗,开篇即强调饮食调治。他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总结老年人易患病的机制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并且认为人体正常阴阳运作机制与饮食有关,如其所言“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3]11,故提出“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有疾患,且先详食医之法,审其疾状,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在不伤其脏腑也”[3]11。即言人体进入老年后,其体质会发生变化,主要是气血亏虚,五脏衰弱,极易生病,既要重视日常饮食的调节,主要以“温热熟软”为主,同时又要注意若出现疾患,先以相应功效的食物调治,食疗效果不佳,再选药物治疗。陈直提出的老年养生以食疗胜于药疗,是具有合理性的。依据中医养生理论中“治未病”的思想,老年人适宜以食物滋养,易于吸收,促进脾胃运化,进而有助于补益气血和肾元。而老年人以食疗为主的另一个缘由,即老人脾胃虚弱,须温和之品,而食物相对药物而言药性要弱一点,不至药性太过而反伤及老人身体。如同样要补益老人体质的虚损,牛奶、猪肚等比起人参、黄芪、肉苁蓉等补益气血之品,没那么温燥,且便于吸收。陈直以食疗为主的老年养生思想是有理论基础和源流可循的,其所著《养老奉亲书》中的食疗理论和医方也不是首次提出。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关于食疗的记载,并产生了“药食同源”的理论。陈直的食疗养生思想可能源自唐代孙思邈,如《千金翼方》载“养老食疗第四”提出的“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此外孟诜还与张鼎共同编撰了《食疗本草》,这是其食物功效研究的借鉴与参考。关于对老年养生的关注,孙思邈先于陈直。如其所言:“缅寻圣人之意,本为老人设方。”[4]《养老奉亲书》之所以能传抄收录流传至今,除因其注重以孝养亲外,主要还是因其养生的目的在于关爱老年人之生命,期以保全老年人能尽终天年,是以重视生命为主,而不似其他养生之书,或以草药、丹药为主,或以针灸、行气导引为主,而是以调摄饮食的食疗为主,这和当时许多意在修炼成仙而长生不老的养生医书是大为不同的。这一点也类似于孙思邈“重生”的养生理念,如其言“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5]。当然相对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只是概括论述关于注重饮食调理的老年养生理论而言,陈直以四时调摄饮食的老年食疗理论更为详尽细致,更符合中医“三因制宜”的原则,有助于子女在养护老人时或老人自身调养时顺应自然,及时调整来应对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道德礼法指导的老年精神情志养生思想

陈直不仅重视食疗养生,还重视精神情志养生,并以道德礼法来引导子女应如何奉养老人。自古中国的礼法道德就要求人们要“报本反始”,使老有所养,这样才能“曾元而下,家庆一堂”,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如《诗经•大雅》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指出若子孙后辈的孝心不竭断,则上天就会使孝顺的子孙福泽绵长。可见在古代十分推崇和鼓励“老老亲亲之念”。然古代措词时,“孝”常搭配着“顺”,即要顺从老人,可见以物质孝养老人是不够的,还要从精神上顺遂老人的心愿,注重以仁爱之心关爱老人。相对于其他中医养生著作,《寿亲养老新书》更注重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爱。在论及“四时养老”篇中提到不同季节老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及应对方法,还专篇论述“眉寿之人”的心理变化,如其“性气嗜好”篇提出的两点建议:其一,针对年老之人“性气不定,只如小儿”的特点,在照顾老人时要“承顺颜色、遂其所欲”;其二,针对“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建议以嗜好喜之,自以为乐。中医养生本就重视调养心神,认为心情舒畅、精神内守为宜。《寿亲养老新书》不仅具体描述了老人的心理变化,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对老年人的护养需细致入微、面面俱到。此外还提出即使要对老人“承顺颜色”也要加以劝告、晓以利害,既要遂老人喜好,也要提醒老人注意节制。如“夏时摄养”篇中说到老年人脾胃虚弱,不宜贪凉,更需“饮食温软”,所以当老人“思食之物”时,建议“但随意与之,才食之际,以方便之言解之,往往知味便休,不逆其意,自无所损。”《寿亲养老新书》中还提出子女要“承顺父母颜色”尽其孝心,但考虑到有子孙贫困或能力不及的情况,亦善解人意地提出奉养“不在日用三牲”,根据家庭情况不论贫富祸福只要“以纯孝之心,竭力事亲,无始终不及之理”。这种思想也可应用于现代,告诫子女即使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但是要有奉养关爱老人之孝心,这才是老有所乐的关键。《寿亲养老新书》还提出老人易感孤独悲伤,需要心理慰藉和疏导,这有助于老人正确看待生老病死之事,如“秋时摄养”篇说到“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认为子女应该主动观察老人的身心变化,若发现其“颜色不乐”就要“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又如《淮南子》“木叶落,长年悲”,认为为人子女是不宜种植易凋落的花草树木,因为怕年老之人看到落叶想到自身已经衰老而感到悲伤。“承顺颜色”“以嗜好喜之”的思想,就是精神上的顺调疏导和情志上能自以为乐,正是有利于帮助老年人进行精神调养。中医重视养“神”,据《黄帝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养“神”的重要性,正如张其成教授所言“不养神而谈养生基本属于没有抓住根本”[6]。《养生三要》强调“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然古代医家多认为人要清心寡欲,方能精神静守,身心和谐,但人为饮食男女,怎么可能完全做到寡欲,所以《寿亲养老新书》要求子女承顺颜色这点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适欲为度,而无需刻意遏制所有嗜欲,顺应老人心志,使老人心神调和即可。

三、培养嗜好倡老年“自养”

《寿亲养老新书》所论及的老年养生思想和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自养之说”,即“夫能知自养之养,而后能安享子孙之养”,意为受子孙之养的前提是先能自我保养。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到他觉得自己的孙子还没能力“老吾之老”,所以他认为只有“自知其老,自老其老”,年老之人学习一些养生思想和养生之术:“纵无解于老,亦自成其为老,更无待于老吾者。”[7]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不用依靠晚辈的赡养来养老,也可以通过自我调理来自养。然而自养之养又以“自以为乐”为关键,如书中序言中所说:为人子女奉养老人,除了要保障其饮食起居,还要“娱其耳目心志,即可使之燕佚,怡愉全生而益寿”,而要使老人能安享晚年,安逸舒适,莫过于使老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去帮助老人实现心中所向往的。如其性气好嗜篇所言:“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日自看承戏玩,自以为乐,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可减。”也就是说老人要有精神支柱来激发其生活热情。就一个家庭而言,“自养之养”比“子孙之养”更有意义。一方面,对于为人子女来说,年老之人形羸气弱,容易生病,与其在父母亲人病痛时服侍在侧,不如早在其健康之时就行养生之事细心奉养,既使年老之人“去老而全形”不受病痛折磨,又使自身免于忧虑,如《寿亲养老新书》原序中提出对子孙奉养的要求说道:“人子之爱其亲,因其康强,加以奉养,为之安其寝处,时其旨甘,娱其耳目心志,即可使之燕佚,怡愉全生而益寿……尤不能不唯疾之忧。”[3]1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汲取养生思想,注意自我的养护,以合理的食疗来养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以自养自乐的精神状态积极看待“生老病死”之事,保全自身,才有享受子孙后代孝养的命,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夫人以自养之养,而后能安享子孙之养”。就整个社会而言,“自养之养”的养生思想将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老有所养若只要求由子女来赡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就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而言,很少有“三世”以上同堂的情况,那么对于“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来说,子孙没办法在身边照料,甚至没能力赡养,可能“自养之养”比“子孙之养”更加适用。“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8]而我国从2000年开始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就目前老龄人口增长形势来看,“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根据2013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将提高到18.2%。未来老龄化的压力是长期、持续增长的。”[9]虽然我们无法停止老龄化的趋势,但是可以采取措施延缓老龄化的速度,并且使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小化,特别是要解决已经步入老龄的这批人群的生活质量问题,以及像重病或慢性疾病老年人,每年在医疗费用上的支出就十分庞大,不仅家庭负担重,政府补助方面也面临着更大压力。而发展“自养”之养的老年养生思想从某种程度,是有利于缓解这种压力的。《易经》中的“君子自强不息”激励着很多年轻人自强奋斗,而其实“自养之养”也有从精神层面来鼓励老人自强不息的意义。事实上,很多老人是希望不仅能自养,不为他人带来负担,还能老有所为,如陈直所言:“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遂时人事。”所以当代的老人既需要家人的鼓励与养护来自养,也需要新的养老模式和政策来帮助和扶持老人实现自养,因为“老”不一定就“弱”“病”,老也可以有所为。日本早在197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人均寿命都在80岁左右,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对中国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寿亲养老新书》不仅继承了陈直注重老年食疗养生和老年精神养生的思想,更启发后人提出“自养之说”,比“子孙之养”更适用于现代老年养生。现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果不是一种协调的社会发展模式,可能导致社会发展静止化甚至衰退化,不仅加重政府经济负担,还影响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所以研究老年养生思想和方法,结合多学科拓展新思路,对于现今老龄化社会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伍小兰.“健康老龄化”: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EB/OL].[2015-03-24].

[2]张荣健,李爱民.常见病的自然疗法[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2-3.

[3]陈直.寿亲养老新书[M].邹铉,续编.钱超尘,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15.

[4]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M].北京:中华书局,2013:240.

[5]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305.

[6]张其成.张其成精气神养生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

[7]曹庭栋.老老恒言[M].钱超尘,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1.

[8]人口老龄化[EB/OL].[2015-03-24]

篇9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居住空间;设计需求

老龄化社会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方式为了适应当代社会进行了自我调节,针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真正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需求在老龄化社会变得更为不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展所导致的。

一、老龄化社会下居住空间的设计基本要求

在进行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居住需求。老年人因为自身年龄老化,首先在生理角度上,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都变得严重衰弱,对于陌生环境的接纳能力较差,短期内改变居住环境,老年人可能出现各种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老年人出现身体问题。从心理角度上讲,老年人在现代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以居住空间设计更应该注意安全感的营造,塑造出一种温馨而又舒适的居住空间,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充分关注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对于老年人进行实际保护。在现实中进行合理的居住空间设计。

二、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出现的问题

1.不能正确理解老年人的审美模式

在现代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很多现代因素,但是这种现代因素往往不能真正引起老年人的共鸣,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空间设计的美学元素更应该符合老年人的喜好,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审美模式。

2.空间设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针对空间的设计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也就是空间设计之中不能体现对于老年人的关照,例如,很多老年人已经不能适应大空间的使用,不仅较为空旷,容易让人感受到孤独,更因为空间过大会造成老年人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消耗较多的时间。针对现代社会中的空间设计更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3.对于老年人的安全保护不足

在进行现代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生理机能出现了退化,在居住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室内空间出现各种问题而遭遇各种危险,例如,卫生间等设计出现容易积水的死角,这种死角非常湿滑,很容易出现滑倒的现象,进而使老年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三、老龄化优化居住空间设计的措施

1.居住空间设计更为合理,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

在进行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更应该结合老年人的居住习惯进行合理设计。例如,老年人对于安静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在居住空间的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充分注意减少金属撞击的发生,所以对于居住空间设计一定要做好噪音的处理。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有很多,为了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应该尽量使室内空间采光性良好,减少门槛之类的存在,保护老年人的生理安全。

2.室内景观设计应以保证老年人的良好心情为根本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应该充分确定更为良好的居住空间设计景观,室内空间景观设计可以更好地保证老年人心情良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且环境很容易影响心情,充分保证老年人的心情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保证室内景观设计符合老年人的审美要求,让他们生活在他们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之中,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3.居住空间设计保护老年人的安全

在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注意保证外界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应该设计紧急呼叫按钮,在老年人出现危机时可以及时呼叫外界进行自我援护。居住空间应该建立服务体系,一个有效的服务体系可以很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同时注意室内的安全死角,针对这些死角进行明示,保护老年人的居住安全,对于现代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中,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可以很好地保证现代老年人有良好的居住体验,本文对于居住空间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倩,王芳,惠.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教学研究[J].住区,2014:77-81.

篇11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规律体育行为;生命质量;价值诉求;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6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b)-0153-06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毋庸置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摆在了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面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人口已达1.7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比例还在上升,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1]。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30%以上[3]。人口老龄化直接引起流行病学框架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大量发生和流行。老年人是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患病人群。我国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和2009年原卫生部公布的卫生统计年报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4.54%[4]。在党的十提出“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以及报告中指出的“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5],为老年人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我国特有的人口国情下,研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科学,对这一群体生命质量的保持和提升、更好地践行“体育即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年人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阻碍,而生命质量的高低与老年人口问题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老年个体能否合理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达到自我内在的和谐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尊严和体面,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产生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体育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体育又是如何去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对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加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生命质量的概念及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生命质量概念的界定

生命质量又被称为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生活质素等,在社会学领域中一般称之为生活质量最为合适,而在医学等领域则称为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更能反映其学科特征。社会学研究生命质量主要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是指人口群体的生命质量,如对世界、国家或某一地区人口总数生活质量的研究,而微观则具体到个人或家庭人口小群体生活质量的研究。有关生命质量的概念,由于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国人民对生命质量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诠释。Jenney等[6]认为:生命质量是一个包括生理及心理特征及其受限程度的广泛概念,它描述个人执行功能并从中获得满足的能力。Levi[7]认为:生命质量是对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的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而测得的结果是用幸福感、满意感或满足感来表示的。WHO将生命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4个方面[8]。随着国内外各相关学科领域对生命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对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生命质量是对由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这种多维结构由3个方面所组成:①躯体健康:包括患病情况、慢性症状及自我评价的健康;②心理健康:包括焦虑、抑郁、人知、幸福感、满意程度等内容;③社会健康:涉及到社会网络的大小、社会交往的频率、社会参与程度等。尽管如此,仍有学者认为生命质量的概念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公正、科学完善的标准。

篇12

正因如此,弗洛里安?科尔巴赫去年8月来到中国。此前,他花了11年研究日本人口变化――该国5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近50%。科尔巴赫现为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营销与创新学副教授,并将领导老龄化与社会研究所。该商学院将牵头组建该研究所,重点研究人口老龄化蕴含的商业意义,而包括公共卫生、建筑和工业设计在内的至少10个其他院系也将参与研究。

科尔巴赫表示,由于拥有14亿人口,中国部分问题与其规模有关,但独生子女政策又放大了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本在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之前已经是个富国,而中国目前还不是富国。“整个社会体系并未准备好迎接人口老龄化,”科尔巴赫警告称。

去年9月中国政府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与老年人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老年市场潜力达4万亿人民币。该报告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消费占GDP的比例将提高至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机,”科尔巴赫说,“虽然2050年还很遥远,但现在就要采取行动,而企业界对此并未予以太多关注。”他认为,“企业管理者在具体利用这些趋势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必然面对不确定性,但在人口问题上,预测确实有用。”

首先是存在老年劳动力。在中国,女性一般55岁退休,男性60岁退休,因此企业正在流失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人才。其次,中国目前的预期寿命是76岁,这意味着健康的晚年可期,将导致对“银发市场”商品与服务的巨大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和开发新产品,满足这种需求。

篇13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偏见;终身化老年教育;成功老年化;社会态度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年龄超过60岁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2%,许多国家的老年人数量将是儿童的两倍(United Nations,2009)。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目前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龄人口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与全球人口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相伴随的,则是对老年过程和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老年歧视态度。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提起老年过程和老年人时,总是与衰老、疾病、残障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联系在一起。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社会歧视是一种不公正、具有否定性和排斥性倾向的社会态度,这种态度会导致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要减少或消除这种社会歧视,必须从改变社会态度人手。这里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阐述实施终身化老年教育、改变或消除老年歧视的态度和方法。

一、改变认知:终身化老年教育的误区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发展任务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生阅历与睿智的累积与沉淀。一个人从1岁活到80岁,如果能够倒过来生活从80岁到1岁,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半人成为伟人。可见,老年智慧是人类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对老年普遍存在诸多误区和偏见。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一旦说起老年人时,总是和庞大的卫生保健支出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上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看做是沉重的、耗竭社会资源的负担(WHO,2002)。但是,近期研究则表明,随着一个人的逐渐变老,保健成本会日益增长这是一个观念误区。其实,寿命延长对保健总费用的影响极小,因为不管一个人去世时年龄几何,最大一笔费用总是集中在生命快结束的时候(United Nations,2009)。由此可见,老年本身并不是社会卫生保健费用剧增的原因,关键的是如何让长寿的老年人更健康地生活,尽可能地自立、不残疾,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这样老年人保健成本就有可能大大降低。

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老年化和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行为。2-3岁的幼儿就已经习得对老年人的消极观念(Kwong See&Nicoladis,2010),研究者还发现这种对老年人和老年化的消极态度并没有随着年代的变迁而改变,甚至表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尤其对老年女性表现更为突出(Anderson&Han,2009),并且表现出跨文化的一致性(Laidlaw,Wang&Coelho,etal.,2010)。社会、家庭、媒体和图书资料是造成此种后果首当其冲的罪魁祸首。目前广泛存在的消极老年化态度和老年化刻板印象,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应对挑战的能力、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对个人老化的接受程度(Gilbert&Ricketts,2008),而且与年轻人的冒险行为显著相关(Lauren,Shelia&Kristopher,2011),同时还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老年人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例如,各国大学生都对从事与老年人有关的工作缺乏兴趣(Weiss,2005)。

第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低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现代社会就有可能第一次出现年轻一代的寿命和健康状况都将不如他们的父辈。显然,他们缺乏老龄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观念和行为,饮食不健康、吸烟酗酒和不好动不锻炼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又会导致年轻人很难实现长寿、健康地走完生命历程,进而增加了社会卫生保健的负担。

由此可见,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老年化的消极态度和老年化知识的缺乏,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要应对和解决老龄化社会诸多问题,首先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即对每个人来讲,老年化应该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的毕生发展任务,而不仅仅只针对老年人口,终身老年化教育更不应该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不分老幼,人人都需要的毕生发展教育。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了解和理解老年化过程及其问题,人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社会责任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定,并能对老年人的能力及其创造非凡价值的潜力从观念上进行重新认识,消除老年歧视现象,使老年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正如胡利娅·塔·德阿尔瓦雷斯大使于1998年在纽约国际老年人年发起大会上说道:“我们需要‘人道地看待老年化’,我们需要‘不老的思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构架或窗口来看待事物。……把老年化看做是一个终身的、全社会的现象——不只是和老年人相关的现象——也需要思维的转换。这种转化就是‘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一主题的根本思想。”因此,要迎接并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冲击和挑战,实现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有必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领域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改变和消除对老年化和老年人的消极社会态度,为实现长寿、健康的老年化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增加认知: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概念和目标

为了应对老年化问题,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广泛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如美国早在1961年第一次白宫老龄化会议(White HouseConference on Aging,简称WHCoA)上就提出在公立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和图书馆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在此后的历次会议中(WHCoA,1971;1981;1995)都明确要求生命周期教育要在所有公立教育中强制进行,把终身化老年教育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中,开展训练教授终身化老年教育课程教师的项目。由于认识到终身化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社会学研究者Fran Pratt在1979年创设了“老年化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Aging)”项目,并在1996年与北得克萨斯大学联合创建了“老年化教与学国家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Aging,简称NATLA)”。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和代际合作,为年轻人提供生命周期教育,促进对老年化问题的理解。”(Mcguire,Klein&Couper,2005)目前,美国的终身化老年教育除了在学校开展外,还在家庭和社区内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终身化老年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全美国家的教育运动。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的“代际学习”计划,通过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在一起工作、学习,促进代际之间的思想、情感、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交流,从而获得技能、知识和价值等。可以说,代际学习既是一种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互惠互利、相互融入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一种促进代际间了解和沟通的有效教育方式。马来西亚在2005年,为高中生增加了一个有关“基础老年医学和老年医学服务”的新课目,也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终身化老年教育。

根据Couper和Pratt(1999)的观点,终身化老年教育就是贯穿人一生的生命周期教育,它要求融入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各个教育领域,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老年化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为个体的老化过程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老龄化偏见和老年歧视态度,并与老年人保持积极合作的关系。由此可见,终身化老年教育应该是代际间的、注重发展的提前教育,其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帮助他们增进代际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他们未来健康的老年化发展。

总的来说,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拥有一个长寿而愉快的老年生活作准备。它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关于老年化过程的态度。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提高人们对老年化过程的积极态度,把长寿看做是继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全面看待老年化过程和老年人(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学会欣赏和尊重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老年歧视和偏见的危害;认识到每个人对老年化的态度是影响个人老年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个人和社会的选择对每个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二,帮助人们了解老年化过程。把老年化理解成一个不断成长、逐渐变老的自然的、终身的过程;老年化过程是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每个人变老的方式都不一样,都具有其独特性;每个人都有长寿的可能性,“年轻”和“年老”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第三,了解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了解长寿的原因以及老龄人口导致家庭、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挑战与机遇,个人和社会应对老龄化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意识到积极的代际关系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内容包括老年化过程中的人口结构、生理、心理、社会和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让每个人都接受终身化老年教育,尤其是向青少年一代提供关于老年化过程和老年人的教育和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青少年关注老年化进程,增进对老年化过程及其相关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消除年龄歧视、促进代际和谐、增进老年人尊严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战略,也是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积极晚年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老龄化社会,把拥有一个健康晚年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目标纳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各个阶段,并被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认可和实践,这是满足未来社会卫生保健需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发展战略。

三、参与活动:终身化老年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终身化老年教育一般通过了解老年化信息,讨论老年化问题和与老年人直接接触等参与活动的方式进行。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终身化老年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这是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基础。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通过终身化老年教育(如上毕生发展课程、经常与老年人接触等),他们对老年化相关知识了解越多,自身老年化焦虑越少,老年歧视态度也越少(Allan&Johnson,2009;Mcguinn&Mosher-Ashley,2002);对老年人的机能和身心健康越抱有良好、符合实际的现实态度,也愈有可能为老年人服务(Harris&Dollinger,2001)。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这是消除老年歧视和对老年化的排斥与焦虑、增进代际关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变对老年人态度的最佳选择。因此,教育者在实施终身化老年教育时,一是首先要帮助人们知觉到对老年化、老年人的信念和态度。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态度如消极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知觉。人们对老年化和老年人的态度亦是如此。如O'Hanlon and Brookover(2002)的研究发现,心理学本科生上完两门老年学课程后,虽然70%的学生对老年人的消极信念表现了显著的改变,但是,只有一半的学生意识到这种改变。有鉴于此,我们开展终身化老年教育时,首先要让这种无意识的社会态度意识化,让学生反省或意识到自己对老年化、老年人的态度和信念如何,提高他们社会认知偏见的自我知觉,这对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待老年人的行为和态度,在与老年人接触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减少或消除消极的老年化态度非常重要。二是实施终身化老年教育要提供全面、准确的老年化信息,注意关注老年化过程和老年人的积极方面。根据霍夫兰的信息传递与态度变化理论,全面的信息比单一的信息更容易促使态度的改变(俞国良,2010,p.180)。因此,在进行终身化老年教育时,要为人们提供准确、全面的老年人信息,让人们无偏见地看待各种老年人的品质、行为和特征,防止刻板态度的形成,了解死亡、疾病、残障和依赖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并不是老年人的标志。对儿童的终身化老年教育要更加关注老年化和老年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消极方面,如老年人的潜能以及长寿、健康的老年生活,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充满活力和独立自理的,老年人的积极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因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采用认知失调理论解释态度改变时提出,同时存在两个彼此不能调和一致的认知,是促使个体态度改变的内在动力(俞国良,2010,p.167)。儿童已有的消极老年态度与所接受的积极的终身老年教育之间产生认知失衡,从而实现其老年化态度的转变。

第二,践行高质量的代际交流,这是终身化老年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研究表明,与老年人保持高水平接触和了解老年化知识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积极的老年化观点,而且与老年人直接接触要比讨论、了解老年化相关问题和信息更能有效改变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Funderburk,Damron-Ro.drigues&Storms,et al.,2006)o但是,Schwartz和Simmons(2001)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接触以及接触的频率,并不能显著地提高对老年人的积极态度,而是由双方接触的质量所决定的。即代际交流的质量要比代际交流的数量,更能有效改变对老年人的态度。高质量的代际交流是在自然情景下,代际之间自愿、平等地交流,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依赖、亲密的代际接触。例如,欧美许多国家开展的“代际学习”计划。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可以是进行代际学习的场所,在活动形式上它最关注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代际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通过建立不同代际间相互学习的关系,让青少年一代直观地感受到老年人的积极特点和价值,有利于消除代际之间的消极刻板印象,增进代际间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彼此尊重、良好联系的社区和邻里关系,并且对于促进老龄化社会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代际学习被认为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非常实际、有效的方法。

篇14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空间结构框架;老年住居体系;房地产

一、老龄化趋势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可视为老龄社会或长寿社会。继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社会国家之后,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越来越呈现增速趋势,而且老龄化正在快速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与世界发达国家自然老龄化相比,我国老龄化增长速度比率要快得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证实:到2000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这种加速的老龄化,必然引发众多的严峻社会问题:

第一,物质上,老人的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年轻人的抚养比扩大,老人设施和服务体系的普遍缺乏。

第二,精神上,代际冲突烈度加大加深、老人普遍的孤独感、无助感等等。

可见,老龄化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重点课题,牵动着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各个层面。

二、建筑老年居住体系的意义

老年住居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体现国力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崇尚“人本主义”的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老年居住体系结构的改善与建立,是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

作为建筑师,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探讨新世纪如何挖掘房地产市场开发潜力,积极建立规划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网络,规范老年人居住设施配置标准,为调动老年人的潜能,发挥老年人的主动因素,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使老年人在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中,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体现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怀,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观念和模式上的转化分析――系统化、层次化的长寿社会框架

1.养老观念转化的原因:

(1)客观上说,“少子老龄化”的家庭结构新变化,使老年抚养系数增大,传统的单纯家庭养老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

新世纪我国将面临着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的局面,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家庭的赡养功能越来越弱,必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只有更有效地借助社会养老系统,才有可能为老年人创造真正健康的养老环境。

(2)主观上说,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自主自立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和健康层次的老年人,其自身的养老观念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尤其自身及社会保障能力较高群体,对子女的期望已开始明显降低。

2.养老观念转化的结果。养老观念的转化必然带来养老模式的转变。在新的养老观念下,传统的单一的在家养老或集中养老模式都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必将被以离散型为主,社会集中型和传统型为辅的综合养老体系所取代。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系统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高效能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必然。

(二)变挑战为机遇,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体系

1.中国老龄化居住体系的市场及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讨论老龄化问题,经济因素不能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探讨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首先需要探讨老龄化居住体系的市场和投资问题。脱离了这一点,在纯技术上的探讨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对现有市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析,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并切实付诸实施。

2.充分挖掘老年人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潜力,带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人们养老方式的转变,以及国家相应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良好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老年人房地产开发产业蓄势待发,即将变“夕阳产业”为“朝阳产业”。新世纪,正是我们把握时机,变挑战为机遇,利用老年人这一庞大的消费群带动起一个巨大的市场,最终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大好时机。

老年人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潜力主要表现为:

第一,方式的转变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需求潜能。

养老模式变化直接针对城市老年人居住现状和需要间的矛盾,尤其是城市老人住宅需求实现不均、“空巢家庭”要求转换居住模式的矛盾,带动了居住模式的多元化。包括:两代完全同居型和半分离型家庭居住模式、混合型老年居住模式,即两代家庭混合居住的网络型家庭住宅群、以老人公寓为主的社会集中居住模式等。

它引发的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潜在需求表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开发上还有巨大的市场。因此,总结本国实践、借鉴他国经验,切实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开发老年公寓,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第二,收入多元化和社会保障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消费潜能。

房产与金融密不可分,一项有效的金融工具能全面启动一个市场。随着“金融先行”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城市老人居住群的经济收入已呈多元化趋势,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能。由城市中老年人离退休保险福利费的较大幅度的增长、再就业收入从1990年的15.51元上升至1998年的57.34元、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和较高的生活需求的高收入亚老人群体的出现可知,我国城市老年人已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实现自身晚年居住需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健.关于老年人住宅建设的投资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8).

[2]邱海盈.城市老年人居住模式变迁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