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的思路最初出现在美国,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健康管理是实践应用先行于理论研究。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内涵
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健康管理定义,不同的专家和不同的行业均有不同的理解。“个人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Bernard Sullivan,WashingtonBusiness Journal,Aug.29,1997)。刘氏在其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陈氏等在其主编的《健康管理师》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在健康保险行业中,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医疗行业中略有不同,可以定义为保险管理与经营机构在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和医疗费用补偿的过程中,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或与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的合作,所进行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管理活动。
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健康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卫生服务模式,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健康效果,从而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效益,提高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承受力。一般来说,健康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收集健康信息通过调查、健康体检和周期性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等有关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因素是在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慢性病发生、发展及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生物遗传危险因素和医疗服务的危险因素。环境危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危险因素(如生物、物理和化学危险因素)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是个体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密切相关。生活方式是个体的选择,但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静坐生活方式、饮食不合理等,实际上是某个体所归属的社会群体所认可、所支持的行为。这些行为具有习惯的特征,一旦形成,难以改变。生物遗传危险因素是一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存在各种不利于保护并增进健康的因素,如医疗质量低、误诊漏诊、医院交叉感染等都是直接危害健康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布局、卫生保健网络的健全程度、人力的资格水平、卫生资源的配置合理程度等,都是可能影响健康的因素。
调查问卷是获取健康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载体。问卷可由个人自行填报或由医务人员帮助提供,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取得数据,其准确性都是首先需要保证的,它直接关系着后续的风险度计算及其结果,故应分清和强调各方提供问卷数据的责任和义务。调查问卷内容如下:疾病和生活方式、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验、疾病治疗反应情况等。
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健康风险评估(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估计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
健康风险评价,是估计具有一定健康特征的个人会不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些疾病或健康的结果。常用的健康风险评价一般以死亡为结果,由于技术发展及健康管理需求的改变,健康风险评估己逐步扩展到以疾病为基础的危险性评价;因为后者能更有效地使个人理解危险因素的作用,并能更有效地实施控制措施和减少费用。
健康风险评估信息系统能够打印出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种类和报告组合千差万别,较好的情况是评估报告包括一份给受评估者个人的报告和一份总结了所有受评估者情况的人群报告。同时,与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相对应,个人报告一般包括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和健康教育信息。人群报告则一般包括对受评估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概述、健康危险因素总结、建议的干预措施和方法等。
评估结果是健康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其表达方式可是多种多样。为方便个人理解,评估提供者一般都会辅之以报告的简要解释和医生的详细解读,健康教育信息则依据个人的评估结果针对性地给出,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由于具有受众广、更新快、可及性强等特点,通过网络健康教育信息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康德;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区别
康德对理性的重视和批判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提出而带来的近代形而上学的危机和一直以来存在的西方传统道德和认识二元论之间的问题。康德认为,只有对理性自身进行批判,划定人类认识的范围和界限,建立新的形而上学,才能显示出理性的价值。
康德给实践原理下的定义是“实践的诸原理是包含有意志的一个普遍规定的那些命题,这个普遍规定统率着多个实践的规则,如果这个条件只被主体看作对他的意志有效的,这些原理就是主观的,或者是一些准则;但如果那个条件是被认识到是客观的、即作为对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这些原理就是客观的,或者是一些实践的法则。”[5]在康德看来。这些原理不是准则就是规律:在他们是主观的,或者他们只在这个或那个个人特有的特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的时候,他们就是准则,在他们是客观的,或者适用于每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时,它们才能是法则。[1]因此,法则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而准则这种理性只是偶然的和一次性的。不能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法则。
康德的实践理性追求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形式法则,很显然准则必须被我们所抛弃。因此康德提出了了四条定理来区分法则和准则。前两条是从消极的方面指导人们不能做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康德在否定了这样的准则之后开始从积极的方面指出确定法则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在进行行为选择的时候都要坚持“我一定要使我的行为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这一法则。比如,你被一个强盗劫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对强盗说谎,你就能够获救。这时你就应该考虑我应不应该说谎呢?从当下看来,说谎是为了获得安全,是可以说谎的,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现在你因说谎而得救,那么其他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选择了说谎,强盗或许在前几次会相信,但是长此以往强盗就不会相信你的谎言,反而可能被激怒而使你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会选择不撒谎,从而使其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法则。这时候也许会又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大家不说谎也许只是为了不受到伤害的而做出的选择,不说谎纵然能成为大家普遍认知的法则,但却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所以康德在最后一条原理时提出了自律的原则。那么第三条的定理严格的表述应当是:“使你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样一条的道德律不是他律,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它就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只有用道德而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但是,康德在完成他的思想体系之后,他却接下来写了《判断力批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康德认为他在完成了前两个批判的证明后,他的思想体系出现了一个鸿沟。这就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理性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因对象不同而相互区别。
理论理性处理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对象是有限的自然界,在康德看来,理性的认识能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验感性论”,一方面是“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是我们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论理性以自我的先验同一性为认识的基础;先验逻辑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研究的是知性范畴对经验的立法作用,将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知性、知性概念,再从知性概念上升到知性的原理。而先验辩证论研究的是理性之理念超越经验的界限所造成的先验的共相。从辨证论进入到知性所使用的范围和限度,最后上升到理性的各种概念。理论理性从感性直观出发,层层上升,最后获得理性观念。
虽然理论理性认识的是我们有限的世界,但是理性本身有一种冲破有限束缚的冲动,渴望获得自身的自由,由此进入到了自由的领域,即我们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处理的是人的欲望的能力,在自然领域中,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必然性的束缚,而实践理性却进入到物自体。自由是绝对自主自发开始的一种活动,自由是没有原因的,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如果我们非要为自由寻找一个原因,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自由,因而“实践的自由"才是自由概念的积极意义。自由的实在性证明了人作为本体的存在能够摆脱一切感性材料的束缚,仅仅凭纯粹理性自身的命令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理论理性是从直观感觉出发,而实践理性是和我们的感性世界没有关系的,我们的实践理性并不是从感性的世界而得来的,我们先天就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在立法法则上面完全没有冲突,但是他们对应的却是同一个经验的世界,在经验世界中就会不断地出现摩擦,自然的世界我们虽然可以在直观中将其表象表现出来,但却不表象为物自体自身,而表象为单纯的对象,自由的世界则正好相反,虽然我们可以将一个物自体本身表象出来,但是却不在直观中表象,而是通过实践证明其客观实在性。因而两方没有一方能够获得有关它们的客体(以及思维着的主体自身)。[4]康德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人作为世界的经验者,亦是这样。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这样人具有了两重性,但他面对的是同一个经验的世界,必然使人因受这两种不同的立法而出现摩擦。这条鸿沟是西方传统道德和知识二元论的具体的体现,也是他主客二分所造成的困境,对近代哲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康德的后继者们也都无法彻底调和这两个世界,黑格尔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登了哲学的舞台,提出了“绝对精神”这一概念。它通过一系列的自我的否定的中间环节来克服主体自我意识的绝对化,最终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含在了绝对精神里面,从而实现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和解。■
参考文献
[1] 约翰・华特生.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关键词: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价值;发展思路
1 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内涵分析
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逐步步入正规。不少企业的规模已经从跨市走到跨省,再到跨国,企业越来越大,经营系统越来越复杂。而不管规模再大的企业,也是由一个个基本单位构成的,这个基本单位就是“班组”。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企业组成的“细胞”。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高效的运行,整个企业的运作才能是畅通无阻的。但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对于车间班组的管理都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很多企业班组建设一直进展缓慢。而随着企业科学化、正规化发展理念的到来,进一步推进企业车间班组精细化管理思路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石油企业,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因为石油企业可以为我们提供能源,更重要的层面是因为石油企业可以为我们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而长期以来,各石油企业也一直在寻求车间班组建设和管理的思路,旨在进一步推进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的高效、精细化的管理,推进石油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拟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的价值,并分析其发展思路,对于有效的推进石油企业生产目标的实现,工作任务的的落实,实现精品成果的企业经营目的具有重要价值。
2 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的价值分析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是企业进入正规化发展必须融入的一种理念。尤其是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我国目前石油企业的发展已经和过去单纯追求数量,追求油井数量的多少,追求日产原油数量的多少有了很大的区别。现阶段,我国的石油企业,不仅要关注生产原油的数量,还要关注如何提高原油的利用效率,如何精炼石油,提高石油品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石油企业还要考虑如何持续发展,综合协调国内生产与国外进口的比例,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1]。为此,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新时期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精细化是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持续改进石油生产班组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对于现阶段石油企业班组管理的精细化来说,精细化管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精细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明确职工的权责,使人与职责更为明确的对应,提升工作效率;(2)精细化管理可以更为合理的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4)精细化管理是保证企业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是提升企业安全系数的基本保障;(4)精细化管理可以强化垂直领导只能,提升企业运行每个环节的衔接效率,使企业的执行力提高。
3 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的发展思路
3.1 深入认识精细化管理精髓,从点滴之处关注细微和重点
要想真正实现车间班组管理的精细化,首先就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行动上给予充分的保障,积极的接受精细化的理念[2]。因此,对于石油企业车间来说,下属各个班组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运作思想意识的宣传,培养个人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具体到个人精细化思想意识的培养这方面,各车间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氛围,使每个人都逐渐的受到精细化管理的熏陶,进而培养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从行动上来说,各车间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能够认真执行精细化运作的班组或者个人要给予奖励,而对于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精细化管理或者精细化生产运营的,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奖惩分明的激励个人去认真对待精细化。
3.2 充分挖掘精细化管理本质,从运行之中关注平台和模式
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还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而要想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过程,而且要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丰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3]。比如,以往我们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精细化管理都是开大会、作报告、作动员,通过严格刚性的管理和约束来实现。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不断丰富的平台来使精细化管理开展的更加有活力,更加易于职工接受。比如开展“班组管理精细化竞赛”,包括: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同业对标、管理创新、培训工作等都可以作为竞赛内容,来实现平台载体的丰富。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之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队伍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3.3 有效利用精细化管理内涵,从工作之间关注质量和效率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念[4]。精细化管理强调执行力,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序化。精细化管理强调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具体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精细化管理就是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精细化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最终落脚点,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因此,要想实现班组管理的精细化,还是要从班组管理精细化的内涵入手,真正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企业发展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之中去。从生产和经营的细节之中践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油企业班组管理的精细化。
4 结语
总之,单纯看管理“精细”似乎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怎么提升管理精细化,如何提升,提升什么,没有具体、明确的内容,但要是把它放到具体的业务管理中,就涉及到工作中的诸多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单一地去思维。因此,关于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的价值我们还需要深入的进行探讨,而对于如何提升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精细化的程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石油企业车间班组管理更加精细化,让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发挥最大化的低耗高效作用,达到目标、任务,更加符合新时期企业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莉莉. 现代企业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J]. 知识经济,2011(9).
[2] 熊少塘. 试论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作用[J]. 中国商界,2009(8).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内涵;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得益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发展秩序、调节经济活动,控制与管理经理运行的有效手段,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抛开经济管理,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与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故强化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也日趋完善,但经济运行问题却令人堪忧。此种背景下,经济管理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与调节作用,严把经济发展方向,严控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使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内涵;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得益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发展秩序、调节经济活动,控制与管理经理运行的有效手段,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抛开经济管理,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与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故强化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 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 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也日趋完善,但经济运行问题却令人堪忧。此种背景下,经济管理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与调节作用,严把经济发展方向,严控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使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完善策略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述
要探讨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注意事项及完善策略,我们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简单的了解。以下就从内涵、内容以及特点这三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与介绍。
1、基本内涵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性规律以及企业发展对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有组织地对其财务活动以及各种财务关系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可以说,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扩展与转变,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在财务管理内涵的补充与完善中发生部分转变。
2、主要内容
基于财务管理在基本内涵上的转变,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补充。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投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管理等多项内容。
(1)筹资管理。所谓筹资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基础进行有效的筹集,其管理的目的在于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来筹集较多的资金,建立起相对合理的企业负债结构。企业资金筹集需要对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利用。
(2)投资管理。对现代企业来讲,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决策,尤其是各种长期性的投资,基本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投资决策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筹资方面的规模、时间、渠道与方式,所以,投资管理必须将投资决策作为核心,根据投资规划对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在及时发现与投资规划不相符的行为的基础上予以及时的纠正,并定期对企业投资的实际效益进行评价,以期通过有效的投资管理来实现企业资金运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3)资金运营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资金运营的管理是通过对流动资金的有效配置来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整体利用水平,以期利用最少的资金占用量来维持企业生产经营在资金周转方面的有效性,并保证企业可以始终具备较为适度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运营方面的管理又包含资金预算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与资金日常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4)收益分配管理。收益分配管理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当期的利润分配比例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与规划,根据内部的实际状况来选择最佳的收益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有效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积累及分配关系,并在挖掘企业潜力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
3、特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涵及内容的介绍来看,我们可以将财务管理的特点总结概括为以下三点。
(1)超前性。所谓超前性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市场机制的发展需求,采用财务管理规划、财务量化、现金流量决策以及生产经营决策等超前决策依据来对实际的管理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
(2)动态性。所谓动态性,则是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货币价值的转变以及企业经营形式的调整等,对企业财务进行动态性的管理,以便于保证财务管理可以与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环境相适应,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3)综合性。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手段,是对包括筹资、投资、成本以及权益分配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的全面性的管理,其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所有的经济活动当中。因此其具备较为突出的综合性。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调整完善的基本思路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来看,企业运营、管理及发展的核心都集中于内部的财务管理,而企业财务管理又往往以资金管理作为重心。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调整与改善必须牢牢把握好资金管理这一主线,通过对资金的有效管理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以期在保证企业资金安全运作的基础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基于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考虑来看,要切实管好并用活企业内部有限的资金,企业可以按照以下调整思路进行必要的转变。
第一步,强化财务的资金管理水平,采用“清”“统”“控”的基本方式管好并用激活企业资金,在实践中加速企业资金的有效周转。所谓“清”是指要对企业资产和资金进行彻底且全面的清理,在对闲置资产进行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及时处理掉部分积压的不合理资产;“统”则是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科室的财务进行统一的核算与处理,尽量撤销分机核算的分散式的核算方式;而“控”则是要求企业在各项经济费用的支出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把关。
第二步,强化财务的成本管控水平,在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管理手段与管理途径,尽量对企业成本开支进行必要且适当的压缩,以期增加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使企业可以通过较为突出的价格优势赢得市场竞争,在资本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首次定义“卫生管理”的概念:关注并对人类健康与幸福负责的一种管理。此后,卫生管理的概念不断变化和演进,愈发成熟和具体。但是在卫生领域,卫生管理具有排他性的概念,模型及方法的缺乏一致性的术语规定,或评价方法。为解决卫生管理的概念混淆,为提高对卫生管理与体系的认识,为明确政府的卫生服务的内涵,亟需统一卫生管理和工具的定义。此综述围绕以下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如何定义管理;有什么常用于描述卫生管理的维度。
方法
在本综述性论文中,通过整理自2000年世卫组织对卫生管理最原始的定义后,提出的所有相关概念,使用限制性的文献回顾方法成文。由于卫生管理的角度是指国家性质的公共管理,其职能也是基于这种角色,本文聚焦于相关性最强的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工作性质。文献检索利用了PubMed、谷歌学术和知网,包括以下关键字的多种组合:“健康”“卫生体系”“管理”“管理者”“框架”。另外还咨询了本领域的专家对部分文献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成果
常用于定义管理的方法。管理的广泛的普遍的定义一大多数人认为的承诺、责任、权力、权威、领导、所有权、政治稳定和法律规则,都对定义卫生领域的管理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的角度。尽管管理的维度多元,内容复杂,但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管理是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用于分配责任或履行义务的过程。
在国际组织中,管理常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防止腐败并提高政府效率的策略。由于管理、领导、管理的职能和管理的定义多有交叉和包含,所以利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来区分以确定管理的中心内容。管理体系的中心包括:对卫生体系的认识,和体系部门分割的建立方法。
通过对管理职能的特质进行特殊化的归纳,管理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一种引导体系趋于高效的具体过程。通过分类经常和管理搭配使用的术语,和研究每个术语的核心,演变的来源,以及暗含的内容,可将这些术语分为了以下两类:(1)管理的价值。这并不是表述管理的现状,而是管理应有的理想化作用(如科学管理)(2)管理的描述。把术语特征化,描述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来体现管理的功能(如水平式,或垂直式管理)。
管理的价值评估包括民主,灵敏度,以及更常用的科学性,这些都用一种类似的途径去定义理想的管理,这种方式看起来普遍,但是这种添加价值评论的方法仍颇具争议。如萨夫多夫提出如果用影响和表现来判定一个术语,而不是用一系列正规的原则,那么这种定义更有政策的分析价值。无独有偶,格瑞德也曾说,看似很有说服力的科学管理的方式,无法支持对一系列行为定义的优先设计或实际用途,并且最终也限制了区分“一种理想化的科学管理和完善管理”的能力。
为了表述结构而使用描述性的术语愈发普遍,如传统的集权化,等级式的管理概念,但这些都不足以描述完整的现代管理和现代社会。“水平式”或“网络式”的管理为例,更加注重把管理组织的需要,多种模式的权力,利益和活动以及多元化的因素纳入考虑。这些都和传统的线性的“等级式”“行政式”的管理区分开,从权力决策和政策形成和完善的特点上,后者更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随着管理功能的愈发动态化和融合化,更具描述性的术语来提取大量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复杂关系显得更加有效。但是,管理的组织方式或方法路径并不是排他的,而是需要情景化的解释,如“水平式”管理的组织形式如今可能更具有延伸性,并不意味着它超越了传统的等级式的管理组织模式,而是一种垂直式从头至尾的管理联动模式。
常用于描述管理的维度
卫生管理可用多种维度定义,这里的维度是组成,元素,原则或特性的同义词。在回顾文献中,将这些被引用于不同用途的管理维度绘成表二。一些维度可能被另一维度所包含或暗指,不同维度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因而仅可解读一些独立的管理维度,它们单独的定义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量的不同的具体维度可以用于定义管理的功能,如维度“可靠性”“规则”或“政策安排和战略方向的定义”都被概括在这些框架内,其他的维度如“法律规则”“防治冲突”和“质量”“可持续性”也多少有提到。另外,分析此框架,维度的数量在从综合的分布上,到组织的数量上各不相同。进一步的分析可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首先,如果依照时间排序,维度的包含或排除都全然不同,管理维度也缺少统计性的认识。但是,这些差异大多归因于既定方法的来源和目的,关于管理内核和中心的维度也有待将来的统一。如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中东地中海区域办公室的架构中,“法律规则”再次作为一个管理维度(原则),呼应了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区域办公室的发文中的同一个规定。
第二,组织的一致性维度在成为统一概念的角度,作为一个框架或分析单元,在认知和差异的方面受到限制。它们自身的变化,和为了确定不同质量的差异而深入归类的重要性在很多研究中被重视。卡玛和雅各布提出了“通过把这些维度分,并进行对因果关联的理论性假设,是让解释管理和探索分析具有实验可行性的第一步”。在这些文献中,提出了多种分类和管理维度:管理投入,管理内核;管理的成效,管理的决定因素,管理的内涵;管理的促成因素,结果和核心价值。为了跟进这些较早群组的特征,将这些管理维度定义为以下三种类型:(1)一类关于原始的管理功能,对“科学管理”的有指导性的价值或原则;(2)一类把管理功能具体化,并把附属功能具体化的操作性规定;(3)一类具体的良好管理能带来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作为潜在可以测量提高程度的指标。用这种分类的群组中,维度的统一性得到了提高,管理内核的一致性也稍有加强,如管理的基本价值,“防治冲突”“防止腐败”虽然不在每个维度中体现,但是在科学管理中广泛的表现。
最后,虽然更有深度,更具体的维度并没有在反映框架的图表中反映出来,但研究了关于维度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化。以可说明性为例,虽然它是最常引用的管理维度,但是却缺乏自身的定义。简而言之,可靠性是一种对自身做出的行为或决定都有根据,有理由的状态。可以表现为:可说明的过程,可以被以下步骤规定:规范的设定或代表,资源的分配,表现的效果,与成果相关的调查或信息,有奖励或惩罚的强制措施;可说明的组织形式,如“水平式”“垂直式”或“网络式”;可说明的分类,包括经济,成果,政治和民主性等是可以说明的且相关的。在根据这些不同的维度探索管理功能的可操作性的^程中,仍需要大量的量化工作以确定变异度,并把每个维度的外延和内涵统一化。
讨论
以介绍管理职能为中心的卫生体系功能的论文数量,增长的缓慢但稳健,但达到一致的明确的卫生管理功能的定义,依旧任重道远。在现有文献的理解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观点,以为将来卫生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描述管理定义的术语有何作用?为了定义管理,就必须区分术语之间的基础差别,才能将术语作为引入管理的词汇,并更加思虑周全,暗喻深远。这点在描述管理的理想状态,和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描述,显得尤其重要。反映定义的不同方法,会使研究者更好的交流彼此的初衷,更准确地阐述彼此的解释。
如何进一步分类管理的维度?管理的潜在功能和具体的管理功能在定义维度的方面,尤其相关密切。但是,由于缺乏对在角度和目的上统一的维度,所以还需要是否是互斥或独立的特征的进一步检测。将管理视为一个过程,它和管理维度的具体潜在关的联还需要探索。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联网;大数据;健康信息;服务管理;
作者简介:何愉舟,男,生于1992年,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设管理与房地产。;韩传峰,男,生于1962年,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管理系统与系统工程、应急管理、区域发展等。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提升建筑管理智能化水平,强调以信息化领先发展与带动战略,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已成为目前我国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智慧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健康信息服务管理是其重要环节。
物联网被看作是全球信息产业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信息技术中的重点领域。利用物联网掌握的智能建筑大数据有利于支撑创建畅通、高效、智能的建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智能建筑健康提供诊断和维护等服务,对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实现城市智能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及其服务管理的概念,探讨该系统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并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设计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实现框架,为提高我国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开拓新思路。
2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及系统设计
2.1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内涵
“健康”原本是指人体健康,但在建筑、环境、机械等领域均衍生相应的概念,如结构健康,生态健康等。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是指依据智能建筑的特性,利用工程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理论,将反映建筑运行健康状况的有效信息,提供给智能建筑相关人员的过程。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即是指在健康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状况的诊断、诊疗、预见等功能,对健康信息服务进行全过程管理。
2.2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作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城市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为导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构建需满足和体现以下基本要求和特点。
2.2.1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的一体化
智能信息一体化有智能建筑自身物理信息集成和相关的非物理信息集成两个方面。物理信息包括结构监测信息、空气环境信息、光环境信息等,将建筑物理信息进行整合与利用,是创建建筑健康使用环境的保证。非物理信息包括运营现金流、房价地价信息等,以及体现人类主观判断的人为加工信息。随着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各种建筑及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已经应运而生,将这些智能建筑的“软信息”与自身物理信息的一体化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台阶。
2.2.2实现智能建筑城市网络
为使建筑信息达到集成和共享,产生规模效应,并由政府统一管理监督,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应以覆盖和连接一个行政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内的智能建筑为基本要求。
2.2.3实现服务对象的多主体并联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主要层次。该系统需同时服务于三者,在满足同系统同功能的同时,通过权限设置满足各方实际需要,实现层次化管理。
2.2.4实现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现智能建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采集、信息计算,需要强大的信息采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并为这些需求提供保证。
2.3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参与者需求分析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三个层次,其角色与关系见图1。
2.3.1政府需求
政府有关机构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对象之一。信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政府机构协调各生产部门的运作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帮助;同时,政府相关机构又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推行者和构建者。从政府层面看,其需求包括两个,一是对大量建筑信息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处理和计算,产生各种分析报告,为制定政策实施管理提供帮助;二是对整个城市的智能建筑系统进行监管,如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维护系统硬件等。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限,维护各方权益,并通过智能建筑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2建筑管理者需求
建筑管理者是智能建筑健康管理主要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因此,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给建筑管理者提供的主要功能,应围绕中微观层面的智能建筑系统,实现建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例如,对建筑保持实时监控、采集管理权限内的建筑信息、分析运营数据、向建筑发送指令、向住户反馈状况等。
2.3.3建筑使用者需求
建筑使用者在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中主要是被服务和被管理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建筑健康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参与者。建筑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处房屋的状态,并通过远程发送命令进行控制,这将是建筑使用者对于系统需求的主要方向。
2.4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功能构成
功能模块是从智能建筑信息发展到智能建筑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层次。根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可归纳为如下六大功能。
2.4.1智能建筑健康监控
实时监控是保证建筑健康环境的基本功能。智能建筑相关人员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实时地看到其权限范围内所关心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任一个设备或关键点的状态,以图形、文字或动画的方式显示出来。
监控权限的设置是很重要的:建筑使用者需要以及可以观察到的监控内容是他自己居住或工作区域的相关信息,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高的个人隐私,不能被其他人获得;建筑管理者需要监控的是他们负责或管理的建筑内的公共区域场景,而对于建筑的运营信息,则可以全部获取;对政府来说,重要交通干道的实时画面是监视的主要内容,它们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证。若发生了具体的治安案件,则应有一套必要的法律流程使政府获得监控公私隐私信息的权限。
2.4.2智能建筑健康档案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大量智能建筑信息经过集成、去噪、分类、储存形成健康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依据智能建筑系统分类并细化,产生具体针对某一种信息的数据档案。智能建筑健康信息主要包括三大层面:1建筑设备设施健康信息:建筑设施设备健康指建筑实体结构与基本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智能控制、安保设施、停车场设施、电梯设备等与建筑运营管理关联性较高的次级需求归于建筑运营健康信息。2建筑环境健康信息:建筑环境健康强调的是人类在建筑生产生活环境中对于舒适程度的体验和反馈,是对建筑环境本身的评价,有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两方面要素。3建筑运营健康信息:建筑运营本身指建筑施工完成后在围绕建筑生产生活中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活动。建筑运营健康强调的是建筑运营过程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智能建筑健康档案数据库需要有较高的硬件水平,提供巨大的储存空间和高速的信息读写速度,以满足建筑健康信息的即时传输、储存和查询。每一条建筑信息都可以追溯到采集的时间、地点。
2.4.3智能建筑健康诊断
健康诊断是进行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关键功能。利用传感设备采集的即时数据和数据中心的分析系统,通过即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立刻对智能建筑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发现建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精确定位到出现问题的时点、位置。具体则可以形成各种诊断应用,如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分析、建筑日照分析、建筑空气分析等等,作为政府、建筑管理者、建筑使用者行动的依据。
2.4.4智能建筑健康遥控
健康遥控是从建筑使用者角度实现健康管理的功能。建筑使用者通过移动终端远程监视建筑的状态并对建筑发出指令的概念很早被提出,目前在技术实现上已经没有任何难度。结合智能建筑健康监控、智能建筑健康档案和智能建筑健康诊断,建筑使用者可以主动通过移动设备向智能建筑发出指令,遥控建筑的各个设备,如开关窗户、提前打开空调等等;或是接受到建筑管理者发送的建议或要求配合进行遥控(因为建筑管理者不具有给私人所有物发出指令的权限)。
2.4.5智能建筑健康诊疗
智能建筑健康诊疗是建筑管理者需要的功能。对建筑管理者而言,他们管理的范围是一整栋建筑或是一个小区,智能建筑运行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常发或突况。健康诊疗即管理者依据智能建筑运行状况直接向建筑下达控制指令,调整设备的工作参数或从物业组织管理角度入手优化建筑运营管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制定诊疗方案。
2.4.6智能建筑健康预见
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是提升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核心理念。政府的相关职能单位不会关注每一个建筑个体的运营情况,它们需整合所有的信息对城市进行宏观管理。智能建筑健康预见,指的是依据现有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掌握城市建筑的运营状况,形成对智能建筑管理各方面经验的总结和对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预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具体行政手段,最终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网络
3.1智能建筑信息物联网构架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形成能让物和物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网络。依据智能建筑系统的特点属性,本文构建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组成,见图2。
3.1.1感知层
本层由采集智能建筑信息的设备组成,是物联网的基础层,主要用来感知和识别反映建筑状况的物理信息。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结构检测仪、温度传感器、空气检测仪、监控摄像头、电子标签、地面沉降监测仪,以及GIS、gps等技术。
3.1.2网络层
网络层是各种通信网络综合形成的融合网络,使信息、数据与指令能够在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传递。它主要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局域网以及行业专用通信网等。针对智能建筑健康管理的信息服务专网可以以城市为一个整体,条件允许也可建立以国家为整体的网络系统。
3.1.3应用层
应用层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需求相结合。布局分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可以一个小区为基本管理单位,即时或定时保存感知层采集到的各类智能建筑数据。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则是将大范围内、许多小区的建筑信息集合到一处,统一储存和运算分析。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应用即对大数据中心集成的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开发应用,满足各专业的业务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提供帮助。
3.2智能建筑物联网的物理部署
以城市为框架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物联网部署示意图,见图3。它以城市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为核心,行政区所为分节点,以小区为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单位,再往下则为智能建筑及具体的数据采集设备。
4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建筑健康信息处理
智能建筑健康信息管理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有效的利用它们能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数据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系统、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本文提出针对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大数据处理模型,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分析三个层次,见图4。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基础的一步。智能建筑信息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这些数据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采集数据的精度需要符合现有系统的软硬件条件,避免影响到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准确性。除了对应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以外,互联网上已有的各种建筑信息数据库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
4.2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对已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整合和储存。由于大数据特点之一就是多样性,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种类和结构都非常复杂,给之后的数据分析带来很多困难。首先,需要将结构复杂的数据转换为便于处理的统一结构。其次,对数据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数据杂音和干扰。最后,则是集成和储存,可以对应智能建筑健康管理子中心建立信息子数据库,以小区为单位进行集成储存。优点是信息存储传输过程短,数据流量小,同时防止网络故障情况下发生数据遗失。
4.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对应智能建筑物联网中的应用层,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的核心步骤。具体来说,即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大数据技术,把纷繁凌乱的数据整合为有用的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形象地展现数据的内涵,形成各种应用,如区域建筑能耗分析、建筑结构健康分析、日照分析等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编程则由工程技术人员和程序员共同完成。最后,由管理者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主观能动的反应,实现智能建筑健康管理。
5智能建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系统集成总结
1.生态旅游的内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2.生态旅游管理的概述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三、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及发展策略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城市与河流现在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与河流的诸多问题,当前政府实施了治理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实践。 而后介绍了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最终探讨了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抛砖引玉,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看来,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不管是在概念、内涵方面,还是在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方面均处在初级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为河流系统管理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及决策支持。 总体说来,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构建、方法体系设立、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1.1 明确、完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与内涵
纵观外相关理论,笔者发现对于城市与河流健康的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理解片面,并且城市与河流健康内涵的趋向于多元化。 并且,相关研究倾向于选择、制定有关的评价方法,而非是清晰地说明或者确定基于社会需求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总之,不确定的、模糊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首先限制了城市与河流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的良好发展,其次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该评价体系在城市与河流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2 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健康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学
尽管利用水文特征、水质理化参数、河岸带状况、河流形态结构以及生物群落指标等进行综合的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仍缺乏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此外,在评价方法方面未能建立针对不同尺度、功能定位、城市化影响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和标准化方面仍有待于持续深入。
1.3 拓展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应用的范围
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是进行城市与河流管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它在河流管理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已经受到较为广泛地承认。 鉴于当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生境与河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迫切需要以城市与河流流域为整体的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没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城市与河流评价对河流管理的指导。
所以, 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河流健康理论、评价方法、案例实证分析等,不仅仅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更有助于推广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相关理念和相关方法,并为特定区域的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目标原则
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性与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 既要强调保护于恢复河流系统的重要作用,更要认识到人类社会适度开发河流资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共同准则,即强调利用评估的方式,明确城市与河流在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自身健康状态,并描绘出其变化趋势;进而通过河流的科学管理,让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与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拓宽河流生态保护的理念,仅仅要求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方面用以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更加应该确保河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来 “保驾护航”,说到底,就是要求河流自身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协调。
2.2 多维原则
多维综合评价试图以水系、流域、河流等不同空间维度为研究出发点,并在该出发点上选择适当的评价因子,重视流域水文、生态的时间关联和空间联系,分析实现多维信息综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了河流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所以,城市与河流综合评价必须强调等级和维度概念,同时运用多维度特征信息,掌握流域等级系统并确定不同等级系统的关联,向城市与河流管理工作者提供综合的现状背景资料,并指导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和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维评价的内容包含微观、中观、宏观等空间维度以及短、中、长等时间维度,它是空间维护和时间维度的合理选择与有机结合。
2.3 实施原则
长期以来,适应性管理被公认为是管理复杂流域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规划、监测、反馈、调控等方式,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性尤其是不确定性。 所以,它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行为的针对性、管理结果的成效性。 尤其是该方法与河流管理的集成中提出的要求;对于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要求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能够结合生态系统、认识水平以及管理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贯穿于设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方案、后评估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强化目标监测与后评估。
2.4 参与原则
城市与河流健康将影响相关的河流管理行为和过程。 参与群体:对各主要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考虑,包括政府管理者(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水务部门、林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等)、专家(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水利学、社会学等专家)、一般公众(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河流沿岸居民)等。
3.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
3.1 评价标准的选取
当前,无干扰状态或者微干扰程度的状态是否能够作为城市与河流健康的评判基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主要原因是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生态演替阶段、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变迁、人类生态价值以及社会历史 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城市水环境综合评价标准的不同。 所以,相关的评价标准需要在专家评判之后,并结合现有标准规范来进行具体地确定。
3.2 评价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守以下几点要求:既可以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又可以度量的综合参数;既要不受特定地域限制,又要易于比较;既能够考虑对人为压力的敏感性,又能够要求对自然变化的稳定性。
3.3 流域尺度选取
该方面需要评价流域的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植被覆盖、流域水力干扰机制、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对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以及各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因此,考虑人类的价值,则需要选取较大尺度。
【关键词】健康体检 健康管理 体格检查 操作 规范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81-02
1 对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健康体检科的医生几乎都是从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于以前从事的临床诊治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对于健康体检来说,则需要对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内涵,重新学习和认识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
随着健康体检概念的逐步深化,健康体检服务与常规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1]临床医学查体: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做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的过程。健康体检:医师通过视、触、叩、听、嗅等感官检查或借助器械、仪器以及和被检者的语言沟通,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的过程。
在《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对中国的健康管理及健康体检等概念均有阐述:[2]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健康体检是指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健康体检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风险的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与控制的全面过程。通过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动社会每个成员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回报。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科学。
在《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健康体检的定义: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专业性健康体检最大的特点之一:将健康管理的观念引入体检结构,更加强调在体检过程中的信息发现和信息积累,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资料分析,找出影响身体健康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措施。
专业性健康体检的特点之二:将健康管理应用于医疗机构的体检服务,如同临床的诊疗常规一样需要把体检的目的、意义、流程、后续服务等规定下来。
2 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规范的实施要求:
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时间比较短,其健康体检的服务模式、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均不完善和统一。为此,2009年8月卫生部颁布了《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保证健康体检质量,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规定”中,明确了健康体检的概念,执业条件和执业规则。这是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必须知晓和严格遵循的。同时制定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规范了健康体检的操作规定,明示必须按照“目录”开展健康体检,为提高和确保健康体检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3]
2.1 健康体检操作规范管理的前提:
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为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体检操作也应该实行科学规范化的实施与管理。在没有“规定”和“目录”出台以前,我们中心通过以下措施来规范我们的工作。
2.1.1 制度管理规范 制订工作手册和体检操作规范手册[4],严格规范体检中心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职责,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各项工作。
2.1.2 体检医务人员规范管理 是经过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具备相应的职称证书;基本是副高以上专业医师。体检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齐全、技术精湛、操作规范、医德高尚的体检医师专业队伍。各科体检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正确掌握各科体格检查的操作规程,体检标准和体检内容。
2.1.3 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要求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步骤。体格检查必须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依次进行检查,不得随意增减,不得漏项,漏检。
2.2 体格检查项目设置及操作要求: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制定本单位的《健康体检项目目录》并按目录开展健康体检。
卫生部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讨论稿)》中设置的“基本项目组合(基本套餐)”是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要求的健康体检所必须和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包括:一般检查,物理检查,仪器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中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由专业医技人员规范操作及出具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及物理检查)是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及口腔科等)基本而系统的重要检查之一,是各专科医师应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感官并借助简便的检查工具的使用(如听诊器、叩诊锤、量尺等)来客观地了解和检查人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是最基础的检查环节;亦是保证体检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健康体检程序和技能中是十分必要和不容忽视的[5]。是对健康体检医师最基本技能的考验。其方法包括视、触、叩、听、嗅诊。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动作要灵活、协调、轻柔;检查手法要按步骤、正确、熟练,不使受检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最满意的结果。要不断学习做一名训练有素的医师,应学会用最简练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使受检者知道要做什么;应尽可能得到受检者的理解和配合;受检者准确的体检位置和配合决定了体格检查的结果。体检医师应严肃认真、仔细规范地按标准进行操作和记录,并结合收集的信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地对受检者的情况提出检查意见,为其综合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医学依据。体检医师的物理检查的实践活动不可能由先进的医疗技术所取代、淡化,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对于可疑问题或检查结果不能完全确定的,用仪器补充和修正,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如:乳腺病变,不能以B超或钼靶替代;物理检查对乳腺、直肠、前列腺等检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检查项目应统一规范,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易漏诊和误诊的学科是外科和妇科。如乳腺的触诊易漏诊结节和增生;妇科检查与超声不符等。要保证体检质量还必须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压缩检查时间带来的质量问题将会在后期显现出来[6]。应该建立对某一岗位、某一项目的最低的检查时间,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任何医疗文书和实际操作不到位,都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医疗隐患,因此,必须规范体格检查操作,以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7]同时还要注意体检环境、温度,要让受检者感到舒适;最好是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注意隐私性,具有单独的检查空间、性别分开。
2.3 健康体检中体格检查内容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
各学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2.3.1 一般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项目包括:血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血压测量:首先要校正血压计,其次要注意受检者是否禁烟及饮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等,否则血压就会有误差。测量体重、身高时要提醒受检者注意正确的站立姿式和;空腹、进食、憋尿等亦会影响血压值、体重、腰围的客观准确性。
2.3.2 内科检查注意事项:
内科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一般在内科检查时通过问诊收集。有的体检软件将此项归到一般项目内以问卷填表形式收集。包括目前的健康状况、现有疾病和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家族史等,最近三年的健康体检情况。病史采集涉及到个人隐私,无论是采用询问或问卷填表形式均应注意方式、方法,将此项程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受检者加以说明很有必要,以取得受检者的配合。
内科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心、肺、肝、脾,腹部注意有无异常包块及压痛部位等。体检记录应客观、准确。内科检查经常发现以下问题:如肥胖、高血压、胸廓畸形、肺气肿、心律不齐、心脏杂音、不同性质的腹部压痛及包块等,应引起相应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治疗。
2.3.3 外科检查注意事项:
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皮肤、淋巴结、甲状腺、脊柱、四肢关节,女性要注意的视诊和触诊的操作技巧,如视诊注意其对称性、表观情况、、腋窝变化等;触诊时体检者位置、顺序和内容等。男性要注意外生殖器、前列腺及直肠指检等。直肠指检物理检查本身具有一定缺陷,需要主观判断,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医生自身不断积累的经验。
外科体检经常发现以下问题:甲状腺肿大或结节,肿块,包皮过长、疝气、精索静脉曲张、内外痔、前列腺肥大、下肢静脉曲张、直肠疾病等。
2.3.4 妇科检查注意事项:
主要检查外阴、阴道和内诊;宫颈涂片 或液基涂片取材方式要到位,体检时要防止交叉感染,垫单或纸单须一次性使用。
妇科体检常发现的问题:宫颈糜烂,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对发现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早期发现宫颈癌有重要意义,是妊娠后妇女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3.5 眼科检要事项:
器械准备 视力表要随机更换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等。
眼科体检常发现以下问题:近视、远视,沙眼、结膜炎、色弱、色盲、白内障及眼底病变等。眼科体检对防治眼疾和预防失明起到积极作用,是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2.4 体格检查操作规范的意义:
规范体格检查操作,其目的和核心是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是准确、客观、全面了解和掌握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和基本方法;是早期发现和诊疗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而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的目的;是为下一步健康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良好方向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减少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避免体检行业可能面临的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1]冉炜,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健康体检医学的发展[R]2008年健康体检信息评估与后续管理服务高级师资研讨班讲义15~17.
[2]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9.(3)3.143.
[3]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健康体检技术规范与实施[S]2010.5.22.武汉 1~10.
[4]常洪,邵庆华主编,王嫱,熊川副主编,健康体检操作规范手册[M]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9年9月.
[5]许莹,健康体检中物理检查的规范实施[R]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49~51.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引言
对于事业单位中的绩效管理实施,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绩效管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绩效管理层面得到有效加强能对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实现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处在当前的改革发展背景下,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就有着其必要性,所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对实际发展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及绩效管理的内涵分析
1.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分析
事业单位主要是国家机关或者是其它的组织为社会公益目的举办的从事科教文卫等方面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这一概念中要能够明确其是为国家创造以及改善生产条件的组织。在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特征上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是由国家举办管理的,其自身有着社会公益性的特征,其经费来源也是来自政府部门,实际工作当中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并有着非盈利性和服务性的特征[1]。
2.绩效管理的主要内涵分析
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组织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和两者结合层面。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实际管理过程中领导对员工的一些支持及帮助,从而让员工能够积极的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使得员工或者是组织在绩效水平层面得到有效提升。具体而言绩效管理就是通过绩效信息来协助设定统一绩效目标实施资源的优质配置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有绩效结果的应用和反馈,以及绩效计划和标准的设定,绩效实施的过程控制和绩效考核以及评价等层面内容。
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1.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从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绩效管理的整体性比较缺乏,绩效指标体系层面没有得到科学化的呈现,各个指标间没有建立相应关联性,这就比较容易造成单位为社会提供服务中缺少参照,使得绩效管理的意义得不到有效体现[2]。还有就是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的重视度层面较为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及时的转变管理思想,所以在绩效管理的效果上不是很明显。
再者,对于岗位的设置上制度没有完善体现,管理制度中的竞聘机制没有完善,岗位的职责也没有得到有效明确。绩效考核层面的标准描述没有细化,在考核的方法上还比较传统,观念上比较陈旧,没有全面认识和理解绩效考核,考核的过程过于简单以及不真实。绩效考核的内容比较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职工及领导的沟通还比较缺乏,没有全面的进行考虑,对考核也没有及时总结等。
另外,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加强,对绩效指标的体系分解没有得到健全的呈现,同时在指标的流程上也相对比较简单化,量化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还有就是对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比较缺乏,对于职工的培训以及辅导没有有效加强,这对人力资源的其他环节也会造成影响。
2.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要能对绩效管理的理念进一步的深化,将其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另外事业单位中各级领导在下属员工的绩效管理的培训上也要能有效强化,深化对其运用及理解。并要能够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把绩效考核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以往考核的方式进行转变[3]。
第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沟通反馈机制要完善建立,将沟通在整个绩效管理中得以贯穿,绩效考核以及考核者要加强沟通,从而对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明确。同时也要对绩效管理中评估过程的误差进一步减少,考核评价不能过于笼统,要能够从多方面来看待绩效考核者,在工作上要能细致化的呈现。
第三,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得以完善呈现,当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廉这几个层面实施的,都存在着主观性的问题,运用过程中也会影响公正性。所以要能积极的进行优化指标,要能够结合KPI对指标建立过程中将SMATR这一原则充分重视,要能够将各个员工以及部门的标准指标能够可测量,这样才能有利于绩效管理指标的作用发挥。
第四,对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实施过程要最大化的完善,首先在绩效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层面要能够得到有效加强,对同事的共识以及观察,领导的检查记录等等能能够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信息依据。另外就是在绩效的沟通以及辅导层面要能得到有效加强,要制定事业单位绩效沟通战略目标,对考核的周期要能够得以明确,适量的将考核周期进行缩短[4]。不仅如此,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支持系统建立要能完善呈现,主要就是将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绩效沟通制度化和建立完善的申诉系统等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的加强,要能够和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相结合,还要能够将绩效管理的实施策略充分考虑,科学化的在实际中得以实施,对相关的问题要加强分析,找到问题原因之后制定相对应的策略。事业单位想要得到健康长久发展就一定要能够将绩效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从而才能实现其预期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娟,窦波.浅析我国公共组织绩效管理[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3(02).
[2]郭全有.绩效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9).
[3]李红杰,孙Z宇,张海杰.浅析信息沟通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影响[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05).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管理;影响;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旅游管理方面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有体现。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都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处景点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较高的开发价值。因此,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利用,使我国旅游行业更加精彩,实现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主要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先进哲学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现代旅游而言,“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并且逐渐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阳光服务理念
我国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阐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文化对“人和”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倡阳光服务理念,且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了该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务管理逐渐体现游客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拥护与尊敬。传统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鉴,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凭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对员工给予充分的尊重,维护员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措施
(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民族元素,进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景点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内涵,则不具有生机与活力,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阻碍。唯有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结合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独特旅游景点的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实文化旅游理念,必须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举措。要想体现旅游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给予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足够的重视,使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显著提高,进而全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作用。既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
传统文化旅游形式的丰富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十分必要,进行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旅游方式的开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凭借亲身体验、情感感知等方式,促进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并且,应加强开发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包括心灵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业不仅要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落实文化旅游基础工作以及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积极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4-35+37.
[2]万国民.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4):25.
关键词:职业学校;精细化管理;内涵;策略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一项管理目标,也可以延伸为一种信念、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精细化管理最初源于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在职业学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其内涵就是追求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教学管理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职业人才,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在管理上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在层层紧密联结的制度和机制中,实现职业学校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
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实施策略做保障,笔者通过多年从事职业学校班主任经验,在班主任对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上认真总结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施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意识,营造精细化校园文化氛围
要想让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首先就要在更新管理的理念上入手。如何摒弃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理念,如何及早推广新兴的职业学校管理理念,这都是首当其冲开展的工作。尤其是在实施职业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必须要把精细化管理的先进意识融入广大师生的脑海中去,教师、学生的信念和意识得到根本提升了,才算是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同时,班主任要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共同努力,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严肃活泼的管理氛围。
二、健全机制,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科学操作
在精细化管理时班主任要依据学校制定的制度,在其基础上再结合所管班级的实际,制定或者细化出适用于本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说是制度,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们认真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中不但要有行为约束细则,同时也要有奖惩细则,以便针对触犯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学生作以适当的惩戒和处罚。主要包括:科学制定和出台《教育类制度》《教学类制度》《管理类制度》《考评类制度》等,制定职业学校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汇编《职业学校教工手册》,印发给每一位教职工,制定《学生手册》,并印发给每一个学生,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通过各项制度的有效制定,为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要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去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在班主任的身体力行下,实现班级的科学化管理。
三、提高素质,保持精细化管理师生同步
意识、氛围、制度和机制等软硬件设施都具备了之后,还要千方百计地从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入手,要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予以落实的传导机制,由职业学校领导负责广大教师的素质培养,然后再由教师带动、班主任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全校上下素质的全面提升,来保持职业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师生同步。形成了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相互支持配合的良性格局,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后,班主任在各自的班级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更容易顺利推进,成功实施。
四、梯次推进,完成班级精细化管理终极目标
职业学校的班级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揽子”工程,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都是通过分步实施、逐一落实的,比如,教学精细化管理是要在课堂上实施的,那么学生的日常纪律的精细化管理则要在课堂上、课堂下和课时去同步实施,因此说,所有的目标都要梯次推进,最终一个个逐步实现,最后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1.班级学习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要把学生分出学习小组和学习梯队。学习小组是横向的,就是把上、中、下三个等级的学生科学分布到各个班级的小组中去,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小组按照从前到后的座次一般为6~8人,一般的班级是6~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挑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设立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负责带动组员的学习,在整个班级中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学习竞赛的光荣帮,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2.班级纪律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纪律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亲自抓的基础上,还要实施班长和团委书记统筹管理的纪律管理模式,可以单独设立一名纪律班长,直接负责班级的纪律管理,隶属于班长和团委书记的管理之下。各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在负责学习的同时,还要协同负责本小组的日常纪律,各小组组长在纪律班务中统一隶属于纪律班长并在本小组纪律上对纪律班长负责,纪律班长则在班级整体纪律上对班长和团委书记负责,努力打造严明、有序、统一、协调的班级纪律管理格局。
3.班级组织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已经在抓学习和纪律两项班务中看出一些组织程序。整个班级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团委书记和班子处在分管的平行位置上:团委书记抓团务的同时抓纪律,下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班长在抓班务的同时,还要抓纪律和学习,下设学习副班长和纪律副班长,同时有生活委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习委员负责学生的学习成绩,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都得各司其职,各小组长、副组长则在负责本小组各项工作中,统筹配合各项班务工作,至此,就建立起清晰明朗、高效有力的班级组织体系。
显而易见,职业学校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那么,在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历程中,也会随着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的日益健全,而实现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需要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去共同努力,为职业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长勇.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5.
[2]雷蕾,谢大蓉.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改项目及成果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警察学校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