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需求范文

企业信息化需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信息化需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信息化需求

篇1

由于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千差万别,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自然不可能一概而论,决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进行简单划分。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需求

硬件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的投入相对较为重视,在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中小企业中硬件的装备可以说都是比较到位的。但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入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第一,追求硬件投入的“一步到位”,希望一次投入,长期管用。这种倾向导致中小企业在硬件投入上盲目追求高配置,过分注重硬件设备的先进性,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化了很大的代价购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但实际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比如,有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基本不用或者根本不会用电脑,但配置的可能是价值数万的高级电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实际上,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真正做到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必须摒弃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起“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观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投资条件进行信息化的投入;第二,不少中小企业希望通过购买先进设备,达到“先进”的应用效果。这种“重硬轻软”的思想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那些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差,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的中小企业,这种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不少中小企业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设备,而忽略了先进设备与企业业务活动的具体结合,忽视了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系统的开发,这样必然很难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不少中小企业因为在硬件上的高投入后没有产生预期的应用效果,而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实际上这种思想和做法难免会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误入歧途。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投入一方面比过去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硬件设备的投资比过去也更加理性。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设备电脑为例,根据IDC的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于电脑主要有以下需求:第一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上网的需求,在网络时代的企业竞争中不落伍;第三是满足中小企业对易用性的需求;第四是要求电脑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中小企业购买电脑产品注重两个方面:产品本身的价格合理,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个是厂商多方面、全方位的售前和售后服务。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要求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硬件设备制造商来说,既要看到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又要从价格、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价格合理、服务良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卓越的硬件保障。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件需求

软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灵魂”,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应用层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信息化硬件比作人的“四肢”,那么软件就好比是人的“大脑”,强健的“四肢”如果没有聪明的“大脑”作支持是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的。所以,“硬件与软件的协调配合”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尽管软件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如何购买或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软件并非易事,因为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大都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其系统模块的复杂度比较高,功能也较为完善,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较为单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软件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另外,从软件价格上来看,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实在令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及。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小企业信息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条件的开发商好好去把握。

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软件产品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必须满足企业现有业务的发展需要,并能产生预期的实际效果。因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应用有着现实而又迫切的需求,一旦中小企业决定投资建设某个信息化项目,都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应用的软件能与企业现有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而且能在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基本不作调整的条件下显示出明显的作用;第二,中小企业希望能得到一些自动化的应用工具,比如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制作报表、用计算机管理库存等,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减员增效”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中小企业希望能对自己的核心资源进行很好的筹划与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比如企业的营销资源、客户关系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等,对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控制和强化这些资源都十分关注。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方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必须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思想,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他们在整个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上还大多处于混沌状态,市场运作经验相对匮乏,而且,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都忙于日常事务,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中小企业就更需要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系统来帮助企业逐步规范企业的运作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进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第五,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追求简单实用、实施难度小、开发周期短、应用风险小的项目。所以软件开发商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这种“短、平、快”要求的软件产品,使软件产品更加实用、适用、好用;第六,从中小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来看,中小企业能接受的基本是价格较低的软件产品,而且在付款方式上也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对软件开发商来说,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开发出价廉物美的软件产品,并能提供诸如“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让中小企业能用得起,用得好。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

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既是十分全面和系统的,又是长期持续的,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包括制定信息化规划的服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化培训的服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持续改进的服务等多个方面。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信息化规划,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条件的中小企业,更需要有一个全面的信息化规划。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并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缺乏了解,必然需要由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提供信息化规划方面的服务。这一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并从资金安排、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实施步骤等多方面做出中学、合理的规划,以便能让中小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确定特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对中小企业来说,确定解决方案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过程,要明确应用的需求、实现的目标、投资计划和实施进程安排等问题;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制定信息化解决方案也是进一步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并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一体化的实施方案的过程,包括硬件的配置、软件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等问题。这一过程也是合作双方共同寻求满意的方案,为方案的真正实施做准备的过程。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向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提供“多维培训”,既是保证信息化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的重要表现。对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向高层、中层管理者和普通的员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是信息化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要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

篇2

这些趋势使得企业信息化中的用户和业务越来越分散,但是,企业信息化却对数据和应用的集中管控需求日益迫切。网宿科技副总裁刘洪涛告诉记者,对于将更多业务转型到互联网的企业用户来说,系统的高效性更是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个大矛盾之下,企业应用CRM、ERP、OA、Webmail、SCM、电子商务等面向众多分支机构或企业供应商的多种应用,因为跨越互联网操作,受到网络访问业务系统速度、网络安全、稳定性等影响,形成了网络环境对集团企业业务系统跨互联网运行的种种制约因素。

对于有广域分布的集团多分支机构而言,企业应用系统在不同分支机构的实际应用效率低下、访问不稳定等问题非常普遍。例如ERP系统、OA系统、CRM系统等,由于互联网网络环境的影响,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企业数据中心部署的IT系统存在很大的时延,业务接入速度、传输速度太慢。

“企业在解决传输问题时,通常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扩带宽,至少把核心带宽扩宽了,能够部分改善;第二是增加服务器设备,把现有的服务器设备升级换代;第三就是专业的加速设备。显然,扩带宽只能解决带宽不足,增加服务器设备加大计算能力,但这些都无法解决骨干网传输这中间一公里的问题。”刘洪涛解释说,在解决数据集中和访问分散的矛盾,以及跨运营商访问问题上,CDN技术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对于扩带宽,加设备以及配备专业的加速设备相比,CDN部署起来更加容易,扩展性很好,而且更加灵活。企业不仅可以随时接入CDN平台获得服务,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扩展的需求,随时调整。而在效果上,CDN也很稳定、安全,能够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内容的传输。

目前企业网络应用速度普遍较慢,员工在OA、ERP、CRM、文件传输、网站访问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依赖传统的解决方案如增加网络接入带宽、增加硬件设备投入、扩充技术运维团队并无法解决现有问题,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往往令企业头疼。

篇3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 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 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 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 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 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 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 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 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 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 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企业科技进步迅速,科研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煤矿安全科技的进步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煤矿安全科技的进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科研管理模式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规范和有序[1]。

1 企业科研管理现状及国内信息化发展趋势

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科研项目逐年增多、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使科研管理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科研管理工作依旧采用传统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这样不仅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且难度也不断提高,很难及时有效地掌握科研信息,很难快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应用。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资深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的前期调研、自身需求分析等工作。

当前,国内一流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列,开发了一些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科研信息,并减少了人为管理产生的弊端,从而提高了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使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推广和应用,并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共享与学术的交流。在一些优秀案例中,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常采用B/S和C/S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使两种架构模式的优势融合[3]。C/S架构(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具有安全、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数据分析速度快、报表统计、资源共享功能强,但是开放性较差;B/S架构(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界面相对一致、易于使用,适合于科研登记等信息与共享的平台,但会使服务器的负荷较大。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的体系架构,便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

国内企业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但也存在优秀案例。北京石油机械厂,现企业员工700人,年产值6个亿,能有如此高效的产出,主要归功于2003年确立的“科技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提出了“研发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促成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最终实现企业腾飞。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各自领导层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于2011年、2012年开发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重庆研究院作为煤矿安全科技型企业,面临着当今煤矿开采深度加深、地压增大、地温升高等技术难题,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占据了首要地位。如今已充分认识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开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功能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建模等工作。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源动力,有效促进科技进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架构模式、功能模块、业务数据流程等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企业科研计划的制定与决策。为了实现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并使其发挥预期的作用,企业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详细的进行自身需求分析,系统地对平台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定位。

2.1开放式的信息平台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要面向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员开放,能够及时全面的共享企业最新纵向、横向科研课题的立项信息、成果信息(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等)及学术活动等各项科研业务数据。同时能与企业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建立有关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学科合作[2]。不仅让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更为实效,还能促进科研人员更为广泛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整个企业的科技进步。

2.2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功能

企业科研项目的来源大致可分为3种,分别是国家科技项目、企业合作项目、自主研发项目,不同来源的项目其管理流程不尽相同。针对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制定不同的管理工作流程,并使项目研发与管理过程中不同角色的人员具备相应的权限。在项目研发与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流程运行(图1示),将会大幅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5]。此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不仅能够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动运行与记录查询,还应具有可优化的功能,随着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的变更与优化。

图1 企业自主研发项目管理流程示意图

2.3 可实现二级部门管理功能

企业中各二级实体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担负所在部门的各项科研管理任务,可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内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等数据资料的审核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所在部门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部门科研考核等工作。

2.4 具有统计分析功能

国家部委、市(区县)政府机关每年都会调查企业科技人员、研发投入及成果产出等情况,由此,给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而复杂的统计工作,不仅要及时了解企业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又要掌握企业科研工作的整体状况。为满足这一需求,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具备实时生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功能,根据选择分析的对象和条件并可生成数据、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统计结果,该功能还应根据人员职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查看权限。该功能的实现,还能够为企业领导层科研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2.5 具有科研考核功能

取代人工统计考核的方式,实现科研考核的自动化,根据科研考核管理办法按照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统计方式,准确核算科研项目、经费、成果及获奖等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考核报表。该功能保证了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避免人为造成的疏漏,还可极大程度减轻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2.6安全的文档管理功能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会生成各种文档,如何对数以万计的文档资料进行科学、高效管理同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系统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交换过程中,都存在泄密、窜改和伪造的可能性,需要系统具有强力的技术手段,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措施,保障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并具有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4]。

3 问题探讨及对策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科研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加速科研管理向纵深发展,这必将促使企业科研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通过调研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发现在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3.1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不足

目前,已开发出的科研管理平台,对于项目的动态管理不够,即项目开展过程的跟踪管理程度不够,不能即时反应项目的阶段性进展和成果,建议形成定期上报制度,项目研发人员定期对经费使用、论文专利获取、技术成果产出情况录入管理平台,并增加信息宣传、实时提醒功能,使科研管理人员准确高效地掌握科研项目开展动态及变动信息,进而有利于领导层决策的制定。

3.2安全策略不够完善

当今社会,信息安全已经不容忽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策略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信息平台自身的安全控制;二是数据存储的安全保障。

3.2.1应用平台安全策略

在信息平台中,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在信息平台中有严格的角色划分和权限控制,可以为每个角色设定详细的数据操作范围。在平台的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都有严格的权限检查,有效防止越权操作和恶意破坏。平台能够提供完备的操作监控日志,包括用户的登录情况记录和具体数据操作记录。通过日志可以追溯数据的产生和修改过程,并提供回退机制,有效防止错误操作。系统对于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敏感数据和关键数据都需做加密处理。同时系统也要支持SSL协议,有效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2.2数据存储安全策略

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全部都存储在数据库中,所以保障数据的存储安全是关键所在。提高数据的存储安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考虑根据预算情况,适当的加强存储基础条件建设,比如实现双机热备、磁盘阵列、异地备份等策略;二是加强数据存储安全的管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数据自动备份和手工备份操作计划,以及故障应急机制,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3.3企业内部推广应用的阻力较大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工作模式难免会与传统的科研管理思路及管理方式发生冲突,信息平台上线使用初期,企业科研人员可能对该平台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排斥思想;而且该平台作为一个大型数据库,在使用初期,历史数据的导入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也给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阻力。这时,需要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动员,宣传推广信息化的优势所在,并需要企业领导层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

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企业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呢?

         一、明确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现代企业已经不再单纯是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提出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综合素质。如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的能力。

         1.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工业化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的那种低水平的简单劳动需求如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劳动已经越来越少且必将逐渐消失,各个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完成工作的一线操作的人员,不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各项技能,已经很难再能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2.注重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代企业与工业化时代工人的固定简单劳动不同,出现更多的是节奏快,变化快,变化多,一线工作人员不但要能够处理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并处理临时遇到的各项问题,或能够主动对工作提出更好的意见或建议,才能更得到企业的青睐.在服务类行业中尤其如此,以至于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经不是简单的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而更多的是设置一定的场景以考察应聘人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个人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或曰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德洛尔报告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放面的发展.这即包括了素质教育的个人基本素质部分。

 4.继续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一个人仅靠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了,一方面,学校中习得的知识的有限性和落后性,使他们很难能直接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知识的不断快速更新,新技术,新发明的不断出现并更快更广泛的使用,也会促使员工不得不断接受扑面而来的新事物,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职业教育,却没有转变观念,继续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

 1.应试教育方式的缺陷 仍为传统的应试教育,而非互动式教育。职业教育并非学历教育,教授的重点应在于对知识的应用,更加强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以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只重视了传授知识的完整及系统性,却与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我国的职业教育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几乎没有与之相配合的其它教育方式,如培养自学能力的自学过程,培养交流意识的课堂讨论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的实践学习等。

2.旧课程设置的缺陷  

 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这一状况使职业教育本身就缺乏社会竞争力,造成学生毕业后很难溶入社会。

 3.旧式教育的薄弱点

 这里主要是指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缺乏。

 三、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今普遍做法是以职业为导向,即以社会职业的性质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些职业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新兴的职业不断出现,对毕业生的知识宽度,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广博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全面的个人素质的人才。

 四、职教改革的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进

 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的主体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在尝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不少学者也提出各自的理论。如有人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虽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但有一致命缺陷,那就是其“岗位性”而非“职业性”,只可能培养出适合某一岗位的“岗位工”而非从事某一或某几个职业的“职工”。同时.这种模式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将严重阻碍他们的长远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改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上学习方法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沟通及合作能力,以及增强同学们的探索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授课老师可用不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应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每堂课。课堂讲授中,老师不应以单纯传授所规定章节的知识为目的,而应设置相应的能力目标,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明确本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同时将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解其来源,在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而不应再是老师指挥一下,学生操作一下,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进行连续的思考及实践操作,并试着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其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存在着知识老化、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因此,首要应注意课本内容的改进,紧紧跟随不断发展进步着的科技水平,同时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地位应明确,理论课应作为技能课的前提和基础,并且为技能课服务。但二者的比例应在一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单纯强调理论而流于传统,亦不可只注重技能而忽视基础知识,以至后续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需求特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99- 04

0 引 言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截至2013年9月,小微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了企业总量的97%,其主要贡献见表1①。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对平衡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以小微型经济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约有50%的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处在零起点。因此,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不断优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效率及效益,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稳步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提高阶段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表1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情况

1 政府助力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模式及作用

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承担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也是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服务的主体。2005年启动“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列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②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工信部在北京举办的“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启动会”上,中小企业司郑昕司长指出:“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沟通协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团队,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特色。③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下,政府、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简称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携手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快了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速度。如图1数据所示,2005-2012年淘宝和天猫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10 007亿元④。如图2数据所示,2008年-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⑤。再看2013年对内蒙古10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有75%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有61.6%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49.1%),中小企业近3年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⑥实践证明,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模式,能有效发挥三方资源优势,形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合力,全面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

2013年下半年对内蒙古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有75%,搭建局域网的企业有50%;大约有20%的企业除了在电子商务、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外,对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大约40%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 大约有40%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电子商务线上平台的应用方面处于零起点。如图3所示,拥有局域网的企业中有30%在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方面没有应用行动,有15%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没有电子商务应用行动。这30%和15%的中小企业具备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还有20%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继续提升和发展的潜能和需求,以及将其培育成行业信息化示范点的可能性;加上5%的可作为向下辐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组成部分,就构成了2:3:2具有不同需求的三方联合重点挖掘的信息化服务空间。⑦

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资金和IT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分别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价格高的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调查数据分别为:认为有资金问题的企业占62.8%; 缺少IT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占42.3%;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企业占39.7%;认为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价格高的企业占30.8%。同时,在对中小企业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资金支持(占57.4%)、政策和培训支持(占42.6%)、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占33.3%);在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产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占42.6%, 希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产品的企业占38.9%、需要提供更优惠价格的企业占35.2%。⑧

由此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呈现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①资金、政策和培训方面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需求。从图3可以看出,大约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信息化建设呈主动需求态势,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便捷的学习平台和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已经实现了由要我信息化的被动角色到我要信息化的主动角色的转变,有主动和积极的信息消费意识和行动。同时,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与支持。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高品质、有适用性,价格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仍然是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经济成分复杂、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方式灵活、管理松散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特点,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网络化、模块化等特征,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选型上,更看重有针对性、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灵活便捷的实用产品。

3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三角关系

(1)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自然特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为了共同的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和社会责任,形成基于“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的,三方联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三角形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分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实体,AB(或BA)、AC(或CA)、BC(或CB)是三方实体的相互作用关系,面积是三方联合的服务对象的分布区域。三方联合推动模式三角形关系模型具有三角形固有的稳定特性,只要三角形的结构存在,其稳定特性也会持续,就会稳定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效。“功能由结构决定,结构由要素构成”,下面还要从要素入手讨论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2)三角形第一个顶点代表政府:指国家各级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⑨。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供需错位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并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安全保障措施、相关标准和行动计划,通过协商、合作、沟通、扶持等方式,广泛挖掘和聚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鼓励、牵线、沟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机构营造适度宽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搭建了稳定高效的运行平台,对企业和社会机构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3)三角形的第二个顶点代表企业:是指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由众多中小企业协同,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群。目前,在政府的驱动下,已形成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金和软件公司、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风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铭万集团等众多企业组成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中小企业数量之多和信息化后发展空间之大,是巨大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潜在市场。如此之大的信息化需求市场,将成为企业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内在动因。

(4)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代表社会机构:是指由新闻媒体界、教育界、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协会、联盟等组成的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并区别于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的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方面的力量。通过技术转让、调查研究、信息沟通、组织培训、信息化技术咨询、审核评价、宣传报道等方式支持和协助政府政策和计划的落实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在政府、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化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和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的效率和效果。社会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机构利益和中小企业巨大的服务空间形成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内在动因。

(5)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三方实体的互相作用关系:①政府和企业及社会机构存在相互信任、支持、协作或合作的互动互利关系。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相关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和行动为企业提供安全和谐、鼓励创新、信息畅通的发展环境,号召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IT服务企业承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在政府动力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巨大需求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下,积极支持政府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商合作、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互动关系,并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②政府对社会机构有监督管理职责,通过购买服务、购买项目、政策激励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相关行动,社会机构发挥资源优势协助政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需求服务,弥补政府直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局限性和不足,提高政府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效益最大化;③社会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利益,在项目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相互合作或协作,形成互动互利的伙伴关系。总之,三方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效益,不断优化三方的互动互利关系,形成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能量,建立按需动态优化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模式。

4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动态优化过程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如图5所示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旨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对需求市场的新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中小企业的动态需求。模型的基本构成:一是由①调查和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②根据需求的变化修正策略和行动③优化政策环境、培训环境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供给市场环境①构成基本的动态循环过程;二是由④三方联合大数据管理及监控平台构成各环节信息输入与输出监控体系。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动态优化过程模型的特点:一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由三方实体共同行动,发挥三方联合的资源优势。例如环节①,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同步进行,通过不同渠道、基于不同动因广泛调查,获取需求信息,并且三方共享信息。二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输出的信息都通过监控系统的“价值”判断。例如环节①,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输出进入环节④,有价值的进入环节②和环节③;无价值的反馈到环节①,继续补充调查。三是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周而复始,起点和重点都在OO线上,形成开始于“调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结束于“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不断优化的循环过程。

5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核心价值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具有高效的互动性、固有的稳定性和可动态的优化性,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实现“共赢”效果。政府能更高效地激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低风险、见效快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供需市场关系,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机会,增强创新能力,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赢得中小企业消费群体,实现增加营业收入和获得社会效益的双赢;社会机构也会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合作、技术转让和服务对接等机会,配合政府和企业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产品选型、技术创新与推广、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6 挖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潜在价值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策略和行动。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相关行动鼓励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调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研究文档管理机制,极致发挥三方联合优势,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广泛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数据,搭建信息量大、来源广泛、有质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需求市场研究平台。以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使三方联合服务行动更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

(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高速、稳定、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从功能上划分,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通信子网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通信网络环境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础环节,就像有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可以刺激公路交通消费一样,高品质、低成本的通信网络环境是刺激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基础条件保障。需要政府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通信子网建设和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面积广泛、无盲区、区域均衡、高服务品质的通信网路环境。

(3)继续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性和提高性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仍然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采取政府出台鼓励线上交易政策、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行动的方式,发挥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发契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创新服务项目,加大分层次及个性化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对C2C、B2C、B2B、O2O等技术和功能的认识,指导中小企业在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中有效地进行选择,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水平和普及度,增加企业线上交易额,建立与上下游企业线上交易关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平稳转型升级。同时,对中小企业在商务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时顾虑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进行电子交易时最大的顾虑是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从信息安全法律、信息安全技术、企业及公民诚信度管理、信息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电子交易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4)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市场环境,搭建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化培训需求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需求之一。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需求由被动需求走向主动需求,从模糊需求走向明确需求,为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迎来了良机,也是企业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最佳时机。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市场存在着一些矛盾,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预期目标高和实际效果不佳的矛盾;中小企业看重培训对绩效的明显作用与开发培训项目者很少考虑培训对绩效指标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间的矛盾;中小企业需要能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培训与开放灵活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较少的矛盾;中小企业更期望在投资前就了解收益机会与描述培训投资效益难的矛盾等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构建分层次完全透明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如图6所示,其层次之间完全透明,信息共享,下层的培训对象是上层的潜在客户,下层为上层提供潜在客户的挖掘服务。其中:普适层培训服务,是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借助三方联合资源,运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模块化、自助式、开放的培训内容与线上或线下、自主或课程等灵活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按需选择的公益性普适培训平台;产品推广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前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以产品为单元、能让服务对象感知产品(或服务)应用价值的灵活开放的推广性培训平台;产品应用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后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伴随产品(或服务)整个技术生命周期的配套培训服务,包括开放的、定制的、虚拟的、直播的以及点播等多种可自主选择的培训形式。普适层培训作用在于,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理清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步意向;产品推广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熟知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预期投入,感知及体验产品(或服务)的适用度和预期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结果;产品应用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认知和接受产品(服务)带来的新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感知产品(或服务)给企业绩效带来的价值,并在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得到适用性培训服务,挖掘产品(或服务)的绩效价值。通过回访、动态跟踪调查,不断补充和完善实践效果好的培训,淘汰实践效果差的培训,形成三方联合共建的持续优化培训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升级。急需国家政府出台系列与云计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的和可操作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云计算技术产品(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有质量、有效果、标准化的需求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以培训为手段,在中小企业广泛推广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产品(服务),通过租用模式和体验效果评价过程机制,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将传统的产品选型过程转变为真实体验效果评价之后再做选择,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选型困难、一次性投资的资金压力大和风险高,以及信息化系统运维IT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实问题。完全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服务,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7 结 语

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以动态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动力,以优化政策、培训和信息化产品(服务)供给市场环境为目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和透明化的监控系统为手段,基于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三方稳定的三角关系,能更有效地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服务能力、效率和效益,实现三方联合价值的最大化。为中小企业营造信息化产品供需信息畅通、信息化供给产品(服务)丰富、和谐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13.

[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姜梅.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11(6):67-68.

[4] 郑小军.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老问题与新机遇[J]. 通信世界周刊,

2011(15):17.

[5] 张洪宾.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在京举办[J].中国中小

企业,2013(5):22 .

[6] 郑昕.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J]. 化工管理,2011(5):

13-14.

[7]王维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软件导

刊,2011(3):3-4.

[8]王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2(5):6-1.

[9]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

信息化培训启动会[R]. 2013.

[10]何永琴. “套餐+自助”组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4):109-113.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理念 框架 指导方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日益紧迫, 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实践,但成功率不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化理念的指导。目前,国内将信息化建设上升到理念高度并对其分析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理念的框架,并对框架的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所借鉴。

企业信息化理念是企业信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到员工普遍认同,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为保持企业正常运作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明确信息化意识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企业信息化理念的框架,该框架自上而下包括三层:企业信息化最终目的相关理念、企业信息化指导方针相关理念、企业信息化行为规范相关理念。

企业信息化最终目的相关理念分析

企业的根本是追求生存和发展,相应地,能推断出企业信息化的价值是追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进一步,能推断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及建立、保持乃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以顾客为中心的环境下,企业要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对商品个性化的需求并做出快速反应,必须具备对信息的快速搜集、处理和利用的能力,这就要借助以IT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借助于信息化,企业能够实现内外网络化,信息顺畅,大企业敏捷化,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经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其将成为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撑。

(二)建立、保持乃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竞争模型,信息化有可能使企业在与竞争力量的对比中改善竞争态势。但如上所述,当信息化成为一般企业的基本支撑时,信息化并不必然能建立、保持乃至改善企业的竞争态势,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借助于信息化,使企业建立、保持乃至增进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目的,只有这样,信息化才可能使企业更好地赢得发展。

企业信息化指导方针相关理念分析

企业信息化应有助于企业利用资源,构建和发展资源禀赋能力、组织结构能力、环境制度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五个层次的能力。在内部,考虑价格和成本、质量、品牌、差异化、服务等直接方面及管理、技术、人力资本、创新、企业文化等间接方面;在外部,考虑政府政策、市场结构、产业因素、外部联盟等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核心价值观、组织与管理、知识与技能、软件与硬件等层面构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信息化应该在整体及各阶段都有正确的方针指导。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战略、信息化战略、业务流程改进、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选型、信息系统实施与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审计等阶段。企业信息化指导方针的相关理念可概括如下:

(一)依据企业战略制订信息化战略

依据企业战略制订信息化战略,并与业务相融合,严格需求分析,按其结果开发或选型信息化战略,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但企业信息化应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信息化战略应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清楚地描述企业信息化如何支持企业战略、信息化战略目标、远景等。相应地,信息化也不能脱离业务,而应融入各业务过程,支持业务战略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建立、保持乃至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赢得其发展。由此可知,需求是信息化的起点,应严格进行需求分析;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时,应支持以需求为中心,严格执行信息化战略;并按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开发或选型。

(二)明确企业信息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资源的限制、信息化本身的难度、企业内外的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等原因,应把企业信息化视作一个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构建和发展企业竞争力的持续过程。可以说,信息化没有终点,企业信息化各阶段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因此,只有充分把握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的内涵,才能指导信息化建设并解决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由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应用和效益来驱动,选准突破口,循序渐进,逐步优化。

(三)要以企业的管理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为支撑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效益,提高竞争力,建立、保持乃至增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对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并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合理化,变局部优化为整体优化。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通常对流程从有无效率、是否合理的角度进行审视,先对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需要,实施持续过程改进,一般会取得相对平稳的进展。

(四)信息及知识的共享

信息及知识的共享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且企业信息化应逐步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迈进。信息是组织或结构化的数据,而知识是信息的应用,它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本身及其过程进行管理成为必然,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将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共享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使之增强组织绩效并形成竞争优势的管理活动过程,它通过与企业业务及战略的结合对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在化等活动的管理,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它是信息管理的延伸,而信息管理是其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应进行信息资源规划,通过内外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应进行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企业信息化应逐步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迈进,这更有助于实现信息化的目的。

(五)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应用商自身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都是整个社会企业网络里的一个模块,在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借助于外力,如IT资源、管理咨询和信息系统实施等。但由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三方管理咨询公司,还是软硬件提供商,所有的外部力量都不能充当企业信息化的主体,真正的主体只能是应用商自身,应用商一定要全力参与,毕竟信息化的成败于应用商影响最为深远。应用商应该在内外力量的使用之间取一个平衡点,把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部分自身建设,把不重要的部分外包出去,并对利用的外部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六)信息化软件应与企业匹配

如果信息化软件由外部厂商提供,那么,一方面,企业应改变自身去适应软件,以便利用蕴含在软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改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软件需要按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特别是企业应该保留那些能保持甚至增进企业竞争优势的部分。

(七)良好的基础管理及设计实施方法

基础管理对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就实施方法而言,应有具备指导意义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有效的可操作设计方法,并提供一套适合企业建模和分析的软件工具,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高效实施。

(八)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

从技术层次上讲,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分为支撑技术、基础技术、使能技术、综合技术四个层次。相关支撑技术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相关基础技术包括企业建模技术、集成技术、工作流技术、可视化技术、协同技术等,在方法、模型和工具上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基础,作用十分重要;相关使能技术是一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共性技术,常用的有CAD、CAE、CAM、CAPP、CEM、SRM、ERP、MES、SCM、PDM等;相关综合技术主要包括PLM、CC、ERPⅡ集成平台等,其中包含了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在前三层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实际需求,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信息化中的不同问题。上述四方面相辅相承,有机地构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体系,与这些技术相对应的标准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组成了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遵循这些标准,可以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绩效,并加强内外集成。

企业信息化行为规范相关理念分析

信息化理念是企业对各个岗位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信息化目标与要求的高度概括,能不断地对企业的各个岗位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信息化目标和要求作出详尽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让员工不断明确对各个岗位在不同时期的信息化目标与要求,推动企业始终如一地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发展。这就产生了企业的信息化行为规范理念。

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业务和信息系统一体化等过程;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也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基础工作规范化、数据规范化、业务规范化及信息处理流程规范化。所以,企业应该在相应的法律、政策的约束和指导下,具体联系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及各方面,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政策和制度,制订信息化工作准则和工作规程,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并逐渐内化为企业各类人员的自觉目标和行为。

结论

本文参考企业理念,提出了信息化理念的框架,该框架自上而下包括三层:企业信息化最终目的相关理念、企业信息化指导方针相关理念、企业信息化行为规范相关理念,并对各部分进行了分析。首先,根据企业的根本是追求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推断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及建立和保持乃至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然后,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及企业信息化的各阶段,推断出信息化理念的第二个层次,包括要求依据企业战略制订信息化战略并与业务相融合等理念内容;最后,联系企业信息化的各阶段及各方面,推断出信息化理念的第三个层次,包括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政策和制度,制订信息化工作准则和工作规程,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并逐渐内化为企业各类人员的自觉目标和行为。

参考文献:

1.李莉.企业理念影响企业竞争力[J].企业活力,2003(12)

2.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虚拟制造:信息时代的制造模式[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巍.企业信息化浅析[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3)

5.吴文钊.信息化战略思维系列之三—“IT黑洞”存在吗[J].企业管理,2004(3)

6.张太海.企业信息化的对策探讨[J].企业经济,2004(1)

篇8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一直以来都较低。我国刚刚开始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建筑企业,企业实施的是ERP。直到现在,我国建筑企业成功实施ERP的非常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依然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级应用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应有单项的技术。总的看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不小差距。

1.1建筑施工企业不能足够理解信息化建设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有很多都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严肃性、重要性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建筑企业的长期的工作习惯以来养成,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于业务流的程影响。施工企业缺乏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实用性,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不清楚,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步进行。

1.2目前,我国较落后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有较多的跟风现象,也有少数个别的企业实施了信息化,自己的企业马上也要搞信息化。对于这样的跟风现象,这些施工企业基本上没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并不明确,所以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1.3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与投入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些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成立了信息化专业小组、设立了网络系统和中心机房;但,水平总体来讲并不高,特别是真正能为建筑施工的企业创造除的效益信息化内容并不多。主要是软件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4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针对企业的业务实际情况所指定的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系统服务和专业技术方面,必须由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实施。而实际上,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更缺乏那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全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效益又普遍不理想,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设立并不到位,系统也不完善,复合全能型人才与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更是严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人才的启用与培养也不到位,根本就留不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给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严重不利影响。

2企业将如何管理与建立信息系统

我国施工建设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因为对硬件设施没有太高要求,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同时。关键在于软件系统,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

2.1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要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实施初期,可以请信息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本企业介绍与讲解,带着问题去调查和研究,并与信息软件公司专业人员进行讨论。重要的是,要明白软件公司所提供的软件系统服务对本企业究竟有什么用,从而来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并帮助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信息软件系统。

2.2经常与同行业之间交流和学习,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要关注

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经常关注企业软件系统的发展,把我好各种机会。应常参加相关的学术性会议,经常收集相关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在会议上的互相交流与讨论,来收集相关信息。积极的与同行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相关人员交流,了解最新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动态和技术的发展。

2.3加强信息化合理投入和信息化持续性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较复杂和长期性的信息系统的工程,不能一次就投入完成。而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是有使用期限的。而软件公司,也在不断更新和产品升级。所以,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必须要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于本企业的需要,都要解决的问题,要与软件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服务,要全面策划。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应适用于本企业的需求并及时更新。只有不断完善,更新企业信息系统,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来服务。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自己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这些因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经营环境要有良好的互溶,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可能会无法适应新的经营管理形势。所以,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方式整体调整的结果。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做好企业发展的全盘考虑,包括管理制度、协调控制、组织结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

3.1质量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并不只是项目完成后的检查管理。是应在信息系统实施进行中的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保证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每个阶段性工作成果的质量检查。

3.2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知识专业技术型的新工程。项目建设与企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有着密切联系,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的构成、能力、稳定性和责任心,对信息化项目的工作质量,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是否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ei Lin

(Sichuan Provincial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Chengdu610021,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gradually accelerating,China successfully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Expo will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ir own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the enterprises have create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system in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added to improved efficiency of the computer and artificial to carry out the modern mode of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in the market improve flexibility for scientific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Construction;Development model

一、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发展的模式逐渐向着国际化标准靠拢,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仍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企业发展问题。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信息化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试产的高度竞争也向着国际化水平靠拢,在国际化市场中虽然占被动地位,但还是迫切希望加以改革,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外国品片中跨国公司的著名品牌IBM和DELL,其他的包括SONY,SEC等品牌都在商业化模式的管理与操控中占据着主动权,这些国际跨国品牌的营销模式都令中国企业值得学习,比如说它们的零库存竞争战略,零资金耗损战略等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它们的市场驾驭能力及商业经营策略切实地给我们补了一堂信息化管理的课。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速发现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是非常的大的,而且企业会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扩大是藏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信息交换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目前最直接、最丰富和最快捷的联系方式"高效的信息沟通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全新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存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种信息化渠道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企业的生存效应。

第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以提高网上信息交流的速度,加强网上信息交易的便捷度,提高信息化交易的安全性,可以节省杂物费和路费的开支,通过信息化办公解决一切繁杂的问题。

第四、企业信息化可以让很多繁杂的工作和繁忙的工作看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让许多工作的发展和管理存在更多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与方式,加强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一)企业信息调研

企业信息调查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强调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基础性收集的作用于意义,要强调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收集的能动性与作用。提高信息化规划的能力与作用,信息化规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企业各项业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只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只有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信息规划与开发需要准确度只有在建立了准确的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下才有健康的信息调研结果,建立健康的信息化平台和管理模式。

(二)信息化需求分析

信息化需求分析的内容是强调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调查与研究采集过程中所提高的信息化的多样化信息技能的分析,要求详细分析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种类和功能,实现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最终的发展目的。要为企业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创新平台做出努力和探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与目的,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发展动力,提升信息化发展平台,实现信息化商务模式和信息化企业管理的能力转变,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模式。这种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需要实现的内部信息,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去提高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准确度,实现分析的根本目的,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所需要掌握的业务工作准确内容的安排,要掌握好软件需求目标的信息制作,对需求分析的标志和进度进行分类和管理,加强分析的准确度,更好的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程序。

(三)应用系统规划

应用系统规划分为应用架构规划和数据架构规划两部分。应用架构(EAA)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的业务架构与具体的IT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的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rr应用系统和功能。这里有4类需求分析,分别为:企业通用需求、共享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以及特殊需求。企业通用需求就是所有的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是部分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是部分业务线有相同的需求,但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点就在于数据分离;特殊需求即业务线的特殊需求。在此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架构的“管理积木”,设计企业的信息平台应用架构的“系统积木”。数据结构是数据架构规划的基础,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只有理想的架构目标并不能确保数据环境真正得到改善,数据结构本身也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调整。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这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模式就是要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执行能力与可提高能力,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与网络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功能。信息化的管理需要考虑更多的前瞻性的问题,要考虑全面性的信息化管理风险,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结合,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真实发展与现实意义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强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对于企业惹眼最大化的降低风险,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和满足未来5年左右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的实施风险。

(二)企业要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联系与配合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欠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设备的掌握不足的能力,对于信息化管理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管理软件与平台的掌握存在障碍,而且由于长久失修的缘故信息化管理平台会出现一些弊端和问题引起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的障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企业的发展不顺利。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就必须与软件供应商取得联系,加强软件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维修信息和取得软件供应商最新的配置信息,了解软件供应商的软件和平台的操作特性,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企业要在信息化过程中与软件提供商加紧合作,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诊断与创新维修,针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一些解决方案,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同时企业也一定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制作一定的配套解决方案,实现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模式。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变成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成分,在重点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于必要性,在前期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和基础信息的收集与调查研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到所建立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与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与健康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机制,加强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的办公效率,改善信息化建设的商务模式,开展网络商务办公模式,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管理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67-68

[2]薛慧珍.浅谈企业信息化资源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6:54-56

篇10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篇1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4500万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企业信息化领域而言,就有4500万个不同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几年前开始,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呼声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依然没有定论。什么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标准?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迟迟难以成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及用户应该从哪方面下手来解决这一难题?如何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

5月13日,在一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行业标准的沙龙上,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代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了各自的结论。

信息化研究中心刘权博士认为,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在业内已经持续探讨了多年时间,而标准迟迟没有出炉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主要涉及两类人群:一是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人员,二是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建设和服务的厂商。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标准而言,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标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应该搭建怎样的信息化平台?如何利用该平台来推进中小企业业务增长?这是该标准需要涉及的领域,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标准。

二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标准。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第三方服务平台。目前,全国第三方服务平台数量超过100个。如此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可能出现非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服务成为摆在众多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面前的一大挑战。服务标准的推出,对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进程更具意义。

对于服务标准,业内有发言权的企业当属凤毛麟角。尽管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以中企动力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厂商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打开了一道大门。

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运营商;策略

1 前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对于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容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略管理学上有一个“蓝海战略”,认为企业应当将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摆脱在已知市场空间内进行价格战、份额战带来的血腥“红海”;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业务空间和成长点,开创“蓝色海洋”。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正是这样一片值得加大投入挖掘的蓝海。

电信运营商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规模化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在于,电信运营商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可以成规模地推动中小企业跨入信息化的门槛。而且电信运营商出于电信转型、向增值服务方向发展的需要,也具有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2 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分析

a) 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压力大,采购规模较为有限

中小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研发和市场上,信息化常常处在一种“零投入”的情况下开展,许多中小企业凭借可怜的人力成本,进行信息系统研发,以支持业务需求的实现。在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与采购重点已逐渐从硬件、网络采购转向软件、服务及外包等方面。

b) 企业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对产品价格非常敏感

中小型企业因其规模小、资金匮乏、企业生存也不太稳定,因此管理者对于成本的控制相对更严格,普遍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信息化投入非常谨慎。许多中小企业对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的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整体投入的资金较为有限。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价格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所以那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信息化产品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c) 更多倾向于全价值链解决方案,“傻瓜产品”最受青睐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网络应用匮乏以及信息实施过程繁杂等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冲击和市场挑战,中小企业更渴望运营商提供高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运营商来说,也应该在提供实用易用、高性价比产品的同时,提供完整良好的售后服务和咨询培训。用户需求逐渐演化成以购买打包产品、服务为主。当然,产品品质、厂家口碑、服务质量也都是选购的参考条件。产品是否具备“简单、易用、快捷”等特点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3 运营商介入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探讨

a) 根据中小企业用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信息化需求不尽相同,运营商应当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来挖掘企业的需求特点,然后根据企业需求特点,推出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这样既照顾了企业特点,又满足了市场规模拓展的需要,在提品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什么样的产品组合能最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化需求,既是一个营销策略问题,也是一个市场导向问题。应提倡避重就轻,组合简单,易于接受,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硬把许多产品往一个包中塞。在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不同基本包的同时,要给用户留有更多的可选产品余地,引导用户关注新的产品使用。

b) 通过树立信息化应用标杆、以点带面进行信息化发展

要注意发现信息化建设效果显著的中小企业,并归纳总结其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经验,以典型的经验教育、影响、说服其他企业,使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产生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欲望,并促使他们将这种需求和欲望转化为购买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并树立不同行业的企业信息化的典型,他们往往容易被同行业其他企业接受并效仿,推广起来比较有说服力。

c) 通过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巩固运营商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一体系中,存在运营商、应用提供商(AP)、服务提供商(SP)、硬件设备供应商及中小企业等多个主体。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链主导者联合上下游厂商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并且提供长期、完善的服务,才能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电信运营企业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合作基础,与主要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应用开发商等各环节都有着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链整合者的作用,建立广泛的信息化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合作与共赢。

d) 以品牌效应来提高运营商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影响力

中小企业在选择信息化实施的服务商时非常注重其品牌信誉度和综合实力。电信运营商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网络优势。面对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市场,为了吸引用户,扩大市场份额,运营商可以合理利用品牌优势,打造与企业信息化业务相关的品牌和子品牌。这更便于中小企业理解和接受信息化产品,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运营商在企业信息化推广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 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将中小企业导入信息化,只是万里第一步。进一步的发展,有赖于服务、服务商、服务平台在价值链、业务链和产业链上的分工融合,电信运营商将在这一过程中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ERP 个性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专家黄光绍等对企业信息化内涵有一系列系统的定义,其中包括了总述、形态特征、过程特征、阶段特征、效益隐性特征及基本框架等。他们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利用、特别是信息资源深入广泛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技术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经营能力和条件,以及员工素质的限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购买能力有限、技术产品辩识水平较低、使用环境较差,即使在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更多地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网络互连,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根据有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

自2000年以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较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许多行业信息化的成功率不到10%,作为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强烈的反差说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形势严峻。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即使在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企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特征

中小企业所固有的特征,使得他们实施信息化有利有弊。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管理技术落后,观念陈旧,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企业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整体基础建设薄弱等。

但是,中小企业也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他们组织结构扁平,层次清晰,领导一声到底,令行禁止。这一点,正是信息化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况且,中小型企业的现有信息化水平一般都很低,实施信息化极易收到明显成效。为此,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在面临困惑的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前景。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必强求个性化

随着我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市场和大企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ERP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配置企业内外资源,有效管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是中小企业改善管理的首要选择。

1.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个性化的弊端分析

企业实施ERP的目的,在于对原有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改善与重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上的弊端。中小企业由于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薄,更需要通过ERP的实施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

企业实施ERP事实上正是提出了对管理的科学性的要求。而科学本身是可规范化、标准化的东西。企业的管理者过分强调自以为正确的错误观点,迫使企业做不必要的个性化修正。盲目对企业ERP进行修改与定制,过于强调个性化不仅会导致ERP实施成本的加大,延长实施时间,而且企业业务在变化,定制化的个性部分未必会一直使用。而且定制化的模块无法进行及时的升级、维护成本高。

中小企业比不得大企业,大企业说完自己的需要,软件企业照做就是了,价格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对于中小企业,正好相反,价格是考虑的头号因素。

2.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必强求个性化

事实上,ERP项目实施方法中包含全面的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过程,每一步骤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并且由经过培训的业务咨询专家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个性需求仅仅只占10%,50%的需求为企业共性需求,40%需求为行业共性需求。在这种设计理念下,通用性特别好,项目实际实施也能够标准化,大大节省了项目实施时间。

ERP项目本身立足于用,不一定要强调其技术有多先进,功能有多强大。与其强求ERP系统适应企业管理,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还不如让企业管理来适应ERP系统的要求,尽量走行业通用的管理模式,避免ERP实施的风险。再好的ERP系统,也取决于使用的人。系统上线了才能在实践中去修正它。所以实施周期一定要缩短。

另一方面,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企业ERP正在进入以协同商务为特色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内部需求,而是要更多地借助外力的作用,寻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ERP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正是供应链管理。这也要求企业不可能片面地追求个性化,而忽略了企业见的协作与沟通。尤其对于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追求ERP实施过程中的个性化甚至比盲目相信ERP的功效更加有害无益。

参考文献:

[1]丁万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04期

[2]刘黄:中小企业信息化瓶颈何在.中国中小企业,2003年 04期

[3]马菊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商业时代,2006年 22期

篇1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竞争力;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30-02

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国的经济变得密不可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传统企业如何保证持续的高速发展,如何在与全球各个国家的同行业对手的竞争中占领先机,如何进一步节约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如何科学高效地决策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都成为了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信息,信息即是生产力。在当今时代,掌握住了信息就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先机。笔者将就此主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

(一)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结合先进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开发、市场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及时地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即是借由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精益化。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公司内部现状以及外部市场信息,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进行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内容

企业信息化建设以计算机、路由器等现代信息设备为硬件基础,以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主要包括:(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CAD、CAP、CAM的使用。(2)办公过程的自动化,使用OA系统进行办公室传统事务的处理。(3)SCM(供应链管理),SCM的目标是建立从供应商―企业―消费者的联系,整合这几者之间的所有的交易与合作流程。(4)ERP(企业资源计划),ERP运用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内外的信息进行汇集,形成数据库以供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查询利用。(4)CRM(客户关系管理),CRM利用网络与其他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企业顾客的信息,通过对于顾客信息的分析,及时了解顾客最新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与顾客建立紧密的稳定合作关系。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信息化有助于降低成本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借助供应链管理与ERP系统,接到产品订单之后,对于生产环节进行精细规划,减少各个环节的延迟。减少企业的实时库存,让企业的资源流动起来,避免库存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对于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选择价优质好的原材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企业信息化借助计算机与信息设备,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客观地真实地衡量企业现状。并且,通过各种与外部相连的系统,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动向、竞争对手、科技成果、顾客最新需求等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有价值的情报,企业领导在进行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时候,相对以前的盲人摸象般了解情况然后拍脑袋进行决策的传统管理有着很大的提升。

(三)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借助企业建设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可以进行顾客信息的搜集分析,发现顾客真实的产品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同时,借助CRM可以建立起顾客与企业的联系,CRM可以充当企业的宣传与售后平台,提升企业形象赢得顾客的品牌忠诚。借助CRM还可以建立起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使得顾客可以多种途径地进行产品消费。

在竞争白热化的现时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前期所需要的投入也是相当巨大,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开展,一定要在掌握企业现状的前提下,做详细计划分布实施开展。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应当如图1所示分布实施开展。

(一)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凭信息化建设负责人个人的喜好或者程序化地复制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开展实施。不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就盲目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很有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无用结果,不仅达不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反而会白白浪费针对信息化投入的巨额资金。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愿景紧密结合并相互统一。

(二)现状评估

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现状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应当明确企业现在已经有了哪些资源,有了哪些系统。避免今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重复投入,费时费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现状评估中需要理清楚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即企业现在最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补充哪一部分的能力。

(三)战略制定

在战略制定环节,我们需要根据前面企业战略目标分析与企业现状评估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的制定。目标即是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各项业务整改按照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这一环节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完成整改。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先后,后期的收益可能显得非常漫长。

如果说一个企业原有的生产流程已经非常合理完善,其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已经是价格优惠质量超群。然而其在销售环节的成果却不如人意。尽管如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没有具体分析,就直接进行企业SCM(供应链管理)的建设。SCM投入使用之后并没有取得企业收益明显的增长,企业可能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兴趣。既丧失了一个提高企业收益的机会,又白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原本不需要整改的次重要环节。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据企业现实进行战略制定,孰前孰后应当

有理有据地制定好,并有条有理地开展实施。

(四)战术制定

这一环节的要点即是根据战略制定的顺序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中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实施。同时,企业应当注意企业信息化系统操作维护人员的培养,在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同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以使得信息化系统能够对企业的收益增长贡献重要力量。

(五)实施与试用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系统的使用与试用。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反馈给前面的各个流程,以促进前面各个流程的优化,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质量。

四、结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面临来自各个国家企业的竞争。我们只有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稳扎稳打、分步实施,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原则。

参考文献

[1] 谭兴,谭策.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J].科技信息,2008,(20).

[2] 沈光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情报杂志,2001,(3).

[3] 严怡民.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振兴经济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1998,(10).

[4]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J].信息系统勤务员,2004,(1).

[5] 王端详.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分析[J].民营科技,2010,(9).

[6] 赵戈.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3).

[7] 钟永健.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7,(1).

[8] 邓文佶,刘雁.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