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进程范文

老龄化进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进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旷古不变的真理,“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我养老院应发扬传统美德,完善养老制度,探索适合市情的养老模式。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强协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需要政府部门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重视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的力度,发挥老龄工作的作用,要切实把老龄工作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管理,把老龄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政府的常务会议要定期听取老龄工作的汇报,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此外,在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上要给予扶持,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二、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为了更好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务之急是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尽快增强财政的支付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没有经济的支撑,再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难以付诸实施。只有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富裕,各级政府才有能力拿出钱来,解决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广大人民才有可能用现在的手中资金,考虑解决未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发展经济是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第一要务。

三、加大力度,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必须抓好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网络。还要强化基金征集,提高基金征集率,并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行政执法机制。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基金,建议通过财政渠道设立基本养老保险的后备基金,专项用于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同时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充分考虑老年人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在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特殊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医治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返贫。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老年康复保健站等,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现象。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活动设施建设,统筹使用社会资源

拓宽投资渠道,建议政府逐步增加对老年公益事业的投入,同时鼓励、扶持社会各方面出资兴办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政府要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对兴建养老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提供相应的扶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设施建设要注意档次结构,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注意按高中低不同档次兴建养老设施,当前,以我市的具体情况宜以中档设施为主,同时,可兴建一些服务项目多样化的高档老年公寓,以满足部分收入较高、文化层次较高、身边无子女的“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入住。还要统筹使用社会资源,政府兴建的体育场馆、公园、图书馆等活动场所,要以免费或低收费的形式向老年人开放。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的多功能厅、门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老年人免费开放。

五、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为老年人养老创造好的条件。

六、加强孝亲敬老的思想道德建设,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养老敬老传统美德教育,突出青少年敬老教育,形成家家养老、人人敬老、个个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进而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操,在全市社区开展敬老养老模范家庭和敬老先进居(家)委会评选表彰活动。在加强孝亲敬老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房产权、被赡养权、再婚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及时处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媒体也要积极宣传孝亲敬老的典型,引导下一代树立起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危害;城镇化进程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3] 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J].世纪行,2007(03).

篇3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辽宁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辽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城乡、地区和民族不平衡、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征。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老年人自身的角色、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等也会带来变化。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需求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对社会的安定有一定影响。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及身体活动增进老年人的健康、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命品质,让老年人能更好的独立自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省5个市(州、地)的60岁以上(含60周岁)的城乡居民。其中,城市人口是指在城镇居住的非农业户口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在农村居住的农业户口的人口。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等资源,选取老年体育锻炼、老龄化社会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200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启发。

问卷调?朔ā2捎谩岸嘟锥畏植闼婊?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由访问员携带调?宋示砣牖Х梦剩?调查城乡居民个体的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消费、目的和需求等。

数据统计法。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完成,分别完成派生指标生成、各类指标的人数百分比计算等。

访谈法。根据本文研究相关内容,结合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实际访谈等形式,对国内有关社会体育的专家进行访谈,根据问卷的内容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上征求了意见和建议。

2老年人体育锻炼健身情况调查分析

(1)老年体育健身参与者基本情况

年龄和性别结构两个要素是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指标。同时也是体育社会学研究老年体育开展状况的重要要素。由此,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整理统计出老年体育健身参与者年龄、性别结构比例表。(见表1)

由表1可知,首先,辽宁省老年体育健身人口的年龄分布以65-74岁之间居多,相对比较集中,占总调查人数的70%以上。60-64岁的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刚刚退休,对退休后的生活还没有适应,规划,刚进入老年阶段,尚未形成体育健身的意识。5年之后,随着老年人社会角色变迁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和体质健康状况衰变,逐渐意识到体育健身的益处,并参与到体育健身实践体验中,所以65岁以后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其次,总体女性健身锻炼人口略多于男性。造成这种现状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差异、养生保健观念、平均寿命有关。

调查结果中发现,辽宁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带病生存,调查对象中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年人比例为45.89%,尚未达到总数的一半。主要的疾病情况包括关节炎、颈椎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为主。

(2)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频率和时间

由表2可以看出,健身频率在5-7次的老年人比例较高占4成多,有160人,而且实地访谈得知,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基本参加活动的年限都在1年以上,由此可见,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老年人的生活常态,已将锻炼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在调查中发现,每周少于一次锻炼次数的人数有88人,所占比例有2成以上,也不容忽视,这一部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目标实现困难,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体原因。因为身体行动不便或者身体素质欠缺导致不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二是客观原因。60岁以上的女性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人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她们开展系统的体育锻炼。三是主观原因。对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导致不参与锻炼。

在调查中发现,作为横向健身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锻炼时间,长短各异。大部分参与锻炼的老年人健身时间在30―90分钟,占86.28%,选择早上时间锻炼的老年人比例也比晚上健身的老年人多,比例为7:3。这说明老年人健身的时间选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3)老年人健身项目调查

在调查中,共设置老年体育将身项目14项。老年人体育活动主要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出发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对抗性较小的太极(剑、扇、操) 、气功、散步、秧歌、广场舞、乒乓球、健身操、柔力球、羽毛球、门球、游泳为主,其他竞争激烈、对抗性较强的篮球、网球、排球等项目其次。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辽宁省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所选择的健身项目丰富多样。低强度、弱竞技性的太极、散步、广场舞,这些项目选择的人数众多,女性老年人选择广场舞的人数更是达到了78.92%,选择太极和散步的人数也比较多,因为这两个项目受场地限制较少,对技术动作要求不高;同时,选择高强度、高竞技性的项目的人数较少,一是受到场地限制,二是运动损伤风险较大,三是对技术动作要求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倾向于选择具有保健作用和强度较低的体育健身项目。在调查中还发现,男性老年人很大比例倾向于选择太极、散步等简单易行的项目,女性老年人选择健身操、广场舞等具有美感的项目占很大比例。

(4)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调查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硬性条件,是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调查中把体育场地分为以下几类: 公共体育场馆、收费场馆、公园广场、社区会所、学校体育场地和单位体育场馆等。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最多的活动场所为公园广场、社区文化广场、公共体育场馆,其次为学校和周边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收费场地老年人参与的人数最少。首先,老年人居住地周围的广场公园和社区文化广场是老年人的聚集区,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与人沟通交流,优美环境可以舒缓心情,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与人交流可以减少寂寞,所以老年群体最喜爱和经常选择的还是住宅附近的公共场所。

3结论与建议

篇4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凸显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青年人到城里打工、就业、定居,农村家庭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成了家庭的主角。除了日常劳作外,他们还要承受到常年不见儿女、得不到情感慰藉、因身体原因致使收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压力。这也是城市化进城加快过程中农村老龄工作显露的问题。

(一)养儿防老观念受到冲击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几千年来都是以耕作为主的农业国家。受传统势力、习俗的影响和熏陶,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固有观念深人人心。尤其是农村,养儿防老可谓根深蒂固。但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农村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也有一部分家庭是一个孩子。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是两个孩子,特别是头一胎是女孩的,坚决要生个男孩。就我们了解的北方农村老年人的情况,在他们的观念中农活是力气活,没有男孩不行。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女孩是给别人养的,早晚要嫁到人家,嫁出去的女人就是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是自己的,能传宗接代,能为自己养老送终。农村老人不像城里人有养老金。农村人年龄大了,不能干活,就没有收人了,只能靠儿子养活了,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现在儿子进城了,指不上了,老年人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和无助。

(二)空巢家庭数量急剧增加

空巢家庭是现代化、工业化、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并蔓延。现在,我国城市化空巢家庭呈跨越形势增加,而且农村空巢家庭也急剧增多。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化空巢家庭为49%以上,农村为38%以上。这对一个农业大国、一个过去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过去家庭人口达五六口甚至十几口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反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整日面对空巢家庭的两个老人或是领着一个孙辈,与过去的人丁兴旺形成强烈对比。老人们感到凄凉、寂寞、空虚。

(三)物质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我国的农业家庭大多数以种地为生,也有一部分家庭靠养殖、打渔为主,但这些都要靠出力。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变差,劳动力部分或全部丧失,这些老人便没有了收人来源。虽然国家也给部分省市农村老年人每月50元的生活费,国家也逐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但毕竟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人不像企业职工退休后有养老金。农村人靠农副牧业收人,除了日常开销,赡养老人、养育儿女外,几乎很少有积蓄。丧失劳动能力后,固定收人减少或没有,家里日常生活的各项支出必然受到影响。而外出打工或是进城就业的儿女生存压力也较大,如果不能按时提供足够的钱物,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就会失去保证,或是物质生活质量极低,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

随着城市化进城的逐步加快,农村老龄工作暴露出了一些显性问题,并且有一些隐性问题有如海面上的冰山更多隐藏在水下。比如如何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充实农村文化生活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问题,等等,都要我们面对。

(一)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市和农村教育也就有了很大差距。目前城里人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里孩子往往从小就补习、有人陪读、花钱出国,在一些城市都到了幼儿园就学特长、小学就择校的程度。而农村的教育与之反差明显。原本农村就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而农村老年人对教育的重视还不如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没有前瞻性,没有意识到教育对人一生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精力去做。在他们的观念中,只要孙辈不饿着、不生病、不学坏就行,自己哪有时间、体力、金钱和耐心去关心、关注、关照孙辈的教育。所以说,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上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问题。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城乡儿童比例数相当大,这是一批人、一代人,紧紧关系着民族发展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难道真的让这些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吗?

(二)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城市落后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农村精神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方式、内容、载体相对单调枯燥仍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道路、交通、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林区、牧区情况更为严重。我国东北地区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听收音机、看二人转、串门聊天,近年来则主要是看电视,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而农村老年人又是文化生活中的弱者,目前连过去爱看的二人转也渐渐满足不了。因为,随着农村的中青年人进城打工、就业、定居,主要消费群体转移了。所以,二人转剧团也搬到县城和城市。比如沈阳的刘老根大剧院,大庆的大雁戏院等等。这就使得农村原本就脆弱的文化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之目前文化等事业单位转制,由公益性单位变为商业实体,利益与效益挂钩,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更难丰富多彩,而且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残疾人大国,已步人了老年社会。老年人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8%。随着老年人增加,进人高龄和患病以及有残疾的老年人逐步加人失能群体,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接近不能自理。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又不配套,没有更多的敬老院、福利院接纳他们。况且就是有,农村老年人面对高额的费用也是望而生叹。比如大庆市有两个福利院,我们了解了行情。便宜的每人每月交800元以上,条件好的每人每月交1000一1500元,有的甚至更高达到每人每月交2000元以上。这些还是能自理的费用,而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最低1800元起。这不要说基本没有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就是在黑龙江省收人占前列的大庆市企业退休职工也有很多人承受不起。大庆日报2011年4月23日3版曾报道了《高端养老院境遇尴尬》的文章,文中提到高端养老院人住率不足40%。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难题破解的办法

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世界各国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可在这个过程中,给农村老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生活来源、看病就医难、情感慰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而且是不可回避的。我们要面对现实,寻找对策,逐个破解。

(一)日常支出要有来源

人都生活在现实中,谁离开衣食住行都生活不了。尽管农村老年人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标准不像城里老年人那样高,但基本的生活要有保障。目前比较好的办法是“三合一”。第一是国家保一块。就是目前国家在全社会铺开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一些省市在农村已经实施年满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领取养老金50元,有的省市还对8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发放高龄补贴roo元。随着社会统筹基金的做大做强,农村老年人养老金会水涨船高。第二是自己存一块。就是农村老年人在多年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金,用作养老之用。因为中国人不像外国人挣钱就花了,喜欢超前消费,而是喜欢积累财富,大多数人都是未雨绸缪。虽然农村老年人收人低些、积累少些,但这些钱或储蓄、或投资、或人股,几十年后有一定增值。等到年老时,可作为养老的一部分资金。第三是儿女给一块。中华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儿女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农村老年人的儿女要有意识、要主动为父母养老做好准备,每月或定期给父母一些资金,供父母颐养天年之用,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时的必要补充。

(二)就医难题要能破解

人吃五谷杂粮,谁都不可能不得病。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不看病住院。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退休的干部职工都有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住院时国家拿大头,自己掏小头。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以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很少享受这种待遇,就是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推行医疗保险,但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就我国国情和农村现状,采取“三位一体”的办法比较适合。第一是加强农村医院建设,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范围。不仅使保障范围达到全覆盖,而且使农村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第二是降低个人自费比例。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力度,逐步降低个人看病的支付比例,使农村老年人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共享国家改革发展进步成果。第三是鼓励参加商业保险。随着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增强,随着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增加,随着农村老年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鼓励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参加商业保险。

篇5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是由全体在职职工分担的。老龄化加剧使劳动人口负担比逐年上升,则人均基金收入降低。其次,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况也导致医疗需求的上升,加大了医疗保险成本控制的难度。长此以来,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对策调整,整个医疗保险系统可能难以维持。目前学者们主要的改革方案集中在提高缴费率、延迟退休和降低医疗费用这三大方面。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测算比较。

二、测算与现状分析

参考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采用如下的测算假设:①长期人均缴费工资会无限趋向与实际货币工资(目前的缴费率为8%);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不变,为12.96%;③人均医疗费用平均增长率不变,年平均增长率为15.67%;④参保总人数增长率不变。

(一)提高工资中的缴费率R%

提高缴费占工资的比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基金收入总额。由于在长期人均缴费工资会无限趋向于实际货币工资,取实际货币增长率为人均缴费的平均增长率。长期:人均缴费≈实际货币工资×R%,以2006年作为基期,2006年以后的参保总人数以2005年到2006年的增长率上升,计算预测值的公式为:X1×(1+r)^i=Xi, n=1,2,3…40, X1=期初数,即1995年数据,Xi=第1995+i年预测值。学者测出,目前法定老年负担比及今后的预测如下表1:取0.273为2000到2005年老年负担比,0.28为2005到2010年负担比,……,每五年对应不同的老年负担比,计算每年的在职职工人数与离退休人员数。

计算基金盈余=基金总收入-基金总支出+上年累计盈余,基金总收入=人均缴费×职工人数,基金总支出=人均医疗费用×(职工人数+离退休人数),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当R%增加1%时,基金入不敷出的年份推迟了四年,见表3.

(二)推迟退休年龄

下面本文考虑推迟退休年龄对基金出险的影响。推迟退休年龄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负担比。假定2000 年女工人、女干部、男职工的退休年龄分别为50、55、60, 2006~ 2010 年女工人退休年龄每年推迟1岁, 2012~ 2022 年女职工退休年龄每2 年推迟1岁, 2022~ 2030 年职工退休年龄推迟1岁, 2030 年后均维持在65岁,则负担比变动如表2:

把以上数据重新代人模并用excel处理,可发现如果2030年全体职工推迟退休年龄到65岁,2018年基金已经入不敷出,仅比不推迟退休年龄晚了三年。见表3:

(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假设通过成本控制,保持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率下降1%。与推迟退休年龄的结果相似,人均医疗费用下降1%,基金入不敷出可推迟三年。见表3:

三、结论及建议

篇6

一、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相关数据,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为何中国的老龄化社会阶段不期而至?京内学者主要从社会发展规律、计划生育政策和形势错判等方面予以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进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必然会经历这一过程。无论中国是否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方向都已无法逆转。在中国,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子女养老的需求大大降低,这都会影响生育观念。再过30余年,中国人口中1/3以上都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部分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认为,作为当初急剧调整生育行为的后果,中国格外迅速地进入人口的老龄化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中国格外迅速地把所谓“过剩”的活劳动转换为“资本”,用以维持未来老龄社会的可接受的生活水平;但是中国已经没有足够时间来实现这样一种迅速转换了。

同时,长期高估生育率、低估老龄化程度,导致人口政策未能及时调整,也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郭志刚教授认为,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往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老龄化程度相应被低估。对低生育率的认识迷茫,导致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过分怀疑和否定,人口形势的误判必然会误导决策,贻误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过去30年,政府控制人口数量的一手很硬,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手则要软得多,更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这种政策上的不对称,潜藏着人口老龄化失控的风险。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贻误政策调整时机,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更为严重、更难应对。

此外,由于统计偏差和分析视角的局限,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被高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研究员指出,中国的老龄化有两个特点:第一,在老龄化最高峰的时候,中国仍然有6亿~7亿的劳动力,中国不存在从国外移民来补充劳动力的问题;第二,北京、上海老龄化程度很高,这是一个假象,要是按常住人口统计,老龄化则会大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侯东民教授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认为,迄今对中国老龄化的危言耸听,不仅对就业形势判断诸多错讹,针对“未富先老”对社会负担问题分析也是表面的、站不住脚的。中国老龄化完全不同于西方,至今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假设以粮食为主的农业1957年以来生产率仅提高一倍,当前第一产业劳力仅需1亿。加上城镇下岗者数千万,估计当前中国富余劳动力不少于2亿。近年的民工荒是企业只利用劳动者生命最年轻时段并随时弃用城乡四五十岁劳动力的结果。民工荒不是刘易斯拐点,恰反映了劳动力过剩,以及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社会还有许多必补课程。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却提前步入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社会阶段,这将对我国的社会政策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压力与挑战。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现象,这一社会阶段也蕴藏着新的发展动力和更好的社会稳定性。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既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挑战,也属正常社会现象,对中国社会稳定与经济转型开启了新的机遇。

当前,诸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浮现,将使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受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邬沧萍教授指出,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认为,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军研究员表示,从2015年起,中国养老的经济负担将明显加重,2020年~203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如果没有明显的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无法避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认为,少子化、老龄化并存的局面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现已配置的公共资源。根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的分析,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应对老龄化的公共政策体系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保制度构建滞后;城乡二元化背景下的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群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长与社会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是抚养比在2013 年降到最低点之前达到的, 并且于2013 年之后迅速消失。我国人口老龄对社会养老能力和资源支撑力、养老保障体系、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形成严峻挑战。

当然,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部分学者也持乐观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景天魁指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提高是必然趋势,甚至是好事。这种情况未必一定给人类的养老造成严重的困局,也未必给年轻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养老负担。进入老龄社会以后将会出现三个难以估量的新的贡献,或者是新的气象: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三是传承人类文明。景天魁认为,老龄化社会并不是危机。部分学者还提出,人口老龄化进程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可谓“危”中有“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人口红利消失后,反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的换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倒逼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唐钧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本身无所谓 “好”或“坏”。只要对老龄化的到来认真准备,利用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把调节社会分配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顺利渡过老龄化的高峰并使社会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是完全有把握的。

三、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将逐步显现。从我国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考虑,需要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力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高值之前,夯实经济承载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部分学者认为,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争获取二次人口红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认为,由于教育大发展, 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有效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 而且还可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 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20 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蔡昉提出,可通过以下措施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一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来充分使用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后者则涉及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改革。二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以较低的城市化速度推动实质的城市化,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供给。三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介绍,目前的西方社会试图推行三类政策以减缓人口老化的振荡:一是增加“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始终很高。二是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退休年龄”。三是鼓励移民,这一政策通常只对西方社会有效。他认为,上述政策虽然未必适用于中国,却比目前某些城市政府所推行的旨在鼓励本地生育行为的地方主义政策显得更合理。最合理的应对政策是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含量。

部分学者认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员认为,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越过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翟振武教授建议,要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劳动力资源短缺;老龄产业

 

    我国在1999年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虽然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出不可低估的态势。从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对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21世纪初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200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 97%,同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亚洲的1/2。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日本用了24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需25年或26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 6%,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比例只有3. 7%;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为7. 0%,齐齐哈尔市老年人口为303255人,其人口比例为5. 6% ;2005年,全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7. 9%,而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 2%。虽然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较全国起步晚,但增长速度比全国快。预计到2010年时齐齐哈尔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9. 1 %,到2020年时将达到14. 3%。

    3.区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异较大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人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预计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在2005年进人老龄化社会。

    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0美元以上。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0%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11335美元。我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6. 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时,人均GDP也仅为3000美元。闭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齐齐哈尔市的GDP更是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齐齐哈尔市2000年老龄人口达到5. 6%时人均GDP为590美元,2003年时人均GDP也只有780美元,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到2020年人均GDP预计在1600美元左右。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银行;影响;经济新常态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我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9%,这是由于劳动力平均工资增长和可劳动人口数减少而造成的,据有关数据预测我国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将减少9000万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催生养老产业发展。银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人口老龄化将会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基于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养老产业发展的要求,银行部门要立足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1.人口老龄化与银行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龄化速度快、人口绝对数大推进速度不平均以及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显著的特点,我国已经成为东亚太平洋地区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彭希折(2006)经过研究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良好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存储、消费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等经济变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也会通过特定的经济变量而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属于金融核心,因此人口老龄化与银行经营管理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性:

首先,银行经营管理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而效益的获取必须要以开展服务为根本,因此银行服务的对象是成年人。根据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调查,银行获利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获取存贷差实现,而银行存款的大部分来自于老年人,他们习惯于储存。另外,基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年轻人更加倾向于投资消费,因此在老龄化阶段银行经营服务的对象将面临多样需求的变动。例如: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下,劳动供给将影响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劳动供给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同,一般年轻人选择提前消费,而老年人则更加倾向于稳定的银行储蓄。

其次,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养老产业的支持,当前我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时期,银行发展模式必须也要结构调整,改变以往的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信贷的盈利模式,而是要把握市场新兴产业。人口老龄化催生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养老医疗、养老保险以及养老地产等业务。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老年人市场产值规模已经远远高于常规产业的发展,因此银行必须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通过创新与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完善养老金融服务方式等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银行经营管理与老龄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银行必须要把握养老产业的市场价值,通过有效的财政手段调动老年人资金的市场流动性,以此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2.人口老龄化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虽然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银行发展呈现多样化特点,尤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提高了银行盈利途径,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对象包括多种业务,这些业务根据种类分类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贷款)、负债业务(存款)以及中间业务,因此人口老龄化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2.1人口老龄化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房贷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老年人的收入将降低,进而影响到精神层面的消费,这样一来对于银行业而言将会产生新的挑战:(1)贷款需求疲软。根据最新贷款数据显示,我国贷款需求总体集中在购房贷款上,而其他方面的贷款需求明显不足,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年龄断层严重,使得个人消费贷款需求下降。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环境下,社会抚养负担更加重,基本形成一个子女抚养4个老人的现状,增加了年轻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尤其是因病致贫社会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2)加剧了银行贷款违规。以房贷为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四二一”结构将更加突出,年轻人不仅要承当较高的房价压力,而且还要担负父母的各种费用,这样必然加剧年轻人的经济负担,而房贷属于长期信贷业务,因此迫于各种生活资金的压力,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大。

2.2人口老龄化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银行存款业务是银行发展的基础,存款决定了银行盈利空间的大小。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民间资金的投资不完善性比较突出,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民间资金对于房地产和股市的投资,使得我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阶段下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存款量的降低,这主要是源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虽然短时间内可以为银行增加定期存款,但是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时代将会终结,人们用于存储的比例将下降,取而代之的各种消费性的支出(医疗费用、生活费用以及养老费用等等),社会存储量的下降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威胁:(1)资金来源问题。长期以来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储蓄存款,每到年底银行都会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储户,而人口老龄化将加剧银行争夺资金来源的成本,资金来源成本的上升和资金来源渠道的降低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业务,导致其盈利降低甚至亏损。(2)加剧银行风险。资金是银行存在的生命,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因此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银行资金来源的降低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企业融资难则会加剧不良信贷的出现,进而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人口老龄化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中间业务是银行与中介或者人的身份为客户进行各种服务项目,并且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中间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不需要承担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部分。根据调查老年人成为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对象,这主要与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强有关。老年人除了固定的消费之外,他们习惯将剩余的退休金等购买各种银行理财产品,以此增加自己占有量。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例如在养老人口不断增加的环境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已经达到3.1万亿,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也会促进银行的发展。

当然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加快的环境下,银行经营管理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出台系列的促进银行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例如推动养老保险金的市场化操作等;二是鼓励与创新发展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在老龄保障领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具有保障功能的金融服务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三是互联网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进入金融市场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变银行经营模式和调整增长方式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银行要立足于养老产业发展现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3.1转变银行服务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基于人口老龄化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冲击,银行要立足于老龄化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银行企业的整体效益:首先深化银行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间业务成为银行发展的主要趋势,根据对国外先进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分析,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中间业务已经成为衡量银行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银行要改变以往的过分追求贷款额的模式,积极发展适应于人口老龄化特点的中间业务。例如养老理财产品的推行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说明了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空间;其次拓展服务对象,重视中小客户的价值。传统的银行将重点放在高端大客户上,不可否认高端大客户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环境下,老年人占有的资产比例非常高,同时再加上他们保守型的资金管理特点,老年人是银行存储的重要客户,因此银行要重视老年人的市场价值;最后将服务老年人作为银行管理理念。基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要将服务老年人作为经营管理理念,围绕服务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开展便民服务,例如:银行可以开展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3.2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个性化服务

发展老龄金融服务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银行在增强老龄保障、满足老龄消费以及服务老龄投资等功能上还不健全,因此基于老龄化发展的要求,银行要进一步健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开展个性化的服务。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动力,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人,基于老龄化发展,银行服务必须要重视老年客户,通过开展人性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开展便捷性的服务。基于老年人行动迟缓、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以及安全防范意识不高的现状,银行部门要加强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一方面在硬件配置上考虑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室、应急药物箱以及设置老年人提取养老金窗口等。另一方面开展电信诈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意识,避免老年人的资金被不法分子骗取;二是积极开发适用于老龄人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种类据决定了银行存款比,在老龄化社会中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以此吸引更多的资金。例如中信银行推行的阳光养老理财计划,经过三年的发展,就已经达到预定的规模,实现了银行利润的。又比如近期推出的“以房养老”计划就是通过抵押房屋的方式获得养老资金,以此实现安居养老的目的。

3.3建立银行风险控制制度,降低经营风险

基于人口老龄化下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银行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提高经营风险意识:一是银行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抚养比不断上升,再加上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存在,具有自负盈亏的特征,因此基于社会稳定、资金安全保护的角度,银行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存户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不良信贷出现。银行属于盈利部门,不良贷款影响银行的利润,因此基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信用的监测,例如:通过构建信用体系实现对信贷者的信用监测,及时消除不良风险;三是国家要出善的政策法规,为银行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尤其是要加大对典型诈骗活动的打击力度,消除各种网络诈骗行为。

3.4提高银行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出现,银行内部审计机构要树立危机意识,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银行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作为审计人员不仅要提高审计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还要积极学习各种计算机技术知识,以此满足大数据技术工作的要求。当然商业银行管理者要意识到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加大对培养“两师”队伍的培养。做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就必须要构建一支具备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数据分析师”队伍和一支负责业务知识研究和分析思路构建的“专业分析师”队伍。

3.5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养老金融服务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通过借鉴与吸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德国为例,从德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人口老龄化提升了德国居民对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的需求,使客户在银行的储蓄相对出现下降,进而使银行体系的融资来源发生变化,由此推动银行进行兼并整合,业务实现转型并迈向国际化。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德国银行体系的内部结构和业务模式出现以下转变:一是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内部进行合并整合,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00-2009年,德国合作银行数量从2039家下降到1157家,储蓄银行数量从580家下降到431家。二是州立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并走向国际化,如德意志银行转向投行业务,德累斯顿银行转向银行保险等。大部分州立银行开始发放跨国贷款,参与国际市场运营,开展国外分支机构的扩张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平.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山东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问题 对策

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我们通常按照国际标准来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义为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13.9%,而65岁以上人口高达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9%。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变成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表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等一系列特点。

2.1 老龄化速度和进程加快

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9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国际老年化标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国际标准线7%。此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开始越过国际标准线,并以递进速度上升。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9%,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近十年来的老龄化进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也越来越快。

2.2 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根据2010年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60岁以上人口达142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18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8.9%,60岁以上人口共185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近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长。

2.3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因此人们的生育率会有所下降,再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寿命的延长,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这个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提升出生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上个世纪就开始贯彻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生率相对其他国家较低,这影响了人口结构比重的划分,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国家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放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兼顾好老龄化问题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从人口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4.2 区别对待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农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镇比重。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针对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区分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差异,区别对待城乡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方法手段。全局出发,制订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分步骤,分重点解决老龄化问题。

4.3 建立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调整和改善养老机构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在老年人出现自理能力缺陷时可寻求养老机构帮助。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养老功能机构的分散范围,将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区周围,实现老年人的就近养老,对经营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规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种个。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宣传倡导及监督监管等方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实现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观管理体制。

4.4 积极开发利用老人人力资源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有限,这也就引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思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另外,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也是应付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部门和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性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学,2007(6).

[4]李秀丽,王良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篇10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迅速老化,“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末,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4.9%。根据联合国2012 年的预测,2050 年这一比重将到30%~40%,届时,每3 个人中就有1 个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4 年末,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上升至10.1%。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从分地区的情况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老年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步转变为老年社会的年龄结构。。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不断膨胀并存,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方式,使控制人口数量与缓解人口老化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人口老龄化更具有“中国特色”,也使得中国的人口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劳动力的供给角度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占比加大,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双重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短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均相对较低,能够保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增长率,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但从长期来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由于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制约,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受制于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劳动了的需求。

(二)劳动力的消费结构方面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量不同,消费方式也大有区别。对于老年人口来说,其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年龄人口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结构。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这种消费结构性将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化。因此,老龄化的人口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必将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因人口老龄化而带动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年产业的需求,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 产业结构的政策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从劳动力供给、消费结构等方面影响着产业结构,我国产业升级的节奏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显得过于缓慢。针对这些情况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重视人力资本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随着老龄化的出现,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也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转向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向了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上来也要加快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能。,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教育及科研行业的投入,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提高劳动力的充分利用率,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加速推动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力地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目前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一般占50%以上,我国目前只占20%左右。人口老龄化带动发展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老年医疗、老年保险等行业除外),包括社区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娱乐等,服务项目比较简单易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比较低,适合质量不高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但这也同时决定这些行业的发展主要由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而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关系不大,将可能促使我国第三产业现存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两方面的增长很不协调的局面继续扩展,不容易消除“人数增长较快而每人产值增长较慢”的特征。

(三)大力发展人口老龄化相关产业老龄产业伴随老龄化现象应运而生的,也是老年人口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研制、开发、生产适宜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鼓励和引导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老年人口虽然购买力不强,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银色浪潮”所形成的需求是不能忽视的。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或政府主导的力量,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本,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老龄事业的投资。

(四)推进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为农村地区养老社会化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人口学刊.2007(7).

篇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人口老龄化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也将挑战公共政策,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公共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2.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始终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情况及研究来看,其确实对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消极影响。一是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二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四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为34.2%,而2014年则达到38.1%。五是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六是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3结语

从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因此,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全面、科学地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S1)

[2]白洪鸽,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篇12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长并上升的现象。通常是以一国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综合指标使用来衡量该国或地区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及老龄化的程度。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到2005年末,南明区户籍总人口518152人中,60岁及以上人口70864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的13.6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南明区人口年龄结构已进人老年化社会。而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68262人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365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5.55%。2005年到2009年,南明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1.87个百分点,每年平均以近0.5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表 1 南明区2005--2009年老龄人口发展趋势

年份

人口总数

老年人总数

其 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百分比(%)

60-69岁

70-79岁

80-89岁

90-99岁

100岁及以上

2005

518152

70864

41066

22983

6084

718

13

13.68

2006

539052

76811

43782

25921

6388

707

13

14.25

2007

553285

79363

43999

27645

6949

759

11

14.34

2008

555510

83127

45645

29025

7702

746

9

14.96

2009

568262

88365

46884

31785

8779

901

16

15.55

(二)挑战

一是适应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六个老有”的新目标,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做实事;二是在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基本方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推进老龄工作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将养老服务业作为促就业、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培育老年消费、发展养老服务业上要有新突破,要求老年人“养”和“医”的保障水平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老龄事业发展要求制度保障上要有新举措;四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对人居环境、住房、公共设施提出了新要求。

三、人口老龄化对南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南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作为省会城市的经济强区之一,势必将会给我省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势必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定的制约作用。

1.人口老龄化对南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有利于推动老龄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随着南明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需求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银色老龄市场便由此形成,老龄化推动了南明区社会服务建设,促进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建立,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采购等服务,老年人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购买力增强,老年市场的发展刺激消费增长,餐饮、服装、娱乐、健身、旅游的等行业,特别是老年大学的兴起,也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机遇。

第二,某种程度上促使南明区人口总体规模缩减,缓解人口过多的压力。由于出生率持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进程的加快,死亡率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客观上将促使人口总体规模缩减。

2.人口老龄化对南明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加大了社会保障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高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抚养系数迅速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负担加重,南明区社会养老方式以家庭和社会养老为主,面对日益增进的老龄化进程,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无论是从养老机构上还是养老服务上都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就迫切要求发展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补充社会养老的不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第二,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增加,储蓄率下降,投资率降低,税收负担加重。

我们知道,银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居民的储蓄,储蓄率越高,用于投资的钱就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反之,不利于经济增长。人口的老龄化之所以不利于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是因为当老年人退休之后,经济收入就相应的减少,那么储蓄的前就会减少;再者,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高,疾病、生活自理能力也降低,需要照顾就多,从而花费的费用就越多,更不用说储蓄了。人口的老龄化就预示着人口从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改变了消费结构,逐步成为一个单纯的消费人群,形成“三多一少的局面”即:储蓄少,税率少,投资少,消费增多。

四、解决南明区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实施“促就业、扩内需、保增长”战略,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一是政府要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从国际经验看,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都起着扶持、指导、催化作用。因而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文件,为我区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政策依据,也使负责这项工作的老龄或民政部门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二是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力。提高老年人购买力水平的一个根本举措就是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把商业医疗保险定位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多元化运作医疗保险基金,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好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得到合理的经济赡养,解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机构要提供合适产品和专业化服务。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受老年身体条件、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在观念、起居、衣着、旅游、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四是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新的消费观。老年人消费观念更新与否,也关系到老龄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要促进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必须让老年人意识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适度消费是必要的。不仅要通过各种媒体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消费教育,使老年人敢于消费、善于消费、乐于消费。

(二)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大力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大养老机构的保障范围,提高全社会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是南明区目前仅有5家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没有国办养老机构,而养老机构的床位更是供不应求,加上正在实施200张也仅有465张,与贵阳市实施“老有所养”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意见中所要求的1060张,相差甚远。因此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根据需求大力兴建国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同时积极调动更多的个人、集体、企业等社会力量出资出力参与发展老龄事业,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二是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多元化发展,转变养老方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通过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提升了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多修建一些适合大众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把困难老人、“五保户”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的养老逐步纳入“养老院养老”;另外,转变养老方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依靠,在注重“养”的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籍等主要服务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三)加强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提高老年人社区环境满意度

在服务方式上,则应依据服务对象的经济状况、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提供社会福利和有偿服务。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服务项目和方式的设计要在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解决低收入、低保(包括靠抚恤金生活的老人)老人、无子女独居老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的需求,达到持续、有效。社区服务中心和“星光老年之家”以老年服务为重要服务项目,积极开展社区老人生活、娱乐、康复、保健、医疗服务等活动。适当考虑老年人对住房的特殊需求,政府应在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修建一部分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老年公寓住宅。

(四)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缓解供需矛盾,加强精神慰籍

居家养老服其形式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一是针对目前南明区养老福利机构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缺口大的问题,贵阳市市政府应出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将床位发展达到老年人的需求,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人数;二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性行业,包括生活照顾、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阳红. 贵阳市南明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 许静,郭杰.中国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北人口,2007 ,(1).

篇13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5-02

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在加快。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

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1.7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

第二,老龄化发展迅速。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了14%用了27年,而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三,地区老龄化程度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老龄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在2009年才达到老龄化标准。

第四,男性少于女性。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少460多万,据预测,到2049年,男性老龄人口比女性要少2600多万。

第五,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口比例要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长期持续。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六,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处于经济发达时期,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对能力较强。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尽管经济发展显著,但在人均GDP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无疑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红利”的衰退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三)个人消费减少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研究部署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的国情复杂,城乡二元差异显著,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规定一般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退休年龄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龄人口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二)加快相关立法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四)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扩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02-2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R].2010/2011.

篇14

【关键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高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则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8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为10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仅增加58万人,这表明河南省总人口呈现低速平稳增长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生育水平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为12.27‰,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为1988万人,占比为21.12%,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572万人,占比为69.8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53万人,占比为9.06%。与2012年比,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万人,自2010年来,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0.23%。由此可见,河南省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龄化的现状,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划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一般都用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来表示,见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1、1953―2010年间河南省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

自1953年以来,河南省常住人口总数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已达9402.99万,与1953年相比增长了近5000万,位居全国第三。虽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明显放缓,1990―2000年增长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仅比2000年增长147万人,增长率仅为1.58%。

从年龄结构来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点:(1)0―14岁少儿人数在1953―1982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儿人数逐渐下降,同时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显。(2)1953―2010年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表现出持续增加态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断加快,从在常住人口中占比来看,除二普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出上涨态势。(3)1953―1964年间,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时河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5%,达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转为成长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结构。

2、与中部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4.91%,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000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6.96%,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此时,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达7.0%,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这表明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均为成长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到2000年,河南省与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龄结构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口增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经济发展做后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在逐步加快,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河南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2、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家庭规模正逐渐趋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当前,河南省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了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使老年人能够享有全天候、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应对老龄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达3605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约为26.2万张,这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应不断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

3、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劳动力出现短缺。因此,为了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增加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年龄使老年人可以继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0岁。而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面,据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可以实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4qn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2]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