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龄化进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旷古不变的真理,“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我养老院应发扬传统美德,完善养老制度,探索适合市情的养老模式。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强协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需要政府部门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重视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的力度,发挥老龄工作的作用,要切实把老龄工作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管理,把老龄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政府的常务会议要定期听取老龄工作的汇报,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此外,在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上要给予扶持,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
二、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为了更好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务之急是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尽快增强财政的支付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没有经济的支撑,再好的养老保障体系也难以付诸实施。只有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富裕,各级政府才有能力拿出钱来,解决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广大人民才有可能用现在的手中资金,考虑解决未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发展经济是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第一要务。
三、加大力度,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必须抓好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网络。还要强化基金征集,提高基金征集率,并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行政执法机制。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基金,建议通过财政渠道设立基本养老保险的后备基金,专项用于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同时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充分考虑老年人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在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特殊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医治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返贫。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老年康复保健站等,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现象。
四、加快养老设施和活动设施建设,统筹使用社会资源
拓宽投资渠道,建议政府逐步增加对老年公益事业的投入,同时鼓励、扶持社会各方面出资兴办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政府要做好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对兴建养老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提供相应的扶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设施建设要注意档次结构,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注意按高中低不同档次兴建养老设施,当前,以我市的具体情况宜以中档设施为主,同时,可兴建一些服务项目多样化的高档老年公寓,以满足部分收入较高、文化层次较高、身边无子女的“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入住。还要统筹使用社会资源,政府兴建的体育场馆、公园、图书馆等活动场所,要以免费或低收费的形式向老年人开放。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的多功能厅、门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老年人免费开放。
五、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为老年人养老创造好的条件。
六、加强孝亲敬老的思想道德建设,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养老敬老传统美德教育,突出青少年敬老教育,形成家家养老、人人敬老、个个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进而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操,在全市社区开展敬老养老模范家庭和敬老先进居(家)委会评选表彰活动。在加强孝亲敬老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房产权、被赡养权、再婚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及时处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媒体也要积极宣传孝亲敬老的典型,引导下一代树立起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危害;城镇化进程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3] 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J].世纪行,2007(03).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辽宁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辽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城乡、地区和民族不平衡、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征。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老年人自身的角色、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等也会带来变化。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需求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对社会的安定有一定影响。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及身体活动增进老年人的健康、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命品质,让老年人能更好的独立自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省5个市(州、地)的60岁以上(含60周岁)的城乡居民。其中,城市人口是指在城镇居住的非农业户口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在农村居住的农业户口的人口。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等资源,选取老年体育锻炼、老龄化社会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200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启发。
问卷调?朔ā2捎谩岸嘟锥畏植闼婊?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由访问员携带调?宋示砣牖Х梦剩?调查城乡居民个体的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消费、目的和需求等。
数据统计法。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完成,分别完成派生指标生成、各类指标的人数百分比计算等。
访谈法。根据本文研究相关内容,结合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实际访谈等形式,对国内有关社会体育的专家进行访谈,根据问卷的内容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上征求了意见和建议。
2老年人体育锻炼健身情况调查分析
(1)老年体育健身参与者基本情况
年龄和性别结构两个要素是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指标。同时也是体育社会学研究老年体育开展状况的重要要素。由此,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整理统计出老年体育健身参与者年龄、性别结构比例表。(见表1)
由表1可知,首先,辽宁省老年体育健身人口的年龄分布以65-74岁之间居多,相对比较集中,占总调查人数的70%以上。60-64岁的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刚刚退休,对退休后的生活还没有适应,规划,刚进入老年阶段,尚未形成体育健身的意识。5年之后,随着老年人社会角色变迁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和体质健康状况衰变,逐渐意识到体育健身的益处,并参与到体育健身实践体验中,所以65岁以后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其次,总体女性健身锻炼人口略多于男性。造成这种现状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差异、养生保健观念、平均寿命有关。
调查结果中发现,辽宁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带病生存,调查对象中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年人比例为45.89%,尚未达到总数的一半。主要的疾病情况包括关节炎、颈椎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为主。
(2)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频率和时间
由表2可以看出,健身频率在5-7次的老年人比例较高占4成多,有160人,而且实地访谈得知,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基本参加活动的年限都在1年以上,由此可见,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老年人的生活常态,已将锻炼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在调查中发现,每周少于一次锻炼次数的人数有88人,所占比例有2成以上,也不容忽视,这一部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目标实现困难,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身体原因。因为身体行动不便或者身体素质欠缺导致不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二是客观原因。60岁以上的女性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人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她们开展系统的体育锻炼。三是主观原因。对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导致不参与锻炼。
在调查中发现,作为横向健身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锻炼时间,长短各异。大部分参与锻炼的老年人健身时间在30―90分钟,占86.28%,选择早上时间锻炼的老年人比例也比晚上健身的老年人多,比例为7:3。这说明老年人健身的时间选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3)老年人健身项目调查
在调查中,共设置老年体育将身项目14项。老年人体育活动主要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出发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对抗性较小的太极(剑、扇、操) 、气功、散步、秧歌、广场舞、乒乓球、健身操、柔力球、羽毛球、门球、游泳为主,其他竞争激烈、对抗性较强的篮球、网球、排球等项目其次。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辽宁省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所选择的健身项目丰富多样。低强度、弱竞技性的太极、散步、广场舞,这些项目选择的人数众多,女性老年人选择广场舞的人数更是达到了78.92%,选择太极和散步的人数也比较多,因为这两个项目受场地限制较少,对技术动作要求不高;同时,选择高强度、高竞技性的项目的人数较少,一是受到场地限制,二是运动损伤风险较大,三是对技术动作要求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倾向于选择具有保健作用和强度较低的体育健身项目。在调查中还发现,男性老年人很大比例倾向于选择太极、散步等简单易行的项目,女性老年人选择健身操、广场舞等具有美感的项目占很大比例。
(4)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调查
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硬性条件,是体育公共服务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调查中把体育场地分为以下几类: 公共体育场馆、收费场馆、公园广场、社区会所、学校体育场地和单位体育场馆等。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最多的活动场所为公园广场、社区文化广场、公共体育场馆,其次为学校和周边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收费场地老年人参与的人数最少。首先,老年人居住地周围的广场公园和社区文化广场是老年人的聚集区,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与人沟通交流,优美环境可以舒缓心情,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与人交流可以减少寂寞,所以老年群体最喜爱和经常选择的还是住宅附近的公共场所。
3结论与建议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凸显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青年人到城里打工、就业、定居,农村家庭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成了家庭的主角。除了日常劳作外,他们还要承受到常年不见儿女、得不到情感慰藉、因身体原因致使收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压力。这也是城市化进城加快过程中农村老龄工作显露的问题。
(一)养儿防老观念受到冲击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几千年来都是以耕作为主的农业国家。受传统势力、习俗的影响和熏陶,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固有观念深人人心。尤其是农村,养儿防老可谓根深蒂固。但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农村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也有一部分家庭是一个孩子。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是两个孩子,特别是头一胎是女孩的,坚决要生个男孩。就我们了解的北方农村老年人的情况,在他们的观念中农活是力气活,没有男孩不行。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女孩是给别人养的,早晚要嫁到人家,嫁出去的女人就是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是自己的,能传宗接代,能为自己养老送终。农村老人不像城里人有养老金。农村人年龄大了,不能干活,就没有收人了,只能靠儿子养活了,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现在儿子进城了,指不上了,老年人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和无助。
(二)空巢家庭数量急剧增加
空巢家庭是现代化、工业化、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并蔓延。现在,我国城市化空巢家庭呈跨越形势增加,而且农村空巢家庭也急剧增多。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化空巢家庭为49%以上,农村为38%以上。这对一个农业大国、一个过去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过去家庭人口达五六口甚至十几口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反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整日面对空巢家庭的两个老人或是领着一个孙辈,与过去的人丁兴旺形成强烈对比。老人们感到凄凉、寂寞、空虚。
(三)物质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我国的农业家庭大多数以种地为生,也有一部分家庭靠养殖、打渔为主,但这些都要靠出力。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变差,劳动力部分或全部丧失,这些老人便没有了收人来源。虽然国家也给部分省市农村老年人每月50元的生活费,国家也逐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但毕竟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人不像企业职工退休后有养老金。农村人靠农副牧业收人,除了日常开销,赡养老人、养育儿女外,几乎很少有积蓄。丧失劳动能力后,固定收人减少或没有,家里日常生活的各项支出必然受到影响。而外出打工或是进城就业的儿女生存压力也较大,如果不能按时提供足够的钱物,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就会失去保证,或是物质生活质量极低,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
随着城市化进城的逐步加快,农村老龄工作暴露出了一些显性问题,并且有一些隐性问题有如海面上的冰山更多隐藏在水下。比如如何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充实农村文化生活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问题,等等,都要我们面对。
(一)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市和农村教育也就有了很大差距。目前城里人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里孩子往往从小就补习、有人陪读、花钱出国,在一些城市都到了幼儿园就学特长、小学就择校的程度。而农村的教育与之反差明显。原本农村就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而农村老年人对教育的重视还不如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没有前瞻性,没有意识到教育对人一生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精力去做。在他们的观念中,只要孙辈不饿着、不生病、不学坏就行,自己哪有时间、体力、金钱和耐心去关心、关注、关照孙辈的教育。所以说,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上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问题。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城乡儿童比例数相当大,这是一批人、一代人,紧紧关系着民族发展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难道真的让这些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吗?
(二)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城市落后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农村精神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方式、内容、载体相对单调枯燥仍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道路、交通、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林区、牧区情况更为严重。我国东北地区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听收音机、看二人转、串门聊天,近年来则主要是看电视,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而农村老年人又是文化生活中的弱者,目前连过去爱看的二人转也渐渐满足不了。因为,随着农村的中青年人进城打工、就业、定居,主要消费群体转移了。所以,二人转剧团也搬到县城和城市。比如沈阳的刘老根大剧院,大庆的大雁戏院等等。这就使得农村原本就脆弱的文化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之目前文化等事业单位转制,由公益性单位变为商业实体,利益与效益挂钩,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更难丰富多彩,而且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残疾人大国,已步人了老年社会。老年人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8%。随着老年人增加,进人高龄和患病以及有残疾的老年人逐步加人失能群体,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接近不能自理。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又不配套,没有更多的敬老院、福利院接纳他们。况且就是有,农村老年人面对高额的费用也是望而生叹。比如大庆市有两个福利院,我们了解了行情。便宜的每人每月交800元以上,条件好的每人每月交1000一1500元,有的甚至更高达到每人每月交2000元以上。这些还是能自理的费用,而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最低1800元起。这不要说基本没有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就是在黑龙江省收人占前列的大庆市企业退休职工也有很多人承受不起。大庆日报2011年4月23日3版曾报道了《高端养老院境遇尴尬》的文章,文中提到高端养老院人住率不足40%。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难题破解的办法
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世界各国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可在这个过程中,给农村老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生活来源、看病就医难、情感慰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而且是不可回避的。我们要面对现实,寻找对策,逐个破解。
(一)日常支出要有来源
人都生活在现实中,谁离开衣食住行都生活不了。尽管农村老年人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标准不像城里老年人那样高,但基本的生活要有保障。目前比较好的办法是“三合一”。第一是国家保一块。就是目前国家在全社会铺开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一些省市在农村已经实施年满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领取养老金50元,有的省市还对8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发放高龄补贴roo元。随着社会统筹基金的做大做强,农村老年人养老金会水涨船高。第二是自己存一块。就是农村老年人在多年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金,用作养老之用。因为中国人不像外国人挣钱就花了,喜欢超前消费,而是喜欢积累财富,大多数人都是未雨绸缪。虽然农村老年人收人低些、积累少些,但这些钱或储蓄、或投资、或人股,几十年后有一定增值。等到年老时,可作为养老的一部分资金。第三是儿女给一块。中华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儿女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农村老年人的儿女要有意识、要主动为父母养老做好准备,每月或定期给父母一些资金,供父母颐养天年之用,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时的必要补充。
(二)就医难题要能破解
人吃五谷杂粮,谁都不可能不得病。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不看病住院。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退休的干部职工都有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住院时国家拿大头,自己掏小头。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以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很少享受这种待遇,就是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推行医疗保险,但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就我国国情和农村现状,采取“三位一体”的办法比较适合。第一是加强农村医院建设,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范围。不仅使保障范围达到全覆盖,而且使农村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第二是降低个人自费比例。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力度,逐步降低个人看病的支付比例,使农村老年人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共享国家改革发展进步成果。第三是鼓励参加商业保险。随着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增强,随着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增加,随着农村老年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鼓励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参加商业保险。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是由全体在职职工分担的。老龄化加剧使劳动人口负担比逐年上升,则人均基金收入降低。其次,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状况也导致医疗需求的上升,加大了医疗保险成本控制的难度。长此以来,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对策调整,整个医疗保险系统可能难以维持。目前学者们主要的改革方案集中在提高缴费率、延迟退休和降低医疗费用这三大方面。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测算比较。
二、测算与现状分析
参考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采用如下的测算假设:①长期人均缴费工资会无限趋向与实际货币工资(目前的缴费率为8%);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不变,为12.96%;③人均医疗费用平均增长率不变,年平均增长率为15.67%;④参保总人数增长率不变。
(一)提高工资中的缴费率R%
提高缴费占工资的比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基金收入总额。由于在长期人均缴费工资会无限趋向于实际货币工资,取实际货币增长率为人均缴费的平均增长率。长期:人均缴费≈实际货币工资×R%,以2006年作为基期,2006年以后的参保总人数以2005年到2006年的增长率上升,计算预测值的公式为:X1×(1+r)^i=Xi, n=1,2,3…40, X1=期初数,即1995年数据,Xi=第1995+i年预测值。学者测出,目前法定老年负担比及今后的预测如下表1:取0.273为2000到2005年老年负担比,0.28为2005到2010年负担比,……,每五年对应不同的老年负担比,计算每年的在职职工人数与离退休人员数。
计算基金盈余=基金总收入-基金总支出+上年累计盈余,基金总收入=人均缴费×职工人数,基金总支出=人均医疗费用×(职工人数+离退休人数),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当R%增加1%时,基金入不敷出的年份推迟了四年,见表3.
(二)推迟退休年龄
下面本文考虑推迟退休年龄对基金出险的影响。推迟退休年龄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负担比。假定2000 年女工人、女干部、男职工的退休年龄分别为50、55、60, 2006~ 2010 年女工人退休年龄每年推迟1岁, 2012~ 2022 年女职工退休年龄每2 年推迟1岁, 2022~ 2030 年职工退休年龄推迟1岁, 2030 年后均维持在65岁,则负担比变动如表2:
把以上数据重新代人模并用excel处理,可发现如果2030年全体职工推迟退休年龄到65岁,2018年基金已经入不敷出,仅比不推迟退休年龄晚了三年。见表3:
(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假设通过成本控制,保持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率下降1%。与推迟退休年龄的结果相似,人均医疗费用下降1%,基金入不敷出可推迟三年。见表3:
三、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