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篇1

【关键词】 农机管理 持续发展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担子也会加重,责任也会更大。然而,当前所运行的管理模式却远远落后于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并将最终成为阻碍农机监理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必须顺应时展需求,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改革现有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为农机管理工作在21世纪有一个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1.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2.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机构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撤消,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好的人才已外流,年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陋,甚至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2.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素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4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入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3.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3.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政府不得抽调;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篇2



【摘要】 目的 细节管理服务贯穿体检全过程,提高健康体检服务质量。方法 分析客户在体检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 体检服务质量,体检数量和客户满意度逐年上升。结论 体检中心通过实施细节管理细节服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科室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室竞争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关键词】 细节管理;健康体检;服务

健康体检时要关注哪些细节?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有不少受检者由于对体检的一些关键环节重视不够,或认识偏差,出现疏漏,使体检目的难以达到。本文主要探讨细节管理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1 健康体检的概念

“健康体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健康人群做的比较全面的临床查体和辅助检查,针对体检的结果做出医学判断,即先对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予以综合分析,后进行预防保健方面与临床治疗方面的指导。是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从学科归属来讲,健康体检仍属于医学科学范畴,但健康体检绝不是简单的临床医学查体的照抄照搬。临床医学查体是医师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做出准确描述和判断的过程;而健康体检是医师对被检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可能出现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的过程。

2 健康体检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一不要采血时间太晚。体检化验要求早上7:30~8:30采空腹血,最迟不宜超过9:00。太晚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血糖值失真(虽仍为空腹)。所以受检者应该尽早采血,不要轻易误时。

二不要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体检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

三不要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体检表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一些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指诊检查,有的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四不要忽略重要病史陈述。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订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的受检者认为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五不要轻视体检结论。体检结论,是对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对受检者开的健康处方,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些受检者对体检过程较为重视,却忽视了体检结论,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实施,使健康体检失去了意义。

3 细节管理服务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31 检前精心准备,确保体检质量

针对不同单位,不同需求和消费层次的不同,检前和体检单位认真沟通,了解检方员工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如每年一次的全市公务员体检及职业病大型体检活动,检前要和受检单位认真签订体检协议,以达到共识,并提供优质体检计划:如体检时间,人员安排及清晰的体检流程示意图,让其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体检质量,同时把体检表格提前送达受检单位,告知体检注意事项,确保体检流程井然有序,快捷通畅[1]。

32 检中把握关键环节,彰显人文关怀

以客户关注为焦点,注重重点环节管理。①如团体体检,由于人员多,体检时间比较集中,特别是采血、B 超检查等空腹项目待检时间相对较长,容易造成“瓶颈”现象,针对这些高峰时段强化管理,增加导诊、分诊人员,指导引导并合理分流,机动灵活,进行适时调整,科学安排体检流程,保证体检工作有条不紊的穿行,同时把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体检全过程。②餐前项目检查完后及时提供免费营养早餐,以避免晕厥及低血糖现象发生。

33 拓展检后服务,完善服务职能

①健康检查后续服务是健康体检的核心环节,为了进一步完善服务职能,为客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真实、科学完整的体检报告。②针对受检单位和个体设计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开展健康讲座、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实施健康干预,及时预防和延缓慢病进程。③建立客户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发送体检信息及健康提醒服务,并对异常指标及时进行反馈跟踪,必要时提供快捷就医绿色通道,降低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总之,通过在健康体检中实施细节管理服务,体检人员都对医院服务很满意。

篇3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心 护理服务 细节护理 满意率

健康管理中心是集合现场体检、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以及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部门,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综合、有效的健康体检服务,呵护健康,在各种常见基础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上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为人们身心健康保驾护航[1]。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均发生较大变化,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在获得足够满足的同时,健康问题也接踵而至,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并且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健康体检成为筛查疾病、评估健康程度的主要方法,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信赖。健康管理中心每天要接待企业组织的集体体检或者个人体检,体检者众多,好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检的流畅度,为健康体检者提供了专业的护理以及有效指导,减少了体检等待以及体检时间,对体检满意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3]。本研究对健康管理中心接待的健康体检者100例采取不同护理服务模式,探究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中应用细节护理的实际效果以及对受检者体检满意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200名,按照体检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1名,女39名;年龄27~57岁,平均(40.35±2.46)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40名,大专32名,高中20名,中学及以下8名。观察组男58名,女42名;年龄27~58岁,平均(41.05±2.33)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37名,大专33名,高中21名,中学及以下9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提前1 d将健康体检的时间、地点、检查项目告知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者到达健康管理中心后由前台护士核对身份信息后,按照智能导诊流程为客户指引到相应诊间,进行各项健康检查。⑵观察组接受细节护理服务,需在每个诊间内配备专业医务人员,为其提供实时的细节护理。(1)将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用药史、工作情况等基本信息收集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疾病情况以及各检查室的占用情况合理安排健康体检者各检查项目的次序,充分利用不同检查耗时的区别进行穿插检查,避免健康体检者在一个检查项目上等待过长时间,另一个检查室空闲很长时间。(2)在健康体检者排队等待健康体检的时候,护理人员通过现场健康宣教的形式向体检者介绍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发展、治疗、预后、护理、预防等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同时耐心、细心回答体检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健康体检的作用和必要性,提高疾病认知。(3)在健康体检者进行各项检查前,护理人员要详细向其介绍该检查的目的、意义、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并嘱咐健康体检者做好检查准备。例如在采血之前,护理人员应该询问健康体检者是否有晕针、晕血的情况,同时告知体检者提前将衣袖挽起或者脱掉外衣,将采血部位暴露,方便后续采取操作,减少等待时间。(4)在为女性进行妇科疾病的筛查以及体检时,由于女性健康体检会涉及个人隐私以及私密部位暴露等问题,所以要严格进行男女分区,禁止男性体检者进入,同时在检查的时候拉好隔帘,保护好女性受检者的个人隐私。(5)健康体检中心配备有轮椅,在遇到受检者腿脚不便时由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帮助,并全程陪同进行体检,向其他受检者说明实际情况,征得大家同意优先为老年人或者腿脚不便、患病的人进行检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受检者健康体检等待用时、体检总用时及体检满意度。使用健康体检中心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评分,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态度、检查专业性、体检环境等,满分100分,得分超过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受检者体检等待用时与检查总用时比较:观察组体检等待用时及体检总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体检等待用时与检查总用时比较

两组受检者体检满意率比较:观察组体检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体检满意率比较[n(%)]

讨论健康管理中心是为人们提供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教育等医学服务的部门,需要在健康体检的过程中给予受检者专业到位的护理,指导并帮助受检者更加快速、便捷地进行身体检查,减少体检等待时间以及检查总用时。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水平不断提高,日常进行健康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也会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集体体检,因此使得健康管理中心的平时接待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此满足不同受检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体检满意率。细节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模式,主要是指围绕体检者制定护理方案与护理方式,结合病情和症状缓解情况给予不同的、个性化的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将细节护理应用于健康管理中心的护理服务中,主要护理要点在于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时间以及对等待的受检者进行分流,充分利用好各个诊间,保证健康体检可以有序、顺畅地进行。同时需要给予受检者必要的健康教育、宣教以及检查指引,特别要关注老年受检者、女性以及患病者,为其开通绿色检查通道优先检查,并提供安静、私密的检查空间[4]。俞秋霞[5]研究发现,细节护理组的受检者对体检的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排队等待体检时间及体检总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检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中应用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健康体检者等待检查和检查的总用时,同时可以提高健康体检者对体检的总体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树美,李洁,张君.护理细节干预在健康管理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7):129-131.

[2]吴鸿曾,陈尊文,林江.细节护理对体检者依从率、护理满意度、体检周期和体检耗时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6):139-141.

[3]张金慧,吴篷.细节护理对体检者依从度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科技风,2020(8):217.

篇4

惠民利民意义重大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陆俊告诉我们,构筑农村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是一项利民之举,意义重大。

1.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全体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领导明确提出:在今后发展中,*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十七大的新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改善民生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到实处,将农村养老人员纳入城乡一体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就是一个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市政府已将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政府实事工程之一。

2.共享改革成果,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相比来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总体上还赶不上城镇。因此,政府应当本着“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精神,将公共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构筑城乡一体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正是让农村老人共享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举措。

3.落实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发展,城乡劳动保障一体会就是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我市已实现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和农村养老待遇社会化发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下移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重心,建立农村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是建立健全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

4.改善农村老人的福利,提高农村养老人员的生活水平。那对养老人员的管理服务延伸到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养老管理服务体系,可以使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一样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让农村老人颐养天年,延年益寿。

5.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老人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基础扎实条件成熟

陆俊局长告诉我们,我市实施城乡一体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显著。自20*年5月启动,20*年底,全市3.2万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纳入率达97%。2年多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立足“高起点”,坚持创新理念,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丰富社会化管理服务内涵,创造出很多独特的“品牌”,工作成效显著,得到群众的肯定,很多方面处在全苏州市乃至全省的领先态势。

2.已经建立起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在20*年建立67个居委会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基础上,20*年又在全市实施“村村通”工程,在92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配备了162名村、居委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和4000多名劳动保障联络员。全市已形成“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系统,并现代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从而使农村有了劳动保障体系的基础平台,为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管理服务奠定了基础。

3.已经实行了农村养老待遇社会化发放。20*年,全市农村养老人员的养老金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标准,统一发放,因而进一步实行农村养老人员统一管理服务已经有了基础,必将水到渠成。

4.市财力不断提升为城乡养老一体化管理服务创造了物质基础。近年来,全市财政收入快速提升,地方可支配收入也水涨船高,逐年增加,2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5.86亿元,近年来财政年增长率接近40%。这些,无疑为城乡养老一体化管理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

强化领导有序推进

目前,*全市城乡一体社会化管理服务正在顺利展开,有序推进。具体做法是:

1.理清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改善民生,把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社会管理服务作为社保部门“五民工程”(强民工程、利民工程、惠民工程、安民工程、便民工程)重点之一,用一年时间,把全市9.8万土地换保障及农村养老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开创*劳动保障新局面,并使这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从今年三月份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养老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并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将管理服务的职能落实到全市162个村(社区)。3—5月搞好“资格认证”,5—6月各村(社区)保障服务站承担起管理服务职能,全面实施农村养老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6—12月完善管理方面的机制、体制,探索启动各项管理服务项目,年底前全面构筑起城乡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篇5

一、河南省人才管理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趋合理。但这与河南省发展战略定位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稀缺,高层次人才在地区分布、专业结构和行业产业分布上不均衡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河南省人才管理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河南省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有目共睹,形成了提供系统化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服务平台,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各主体对人才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体制性分割。长期以来,在国内人力资源领域存在劳动、人事两套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河南省也同样如此,有着劳动力、人才两个市场,即便近些年河南省针对此项问题采取了一定整治措施,但现阶段两个市场依旧各自独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体制性分割,造成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业务功能相互交叉,引发职能不明确、管理缺位和错位等一系列问题。

2.人才市场专业化水平不足。一方面,河南省人才市场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受现阶段河南省人才市场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市场用人单位少、应聘人员不足,进而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3.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缺乏延伸性。现阶段,河南省一些市县区人才市场虽已建立,但人才服务结构却未能很好地向基层延伸,无论是街道办还是乡镇政府都未有相关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人才服务职能行使造成制约,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城乡就业一体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近些年,在河南省人才服务机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企业、轻个人等现象。

4.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机构职能地位不清。现阶段,河南省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以政府人才主管部门为主体,类似于人才服务中心相关的人才服务机构,应当是从事政府人才公共服务规划管理的事业单位。然而在工作实践中,人才服务中心此类机构未能妥善处理好自身与私人人才服务机构及人才相互间的关系,人才服务中心要同时开展人才公共服务管理、市场经营两方面业务,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机构职能地位不清,经营色彩过于浓厚,与市场化要求不相符。

5.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现阶段,河南省在人才公共服务市场管理上依旧未颁布相关的管理办法,而法律中对人才公共服务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市场监管力度不足,为河南省人才市场有序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社会化、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一)人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人才服务主体多元化,指的是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摆脱政府长期垄断、唯一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各式各样第三部门、企业以及政府组织等经由竞争方式,仅可转变成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先进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实践证明,市场和政府有着彼此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彼此间谁离开了谁均将难以科学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在人才服务供给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又有着各自的不足。作为独立的人才服务供给者,它们在特定范围、空间中方可发挥效能,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在人才服务供给中各具优势与不足:政府在人才服务供给中的制度建立、政府服务、构建关系网络、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有着特有优势,不过在服务供给中存在行动迟缓、回应不及时等不足;人才服务企业在运营能力、开拓创新以及服务效率等方面有着特有优势,然而它们过于关注收益的行为则不得不经由政府力量规制及第三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约束;第三部门颇具同情心,在解决公益性、慈善事务等社会问题上有着特有优势,然而它存在的“二政府”行为也离不开政府制度监督管理及市场力量良性竞争。

(二)人才服务的市场化

我国人才服务改革以社会化、市场化为重要核心,本质上即为缓解或去除政府对于非政府市场主体的管理控制,为非国有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唯有如此,方可攻克人才服务的体制屏障、部门垄断,进而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社会化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求经由市场标准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进而对公共服务生产者、供给者效率开展评估;另一方面关注服务过程的结果,注重企业管理经验的引入借鉴,进而确保消费客体可于多个不同竞争主体间展开自由选择。

(三)人才服务的产业化

人才服务产业化,指的是人才服务机构依据产业模式对人才服务事业进行开发经营,进一步为各样人才、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系统、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市场化配置。人才服务产业化一方面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入转变、实现机构部门深化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人才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谋取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健

三、河南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河南人才市场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借鉴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健全河南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服务体系。如何进一步促进河南人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

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将人才资源配置职能有序向市场放权,构筑起小政府、大市场的运行局面。基于此,应当逐步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职能,由服务人才取代管理人才,由需求导向型取代人才服务供给型。依托政府采购等市场化方式,增强宏观管理职能,削弱微观管理职能。在人才引入、培养以及使用等方面,应依托社会化方式,予以市场配置。政府则依托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开展间接调控,促进企业等人才机构企业转变成人才管理的主体。

(二)建立全面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

人才服务通过市场企业化经营,推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相互协调的机制。推进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深入改革,促进用人主体自的充分落实,强化人才横向、纵向流动性,完善人才评定、激励机制,尽可能调动起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健全人才供求、竞争机制,强化行业性、专业性人才市场建设,为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优化人才服务业准入标准。加大不同种类专业社会组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促进对政府各项职能的有效承接。

(三)推动人才管理服务方式创新,构建人才服务信息平台

构建人才服务信息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可借鉴现有建设经验,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一个连贯上下的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对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用人主体提供高水平便捷服务。健全人才诚信体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失信惩戒机制。

(四)健全有助于人才服务市场化的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经由法律法规对政府人才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及行业监管职能予以明确,切实达成政府人才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其次,建立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及配套政策措施,构建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及市场服务机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最后,强化公共服务行业标准化构建。构建人才服务行业发展政策及行业标准,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中各项内容进行明确规范,包括从业者准入标准、人才服务基础设施、人才服务工作流程等。

(五)加大政府对人才服务市场环境的监管力度

市场失灵有时无可避免,这是由于市场并没有处于高效的安全竞争环境,诸如信息不完备、外溢性问题、竞争失效等。近年来,人才服务市场化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不断显现,再加上法律法规层面的缺失,人才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无法秉承公平、规范、竞争等原则,致使人才服务市场可能引发服务质量不足、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加大政府对人才服务市场环境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定期不定期对人才服务机构开展检查;对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完备的机制支持,而好的环境需要通过人为创造,完备的机制需要通过人来执行。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河南省人才管理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清楚认识社会化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点,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建立全面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推动人才管理服务方式创新,构建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健全有助于人才服务市场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政府对人才服务市场环境的监管力度等,积极促进河南省人才市鲇行蚪】捣⒄埂

篇6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以前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成立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他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篇7

关键词:(知己)健康管理 WHOQOL―BRIEF RE-AIM模型 慢性病

知己健康管理是以“能量平衡、有效运动、量化指导、规范管理”为核心内容,采用一、二、三级预防并举的慢性病行为干预模式。它将现代管理学模式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致病原理结合,综合运用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多种医学相关学科形成的倡导一、二级预防、针对于特定疾病的一种健康管理模式。中年群体(30~60岁)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中年人群尽早实施知己健康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本调研对宁波市新街道30至60岁中年人(知己)的健康管理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使用RE-AIM模型进行现状分析,以期为社区更好地开展(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年人群更有效地提高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宁波市新街道牡丹、杜鹃、玉兰社区随机抽取的中年人(30~60岁)为调查对象入户调查,合计发放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同时对部分被调查中年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期搜集更全面完备的资料。

1.2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份为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另一份是根据调查主题自行设计的问卷。自行设计问卷在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各方信息后,从四大维度:健康度、熟识度、选择度、期望度展开设计问题。

1.3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参数检验法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中年群体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名社区中年人中,男女性别比例1:1.18;社区中年人平均年龄为43.67岁;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占绝大多数,为73.3%,其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离退休公费,分别占了13.3%和6.7%;学历主要为初高中学历,占73.3%;月工资收入集中于3001―6000,占60%。

2.2社区中年群体生存质量和健康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了由WHO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卫生经济学的成本―效用分析,旨在了解中年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本调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大领域,转换后得分分别为15.00、14.07、14.58、12.67,处于60%―75%区间。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完全健康者只占23.3%,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的为76.7%,其中慢性贫血和慢性胃炎占据多数,为25.7%和20.0%;其次为骨关节疾病(11.4%)和高血压(8.6%)。而拥有至少一种不良生活习惯居民占样本86.7%,依次为缺乏运动(32.7%)、吸烟(15.1%)、三餐不规律(13.2%)、熬夜(13.2%)及忽略早餐(9.4%)等。

2.3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情况

93.3%人群倾向于一级(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和二级(针对发生的疾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模式”医疗模式);73.3%人群有体检的习惯,其中近1/3人群会定期体检,而63.3%的群众有过健康咨询经历(专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同时调查显示近70%人群明确表示期望进一步了解(知己)健康管理服务。

2.4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实施现状

本调研选用Glasgow等提出的RE-AIM评价框架评价服务实施现状。涉及面(Reach):调查中显示86.7%人群知道社区提供(知己)健康管理某些服务(至少一项),主要为体检服务(42.2%),但只有20%人群会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服务,70%人群更倾向于综合性医院;有效性(Effectiveness):通过WHOQOL-BREF了解到在现阶段服务体系下,居民生存满意度自评平均分79.44(满分100),而调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四大领域,转换后得分处于最佳状态的60%―75%区间;采纳性(Adoption):在本地区现有服务体系之下,从未听说过(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人群占56.6%,只有3.3%人群表示很了解该服务;实施性(Implementation):近几年来,社区陆续开展健康服务,但几乎不涉及健康指导计划制定、定期回访、长期追踪等后续服务;可持续性(Maintenance):100%的群众表示会选择参加至少一种(知己)健康管理服务;更有66.6%的人群表示愿意或可接受在支付一定合理费用下拥有自己的健康管理师。

3.讨论与对策

从当前调查显示来看,社区卫生服务的设计与最初的理念规划、定位方向大体一致。

3.1存在问题

居民健康需求旺盛,传统观念依旧牢固。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社区中年群体不管是客观健康水平还是主观健康要求上,对于(知己)健康管理的需求度较高:他们作为家庭生活、社会工作的中心,身心压力较大,促使他们在主观上表达出了旺盛的健康需求。

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更多年人只有在疾病有了生理表现时才前往医院,同时首诊时更愿意选择综合性医院(70%)。

健康管理人才匮乏,整体服务体系缺失。在与部分居民和社区医务人员的访谈中,我们得知:社区正在日益完善健康管理相关施行举措,但类似于健康小屋的社区健康管理处的医务人员多由全科医生兼任,或由护士服务。这些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健康管理师培训,使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辅助组织衔接不够,全面推进困难重重。现阶段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只着眼于社区个体的力量,没有恰当衔接各环节、充分利用各资源;同时,社区(知己)健康管理服务实施收费无标准、缺乏制度制约,也不与任何医疗保险支付体系挂钩。这些问题都使社区(知己)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全面推进道路困难重重。

3.2 建议措施

加强宣传推广,改变落后观念。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居民传达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总体上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改进健康观念。同时也鼓励居民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保健、医疗等,使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其切实的作用。

重视人才培养,推进一体发展。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设立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联合分工切实开展一体化系统的社区(知己)健康管理,使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特色。

配合中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心,联合专业体检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公司联合开展多种个性化服务,同时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和个人之间协调建立合理的支付体系,确保居民在享受健康服务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度的经济负担,使社区(知己)健康管理能真正造福于广大居民。

注:王悦为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挑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1);45-47

[2]李航.应用RE-AIM框架进行健康干预项目的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5);466-473

篇8

一、着力“三个深化”

一是深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公共服务、面向家庭、拓展职能、转型提质”的总体思路,探索面向家庭全体成员、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城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新模式,拟在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以构建城乡统筹人口家庭公共服务新格局为目标,促进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提质提速,重点在街道级人口家庭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实现一街一特;同时实现社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全覆盖,做到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完成街道、社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精品中心、站建设各一。

二是深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网络化”协作;与重点流出区域计生部门建立在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技术服务、行政审批、办理婚育证明和生育联系、服务登记等“便民化”协作;加强在联合查办违法生育案件、协商征收社会抚养费和打击“两非”工作的“法制化”协作,通过三种协作方式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

三是深化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建设。将组织对“双信双新”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国家、省的万千村(居)示范活动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双百评选活动”,继创建第一、第二批国家、省市级自治示范单位后,再培育一批示范和先进典型,并将典型经验和案例进行推广,同时向省市计生协推荐。

二、做优“三大工程”

一是优化人口文化工程。依托人口文化阵地打造具有雨花特色的人口文化。拟在全区新建2-3个人口文化园和个人口文化长廊,同时围绕优生优育、生育关怀、青春健康、养老服务等内容,在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普遍设置视听区、阅览区、宣教室和宣传品展示厅,形成“区有人口文化园、街有人口文化街、村(居)有人口文化广场、文化书屋、常年有人口文化活动”的格局。

二是做优优生健康促进工程。在今年实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量接近优秀指标的基础上,2013年,力争实现应检人群全覆盖,同时注重室间质量控制和高危人群的跟踪随访。

三是做优青春健康工程。积极探索立体式青春健康宣传模式(1+5+1),即:围绕一个中心,通过五个支撑点,实现一个目标。由区、街、居三级计生协联动,主要是通过知识普及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在青少年及其家长中进行宣传和渗透,将宣传教育与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家庭,将主要对象为13-24周岁的青少年深入拓展为整个家庭,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家庭和谐”这一中心,以辖区内青少年家庭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计生专干、计生协会会员及志愿者(尤其是青少年及家长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青少年及家长的需求为导向,以家庭为载体,以向家庭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宣传与服务为主要手段,以探索营建健康、幸福、和谐家庭为目标。

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儿童早期发展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以雨花街道为中心,形成阵地建设、运行机制、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成熟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示范基地圈。同时积极构建“区整体规划指导、街道示范牵头、社区组织发动、早教机构指导服务、家庭主体实施”的“五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1+8+60+X”的联动金字塔式管理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9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医保支付

一、健康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新的疾病干预模式,从疾病治疗向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鼓励医患双方主动采取疾病防控措施,从源头上遏制医疗费用增长。据估算,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就可以节省约45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说明在健康管理方面投资可以起到良好的节约医疗费用的效果。同时,如果能够在基层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慢性病患者涌向大医院从而产生额外的检查及药品费用,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因此健康管理模式出现后,对医疗保险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许多保险机构都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并使之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较晚,但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健康管理,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探索的方向。我国多地也已开展对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探索:2006年,镇江市对参保人员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09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11年,太仓市医保部门支持配合人保健康公司,把“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大病保险;2015年,天津市将符合规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上探索为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过我国医保介入健康管理的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二、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必要性

(一)顺应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管理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2013年,《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与健康服务资金供给的政策安排,相应的支付政策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二)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

自1998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医疗保险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背景下,创新完善医保管理制度成为下一阶段医疗保险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以支付疾病住院治疗为主,如果医保基金支持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盘活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又可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从单一的医疗保险发展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符合医疗保险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变革。

(三)满足群众现实的需求

积极对“未病”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是群众的现实需求。在对南京市某社区600名老年人的调查中,561名拥有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中有539人希望医保支付健康管理服务。在对上海市403名社区医务人员的调查中,认为相关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医保的占50 2%。上海市闸北区是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地区,闸北区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尚未与医保制度衔接不利于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推广。因此,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是急切的现实需求。

三、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价值

在我国,“治未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治未病”不仅是我国中医学思想宝库的瑰宝,也是健康管理的具体实践。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同时,中医“治未病”根据五脏调节、四时养生、体质调理的中医理论和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实践,在提高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生和减少疾病伤害等方面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快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病防复”,这与现代健康管理“事前预防、事中治疗、事后康复”的做法完全一致。时至今日,国外仍然在对健康管理的技术进行探索,而我国传统医学中早已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对健康管理学科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制度层面,我国的健康管理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医疗保险对健康管理进行探索的时候,应当重视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贵财富,发挥理论和技术层面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制度。

四、健康管理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思考

(一)医保支付应从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起步

将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应当从社区起步。这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健康管理的职能,是中医“治未病”的第一线。近年来,为了加强基层卫生力量,我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医疗条件和能力开展健康管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中就包含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方便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最关键的是,社区就诊便利、成本低廉,能够降低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便于医保介入。因此应当将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范围,并且由医疗保险提供保障,以便让社区居民享受中医“治未病”服务,同时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二)利用个人账户支持健康管理服务

一直以来,我国医保个人账户使用情况的监管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部分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存在与定点零售药店合谋违规使用个人账户的资金“购买”生活用品等情况,既造成了医保资金的流失,还无助于参保人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可以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引导,引导参保人员将个人账户用于中医“治未病”服务,从而使参保者对自身健康负责,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能够最终起到节约医保基金的作用。同时也方便患者在康复阶段通过个人账户继续使用中医“治未病”服务,避免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同样也有利于患者和医保基金。

(三)采用参考价格法制定个人账户支付标准

在目前我国的医保管理制度中,为一个医疗项目制定支付标准之前,先要制定这个项目的价格。而对于中医“治未病”这种健康管理服务而言,其价格制定较为困难。为了避免陷入这一困境,可以借鉴德国的参考价格体系。参考价格体系原本含义是指在药理学或治疗学上具有相等作用的一些药品中,选择其中最低价或平均价作为参考标准,确定该价格作为该类药品的报销标准,如果患者所选用的药品价格超出了这个参考价格的标准,其差额将由患者支付。通过综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的收益、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医保政策的导向等因素为中医“治未病”目制定相应的参考价格,作为支付标准。参考价格体系既能够支持参保人员享受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又能控制支付成本,同时把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价格的形成交还给市场,而医保又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将按人头预付作为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方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在于按人头预付的补偿模式,这是因为按人头预付方式的激励机制与医疗体系的健康管理功能相吻合。一方面,人头预付方式可以激励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行为,促使医疗机构采用中医“治未病”等适宜、高效、廉价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无病时主动预防、小病时积极诊治、治愈后跟进康复,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在按人头预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能够获得的医保资金与在本机构注册的参保人员数量挂钩。为了吸引居民在本医疗机构登记注册,医疗机构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高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效果,而不是推诿病人的方式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因此医保统筹基金应当采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重视提供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监管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服务的质量。

(五)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作用

健康管理原本是美国商业保险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增加利润而主动采用的方法,这客观上开启了医疗保险的新模式。相对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除了控制成本以外,还有增加利润的要求,在这双重动力之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会积极采取健康管理措施,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敢于积极尝试,围绕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项目开发保险精算制度、核保制度、理赔制度和数据管理制度。而且,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往往受到法定规则的约束,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则较为灵活。因此可以借助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利润的追求,鼓励并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设计包含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同时也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整合市场资源,与医疗机构合作或者直接开办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能够形成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涛,袁伦渠美国医保管理模式――健康管理[J][JP]中国劳动,2012(11)

[2]刘伟,陆晓农,王秀瑛等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

[3]王波,韩春丽,张D在医保基金合理使用中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途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ZK)]

[4]许晴,邬建萍健康管理纳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

[5]沈焕根加强健康管理服务放大医保功能效应――江苏省太仓市实践大病保险制度的启示[J]中国保险,2014(2)

[6]江莉莉,巢健茜,刘恒等老年人健康管理引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体系初探[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做为唯一依法管理农业机械的农机监理部门,今后的工作量也会增加,担子也会加重,责任也会更大。然而,我们现在所运行的管理模式却远远落于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将最终成为阻碍农机监理发展的拌脚石。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时展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改革我们现有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为农机监理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较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应如何应对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农业机械进行以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呢?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班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擞销,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占伟.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4)

[2]崔学东.加强村农机管理员队伍建设[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9,(04)

篇11

关键词:农机管理 基层 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做为唯一依法管理农业机械的农机监理部门,今后的工作量也会增加,担子也会加重,责任也会更大。然而,我们现在所运行的管理模式却远远落于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将最终成为阻碍农机监理发展的拌脚石。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时展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改革我们现有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为农机监理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较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应如何应对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农业机械进行以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呢?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班

1. 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擞销,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 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 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3. 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 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毕占伟. 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4,(04)

[2] 崔学东. 加强村农机管理员队伍建设[J].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1999,(04)

篇12

【关键词】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策略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机械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当前的农机管理模式,特别是乡镇农机管理模式远远落于机械化发展的步伐,存在着很多问题,不适应目前的管理需求。如果我们不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将最终成为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我国农机管理服务所面临的问题,改革落后的管理模式,为农机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的作用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农机最后是运用到农业上的,所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是农机管理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它承担乡镇农机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安全监理、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人员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以农为主,广开农机服务领域,兴办经营服务实体,促进了我国农机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他具有稳定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为农业安全生产、作业和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2.完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2.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从上文可以看出,乡镇农机服务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发展农村经济以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开展乡镇农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农机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服务的意义。乡镇农机主管部门必须把好受理关,重视农机管理服务政策的执行,发挥出就近监管方便的优势,积极协调改进农机保险工作,引导全社会监督补贴机具真正发挥作用。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还需要对农机化发展方向与补贴市场需求的关系进行科学统筹,营造公平公正的补贴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2.2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先决条件,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是做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的前提。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繁重,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为了保证农机安全、高效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职能和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

我们要向每个农机监理员、安全员宣传国家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各地农机监理机关要不但完善本地区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明确事故责任倒查制度,实行分级事故责任倒查管理,实行了全面倒查的机制。

2.3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我国一些地区的乡镇农机站工作人员少、专业技能差、综合素质低,大部分业务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给广大农机手办事带来了不便。提高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对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自觉遵章守法;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等等有着重要意义。明确专门人员进行服务和督导,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信息,及时传递新机具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困难,并认真帮助解决。各级都要注意培育和树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并发挥好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均衡发展。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是农机管理服务的主力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制度的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建立科学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增强服务观念,增加专业知识,逐渐提高农机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2.4加强农机站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最重要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

乡镇农机服务组织要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当前农民在踊跃购买农机具的同时,迫切要求参加培训。为了能够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深入到乡镇,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部门要采取开办实用技术的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水平,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用的交流农机运用技术的场所。我们要通过加强乡镇农机站工作,使得农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农机注册登记挂牌、农机年度检审、农机驾驶员管理和培训等工作逐步规范化,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结语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技术型机械化农业是必然趋势,在农机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更加复杂,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很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结构不同,农机使用不同,管理服务工作也就不一样,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要结合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和完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和发展农村经济。 [科]

【参考文献】

[1]石娜.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0).

篇13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机发展的支持力度,随着农业化机械水平的稳步提升,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也要有所改进。一直以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在推广农用机械、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如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管理体制滞后、经费不到位、人才队伍素质偏低等,对农村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产生阻碍作用[1]。因此,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时展的新观念、新要求,借鉴以往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提升乡镇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能力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 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的积极作用

在乡镇开展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发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基础作用,构建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在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中,构建了完善、稳定、有效的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推动农机现代化发展。通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宣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强化农机管理与安全监理,做好基层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实现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的规范化;根据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工作效率、减少闲置时间。总之,通过建立并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系,为推广应用新机具、培训农机手、机具维修等提供了服务保障[2]。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存在的不足

2.1 缺乏完善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以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原有的县属农机管理服务站经过各种改革,已经由县级落实到乡镇管理,原有的乡镇农机员全部抽调到其他部门,造成基层农机管理职能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对于乡镇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最终有名无实,甚至被乡镇府撤销[3];仅有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水平滞后、人才严重流失、缺乏服务观念,甚至对全新农机技术不了解,造成乡镇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工作流于形式。

2.2 农机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招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渠道较为狭窄,大多农机服务人员的学历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低下,无法适应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对农民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没能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造成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停滞不前;由于农机服务人员队伍处于落后发展状态,无法推广新技术、新知识,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限制作用。

2.3 农机管理的经费支持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服务工作的开展涉及大量资金,包括后续的维修、服务、更新等,都离不开经费的维持。但是以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工作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造成无法引进先进的及时和工具;再加上一些部门没有意识到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发放资金时出现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现代化农机技术的推广。

2.4 农机管理服务范围狭窄

从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机管理服务的工作范围十分狭窄,在农村地区的活跃度不强,只能解决简单性、基础性的农机工作,缺少专业性、高端性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也没有形成农业机械网络管理体系,这些也与经费不足、意识不强相关,今后工作中应加强重视。

3、 提升乡镇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确保各项管理目标落实到位,切实发挥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3.1 加强对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当前,实现农机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构建农业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教兴农”目标的必经之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全面推动农村经济进步。因此,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重视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动社会化发展;加强农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意识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开展[4]。另外,各级政府也要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确保农业机械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功能。

3.2 落实农机安全管理机制

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由于农机安全工作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必须完善管理机构,从法律、法规角度明确农机安全管理办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我国已经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奠定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同时规范了农业机械的挂牌、安全检验以及驾驶员培训等环节。对于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每一名安全员、监理员,都应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成为法律的宣传员、讲解员[5];各个乡镇除了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系以外,还应落实责任制度,全面管理分级事故责任。只有不断改进农机化的工作条件,实现农机合作社的建设,才能落实农机维修目标,保障服务能力水平的稳步提升,为落实基层农机化工作搭建平台。

3.3 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人作为开展工作的主体,对于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来说,也要重视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在农机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农机工具作用,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确保工作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出现违规操作

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切实通过管理和服务手段推动农村经济服务发展。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引导工作人员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才能真正推动农机科学化发展,增强服务观念与专业精神,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农村基层建设保驾护航[6]。

3.4 实现农机化发展投入创新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应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加强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监督农机安全、培训农机手、建设农机维修点等;由国家或者财政拨付专项事业经费,将建设农产品示范基地及农业开发的资金,其中一部分比例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机械设备的贷款、油料供应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出台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农机化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资金支持力度,调动农户积极性。

3.5 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配合

综合来看,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并非简单易行,涉及到诸多部门、诸多环节,只有联手合作,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强化管理效率。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中,牵扯到交通、安检、环保等部门,而农机管理工程又涉及到购买、检测、使用、保养、维修及报废等过程,此过程的进行离不开各部门配合,共同推动农机服务建设。另外,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并不能局限于农业机械管理部门,也要强调农机用户的责任,只有不断提高农户的专业化机械水平。自觉进行机械定期检测、保养,配合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机安全、稳定运行。而作为农业机械管理服务人员,也要经常深入到农机作业现场,加强和农户的沟通与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在使用农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安全隐患。

3.6 强化农机站的自身建设

篇14

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巩义市农村沼气发展经过了“两落三起”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两落”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民欠缺建池施工和日常管理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量病池报废,综合效益难以发挥,资金浪费严重,“两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历史教训说明,在沼气快速发展的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目前,巩义市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脱硫装置较少进行再生和更换,进出料装备缺乏,大多数沼气农户不掌握综合利用技术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沼气池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好,效益大打了折扣。广大沼气农户急切盼望得到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因此加强服务促进沼气综合利用,提高沼气建设效益,推进沼气健康发展,解决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势在必行。

2 搞好我市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方便农民群众为出发点,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沼气发展协调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市、镇服务中心为支撑,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不断巩固沼气建设成果,促进农村沼气建设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适宜地区县区的沼气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乡镇、村沼气技术服务覆盖率要力争超过70%,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沼气池建设、配件更换、进出料、技术指导等管理服务及时有效,初步实现物业化管理。通过强化服务,使沼气池平均使用寿命在15年以上,沼气池使用率在95%以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在80%以上。

3 开展多种网点经营模式,推动沼气服务网点有续发展

为保证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工作,严把沼气服务网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严格对照制度中规定的网点建设应具备的条件,逐一考察提出申请的网点,条件成熟一处,建立一处。目前,我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 成立了巩义市沼气协会,以沼气协会为依托,认真开展沼气服务

巩义市沼气协会2004年10月在巩义市科学技术协会进行了登记,于2008年7月又在巩义市民政局进行了登记。业务主管部门是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由巩义市农委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直管。协会租赁了一套400平方米的门市,招聘了4名工作人员,对网点服务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努力做到小问题不过夜,大毛病协会派技术人员实地处理。为了确保服务措施到位,我们利用网点快捷服务的优势将沼气技术知识手册和沼气服务卡及时发放到沼气用户手中。沼气池建成后,服务网点向沼气用户发放《服务卡》和《技术手册》,《服务卡》明确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电话、监督电话等,《技术手册》明确了日常管理、进出料要求、管道检查方法等;网点服务人员在维修服务过程中,认真、全面、负责,严格按照服务程序进行。同时要求网点做好服务记录,在农忙季节,给予群众优质服务。

3.2 以商店养网点,保障网点经营持续化

选择网点都是那些自己原来有商店的群众聚集区,网点人员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沼气生产合格证书,服务热情高,以商店养网点,不至于使网点服务人员觉得开展服务不合算而不愿开展服务。

3.3 利用大中型沼气建设,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

在规模养殖场内,以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为依托,建立一个沼气服务网点,网点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向周边农户集中供气,同时以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为中心开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