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范文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篇1

关键词:健康管理;卫勤保障领域;意义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people know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ealth,health management concept already thorough popular feeling,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many fields.Medical suppo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health care system,the concept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support to use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xpounds on the issue.

Key words:Health management;Health service;Significance

卫勤保障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后勤保障系统中的卫生医疗保障,可以说卫勤保障是战斗力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卫勤保障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后勤系统架设中,特别重视卫勤保障的建设,一方面是后勤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战斗力的需要。卫勤保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保障内容,分别是保障组织指挥的时效性、保障合理设置救治阶梯、保障及时救治后送伤病员以及保证药材筹措与储备[1~5]。

1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这个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美国首先提出,是一种对个人或者是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的全面管理过程。健康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合理掌控,实现对健康的全面监管。在管理实践中,主要的宗旨是调动个人或者是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效的资源来实现自身健康效果的最大化。在卫勤保障中,健康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对人员的一些有害健康因素的掌控,实现人员健康效果的最大化。

2 健康管理在卫勤保障中的应用

2.1在潜在疾病的预防方面的应用 在过去,医院的医疗工作主要都是采用的被动治疗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成本巨大,而且患者在治疗时所受的痛苦也比较大,但是自从健康管理被应用到疾病管理中后,这种被动治疗的状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目前的疾病工作中,通过对人员健康信息的实时掌控,可以对潜在的一些疾病做到先知先觉,通过这种健康状况分析得来的健康资料,无论是在人员的训练上还是饮食上,都可以进行危险因素的避免。通过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的成果大幅度上升。

2.2在训练方式方面的应用 自身健康是训练进行的主要目的,但是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了解不够,常常会出现对自己健康不利的训练,基于这种状况,在人员的训练上积极的应用健康管理,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健康管理通过对人员的健康信息进行建档和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人员的健康状况,其自身的健康缺陷也会在信息中呈现出来,通过对信息的把握,人们可以选择进行针对自身健康特点的训练。通过这样针对性的训练,人员的身体健康程度得到了综合的加强。

2.3在卫生医疗划归重点方面的应用 通过健康管理,卫生医疗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到整个团队的健康状况,对于团队医疗重点的问题解决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在没有健康管理信息的时候,卫生医疗的划归重点主要是偏向于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而对于潜藏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通过对健康管理信息的把握,卫生医疗可以充分的了解医疗的重点问题,进而进行重点划归。换句话说就是健康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卫生医疗重点化的建设和重点问题的解决。

3 健康管理对卫勤保障的意义

3.1有助于全面了解指战员的健康状况 健康管理的突出意义就是有助于帮助指战员了解健康状况。健康管理需要进行健康信息的分类和存档,指战员们通过健康管理信息反应的情况,可以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可以有效的实现疾病的预防和重点问题的加强,这对于指战员合理安排自身的生活、锻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2有利于引导正确的生活娱乐方式 健康管理的另一个突出意义就是可以引导人员进行正确的生活和娱乐。在日常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娱乐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训练以及其他的活动。通过健康管理展示的信息,团队管理人员可以对内部人员的生活和娱乐方式进行指导,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增强团队的整体战力具有积极意义。

3.3有利于加强对潜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健康管理在卫勤保障中得到应用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实现对潜在疾病的监控和预测。疾病的产生必然会有一些征兆,通过健康管理显示的健康资料,相应的人员可以及时的了解团队成员的健康走势,一旦有疾病征兆,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来进行疾病的检查和防治,这种主动管理的方式比起被动防治更加的有优势。

健康管理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健康管理具有科学性,而且其本身将健康这一问题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在现阶段的卫勤保障中,积极的应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人员身体状况的实时监控,更能有效的预防可能潜藏在团队中的一些疾病威胁。总而言之就是健康管理在卫勤保障中的应用,意义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林珍启.健康管理运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02:150-152.

[2]王烨.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医学,2012,01:134-137.

[3]黄津芳,汪荷,卢乐萍.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在边海防军人心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部队医药,2012,01:32-33.

篇2

关键词:健康;健康管理;体质辨识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65-03

近年来,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一个新的概念,已经引入我国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西方现代医学背景下产生的健康管理理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通过中医的体质测评,可以为疾病的预测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本文就如何将中医体质辨识融入健康管理之中予以简要探讨,以期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健康与健康管理

1.1 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health)一词,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的并且不断发展深化的概念。

在古代,最初由于医学本身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表浅认识,再加上宗教的束缚,因而人们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或上帝所赐,疾病是鬼神所致。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组成,健康则是这4种体液协调的结果。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则认为人体阴阳协调则机体安康。

随着西方近代医学的形成,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完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旺盛,劳动状态良好,并常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予以衡量。这种健康观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缺点在于它忽视了人们的社会特征和心理特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要求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整良好的状态。”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又对健康的涵义作了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以上定义把对健康的解释从过去局限在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使医学真正把人作为整体看待,揭示了健康的本质,体现了现代健康观的崭新特征。

1.2 健康管理的概念及实施

1.2.1 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一种对个体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heahh risk factors)进行全面分析和监管的过程。其宗旨是通过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达到远离疾病、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经发达国家先后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了一种产业。美国的健康管理研究成果显示,依靠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变人群的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

1.2.2 健康管理的实施及其意义实施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全面收集个体及人群的各种健康信息,包括心理健康测试、健康体检、生活方式测试、亚健康测试、个人既往史、家族健康情况等,对其中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评估、预测,然后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给出相应的改善方案,促使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对每个健康管理的参与者来讲,参加健康管理能调动其改善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在明显的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疾病;通过相关机构提供的改善处方获得减低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再者,健康投资远小于疾病的付出,它唤起人们科学合理地恢复健康、享有健康,经济地分配医疗开支,有效降低医疗成本。

2 体质辨识

2.1 中医体质分型

进行体质辨识,首先要明确体质的分类。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结合了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研究,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具体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这种体质分类法现已为中医界广泛认同和应用。

2.2 中医体质类型的辨识

在明确体质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以王琦教授为组长的973计划项目“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组编制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填写以自评为主,由被测者按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填写,之后由专业人员对其得分予以转化、计算,最终判定出该被策者的体质类型。此标准现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本课题组应用《标准》及个体化保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多个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体质诊断和健康维护,对国务院办公厅、国资委、教育部等十几个国家机关单位部级领导进行保健,均受到一致好评。

3 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3.1 中医体质是实施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

健康管理不是泛泛地对整个人群提供同样的服务,而是通过健康评价对个体及人群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根据其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制定健康改善目标和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临床上通过客观地评价个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健康状况,获得预测个人未来发病风险的资料;通过全面调整偏颇体质的方法,可以改善个人的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

3.2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健康计划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健康计划是由健康学专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后,设计出的一整套安全、科学、有效的从治疗、保健、恢复等方面增进健康的方案。其目标是通过健康教育、预防和健康保护,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睡眠、嗜好等),以达到向理想的健康状态转移。

按照中医体质学理论,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的全面资料,对个人进行综合分析,辨定其体质类型。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主要包括:中医辨体膳食(药膳)指导、情志调节指导、锻炼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指导等。这对于改善个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管理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体质辨识在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人群主要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正常体质相当于健康,偏颇体质相当于亚健康。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经临床现代医学体检,一般没有异常指标,或者某些指标仅有轻微的变化,但又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不可能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只能给出其中医体质的分型以及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

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也是健康管理的重点服务对象。这部分人群本身没有疾病或者仅仅是亚健康,没有必要去医院接受治疗,只需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对其进行健康干预,使其少得病或不得病,从而降低个人健康风险和疾病发生率,减少医疗开支。这正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人口与健康”领域中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精神,对发挥中医因人制宜“治未病”的优势,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篇3

充分理解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能够在周期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体现,力求实现工程生命周期系统目标优化的新的管理模式。工程系统分解结构是在工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和专业工程系统分解成一定细度的函数曲面和子系统,形成一个树形结构。它是在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实施全寿命期管理的工具,用项目管理技术支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关键词:

工程管理;全寿命期;系统思维;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国家、投资体制、工程建设和运营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指导思想,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以及知识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它不再是传统的质量、成本、进度等三位目标的核心,而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将成本的质量、成本的控制和成本进度作为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另外,相关人员对工程竣工后的健康状况、价值工程的变化规律和功能下降等方面的研究也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大量非理性和不科学的问题以及事故的发生,甚至出现不合理的工程行为。鉴于此,通过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进一步加强管理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明确工程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

1传统工程管理思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传统项目管理思想是,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管理,以质量、成本和进度目标为核心,遵循实施阶段的各种指标,将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以管理方法为主体,充分运用价值管理工具,比如网络规划技术、预算软件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在施工阶段,很容易形成以工程建设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容易产生“思想的建设”,导致工作人员不重视工程维修要求。在工作人员了解了工程后,很容易忽略运行阶段存在的工程问题,比如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运营阶段工程的功能和价值变化规律,以及对促进项目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工程风险管理运行阶段的维护和升级决策缺少对拆迁工程环节的考虑。这也是我国大量工程“短命”的原因之一。②传统的三个目标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工程的发展变化和新的要求,比如各方面的满意度,“健康—安全—环境”等,因为价值项目和实用程序只能反映在运行过程中。而传统项目管理思想依然是分为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作等内部环节,各层次制订各自的目标,最后导致事业部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责任离散,从而产生不连续的管理过程。另外,项目经理处于工程思维和职能的一个特定的学科或岗位上,而且受试者集中于本地。

2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管理全过程分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工程规划、建筑施工、竣工维护、后期处理等的详细规划和分析,站在全新的视角,借助工程管理和体系架构等方式进行维护。对生命周期管理和维护,能够把握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使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统一发展。项目工程管理周期包括生命周期的划分,而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包括早期的规划统筹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工程管理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投资阶段,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阶段,项目合同管理阶段和工程质量管理阶段。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全寿命期的概念是指工程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包括技术和管理)是基于项目的整个生命期,不仅要注意施工,更要注意项目的运行阶段,要注重资源节约、成本优化、环境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在项目管理系统思维模式中,工程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系统分析是为了满足人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应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需求。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它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工程相关概念和方法的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3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意义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是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和实践应用的管理理论,其内容丰富、范围广,不仅包括传统项目管理知识,还涵盖了各个工程领域和新工程概念。正是这一点要求工程管理者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系统思想,充分理解系统的基本原理,在工程生命周期阶段优化工程生命周期的总体目标。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全寿命期管理理论的意义,对于各级各类工程项目决策者、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将项目生命周期概念转化为工程技术。我国并不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也不缺智慧的最佳工程,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项目管理系统的思想和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不仅是项目管理方法的思想和理论,更体现了社会对历史、对后世的责任心,反映了社会的良知。通过加强项目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思维,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监理方面的有效性,推动我国工程管理和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加强我国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4结束语

工程管理系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与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这对于工程质量后期的维护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和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架构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总结了工程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工程管理思维和工程全寿命两种新型工程维护思维的创新方式,以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发展。

作者:高峰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

篇4

关键词:河流 健康 价值 基准点 生态势

一、全面认识河流的价值

什么是河流的价值?在水资源规划者、开发者的目光中,河流具有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和旅游等多种功能。如果对于河流价值的理解仅限于此,这无异于把河流理解为可供人类驱使的工具,而河流的价值仅仅是人类能够利用的资源价值。

现代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如果人类能够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平等成员,客观地认识河流,就会发现河流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载体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宝贵价值。按照生态系统价值的一般分类方法,河流的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价值,一类是非利用价值。在利用价值中,又分为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是可直接消费的产出和服务,包括河流直接提供的食品、药品和工农业所需材料,也包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是指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支撑功能,也是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包括河流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水分的涵养与旱涝的缓解功能;对于洪水控制的作用;局部气候的稳定;各类废弃物的解毒和分解功能;植物种子的传播和养分的循环。此外,无论是高山大川、急流瀑布还是潺潺溪流以及荷塘秋月,其本身具有的巨大美学价值,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心理依赖和审美需求。在历史长河中,河流自然遗产财富是几千年人类文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另一大类是非利用价值,它不同于河流生态系统对于人们的服务功能,是独立于人以外的价值,分为选择价值、准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非利用价值是对于未来的直接或间接可能利用的价值,比如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境等。试想,如果在我们这一代里,像白暨豚这样的物种一个接一个变成濒危珍稀物种,在河流的生态的食物链中不断地缺失和断裂,造成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其河流价值的损失将难以预计,又不知对于子孙后代生存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在非利用价值中,“存在价值”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可能是人类现阶段尚未感知的但是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的自然价值。

以上这些价值一部分是实物型的生态产品,比如食品、药品和材料,其经济价值可以在市场流通中得到体现。另一部分是非实物型的生态服务,包括生物群落多样性、环境、气候、水质、人文等功能。这些功能往往是间接的、却又对人类社会经济产生深远、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商品社会中,有形的生态产品还能为人们所重视,而大量的非实物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往往被忽视,至于非利用价值则更不为人们所理解。可以说,只有建立起珍爱和尊重一切生命,崇尚自然的生态道德,建立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观,才有可能对于河流价值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

二、对于河流健康概念的争论

1.河流健康概念的缘起

当河流的管理者对于河流的价值有了全面的认识以后,才会关注河流系统中除了人以外的生物,才会关注河流生态系统的状况。

上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开始了河流保护行动。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许多国家通过修改、制定水法和环境保护法,加强对于河流的环境评估。在传统意义上的河流环境评估主要是基于水质的物理-化学测试方法,依据某些技术指标体系进行的评估,其不足是忽略了对于生物栖息地质量的评估,包括水流条件对于鱼类、两栖动物以及岸边植被的影响,以及河流水文、水质条件的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在新的生态环境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包括水文、水质、生物栖息地质量、生物指标等综合评估方法,相应出现了“河流健康”的概念。(Scrimgeour1996)[1]

2.什么是河流健康状态?

自然河流经历了数万以至数百万年的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界本身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对于自然界的重大干扰,比如地壳变化、气候变化、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河流系统的反应或是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或者滑移到另外一种状态,寻找新的动态平衡,逐步走入良性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河流系统一般表现出一种自我恢复的功能。而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一、二百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包括水资源过渡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系统自身难以恢复的,严重的干扰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当然,还存在着自然界干扰与人类干扰相互作用以至叠加的可能性。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损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原因。许多学者认为,在人类进行大规模经济活动前的自然河流,可以定义为是原始状态。原始状态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较为完善的功能,处于一种自然演进的健康状态。概括讲,普遍承认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系统优于人工系统;人类活动干扰前的自然状态优于干扰后的状况。

基于这种认识,有的学者指出“生态健康是一种生态系统的首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未受到损害,系统处于沉睡的、原始的和基准的状态。”(Karr1996)[2]也有学者认为生态健康就是生态的完整性,“在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性之间没有实际的差别。”(WhileRegier1993)

这些学者们指出,由于生态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和模糊,过于学术化,需要提出“河流健康”这种通俗概念既可以在科学家、官员和公众之间进行沟通,也容易被社会公众所理解。另外,如何兼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河流保护二者的关系?这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公众利益,如果针对特定河流建立某种河流健康的评估准则,有可能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一种被社会公众接受的、在河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之间取得折衷的评估方案。赞成河流健康概念的学者认为,河流健康概念是河流管理的一个工具。

3.对于河流健康概念的质疑

近年来,围绕河流健康这个概念,一些学者对于河流健康概念提出质疑,其主要观点如下。

1)无法确定河流健康的基准点。

既然河流健康概念引用了对于人类和生物才使用的“健康”这样的词汇,健康应存在着具体的判别标准。一个简单的问题就会提出来:人类的体温为37摄氏度,当然还有许多医学的生物化学指标,都是客观的健康判别标准。那么,河流健康的客观基准点是什么呢?如上述,普遍认为没有人类活动干扰原始的河流状况是首选的健康状况,可以作为河流健康的基准点。但是,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与经济发展,包括人口急剧增长,历史上发生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于河流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河流的原始面貌。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伴随着一部民族治河史。现在除了我国西部和西南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河流以外,很难找到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自然河流。如果用保存至今极少的历史资料来推断原始自然河流的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有的学者还指出,即使建立起了人类活动干扰前的自然河流基准点,并且人们以此作为健康标准尽最大的努力进行修复,但是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河流系统也永远不可能返回到原始的健康状况。

2)河流健康的概念在科学意义上是主观的、模糊的

有的学者认为,“健康是针对生物而言,不能简单应用于生态系统,因此,健康一词不具有明显的生态性质”。(Ryder1990)有的学者认为,河流健康概念不具备客观性,其判别准则是由人们主观确定的,其结果是增加了任意性的机会。“具体的某些人会偏爱河流健康的某一种状态,而生态系统是不会偏爱自身的某一种状态的”(Jamieson,1995)。既然河流健康是由人们主观提出的判别准则,那么,在权衡人类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利弊得失方面,“健康”的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任意性。所以,Kapusta(1998)进一步指出,“作为政策目标的生态健康概念的滥用会有潜在的风险。”

3)河流健康是无法度量的

一些学者认为,“因为‘河流健康’并不是河流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所以河流健康无法用科学意义上的技术方法进行度量。”(WicklumandDavies,1995)也就是说,即不能像水文测验或水化学分析方法去获得反映河流固有特征的相应参数。

4.河流健康概念的完善

提倡河流健康概念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河流健康概念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它是河流管理的一种工具。“出于河流管理的目的,重点考虑在河流及流域上建立起一种基准状态,由这个基准出发,评估河流出现的长期变化,判断在河流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影响。”(LadsonandWhite,2000)[3]这种管理工具的作用还在于,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协商机制,在河流的开发者、保护者及社会公众之间达成健康标准的共识,平衡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

随着讨论的深入,河流健康概念又有完善及新的概念被提出。这主要是“生态势”的概念和“健康工作河流”的概念。

1)生态势

既然河流原始的自然状态是难以确立的,索性就不再追求首选的健康状态的目标,而试图建立一种相对的健康基准,于是引用了“生态势”(ecologicalpotential)的概念。生态势是一种可以管理的也是所期望的生态状态,这种状态得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赞同,遵循这种准则,河流生态状况将获得改善。生态势概念面对现实,承认人们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但要确定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开发的限度。生态势不是一种固定的概念,在这种概念框架下,生态健康就可以用相关的任意基准点进行评估。基准的建立涉及到判断值的选取,而选取的基本原则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化,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稳定河道优于非稳定河道,本地物种优先于外来物种等。

2)健康工作河流

“健康工作的河流”(healthworkingriver)的概念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墨累河(RiverMurray)的环境流评估工作。(MDBC,2003)与此类似的概念是“工作的生命河流”(livingworkingriver)。

“健康工作河流”的概念是河流管理工作的工具,它提供一种社会认同的、在河流生态现状与水资源利用现状之间的进行折衷的标准,力图在河流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健康工作河流”概念的关键点是,被管理的河流是在一种合适的工作水平上,又处在一种合适的健康状态。所谓“工作”是指供水、发电、航运及旅游等具有经济效益的功能,“工作水平”是可以用水文及水质参数定量规定的,如防洪安全水位,供水及灌溉安全,河道侵蚀或淤积程度,水库蓄水量等。而生态健康的指标除像鱼类产卵所需水温等个别指标可直接定义外,多数依赖于指标体系。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河流低于健康工作水平就会给管理者一种预警信息。

3)4种类型基准点

近年来发展了若干河流健康基准点方法,择其要者有以下4种。第一种是河流生态得到完全恢复的理想状态。由于它脱离实际社会经济状况,也违背生态系统自身的演进规律,所以较少采用。第二种是样板河段比照法。指参照未受到干扰或轻微干扰的河段,如果监测河段与其参照河流状态偏离越远,则其健康状况越坏。第三种是建立以水质指标为主的准则。对于每一种水质指标都规定某种变化范围,不同区域根据当地条件放宽或修改,作为地方标准。第四种是流域状况综合模型,采用对于流域物理、化学和生态状况的综合描述的墨累河健康模型。另外,在河流健康调查评估内容方面,主要进行4类评估,即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评估;水文评估和生物评估。转贴于 三、我国河流管理中如何应用河流健康概念

在我国河流管理工作中提出河流健康的概念具有前瞻性。河流管理者不仅是水资源的开发者,也将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者,这是管理理念的重大进步。由于河流健康概念对于我国水利界还是一个新概念,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准确把握这个概念,促进河流生态建设,似有若干问题需要探讨。

1.河流健康概念是河流管理的评估工具

综上述,河流健康概念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意义上的管理评估工具。其目的是要建立一套评估体系,评估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流演进的长期过程中河流健康状态的变化,进而通过管理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因为寻找河流原始的健康状态建立评估基准点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寻求一种相对的评估基准点,从这个基准点出发,研究长期的河流健康状况变化趋势。

2.建立河流健康评估准则时应该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各流域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河流生态修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到流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投资能力的制约。所以,制定河流健康评估准则,既不能照搬国外经验,也不可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应因地制宜地经过调查、论证,制定符合流域、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健康评估准则。

3.水污染是对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

2002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监测断面中,仅29.1%的断面符合Ⅲ类以上水质标准,30.0%的断面属于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仅可用于工农业的Ⅳ、Ⅴ类水质,40.9%的断面属于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Ⅴ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南地区被调查的200多湖泊中,有80%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由此,我国现阶段维持河流健康的首要任务是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在治理策略方面,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转变。

4.遵循河流保护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4]

制定我国河流环境保护战略,有必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河流保护的经验教训,特别需要研究其河流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二战后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以水质恢复为中心的河流保护战略行动。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80年代初河流污染问题得到基本缓解,开始了以河流生态修复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包括生物栖息地建设,恢复河流的生物群落多样性等,其目标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西方国家的发展阶段看,综合污染防治在先,河流生态建设在后,治污是河流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河流生态建设提高了河流系统的自净能力,反过来又增强了治污效果。

总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河流保护方面的差距至少有50年。这是因为我国江河湖库水质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我国河流保护工作总体处于水质改善阶段,在治污方面还要走很长的路,全面进入河流生态恢复建设尚待时日。

近年来,水利系统通过紧急调水解决一些河湖的生态退化问题,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有些流域机构和省份正规划兴建大规模调水工程解决河湖生态健康问题。必须指出,依靠增加水量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有条件的。这种方法对于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湿地效果较为明显,而对于工业污染严重、人口密集地区效果不显著,或者带有暂时性。总之,改善河流生态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治污,超越治污阶段试图改善河流生态状况的努力难以奏效。

尽管河流保护的各个阶段难以跨越,但是水利系统在维护和改善河流健康状况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估,研究河流生态系统的演进趋势,制定河流生态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加强对于兴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论证与管理,减少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的负面影响;加强对于湖泊水库和河口的湿地保护;综合考虑河流植被和鱼类等动物的生态需求,合理调度水库;开展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5]

5.河流健康评估准则应体现开发与保护的协调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片面强调开发或单纯保护生态都不足取。河流健康概念应包含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的承认。河流的管理既应满足人类需求,也应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健康河流的目标既是一条“工作”的河流,又是一条“健康”的河流。评估准则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河流健康评估准则应体现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建立评估准则,应该提倡跨部门、跨行业的积极参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形成共识。还应充分体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2005-1-4)

参考文献

[1]Scrimgeour,G.J.andWicklum,D.1996.Aquaticecosystemhealthandintegrity:

problemandpotentialsolution.JournalofNorthAmericanBenthlogicalSociety15(2)

:254-261

[2]Karr,J.R.1996.Ecologicalintegrity,andecologicalhealtharenotsame.

InSchulzeP.C.(ed),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EngineeringWithinEcologicalConstraints.

NationalAcademyPress,Washington,DC,pp.97-109

篇5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2]邓晨珂,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09).

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篇7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品牌;房地产品牌

一、房地产品牌的概念

1.房地产的概念。论文百事通一般来说,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总称,是房屋与土地在经济方面的商品体现。所以我们认为,房产是房屋及其权利的总称,地产是土地及其权利的总称。房地产是由土地、随着在土地上饿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不可分离的物质及其权利构成的财产总体。

2.品牌的概念。国际营销界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所给的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Amazon公司总裁JeffBezos先生认为,“品牌就是指你与客户间的关系,说到底,起作用的不是你在广告或其他宣传中向他们许诺了什么,而是他们反馈了什么以及你又如何做出反应。对我们来说,口碑极其重要。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人们私下里对你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3.房地产营销品牌的概念。房地产营销品牌就是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能获得市场,以及在消费者中获得的知名度。品牌是企业与顾客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品牌的现状及原因

1.房地产企业营销品牌现状。尽管品牌早已被认为是参与市场竞争点石成金的利器,近些年来房地产界“打造品牌”的呼声也风起云涌。然而,我国今天的房地产业品牌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地段竞争的初级阶段,现阶段是规划竞争、概念竞争、品牌竞争并存。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都属于以规划竞争、概念竞争为主导战略的企业,而真正的品牌驱动型企业凤毛麟角。2004年,由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海尔以612.37亿元名列榜首,而房地产业“第一品牌”的万科仅以173.56亿元排在第30位。前200位排名中,也只有万科等三家地产品牌入围。

对于动辄大手笔的房地产业来说,这样的结果确实令人汗颜。忽视品牌建设的结果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难以积累和借助品牌的信誉资源,迅速提升产品价值销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PulteHomes占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份额达4%左右,而我国房地产老大万科仅占我国房地产市场份额不足1%。

2.导致房地产营销品牌现状的原因。(1)缺乏对品牌管理精髓的深入理解很少有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高层与品牌负责人理解品牌管理的精髓,他们基本上不明白“品牌价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大脑中对品牌的独特联想,品牌管理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大脑中留下个性化的联想”。因此,具体的营销传播没有围绕品牌管理的终极目标而展开也就再正常不过了。(2)没有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财富,在房地产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确定自身品牌的价值对在企业发展和市场占有率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却是难以做到这点,把品牌核心价值与个性相违背的营销传播策略所迷惑,未能识别出这些策略与品牌战略定位的矛盾。从而使品牌形象受损消费者不信任而失去市场份额。新晨

三、地产营销品牌的策略

1.房地产品牌定位要正确。要建立强有力的房地产品牌,精准的定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品牌定位应该清晰明确,是普通住宅还是商业地产,是中产阶级住所还是豪华公寓,是“运动、健康”的个性还是“家庭办公一族”的特点等等。成功的房地产品牌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2.品牌策略应当持之以恒。品牌策略一旦确立,应当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如果品牌形象、定位朝令夕改,将模糊自己的品牌个性,破坏了品牌精神气脉的贯穿,最终使消费者雾里看花,难以建立强势品牌。万科“建筑无限生活”的价值主张贯穿其各个项目开发之中,奥林匹克花园“运动,健康”的理念一直在其不同项目上得以体现,这都是持之以恒的表现。

3.提高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是企业借助消费者对原品牌已有的联想,将其用于与成名产品完全不同的新的产品上,以缩短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时间,减少开辟新市场的费用,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几率。它是企业培养顾客忠诚度、创造名牌、寻求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大卫艾克:创建强大品牌[M].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公司由出版社1996年版.

[2]施建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三版第9页.

[3]李伟:房地产品牌营销[J].经营与管理,2007年,(07).

[4]仲大军:中国为什么缺少国际性的知名品牌[J]..

[5]翁向东:打造强势品牌,切莫偏离核心价值[J]..

篇8

2006年5月28日,二十五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在连续加班之后患上脑炎,因抢救无效死亡。

“胡新宇事件”引起了媒体、企业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过劳死”、“加班”、“床垫文化”等成为最出镜的热词,一时间华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为了目标不惜牺牲的“群狼文化”受到空前置疑,之后华为舵主任正非也以“竞争文化”替代了一直代表着华为精神的“狼群文化”,可见这起事件在社会上的反响以及对于华为品牌的影响。

在此之前的2月25日,东软集团张东在周末加班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之后又有报道:“27岁的IBM女员工宁倩黄金周探险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因体力不支,对沙漠缺乏了解,不幸遇难身亡……”

人们感叹,2006年为什么屡屡发生企业员工的意外事故?其实,企业员工猝死,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压力过大或积劳成疾发生意外的事情每年都有,只是没有被如此地高度关注过。要说今年的额外关注,或许更多地体现在对“过劳死”、“员工健康”等背后问题的深度思考,尤其是一个之前并不引人注目的“健康管理”概念被屡次提及。

那么什么是“健康管理”呢?“健康管理”和企业员工的“意外事件”有多大的关联?它有什么样的管理意义吗?

从个人健康到组织健康

一起起“意外死亡”的背后,折射出企业对于员工管理的缺失。企业管理不是单纯的就战略、企业文化、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度制定、监督、执行,企业管理不但要为企业获得利润负责,也要为企业规避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德鲁克在他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说:“21世纪,组织(包括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个人”被再次大写。员工和管理者,不再是一个职称和职位,而是对组织、对自身的一种责任。管理者以及知识员工对于组织而言,越来越被视为创造价值的主体,是一个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由此,知识员工、管理者作为个体的价值与组织的价值越来越紧密地被联系在了一起,如何提高管理者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成了应对21世纪管理挑战的关键话题。而答案有时并不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范畴,“健康管理”应时而生。

健康管理是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健康数据的采集、动态对比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评估,根据评估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疾病治疗方案或健康促进方案,并负责指导、跟踪该方案的有效执行,从而实现健康的良性循环。

企业健康管理的宗旨是通过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来系统地对企业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健康管理,从而降低企业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效益。属于人力资源的工作范畴。

知识员工以及管理者,作为自然人的属性在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个人的健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保健的范畴,而是与组织的健康有密切关联,从而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管理话题。管理的终极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被赋予了管理者健康的医疗保健的含义。目前各行各业高度竞争,企业往往都是高负荷运转,在追求“高效低成本”的指导思想下,“一人多岗,一岗多职”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方式。透支明天的工作方式成为普遍现象。中关村人力资源协会在2004年对中关村园区的白领作出的健康水平调查表明,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水平;过度疲劳、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严重困扰知识人才的健康。健康这个基本条件竟然成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最轻易的赌注和最没有成本的代价,其结果损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同时也给企业组织带来生产效率、利润甚至是能否正常运营的问题,可见很多时候个人健康影响并决定着企业组织是否健康。

健康管理进行时

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对于“健康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是体检,是员工福利。其实“健康管理”是一个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内,由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工作强度、工作情境均趋于相近,类似于“过劳死”类的健康问题将不仅仅是某个员工出现的健康问题,而很有可能将引起多个员工集体暴发“健康事故”,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恐慌,直接面临诚信危机,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及忠诚度,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因此,引入企业健康管理势在必行,把企业员工健康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建立管理目标,设定考核机制,与绩效进行挂钩,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物理损伤”,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员工健康管理是个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在推行健康管理时必须有高层的支持并且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以保证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顺畅运行。比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员工健康管理:管理理念的革新、员工健康计划、心理培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等。另外EAP(员工帮助计划)、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建设、健康保险等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健康问题,特设了健康辅导人员为员工提供服务,如百度的首位健康辅导师已经上岗。由第三方EAP(员工帮助计划)机构来担任相关健康管理的工作,既专业又能最大限度地打消员工不必要的顾虑。除了一些跨国企业在华机构之外,不少大型国内企业,如联想,在几年前已经引进了EAP计划。而在发生张东猝死事件的东软集团,也在事后表示将适时引进该计划。“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所以健康管理需要医疗保健、心里咨询、社会保障等系统的多方努力。

健康管理是未来企业的必修课

“健康管理”在2006年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东西,放眼北京各大目之所及的各类广告,能和健康沾上边的都加上管理,称为健康管理,此类以体检中心、大小医院、会员服务类的单位如某某银行会员卡部为代表,能套上健康的一概不错过。自诩为“在健康、医疗事业中不断奔跑的人” 的北海医院营销总监周嫘,不无担忧地说,健康管理机构与体检机构目前鱼龙混杂,健康管理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对一个组织的健康的全面管理,不是打着健康牌的简单服务。健康管理在国内已经初具一个产业雏形,需要健康管理机构有其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首先,健康管理解决的是健康方面的问题,终极目的是通过管理(也就是干预),帮助被管理者实现健康良性循环,得以实现组织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打造和设计出健康管理机构的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在国外,企业健康管理的概念相对成熟,让我们看看Morgan Stanley是怎么做的。首先,Morgan Stanley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保险费用由Morgan Stanley支付,当员工出现疾病问题而就医发生医疗费用时,员工的医疗费用由其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支付;同时,该家医疗保险机构和美国著名的健康管理机构Mayo Clinic签订合作关系(合作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Mayo Clinic为企业员工进行健康跟踪及健康管理服务。

Mayo Clinic为Morgan Stanley员工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由第三方保险机构付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依法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机构为了降低赔付率及赔付风险,请Mayo Clinic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对Morgan Stanley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对健康风险实行控制。

在国外,健康管理是作为健康险公司控制赔付风险、降低赔付率的一种工具,健康管理与保险、医疗形成一个闭环体系,通常是以保险为整个体系的起始端,链接医疗及健康管理,医疗作为健康险机构的服务提供商,而健康管理机构同样为健康险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其主要通过对人群或个人进行健康跟踪及健康风险追踪、分析及评估,进而健康险公司依据这类评估进行产品投入市场前的险种设计及实现销售后的风险控制,从而降低健康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健康管理机构还可根据风险因素提供各类医疗及保健服务,实现健康管理机构本身的盈利。

关于“健康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推进,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机构和专家在进行着相关努力。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副总裁饶征认为,外部的商业环境让以往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这是趋势。员工的身体、心理等健康问题,直接导致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从管理咨询本身就会对企业的这种现象进行相关管理方向的调整,比如,帮助企业设计带薪休假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给予相应的辅导,给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设计。管理咨询不再是单纯对管理流程和专项管理进行管理服务,更多的会考虑人的不稳定因素对各项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以便规避风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任王海燕认为,保险公司在险种供给过程中,起到的是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摊风险的作用。支出最少的经营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健康保险中,参与人不仅包括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还涉及到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行为对改变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或损失幅度影响很大。可见保险公司发展健康保险必须走医保合作之路,共同控制医疗服务中的衍生风险,健康管理理论的应运而生为医保合作提供了理论技术的支持。

北京都市未来研究学院院长汪晓来已经在操作个人健康数据库,并提出了健康与生产力的概念。

另外,第一届“健康管理”大会在北京召开,保险业和医疗的异业整合已经开始。但遗憾的是缺少了管理咨询的参与,健康管理一定是需要跟企业的具体管理相链接的,整合管理咨询、保险、医疗这三个不同产业的资源,搭建一个健康管理提供商与健康管理受益方(企业)共同的利基平台,或许是中国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的不断加快,大型集团化煤矿企业生产对机电设备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到,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对提高煤矿产量,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机电设备的健康水平,降低设备的故障率、非计划停机时间和设备维修费用,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就显得很有必要。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

2.1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概念

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是伴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学科。前期机电设备较少的时期,设备管理主要表现为事后维修和预防性维护等方面,随着设备投资规模和数量的提升,设备管理逐步转变为生产性维护、改良预测维护,交替维护等模式,随着大型传送、液压设备投资规模、数量的增多,设备的型号、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设备间协调和配合也逐渐增多,设备管理对生产的影响、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也显著提升,设备管理逐渐转变为状态维护和预测,设备健康周期监测等形式,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采用设备预测与健康管理的方式对提高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的优势明显。

2.2 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的意义

(1)煤矿机电设备对安全生产影响大。煤矿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而机电设备的安全则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在整个煤矿生产投入中,设备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最大,约一半左右,只有提高机电设备的健康系数,才能有效保证整个煤矿生产安全,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企业总体效益。

(2)从事煤矿机电设备操作和管理的人员多。统计资料显示,约20%的煤矿生产企业员工从事与机电设备相关的工作,因此,设备的管理水平,健康程度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效益直接相关。

(3)煤矿机电设备对企业效益影响巨大。目前的煤矿生产的企业的生产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液压支架、传送带、鼓风机等设备已经直接决定了煤矿产量和安全系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明显,因此,必须保证设备的健康使用,降低设备的维修率,避免停工事件的发生。

2.3 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1)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部分企业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过高,只注重产量和眼前利益,忽视了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造成设备管理长期处于事后维修状态,统计资料显示,由于设备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措施不到造成的设备故障和事故占总事故的40%。设备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留在简单的看层面,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化的设备管理还没有真正全面的应用到设备管理当中。

(2)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大多数煤矿生产企业都成立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工作的重点往往只侧重于利用设备组织生产上,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的职能相对缺失。同时,设备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定期检查、档案管理等制度的保证,设备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的系统性、前置性不够、

(3)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严重不足,人员缺失。煤矿机电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很多煤矿都存在设备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技术管理无法指导生产实践,“以政带技”现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导致大量为受过机电专业培训、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不足的职工参与作业生产。

(4)设备维护和管理的监察力度和深度不够。机电设备安全监察是提高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还为引起足够的重视,煤矿机电设备监察的人员少,随机性大,缺乏全面性和主动性。

3.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从设备的采购、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的整个过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维护制度,针对设备的整个使用周期建立完胜科学的管理体系,对设备运行进行全过程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通过设备档案制度,点检制、巡检制、督查制能方式,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设备管理层级结构,全面提升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2)成立专门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生产的分开设置是设备管理的必然选择。设备的运行生产和设备的停工维护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根据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员配备、体系结构和组织形式,具体负责设备的保养、维护、安全检查、报废认定等工作,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事故率都是很有必要的。

(3)建立设备计划使用制度。机电设备计划使用管理是机电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制定机电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综合平衡工作制度,如机电管理人员值班制、机电工作生产例会、车间班组日作业计划制、采掘运机电区长和维护班组长例会制等。定期组织分析机电设备安全、质量、维修、动态、电力及单位二次分配等方面的情况。机电工作协调平衡还要根据季节侧重点有所变化。

(4)提高机电设备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一直到报废进行全过程的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同时,引入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不同设备不同生命周期的故障点、故障周期进行预判,提高设备前置管理的水平,降低故障发生的成本,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5)加强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设备管理和维护的主体是人,因此,必须提高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成立专门的设备管理、工程督导、安全保障、后勤保障、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等组织,分别承担机电设备的引进更新、安装施工、安全运转、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实行包项、包组、包点工作责任书,充分发挥各个岗位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提高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

(6)建立机电设备监察制度,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实时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要建立设备监察制度,不定期的对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督察,对发现的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煤矿机电安全的实时管理水平。人员管理方面要做到全员投入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管理要努力使每台设备努力处于“零故障”状态;对需要进行维修和更换的设备要提前做好计划;同时要建立起企业资产管理系统、配件供应系统和设备维修系统。

4.结论

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其结果对指导煤矿生产企业提高机电设备健康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旭昀.机电控制系统管理及工程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2]李平,陈健永.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的问题探析[J].煤矿开采,2006(4).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情绪;情绪管理

前言

据郭晋林等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未来就业、学业及毕业后方向等方面,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7.1%、30.3%和20.7%;学习状态中对所学课程没兴趣、学习效率低所占比例分别为31.1%、25.3%,77.9%的人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灵和谐的成年人。情绪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未来教育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将是教会学生如何支配以及管理情绪和理智、情绪和知识,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一、 情绪管理的内涵

(一) 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会产生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情绪是日常屡见不鲜并亲身体验着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又使人不可避免地遭受苦恼和折磨。

(二) 情绪的特征

情绪包括内在体验、外显表现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1)情绪是独特的主观体验。(2)情绪具有特殊的外显表现,最常见的情绪外显表现就是表情,即面部表情,虽然每个人都会产生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的表现即面部表情却是不同的。(3)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之上。

二、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心灵的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情绪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外在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杜绝不良事故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能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添新的力量,使之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而消极的情绪活动,则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三) 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情绪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现代教育管理全新理念之一的“和谐管理”,形成管理中各事物间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突出情绪的健康表达,在管理中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

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让学生全面地审视、客观评价自己,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 建设健康温馨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情绪氛围

社会心理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情绪。因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班风、舍风,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下,在潜移默化汇总形成健康情绪。

(三) 通过多元体情绪干预,提高健康情绪水平

学校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多元体参与的团体对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提高大学生健康情绪水平。班主任、辅导员与同学们接触频繁,对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情绪上的困扰。心理委员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动态。心理咨询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以上多元体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情绪的干预,能够提高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

结语

总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供选修课程和讲座等专业学习平台,借助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以及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情绪管理理论和干预教育,形成一个多元体参与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常态机制。在学校德育空白的地方,父母积极营造和谐温习的家庭环境,并给予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积极引导和精神激励。作为情绪管理主体的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情绪认知能力、合理化表达以及合理化宣泄等情绪调节有效途径的学习,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海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9-70页.

[2] 徐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3).

篇11

关键词:城市照明;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照明包含城市照明设计、城市照明施工和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无论哪一部分,都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照明工程。本文着重讲述城市照明的规划设计和后期管理。城市照明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很重要。城市建设管理涉及到城市照明后期的各项管理。以下分别进行论述。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

城市照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整治、地理和人文景观,表现了这个城市的自然风貌和建筑格局。同时还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特色、风格和品味。所以从城市照明的规划上就要做好总体构思。城市照明要依据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原则,总体安排部署好整体的表现形式和建设步骤,促进城市照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2.1 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

城市照明包含了功能性照明和景观性照明两种。主要包括居民住宅、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物、广告牌、桥梁、公共绿地等场所。城市照明管理涉及到城市照明的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地域、科学、文化、经济等领域,也涉及到建筑学、计算机、光学、电学、美学等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也包含了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上去管理城市照明,以政府的指导为前提。狭义概念是指在日常管理方面加强检查、监督、协调和管理。无论哪种管理,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照明质量。在城市照明的规划和管理方面,我们都必须重视节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照明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城市照明管理的意义

城市照明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节能环保的基本国策。它不仅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效益,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建筑风格。它在人民生活、交通安全、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城市照明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风貌,而且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照明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健康发展。

2.2.1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要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绿色照明工程”列为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用量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节约。我国的电力资源也相对贫乏,所以加强绿色照明工程,对实现节能和环保,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照明是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和主管部分加强对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城市照明的管理。提高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的水平。

2.2.2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照明的质量和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已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美化城市夜间环境,还能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2.2.3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可以带动城市的商业、广告、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血液。城市照明工程的节能规划、设计施工,不仅能繁荣城市经济,也能促进投资和经商,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

三、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在城市照明建设中,我们也要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城市照明中央监控系统的建设。现代的城市照明设施数量广泛,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大,所以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管理技术,多运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加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2 搭建服务平台,重视城市照明服务工作

城市照明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城市照明管理中,要加强服务热线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及时处理和反馈群众的建议。建立健全信息传输机制,规范服务流程,加强责任追究,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让群众满意。

3.3 加快城市照明的节能建设

在城市照明的规划中,注重城市照明的节能和环保,推广节能技术。在城市照明的建设中,多选择高效节能产品和绿色能源产品。在城市照明的后期管理中,加强集中监控,合理安排照明开关时间,合理的分时控制,加强对陈旧照明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努力降低电耗。加大对节能照明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

3.4 建立健全城市照明法律法规

在城市照明管理中,要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依法打击偷电行为和破坏公共照明设施的行为,对于违章的行为和个人要加强处罚措施。只有依法管理,才能保障好城市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3.5 加强城市照明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照明的后期管理也非常重要。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也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城市照明倡导绿色照明,要求以人为本,在管理中,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环保的宣传,增强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自觉的付诸行动。比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减少不必要的耗能,在家里多安装节能产品,遇到恶意破坏城市照明设施的行为及时举报等,增强城市主人翁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照明建设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城市照明规划和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还能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再加上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

[1]王兆明. 城市照明事业管理的思考[D].山东大学,2008.

[2]杨春宇,陈仲林. 中国城市照明建设研究[J]. 灯与照明,2004,03:2-7.

[3]詹庆旋. 我国城市照明现状与展望[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06:56-57.

篇12

该概念最初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关于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在1950年,亚洲日本就出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与理论。精细化管理按照常规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采用系统、深入的管理与经营理念,上述思维理念与模式也就是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断科学化、标准化,同时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换言之在最小资源成本的前提下,不断降低企业目标的成本费用。现阶段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当前非常先进与成功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财务职能的转变

即财务职能由记账算账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财务工作由先前的全部事后管理型转变为事件全过程、全方位、全频率的事前、事中控制及少量的事后总结型;财务管理工作从高层管理型转变为全体员工参与型。通过“三个转变”,可以提高广大员工的生产、管理、节约积极性,从先前的被动管理到现在的主动管理,并且可以增加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比重,同时,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的转变,可以真正对风险进行预测,并认真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从而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企业效益。

(二)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通过分析、细化及整合财务管理内容,对不断深化企业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大财务”战略即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针,是指通过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制定出以“计划-分析-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为准则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流程,真正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并且将企业中的各部门紧密团结、同心协力为企业创效益,提高员工整体凝聚力。

(三)以增加企业效益为目标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于企业效益上,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横纵范围,深刻挖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价值,并且追求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带来的高附加值,着重树立“大财务”观念,将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细节,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三、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推行精细量化预算管理理念,实时建立大预算管理平台

财务精细化管理,应将预算的精细化作为首位。针对预算设置编制、考核、控制、评价以及审计监督等岗位,并对企业中涉及的各类业务的预算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设置专岗专员,指导各项目预算的编制,细化项目预算指标,将各项目细化后的预算汇总得出具体的预算指标,并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审核后进行逐级下达。各单位根据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进行逐级分散下达,通过公司、部门、下属单位、科室、最终落实到个人这样一个层级过程,形成全公司专人专岗、专项专责的指标落实模式。从而保证单列指标的相关工作到位。在考核和控制环节中,建立了相应的监察和考核机制,从基本支出的细化和项目编制、以及编制过程中本级财务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均配有科学的标准以及公司以往月度计划作为依据,以此为依据制定各下属部门的耗费标准,在耗费标准内限额控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行动态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预算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时优化调整。

(二)加强目标作业成本管理,落实精细化成本费用管理

通过加强目标作业成本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注重“标杆的力量”。加强财务职能管理部门与作业部门的沟通,深入了解作业流程,充分调研市场,确立作业部门内部作业的耗费标杆,并据此重视产品研发与设计,改善作业流程达到目标成本。同时,在核算成本费用过程中,以最小颗粒作为核算单元,将成本落实到部门、科室、个人,强化成本责任意识。对于公共消耗的、需要分摊的成本费用,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收益单元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在运用精细化财务管理,但是其管理成效并不是特别显著。尚未建立健全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是精细化财务管理成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应的成本费用精细化核算管理制度、细化预算考核指标制度、细化预算编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搭建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平台,从制度上和流程上保障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施,落实成本责任制,辅以预算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做好精细化管理。健全的制度体系有助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流程化的管理,有助于企业各个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促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现。由此观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搭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必要条件。

(四)健全企业的内控体系,保证及时管控风险

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内部保证,是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企业内部情况为始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并借助内部评价、内部审计加大对企业管理的监管、督促,从企业内部的视角去有效地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运用财务专业知识去指导业务,加大财务对业务支撑力度,保证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落实在业务的各个方面。提高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主要措施如下:严格准入条件,在企业招聘选拔和任用财务人员时,除了要求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德也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强化内外部培训。创造财务人员内部培训机会,拓宽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普及前端业务知识,使其能更好的运用财务知识,去指导业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当然也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传帮带,让有经验的资深财务人员,对新入的财务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在更短时间内能胜任财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外部培训,更新现有财务管理知识,与时俱进,学习科学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从而提升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篇13

从狭义层面理解,“运作”与“管理”其实涵盖了品牌经营的两个方面,体现了品牌化的过程。“运作”是创建和彰显品牌外在属性的过程,是品牌的外显化;而“管理”则体现了品牌的内在修为,是品牌的内在沉淀和维护的过程;运作更趋于战术层面,而管理则趋于战略层面。品牌的经营也正是体现了这内与外的整合与互动过程。正是在这一商业整合与互动的过程中,品牌成为为产品、消费者和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商业行为,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

品牌的形成及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理环境,一定的文化,一定的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演变的。这种演变注定了品牌的综合属性是多维的、动态的。贯彻“不变与变”的精神正是这种动态性的最好体现。

那么,在品牌的管理与运营过程中,“不变与变”的精神是怎样体现的呢?先来说说“不变”。品牌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成为区隔消费群体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由于品牌自身的独特属性和消费者对自我的追求而决定的。品牌的这种独特属性有二:品牌的核心识别(价值)和品牌个性。这种独特的属性是品牌的灵魂,是贯彻品牌管理与运营的主线,它反映了品牌追求的价值,企业经营的理念。在一定的历史层面上,品牌的运营与管理唯有紧紧地把握这条主线,才能让品牌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充满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联想与忠诚。让我们来认真审视以下这些品牌:“奔驰”品牌寓示的“安全、成功和富有”的意义;“宝马”品牌所追求的“自信,、乐趣和杰出表现”;“万宝路”品牌对“自由,奔放和冒险”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追求;“ESPRIT”对“健康,自信和责任感”的独特个性的演绎;“LACOSTE”的“尊贵与时尚”;“西门子”品牌崇尚的“严肃、信赖、耐用”的核心意义;“可口可乐”对“活力与激情”的追求;“麦当劳”的“快捷、方便和大众化”等等,这些无不昭示,正是这些品牌所坚持的品牌特质、品牌的核心识别、品牌的独特个性,才得以使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越发历久弥坚;正是这些品牌的核心识别,才使得品牌相对于消费者的独特利益成为可能;正是这些品牌的核心识别,才使得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恒定而久远。在品牌的运营与管理中,贯彻核心识别“不变”的意义主要在于,它为品牌的定位限度、传达方式乃至品牌的持久性及长久目标提供了一个战略框架,使得品牌不会因过度延伸,短期利益驱使等而迷失方向。

品牌的运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品牌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等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品牌的运营管理在“不变”的同时,体现各种手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变”。品牌的这种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品牌的产品策略会变。品牌的意义缘于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是消费者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种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时代的特征,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等都会给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打上差异的烙印。这些也就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定位概念及产品构成有可能呈现多元化。“可口可乐”针对不同地域市场的配方调整,“肯德基”部分中式化的产品策略,“麦当劳”产品的推陈出新,各外来服装品牌产品迎合消费者身材、喜好的本地化,“摩托罗拉”产品定位概念的演变……这些无不印证,品牌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形象及产品概念,不断给产品注入时尚化、个性化的元素,提升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品牌的传播概念会变。品牌须随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定位概念调整其传播概念,挖掘创意原点。这些传播概念有可能是功能性的,有可能是象征性的,有可能是情感性的,也有可能是它们的组合。品牌的传播概念须根据品牌的状态、成长阶段及传播的目的进行有机选择。

篇1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2-01

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是现代医学观的体现,实践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组织、计划、控制等活动的功能,把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效率,产生最大效益,达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定义: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的科学管理。从管理的职能作用方面包括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

1.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有助于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助于其管理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管理者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属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实践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广泛性。社区卫生管理必须依据组织进行分工合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最大特点体现的另一个层面是是团队精神。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

1.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

(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定义: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任务,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目标,按照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一定的责任、权利及其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系统集合。是一个开发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和综合系统。

(2)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组织必须具有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满足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3)职能组织: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2社区卫生服务与区域卫生规划管理

2.1区域卫生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卫生资源配置,解决医疗保健服务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社会化、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与布局的关键环节。

2.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是城市卫生改革的方向,也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举措。区域卫生规划将极大地推进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下,调整医院功能,满足人群卫生需求,以优质服务保证其持续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

2.3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全科医学是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疗将全科/家庭医学理论运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全科医疗的最显著的特点具有对病人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照顾;对病人早发现并处理疾病;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在社区对病人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协助利用社区外的其它资源。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社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基地,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其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任务。

3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对策

3.1确立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满意模式:强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主观看法、消费者是否会再购买服务,是否与服务人员合作,是否会向他人介绍服务,都是由消费者的主观评估确定的。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由下列因素决定:可靠、敏感、能力、礼貌、方便、沟通、安全、移情、有形证据。在购买服务前,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往的经验、其他消费者的口头宣传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对服务质量形成预期想法。在接受服务后,对各种服务措施产生某种感觉。将预期的质量与实际比较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看法。

3.2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卫生服务的需求评价的概念:是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各方面进行考察,发现问题,通过实施卫生干预措施,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的过程。卫生服务需求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制定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依据;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发现社区存在哪些问题;社区内居民有什么需要和需求;在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哪些是需要优先解决的;为将要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提供资料;为社区内开展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动员和争取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等。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在这个政策框架下,绩效管理才能起到作用。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是两个紧密关联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消费者是否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应该以医学专家的判断为准。需求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工作周期,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周而复始的工作。

3.3进行有效社区卫生的人力结构配置:在一定职位上,选拔相应人员,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社区卫生人力能力的多层次性。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级排列是交叉、互动的。卫生系统的人力的岗位结构,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卫生人员职责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否合理配置卫生人力的重要指标。依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设置岗位并明确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人员配置,以实现卫生服务目标。将岗位分成低水平操作岗位和高水平操作岗位,使岗位与用人、岗位与任务高度关联,更节省人力资本。

3.4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而情报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实效性,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高层进行当前决策和行动方式起到参考和支持的作用的,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能力,才可以强化管理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清.卫生改革形势下的社区卫生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