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理念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理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音乐教学理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音乐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课堂;音乐;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77-02

《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古希腊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知道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此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读完这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音乐教学中,虽没有这样的愚蠢“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每个音乐教师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的预设,可结果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体验,而且不失精彩、富有创造力;有的却不尽如人意,其关键是没有寻找到学生们最关注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课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穷生命力。因此,教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形成课前预设、课上生成的课堂。课堂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态,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精心调整,它能使普通的课堂教学收到最好的教学效益。预设与生成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两个方面,是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音乐教学的计划性,是音乐教师将音乐作品按照相应的程序规范地教授给学生;生成则具有动态性,是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超越教材之外的灵活讲解,学生有超越音乐作品之外的收获。初中音乐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应该使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体验、参与、讨论并创造音乐,这既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多角度地聆听、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又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时编织学生音乐想象的翅膀,适时导向生成,从而使学生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和创造音乐,只有真正促进诸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科综合性”等理念的真正实现,音乐课才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1.“生成”的精彩离不开“预设”的精心。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若想“生成”得精彩,就需要精心地“预设”。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课堂丰富多彩,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能是封闭的、单维的、静态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面式教学设计。这样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例如在讲授《鼓浪屿之波》一课之前,笔者做了如下的精心的预设。教师假设港澳台的旅程,以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带进宝岛台湾,通过短片使学生领略台湾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引出学习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学习乐谱、歌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演唱,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可能的回答会有:比较抒情、带着期盼和依恋的思乡情感、充满了激昂和渴望、有一丝忧伤和向往等。教师总结: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大陆组、台湾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两组同学自由交流,最后合唱《鼓浪屿之波》,感受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声。只有课前精心做出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展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可见,教师要对可能的“生成”做出精心地预设,从而使“预设”和“生成”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才能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2.在精心的“预设”中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预设。因为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因此这种预设要设计得有弹性、有留白,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给生成留足空间。对积极的、上进的发展予以鼓励,但应对消极的、落后的发展予以引导,使其返回到预设的情景中来。例如在欣赏钢琴曲《鳟鱼钢琴五重奏》时,首先让学生聆听演奏,然后直接介绍这是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舒巴尔特这首诗《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教师提问:歌曲中表现的是怎样的一条鳟鱼?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后,完整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并请同学们注意聆听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在问题确定后,以音色进行分组:第一小组代表钢琴,第二小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学生从5个变奏的乐段中挑选乐段听,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听到你们组代表的乐器出现,就举手表示,看谁的耳朵最灵敏。这样的民主激发了学生欣赏、学习的欲望,改变了教师指定或强迫欣赏曲目的被动性和逆反性,让目标在随机中渐渐生成。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教师的预设是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者与特定情境的融合交互,引发内心的感知冲突,自主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新的活动目标。实践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当未预设情况发生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预设”,帮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特别要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自由而负责任地、健康愉悦地、智慧而有创意地活动,为“生成”腾出空间。例如,在欣赏合唱曲《凤阳花鼓》教学中,一位同学突然在课堂上摇起了拨浪鼓,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是强制批评还是因势利导?欣赏结束之后,笔者充分利用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进行扶植、栽培,开展拨浪鼓大讨论。让学们说拨浪鼓,敲拨浪鼓,把《凤阳花鼓》的歌词改编为拨浪鼓,唱拨浪鼓,通过学生说――敲――编创――唱拨浪鼓,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既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又全面地了解了拨浪鼓的知识,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效率和逻辑,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质量和过程。“预设”是教师思考活动的过程,“生成”是学生思考活动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教师需要掌控的问题。为此,教师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存在于课堂内外,共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要充分地、精心地预设,在课上要灵活地、机动地引导,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新资源,把握动态生成的新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迸发火花,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才能使音乐课堂彰显出动态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宋晨.预设与生成――应然与实然状态下的真正统一[J].现代教育科学,2012,(1):8-9.

[3]彭剑飞,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篇2

在音乐教学授课的时候,往往忽视了音乐课程本身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需求。以传统教学方式讲授音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把课程教育当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导致了音乐内在和本质审美价值的丧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以目前的教育方式来看,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十分被动。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把备课内容全都展现在课堂上,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目标中,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内容中呈现专业化倾向,以单线条的模式设计到音乐课程中,学生接触的只是知识点,而不是完整的音乐。

二、对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认识

音乐教学模式就是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程进行优化的教学结构。音乐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脱离传统教学思想,敢于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单一陈旧的教学思路展现给学生,不仅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差异,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元智能教学的引入,让音乐教学变得更有意义。由于每个人的智能不同,然而潜在的、隐形的智能状态有待于教师的开发与挖掘。在音乐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借鉴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跟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让音乐教学不再单一、陈旧,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热情。多元智能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倡导自主、自由综合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友好关系。

三、适当地选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在原有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现在的教学内容,教师以教材为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学生不能够完全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外界因素进行辅助。利用多元智能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记住音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创造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创建多元智能教学的教学环境

所谓多元智能教学,就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世界。虽然有些智能是先天遗传的,但是后天的培养与开发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后天的学习环境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都影响着智力潜能的开发。因此,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多元智能教学中接触更多的音乐主题,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对乐器以及电脑里存放的音乐资料很感兴趣。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可以让教室里有音乐图书角,在这里摆放一些音乐书籍以及音乐课学习的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多元智能教学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1.教学特点的展现以及教学视野的拓展

通过多元智能教学,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让学生充满对音乐教学的热情,提高音乐的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学的特点推翻了传统教学理念,凸显出教学特征,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美好。音乐是渗透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的一种文化,初中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是对学生欣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篇3

其实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那就是中国民族音乐这块高质量的营养土壤。初中音乐的教学应该扎根在民族音乐中,不应该“崇洋”,认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不应该有我们国家没有声乐理论的错误思想。其实我们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系统和完善的声乐艺术理论。《韩非子》中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在《史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科学和系统的声乐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各地的地方戏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尤其是集大成的京剧,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人类虽然皮肤颜色不同,但是身体结构是一样的,不论中外,音乐的理念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取法中外,融会贯通。西方的声乐理论一直有其独到之处,与我们的理论或异曲同工,或互为补充,因此我们可以“洋为中用”形成更为适合我们自己的声乐理论。比如西方中的美声唱法浑厚宽广,与我们北方民族唱法中的豪放、热烈有异曲同工之妙。草原民族的很多唱法其实用西方美声男高音表现,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方面,很多的音乐工作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在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只想说一下我的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论如何的借鉴和学习,都不要忘记我们自己,要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保持和弘扬起来,而不要被其同化。

接下来我要沿着上面的思路,谈一谈我对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些思考,谈一谈在新形势下音乐课教学应以怎样的视角切入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

其实,探索或者创新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因此,我也是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主要思路是想让音乐课堂变成一个多元的、有深入价值的课堂。我采取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音乐是一种带有通感性质的艺术,尤其与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欣赏一曲音乐时,人们往往会随着曲调的变化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画面,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描述在听音乐时脑中浮现的画面,并进行交流,以达到共同赏析音乐的目的。往往每个人浮现的画面不同,因此,就可以讨论为什么自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是根据什么而想象出来的,通过每个人不同的解析,就能对一首曲子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欣赏腾格尔的《蒙古人》时,虽然这首歌曲调简单,描述的内容也很简单,但是有的人想到的是草原的辽阔画面,有的人想到的蒙古包的美丽,有的人想到的是骑马驰骋的画面,究其原因,其实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二、通过图画教音乐

通过形象而生动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共鸣,这种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在上课前就准备好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在听课时观看;二是在学完或者欣赏完一首曲子后,让学生动手画出对音乐的理解。图画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色彩绚丽,也可以只是简笔画。但不论什么样的图画,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描绘,将心中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让他们知道艺术是相通的,美是相通的,音乐的学习是快乐的、美好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通过表演教音乐

其实初中生表现欲望极强,喜欢表演也会表演,当他们学到熟悉的音乐时,我都会鼓励他们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甚至让他们推荐代表到讲台上做演出,他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有时候我会将音乐排练成音乐剧,选择学生进行表演。有时候我也会要求他们自己选择要学习的音乐,并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身体语言或者舞台剧的形式表演给其他学生看。这种形式不但能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音乐,记住音乐,最关键的是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新形势下音乐教学的好方式。

四、通过改编教音乐

现在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就在想音乐课上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通过实践发现,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他们实际的经验和经历积累,选择适合他们的创新途径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音乐课上我采用了改编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根据能力的不同,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改编,能力差的就改编歌词,能力稍好的就进行节奏旋律的改编,或者进行词曲的再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日趋高涨,音乐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音乐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05-01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和教学模式等一些问题,这使得音乐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过:“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要想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将音乐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有所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能喜欢上音乐,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从而学好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种音乐活动,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音乐教师在教授一首歌曲的时候,可以以丰富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不再是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学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

新课程新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最终达到学会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一种教育思想。初中音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音乐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音乐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指出:“初中音乐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搬到音乐课堂上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体验民俗风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以外的音乐资源巧妙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可以学习到课堂外的音乐知识,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丰富音乐方面的知识。 初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将音乐与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美术等学科巧妙地联系起来。例如,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在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播放音乐相配合的图片,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拓展了音乐的外延,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有效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指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习惯,也给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和形象等特点,能够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把听与看密切地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五、结语

新课程理念让音乐教学充满新意, 无论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也给我们广大初中音乐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适当地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初中音乐教学,从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邸鹤.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J].科技信息 ,2012

年17期.

[2] 任立霞.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1

年第5期.

[3] 张春苗.新课标理念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4] 黄素英.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初探[J].音乐大观,2012年

03期.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艺术;新课程

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音乐教学也是弘扬传统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课程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艺术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自主、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主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并通过实践活动得以生成。例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可以设计如下流程:①让学生聆听乐曲中的两个音乐主题,思考乐曲刻画了两个怎样的犹太人(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对乐曲进行分析与探究);②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的后半部分思考:当两个犹太人相遇时,出现了怎样的情景?鼓励学生用哑剧的形式表现两个犹太人的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在流程①的教学中,可以先不给出犹太人的画面,只让学生聆听音乐,根据各音乐要素判断犹太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聆听音乐之后,有的认为两个犹太人分别是老人与小孩;有的认为是男人和女人;还有的认为是胖子与瘦子等。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理解。在流程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哑剧表演的方式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胜过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通过有效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教育的巨大力量,因为情感是世界上最能触动人灵魂深处的一种感受,利用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打动人、教育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的最大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为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有心理学家指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赏析《鳟鱼钢琴五重奏》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引入一个“钓鱼”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作者看着小鱼从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荡到落入渔夫的圈套,最终悲惨地告别了清澈的小河。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悲悯小鱼悲惨的命运,从而仔细聆听乐曲内容,并深刻体会作者在乐曲中注入的情感。欣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表情符号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将自己的内在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三、提供表现自我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的魅力也是通过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展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歌曲演唱不仅仅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教学环节,独唱可以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又能体现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歌唱的技巧。其次,乐器演奏也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乐器演奏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强化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另外,熟练地运用乐器演奏乐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创新能力。

四、坚持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教师和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坚持鼓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进步和努力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特别是在学生失落的时候,教师的一句鼓励和安慰会使学生重新燃起奋斗的决心。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比如:“你唱得真棒!”“我为你的表现感到骄傲!”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进取和奋斗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完善音乐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音乐,认识音乐,享受音乐,洞察深层意境,感悟音乐内涵,揭示音乐旋律的真谛,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04.

[2]郑良喜.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音乐天地,2006(7).

[3]徐华良.关于音乐教学艺术的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