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法律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虽然同学们还未成年,但是万一不小心触犯了法律,还是会受到『少年事件处理法的惩罚。因此,为了防范於未然,同学们一定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误触法律,遗憾终生。
窃盗罪
所谓窃盗罪,就是指『偷东西。在没经过主人的同意下,随便取走他人的财物,包括钱和物品。
恐吓取财罪
就是用不当的手法,包括:恐吓、威胁、暴力等,向别的同学借钱不还或强索金钱。
强盗罪
是拿著武器,如:刀械、棒棍或其他具有危险性的东西,威胁同学,使他不敢反抗,然后强行夺取身上的财物。
伤害罪
因为打架造成别人身体上、健康上的伤害,依据受伤程度可细分为:『普通伤害罪、『重伤罪、『普通伤害罪之加重结果犯。
施打、吸用麻醉药品
所谓的『麻醉药品就是指『,因为错误的使用麻醉药品,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除了在医院由医生合法使用外,私下吸用麻醉药品都是违法的行为。
另外,虽然本身没有吸毒,但若有贩卖麻醉药品,也是犯法的行为。
赌博罪
同学们在学校玩耍时,不论是用金钱或是物品当筹码,都不可以玩赌博性的玩具或游戏。除了不可以从事赌博性的行为外,也不可以提供别人从事赌博的工具或环境,否则就算你没有玩,你还是犯了法。
关键词:课改;法律教育;教育品质;实效性
新一轮的课改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明确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作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所谓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才能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并且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课堂又是教学的主阵地,这方面,就需要发挥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实际,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千方百计地努力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联系生活实际、先学后教、演讲、讨论、分组合作分析法律案例上着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法律有原动力。我是这样对学生教育的:就业与创业是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都会涉及的问题。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涉及自己劳动权益的法律问题;选择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也要依法进行各种经营活动。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和掌握与劳动和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再如,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名人隐私权问题等,还可以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新交规知识竞赛。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既规范我们的行为,又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生活中不能没有法律。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和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的人,其人生经历结局是大不相同的。
义乌小商品经济发达,来义乌打工就业的外来民工很多,都面临大量的法律问题,如合同的签署、保险、工资的支付、子女的就学等等。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出现了一些纠纷,损害了民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和谐。而班上的学生家长,既有办厂做生意的,也有父母都是外来民工的。这几年来,由于享受义乌取消借读费的阳光政策,七八年级外来人口就学的占了三分之一强。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向学生宣讲学法懂法守法是多么重要,懂法才能依法维权。这样的教学,学生学法的兴趣比较浓厚,比单纯说教和照本宣科有说服力得多。学生开小差现象就少了,提高教学实效性就有了基础。
二、先学后教
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布置适当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自主学习内容。如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案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教学“刑法”前,我拟订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刑法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刑法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刑法知识,竞相在课堂上展示,包括醉驾入刑、醉驾入刑前后醉驾人数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把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范围,激发了他们寻求法律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法治意识真正内化为行动。
三、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演讲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有刻骨铭心的印象,记忆尤为深刻。通过让学生演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演讲,学生就要对演讲的这块知识花时间去钻研去思考,对有关法律知识、概念、条文去理解记忆,不懂的问老师。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激发了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教师光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因而演讲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法律教育品质有很好的帮助。课本中有大量的演讲素材,如法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谈公平,谈正义,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像这一类知识,其实都可以通过演讲或辩论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九年级宪法知识一课,课本中采用湖南罗彩霞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例。如果采用演讲形式,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宪法维护我们的受教育权和姓名权。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就业招聘时的沟通、工作岗位的创意表达、与上级的交流、对下级工作的布置、一个活动的组织和说明,都需要有良好的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时代的演讲训练,会让学生学会立题、阐述、总结,对他们以后顺利地实现就业,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上上手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演讲能力,应该成为学生必备的素质。
四、组织讨论
结合身边发生的案例,运用教材知识,组织学生讨论。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现实当中,教师或父母擅自翻阅学生、子女的日记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在学习隐私权一课时,可以对“教师、父母、领导私拆学生、子女、下属信件是否违法”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隐私权意识,提高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明确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增强了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再如,对“隐私是否就是丑事”的辨析。我结合人们常说的“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光明磊落毫无城府”,引发学生思想的矛盾冲突,点出讨论问题的由来,再让学生对“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发表见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隐私的含义和意义、隐私和丑事的区别、保护隐私的目的、维护尊严不做坏事。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讨论既可以是小组形式,也可以全班进行,还可以同桌之间,全在于老师的把握。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会发生思想的碰撞。这是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提高法律素养的不错选择。
五、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合作探究,还有一个明显好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少走弯路。学生合作学习是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讨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还应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图片案例、法治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有新意的观点,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八年级下册课本中,对小明污蔑大江考试作弊一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感知材料,阅读活动背景,明确活动意图,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大江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小明的话出于什么目的?事情的结果对小明有什么危害?大江被诬蔑会有何感受?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他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件事?这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导向性,都围绕主题展开,一步步深入,第二问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讨论教材给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既违背道德,又违反纪律,明确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培养爱法情感,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上述法律课的教学方法具有内在的联系,如能综合运用,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法律课的教学课改实践中,还应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如创设情境、模拟表演、辩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而目的只有一个,即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广大同学不仅学好法律课,而且能够加强法律意识,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广大还在求学阶段的中学生是我国构建法社会的后备军,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健全与否一方面对中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中学是否具备健全的法律意识将在未来影响着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
为什么一部分中学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教师们应该怎样培养出执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中学生可以怎样获得健全的法律意识?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法治;青少年;法律意识
一、由一起欠下巨额赌债三名中学生故意杀人案件引发的思考
2003年9月24日上午,贺兰县新平村附近的一个排水沟里发现了一具男尸,贺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很快确认这具尸体系该县9月20日失踪的某企业职工马某,用了14个小时将涉嫌及此案的中学生铁某、方某和杨某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铁、方、杨3人均为贺兰县某中学高中学生。3人于今年6月至8月份,多次到马某家“诈金花”赌博,马某以记账形式给3人“放板”,致使3人共欠其赌债13.2万元,其中杨某一人就欠赌债11万元。因为3人都是中学生,没有能力偿还巨额赌债,他们便开始躲避马某。据铁某说,马某让熟人给他们捎话或打电话,催他们尽快还钱。今年秋季开学后,马某在校门口堵过他们两三次,威胁如果不还钱,就将他们赌博欠债的事告诉家长或学校。于是3人便密谋杀掉马某,以彻底抹去赌债。
9月15日,铁某让方某在市场上购买了一把斧头,自己又准备了一把军刺。9月19日晚,铁、方二人上完晚自习课后,将马某骗至一僻静处,将其杀害,并将尸体抛掷3公里外的新平村附近的一排水沟。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1]
虽然本案已事隔多年但本案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却令人深思。本案中的青少年们由于不懂法,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导致发生这起血案的主要原因。想想如果本案中的青少年们稍稍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他们就能明白赌债是属于非法所得不受法律的保护,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司法程序的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必付出血的代价。
实际上,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提到的这则案例,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2]的特征。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3]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4]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是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二、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5]造成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部分中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他们认为法律是司法执法人员以及律师维权的武器,与自己无关。许多中学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被社会青年敲诈、殴打,他们本应理直气壮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伸张正义,可是,他们都不懂得法律知识,或忍气吞声,或采取极端措施报复,有时糊里糊涂走上犯罪道路。某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到一成;认为遇到不法伤害、被敲诈几块钱是小事不必计较的近一半。这不能不给我们深刻警示。[6]
实际上,法律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把法律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权利与义务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最基本的两件事情就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某个人去商店买件日用品,他(她)必须要付钱。用钱买东西就是中很简单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合同行为。很多人对合同的理解局限于书面合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法律行为被忽视了。由于部分中学生忽视了法律的学习使得他们认为法律很神秘,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以至于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人甚至是“以暴制暴”,以身试法,造成了很多让人悔恨的悲剧。要是这些违反犯罪的青少年能懂得法律,知道怎样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很多悲剧将会得到避免。
此外,当今部分中学生对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认识较为肤浅,他(她)们对法律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港剧中英美法系制度的律师的法庭辩论。社会主义法系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法律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许多中学生主要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法律,他(她)们遇到一些法律基础理论通常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加上港剧中对律师法庭辩论的生动刻画,使得许多中学的法律意识今停留于港剧中律师们的法庭辩论阶段这就阻塞了中学生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知。
部分中学生在思想上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造成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有,第一:在应试教育仍呈如火如荼之势的今天,德育本身就受到极大冷落,作为德育一部分的法制教育更是接近忽略不计。虽然初中阶段开设了法律常识课,可中考应试内容中比例很小,高中又不再开设,高考时只有文科考生才少许涉及一些法律方面的内容,很明显,中学生法制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7]第二:虽然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初二就已经开设了“法律常识”课,法律常识课的首要功能是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然而部分中学的许多老师却简单地将法律常识课与其它“文化”课划等号,教学中讲授灌输、强记硬背,在最后的考试中用一个分数来界定学生的好差。没有教会学生在理解必要法律常识的基础上,用法律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学会用法律去分析身边的事。因为部分教师自己在思想上对法律常识课的教学产生误解,造成许多学生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意识,导致许多中学生面对侵害的时候并不懂得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第三:部分学校缺乏开展法治教育的组织和人力保障。法治教育没能做到常抓不懈,没能根据法治教育的需要,配有兼职或专职的“法治辅导员”。对中学生进行新法规的教育,进行义务法制宣传的力度还不够,造成了部分中学生体现不到法律的威慑、引导教育等作用。
三、培养中学生健全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发养成,高度的法律意识内容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8]结合中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之一是重视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虽然已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家长的管教和言行对他们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由于他们从小生活在家庭、养育在家庭,与家庭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而且还在于他们仍处于未成年、未完全自立阶段,生活仍依赖于家庭,学习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必然有着浓厚的家庭烙印。通常情况下,中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由家长管,家长算得上是子女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思想作用、法制观念以及监护力度、管教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有时甚至能够决定子女的前途命运。因此,法制教育也应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的言传身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可以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这方面,目前大部分家长是能够注意做好的,但许多家庭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有的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等等。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由家长、学生、学校几方面共同努力搞好配合。目前一些地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1)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教研活动;(2)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互相通报和交流学生表现及教育情况;(3)开展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活动,相互检点日常行为;(4)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特别帮教活动。[9](5)希望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们观看《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栏目在观看这些节目过程中家长应向青少年们讲解社会的稳定需要正义,法律是捍卫社会正义的重要武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如能很好开展起来,对增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是能起到积极作用。
增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之二是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力争上好法律常识课,努力提升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资历很深的思想品德老师讲授的财产属于谁这节法律常识课。这位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问同学们说:“你们认为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同学们显然对这么个提问很感兴趣于是便有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法律对一部分中学生而言是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知识,然而这位老师的导入提问使得同学们摒除对法律的畏难情绪,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上课过程中这位老师举出许多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她通过展示“某位农民伯伯拥有的一辆拖拉机”这段视频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所有权的四项内容:“占有、使用、受益、分配”。课后有许多同学围住这位老师问问题,从这么个热烈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法律是非常的感兴趣,这位老师和颜悦色地为同学们解答疑问,由于法律常识具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要帮助同学们解答疑问以消除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畏难情绪。有位女同学问了这么个让人感到很可喜的问题: “如果有位好朋友送我一件礼物,后来这位好朋友又想把礼物要回去,我该怎么办呢?”一个初二年的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思考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赠与行为是很难能可贵的。由这则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能否以饱满的热情讲授法律知识,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前文提到初中思想品德有部分内容已经涉及到法律常识,这些法律常识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喜闻乐见的,教师要上好法律常识课。就必须自己懂得法律,由于法律本身的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广泛阅读法律书籍。要阅读的法律书籍有法条与司法案例。弄懂法条为的是能准确地为学生们讲解司法案例,通过司法案例的讲解能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助于学生澄清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另外,通过讲解司法案例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要是思想品德老师都讲授好法律常识课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学生获得健全的法律意识。
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之三是在各个学科教学当中教师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思想与法律知识。法治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法律常识课,还要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形成教育网络。法治教育不单单是法律教师的职责,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不忘法制教育。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加入对水土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知识的介绍;上生物课时可贯穿珍稀动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也可结合课文人物性格分析,进行法律知识教育。[10] 以语文课中的《祝福》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设问:“假如祥林嫂生活在法治健全的社会中她会有怎样的命运?”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社会的优越性,让学生体会法律的价值。当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切忌生搬硬套,应该做到水融,恰到好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希望家长们与老师们能把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积极将法治教育的方法付诸于实践。
四、小结
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而言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相信通过有意识地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的综合运用,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拥有健全的法律意识,会有更多的中学生成为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好公民。(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注释:
[1]百度.有关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视频、图片、问答.案例二十.
[2]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网页.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网页.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4]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网页.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5]百度.法律意识.
[6]黄冈中学广州学校.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
[7]黄冈中学广州学校.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
[8]谷春德.法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图片1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图片2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图片3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图片4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图片5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的内容:法制名言
1)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2)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3)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4)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
5) 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6) 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
7) 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8)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9)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10) 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关于法制教育手抄报的资料:青少年法律常识
1、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熟悉法律条款。
(2)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弘扬传统美德。
(3)培养健康工作、生活、学习习惯,远离黄赌毒。
(4)遵守法律法规,带头宣传法律基本常识。
2、青少年犯罪要坐牢吗?
青少年犯罪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行为人犯罪时的年龄和犯罪情节的严重性。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来判断哪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哪些犯罪行为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
3、为什么青少年是最容易犯罪的群体?
青少年处于少年期、青年初期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生理上不成熟。并且对于诱发犯罪的人事物没有完整的判断。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法制教育获奖手抄报图片大全
2.关于法制教育的手抄报图片
3.法治手抄报图片大全
1、普法考试:大家普遍应该明白的法律常识,通过培训进行考试。
2、普法是普及法律常识的简称,普法的对象是国家居民,普及的法律常识是居民必须要理解的法律。这种法通常是法律中最简便的一种。
3、普法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护法》、《国防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禁毒禁赌条例》以及与青少年教育及成长、与学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条例、规程和国家、省、市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觉得中、高考还应该增加哪些内容?
@锍骐_Mn7:赞同这种做法,不过要避免出现一些和政治课相差无几或是过于宏观的常识性的内容,而应该让中学生学习真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蓝冰雨歆: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识,这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能让身边的人受益。比如和我们日常紧密相关的《交通法》,当我们了解了相关知识之后,不仅能时时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在爸爸妈妈开车的时候提醒他们安全驾驶。
@坏孩纸:学生有了法律意识,就不会再冲动去做傻事。譬如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的学生正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令自己走上了歧途。让中学生尽早掌握法律知识,也可能会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上法律,长大后说不定就成了法律工作者。我觉得中、高考还应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现在的学生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根本不知道社会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到社会上边实践边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会有所帮助。
@徐微:好!一个法治国家,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能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2003年至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经审查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92万余人。中、高考增加法治知识内容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学法懂法,提高法治素养,将罪恶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这无论是保障青少年个人的成长,还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都是十分重要的。
@Mr石文昌:建议适当增加网络空间安全知识教育。现在的学生经常上网,关于网络造谣、网络侵犯隐私权等法律内容都应该列入学习考查范围。
为什么要对初中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呢?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国情教育。2011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下面就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初中生加强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位于市中心,有一部分学生是走读生。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学校大门口就挤满卖小吃的摊档和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这给学生进出校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学生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对于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我们无权过问,也没有办法过问。在讲授《我们也有监督权》一课时,我就从这个例子切入,让学生明白我们有权也有办法过问此事。中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同样拥有监督权,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以直接向有关工作人员反映情况的形式来行使监督权。
我校是市重点中学,96%左右的学生能够自觉学习、刻苦钻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不以为然的学生也是有的。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维护权利 履行义务》一课时,班上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并做着笔记,唯独一个男生始终一副无精打采、我行我素的样子。我提醒他,他却振振有词地说:“学不学是我的权利,你管得着吗?再说不认真学习又不犯法!”我怔了一下,心想虽然“牛不喝水强按头”也没用,但道理却要跟他讲清楚。我说:“如果你认为做了要去坐牢的事情才算是违法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现在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宪法》中‘法律所要求的必须去做’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等有关规定,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规定。”那个男生听我引经据典这么一说,不敢再放肆,只好低下头去。其他学生似有所悟,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
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劳心劳力,不仅要当爹当妈,有时还要充当“侦探”和“心理医生”的角色。所以提高学生的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怎样教育学生学习法律常识
首先,在内容上应以与他们生活、学习有直接关联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使他们通过耳熟能详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初步树立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其次,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应采取多途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如充分利用课堂、广播站、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等作为法律常识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对相关的法律常识有一个基本的感知。
再次,还应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如:针对性地播放《今日说法》的一些案例、课前三分钟法律演讲等。另外还可开展法律常识展览、观看法制教育片、举办主题班会、手抄报评比、知识竞赛等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运用等一系列活动中将枯燥、乏味、难懂的法律知识深深扎根在脑海里,让他们用头脑记法律,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法制观念。我先后开展了“小偷的照片应不应该公示”“一元钱官司要不要打”等课堂辩论会。学生们引经据典,在激烈的辩论中理清了哪些是生活中看似合情合理却不合法的事情,哪些是看似不合情理却合乎法律规范的事情,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法律常识的热情。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就会了解到不良行为的定义。不良行为一般都是违法行为,它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任其发展,不良行为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犯罪。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懂得了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懂得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了跟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认真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能够抵制不良诱惑,能够做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学会依法实施自我保护,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一、《大纲》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大纲》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出台的。党的十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并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及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等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大纲》深刻阐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确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确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径,健全了青少年法治教育保障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大纲》的出台,对于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纲》的主要内容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
《大纲》确定了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遵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纲》还针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明确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纲》确定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体内容: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核心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大纲》还针对义务教育(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确定了各学段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纲》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均要开设法治教育专门课程,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学科协同,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在法治教育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规则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2. 社会教育。广泛组织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3. 家庭教育。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编写家长法治教育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产生违法行为。发挥学生法治教育对家长的作用,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司法部门、共青团和有关部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帮助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完善法治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健全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基于《大纲》确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素养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司法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区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可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育教学资源保障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专业网站建设,提供形式生动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网络优秀法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纳入各地校外教育机构建设的整体规划。 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发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及相关产品。鼓励各地将法治教育教材、读本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课题。引导大众传媒切实承担起法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治宣传活动。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法制意识教育 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
法律法规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规范准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无条件遵守的。初中生大多才13―17岁,处于学生青春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各种人生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形成遵纪守法的人生理念,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与引领作用。
一、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对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发挥阵地法制宣传作用。班级宣传阵地是强化法制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板报设计中,加入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栏目与版面,或是刊载一些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学习体会等,在班级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强化班队会课教育功能。教师在开展班队会课活动中,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学生多熟悉一些法律知识,尤其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可以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内容融入其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等。
3.注重谈话谈心警示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捕捉有关信息,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把握,帮助学生消除思想矛盾,有效预防违法隐患。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升学生的法律条规理解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政治教学,在法律常识教学工作中,多媒体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法律常识解读。初中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有些法律知识内容既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又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如果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则显然对学生理解无裨益,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针对学生对宪法非常陌生,教师在教学《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宪法知识专题片,帮助学生理解宪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基础,使学生加深对宪法的地位、起源、特性、分类、作用、重要性、法律效力等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关信息补充。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中,如果教师不补充相关信息,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因而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教学“法不可违”等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虽然明白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但不深刻理解这一含义,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以深化教学成效,如可以从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等各个角度选取一些素材进行教学补充。
3.运用多媒体进行关联案例分析。在法律常识教学中,为了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法律概念、条规进行分析,以典型案例为抓手,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时,我选取了本地“3.15”晚会上曝光的一起劣质高压锅伤人案件视频短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产商与销售商在哪些地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消费者怎样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权益维护。通过这样鲜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
三、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
枯燥的法律知识讲解,不仅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法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如果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关联较为紧密的实例,就可以拉近学生感知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成效。
1.选取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教育。初中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内,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心的,对于来自社会的一些热点信息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些热点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体验。如教学“护佑生命安康”内容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本市2000年以来14周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图表,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身边的这些事情。通过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学生增强对成年人生命健康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完善在校学生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努力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全方位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以加强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为重点,努力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障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其作用。
随着社会上违法犯罪惊人的低龄化,法制教育在德育领域中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学生的违法犯罪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涉及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中是否实施科学的法制教育,家庭各成员是否能对其进行积极的正面领导,社会特别是学生所处社区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都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德的遵守状况,而在这些诸多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因素中,法制教育所能带来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通过法制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家庭成员与学校同时进行该方面的教育。通过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普法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进行环境教育,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法制教育来实现。
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班主任、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在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展开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限制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法制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
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在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教育内容为:小学各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素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中也容纳了很多的教育材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交通法》、《教师法》。
三、教育步骤及方法。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有精细的计划和严密的实施以及规范的过程管理,并配套齐全的制度予以保障。
1、行为规范教育。
本学期我校法制教育可先从《守则》和《规范》为切入口,通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要求各个学生能记、会背、能对照、会执行,同时利用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有关学校课间、午间纪律、就餐纪律、放学纪律等各项规定的宣传,让学生懂得守纪是守法的最基础的环节并自觉遵纪守法。
2、法律常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于之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常识的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等。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秘书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
3、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
通过法律常识的教育,接下来就可以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知道法律、法规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要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4、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要让学生知道各自的含义。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许别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必向别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自强是指自己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态度。
**一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中现有45个教学班,2730名学生,团员2453名,教职工168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4名,中学一级教师52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3%,为市级示范性独立高中。近年来,学校始终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作为办学宗旨,确立了“德育为首,教育为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德治校、依法管理,德法并济,教书育人的观念,创新德育机制,加强法制教育,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年来,学生遵纪守法率为100%。
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一、抓好德育常规教育,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学校坚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的办学理念,注重以“做人”为基础,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德育指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侧重体验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的具体意义,置身于鲜活具体情境当中。
1、构建德育亲和性的课堂,提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力。学校提出了“爱满校园,情溢课堂”的口号,倡导构建德育亲和性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温馨的班级氛围,亲和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开展教育。关注学习兴趣,用人性化,情境化的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力求“三个营造”:营造情境,在情境中动情、入情;营造心境,在良好地心境中学习;营造环境,在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中成长。
2、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行。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和团日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在“活动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教育,开发潜能,使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的特长都有所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树立自信、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3、开展“思想自律,学习自觉、管理自主、生活自理”“四自”活动,构建学生自我教育体系。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地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坚持设文明岗,班级成立自治委员会,进行自我教育,规范行为。开展“三做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公民)、两个一样(校内校外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教育活动,锻练能力,提高素质。
4、创新德育机制,全面铸就新时代人才。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合力,推出了“一包”、“五联系”、“四深入”等德育工作活动。班主任包班,从思想动态、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等方面包揽班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党员联系寝室,中层以上干部联系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帮扶,班主任联系行为不良生,促其转化,科任教师联系学困生,促其提高学习成绩,政教处联系有关部门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查处进入“两厅一吧”的学生,全面细致地开展德育工作。坚持开展“四深入”活动:深入教室,关注学生学习;深入寝室,关注学生生活;深入家庭,关注学生成长;深入心灵,关注学生心理。随时了解情况,随时解决。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优化家庭教育格局。坚持学校为主,依托社会,充分发掘当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德育协调功能,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家校沟通,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在工作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变单向信息输出为双向信息沟通;变单一的老师训话为多种形式的座谈交流;变告状式讲话为探讨研究。举办家长学校,强化科学育子观念,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与机制。
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普及法制宣传,强化法制观念预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
在加强以德育工作为主的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时,我们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重点放在法制宣传上,力求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在全体青少年学生中树立并强化法制观念,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从而达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1、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适当扩充法律常识教学内容。以《宪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教育,做到知法,守法。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取分年级集中辅导,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进行法律条文的宣讲学习。抽组三名教师,分别担任专兼职法制辅导员,每两周举办一次法制讲座,集中宣讲法律常识,把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及法律的威慑力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思想深处,并不断予以强化。聘请了一名法制副校长和一名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以增强教育效果。
2、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建立“法制教育室”,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开设“法制之窗”、“听我说法”等栏目,每两周在校园内的主要宣传栏办一期以法律条文、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宣传专栏。每周在国旗下讲话中贯穿法制宣传内容,提醒同学们注意学法、自觉守法。
3、举办各种形式的普法实践、调研及兴趣小组活动。为了保证法制宣传工作的实效性,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我身边的守法(违法)案例调查”;组织“学法守法”专题演讲比赛、辩论赛,法律常识、法律条文竞赛等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到人民法院参加刑事案件审理旁听,到看守所和被拘人员谈心交流,然后将所见所闻在班级全体同学中进行宣讲,开展自我教育;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法兴趣小组活动,不定期组织“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调研、观摩和自我教育,使法律常识、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达到人人懂法的目的。
4、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性开展“法律到家”宣传活动,使家长知法、懂法,进而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预青”工作。同时结合“四五”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要让学生知法守法,必须我先懂法”的普法观念教育,从而为普法教育在学生中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
在法律常识教学中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教育性,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坚持案例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1.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案例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遵守法律。在学习一个法律知识时,会有许多相关的案例可以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在讲授第五单元《与法同行》第二框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笔者选取了电影《三杠爷》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从案例中悟理。
2.案例的选择必须注重时代性和时效性
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但有的事例显得很陈旧。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当地最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我国公民基本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笔者选择了“保卫”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3.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除了要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熟知的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案例外,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关心的法律案例。因为有些基本法律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们的重要性,所以不是很关心,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教师在选择法律案例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关注程度,注意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这样更能起到教育作用。例如在教学“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内容时,可以选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发生消费争议的案例。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要教给学生解决消费争议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学生熟悉的案例能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引起注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选择和运用
法律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1.精选案例
由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案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的案例。如果在当地有比较合适的案例,就尽可能不用外地的案例,如果有近期发生的合适的案例,就不用书本中陈旧的案例。在法律常识教学中,要避免纸上谈兵,尽可能通过法律案例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运用法律。
2.案例在教学中的呈现
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示案例。例如,在讲解“检举揭发、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时,把案例制作成教学视频,用视频展示几种正当防卫的情形,要学生区分防卫过度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案例中的因果关系。
3.案例探究
(一)摸排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汉沽青少年思想现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二)推进“面对面”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工作站、联络站工作职能,以法制教育为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声,代言诉求,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法制教育工作内容。
(三)组建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站)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青少年社区法制教育顾问,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服务行动,随时处理生活中的法律纠纷,答疑解难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拓宽法律知识传播途径
(一)法制安全教育培训
完成针对汉沽法制副校长、法制宣讲员、学校团支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法制辅导员、重点青少年帮扶人等相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二)法律知识宣传
结合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采用展牌、视频、广播、咨询等传统方式与QQ群、微博、短信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法制宣传和答疑解惑。利用共青团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引导重点青少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利用各校“校讯通”平台,开设“大手拉小手”法制安全知识短信课堂,通过向家长发送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短信息,再由家长传授给孩子,营造“大手拉小手、全家学法律”的良好学法氛围。
(三)法律知识巡讲
面向汉沽辖区内各学校、各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授自护技能,提升维权意识,并通过宣传达到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授课者可以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学校、社区法制辅导员,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人。
三、加强体验,发挥实践基地职能作用
(一)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法院汉沽审判区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案述法”情景再现、少年法庭模拟、法官讲法、青少年模拟陪审员设立、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法制教育活动。
(二)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公安局、司法局看守所、少管所和110接警中心等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带领青少年参观走访、现场说法,警示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展防灾减灾自护体验教育活动。依托消防支队、武警支队开展模拟演练、图片课堂、安全自救和教授青少年简单防身术等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
法律法规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规范准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无条件遵守的。初中生大多才13―17岁,处于学生青春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各种人生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初中生形成遵纪守法的人生理念,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与引领作用。
一、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对学生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1.发挥阵地法制宣传作用。班级宣传阵地是强化法制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板报设计中,加入一些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栏目与版面,或是刊载一些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学习体会等,在班级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2.强化班队会课教育功能。教师在开展班队会课活动中,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让学生多熟悉一些法律知识,尤其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可以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内容融入其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等。3.注重谈话谈心警示效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捕捉有关信息,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把握,帮助学生消除思想矛盾,有效预防违法隐患。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升学生的法律条规理解能力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政治教学,在法律常识教学工作中,多媒体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法律常识解读。初中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有些法律知识内容既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又高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如果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则显然对学生理解无裨益,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针对学生对宪法非常陌生,教师在教学《神圣的宪法》时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宪法知识专题片,帮助学生理解宪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基础,使学生加深对宪法的地位、起源、特性、分类、作用、重要性、法律效力等的理解。2.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关信息补充。在法律知识的讲授中,如果教师不补充相关信息,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因而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教学“法不可违”等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虽然明白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但不深刻理解这一含义,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以深化教学成效,如可以从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等各个角度选取一些素材进行教学补充。3.运用多媒体进行关联案例分析。在法律常识教学中,为了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对法律概念、条规进行分析,以典型案例为抓手,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时,我选取了本地“3.15”晚会上曝光的一起劣质高压锅伤人案件视频短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生产商与销售商在哪些地方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消费者怎样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权益维护。通过这样鲜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
三、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内化感悟枯燥的法律知识讲解,不仅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法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教师如果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关联较为紧密的实例,就可以拉近学生感知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成效。1.选取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教育。初中生虽然生活在校园内,但是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关心的,对于来自社会的一些热点信息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些热点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体验。2.选取青少年犯罪案进行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教师可以将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作为强化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手段,围绕初中生盲目讲义气、涉黄涉暴等方面的惨痛教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思想上防微杜渐。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近年来在本地区发生的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分析这些案件给当事人、受害者及双方家庭带来的伤害,让学生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为学生敲响警钟,特别是呈现出一些苗头性问题的学生,要引起内心情感强烈的震撼。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进少管所等特殊警示教育基地,听取管教干警的法制讲座和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加深对“法律不可触犯”的感悟,帮助学生树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理念。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活动。作为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拓展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活动深化教学成效,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思想理念的碰撞组织辩论活动。如教学“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内容时,一位教师针对学生在权利与义务、社会规范与秩序等方面理解上的差异性,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活动,以思想的碰撞来揭示出真理,巩固教学成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征文、主题探究等形式,深化思想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