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对策一、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音乐教育,追求一定的功利性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但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将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背离了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轨道。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家长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毕竟是少的,过高的音乐目标是不切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后果。
(二)教育内容理想化
音乐既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音乐又是抽象的,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并且倾注了作曲家的情感,在理解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作为儿童,应选择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儿童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音乐作品给儿童。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
很多家长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强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讲授的内容,忽略了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儿童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音乐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评价标准片面化
许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价值理解过于狭碍,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技能并在适当的场合上表现出来。如弹钢琴、学唱歌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家长要求儿童学会并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不要过于强烈的追求技能技巧的获得,还要注重儿童情感和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和智能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机械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孩子慢慢地就会反感音乐教育甚至恐惧音乐学习,最可悲的是,儿童的童年、童真、童心都将随之消失,这样不仅音乐没有学好,创造潜能也受到限制
二、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化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征,并且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情绪转换较快,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心情愉悦,趣味也就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准则。音乐作为学龄前儿童所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就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愉快的活动。这样,家庭音乐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选择弹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要实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孩子选择的音乐教育内容。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音乐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音乐作品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三)确保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化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音乐情感,将影响一个人的以后生活甚至是一生。因此,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帮助孩子真正的爱上音乐,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将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创编成短小轻快的音乐供儿童演唱和欣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这都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爱上音乐。
(四)突出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家庭化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学校教育中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授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教育对象,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如可以在餐桌上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通过敲打餐具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野外散布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奇妙多彩的声音。
(五)确立儿童个性化的音乐教育评价目标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应顺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强调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机构,也应符合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单一的对儿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转为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每一次音乐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如通过本次音乐活动,幼儿是否体验到了与家长合作的欢乐,孩子的情感、兴趣是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满足,等等。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音乐表现,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 音乐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包括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三个途径。家庭音乐教育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共同发展,共同组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家庭音乐教育是指一个家庭对本家庭的成员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是指0—6岁尚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孩子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儿童适时进行家庭音乐教育,对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甚至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孩子大脑,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联系。家长通过让孩子经常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并指导孩子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孩子的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有效的开发孩子的右脑,促进左右脑的整体协调发展,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从而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非智力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个人在性格、毅力、人际交往等非智力领域的发展。家庭是对儿童实施音乐启蒙教育的最早的环境。给孩子聆听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听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艺术修养。家庭音乐教育在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毅志力等方面发展,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方面非常重要。
(三)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较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将会为孩子今后在幼儿园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家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强化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启蒙教师,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更早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和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家长对待家庭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态度
一种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功利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另一种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不惜投入,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和超负荷训练,其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二)部分家长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形式简单,方法不科学
有的家长狭窄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所以一味为孩子购置昂贵的乐器,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天赋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片面看重训练曲目的难度,希望按照自己意愿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有的家长则信奉“黄金棍下出良材”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全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使用各种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些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忽略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孩子不能把音乐当作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学习成了他们成长中的负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正确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一)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
学前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合群等特点,趣味性成了孩子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待家庭音乐教育,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善于模仿的天性,父母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往往会成为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向导。因此,如果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比较高,客观上就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被誉化“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五岁就学会了作曲,在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上千件作品,除了他自身音乐天赋突出外,这与担任宫廷乐队指挥的父亲平时对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家长应努力让家庭生活的空间成为孩子接受音乐洗礼和感受音乐美的乐园。比如关注孩子房间的布置,将音乐挂历、音乐的旋律图谱等挂在墙上;在家里播放一些健康的、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音乐;带幼儿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娱乐活动等。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会是孩子放松和休闲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自己、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音乐会上,家长邀请朋友满怀激情演奏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交流;孩子可以把平时从父母或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巩固了孩子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进行音乐表演的胆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的演出受到大家的鼓励与肯定时,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就不知不觉的产生了。
2.创造轻松、愉快、和睦的家庭气氛
学前儿童的依赖性强,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家庭气氛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则家庭气氛愉快、和睦,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感到安全、快乐,发自内心的想唱想跳,这将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音乐爱好和才能;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担惊受怕,心情压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因此,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的家庭气氛。通过一起游戏、集体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欢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形成情绪稳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3.创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
为了让孩子拥有专门的音乐活动场地,更好地亲近音乐,给孩子创设音乐活动区是很有必要的。音乐活动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做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音乐活动区里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设备和橱柜,里面可以放置乐器、音乐教材和教具等。家长们要用心地装扮孩子的音乐活动区,可以在地上、墙上、家具上划上五线谱,或者挂上画有各种音符的卡片,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对帮助孩子认识音符和进行节奏训练都很有帮助。同时,父母在音乐区可以随时检查孩子学过的音乐知识,清楚地掌握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进度。
(四)实施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最熟悉的环境里实施音乐教育时,要打破知识传递的僵化形式,采取与孩子密切交流的形式,在家庭这个宽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随机灵活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孩子进行轻松、快乐的音乐教育;其次,家长要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1.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
倾听声音,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首先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性。引导孩子倾听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钟摆声、洗衣机、微波炉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动物的叫声、吹风、下雨、打雷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节奏多样、音色各异的声音并学会区分和辨别,形成良好的听力,为欣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孩子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边唱边舞,边唱边玩的情景。歌唱是幼儿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唱唱歌,心中的不快就会释放,肺合量也会得到锻炼。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结合游戏或歌表演,在音乐的伴随下,通过陪伴孩子做游戏,渗透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不知不觉的教会孩子音乐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在歌曲演唱中大胆配上简单形象的动作并辅以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玩玩、动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用歌声表达想法,在轻松愉快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利用语言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人生来就具有节奏感。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比如小鸡叫XX;汽车喇叭声XX·,引导孩子把感受到的节奏进行模仿,诱发出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规整的儿歌,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组合进行朗诵,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声势动作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边拍手、跺脚、拍腿等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比如朗诵“老虎,小白兔”就可以用XX|XXX或者X.X|X.XX等多种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4.引导孩子自制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培养孩子创造力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探索自制打击乐器,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比如矿泉水瓶子装上沙制作成沙球;用竹板制成响板;用不锈钢筷子敲击玻璃杯模仿三角铁等,并带领孩子用这些打击乐器采用多种演奏形式为幼儿歌曲作伴奏。家长是孩子忠实的听众,要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孩子,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对音乐的热爱。这个过程既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其乐无穷,又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高度重视家庭音乐教育,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孩子完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炬.关于家庭音乐教育——给父母的建议[J].大众文艺,2010,(06).
[2]沈周忆.关于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5,(05).
[3]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4]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关键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59-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在教育方面都倾尽所有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许多的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乐器,用重金聘请老师来为孩子进行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左半球控制逻辑思维,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大脑有相对的分工、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然而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动听的音乐符合生理的韵律和节奏。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有与其生理年龄段相应感受音乐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特点,让儿童在家庭中经常接触音乐,大脑右半球就会在音乐的刺激下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大脑获得良好的发展。
家庭音乐教育狭义的指对家庭未成年子女进行的音乐训练;广义的是指对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年轻人和小孩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西方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方面,音乐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龄前儿童处于通过认知逐步把握世界的阶段,音乐教育能够同时刺激大脑左右半球,使孩子的活动得到均衡发展。
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儿童可以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目标的热情,这些经验将为儿童终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把音乐要素紧密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学龄前阶段正是感觉器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通过感知觉对音高、节奏做出各种反应来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和对音乐的感受性。伴随音乐的律动,使幼儿的大脑和四肢得到协调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正常的婴儿生下来就具备分辨声音的能力,能对不同音色建立起条件反射。2个月喜欢听妈妈唱摇篮曲和听悦耳的玩具声音,当4个月的时候就会去触碰床边悬挂的铃铛,到6个月的时候就会自己去创造声音的游戏。如:喜欢听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表现出人对声音所具有的敏感和喜爱。幼儿在半岁时会学习和模仿大人的语调,这不仅是学说话,而是在玩有韵律和声音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唱歌,随着音乐的律动跳舞。其实就是家庭音乐教育中宝贵的教学内容,只要大人能足够重视,那么就能随时在客厅、卧室、院子里得到实施。
家长如何更好的进行家庭音乐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早期教育最初来源父母,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长可以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孩子感受旋律的律动和变化。不要凭喜好只播放同一类型的音乐,这样限制了孩子接触其他音乐的机会。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开展简单的音乐活动,如利用曲目编成童话,尝试进行音乐的组合搭配。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文艺晚会,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处于充满音乐的环境当中。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科学的教育方式
(一)合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
幼儿的特点是好玩、好动,一切从兴趣出发,家长要把握这一心理特点,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玩乐中受到熏陶。家长应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合适的曲目,做到因材施教。
(二)做到多赏识、少训导
家长望子心切,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中,不免心浮气躁,常常过度批评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那样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因此,家长要用正确的教育观耐心启发孩子,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错误,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已经走进每个家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书本获得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玻璃杯,碗、锅子等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的玩乐中进行教育。
在目前社会上,家庭音乐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盲目的逼迫
父母的思想取代了孩子的意愿,不顾孩子的自身条件,强行逼迫孩子进行学习,这样将极大伤害孩子的心灵,使身心得不到发展。
二、强制性教育
学龄前儿童还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父母的指令取代了孩子的主动,孩子把音乐学习当成差事,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得从实际出发,切勿强行逼迫,否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少儿音乐 音乐教育 思考
随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和家庭都开始把教育教学的重心 ,转换到了对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而少儿音乐教育由于其简单易学、陶冶情操的特点,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推崇。但是在少儿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显示出疲软的症状。因此在“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开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少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优秀少儿音乐歌曲创作的不足
少儿音乐教育是依据优秀的少儿歌曲展开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当前我国优秀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不足,使得少儿音乐教育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许多少儿音乐教育者在进行少儿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无从下手。当前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渐渐的显示出停滞不前的状况。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还是那些很多年前就出现的少儿歌曲,鲜少看到或听到新的少儿音乐歌曲出现在我们的少儿音乐教育领域中。
2、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娱乐休闲型的文化得到了社会的追捧,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点。整个社会潮流对娱乐的追逐,也对少儿音乐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少儿音乐教育的成人化影响明显,一方面,家长加大了对孩子音乐能力培养,许多少儿过早的接触到了音乐文化,家长“拔苗助长”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会让一部分少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和排斥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受娱乐潮流中选秀文化的影响,“一夜成名”的少儿发展路线,也在影响着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少儿音乐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利己主义倾向。
3、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众普及化的目标。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面对少儿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部分少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自身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有效的胜任少儿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给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方式
1、从音乐创作入手 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中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不足,我们要改变当前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滞后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优秀少儿歌曲的创作力度,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少儿歌曲创作的原动力,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投入到少儿歌曲的创作中。其次,打通社会各领域的宣传平台。让优秀的少儿歌曲能够通过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宣传媒体来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少儿歌曲。再次,教育领域要加强对优秀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完善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机制,不断为少儿歌曲创作领域输送新的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2、从家庭教育入手 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入手,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调整和改善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市场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接,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改变以往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式的少儿音乐教育观。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放到次要的位置,而是注重音乐对孩子身心的陶冶作用,利用音乐帮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和人格。其次,家长要更多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对少儿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向上的、积极的少儿歌曲,减少少儿音乐教育中功利化的利己主义。
3、从学校教育入手 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相关的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少儿音乐教育,这与学生升学考试不直接相关的教育课程也要引起足够的认识,要善于利用少儿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少儿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审美性,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结语
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面对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如优秀少儿歌曲创作不足、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少儿音乐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等,学校要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家庭要修正少儿音乐教育的不良倾向,国家要加大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投入、社会要增加对少儿音乐的宣传。只有打通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少儿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欢.浅谈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05)
[2]王沪红.少年儿童在声乐比赛中的成长[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本人针对我省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诱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智慧的的开发,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因此,必须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快乐的成长。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划决定。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再次,教师要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最后,家长要削减功利性思想,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音乐。
2、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施对教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前儿童教育条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建有利于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环境;二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支持;三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积极争取一切力量,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
3、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3]。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改善自己的世界观,要热爱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并爱护每一位孩子,以此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前儿童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学科知识,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要加强教师组织队伍的管理。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丰富教研形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
4、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启蒙地,也是孩子最早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理念,以丰富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好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加强音乐教育是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培养全面创造人才目标的,对孩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虽然河北省现在的学前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各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将不成问题,音乐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
作者:阎妍 单位:石家庄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莉娟.石家庄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一、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间的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而对幼儿来说,音乐又有其特殊的价值。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价值,才能对其实施科学地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X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幼儿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于通过感性认知逐步把握抽象世界的生理发展阶段,音乐教育能够促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因而增进其活动机能。
在音乐教育中,孩子们参与唱歌、跳舞、弹琴、音乐游戏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活量,使四肢得到匀称的发育。这一切都是直接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会给幼儿提供更多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欣赏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儿童将他们对音乐作品感知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各种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思维能力的一些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儿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有益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能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发展幼儿的相互合作和谐统一的社会性,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音乐对人们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已不断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出来,它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日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幼儿教育认识的拓展,利用音乐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很有效的方法。
二、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1.家长功利性强,目标过高
近几年来,由于音乐对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让孩子学音乐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行为,很多家长他们把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变成了音乐学习,并不断的让孩子们考级,把考级定为终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学的苦,家长也很累。最终导致了孩子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不适当的功利追求,或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都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2.缺乏适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大量的适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音乐作品。但目前,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幼儿音乐教育,却因缺乏好的作品,而不得不使孩子们也唱起令他们完全不知所云的流行歌曲。
3.只重技能传授忽视情感素质的培养
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 舞蹈就完事,更有些教师只拿着教材教大量的歌曲,不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老师教过的歌,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但是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三、科学地运用幼儿音乐教育方法
1.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音乐学习的开始阶段。在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多创造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音乐环境,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在钢琴上找各种动物的声音等音乐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在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热爱上音乐。
父母应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创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关注孩子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来安排音乐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及时启发和具体观察、指导,帮助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2.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能以自己所掌握的良好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善于总结经验,合理利用教材,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幼儿园各进行项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7个月左右的胎儿便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声音。应选择一些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应尽可能和宫内胎音合拍的音乐作为胎教音乐。8个月之后,婴儿可以分辨强弱声音的神经系统完成,对高音或低音都可以分辨。曾经有看到过有一则调查,胎儿喜欢低沉的如大鼓的音乐,而非尖锐的高音。现在书店里、音像店里,到处可见关于胎教的音乐音像制品,许多准妈妈们都会围在那选择一些舒缓的胎教音乐。9个月大的胎儿开始会对音乐表现出有限的接受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对婴幼儿的研究证明,他们的音乐能力是与生俱来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情况。也就是说,某些音乐能力是从出生就伴有的,而另一些如何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胎儿能够感受到音乐。
音乐胎教的主要方法有:
1.哼唱谐振法――母亲轻轻哼唱,让肚里的孩子感受到一些音乐的美感。比如哼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是母亲自身即兴所创作的,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声音、音乐。
2.母教胎唱法――就是由母亲先哼唱出一句音乐,可以是有歌词的也可以只是单单的旋律,然后凝思婴儿在腹中学唱,达到一种交流,一种情感的交流。
3.器物灌输法――也就是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按时按量反复地听音乐,听一些节奏不太快的,舒缓的音乐,每天定时的听,让幼儿对此音乐有所印象,有所记忆。
4.音乐熏陶法――最常见的可以选择《摇篮曲》。将听音乐纳入日常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音乐。
5.朗诵抒情法――即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诵诗或词以抒发感情,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积累母爱,不止让母亲放松心情,婴儿在腹中也可学习到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将音乐的基本因素印入胎儿体内,让胎儿对声响产生记忆,给肚里的婴儿培养艺术能力。同时,音乐能给早产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具有保育作用。作为胎教音乐,音乐胎教法能使幼儿长大后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且有一种良好的大脑物质基础。
二、把“家”作为教育的场所――家中的音乐
幼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其优势和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出生两周的婴儿对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比不伴随声音的人脸的注视时间要长。之后,婴儿就会对伴随声音的人脸进行微笑。到了2~3岁时,儿童能凭直觉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的动作。在3岁之后的儿童相比,更有创造力,因此要抓紧早期的音乐家庭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这也就是说,要在幼儿1~3岁时就开始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在一、二岁时要教给幼儿一些短小的幼儿歌曲,反复练习唱。三、四岁后所聆听分辨一些声音。如生活中的声音,大自然界的声音等。也就是要抓住生理上接受能力的时期,以音乐能力的发展带动多种能力的发展。
2.按个别性来安排音乐学习活动。
(1)按不同年龄特点来分,一般分为一至两岁,两至三岁,三至四岁三阶段,这三个阶段要逐步给幼儿一些渐难渐不易理解的乐曲去听,并逐步要求幼儿唱会歌曲,逐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听觉能力,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的表达能力。
(2)按不同个性与兴趣来分,幼儿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从小就喜静不喜动,有的孩子则反之,既然如此,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表现出对音乐的爱好,这个时期也就是孩子学习乐器的最佳年龄段,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乐器会对其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都有所帮助。而错过了这一良好时期,也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接受时期。
3.注意家庭教育中的随机性及灵活性。当幼儿熟睡时、进食时、玩耍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听音乐,或者只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也能称为背景音乐,在幼儿玩耍时播放,让幼儿在玩耍时不知不觉的也能随音乐一起舞动,一起哼唱。陈鹤琴先生说过:“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无论游戏散步或动作,他们本能地都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当我们在逛公园时,会看见小孩子虽然一个人在游戏,但他必然会哼着小曲。也许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在唱什么,这时一种无意识的情感外露一种天真一种无暇。因此,在家里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根据一天的安排做调整,留给音乐教育一个最适合、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有利于幼儿接受。
4.要注意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长期性和坚持性。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伴随儿童成长,在1~3岁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必须要培养幼儿正确地唱歌姿势,包括身体姿势、头部姿势和口型,并保护幼儿的嗓音。另外,更重要的是家长能经常联系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作家、演唱方法、乐器等引导孩子的认知。并通过孩子的想象联想去理解音乐作品,逐步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家长要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表演在幼儿园里所学的音乐歌曲,防止幼儿形成害羞或“好表现”的行为的出现。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和主要照顾孩子的其他成员是孩子受到教育影响的第一任老师。婴幼儿时期是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良好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时代错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
三、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
儿童对音乐美的反映更为强烈,孩子都能在音乐声中兴奋起来,音乐的节奏能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产生共振。因此,儿童特别喜欢音乐,幼儿院中的教学基本采用音乐教育并行实现的。
1.学前阶段音乐教育特点。
(1)起步低――学习内容均应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
(2)过程长――要经过幼儿若干个周期的无数次游戏活动。
(3)目标多――最后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潜能的发掘。
2.幼儿园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及对自尊心差的儿童、特殊儿童以及问题儿童有一定影响,同时音乐游戏能开发右脑,增加幼儿学习的动机。加强自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并且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音乐教育的经历通常还会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最后,幼儿园应以审美为核心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3.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
(1)传统的音乐课。对于有些幼儿园中的音乐课,只是让教师根据课本,谈一首曲子,孩子在座位上跟着唱,直到唱会,记住歌曲,这样做便是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因此,推荐使用一些动物的叫声的音乐,如猫的叫声,让孩子表现猫的动作,形态,特征,可以是用手在嘴边当成胡子,拉几下,也可以跟着音乐学小猫叫,更可以,学猫的走路方式,或者舔毛的样子,这样让孩子自己创造表现动物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教师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引导和保护。
(2)其他课程中的音乐教育的穿插。在英语学习中,虽然现在还有很多幼儿园特别是公立幼儿园没开始进行英语口语的教学,但英语教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进行幼儿英语口语的课程中,都是让孩子反复唱英语歌曲以记住音律,从而使幼儿能很快的记得所学的英语单词。而另有研究表明,在阅读乐谱和音乐演奏方面的明确指示教学法,会大大提高数学的推理能力。因此,音乐能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幼儿通过对音乐的认知学习,会对数学中数的概念,推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3)午休时的音乐教育。音乐是一种油,当儿童在上完一堂“学本领”的课后,幼儿的大脑必定是处于疲劳状态,这时,便可在幼儿自由活动时放些舒缓的歌曲,而在幼儿睡眠过程中,音乐也能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4)幼儿园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使用的教材的要求。
第一,要有真正的音乐游戏和儿歌。比如《拍手舞》便是一个边唱歌边游戏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孩子一边唱歌,一边跳,寻找自己的好朋友。这种游戏舞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简单的肢体动作。通过音乐,视觉,运动觉,形象思维的参与,提高大脑的使用率,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能学到真正的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加一些戏曲课程,或兴趣班,如国粹京剧、上海的沪剧、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等的地方戏曲,一方面能保护地方戏曲的传承,一方面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针对自尊心差的幼儿所进行的音乐教育的方法。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音乐对自尊心差的儿童、特殊儿童以及问题儿童的影响。就自尊心研究文献表明,音乐可能有助于那些自尊心较差的儿童增强自尊心。其一,有些音乐是具有勉励人奋进的,这些往往是通过歌词来满足的,而对儿童来说,一下难懂的词根本无法理解,因此,一半儿童歌曲歌词都应选用简单、儿童熟悉并贴近儿童生活的词语及话题,如是个配乐中《春姑娘的歌》的词:“春姑娘来了,她带着风儿,轻轻地轻轻地唱着:‘呼呼呼,呼呼呼。’吹绿了柳条,吹红了桃花……”这样平实的词,很容易让幼儿理解,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明白春天到来的意义,使幼儿获得自信心。其二,音乐对问题儿童及热数需要儿童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一般课程(课外活动和艺术课程)到特殊课程(音乐教育课),都有许多会令人感兴趣的情况,说明音乐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1.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对教育目标理解的不深入,使得老师们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她们更重视幼儿唱歌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乐敲击得是否整齐,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
2.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但是如果请幼儿园的孩子们用动作表现花,会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是这样的:双手托腮,头儿稍歪,两腿半弯,嘴角上扬,好象孩子们见过的都是一个品种的花,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培养幼儿创造力并不是摒弃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是需要的,但模仿阶段必须较快地跳过去,使幼儿进入探索期,让幼儿带着模仿中依稀记得的动作、声音,发展自己的动作、旋律及节奏。
3.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个性化成长。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孩子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忽略音乐教育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偏重学科知识性教学,注重语言、计算、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而把音乐教学简单的认为只是唱歌跳舞。即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只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学,忽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更忽视了节奏感的培养;即使开展节奏教学,也只重视尖子培养和纯技巧性训练,而忽略了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幼儿的第一任音乐教师是他们的母亲。家庭是幼儿最早的启蒙学校,家庭成员是幼儿最早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家长在对待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和偏激行为。强压、逼迫幼儿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盲目地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或是用粗暴、命令的态度对待孩子练习乐器,这样不仅学不好乐器,甚至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盲目地攀比,扼杀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多数家长都喜欢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能力强的孩子赢了,会变得骄傲自满;可输的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回到家可能会再遭到父母的训斥,而这些孩子也许从此不会再学习乐器。这样的盲目攀比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3.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歌曲创作数量越来越少,能够在孩子中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几乎难以寻觅。反而孩子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程度令人吃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为流行歌曲的发烧友,成为天王、天后的粉丝。第一,不适宜的歌曲,可能会对幼儿的发声器官造成影响。幼儿的发声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流行音乐节奏复杂,音域过高过低,幼儿长期学唱会使之声带变厚、张力减退、声门闭合不严、声音变粗,严重的会造成弥漫性流血、水肿、失去演唱能力甚至会失声。第二,不适宜的歌曲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影响,部分流行音乐的低俗和恶俗会导致幼儿对音乐的艺术性认识及品味降低。第三,优秀儿童歌曲的缺乏,不利于幼儿良好意识品质和乐观性格的养成,还有大部分流行音乐缺乏优秀儿童歌曲应有的教育性及指导性,误导了幼儿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三、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1.重视幼儿整体发展
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幼儿个性、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现在新课程中的音乐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通过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透过提供的音乐活动,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让幼儿成为一个能享受音乐、自主欣赏、积极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快乐者。以参与求体验,以创造求发展,应该明确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艺术,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艺术,真正艺术教育的含义不是培养什么家,而应该是育人。在音乐活动中,作为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并能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方式、速度的独特个体,教师应该充分的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水平。
2.注重幼儿主动活动
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把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幼儿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幼儿的终身着想,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幼儿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在演唱、演奏、表达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强调幼儿学习过程
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新课程中提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要备教又备学,要看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是否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教师应当在观察了解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做到为了幼儿的学而教,为了幼儿的发展而教。在幼儿学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情境教育法情景教育法指既运用了音乐又并不以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其他活动。教师有意识设置音乐情境,诱导幼儿按照特有的设计去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早晨可以给他们选择轻松愉悦的抒乐曲;游戏玩耍的时候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睡觉的时候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使幼儿能进入甜蜜的梦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美、生活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且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仅仅靠一些专门音乐活动的有限时间,幼儿不可能有效的掌握音乐,如果音乐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则不可能成为提高幼儿学习效益、生活质量的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让幼儿的音乐教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音乐游戏法。根据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好创造、好参与、好探索、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及感知音乐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接受音乐的熏陶。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其思维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审美能力。引导鼓励法。为了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来,教师可以在收听音乐和唱歌的同时,随着节奏在他面前挥舞手帕或彩带,也可以帮助幼儿做些有节奏的动作。另外,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耐心地启发诱导孩子。在孩子完成某个音乐活动时,教师依据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决不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幼儿园中教学器材缺乏,教师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改造成为音乐器材,如在一个矿泉水瓶里放进沙子、石头之类的东西;用蛋糕盘子合在一起中间放几粒豆子等等,把这些东西按节奏摇动就可以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对于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组织在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家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优化家庭音乐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选择一些经典而优秀的音乐素材,或让孩子注意倾听周围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在倾听中帮助提高辨别的能力。从小灌输音乐知识,懂得倾听,从不同的音乐类型中选取优秀曲目熏陶幼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正确对待幼儿学习乐器:强迫幼儿学习音乐只会扼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家长们要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乐器。对艺术形式喜爱不同,家长给予尊重。幼儿喜欢什么艺术形式父母就尊重他,让他在音乐天地中自由飞翔,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施加任何压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盲目攀比,遇到困难家长要多给予幼儿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意识到乐器的学习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对于当前优秀儿童歌曲较少的问题,应该鼓励作曲家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多创作一些适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避免成人歌曲侵占幼儿歌曲的领地。在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下,让幼儿音乐能像流行音乐一样广为传唱。音乐通过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幼儿从小对周围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心,培养其责任感,让其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人为乐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为此社会、幼儿园和家长要鼓励与支持幼儿,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给幼儿一块自由的音乐天地。
五、音乐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影响
1.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看,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基本素质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音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价值,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运动的一种状态。音乐活动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会,因此音乐对人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从儿童的角度来说,各种活动不仅能丰富活跃幼儿的生活,而且可以使幼儿情绪愉快,机体得到锻炼,动作更加协调、灵活自如。不同的音乐活动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学前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有关研究着曾经做过对成年专业音乐家的调查,发现在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有92%的人可能获得绝对音高感;在4~6岁接受音乐教育得人中,这个比例便下降到68.4%。可见,及早地、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人人皆备的一种普遍能力,这是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许多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的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由于他们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从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幼儿的音乐教育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觉的敏锐、准确程度、节奏感觉的准确、灵活、反应的敏捷程度和发声器官的音质、音色特点等。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的综合。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如倾听声音、歌唱活动、节奏活动、演奏乐器等活动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的所期望获得的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4.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情感,培养良好个性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由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区音乐教育三个基本模块构成。
社区(Community),顾名思义,即居民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音乐教育(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即在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开展与传授音乐知识相关的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音乐文化繁衍承袭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和谐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社区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笔者及其团队走访调研了广州地区的西二琴行、黄钟琴行、卓越琴行、嘉谊轩琴行、星海之子音乐学校、卓博艺术学校、奥斯卡培训、虹艺培训等数所社区琴行和培训学校以及相关幼儿园。综合调研情况,本文以广州地区社区音乐发展情况为例,分别阐述当前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社区基层单位所辖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宽松的,只要具有最基本的资质,办好相关手续,即可开始宣传招生。目前,以广州地区为例,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公立学校艺术实践培训部门、私营琴行、音乐教师个人等。有的社区也以社区名义在其管辖的区域内开办艺术培训班。
2.社区音乐教育办学形式、内容多元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地点多设置在居民区内,虽然其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都不及学校,但与“便利店”一样有着快捷、便利的特点,不仅学习地点多,离学员居住地近,免去了学员来回奔波的苦恼,而且社区音乐教育学习的内容相对齐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模式还可以应学员所需,量体裁衣地为其设置教学内容和进程,而不像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必须受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大纲指导意见的约束。
学员们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音乐表演技巧,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上课形式(集体课、小组课、一对一小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或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来社区音乐教室学习音乐。不少学员在学习音乐之余还兼学了其他特长。
以广州地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社区教育中,音乐教育仍然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社区音乐教育培训中,器乐音乐教育的人数又是最多的,占到了整个社区音乐教育的一半以上(表1、表2)。可见,社区音乐教育机构在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名称 各专业培训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音乐培训 31%
美术培训 22%
礼仪培训 3%
播音主持 5%
模特培训 8%
服装培训 8%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1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比例分配表
社区音乐专业培训内容 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声乐专业 5%
器乐专业(含钢琴) 53%
视唱练耳 12%
乐理 12%
合奏课 3%
其他 11%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2 社区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内容)
3.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结构多元化,学员市场相对稳定
与学校学生相异的是,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学习目的呈多元化的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6%以上的学员都以填补个人的空余时间为主,绝大多数学员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或孩子增加一项业余爱好,音乐教育的娱乐化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表3)。
学员参加社区培训的学习目标 所占比例
目的一: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 56%
目的二: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 11%
目的三: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 33%
表3 学员参加社区音乐培训的学习目标比例表
另从所调研的情况来看,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社会层次呈现多元化,从工作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在职的和非在职的;从年龄层次来分,可以分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从专业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从学习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等。凡此种种,都让社区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得以有效运转,又因为学员和培训机构各取所需,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学员队伍是相对稳定的(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年龄段 各年龄段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幼儿园阶段
(3—7岁) 56%
23%
小学阶段
(7—12岁) 33%
45%
初中阶段
(12—15岁) 19%
高中阶段
(15—18岁) 11%
成人阶段
(18岁以上) 2%
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
4.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 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
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
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
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
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
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
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
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
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我国地源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文化特色和音乐传统形式,这些都是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音乐教育也必须顾及这些因素。
关键词: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庭;音乐;教学;质量
中国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81-2
音乐教育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所以,音乐教育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这样一份调查材料令人费解:内容是对某师范学校137名普师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当问及他们在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状况时,结果令人惊讶,137名新生中只有一个人能识谱。结果表明,在某些学校音乐课被列为可上不可上的一门副科,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新课标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从这个调查发现很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做好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和落实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音乐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对于初涉人生的年轻人,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可以增强人的民族自尊心。从幼儿开始,《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等歌曲,便会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下“北京”“天安门”“好”,“祖国”“党”“伟大”等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豪放优美的《三峡情》、宽广激情的《长江之歌》、抒情柔美的《太湖美》、轻快明朗的《太阳岛上》等,无形中给人以这样的印象:祖国多么辽阔,山川何等秀丽,这就是我的祖国,使民族自尊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体验人生,领悟人生的哲理,识别真假、美丑、善恶,培养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操。如音乐中对美好人事物的歌颂,无形中成为人们的楷模,对丑恶人事的讽刺,也无形中成为社会的渣滓而予以抛弃。
国家进步的根本在于提高国民素质,那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所以国家应该给予中小学音乐教育以重视,对音乐教育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重视中小学音乐课的实施,给予音乐设施的配备,师资的培养,音乐方面的研究,音乐教学大纲的建设,加强音乐学科的评估,以及重视农村、县城、城市的音乐教学质量平衡。
二、学校加强音乐教育管理
只有国家重视,学校才会对音乐的教育加强管理。然而,学校应如何加强对音乐课的管理呢?笔者认为:
(一)建立科学独立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
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音乐教育方针、政策;调查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制定学校音乐教育行政法规;组织开展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研工作;指导、管理、定期督促、检查音乐教育工作。这样,才使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目的的首要问题。音乐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又要考虑到各学科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的协调功能。
(三)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提高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时培训,组织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职业认识,改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知识含量,开展练习,提高教学能力,创设和谐的环境。
(四)完善音乐设备
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音乐设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设备大致有音乐教室、音乐教具、乐器和电化教学器材。
(五)加强音乐教学评估和音乐教育成果展示
对音乐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成果展示是督促、推进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和提高音乐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对音乐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也应逐步提高。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参加学校和进修活动,参加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水平。那音乐教师都应具备和提高哪些方面呢?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1.道德。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
2.能力。如运用教材能力,备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能力,课堂组织能力。
3.文化素质。如广博的文化基础,灵活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语言,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
2.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方面的素质。
3.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1.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2.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3.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1.热爱音乐教育事业。
2.对学生和教育事业有深厚感情。
3.较强的意志力。
4.良好的性格。
四、生要积极主动学好音乐课程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动机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在社会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从而反应在学习动机上的认知和求知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强度和水平上的不同,反应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水平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
(二)外部原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影响。
因此,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至关重要,热爱音乐才会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其次是环境的影响,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教师、家长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自主学习在音乐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五、家庭要从小给孩子音乐启蒙教育
家庭的影响和重视也及其重要,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启蒙性、个别性、和长期性。家庭是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最好课堂,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家庭音乐教育可以熏陶音乐幼苗,培养音乐人才,家庭音乐教育虽然不宜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但是它确实是音乐家的摇篮。古往今来,许多音乐大师无不是在幼儿时期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等,都是在亲人的教育和影响下,经过努力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家长应明确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代的身心的健全发展和思想品格的完善。所以,家长可以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心理学,辅助教学,可以给孩子欣赏悦耳的音乐,培养音乐感,安排孩子学习器乐或送至音乐教育单位进行学习,培养音乐素养,进行合理的早期音乐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学习,即培养情感也可以给予辅导,帮助孩子提高兴趣。
总之,这五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才是提高中小学生音乐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校外音乐 素质教育 少儿音乐 家长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课程以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是校内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发展,是连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校外音乐教育不仅传导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知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活动也最能体现少儿的兴趣和个性。由于校外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除了打破有关教学的束缚,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教学,使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完整性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长直接、主动地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加强音乐教师整体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注意到校外音乐的这一“独特风景”,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直接影响到校外音乐教育的效果、教学的质量和少儿学习音乐的延续。充分重视与发挥这一优势特点(即家长的主动参与),对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具有积极而显著的价值。因此我们对家长的情况和作用做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研究和实践。
一、家长情况分析
我们在器乐学员家长中发放了《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调查》表格,采用随机调查法,抽取了100份样本,确认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并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目前重视校外教育的家长学历相对较高。然而,他们的学习期正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低潮及上升初期,知识不平衡。尽管有68%的人喜欢音乐,但他们对音乐、审美知识的了解很少。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家长工作环境中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把更高的理想或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渴望孩子能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渴望孩子前程似锦,渴望末来家庭环境的改变……这也许是时下大都市校外教育热门,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形成热潮的原因之一。家长这种强烈的渴望是培养下一代的无穷动力,然而又常与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态发生严重的冲突,有时反而成了阻碍力量。
二、家长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97%的教师认为家长在少儿音乐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9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与自己的关注有关,家长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低幼龄孩子尤为重要。
家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课堂辅导力量。校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庭直接、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家长同儿童一起接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也在课堂上适当地提醒、督促儿童。加深了儿童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少儿的认知水平,增加了课堂辅导力量,使儿童及时领会课堂教学的要点,在校外音乐教育中学到更完整的知识。
2.保证家庭作业质量。校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音乐作业的完成。学生主要是通过作业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于自主能力差的少儿特别是低幼龄儿童,家长坚持在少儿完成家庭作业时督促、启发、鼓励他们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从表2看,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音乐的占98%,其中60分钟以下的占55%,60分钟至120分钟的占35%,120分钟以上的占8%。可见,这样日积月累,能使少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少儿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养成有条理、学习严谨、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奠定学习的物质基础。从调查来看,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孩子的学习,尽其所能,交学费、买材料、搞活动、订杂志。家长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孩子校外音乐教育的有力后盾。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的审美情趣、知识范畴、品德意志,直接影响着少儿学习音乐的心态、状况及人格。家长能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少儿,成为少儿的良师益友。鼓励少儿在校外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能提高少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少儿对音乐从“兴趣”发展到“志趣”。通过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促使少儿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能力,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正是校外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5.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恰当地鼓励、适时地批评,和孩子共同弹奏等亲子教育,或探寻名山大川、走访人文景观,引导少儿用心尽情体会,用音乐尽情描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孩子练习和进行辅导,大部分的少儿愿意接受或部分接受家长的指点。可见,这不仅辅助了校外音乐教育,更使少儿养成良好习惯,确定美好理想,对音乐兴致盎然,并引向更广泛的学习。教师的教育也由于家长的作用而具有持久性、完整性。
6.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以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对少儿音乐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估。不以对不对、像不像、准不准为准,着重发掘孩子的想象创造潜能。
三、家长的副作用
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习音乐过多地参与,会使得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对校外教育理解的差异等原因,给孩子学习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1.盲目型
不根据少儿的自身素质和爱好,便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学习音乐,使孩子学习开端就有心理障碍。有的让孩子在校外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学其他科目,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始终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影响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欲望与激情。有的家长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便放弃。这样无法培养少儿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高压型
此类家长不顾孩子成长规律和学音乐循序渐进的特点,望子成龙心切,强求孩子出类拔萃,期望值过高,逼迫孩子按照其旨意达到“满意”“正确”的效果。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对音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扼杀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半途而废。
3.应考型
此类家长,有的希望孩子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能多获奖,考级中能获得高级别,有利于今后的升学;有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索性让孩子纯粹以考音乐学院为最终目的。过于功利的针对性、强化性训练,造成孩子学习面狭窄,精神疲惫,感觉麻木。这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音乐学习的片面性和注重一时的虚荣。
四、家长作用调查分析,确立教育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首先我们对家长参与促进校外教育的情形表示乐观,对由此引发的问题做了分析思考,其中首要的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一起确立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教育学的原理,音乐教育有三个层面:1.培养音乐一技之长,将来当作择业的手段;2.培养综合音乐素养,扩大择业的范围;3.培养天资优秀、尖子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开创精神和竞争能力。并将此目标分析告知家长,使家长把自己的期望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显然把目标定位在第一项有些偏颇狭隘,主要的目标应定在第二项,至于第三项是少数人,应从第二项中脱颖而出。
根据第二项目标即素质教育的确立,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演奏、演唱,而要和大音乐教育观结合起来,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合奏、表演、影视媒介等诸多的新课程,以完成目标所要求的任务。
五、提高家长能力,发挥家长作用
在校外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启发孩子的观察力、听辨力、感知力、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已渐渐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探讨教学的偏差与失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的根本是倡导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应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校外的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均以是否能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调查显示(表3),有48%的少儿学习音乐是兴趣爱好;有39%的少儿是为了自己有一技之长并能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有11%的少儿是想长大后从事音乐工作。应该说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也很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与其他学习有冲突便会放弃音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全面思考,引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家长对少儿学习的不利影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家长对少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加以发挥,创造一种有助于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更好地促进校外音乐教育。
2.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少儿的每一次演奏交流,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有感而发的,都有其“美”的一部分。创造美是一种快乐,感受美也是一种快乐,欣赏美更是一种快乐,这种“美”是少儿、教师、家长一起分享的,通过演奏交流,不仅陶冶少儿的心灵,更加净化家长的心灵。教师的音乐教学思想,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家长的听觉、视觉得以充分交流,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演奏风格、舞台形象、表现能力等,从而不会过于主观地评判孩子作业的优与劣。从表4可见,有100%的家长认为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3.举办少儿音乐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请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家长进行交流问答,解决多方面的疑问,对于少儿各个时期的音乐能力与特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从理论上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
4.建立少儿个体资料档案,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从少儿幼年初学音乐起到长成少年,少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认识、记忆、想象、技能、创造力、智慧等成长的过程。如果请家长把少儿各时期的“代表性”表现保存,将各时期的“状态”予以记录,使少儿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以增加少儿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更深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也利于教师进行教育群体的比较,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社会的发展重构新型的代际关系,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保护与尊重。少儿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传统的代际关系正发生根本变化,家长的“绝对权威”正在受到挑战。家长不可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少儿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两代人共同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知识的存在与传播形式,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校外音乐教育经历着不断变革、探索的漫长过程,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提高校外音乐教育质量,是我们永恒的探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邢煦环.通俗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0.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原来的“居委会”已经逐渐被“社区”这一新词取代,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定义是指包含着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里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社区内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上存在巨大差异,也有着不同的音乐活动需求,如何解决这种差异,满足人民群众在音乐活动中形色各异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社区音乐教育应让每个人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乐趣,进而陶冶人的情操,以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作用
社区文化作为社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更多的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之内。社区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因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效应,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区音乐教育作为对社区居民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在内,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形式,例如有社区音乐知识竞赛、社区小型合唱团和社区戏曲票友会等。这些丰富的社区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能够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各种音乐协会和票友俱乐部中来,使社区居民充分提高了对社区音乐教育的参与度。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对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使人们能够广泛参与音乐体验和接受音乐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群众性教育,它既着眼于社区成员美德的完善,又服务于社区成员才能的提高。
最后社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音乐教育对人与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社区音乐教育的功能所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效应,主要表现为社区内受教育者个体经音乐艺术的陶冶而导致的社区内其他居民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群体行为,并且社区音乐教育客观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终促进社区文明的发展进步与社会和谐。
二、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社区音乐教育的特点是随意性和不固定性,参与者不分年龄、职业、阶层、信仰、名族,只要爱好音乐,就可以参与到社区音乐中,从中汲取精神上的快乐。社区音乐教育的组织结构形式多样,有政府的群众艺术机构,如地方群艺馆,也有私人设立的艺术培训机构,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音乐团体。政府下设的各类事业性群艺馆等单位和社区教育单位是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办学主体。各种形式的非公性质的艺术类培训机构是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和临时活动为社区音乐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形式来看,社区音乐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整体提高,主要表现为:
1.社区音乐的参与者年龄层较为单一
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其它年龄层次的参与者只能占到很少一部分比例。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休以后, 相对其他年龄层次的社区人员来说,时间非常充足,通过参加社区音乐活动,能有效的缓解因退休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2.社区音乐教育者素质整体不高
大多数社区音乐教学者音乐素养整体上不高,不够专业。教学者的音乐专业素质过低,这一点直接导致了整个社区音乐素质不能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
3.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尚未达到科学与规范的程度,多为爱好文艺者的自发活动,而相关的法律、政策与文件并不多,也没有详细具体的准则与规范措施。这就导致了一些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不能按照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顺利的开展,或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引起民事纠纷。
4.社区音乐活动资金短缺
社会是个经济的社会,各种社会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很多社区音乐活动都受到资金的制约,向参与者收取经费,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如何筹措资金也是影响社区音乐教育的一个难题。
三、对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一点想法
1.政府扶持为保障,其他社会资金以推动
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与推动。国家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出有利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政策方针,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各界力量,在经济上予以扶持,情感上给予关怀。各部门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立场和联动机制,协调工作,管理和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大力改善活动社区内的文化使用场地,建立音乐活动中心,切实提升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能力,便于百姓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2.以专业人员提升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社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一般不是专业音乐人才,所以专业音乐人才的加入就成了提高社区音乐教育水平,发展社区音乐的有效手段。建立鼓励措施,壮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集体智慧,挖掘不同居民的潜在资源。让更多的音乐专业院校的师生充当社区音乐教育的志愿者,帮助其他社区音乐工作者,这样不仅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专业音乐人才不仅可以在技能上使得社区音乐水平得以提高,一些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可以进行新颖的教授方法和组织手段,使社区人群接受更多的教育方式。
3.家庭参与为点,带动社区面的参与
由于我国社区发展不尽完善,大部分社区音乐发展还是以家庭个人为主,家庭作为社区中的小团体,是社区活动的重要参与对象。对社区音乐教育来说,家庭的集体参与即是对这一活动的高度认同,同时,共同参与同一社区活动也是家人间增进交流,培养亲情的好时机。即使有些家庭不能做到共同参与,但是依然可以具备这样一种家庭参与的意识,对家人所参与的社区音乐活动予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的居民是社区音乐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因此,社区建设的所有层面都必须依靠社区并取得广大居民的积极支持和理解,这样,社区音乐教育的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社区内居民需要和喜爱的事业。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