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范文

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实务和经济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是落实责任,广辟税源,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将财政收入指标层层分解,采取深入挖潜、综合治税等措施,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利用房地产项目开工的有利时机,鼓励开发商加快开发速度和销售进度,加大房地产及建安营业税收入;加大现有规模工业企业和年内建成投产企业的服务,实现工业税收不断攀升。

二是锁定区域,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抽调25名副乡局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组成山东、京津唐、辽宁等8个区域招商组和医药、矿产资源、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农业产业化等6个产业招商组,长年攻关推介项目。截至目前,已与深圳喜之郎、武汉凯迪、青岛海亿特电动自行车等200余户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搜集有价值信息120多条,沃尔华挖掘机、地源热泵生产、抽水蓄能电站等60多个重点招商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44.6亿元。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帮扶,扶持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围绕“1520”工程,着力实施工业企业“五个10”计划,扶持睿顺科技、鸿麟食品2户企业晋升为规模企业。加快明祥、衡鑫、恒业等小贷公司组建进度,积极推进华源小贷公司挂牌营业。通过银企对接,为有资金需求的20余户企业协调贷款35750万元。落实部门包保、重点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等措施,给予企业大力扶持。

四是加强基础,搞好服务,做大商贸旅游产业。抢抓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政策机遇,围绕打造图们江区域重要物流节点,加快启动天岗石材城、吉林蛟河国际内陆港、金融服务大厦等亿元以上商贸项目,积极推进金达凯业四星级宾馆、国贸购物中心等续建项目。委托专业部门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启动红叶谷景区入口旅游道路拓宽工程,加大地热资源勘探,规划温泉度假小镇和滨湖、滨山疗养等特色休闲旅游项目。

五是依托资源,打造特色,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加快黑木耳、甜粘玉米、晒烟、中草药、生猪、肉牛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攻关深圳温氏集团规模化养殖及黑木耳羹、年产1万吨玉米汁、天麻种植和深加工、中草药免煎颗粒、肉制品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截至6月末,一产增加值预计实现7.2亿元,畜牧业增加值实现3.26亿元;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也实现了一定增幅。

篇2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 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经济发展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弊端日渐突出,表现为经济规模总量大而人均少,经济增长重投资轻消费,产业结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自主创新不足等。“十二五”期间,为实现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的变刻不容缓。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因此,转变河南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形成对新型第三产业的强大需求,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生产,提高林牧渔业所占比重;调整种植业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是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按照工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功能化的思路,根据各地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四是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要大力实施服务业强省战略,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二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紧密配合,共同协调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1.调整优化需求结构,积极探索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措施

立足扩大内需,协调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促进投资与消费的结构调整,确保经济稳定长远发展。加快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财富,启动农民消费,扩大农村需求。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2.扩大出口新途径,拉长河南经济增长依赖“短腿”

一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引进重大项目为着力点,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把增加外贸出口规模与提高出口质量结合起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树立“省外即外”意识,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快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完善投资软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三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河南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1.积极倡导发展低碳经济

河南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以大量消耗能源为特征。为此,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在中部地区做低碳经济“领头羊”的指导思想;二是在路径选择方面,明确中原崛起要以低碳经济大发展为特征;三是明确郑汴新区既要成为河南的核心增长区,也应是河南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先导区;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应当是以低碳工业为主;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应当成为低碳示范城市;四是要宣传低碳理念、弘扬低碳文化。通过各方面的调整完善与优化。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要确立循环经济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二要抓好关键环节。资源消耗、再生资源产生和社会消费上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三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进步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四是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等。

四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要着力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鼓励和支持 “双百”企业率先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型企业。发挥科研院所骨干作用,强化高等院校生力军作用;二要着力打造自主创新载体。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要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建设。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四要着力改革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权益保护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五要着力突破一批科技专项关键课题,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基础产业,加强民生科技创新。

五 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1.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合理确定工资收入的总体水平,通过收入提高带动消费扩大、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进而促进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干预,不断完善劳动者利益保护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以法律手段并辅以行政指导等方式推动工人工资水平合理增加;三是在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公共转移支付,增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实现二次分配更加公平,以更好地向低收入者转移。

2.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扩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加快形成投资决策程序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政府调控透明化的投融资格局,突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避免“弱势群体”的扩大和需求萎缩,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公民因身份、等级的不同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和歧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支持。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压缩经营性投资,更多地增加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补贴等社会公共支出;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少专项拨款比重,确保公共财政资源切实用于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庚茂.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N].河南日报,2011.2.16

[2]刘振杰.“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8)

[3]刘培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路径――以河源市为例[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4]丁青.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J].红旗文稿,2009(23)

篇3

《经济法》《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财务会计教程》《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等

1、《中级会计实务》: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财务一线会计核算工作而开设的系统介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门课程。全书共13章,具体为:总论、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

2、《财务管理》: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财务信息。

3、《中级经济法》:最大特点是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便于考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反复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会计的职业技能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的职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的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本文将采取后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会计的职业技能。

2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会计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的,一般包括了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计算方法、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等方面;会计的职业道德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另外对于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师,还需要掌握相配套的理论知识,有初级经济法和经济法知识,以及实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3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不仅仅包含了如何动手操作会计实务,还包含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如何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等。(1)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会计报表或是会计信息都已经网络或化和信息化,需要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对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2)珠算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珠算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用珠算的方法比用计算机结果更为快速,而且计算机在操作上面还存在部分缺陷,比如只要借贷是相等的,不管借方和贷方是否填写正确,计算机是检查不出来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珠算,比较简便而且效率还高。因此,珠算能力也是会计人员不能忽视的职业技能之一。(3)手工点钞能力。虽然现在都用自动点钞机进行点钞,但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需要有能辨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并能熟练的运动点钞手法和技术进行点钞,这也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4)电算化能力。拥有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电算化技能的掌握,可以简化会计手续,缩短了处理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4)手工做账能力。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使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做账,但是会计人员通过了解手工做账的流程,可以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更加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此外,对于一般比较小型的公司,其会计从业人员也是采用手工做账为主,因此掌握手工做账能力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4结语

篇5

一、现行会计考试制度的弊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恢复和建立起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证)考试制度。会计考试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这三种考试的目的要求各不相同,自成体系,而参考对象却同为会计从业人员,造成了会计考试管理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造成考试管理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管理机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分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人事、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财政部门管理。虽然这三种考试的管理,名义上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实际上都是由市、县(区)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承担的。基层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本来就人手少(多则三两个人,少则一个人,有的只在相关科室设一个专职岗位),事情多,还要负责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换发、年检、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等大量中心工作。这些繁琐的工作占去了基层会计管理机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2.造成会计执业标准不统一,考试重复。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执业范围各有侧重。但只是有无“注册”二字的差别,便使得他们的执业标准很不统一,也使得“会计师”的称呼名不符实。《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均可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申请注册;没有特殊情形,应准予注册并执业。这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无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样,财政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一)》中,在界定会计岗位时,也将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人员)排除在会计岗位之外。这就不免让人纳闷,注册会计师不属于会计从业人员,那为什么要冠以“会计师”的头衔呢?注册会计师的三大法定业务之一——会计服务业务的开展合法吗?

执业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重复考试。现行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实务(一)、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由于考试内容的不一致,加之执业范围的不同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不少会计从业人员考完了会计师又去考注册会计师,有的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又回过头来报考会计师,还有的从会计员一路考到高级会计师,最后还要去为注册会计师再搏一回。另外,从业资格考试本该是岗前考试,难度要求应较低,可考试的科目却比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还多出一门,考试难度也不在其下。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还要再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这样,不但增添了考试管理机构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考生时间、精力和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3.教材政出多门,口径不一致。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都有各自的考试委员会,教材的编审、出版、发行自然按各自的渠道进行。由于教材编审人员对法律、规章和制度等理解不一致,加上新出台的法规制度编入教材的时间不统一,造成了同一年度两种考试的教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各执一词,有的还大相径庭,让考生莫衷一是,让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无所适从。

另外,由于会计行业的考试持续走热,教材及其相关的辅导材料的出版发行给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凡的商机。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渠道失控,许多不法书商不惜以盗版、胡编乱造等手法编印名目繁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投入市场,或者通过种种手段借助考试管理机构销售给广大考生。这些教材印刷质量低劣、错字漏字连篇不说,就连基本概念和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也被弄得颠三倒四,例题和解释牛头不对马嘴。

4.造成了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误解。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中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是一种什么关系?属于中级还是高级?他们的技术等级孰高孰低?人们无法认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考试科目和教材的不一致,导致了执业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不一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问题各执一词,互不买账,造成了社会上方方面面对会计行业的误解。

二、改革会计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会计考试制度朝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三为一,统称为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分设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个等级,取消报考学历和专业条件的限制。凡想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首先通过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考试的级次可由考生根据自身条件自愿选择。凡取得任何一个等级的任职资格,即可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取得了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可申请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