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范文

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实务和经济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实务和经济法

篇1

一是落实责任,广辟税源,全力以赴组织财政收入。将财政收入指标层层分解,采取深入挖潜、综合治税等措施,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利用房地产项目开工的有利时机,鼓励开发商加快开发速度和销售进度,加大房地产及建安营业税收入;加大现有规模工业企业和年内建成投产企业的服务,实现工业税收不断攀升。

二是锁定区域,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抽调25名副乡局级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组成山东、京津唐、辽宁等8个区域招商组和医药、矿产资源、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农业产业化等6个产业招商组,长年攻关推介项目。截至目前,已与深圳喜之郎、武汉凯迪、青岛海亿特电动自行车等200余户企业进行了对接洽谈,搜集有价值信息120多条,沃尔华挖掘机、地源热泵生产、抽水蓄能电站等60多个重点招商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44.6亿元。

三是制定政策,强化帮扶,扶持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围绕“1520”工程,着力实施工业企业“五个10”计划,扶持睿顺科技、鸿麟食品2户企业晋升为规模企业。加快明祥、衡鑫、恒业等小贷公司组建进度,积极推进华源小贷公司挂牌营业。通过银企对接,为有资金需求的20余户企业协调贷款35750万元。落实部门包保、重点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等措施,给予企业大力扶持。

四是加强基础,搞好服务,做大商贸旅游产业。抢抓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政策机遇,围绕打造图们江区域重要物流节点,加快启动天岗石材城、吉林蛟河国际内陆港、金融服务大厦等亿元以上商贸项目,积极推进金达凯业四星级宾馆、国贸购物中心等续建项目。委托专业部门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启动红叶谷景区入口旅游道路拓宽工程,加大地热资源勘探,规划温泉度假小镇和滨湖、滨山疗养等特色休闲旅游项目。

五是依托资源,打造特色,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加快黑木耳、甜粘玉米、晒烟、中草药、生猪、肉牛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攻关深圳温氏集团规模化养殖及黑木耳羹、年产1万吨玉米汁、天麻种植和深加工、中草药免煎颗粒、肉制品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截至6月末,一产增加值预计实现7.2亿元,畜牧业增加值实现3.26亿元;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也实现了一定增幅。

篇2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 河南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经济发展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弊端日渐突出,表现为经济规模总量大而人均少,经济增长重投资轻消费,产业结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自主创新不足等。“十二五”期间,为实现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的变刻不容缓。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因此,转变河南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形成对新型第三产业的强大需求,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生产,提高林牧渔业所占比重;调整种植业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是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推进区域结构调整。按照工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功能化的思路,根据各地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四是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要大力实施服务业强省战略,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二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紧密配合,共同协调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1.调整优化需求结构,积极探索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措施

立足扩大内需,协调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促进投资与消费的结构调整,确保经济稳定长远发展。加快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财富,启动农民消费,扩大农村需求。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2.扩大出口新途径,拉长河南经济增长依赖“短腿”

一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引进重大项目为着力点,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把增加外贸出口规模与提高出口质量结合起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树立“省外即外”意识,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快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硬环境、完善投资软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三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河南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1.积极倡导发展低碳经济

河南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导,以大量消耗能源为特征。为此,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在中部地区做低碳经济“领头羊”的指导思想;二是在路径选择方面,明确中原崛起要以低碳经济大发展为特征;三是明确郑汴新区既要成为河南的核心增长区,也应是河南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先导区;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应当是以低碳工业为主;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应当成为低碳示范城市;四是要宣传低碳理念、弘扬低碳文化。通过各方面的调整完善与优化。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要确立循环经济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二要抓好关键环节。资源消耗、再生资源产生和社会消费上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三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进步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四是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等。

四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要着力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鼓励和支持 “双百”企业率先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型企业。发挥科研院所骨干作用,强化高等院校生力军作用;二要着力打造自主创新载体。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要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建设。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四要着力改革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权益保护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五要着力突破一批科技专项关键课题,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基础产业,加强民生科技创新。

五 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1.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合理确定工资收入的总体水平,通过收入提高带动消费扩大、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进而促进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干预,不断完善劳动者利益保护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以法律手段并辅以行政指导等方式推动工人工资水平合理增加;三是在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公共转移支付,增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实现二次分配更加公平,以更好地向低收入者转移。

2.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扩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加快形成投资决策程序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政府调控透明化的投融资格局,突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

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避免“弱势群体”的扩大和需求萎缩,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公民因身份、等级的不同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异和歧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支持。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压缩经营性投资,更多地增加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补贴等社会公共支出;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少专项拨款比重,确保公共财政资源切实用于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庚茂.河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N].河南日报,2011.2.16

[2]刘振杰.“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8)

[3]刘培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路径――以河源市为例[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4]丁青.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J].红旗文稿,2009(23)

篇3

《经济法》《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财务会计教程》《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等

1、《中级会计实务》: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财务一线会计核算工作而开设的系统介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门课程。全书共13章,具体为:总论、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

2、《财务管理》: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财务信息。

3、《中级经济法》:最大特点是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便于考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反复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会计的职业技能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的职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的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本文将采取后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会计的职业技能。

2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会计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的,一般包括了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计算方法、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等方面;会计的职业道德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另外对于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师,还需要掌握相配套的理论知识,有初级经济法和经济法知识,以及实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3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不仅仅包含了如何动手操作会计实务,还包含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如何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等。(1)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会计报表或是会计信息都已经网络或化和信息化,需要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对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2)珠算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珠算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用珠算的方法比用计算机结果更为快速,而且计算机在操作上面还存在部分缺陷,比如只要借贷是相等的,不管借方和贷方是否填写正确,计算机是检查不出来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珠算,比较简便而且效率还高。因此,珠算能力也是会计人员不能忽视的职业技能之一。(3)手工点钞能力。虽然现在都用自动点钞机进行点钞,但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需要有能辨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并能熟练的运动点钞手法和技术进行点钞,这也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4)电算化能力。拥有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电算化技能的掌握,可以简化会计手续,缩短了处理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4)手工做账能力。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使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做账,但是会计人员通过了解手工做账的流程,可以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更加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此外,对于一般比较小型的公司,其会计从业人员也是采用手工做账为主,因此掌握手工做账能力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4结语

篇5

一、现行会计考试制度的弊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恢复和建立起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证)考试制度。会计考试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这三种考试的目的要求各不相同,自成体系,而参考对象却同为会计从业人员,造成了会计考试管理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造成考试管理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管理机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分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人事、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财政部门管理。虽然这三种考试的管理,名义上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实际上都是由市、县(区)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承担的。基层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本来就人手少(多则三两个人,少则一个人,有的只在相关科室设一个专职岗位),事情多,还要负责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换发、年检、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等大量中心工作。这些繁琐的工作占去了基层会计管理机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2.造成会计执业标准不统一,考试重复。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执业范围各有侧重。但只是有无“注册”二字的差别,便使得他们的执业标准很不统一,也使得“会计师”的称呼名不符实。《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均可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申请注册;没有特殊情形,应准予注册并执业。这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无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样,财政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一)》中,在界定会计岗位时,也将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人员)排除在会计岗位之外。这就不免让人纳闷,注册会计师不属于会计从业人员,那为什么要冠以“会计师”的头衔呢?注册会计师的三大法定业务之一——会计服务业务的开展合法吗?

执业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重复考试。现行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实务(一)、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由于考试内容的不一致,加之执业范围的不同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不少会计从业人员考完了会计师又去考注册会计师,有的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又回过头来报考会计师,还有的从会计员一路考到高级会计师,最后还要去为注册会计师再搏一回。另外,从业资格考试本该是岗前考试,难度要求应较低,可考试的科目却比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还多出一门,考试难度也不在其下。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还要再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这样,不但增添了考试管理机构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考生时间、精力和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3.教材政出多门,口径不一致。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都有各自的考试委员会,教材的编审、出版、发行自然按各自的渠道进行。由于教材编审人员对法律、规章和制度等理解不一致,加上新出台的法规制度编入教材的时间不统一,造成了同一年度两种考试的教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各执一词,有的还大相径庭,让考生莫衷一是,让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无所适从。

另外,由于会计行业的考试持续走热,教材及其相关的辅导材料的出版发行给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凡的商机。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渠道失控,许多不法书商不惜以盗版、胡编乱造等手法编印名目繁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投入市场,或者通过种种手段借助考试管理机构销售给广大考生。这些教材印刷质量低劣、错字漏字连篇不说,就连基本概念和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也被弄得颠三倒四,例题和解释牛头不对马嘴。

4.造成了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误解。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中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是一种什么关系?属于中级还是高级?他们的技术等级孰高孰低?人们无法认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考试科目和教材的不一致,导致了执业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不一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问题各执一词,互不买账,造成了社会上方方面面对会计行业的误解。

二、改革会计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会计考试制度朝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三为一,统称为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分设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个等级,取消报考学历和专业条件的限制。凡想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首先通过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考试的级次可由考生根据自身条件自愿选择。凡取得任何一个等级的任职资格,即可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取得了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可申请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篇6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各项生产和社会活动,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行为上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升,不论在那个层次上,也不论对于个人、人群、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显得格外重要,格外迫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法律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尤其对于经济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意义更为重大。

二、经济法与会计专业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学习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更不用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了。我们所读的专业———会计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作为中国学习会计专业领头军的我们,在学习这个新兴专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摸索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研究学习,推动我国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会计学专业,就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概念就可以看出经济法与会计是有着共通点的,都是通过管理手段来保障良好的经济秩序。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会计知识,我们务必要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仔细分析,发现两者有着很多的联系,但是最突出的共同点还是其管理性和约束性。会计专业具有管理性,这不仅表现在其经济目标上,还表现在管理的手段和过程中,表现为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通过法律法规对会计管理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会计管理进行监督。而管理性和约束性更是经济法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法的价值、主体、权力(利)、属性上,更表现在经济法的义务上。经济法义务具有社会性。生活在市场体制下的人们是一种“经济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自己为自己服务或者为了为自己服务才为他人服务,而往往不能或不愿提供社会服务,但许多社会服务如维护秩序、举办学校、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又是一个社会正常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之后,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进一步分析经济法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帮助无疑是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明显地,学习经济法能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时时提醒我们不能忘了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监督”责任。而对于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想行使好自己的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就要对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

篇8

关键词:能力培养 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市场环境的变换相一致,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成了学科教育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校内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只在毕业实习前安排一次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然后就是校外毕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又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1.2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经济法、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拓展课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语言表达”等课程。

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结果是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对应的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课程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只开设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经济法课程。

1.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就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几乎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至六节课,一学期上完。学校硬件条件好的,安排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很重要,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很少学校开设该课程。

1.5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针对本校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会计职业能力情况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会计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2.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校2008至2010届三届被调查的毕业生共有136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15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130)所在单位为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89.7%,又因我校是以畜牧为主的农业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小畜牧民营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4.5%。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2.2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比较简单,从调查资料上来看虽然个体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会计岗位基本分为两个层次:基层核算岗位和财务会计管理岗位(见表一)。针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征求了中小企业的意见,各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手工会计核算能力、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等),还包括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上述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会计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详细分析见表一。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参照国家财政部与人事部制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一所示)。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3.1依能力培养规律要求安排课程模块顺序。依次包括公共基础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教育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教育模块,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第四模块为选修课程。课程模块安排顺序既考虑了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

3.2实践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为课程课堂实验(共450学时)、课程期末教学实习(一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周实习时间,5学期共8周实习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共4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共20周)。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培养学生的会计单项技能、特定会计岗位综合技能、所有会计岗位综合技能等,做到了环环相扣。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共安排120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折合学时为121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基本为1:1。

3.3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如一年级安排的基础会计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相配合;二年级安排的初级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取得相配合;三年级安排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为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奠定基础。

3.4根据本校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有针对性地安排企业特色课程。如我们学校为农牧业高职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畜牧企业就业,因此就针对性地开设了畜牧业成本核算、养殖业管理软件运用等课程,一方面解决了畜牧业企业紧缺对口会计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就业率。

3.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安排技能拓展选修课。目前正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端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三化”协调,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发展过程中,商业及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大发展,我们就适时安排了商业会计,饮食服务业会计等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4.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保障。该课程体系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教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开放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合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4.2工学结合型教材做保障。工学结合型教材内容大多取材于生产企业的真实资料,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安排内容顺序,并且操作训练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布局,学生学的也就是就业上岗用的,因此这种教材既方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

4.3“双师型”高职师资做保障。“双师型”高职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只有这些师资才能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运金 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教育与职业》, 2010 第26期

[2]贺军.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第3期

[3]黄海荣.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篇9

关键词:宏观环境 会计国际化 会计规范

一、会计宏观环境的具体差异

1.外部环境和文化。格雷(Gray)根据霍夫斯蒂德(Hofstede)的国家文化维度的观念,把影响一国财务报告实务的四个“会计价值观的维度”为:职业特性与控制、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健主义与激进主义、保密性与透明度。按照格雷的观点,价值观取决于生态的影响,并随外部因素而改变……反过来,社会价值在法律系统、政治系统、资本市场特性、公司所有权形式等的形成中具有制度后果。

由对会计价值观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规范倾向法律控制,较为强调统一性与稳健主义。英、美等国由于会计职业的高度,更为强调会计的职业特性,其会计规范灵活性较强,强调稳健主义的合理运用和一定程度上的透明度;而德、法、日等国由于其传统和政治方面的相互影响,也较为强调法律控制与规范的统一性,注重稳健主义,但透明度较低。

2.法律体系。从法律体系的划分上来看,我国应属于成文法系国家,而英、美均属于习惯法体系国家,这也使得各自的会计规范的法律效力有所差异。我国的会计规范分有不同的级次,主要由财政部实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由证券交易委员会授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由其下属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实施,权威性较强。而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无强制执行效力。

3.筹资来源。希斯曼(Zysman)按融资体系将国家分为资本市场体系、政府贷款体系和机构贷款体系。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如英、美等国)具有大量的外部股东和规模庞大的审计职业界,会计与税收法规相分离,强调会计的灵活性,促进会计判断和经验的发展;而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如法、德),以内部股东为主,审计职业界规模较小,税收法规对会计法规影响较大,其对外财务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和作为征税者或经济调控者的政府而编报的。因此,不同的筹资来源对会计规范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筹资来源并非主要依赖资本市场,而政府始终掌握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会计规范受国家控制,相对而言,灵活性较低。

4.税收制度。在英、美等国,普遍采纳了“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对外公布财务报表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投资决策所需的业绩指标等信息,这些国家的商法与税法在很多会计领域相互分离,会计侧重于提供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而我国的会计与税法并未完全分离,仍是以会计报告为基础,进行一定的纳税调整来适应国家的征税需要,因此,会计还在一定程度上受税法的影响。但是也应注意到,纳税一般与各个公司的应税收益相关而与集团收益不相关,因而在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相关会计规范上,国际差异较小。

5.职业界及其他因素。一个国家会计职业界的规模和能力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相关,并与其会计类型相互影响。英、美等国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会计职业高度发展,职业界规模较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较大;而我国的会计职业界发展较迟,规模较小,相关会计规范主要由国家制定,会计职业界的影响也较小。此外,通货膨胀、相关经济及一些偶然因素都可能对一国的会计规范产生影响。

二、对我国国际化的建议

财政部金人庆部长曾经指出:“我国的会计准则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更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任何会计都不是孤立的,是由在特定制度和制度基础上所建立的制度和证券市场运行体系所决定的,而经济和法律制度取决于前述的各项环境因素。就这几个方面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很大。在宏观层面上,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因此,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取决于我们对其利弊得失的权衡,其中的关键是国情、利益和文化。因此,针对会计宏观环境的差异,笔者对我国会计国际化提出以下建议:

1.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会计宏观环境的特点,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准则规定。只有那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所规范相同的交易事项,在其所处环境也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促进我国会计规范与其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对于那些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而在经济实质上与外国不同的交易事项,以及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就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规范。

2.为了提供更有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应该考虑将我国的税收法规与会计规范相分离。由于我国的会计与税法未完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也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企业财务报告过分偏重于成本数据,减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此,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应该考虑将税收法规与相关会计规范分离,使会计信息更能反映投资决策的需要。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会计职业界。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也没有完全放开,我国的货币价格和外汇价格的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而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上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规范的协调。同时,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发展较迟,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职业界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较小,而且对某些会计规范的执行效果也较差,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完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从而更好地提供会计信息,促进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为我国会计国际化之路做好铺垫。

1.[英]克里斯托弗。诺比斯,罗伯特。帕克。潘琰主译。比较国际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文硕等译。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11)

篇10

关键词:会计工作;制度;规范

“会计规范”是指人们在从事与会计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循的约束性或指导性的行为准则。从会计规范的形成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另一类是人们通过一定程序方式制定的。前者是人们在会计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习惯、规则和惯例,它是非强制性的;后者则是由权威人士或专业机构在自发形成的惯例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抽象及引申后形成的。一般而言,自发形成的会计规范,多具有原始、初级和缺乏条理的特征,在会计发展的早期,这种规范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会计地位的提升,自觉的会计规范占据了统治地位,它比前者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前进了一大步,表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普遍性。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无论这种承认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惯例性的,一句话,普遍性是会计规范赖以存在的基础,否则,规范就无从谈起。

2.约束性。会计规范提出了评价会计行为的明确标准,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根据情节施以相应的法律、行政制裁或道德谴责。

3.地域性。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会计规范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特色或国家特征,会计规范中的法律规范表现尤为突出。这里谈会计规范的地域性,并不排斥国际间会计规范的共性;相反,随着会计这门国际经济语言的发展,会计规范的地域性特点将愈来愈不明显。

4.发展性。众所周知,会计首先是表现为一种信息反映系统服务于经济活动的,会计在不断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因此,会计规范也必须随着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一、法律规范

会计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条例、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就内容来说,会计法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为管理会计工作而专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另一部分不是直接针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而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制定的有关法规。

我国会计的基本法律规范是《会计法》、《注册会计法》以及《审计法》,其他的法律,如公司法、企业法、预算法、证券交易法也对会计产生一定影响。至于各项法规的具体结构和内容,在本文不作叙述。

对比其他规范,会计法律规范有其鲜明的特色:

首先,会计法规是作为一种强制规范而出现的,是借助国家权力来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是严格和明确的,关于会计实务的处理,法规通常予以界定,一旦违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是这种强制作用,奠定了会计法规在整个会计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障会计人员行使和履行义务的坚强后盾;其次,会计法规由国家制定并监督实施,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继而代表着某种倾向性;最后,我们在考察会计法规时,应当明确会计法规既然是一种法律,只对会计工作作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行为约束或要求,至于取舍标准的依据,则通常不作任何解释。由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带有倾向性的人来完成的,加之人们在认知上必然存在的偏差,因此,当会计法规的最终执行结果违背客观规律时,因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坚信,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会计法规终会得以健全。

二、准则规范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对象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具体规范,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我国的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以政府法规的形式颁布的,具有相当的强制性,是会计规范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联接法律规范和其他规范的纽带。

会计准则根据其适用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为基本会计准则。它是会计实务中普遍适用的基本指导和约束条件的概括,是体现会计工作基本规律、基本特征的原则性规范。基本会计准则适用面最广,它由原始成本计价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划分原则、权责发生制以及对会计信息要求的若干原则组成。

2.第二层次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编报准则。即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会计要素项目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如:资产如何分类、如何计价及资产的原始成本的构成等等。

3.第三层次为具体业务会计准则。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确认、计量、报告某一会计个体的具体业务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会计准则。这些内容属于技术性规范的范畴,它通常具体说明每一个步骤或某种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设备租赁、企业联营、长期投资、发行债券等的会计业务处理须遵循具体准则的要求。

今年财政部又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至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基本涵盖了我国现行的会计实务。

三、行业会计制度规范

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及程序的总称。它是会计规范体系中可操作性极强的规范。会计制度一直是会计实务中非常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会计规范。会计准则制定前,会计操作全部依靠统一的会计制度;准则颁布后,财政部仍然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行业会计制度。其目的在于:为一个行业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规程,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内部工作规则作出规定,使会计核算工作有组织、有系统、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我国当前之所以会存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是因为会计准则在我国实行不过十多年,尚属新生事物。保留会计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会计实务界的环境适应力;另一方面,会计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准则的不足。从长远看,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终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四、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规范

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规范是指导单位会计工作的规定、章程、制度的总称,是其它会计规范的具体化。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会计人员的权利、职责、职称、任免、待遇、素质要求等;会计工作的考核、达标、规划及档案管理;会计机构的责任和任务。与前三个会计规范相比,单位内部的有关财务会计规定在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独特。目前,会计理论界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规范体系之中。但是,通过会计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将其纳入到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理由如下:

1.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一般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它对会计行为的界定最为细致,因而,它对会计行为的实际执行效果具有最后的影响力和极强的指导性;

2.现实的会计实务中,单位的会计人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予以关注,而忽视宏观的会计法规;

3.个别单位无视国家的三令五申,置国家会计法规于不顾,将小团体利益凌驾于会计法规之上,干一些违反会计法规的勾当。此种本位主义和内部会计行为失控的行为对经济发展危害甚大。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敦促单位建立符合国家会计法规要求并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同时接受国家监督其实施与执行效果,在当前会计工作中尤显迫切。

五、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提出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应普遍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如下特点:1.职业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界提出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会计职业特征;2.自觉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维护;3.综合性。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规汇编[Z] 北京:中国财政济济出版社,2005.

篇11

    【关键词】会计;原则;探讨

    我国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措施相继颁布和实施,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制度已实施;会计凭证、帐簿、报表正推行规范管理;会计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已基本消除行业差别等等,而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和监督方法已趋向成熟、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政府监督、市场引导、行业自律的监督格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基本上实现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会计准则的出台不仅涉及到会计领域,还涉及到国家财政税收、预算、证券等方方面面。

    一、会计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实务中一直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对于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准则解释为:“按权责发生制,要在交易事项和其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而且要将它们记入与它们相联系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该期间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报告。”这一解释明确了要在“发生”时确认,并不是在“收到和支付”时确认。权责发生”制在理论上应用于具体的会计事务中,应该完全按照权利是否形成、义务是否发生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一般也很难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比如现行会计实务对权责发生制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冲击:

    (一)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确认,致使权责发生制显得不够完善,如: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因经营优良形成的商业信用,即商誉,就不能确认入帐。

    (二)期权、期货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金融工具的应用往柱是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时只是享有某种权利或某种义务,并没有发生交际的款项支付,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最终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约生效时往往无法预料。

    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也称为客观性原则或中立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村经济业务的处理需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计量经济业务、制定会计政策、选用会汁方法必须忠实表达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要以客观确定的证据作为会计记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环境日趋规范化和透叫化,社会各个阶层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并非所有信息绝对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会计信息的需求阶层。个真实的会计信息会给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对单位本身,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按其原因可分为三类: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

    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单位和人员为了局部和个人利益,故意违反有关财经法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故意违反财经法规,但单价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机制又很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给予检查,例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控制与监督问题等等。

    规范性失真是指山于会计规范的不科学性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当违法性失真得到控制后,规范性失真便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类型。这一问题的解决需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逐渐的规范。

    技术性失真是指山于会计人员素质上的局限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会计规范理解不透,只重视会计规范的形式,而忽视了会计规范的实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加强会计立法,规范会计体系,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而预测价值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在决策时能预测未来。反馈会计信息能使使用者证实或修正以往在决策时所判断的预测结果。

    然而,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两大特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含义不能确指的概念。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是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部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现在早已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目前财务报告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雇员和其他的供府商、政府及其机构和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信息使用者再满足一般性需求以外、还需要一些特定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作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提供评估企业股利支付情况的资料;贷款人则会关心企业偿位能力信息;政府及其机构更为关心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等等。对于可靠性原则,IASC认为“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第一价的会计原则,似乎只以如实反映或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唯一内涵。我们知道,财务会计是以反映职能而存在的一个财务信息系统,所以,只有信息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才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进一步去显现它的监督职能。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对真实性必须有史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尽管真实的总是客观的,但客观的显然不是绝对真实。真实的肯定是客观的、但“客观的”究竟反映何种真实当取决于人们所持有的各种客观概念。因而正确判断客观中的真实程度,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掌握的艺术和技巧、会计信息提供者通过对客观性中个确定性的揭示,仅仅是给使用者提供的某种防止误解上的帮助,而绝非是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应当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一种世界现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将其加以根治,有区别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与程度。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考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的话,其相关性和可靠件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世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却较差。相关性与可靠件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则之下。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它们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就是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其远、也会因个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的存在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连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个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问时在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要对这两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对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给信息有用性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

    会计学界对稳健性原则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一般认为稳健原则的产生缘于会计估计和不确定性,是对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进行陈报的一个限制条件。综合来看,对稳健原则有三种不同的认识:较前稳健原则是指,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第二种是广为接受的传统含义,即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又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第三种看法则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取舍的标准。这一观点以FASB为代表。FASB进一步指出,估计收益构成要素的偏向,不管是过于稳健,还是稳健不足,通常只影响到列报收或损失的时间.其结果是,任何方面不合理的溢额,都可能把一批投资者引入歧途。也就是说,FASB并不鼓励一味地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否定了过去那种蓄意地一贯少计净利和净资产的做法。认为会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取台时需持稳健的态度但同时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目前,人们对稳健原则心有疑虑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给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余地,反过来可能损害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人们对于适度稳健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适度稳健克服传统稳健原则只确认损失不确认利得的缺点,使信息具有真实公允.但另一方面,由于获取利得的判断带有主观性,确认标准难以确定,允许确认或有利得,则使利润操纵的空间更加扩大。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采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上的态度是不同的.稳健原则在中国并个过时,它也应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如果不实行稳健原则,可能使企业不能释放帐务上的风险,而且,用之过度,则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政策蒙受损失,因而有必要对稳健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因不用稳健原则以及滥用这一原则而损害信息的真实、公允的,一方面应加强独立审计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度稳健原则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而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证券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2

    一、会计准则、会计制成的异同

    会计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合计制度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包括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准则。制度、办法等。会计准则是其组成部分。人们常说的会计制度是指狭义而言,仅为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科目表及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以及分录举例等,这都是基层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事务处理指南,集中成册,便于使用。会计准则一般按会计对象要素或经济业务的特点、会计报表的种类分别制定,接近财务会计学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部分。会计准则中一般不涉及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列示。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形式,关键在于确认、计量、报告的标准、方式和内容是否适应本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是否趋同国际惯例和便于国际交流。本文所说会计制度,除特别说明的以外,均指狭义的会计制度。

    二、会计制度规范

    法国采用统一的会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①全国统一的会计科目、分类、编号;②对术语的定义和解释;③分录格式和账户内容;④会计计量原则;⑤财务报表格式;⑤成本计算方法;⑥财务报表注释。该方案与我们常说的会计制度近似,属于会计制度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这个方案的节略制度适用于小型企业,基本制度适用于大中型企业,高级制度则是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教科书均以该方案为基础;年度纳税申报的要求亦然。这个方案还用于中央和地方的政府会计,并用于编制详细的全国统计数字。每个行业也都有各自的会计方案(即专业方案)。制定上述会计制度的目标是:①提供较为精确的会计资料,以便促进更合理的国家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②协助消灭财政收支不平衡;③向公众报告国民财富的真实分配,尽量减少社会的误解;④提供研究市场动向的资料;⑤促进健康的竞争;⑥对发展公平的税制有所帮助;⑦向股票持有者、货物供应者和银行家提供一个更为满意地检验他们判断的机会;⑧有助于政府当局进行控制(管理)方面的检查;⑨对财务成果提供一个清晰而果断的看法;⑩允许分析和比较制造成本。

    法国是实行有计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指导相结合。法国强调会计为宏观经济服务。会计标准化是法、德两国会计的共同特色。较之美国的会计准则,它更具统一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不像美国会计准则那样众多、分散,不便掌握。

    前苏联系用会计制度规范。俄罗斯继承前苏联的作法,继续采用会计制度规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了修订。

    由于各行业的经济业务往往各有特点,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由会计专家为本行业各企业设计会计制度。会计师事务所也为企业提供会计制度设计服务。会计制度是一般企业会计工作的直接规范。

    会计制度的制定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国家主管行政机构制定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如我国、法国和俄罗斯;第二类是体现行业特点的行业会计制度,由行业主管部门或由行业协会制定;第三类是企业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代为制定。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也流行于采用会计准则规范或采用法律规范的国家。

    采用统一会计制度的国家,大多以宏观经济为基础,会计不仅受法律和税收的影响,还受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影响。这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只是大体相似,仍有很大差异。

    三、会计准则规范

    美国、英国都是竞争性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均属普通法系。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力量较弱。股份有限公司是美国经济的基础。证券市场发达,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筹资渠道。根据《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由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的行政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既负责监督证券市场,又负责制定有关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国统一会计规则的法定机构。它把制订会计准则的权力委托给力量强大的会计职业界的代表组织,自己仍然保留对会计准则制订的监督权和否决权。会计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服务。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会计信息失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克服会计处理的随意性,美国会计师协会于1932年9月首先提出“会计五原则”,并于1936年成立会计程序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和有关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的通告。1959年改组为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3年又改组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这些组织先后发表的公报。意见书、说明、公告、解释等等,大都属于“公认会计准则”。众多的会计准则虽不具有法律地位,却有很高的权威性。基于制定的会计准则自相矛盾的教训,FASB还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用以评价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只有少数美国公司(指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且必须遵循委员会的会计和审计规则。美国对其他公司并无强制性的审计或公布财务报表的要求。所以,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用以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

    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立法比较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会计实务由法律支配,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会计模式主要服从于较早建立的《公司法》(1948年,其后曾多次修订)。第一个《公司法》提出财务报表必须符合“真实和公允”的观点,这不仅是英国会计模式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其特色O19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开始《会计原则建议书》,到1964年共29项,乃是最佳会计实务的说明,但不具有强制性。1976年,会计准则委员会(ASC)成立,鉴于《公司法》对会计的规范不够具体,以及建立强制性会计准则的呼声,ASC陆续颁布具有强制性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SSAP,或泽《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25项。1990年,ASC改组为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已《财务报告准则》(FAS)15项。1997年还制定出适用于小型企业的财务报告准则。看来,英国会计规范的主要特色,一是以《公司法》为依据,以真实与公允为指导思想,建立具有强制性的会计准则;二是英国会计准则起步晚于美国,从而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克服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数量众多、不便于掌握的缺点,形成数量较少的、系统的会计准则;三是小型企业采用简易的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许是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民间协调组织。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其地位和作用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相似,但不像美国那样采用很长的公告,而是只用一个条文式的文件,简明扼要,便于掌握,已为我国会计基本准则所借鉴。IASC已准则41项,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协议,在《国际会计准则》基础上制定核心国际会计准则,将成为跨国上市的证券公司应当遵循的会计准则。日本会计准则制定机关是大藏省的企业会计审议会。它发表了很多会计准则和意见书,如《企业会计原则》(1982)及其注释、《合并财务报表准则》(1975)及其注释、《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准则》(1979)及其注释、《成本计算准则》(1962)等。

    会计准则规范的制定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由民间有权威的会计职业组织制定并颁布,其条件是有强大的会计职业界,美国、英国都是这样;二是由全国性的行政机构颁布,使会计准则具有法规性质因而更具有权威性,我国和日本正是这样。

    四、法律规范

    许多国家都通过有关经济法律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有的国家通过经济法规直接规范会计工作,德国是典型。

    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宪法规定社会原则(政府干预经济)和自由原则(市场经济是立法前提),既摈弃老式的自由竞争,又反对国家统制经济。政府干预经济是德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两国均属大陆法系,成文法法典化,经济政策法制化,商法、公司法、税法详细具体,如现行的公司法,法国为509条,德国为410条,英国只有213条。两国证券市场大大弱于美英,筹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德国多数企业监事会有起主导作用的银行代表。两国会计均实行税法导向,财务会计面向纳税要求,几乎没有差异。有关法律对会计有严格规范。

    德国有秩序的簿籍原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和税法之中,既没有美国、英国系统而众多的会计准则,也不像法国那样采用统一会计方案(制度)。会计目标强调保护债权人权益。可见,德国直接以法律规范会计工作,权威性最高。但是,法律规范再细,也不可能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那样细,必然要求会计人员有很高的业务水平。

篇13

【关键词】会计;原则;探讨

我国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措施相继颁布和实施,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制度已实施;会计凭证、帐簿、报表正推行规范管理;会计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已基本消除行业差别等等,而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和监督方法已趋向成熟、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政府监督、市场引导、行业自律的监督格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基本上实现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会计准则的出台不仅涉及到会计领域,还涉及到国家财政税收、预算、证券等方方面面。

一、会计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实务中一直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对于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准则解释为:“按权责发生制,要在交易事项和其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而且要将它们记入与它们相联系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该期间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报告。”这一解释明确了要在“发生”时确认,并不是在“收到和支付”时确认。权责发生”制在理论上应用于具体的会计事务中,应该完全按照权利是否形成、义务是否发生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一般也很难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比如现行会计实务对权责发生制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冲击:

(一)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确认,致使权责发生制显得不够完善,如: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因经营优良形成的商业信用,即商誉,就不能确认入帐。

(二)期权、期货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金融工具的应用往柱是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时只是享有某种权利或某种义务,并没有发生交际的款项支付,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最终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约生效时往往无法预料。

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也称为客观性原则或中立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村经济业务的处理需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计量经济业务、制定会计政策、选用会汁方法必须忠实表达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要以客观确定的证据作为会计记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环境日趋规范化和透叫化,社会各个阶层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并非所有信息绝对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会计信息的需求阶层。个真实的会计信息会给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对单位本身,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按其原因可分为三类: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

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单位和人员为了局部和个人利益,故意违反有关财经法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故意违反财经法规,但单价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机制又很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给予检查,例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控制与监督问题等等。

规范性失真是指山于会计规范的不科学性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当违法性失真得到控制后,规范性失真便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类型。这一问题的解决需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逐渐的规范。

技术性失真是指山于会计人员素质上的局限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会计规范理解不透,只重视会计规范的形式,而忽视了会计规范的实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加强会计立法,规范会计体系,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而预测价值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在决策时能预测未来。反馈会计信息能使使用者证实或修正以往在决策时所判断的预测结果。

然而,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两大特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含义不能确指的概念。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是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部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现在早已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目前财务报告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雇员和其他的供府商、政府及其机构和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信息使用者再满足一般性需求以外、还需要一些特定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作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提供评估企业股利支付情况的资料;贷款人则会关心企业偿位能力信息;政府及其机构更为关心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等等。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考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的话,其相关性和可靠件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世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却较差。相关性与可靠件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则之下。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它们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就是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其远、也会因个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的存在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连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个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问时在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要对这两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对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给信息有用性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

会计学界对稳健性原则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一般认为稳健原则的产生缘于会计估计和不确定性,是对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进行陈报的一个限制条件。综合来看,对稳健原则有三种不同的认识:较前稳健原则是指,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第二种是广为接受的传统含义,即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又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第三种看法则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取舍的标准。

目前,人们对稳健原则心有疑虑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给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余地,反过来可能损害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人们对于适度稳健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适度稳健克服传统稳健原则只确认损失不确认利得的缺点,使信息具有真实公允.但另一方面,由于获取利得的判断带有主观性,确认标准难以确定,允许确认或有利得,则使利润操纵的空间更加扩大。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采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上的态度是不同的.稳健原则在中国并个过时,它也应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如果不实行稳健原则,可能使企业不能释放帐务上的风险,而且,用之过度,则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政策蒙受损失,因而有必要对稳健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因不用稳健原则以及滥用这一原则而损害信息的真实、公允的,一方面应加强独立审计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度稳健原则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而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证券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会计;原则;探讨

我国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措施相继颁布和实施,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法规制度已实施;会计凭证、帐簿、报表正推行规范管理;会计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已基本消除行业差别等等,而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和监督方法已趋向成熟、初步形成了法律规范政府监督、市场引导、行业自律的监督格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实施,基本上实现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会计准则的出台不仅涉及到会计领域,还涉及到国家财政税收、预算、证券等方方面面。

一、会计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实务中一直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对于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准则解释为:“按权责发生制,要在交易事项和其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而且要将它们记入与它们相联系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该期间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报告。”这一解释明确了要在“发生”时确认,并不是在“收到和支付”时确认。权责发生”制在理论上应用于具体的会计事务中,应该完全按照权利是否形成、义务是否发生为标准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一般也很难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比如现行会计实务对权责发生制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冲击:

(一)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确认,致使权责发生制显得不够完善,如: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因经营优良形成的商业信用,即商誉,就不能确认入帐。

(二)期权、期货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的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金融工具的应用往柱是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时只是享有某种权利或某种义务,并没有发生交际的款项支付,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最终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约生效时往往无法预料。

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也称为客观性原则或中立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村经济业务的处理需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计量经济业务、制定会计政策、选用会汁方法必须忠实表达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要以客观确定的证据作为会计记录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法律环境日趋规范化和透叫化,社会各个阶层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并非所有信息绝对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会计信息的需求阶层。个真实的会计信息会给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决策上的失误,对单位本身,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按其原因可分为三类:违法性失真、规范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

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单位和人员为了局部和个人利益,故意违反有关财经法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故意违反财经法规,但单价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机制又很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给予检查,例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单位内部和外部的控制与监督问题等等。

规范性失真是指山于会计规范的不科学性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当违法性失真得到控制后,规范性失真便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类型。这一问题的解决需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逐渐的规范。

技术性失真是指山于会计人员素质上的局限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会计规范理解不透,只重视会计规范的形式,而忽视了会计规范的实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加强会计立法,规范会计体系,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而预测价值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在决策时能预测未来。反馈会计信息能使使用者证实或修正以往在决策时所判断的预测结果。

然而,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两大特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含义不能确指的概念。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是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部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现在早已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目前财务报告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雇员和其他的供府商、政府及其机构和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信息使用者再满足一般性需求以外、还需要一些特定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作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提供评估企业股利支付情况的资料;贷款人则会关心企业偿位能力信息;政府及其机构更为关心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等等。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考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的话,其相关性和可靠件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世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却较差。相关性与可靠件并非总是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是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原则之下。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它们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就是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其远、也会因个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的存在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连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个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问时在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要对这两者加以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对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很有可能给信息有用性带来严重的后果。

四、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

会计学界对稳健性原则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一般认为稳健原则的产生缘于会计估计和不确定性,是对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进行陈报的一个限制条件。综合来看,对稳健原则有三种不同的认识:较前稳健原则是指,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第二种是广为接受的传统含义,即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又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第三种看法则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取舍的标准。

目前,人们对稳健原则心有疑虑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也给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留下了余地,反过来可能损害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人们对于适度稳健的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适度稳健克服传统稳健原则只确认损失不确认利得的缺点,使信息具有真实公允.但另一方面,由于获取利得的判断带有主观性,确认标准难以确定,允许确认或有利得,则使利润操纵的空间更加扩大。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在采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上的态度是不同的.稳健原则在中国并个过时,它也应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如果不实行稳健原则,可能使企业不能释放帐务上的风险,而且,用之过度,则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政策蒙受损失,因而有必要对稳健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因不用稳健原则以及滥用这一原则而损害信息的真实、公允的,一方面应加强独立审计的监督,另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度稳健原则及遵循充分披露原则.而提高投资者的水平,培育成熟的证券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