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健康管理的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签约服务;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健康管理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2007-2008年,全国14个省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农村约有4310万人。而根据2002年我国30省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了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规范,经过多年的管理,两类慢性疾病患者健康指标控制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缓慢[2]。我镇从2013年在农村地区开始试点并推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挥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有效合理使用卫生资源,转变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强化了慢性疾病管理效能,借助签约服务工作提高慢性疾病的有效管理率,具体研究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通过电子档案系统筛选本辖区内
2015年度高血压、糖尿病两类慢性疾病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史、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分为参加签约服务的签约组及未参加签约服务对照组两类,采用系统随机抽样,各选择100人共400人。其中高血压签约组男性67人,女性33人,60周岁以下的52人占该组52.0%,60周以上的占48.0%,平均年龄61.4岁。对照组男性72人,女性28人,60周岁以下的占68.0%,60周岁以上的占32.0%,平均年龄62.5岁。糖尿病签约组男性45人,女性55人,60周岁以下的41人,占该组41.0%。对照组男性47人,女性53人,60周岁以下的28人,占该组的28.0%。
1.2调查方法
通过网络档案调查人口学资料、对象的健康管理情况及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自控行为及医疗费用。1.3统计学方法通过数据整理成Excel文件,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签约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签约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坚持长期服药的认知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慢病管理医生对两组患者的健康干预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管理服务工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服务中,签约组开展健康服务≥6次/年的占85.0%,而对照组有81.0%的患者健康服务<4次/年。糖尿病患者中,健康服务≥6次/年的签约组患者占88.0%,而对照组中有79.0%的患者每年接受的健康服务<4次,见表2。
2.3签约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以签约组与对照组的血糖均值、正常率、有效率为对比指标,了解这两个组的患者控制情况。在全部400名患者中,采用统一进行计量较正的测量工具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签约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值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率分别为61.0%、66.0%,签约组控制正常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见表3。
2.4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比较
两类患者比较可以看出,签约组的高血压患者年平均医疗支出高于对照组13.9元,高出2.5%,,用于药品支出的费用也同样略高于对照组39.2%,为128.2元。同理可以计算出签约组糖尿病患者医疗总费用低于对照组6.8%,药费高于对照组13.3%,而检查费用分别低于对照组48.9%、68.8%,见表4。
3讨论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5-0112-04
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因长期的高血糖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居世界第一位,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对258例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糖尿病患者258例。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有一定学习能力、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能自理、可定期前来随诊,愿意合作成为糖尿病健康俱乐部会员,每位患者观察期均在半年以上,共收集265例,其中失访7例,最终收集258例,其中男146例,女112例。年龄21~75岁,平均(57.94±9.42)岁。
1.2 方法
1.2.1 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的团队组成 内分泌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专科护士7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护师3人,小组成员均参加糖尿病教育专家培训,制定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方案,成立糖尿病健康俱乐部,给俱乐部的每个成员建立健康档案,专人负责,制定培训计划、评估系统、随访计划,确保健康俱乐部的每个成员都得到长期及时的正确指导。
1.2.2 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 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自然进程、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病;②饮食指导,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饮食控制的目的,教会患者计算自己所需的总热量,即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生活习惯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在保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 ,掌握饮食组成的原则,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高纤维的膳食,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如何挑选食物,主食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的杂粮,主食的分配定时定量,掌握三餐分配原则。饮食的注意事项,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对超重患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少食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饮酒,控制食盐每天
1.2.3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形式 糖尿病健康教育目标是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3]。糖尿病教育的形式是大课堂式、小组式及个体化教育相结合,住院期间是糖尿病患者系统学习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时机[4]。我们对患者实施小组式和个体化教育,护士先评估患者并了解患者的有关因素、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特点,了解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情况、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目前用药及病情控制情况,制定每个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然后安排系统化小组式短期强化培训,教育的内容除了按课程要求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力指导,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都是与具体实际结合较紧。使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5],参加学习的学员既是“同学”又是“病友”,共同语言多,有较多的接触时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教训。为患者发放糖尿病教育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让患者自学,有利于强化知识。出院后参加糖尿病俱乐部成员每月一次大课堂式培训、咨询,使患者不住院仍然可以继续接受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确保患者能长期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
1.2.4糖尿病患者的系统管理 ①建立健康档案:参加糖尿病俱乐部的患者均为在我院住院或进行系统治疗,能参加培训有自理能力,并愿意接受糖尿病系统管理的患者,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档案内设有入院、出院情况、既往病史、现在病情、治疗情况、参加糖尿病培训教育情况、自我管理能力、随访时间及随访情况,确定该患者血糖等控制的达标范围,以上内容均以表格形式记录,档案有专人负责,规范管理,及时提醒患者,按期随访。②糖尿病健康俱乐部活动:每个月活动一次,有糖尿病知识讲座、现场咨询、免费测血糖、发放糖尿病教育手册、健康教育处方等。③糖尿病管理团队每半年对俱乐部的成员进行一次系统评估、指导,对俱乐部成员的教育和指导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给予更严密的监控和及时指导,使患者通过系统管理后逐步建立健康行为[6],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明显下降。
1.3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的效果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答卷形式与操作演示相结合。评价时间为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和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后进行。评价内容:①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疾病知识比较和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比较,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答卷法,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掌握,以下为疾病知识不掌握。健康行为比较包括严格的饮食控制、坚持适当运动、自我监测血糖、遵医用药。②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血糖监测值比较,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知识掌握和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比较
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知识掌握和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健康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血糖监测值比较
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血糖监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3 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教育与系统管理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3 讨论
3.1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是不能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严格的饮食控制及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功能保障,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并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能有效应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其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我国糖尿病是导致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使心脏、脑和周围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7倍,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对健康产生巨大危害。
3.1.1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胰岛素抵抗等,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为重要。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是T1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大部分患者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重要表现,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3.1.2 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与非糖尿病患者群比较,糖尿病患者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轻,病情发展也较快,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已上升为严重并发症,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是近年糖尿病的主要死因。
3.1.3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一部分,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手足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最多见,通常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伴麻木、针刺、灼热,有时伴有痛觉过敏等,严重者出现肌力减弱以至肌肉萎缩和瘫痪等。
3.1.4 糖尿病足 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多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限缩短、病死率增高[7]。
3.2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目前所掌握糖尿病知识不足,消极、焦虑提示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涉及心理调适、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能力等,我们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开设糖尿病大课堂、小组式集体授课、一对一有针对性个别讲解、演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及健康教育处方等。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药物饮食治疗的限制,还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易产生一系列的悲观情绪,如消极、失望、焦虑、暴躁、易激动等,给予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性格,有针对性进行,通过一些案例讲解使患者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教育既体现了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也体现了时效性[8],本次健康教育结果表明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了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使患者对糖尿病有了充分认识,学会了自我监测血糖,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掌握自我管理措施,建立健康行为,有效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等,消除不良情绪,建立起积极的健康信念和态度,主动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9],使患者不再单纯依靠医生而是“自己管理”,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对疾病控制进展、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3系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管理是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式管理,有专业的医生、护士、糖尿病健康俱乐部成员,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专人负责、规范管理及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可时刻提醒患者,按期随访,系统评估患者,掌握患者血糖控制的达标情况,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群能及时得到正确指导和重点监控,使其在我们的长期监控下尽早使血糖控制在达标范围内或接近于达标范围,使此类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系统管理前的情况,达到长期护理干预,防止不良行为复发[10,11],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4 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与系统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长期建立健康行为,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79-598.
[2] 戴霞,周爱民,张勇胜,等. 糖尿病轻松课堂的实施与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55-1257.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4.
[4] 鞠昌萍,孙子林,金晖,等.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9-2142.
[5] 曾淑兰,邹丹,唐艳颜,等.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现代临床护理,2008,7(4):56-59.
[6] 陈亚芳,庄国芳. 2型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66-267.
[7]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55.
[8] 何展鹏,米剑媚,罗宏斌.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对血糖控制影响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220.
[9] 李探云,李思进. 健康评估[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94.
[10] 鲜雪梅,楼青青,朱伟燕,等. 糖尿病患者行为量表的构建及信效度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63-65.
关键词:体质健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 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 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 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 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 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 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 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 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 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 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赖斯(Rice, P, 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孙延林,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20-22.
【关键词】健康管理措施;基层高血压病患者;评价
原发性高血压(PH)是我国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PH发病率逐年升高。长期、规律的用药是治疗、控制血压的关键,与此对应的是,我国基层人群的遵医情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在依靠传统用药的基础上,给予PH患者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便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1]。本研究通过采取科学用药+健康管理措施的应用,对基层PH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PH患者450例,其中男性248例,女性202例,年龄44-76岁,平均58.2岁。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对PH的定义和分类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严重心血管疾病。将PH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5例。干预组男性128例,女性97例;年龄44-74岁,平均57.9岁。对照组男性121例,女性10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和血压水平、工作性质、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修订的高血压指南(基层版)[2],采用联合降压治疗方案[3],基本原则是:①联合用药有协同或相加的降压功能;②药物不良反应尽可能抵消,以增加患者耐受及遵医性。联合治疗包括固定剂量和非固定剂量联合两种方式,尤以钙拮抗剂(CCB)为基础的药物联合、以血管紧张素(RAS)抑制剂为基础的药物联合和利尿药与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治疗方案最为常用。
1.2.2健康管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管理措施:①收集健康信息,评估风险因素、制定健康计划并建立健康档案是实施进一步治疗及健康管理的第一步。②在PH患者及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在街道建立固定宣传栏,固定时间举办关于PH的健康讲座,赠送PH相关材料等。③实行心理、行为干预,纠正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生活方式,实现对PH危险因素的控制。④定期随访与监测,每月电话回访≥1次,每个季度至少1次进户家访,随访内容除姓名、性别、年龄、血压等基本情况外,还包括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治疗情况等,监测服药依从性;动员家庭成员协助监督。⑤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减轻精神压力及其他日常生活指导。
1.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干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变化。疗效判定按[4],显效:DBP下降≥10mmHg(1mmHg=0.133kPa)并降至正常,或DBP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Hg;有效:DBP已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管理干预前两组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管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204/225)、82.7%(186/225),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H是我国重点管理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公认高血压是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下发病,通常,环境因素约占60%,遗传因素约占40%。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PH发病与体重超标、高盐饮食和酗酒等因素显著相关[5],另外,除遗传因素外,PH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嗜烟、职场竞争压力、社会经济因素等。PH的健康管理与干预对基层PH患者和高危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危险因素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PH的危险因素,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在实施健康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始终把“三级预防”原则贯穿始终,在一般人群的预防和高危人群、PH患者中降低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低靶器官或组织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文申.基层高血压现况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9):25.
[2]孙宁玲.采用新的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导对基层高血压患者的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4):8-9.
[3]初少莉.基层高血压的联合治疗方案[J].中国社区医师,2011,27(19):11.
关键词: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健康体检 作用效果 评价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8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9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体检就成为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体检要求的不断提高,常规的健康体检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体检人群的需求。为了有效的提高医院健康体检的质量,提高受检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声誉[1],医学上提出了体检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是以受检者为中心,对体检护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提高体检护理的质量,进而提高受检者的满意程度。为了对体检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我院针对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受检者,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现在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从3013年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受检者中选取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有54名,女性有46名,受检者年龄最小的为22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龄为43.6岁。所有接受实验的受检者,都事先知道并愿意接受实验。
1.2 方法。对于对照组的参与者在常规体系下进行健康体检,对于实验组参与者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下进行健康体检,并对两组受检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评价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
1.3 效果评定。受检者的满意程度可以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其中总的满意程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对分析的数据进行检验,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有P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的满意程度对比。实验组受检者的满意程度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的满意程度7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受检者的满意情况对比表[n(%)]
2.2 参与两组受检者体检工作的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对比。参与实验组受检者健康体检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程度为98%,参与对照组受检者健康体检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的满意程度为80%,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健康体检护理质量是体检中心以及受检者关注的重点,对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质量标准,采用制定质量标准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手段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并将质量管理工作应用到健康体检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主要包括: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健康体检护理质量管理培训;成立质量管理工作小组;建立健康体检质量监测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缺陷和差错制度以减少缺陷或差错的发生,提高受检者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等工作[3]。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在健康体检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将护理质量标准化,能够有效的进行质量评估。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护理质量设定了质量评定标准,这样一方面能够对护理的质量进行准确地评估,对其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高患者对健康体检护理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根据护理质量的评定结果,制定护理人员的绩效工资,这样护理人员的绩效工资就能和工作质量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奖惩的公平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②有利于发现差错,及时进行质量改进。体检质量管理体系下会对健康体检护理工作进行定期的差错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差错并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还能够在深入分析差错的基础上,找到出现差错的原因进一步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③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落实。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设置了专门的监督部门,这些部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这样能够使护理工作有效的落到实处,提高护理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受检者的满意度。④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护理工作积极性,该体系调动全体护理人员参与其中,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努力成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护理人员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良性循环的环境。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健康体检中能够明显的提高健康体检的质量,提高受检者和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声誉。因此,可以得出体检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健康体检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姒怡冰.赵悦.刘华晔.SI Yi-bing.ZHAO Yue.LIU Hua-ye基于JCI标准的门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