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财务风险点及表现形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重点非财务报表而在表外
小企业经营者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市场开拓追求利润生存上,忽略了财务制度的建设。大多财务人员是业主亲属,专业素质不高。加上会计政策变化随意性大,纳税因素的考虑大于财务报告系统的规范性。因此小企业三大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基于三大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这种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的财务分析在小企业财务资料信息披露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局限性尤为突出。而银行基于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信息为主的信用评级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资信情况。银监会领导曾说过,小企业信贷不看财务报表,要看“三表”和“三品”。“三表”指电表、水表、报关表;“三品”指人品、产品、压品。总之,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重点在表外各方因素的综合评判而非财务报表简单的比率分析。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有效信贷财务实战分析的指导原则
1.全面核实原则
我国银行法律要求资金供方为规避风险要详细核查资金需要方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由于小企业财务报表本身反映信息有限,加上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聘请专业机构审计又不能满足银行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需要银行信贷人员本身从各个方面对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核实。方法包括通过行业和客户的盈利模式比较,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企业成立年限,实际控制人发展历程和家庭经济实力,独立的第三方信息与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综合判断。独立三方信息包括:贷款卡信息、人行个人征信系统、水电费单据、员工社保缴纳、上下游的商业信誉、资金结算流水量与上下游合同的对应关系、网络信息、各项财产权利登记平台,法院等权力机构通报以及行业圈内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评价以及其他银行对申请人的授信条件等因素。
2.结合立足的核心要素判定财务优劣的原则
由于小企业千差万别,其财务报表在计算各项比率指标上存在缺陷,不能简单和以大中型企业财务数据为参考依据的行业标准值来比较。由于小企业存在产业集群和区域的“根植性”。即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的核心客户以及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在银行信贷实战中,可以根据小企业业务发展所在区域市场,结合区域经济、行业特征分布等因素同类企业比较差异化分析。通过研究某一商圈、产业集群、特色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实行一区域一策略,一供应链一模式。通过进行区域或特色市场的名单制销售开发模式,围绕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商圈、行业协会、优质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核心供应链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简单的概括,小企业财务优良要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区域市场或供应链所处角色来参考判断。结合小企业在区域、特色市场细分立足的核心要素相互比较,分析财务优劣变得更有说服力。
3.抓核心资产防风险的原则
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信贷市场经常出现“跑路”的情况。而银行管理及追缴成本较高。为了防范风险,贷前把握小企业违约成本显得尤为重要。银行往往对于不同风险状况的区域、行业的小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授信政策。通过使用适合客户生产经营特点,能有效控制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金融产品,增加抵(质)押、担保,结合资金账户行为保证结算归行等增信措施来多途径转移和降低风险。因此,通过财务分析,研究小企业资金流、货物流、贸易流,灵活利用产品组合控制企业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商圈渠道、银行回款等核心经营资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控制了小企业得以生存的核心资产,提高小企业主的违约成本才能降低银行信贷的违约风险。小企业财务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小企业核心资产防范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财务风险实战分析技巧
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遵循“授信六真原则”,做到“真公司、真资产、真业务、真现金流、真需求、真偿债”。作为银行信贷员,主要从“望”、“闻”、“问”、“切”四个“三板斧”做贷前财务风险调查:
1.三“望”
“一望”公司停车场,看公司员工而非企业主的私人交通工具多少好坏,可以间接反映企业效益情况;“二望”公司财务人数多少,可以间接反映企业业务量大小和管理精细程度;“三望”公司财务岗位设置,可以间接反映企业财务规范性及报表的可信度。
2.三“闻”
到企业了解情况要做到“三闻”:听出纳说,听销售说,听工人说。听出纳说企业的资金充裕情况,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是否恰当,资金回笼是否及时;听销售说企业的产品市场美誉度、销售量、立足特定区域市场细分的核心要素,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利润表的真实性;听工人说企业的生产繁忙情况,与出纳及销售反馈的信息核对,勾勒出企业的真正运营情况。
3.三“问”
“一问”公司股权结构,了解公司实际控制人及企业背景及资金实力,收集企业软资源及银行可控核心资产信息;“二问”公司上下游客户及其结算期,了解公司市场供应链情况,反映企业供销渠道业务连续性以及资金回笼及时性;“三问”企业商品单价库存与交货期,结合市场情况和同业信息核实,反映企业市场销售可持续竞争力情况。
【关键词】财务;风险点;排查;防控
一、建立财务预警防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财会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不断促进学院财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进一步实现廉政阳光财务,保障学院财务健康发展,我们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为建立健全长效防控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的实施范围
财务风险防控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财务风险防控措施和程序的实施范围包括学院全体教职工,重点是掌握审批权、审核权、经济业务相关人员及全体财务人员。不仅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学院教职工在财务核销过程中及财务管理涉及环节也要严格遵照执行,立足建立一个“全员化、全程化、全优化”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三、财务风险点产生的原因
1.财务风险监控手段不足,风险识别能力不高。2.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3.财务决策缺乏全面的论证、科学的分析。
四、财务预警防控的主要风险
点及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根据财务风险控制原则及效益优化原则,我们排查出的主要财务风险点有:核算管理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收入管理风险、支出管理风险、票据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针对以上风险点,我们总结了他们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制定了风险点的防范措施。(一)核算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会计人员未按支出审批程序和支出标准审核支出凭证。2.会计人员对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3.原始凭证不真实,从而套取现金。4.网络安全风险。核算管理风险点防控措施: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强化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措施,全面遵守会计核算规定,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制度、规定上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我们要严格遵照会计核算规定,严格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对发生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进行归集处理。排查核算中是否按学院财务管理规定核销,是否是有效票据,对于各类票据、印章不全或伪造变造的票据不予报销;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项目、金额、日期等事项是否属实,财务核销审批和经济业务审批的程序是否完整等,通过落实制度、规定,做到事事按规定办、事事有据可依,堵塞管理漏洞,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完整。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务和信息部门的密切配合、能力协作,采取以下措施,增强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网络财务信息安全。1.强化网络财务信息安全。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3.加强财务数据管理。4.加强财务信息化安全制度建设。5.加强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防范。6.加强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二)预算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不真实,核定预算经费数据错误。2.隐瞒预算收入和支出,未按要求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反映不全面。3.预算编制不准确,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变更预算,导致无预算、超预算支出。4.虚列预算项目、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5.预算安排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不到位。6.没有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支出不合理、不合法。预算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制定全面预算相关制度,详细规定预算管理体制、组织机构、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基础数据的审核,确保预算数据真实准确。强化预算收支管理,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收支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实施条例。强化监督,加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力度。(三)收入管理风险点的表现形式:1.虚报收入,截留、挪用、隐瞒、挤占、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或相互转移行政性收费、罚没款及各项收入。2.私设“小金库”。3.资产处置、出租等经营性收入不入帐。4.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收入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费用,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在收入管理程序中,我们应坚持“集体决策、层层负责、控制使用、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费用,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严禁私设银行帐,完善程序制约和责任牵制制,应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合理地调度配置资源。(四)支出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假公济私、虚报发票、伪造凭证。2.超支出预算列支。3.违反规定报销,擅自扩大开支、提高开支标准。4.专项资金未专款专用。5.不执行采购规定,弄虚作假、违章购买。6.会议、招待、差旅和公车使用费等挤占项目支出。7.重大开支不经集体研究。支出管理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完善财务报销制度,严格执行财务支出管理制度,加大财务支出审核力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五)票据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违反规定印制财政票据。2.伪造、变造、买卖、擅自缴销财政票据。3.转借、串用、代开财政票据。4.票据保管不力,丢失票据。票据风险点的防控措施:落实《票据管理办法》,落实票据内部审计制度。1.不得使用自制票据收费和罚款,不得使用往来款收据收取法定收费罚款,不得使用往来款收据自立项目收费,不得向其他单位出借票据。2.票据领用登记手续齐全,票据领用登记与库存实际情况相符。3.开具票据规范、内容完备、项目齐全、字迹清楚,出票人必须签名,杜撰使用时加盖单位收费章或财务专用章。4.专设登记簿进行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六)资产管理风险点表现形式1.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随意借支、非法挪用、“白条”抵库。2.固定资产处置不按规定办理。3.大额固定资产处置不经集体研究。4.应纳入资产管理范围的没有纳入资产管理范围。5.应收款和预付款长期结算不清。6.因车辆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7.车辆保险购置违规操作。8.车辆报废、拍卖违反程序。资产管理风险点防范措施: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固定资产采购实行学院集中采购、统一采购的方式,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招标;在固定资产防控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对固定资产实行专人管理,手续齐全,定期清查,做到帐物相符。控制管理风险,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类别和使用特点进行分门另类的管理,固定资产由各职能部门具体归口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固定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院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保证各项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流失、毁损。
五、学院财务风险点规避的要点
关键词 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原因;探析
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是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的积累和加剧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在盈利机制与风险机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下,如何使企业财务活动在风险中获得较高的报酬,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为此,深入了解财务风险的内涵,研究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识别、监控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或减少企业利润的可能性,通常称为筹资风险。此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有关,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资产全部来源于所有者投入,没有债务资金,企业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2.广义财务风险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是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因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态,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是企业风险的核心,它涉及到企业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以及企业环境中的各个因素。
本文认为,狭义的财务风险所涵盖的只是财务活动本质中的一部分内容,广义的财务风险所运用的财务概念内涵更科学,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概念的认识,便于风险管理站在更全面、更宽广的角度来研究财务风险。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者只有全面、系统地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研究财务运作中的风险问题,从多方面地考察财务风险,才能真正做到运筹帷握。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论述基于广义的财务风险的概念。同时认为,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的诱因,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的显性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务风险都能引发财务危机,只有当财务风险释放所造成的危害达到一定程度、对组织的基本目标构成威胁时,财务风险就会演化成为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分析
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中较典型的表现主要有:
1.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
具体表现为产品成本费用高,毛利率低;资产收益水平差,投资回报率低。从长期而言,获利能力是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实际上,企业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于投资以后所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如果投资以后不能获得大于或等于现金流出量的现金流入,就无力清偿到期债务,也就意味着较高的财务风险。
2.资金不足,缺乏偿债能力
具体表现为资金匾乏,负债过度;信用等级低,融资能力差。企业适度负债,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但过度负债一方面会导致企业信用等级降低,再筹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会弱化企业的支付能力,一旦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实际现金净流量比预期减少,就会影响到期债务偿付,甚至发生财务危机。
3.债务结构不合理
一般来讲,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当用于流动资产,更确切地说,应当与速动资产保持一致。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没有足够的现款时,可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如果企业短期债务比例过高,或者把短期借款资金投资于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就会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影响短期偿债能力。
4.经营能力不佳,不良资产比例大
具体表现为资产质量差,沉淀下来大量不良债权和“残次冷背”存货,资产周转率低。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预期产生经济利益的资源,其周转率体现了企业对资产的运用效率。企业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差,不仅关系到能否达成预期目标,而且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预示着日后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5.成长能力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和销售增长率下降,业务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成长能力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趋势,暂时的成长性下降,也许并不意味企业的财务危机的来临,但长期的成长性下降,或是企业进入了衰退期,或是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都是企业财务风险加剧的体现。
三、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造成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事实上,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因素,也有微观的因素;既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研究财务风险诱因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预控措施,而对于企业而言,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诱因的确定前提是企业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改善。因此,本文对宏观影响因素、体制方面因素等不予以考虑。对企业而言,规模扩张、多元化、内部控制是诱发财务风险的第一层面,是企业财务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其他原因如资本结构不合理、预算管理不当等是这三方面原因的具体表现。
1.规模扩张引致的风险
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变化所引起的报酬变化分为三种:一是报酬增加的幅度超过规模扩大的幅度,它是规模经济的结果。比如规模扩大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产量增加、购销费用减少、专业化的协作发展、降低了厂商的生产成本;二是规模增加的幅度与报酬增加的幅度相等。 即当整个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时,每一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都维持不变;三是报酬增加的百分数小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百分数,它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 比如由于规模过大引起管理效率下降、各项费用增加等。一般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先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如果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话 ,厂商将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在做出扩张企业规模的决策时 ,要充分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否则,无限度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走企业扩张的道路,终将导致企业的失败。
2.多元化经营引致的风险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是与多元化经营共生的,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几乎是我国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从企业经营实践分析可知,多元化经营是有条件限制的,如果不考虑这些限制条件,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最终将以经营失败而告终。
巨人集团的教训告诫我们 ,只有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才是分散投资风险的关键。企业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新进入的领域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得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反映了企业经营业务领域的分散化,它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弹性,使企业形成协同效应,降低管理与组织费用等。但是,过度的多元化易造成企业因信息沟通不畅、业务过多而难以协调和控制,特别是通过兼并增加的新业务,在文化上与现有企业存在较大冲突,易导致企业效率降低;此外,过度多元化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和精力,削弱主营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也会使企业因进入其不熟悉的行业而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多元化经营必须充分关注相关多元化。对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与专业化经营同时出现的,产品之间或业务活动之间具有的关联性,使得公司可以享有并充分利用各产品间和各业务间的相关性,实现成本优势。
3.内控不力引致的风险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外因为表,内因为本。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部管理因素之一。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基业长青,而如果缺乏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就会进一步暴露企业管理体制的欠缺和导致管理者的失误,成为酿成企业财务风险的警源。
事实上,诸多上市公司违规操作案例都与公司治理不健全有关。首先,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这就在最高层次上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其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它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克服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研究表明,从委托关系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主要表现在:
(1)法人治理弱化。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财务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健康的,而弱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其财务表现是趋于恶化的。目前,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弱化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成为“橡皮图章”,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多半流于形式;董事会内部治理不健全,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董事不“懂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管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监事会形同虚设。
(2)没有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包括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经营者对管理者的约束和控制、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和控制。
(3)没有建立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建立将企业经营者及员工的努力程度与他们个人相连系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财富的最大化目标。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和激励方式结合起来,产生凝聚力,才能形成高效率的内部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 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关键词:财务风险;贷款率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市场竟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企业若想获得快速的成长与发展,必然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来加大财务杠杆,财务风险随之不断加剧。正确理解财务风险的含义,探讨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衡量财务风险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范畴分类
财务风险实际上是与企业贷款的借入与偿还的不确定性有关的因素。
财务风险按其形成原因和范畴不同可以分为由于流动资金缺乏引起的和因企业经营不善引起的,即资金缺乏型和经营不善型。
(一)资金缺乏型是由于流动性资金缺乏引起的财务风险
仅仅从资金层面来看待。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用于支付,尤其是用于偿还债务和利息的资金具有刚性,当流动资金不足,又无法及时筹集到资金时,企业财务风险会增大。如果企业债务水平较低,则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较低。这种财务风险只与流动性资金是否缺乏为准来看待。
(二)经营不善型财务风险
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企业最终经营的成果也以财务成果的方式予以反映。这种分类方式不仅从资金层面而且包括企业经营层面来综合看待。在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利润分配过程中,任何意外因素或经营不善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这种分类方式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看作财务风险的考量因素。
二、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分析
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中较典型的表现主要有:
(一)流动资金不足,缺失偿债能力
企业适当负债,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一旦过度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链断裂、信用等级降低等风险。过度负债导致筹资成本高,影响支付能力。如果在运营上出现意外,导致现金净流量不正常减少,如果恰逢支付需要,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预留的货币资金过少,也会导致财务风险升高。
(二)债务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指债务期限或结构错配导致的基于资金流动性的财务风险。短期债务资金应当用于流动资产,一般应当小于速动资产。当债务到期,需要偿还债务时,一般优先使用流动资金进行偿还,当流动资金不足时,企业需要将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如果企业短期借款筹集到的资金应用到了变现能力差或短期不能产生净现金流量的项目,利息或债务到期,流动资金又不足时,资产又无法变现,就会造成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结构性错配,导致产生财务风险。
(三)获利能力低,效益差
获利能力其实是企业产生净现金流量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最重要且核心的一个指标。偿债能力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产生的净流量和投资活动产生的净流量。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如果小于偿债所需要支出的现金流量,企业就会产生偿债危机,出现较高的财务风险。如果筹资能力也不行,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严重的化甚至导致破产倒闭。所以如果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毛利率低、再加上期间费用高,会导致效益差,投资回报率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诱发高财务风险。利息保障倍数和核心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四)资产质量恶化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预期产生经济利益的资源,其需要周转起来才能产生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拥有的资产质量恶化,不再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会造成企业资产运营能力下降,无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也预示着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五)缺乏成长能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成长性的企业早晚是要面临危机的。成长能力的下降往往意味着企业进入了衰退期,销售收入增长率下降,业务萎缩。持续时间较长的成长性下降,意味着企业未来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三、衡量财务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及选用的财务指标
财务风险的形成是企业运营效率与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考察一家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会关注企业债务融资(尤其是贷款融资)能力以及偿还本金、利息能力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
(一)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最常用的指标。但往往具有片面性,同样资产负债率的企业,深入分析后,财务风险状况却有天壤之别。
(二)贷款率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负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业性负债,主要体现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这几个项目里。第二类是贷款性负债,主要体现在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这几个项目里。有时企业发行不超过一年的债券到资本市场上融资,此类负债一般被归入“其他流动负债”里。第三类是其他负债,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等。
在上述三类中,第三类的规模在负债规模中的占比一般不会很大,因此不是分析的重点。债务结构中的贷款与商业负债的结构必须予以关注。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企业的负债中,如果商业性负债尤其是预收款项规模较大,由于此款项里包含了毛利,因此企业的实际负债被夸大了。预收款项越多、毛利率越高的企业,由此引起的高负债率越不可怕。可怕的是贷款率。贷款不仅要还本金,还要还利息。贷款率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
贷款率的计算公式为:贷款率=(短期借款+一年以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中的贷款部分+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其他流动负债中的贷款部分)/资产总额
(三)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贷款融资效用的一个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债务融资的效用越好,也即留给股东的利润就越多。实际上,它与偿债能力无关,因为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或者企业的现金能力有关,与利息保障倍数比率无关。利息保证倍数可以很好得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状况。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
公式中: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
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
(四)核心利润率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密切相关的。经营风险低的企业,财务风险不可能很高。如果企业没有产品经营的能力,其融资风险绝对很高。所以,需要把企业的利润情况与贷款能力联系在一起考察。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各项营业税金及附加,核心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核心利润率=核心利润/营业收入*100%。
四、实证研究
以2016年中报为数据来源,我们选取了A股市场上不同行业的四家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计算了相关财务指标,列表如下:
万科A 格力电器鹏博士欧菲光
资产负债率 80.60% 73.27% 68.85% 68.13%
贷款率 12.84% 4.21% 7.09% 26.95%
利息保障倍数 38.13 133.58 9.22 9.56
核心利润率 11.69% 15.99% 10.72% 3.62%
这四家企业都是各自领域非常优秀的企业,但如果仅仅从资产负债率情况看,给人的感觉就是债务缠身,不是什么好企业。但深入计算贷款率、利息保障倍数、核心利润率指标后会发现,问题并不严重,甚至有的还是非常优秀的企业。这四家企业都有效利用了自身在行业中的相对强势地位,在业务活动中利用贷款以外的途径增加资金来源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助力。
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并不能直观反映真实的财务风险状况,资产负债率高而贷款率低,反而说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可以利用往来账款等多种渠道占用成本较低没有固定利息的资金来为自身企业的发展服务。利息保障倍数和核心利润率从侧面佐证了贷款率所反映的企业财务风险情况。
通过上述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贷款率指标较资产负债率指标能更有效得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第2版).
[2]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6(第1版).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第1版).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成因;防范措施
民办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因为民办院校的财务收入方式过于单一,不受教育政策的保护与财政补贴,导致教育资金不足,又因为缺少专业的财务人员和师资力量,使民办院校的教学水平降低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院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缺失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
很多高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其采用的的成本管理制度大多仿照公立学校的制度建立,很多管理方法与院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并且,很多独立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而是直接照搬应用,缺少成本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导致民办院校成本的管理存在很多疏漏,限制学校的发展[2]。又因为民办院校的经营具有短期逐利性,院校需要定期上交给投资集团一定的资金,让教学与投资互为矛盾,增加民办院校财务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集团对学院过多干预
投资集团作为民办院校的资金投入方,为了实现企业投资的盈利目的和更好地管理学校,投资集团必定会参与高校财务目标的制定、高校的经营管理并对高校运营方式进行策划。投资集团对财务部门的工作较多的干预,会给财务人员本就繁琐的工作带来更多的负担,导致无法更好地对学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无法更好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财务决策。除此之外,投资集团每年向高校提取相当大部分的学宿费,这无疑是导致民办院校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院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责任制
高校的财务风险从本质上说是经济责任风险,而形成这一风险的决策都是由校管理层决定,因此建立经济责任制,可以明确各层管理者的经济责任,从而让其作出正确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决策。
首先,高校必须改变决策层的财政观念,增强法人的责任意识,明确规划出各级决策人员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防止责任转移。其次,高校还要从各部门着手,根据高校的领导体制以及校内部门的设置,依次把责任与权力细化,要求各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一旦发现某一部门或人员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疏漏,根据造成的后果,给以适当的处罚[3]。特别是在民办院校中,其决策者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决策水平。
(二)寻找投资与教育的平衡点
投资集团与高校合作创建独立院校毫无疑问是出于投资的目的,而高校教育则是作为一项社会公益而存在的,是非营利性质的。如此一来,高等教育的长期公益性就和投资集团期望的短期投资目的相冲突相矛盾了。对于无法避免矛盾和冲突的情况,在投资方要求的投资收益和独立院校的社会教育目的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较好地缓解投资与教育的矛盾问题。我认为投资集团的产业和民办院校的教育事业既是矛盾冲突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当民办院校的教育事业步入正轨逐渐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后,投资集团的产业也会随着独立院校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只要投资集团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将短期的投资盈利目的作为一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来经营,就能缓解两者相矛盾的情况,缓解民办院校的经营压力和财务风险。
(三)科学分配资金资源
因为一些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可以使用的资金有限,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不同形成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能,合理分发资金资源。对于一些重要的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而对于一些起到辅助作用的部门,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下发的资金数额,从而减少财务部门的负担。特别是对于民办院校来说,需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扩大融资渠道
高校扩大融资渠道,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之一,特别是民办院校。高校除了单方面接受教育部门或投资集团的拨款和投资外,还可以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或是借助其他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首先,各高校可以与银行建立资金上的连接,通多抵押、贷款等方式,吸收银行的资金[4]。但高校贷款时,不要一味为了增加资金过度投入抵押物,而是要考虑到贷款风险。其次,高校还要随时关注教育政策的改变,借助政策的提出,实现融资。比如,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校可以在这一趋势下,加大宣传力度,成立募捐机构,从而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或是借助投资集团的渠道,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三、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各高校必须客观分析自身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像是缺少专业的财会队伍、高校资金无法支撑日常开支、缺少对资金的合理配置等,给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因此,高校要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责任制,加大校内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科学分配资金资源,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董军. 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宋雯. 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3]刘凤超.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