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健康管理基本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基本知识

篇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行合一;健康第一;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5-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而且,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深化,一线教师是关键。但是,回顾课改历程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4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难免偏离方向,收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效。“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1]。而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同样可以借“知行合一”学说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不但要求“知”什么,更要“行”的方向对、方法明,做到“知行合一”。

1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

篇2

关键词:心理品质 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加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3.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

篇3

1、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对学生的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

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1、掌握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数理知识运用能力。

2、系统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有较好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4、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掌握化学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对学生的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

1、熟识化学品的制备、化工应用的基本知识,理论,具有化工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及化工产品工艺设计与改进能力。

2、熟识化工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控制,具有化工产品质量分析检验能力。

3、具有应用化学专业知识解决化学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28-02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HEN Libin1ZHU Min2

1.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08,China;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In two groups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 our study, one group(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other(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ntensive education. Three months later,the changes in fasting bloodglucose,glycated hemoglobin,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increased awareness of diabetes knowledge and better control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Health education;Behavioral intervention;Effect

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需综合治疗,其治疗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五项内容,且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主动性。众多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治疗的遵从性,使其自觉控制病情的发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对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我们对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3~12月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的符合1999年WHO诊断和分类标准的2型糖尿病病人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病人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07±10.06)岁;实验组病人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9±10.40)岁。两组间年龄经t检验,性别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坚持常规治疗,进行一般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不参加本课题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实验组坚持常规治疗外参加本课题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

(1)对实验组进行强化健康教育(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强调),内容:①知识讲座:每月1次糖尿病知识讲座,内容涉及:糖尿病基本知识、并发症及其预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自我监测与护理等;②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光盘等资料;③个别指导,在门诊或病房面对面的对病人进行个别指导,行为矫正;④糖尿病知识讲座后组织病人相互交流经验。

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将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保健技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病人,力求达到:①病人能正确认识糖尿病,正确对待疾病,自觉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②认识到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③能坚持适当的、有规律的运动;④遵从医嘱,正确运用药物及胰岛素;⑤提高自我监测能力,定期监测血糖,复查相关指标。

(2)教育后糖尿病知识的调查: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用相同的问卷调查病人的糖尿病基本知识,总分为30分,回答正确60%为知晓。内容包含:①糖尿病基本知识;②饮食控制情况;③规律运动情况;④正确用药;⑤监测血糖等。计算出健康教育3个月后两组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知识知晓人数/被调查的目标人数×100%。

(3)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与评价:以接受本课题组织的教育时间为开始时间,3个月后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调查与评价,其评价标准分别是:①控制饮食:控制甜食、总热量及注意营养均衡者为合格。②有效运动:以病人坚持规律运动并掌握规则者为合格。③合理用药:以严格按医生的医嘱使用药物或胰岛素者为合格。④自我监测:有采取措施控制糖尿病,按医嘱坚持测血糖和相关指标复查者为合格。

(4)指标检测:以接受本课题组织的教育时间为开始时间,3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χ±s),计量资料采用t,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见表1。

2.2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的比较

见表2。

2.33个月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见表3。

3讨论

在糖尿病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危害,从而不重视控制血糖,这对于糖尿病的控制及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有些患者到出现了并发症才就医而延误了病情。另外,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病人对糖尿病的治疗往往注重于药物,而忽视了非药物干预治疗。199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已将糖尿病教育列为糖尿病5项基本治疗措施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糖尿病良好控制的基石[2]。

本调查表明,通过本题组织的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的糖尿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总之,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调动了病人的积极主动性,能够配合医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控制病情,巩固治疗效果,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另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健康观念可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反复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可避免患者走弯路[3]。同时,在健康教育中应积极争取其家属的配合,毕竟糖尿病的控制主要还是在家中,家属的监督与协助能增强教育效果,有益于其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项长期持久的大工程,教育对象除了门诊和住院病人外,可扩大到社区,对社区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健康教育,促使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或及早发现病情、及早诊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6.

[2] 郝艳芬,倪冬梅.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J]. 中国水电医学,2007,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