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30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篇1

关键词:金融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出口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1-0084-06

一、引言

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角度看,服务业终将逐步取代工业而成为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全球贸易结构正从货物贸易逐步向服务贸易倾斜,服务贸易已迅速发展成一种继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贸易之外的非常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渐成为衡量该国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样的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趋势下,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快速发展。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UNCTAD)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64.61亿美元,2012年达到4 730.37亿美元,2000—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8.21%,远远超过2000—2012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9.4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304.31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 909.39亿美元,2000—2012年年均增长率为17.26%,同时间段,世界服务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仅为9.63%,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2.00%提高到2012年的4.32%;旅游服务出口、运输服务出口、其他服务①出口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53.34%、12.06%、34.60%转变为2012年的26.79%、20.43%、52.78%。数据表明中国在实现服务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已开始从传统服务出口为主逐渐向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趋势转变。

一国或一地区金融业的有效发展,一方面能刺激储蓄,将储蓄转变为投资;另一方面能提供更多的外部融资,提高一国或地区资本禀赋积累,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此外,金融业的有效发展能为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费用投资和实物投资,从而间接促进一国或地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在出口过程中,金融业的有效发展为出口企业应对国际资信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出口风险提供风险转移保障。自1994年开始金融业全面配套改革以来,1999年中国金融业开始新一轮的快速增长,2007年金融业增加额同比增长52.33%,2008年和2009年其增长势头有所放缓,2010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增加额恢复大幅度增长。2000—2012年,中国金融规模总量②从304 933.07亿元增长至2 087 473.10亿元,增长倍数接近6倍,可以相信,中国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已实现有效发展。

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可为服务业出口企业提供资本、融资平台支持,引导资本进入服务业,使资本成为相对便宜和富裕的要素投入生产,从而改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即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趋势转变。因此,在中国服务贸易和金融业迅速发展趋势下,本文拟以金融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中国金融业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溢出效应。

二、文献综述

随着对外贸易和金融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对外贸易与金融的关系、对外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上,早在1987年国外学者Kletzer和Bandhan在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金融发展程度对两国贸易结构的影响,认为高度依赖外源融资发展的行业在信贷约束较低的国家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低度依赖外源融资发展的行业在信贷约束较高的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Beck(2003)[1]也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一国贸易的影响,基于56个国家36个行业的数据建立模型,实证分析结果与Kletzer和Bandhan得出的结论相同,金融发达的国家中依赖外源融资的行业拥有出口比较优势,且认为是技术因素决定了行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Becker等(2013)[2]从企业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固定成本和贸易的关系,认为出口需要巨大的前期成本,一国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实现企业外部融资,从而促进一国的出口水平。Hur等(2006)[3]利用42个国家27个行业的行业数据分析认为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中拥有更多无形资产的行业具有高出口份额和贸易顺差。

国内学者在我国金融发展对外贸的影响研究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和少量的理论综述研究。陈建国和杨涛(2005)[4]利用1992—1999年数据分析金融发展对中国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时间段内金融发展的滞后和金融的低效率制约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张晓涛等(2012)[5]在更长的时间区间内研究金融发展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能显著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国内学者还进一步将研究视角扩展到金融发展对区域对外贸易和具体产业对外贸易的影响,陈恩和黄桂良(2009)[6]表明金融发展对广东对外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杨丹萍和毛江楠(2010)[7]认为金融发展对中国纺织业进出口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关注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马琳(2013)[8]认为现阶段中国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进出口具有单向的显著促进作用。林发彬(2011)[9]用金融中介率或贷款运用效率衡量的金融发展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李丹(2012)[10]以美国为例研究资本积累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认为资本投入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服务贸易结构优化。

国内学者一般基于以下几种视角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或基于生产贸易出口和消费贸易出口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或从传统服务和新型服务贸易出口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的角度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或基于产业内服务贸易出口和产业间服务贸易出口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的视角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或从运输服务出口、旅游服务出口和其他服务出口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分析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或基于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分析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其中,运用的最多的是基于从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分析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如刘丽慧等(2013)[11]从该视角研究服务贸易结构。而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运用出口复杂度衡量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的方法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且,焦点已慢慢转向对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测度和分析上。黄永明和张文洁(2012)[12]认为国家层次的出口复杂度能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资本技术知识禀赋,一国出口商品的出口复杂度越高,则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水平越高。董直庆和夏小迪(2010)[13]基于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研究中国服务贸易技术结构优化问题。戴翔(2012)、张雨(2012)[14]和Mishra等(2011)[15]借鉴Hausmann等(2007)[16]提出的制成品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度量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

由国内外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行业出口提供资本、融资平台支持,促进无形资产高的行业的出口,对贸易结构升级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在金融业和服务贸易将成为经济发展主题的中国,本文试图基于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算法,研究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商品结构的短期和长期溢出效应,探讨金融发展对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变迁的影响。

三、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本文试图用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ES)衡量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出口复杂度的测度方法有收入和出口相似度两种指标,收入指标假设一国或地区出口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水平与该国或地区的收入相关,出口复杂度是该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权重为该国或地区的出口相对比重;而出口相似度指标从一国或地区出口产品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集的相似程度角度衡量该国的出口复杂度[12]。在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测度上,戴翔(2012)、张雨(2012)[14]和Mishra等(2011)[15]借鉴Hausmann等(2007)提出的制成品出口复杂度测度方法度量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因此,本文同样借鉴Hausmann等(2007)提出的收入指标测度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该方法分两步进行,首先测算服务贸易出口中各分项的出口复杂度指数(TSI),公式如下:

然后测算一国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ES),公式如下:

其中,ES(Export Sophistication)为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exk表示一国服务贸易分项k的出口额,EX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TSIk表示服务贸易出口分项k的出口复杂度指数。

本文选取能衡量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的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中国金融业发展程度为解释变量。除了受金融业发展的影响,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还可能受该国技术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此,为使模型准确反映一国金融业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程度,本文也将技术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

戈氏金融相关比率(FIR)是一国在某时点的全部金融资产与全部实物资产的比值,戈氏金融相关比率不仅能衡量一国金融规模的扩张,还能衡量金融结构的优化程度。因此,本文用戈氏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衡量中国金融业发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2表示广义货币存量,L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S为股票市价总值、债券余额和保费收入之和,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用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值衡量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衡量中国技术水平,用TC表示。

(二)数据说明

在测算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的出口复杂度指数(TSI)时,需使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数据,但数据的获取比较困难且工作量太大,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排名居前60名的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数据为样本数据,鉴于样本数据的可获性,最终选定的样本国家和地区为45个③,45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85.94%。2004—2011年样本国家和地区的11项服务贸易分项出口数据源自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UNCTAD),人均GDP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用计算的2004—2011年各服务贸易分项出口复杂度指数(TSI)的均值测度2000—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ES)[15],2000—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UNCTAD)。

在测算戈氏金融相关比率(FIR)时,2000—2012年M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和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债券余额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债券信息网站相关数据整理得到,保费收入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保监会网站。FDI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网站;TC数据来自历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四、实证分析

为探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与金融发展、技术、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特别是金融发展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影响,即“溢出效应”,本文使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变量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等。对变量指标取自然对数后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对变量指标ES、FIR、FDI、TC作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ES、LFIR、LFDI、LTC。

(一)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在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时间序列LES、LFIR、LFDI、LTC进行平稳性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得,LES、LFIR、LFDI、LTC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四个变量的一阶差分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可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迹检验法对LES与LFIR、LFDI、LTC三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得,LES与LFIR、LES与LFDI、LES与LTC三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了协整方程个数为0的原假设,不能拒绝协整方程个数为1的假设,因此,三组变量都存在协整关系,可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LES与LFIR、LFDI、LTC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建立并估计协整模型。

LESt=?茁0+?茁1LFIRt+?茁2LFDIt+?茁3LTCt+?着t(4)

其中,?茁0为常数项,?着t为误差项。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得协整模型为:

从模型(5)可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达0.909,拟合效果较好,三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各解释变量的系数较为合理。具体而言,在长期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LES)与金融发展(LFIR)、外商直接投资(LFDI)、技术水平(LTC)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水平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中国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具有长期溢出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改善1%,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将优化0.031%。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LES与LFIR、LFDI、LTC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在滞后阶数为3的条件下,金融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水平的变化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不是金融业发展变化的原因,金融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呈单向因果关系,再结合协整模型估计结果,可认为:金融业发展可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不会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四)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与金融业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水平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进一步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DLESt=?琢0+?琢1DFIRt-1+?琢2DLFDIt-1+?琢3DLTCt-1+?琢4ECMt-1+?着t(6)

其中,DLES、DFIR、DLFDI、DLTC分别为变量LES、FIR、LFDI、LTC的一阶差分,ECM为误差修正项,是协整模型(4)的残差序列,?着t为误差项。

对模型(6)进行估计,通过试验,在短期内,中国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固DFIR变量未纳入误差修正模型中,最终误差修正模型为:

从模型(7)可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达0.742,拟合效果较好;各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各解释变量的系数较为合理;ECM系数为-0.573,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动态均衡时,系统则以0.573的调整力度将模型从偏离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

五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中国金融发展为切入点,基于服务贸易出口复杂度的算法,研究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短期和长期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期内,金融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没有影响;在长期内,中国金融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金融业规模和结构的改善能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但其溢出效应具有滞后性;在滞后阶数为3的情况下,金融业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变化不是金融业规模及结构变化的原因,金融业发展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呈单向因果关系,即金融业发展可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但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不会影响金融发展。

基于上述结论,为实现中国金融业发展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长期可持续溢出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完善金融体系,做大做强金融业。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与否关系到企业融资能力和成本,自1994年开始金融业全面配套改革以来,金融规模和结构得到很大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加大金融体系改革,通过渐进式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要求改革现有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利率机制,建立灵敏、反映资金供求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从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并积极培育高服务水平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做大做强中国金融业,从而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优化。

2. 合理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加大信贷支持。根据服务贸易分项的出口复杂度指数测算结果,金融服务、专利和特许费和保险服务等属于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服务贸易出口分项。因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向服务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和融资能力差的中小型服务业发放贷款,同时,通过政府贴息和优惠利率加大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和中小型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可以为服务业企业正常稳健运营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整个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推进有助于服务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获得充足资金支持企业运营,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17]。在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创业板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保险市场等,使服务业企业除金融机构贷款渠道外,还可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企业债券、境内外上市发行股票、股权出让、引进风险投资、金融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应渐进式开放民间借贷,允许民间资本流入服务业企业,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

注释:

①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UNCTAD)中的服务贸易分项是按照IMF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分类方法分类取得的,包括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其中,其他服务包括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政府服务,共11类。

②金融规模总量由广义货币M2、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构成。

③4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西班牙、日本、印度、新加坡、荷兰、意大利、爱尔兰、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加拿大、瑞典、瑞士、卢森堡公国、奥地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泰国、希腊、土耳其、巴西、波兰、马来西亚、芬兰、葡萄牙、捷克、匈牙利、乌克兰、菲律宾、南非、克罗地亚、罗马尼亚、新西兰、塞浦路斯、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

参考文献:

[1]Beck T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2):296-316.

[2]Becker B,Chen J,Greenberg D.Financial Development,Fixed Costs,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Studies,2013,(1):1-28.

[3]Hur J,Raj M,Riyanto Y E.Finance and Trade: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sset Tangibility on International Trade[J].World Development,2006,(10):1728-1741.

[4]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1):83-86.

[5]张晓涛,孙莉,杜广哲.金融发展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32-38.

[6]陈恩,黄桂良.金融发展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和TSLS估计[J].国际经贸探索,2009,(6):21-26.

[7]杨丹萍,毛江楠.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纺织产业的VAR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4).

[8]马琳.服务贸易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协调效应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1):57-60.

[9]林发彬.金融发展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效应: 被压抑了吗?[J].经济经纬,2011,(1):.54-58.

[10]李丹.资本积累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美国为例[J].亚太经济,2012,(2):38-42.

[11]刘丽慧,蒋庚华,郭沛.中国服务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策,2013,(3):130-132.

[12]黄永明,张文洁.出口复杂度的国外研究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12,(3):167-176.

[13]董直庆,夏小迪.我国服务贸易技术结构优化了吗?[J].财贸经济,2010,(10):77-83,136.

[14]张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含量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117-127.

[15]Mishra S,Lundstrom S,Anand R.Service Export Sophisti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No.5606),2011.

篇2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 FDI 金融机构信贷 ALMON模型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与外商的投资活动紧密相连。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涌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国内银行贷款增长率每年都以近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我国民间金融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银行信贷就构成了我国企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是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为例,实证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银行信贷在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FDI对外贸的促进作用

Munde1.R.A.(1957)首先提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他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其研究表明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认为投资会替代贸易。当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相接近时,这种替代效应尤为明显。Vernon(1966)则从动态角度阐述了FDI对贸易的替代效应。他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伴随产品生命周期运动而展开,是对企业出口方式的替代。在产品生命周期运动中,由于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企业在国外市场便会受到当地企业的竞争压力,这时企业将会考虑用对外直接投资来替代出口,以保护企业在国外的市场。

国内研究有关F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文献也相当丰富。封福育(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FDI流入与进出口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FDI提升了我国贸易产品的竞争力,改善了进出口结构,促进了国际贸易。 施敏颖(2001)则认为FDI与我国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进口的贡献大于对出口的贡献。戴金平和冯蕾(2003)选取1985年―2002年的各省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从FDI的来源、外资规模、外资企业出口数量、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科技人员数量和投入研发比重六个方面考察了FDI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FDI对我国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因地而异的原因。杨丹辉(2004)从外商投资对我国出口总量扩张、结构调整以及出口竞争优势三方面的影响考察了FDI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张军等人(2005)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采用中国1982年―2003年的数据,对中国FDI与国际贸易增长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王剑(2005)认为FDI与出口在长期内存在互补关系,但FDI与进口的长短期关系却有所不同,在短期内FDI与进口贸易互补,但长期中却表现为相互替代。王韦琳等人(2006)认为,中小企业主导的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要大于跨国公司主导的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下降。

一些学者和专家对江苏利用FDI与进出口关系也作了相关研究。许正荣,张敏(1999)研究指出FDI对江苏进、出口都有促进作用。沈坤荣,耿强(2000)分析江苏省FDI的出口需求和供给效应,并探讨了FDI产生的负面效应。朱(2003)指出外资企业的出口改善了江苏出口商品结构。梁志坚,卿琳(2004)研究指出FDI对江苏进口增长具有推动作用。翟波(2005)分析指出FDI对江苏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江苏出口商品结构的质量。

2、金融机构信贷对贸易作用的相关研究

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与国家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银行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Rajan(1998)从行业层面证明了国内银行发展对行业生产和成长的促进作用,一国对外贸易是国内生产的延伸,国内的生产水平决定了它的贸易模式。Svalery和Vlachos(2001)对此作了实证检验,分析了OECD国家内部金融部门与比较优势的关系,证明了是金融发展引起贸易的比较优势而不是反向的逻辑关系。Beck(2001)从动员储蓄功能分析金融部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采用6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银行部门对对外贸易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银行对出口型企业的信贷。 国内的陈建国、杨涛(2005)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出口结构升级的金融促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金融部门可以促进国内资本禀赋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进而改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FDI与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对金融机构信贷对贸易的作用的相关研究也不少,但对于FDI与金融部门特别是一区域内金融机构信贷在对外贸易影响的比较研究上,相关的文章不多见。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和研究方法,以江苏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FDI和金融部门信贷对江苏省进出口的作用,以期为江苏省进一步有效利用FDI、合理使用国内信贷资金、促进金融和外贸协调发展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三、江苏省实证分析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FDI流入与外贸总额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江苏实际利用FDI为1.41亿美元,到2006年增加到174.31亿美元,每年增幅达20%。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也由1990年的821.89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8485.02亿元。同期,江苏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1.39亿美元和2831.95亿美元,增幅很大。如图1、2所示,在我国民间金融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银行信贷就构成了我国企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用实际利用外资额度量FDI流入量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贷款余额(1995年以前为银行贷款)来衡量金融机构信贷,用进口额和出口额来衡量对外贸易,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90年至2006年,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以前是江苏省利用外资的启动阶段,实际利用外资率比较低,1990年利用率仅为50.92%。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江苏利用外资进入了全面推进和新世纪的提升阶段,因此样本选取为九十年代以后。

(LNLOEN表示信贷额取自然对数;LNFDI表示;FDI取自然对数;LNEX表示出口取自然对数;LNIM表示进口取自然对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在1990年以来表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增长趋势,通过传统计量经济模型来回归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进出口总额的关系,能够计算出两者的相关系数,但是会存在数据序列不平稳、多元共线性等情况,从而导致回归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并且不能从动态角度讨论它们的具体联系。而且,理论上,外国直接投资从单纯的资金投人,转化为“三资”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再到开始正常生产,因而对进出口产生影响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当年就完工,对当地企业进出口的间接影响则需要更长时滞。因此,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是动态的,具有滞后性。同时,作为金融机构的信贷也同样具有相似的滞后性。所以模型中必然进行时间滞后的处理,包括若干滞后项。本文通过构建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信贷与江苏进、出口总额的ALMDN模型,利用Eviews计量软件从动态角度来研究彼此两者的关系。选择的变量是实际变量的自然对数,以避免异方差的生产。基于经济意义的合理性,本文利用考虑滞后二年的FDI和金融机构信贷分别对出口和进口建立回归模型,ALMON模型分布滞后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一个ALMON模型由三个因素确定,分别是滞后期p,多项式次数q和约束条件。其中约束条件分为近端约束、远端约束、同时采用近端和远端两种约束三种类型。

2、模型回归结果

考虑FDI 以及金融机构信贷对外贸的出口的影响不会超过3个时段,因此施加一个远端约束是合理的,运用两步滞后一阶多项式远端为0的限制条件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到以下的回归方程,以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值。FDI与出口关系模型方程:

LNEX = -4.558997857 + 0.5788683159×LNFDI +

( 7.224098) (7.22410)

0.3859122106×LNFDI(-1)+ 0.1929561053×LNFDI(-2)(2)

( 7.22410) (7.22410)

R2=0.800576;F=52.18759;DW=0.926254 ,并且滞后系数和=1.15774。

FDI与进口关系模型方程:

LNIM = -5.020980987 + 0.5916485611×LNFDI +

(3.266059)(6.65827)

0.3944323741×LNFDI(-1)+ 0.197216187×LNFDI(-2)(3)

(6.65827)(6.65827)

R2=0.773253;F=44.33262;DW=0.368141,并且滞后系数和=1.18330。

金融机构信贷与出口关系模型方程:

LNEX = -5.749683693 + 0.6611119436×LNLOAN +

( 9.684107)(18.8796)

0.4407412958×LNLOAN(-1)+ 0.2203706479×LNLOAN(-2)(4)

(18.8796) (18.8796)

R2=0.964811;F=356.4377;DW=0.344993,并且滞后系数和=1.32222。

金融机构信贷与进口关系模型方程:

LNIM = -6.310028146 + 0.6799789034×LNLOAN

(0.781011) (14.7618)

+ 0.4533192689×LNLOAN(-1)+ 0.2266596345×LNLOAN(-2)(5)

(14.7618) (14.7618)

R2=0.943701;F=217.9111;DW=0. 32768,并且滞后系数和=1.35996。

由以上2-5各式整理得出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金融机构信贷对出口的影响明显要大于FDI对出口的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滞后系数之和1.32222大于FDI滞后系数之和1.15774),相比较金融机构信贷来说,不论是当年,前一年,还是前两年的FDI与出口额间的相关关系较弱。 同时表1,表2可以看出江苏进出口总额不仅受到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机构信贷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前两年FDI和信贷额的影响,但前两年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例如,当年FDI及其滞后两期FDI(-1)、FDI(-2)每增加1%,当年出口将分别增加0.5788%、0.3859%和0.1929%,当年进口将分别增加0.5916%、0.3944%和0.1972%,这也说明了FDI对江苏的进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结合表1和表2来看,相比较当年FDI及其滞后两期FDI(-1)、FDI(-2)对当年出口的影响弱于对当年进口的影响,即无论当年的FDI,其滞后两期FDI(-1)、FDI(-2)对当年进口的相关系数略大于其对当年出口的相关系数。同样,金融机构信贷也是对进口的影响要比对出口的影响要强些(各变量与进口相关系数以及滞后系数之和均大与出口)。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滞后性

江苏省无论是FDI,还是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都具后很强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都为两年。

2、影响不同

在同一时期内,FDI与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的影响程度不同,主导性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的影响明显要大于FDI对进出口的影响。国内金融信贷成为了江苏省企业发展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江苏金融发展是江苏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原因,因此金融的适度发展是实现江苏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FDI流入、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增长率的影响处于不同地位是因为,尽管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对FDI的流入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但对江苏外贸影响依然小于金融机构信贷,说明江苏出口主要是依靠有限供给的国内银行信贷来支持,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由于我国中央银行规定放弃对银行信贷的规模额度直接控制,这有利于银行信贷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投入与发展,结果是主导性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出口的影响要大于FDI对进出口的影响。

3、金融机构信贷对进口影响较大

在同一时期内,金融机构信贷,对江苏省进口的影响要强于对出口的影响。说明江苏的信贷政策对于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信贷政策过于偏向进口,建议应调整信贷政策,进一步向出口企业倾斜,支持和鼓励出口,以提高我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金融与外贸的协调发展。

总之,从江苏省的实际看,江苏省经济外向型比较高、经济开发区众多,这种产业特点有助于“以贸引资”战略的实施。然而劣势在于江苏省的进出口额基本是外资企业完成的,外贸对外资过于依赖,这对江苏经济也有一定的威胁。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金融机构信贷对外贸的影响不能忽视。在优化利用外资的同时,应加大国内金融机构对外贸的支持力度,实施鼓励内资企业发展战略,有效改善江苏省的经济结构,扩大内需,降低江苏外贸依存度和对外资的依赖程度,从而促进江苏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08SJD7900056和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基金支持课题XKY2006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Mundel,R.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

[2] Beck,Thjorsten: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

[3]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戴金平: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2003(5).

[5] 赖明勇、包群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6] 戴金平、冯蕾: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7] 许小苍:我国对外贸易的FDI与国内银行信贷促进效应的比较分析[J].海南金融,2007(10).

[8] 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1).

[9] 封福育、王少平:FDI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篇4

一、前言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人方面,一是金融规模的增长,二是金融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不是单一静态扩张而是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逐步动态优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金融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创新、优化、融合与完善,从而使得金融实现对经济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使得配置成本逐步降低。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和经济联系。一般来说出口结构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出口结构指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出口商品的市场流向结构、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等,而狭义的出口结构仅仅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比例,一般以各类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衡量。本文的出品结构是指狭义的出口结构。

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大都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隐藏于一般理论当中,如金融机构理论、门坎效应、AK模型等。同样地,无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还是内生贸易论,各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都不是很明确。但金融发展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同属于国际经济学的范畴,二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国际贸易理论一般都认为资本的充裕程度、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然而金融的发展不仅会使得资本有所积累、技术取得进步,还可以通过对行业的资本的投入形成规模经济。这形成了本文分析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

二、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要想使得金融发展在出口结构优化中发挥作用,必须要明确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对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影响出口结构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的一方面能够动员储蓄,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本积累,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来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这些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导致资本比较优势的转变。同时在人力资本方面,金融通过其功能的发挥向教育提供资金从而影响教育效率,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些都有助于资本禀赋的增加,从而促进比较优势的变化,外贸结构发生转变。金融发展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效应,导致资本禀赋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比较优势的转变,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

(二)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影响出口结构

高新技术行业高投入低回报的特征使得其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而健全的金融体系通过动员储蓄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使得一国技术创新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金融部门的支持还会在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生产力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在经济运行中一国金融部门不仅仅是融通资金,它还可以分散一系列风险、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还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道德风险的逆向选择的问题。所以说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方面的支持,不但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还会帮助推广和普及新的科技成果。根据动态贸易理论,技术可以作为独立要素影响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国际贸易。所以当金融发展促进一国的技术取得进步,其贸易基础发生改变,引起比较优势的转变,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

(三)金融发展通过规模经济影响出口结构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会使得资本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实现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上的经济节约性。但是只有大规模的生产才会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而大规模的生产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毋庸置疑,金融体系可以提供大规模的融资,使得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能够大规模生产,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能促使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使得产业内的贸易实现迅速发展。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实现规模经济时,不仅会促使该行业扩大生产规模,还会使得行业生产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最终实现出口的比较优势。所以,金融发展会通过规模经济促进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

(四)金融发展通过分散风险影响出口结构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要面临融资风险。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会影响该国选择进口还是出口具有风险产品,原因在于发达的金融市场拥有健全的金融制度,高风险行业可以通过该国完善的信贷市场较为容易的筹集到资金,这样会使得行业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所见降低。所以当一国的金融市场越发达,一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的风险溢价和边际成本也越低,最终降低该国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风险。

资本和密集型行业不仅面临融资风险,其在出口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贸易风险,显而易见,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出口贸易。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的特性使得其可以分散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比如出口过程中的汇兑和运输风险可以通过保险市场的发展来规避;出口贸易中的商业信用风险则可以通过信用证和出口信贷来化解;

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能规避出口收汇时的价格和汇率波动等风险。

所以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能为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还可以通过其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企业的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利用减弱企业面临的风险来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一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

三、结论建议

篇5

[关键词]经济冲击;传导渠道;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3-0071-06

一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在供给、需求或货币等方面经济因素的变动会对该国经济形成冲击,冲击大小受该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学者们把这种现象归为外部经济冲击。对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一些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贸关系密切,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容忽视。通常外部经济冲击在小型经济体中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有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收入和价格冲击主要通过贸易渠道进行直接传导,而利率、货币和汇率冲击等主要通过资本流动来传导。对小型开放经济体来说,经济冲击的来源及传导机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关键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的可持续性往往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外部冲击是否占主导地位和通过何种途径传导决定了该国的政策选择。另一方面,不同的传导机制要求该国采取不同的行动去稳定经济。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外部经济冲击的主要传导渠道及作用机制,即具体从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外商直接渠道分析外部经济冲击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传导,为这类国家和地区应对外部经济冲击、减缓经济波动提供参考。

一、贸易渠道的传导

1. 从外部需求的角度

由于需求冲击的重要性,产出冲击会从进口国传导到出口国。但如果出口国供应的是稀缺的初级产品或资源类商品,供给国的价格和收入冲击会从出口国传导到进口国,比如沙特阿拉伯出口原油。由于大多数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因而经济波动的导出并不受一国出口多少决定,而取决于一国从既定市场上进口多少。同理,对于经济波动的导入来说,并不是由该国进口多少决定,而取决于该国向既定市场出口了多少。从近年各国发展历程来看,一国往往更依赖那些提供出口市场的国家,而不是提供进口商品的国家。比如,美国作为东亚重要的出口市场,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东亚国家的进口就会减少,从而产出冲击会从美国向东亚国家传导。一些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论证,Kwack,Mered(1980)研究了外国经济冲击对韩国经济的影响,他们发现当韩国受到外国经济冲击一年后,外国实际GNP增加1%就会促使韩国的出口和GNP分别增加4.4%、1.4%。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探讨了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贸易传导机制,代表性的观点比如姚枝仲、李众敏(2008),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贸易中最主要的市场,国际贸易在传导美国经济衰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黄梅波,吕朝凤(2010)也证明了美国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东南亚国家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从贸易关系的角度

从贸易结构或贸易关系的角度来看,双边贸易关系可以分为贸易伙伴型和竞争对手型。如果东亚和美国出口的是竞争性产品,他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相互替代,会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则美国国内需求的变化对东亚出口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美国通过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使得对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力发生变化,则会对东亚国家出口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相反,互补的贸易结构使得东亚国家受到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两方面传导经济冲击,一方面美国经济衰退使得国内需求减少从而减少从东亚的进口;另一方面美国为挽救经济采取的美元贬值等措施也会抑制东亚国家的出口。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东亚地区与美国各自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因而为实现贸易利益各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的是垂直型互补性贸易结构。从现实贸易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存在的产业内贸易也以不同档次产品的贸易为主①,比如2008年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为主,而主要向中国出口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张红力、刘德伟(2010)研究了东亚—北美的经济失衡问题,发现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引领了东亚地区对美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对美国存在较大顺差的产品主要是杂项制品、由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及机械与运输设备。湛柏明(2004)也从理论和实证上论证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可见,美国和东亚之间通过国际贸易的传导主要体现为贸易伙伴型传导,而非竞争对手型传导。

3. 从国际分工体系的角度

东亚各国在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过程中,区域内分工体系也在随之]变,奠定了东亚内部及与各国的贸易基础,外部经济冲击通过贸易的传导也深受国际分工体系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由雁行模式向新型的产业内分工模式]进(张捷,2005),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型的“三角贸易模式”,即日本和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等生产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出口到东盟和中国等地,经过组装生产后再将最终产品出口到欧美。

在新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下,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逐渐上升,1980~2003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区域总贸易的比重由34.7%上升到54%(李淑娟,2006)。有的学者由此认为东亚经济的独立性增强的同时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减小,甚至提出东亚去耦化(decoupling)。但笔者注意到东亚区域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之上的,区域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主要归功于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然而最终产品市场仍然是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从而导致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再生产循环无法在区域内完成,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欧美市场(陈建安,2008)。也就是说外部经济冲击能通过贸易渠道一方面对最终产品出口国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对区域内中间产品出口国造成间接影响。因而东亚各国由于贸易方式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不同,贸易渠道对欧美等国经济冲击的具体传导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东盟等最终产品输出国受到美国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大,而日本和新兴经济体从区域内中间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受到美国的间接冲击较大,所以说美国负面经济冲击有可能使东亚国家陷入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方虹,张帆(2009)研究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与东亚的贸易模式,认为金融危机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造成了巨大的调整压力,东亚垂直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形式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明显,从而对东亚的贸易发展模式也提出了挑战。

二、金融渠道的传导

20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持续的繁荣,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助长了需求的膨胀,也引起美国股市迅速攀升。但随后股市泡沫破灭带来全球经济下滑。很明显,外部经济冲击的强度、速度以及各国与发达经济体的协同性并不能完全由贸易联系程度来决定,金融市场等渠道同样起重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金融渠道的传导:直接金融联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行为;投资的流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等。

首先,各国对企业和金融部门进行相互直接投资,从而形成了直接的金融联系,比如泰铢贬值导致马来西亚股票价格下跌,是由于马来西亚跨国公司在泰国投资受损引起的。另外,如果一国的资产被投资者认为风险增大,或者该国与经济冲击发生国经济上显著正相关,都会导致资本外流,而外流的原因往往跟外部冲击密切相关②。

其次,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行为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管理通常依据对各国互补性资产的投资进行,投资者往往以简单的“拇指法则”③为指导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发生负向经济冲击后会引起对其他国家金融资产需求的减少。当投资者在各国保持固定比例的投资时,对投资金额的调整会产生金融传导。本质上,投资者出售资产进行资产组合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美国股票市场下跌后,为了使投资组合重新平衡,投资者会从其他国家撤回一部分资金。如果投资者采取对冲风险的办法,调整对冲与收益密切相关的国家的投资,则会产生更复杂的传导机制。

再次,资本流动性会影响市场预期,从而资产价格过度协同引起抛售行为。Valdes(1996)分析了资本流动性对新兴市场资产重组的影响,他认为一国受到经济冲击后,会引起投资者的资产受到流动性冲击,反过来又会使得其他资产受到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抛售证券的底线是获得一定资金以满足追加保证金及监管要求,或者是应对信贷配给。因此,一国受到经济冲击后会由于配给比例提高而使得资本受损,投资者被迫出售其他证券资产。如果市场上存在价格效应,则冲击会进一步传导,因此,从冲击传导的角度来看,价格崩溃是严重的流动性冲击引起的。

以上从3个方面解释了金融渠道的传导机制,从具体的传导途径来说,Sacha et al.(1996)认为有3个因素对金融渠道的传导起主要作用:实际汇率高估、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相对广义货币而言较低的外汇储备,他们发现这3个因素能解释50%的国家经济波动程度。具体传导途径主要包括利率和汇率:在资本市场上,一旦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削弱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国内利率杠杆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容易加剧通货膨胀,并进一步传导到其他国家;国际资本一般以外币形式在国际市场流动,它们会根据预期不同国家货币的远期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干扰一国正常交易下的汇率,使得当事国汇率出现波动,对该国金融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并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汇率波动将危机传导到其他国家。

三、FDI渠道的传导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一国(来源国或母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东道国)成立分公司以获得持久利益。“持久利益”表明母国和东道国存在一种长期经济关系,并且外国公司通过对直接投资进行管理也会对相关国家产生显著的影响。通常来说,普通股或者有持票权股份在10%以上可以定义为直接投资,否则只是证券投资。FDI不仅包括兼并、收购(褐地投资)和创建新公司(绿地投资),也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资本转移。美国等工业国家一方面是作为自己国家的FDI项目的东道国,一方面作为在其他国家的投资项目的参与国。一国流入的FDI是由作为东道国的FDI构成,而流出的FDI则是由自己所有但投资在国外的项目构成。大量FDI的流入和流出会使得本国经济受外国经济冲击的影响更为敏感。

FDI在近三十年间有了迅速的增长,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两国双边FDI越多,是不是经济的关联度就会越大,FDI能否成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渠道呢? Jansen and Stockman(2004)运用OECD国家双边FDI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FDI联系越紧密的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越大,虽然在1995年以前FDI对各国经济周期相关性的解释并不显著,但在1995年之后,FDI对国际经济周期联系的解释能力甚至超过了对外贸易。Otto et al.(2001)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FDI流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产生的影响跟贸易强度相似,各国通过双边FDI联系起来,异质性冲击导致FDI流量的改变,从而通过FDI在各国间传导,但他们同时指出FDI产生的传导效应比双边贸易小。具体来说,经济冲击通过FDI的传导机制与技术外溢、跨国公司行为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有关。

1. FDI技术外溢效应

如果把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国内市场,国内的公司可以从新技术产生的外溢效应中获益。外资进入后竞争加剧也会导致当地企业效率提高,因而技术溢出可以通过模仿、竞争等途径发生。Markusen(1999)将FDI所产生的技术溢出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水平型技术溢出,即FDI的进入对外资所在行业内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二是垂直型技术溢出,即FDI对其所在的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产生了技术溢出,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孟亮等(2004)指出行业间的溢出可能是技术溢出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因为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培养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方面往往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另外,当东道国国内企业通过对外资企业新技术的模仿或雇佣受外资企业培训过的工人来提高本企业生产力时,技术外溢也会发生。因此,FDI的技术溢出途径可以总结为关联效应、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培训效应。

2. 跨国公司行为

跨国公司对各子公司实行战略管理,为了分散母国经济冲击,对其他国家子公司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冲击影响。如果外国投资者的母国经济条件恶化,母公司金融状况恶化,则引进的FDI可能会被撤离一部分资金,同时在东道国减少雇佣人员并降低工资。因此,跨国公司在各国的资源配置及调整会引起宏观经济冲击从一国传导到另一国。跨国公司内部的利润分享可能是这种波动性的根源。在同一个跨国公司中,各子公司资产都是共同的投入,因为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而非单个子公司角度来实现规模经济,全球范围的盈利会与所有子公司及其员工共享。排除当地经济的影响,在生产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对全球要素进行配置会使得国内工资和员工都会增加。Budd and Slaught(2000)证明了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进行相互投资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跨国利润分享。Budd,Konings and Slaught(2000)以欧洲跨国公司为例证明了外国子公司的工资与母公司人均利润成正比。

另外,从FDI流出国的角度,资本输出国的不利冲击会引起东道国投资公司利润减少,进而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股票市场渠道对国内投资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受财富效应影响国内需求也会受到负面冲击。同理,如果FDI主要是由于母国向国外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而引起的,那么母国经济状况改变会引起最终产品需求变化,也会把经济冲击传导至中间产品生产国。以上反映了FDI流动使得各国经济具有正相关性。当然,如果FDI的高度流动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风险而实行的扩张策略,或是为了在不同经济模式的国家投资使得市场多元化,则FDI流动反而会降低各国经济周期相关性,Levy et al.(2007)发现FDI流动与来源国的经济周期具有逆周期性也证明了这一点。

3. 金融一体化程度

如果两国资本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在一国储蓄和投资的变化很可能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会导致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增强。在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会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形式减少或消除区域投资壁垒,各国实行统一的引资政策,遵守共同的投资规则,从而政策透明度加大、增强了政策的可预见性,为资本流动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跨国公司通过区域生产网络把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资本流动及贸易等形式传导经济波动。

金融市场一体化能通过在不同国家间投资分散风险和平滑消费而产生积极效应,也就是说各国可以通过一体化过程降低生产、消费、贸易条件等异质性风险的冲击,并且各国竞争性市场能有效分散投资风险,从而对资本流动起到积极作用,进而会促进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提高一国福利水平。但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放开金融市场,也会产生短期成本,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一体化可能会引起引进的资本在一国分配不均,对国内经济形成扭曲,宏观经济稳定性减弱。由于短期资本流动具有顺周期性,资本流动性提高后资本波动性也增加,并且外国金融机构极易通过资本流动渗透风险,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在金融市场一体化情况下由于FDI流动性增强引起经济波动加剧。

四、三种渠道的相互关系

1. 贸易渠道与金融渠道的关系

贸易开放可能会促进金融渠道的传导,究其原因,一方面,贸易开放度的增加使得本国实体经济对贸易伙伴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提高,因而外国经济冲击会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本国实体经济,进而传导到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会强化外国经济冲击通过金融渠道的传导;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的同时也会推动国际间贸易融资、进出口信贷、进出口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本国与外国间的金融联系,因而金融渠道的传导会通过更具体的途径得以强化。

虽然众多学者认为贸易开放会加剧一国经济波动,进而促进金融渠道的传导,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贸易开放会减少经济的波动性,进而抑制金融渠道的传导,比如Frankel,Cavallo(2004)认为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大,就越容易根据金融市场变化作出调整,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贸易开放度越大反而可以降低金融脆弱性,国家经济的波动性也越小。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论述其作用机制。第一类论述以Rose(2002)为代表,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贸易开放程度越高的国家国际借债的违约率越低。对于贸易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国际投资者从该国撤资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他们知道该国违约的可能性很小。较高比重的贸易起到一种“抵押”作用,使得该国切断贷款的可能性较小。第二类论述是基于国内调整成本的角度,比如要消除新产生的贸易赤字具有困难性。较早的相关研究有Sachs(1985),他对比了早期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虽然债务占GDP的比重接近,但由于亚洲国家具有更大的出口比重,所以亚洲国家受债务危机的冲击会较小。拉丁美洲国家经济更脆弱是因为他们的出口收入较少影响还债能力。

金融渠道同样会对贸易渠道传导产生影响,如果金融领域波动频繁,甚至金融渠道突然中断,会很快影响到贸易信贷,从而影响进口贸易,出口也可能受损,而贸易受损对一国经济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自2012年3月开始,美国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并要求中国等国减少进口伊朗石油,否则实施金融制裁,在减少石油进口和美国切断金融管道之间,保障中国在美金融机构继续存在对我国更加有利(蔡鹏鸿,2012),中国随后的行动也证明了保障金融安全是有利的。

在金融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面对融资困难国际支出会下降。具体来说,贸易平衡状况每改善一美元,消费要缩减(1/m)美元,m定义为边际进口倾向④或贸易品支出份额。m越小,调整成本就越高,消费减少必然会引起产出下降。如果一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国际融资冲击下可以通过汇率贬值,而不需削减支出,结合更严厉的资本管制以使经济避免冲击。较大的贬值可以改善贸易平衡,但不少经济学家也强调贬值可能带来一些负效应,尤其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显现:如果该国的债务主要是由外币构成,负债银行及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恶化情况与贬值幅度成正比。当然,经济受影响的程度与该国贸易开放度相关。如果该国贸易占GDP比重较大,则小幅贬值就可以避免经济衰退,并且资产负债表恶化也不严重。但如果贸易开放度不大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大幅贬值,然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引起经济衰退。

2. FDI与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的关系

贸易渠道与FDI渠道会相互影响。可以解释如下:①一国出口市场的萎缩可能会引起资本流动急剧减少,比如美国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美国投资者很可能会从中国大量撤资,一方面因为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利润下降,另一方面是美国加大国内融资使得外资回流;②在实际中贸易的开放与金融及资本的开放是同步的,因为在贸易中有大量跨国公司参与,而他们需要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另外,如果实行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实施资本管制是比较困难的。

FDI与贸易渠道的关系与FDI类型有关。FDI可以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水平型FDI主要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而采用接近客户市场进行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实行相似的生产经营,当地生产,在当地或就近销售。因而这种类型的FDI与国际贸易是替代关系。垂直型FDI是跨国公司利用国际要素价格差异的优势进行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把生产流程进行分解,利用成本优势在各国进行分配,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组装整合。因此这种FDI会推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可见,水平型FDI与贸易是替代关系,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贸易渠道的传导。而垂直型FDI的传导效应比较强,垂直型FDI使得母国和东道国的联系更加直接,如果母公司决定减产,子公司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生产也会随即减产,因而东道国经济受到直接冲击,各国的贸易量也会迅速下降,所以垂直型FDI强化了贸易渠道的传导。因此结合特定国家进行探讨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到FDI的具体类型。

对外投资本身就是资本输出的重要渠道,在有的文献中把FDI解释为金融渠道传导的主要表现之一(王聪等,2011),因此FDI与金融渠道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FDI的输出受到投资国财务状况的制约,东道国经济形势不利会降低子公司的利润,从而母公司盈利也会受损。净利润减少会使得公司股票价格下跌,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和银行进行外部融资会遇到更大困难,因此国内投资计划难以实行。国内投资会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股票市场渠道受到损害(托宾Q理论⑤)。股票下跌,通过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及信心效应使得国内消费减少,从而母国和东道国经济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可见FDI与金融渠道是不可分割的,FDI是金融传导的具体途径之一,而金融渠道是FDI传导的保障,相互之间能起到强化传导的作用。

贸易和金融开放也会相互影响。Aizenman(2003)指出贸易开放程度提高会使得金融抑制的执行成本增大,因而金融开放是贸易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同样,反过来因果关系也是成立的。金融开放度的提高会减少贸易信贷成本并且鼓励更多的FDI,从而会促进更多商品贸易。Aizenman,Noy(2004)从实证角度证明了金融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三种传导渠道会相互影响,密切关联,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进行研究解释力会更强。

五、外部经济冲击新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外部经济冲击能够通过相互贸易、金融联系及外商直接投资等途径进行传导,各传导渠道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并且会产生交互影响。因而在研究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对各单一传导渠道进行深入分析,还应该密切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应对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注意到世界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比如美国为实现经济再平衡采取的“再工业化”、重返亚太等战略,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经济冲击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更大冲击。面对外部经济冲击发展新趋势,我国应如何应对,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滋长,“购买美国货”、“再工业化”战略、“两反一保”等措施的实施,导致原本下滑的外国需求进一步恶化,对我国出口及国内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更是直接冲击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会影响我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另一方面会加剧出口竞争,间接影响我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得美国向我国的贸易传导机制发生改变,竞争对手型传导也成为不容忽视的传导方式。为规避贸易渠道引起的不利冲击,我国应妥善处理与欧美国家的经贸关系,出口企业努力提高质量,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同时又要避免贸易战。在稳定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市场多元化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分散风险。从长远来看,外需和内需相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并且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购买本国货物法”,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落实我国的政府采购规定,明确界定本国货物的范畴,从制度层面加大政府对本国货物的需求,从而增强本土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国际金融环境不断变化,美联储2013年底已宣布启动削减QE规模,意味着连续五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渐退出。从短期来看,会使得跨国资本回流美国和美元走强,我国则面临资本出逃和本币贬值的压力。近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资优惠政策也逐渐取消,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外商撤资的趋势在加剧,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应积极防范FDI冲击的综合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型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应避免“飞地现象”的出现,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对前后向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外资与外贸密切关联,加工贸易部门更易受到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然而利用外资的方向并非是限制其在加工贸易领域的投资,而应引导其投资到更多领域,各行业各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进而增强我国出口的竞争力。

再次,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影响我国的区域利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介入并且主导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将使得中国与美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会威胁到中国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融合。以TPP谈判成员为主的新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会形成典型的贸易转移效应,原有中国主导的区域内部分工体系会弱化,中国作为非TPP的东亚国家受到排他性影响,对外贸易也将受到不利冲击。这样一来,我国原本积极推动的10+1、10+3等自由贸易区进程会严重受阻,长期来说区域贸易融合度将下降,区域内贸易比重也将降低,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将进一步削弱。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应积极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深化与东盟、新加坡、智利、新西兰等已签署自贸区的成员的经济合作,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稳步提升我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应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选取适当时机加入TPP,争取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化别动为主动,有效抑制美国不利政策的冲击。

[注 释]

① 刘建江,杨细珍(2011)指出在产业内贸易中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

② 对于直接金融联系引起的经济传导,在下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中进行详细阐述。

③ “拇指法则”一般用来阐述风险投资收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指每十个风险资本所投入的创业公司中,平均会有三个企业;三个企业会成长为一两千万美元的小公司并停滞在那里,最终被收购,另外三个企业会上市并会有不错的市值;其中的一个则会成为耀[的企业新星,并被称作“大拇指”。

④ 边际进口倾向可以表示为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dM/M)?鄢(Y/dY)与经济开放程度M/Y的乘积。因此,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边际进口倾向就越高。

⑤ 根据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 股票价格 Q 投资支出 总产出。

[参考文献]

[1] 蔡鹏鸿.美国制裁伊朗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12(4).

[2] 陈建安.东亚的产业内分工体系及其结构性不平衡[J].世界经济研究,2008(4).

[3] 方虹,张帆. 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与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型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3):21-25.

[4] 黄梅波,吕朝凤.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对东南亚国家产出的中期影响:基于日本、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4):49-56.

[5] 刘建江,杨细珍.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8).

[6] 王聪,张铁强.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11(3):97-101.

[7] 姚枝仲,李众敏.国际贸易如何传导美国经济衰退[J].国际经济评论,2008(5):41-42.

[8] 湛柏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与摩擦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4(6):47-42.

[9] 张红力,刘德伟. 2010东亚—北美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分析[J]. 当代亚太,2010(4):25-43.

Analysis on Conduction Channels of External Economic Shocks

Xu Jiaol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China)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韩 经贸合作

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文化背景相似,经济上互补性强,相互合作领域较为广阔,这些都为扩大两国的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合作持续发展,韩国已是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也连续四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又成为第一大进口市场。

一、中韩经贸合作回顾

1.中韩贸易的现状

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并结成了重要的伙伴关系。韩中贸易额从1992年的6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83亿美元,规模扩大了约26倍。根据韩国统计标准,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进口对象国。从中国的统计标准来看,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及第二大进口对象国。从1992年到2008年期间,两国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22.7%,同期两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加值有大幅上升。韩中两国的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特别是在韩国对外出口中,对中国出口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3.5%上升到2008年的21.7%。中国在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国对象国,并从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着20%以上的高出口占有率。

持续增加的韩国对中国贸易呈现出新的变化。在2005年达到顶峰的韩国对中国贸易收支顺差目前正在减少。2008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金额为91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1.5%;进口则为796亿美元,增加了22.1%。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数收支为14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45亿美元,与2005年的顶峰时期相比,已经连续3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表1)

2.中韩两国贸易品种的变化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间的主要贸易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的产品主要有不锈钢板、合成塑料、造船钢铁制品、皮革制品等;而到了2008年,则主要的变为半导体、石油产品、平面触摸显示器、传感器、无线通讯设备等产品。韩国对中国的进口也从1992年的纤维产品、原油、人造短纤维织物等转向2008年以不锈钢板、半导体、电脑、平面触摸屏显示器及传感器等为主。两国间贸易产品的品种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发展过程。

3.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1)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中韩贸易渊源流长,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增幅为2329.5%。

(2)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仍然在扩大

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2000年达 历史 最高之后,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

(3)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8年中,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200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2009年3月末至今,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共有38238件,总金额达269.2亿美元,各占韩国全部海外投资的42.7%和22.5%。与中国建立的中国指向性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按照中方的统计,在中国吸收外国人投资方面,韩国也是主要投资国。截止到②2009年3月末,韩国对中国的累计投资总额为421.6亿美元,占中国FDI招商总额的4.5%。另外,按照年统计标准,2008年韩国对中投资额为31.4亿美元,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3.4%。继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日本、开曼群岛,韩国是中国的第五大外资引进国。

而据韩方统计,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

中国商务部③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为推动三国经济乃至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全球经济都收到了强烈的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全球贸易出现大幅下降。中韩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式。

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GDP的增速明显下降。其次,进出口连续大幅下滑。据商务部统计,④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最后,部分行业所受冲击较为严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的重工业仍处于低迷状态,2009年1-4月石化、化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都呈现同比负增长。还有我国的房地产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泡沫,在内外作用下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9年1-4月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率仅为4.9%。

2.国际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是很明显的。⑤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韩国嫉妒GDP连续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韩国GDP仅为1914亿美元,同比下降33%。韩国的出口额虽然在前三个季度仍然保持同比增长,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一方面,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韩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同时,韩国本土市场相对较小,对外以来程度很高,也使得难以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韩国的工业生产各项指数随较1月份明显回升,但仍明显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

3.中韩之间的相互贸易收到很大冲击

作为全球的贸易大国,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十分紧密,区域内贸易占据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较大。尤其是韩国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韩国对华贸易占其全部贸易的19.6%。两国贸易关系在2001年-2008年期间,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有所提高,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比重也有所上升。随着两国对外贸易收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快速萎缩,相互间的贸易同样面临萎缩的严峻形势。

中国对韩贸易在2001年—2007年期间曾经保持年均28.3%的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一至三季度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出口增长快于进口,三季度同比增加涨幅达到52.8%。但是进入四季度后,出口迅速回落至5.9%;进口下降19%,导致对韩贸易减少10%左右;2009年1—4月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进口、出口双双出现大幅负增长。总体看来,中国对韩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外贸平均水平。

4.中韩两国贸易明显趋缓原因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韩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主要是由于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为主,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收到了冲击,对韩国中间产品需求随之减少;⑥另外是由于2008年四季度以后,韩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相对于韩币大幅度升值,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下降,与韩国国内经济陷入困难,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中国出口增长明显趋缓,直至下降。

三、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展望

随着国内环境约束的增强以及资源枯竭的威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调整。目前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迫使中国更换更早地进行这种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走上新的升级换代之路。

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很多的变化。首先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不可能也不甘于一直居于制造业的低端。而在生产业的高端领域中,中韩之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其次,当中国企业成长起来,并开始投资韩国的时候,希望韩国也能够提供类似的优惠,而不是各种刁难和限制。再次,一些投资中国的韩国中小企业,也开始从中国撤走,并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中韩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加平衡、双向的合作思路和框架。

四、结束语

为了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以及汲取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中韩应提高最终产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一、继续推进和深化两国和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扩大货币呼唤规模和范围,增加本币互换和结算机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稳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条件。二、加强两国间的贸易便利化合作,共同应对和消除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三、推动两国自由贸易区进程,努力扩大区域内贸易比重,实现区域内的扩大内需目标。四、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五、促进相互投资,加快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调整。

注解:

① 韩国贸易统计

② 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统计

③ 中国统计局2008

④ 中国商务部2008

⑤ CEIC数据库

⑥ 赵晋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日韩贸易的影响分析与前景展望.2009

参考文献:

[1] 韩国贸易统计

[2]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统计

[3]中国统计局,2008

[4]中国商务部,2008

[5]CEIC数据库

[6]赵晋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日韩贸易的影响分析与前景展望,2009

作者简介:

篇7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由于投资合同一般在年初达成,所以2008年FDI投资金额变化不大,但是危机后的2009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和进入中国的FDI主要投资国经济疲软,使得2009年进入FDI投资额下降,此后由于中国国内稳定长的宏观经济,进入国内FDI再次反弹,2010年增长率达到17.44%,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仍然维持高增长,年增长率达9.72%。入世10年在外资大量流入我国的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增长迅速,中国在2002年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到了2010年,中国出口1577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2%左右,尤其在刚入世的2003年和2004年,但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在2008年末就对中国出口贸易显现,2008年出口增长率下降,2009年下降更为严重,中国出口贸易在入世后首次负增长,不过2010年快速回升。以上所述,可以看到FDI的流入和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呈现相同走势。FDI从直接和间接促进了我国出口增长:首先,根据邓宁的OIL范式,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要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国的区位优势,前两个假定是投资企业自身内在因素,而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吸引外商投资的核心因素,一般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禀赋,经济和政治政策等。我国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和入世,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对外资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外企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实施之前,内资企业的所得税基本税率为33%,而生产性外资企业税率为24%,甚至有些特殊领域的外资企业所得税率为10%或15%。自身比较优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以及超国民待遇还有入世后,我国更加透明的投资政策和不断改善的经营环境鼓励外资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外企的流入,直接促进了我国出口增长。从表1可以看到入世以来,包括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出口的半数以上来自外资企业,FDI出口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不可磨灭。其次,FDI在直接从事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进入我国的FDI增加了我国资本积累,带来了先进技术,弥补了我国资金和技术的双缺口,通过对内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技术扩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内资企业出口增长。总之,国内很多学者从实证方面研究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如文献综述所述,并且结论基本都显示出促进作用。

FDI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影响的统计分析

FDI进行的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并且FDI还带动了内资企业加工贸易,可以说FDI是我国的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国内学者在FDI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多数得到结论FDI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比如祖强,刘海明(2009)利用时间序列回归得到结论,FDI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近几年FDI对我国贸易方式影响的新特点值得注意的是,FDI虽然是我国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在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却显示了新的变化:虽然加工贸易一直是外资企业贸易的主要方式,但是从数据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量占其总出口量比重呈下滑趋势,尤其在2008年外商加工贸易出口下降明显,2009年虽然回升,但是2010年下降到9年最低,分析原因如下: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外资投资的IT机电行业为主,产业链短,受外部影响大,金融危机发生,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并且外资资金问题出现,必然受到巨大冲击,导致2008年加工贸易急剧下降;由于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出台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得2009年加工贸易回升明显;由于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汇率,外资企业积极调整在华战略,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外资更加认识在到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在华注重研发投入,促进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占比在2010年降幅增大,并且该趋势在2011年继续。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不但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而且由于外资的技术溢出等效应,带动我国内资企业出口升级,推动我国内资企业一般贸易迅速发展,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贸易的增长更为快速。案例———入世后广东省贸易方式变化广东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促进等因素,一直以来是我国出口大省,出口增长快速,其总出口量从2001年954.2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4531.91美元,其中外资出口从2001年的543.7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2828.47美元。广东省加工贸易尤为突出,从入世后的数据来看,其加工贸易占该省总出口比重一直在80%以上,并且对我国整体加工贸易的贡献率一直高达50%以上。和全国情况一样,外资对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巨大,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省总加工贸易出口占比平均高达70%以上。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出口贸易的重要推动,以及外资企业的在其中的巨大贡献,但是入世后的新趋势值得注意,首先全省加工贸易占比下降趋势明显,从2001年的80.17%下降到2010年60.18%,但是在金融危机后由于出台刺激加工贸易政策,2008年到2010年下降速度放缓;其次可以看到外资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外资一般贸易增幅大于加工贸易;再次外资加工贸易占全省加工贸易占比却一直维持增长趋势,也就是说外资从事加工贸易的增幅大于全省加工贸易增幅,可以得到内资在一般贸易上的增幅大于其在加工贸易上的增幅,并且大于外资在一般贸易上的增幅。究其变化原因有以下几点:虽然,加工贸易依然是广东省外向经济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因为其核心技术缺失,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更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关停搬迁2452家,金融危机使得广东省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直接受到阻力,并且间接导致加工贸易模式的倒退。在广东省积极出台加工贸易刺激政策刺激下,2009年1至9月,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9.7%,增幅回落明显。珠三角多家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外迁,或者倒闭,其中外资企业尤为显著。外部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贸易壁垒使得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步履艰难,内部由于珠三角地区土地,水电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危机后的“用工荒”使得广东省加工贸易的优势弱化,外商投资的战略已由原来进行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转为大力投资研发,促进加工贸易升级以及推动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比如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就高达300多家,同时注重国内市场拓展。外资企业内外市场兼顾,研发投入增大,其“溢出效应”对内资企业促进作用明显,加之我国对自主创新的政策鼓励,从而内资企业实现了消化,吸收创新跨越式的发展,由于自主研发大力投入,其一般贸易出口发展快速且高出平均水平,比如,TCL集团,研制出超平彩电、音响电视等一系列产品,打响了TCL的自主品牌,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巨大。总之,从统计和案例分析看出,入世后,我国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一直作为我国加工贸易主力军的FDI,加工贸易品的出口在其总出口的占比也不断下降,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台政策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年加工贸易占比有所反弹,但是总体下降趋势难以扭转。原因如下:考虑到中国内部发展变化和外部经济冲击,外资积极调整战略,更加注重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发展,同时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内资企业出口升级,内资企业一般贸易增长更加迅速。

FDI流入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篇8

摘 要 本文在对外贸易现状描述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价格、外汇、国内供给结构和产业联动效应四个方面分析危机的传导机理。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对外贸易 传导机理

我国对外贸易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出现下滑、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回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且相关投资与消费也因此受到牵连,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下对外贸易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而深入分析危机的传导机理。

一、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对外贸易表现

(一)出口增速下降,进口略有上升,顺差增速放缓

受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11月份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都出现了负增长,出口下降2.2%,进口18%,进出口总额下降9.8%,拉开中国进出口贸易长达一年下降趋势的序幕。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刺激下,2009年11月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由负转正,对外贸易加快恢复,2010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3月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

(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

2008年下半年由于货物合同滞后,我国货物贸易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下滑,出口和进口增速呈现不同程度回落,同时进口回落速度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止跌回升。2009年,服务贸易较上年下降12%,逆差较上年上升149%。服务贸易总额降幅小于货物贸易,对外贸易结构有所改善。

(三)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回落

2008年对欧盟出口出口增长幅度达到19.5%,对美国出口增幅继续放缓至12.7%,占比重从2007年的19%降至17%;金融危机对香港和台湾经济造成冲击,我内地对香港和台湾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2008年增幅分别为3.4%和10.3%,占总出口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008年日本市场需求萎缩,日元汇率大幅升值使我国出口竞争力提高,对日出口增幅达到13.8%,高于2007年的11.4%的增幅,首次出现顺差。由于2008年韩元汇率大幅贬值,对韩国出口增幅高达31%, 2009年虽有所下降但幅度较小。

(四)进出口贸易方式结构

2008年年初加工贸易额、一般贸易额双双下降,9月前加工贸易增长缓慢,曾一度低于一般贸易额。危机后双双快速下滑至08年底最低值,2009年全年一般贸易出口稳步上升,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明显下降,2010年第一季度,一般贸易再次超过加工贸易。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差额较小,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减速,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明显提高。2008年至今中国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方式增速要明显快于加工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趋势还将在一定阶段内继续。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

(一)不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挤压利润空间。2008年1月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到2008年上半年升值7.3%,下半年后至2010年一季度汇率虽基本保持稳定,但因升值所导致的利润空间的损失需要较长时期恢复,且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相对复苏促使人民币升值预期越发增强。国外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性通胀增强,限制央行运用加息手段来调控国内通胀的能力,中美利差的缩小更凸显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而企业被人民币升值挤占的利润空间需较长时间消化。

2.国际价格高涨,通胀压力增大。中国通胀因危机得到缓解,但2009年以来,全球性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强的通胀预期,2010年一季度中国面临新一轮的通胀压力。受全球经济刺激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恢复,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使国内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并将向下游传递。此外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将使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大增。

3.贸易保护形势严峻。危机影响着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投资和贸易出现明显下滑。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贸易保护成为必然。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中,各国经济复苏进展不一,国际间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为了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诸多贸易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

(二)有利影响

1.金融危机将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难以持续,过去那种靠低成本、低附加值取胜的发展战略已经走到末途,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的新选择。中国的工业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竞争优势明显不足。

2.金融危机将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实现。外部需求下降和出口增长的适度减缓符合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有利于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缓解通胀压力和推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金融危机也使我国们对国内外经贸环境有了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等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传导机制分析

(一)外汇传导

2007年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不断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加速了美元贬值速度。而此时央行6次调整利率,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美利差扩大增加了国外资本投机机会,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形成外汇占款,扩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紧缩性货币政策失效,加速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

(二)价格传导

金融危机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再加上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强劲的升值预期,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降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的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贬值导致国际能源和资源的美元价格上涨加速,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竞争力降低。危机通过价格传导,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降低,从而导致出口增速回落,出现负增长。

(三)国内供给结构传导

金融市场扰动通过凯恩斯效应影响投资支出,通过威克塞尔效应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结构,因而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对经济造成影响,这种传导机制可以具体表现为凯恩斯―威克塞尔效应:金融市场扰动利率投资社会总产出变动。投资对经济反映最为敏感的外资投入从2008年6月96.1亿美元,下降至11月53.22亿美元,外国投资同比增长率自2008年4月的52.70%不断下降,10月出现负增长-2%,直至2009年8月期间持续负增长。

(四)产业联动效应传导

出口反映了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次危机实际加剧我国生产过剩,企业和供货商库存增加,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减少生产,失业增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本币升值、高利率以及销售额的下降,企业财务状况受限,导致信贷链的断裂,就会导致危机蔓延至其他产业。近年来,国内各区域产业结构的过分相似,商品严重过剩,必然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政府倡导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政策,金融危机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从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自主型的调整。在经济结构升级调整中,必然逐渐减少产业链中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产业震荡的联动效应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闫建.刍议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商业时代.2009.11.

篇9

关键词:服务贸易;金融支持;理论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04-06

一、问题的提出

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新形势下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特别是在全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1980年到2006年的26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由3650亿美元扩大到27108亿美元,增长了7.4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7增加至1/5。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从1982年不足20%提高到2006年的2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1982年增长了35.5倍,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1982-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7%增加到3.1%,提高了2.4个百分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排名也从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1%,而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达到了52%。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量占全球总量约3%,逆差高达92.6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2.6)。[2]

这种现状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对服务贸易的要求,究其原因,本文认为除了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竞争力整体水平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外,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下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分析对服务贸易进行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我国服务贸易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二、服务贸易与金融支持的界定

(一)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提供方式的定义并不是服务贸易分部门的划分。事实上,许多服务贸易部门,都可能同时具有以上几种提供方式。为了谈判、统计等工作的需要,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有一个部门的分类目录,将服务贸易分为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的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与医疗有关的服务与社会服务、旅游及与旅行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他服务等12个类别。每个部门下又再分为若干分部门,共计155个分部门。这一分类目录与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目录(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CPC)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人们引用较多的数据并不是按照这一分类目录统计的,而是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业分类办法统计的。在1997年以前,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将服务分为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三类。从1997年开始,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将服务分为13大类,其中包括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定义中排除的政府服务。[3]

(二)金融支持的定义

目前舆论界和学术界对金融支持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经过研究,本文将其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商业性金融支持,即通过金融市场对服务贸易企业进行融资,包括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股票、债券、基金、信托投资等方式筹集资本的直接融资;第二种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即国家通过政策性的贷款或担保,为在金融市场上筹资比较困难的新兴服务贸易企业和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的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服务贸易企业出口提供的担保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中国服务贸易项目提供的援助贷款等。

三、金融支持服务贸易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视角的分析

金融支持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服务贸易产业的调整、升级、发展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支持通过资金引导机制和信用创造机制,改变了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从而推动了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资金引导机制。资金引导机制主要基于商业性金融支持的利益竞争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校正补缺,共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协调发展。在实现资金导向和资源配置功能过程中,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促使资金从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它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兼并收购以实现服务贸易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或者通过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性金融机构,建立和拓展多种形式的风险融资渠道,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有效推动服务贸易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以美国最具代表性。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也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对使用资金的服务贸易企业实行经济控制和监督,促进信息沟通,减少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提高投资收益。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导向的倡导与矫正补充上。一方面,政府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了宏观氛围,为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制定实施如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性担保;或采用信贷选择政策,由中央银行根据产业政策进行信贷配给或行政指导,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从资金方面积极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引导民间投资等,从而达到有效实施服务贸易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以日本最为典型。

2.信用创造机制。金融支持的信用创造机制实质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从而推动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调整与服务贸易总量增长。适当的信用扩张与发展能更好地调动社会闲散资金,从而加速和催化资金的形成。在信用创造机制作用下,资金投向不再限于已存在明显效益的行业或项目,而往往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选择具有一定超前性以及有广泛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扩散效应的服务贸易行业项目进行投资,催化服务贸易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及其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在资金良性循环基础上促进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的分析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贸易理论的主流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分工格局呈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刚好相反。这种状况使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结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还会进一步低级化。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现在的服务贸易实践。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出现,迎合了现实的需要,对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国内企业或行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分析钻石模型,对“特定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母国基地”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四组因素决定的,它们是要素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这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决定了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一国的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可选择性,固有的比较优势不应成为谋求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障碍。虽然我们抛弃了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意义上的比较优势,但要注意在新的层次上培植服务贸易竞争的比较优势。原因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每个产业中都具有竞争优势。在波特看来,具有竞争优势的比较优势“集中在特定产品或产业的环节上。”这种比较优势不是先天资源禀赋,而是后天形成、需要创造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培植服务贸易产业竞争比较优势不能封闭进行,需要通过金融支持的资金效应和政策效应,将国内、国际资源引入到服务贸易产业。我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要获得服务贸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更要借助金融工具提升和优化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的比重,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对旅游行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具有未来竞争力的服务贸易行业或企业进行金融支持,以创造和提升服务贸易比较利益结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四、构建我国服务贸易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针对我国服务贸易金融支持总体不足的现状,本文建议应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努力构建我国服务贸易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

(一)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

1.设立专门为服务贸易企业融资的机构或部门。历史经验证明:世界上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都有一整套促进服务贸易企业融资的体系。如美国与服务贸易融资有关的部门有美国贸易开发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小企业商务管理局和美国进出口银行。美国贸易开发署(USTDA)是由国会直接批准成立并且提供资金的独立机构。由于USTDA提供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关系密切的交通、能源、水利与环境保护、医疗、矿业、资源开发、电信和信息技术与服务上,其对美国服务出口的作用正不断增强;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机构(政府公司),OPIC近年来大多数的投资项目都与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有关。在过去30多年的历史中,已支持了数百个累计金额达1640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私人投资项目,支持了690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相当大部分是服务贸易出口,为美国创造了超过26万个就业机会;小企业商务管理局也是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的独立机构。由于服务贸易企业大部分属小企业,因此也是小企业商务管理局的主要服务对象。该局通过出口经营性资本金计划、国际贸易贷款计划、“出口快车”专项向出口企业提供短期经营性资本金贷款的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等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可以提供生产性资本金贷款、出口信贷担保和买方信贷等业务。近年来,进出口银行专门开办了面向中小服务企业服务出口的专项贷款,设立了“资本项目限制性援助基金”。2002年以后,进出口银行专门设立了服务贸易出口融资专项,开发出适用于服务业出口的融资工具,在一些服务部门中进行尝试。对一些重大项目则改被动式支持为主动介入,常常提前出具支持函或贷款保函。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建立专门为服务贸易融资和提供保险、担保的机构,或在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为服务贸易融资的部门,以更好地为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服务。[4]

2.增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实力。从政策性金融机构来看,能够支持服务贸易的机构主要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但这两家机构的实力都较为有限: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仅有33.8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约核4亿美元),到2000年财政将其资本增加到50亿元人民币。根据进出口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末,累计发放贷款6000多亿元,贷款余额2317亿元。其中,截至2005年末支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约1400亿元。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注册资本金40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约核不足5亿美元)成立,至2007年,累计支持外经贸业务金额约60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比例仅有2-5%,远远低于全球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12%至15%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涵盖率20%-30%相比更是望尘莫及。[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信保公司自身的承接能力有限,目前这样的承保比例,已接近信保公司可以承担风险的边界,对其业务开展形成了掣肘。由此可见,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货物贸易的支持尚且力不从心,更难以实现对服务贸易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应补充两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其内部设立服务贸易企业融资、保险和担保专项,同时,对国家支持的重点服务贸易行业和企业实行优惠利率贷款,设定较高的担保额度,从而有力推动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3.创新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方式。创新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方式,实现支持方式的多样化,是政策性金融对服务贸易全方位支持的必要条件。除了现有的贷款、信用担保等支持方式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更多地引入市场化思维方式,以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贸易双方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方式。以文化产业为例,2006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华谊兄弟公司的影片《夜宴》提供了“出口信用保险+担保”的金融支持模式: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充分发挥其在海外资信调查、收汇风险补偿的优势,为华谊兄弟公司影片的海外销售提供了出口信用保险,帮助其在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及分析风险,并承担收汇损失保险责任。同时,对华谊兄弟公司影片拍摄的资金需求给予担保支持,使其能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开展海外发行,提高了发行收益。[6]这是我国文化行业企业与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促进文化产品出口的首次合作尝试,开创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成功先例。

4.建立服务贸易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服务贸易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信用担保;二是以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为主要特征的互助担保;三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担保;四是再担保机制。首先,应由政策出资建立专门为服务贸易担保的机构。在美国,各州的出口促进机构直接为服务贸易企业的出口提供担保,如加利福利亚世界贸易委员会就可以为本州出口商提供担保额高达90%的出口贷款担保。其次,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内部的服务贸易出口担保体系。以印度软件业为例,印度软件协会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贸易机构,拥有大约850个成员,成员公司总收入在印度软件产业中占到了95%的份额。[7]印度软件协会为成员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和软件质量担保,有力地提升了成员公司在软件外包业务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协会在服务贸易行业的主导作用,鼓励它们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产品质量担保,从而促进服务贸易企业产品的出口。

5.积极争取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除了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与开发银行等五大跨国开发银行每年所提供的建设与开发贷款项目数以千亿美元计,我国政府应在商务部内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并成立一个项目咨询中心,通过商务部的各种信息提供工具、网上查询、热线电话和24小时自动传真等方式项目信息,提供商务咨询,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络,并向其提供对策与具体支持。就具体项目而言,可考虑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诸多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开发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2007年,甘肃省成功利用世行贷款44533万元人民币进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6.设立服务贸易出口专项担保基金。我国服务贸易企业专业化程度高、投入多、有形资产少,所以风险比较大。仅仅通过内源融资需要长期积累,而进行外源融资却由于风险评估等问题使得融资渠道狭窄,笔者认为可由商务部服务贸易协会牵头成立一个由全国或省为单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服务贸易企业共同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出口专项担保基金,以使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对外贸易,解决现行服务贸易企业贷款担保融资难、风险大的问题。

7.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为服务产品抵押创造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贷方式还是抵押贷款或质押贷款,抵押物往往是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质押物一般为有价证券,而服务产品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的最大障碍就是不能准确评估服务产品的变现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企业抵押贷款的实现。因此,建立文化产品、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准确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使其作抵押物成为可能,将有利地促进商业银行对服务贸易企业贷款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杜绝盗版行为,保障以文化产品、核心技术为抵押物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的合法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无形资产作抵押物成为可能。

(二)开展多种方式的商业性金融支持

1.应打破以大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大力发展民营地区性中小银行,建立起层次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地区性中小银行的注意力可集中在本地的优质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上,深入地了解客户,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以为其提供更好的债务融资渠道。

2.银行体系需建立适合服务贸易企业特点的审贷机制。目前,企业申请贷款时往往需要有效担保,并落实抵押,但是服务贸易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没有过多的固定资产,所以并没有大量的合格抵押品,也不易落实担保,而这些企业往往由于大量的短期预付垫款,需要期限较短的流动周转资金。银行机构应根据服务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创新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评估,建立起适合它们的审贷机制和信用评级模型。

3.引入履约保证机制,增进商业银行支持力度。由于服务贸易对象的特殊性及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存在“惜贷”现象,可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履约保证机制,增进商业银行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以影视贸易为例,履约保证机制中的承保人通常是履约保证公司(即保险公司),投保人是电影制作公司,贷款人是商业银行。银行在收到履约保证公司出具的保证制作完成的书面保证、制作公司还款能力的评估、影片完成后的收益评估、可收取利息后,批出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随后,履约保证公司会派出专员,监察所有可能影响制作完成的环节,以确保拍摄计划能按照原定日程和财务预算完成,否则,履约保证公司将为银行承担因计划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履约保证公司的收费一般约占电影制作经费的1%-3%,实际收费依据电影制作所涉及的风险程度而定。这一模式,加强了集资者的信贷能力,尤其有利于中小影视制作公司向银行借贷,《夜宴》模式即是采取了履约保证向银行融资的方式。可见,引入履约保证机制,是在保险公司的参与下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对服务贸易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

4.建立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主要是要发展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助其发展及扩展业务,为高增长的中小企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和市场。相对主板市场,二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和条件较低,可以吸引成长性好、质量优良的服务贸易企业上市,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不仅如此,二板市场还为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提供了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资本可以在被扶持的服务贸易企业成熟后通过在二板市场发行股票、出让股权的方式顺利退出,再转移到新企业中,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加快了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资本与服务贸易的良性循环。

5.大力发展多层次的公司债券市场。与发行股票相比,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期限较长,资金使用自由,而已购买债券的投资者又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决策,现有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不变。从这一角度看,发行债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股票筹资和向银行借款的不足,是许多企业非常愿意选择的筹资方式。但是,由于严格的发行限制、复杂缓慢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须主要银行提供信用担保等要求,公司债券发行不顺畅。在这一体制下,往往只有极少数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才能发行公司债,绝大多数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应该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公司债发行审批制度,开启一条新的债券资本市场化的通道。同时,可以大力发展垃圾债等各类信用级别的公司债,为中小服务贸易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满足其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6.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一个服务贸易企业成功与否,除了通常所知的技术、管理、市场等诸多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融资计划是否能够与其阶段性发展计划相匹配,并能得到顺利执行。风险投资体系,就是帮助服务贸易企业的服务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服务贸易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发展的前期和中期。此时,一方面,市场前景是不明朗的,常规的金融机构不愿进入,普通的金融市场也难以接纳;另一方面,由于要进行前期投资和市场开发,所需资金量又为一般个人所不能及。若无特殊的金融安排,服务贸易项目常常会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被埋没。因此,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风险投资行为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7.充分发挥信托投资公司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作用。信托投资公司支持服务贸易企业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自有资金以投资人身份直接参与服务贸易企业发展,二是可以发挥其融资功能,为服务贸易企业发展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如通过发行信托产品或者设立服务贸易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三是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比如信托可以接受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委托,以收益期权的方式向社会投资人出售,或者吸纳风险投资资金来推动知识产权的转化。四是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人才、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将科学技术与信托业务相结合,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并购、重组等财务咨询、顾问业务。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7年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2]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7年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3] 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UNCTAD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DB/OL].省略,2007.

[4]沈丹阳.美国是如何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DB/OL]. 国家商务部网站.

[5]葛志玉.三大障碍制约文化国货"走出去"[DB/OL].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08-01-07.

[6]路红艳.文化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DB/OL].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07-11-01.

[7]吕光明,吕珊珊.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的国际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s for the Services Trade

ZHAO Yong

(People's Bank of China Training Center,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关贸易 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既包括危机国内传导的溢出,也涵盖单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跨国传导,既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紧密的国家间的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密切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金融贸易关系密切的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接触性危机传导机制。

1 易溢出效应

贸易溢出主要是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实现的。即一国金融危机通过影响国民收入而减少对贸易伙伴国的进口,或者本国货币贬值带来的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

1.1 收入效应

这里所要谈到的收入效应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另一个是指财富效应。首先。美元贬值,物价上涨,即使在居民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也是下降了的。实际上当金融危机威胁到美国实体经济的时候,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由危机前的41648.5美元跌到了2008年的40051美元。美国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居民消费能力的降低。美国市场经济疲软,内需不足,减少了对中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

其次就是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愿越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广泛,存在着居民普遍参与金融市场投资的现象。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值以及房地产价值大幅缩水,个人和企业的财富急剧缩减,这就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们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对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加剧中美贸易差额的进一步缩小。

1.2 价格效应

长久以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必提的两个优势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着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对外贸易额达到22072.7亿美元的今天,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仍然是我国外贸出口产品中的领军人物。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传播的过程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低价竞争优势。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大幅度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与资源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上涨压力,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也相应的上升;同时,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退税的减少使得我国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出现跳跃式的上升。传统的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取胜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的打击,出口竞争力急剧减弱,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此外,在我国对外尤其是对美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的同时,美国对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却在相对的下降,美国出口竞争力上升,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一减一增”的结果就是我国对美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两国间的贸易差额进一步缩小。

2 投资性溢出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投资性溢出效应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和国际间接投资渠道实现的。国际资本流动引发危机传导的关键是流动性不足。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迫使危机发生国在其他国市场上清算资产,从而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或者资本市场渠道导致一个或另外几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市场流动性不足,造成大规模的资金抽逃,影响外贸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阻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2.1 外商直接投资渠道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的腾飞严重依赖外资。当发达国家为缓解本国流动性不足而从我国大量撤资时,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从2001-200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中,美国基本上排在对我国投资国家前五名之内,说明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而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返销美国。这部分产品贸易额在中美贸易总额的比重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美国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流动性不足将投资于我国实业的资产撤出。而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国内资产价格、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的增加使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撤资行为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大量美资企业撤资阻碍了我国出口增量的增长,出口市场上由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向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移,减弱了出口行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作用,破坏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2.2 国际间接投资渠道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间接投资渠道扩散主要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的传导。在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口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3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65%。我国大量闲置的美元外汇储备通过对外证券投资渠道进入了美国的股市和债市,许多机构投资者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国资本市场。当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的跨国金融机构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国内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对市场发展信心不足,放贷更为谨慎;同时为了降低风险资产比重,达到最低资本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银行同业拆借也变得更为困难。银行信贷紧缩不能满足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投资倾向减弱,对外贸易业发展受到阻碍。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和投资环境的恶化,使美国进一步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实体经济遭受重创,降低了国内对外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有着严重依赖性的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外贸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然遭受由于需求减少带来的冲击。

3 心理渠道

在美国金融危机传导的过程中,心理因素是真正的加速器。信心是支撑一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旦人们对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失去理性预测的能力或者对未来持有不乐观的经济预期,金融市场就会严重偏离均衡的轨道,尤其是在危机已经爆发的时候这种加重危机的作用会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美国居民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消费习惯是建立在他们对美国未来经济的良好预期基础之上的。金融业作为美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刻就宣布了“全民乐观”时代的终结。据调查,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消费

者信心指数在2009年3月份曾一路下滑至26.9点,而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长期平均值为87点。现况指数在2009年11月也仅为21点。对未来经济的不乐观的预期强化了从我国商品进口量急速下滑的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在这里爆发金融危机强化了危机的心理传导。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自在2008年第四季度一度降低至94.6点,外贸企业大量关闭,对美出口量减少,中美贸易差额进一步缩小。

4 政策渠道

篇11

金融发展可以对一国改善技术条件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通过高效、发达的金融系统来迅速积聚社会上广大的闲散资金,并且这种动员过程是大规模的、快速的,它可以有效地集中社会优秀资源来对高投入但低回报的高新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对新技术的采用也就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也就降低了生产成本。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广泛的金融制度做基础,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对技术创新做长期的投资激励,促进了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同时也是资金流向效率更高、存在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无论是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投入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在此时做出了选择,这样就导致了其中一种产业更快的发展,形成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在当前的世界发展潮流中,始终贯彻要加大对教育、高科技研发的财政上投资和政策扶持是中国为加快生产力发展所做出的正确战略,足够的资金和充足的社会资源保证了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如果对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加大金融投资会使一国具有自身的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最终都会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得到更多的技术进步和贸易扩大。作为一种资金上激励,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条件的进步,使得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所以金融发展在此时也改善了贸易结构。

2金融发展能够影响贸易模式

贸易模式上的演变主要是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主要是指同种产业的产品在国际间的输入和输出性贸易,这种发展会对产业分工合作,各国主导产业的形成一级新兴产业的出现起到积极作用。规模经济是产生一个国家贸易规模扩大化的前提条件,各国在发生贸易的其他前提还应包括存在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以致出现产品上的互补贸易;或者即使在资源享赋、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上完全相同,在资金成本上的差异也会出现进行贸易而到的收益。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是否能够得到良好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国金融发展的好坏,因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会更多地需要外源性融资来填充高额的生产成本。多种融资中介公司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融资方式的灵活性,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融资的方式多样化,来源也更加广泛,使得同种产业能够得到相同方式的融资支持,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在地区的分布上看,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会加速该地区的产业内贸易集群化发展。除了产业内贸易,各国在进行贸易的时候应用的贸易模式有很多种,具体包括外包,代销,内销,加工,租赁等等,并且这些具体的贸易模式具有相应不同的金融服务程序模式与之相配套的,比如说代销中代销方与委托方由于国家不同,需求的货币也有所不同,金融服务通过国际间银行间的协作可以有效地分配各种不同币种的需求。可见这些贸易模式的多样性也得到了金融发展给予的推动作用,正是金融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才能保障和促进这些方式多样化的贸易模式的存在,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的贸易方式也就越加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就有利于更多的贸易模式的发展。

3金融发展促进贸易自由化

关于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两者的选择,各国政府实施的贸易政策会随着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条件下做出折中的选择:既保护本国企业的生存又得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经济繁荣能使贸易扩大化,每个国家都可以增加自身得到的福利,贸易自由化可以增大这种福利,所有人都愿意看到这种趋势。所以贸易保护政策也应属于某些国家在某些时候所采取的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在某一时期对出口和进口贸易所实施的政策,是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家经济战略的基础。贸易自由化就是既扩大出口又扩大进口。一个国家在制定符合自己的贸易政策时要参考自己的经济结构、比较优势和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自由化贸易政策的实施和推进确实体现了国际上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趋势,因此通过扩大贸易各国能够提高自身优势产业实力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各国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的密切性使彼此的距离拉近了,也使地球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这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贸易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本国的比较优势条件,金融发展水平就是这些比较优势条件之一,而一个国家金融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是否能够推行贸易自由化。如果金融是抑制的,用于投资的资金十分有限,政府会对特定产业进行优惠贷款和补贴,有可能会使本国的比较优势丧失而使出口减少。此外低利率政策会使储蓄减少、消费扩大,从而进口需求就会扩大,也就是说金融抑制会扩大进口抑制出口,是十分不利于国家的出口战略的,以至于此国政府就会根据自身情况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来抑制进口保护出口。反过来如果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非常高,可贷资金非产丰富,那么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会得到更多机会来发展,从而扩大了出口,本国就会乐于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横向扩大来看如果有大部分国家都具有良好的金融资源优势的话,全球的贸易自由化趋势就有了有效的保证。

4结论

篇12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苏州出口贸易;外贸发展方式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党的十精神,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新时期我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开放水平的神圣使命,是围绕“面向世界、深耕亚太、服务全国”,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战略,落实“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投资领域扩大开放、贸易发展方式不断转变、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法制领域制度完善”五大任务,再行“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树立标杆”措施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8月22日获批到现在,上海自贸区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等6个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至今,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015.70亿美元,增长超过407倍;出口额从1990年的1.5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757.06亿美元,增长超过1133倍。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过程中,苏州不仅具有传统的区位优势,更具有开放型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

一、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贸易方式转变机遇

1、促进了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开放“金融、航运、商贸和文化”等服务领域,为周边地区,特别是给苏州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溢出效应。以金融服务业为例,截止2014年9月,上海自贸区有金融机构共计3015家,其中持牌类、类金融、金融信息、投资与资产等金融机构分别为87家、453家、296家和2179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2014年7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前期试点情况,出台的《关于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范围的通知》(财税[2014]53号)中,苏州市太仓港就在该政策的试点范围内。

2、促进了高端制造产业进一步集聚

上海自贸区资本市场的开放、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便于企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筹资和融资,既弥补了国内资金的缺口,也方便了国际资本的流入。服务市场的扩大,为自贸区港口、机场、仓储物流、金融类企业带来实质利好,吸引了更多加工、制造、贸易和物流企业聚集。产业链全面延伸、价值链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产业与高科技的相互渗透和支持,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从长远看,上海自贸区必将吸纳更多的外商投资,这些资本将优先流向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而自贸区的关税优惠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推动力,助推苏州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3、促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政府试图突破国内外发展瓶颈,破除行政体制僵化,开放资本市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争取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大力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拓展我国经济增长新空间。在自贸区开展跨境投融资、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电子商业汇票创新运用、跨境电子支付、利率市场化等金融、税收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一定会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并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苏州的行政体制要努力适应这一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和税收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为苏州的外向型经济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促进国际分工实质性深度参与

目前,国际最有影响的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有可能成为新的国际标准,从而改变世界贸易规则与格局。尽管2001年11月我国已加入WTO,却也面临重新“入世”的局面。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助于深度参与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增强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体系。上海自贸区“四个中心”的建立,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转变的战略举措,为上海周边,特别是给上海毗邻的苏州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苏州出口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1、产品结构

根据出口海关商品分类,苏州2011―2013出口产品类别与出口额数据如表1所示。

第一,机电、零部件设备一直是苏州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2011年苏州该类产品出口额是1189.97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1672.34亿美元的71.16%,2012年苏州该类产品出口额是1226.66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的1310.03亿美元的93.64%,2013年苏州该类产品出口额是1388.5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的1757.06亿美元的79%,创历史最高。

第二,纺织品、光学设备和贱金属制品出口额有逐年增长之势,且在出口的各类别中比重较大。2013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分别占苏州出口总额的9.10%、9.12%、5.78%。

第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保持上升趋势。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逼近千亿,2011-2013年,苏州高新技术产品对外出口额分别为969.54亿美元、996.3亿美元、995.5亿美元。

2、市场结构

(1)十大国际市场出口额。2010―2013年苏州市十大出口国际市场的出口金额如表2所示。

从市场出口额看,2010-2013苏州出口前三大国际市场始终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排名第一的一直是美国,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的408.6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的23.25%,排二三名的是互有交替的日本与中国香港。从出口地区看,2010―2013苏州对外出口国际市场整体数据分析,欧盟组织与美国是苏州对外贸易两个最重要的国际出口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对东盟组织的对外出口贸易额一直呈现显著的递增趋势,2010―2013年,分别为110.37亿美元、117.61亿美元、133.86亿美元和140.91亿美元,有望成为苏州对外出口贸易的新增长点。

(2)出口市场集中率。出口市场集中率(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简称MCR)是指产品前n大出口国家或地区市场出口额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MCRn即表示n个最大出口市场集中率。2010―2013年苏州市主要出口市场及MCR6如表3所示。

表3显示,2010―2013年苏州的MCR6变化趋势是年年增长、整体递增,且历年的MCR6均大于51%,特别是2013年,苏州MCR6值已经超过61%,说明苏州对外出口国际市场高度集中,不利于苏州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主要出口国家市场进口需求减弱,将对苏州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出口市场集中率过高,也容易遭受国际贸易障碍,影响苏州的对外贸易发展。

3、贸易方式

2010―2013年苏州出口贸易方式额如表4所示。

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2010―2013年,苏州的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69.13%,进料加工是加工贸易的主要方面,四年中,分别占加工贸易的62.07%、89.01%、88.44%和89.17%。近年来,苏州加工贸易确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呈现鲜明对比,苏州的一般贸易却呈现稳中递增的良好势头,四年里,一般贸易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0.19%、23.74%、25.29%和26.80%,说明苏州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正在稳步转变。另一方面,保税物流贸易方式发展迅猛。2011―2013年,苏州保税物流贸易额分别为25.12亿美元、242.74亿美元和294.87亿美元,主要是得益于苏州相继建立的保税物流中心。

4、企业结构

2010―2013年苏州出口企业类型及其出口额如表5所示。

表5显示,苏州出口贸易的主角仍然是外资企业。2010―2013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分别占苏州出口总额的82.95%、81.65%、73.68%和69.00%,显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私营企业是内资企业对外出口贸易的主力,其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显现出了年年增长的态势。2010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占苏州总出口额的9.34%,到2013年上升至22.29%,表明内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苏州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三、对接上海自贸区,苏州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建议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的五大主要任务措施之一就是以金融、航运、商贸和文化等服务领域为试点,积极推进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基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支持自贸区内部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境外投资,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接上海自贸区,苏州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应做好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

1、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外贸体制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一外贸政策,统筹管理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强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促进贸易法制化建设。促进贸易与救济、投资合作和信用管理等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规范部门执法行为,打击违法经营现象,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发挥商(协)会自我管理职能。三是创新外贸管理方式。制订产品进出口管理办事程序,完善进出口经营自动登记制度,改进相关商品许可证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的原产地标准。

2、提高“便利化”水平

一是理顺政府企业关系。向外贸企业及时传达相关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设立一站式办公场所,促进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同时,建立企业意见反馈通道和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二是促进外贸通关便利化。在所有口岸实现“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不断增强口岸互联互通,尽一切可能实现相关部门集中办公,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协同配合,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实现“一站式”通关,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完善口岸监管服务。三是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要密切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不仅在通关、检验检疫、质量认证,以及港口服务等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也要帮扶企业尽快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尽力消除技术贸易壁垒。

3、构建外贸考评体系

以实事求是、公正客观为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构建外经贸考核评价体系和商品结构分类指标体系。通过对单位出口能耗、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重点商品检验达标率、被投诉率、加工贸易增值比率等进行统计,考核进出口企业的外贸效益和评价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工作质量,对苏州外经贸考核应更加注重技术、品牌和服务方面的要求。同时,从重点商品入手,通过细化、优化现行海关统计分类制度的商品分类,完善商品结构分类指标体系,更真切反映进出口商品的投入要素与贸易利益。

4、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继续加强外贸电子政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网上受理登记、审批、报送和咨询事项的覆盖面。二是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的统筹协作,整合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特别是在促进外汇、海关、税务和商检等相关部门的联网互通、协同合作方面取得成效。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政策与管理制度,对电子商务服务商实施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科学管理,激励其扩大经营范围。

5、维护贸易公平有序

苏州在维护贸易公平方面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在应对贸易摩擦机制建设方面,不仅要强化对国外贸易壁垒的案例研究,加大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加强预警机制建设,还要不断完善国家、地方和行业企业联动应对体系建设,特别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应对意识、能力和手段。在贸易救济机制建设方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产业安全应对、效果评估和竞争力调查工作。在应对国内外反垄断诉讼方面,进一步总结反垄断经验教训,健全反垄断法规实施细则,依法依规处理好产业经营过渡集中的问题,全力支持企业应对国外反垄断诉讼。

6、健全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专项基金的使用管理,加大支持新兴产业出口创业力度,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二是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大力支持出口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节能减排,进一步调整关税结构。三是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外贸与财政部门要建立协调沟通的长效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共同研究和协同决策,制定有利于外贸转型升级的指标跟踪机制和动态反馈体系。

7、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一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给予企业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贷款贴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出口企业经营,推动商业银行建立项目评级授信制度,支持各类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进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模式有序发展。二是发挥信保引导作用。创新承保模式,完善中小企业出口信保服务体系,继续降低保费率,增强保险透明度。三是促进金融市场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推进人民币汇率汇率市场化,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8、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在政策环境方面,促进政府科技资源向出口产业倾斜,给予出口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税收信贷优惠,鼓励企业创新成果形成专利权,扩大知识产权在产业转型认定评价中的权重。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基于专利技术的融资体系,更好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产业化,并尽力实现出口。构建有益于出口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开发基于专利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促进企业之间共建知识产权联盟。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强化专利权边界保护,坚决打击对外贸易中的各种侵权行为,维护知识产权贸易秩序,支持企业海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有效提供海外维权援助,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知识产权规则。

9、支持产业境外延伸

一是设立产业境外延伸专项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为有意“走出去”企业和海外企业定制融资服务,开设信用保险和对外投资保险,扩充“内保外贷”规模。二是促进优势产业资源全球配置。支持企业在能源、科技、文化、加工制造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延长有色金属制造、石化和冶炼等产业的产业链。三是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认真贯彻《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结语

苏州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无缝对接上海自贸区,彻底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在转变政府职能、体制机制建设、创造发展环境和构建考评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要特别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实现苏州对外贸易规模持续适度稳定增长,由数量速度型发展模式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动力多元,进出口结构平衡发展,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伟、徐开金:试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经济学意义[J].税收经济研究,2013(5).

篇13

根据商务部2010年的标准,广东省的中小外贸企业数量为4万家,占广东出口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为广东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011年,我们看到的是欧美经济二次探底,中小外贸企业正面临着困难时刻,广东的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尤为困难。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出口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而进入2011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仍然存在,欧美经济不景气,原材料价格上涨,低碳经济的约束,广东外贸遭遇的挑战尤为显著,广东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为保证广东中小外贸企业能够正常经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本身可将贸易融资作为促进贸易发展的一个工具,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生存能力,度过目前的难关。 一、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出口贸易融资现状 1.资金链压力增大,贸易融资量仍然偏低 自2011年以来,贸易融资困难,融资成本上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从国际环境来看,由于日本地震,中东北非局势不稳定,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加大。从国内环境来看,广东省2011年的CPI上涨5.3%,中小外贸企业流动资金压力增大,使企业信贷融资,还本付息能力减弱。同时,由于中小外贸企业一般不具有足够的抵押物,财务管理能力也不强,导致抵押贷款无法获得而必须转向融资成本更高的融资方式。融资难,担保也是个大问题。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的银行流动性充足,但对于进出口贸易融资的缺口依然很大,根据广东中小企业局于2011年3月份所作的调查显示,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度仅为38.44%。中小外贸企业出口额融资难的问仍然存在。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融资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额度小,融资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扩大出口。 2.出口贸易融资方式陈旧,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特点为业务单一、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较低等,对贸易金额不大、进出口双方具有正常关系的普通商品贸易较为适用。但很难满足与贸易融资体制不成熟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之间的贸易需要,对大宗商品及资本商品提供融资时也不适用。目前我国对出口贸易融资的金融创新力度仍然不够。我国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主要方式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提供,业务操作管理比较粗放,尚未完全建立起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主要业务包括出口押汇、信用证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而新兴的融资方式如国际保付和福费廷,由于业务难度及复杂度较高,开展力度还比较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开展的历史时间不短,但是创新速度却比较慢。而相比较而言其他银行业务却时有更新,国有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仍需加强。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仍然处于业务操作模式没有变化,新产品缺乏的局面,融资产品仍以银行信用作为担保的信用证业务为主,以汇款方式结算的领域产品也缺乏创新。由于传统产品的时效性差,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操作成本及融资成本是一大负担。目前广东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中,汇款方式中的赊销方式大概占70%,信用证方式15%,跟单托收方式大概为7%,其他付款方式占8%。由此可见目前在广东的中小外贸企业中使用最多的国际结算方式是仍是汇款方式。但国内商业银行在这种结算方式上只充当了付款方式的操作者,贸易融资服务开拓空间还非常巨大。 3.出口信用保险工具的使用有待进一步拓展 虽然近几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较快,但是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以及有关工具的使用还远远不够。根据广东省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调查显示,2010年出口信用险的覆盖率大约只有15%,目前有85%的出口均是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外贸企业来说,投保出口信用险是企业在目前形势下加强签下订单的信心保证。 4.出口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这几年广东省加大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力度,提出在2012年前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但仍难以满足广东中小外贸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银行对于中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但对微小企业的授信支持仍然非常有限。根据2010年广东中小企业局的调查显示,有资金需求,能得到银行授信支持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到20%。 二、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1.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中小外贸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运作规范不良、财务制度不尽完善、,财务报告准确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带来的问题。广东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外贸企业缺乏良好的连续经营纪录和足够的财务审计部门审核认可的财务报表。同时因为目前经济形势下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面临较高风险,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在谨慎的原则下,对中小外贸企业的贸易融资将更加慎重。②中小外贸企业有效的抵押物不足。广东省大部分的中小外贸企业固定资产较少,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设备,采用的是租用的形式,没有有效的银行抵押物,而具有的无形资产又难以量化。据统计,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中能提供有效抵押物的仅占40%。③我国部分中小出口企业进入外贸领域的时间不长,缺乏综合素质高复合型外贸人才。对出口贸易融资缺乏了解,不懂得灵活运用出口融资手段吸引国外客户达成交易。同时,中小出口企业风险意识薄弱,忽视对进口商资信状况的调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2.银行未能有效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 国内大部分的中资商业银行在发放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上,采用的评估业务风险标准仍然以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标准来进行评估。中小外贸企业的财务和资信状况决定着贸易融资能否发放。以中小外贸企业最常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出口信用证押汇为例,不少银行仍然要求企业提供全套可转让海运提单(物权单据),而不能提供全套单据的企业的押汇申请不予考虑。另一种融资方式打包贷款在操作程序上跟流动资金贷款同样处理。新兴的融资产品出口应收款融资,因为目前银行仍然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工具.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融资准入门槛设置上,除了要求调查企业的业务真实性及业务连续性之外,还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相应金额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甚至还要求融资企业额外提供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证明。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中资商业银行都把国际贸易融资等同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进行操作。银行之所以在贸易融资业务上的做法保守,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方法充分控制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不具有有效识别融资业务风险的能力。对贸易业务中的第一还款来源无法充分把握,所以只能重点考虑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程度。#p#分页标题#e# 3.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从事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外语、财务、国际结算、信贷等方面的知识,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大部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财务核算知识,无法准确地掌握和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降低了国际业务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同时,贸易融资的开展需要从业人员针对客户特定的需求对产品进行综合运用并提出个性化的方案设计,这也是很多业务人员急需提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出口贸易融资方式的建立与创新 1.地方政府在出口贸易融资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①加大政府力度,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融资是一个难题。政府可以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缓解这一难题。具体方式包括,由政府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担保从而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向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由政府设立对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融资以推动为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广东省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开发出更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服务项目及贷款方式。对于政府而言,当前应当加大力度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大批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民营中小银行,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推动中小金融机构跟中小外贸企业的联系,使它们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成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方式,政府投入一定的资本金,向银行贷款取得营运资金后,向小企业以产权投资,贷款和贷款担保的方式注入资金。也可以成立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外比较成功的例子包括日本成立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及商公组合金融公库等,均为面向中小外贸企业的金融融资机构。 ②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的建立。目前广东省开办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承保对象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出口融资和风险保障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因此,广东省政府应该在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研究商业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合作参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可能性。形成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协调配合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并积极创造条件方便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为中小企业参与出口信用保险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缓解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困难,还可以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形式,把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担保与出口融资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香港商业银行与出口信用保险局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出口融资。如香港中银集团成员银行,出口商只须向出口信用保险局投保中小型企业保险,在符合银行的基本贷款审核条件下,将有关保单权益过户给银行,便可取得出口D/P、D/A单据或出口发票贴现贷款。又如,东亚银行亦与出口信用保险局合作,积极拓展中小型企业的贸易融资服务。已向出口信用保险局投保的中小出口商只需将保单提交东亚银行,该行即会按个别情况,弹性处理该贷款申请,然后再根据出口信用保险局审批的保单信贷额,向出口商提供出口贷款,而无须其他抵押品。 ③建立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从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看,欧美发达国家建立成熟的信用体系化了大约100多年的时间,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银行业就对企业贷款风险的问题十分重视,企业信用以及个人信用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要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困境,一个必要的做法就是逐步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环境,在中小外贸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和共享上有更大的推动。 2.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出口贸易融资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①传统融资产品的创新。虽然传统的银行业务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但这些业务也具有创新的机会。比如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在结算中选用的信用证业务,托收业务,这些业务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创新管理的办法寻找业务的突破口,尝试通过运营流程改造、产品组合营销、客户分析工具改进等方式提高传统产品的价值内涵。例如:完善网上银行功能,进行产品组合营销等。 ②发展供应链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方式是指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提供的融资。在外贸业务中,除了核心企业之外,在供应链上的上游和下游中的其他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供应链融资的实质就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供应链融资方式中银行除了关注核心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之外,更关注核心企业的交易交易对象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定,整体管理水平是否合格。 在银行判断供应链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给予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安排。例如中国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在一笔结算方式是赊销的外贸交易中,如果进口商签订合同,保证履约,并签署相关的书面文件保证应付账款无争议,到期付款。银行在利用进口商的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占用出口商的授信额度,并且为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这样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外贸企业的竞争力,银行也可以更好地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供应链融资在让中小外贸企业真正得到实惠的基础上,也有效的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同时可以转变商业银行过分依赖大客户的状况,让银行得到一批成长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供应链融资方式也可以让银行对供应链企业的信息了解更全面更真实,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更好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形成银行与供应链企业共赢的局面。 3.在贸易融资方面自身可以采取的措施 在建立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体系的基础上,中小外贸企业应当积极探索贸易融资方式的创新,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①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结构性贸易融资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融资方式,而是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将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恰当组合,使企业项目融资得以实现。它是将现有的贸易融资产品进行了一个有机的整合,一般融合了结算、信贷、保险、担保等多种产品。在出口贸易融资方面,相应的银行产品主要有贷款和透支、打包放贷、出口信用证押汇、出口托收押汇和贴现等。#p#分页标题#e# 随着企业贸易融资的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单一的进出口贸易融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结构性贸易融资日渐受到出口企业的欢迎,成为贸易融资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可以积极探索这种融资路径。②提升中小外贸企业中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知识面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所以要求企业内部相关的工作人员既要懂得国际惯例,也要具有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说先要做的是提升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适当引进具有融资管理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岗位培训工作。

篇14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外经贸企业 贸易融资研究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一)湖南贸易融资基本情况分析

1.从总量看,湖南贸易融资发生萎缩

从湖南省人民银行长沙支行贸易融资额的变化来看,贸易融资额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持续下降,到2009年4月降到最低点,贸易融资余额为40多个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和客户贸易结算量减少是造成贸易融资规模萎缩的主要原因。4月之后随着国家及湖南扶持外贸,稳定外需政策发挥效用,以及商业银行等各方面的重视,贸易融资额缓慢上升,至2009年底贸易融资余额为60多个亿,仍低于2008年底的80多个亿。

2.从结构看,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和长期贸易融资方式增加

以中国银行湖南分行为例,国际金融危机前采用出口TT汇款融资和出口托收融资的比较多,而国际金融危机后采用信用证方式的比较多。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加大,促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重新审视收汇风险,将信用证作为降低交易风险的首选。另外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企业的支付能力下降,资金比较紧张,长期贸易融资方式如福费廷、出口信贷增多了。

3.从投向看,贸易融资更加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占比很小

目前,大部分进出口商尤其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出口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往往因为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等条件限制而与银行贷款无缘。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高,是银行的重点客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的贸易融资资源更加向大企业集中。

(二)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湖南外经贸企业及中国银行或工商银行贸易融资情况的调查来看,有80%的中小外经贸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评级不高等原因,贸易融资受到很大的影响,普遍希望获得担保及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得到快捷方便的贸易融资。目前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贸易融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需求大却难以得到满足

中小外经贸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弱,信用评级较低,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或担保,加之银行在经营业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在授信审批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审查企业资产情况、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和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情况以及业务真实贸易背景外,往往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因此中小外经贸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相当困难,就算是能够获得一点微薄的融资,也都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查,往往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产品较少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期“抓大放小”指导思想下,都把大型外经贸企业作为其核心客户,认为大型外经贸企业经营稳定,贡献度高,其贸易融资产品主要是为大型外经贸企业设计和服务,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产品很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小外经贸企业收汇风险普遍提高,收汇逾期和信用证被外国银行无理拒付的现象明显增多,各银行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更是严格,使得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更加困难重重。

(三)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湖南近30多家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调查,我们选定其中有代表性17家企业对其贸易融资需求分析如下:

1.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额度分析

从所调查企业贸易融资年需求额度来看,最低为50万元,最高为4 000万元,17家企业所需贸易融资额具体区间分布如下表:

从企业贸易融资额区间分布表可知,30%左右的企业所需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下(包括100万元),77%左右的企业贸易融资额在1 000万元以下(包括1 000万元)。需求额达2 000万元以上(不包括2 000万元)的企业仅1家,占企业总数的6%左右。由此可见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所需额度并不算高,主要集中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但却很难满足。

2.中小外经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主要建议意见分析

从所调查的17家中小外经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主要建议意见来看,都提出希望获得贸易融资,而且融资的需求相当迫切。这些建议意见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能获得贸易融资担保,二是能享受到贸易融资担保费率补贴及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简化贸易融资手续,四是降低贸易融资门槛,五是减少贸易融资费用。

17多家企业对这5方面建议意见提出的频次如下:绝大部分企业都期望获得贸易融资担保资金,提出的频次最高,有12家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外经企业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有限,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迫切需要得到第三者的担保获得融资。其次是简化贸易融资手续,提出的频次有8家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交易机会不等人,融资速度太慢将失去交易机会。然后是要求享受贸易融资担保费率补贴及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提出的频次有7家企业;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式,上至国家,下至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扶持外贸企业的临时性政策,如提供出口信保保费补贴,对保单融资进行贴息等,这些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优惠政策,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局。最后是减少贸易融资费用和降低贸易融资门槛,提出的频次有6家企业;因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每笔业务的利润是有限的,如贸易融资费用太高,则外经贸企业难以承受。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南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新举措

针对当前湖南贸易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对稳定湖南外经贸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推动银企合作,改善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湖南制定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湘政发[2009]10号),提出加快调整中小企业结汇管理标准。要求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在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湖南中小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从2009年开始,一般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由10%提高到25%,对单笔金额较小的出口预收货款,不纳入结汇额度管理范围。调整企业延期付款年度发生额规模,将原来不得超过企业上年度进口付汇额的10%提高到25%,船舶、大型成套设备等企业货款预收汇比例和延期付汇比例可在此基础上按现行规定调整;来料加工收汇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安排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缓解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问题

2009年,根据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出台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商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争取并安排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担保额的2%给予资助;二是在不提高其他费用标准的前提下,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给予奖励,奖励比例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与实际担保费率之差;三是支持信用担保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地方政府出资额的30%给予资助,对用于注资支持设立担保机构的资助额按最高不超过中央下达当地专项资金的30%。这些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使一些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刻获得了融资,为稳定湖南外经贸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信贸协作”,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

配合国家“抓紧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的措施,省商务厅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长沙营业管理部签署了“协作备忘录”,建立了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外贸企业、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帮助外贸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外贸风险,较容易地获得银行的贸易融资支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市场,保份额,稳定外需,解决企业风险大,不敢接单;成本高,不愿接单;融资难,无力接单的问题,在国家要求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保费率的前提下,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对出口信贷扶持力度》的通知,制定了具体措施:一是提高出口信保保费补贴,一般产品的保费补贴由25%提高到50%,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保费补贴由50%提高到75%,新兴国际市场的保费补贴为75%,全年单个企业的保费补贴不超过100万元。二是保单融资贴息,2008年出口额在1 500万美元以下有出口业绩的中小企业,对其出口信保项下的融资,按国家一年期贷款利率贴息50%,2009年按贴息2.8%执行,全年单个企业的贴息补贴不超过50万元。三是加快资金拨付速度,项目资金申报拨付由一年两次改为分季度申报拨付。目前,这三项措施刚刚实施,已经对推动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举办“湖南省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对接会”

2010年3月,湖南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成功举办了“湖南省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对接会”。接待会包括融资担保政策解读,网上融资对接平台介绍,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和中小外经贸企业三方对接洽谈等内容。

通过以上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南部分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目前,湖南外贸额已基本恢复至2008年同期水平,出口额缺口逐渐回补,进口延续了去年下半年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加工贸易表现抢眼,发展持续好于一般贸易。2010年1至2月,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2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2.7%。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强劲回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加速。1~2月,湖南机电产品出口3.1亿美元,增长3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 572万美元,增长65%。据长沙海关专家分析,湖南外贸已开始走出低迷。

三、后危机时代促进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的资金投向

湖南省政府、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贸易融资优惠待遇的供给,来引导贸易融资的资金投向有利于湖南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强湖南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化合作方式,重点对出口高新技术商品、具有加工贸易优势、服务外包业务拓展能力较强的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或担保,力争用60~80亿元贷款融资数额,全面缓解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1.在贸易融资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倾斜性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优先解决这些产业的融资困难,如采取优先为中小外经贸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贸易贷款和担保等措施,以全面促进外经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湖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湖南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2.适度向中小外经贸企业倾斜。金融危机下湖南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外经贸企业,其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且融资难,企业迫切希望得到政策性的融资支持,因此政府应在贸易融资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融通困难。

(二)湖南贸易融资方式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湖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满足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需求,贸易融资方式应在有效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同国际接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湖南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由于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其信用保险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的外贸发展。因此,政府应大力宣传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利处,进一步加大承保力度,并且尽量降低中小外经贸企业的投保费用,简化投保手续,提高效率,以提高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外经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2.大力推广国际保理。国际保理是一种集融资、结算、账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顺应了当今贸易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在湖南的保理业务发展得不是很顺利,银行的保理业务规模很小。随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要大力推广国际保理业务,使其成为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贸易融资中优先考虑的方式。

3.积极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各种融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融资方式仅仅能满足外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资金不足而产生的融资需求,它无法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整体资金缺口问题。结构性贸易融资能够根据中小外经贸企业具体情况,安排最佳融资方式,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单笔出口金额偏小、且企业结算很大比例为汇付的情况,银行可以着重开发T/T项下的贸易融资方式组合,如: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业务;或出口信用保险、担保与其他信贷方式相结合,通过保险手段解除出口企业的后顾之忧,这种做法越来越为国际上所接受和广泛采用,也是今后贸易融资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政府层面的对策

1.加大对中小外经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扶持力度

为满足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需要,建议政府(1)要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保险费率,简化投保手续,以帮助更多中小外经贸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获得担保和贸易融资。(2)要加强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保单融资规模。(3)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融资担保经营,主导或推动建设一批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中介机构,以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之忧。

2.加强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政府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由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和银行三方参加的对接会,加强三方的沟通,以畅通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在现有的政策融资支持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政府促进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多样化手段,并进一步细化支持目标和支持领域,鼓励银行专门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设计贸易融资产品,再由政府制定配套的政策进行财政补贴,以方便中小外经贸企业进行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

(四)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商业银行层面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制度,确保融资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国际金融危机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贸易融资产品尤其是组合类融资产品蕴含的风险不可避免,银行应加强对产品风险的评价与估测,做好业务转型和客户结构优化,并建立适应中小外经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外经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重点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级定等,及时解决那些有订单、有市场但财务暂时有困难的外经贸企业的融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提高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贡献度,同时审慎稳步退出淘汰类客户,提升信贷资金的安全水平。

2.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着力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

抵押物缺失或不足一直是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的“软肋”,许多中小外经贸企业因为缺少抵押物、贷款风险较大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银行要创新融资模式、着力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一些融资产品值得各银行借鉴,如交通银行对连续3年按时、足额纳税,信用优良但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推出了“税融通”业务,最高贷款额度达500万元。贷款金额方面,如果申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可获得年纳税金额3倍的贷款,如果采取第三方担保形式,则可获得年纳税金额5倍贷款。总之,银行应配合国家的货币政策,把握好规避风险和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关系,更新观念,调整方向,通过整体营销策略、优势产品和资源倾斜,适时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多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产品,通过理顺产品体系、业务创新,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便利。

3.商业银行要介入商品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

现在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比过去愈发关注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便利。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因此在国际贸易中,银行要从仅仅提供商品交易中传统的交易服务,发展到介入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将供应环节中商品、信息、资金三方面的循环进行一体整合管理,将国际贸易周期各个环节上的所有服务综合为一个产品包。

(五)后危机时代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层面贸易融资对策

1.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来融资和规避风险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化解风险,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国家出口信贷政策及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通过改变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融资和化解风险。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企业可以在成本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一方面可获得类似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另一方面还能简化手续、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2.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由于国内目前社会信用机制还不完善,很多银行只愿意向大型优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其实这也是银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中小外经贸企业必须努力增强信用意识,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银行,同时规范自身的开户行为,使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经营活动都置于银行的监督、了解之下,以获得银行的信任,从而获得贸易融资服务。

3.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与资金供给方尤其是银行之间的沟通

中小外经贸企业应密切关注银行依据新形势推出的贸易融资产品,了解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审批条件、过程和重点。积极主动配合银行了解自己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并按时付息还款,有效利用银行贸易融资,缓解企业营运资金。

4.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素质

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小外经贸企业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人员要全面掌握国家出口信贷、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熟悉各种贸易融资产品,了解各种业务操作程序和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途径规避风险,为企业及时争取贸易融资。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溪溪.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浅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

[2]湖南对外贸易形势统计分析报告.湖南省商务厅网站,2009.

[3]阎煌.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湖南社会科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