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规划程序范文

土地规划程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规划程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规划程序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 合理利用 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73-01

一、土地资源概述

土地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国家最大的资产。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D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主导核心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河北省承德市土地资源现状

承德市国土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5927万亩(395118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51万亩(30342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8%;建设用地136.6万亩(9106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未利用地1238.76万亩(825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9%。这些未利用地分布零散,无法组织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加耕地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承德市建设用地增加的需要。为了解决占补平衡的矛盾,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整治迫在眉睫。

四、承德市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数量日渐减少,肥力下降,利用条件逐渐变差。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目前仍未得到控制。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普遍存在。目前,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方式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形式是:城镇用地规模外延扩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旧城普遍存在,建筑陈旧改造艰难,产业率低等问题;二是城镇体系比较单一,各级政府以行政手段使各级城镇的自我服务功能比较完善,而不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使各级城镇间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了大批“大而全,小而全”的城镇,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三是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各类用地混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等现象。

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为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需要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土地质量。首先,应做好土地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为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长远化,土地生态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必须建立在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基础上;其次,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控制工业发展对土地的污染。通过努力改造传统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及技术创新等解决农业环保重要技术难题,减少“三废”排放,并建立一批资源节约型高新技术产业,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工业艺术水平低、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三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防止农业利用中对土地的污染。

2、加大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鼓励把那些耕作力不从心的荒废的土地流转到有能力的机械水平高的农户手中。有些农户因老、弱、病、残,无能力耕种承包田,也可以承包给有能力耕种或机械化水平高的农户手中,农户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家从事二三产业,多数土地流转后实现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创品牌、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比起自己剩余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要好得多。因此,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鼓励土地流转。

3.、加强植树造林,完善保护管理机制 林业资源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还是笔不小的财富,而不少地方对植树护林不够重视,对森林进行掠夺式采伐,参天大树所剩无几,所剩部分树林被许多村为了公益事业而被卖砍伐掉。近年来,许多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却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被野火烧了一遍又一遍,出现了“年年还林不退林”。因此,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是许多地方当务之急,而且为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必须植树与护林相结合。在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时,同时也必须加大护林管理机制,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林业部门要严格审批制度,坚决杜绝批少多砍、批次砍好及毁林开荒等现象的出现。

4、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城市规划主要内容是土地使用,承德市建设用地不足,城市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所以建设用地的管理同样离不开规划。一是要加强全市建设用地管理。在城市规划内进行建设的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经土地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审批批准后方可施工。

5、加强完善土地监察机制。土地制度是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土地法规和政策影响着人们向土地投资的力度,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利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对土地质量维持和保护的程度。因此,我们应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根据实际出现的违法占地问题,利用强有力的执法监察手段解决。针对目前存在的执法手段软、力度不足、阻力大的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弥补现行法规的不完善。同时要把自下而上的群众公开监督机制与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给合起来,使土地监督工作公开化、制度化。

结语: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我市国土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改善我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不佳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缺乏,而且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协调一致,也是我市农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民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

篇2

关键词:城市 土地规划 可持续 发展

一、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显得很重要,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很多的土地,国家相关部门虽然严格控制城市的建设用地,但是城市土地规划往往只是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出发,不把全局的土地资源供需考虑在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划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城市建设的用地不合理地扩张,侵占了耕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用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区域内已经被建设、被利用的土地资源,二是已经被有关部门批准,列入了城市规划的区域范围之内,有待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按照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所规定的城市区域内的所有非建设的用地,象山石、树林、池水等占用的那部分土地资源,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用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既有兼容性,互有侧重又互为弥补,同时还具有矛盾性。它们在规划法律依据、指导思想、理论依据上有矛盾之处,给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

2.矛盾性:供需矛盾、过分扩张

现在我国建设用地规划把人均建设用地指数作为标准,好像很合理,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原因等等,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效果。

3.兼容性:互有侧重、互为弥补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来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两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足点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远景发展和统筹发展,侧重点不仅是科学分析城市用地的范围和规模,还有保证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衡、保护地球自然资源,注重整体性原则和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西欧各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当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对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研究方法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应进行城市的合理容量和城镇建设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土地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从而达到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的战略目的;同时应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三部分,通过生态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可建设区及控制发展区的范围。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求将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环减少到最低限度。

2.强调区域观念

城市的土地利用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封闭单元,而是处于区域的循环甚至国际交流圈中。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着眼于本地区、更大的区域甚至全世界,从区域经济、大型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土地利用发展的优势和制约条件。规划编制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提出基于区域合作精神,超越行政区划的土地空间发展模式;针对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这―特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的规模、发展方向、区域基础设施布局等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区域关系格局,分析城市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将区域合作的组合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策略。

3.强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紧密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的要求,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从城市高速成长这一特征出发)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篇3

    一、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建设项目,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核发《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的同时,开具钉桩条件,由市测绘院计算桩点座标并量算用地面积,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勘测钉桩图,建设单位将《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和钉桩成果单报送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如用地位置及范围等发生变化,由房屋土地管理部门通知建设单位到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变更《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并更改钉桩条件。

    二、新建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及《国有土地使用证》在用地性质、位置、面积上应该保持一致。如实际测量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面积发生误差,允许误差范围在总用地规模的3%以内,且绝对值不得超过1000平方米,可按实测的面积颁发土地使用证书;超出上述范围的,需由规划管理部门校核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然后再办理土地使用证书。

    三、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因设计或施工误差造成与竣工实测面积不符的,其误差范围应控制在每幢建筑面积的5%以内,且绝对值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在房屋产权登记测绘时,未超出上述范围的,可按实测面积登记发证;超出上述范围的建设单位应先向规划管理部门申请更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再由房屋土地管理部门颁发房屋所有权证;因封阳台增加的面积,不再更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处理。

    四、历史遗留延续使用至今的土地或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临时用地,根据其批准的年代按以下原则处理:

    1.1984年2月10日《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之前历史上延续下来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及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临时用地,其范围内已由规划管理部门核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审批内容建成永久性建筑且不影响规划的,其土地依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关于确定土地权属的若干规定》可确定为国有土地的,可直接办理房屋土地权属登记;不能确定为国有土地的,按程序办理征地手续后,再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2.1984年2月10日《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至1992年10月1日《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公布前批准的临时用地,其范围内已由规划管理部门核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审批内容建成永久性建筑的,其房屋可以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所占土地先由规划管理部门发《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确认其范围内的用地并经处理后,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房屋土地部门再予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属于农村集体土地的,需按程序办理征地后再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3.1992年10月1日以后批准的临时用地内建设永久性建筑的,须由市规划、房地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后,再办理房地权属登记。

    五、市政建设项目临时使用土地,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六、对违法建设项目申请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应先由规划管理部门按照市政府第43号令《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第44号令《违反〈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行政处罚办法》及其它有关法规予以处罚,并由市规划管理部门补办规划管理审批手续后,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再予以登记手续。

    七、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和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在其管理权限内,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尽管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建设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1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规划的用地过多,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国家提倡有计划的对土地进行转让和使用,一时间掀起了土地转让的热潮,全国的土地使用面积大大提高,并出现了土地大面积开发的现象。一些商家从农民手中得到其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大量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农村风景区等,从中取得利润。甚至有些地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量扩宽土地规划范围,不断规划商业用地,使得农村土地的发展陷入混乱的局面,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不够完善。

农村土地的规划一直以来主要着重于总体规划,而忽视了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也就是说,在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方面并没有完善且明确的行政命令,只是作为总体规划的补充而存在。这就使得农村的土地规划太过于片面,农村土地的发展也没有战略性,因此,在整个农村土地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农村土地发展出现“偏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土地规划的难度。

1.3土地规划程序不够严谨。

我国相关的土地规划的条款有很多,土地的管理业都隶属于各自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土地规划上并没有统一性,在许多法律中都涉及到土地,都是属于土地规划,但类似于这样的规划,其制定者和执行者都不属于一个主体。土地规划权力的分散,很难达到土地规划公正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肯定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

1.4土地规划不实事求是。

随着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现,一些地区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土地规划也逐渐收到重视。然而,这种土地规划过于急功近利,是一种盲目的规划。一些地区规划处土地发展的蓝图,并将这种蓝图作为土地发展的计划,使得土地发展不符合地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那么土地资源问题自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1.5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其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土地管理部门,在编制实施规划等具体管理上有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的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知识,导致了规划的片面性。目前农村土地基本上没有规划,更谈不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大多数处于粗放开发状态。

2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原则

2.1优先进行农业耕作使用原则

农村土地的根本职能就是农业生产,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而农产品生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所以,农村的土地规划工作务必要优先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2节约土地原则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其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加。无论是农民居住条件还是各类娱乐场所,都希望能够将活动场所的使用面积扩大。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确保农田基本建设实效性强,切勿刻意追求美观。而非农建设用地应尽量选取劣地或者荒山,进而有效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3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例如: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经济条件差异等。其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规划的方向以及深度。所以,在土地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3 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合理缩减规划用地,优化农村配套。

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相互平衡发展的体现。在满足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个人的利益。在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要遵循规律性,合理的开拓规划用地,不能全盘开发。同时,在农村改造所接收的资金中,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出足够资金用于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土地的规划与管理奠定物质基础。

3.2 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实施监管制度。

平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总体规划的同时又不忽视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明确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中的行政命令,建立农村土地发展的战略性。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监管制度,保证规划计划的有效实施,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不断改进农村土地规划的实施效果,完善行政监管的方式来保证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实施。

3.3 将土地规划管理程序严谨化。

总结土地规划的条款,将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权力集中,将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隶属于一个主体,统一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达到土地规划公正性、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

3.4 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

这里的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国家要增强对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的关注度、重视度、投入度、支持度等等。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可以把握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总的方向,保证土地的发展不偏离发展轨道,真正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从环境保护出发,避免土地的开发偏重于功利性。

3.5其他对策。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综上所述,农村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让更多的人在最小的土地上生活,还有利于合理开发土地,促成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的规划与管理要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遵循着三个原则,不管是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农村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用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共同面对并逐步解决这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杰.吉林省扶余县国土资源局.

篇5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人地矛盾也日益尖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置格局,不仅浪费了我国土地资源,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尤为重要。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培养每一位公民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生产力可以持续增长,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而达到生态合理、经济有效和社会可接受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却很少,而日益增加的人口更对土地尤其是耕地进一步的增大需求,人增地减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

在城市里,建筑用地不够集中,盲目的批地和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整体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而在农村,闲散土地大量的存在,低效利用,导致土地浪费非常严重。

2.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建筑用地的增加,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可以耕地的面积也越来越少,虽然一些土地为潜力土地,但是要根本变成耕地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将日益加剧土地的供需矛盾。

3.不合法用地

部分地区为了GDP的增长,盲目的进行招商引资,为了项目可以尽快落地,不惜违规违法,使用农用地搞非农建设;私自突破开发区的范围,并以各种名义设开发区,最后就是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就擅自征地和供地用于施工建设。

二、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规划,总体调控

只有规划才能有计划,才能使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利用,才能保证土地的利用强度和收益水平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而且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是目前土地利用方式、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所以只有从整体上规划好和统筹协调好,才能充分发挥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作为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用地总量,尽可能的使每一个项目都做到用地合理,布局合理,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节约,大力提倡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的实施意见》,推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氛围和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其次就是要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试行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差别化”管理,试行“集中下达、一次审批、分期执行”新机制。最后就是要优化征地报批程序,完善好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面,试行地下空间有偿使用制度。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用地,不能一搞建设就使用新的土地,要想方设法将废弃的、闲置的和低效的土地作为重新利用的研究对象,对这类土地进行全面的清查,并加以处置,起初处置起来肯定有困难,所以一定要制定详细的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整个闲置土地,闲置土地一般成因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执行法律法规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历史因素,重在问题的解决上,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益,不同的闲置土地要区分对待,收回确实是一项比较强力的措施,但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收回,而在于重新建设,让闲置的土地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总之,闲置土地处理的整个程序一定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审批,让土地和开发利用状况清晰明了,新开工项目不要再出现闲置现象。

4.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土地的现状正处于政府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化中,为了增强政府对土地调控的能力,解决土地市场早期出现的总量失控,促进土地市场可以健康发展,建立起来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储备,使政府具有掌握土地的“统一收购权”,确保土地供应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的出现,为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效土地市场打下基础,这样既可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还可以有计划的适时适量的供应土地,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5.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各行各业,所以有必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制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还可以增强社会意识,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虽然公众参与会浪费一些时间和金钱,但是这样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民主意识。从社会角度、社会公平和提高规划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做法就是首先要建立民主科学的规划程序,让公众参与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取得共识;其次,在土地规划中要考虑弹性,以便于依法修改,尽量做到不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最后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督,建立起公众监督的制度环境和渠道,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不可动摇,而且要保证发展必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用地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积极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用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坚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的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大程度的维护土地的合法权益,推行;尽管此项任务责任重大,但是关于我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思考要继续进行,不能间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加拿大;中国江西;资源;环境;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32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9502

1 加拿大

1.1 国土资源管理

加拿大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主要是通过立法、规划、权属登记、许可证发放、征收税费等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

加拿大是个法治国家,在自然资源的各项管理方面均制定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法规主要包括自然资源部法、资源和技术调查法、北极水污染保护。通过依法管理,使加拿大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1.2 国土资源的产业管理

对于国土资源的产业管理,加拿大政府同样是依法监管。但更多地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实现的,如税收、资源政策调整等。但具体到不同的资源,管理上有所不同。在资源产业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是负责监管工作,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阶段,政府会依据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本国的资源产业,政府根据国内外的供需情况,适时调整税收等经济政策,以支持、规范和引导其产业的发展。为支持资源产业的发展和保护投资者,有时政府管理部门直接介入到产业活动当中。

1.3 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的关系

由于资源产业是以资源为本发展起来的,两者关系密切。因此两种管理必定会相互产生较大的影响。对资源的管理,如果限制较多,必然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2 中国江西

中国的江西省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土地资源最为丰富,但江西是个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耕地后备资源在全国排名较后,部分开发区存量土地利用挖潜不足,少数企业用地存在闲置浪费,因此江西省迫切需要树立土地资源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国策意识,保持江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明晰江西省土地利用及各类土地资源所受压力状况,对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意义重大。

2.1 如何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

根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以表述为“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土地资源的破坏与退化,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它强调的是土地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本,其贮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能减少,应保持不变;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目的来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最终目的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2.2 用生态足迹模型介绍江西省各生态足迹变化

生态足迹分析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及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以土地为度量单位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自徐中民、张志强等学者1999年第一次引入并开展实证研究以来,它已开始成为国内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我国学者在将生态足迹理论应用到区域层次时,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与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从而使计算出来的生态足迹能真正反映当地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生产性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与消费性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基本相同,主要是将区域人口的消费量换成区域的生产量,从而不必考虑区域的进出口量。

3 实现江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 加强规划的法制建设

在江西省甚至全国,常常因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要求而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原本规划用作农用地的任意改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形同虚设。其根源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监督不严,对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3.2 改革规划管理体制

加拿大的土地利用规划没有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之分,两者是有机地结合的。在江西省,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土地开发利用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之分,而且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管理。由于管理体制造成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分割状态,在客观上容易导致规划的内容及规划的执行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也人为地增加了规划的成本。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在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上寻求突破。

3.3 完善规划体系

加拿大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从上到下是“一环套一环”的。目前江西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乡4 级规划为主导,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类型的规划体系,但存在总体规划层次过多,内容基本雷同的问题。借鉴加拿大的经验,省级以上规划,应强调规划的宏观战略性和政策性,突出指标控制及土地利用的原则性问题;地市级规划应强调区域发展和空间布局,起到承上启下衔接协调的作用;县级规划作为总量控制的最基层,其规划内容应体现定位、定量、定性、定序的要求,核心内容是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切实保护耕地。乡镇级规划应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其内容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3.4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加拿大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十分注重公众参与,要求市政府在就规划问题作出决定前必须至少举行一次公众会议,听取公众的意见。土地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的制定,有利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社会的规划意识,也便于规划的实施。但是,公众参与也可能造成规划制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公众参与的程度与公众的民主意识有很大的关系。从江西省的具体情况出发,完全效仿其公众参与制度是不现实的,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从提高规划科学性的角度,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是必然的趋势。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使公众参与成为必不可少的规划环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通过交流、协商取得广泛共识;其次,既要考虑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易于依法依程序进行修改,又要尽量避免随意改变规划内容而损害广大群众和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在规划的执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公众监督的制度环境和渠道,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国明.加拿大国土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特征及相互关系[J].国土资源情报,2005,(03).

[2]刘厚仙,倪才英,张海荣.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

篇7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景观;规划;多功能

1 西北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背景

英格兰西北区域是英国英格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重工业城市为主,包括曼彻斯特、利物浦等等,濒临西面的大西洋。

在英国所有地区当中,英格兰西北区域有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实施方面最丰富的记录。从世界第一个工业重镇诞生到后工业时期再到转型为以服务和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20世纪后几十年,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该区域规划和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贯穿其整个发展史。英国第一个公立公园-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即诞生于西北地区,该公园由帕克斯顿爵士(Sir Joseph Paxton)于1847年创建,成为这个工业重镇的绿肺。第一个地基信托基金于1981年创立于圣海伦地区,作为一个工具将废弃地和后工业基址,如矿场的煤矸石堆积地,改造成公共开放空间。“默西河流域运动”是一个环境再生计划,主要清理当时世界上最脏的河流,但同时也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借助强有力的区域政策支持,“新地计划(Newlands)”、默西河森林(The Mersey Forest)项目和韦佛谷计划(Weaver Valley Initiative)以这丰富的绿色基础设施记录为基础,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1]。

2 西北区域GI实践

2.1 “新地计划”

“新地计划”是一个五千九百万英镑的土地复兴项目,意图在跨越西北区域的棕地上建立开发持久且经济上可行的社区林地。该项目同西北地区发展局(NWDA)与林业委员会(FC)是合作伙伴关系,但也在更广范围内与诸多机构(Groundwork,Community Forests North West,Land Restoration Trust)建立项目上的合作关系,并且与地方当局、私人土地业主、当地社区、私营机构顾问以及承包商建立了按项目合作的基础。“新地计划”当下提供的项目横跨西北地区,其所有的项目都能够协助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更新。绿色基础设施的土地使用、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方法对这个项目至关重要。目前,已有7个项目完成或在建,现以其中的一个项目——默斯顿谷(Moston Vale)为例来说明。

这个面积21hm?的默斯顿谷项目位于曼彻斯特北部,被改造成一个全新的“都市乡村”,促进了曼彻斯特都市区域计划(Manchester City Region plan)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尤其在曼彻斯特北部房地产市场复兴区域的核心位列国家多样性贫困指数的前5%的情形下,通过“新地计划”,默斯顿谷现在成为吸引投资的高品质地区,而这些投资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新的交通、体育和游憩设施也为当地社区提供服务,并且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促进了居民的健康和幸福。

“新地计划”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绿色基础设施资产、连通性和多功能性三大部分。

2.1.1 绿色基础设施资产(GI Asset)辨析和记录

在“新地计划”的规划和发展中,开发和提升了众多丰富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默斯顿谷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开阔的草地(野生和人工的)、小林地灌木丛、野花草甸、小路、运动场和行道树。

“新地计划”开发了公共利益记录系统(PBRS)。这是一个定制的GIS工具,能够创造出基于需求的评估集合,围绕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交通四类展开。PBRS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策略评估,其能够引导投资,使附加在每英镑费用上的价值最大化。

2.1.2 连通性建设

默斯顿谷的场地设计方便从当地进入。场地边界以较低的围栏作为标记,可以阻止车辆的非法进入,但却仍能保持视线通透,不影响观赏整个场地,并且鼓励人们进入社区林地。因此,整个场地是开放和易于进入的。场地的边界都用大树标记出来,与周围的地区形成连接。

新建的横跨场地中心的道路连接起周围的公路和当地居住区。场地上设有许多入口可以使人们方便的从商业园区进入到默斯顿谷。河谷周围种植的行道树像伸出手召唤一样吸引人们进入场地,同时也使场地有了浓荫遮蔽。

2.1.3 多功能性策略

(1)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通过棕地的改造再生和补充完善的社区街道绿化,“新地计划”正在帮助整个区域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建立起新的社区林地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重建场地周围的植被尤其是在入口出的土壤和乔木,这也有助于增强周围城市地区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

(2)增强生物多样性、廊道和连接。默斯顿谷场地规划设计的两个关键要素就是自然树木和野花草甸,这二者均可以促使野生动物重返生境。更好的管理现有树木和整体环境也可以提升场地的生态多样性。同时,还与怒谷(Irk Valley)项目建立联系,该项目的生态优先性与本场地上实施的工作和活动连接起来以促进形成更广泛的生态多样性。

(3)经济价值。“新地计划”的宗旨就是创造出持久的经济上可行的社区林地,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方式刺激当地经济的复兴,反过来也对整个区域也产生重大影响。“新地计划”意图围绕项目地区创造出 更广的影响力范围,使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和吸引外来企业投资时更具竞争力。

“新地计划”对房地产价格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正式和非正式的研究表明社区林地能够使该地区的地产价格产生显著变化。有非正式的报告说,自从默斯顿谷实施“新地计划”之后,这里的房地产价格几乎翻了三番。然而,更引人瞩目的是2005年的独立地区估价师审查,其调研了默西赛德郡圣海伦区域的新增社区林地发展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直接归因于林地单独影响的增长值超过了一千五百万英镑。

(4)强化社区。通过重建废弃的、未使用的以及被忽视的土地,利用这些位于当地社区中心土地的悠久历史,“新地计划”成功地打击了如行为和低级别犯罪等社会问题。在“新地计划”的场所工作也有助于重建社区荣誉和共生关系,项目旨在团结当地居民并为其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和举行社区活动的场所。

“新地计划”创造的林地重在向当地社区提供合适的设施,以鼓励开展游憩活动和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默斯顿谷,“新地计划”安装的足球场和更衣室成为该场地极为重要的元素,这使得当地青年人重新组建了他们的足球俱乐部。通过开放式的种植计划和太阳能照明使道路景观更丰富,通行更安全。自从这个场地被开发后,林业委员会和合作伙伴们已经在此组织了一系列的社区活动,从快乐日到社区摄影大赛,无一不是鼓励居民在默斯顿谷开展娱乐活动。

2.2 默西河森林项目和韦佛谷计划

默西河森林,这个英格兰最大的社区森林,已经在西北地区实施了多年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在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策略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处于先锋领导。它是西北地区领导型的环境复兴计划之一。自从1994年起,通过社区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已经种植了超过八百万棵树并且改造了将近5000hm2的土地。默西河森林项目也在领导绿色基础设施知识产权 辩论,举办咨询活动和文件,申请进一步合作的拨款,确定优先次序和合作伙伴分享良好做法,并设立咨询和项目实施的采购路线这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韦佛谷计划初始时是作为一个区域公园动工的,由之前的柴郡议会主持,作为一个主要的区域复兴项目,旨在为柴郡和其周边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和社会福利。韦佛谷战略框架是为该区域打造的一个愿景,以期连接、转变和振兴该区域并捕捉地方的独特性和产生交叉利益。绿色基础设施途径是该战略的中心。由默西河森林项目和韦佛谷计划共同推动柴郡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战略发展。

默西河森林和韦佛谷计划的绿色基础设施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辨析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和多功能性策略来实现的。

2.2.1 绿色基础设施资产辨析

根据对默西河森林和韦佛谷区域的分析,将该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分为19种类型,包括公园和规则式园林,室外运动设施,林地,河道和水体,草地,荒地和高沼地,海岸栖息地,农田和园地。

2.2.2 多功能性策略

(1)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默西河森林项目大量种植本地树种和林地,通过其吸收和贮存碳来提供固碳途径以帮助缓解气候变化。这些树木能够帮助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拦截和允许雨水渗入到地面,有助于减少洪水对农业用地和建筑环境的危害。此外,它们可以通过荫蔽和蒸发降低温度。默西河森林有创造可再生能源的潜能,例如通过杨树和柳树等能源作物。

同样,韦佛谷计划建立栖息地,创造新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连接乡村,包括重建与水体的连接,也鼓励创造更多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沿着韦佛河的关键地点开发了许多社区领导的小型的水力发电项目。长途步道和自行车道为人们提供了前往办公地点和学校的娱乐和功能路径,同时旨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2)水资源管理。韦佛谷地区常有洪水的风险,尤其是在诺威治地区,且这种风险随着全球变暖而加剧。恢复洪泛区和韦佛谷湿地能够减少下游的洪水风险同时提升水质。还可以建立如芦苇、沼泽、池塘湿地林和草地等栖息地。

(3)增强生物多样性、廊道和连接。默西河森林项目正帮助实现全国生态多样性目标。迄今为止,已经新增超过2900hm2的林地和800hm2的野花草甸、湿地和其他栖息地,修复或重植超过90公里的灌木篱,还重建了110多个池塘,这一切都有助于恢复区域的野生生物的自然多样性。韦佛谷将为例如水田鼠和水獭等动物创造新的栖息地,为人类和野生动物创造提升水质的动力。新增的韦佛林地与入韦佛谷的古老林地结合在一起,将会显著改善次区域的生态网络。

(4)游憩与健康。默西河森林合作计划正与西北地区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将森林游憩作为减少冠状动脉疾病和肥胖症风险的途径。通过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步行、长跑骑车和其他户外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表明,有至少20%的当地居民每周去林地游玩一次。韦佛谷设立了“韦佛之路”―步行和自行车道交通网络,并通过介绍解释、游客设施、步行路线、徒步和详细的传单和手册来支持。

(5)经济价值。默西河森林已经吸引了3600万英镑的新增投资,并且创造了150个新增工作岗位。默西河森林是该区域旅游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西北林地贡献了近3000万人次的游览量。

默西河森林通过绿化关键的交通路线提升了区域形象,尤其是机动车道。同时,通过开垦土地和劝说私人土地业主在荒废的基址上建立新的林地,其还处理了大量遗弃荒废的土地,而这些地方只有发展林业才能有所产出。

韦佛谷计划在该区域的市场和城镇复兴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当地的旅游经济由于各个镇的特色发展而大为充实和丰富。一项由TEP在克鲁地区做的复兴计划的研究表明,绿色基础设施在帮助城镇实现形象提升方面可以发挥巨大潜能,通过利用其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帮助城市树立区域门户形象。

默西河森林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木材市场的繁荣。该项目也提供林业训练、乡村手工艺和土地管理的培训,以刺激当地林业发展并帮助劳动力应对新的工作机会。

(6)教育。默西河森林项目提供了户外课堂和教育中心,并开展了针对年轻人好奇心和活力的教育项目。最近一项针对与该项目合作的教师的调查发现,默西河森林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减少操场上的事故和冲突的发生,提高学校的形象,缓解教职员工的压力。

3 分析和总结

3.1 广泛性

由“新地计划”、默西河森林项目和韦佛谷计划可以看出,与其他一些定义GI 为仅覆盖于非建设区域部分地区的系统不同,《西北绿色基础设施导则》将GI定义为存在于“所有地方和任何地方”[2]。从社区林地到郊野公园,从默西河流域到海岸栖息地,从农田到沼泽,从工业废弃地到户外运动场地,西北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开放空间类型(图1),将GI网络结合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的潜力挖掘的淋漓尽致。

3.2 连接性

“新地计划”侧重于营造大都市圈的社区林地,通过社区林地将其他绿色开放空间联系起来,为社区居民创造近在咫尺的娱乐和康体场地;而默西河森林和韦佛谷计划则将都市与郊区通过多种交通途径连接起,并改善交通沿线土地和景观,并利用林地草甸和湿地将河流和海岸连接起来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这三者均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了棕地改造,重建了原有的城市废弃空间与城市中心的联系,实现了区域复兴。

此外,无论是从生态、社会还是经济方面,这三个项目成功的加强了本地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建立起更广泛的都市影响圈。因而西北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成功的体现了GI的连通性本质,建设国家的生命健康支持系统并成为其中一部分。

不局限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初始定位,西北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计划充分发掘和延伸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在重建生物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之外,着重开发了其康体和娱乐休闲、教育功能(图2),甚至利用GI工具的多重组合实现了促进社区和谐和城镇复兴等社会功能,而整体环境提升带来的城市形象改善和投资吸引力增加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 3.4 景观从业者、政策与资金

西北区域的绿色基础规划中充分发挥了景观设计师的作用,几乎每个项目的经理都由景观设计师来承担。此外,还特意聘请生态学家、工程师、规划师、旅游专家、遗产和文化专家、以及经济学家作为项目的顾问,并通过与地方政府、议会、土地业主和一些相关企业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每个项目。

每个项目除了制定本地政策之外,均得到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并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护。西北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战略同区域的经济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并互为指标,形成整合各方行动的局面。

西北地区发展局为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分配了专项基金,并通过建立土地信托基金等方式来管理和筹集更多资金,而每项资金管理都因为有健全的监督机制而实现了专项专用,保证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长期发展和建设。

3.5 规划程序

通过对以上这些案例的探析,可以总结出西北区域绿色基础规划的过程,即分为以下5阶段: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设立优先权;数据审核和GI资源地图绘制;功能评估;需求评估;介入计划。除此之外,建立公共利益记录系统(PBRS)来追踪和监督绿色基础设施的进程也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推广和借鉴。

4 结语

西北区域计划为都市圈的绿色基础设施实践起到了引领作用,尤其在促进重工业地区的废弃地改造和经济转型方面意义非凡。作为一系列成功的实践案例,西北区域计划也向周边地区起到了绝佳的宣传作用。其侧重于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的规划战略,充分体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也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从西北案例中可以发现,绿色基础设施代表了一种土地规划和使用的方法,其多功能性和与自然相连性在应对诸多土地使用方面的挑战中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而近年来我国城经济飞速增长,城市化率已达50%却仍在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发展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而绿色基础设施在解决城市扩张导致的用地紧张和自然生态系统受损[4]等问题方面具有独特和广泛性优势,加强对绿色基础设施实践的研究和学习将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革新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Neil Williamson,Jon Lovell.Green Infrastructure-Connected and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UK:Landscape Institute.2009.[EB/OL].http:///PDF/Contribute/GreenInfrastructurepositionstatement13May09_002.pdf

[2] North West Green Infrastructure Think-Tank.North West Green Infrastructure Guide[EB/OL].[2008-11-12].North West Green Infrastructure Unit,http://greeninfrastructurenw.co.uk/resources/GIguide.pd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