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风景范文

生命的风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的风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生命,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

冰心笔下的生命,坚强,乐观,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坦然奉献。冰心的生命,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生命。

生命是一种奋斗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享受。从一个生命的诞生到逐渐成长起来,其间经历了种种坎坷和磨难,也同样享受着幸福和快乐。

生命需要拼搏。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生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拼搏才能踏上成功的路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栋梁之才,不拼搏,不努力,人也变成了行尸走肉,人生也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

生命需要勇气。一江春水面对悬崖峭壁,勇敢的冲了过去;遇到?f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直到冲到了这危崖。小树从一颗种子中勇敢的破壳而出,无论他生长在哪里,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他都勇敢的接受这一切,鼓足勇气去接受这一切。因为有勇气,所以敢于面对生活的困难;因为有勇气,所以可以乐观向上的生活。

生命需要成长。从一个嫩小幼稚的生命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生命经历了春夏秋冬,风霜雨露。因为生命的蜕变。生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可了生命。前进的力量,一直催促着生命向前走,直至生命攀上了人生历程的顶峰,步入辉煌的殿堂。

篇2

―赫尔佐格

基于情节,有些电影,我们流连忘返;基于镜语,有些电影,我们过目不忘。我们沉溺于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单镜头的缓慢叙述中,感受精神的腐蚀;在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犹如梦境的单镜头中雕刻时光中的时光;在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单镜头中,我们享受家庭的宁静与祥和。当然,还有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还有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甚至连花花肠子的李安也曾在《推手》中运用单镜头寄意深远,但在这里,这些都是话外音。

蜿蜒曲折的深谷,一辆50年代中期的汽车驶过,由近及远,这便是《Lebenszeichen》(Signs of Life)的片头,一个出奇长的单镜头诞生于1968年的德国,意味着它的独具一格,就如同导演本身,有别于同籍导演的人格特质、意识形态以及电影气质。

故事选址纳粹占领下的希腊,与导演十五岁时的希腊之行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行程中偶遇的漫山遍野的风车群,也恰如其分地被当作奇异视点融入电影当中。可以看出,导演赫尔佐格的视角并不在于历史题材的挖掘与纪实,而是对在特殊时期下的个体反应与生命的深切体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甚至成为他今后电影的一种姿态。他的执着与偏拗造就了大量的传奇故事,进而被媒体争相报道,这些又是后话。

本片灵感来源于冯•阿尼姆的短篇小说《拉通瑙堡垒的疯老兵》,而电影情节与原小说却大相迳庭,捕捉文学作品中的原始气息也符合赫尔佐格的从影习性。主人翁史楚锡与其他两人以及他的护士妻子,一同看守小岛上的军火,生活安逸得苦闷。故事的前半部分都耗费在三人为自己无聊的生活“添油加醋”上:一人倾心于古希腊碑文,另一个则陶醉于捕捉蟑螂、鱼以及祖母有关母鸡转圈的神秘游戏之中,只有史楚锡一人试图改变,敲开了首长的门,最终仍旧无极而返。

在度过漫长的无聊、空虚之后,史楚锡像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赌徒,癫痫、狂躁与孤立无助,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主观细腻的心理描写,赫尔佐格采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一些自然风景的重复切入,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二战的荒谬与残暴:败壁残垣上的石雕肢体特写;两只乌龟与刻满希腊古文的石碑;石头垒砌成的王冠;孤独的小女孩坐在门槛前羞涩地吟唱歌谣;漫山遍野的风车在轻微的吱呀声中转动不停;被史楚锡枪杀的驴被卡车拖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留下深色的印迹;成群的鱼儿追逐水中泡沫的重视;烧焦的椅子;黑夜里,史楚锡在城墙边燃放烟火,仿佛是为生命留下璀璨的印记。

故事情节不再赘述,史楚锡疯掉,开枪向人群扫射时,影片已不再出现他个人的特写,甚至从镜头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行为决定内心世界,在班卓琴以及画外音的烘托下,他的一举一动,沉痛而揪心。在《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的绮丽广袤的背景下,班卓琴奏出了孤独、眷恋与生命的延续,而在《Lebenszeichen》中,班卓琴弹奏出的旋律像是献给个体生命的哀歌与叹惋:占领军与当地人的对立;人与自然抗争的悬殊;在权益面前,实现自我的无望与徒劳。

篇3

独自漫步在林间小径上,走过的路已蜕变成凄冷的暗黄。两旁的树开始大片大片地掉叶子,萧瑟的风夹杂着揉碎的泪滴将落叶送往远处的苍穹。秋天真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如同被愁绪覆盖的阴影,浓得化不开,褪不去。我一直都不喜欢这种迷惘和伤感,虽然它是四季交替的必然。

黄叶漫漫中,我无意间抬起头,看见一只洁白的飞鸟在天空中振动翅膀。它要到哪里去呢?一起一伏,一高一低,一张一合,流畅而完美的轨迹瞬间吸引了我的视线。那是一种奇特的飞行方式,不是笔直的延伸,不是一直地高高在上,而是起与伏的结合,高与低的变换。仿佛在追寻着什么,又仿佛在舍弃着什么,轻灵洁白的羽翼掠过长空,只留下一个极富内涵的背影给我。

一阵秋风席卷而来,卷起漫天黄叶飞舞,它们是否也曾在春天里绽放醉人的笑颜,也曾在夏天里享受过阳光的抚摩?而今,这一切早已逝去。但这一起却又都是四季轮回的必然,就像飞鸟在长空中飞行的轨迹,有起有落

有高有低。大自然中荣枯乃常事,不会总是花香四溢的春天,也不会总是寒冷彻骨的冬天,只有四季不断循环,荣枯不断往复,才有这个蔚蓝而充满生机的美好世界。

想到这里,我释然了。也终于明白了飞鸟的哲学:没有一只鸟会永远飞不高,但也没有一只鸟总是飞得那么高,只有一起一伏地飞,才能飞得更远。人生也同样,没有人会永远处于逆境,也没有人会永远享受荣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怀着一颗淡然的心,不让逆境磨光自己战胜挫折的勇气,也不让安乐消磨自己上进的心。做到了这点,你就会发现,你生命的轨迹会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篇4

小区门口有一对中年夫妇,他们以卖水果为生,他们的车上每次只有一种水果,什么草莓啦,苹果啦,西瓜啦,桃子啦,都是满满一车。可能都是依着时令的新鲜水果的原因吧,顾客很多,生意自然做的也不错。

这次经过,我也就买了一些桃子。那女主人热情的告诉我,说是南部山区的桃子,又大又甜,然后教给我如何选择。我报以感谢,然后和她攀谈起来。

原来,他们的老家都在南部山区,为了儿子上更好一些的大学,就在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能放下两张床,屋子太小,自然也有些黑暗。可是为了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

我予以理解,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但是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劳动,就该值得敬佩。我问:“为什么你的桃子这么受欢迎?”女主人笑了,告诉我,每天夜里两点,他们就出发去山区里摘桃子,收购桃子,每天的桃子都不会留存到第二天,所以顾客每一天吃的都是最新鲜的桃子。

“夜里两点?山区没有路灯,一定很黑,你们不害怕吗?”我有些吃惊,深夜两点,很多人都沉浸在梦中呢。她又笑了,笑得很真:我们趁着黑夜出发,心里想着太阳很快就升起来了,于是,黑就不可怕了。更何况,为了孩子上大学,我们吃点苦算得了什么呢,儿子就是我们心中的光明啊。

我惊讶于只有小学水平的她能说出这些话,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似乎看到凄凄黑夜里,他们开着那辆二手的货车,奔波在山路上,只是车灯一闪一闪,告诉我们,黑暗只是暂时的,心中有光明,第二天的太阳一定会照样升起。

2.

那是一个洞,很黑,很暗。

我们需要坐船,才能顺利游览。那条船,一共四排,每一排能坐四人,上船的时候,灯还亮着,等我们都上了船,灯一下子就灭了。于是,女儿感到害怕,紧紧拉着我的手。

那样的黑暗,我们什么也看不清,但是越是黑暗里,船桨滑动水流的声音,却分外清晰。

“小心两边的石壁,不要碰了头。”船夫提醒我们。船行速度很慢,于是,我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极不规则的石壁,就在我的左边,在我的头顶,好像我一小心就一定会碰个头破血流。我赶紧让女儿坐好,怕真的会掉进水里。船上的人也默不做声,似乎能听到大家并不均匀的呼吸声。

“仰头,看天。”又是船夫温和的声音。我赶紧抬起头,起初还是一片黑暗,真是伸手不见五指,让我们看什么呢?

忽然,一点光映入眼帘,“看,萤火虫。”不知是谁的声音。

那光,仅仅一点光,却感觉到心豁然亮了些。船继续前进,几点光出现,继而是点点光,闪烁,朦胧,让人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这就是萤光洞,一个个萤火虫,有的静止在石壁上,有的来回飞翔,发出点点闪烁的光,却如同天上的星星,让我们惊喜无比。这些在黑暗里生存的小小生命,在黑暗里,却不惧怕黑暗,依然自得其乐,依然惬意地飞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多么美好。

看过萤火虫之后,便是豁然开朗的一个大洞,那里灯光闪烁,特别是那些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等,在七彩灯光的照射下,扑朔迷离,而又让人叹为观止。

地下大峡谷的行走早已成为过去,但是那黑暗里萤火虫的光,常常在记忆里闪现。或许,每一处黑暗的罅隙里,都缝合着生命的奇迹。如同小小的萤火虫,发着微弱的光,却可以唤醒心灵,温暖生命。

3.

“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这是中国作家阎连科在布拉格领取2014年卡夫卡奖的时候的演讲所说的。

阎连科说自己是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曾经那缺衣少食的岁月里,他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任由幕布般的黑暗,将自己包裹。于是,他领悟了:煎熬,就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曾经在那个艾滋病村,看着备受疾病折磨的艾滋病患者,看着那个死亡像日落一样的村庄。他感觉: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失了一样。曾经在黑夜里看着盲人拿着手电筒,那天色愈黑,手电筒的光亮愈发明亮。他感悟到:有一种写作――它愈是黑暗,也愈为光明;愈是寒凉,也愈为温暖。

太多的曾经,让他感受到,他就是一个黑暗的人。既然无法躲避黑暗,那么何不和它温柔相处呢?于是,他在黑暗里,寻找亮光、月色和温暖,寻找爱、善和永远跳动的心灵,那就是写作――他试图透过写作,走出黑暗,获求光明。

如今,他做到了,获得了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的卡夫卡奖。

4.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于是,黑暗一半,光明一半。

篇5

这是张辛题创作的《古镇清晨》所描绘的情景。画家把蕴含在内心对家乡的热爱尽情地倾泻在画纸上,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风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与静的结合,显现古老的生命在延续。

题材是画家寄托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客观载体。辛题的水彩画给人的鲜明的印象是他受到写实主义的深刻影响,大部分题材是着力表现江南水乡尤其是古镇的风情风貌,这与他一直生活在江南古镇有关。

辛题的家乡是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盛泽早在明代就是名闻遐迩的丝绸之乡。到清代更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誉,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国内四大绸都。盛泽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具有鲜明、浓郁的水乡情调,文化积淀深厚。土生土长于斯的张辛题凭着自己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把河、船、桥、巷、廊、石板路、过街楼、石驳岸、水埠头等古镇特有的元素和寻常百姓的生活织入自己的造型空间,注重写实,严谨而含蓄,质朴而抒情。他创作的以水乡为母题里就有桥系列、石板路系列、小巷系列和台棚系列(渔民水上房舍)等。桥是江南水乡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辛题以桥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多侧面地表现桥的古老、质朴和历史的沧桑感,象征着生命的久远和顽强。正因为辛题画的是自己熟悉的、理解的生活,表达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因而让人倍感亲切,并能激起无限的联想。

辛题对生活的观察力是独特而细微的,他善于捕捉富有生命力的细节和充满民间情调的美感,来表现多彩的生活,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河埠》这幅作品中,画家描画了石埠头历经岁月风雨侵蚀但依然老而弥坚,同时,他把眼睛聚焦在一块小小的石鼻上,这是船家泊船时用来系缆绳的。画家以此来反映水乡百姓的生活,其真是匠心独具。《晨炊》表现临河房舍里百姓的生活:临水而筑的石埠头,墙上挂着竹篮、草帽,农具依墙而立,开启的木窗内诱出缕缕炊烟,画家的画笔没有就此放下,他又在石埠头上画了几盆不起眼的绿色花草,用来表现屋主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情趣。《似水流年》中重点描绘了石拱桥的古老、伟岸和厚重感,岁月茫茫,虽有几处坍塌,但仍有巨石支撑着,屹立不动。一群鸽子从桥上欢快飞过,还有一只站在一根桥拦上顾盼着。沧桑岁月,生命不息,画家寄寓着自己的思想。细节的出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