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篇1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复垦力度;水土流失;效益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97-2

0 引言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其通过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和评价来评价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当然,这也是土地整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实施和开展耕地保护以及节约用地的相关制度,应该结合城乡的发展,对城乡的建设用地结构给予优化,推进田、水、路、林、村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需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合理的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相应的效益分析和评价,关于土地整治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程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1 研究区土地整治规划概况

吉林省土地面积约在1874万公顷,是世界闻名的黑土带,其中,黑土面积在110万公顷左右,可耕地面积在83.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在粮食产量方面,黑土区生产的粮食约占吉林省的一半还多。吉林省土地整体规划在结构上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体,布局上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按照2008年的土地利用调查知道,吉林省农用地约1639.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耕地553.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在全国排第9位,林地、园地、牧草地越在110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45.59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约106.5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交通运输、居民地、工矿用地以及水利设施等约占100万公顷,还有一些是没有用的土地约在165万公顷,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基本农田占全国的4.4%左右,人均耕地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2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

在开展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效益分析,十三五规划还在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的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1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整体的资金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充分考虑到整体规划后是否有利于提高粮食产能、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是否盘活建设用地存量,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并且促进该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2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首先,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保护耕地方面,土地整治对保护耕地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保护基本农田等,从而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这样有利于保障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土地整治对社会效益表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土地整治的目的在于将有效的空间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和林地总量的平衡,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提高效率和优化布局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土地整治对社会效益表现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并村并镇、撤村撤镇以及旧村改造等来加大农村土地的建设和开发,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农村建设不轻易损失浪费土地,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

2.3 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分析

当前,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内容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和生产、气候的调节、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的净化与治理。在土地整治规划期间,吉林省通过耕地质量的提高,加大废弃土地面积复垦力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有效保护吉林省中部黑土带的生态环境,对破坏的土地生态格局进行恢复,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吉林省整体的生态环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规划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可以增加农村的可耕地面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道路,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了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并且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因限于研究范围,没有相关的文献及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对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性介绍和分析,需要通过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06:240-246.

[2] 黎诚,缑武龙,吴茗华,胡月明,张伟,贾正雷,杨志才.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20-8322.

[3] 王媛,李贻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06:1833-1835.

[4] 于跃,张延军,宋广伟,郭久艳,刘琛.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0-74.

篇2

新区财政局、规划建设局、社会发展局、各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

为规范**新区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造林绿化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新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造林绿化土地流转程序

(一)根据新区造林绿化总体安排,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年度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计划,提请新区工管委研究议定后确定造林绿化流转土地目标任务,任务分解至各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执行。

(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土地流转工作,包括土地流转宣传发动、前期摸底调查、面积核实及合同签订等项工作。同时负责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对流转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制图,明确流转土地权属、座落、四至及流转面积等相关信息。

(三)流转土地用地单位确定后,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用地单位及前期委托的第三方测绘机构共同组成流转土地交接小组,各方对流转地块座落、边界及面积确认无误后,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同各街道办事处及用地单位签订流转土地合同。

(四)各街道办事处应建立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工作台账,对土地流转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同时分别报送纸质和电子流转台账档案至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二、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资金拨付与管理

(一)造林绿化土地流转用地单位为社会力量的土地流转费用,按照土地流转合同约定、流转面积及补助政策,社会力量于每年3月1日前将当年应付土地流转费用一次性足额缴付至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拨付至相关街道办事处。

(二)当年新增流转土地所需资金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造林绿化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资金额度后,于当年3月1日前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预拨资金申请,林业主管部门确认后上报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提出资金使用意见并及时将土地流转预拨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各街道办事处当年新增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将流转土地测绘数据和流转台账报送至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造林绿化流转土地面积、是否交付使用等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各街道办事处根据确认后的土地流转面积上报土地流转资金申请,在前期预拨土地流转资金的基础上实行多退少补。

(三)往年造林绿化流转土地所需资金,各街道办事处于每年10月底前将次年所需资金额度上报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并根据财政部门要求上报资金需求申请,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将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资金纳入林业主管部门年度财政预算管理。

(四)根据财政部门资金使用统一安排,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将资金使用计划上报财政部门审核,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时将年度土地流转资金拨付各街道办事处。此后,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将土地流转资金拨付至相关村委会及农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造林绿化验收及奖补资金拨付管理

(一)造林工程完成后,各街道办负责统计辖区范围内的当年新造林数据并于6月30日前上报新区林业部门,新区林业部门于8月30日以前组织完成造林综合核查工作,由街道办将造林核查数据分发至各村进行公示,如有异议统一汇总并予以更正。

(二)按照《**新区造林绿化工作奖补的意见》确定的奖补政策,根据造林核查结果,对验收合格的造林主体给予奖补。所需奖补资金优先使用上级造林绿化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区林业部门提出资金申请,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拨付。

篇3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6702

1 引言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角、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全县总面积682620.8 hm2,辖15镇5乡、6个社区、335个行政村,总人口33.47万人。县域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滩区,占总面积的47.22%,区内沙丘起伏,沙带纵横,间有大面积盐碱地、旱滩地和小面积的湖沼洼地;植被以耐旱的沙生和耐盐碱的盐生植物为主,主要有沙柳、红柳、锦鸡儿、花棒、踏O、紫穗槐等灌木树种以及杨、柳、榆等乔木树种。南部为白于山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是全县水土流失重点区;植被以灌木为主,主要有锦鸡儿、胡枝子、狼牙刺、紫穗槐等,还零星分布有山杏、河北杨等乔木树种。

2 林地资源现状

全县林地总面积318381.84 hm2,森林覆盖率25.26%。其中国有49537.94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5.56%;集体268843.90 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4.44%。林地中,有林地39983.75 hm2;疏林地3125.50 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2434.65 hm2;未成造林地3306.91 hm2;苗圃地239.13 hm2;无立木林地3574.08 hm2;宜林地135684.00 hm2;林业辅助生产用地33.82 hm2。定边县现有生态公益林地287650.70 hm2,占全县林地的90.35%;商品林30731.14 hm2,占全县林地的9.65%。全县林分分起源为人工林163953.3 hm2,占林分面积的90.36%;天然林14897.51 hm2,占林分面e9.63%。

3 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后,坚持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并重,林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沙区沙化危害程度减轻,南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结构得以改善,地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林地占用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改善了定边的生态环境,也为定边的森林面积的增加奠定了基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

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指标相比较如下。

(1)约束性指标。森林保有量增加1364.30 hm2,完成规划的100.80%,森林覆盖率比规划提高0.20%;征占用林地本期统计为419.3 hm2(不包括林场经审批低产林改造1954.84 hm2),未超过规划指标721 hm2。约束性指标均能较好完成。

(2)预期性指标。林地保有量,本期林地保有量较规划初期减少10185.96 hm2,未完成规划指标。重点公益林地面积与期初保持一致,重点公益林地比率为61.71%,较规划期的54.03%增加7.68%,未完成规划指标;本次未区划重点商品林,重点商品林规划指标未完成。预期性指标均未完成,今后工作重点仍为调整林地结构。

4 规划实施成效

全县林业工作紧靠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结合县政府的工作布署和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林业生产,具体做到以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稳步增加森林面积;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依靠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好公益林落界工作;在使用林地管理方面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通过“造、补、改、封”等措施多管齐下,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林分林相改造,改善森林质量结构;着重在县城周围营造环城防护林带,构建森林围城的城区发展总体格局;通过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增强生态景观林涵养水源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经济林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工作举措,拓展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

全县林业生产紧扣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实施6666.7 hm2,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7666 hm2,核桃、山杏生态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2500 hm2,环城林带、千里绿色长廊、道路绿化等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实施570 hm2。通过工程的实施,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县城及周围地区平均风速降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减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5 林地保护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

5.1 与土地规划数据不统一,造成管理冲突

根据《定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内林地面积126192.88 hm2,根据定边县林地变更调查结果,林地面积为328567.50 hm2,国土规划比林地保护规划少,二者相差202374.62 hm2。主要原因是对宜林荒山地类定性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乡、村将宜林荒山作为林地分到了各农户,并签订了林地承包合同。这种宜林荒山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规划中,多划定为天然草地、未利用地等。因此,两个部门两个规划对宜林荒山地类的划定性质不一样。

5.2 农林矛盾大,林地管理困难

一是北部滩区盐碱地地势平坦,多年来均作为林地进行经营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发展,通过机械整地、覆土、打深井等措施,将盐碱地开垦为农田现象较多,给林地管理带来较大困难;二是国有林场土地与集体土地互相交错,农民生产过程中蚕食国有林场土地情况比较严重,且管理困难;三是林场经营与实际管护面积相差较大,林地管理困难,如大河畔林场总面积为13万亩左右,而实际管理面积只有4万亩。

5.3 林地审批周期长,影响经济发展

目前林地审批按照县、市、省、国家分级审批。其中临时用地县、市两级有审批权限,但是对于永久用地审批权全在省级林地监管部门。建设项目一旦涉及到使用林地办理林地手续需要周期就比较长,目前林地手续是做为土地部门办理土地手续的前置手续,拿不到林地手续,建设单位就无法办理土地手续,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林地管理也带来困难。

5.4 林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但长期以来,林业建设投资一直是采取补助的形式,单位面积投资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林成本的需求,造成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局部造林质量不高。定边县林地占国土面积的52.5%,但总体上林地生产力低,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没有应有显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虽然林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干杂果经济林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提高林区群众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

6 林地保o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部门沟通,实现“多规合一”

针对不同部门地类认定标准不同,由发改部门牵头,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统一地类划分标准,实地协调,进行数据更新核实,同时做好上级部门衔接,力争形成“多规合一”资源数据库。

6.2 切实做好林地资源调查,保证管理效果

根据目前存在的农林矛盾,林场界线问题,切实落实实际管护林地范围,通过与土地、水利等部门衔接,确定林地范围。避免管理不当,影响林地管理效果。

6.3 加大技术创新,实现动态监测

一是大力推进林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科技创新,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3S”集成技术,定期开展林地遥感动态监测,及时更新系统软件;二是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林地管理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林地保护与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保证规划实施。三是地方政府要不断充实林业技术队伍,成立相应的规划、监测机构,实行规划动态监测,实时更新。

6.4 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结合县域资源条件,通过营建山杏、沙棘等特色经济林,发展经济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1.

[2]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R].西安: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2.

[3]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09~2020年)[R].西安: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2.

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规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basic task of land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all aspects, finally for land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layout planning benefit undertook brief analysis,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 land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

1.1土地整理含义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活动。

1.2土地整理内容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其中: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本文中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二、土地规划整理

2.1土地规划整理含义。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田、水、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并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从而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2.2土地规划整理意义。

土地规划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做好土地规划整理的前提是制定好土地规划。

三、土地规划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原则

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目标

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关键技术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一般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例如: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建设防护林。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篇6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

5.3 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当前,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能够促使它们和谐发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国内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范例。对土地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提高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预防有重大缺陷的土地规划方案的实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有,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目标与方针;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分区,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水源保护区、确定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面积。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对土地规划的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评价,并能采取降低环境不良影响的方案措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在于土地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能够减少规划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改善的一种方法。我国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处于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根据相关城市的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通过类比调查、现场勘查和访问以及专家咨询等工作,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开展、环评要点,以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二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及分析

由于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在规划区域内,其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就是对规划区域的现状评价和规划方案的评价。为了能够得以实施,就必须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识别及分析。在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方面,要能够正确认识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即环境影响具体指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对人类社会的反馈效应。要科学准确的对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就要确定哪些因素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计划性,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分析工作的可靠性,为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不利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进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识别时候,要根据环境影响因子的权重不同,选择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这些因子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的目标及方针、土地规划的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用地范围的规划与布局, 保护区等其它用地区的划分。在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土地类型的改变,如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的三废污染,严重威胁了自然环境;未利用地转化为其它类型用地会导致土壤侵蚀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域面积、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增加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交通用地阻碍了动物迁徙、农田被占用,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三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占用、土地组织与布局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林地、水域等环境影响。土地规划的内容包括土地规划的目标和方针、结构调整和土地分区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因此,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就应包括:土地规划的现状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分析;土地规划与产业结构、城市建设等的关系分析;土地规划调整方案及相应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案。

四 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组织开展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可操作的技术规程,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强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制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示范,逐步完善并推广,加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对其进行培训,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并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替代方案或环保措施进行协商。其次,要进行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土地规划的生态环境改善方案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再次,要学习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与方法。最后,土地环境影响评价要重视公众参与,通过鼓励相关专家与公众的参与,充分考虑到社会各层面的利益与观点,全面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自然环境现状,能够做出更加准确与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随机走访、座谈、听证、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更好地推动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五 构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首先,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要选择具有灵敏性、主导性指标,要制定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原则,如预测性和科学性原则,能够反映自然环境现状及未来变化;综合性和主成分性原则,能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指标;易于资料搜集和具有可操作性;时间和空间上敏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次,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要有层次性,即总目标层、环境目标层以及指标层。最后,确定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可以利用定性排序确定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利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

六 结论

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技术方法等处于发展阶段,根据相关案例的实践经验,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工作路径。土地规划是对用地宏观结构布局,要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考虑。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现状评价,通过规划治理环境问题;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土地规划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最优的规划方案。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介入时间为土地规划方案的形成期间,具有前瞻性预测,通过分析土地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来改善土地规划方案。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土地规划涵盖了各个建设项目,从规划区的生态环境整体角度对所有建设项目的交叉、累积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实现规划区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的影响力度比较大,能够对规划区域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可以拟定替代方案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公众参与的程度方面,由于土地规划方案草案具有机密性,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程度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孙艾青,吴克宁,曹端海. 基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太原市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1)

[2] 周嘉,高丹,常琳娜.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06)

[3] 李艳超,朱胜标,曹秋平,彭志刚.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以湘乡市为例[J]. 国土资源情报. 2011.(12)

[4] 荀文会,李玉芳.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0.(01)

篇8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土地具有多功能性、数量的有限性和位置的固定性等特征,一旦利用不合理,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目前,我国的环境退化已经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要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而合理利用土地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作指导,因此土地规划的有无或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否。

1 土地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因此,完整而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应能全面综合的反映一定规划期限内,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区位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情况,规划指标的实施能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切实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可具体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规划,居于最高战略层次,其环境影响评价属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是专项规划与项目规划的依据。其可分为3类:(1)回顾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战略执行产生的己有环境影响,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与教训,对规划的战略过程与战略系统进行积极的调整,并对预测性、监测性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改进。(2)预测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预测应同规划目标期的划分一样,对规划初期、中期与后期分别做出预测。(3)监测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由于战略环境影响是难以预料,或难以准确预料的,所以有必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时的监测、评价,并将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决策者,以调整战略,使环境影响不超过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目标。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如复垦项目、整理项目、开发项目等)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手段,可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 没有土地规划或土地规划不合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使“三农”问题更突出

改革开发以来,城市建设用地盲目增长,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用地大量流失,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导致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更加明显,“三农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土地规划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1986 年之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并开始了我国的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它在我国土地规划工作中有深远的意义。但从规划实施的状况看,前两轮规划都没有完全贯彻执行,当然也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必须从源头上去解决。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思想,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2.2 加剧了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规划或者没有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对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城市大多采取“摊大饼”式的发展,没有给道路留出足够的空间,使得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城市的开放空地也日趋减少。在发生交通问题的同时,由于交通拥挤或交通堵塞,使得交通工具行驶缓慢,延长了人们停留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降低了人们的办事效率,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排放出更多的尾气,加重了大气污染。

2.3 使污染问题更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对环境影响考虑不够,没有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2003-09-01 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规定应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此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才有了法律依据和权威。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 1980 年代末开始受到世人的重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之前,只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本身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只能是亡羊补牢,而无法估计各项项目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规划环境评价从规划的编制时就介入,可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4 生态环境恶化加快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或者规划不够合理,或者规划没有得到实施,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为了生存而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围湖造田、滩涂开垦,开发荒草地和湿地。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的减少降低了环境质量,陡坡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和滩涂开垦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容易诱发洪水灾害。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土地沙化、污染和退化。

2.5 加剧了区域不平衡问题

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不同地区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本来就各不相同,存在着先天性差异;二是人为原因,由于我们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造成的。过去我国在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情况下采取优先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的战略,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然而在区域发展差异如此突出的今天,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土地规划就能很好地协调区域发展。比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因此,土地规划在编制时应发挥协调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的规划大多是以行政单位为规划范围进行开展的。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由于规划都是立足于本行政区域的利益,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常常很难协调。美国目前开展流域规划和管理,我们不妨借鉴他们的规划理念,尝试开展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河流的上中下游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3 加强土地合理规划的建议

3.1 保护具有独特特征的土地

某些具有独特特征的土地应当进行保护,因为它们对人类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因此,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必须认真调查、记录和评价土地的独特特征,这些独特的特征包括地质、地理、生物、文化和历史特征,如有典型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珍稀动物栖息地、宗教遗址、战场、历史古迹等等,必须保护起来,而不是开发为其他用途,尽管当时可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保护开放空地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生产的方便和扩大种植面积,常常进行土地平整、开发荒地,结果农村中的开放空地,如坑塘、小河、小丘、荒草地等,逐渐消失了。在城市,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原来的土地自然形态几乎完全被不透水的硬化地面所覆盖,除了路面外,处处是高楼大厦,开放空地少得可怜。这种景观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作选择时,将会选择能够提供自然风景或能看到远方的环境。因此,规划者在决策怎样利用土地时靠近和保护开放空间是一种重要的考虑,在人口聚居区更应该规划和保护必要的开放空地。这些空地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散步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紧急情况的避难场所,还可改善环境、使景观更和谐。

3.3 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避免扩张式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为城市设立增长的边界,使城市在边界内发展,对边界外的土地开发进行严格限制。

4结语

随着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土地规划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重要措施,应该得到重视,以此来缓解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生态恶化、区域与城乡发展平衡问题,注重保护特色性土地、开放空地,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土地规划;俯视土地;管

一提起“土地”,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就是传统的农田耕作、开垦、整治,还有城市的建设等,代表的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工作和事物。的确,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生息、劳作的基础载体,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从平面上看,大多数土地的确是枯燥无味的,所望见的不外乎都是农田、树林、耕地、草地还有建筑密集的城市建成区。由于地壳构造的特点,人类暂时无法从地下仰视土地。但是,从空中俯视土地确实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搭乘民航客机或直升机、登高远眺、运用无人机拍摄等手段,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土地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是土地规划工作中一种很好手段。从空中看土地,将有利于用最快的时间对一个区域的土地布局有个完整的印象和认识,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土地的美感,一举多得。本文将对比几种俯视土地的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适用性,为未来的土地规划调研工作提供参考。

1 制高点俯视

在军事活动中一向都非常重视对城市及区域制高点的占领,制高点不仅是获得一个地区军事占据点的重要目标,同时它也是直观了解土地规划布局的重要地点。站在区域的制高点,可以通过肉眼或望远镜等技术手段获得对周边区域的土地规划布局的直观认识,包括城市的河流走向、建筑高度分布、建成区范围、耕地和林地的分布等。

制高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的制高点。主要是山峰或丘陵的高处,如广州的摩星岭、深圳的梧桐山等;二是人工建筑的制高点,俗称“地标”,如广州的广州塔或东塔、南京的紫峰大厦、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开展土地规划调研工作中,如果能准确找到上述的制高点,可以通过制高点先期对区域的土地布局有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制高点俯视可操作性较强,调研成本不高,但也有局限性,其中人工建筑的制高点仅限于大中城市,小城镇不适用,并非所有城镇尤其是农村周边都有山峰或高楼,即使有制高点也因地形等各种原因难以通达等。

2 民航客机鸟瞰

乘坐民航飞机抵达一座城市,比起乘车、船抵达有个显著的优势是:能从整体上对当地的土地布局有个整体的认识,比如城市是靠海还是临江、临山,周边的农田分布情况,在飞机降落时都会一览无余。同时,由机速度快,在乘飞机的时候可以对一个较大的区域,如国家、省份的整体土地布局、土壤特点、农田水利情况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较大范围的无人区,包括沙漠、冻土带、雪峰冰川等,其他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地方,采用民航飞机拍摄也是非常方便的。

常见的田块都是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居多,但飞机飞越南非的时候,会看见很多圆形的土地地块,这是因为南非地广人稀,采用了自动化指针式喷淋灌溉系统,所以农田是圆的。这样节约了水资源,也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乘坐民航飞机鸟瞰的局限性:经济成本较高,受气象条件、飞行时间和方向等的影响较大,飞行高度很高,不适宜高精度拍摄。

3 通用航空鸟瞰

民航班机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较高,航线较为固定,功能主要以长途运输为主,因此,在鸟瞰各地的土地情况时候有较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通用航空飞行高度较低(多在1000米以下),速度比民航客机慢,功能以观光、农业作业、摄影、短途运输、防洪监测为主,因此更适宜低空拍摄各地的土地分布、布局情况。通用航空包括直升机、小型飞机等,主要运用于人口较少的地区。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及广西桂林等少数地方开通了通用航空服务。

乘直升机飞越美国东部纽约州的实拍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村庄建筑布局特点:以低矮房屋为主,绿化以低矮灌木为主,路网为环状+放射状。

通用的航空主要局限性:价格高昂,推广地区不多,受航线方向和气候的约束性较大,不适宜在多数地区使用。

4 无人机拍摄

近年来非常火爆的无人机无疑是最新潮的一种空中拍摄土地的方式。无人机航拍摄影是以无人驾驶飞机作为空中平台,以机载遥感设备,如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轻型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等获取信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并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制作成图像。全系统在设计和最优化组合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是集成了高空拍摄、遥感技术、视频影像微波传输和计算机影像信息处理的新型应用技术。

使用无人机进行小区域遥感航拍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经验。该技术适应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中小城市特别是城、镇、县、乡等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遥感技术服务手段。目前,百度百科已与“大疆创新”大无人机合作,收录无人机拍摄的照片。

在土地规划调研中,无人机也具有很多优势:拍摄的照片清晰、精度高,受场地、航线限制少,价格适中。与飞机不同的是,拍摄者可以根据拍摄的需求,随时调整飞行方向和距离,这是其他飞行工具无法做到的。通过无人机,可以深入受地形条件限制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如悬崖、沼泽地、洞穴、冰川、高楼中间地带,这是传统的观测卫星图和地形图、实地调研等无法做到的。无人机不仅可以拍摄陆地国土区域,还可以拍摄水面、海洋等土空间。无人机的主要缺点是电池容量有限,不能进行较长时间和较长距离的拍摄,受拍摄者的活动范围限制,不能深入较大范围的无人区拍摄,主要适用于较小范围内的精准拍摄。

篇10

关键词:草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锡林郭勒盟

草原生态安全可以理解为在草原生态系统为主体生态系统的草原区域,草原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压力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其内在结构、生态功能、外部表现以及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能够支持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人类生活、生产、健康和发展不受威胁的一种状态。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发展畜牧业和牧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草原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牧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内蒙古师范大学根少子等人(2011年)对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的评价报告中指出:锡林郭勒盟协调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初始状态最好的西乌珠穆沁旗和压力较小的阿巴嘎旗;较协调类型区主要分布在压力较大的东乌珠穆沁旗和压力最小的太仆寺旗;不协调类型区较多,包括锡林浩特市、多伦县、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极不协调类型区包括苏尼特左旗、正蓝旗和正镶白旗。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度属协调类型和较协调类型地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 50. 1%,属不协调型和极不协调型地区占 49. 9%。由此可见,锡林郭勒盟有近一半土地面积属于生态不安全地区,因此,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需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调控。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关键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锡林郭勒草原地区是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资源型地区,长期的煤矿开采造成了草原环境的急剧恶化,因此在草原生态安全条件下开展土地利用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部,介于东经111°59'-120°01',北纬 42°32'-46°41'之间,是我国北方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 20.26万 km2;锡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春季多风干旱、夏季温凉、秋季凉爽霜雪早、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0℃-3℃,无霜期90-130天,年均降水量140-4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

锡盟经济以草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在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7.3%,耕地面积仅占1.47%;农牧业总产值占区内生产总值的54.6%,农畜产品加工业,如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土地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锡林郭勒盟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盟土地总面积20144230.30hm2;其中农用地19809223.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8.34%;建设用地118518.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59%;未利用地216488.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7%;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中耕地247932.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3%;园地314.9 hm2,占0.002%;林地358666.90 hm2,占1.78%;牧草地19154083.80 hm2,占95.09%,是农用地中的主要利用类型;其他农用地48224.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24%。

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3292.85 hm2,占土地总面积0.02%,为锡林浩特市和二连浩特市的中心城市用地;建制镇5547.16 hm2,占0.03%,主要为旗县政府驻地镇中心区用地;农村居民点23418.34 hm2,占0.11%;独立工矿用地15832.20 hm2,占0.08%;其他建设用地47139.46 hm2,占0.23%;交通运输用地17746.60 hm2,占0.09%;水利设施用地5541.89 hm2,占0.03%。

(二)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略有增加

2000年耕地面积为53.9928万hm2,2009年耕地为45.9336万hm2,减少了8.0592万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坡度大于15°的耕地以及草原保护区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另一原因为农业结构调整,将耕地作为改良草地,用于畜牧业的饲草料基地。

林地面积在这9年间增加了0.3048万hm2,但灌木林有所减少,且减少幅度最大,其他林地增加幅度最大,其林地增加的原因与近些年来的退耕还林有关。

2.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

2000年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为18.6749万hm2,2009年为20.1442万hm2,9年间增加了1.4693万hm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增幅最快,从2000年的0.8778增加到了2009年的1.5098,变化幅度达到了72%,由此看来,近10年间城市的扩建工程以及工矿业的占地在不断的加速发展。

3.草地面积增加缓慢

2000年草地面积为1727.2932万hm2,2009年为1758.0009万hm2,变化幅度为1.78%,在这9年间,草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是高覆盖草地面积却有所减少,低覆盖草草地面积有所增加,这说明草原依然呈现出了退化状态。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土不平衡

锡林郭勒盟自然条件差,水土不平衡,水资源存在地域分布不合理,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等特点。全盟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东南部水资源丰富地区光热条件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中部光热水资源配置较好,但年际变化率较大,常发生干旱,西部干旱少雨,草场退化严重。部分水资源较丰地区虽然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但由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开采率为 31%,从而造成现有的可供水量与现有耕地极不平衡,灌溉保证率不高,39.33%的土地为旱地,加上对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灌溉方式落后,造成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平衡矛盾。

2.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差

锡盟现有耕地45.9万hm2,中低等地占绝大比例,优等地和高等地只有6.8万hm2,2000-2009年间,因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建设占用等原因,耕地减少了8.05万hm2。

近年来,锡盟进入城市化建设和工业产业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大多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工业化与城市化也污染了大量耕地。在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存在在“占一补一”、“占优补劣”的不平等交换,在貌似平衡的表象下,有难以估量的耕地生产能力在消亡,耕地总体质量不断下降之趋势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1)林地利用不合理,林木质量下降

根据锡盟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森林的主导功能,将现有林划分为二个生态区域,即山地丘陵区和风沙区。山地丘陵区现有林面积为89436hm2,占全盟现有林面积的22.4%;风沙区包括浑善达克沙地和北部高平原草原,现有林面积为309832hm2,占总现有林面积的77.6%。从2000年到2009年,锡盟林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活立木质量大都很差。由于锡盟地区退耕工程及造林工程面积分散、林木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林木成活率低下,幼林管护工作的难度大,致使林木的质量下降,因此出现了“年年造林,年年无林,即便有林也是小老林”局面。

(2)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

锡林郭勒盟2009年建设用地总规模22.1109万 hm2,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6.142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0.33%,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27.78% ,人均居民点用地446.02 m2,是全国人均居民点用地(197.9 m2)的 2.25倍。水利设施用地为 5896.93hm2,仅占建设用地的 2.67%,而以农牧业及工矿业发展为主的锡盟草原地区,水的问题是个大问题,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交通用地面积20475.87hm2,仅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9.26%。

4.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锡盟草地在干旱、风沙、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及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的影响下,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地利用性能降低。

从2005~2009年,锡盟草地轻度退化土地面积为17.7831万hm2,中度为7208hm2,重度为42hm2,这与2005年之前的退化土地面积相比虽然明显好转,草地质量也有了好转的趋势,但是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草地仍然处于高速退化的状态,不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三、锡林郭勒草原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一)完善土地规划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规模扩大势必要占用大量土地,因此要制定具体的土地规划,控制土地供应量。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尤其做好各居民点用地总体规划,来改变土地粗放利用的局面,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的基本农田、牧场保护制度、确定明确耕地保有量的面积,做好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并注意规划层次的衔接,规范编制周期,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有计划的开发土地资源

锡盟地区畜牧业资源丰富,可以积极兴办和培植一批新型的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实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走土地资源理性开发的道路,寻求能够生产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强度,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土地生产力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的生产力与对土地的投入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为了提高土地生产力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的争取国家对锡盟土地资源的投资和支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投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二是确立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思路,重视科技推广和科技人才的引进,着力在主导产业上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师战略。

(四)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

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加强联合管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对新、扩、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地减缓环境污染的发展和生态恶化的趋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持久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盐渍化、荒漠化,防止污染,建设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王海梅.锡林郭勒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与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2]锡林郭勒盟志(上)

[3]催志刚.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J].2009

[4]包塔娜.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马松梅.新疆兵团农九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

篇11

【关键词】矿山;办理;土地;林地;手续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新建矿山企业或者是个体采矿人员,必须要依法取得合法的采矿权后,必须要按照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办理土地、林地审批手续。

一、新建矿山用地规划条件

在我国《土地法》中,对新建矿山用地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并且要求要实现管理全覆盖,将矿业权和土地使用权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的探矿权。为此,玉溪市峨山县新建矿山在办理土地、林地手续时,一定要根据当地工业发展规划,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土发[2006]31号文件要求,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土地审批程序和明确矿山用地规划条件。

另外,新建矿山用地还要根据当地土地规划用途以及具体的使用期限为标准,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按照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国土资[2012]105号文件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的规定作为批次、单独用地办理,矿山通常按单独选址报批。

二、新建矿山土地、林地手续的办理

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首先,要提交项目预审申请表及其相关材料、预审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拟选址情况、矿山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拟用地情况以及集体土地面积和补充耕地初步方案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还包括经省政府批准的矿山建设行业规划、工作开展前期计划、矿山建设批复书等。一般而言,作为新建矿山建设项目的预审,一定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和办法,结合当地的用地规划和标准,向当地区的县人民政府、当地市人民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门提交预审申请,通常预审申请的审查工作会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主要由当地受理预审申请的行政相关部门来审查,并在预审审查完成后,提出相关的预审意见。

其次,在预审通过后,由于相关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并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具体的初审意见,对于涉及到占用耕地的,需要补充耕地初步方案,说明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标准,确定具体的缴费标准,落实资金安排情况,将矿山项目用地范围标注出来,具体参照国家和当地具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以及相关图件,对于占用基本农田的,则要附占用的理由和具体的选址方案,若是农田比例超过了35公顷,或者是超过50%,那么必须要附专家的论证意见及相关证件。用地预审中说明用地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常同级立项同级预审,选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国土资源部门不得通过用地预审。

2.林地办理

如矿山用地选址地为林地,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建设工程,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发给使用林地许可证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

首先,应请相关有资质林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现场调查相关地类、林种等后,进行林勘报告的编制工作。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由有资质林业规划设计单位作出使用林地查验报告,按报件要求组织上报工作。

其次,经林业部门批准的林地,林业部门发放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取得后向国土部门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建设用地报批批复后,林业部门发放林木采伐证件。

3.建设项目用地审查

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查,主要是由于市、县级人民政府来完成,包括土地征收报批情况、农用地转用情况及相关资料,国土资源局审查意见,土地权属情况汇总、土地地类汇总等、初步设计的设计批准文件、建设用地情况说明等。在审查时,对于地质灾害易发生区,需要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并且做相关的备案说明,并且附有批复和审核文件。

另外,矿山建设单位要提供拟建项目占地的勘测定界图和勘测定界报告书,并与土地部门签定一个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及说明,具体要由政府出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执行,在“组卷”完毕后,会在5日内由相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后,并且还要由同级人民政府进行严格审核。

最后,批复下发后,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即开始组织实施,10日内进行公告,然后进行被征地单位的权利登记,进行补偿。征收土地行为完成后,土地变为了国有建设用地。这时,才涉及到你向当地政府申请用地。对于工业用地,若没有两个以上的用地单位同时竞争,矿山用地目前地方政府一般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将土地出让给具体的用地单位,并与当地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领取《建设用地批准书》,按照合同约定缴纳完土地出让金,办理土地登记,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明确具体的土地用途和年限,这时,就可以拿到土地的使用权。

三、临时用地办理

1.临时用地办理

临时用地是指工程建设施工和进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而在施工或勘查完毕后不再使用的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它的最大特点是使用土地的临时性和不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办理程序为:用地单位提出申请-国土部门组织选址踏勘-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合同)-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批-审查批准-提供土地。

如涉及占用林地、根据玉溪市林业局玉林发[2013]32号文,探矿、露天采矿、挖沙、采石、取土可办理临用地,按报件要求先应请相关有资质林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现场调查相关地类、林种等后,进行林勘报告的编制工作及编制森林植被恢复冶理方案后,组件组织相关上报工作。

2.临时用地需提交的资料

国土部门请示文件、 临时用地文字书面申请、临时用地申请表、备案证明(核准)、临时用地协议书及平面布置图、土地复垦方案审核意见、土地勘测定界及坐标成果表、现场踏勘报告、涉及林地的提供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申报单位(人)委托的,需提交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人身份证明。

四、其它

若是建设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还应该做以下的具体的材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相关规划实施影响评估结果和报告、专家论证意见、听证会纪要等。在经审核同意后,需要将相关文件及附属文件上报具有批准权的主管部门和人民政府,同时,还要将审查的资料提交于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在收到材料后,审查工作通常在30天内完成,其中,对于符合相关法律和内容规定的,则予以批准,不符合不以批准。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建矿山建设用地,一定要按照国家《土地法》、《林地法》,依据云南省土地、林地管理办法以及土地、林地临时用地管理办理的相关规定,结合玉溪市峨山县工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新建矿山用地使用情况,并且在土地、林地下达峨山县用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地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用地指标,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实现项目顺利开工,促进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晖. 如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及各项费用的计算[J]. 绿色财会,2008.

[2]许丽丽. 该案应如何办理土地登记手续?[J]. 资源导刊,2012.

篇12

本篇文章主要从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阻碍因素众多、林区管护不到位三分方面入手,对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现状进行全面的阐述,并以此为依据,从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退耕还林中土地利用与管护的总体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土地;利用;管护方式;探索

退耕还林属于一项重要的生态建筑工程,只有在建筑的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成绩,才能够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但是在执行退耕还林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实现土体的高效利用以及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和管护的政策,以此来达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一、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

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时,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使得在执行退耕还林工作中,一边设计一边般施工,缺少完整的规划,导致退耕还林工作落实起不到引导作用,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例如种植树木种类不妥当,树种选择不合理等。除此之外,在进行退耕还林时,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土地高效利用,没有重视生态效益,使得经济林的面积以及规模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进而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效果。因为缺乏合理的土地规划,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结构趋同的状况,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就会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而无法实现国家制定的目标。

(二)阻碍因素众多

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时,受到阻碍的因素有很多,其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进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因为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家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真正目的,使得存在“两头踩”的现象。农民在获得政府发放的经济补贴后,还会在经济林中种植一些植物,进而给造林的生态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高效的地产林的改造方式或者封山绿化力度不高等,导致人工造林的效率不高涨。并且造林的速率不快,再加上相关部门对造林要求比价高,为此,人们只有利用低产林改造的方式来节省一部分经济开支和生态资源,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土地环境的目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退耕还林的目的,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第三,由于存在干旱、瘠薄地等情况。因此要想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就要加大造林技术的专研力度,进而实现土地情况的改善。

(三)林区管护不到位

在落实退耕还林以后,农民首要关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自身的经济利益;第二个是钱粮的兑换,并不太过注重还林问题。有些还林属于经济林,由于受到耕地的影响,导致土地表面出现的情况,如果管理工作做得不单位,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的现象。

二、退耕还林中土地利用与管护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有三点,第一点是生态优先原则;第二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三点是综合性原则。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着三点原则进行阐述。

(1)生态优先原则

落实退耕还林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现在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因此,要想实现退耕还林土地的高效利用,首先就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来实现农、林、草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想实现该原则的高效落实,首先就要对土地应用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并对农业、林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将林、草、农等优越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研发优越产品的同时,构架一个具备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3)综合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综合性主要指产品的多样性,换句话说,将传统单一产品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形成一个农、林、牧多方面发展体系,建立一个多元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农、田、林等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

结合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实现农、林、草等相互融合。在进行草种种植时,可采用套种、轮作的种植方式,并全面发挥该地域光、水、土等资源具备的生产作用,进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以陕西地区为例,该地域由于失水严重,要想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只能采用农、林、草科学规划,塬、坡、山全面治理的方式,来对水如流失情况进行充分的抑制,同时还能实现土地的利用和管护。

(三)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

在执行土地利用工作时,制定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管理机构,并安排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加大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对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实现土地的治理和利用。此外,为了对土地管理机构进行监管和约束,还要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土地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前期林地管护

做好土地管护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与刚刚结束退耕的土地来说,由于其具备的抵抗能力比较低,因此,做好管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避免牲畜的践踏和啃食、避免出现森林火灾等。在进行林业管护工作时,首先要将生态林放置在主位置,将经济林放置在次位置上,由于经济林的树种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就要做好地表防漏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同时还起到了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时,仍然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落实好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和管护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各个区域自身特征,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通过坚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各项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的配置、建设行之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国昌.试论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23:69-70.

[2]霍霈.退耕还林土地的利用与管护[J].现代园艺,2015,10:171.

[3]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6-39.

篇13

[关键词] 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6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人们必须立足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展开生活生产,而且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求量日益剧增。鉴于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规划不合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规划,它以区域内整体土地资源为规划对象,通过对土地使用供需比的有效协调,以促进可利用土地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进而提高土地使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必要性

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不能忽视环境影响,比如酸雨、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若是未能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故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间,相关人员必须重视环境评价,并采取科学手段对其进行评估。比如,土地规划过程中先有效组织土地资源和用途,以免土地原有状态被打破,给环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土地规划要以科学全面的依据理性地进行分析,才能协调土地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发展。

(二)环境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远影响

环境变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相应的累积效应,这种影响虽然短期难以发现,但其造成的后果无法逆转,如果不能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考虑环境因素,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一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势必影响到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故而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对当地环境影响充分考虑,是避免环境对人类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

(三)环境问题与土地规划的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规划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就这一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巨大,也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而我国环境问题目前主要表现方面包括:较为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诸如此类问题都在威胁着正常的生产生活。

二、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具体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是针对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以此实现政府土地规划决策的科学化。而在土地利用中分析评价各种生态系统或环境影响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是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植被方面影响的体现

土地利用会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日渐降低,植被空间格局以及数量结构的变化,促使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改变。如果不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会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地功能退化,使得林地植被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要针对植被进行针对性评价。

(二)土壤方面影响的体现

如果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合理性,将会对土壤产生严重影响,例如造成砂土退化、土质污染等现象。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的增加,都将造成土地面积急剧减少,导致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并积淀于土壤中的各类污染物或有机物的增加,破坏土壤生物群体,甚至破坏土地生态平衡等。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影响的体现

纵观自然灾害的发生不难发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是主要原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合理也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非农建设用地扩展到水滨湿地,破坏或造成洪水调蓄能力降低,促使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增大其损失和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在分析土地利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水文环境受到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水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影响到水环境质量以及水资源区域的分配,包括水利工程施设、水电水量等。例如,农业方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后,有可能导致灌溉用水资源供不应求问题产生,即未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法

(一)实施评价的思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或结构在时空间变化过程中,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重点评价预测生态景观及系统安全和服务功能的影响,包括评价预测城市生态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制定科学替代或改进的方案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故而,加强对其的评价预测将尤为重要。

(二)实施评价的方法

我国现目前尚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程序可依据的实际理论体系。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现行的常用方法主要为指标法。所谓指标法就是指以土地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程度为依据,综合性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应目标。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而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划指标值是否能反映合理环境,另一方面,对适应土地利用根据生态系统的考虑。

通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两个目标,即总体和具体的目标。分别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方案,以保证目标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已确定可利用土地对环境的影响,再将明确的环境目标作为依据,通过相关环境标准的查阅参考,然后对相应规划目标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将其编制为评价环境的指标表。最后,将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不断完善优选可行性高且不影响环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多个相关学科间相互配合。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确保合理性、科学性,必须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力法和人才。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求土地使用主体的积极参与,因此,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热情十分有必要。

结束语

要对土地利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首先要认识到其必要性和作用,并认真分析它的具体内容,然后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即针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及结构变化分析判断环境影响,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独特体现,更是评价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雷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城市建筑,2014,(18):377-377.342.

[2]姚立英,王伟,周阳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5,(4):41-45.11.

篇14

    一、公司选取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类别

(一)土地规划类:主要包括林地可研、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规划等。

(二)项目投资概算审查类。

(三)工程实施类:工程前期(包括可研编制、地质勘查、环保编制、地灾编制、水保编制等);工程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工程预算编制和审核;工程招标;工程监理。

(四)审核审计类:工程结算审核;财务审计、资产评估。

二、选取方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范围之外,公司经营活动中需选择中介机构或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从新区已设立的四大类九个专业备选库中选取,公司不再建备选库。

三、选取程序

公司经营活动中需选取中介机构或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由业务承办部门、子公司向公司提交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选取审批表(详见附件),填写内容包括中介服务的事项,中介机构的资质、信誉、相关经验、服务质量、时间等要求以及服务费用参考价格和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经部门负责人、业务分管领导、总经理审批后方可选取。

四、因应急情况需选取不常用的特殊中介机构或涉及行业主管部门指定的相关中介事项或第三方服务时,采用一事一议的决策程序确定服务机构。

五、公司从备选库中选取中介机构完成后资料存档备查。

    六、中介机构服务工作完成后,公司承办业务部门应对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作出评价,报新区备选库管理部门。

七、承办按备选库抽取的或按一事一议另行选取的中介服务机构结果,按公司规定程序与中介机构签订合同,并监督中介机构严格履行合同。对于中介机构未按合同约定履行的行为,应依约追究中介机构的相关责任。

八、发现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在审计、清产核资、评估等活动中有过错行为的,公司可以根据对中介机构过错赔偿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中介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九、公司工作人员在中介机构选取工作中违反本办法等有关规定的,应给予相应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同时承担赔偿责任。

十、公司选取中介机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执行。无明确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选取审批表

事   项

选取类别

相关服务要求

及费用

抽取备用库名

承办部门

部门负责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