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范文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篇1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复垦力度;水土流失;效益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97-2

0 引言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其通过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和评价来评价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当然,这也是土地整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实施和开展耕地保护以及节约用地的相关制度,应该结合城乡的发展,对城乡的建设用地结构给予优化,推进田、水、路、林、村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需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合理的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相应的效益分析和评价,关于土地整治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程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

1 研究区土地整治规划概况

吉林省土地面积约在1874万公顷,是世界闻名的黑土带,其中,黑土面积在110万公顷左右,可耕地面积在83.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在粮食产量方面,黑土区生产的粮食约占吉林省的一半还多。吉林省土地整体规划在结构上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体,布局上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按照2008年的土地利用调查知道,吉林省农用地约1639.3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耕地553.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在全国排第9位,林地、园地、牧草地越在110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45.59万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约106.5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交通运输、居民地、工矿用地以及水利设施等约占100万公顷,还有一些是没有用的土地约在165万公顷,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基本农田占全国的4.4%左右,人均耕地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2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

在开展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效益分析,十三五规划还在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具体的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1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整体的资金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充分考虑到整体规划后是否有利于提高粮食产能、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是否盘活建设用地存量,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并且促进该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2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

首先,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保护耕地方面,土地整治对保护耕地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保护基本农田等,从而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这样有利于保障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土地整治对社会效益表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土地整治的目的在于将有效的空间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和林地总量的平衡,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提高效率和优化布局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土地整治对社会效益表现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并村并镇、撤村撤镇以及旧村改造等来加大农村土地的建设和开发,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农村建设不轻易损失浪费土地,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

2.3 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分析

当前,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内容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进行有机物的合成和生产、气候的调节、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的净化与治理。在土地整治规划期间,吉林省通过耕地质量的提高,加大废弃土地面积复垦力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有效保护吉林省中部黑土带的生态环境,对破坏的土地生态格局进行恢复,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吉林省整体的生态环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规划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可以增加农村的可耕地面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道路,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了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并且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因限于研究范围,没有相关的文献及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对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性介绍和分析,需要通过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06:240-246.

[2] 黎诚,缑武龙,吴茗华,胡月明,张伟,贾正雷,杨志才.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20-8322.

[3] 王媛,李贻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06:1833-1835.

[4] 于跃,张延军,宋广伟,郭久艳,刘琛.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23:70-74.

篇2

新区财政局、规划建设局、社会发展局、各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

为规范**新区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造林绿化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新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造林绿化土地流转程序

(一)根据新区造林绿化总体安排,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年度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计划,提请新区工管委研究议定后确定造林绿化流转土地目标任务,任务分解至各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执行。

(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土地流转工作,包括土地流转宣传发动、前期摸底调查、面积核实及合同签订等项工作。同时负责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对流转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制图,明确流转土地权属、座落、四至及流转面积等相关信息。

(三)流转土地用地单位确定后,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用地单位及前期委托的第三方测绘机构共同组成流转土地交接小组,各方对流转地块座落、边界及面积确认无误后,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同各街道办事处及用地单位签订流转土地合同。

(四)各街道办事处应建立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工作台账,对土地流转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同时分别报送纸质和电子流转台账档案至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二、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资金拨付与管理

(一)造林绿化土地流转用地单位为社会力量的土地流转费用,按照土地流转合同约定、流转面积及补助政策,社会力量于每年3月1日前将当年应付土地流转费用一次性足额缴付至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拨付至相关街道办事处。

(二)当年新增流转土地所需资金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造林绿化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资金额度后,于当年3月1日前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预拨资金申请,林业主管部门确认后上报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提出资金使用意见并及时将土地流转预拨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各街道办事处当年新增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将流转土地测绘数据和流转台账报送至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造林绿化流转土地面积、是否交付使用等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各街道办事处根据确认后的土地流转面积上报土地流转资金申请,在前期预拨土地流转资金的基础上实行多退少补。

(三)往年造林绿化流转土地所需资金,各街道办事处于每年10月底前将次年所需资金额度上报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并根据财政部门要求上报资金需求申请,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将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资金纳入林业主管部门年度财政预算管理。

(四)根据财政部门资金使用统一安排,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将资金使用计划上报财政部门审核,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时将年度土地流转资金拨付各街道办事处。此后,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将土地流转资金拨付至相关村委会及农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造林绿化验收及奖补资金拨付管理

(一)造林工程完成后,各街道办负责统计辖区范围内的当年新造林数据并于6月30日前上报新区林业部门,新区林业部门于8月30日以前组织完成造林综合核查工作,由街道办将造林核查数据分发至各村进行公示,如有异议统一汇总并予以更正。

(二)按照《**新区造林绿化工作奖补的意见》确定的奖补政策,根据造林核查结果,对验收合格的造林主体给予奖补。所需奖补资金优先使用上级造林绿化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区林业部门提出资金申请,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拨付。

篇3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6702

1 引言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角、榆林市最西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全县总面积682620.8 hm2,辖15镇5乡、6个社区、335个行政村,总人口33.47万人。县域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滩区,占总面积的47.22%,区内沙丘起伏,沙带纵横,间有大面积盐碱地、旱滩地和小面积的湖沼洼地;植被以耐旱的沙生和耐盐碱的盐生植物为主,主要有沙柳、红柳、锦鸡儿、花棒、踏O、紫穗槐等灌木树种以及杨、柳、榆等乔木树种。南部为白于山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78%,是全县水土流失重点区;植被以灌木为主,主要有锦鸡儿、胡枝子、狼牙刺、紫穗槐等,还零星分布有山杏、河北杨等乔木树种。

2 林地资源现状

全县林地总面积318381.84 hm2,森林覆盖率25.26%。其中国有49537.94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5.56%;集体268843.90 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4.44%。林地中,有林地39983.75 hm2;疏林地3125.50 hm2;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2434.65 hm2;未成造林地3306.91 hm2;苗圃地239.13 hm2;无立木林地3574.08 hm2;宜林地135684.00 hm2;林业辅助生产用地33.82 hm2。定边县现有生态公益林地287650.70 hm2,占全县林地的90.35%;商品林30731.14 hm2,占全县林地的9.65%。全县林分分起源为人工林163953.3 hm2,占林分面积的90.36%;天然林14897.51 hm2,占林分面e9.63%。

3 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后,坚持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并重,林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沙区沙化危害程度减轻,南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结构得以改善,地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林地占用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改善了定边的生态环境,也为定边的森林面积的增加奠定了基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

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指标相比较如下。

(1)约束性指标。森林保有量增加1364.30 hm2,完成规划的100.80%,森林覆盖率比规划提高0.20%;征占用林地本期统计为419.3 hm2(不包括林场经审批低产林改造1954.84 hm2),未超过规划指标721 hm2。约束性指标均能较好完成。

(2)预期性指标。林地保有量,本期林地保有量较规划初期减少10185.96 hm2,未完成规划指标。重点公益林地面积与期初保持一致,重点公益林地比率为61.71%,较规划期的54.03%增加7.68%,未完成规划指标;本次未区划重点商品林,重点商品林规划指标未完成。预期性指标均未完成,今后工作重点仍为调整林地结构。

4 规划实施成效

全县林业工作紧靠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结合县政府的工作布署和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林业生产,具体做到以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稳步增加森林面积;以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依靠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好公益林落界工作;在使用林地管理方面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通过“造、补、改、封”等措施多管齐下,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林分林相改造,改善森林质量结构;着重在县城周围营造环城防护林带,构建森林围城的城区发展总体格局;通过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增强生态景观林涵养水源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经济林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工作举措,拓展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

全县林业生产紧扣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实施6666.7 hm2,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7666 hm2,核桃、山杏生态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2500 hm2,环城林带、千里绿色长廊、道路绿化等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实施570 hm2。通过工程的实施,定边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县城及周围地区平均风速降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减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5 林地保护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

5.1 与土地规划数据不统一,造成管理冲突

根据《定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内林地面积126192.88 hm2,根据定边县林地变更调查结果,林地面积为328567.50 hm2,国土规划比林地保护规划少,二者相差202374.62 hm2。主要原因是对宜林荒山地类定性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乡、村将宜林荒山作为林地分到了各农户,并签订了林地承包合同。这种宜林荒山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规划中,多划定为天然草地、未利用地等。因此,两个部门两个规划对宜林荒山地类的划定性质不一样。

5.2 农林矛盾大,林地管理困难

一是北部滩区盐碱地地势平坦,多年来均作为林地进行经营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发展,通过机械整地、覆土、打深井等措施,将盐碱地开垦为农田现象较多,给林地管理带来较大困难;二是国有林场土地与集体土地互相交错,农民生产过程中蚕食国有林场土地情况比较严重,且管理困难;三是林场经营与实际管护面积相差较大,林地管理困难,如大河畔林场总面积为13万亩左右,而实际管理面积只有4万亩。

5.3 林地审批周期长,影响经济发展

目前林地审批按照县、市、省、国家分级审批。其中临时用地县、市两级有审批权限,但是对于永久用地审批权全在省级林地监管部门。建设项目一旦涉及到使用林地办理林地手续需要周期就比较长,目前林地手续是做为土地部门办理土地手续的前置手续,拿不到林地手续,建设单位就无法办理土地手续,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林地管理也带来困难。

5.4 林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但长期以来,林业建设投资一直是采取补助的形式,单位面积投资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林成本的需求,造成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局部造林质量不高。定边县林地占国土面积的52.5%,但总体上林地生产力低,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没有应有显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虽然林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干杂果经济林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提高林区群众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

6 林地保o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部门沟通,实现“多规合一”

针对不同部门地类认定标准不同,由发改部门牵头,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统一地类划分标准,实地协调,进行数据更新核实,同时做好上级部门衔接,力争形成“多规合一”资源数据库。

6.2 切实做好林地资源调查,保证管理效果

根据目前存在的农林矛盾,林场界线问题,切实落实实际管护林地范围,通过与土地、水利等部门衔接,确定林地范围。避免管理不当,影响林地管理效果。

6.3 加大技术创新,实现动态监测

一是大力推进林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科技创新,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3S”集成技术,定期开展林地遥感动态监测,及时更新系统软件;二是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林地管理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林地保护与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保证规划实施。三是地方政府要不断充实林业技术队伍,成立相应的规划、监测机构,实行规划动态监测,实时更新。

6.4 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结合县域资源条件,通过营建山杏、沙棘等特色经济林,发展经济林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1.

[2]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R].西安: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2.

[3]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定边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09~2020年)[R].西安: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2.

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规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basic task of land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all aspects, finally for land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layout planning benefit undertook brief analysis,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 land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

1.1土地整理含义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活动。

1.2土地整理内容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其中: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本文中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二、土地规划整理

2.1土地规划整理含义。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田、水、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并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从而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活动。

2.2土地规划整理意义。

土地规划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做好土地规划整理的前提是制定好土地规划。

三、土地规划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原则

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目标

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关键技术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一般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例如: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建设防护林。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