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提问设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况及作用
(一)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虽然实行了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在实际课堂中,提问情况并不理想,而且提问技术也有待改善,提问题技术差的情况异常明显。在平时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认为提问只要得到结果就行,没有细致思考,在提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提问的方式古板、保守、内容简便,提不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兴趣。在提问题时也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时间和方式。因此,造成很多同学不愿意配合的情况出现,或一些学生回答的答案偏离问题本身,导致课堂氛围尴尬,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间及方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二)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很早以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了疑问读书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时,不直接告诉学生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教师用问题来揭示具体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教师课堂质量的好坏,关键是从他提问题的方式和时机来判断,这一点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问题设置不当和提问方式不佳,就会对教学成果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后续学习不顺。因此,可以看出提问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置问题的措施
(一)根据教学目的设置问题
阅读教学要结合教学目标展开,只有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在新课改的前提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得到了重视,但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课堂提问错误现象严重。因此,教师应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际情况对提问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逐渐深入研究,使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来了解课文内容。如在《藤野先生》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用:作者留学日本时候更换的三个地方,来寻找课文中表示课文地点变更的词语,引导学生对作者留学日本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用“文章记述的中心是什么,描述线索是什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藤野先生来往的线索以及引导出作者的爱国情操。用藤野先生接触的四件事例,来阐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教师用这几个问题来强调,事例可明显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
(二)联系实际拓展式提问
语文是一门特殊性科目,它是众多科目学习的保障,只有对语文进行有效学习,才能使其他科目的学习顺利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致女儿的信》和《傅雷家书两则》两篇课文的学习中,学习完课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吗?”以此来引导学生联想,将课文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易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三) 设置问题情境
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可以用问题情境来营造课堂氛围。利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情境中包含问题,就好像看故事一样,激发学生寻找结果的激情,以此提高学生思考课文的能力。但是在设计问题时值得注意的是,要将问题和情境相结合,设计的方法要恰当,内容要丰富,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课文中,文章根据学校内至学校外,以及从上学时到放假时,来描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假作生气、老师让学生仔细观看蜜蜂、老师教学生舞蹈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小矛盾进行描写,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脑海中联想到自己的老师,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一定要合理,通过设置“本文主要描述了哪些情节,这些情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等问题,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明确提问目的,强化问题的准备设计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仍是不够的,常常是依赖于课堂中的随机提问,对问题的准备设计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这也是课堂提问低效的一种表现。可以说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提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提问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能够服务于学习、服务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搜集相关资料,准确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的设计问题;(2)必须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好问题,在对问题进行预设之前,教师要问自己“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目的是什么?”对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关键问题。只有对问题精心的预设,才能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地发问。
二、丰富提问类型,增强问题的多元性
英语阅读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在这里基于展示性问题和参与性问题进行分析。
展示性问题方法是基于教师已知答案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此类型问题的答案都是封闭和肯定的。这种提问方法是为了练习学生的语言。如,A:Is this your bike? B:Yes,it is./No,it isn’t.相对于展示性问题,参与性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因为它是在提出问题的人自身并不知道答案的情形下提出的。如:How would you do under the simliar situation?在这样的问题下,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还提高了英语的交际性。参与性问题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对于教师来说,其本身无法预想学生的回答,而且问题的答案又是不确定的。因此教师只要在学生出现交际障碍的时候及时给予引导,做出相应的反馈,这样的学习环境,由于学生不再受限于固定的答案,更想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参与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与书本、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对话”能力,不是简单地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要求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文章作者、文本之间的充分联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即是要实现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主动求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审美的技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教师、书本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对话”,能够顺利实现预期的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才能顺利达到教学效果。但在现实的教学由于方法和理念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学过程中感染力缺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优美的课文,不同的老师讲授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感染力不同。教师由于自身知识体系、领悟能力和教学技巧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情感不同,关系到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激情和精心的教学设计,难以形成良好的感染力,难以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寻求变通和创新。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忽视了教学方式的求新求变,往往是所有的阅读大同小异,缺乏根据不同风格阅读的针对性,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难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最后是在小学各阶段中的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同年级之间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要求是不同,但在现实教学中,并没有针对学生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降低或拔高了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因此,导致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热情。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满激情,根据阅读内容转变自身的讲授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并且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主动锻炼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总体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提升教学感染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可以通过创设阅读情境,来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阅读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阅读主题,创造和谐轻松的阅读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较快的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另外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凸显感染力,通过融入各种角色和铿锵有力的阅读方式带动学生的情感,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注重板书的合理书写,从而在整个教学中都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
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一大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视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营造平等互动、共同进步的课堂氛围。其次要设定清晰有效综合性的阅读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设定的过高或过低,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培养不同的阅读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形式多样、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阅读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准备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三)丰富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活力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查验的重要形式。新课标认为教学评价中要转变以往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使得评价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首先,教学评价要注重多元化,防止用一个固定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要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不仅从成绩,更要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体验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性的思维,给学生留足成长的空间,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见解。其次,要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富测试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方法,通过写即兴小作文、开放型简答题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计入评价中,实现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最后,要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了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应采用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价等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以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一种平等和谐的评价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7.
[2].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吕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一、重视文本解读,加强引导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教师多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对文本缺乏精深的研读,这样出现了一些表面热闹而效率低下的课堂,要想课堂效益高,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甚至是细读,文本解读是教材二次开发的途径。教师就必须把教材研读透,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们只有更多地关注文本解读,立足于生活和人性的立场,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去体会和思考,将字里行间的许多深层的东西破译出来,引领学生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察觉不同寻常的细节,引领学生从生命的角度领悟、探索和发现,课堂教学才会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体悟,才会高效。
例如窦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将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活”,这是教师独具慧眼的解读。她把“好好儿活”作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而简明地分成三个板块即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兄妹俩”的“好好儿活”;(三)思考“我们(读者)”的“好好儿活”。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整个课堂将朗读和感悟、语言和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了个性化阅读。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
二、创设阅读环境,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课堂要创设一个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读起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x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朗读者”,教师要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注重思维训练,有效提问
阅读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一定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训练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概括和筛选,从文本语言的字里行间寻找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
课堂问题设计做到目标明确,有效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适度地超越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找准提问要点,扣住重、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努力提高问题设计质量,围绕重、难点求“精”、求“新”;课堂问题设计能扣住重、难点,目标明确,问题设计有梯度、深度、广度;话题开放,尺水兴波,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维度展开思考,创造性地重建课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追问,在关键处、精要处适时点拨。
还以窦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本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教与学始终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听完,我仔细回想,老师真正的提问并不多。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当然,问题设计也是围绕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而窦老师的问题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窦老师这样问道: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之后窦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窦老师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感悟。学生从“扑、抓、忍”“悄悄地”等词语中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通过有效提问,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立体的阅读。
四、寻找读写结合点,加强训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课文进行作文。依据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确立作文专项训练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典范文章的阅读学习中从感性上认识作文布局谋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写作技能。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指导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学习《春》《济南的冬天》后训练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做到景中抒情”;学习《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后进行“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专项训练……,如此梳理,我们不难构建出阅读促写作训练序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对课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储存一定的语言和写作素材,生成写作资源库。这样,学生在经典美文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写作技巧,生成了写作智慧,可谓双赢。
五、课内外相结合,海量阅读
关键词:唤醒期待;整体感知;丰盈体验;拓展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0-01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大意、体悟文本情韵、汲取写作方法的重要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封闭实验的“虚”问充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理解文本的切入口,提升问题辐射的覆盖面,促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实现主导与主体地位的巧妙融合。
一、紧扣课题提问,唤醒学生阅读期待
题目是课文内容和意蕴的窗户,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抓手,更是行文思路的准绳。扣准了题目,也就把握了文本内容的精华、课文内涵的核心,起到厘清线索、串联全文的作用。阅读教学就应该依据题目,开掘出统领全篇的核心主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敏锐意识到这个简洁的课题不仅仅交代时间和对象,更加描述了对象的最大特点――“奇”。这种课题不仅提炼了内容,凸显了主旨,更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有效“题眼”。因此,教学伊始教师板书课题故意将“奇”字用红色粉笔放大,并引导学生就题质疑: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这些松树与其他的松树哪里不同,会被称为奇松?有的学生说:“那些特别的松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整片整片,我想看看这种景象!” 一个“奇”字,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学生循着自己的疑惑走进课文,在形成模糊画面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课文的“期待视野”,阅读的欲望被充分激发。
二、紧扣文眼提问,促发学生整体感知
古人作诗,多有诗眼,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体悟蕴藏在诗眼之中。阅读教学中,抓住了诗眼,就扣准了诗歌基本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取向,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如《枫桥夜泊》的“愁”字,《清平乐・村居》中的“醉”字,《望洞庭》中的“和”字。入选教材的白话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是语言形式和价值意蕴高度融合的范例。因而,这些文本的文眼常常蕴藏在文本主旨的中心句上。找准这些情愫聚集的文眼,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以《广玉兰》一文为例,课文最后,作者深情表述“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总结之言就是课文的文眼。教师颠覆文本顺序,在教学之初,就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中的“幽香纯洁”与“生命力”,面向全文梳理整合课文内容,从而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感知文本的整体结构。
三、紧扣情眼提问,丰盈学生认知体验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或淡雅,或浓烈。只有依据文本的语言,探寻字里行间的真情意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深入对话。因此,围绕着文本的情感之源进行质疑设问,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紧围绕着课文情感之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在第一次抱母亲时才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此时的作者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呢?”继而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语言中的三个“想不到”,让学生在感知“竟然”一词所表达的情感之后,体会母亲一生所承载的“重担”。由此,学生依循着文本的语言,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母亲为操持一家所付出的巨大精力,从而深深地感受到课文中三个“想不到”所承载的作者情韵。感悟之后,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作者的语言仿佛“皆若出自吾之口”。这一教学过程中,文本之情、作者之情、学生之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磁场。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时间平均分配,逐个击破,而是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文本的“情感之源”中,引导学生在品悟语言、体悟人物、诵读感知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紧扣总结提问,激发学生拓展联系
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新一阶段教学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好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总结与提升,也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回归与提炼。阅读教学的结尾应该落脚于当下,着眼于发展,尽量形成“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想方设法链接课堂内外,在拓展学生认知范畴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时,结束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看到奔涌的大海将鸦片吞噬,看到浓浓的火焰将鸦片化为灰烬,你再看看这幅林则徐的画像,看看这尊林则徐的雕像,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这样的引领设问,不仅仅有效地链接了课文的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体验。两者巧妙融合,真可谓“余音绕梁”,学生的情感波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一句句动情的语言中流淌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将文本解读与学生实际需求高效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演绎出提问的精彩,才能铸就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问题设计;猜测语义;整体语篇教学法;阅读习惯
0 引言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1 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大学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材 Unit 5 “The necklace”时, 先对故事细节、实事等向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回答, 最后提问:①What else could Jeanne say after she told Mathilde that her necklace was no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and it was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at the most?②If Jeanne returned the real diamond necklace to her, what would Mathilde do? 通过这样的提问, 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的领悟,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例如教材 Text 21 “Prometheus”, 在学生进行了初步的‘Asking and answering''后,教师提问:①Why did Prometheus keep the secret he possessed so long and through such sufferung?②In the text there are quite a few terms to demonstrate the Prometheus was unbending in his spirit. Can you fing them out? 启迪学生思维,使其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坚毅不屈的精神。并且让学生总结出该篇的中心思想: Man can be destroyed physically, but can never be defeated mentally.
2 学会猜测语义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过程,在获得这个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符号不断的猜测、舍取,然后检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①根椐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e.g A calendar is a list of the days, weeks, months of a particular year. 通过is后面的解释可知该词为“日历”。②根据上下问内容,通过对比、对称关系,即同义语(以or, that is, 破折号,同位语连接);反义语(but, while, however, although等连接)等来猜测,知道其中一个词便可猜出另一个。e.g Though Tom''s face has been washed quite clean, his neck still remains grubby.这里grubby与clean意思相对,故该词的意思为“肮脏的”。If you agree,write “yes”,if you dissent,write” no”.这里agree与dissent意思相对,故该词意 为“不同意”。
3 采用整体语篇教学法
3.1 整体教学法:文章的主旨大意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抓中心、析标题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纵观全文结构和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真正在阅读教学中既能放开又能收笼,既抓大又放小。文章无定式但有章法,英语文章尤为明显。其常见的写作模式:
模式1、Introduction(present situation)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pic sentence......Body.................... ......supporting detail short summary(Prediction)Opinion Conclusion suggestion solution recommendation (call for action);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08-01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提问这个手段,启发、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的交际活动,使学生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地参与教学对话,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2001年新课改启动之后,有效教学已经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英语课堂低效的状况业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的有效提问,做为一名教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清晰、有组织的和发人深省的提出细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能引起学生的回答与回应。因此课前做好教学准备,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设计课堂提问做好准备。有效的提问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指引和支撑,每一个问题的重点都应该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它应该解决课程中“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这些”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问不在多,贵在精。所以,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到重视,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也被提到案上。课堂提问实际上也确实是造就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应因生、因时、因材而异,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英语课好铺垫。
三、有效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课文导入时的有效提问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应因生、因时、因材而异,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英语课好铺垫。
2、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细节理解题
高考阅读中的事实细节题是为了考查学生迅速查找信息的能力,答案能在文章的具体句子中直接查找。学生只要找出涉及的信息存在于何处即可。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内容细节提问,设计有关True or False题目,让学生skim and find answers。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各个细节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猜测词义题 :
猜测词义题是从特定的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处理生词的能力。猜测词义包括对词、词组和句意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有关长句、难句出这类题目。
4、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主旨大意和作者意图等问题
主旨大意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训练学生寻找主题句、概括和归纳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因此考生要从整体上来权衡语篇的内容,根据事实陈述,找出串联全文的线索。结合文章的以下几个特点:
(1)通常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
(2)结尾段与首段一样重要,它常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3)各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主题句。
5、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推理判断题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有效 课堂提问 策略
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教师要善问,要讲究提问技巧。有效提问是指教师设计问题要统帅全文,有深度,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体现分层教学,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不是老师说出标准答案,而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调动各种能力来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提问呢?
一、着眼目标 把握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内容和手段都要紧紧围绕目标。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与其相一致的问题。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们可以确定使学生领会文章丰富深刻的主旨这一教学目标。为了不使教学漂浮,设计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努力使学生通过文中字词语句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我先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然后通过对文章“望父买橘”片断中句子的分析,来牵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对文章深刻内涵的体悟。一旦把握住在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句、段,再设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品味这些语句的内涵,就足以带动全文的学习。既避免了肢解文本的常见病,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只有当学生能关注句子通过语句进入文本时,学生的学习才会离语文更近些。
引导学生品读一些关键语句,做最纯粹最原始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分析品味重要的字、词、句、段,通过研读、探讨、交流及教师点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时机,激活气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候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试图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为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难易适中,有的放矢
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使答疑成功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如果内容较深,那就要浅问,由浅入深,步步引导,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因为有梯度组合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又能避免课堂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可设计这样的连锁追问:写了烈日下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怎么样读出你的理解?祥子有什么表现,只有在烈日和暴雨下他才这样吗?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探讨中研读文本,走向文本深处,自然有所获益。这样的连锁追问,让学生沉入对自己阅读感受的反思,审视文本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
四、形式多样,换位提问
课堂中教者设计的问题,既要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可改变提问的方式,多方位提问。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及时地发现许多站在教者角度不易发现的学生认识的问题,体察到学生具体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乐融融的学习气氛之中。
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布置学生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提出问题。而后在讲读时,就有学生举手问:“作者浏览小石潭的心情为什么有乐有悲?”这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此时,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上课就要尽可能的使用“我们”、“大家一起”等词语,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
五、创设“阶梯”,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提出的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应的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如在教学《七律》时,可以让C层次的同学认读诗歌,B层次的学生疏通诗歌意思、领会主旨,A层次的学生完成拓展阅读《七律 人民占领南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一节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在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有效提问,就一定会打造出精彩高效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一、对话成了一问一答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对话的理念,误认为让学生对话就是师生互动,于是,阅读教学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思考,立即叫学生回答,回答“正中下怀”,老师喜形于色,如果回答不上来,则另请“高明”或不断“启发”“诱导”“暗示”,直到学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吻合为止。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地进行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动。
二、对话成了漫谈
对话理念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出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但真正的对话又有别于茶馆的摆龙门阵,它必须以文本为依据,而不是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地胡侃乱谈。如学习《敬畏生命》,有的学生说人类扑杀苍蝇、蚊子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并侃侃而谈;学习《背影》,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有了,学生的主体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的主题遭到了严重的漠视。这样漫无边际的对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补;这样游离文本的对话,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在课堂上,真正的对话必须完成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任务,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放任自流。
三、浅尝“文本”,仓促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进行“生本对话”,然后就让学生谈感悟,或进行质疑,或进行小组探究,结果一部分学生成了袖手旁观者,“老师你提问你的,我玩我的”。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或启而不发,或缄默不语……造成这些课堂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由于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研讨文本,学生就没有很深的阅读体会,怎么会有感而发,产生共鸣呢?没有共鸣,就不能与别人交换思想,不傻坐又能干什么?真正的对话,应该在学生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展开。
四、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淹没了教师的“主导”
因为要彰显“生生对话”,课堂上时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加任何调控和引导,致使对话长时间游离于文本之外;或者在对话中当学生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严重错误时,教师也不加以纠正、引导,整个课堂随心所欲,扯到哪里算哪里。其实,真正的对话不能缺失教师的主导地位,即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己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也应该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的作用。
以上种种误区,是对对话理念的曲解。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坚守民主平等的原则。在阅读的对话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师生平等的思想,这是对话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心中有学生,才不至于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只有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师生心灵互撞,才能开启“思想的大门”,迸发智慧的火花,从而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多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的时间。课堂对话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学生只有对文本充分阅读并独立思考,才能形成感悟。也只有对文本细致研读、反复琢磨,才能用心聆听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获得深层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提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价值,进而培养语文能力。
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有时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有较远距离,若不适时提供相关资料,会让学生出现阅读障碍甚至产生误读。因而,教师应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以确保课堂阅读的顺利进行。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并重。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独特的发现,真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很多时候,学生会受到学识、阅历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毕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决定着课堂对话的方向与进程。当然,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进行生生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不能忘记“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质量。而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责任,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的重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以下就是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详细阐述,旨在其能为我国高校教学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推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实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问题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来看,部分高校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由于其未结合高校实际发展状况,因此很容易导致在目标设定时出现设定范围较大的现象。例如,部分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提升,其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设定“提高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教学目标,该目标未明确表示出具体的入手方向,因此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其次,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设定时,由于其未对教学中的重点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从而导致目标设定出现不明确的行为,同时当教师将目标传达给学生时,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落实。再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采取相应措施凸显出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有效的落实。对于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问题,高校教师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并确保在实践教学中能利用教学目标来调整教学环节。
(二)阅读教学内容引导方面的问题
阅读教学内容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设置合理化教学重点上,部分高校的教师在小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未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重点,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教材中片面的知识内容,无法更为深入的理解相关重点知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都开始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进行教学。在此环境下,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因此忽视了在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此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出现短暂记忆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急于求成,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将汉字和句子的教学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其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未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致使学生在频繁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知识难点时,将出现消极的学习行为。再次,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致使学生在无人指导的阅读环境下,无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另外,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也将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为了加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设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确保该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现代教学要求,即要确定该教学目标能着重提高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等。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来执行,并在实践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能坚守该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其主要渠道就是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科学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意境,从而学生在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中也能开始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而教学目标制定又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因此,在课堂阅读中结合教学任务制定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教师中完善此环节,最终达到最佳课堂阅读教学状态。
(二)正确的解读文本,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之后,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情况来设置阅读教学内容。并在传统教学内容中增加一定的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的教学等,促使学生在实际课堂中能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技能。但是,在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时,要求内容的设定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进而确保二者的和谐统一。小学语文阅读内容的确定,要求教师在此之前要对教材进行通读,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使学生可以更好把握到阅读中重点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若教师完成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那么其即可在原有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加工、调整。确保教师与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中达到较好的互动状态,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其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推动作用,因此,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例如,某教师在对《人间处处有真情》这篇阅读进行讲解时,其就选择了提问的方式来完成相关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发问,可促使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境中。情景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选择此方法进行教学时,应考虑到其是否适合当实际教学环境,以便确保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三、结论
综上可知,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并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首先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来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可通过结合教学目标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其次,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灌输的行为,在恰当的教学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23(02):112-11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1-01
1 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小学生形成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也是大脑吸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同时也需他们拥有主动探索的精神,并展开积极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常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略读,快速阅读全文,简单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扫读,快速确定具体信息;整体策略,理解词语以及句子的含义时将词语和句子放到整篇文章当中去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2 引导学生多朗读
朗读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去品味重点词句,发现文章内涵所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展开沟通交流,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通过朗读,还利于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储存一些印象深刻的文字,这样,当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其语言用词也会更加准确,语句也会更连贯,写出来的文章也具有可读性。另外,也可指导学生课前朗诵,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到阅读学习状态当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既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要用心体会蕴含在语言当中的感情,尤其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较为含蓄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作品内涵极为重要。例如,在欣赏课文《草原》时,课前可以先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营造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此后,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文字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鼓励学生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用心去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再将作者的感悟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感悟。文章的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也要多让学生阅读,在读中有所感悟。
4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而且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时候作品中的美感和学生的情感不容易达成一致,这样,也为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内涵笼罩一层阴影。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媒体的功能,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者氛围,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时空想象,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有助于小学生更迅速、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条件,诸如实地环境、语言语调、情感表达、多媒体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构建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场景、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习中心思想。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效率。但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创设情境离不开艺术性的追求。这种艺术性来源于情境创设的随机性与主观性,大部分情况下情境创设不像话剧那样具体,是一种不修边幅的形式,是教师将语言、动作、环境、感情等各种零碎因素统合在一起精心设计而成,应当反映出教师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倾向。
其次,创设情境讲究实效性。通过适时插入情境中的提问、设问、质疑等教学环节,可以指引学生阅读时的思考方向,起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作用,进而将教学目标明确传达给学生,将教学目标、文章主旨、中心思想渗透其中,从而达到通过情境创设增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这一目的。
5 通过感情朗读来丰富语感
教师让学生朗读文章,就要让学生有兴趣朗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背熟文章,要把朗读当成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读得有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意思,要一遍一遍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些话都在说明朗读吟诵的意义、技巧和要求,我们主张的是愉快的享受的,没有负担的朗读,是一种状态要放松、自然的吟诵,为了让学生都能进入这种自然的读书境界,教师应该多多让学生朗诵一些名人名著,优秀作品或者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朗诵,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在自然有趣的朗读中达到精读熟背、出口成诵。实际经验表明,朗读朗诵,熟读成诵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语言文字都很规范的优秀文章作品,并且把这些文章变成有声的语言,慢慢地,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能大大增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快速加强。
6 重视评价环节,给学生正确引导
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因此在阅读之后的评价环节必不可少。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现学生的潜力和缺陷,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只要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方向的进行改变、提高,帮助学生突破自我、重建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原则,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而表现欠佳的同学也要做出适当批评。此外,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省的途径,通过点评和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让阅读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7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教师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阅读材料,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在好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下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13,03:183.
[2] 陈妍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
文献标识码: A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与困惑所在。但现在很多的老师并不清楚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学生不懂的或者是是懂非懂的。所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真实状态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中“谁”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黄厚江[ 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语文建设[J].2006年02期]认为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提出,但却是为学生的谁来问,都应该肯定其价值。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如一位老师在分析《白毛女》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白毛女》一文体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然而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还不完全具备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所以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层面,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换一个角度去问可能会好一点,如:杨白劳带回家的年货和黄世仁家想成怎样的对比?这样问题被简化了,而且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角度应该是站在“教”的对立面,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进行提问,忽视了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失败的。二、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所谓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更好的理解文意,即“问”是为了“不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一)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状态;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思维水平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即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之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才是有效的,也才有针对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背影》[ 董水龙.只教懂得,不教已懂得――《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J].2006 (6);34]时,是这样确定学情的。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他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是“父爱”,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如果教学之教授这些,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难点就在于,《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内心一种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学生无法体会的,也是依靠他们认知基础所不能感悟到了的。于是,教师在确定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条分界线,分开了记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他找出来吗?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两年余了”?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而不是他的外貌,语言或品德之类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欣赏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背影》这篇文章的线索,提高学生品读文章的质量;第二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关键句的解析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把学生向情感防线引导,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人生的体验。(二)课堂提问要切记碎问碎答;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不提问的,似乎没有了“提问”的教学手段,教师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显然,课堂教学中冲折着大量的碎问碎答。其实,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提问的,可以设计学生实践的活动来代替,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查阅,听读,复述等,这样就将听、说、读、写的环节充分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来,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归园田居》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
教学步骤一、音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注意节奏。
2.老师正音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学步骤二、意读1.教师引导:再次自由朗读,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2.经过诵读的体验之后,请同学发挥想象力,然后用语言给同学们表述一下诗文呈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分组讨论)
(明确: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
采取有效提问的方法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有效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问题的设置、教师提问语言的设计和选择的时机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方面并未被广大的高中英语任课教师所普遍关注。有效提问不是作秀,更不可死板。教师应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思考新问题,带领学生提高发现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一、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研究概况
国外对课堂设问所做的研究较早,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我国所做研究开始较晚,但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相关的教学科研成果也颇多。其中大部分为借鉴国外研究的架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做研究并得以发现和提出的。如张德禄就从语篇掌握的程度方面对问题的设计做了区分,朱妍对提问中的教师语言模式作了分析,尤小玲研究了阅读课堂提问的模式等。在借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应从实际出发,找到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寻找改善不足的策略。
二、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设置的水平较低
现在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所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通常为对事实的重复或回忆,或者只需选择“Yes”、“No”回答即可,水平较低,甚至一些毫无意义的无效提问也常常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问题对于教学并无多少实际用处,应该进行改进,对于无效提问应予以摒弃。
(二)提问的目标性不明确
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出现目标性不明确的现象。比如教师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认知层面并不相同,也欠缺连续性或相关性,导致学生疑惑不解,产生混淆,不知道从何答起;或者问的内容是关于A方面的,可是真正的答案却是有关B方面的内容。实际上类似这种目标性不明确的提问很常见,对教学来说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反作用。
(三)给学生准备回答的时间不足
通过统计发现,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通常要求学生立即作答,等待时间极短,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又不会再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往往是转而提问别的学生。但是,任何问题的回答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思索,且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思维敏捷可快速作答。如果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答案组织好,教师就可能换人回答或将问题换掉。这样一来,提问的作用就被大大降低了,不仅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深度。
(四)对课堂生成提问处理不当
教学中常会出现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的生成性内容,教师常常不能对于这种随机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错失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机会。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包括教师课前的准备不足及教学中敏感与机智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欠缺预测及应对的“急中生巧”。由此可见,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应该是多能手才行。
三、提问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一)所提问题应小而具体
如果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要得到比较好的互动效果,那么所问的问题应该力求小而且具体。不能问一些过于宽泛的或学生缺乏实际认知的问题,不然学生难以回答,也就不能获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例如,在进行UFO话题的学习时,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老师在教学时,教师A是这样直接设置问题的:What is a UFO like? 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具体认知,对于这个问题感觉难以快速回答清楚,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不高,即便有学生作了回答,但是其表述的范围很窄。而教师B的设计是先使用PPT播放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在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提问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相对比教师A教学时要顺利得多。这是学生由于通过观察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觉得老师的提问比较容易回答,提问所得的效果也就比较符合教师希望达到的内容理解要求。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注意使问题变得具体,在学生有一定具体认知后再提问,问题对学生来说就较为容易回答,因此其所获得的的提问解答效果也较好。
(二)所提问题应具有明确指向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切勿求全。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并扣紧主题的设计问题才能使提问更有效。有些提问虽然学生很喜欢,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可是如果问题同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就必须摒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师上课喜欢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呈现,有些时候,用口头直接提问更好。
例如,在进行Module 2 Unit 2的非洲话题教学时,教师利用媒体上非洲的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比较多,可是若未经优选,用PPT课件展示了非常多的有关非洲图片。这样就会很容易使教学脱离正确的方向,因为此部分的重点是Toby的旅游路线,而不是非洲的风土人情。如此偏离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主要目标并未如期达成,这样的教学就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偏离了重点方向,貌似精彩热闹,其实学生该学的内容在本堂课中并未学好。
(三)所提问题应多样化
高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喜欢挑战,所以在设问的时候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有的教师应该对文本理解得很透彻,而且其设计的问题也应循序渐进,提问方式应多样化。例如,在进行野生动物的保护内容学习的时候,一节公开课试讲的老师就处理得很恰当,教师先打开视频,让学生对藏羚羊被偷猎和残杀的情况有了认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What can we do for the endangered antelopes?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得到了视觉冲击后,进行了适时的思考并做了回答,由于有比较深切的感受,发言也比较精彩。
(四) 结合课堂教学生成问题
教师虽然事先已经备好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必须一成不变地必须按照备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实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富有生成性的内容,教师应及时改变思路,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索[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9,10.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84-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一个人的内涵,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情景模拟,创设问题,提高阅读教学
1、利用多媒体创设阅读环境。情景模拟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师有效地引领和激发学生独立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所创设的模拟情景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教《济南的冬天》,可以把粉妆玉砌的济南冬景放映出来;教《木兰诗》,可以播放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卡通片段;教《钱塘湖春行》,可以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让学生仿佛身处早春美景中。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对课文产生深刻独特的见解。
2、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教学中教师提问题是必要的。如何设置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个问题挖掘学生的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设置问题,应把握时机设置一些能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效果的问题。比如:第一,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设置问题。一般学生对于易错的地方容易产生错误的见解,这时候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由提问再引发思维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通过对课外资源的考察,设置问题。新课改要求学生的阅读范围不能仅仅限制于课本,更多的是对于学生课外视野的考察,即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积累了知识,锻炼了思维。第三,在无疑处结合模拟的情景设置问题。这个往往有点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课本,提出不同于别人的问题,还得保证问题的合理性,不能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个学生自己对于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有自己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机会提问。
二、加强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教学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背也会吟”。阅读是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阅读仅仅局限于课本,显然是不足的,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一个又一个人才轰动世界,创造了一个个崭新的世界。那么课外读物对于阅读教学的提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从娃娃抓起,虽然比喻不恰当,可是意义深刻。
教学中,我会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介绍他们看《朝花夕拾》;教《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教《杨修之死》可组织他们阅读《三国演义》。有助于积累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作用。
三、加强文本的细读深读,提高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是对文本进行语义深刻理解的阅读方式,此种方法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语义学,它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中国古代著名田园作家陶渊明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读书方式:“不求甚解”,其实各有各的长处,但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思想没成熟,不能正确分辨作品的好坏,有时还会被误导,所以提倡学生对于国家或者教师推荐的文本应细读深读。
1、以文本为中心。细读本身就是咬文嚼字的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方法。强调文本的自主独立。布鲁克斯主张,对于文本的批判与作者本身思想无关,只能通过作者的作品为依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是作者真正的思想意图。
2、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这种阅读方式还将文本解x的重点放到了语境体验,文本所使用的词汇的深层次意义可以说十分重要,文本中的某个词,某一句,某一段之间的关系,在读者理解文本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的结构可以说就是作者的思想层次机构,文学的背景、环境、内外因的研究不可能解决对作品的充分描述,其中对于文本本身隐含的结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教师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篇文章,既加强学生对文章内部语言和情节结构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四、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阅读教学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怪异思想,这时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尊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以这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语文阅读竞赛,燃烧课堂。采取各种朗读的竞赛方式,转换那种默读的方式,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男女互相竞赛,小组淘汰赛等方式,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2、角色扮演活动。就像拍电影一样,戏剧化加强、娱乐性加强。思维方式也从二维模式转向三维模式。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可根据文中的人物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学生积极参与,精彩地把不畏、机智勇敢的唐雎和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秦王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的活动学生演得开心、学得也开心。
结束语: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国家的发展首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可以说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历来的难点重点。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仅仅为了阅读而阅读也不见得好,要潜移默化的改变阅读者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出合格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胡振宇浅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N]江西日报 2004(1)
[2] 张文霞“三步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N]语文教育 2011.11
[3] 张 凯 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 教育实践与能力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