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范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9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

篇1

【关键词】早期阅读 教师提问 有效性

问是思之始,学之端,也是幼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提问策略,可以打开幼儿思维,促进幼儿思考,使他们一步步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早期阅读学习。因此我们要重视早期阅读中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教学中的关键。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问题开始,在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可以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幼儿园纷纷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让幼儿与教师有效地来互动激发幼儿对早期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早期阅读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早期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早期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低端低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影响到了幼儿早期阅读的积极性。如何在早期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早期阅读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一)多提开放式问题

教师的提问类型基本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问题一般是“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喜不喜欢”这类要求幼儿朝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有些像判断题或选择题的问题。这类问题多数没有实际意义,回答与否跟课程的进行关系不大。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能给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主要询问“为什么”“怎么样”等等。这类问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因此,在早期阅读中,教师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二)所提问题要具有引导性,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古人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尤见提问贵在“巧”字。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引导性。例如《摇滚青蛙》的故事中,将“故事中有谁?青蛙乐手们准备做什么事,它们又该怎样打扮自己,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它们个个表现得又是怎样呢?”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三)提问要注意幼儿差异

虽然年龄接近,但是幼儿之间由于自身原因及其社会环境原因会存在许多差异,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幼儿发展的层次问题,尽可能地让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多进行一些思考,根据学生发展层次的不同,每个学生设计的问题难度都用不同,而且相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要加强一些思考性问题的提问。对于所提问题,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能力强者可以对其多讲述一些知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就要求教师少讲述一点。如果有幼儿回答不出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多进行思路的引导。通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一些指导,指导过程中应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幼儿思路得到转变教学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上去。

(四)注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幼儿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先提问一些简单的认知性问题,再跟进理解性问题,最后升华为创造性问题,从而一步步引导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对阅读产生兴趣。

(五)幼儿回答时要耐心等待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教师在提问后马上让幼儿回答,这是不科学的。幼儿回答问题的思考过程要经过听到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言语组织的过程,因此要给幼儿考虑的时间,3-5秒或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幼儿表达和教师提问策略的调整。

在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借助提问这一有效手段组织活动,促成早期阅读活动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每个教师应认真思考提问的内涵,尽量做到让每个问题都有各自的功能和明确的指向。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结语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阅读活动中,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质疑,是不能收到很好的启迪效果的,对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都是没有帮助的。现实教学中,大家都比较关注教师该如何优化教学中的提问,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而并不关注给幼儿提问、质疑的机会。早期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老师提问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忽略了给幼儿主动提问的权利,应关注早期阅读活动中双向性的提问。

【参考文献】

[1]周兢. 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光荣. 3-6岁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探讨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地位中十分重要,是读写听说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掌握英语语法、句型等知识。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更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问题简单,部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的英语问题,学生能够直接在英语教材中发现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高中英语阅读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帮助学生深度了解课文,对其进行理解、分析、探究和感悟等。其次,问题散乱,一些教师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就是学生阅读文本,学习单词、语法和句型等英语知识,所设置的问题多而散,缺乏主题提问,难以培养学的阅读能力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再次,问题缺乏实际意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固守教材,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忽视英语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难以让学生联系到实际生活。让学生认为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实效性不强,学生感到没有学习价值。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具体途径

1.科学合理设计主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都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读前环节设置有效问题,一般都根据课文的标题来设置。例如,在进行《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阅读教学时,在读前英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What areas of the world speak English?这一主问题能够让学生关于世界上哪些地区讲英语,感悟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激发其英语阅读兴趣。读后的主问题,一般体现阅读内容的功能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能够让学生综合理解英语课文,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高中英语课文的具体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2.提问启发思维的问题。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能力,根据具体的英语阅读内容设置有效的问题,通过有效提问来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其中提问开放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大多开放性问题都源自英语课文,并且又高于课文,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分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文有哪些不同?包括起源、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等。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材料,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挖掘不同层次的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设置有效问题,提升提问效率,可以针对英语课文挖掘不同层次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最好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让各种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提升其阅读能力,实现全面教学。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的材料、目的、方法和个人阅读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可以具体区分为英语课文的表层理解、深层含义理解、创造性理解三个层次,而教师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课文材料,挖掘各个层次的有效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水平。通过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单词、发音、句型和语法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所以在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周亚静.例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J].科技风, 2015,06:72-73.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提问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71-02

如今,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占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会阅读不仅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中考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又显得尤为重要,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杨春英,2006)。问题设计的正确、有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现在很多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效提问,导致了阅读课堂的低效,学生无法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思维与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新颖有趣

福爱多丽所说过:“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母。故教师之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玩、自尊心强。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问题使他们感到难堪。(吴丽珍2011)。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过于浅显,容易,让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样只能让学生思维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提一些过难、过偏的问题,这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应该符合自己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新颖有趣,既符合课本要求,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其内在文化和知识信息。让学生们小组活动运用句型模拟情景进行活动,学生们就开始了积极的讨论以及情景演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介绍一些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用更地道的语言来完成任务。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篇文章完成了,同时也练习了句型和帮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并能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

英语阅读中的问题我们按学生回答的思维习惯可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1.记忆性问题:答案直接在文中,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教师应该偏重于中下游的学生,这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最佳时机。

2.理解性问题:问题设计以本问本,问题是来源于课文,但答案不是文中现存却又能推断出来的。提问时可面向中游的学生。

3.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文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或新语言点尝试去解决问题、组织答案,达到学有所用,语言交际的目的。提问时可面向中游、中上游的学生。

4.创造性问题:问题设计的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获得答案。学生不应该仅限于对教材的理解或应运,而是主动积极的思考出有新意,却又不偏离正统的答案。

5.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凭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道德等评价体系,自由发挥,各叙己见。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起到宏观调控作用,要引导学生朝健康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比较集中于第一至第三层次问题的提问,很少或根本就不涉及第四和第五层次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这除了跟我们平时的教学理念滞后有关,还与我们平时不注重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习惯有关。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与足够的时间,我们更应该面向大部分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及拥有成功学习的经验,让他们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健康成长。

三、反向思维,让学生自己设问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各解答问题(郑皓,2005)。其实,学生们都渴望被人认同,尤其是老师和家长。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平台,让他们能自由地与其他的同学或是老师进行交流。

四、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方式以及问题处理

1.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应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这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

2.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参与课堂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其学习行为,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灵活地处理提问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作思考,再让学生个别回答,并再恰当地引导其他学生,让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让学生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如果后作答的学生不能对前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订正、补充,教师可换另一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学会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作深入思考。这样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如何在课堂中设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教会学生自主、有效地阅读文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从阅读思维及能力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春英. 2006.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J]. 文教资料,(5).

篇4

关键词: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独特的感想和体验、学习动力和愿望

中图分类号:G623.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89-02

一、有效提问的特点

1.指向性。有效提问指向要明确,必须受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该文章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了解并把握演讲稿的语言特色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我讲授该文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的那个“梦想”是什么?作者在说出梦想前先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布局?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饱含激情高声朗读课文,并说说这样的语言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问题就紧紧扣住了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中教师若适时地点拨引导,就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在《五彩池》一课的导入中,我问学生:为什么说池水是五彩的?到底有哪五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以寻求答案,为本课的教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小女孩最后没有死,结果会怎么样?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主动阅读并思考文本,做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评判。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地的探索知识,才能启发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3.全局性。有效提问具有连贯性、逻辑性,环环相扣,或逐步深入,或相互辅佐,既能使学生从全局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又能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如某教师教《包公审驴》一课,设计了三个问题:(1)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加三个小标题。(2)包公为什么要审驴?(3)包公怎样审驴?问题(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问题(2)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问题(3)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体会包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之处。这里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文本的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性强,能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本。

4.探究性。有效提问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能使学生面对问题,自觉钻研课文,深入课文之中,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教师执教《愚公移山》,欲让学生理解“孀妻”、“遗男”时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男孩去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由寻找小男孩的爸爸到进而发现他没父亲,于是“孀妻”、“遗男”被学生盯住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和语言环境中得到主动理解。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探究性得到充分体现。

5.开放性。阅读教学往往存在教师把课堂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按照老师的“套路”来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大多是记忆性的、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需要对知识进行建构,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特感想和体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语文教材有许多空白处,教师抓住了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上《我的战友》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战士们的潜伏时间是从天还没亮一直到黄昏时分,然后才发起冲锋,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会遭遇哪些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并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这样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性,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有效提问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5

一、巧设悬念,提问要“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的教学时,有些学生感觉这株大榕树普通。我想:它真的普通吗?独木成林,高大茂盛,充满生机,它是大自然最神奇的树种之一,成群的鸟儿在此安家,其乐融融,这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们喜欢上这“鸟的天堂”,真正走入文本。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我带领着学生充分感受了大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和早晨热闹的场面,一静一动,对比鲜明。紧跟着我抛出疑问:为何作者两次见到的鸟的天堂会不一样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此时下课铃声已响,同学们却似乎意犹未尽,课间也在积极地交流。原来,大榕树不仅枝叶繁茂,鸟儿们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与周围的人们友好相处,“人爱鸟,鸟近人”!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提问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探究的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突破重难点,提问要“准”。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部分采用是非问、特指问、填空问,例如“这场雪大不大?”“从这句话看出是什么季节?”“雨来是哪个地方人?”“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在哪里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没有思考价值。长此而问,让学生对文本依赖于老师的“启发”,这样的“问”没有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不能突破重难点,也不能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因而,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直奔主题,设计有思考价值和空间的问题,避免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次在“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同是《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了突破作者写的“童年读书、作文的事”这一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从读书中悟出的道理,当教到作者酷爱读书从中受益匪浅这一部分时,一个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怎样喜欢读书的?作者在班上得到了什么?”结果得到的是学生的沉寂。而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哪些词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生:如饥似渴、醉心。师:作者由爱读书有什么样的收获?生: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师:从课文中哪里看出?生1:我得到了报偿。生2:拓展了我的想象力。3:构想了种种神话传说。师:作者具体写了哪件事从中受益的?生:《秋天来了》得了“优甲”,并在班上范读。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篇作文的?生:是作者爱读书后别出心裁写出的。师:怎么看出别出心裁?生1:“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生2:“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由作者的作文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呢?生:有仙女的仙境、天高气爽的秋天、硕果累累的秋天、瓜果飘香的秋天……师:作者能写出美丽的秋天,写出那么美的作文,这是因为作者酷爱读书,悟出道理――生齐读:“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该老师富有创意的提问设计,选准问点,指导学生品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把握课文的切入口,提问题精炼干脆,“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这个教学重难点很快就让学生把握了,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三、引导思考,提问要“活”。

提问能够启发孩子的心智,激发孩子进行积极思考来解决疑问,课堂氛围就活跃、融洽了。我们可以从王崧舟老师《草船借箭》的课堂中领略到一番。师:同学们,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生:可以看《三国演义》。生:可以上网查询。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解决。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康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做好旁批,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四、开发智能,提问要“有序”

篇6

一、激欲引思、难易适中

为了调动思维,激发求知欲,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产生“愤”“悱”情境,达到欲罢不休的境地。但这个尺度要掌握好,学生跳一跳还够不到“桃子”,提问便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说,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大小。有些语文教师喜欢在开篇时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呢?”“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用在这样的地方就显得过大,往往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认识,怎么好回答呢?学生一时无从答起,教学节奏便被打断,这样的问题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是勉强把它当作教学转入下文的过渡语句。如此,问题便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当然,问题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以上问题,放在开篇时是太大,但是,如果放在总结全文阶段,这样的问题又是恰如其分的。所以,我们说问题的大小,是以提问当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作评定标准的,是以提问当时的学情为依据的。

二、形散神聚、提纲挈领

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没有问题,便没有启发。教师上课时,总是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的。为此,有些教师就认为,问题多就是启发多。于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发展到了现在的“满堂问”,见到新词问词意,见到新句问句型,不管它合不合教学目标,合不合学生需要,问题是不是典型,是否抓住了重点,课堂时间够不够分配,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也就是说,问题太散,也太随意。结果学生答问下来,常常是昏昏然不知所从,思路混乱,抓不住要领,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由此看来,提问的设计既要求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集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点上。同时又要求教师站在次高处,从各个意义相对完整的教学段落出发,将相关的问题聚集到段落的关键点上。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一组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构成一个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样大“问题链”中套着小“问题链”,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的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曲径通幽、表里兼顾

表,就是文字表面。里,就是字里行间。这是从选择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是从选择问题的切入点来说的。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选择的切入点也很多。换句话说,追求一个目标,可以有多种方式。你可以由表入手,设计问题;你也可以由里入手,绕道迂回,变式代问。但是,两相比较,由表入手,问点显露,问题直白,学生虽然需要思考,但这种思考是浅表的,学生稍作思考,便可立即作答。其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而由里入手,可变换角度,旁敲侧击,或正或反,问在此而意在彼。其妙处在于含蓄生动,花样新颖,饶有情趣。

四、定中求变、以变为本

这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这世上恐怕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班级吧。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学情就不同。相同的问题或问题链,用在这个班级有效,可是,用在另外的班级,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要想问题提得恰当,就得常常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及时改变问题的提法。这说的是备课阶段的提问设计。有时,在课堂上,情况也会起变化。可能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出火花,可能学生受到别人发言的启发,可能最近他读某本课外书开拓了视野,认识上有了飞跃,结果对于老师的初问就能滔滔不绝地回答,甚至把老师预设的“追问”(整个问题链)的答案也包含了进来。这时,如果教师还是本着自己的预设,开展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所以,我们教学中的提问,宜变不宜定,一定要根据班情与学情,及时作出调整。

五、掌握时机、把握火候

篇7

一、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提问环节出现的不足

1.问题缺乏设计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是随机的,在备课教案上只是注“This content, can ask questions,enlighten the students”(这个内容,可以提问,启发学生)之类简单提示。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也没有目标,更谈不上是技巧或设计。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没有抓住阅读提问的本质,学生怎么可能从教师的提问过程中得到某种启发或收获呢?

2.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过于信赖

在阅读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发现问题,从而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高中生通过英语的思维来发现问题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教师将提出问题的工作全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英语课堂上,我认为是不尽合理的。由于学生水平所限,并不能找到学习的关键点。教师无法把控课堂提问的指向性,造成学生很努力教师无法点拨。所以,教师还是应该从阅读材料中找到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关键性节点,将学生的学习思路带到正确的方向。

3.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细节把握上还是有所欠缺。

如,在英语?n堂提问时,教师提问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短。试想,学生短时间内用中文回答问题已经算是思维敏捷了,而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大多还是采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这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通常是用英语来思维的,教师用自己的英语水平来与学生交流,课堂提问就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在这样的交流速率下,学生不太可能从教师的提问中得到某种启发或引导,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针对不足优化英语阅读课堂提问

对高中英语阅读中开展提问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大篇幅检讨,是值得的。只要发现了问题就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其实比发现问题更容易,就是所谓的“办法总比问题多”。

1.提出的问题要有设计性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就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想一想,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学习价值,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是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的语法,还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了,教师也就知道怎样来设计问题了。

在对提问进行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分层。哪些问题是针对基础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问题是拓展性的,适合水平较高的学生掌握。教师提问时就可以将基础性的问题交给学习一般的学生来回答,而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则交给平时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

2.提出的问题要有目标性

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应过多强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应出现模棱两可的问题。阅读课堂上英语教师的提问应强调适度,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一是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此外,高中英语阅读的提问要考虑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随意设计,如,这个问题是考核语法的,那个问题是引导理解的,每个问题都有针对性目标,有计划又有层次,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提出问题要给学生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是能确保提问有效性的关键。一个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固然重要,但再好的问题,没有被学生理解和消化,那也是枉费心机。等候的时间,应根据提问的难易程度以及被提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确定,既要保证给学生的时间充足,又不能过度拖延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教师可以采取与学生换位思考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后,自己按学生的思维路线来思考一遍,如先翻译成中文,再寻找答案,再转回英语,教师完成这个思维过程后,时间基本上就能满足学生的思

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 行动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

一、行动研究背景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能否成为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有效提问是实现师生对话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这种对话和交流,可以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促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问题是: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即“提问的原则”

2.在哪些文本部分可以进行有效提问,即“提问的内容层面”

三、有效提问的概念综述

(一)有效提问包括主问题和追问

主问题是经过提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其设计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持较长时间的教学活动。

(二)追问又叫做散点提问,包括两类

1.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预设的零散提问,作用在于串联课堂,拓展深化,活跃气氛等。

2.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和产生的小问题,其作用在于过渡教学环节,为深度探究做铺垫,将课内学习适当迁移到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路,或者是对主问题的补充。

(三)有效提问的标准是:

1.提问要与教学重点难点结合

2.提问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匹配使学生能“跳一跳够到桃子”;提问需激发学生“ 愤”“悱”的心理状态。对于主问题的设计可以(1)从文章题目入手,(2)从文章的结构着眼;

3.从文章的语言开始;

4.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该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

5.从文章的连接点着手;

6.从文章的空白点开始(余映潮,2006)。

四、行动研究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指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行动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和评价效果,从而改进教学实践,从而是教学过程、反思意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共同发展和提高(王蔷,2002)

根据前期对本校初中各年级的随机课堂观察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问题过小或过于抽象;问题较为直白,缺乏启发性,例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表面看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没有促进学生思考,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毫无益处的;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面对少数优等生,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教师提问时教态严肃,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教师对于无法回答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缺乏进一步引导。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作者、文本、读者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主动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使学生全面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作者、课文内容、读者三方面设计有效问题。

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前教师有必要介绍作家的生活背景即作者年少时生活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及写作背景,以方便学生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形成读者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朝花夕拾》这本书的含义”为题眼,使学生明白作者对于年少求学生活充满留恋的感情。在设置课文内容问题中,教师通过设置“。。段中使用哪些修饰词?这些词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这些来修饰景物?”引导学生从关注词的使用到这些词的特点和功能,以及作者的意图。在留恋的感情基调下,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快乐事情,进一步了解作者对于美好回忆的眷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字词句的理解,逐步提高自身的感受和赏析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认识,积累语言,掌握布局谋篇的能力,在设置针对体现作品思路的关节点的问题时,教师需要设计主问题,以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在教授《最后一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注意到作者如何推进文章进程。通过重点划出表现心理情感的动词“怕”、“诧异”、“难过”、“懊悔”并以此展开,让学生关注引起这些心理变化的外在环境。由此学生把握了小弗朗士从害怕到认真学习从讨厌学习到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变化过程。

五、成效反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指向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揣摩到课文中难于领会的问题,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意图,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落实于有效提问。探讨阅读教学的有效问题内容取向为提问提供科学的基点可以推动教学活动有效展开,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对于初中语文课改和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长远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一、明确提问目的,强化问题的准备设计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仍是不够的,常常是依赖于课堂中的随机提问,对问题的准备设计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这也是课堂提问低效的一种表现。可以说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提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提问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能够服务于学习、服务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搜集相关资料,准确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的设计问题;(2)必须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好问题,在对问题进行预设之前,教师要问自己“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目的是什么?”对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关键问题。只有对问题精心的预设,才能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地发问。

二、丰富提问类型,增强问题的多元性

英语阅读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在这里基于展示性问题和参与性问题进行分析。

展示性问题方法是基于教师已知答案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此类型问题的答案都是封闭和肯定的。这种提问方法是为了练习学生的语言。如,A:Is this your bike? B:Yes,it is./No,it isn’t.相对于展示性问题,参与性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因为它是在提出问题的人自身并不知道答案的情形下提出的。如:How would you do under the simliar situation?在这样的问题下,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还提高了英语的交际性。参与性问题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对于教师来说,其本身无法预想学生的回答,而且问题的答案又是不确定的。因此教师只要在学生出现交际障碍的时候及时给予引导,做出相应的反馈,这样的学习环境,由于学生不再受限于固定的答案,更想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参与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篇10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常常是通过对话来完成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的,教师凭其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等设计教学过程,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与教师有差距,如果忽视二者之间的落差,教师自以为教学提问设计很有层次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就能领悟课文精髓,而常常事实上可能的情况是: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不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结果是课文阅读浅表化,理解碎片化。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执教《巩乃斯的马》(语文出版社高中必修教材第二册)的实践,谈谈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2009年9月,我作为一线教师参加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时,所抽课题为《巩乃斯的马》。我是这样设计阅读教学提问的。

1.阅读全文,找出描写巩乃斯的马的精彩语句,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推荐给大家。

2.寻找文眼。

3.梳理思路。开头用牛、骆驼、驴等比较引出,收尾联想议论马和我们的民族。构思匠心独运又浑然天成,作者为巩乃斯的马精心构建了草原般辽阔的舞台。那么,文章主体部分巩乃斯的马会有什么精彩表现呢?

4.找出文章中哪些语段哪些场面描写充分表现出巩乃斯马的进取、崇高、力与美。

5.鉴赏雪夜纵马的场面。然后找出描写马的狂奔和人的心情的词语,找出作者的感受,总结所写马的特征。

6.鉴赏万马奔腾的场面。然后分别找出描写草原暴雨、描写群马奔跑、描写形形色色的马奔跑的句子; 找出文中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写出马群怎样的气势?作者感受到什么使他终身受用不尽?

7.学习马的精神,获得人生感悟。巩乃斯的马让你感受思考了什么?它给了你什么样的人生启迪?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生活经历、人生经验写出自己的感受。

赛场上,我将这七个问题分置在整体感知川鉴赏场面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七张幻灯片上依次呈现,学生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把下一个问题展示给学生。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希望让评委和听课教师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感受到我的教学基本功,认同我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书声朗朗,依靠几名积极发言的同学和我的循循善诱,讲课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我也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为什么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名学生?为什么一节课上学生在不断重复回答文中精彩语句?等问题时常会在脑海中闪现,我想突破困惑。

2014年10月,作为鹤壁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我为全市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展评上示范课,大会指定讲《巩乃斯的马》。重新审视当初的省优质课,整堂课的问题设计表面看起来层层推进,全面系统,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学习目标有三:①通过有感情诵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情感。②寻找文眼,学习鉴赏场面描写。③探究课文,领悟巩乃斯马的精神,获得人生启迪。似乎明确具体地体现了知识、情感、能力目标,实际上忽视了马的精神与人的情感的统一,作者饱含深情赞美巩乃斯的马的精神被无形割裂了;提问缺乏系统性,指向不明晰,如1,4,6问题交叉重叠,造成学生对精彩语句重复寻找、品读;提问偏重封闭性,如2,3,4,5,6提问时,给学生设定框架,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虽然没有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形式提问,但学生只能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答案唯一;预设性提问一统天下,整堂课始终按预先设计的1-7题提问推进,不敢越雷池一步,为达到预设的程序,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入套,忽视了生成性提问,七张幻灯片上相继呈现七个问题,显示问题后没有停顿或短暂停顿就提问学生,学生们没有时间思考,造成只有几名尖子生回答问题,多数学生充当了陪衬。

认识到这些问题,我在市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展评作示范时,着手调整了《巩乃斯的马》阅读教学提问的设计。

自学探究

1.梳理结构。

开头用( )比较引出巩乃斯的马,主体部分浓墨重彩描写( )( )场面,收尾联想议论马与( )交融。

2.鉴赏两个马奔场面。

了解人物:

(1)雪夜纵马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

(2)雪夜纵马一连写了四个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全文后概括:我是一个的青年。

美点寻踪:

(1)品读语言:万马奔腾场面中我最欣赏哪个句子?它美在哪里?

(2)万马奔腾之后作者怎样对马深情赞美,使马之精神与人的情感统一?

3.理解主题。

本文通过______描写巩乃斯的马,赞美马之______精神,表达了对_____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讨论解疑

通过自学探究,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

反馈总结

我心目中巩乃斯的马是_____的。

示范课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交流,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思维的火花时时闪亮,思考探究热情越来越高,示范课得到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评价。总结教改大课堂示范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重视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系统的课堂提问。比较两次执教《巩乃斯的马》,我的教学提问作到了四个转化:

由指定个体回答向面向全体提问转化。面向全体提问,锻炼的是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我首先将自学探究问题集中展示,给学生自学时间6-8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时间7-8分钟。以学生为本,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问题集中展示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对知识融会贯通后,全体学生基本领悟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提升了回答问题的自信;其次,学生们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自学探究问题设计难易结合,让程度差的学会,程度好的会学。如雪夜纵马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在文章第四段有具体叙述,只要认真阅读文章就能够准确找到;而雪夜纵马一连写了四个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就需要深入文本理解体悟作者情感并准确归纳,不但难度提高了,第二个问题还是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上的精读与深化,是通过提问训练学生领会文章的精心设计。面向全体提问,课堂上不再只是几名尖子生回答问题撑场面,而是大家跃跃欲试、争相发言的万马奔腾,这是学生为主体的真实呈现,令人欣喜。 由零碎性提问向系统性提问转化。整体把握教材布局的基础上,确立本课重点是场面描写,难点是马之精神和人的情感的统一,制定学习目标:①鉴赏两个马奔场面;②体会马之精神和人的情感的统一。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增强了指向性,自然回避了是不是,对不对的零碎无效的提问,梳理结构,鉴赏场面理解主题的问题设置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鉴赏场面中设置了解人物美点寻踪问题,让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种系统性提问的设计,重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突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阅读鉴赏雪夜纵马万马奔腾活动中,学生逐步加深对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提升人生境界。

由封闭型提问向开放性提问转化。开放性提问是指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唯一的提问。我针对本课中的重点、难点精心在自学探究中设计两个开放性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我是一个的青年万马奔腾场面中我最欣赏哪个句子?它美在哪里?学生解读出了我有向往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热爱美好虽受压抑但追求崇高爱我们中华民族,爱我们的历史,爱我们的文化等特质,欣赏精彩语句更是百花齐放,学生寻找的美点涵盖了环境烘托、语言生动、修辞手法、用词准确、句式变化、细节刻画等等。这两个开放性提问,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得以充分调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反馈总结时,设计我心目中巩乃斯的马是______的,放手让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争先恐后跑到黑板前板书,灵动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课堂。

篇11

    《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1.揭题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你看到了怎样的爬山虎?

    2.初读感知,说说:课文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作者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什么?

    3.找找:课文直接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4.第三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可以读懂什么?

    5.写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数量有多少?

    6.根据板书和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

    7.与课文语段比较:哪一种说法更好?

    8.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上墙的?圈出动作词,读一读。

    9.观看一段视频,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爬上墙的过程?

    10.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会变成怎样?没触着墙的又怎样?

    11.从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主轴推进教学是一个常态。“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但小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量多质差、缺乏目标意识和思维含量等现象,“问题泛滥”,“提问污染”,对“轻负高质”的阅读教学课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此课例,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答的课堂肌理。课改十年,涛声依旧,课堂教学的面貌还未能从应然走向实然。

    【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抽样分析】(见下页表)

   

    此次调研对象为城区和农村各3所学校,共18节语文课。从下页表可以看见,共计提问235个,平均每节课13个。100%的问题都来自于教师,57.6%的问题都属于肢解文本、肢解内容、机械的信息提取。教师设计课堂问题,鲜有对问题价值取向的思考。课堂提问趋于平面梳理、表层滑动,纠结于低层次的单向来回推进中。具体症结主要表现为:

    1.提问主体单向

    下页表格所统计的235个提问,只有一个主体——教师。这不是表格设计上的失误,而是基于统计事实——学生完全没有被赋予发表疑问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现象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质疑权已经被剥夺殆尽或被高度漠视。

    2.提问形态单调

    课堂基本以师问生答的单一方式组织教学。就像打乒乓球,你推我挡,来来往往,没有从师生个体层面的交流上升到学生群体间的认识,没有聚焦,没有提炼,最后也很难形成共识。而且侧重于面向优秀学生的终端提问,缺乏问题交流的分层、分类、分级,其实质是缺乏因材施教的生本理念。

    3.提问指向偏狭

    从上表“信息提取”和“理解概括”两个方面合起来约85%的提问指向可以看出,提问指向主要聚焦在内容层面,侧重理解、感知和体验活动,缺少方法习得、评价表达等阅读能力的指向,并且思维含量不高。

    4.提问频次偏高

    提问频次偏高,“是什么”“怎么样”之类满足于信息表层提取的浅显、细碎的问题充斥课堂,问题答距较短,学生思考空间不大。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缺乏信息提取后进行整合、提炼、重组等深度思维活动的含量。

    教学始于提问,学习也始于疑问。如何更好地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如何用问题作为支点撬动学生的思维,并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阅读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对课堂提问症结归因的反思】

    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为之付出的努力,但我们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课堂教学现状所反映的课堂提问“量多质差”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以为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形式上看,课堂提问存在单向化倾向,是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语文课堂“授受型”思想根深蒂固。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历来强势。而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教师“讲”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学习对象接受程度的限制而不能一讲到底,所以由“讲”异化为“问”,通过提问来分散难点,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垄断和权威地位,是教师践行提问主体的根本原因所在。

    2.从目标上看,课堂提问存在狭隘化倾向,跟教师片面理解本体目标有关

    语文课程肩负着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要任务。但是,课改至此,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语文本体目标把握的缺失和实施目标的策略缺失。语文课堂还是以内容理解为终极目标,还是以低层次的感知、理解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缺失折射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上,就呈现出狭隘化倾向。

    3.从质地上看,课堂提问存在非思维化倾向,受制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堂提问指向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其中思维含量较低的“信息提取”型问题含量占到全部提问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提取型”问题有具体、静态的文本可以依凭,教师设计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核心问题的设计,对于具有辐射力的答距长的有思维质量的问题设计,则需要教师个人学识和教学技能的支撑。所以影响课堂提问质量的最主要根源,还在于教师自身对课堂提问缺乏研究,不能根据问题特质合理区分提问层级,构架提问体系,提升问题辐射力,发挥问题的枢纽作用。

    【关于优化课堂提问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的现状,优化课堂提问,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学科特质的认识,亟待强化三大意识:

    1.强化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的基本认识,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就本主题来说,要加强语文教师的课程本体意识,主要指围绕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展开课堂提问的研究。

    (1)要加强本体意识。要注意分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指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设计问题,并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翠鸟的外形是否美丽”不是学科范畴的问题,而“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美丽的外形的”则直接指向学生学习和吸收文本独特的语言密妙;同理,“翠鸟的飞行速度快不快,从哪里看出来”不是课程概念中的关注点,而“第二自然段怎么写出翠鸟动作的飞快”则能够引发学生对连续性动作、环境烘托等语言现象的功能思考和内化吸收,提升语言质量。

    (2)要加强实践意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言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打破一味追求结果的习惯心理,搭建让学生参与质疑与解疑的平台。要充分展开学生理解问题、解构问题、搜集信息、整合信息、提炼观点、表述思路等过程,在释疑的过程中伴随着阅读、思维、言语表达等的训练。

    (3)要加强解读意识。具有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不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本”,能够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崔峦老师在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教材,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我们不少教师在阅读文本后受习惯思维的束缚,一开始就概括提炼文章的主题,人物的主要品质或事物(景物)的主要特点,文本解读就等同于重点词句的搜寻,教学也常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说明、反映)……”一线贯穿。这样的解读停留于文本的表层,就事论事,容易造成提问的琐碎,教学的破碎。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还应该有课程意识的支撑,使教学问题具有向心力。

    2.强化策略意识

    优化课堂提问,就要优化提问策略。俗话说:不破不立。优化提问策略,就从“破问”开始。

    (1)打破以师为主的提问模式。要加强生本意识。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确保学生的质疑权,确保学生参与提问、参与问题解答、参与答案评价的全过程。科学厘清教学对象的层面与程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分层分类分级设计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从不同环节、多个角度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鼓励学生从题目、文眼、文本关键处、空白点、模糊点或者矛盾处,甚至富有表现性的标点符号入手,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确保课堂问题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2)打破终端提问模式。“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不是为了追求问题的标准答案。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还是较大程度存在终端提问的现象,以个别优秀学生完成问题的所谓标准答案为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构建意义,达到理解,发展思维”的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

    所以在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或是学生学习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引导其他学生注意:“他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回答或思考?”在学生回答思路比较散乱、要点模糊的时候,请其他同学帮助梳理顺序、提炼要点。在学生表述比较简单、思维比较浅层的时候,请大家对答案进行深化、补充或者追问……以这种方式反复揉搓学生问答的技能,启发学生反思问答的过程,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得学习策略。

    (3)打破零打碎敲的提问模式。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那些抓住主要教学点,串起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更有利于聚焦目标、简化头绪、减少提问,提高问题的思维强度。2011年底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在“千课万人”“学导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应该是我们围绕高质课堂提问进行研究的很好范例。该课围绕“鸟的好”“人的好”“文的好”等三个问题角度展开教学。问题虽少,但是少而精,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文本内容、阅读视角、语言表达等不同层面,又高度统一于赏析语言、习得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通过核心问题引领、追加问题呈现的结构化问题模式,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课堂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追索问题的本质,在清晰的目标指向中合理取舍,提炼课堂核心问题,从核心问题出发,阶梯式、层次性递进,深化教学着力点,真正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要求。

    3.强化转换意识

    教学如同登山,有方向,有路径,也有起承转合的变化,它应该是科学而艺术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作宏观的思考、微观的调整,用转换的意识,转换的方式,将静态的、平面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学材、学路。

    (1)转换问题主体。如上所述,课堂提问一定要改变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提问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里尤其要提醒的是,学生能提、会提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不越俎代庖。学生不会提、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醒或暗示,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问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2)转换呈现方式。教学问题不一定要以“问题”的形态呈现,否则教学形态就可能落入僵化死板,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是以“问题”的求解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学生应命而答、疲于应对,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课堂的期待。所以,不妨借鉴一下京剧中的变脸艺术,把“变脸”思路也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比如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在《临死前的严监生》初读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板书,理一下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就把“故事片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一个课堂提问给隐藏起来,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说内容”,却不觉得自己在“回答问题”,有一种跳出“问题窠臼”的自在和舒适。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阅读;阅读习惯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重点往往更多地放在课本内容讲解上,对于阅读问题与教学重视程度不高,阅读内容与安排多属于课本内容,教学方式单一,阅读教学效果不显著。为此,从多个维度出发,思考高效阅读教学实现的具体路径,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推动其全面发展。

一、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小学生阅读动力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要关注小学生的群体特征,因小学生年龄偏小,在这个阶段其学习活动与参与程度多受自身兴趣与爱好影响。为此,教师应坚持以兴趣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也是高效阅读教学实现的基础条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激发学生对阅读教材的注意力与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并感触知识所Ю吹拿篮谩=淌σ部梢砸谰菅生个性、爱好,推荐学生所喜欢的书籍来开展拓展阅读。以《成吉思汗和鹰》为例,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插图作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联想鹰击长空、鹰与成吉思汗的关系,思考鹰为什么要打掉成吉思汗的杯子?成吉思汗最后有什么感悟?通过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问题或疑问设置,促进学生阅读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表现出较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以引导驱动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艺术性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最终解答自身的疑问。以《迟到》为例,课文中讲述了“我”迟到与父亲之间的一些事情,里面有着深深的父爱。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则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同学们有谁迟到过?是不是也有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样,早上不愿意起床呢?通过这些小问题,引起学生的参与与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上学与父母之间的故事,看看自己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哪些不同等。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去阅读,则可以更好地理解迟到与父爱的内涵,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与效果。

三、开展合作探究式阅读,展示学生风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式阅读,关注小组间合作学习,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合作探究阅读,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互动,让学生小组针对阅读问题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提出自身的疑问,可以小组之间解答,也可以让老师参与进来,一起讨论。

合作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活跃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且能够展示学生自我风采。以《我喜欢》课程为例,可以引导小组分别说说自己喜欢的内容,有什么特征值的自己喜欢呢,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分小组进行段落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展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触课程内涵,同时也开阔了思维,思考了自己所喜欢的事物。

四、引导自主探究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教师不能主导、牵引着学生走,而是应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兴趣与个性去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阅读、喜欢阅读,并自主阅读。教师应重视并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拓展阅读广度,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教学应在课本阅读的前提下,推动课外阅读,帮助与支持学生去阅读其他类型的书籍。

事实上,小学时期属于学生阅读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小学生不仅好奇心较为强烈,且记忆能力较为突出,学生阅读整体效果较为突出。开展自主探究阅读,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篇名著等,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以实现学生阅读拓展与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推力。

阅读教学属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全面发展等有着积极作用。传统语文教学中多缺乏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且阅读教学整体效果偏低,为此,思考高效阅读教学实现的相关路径,提出坚持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小学生阅读动力,通过问题或疑问设置,促进学生阅读,开展合作与自主探究阅读,展示学生风采,并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多个维度出发,切实采取综合策略,以提高小学生阅读质量与效果,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小建,樊迎光.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探析[J].语文建设,2014(24).

篇1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兴趣;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14-01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阅读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关乎到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新时期,越来越多地语文教师开始关注起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加大阅读的投入

阅读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发散学生的思维。朱熹的一句诗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这“半亩方塘”中,能够让它长期清澈、充满活力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我觉得阅读就是这至关重要的“源头活水”。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字词是坚实基础,阅读是必要的准备,写作是必然要求。对初中生而言,阅读不仅是进行字词、语句积累的绝佳机会,更是思想积累的重要环节。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以优美的文质和内涵来感染读者,更能够发人深省,让读者得到自我感悟。初中生课业负担重,生活经验有限,阅读给他们提供了绝好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是直接感受的来源,更是写作素材的源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低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错误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字词掌握上,热衷于枯燥生硬的默写和背诵,没能给阅读以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引导,而直接要求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高难度的跨越对于初中生来说,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优秀的作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方向,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正确的认识阅读的意义,我们才会加大阅读的投入,才能为阅读有效教学做好准备,提高教学能力。

二、重视兴趣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有效性教学的关键

兴趣的提高是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关键,也只有兴趣的培养才可以保证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学生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会如饥似渴地去主动地学习钻研。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应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任何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应建立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是自觉主动获得知识的前提。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复习旧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也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驱使下学习课文,效果很好。同时好的导语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课堂而言,精彩的导语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设计激情的导语,或设置悬念引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对多媒体也非常感兴趣。应此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例如一些说明文,可采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汲取了营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教师也要适时的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词,激励学生,使之深入到阅读中去。因为表扬与激励也是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又尝到了阅读的甜头,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兴趣的培养,才会真正的有利于阅读有效教学的开展。

三、重视提问艺术,在提问中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篇1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一、前言

阅读并非某个阶段或某个时刻的事情,而是贯穿人的一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小开始。在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作为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在提高文学素养、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非常有必要。

二、热爱阅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学生爱上阅读,是爱上语文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就阅读内容产生自己的思考,由此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分享,在交流中加深印象,掌握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体实力和水平。反之,小学生爱上阅读,又促进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1.学会快乐阅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显得精力充沛,才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做到最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亦然。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让学生带着求知的心情探索书中的奥妙,再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学会快乐阅读,进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会合作阅读。合作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合作阅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思考的方向不同,然后整合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将最终答案总结归类与全班学生共享。一个难题通过交流合作的形式解决之后,学生不仅在阅读思考过程中感受快乐,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从而获得更多快乐,并因此爱上阅读,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大大提高。

3.及时提问,解决疑难。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及时提问,教师也未能发现,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还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就会致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失去阅读的兴趣,严重影响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阅读与讲解相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是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持续的有力保证。

三、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有效性

1.有趣的阅读内容。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材料,所选材料既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又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投入阅读,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加深入掌握材料的内涵,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不局限于教材的阅读选择 。教科书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选择地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阅读不应局限于教材,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选取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通俗易懂又不失哲理性的寓言、童话、故事等,让学生轻松阅读,在快乐中感悟人生哲理。

四、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1.满足学生表达欲望 。小学生表达欲望较为强烈,也愿意跟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说出来,并及时表扬。阅读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2.读写结合,分享阅读成果。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须重视读与写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优美的句子、段落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形成独具魅力的阅读笔记,然后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与同学们分享。通过摘抄、朗读方式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不仅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文学素养,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课堂有效性也得到全面提高。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