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与责任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考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部分如何尽心考点解读,近几年来,我根据教材进行编写复习提纲,在中考中取得了一定得收效。我的做法是:
一、关于“自尊自强”部分内容考点解读
(一)关于“生命的意义”
1.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如果任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2.生命独特性表现在: (1)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性。
(2)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3.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就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3)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4)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二)、关于“自尊”
1.什么是自尊?自尊的重要表现?(略述)
2.为什么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略述)
3.如何尊重他人?
(1)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是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学会尊重,还要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对于他人的缺陷,缺点,我们不能取笑和歧视。
二、关于“交往的品德”一节的考点解读
(一)关于家庭
1.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我爱我家
(1)感受家庭温暖: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2)无悔的奉献: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3)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从各方面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3.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4.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略述)
5.如何正确孝敬父母:
①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②如果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如果他们触犯法律,我们要按法律办事,不能因亲情而宽恕、包庇其违法行为。
(二)关于宽容
1.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略述)
2.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略述)
3.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略述)
3.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②换位思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③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
4.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5.尊重从我做起:①尊重他人。②尊重社会。③尊重自然。
三、关于“承担社会责任”考点解读??
(一)关于正义
1.为什么需要正义?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3.公正的对待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证。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如果没有正义的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行社会公平。
4.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①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系了正义。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②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做支撑。
③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5.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
6.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
①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②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若干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法,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二)关于责任
1.责任的来源是什么? 2.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3.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关键词:意义疗法;自我认知;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08-02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1]。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他关注的是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2]。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有心理原因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如何让患者找到他生命意义和责任感,弗兰克尔提出他的三个具体措施: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所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他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说清楚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介绍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并不是由其神经生物学的原因而导致症状出现,相反他发现真正致病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3]。说到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等同的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
心理疗法如何与认知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说明的。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4]。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都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对心理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正而采用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4]。心理疗法要想对求助者有效,是需要求助者积极配合的,就如患者要遵医嘱一样。唯有求助者对自身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配合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认知心理活动也将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这种洞察和理解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说意义疗法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当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意义疗法只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意义疗法要想奏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那么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5]。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这样人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一个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的需要贬低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谈到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那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这个话题。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做出牺牲。”总之,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当人们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个时候,需要意义疗法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他们发现这些存在的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上来了,自我认知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人们才能接受;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必须面对一些难以面对的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困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1]弗兰克尔认为,这种在为了寻求生命意义时而不得不人为地制造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因此,意义疗法在可以让人们寻求生命意义的同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使自我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弗兰克尔提出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1]。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他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意义疗法通过使个体明白责任是生命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每个人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因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第一点,对于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被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它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一种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
从弗兰克尔提出的三种具体途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渐近过程。第一种途径很简单,而且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又如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二种方法,由于是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有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本文认为,弗兰克尔在这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是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第三步,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他也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爱。因此,他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他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就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他就是其中的例子。弗兰克尔就是用这样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的。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弗兰克尔用他的经历及他所提出来的意义疗法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从弗兰克尔给出的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不难看出他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可以把这句话换一下: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三、评价
意义疗法只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是针对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但是意义疗法在治疗个体心理问题的同时,就已经起到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的作用。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意义疗法并不一定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因此,可以认为意义疗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疗法,它可以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教会人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教会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也正是如此,意义疗法在帮助人们发展自我认知的同时,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个体对生命意义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文献:
[1]ViktorE.Frankl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55,2,100,101,106,110.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1.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97.
[5]陈理宜.心理咨询的体验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息息相关,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和判断事务,培养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习惯,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树立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学科、关心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1.教材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以及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理解不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部分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现象。所以本节复习课中,兴奋的传导、传递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运用相关知识阐明电位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讨论探究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作用,明白、镇定药和兴奋剂等药物的作用,了解的危害,渗透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悟自己所能肩负的社会责任。
3.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由于本节课内容重点、难点众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课采用“学习前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导学案提前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预习问题,并且尝试探究几个重难点问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并统计出出错率最高的几个知识点。
(2)导入:展示本节课所学所有知识的网络图,简单介绍本节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学生统计的出错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播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视频,请学生认真看完视频后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例题。
设计意图:利用刚看过的视频解决问题,理解并学会运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这个基础知识点。
(3)探究问题:请根据看过的视频讨论探究问题1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以及探究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给学生5分钟时间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自己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讲解完毕,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补充。有质疑,再请刚才讲解的那个小组派代表来解决这个质疑,解决不了的,请其他小组回答。所有同学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追问引导大家思考,将问题的本质通过层次化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复习这个知识点,达到彻底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看过的视频解决后面的重要知识点,应用了视频中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促进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习的发生。及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神经元的膜结构决定的,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也是由神经元的特点和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
(4)当堂检测: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当堂检测,并及时公布答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错题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效果。
(5)总结:给出兴奋剂、麻醉剂和的图片,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吸毒的人难以戒除毒瘾?这些如何打破人体的稳态的平衡?再次请学生思考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
布置作业:总结知识框架图、总结高考常考的题型、总结错题;搜集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并分类、宣传的危害;了解神科医生的工作。
4.教学反思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拥有梦想和激情,富有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阶段属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矛盾冲突增加,具有易受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脆弱敏感、容易受挫等心理特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变迁、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和心理严重失衡,甚至选择自杀或者伤害他人。所以重视和倡导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爱,更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如2006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左右,一名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05级学生揣着:“我自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其他人无关”的遗书,坠楼死亡。同天下午五点左右,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一名男研究生从学校6号楼9层跳楼身亡。2006年10月20日凌晨,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周泰强被自己的同学持水果刀刺死,直接诱因是玩电脑游戏产生争执。2006年10月26日下午3点左右,复旦大学一位女博士生坠楼身亡。2006年4月1日,24岁的绵阳某高校学生因失恋生恨,杀害女友(绵阳师范学院一名女大学生),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3]
这些事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正确,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淡薄,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足够的抗挫折能力,采取消极方式应对问题。上海科学院研究员杨雄则在他最新的自杀课程研究中明确提出:缺乏生命教育也是当今社会自杀率上升的一大缘由。[4]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爱惜生命,健康成长。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我国迅速开展,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特点、明确生活目标、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意义教育
生命意义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引领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生命的意义使人们在面对愧疚、痛苦、不公、表面的混乱和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仍然能找到存在的理由。[5]只有不断寻求和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的生活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灿烂辉煌。[6]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完整的生命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命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欣赏到生命之美,感受到人生之美,领悟到人性之美。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和使命。生命意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无论自己身上存在多少缺点和不足,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身边的每个人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生命。生命的宝贵在于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珍视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在于珍视他人的生命。
二、责任感教育
每个人除了有生存的权利外,还应该有生存的义务与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许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对生命进行积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的充实。近年来,大学生由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而导致的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非常迫切与重要。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与热情的负责任的人,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积极追求健康的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自觉地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关心他人并帮助他人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对自我责任的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践行能力,使大学生妥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生。
三、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的阻碍或干扰。通过挫折教育,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调节不良情绪,免于心理失衡,不失去对生命的信念。人生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矛盾,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幸不可避免,疾病染身、突发横祸等会不期而至,消极躲避只会让不幸更甚。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属于生命的,是无法选择和抗拒的。所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使大学生意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逆境,激发潜力,唤醒尊严与价值,珍爱生命,提升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地争取幸福,成就积极人生。
四、死亡教育
死亡学的学者Brenna曾说:“研究死亡使我们更了解生命。”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会倍加爱惜生命。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从大学生自杀、伤人现象屡屡发生的事实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已迫在眉睫。死亡教育通过对死亡的探索,使大学生意识到生存的时间有限,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价值。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死亡意识薄弱,意识不到生命的宝贵。死亡意识就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有限性的认识,就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就是对人的灵性生命的探索,对超越优先、趋向永恒的渴望与追求。[7]通过死亡教育,大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死亡教育使学生理性认识死亡、使大学生有限短暂的生命具备长久的价值。死亡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点起一盏灯,引导他们前行,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神,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以一种开朗乐观的心态应对人生挫折,超越生命的死亡,去实现生命的意义,走向人生的美好与辉煌。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此绚丽,是一切智慧和美好的载体。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社会对他们寄予无限厚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生命教育,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给生命以理性的关怀,建构美丽的生命家园,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大学生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33).
[2]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7-112.
[3]http://dispnews.asp?id=1990.
[4]陈瑜.生命教育——按摩心灵的手[N].解放日报,2003-09-11.
[5]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