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与责任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考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部分如何尽心考点解读,近几年来,我根据教材进行编写复习提纲,在中考中取得了一定得收效。我的做法是:
一、关于“自尊自强”部分内容考点解读
(一)关于“生命的意义”
1.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如果任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2.生命独特性表现在: (1)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性。
(2)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3.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就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3)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4)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二)、关于“自尊”
1.什么是自尊?自尊的重要表现?(略述)
2.为什么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略述)
3.如何尊重他人?
(1)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是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学会尊重,还要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对于他人的缺陷,缺点,我们不能取笑和歧视。
二、关于“交往的品德”一节的考点解读
(一)关于家庭
1.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我爱我家
(1)感受家庭温暖: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2)无悔的奉献: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3)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从各方面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3.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4.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略述)
5.如何正确孝敬父母:
①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②如果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如果他们触犯法律,我们要按法律办事,不能因亲情而宽恕、包庇其违法行为。
(二)关于宽容
1.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略述)
2.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略述)
3.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略述)
3.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②换位思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③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
4.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5.尊重从我做起:①尊重他人。②尊重社会。③尊重自然。
三、关于“承担社会责任”考点解读??
(一)关于正义
1.为什么需要正义?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3.公正的对待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证。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如果没有正义的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行社会公平。
4.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①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系了正义。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②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做支撑。
③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5.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
6.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
①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②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若干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法,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二)关于责任
1.责任的来源是什么? 2.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3.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关键词:意义疗法;自我认知;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08-02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1]。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他关注的是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2]。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有心理原因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如何让患者找到他生命意义和责任感,弗兰克尔提出他的三个具体措施: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所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他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说清楚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介绍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并不是由其神经生物学的原因而导致症状出现,相反他发现真正致病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3]。说到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等同的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
心理疗法如何与认知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说明的。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4]。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都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对心理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正而采用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4]。心理疗法要想对求助者有效,是需要求助者积极配合的,就如患者要遵医嘱一样。唯有求助者对自身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配合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认知心理活动也将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这种洞察和理解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说意义疗法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当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意义疗法只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意义疗法要想奏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那么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5]。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这样人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一个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的需要贬低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谈到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那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这个话题。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做出牺牲。”总之,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当人们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个时候,需要意义疗法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他们发现这些存在的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上来了,自我认知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人们才能接受;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必须面对一些难以面对的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困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1]弗兰克尔认为,这种在为了寻求生命意义时而不得不人为地制造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因此,意义疗法在可以让人们寻求生命意义的同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使自我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弗兰克尔提出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1]。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他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意义疗法通过使个体明白责任是生命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每个人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因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第一点,对于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被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它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一种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
从弗兰克尔提出的三种具体途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渐近过程。第一种途径很简单,而且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又如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二种方法,由于是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有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本文认为,弗兰克尔在这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是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第三步,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他也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爱。因此,他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他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就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他就是其中的例子。弗兰克尔就是用这样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的。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弗兰克尔用他的经历及他所提出来的意义疗法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从弗兰克尔给出的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不难看出他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可以把这句话换一下: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三、评价
意义疗法只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是针对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但是意义疗法在治疗个体心理问题的同时,就已经起到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的作用。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意义疗法并不一定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因此,可以认为意义疗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疗法,它可以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教会人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教会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也正是如此,意义疗法在帮助人们发展自我认知的同时,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个体对生命意义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文献:
[1]ViktorE.Frankl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55,2,100,101,106,110.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1.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97.
[5]陈理宜.心理咨询的体验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息息相关,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和判断事务,培养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习惯,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树立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学科、关心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1.教材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以及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理解不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部分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现象。所以本节复习课中,兴奋的传导、传递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运用相关知识阐明电位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讨论探究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作用,明白、镇定药和兴奋剂等药物的作用,了解的危害,渗透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悟自己所能肩负的社会责任。
3.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由于本节课内容重点、难点众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课采用“学习前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导学案提前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预习问题,并且尝试探究几个重难点问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并统计出出错率最高的几个知识点。
(2)导入:展示本节课所学所有知识的网络图,简单介绍本节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学生统计的出错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播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视频,请学生认真看完视频后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例题。
设计意图:利用刚看过的视频解决问题,理解并学会运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这个基础知识点。
(3)探究问题:请根据看过的视频讨论探究问题1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以及探究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给学生5分钟时间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自己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讲解完毕,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补充。有质疑,再请刚才讲解的那个小组派代表来解决这个质疑,解决不了的,请其他小组回答。所有同学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追问引导大家思考,将问题的本质通过层次化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复习这个知识点,达到彻底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看过的视频解决后面的重要知识点,应用了视频中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促进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习的发生。及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神经元的膜结构决定的,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也是由神经元的特点和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
(4)当堂检测: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当堂检测,并及时公布答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错题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效果。
(5)总结:给出兴奋剂、麻醉剂和的图片,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吸毒的人难以戒除毒瘾?这些如何打破人体的稳态的平衡?再次请学生思考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
布置作业:总结知识框架图、总结高考常考的题型、总结错题;搜集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并分类、宣传的危害;了解神科医生的工作。
4.教学反思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拥有梦想和激情,富有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阶段属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矛盾冲突增加,具有易受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脆弱敏感、容易受挫等心理特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变迁、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和心理严重失衡,甚至选择自杀或者伤害他人。所以重视和倡导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爱,更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如2006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左右,一名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05级学生揣着:“我自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其他人无关”的遗书,坠楼死亡。同天下午五点左右,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一名男研究生从学校6号楼9层跳楼身亡。2006年10月20日凌晨,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周泰强被自己的同学持水果刀刺死,直接诱因是玩电脑游戏产生争执。2006年10月26日下午3点左右,复旦大学一位女博士生坠楼身亡。2006年4月1日,24岁的绵阳某高校学生因失恋生恨,杀害女友(绵阳师范学院一名女大学生),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3]
这些事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正确,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淡薄,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足够的抗挫折能力,采取消极方式应对问题。上海科学院研究员杨雄则在他最新的自杀课程研究中明确提出:缺乏生命教育也是当今社会自杀率上升的一大缘由。[4]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爱惜生命,健康成长。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我国迅速开展,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特点、明确生活目标、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意义教育
生命意义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引领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生命的意义使人们在面对愧疚、痛苦、不公、表面的混乱和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仍然能找到存在的理由。[5]只有不断寻求和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的生活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灿烂辉煌。[6]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完整的生命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命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欣赏到生命之美,感受到人生之美,领悟到人性之美。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和使命。生命意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无论自己身上存在多少缺点和不足,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身边的每个人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生命。生命的宝贵在于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珍视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在于珍视他人的生命。
二、责任感教育
每个人除了有生存的权利外,还应该有生存的义务与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许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对生命进行积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的充实。近年来,大学生由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而导致的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非常迫切与重要。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与热情的负责任的人,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积极追求健康的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自觉地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关心他人并帮助他人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对自我责任的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践行能力,使大学生妥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生。
三、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的阻碍或干扰。通过挫折教育,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调节不良情绪,免于心理失衡,不失去对生命的信念。人生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矛盾,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幸不可避免,疾病染身、突发横祸等会不期而至,消极躲避只会让不幸更甚。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属于生命的,是无法选择和抗拒的。所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使大学生意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逆境,激发潜力,唤醒尊严与价值,珍爱生命,提升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地争取幸福,成就积极人生。
四、死亡教育
死亡学的学者Brenna曾说:“研究死亡使我们更了解生命。”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会倍加爱惜生命。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从大学生自杀、伤人现象屡屡发生的事实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已迫在眉睫。死亡教育通过对死亡的探索,使大学生意识到生存的时间有限,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价值。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死亡意识薄弱,意识不到生命的宝贵。死亡意识就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有限性的认识,就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就是对人的灵性生命的探索,对超越优先、趋向永恒的渴望与追求。[7]通过死亡教育,大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死亡教育使学生理性认识死亡、使大学生有限短暂的生命具备长久的价值。死亡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点起一盏灯,引导他们前行,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神,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以一种开朗乐观的心态应对人生挫折,超越生命的死亡,去实现生命的意义,走向人生的美好与辉煌。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此绚丽,是一切智慧和美好的载体。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社会对他们寄予无限厚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生命教育,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给生命以理性的关怀,建构美丽的生命家园,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大学生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33).
[2]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7-112.
[3]http://dispnews.asp?id=1990.
[4]陈瑜.生命教育——按摩心灵的手[N].解放日报,2003-09-11.
[5]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21.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这其中,较多的是初中生和父母的对立问题:他们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迷恋网吧;有的夜不归宿;有的早恋;有的逃学;有的不服从父母的管教,与父母争吵、对打;有的几个月不和父母说话,极端的甚至将父母杀害。
刚上初一的小红是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的,但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她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寄宿生,对此,她早已厌倦。上了初中后,她终于可以不在学校寄宿了,但今天外婆家明天奶奶家的生活,仍然让她感觉生活动荡。有时候,小红会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尽管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她的内心还是十分孤独。小红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很少有人看到她的笑脸。未满14岁的她,却已经交了不止一个男朋友。一次,小红因为一点儿小事和父母怄气,一夜都没有回家。父母十分困惑:我们这么爱她,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红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家长抱怨,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可稍微大一点儿就不听管教了;而孩子也在抱怨,他们这样对我,为什么还要生我?
孩子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上述现象,实际上并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对于孩子发出的“你们为什么要生我”的痛苦呼声,有多少父母认真想过。做父母的没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但是到底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到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这些问题也许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说得清楚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这么多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幸福呢?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明确指出,每个儿童都享有固有的生命权,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健康?如何理解幸福?如何理解生命权呢?事实上,作为人类这个物种,其生命的意义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个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而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健康的概念,相当部分的内容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概念,则可以说全部是精神层面的,而生命的概念从某种角度而言则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一个人健康了、幸福了,他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过程。
生命并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要有尊严、有价值、有品位、有质量地活着。很多人对于“为什么结婚生子”的回答是:“到年龄了,别人结婚我也结婚,别人生孩子我也生孩子,否则该遭人非议了。”于是,一个本应被尊重的生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来到了世上,而他们的父母却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
因为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很多父母往往在物质上不惜一切代价地供给孩子,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在精神上给予孩子的却少得可怜。更有一些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不了孩子太多,就用物质来补偿,可事实上根本补偿不了。
专家建议
如何培养出一个能活出生命意义的合格社会人,这对于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在此,我们给父母几点建议:
首先,当一对夫妇想要孩子时,要考虑一下,你们能对这个生命负责任吗?一提到责任,很多夫妇往往考虑的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却在精神方面准备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精神方面还需要准备。然而一些精神方面的准备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夫妻双方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否具备一种宽容、感恩的心态等等。如果不能在精神上为孩子多做些准备的话,夫妇俩最好慎重考虑要孩子的问题,否则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其次,孩子降临之后,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比如,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天天做“肤触”,和孩子多说话,多交流,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成长中的孩子很需要父母为其提供“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很多父母却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而只是用物质来填充他们的生活空间。在冷冰冰的“物质”面前,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即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命自身的潜在基质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概括来说,目前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
(一)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三重属性(或“全人教育”)的角度
“生命”不仅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生命教育的对象、目标和内容。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回到生命本身、对生命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是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基点和前提。人的生命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教育就是围绕人的生命所开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全人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汪丽华[1]提出,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生命的美好,促进个体生命在身、心、灵各个层面都趋于美好并进而实现全人生命的美好。冯建军[2]认为,生命教育应使人学会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吴威威[3]认为,应开展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丰富生命社会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的教育。
(二)从知、情、意、行四种心理要素的角度
张旭东[4]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发现和了解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保护和延续生命、提升和激扬生命。张振成[5]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有三个:认知层面,要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实践层面,要能做到为自己行为负责;情意层面,要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而且能够不断的自我省思。
(三)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
生命教育是以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其教育过程就是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则主张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来理解生命教育。例如,台湾学者郑崇珍[6]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增进发展生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郑晓江等[7]认为,生命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敬畏、珍惜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生命教育的内容方面,许世平[8]认为,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赵迎春[9]认为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情感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肖杏烟[10]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挫折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唐炜[11]提出,生命教育应强调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审美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总的来看,从生命成长层次的角度来界定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目前研究者们讨论比较多、同时也是观点分歧比较大的一个视角,原因主要在于对生命成长的层次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就有必要对生命成长的层次进行解析和澄清。
二、生命成长的三个层次
其实,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到,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韦政通[12]也提出了“生存、生活、生命”的人生意义三阶段论。“生存”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第一个层次。“生存”,即是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因此,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就在于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自然生命是个体存在的基础,是生命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体创造、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先决条件。人要想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应该保证个体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到发展生命、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维持自然生命的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第二个层次是“生活”。生命成长在于自然生命的维持,也在于社会性生命的成长,“生活”就是生命成长的社会性表现。“生活”是生命的发展,即在自然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的环境下,使个体生命得到更加健康、积极的发展。生存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从努力生存到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人不仅要健康地生存下去,更要活得快乐幸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生活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高层次追求。生命的历程不仅仅是生存与生活,生命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它是超越了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精神追求,是比生存、生活更重要的生命意义世界和生命价值归宿,是生命境界的升华。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不单纯是一种满足本能需要的生存状态,更是有意义、为意义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终依据。如果人的生存和生活失去意义的引导,就会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陷入一种“存在的空虚”。有意义追求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有质量的生命。
三、基于生命成长层次角度的生命教育目标与内容探析
(一)生命教育的“三层次”目标
“懂得珍爱生命”,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存在,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性目标。生命教育最初是作为防止生命伤害的权宜之计而被提出的,预防和减少轻视生命现象的发生、维护个体的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珍爱生命”,要求学生既能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于具有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与关怀。“促进生命发展”,是生命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就是通过培养、提高生命个体的各项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其生命的健康、积极发展,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幸福人生。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自我实现”。引导个体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引导自我实现”,是在生命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人的生命潜能,唤起他们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自觉探索和发现,促进个体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地实现。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过更充实、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升华个体的生命境界。
(二)生命教育内容的三个维度
1.珍爱生命教育。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内容。对生命的珍爱需要正确的生命认知、积极的生命情感与态度,也离不开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因此,珍爱生命的教育就是通过生命认知、生命情感与生命责任的教育,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命的情感与责任,从而形成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1)生命认知教育。对生命的珍爱首先来自于正确、深刻的生命认知,生命认识的无知和缺乏必然导致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生命认知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完整的生命知识的传授,使他们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过程与规律,理解生命的有限和可贵。
(2)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情感是个体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心理体验。这种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态度与体验可能是积极的、欣赏的、肯定的、接纳的、尊重的、喜爱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痛苦的、无望的、漠视的。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发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宽容、奉献、富于爱心等美好品质。与之相反,消极的生命情感则会使人变得沉闷、丧志、孤僻、极端、自私、冷漠。生命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和情感,使他们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自觉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生命责任教育。生命是一种责任,它不仅属于个体本身,还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和资格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生命责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和生命责任感。当人具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时,就会有生活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懂得关心他人和社会,并自觉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生命发展教育。生命发展教育是一种生命的可持续性教育,就是通过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生命挫折和生涯发展等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规划生涯的能力,从而促进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更好发展,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与美好。
(1)社会适应教育。生命具有社会属性。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方向、性质和程度。生活在社会中的生命个体,要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变化、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
(2)人际关系教育。人的生命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它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际关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欣赏他人,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
(3)生命挫折教育。生命的发展是一种历程,挫折与逆境都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挫折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中的挫折,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逐渐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磨练顽强的生命意志。
(4)生涯发展教育。生涯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体今后的职业谋求,更关系到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涯发展教育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所进行的教育,它的本质目的是将个体的生命力量引导到他所适合的职业道路上来。通过生涯发展教育,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刻,并能够依照自己的潜能、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3.自我实现教育。自我实现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在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1)生命意义教育。个体的生命意义并非是在生命成长、发展历程中自发显现、自发获得的,它是在生命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体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而实现的。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启发学生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等人生意义的问题,促进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能够积极、自觉地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112―01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抓关键词是重要的一环。在语文课本中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词、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词都是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很好运用这些关键词,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抓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
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整体,抓住那些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词句,以一当十,反复揣摩、玩味、品析。训练此种能力,可以抓关键词法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比如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童话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表明事线的“骗”,一个是表明物线的“新装”。围绕事线“骗”很容易就可梳理出童话的情节:骗子行骗――官员助骗――皇帝受骗――小孩揭骗。文章标题为《皇帝的新装》,学生非常容易地可以抓出“新装”这一关键词,围绕物线“新装”更容易理清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皇帝着新装――小孩揭新装。
2.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
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仍不得要领,“抓关键词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事件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子弹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3.抓关键词理解课文主题。
课文关键词中的一种是课文主题词,课文主题词揭示了文章核心意义。抓主题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比如阅读散文《散步》,学生初读后,常常可以提出这样几个主题关键词:亲情、孝心、责任、和谐。老师教学也常常将文体主题解读为“亲情、孝心、责任、”,很少从“生命”意义上解读文体。我在教学时,抓住“散步――生命”这对关键词解读课文。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同时作者在谈到散文写作背景时,也重点强化了“生命”主题:“《散步》写于1985年; 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强化‘生命’,类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学生阅读时,我设计了以下内容供学生阅读时探讨:对散步的描写:散步的原因; 散步的队形;背负老与小;大小路选择;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请学生根据内容要求精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整理在课本上,以备交流。通过学生阅读和交流发现,从生命角度解读全文,文章就一以贯通:因为生命和谐,所以我们谦让;因为生命成熟,所以我们尽责。在生命的延续链条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会身处某一段落,我们幼时会受到呵护,我们成年要肩负责任,我们老年会受到孝敬。处在生命链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尊老爱幼,承担其延续生命的责任;因为生命的主体性和群体性,所以我们才要享受生命,迎接和谐。
二、“关键词”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1.拓展关键词进行作文构思。
命题作文的题目、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有关键词,或表明时间,或表明事件,或表明主题。比如作文题目“那一刻,我难以忘怀”,表时间的关键词是“那一刻”,表主题的关键词是“难以忘怀”。写作就要抓住“那一刻”这个瞬间发生的事情,写出事情的令人“难以忘怀”。
2.铺排关键词提挈作文内容。
一个学生在“难忘2008”的征文写作时,拟题为“理想2008”,写由2008年北京奥运百年圆梦联想到自己小学升初中时的“圆梦”,以及上初中后自己产生的新的梦想。其写作的独到之处在于关键词:“备考”、“收获”、“圆梦”结构文章,使主题明朗清晰。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安全意识方面,不知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患”。于是,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某校一名男生,入学才一个月,夜晚到宿舍楼顶的水池里打水,不小心踩空,跌落下来;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女生,因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被拒绝,气愤地把电话砸了,然后从二楼跳下去。而某校初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年纪八个班里面,竟有40多个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在上学的路上摔断了手脚,有的是在走道上打闹损伤了头脑,有的是在体有课上弄成骨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初中教育与小学、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高中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生中展开“三生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当代中学生叛逆思想很严重。比如回家跟父母要钱,如果要多少给多少,就说爸妈真好。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说:“你们是不是我的爹妈?”或者说:“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让父母听后很痛心。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上学不用功学习,常常惹是生非,甚至跟父母“唱反调”。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在“三生教育”课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现身说法。具体办法是,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父母”角色,几个同学扮演“子女”角色。让他们自己来明辨是非,探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亲子矛盾”,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达到了“三生”课的教育目的。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遗书”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轻生者”的身份来给家人写一封“遗书”,尽量回想父母给他们倾注的关爱,想象“永别”之后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一时轻生,永世遗憾!这种特别的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育效果显著,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轻生的可悲、死亡的可怕、懦弱的可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它能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神圣,能让学生从小就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
“三生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教育主体、多种教育内容的系统工程,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能力培养,甚至还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它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以一门课为代表的单一教学活动,还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齐心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医学本质上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一门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正确对待有限健康,在与疾病共生中寻找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哲学。”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军,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使命。党的十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职医学院校实现“立德”,重心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而“职业责任感”是医德修养的核心所在。
1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1.1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对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是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医学职业道德行为的不竭源泉。
1.2医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强调:“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一个有责任感的医生,他热爱自我生命,工作中不仅解除病人疾痛,爱护患者,还健康于人,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利益所在。因此,医学生所应具有的职业责任感主要是从医学岗位上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派生出来,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的责任感、对病人的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从目前高职医学院校的生源素质来看,招收的医学生往往基础差,底子薄,高职医学教育学制短,课程多,加上当前正处于社会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化的新时期,部分高职医学生面对形形的价值观冲突及沉重的学业、就业压力,心理和思想问题层出不穷,人生信仰缺失、责任意识淡漠等现状令人堪忧。为了解我院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进一步提升,在全院开展此次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各专业的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医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感
对自我的责任感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的一种情感,其外在表现有努力学习、注重个人修养、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等。在调查中,当医学生被问及“你来医学院校就读医学专业,是你自己完全自愿的选择吗?”时,选择“是”的占34.2%;选择“不是”的占57.1%。大多数的医学生因为受到外界多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选择上并没有完全遵循自已内心主观的真实意愿。当被问到“你选择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选择“当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的占13.8%,选择“工作稳定、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占42.1%,选择“满足父母的心愿”占20.4%,说明大部分的医学生内心缺乏崇高的医学理想,还没有把投身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没有认识到医务工作的本质意义。在校学习医学专业期间,6%的医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32.9%的医学生对大学学习所持的态度是先放松一下,考试前再认真复习,2%的医学生表示不太注重自我反省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对待自我生命方面,24.6%的医学生坦诚有过自杀的念头。医学生普遍呈现出医学信仰不足、职业责任意识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
2.2医学生对病人的责任感
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并明确指出,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医学生今后的职业对象是病人,医学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是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医学生对病人的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四个方面。
2.2.1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即是指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应了解自己应做哪些工作,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应担负的责任和可能付出的代价。10.4%的医学生对自己今后在医院将从事的医务工作认知模糊,对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应承担的责任界定不清,对医务工作者可能要面临的职业风险毫不知悉。3.8%的医学生对医护工作者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持不赞同的态度。
2.2.2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也就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应有的悲悯心、同情心、关爱心,有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在自己的服务对象痊愈后应有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充满爱心和人文关怀精神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素质。12.1%的医学生看着病房里的病人离世,表示会伤心难过;9.6%表示无可奈何;4.2%表示经常有这样的事情上演,习以为常。9.5%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对病人怀有的责任情感是最起码的同情心和怜悯心,9.8%的医学生则认为医务工作者有权在病人面前居高临下,高高在上。
2.2.3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责任心的维持因素,它要求护士在患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极大的耐心尽最大可能地给予帮助,尤其是在面对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不理解和不公正时,对医务工作者的意志更是一种考验。1.2%的医学生面对病人治疗拒不配合时,选择冷处理,只有38%的医学生选择了解原因,悉心开导。在接到病人的无故投诉深感委屈时,9.2%的医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找病人的麻烦或去护理部据理力争。
2.2.4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在一定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支配下采取的有目的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行为,是责任心的落实。在回答“你认为医务工作者可以从为病人的服务中获得什么?”这一问题时,15%的医学生选择了病人和家属的尊重,1%的医学生选择了经济利益。
2.3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包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热衷社会的公益事业,实施国际的人道救援。此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较为淡漠,对《医学生誓言》的领会不够深刻,在被问及“国家发生重大灾情时,你会服从组织安排,前往一线参与医疗救援工作吗?” 44.6%的医学生表示要看具体情况,如果风险太大,则不愿意参与救援。11%的医学生对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社会使命含糊,心中缺乏对医学事业的敬仰,没有找到医学界为自身所崇拜的职业榜样。
3 建议与改进对策
3.1加强生命教育,认识生命价值
医学是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事业,健康的体魄是生命的载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问题。生命教育应重视对医学生的生命存在观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存在观教育就是人对生命存在基础性的认识、理解和基本看法;生命价值观则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对生命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的根本观点。作为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尤为重要,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对病人生命的正确认知。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不同,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形态的生命,即身体;二是精神形态的生命,即思想。人的物质形态的生命是所有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自然演化的杰出成果,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与他人一样的物质形态的生命。人的精神形态的生命则是区别于动物和他人生命的根本标志。医学生要深入理解人类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正是这“有生命的个人”创造了历史,保证了社会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2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仁爱精神
医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的学科,医学的终极目的和社会价值就是对人性的关怀照护。正如一位美国医生所言:行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提升高职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客观需要,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医乃仁术”,“仁”是指仁慈、博爱的职业品德和道德素养,“术”是指精湛的医学专业技术。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一个心怀仁慈,对病患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和足够耐心的医务工作者,必然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从医的职业责任感会促使其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为患者医治病痛,尽最大努力为患者争取最佳医疗效果。离开了人文关怀的医德教育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大家好!我叫XXX,是***冶金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能够站在这里发表演讲,心情十分激动,感到无比荣幸。今天,我作“安全就是生命”的演讲,向各位领导和员工同志们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安全事故,激励大家牢记“安全就是生命”,在工作中时刻注意安全生产,为实现我们心中的“冶金梦”而不懈奋斗。
我不知道,你们对于“幸福”二字,有着怎样的理解。对于很多人而言,幸福是简单的,它也许只是在你身心疲惫时,妻儿、丈夫端到手上的一杯清茶;也许是在你萎靡消沉时,来自身边朋友的一声简单的问候和勉励,又或许是在你汗流浃背,努力工作时,领导同事的一声肯定或者赞扬。但是这些对于我而言,却不是我所认同的幸福,因为我是一名来冶炼厂基层的机车副司机,我对幸福自有着我自己的理解。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再多的精彩,再多的幸福也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安全意味着生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个人的平安,家庭的幸福,这也是我对幸福的理解。
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对我们却只有一次!安全这沉重的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太沉重了!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落实安全责任。
我们冶金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还记得2012年12月24日18时50分,在嘉北站至工厂站K2+800m处与由嘉北站GK1c型231#机车推进的8辆(2重6空)至CSP区域的车列相撞,造成8辆车辆颠覆、2台机车和14辆车辆不同程度受损。后经兰州铁路局安监室两次组织对此次事故进行了分析,初步核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98万元;依据《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规定,将此次事故定性为铁路行车一般D类事故,酒钢公司负全部责任。我想,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稍微谨慎一点,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安全就是责任,重如泰山的责任。所谓“责任”就要“居其位,谋其政”以安全为己任,安全作为一种责任就要将责任落实。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文化。安全关乎你、我、他,要有落实安全责任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持之以恒不得有半点马虎,我们每个岗位的人员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安全责任,把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让我们共同携手起来,用行动担当责任,用责任呵护生命。共同创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只有我们对安全责任负责,安全才会对我们的生命负责。
安全之重在于落实。“抓落实”,我们要加强工作力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把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我们要加强工作深度,从实际出发,抓细节、抓深入、抓具体,有效推进工作落实。要深入到隐患比较多、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地方,摸清底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责任落实下去,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彻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要加强工作广度,岗位安全涉及各个领域,要高度重视,长抓不懈。每个人要真正负起责任,认真履行应尽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工作广度,加强对岗位安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整改到位,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诗人裴多菲说过,“如果我可以,我将给你光明,让你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丽;如果我能,我将令你站立,让你知道到松土铺成的小路上,刚刚经历过一个春天;如果我做到了,我将挽留你的生命,让你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的美丽。”
这多像是送给我们这些机车们的歌。是的,我可以,是的,我能,是的,我做到了,从尊重个人的安全到一个企业的安全;看到个人遭遇的痛苦或者他人脸上的微笑,让我们看到安全才是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生命观 基本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些意外伤害来自于青少年打架、群殴、自杀等。其中,不满14岁的意外死亡已占0-18岁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到31.3%,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3- 11倍;2003年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致使自杀成为我国死亡排名的五位,尤其在15- 34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 。据华东师大心里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露,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在上升,截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达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提前了8-12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中国共青团网的调查问卷显示,64.7%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不开展(10.9%)或偶尔开展(53.8%)生命教育活动,说明我们国家生命教育的滞后,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作为人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的物质载体,是我们解读人、把握人,乃至最终超越人的物性的局限,是实现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重要依托。20多年来,我国的学者们围绕何为生命教育、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这一观点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生命教育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的特点,具体内容有所差异。小学阶段重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中小学生开展命教育的重要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直面生命是教育的前提,敬畏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关键,提升、完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实现生命的超越性。” 教育使人安身立命,其深层次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幸福的境界。生命教育就是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使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情怀,进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教育应以生命为起点和终点,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了中小学生生活和心灵。同时,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学生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失衡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对自己生命绝对的处置,对他人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对健康保障的无知,导致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及中小学生生命。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初中生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正确的生命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3、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是满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个党的十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看待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性、个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
四、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的统一,把握生命的意义与知识、学习经验和体验、国际共同体、自然界和生活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开展生命教育有如下途径:
1、 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
推行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予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增设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系列课程,不断的提高这些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监督相关课程在各中小学的开展。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研究,积极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主阵地作用
2、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教育者要重视发挥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动作用,让学生谈经验、看影片、讨论新闻、做专题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展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让学生从做中认知生命、从体验中感悟生命、从学习中提升生命。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感受到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和成就感,从而激活生命、体验生命乐趣。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教师传承知识的工具。践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过程。教师应具有“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等教师素养,更应该处处以学生为本,“在生命教育课中,告诉学生生命的来源,讲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建立新型的生命互动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认识,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 整合各种资源, 促成生命教育途径多元化
生命教育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组织者应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联系,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吸引家长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采取开展社区合作、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生命教育基地等方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只有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问题,共同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在理解生命的基础上,引导生命的自我发展,促进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仰视生命,实现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07 -08 -01。
[2] 中国共青团网,.cn,2011年05月14日。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
生死观教育的兴起是现代人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其始于欧美地区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得以普及。而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生死观教育的概念,有学者把它界定为:所谓生死观教育,即是通过生与死的连接,建立起生与死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死亡的本质与意义,建立生命与死亡的神圣性与生命的尊严,引导受教育者由死观生、向死而生、提高生命与死亡的品质,从而推动完美人格的形成。生死观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去透析死亡,真正了解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了解与死亡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文化科学知识,坦然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其二,赋予生命神圣性。通过揭示生与死的必然联系,使人懂得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真正意识到人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并有尊严地死去。其三,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命运的生命情怀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其终极关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从而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至能主动地追求生命价值并不断创造生命的意义。从生死的关系以及我国生死文化来看,要真正实现其终极关怀,目前应更多地在关注死亡的话题上对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
从追问死亡中领悟生命
生与死代表着生命过程的两极。生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而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创造生存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对其生命意义的精神性追求。生命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中,才会显得充实、美丽。
有生必有死,这本是任何生命现象存在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现象也不例外。老子在论生死时说“出生入死”,即是说,生命现象从一开始就是生死相伴的,在出世而生的时候就向着入地而死的方向发展。海德格尔也认为死在基本本体论意义上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对于死之于生的意义,周国平曾说:“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海德格尔也主张人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先行到死”,只有预先领会到死,在有生之年对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认真的领会与选择,才能从各种可能性中解放出来,不错失良机,不吃后悔药,不使危险的因素威胁到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死亡就像一面镜子,从死亡的镜中看到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历程和生命的美好。因此,死亡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死亡使人的生存时间成为最稀缺的东西,使生命具有了最宝贵的价值。以死观生,人更能充分地领悟和把握人生的价值,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促使自己在有限的一生中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让自己创造的价值滋润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段时间。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只有死亡概念才可以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与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处。”雅斯贝尔斯也指出: “哲学信仰把死亡当作一种一直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努力”,这种信仰要求我紧紧地把握“当前现在”,促使“我按照超越存在的尺度永不停歇地从事实践,从而使当前现在对我来说更为鲜明”。 一个人认真思考过死亡,就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界限,也只有在真正开始思考死亡的时候,他才能体验到生命及其意义。
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之可能切入点
当代大学生中因缺乏对生活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乃至以自杀、吸毒、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面对“人生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等问题,大学生感到困扰重重,普遍缺乏对生命的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人生追求层面上,更多的人由于缺乏对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层理解,片面追求感官快乐,缺乏一种对生命内涵的深度追求。
我们的教育虽然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强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以来却没有把学生引入到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中去。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不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教育的引导,便极难达到培养一代新人的目的。基于此,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切入,谈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死观教育。
1.引导大学生对死亡的深层理解
中国历来有“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传统,而随着人类理性觉醒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正视“人固有一死”的客观事实。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见证、旁观或经历过生与死,但大学生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仍然感到困扰,诸如:“什么是死? 死意味着什么? 生命为什么有死?人应该怎样对待死亡?面对死亡是恐惧、疑虑,还是积极乐观面对?”他们对死亡已不再陌生,缺乏的是对死亡意义的深层理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或在大学生中谈论死亡而不是回避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德格尔认为,只有认真面对死,把死当作自己本己存在的可能性,才能把握自己本真存在的方式,以自己本真存在的可能性展开和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高校生死观教育要以死亡为切入点,扎根于生命。就我国教育的现状,在进行生死观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应正面地、理性地进行死亡的教育;二是确立正确的生死观,教育学生拥有生死智慧,而不是一味地倡导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由此而产生对死亡的“蔑视”;三是面对社会媒体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尤其是影视片中凶杀暴力等残害生命的现象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四是对学生中发生的自杀、杀人、死亡等事件,尤其是在学生中存在的自杀想法,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应有的引导。
另外,对生与死的深层理解应该涵盖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应培养大学生的苦难、死亡意识。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会生命的艰辛;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对人和事理解、宽容,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和打击的耐挫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2.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心理深层的精神世界
生命价值(value of life)是指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完整的人的生命价值。判断生命价值的依据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生命本身的质量,即内在价值;二是某一生命对他人、社会的意义,即生命的外在价值。增强学生的生命力和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意识。
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在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海德格尔认为应当追问存在本身的意义,“人就是一种领会着存在的在者”。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认为人生意义有两个内涵:一是幸福,如果一个人活得很幸福,可以说他活得是比较有意义的。另一个内涵是德性,即道德和信仰,这是人生的神圣意义。人对意义的追求是个无限的过程,一个意义终结另一个意义又会出现,人生命的历程就是意义追求的历程。崇高、美善的意义可以使生命活得更丰富、更有内涵、更精彩。因此,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认识和追求真、善、美的意义,使他们在意义体验、追求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去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意义的融合。
3.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自杀、杀他等行为其实就是缺乏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在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的培养上,高校应让学生首先自我肯定,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心。只有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才可能对其他人、其他事情负责,才会珍惜生命。应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有尊严的,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并且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教育学生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拥有自己生命的权利,尊重他人的生命权才能保证自己生命权利的完整性。
4.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其所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过:“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一些学者曾郑重指出,最可怕的是大学生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而当代大学生在那些代表着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等问题的认识上,权威和优越意识的心理积淀浓厚,缺乏一种超越这些世俗桎梏的生命信仰,或者由于缺乏正确积极的人生信仰,故而失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因此暗淡无光,甚至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因此,高校应呼唤大学生生命信仰的重建。这种信仰来自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神圣至上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敏感。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科素养
1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4个方面:首先是生命观念,主要指通过观察生命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抽象化的解释,并经过相关事实进行观点和想法的认证,具有解释相关生命现象的能力。生物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生命观念,使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科素养,进而能够深化自身对生命世界的认知,以及生命现象的合理诠释。其次是理性思维,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科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与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相关事物现象,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再次是科学探究,在进行各类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是最具可行性的研究方法,是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相关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等环节,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最后是社会责任,高中时期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阶段,因此,应培养高中生对他人感受的关怀。在学习了生物知识后,以及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素养之后,能够履行关爱生命、倡导环保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2.1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
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并且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渗透学科素养的基础理念和内涵,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素养的内涵。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并未渗透学科素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由于高中的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化,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理解。然而需要教师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将学科素养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运用灵活化的教育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使抽象化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中蕴含的学科素养。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不是既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灵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情境注意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绿色植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询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及光照的强弱对植物光合速率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继而为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学生在带着疑问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2.2运用多媒体技术锻炼思维逻辑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若教师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感到无聊或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若在教学中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为传统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化的知识深入理解生物学科,是高中生物课堂改革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知识更为具体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形式将生物知识进行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中的视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并且,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呈现能够有效缓解原本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使学生带着探索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3着重培育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
道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内容,可以结合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实例教学。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气候情况,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气候转暖的原因,通过课堂活动逐渐为学生渗透生态环境与温室气体与有毒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可拓展课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植树、为树木浇水等活动,并参与宣传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教导学生将保护环境以及预防环境污染作为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如,教师在讲解必修三教材中“艾滋病与免疫”的章节时,教师可列举几种典型的传染疾病,并为学生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法,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学生讲解艾滋病的传播以及预防方法,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源自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普通的接触与共食是并不会感染艾滋的。通过这样的宣传性教育,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并提示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护意识,进一步深化高中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