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营企业的政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坚持公开、公平、平等原则。对外向型民营企业享受对外贸易及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在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等方面,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
二、坚持分类指导、定点帮扶和扶优扶强原则。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重点培育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各市商务主管部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扩权县(市)商务部门审批。需由省商务厅审批的外商投资,省商务厅在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来我省投资发展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畅通渠道和良好平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和到境外上市。积极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对外合作方案,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向外方转让股权、产权。对经营业绩好,符合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指导其到境外上市融资,加速外向型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五、帮助民营企业落实外商投资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配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省商务厅将及时为其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确认书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更新设备、技术及配备件减免税证明手续。
六、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进行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风险保函、企业用汇、出口退税以及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给予扶持,在国别对策、风险防范、政策导向、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强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引导。
七、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进出口业务。省商务厅在收到有效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出口合同进行登记,颁发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申报单位凭技术进出口登记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
八、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口的小额机械设备,可自主进行国际采购;进口的大型成套设备,我厅指导其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采购。鼓励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国家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及出口产品研发资金,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民营企业与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九、支持和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推荐业绩优良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AA类、A类行列。
十、进一步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该项资金,对其产品进行国际认证许可和质量认证工作。积极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探索使用保险保单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十一、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观念,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自创国内、国际品牌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扩大商标注册领域,搞好出口商标的注册。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运用品牌效应,促进营销工作,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十二、积极组织外向型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经贸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商务洽谈活动。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等境内大型商品交易会,在摊位安排上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
关键词:民营企业;地方性政策;发展现状
一、我国关于民营企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和特征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比较快,国家的发展也带动了各个省和地区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1987年的6月,我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条款条例,这标志着私营企业开始作为我国一种独立的经济成分,开始逐步步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经济和生活中。2001年以来,江西省委以及省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条款条例来促进并且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江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条款在2002年,江西省大力建设发展工业园区,这一政策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如征地较为困难、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生产经营成本比较高等问题。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七方面着手稳定民间投资,民资市场准入再放宽,围绕解决部分地区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出台措施不配套,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挥等问题,完善政策、狠抓落实,努力稳定民间投资。可以发现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有以下特征:第一,民营企业的政策总体稳定,渐进调整。无论是国家还是省政府,都是通过渐进式调整来探索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此推动民营企业政策的良性演进。第二,遵循“稳定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逻辑。每一项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再考虑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问题。第三,可以总结发现我国有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主要还是首先以党的文件规定为主要内容,因为程序较为简单,在实际操作中更简捷。第四,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也会呼应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地方政策来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政府在统筹协调和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一些部门和单位有时候会执行一些不是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以及规定,在具体的执法和行政过程中,出现收取的费用比较高、提供的服务少且不完善、罚款的数量较多等现象,还有如政务公开、政企分开等不到位,程序和手续办理比较复杂繁多,有时候难以把握,监督机制有所欠缺,而责任落实不明,业务办理效率较低。行政机构设置臃肿、收费项目较多、审批环节过多且杂、税费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企业承受着一定的困难。
(二)民营企业内部竞争力不强
现代民营企业管理缺乏科学化和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较少的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大多数民营企业对现代企业在有关经营管理知识、技术和创新的认识不足,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不但核心技术比较少,而且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也不多。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公民意识比较淡薄,在有关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感、团队与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方面不是很强。
(三)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所在。融资渠道存在的障碍使得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这两种方式。但是,普遍而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总体享受着不同的融资待遇,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候银行无法真实甄别贷款企业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个别中小型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比较差,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度以及银行对其信任感整体都较低,贷款担保和抵押难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中小型企业,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境。
三、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可以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经济领域的要求标准,努力减少甚至消除关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受到的歧视。政府需要加快进行角色的转变,民营经济的民营企业应该由过去的扮演的“管理者”角色逐渐向“服务者”这一角色进行转变。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还建议各地方部门可以把是否为民营经济做了优质服务、是否真正切实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有拟定并落实到位了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等,来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政绩评价和政治作风和素养方面的衡量指标之一。
(二)优化融资政策
经济环境和税收体制也是影响民营经济是否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税收政策体系可以很好的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要以减轻税负为目标,构建一套具有完整配套、目标导向、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优惠体系,争取向民营企业实行税面广、税率低的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机制给予扩宽和支持,努力消除目前的信贷歧视,各商业银行可以依据我国产业政策为导向,同时发放贷款应该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
(三)加强对企业的权益保护
为了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依照法律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力度。民营企业自身应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任务分工科学化,构成权、责、利相对应一致的组织体系,先从制度上保证民营企业稳健发展、再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碧珺,谭语嫣,余淼杰,黄益平.融资约束是否抑制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2015(12)
[2]邹凤莲.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商业文化,2008(7):35-36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环境 措施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支持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多策并举,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从政策环境层面剖析融资难
(一)在国家政策层面
国家正式金融系统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渠道不仅受到政府政策的压制,而且非常缺乏。虽然近几年金融改革步伐加快,但总体金融改革措施不到位,组织制度创新不足。致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且数量极为有限。
(二)在资金需求层面
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其本身的先天弱势这就决定其规模小、发展层次低,经营业绩、信用状况不佳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等一些固有缺陷,同时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逃废债行为,恶化了信用环境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困难。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但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因素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在金融支持层面
一是金融机构重视不够,信贷投放总量较少。授信额度和范围有限,在贷款额度权限配置上不够灵活,使得县级支行对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民营企业没有能力扶持。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手段不完善。民营企业具有融资需求少、要求急、周转快的特点,为适合民营企业的贷款的特点,在贷款企业的评级、担保、授信等方面,金融机构缺少合理的简便的操作程序,致使民营企业的得到的金融支持少。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应对之策
从以上分析看出,金融改革的相对滞后,金融支持不到位等环境因素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商业信誉
1.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管理涉及多个方面,从融资的角度看,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金融机构在贷款决策时,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能力和诚信指数,将是主要考虑因素;同时,规范的内部管理及财务透明度,可以冲抵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的担忧,从而使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性充满信心。
2.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企业创新体系中,产品创新是核心,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支撑,为产品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所以民营企业要竞争市场,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以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带动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3.充分发挥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简单,绝大多数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合二为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原先那种人合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产权关系,促使企业形成内在发展动力,也是提高商业信誉的重要措施。
(二)深化金融改革,实现政策资源有效发挥
1.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信用担保业务,这是国际金融借贷成功经验。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完善,收益的营企业将是数不胜数的。如地方政府可以试点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出资、参股或控股、提供一定的补贴与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政府的行为是以保证这些担保机构作为独立的法人为前提,其作用在于政策行为的引导和外部的监督管理。
2.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对国家的金融业,要改进强化监管。首先要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发挥政策制度的威力;其次要借鉴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普遍使用的审慎监管方法。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定性规定过多的问题,允许大幅度扩大的融资选择渠道和空间,使民营企业不在收融资拖累,重要的是加强监管。
3.非正式金融活动有灵活政策。对非正式金融,金融管理部门要有积极灵活的监管政策,不要简单禁止,力在改革创新。一般原则借助民法和合同法来保护非正式金融、帮助其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提供预警信息,提高透明度,降低其风险。
4.加快征信中心建设。征信系统涵盖面大,服务性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依赖越来越大。我国的征信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征信中心和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度不一,且缺乏统一的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加快征信立法进程,加强对征信业的有效管理,是确保征信业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大融资力度,完善贷款方式
1.发挥人民银行的指导作用。人民银行要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杠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除利用政策导向外,对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要在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予以倾斜。同时放贷原则上要相对集中,对展前景好,有经营实力,信誉度高的民营企业群重点扶持。
关键词:地方银行 民营企业 支持政策 落实调研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我国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甘肃省政府也颁发了《关于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等,努力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地方性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成员,在解决和缓解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和金融服务方面,有着特定的责任、产权、机制、政策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2011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8万户,总注册资金1 420万元,投资者人数15.6万人,雇工人数65.8万人;到2014年,甘肃省民营企业总数量已经达到15.7万户,较2011年增长了95%,而总注册资金达5350万元,较2011年增长2.7倍,投资者人数及雇工人数分别为30.3万人与118.9万人,较2011年均翻倍增L。
1.2 研究意义
地方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能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从而为解决其他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文重点研究甘肃省地方银行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实施方面的效果评价,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地方银行有针对性地改进支持民营企业的工作,以切实解决甘肃民营企业的困境,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2 评价研究的实施―― 问卷调查
2.1 问卷的设置
基于文献研究,甘肃省属金融机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民营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文件,以及甘肃地方银行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一系列改进措施,问卷设置10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评价层次分为5个程度: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
F1: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扶持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的程度[1]。民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难、贷款抵押难的问题,调查政策落实情况是甘肃地方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的重点。
F2: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的进展情况[2]。制定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是甘肃各地方银行的工作重点,信用等级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
F3: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以及银、企合作措施的情况。银、企合作是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两者的合作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企业,都是重要的。
F4:简化民营企业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效率情况[2]。甘肃地方银行的服务效率是影响民营企业办理贷款业务的重要因素。
F5:各项服务性收费减免情况。甘肃地方银行对省委省政府减免服务性收费政策的落实情况。
F6:贷款利率变动及执行情况。贷款利率要合理变动。
F7: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增减情况。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放宽民营企业的贷款政策,贷款额度应该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增减。
F8:对民营企业贷款投诉处理效率和质量的情况。对投诉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会影响一个银行的发展,也能衡量甘肃地方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
F9:为民营企业服务提供、创新金融产品的情况(结算、融资、外汇、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平台)。这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F10:社会反映评价情况。从各方评价中得到反映的真实情况,找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
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选择两种调查对象:客户和银行职员,发放问卷。甘肃地方银行主要为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和甘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选择其银行职员进行调查。民营企业到甘肃地方银行办理贷款、开户、还款和存款等业务,在对甘肃三大地方银行的各个营业网点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时,将民营企业办理对公业务的代表(客户)同时作为调查对象。
(1)甘肃银行:选择兰州市城关支行、兰州市高新支行、兰州市小西湖支行等6个营业网点作为调查点,对银行职员和客户分别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50份和45份。
(2)兰州银行:选择安宁支行、西津路支行、西固支行等6个营业网点作为调查点,对银行职员和客户分别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53份和50份。
(3)甘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选择兰州市城关区永昌路信用社、兰州农村商业银行、兰州市城关区金源信用社等6个营业网点,对银行职员和客户分别发放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55份和49份。
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1 数据处理
问卷评价层级是: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视程度,确定评价层级的分值系数为1、0.8、0.6、0.4、0;量化的计算公式:(满意×1+比较满意×0.8+一般×0.6+不太满意×0.4+不满意×0)/有效票数。
3.2 基于SPSS的分析
(1)三大地方银行客户和银行职员对问题落实政策的满意度及差异化。
对甘肃银行、甘肃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和兰州银行的客户和银行职员的问卷分开统计,使用量化公式计算分值;把10个问题作为变量,以三大地方银行为分析对象,输入量化分值。基于SPSS软件,做配对样本t 检验①分析(如表1)。
从sig检验值(即p 值)可以看出,只有F3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情况,F8涉及民营企业贷款投诉处理效率和质量情况和F9提供和创新对民营企业金融产品的情况(结算、融资、外汇、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平台)3个问题通过了检验。银行对于这3个问题涉及的政策都实施较好,客户(即民营企业)给予肯定。但对于F5各项服务性收费减免情况,客户对三大银行的感受程度差异化较大。对于F7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贷款增减情况和F10社会反映评价情况,两者的检验值(即p 值)都大于0.4,说明三大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剩余的其他问题也都没有通过p 值得检验,相对前面的所说的情况程度较轻。
从表2t 检验的t 值可以知道,对于F2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管理办法情况、F3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银企合作措施的情况、F7近年来民营企业贷款增减情况、F9提供和创新对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的情况和F10社会反映评价情况这5个方面,检验值都在2左右,说明银行职员认为做得好的地方,但是民营企业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到,而且说明三大行在此方面情况差异化较大。
(2)3个地方银行总体分析。
对3个银行的问卷即客户和银行的问卷进行整体的统计,用量化公式得出每个问题的分值。基于SPSS软件的均值比较分析,得到各个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以每个问题为横轴,将针对每个问题的总体分值为纵轴,得到各个银行的整体的政策措施实施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折线图可以看出,每个问题反映的政策实施,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兰州银行情况相当。在F1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扶持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情况和F2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权信用管理办法情况两个方面,甘肃银行的整体情况不是很好;但是在F8涉及民营企业贷款投诉处理效率和质量情况表现突出,说明甘肃银行对于此比较重视。
对策及建议
由于甘肃银行2011年才成立,各方面的发展相较于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兰州银行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五年发展速度很快。基于以上调查分析,三大银行在不少方面的政策依然不够完善,为了加强甘肃三大地方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银行需要更加重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4.1 实施差别化的授信服务
实施差别化的授信服务,不断增强对民营经济发展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综合化经营思路,主动引导各机构打破传统授信固有模式,拓展对民营企业客户主动设计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共同助推非公经济发展[3]。
4.2 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
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要求,及时调整信贷政策,积极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批和投放进度,放宽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推动民营企业脱困发展。
4.3 加快推广多渠道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点建设和村镇银行建设,弥补甘肃省乡镇地区网点和服务的不足,延伸服务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直销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在寻找机遇、规范财务管理和促进生产经营转型等方面,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大数据支持、财务咨询和信心服务,更好地服务甘肃省非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三大地方银行更快速地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对于甘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嫣启.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政金融,2016(1):210-211.
[2]王桢.甘肃民营企业融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10(4):148-152.
[3]甘肃省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N].甘肃日报,2009-05-21(2).
[4]刘建生.田芬.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11(8):25-27.
[5]张卫平.经济L型走势下中小企业与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界,2016(5):26-32.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就业面临的挑战
1.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由于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和目前民营企业中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的对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这一产业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放慢自己的脚步,难以保持较高的就业弹性。原因在于:环境压力和中国资源禀赋方面的固有缺陷。随着大量的枯竭型矿山和一些中小矿山的不断被关闭,产业组织将逐渐集中化,以大量使用人力为主的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止。这将降低其就业弹性。同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将会使资源密集型民营企业逐渐向资本密集而不是劳动密集的方向发展。
2.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但由于内部结构调整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弹性将会逐渐提高。受工业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限制,纺织、轻工等吸收劳动力的传统产业部门难以持续规模扩张,未来将不得不进行大范围的重组,从而关闭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环境严重的小企业。这将严重影响这类民营企业的就业弹性。虽然新型工业化战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压力的存在,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逐渐提高。
3. 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对于即将进入传统上称之为重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资本密集型产业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但由于新型工业化对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就业压力的综合考虑,它将难以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结构调整的压力将使它进一步降低就业弹性。随着民营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企业的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活动日趋频繁并加快资本集中,促进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方向发展,从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进一步降低其就业弹性。
4.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最差的就业弹性。新型工业化战略虽然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将掀起中国的技术创新浪潮。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由于中国具有的巨大成本优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考虑到民营企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所占份额较小以及农民自身素质很难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等问题,这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
1.推进民营企业走集成创新之路,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扩大就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就业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靠持续的经济增长。扩大民营企业就业最终依靠民营企业持续的经济增长。应对新型工业化战略,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集成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的、整体的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权、管理等内容。中外企业的实践证明,集成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坚持走科技进步之路,搞好技术创新。要推进技术创新,民营企业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产品仍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具有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发展的优势,能够使民营企业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先进的技术嫁接形成后发优势,迅速实现向低成本、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进一步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民营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已改制的民营企业向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与合作,推动强强联合,推进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加快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加快机制创新,以动力、利益、激励、用人和监督、约束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机制创新步伐,强化与其他创新的协同,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实现集成创新促发展的目标。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就业扩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民营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今后,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民营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尤其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其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有机结合。目前,许多大中城市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它们逐渐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将轻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市内。民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主动利用地缘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来发展轻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与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充分发挥产业互补的优势,进而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和城乡工业一体化。
3.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集群,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就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如浙江嵘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都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民营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和工业园区是民营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民营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为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19-02
民营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并踏上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轨道。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平台、政策氛围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各项民营经济扶持政策纷纷出台,但因受体制、利益冲突、理解水平不高、政策消息传递不畅等因素影响,政策落实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人们期盼能有更多的沟通、理解、指导和服务,并期待政府服务的进一步深化。
一、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在某些领域存在准入门槛。在竞争性生产领域,各地在名义上都已经消除所有制歧视,基本不存在准入门槛,但又普遍存在着市场“假开放”。主要表现在“明宽暗管”现象严重,无形屏障过多。有些行业虽然没有规定限制民营企业进入,但市场无形壁垒森严,准入制度含混模糊。有的部门只说欢迎投资,但一涉及具体项目,哪些鼓励,哪些限制,就语言不详,投资者无从了解市场准入门槛的高低和行业政策风险的大小。此外,国有资本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尽管有些领域没有明文规定民营企业不得控股,但由于行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既得利益的存在,民营企业的投资面临着要么放弃控股权、要么收购承包权的两难抉择。
2.政策的稳定性差,正常履行合同难。一些地方对待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政策缺乏稳定性,时紧时松,甚至由于领导换届等原因,说变就变。
3.投资所有权的安全性、完整性与独立性不能保证。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投资兼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资本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法剥夺、占有、挪用、侵吞民营企业投资产权的案例。
4.地方保护主义障碍。有的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国有企业,既不许本地民营企业与它竞争,更不许外地企业进来参与竞争;优质的本地中小企业,在需要兼并重组时不许外地民营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企业染指。一些地方与部门受利益驱使,有法不依,暗箱操作,各种严重侵犯与践踏民营企业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5.政策滞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明显表现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其原因是政策没有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步,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如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限制了企业投资能力的发挥;企业税后股东权益转增股本要先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利于资金进入投资领域。
6.政策放开的力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统得过死,门槛过多,办事手续繁杂,死搬条条框框等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集团审批上,费用很高,手续繁杂,致使够标准的企业不愿意办理,从而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有些企业上项目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结果由于部门利益,责任的制约,最后形成要交罚款再补票的恶果,直接损伤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7.管理体制不顺导致民营企业支持政策落实难。(1)多头管理。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造成多头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致使部门权利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各种规章不能相互衔接、相互补充,造成基层无所适从,难以落实。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各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对民营经济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2)职权范围不明确。一项工作部署了却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落实,或者明确了哪个部门去落实,却没有授权给这个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合理、不明确,有些事多个机构管,有些事没有机构管,有利的争着抢着管,无利的谁都不管,相互推诿、扯皮、拆台、指责,分歧争吵不断。(3)税费体制不顺。虽然国务院强调治理三乱,但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却屡禁不止,原因多是在税费体制上。按照法律只有中央政府有权制定税收政策,地方政府无权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决定自己的税种,但允许他们征收费用。这样地方政府就可以发文件收费而无须通过立法批准,造成乱收费现象。(4)干部责任追究制落实不到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使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没有刚性。干部职责不明,责任不到人,该管的没人真管、敢管。(5)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至今未实现根本突破,政府的职能严重缺位、越位和错位,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越管越乱、越管越坏的事情,而该管的却没有管。这是一个从根本上影响政策执行的要害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现象,如有些财政支持虽然获得政府批准,但企业并没有及时得到,有些职能部门没有针对涉及本单位的政策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企业并没有得到实惠,便产生了“雷声大、雨点小”、“上边热、下边凉”的误解,等等。
上述障碍不仅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受挫,也使中央宏观调控失灵。更严重的是,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并诱发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抵触心理和厌恶情绪。
二、政府促进民营企业政策落实的措施
1.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网络办公可以推进政务公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政府主管部门要扩大中小企业信息网的覆盖范围,建立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立综合服务、信用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平台,并引导其贴近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和发挥各级民营经济联席会议或者协调机构的决策作用和受理投诉机构的监督作用,认真处理好民营企业投诉。
2.国家应当有更多的具体倾斜政策,让民企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能够更快地发展壮大。特别重要的是,应当把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细化,细化成可操作性的措施,让民企在政策、法律、法规方面有一个更加通畅的发展环境。政府及各地都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环境。首先,要有公正、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特别要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要清理、规范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减轻税收负担,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其次,改善法制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必须有法律保护,正确处理民营企业在谋划发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善待、宽容民营企业家,要以市场和法律的尺子来衡量他们的行为。
3.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体系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公正执法、能否有法必依。法律并非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高度法治理念的社会。而采用由某个或某几个行政部门负责起草法律条文的做法,往往摆脱不了部门利益的烙印,为以后的执法埋下许多隐患。具体到反垄断法来说,既然制约行政性垄断是反垄断立法的主旨,就不宜由行政部门充当立法起草和将来执法的“主角”。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客观属性很难确保其行为的中立与公正。
4.从宏观上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论证,充分分析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气候、环境等因素,作出详实的规划,以此来规范、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5.各级政府要帮助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力求用一种先进文化创建一个人本企业,用企业文化塑造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此来统一企业思想,抵御不正之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加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必须要把企业、社会和消费者三赢作为前提,立足企业的长远、持续和跨越发展,努力实现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向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超越。民营企业不仅要成为创造物质文明的载体,也要成为创造精神文明的载体,使企业成为追求高尚价值、精神富有、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群体,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6.抓好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设立担保公司,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担保资金。各级政府要努力协调银行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积极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要注意引导教育民营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注重诚信,引导民营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 科技企业 财税政策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达约15万家,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70%以上,取得的科技成果占高新区的70%以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最新调查,我国专利申请中,私营企业申请量占41%,明显高于其它经济形式,全国有7个省的私营企业专利申请比例超过50%,重庆和浙江超过70%;有6个省的私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超了50%。据科技部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95%以上为非公有制企业。
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作用,政府有必要对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从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一套从整体上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财税政策。一些优惠政策散见于单行的财政、税收法规文件中,对民营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小,而且缺乏通盘考虑。
2.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增加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政府对科研机构和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保持在3%左右。而我国财政用于科研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由80年代初期的1.4%下降到本世纪初的0.6%左右。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机制,资金拨付渠道不畅,使得民营科技企业从国家财政支出中受益少之又少。
3.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不够,一方面在我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大多隶属与政府机关,对企业开放有限,即使开放也大多面向国有大企业,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很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收费也很高昂,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4.缺乏政府采购计划的支持。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博弈规则,民营科技企业的产品常常不能纳入政府采购计划的产品目录,使中小企业失去了一块很大的产品市场,不利于高科技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二)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从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来看,流转税收入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流转税的具体设计中,并没有考虑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加重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负担。
2.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首先,政策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考虑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没有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做出税收政策上的制度安排;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一方面使得一些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也享受了优惠待遇,造成税收优惠泛滥;另一方面使得一些经济主体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或行为难以享受税收优惠,造成政策缺位,最终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
其次,现行税收优惠缺乏政策导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引导资源流向国家亟需发展的产业,而现行的优惠政策未体现国家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科技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针。
第三,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我国目前对科技企业税收优惠偏主要通过直接减免来实现,缺乏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手段,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财政部门设立科研开发基金,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
2.对用自有资金创建科技企业和对现有科技企业增加投资进行补贴、鼓励,从而启动民间科技投资。
3.建立科技企业服务中心,为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免费和低收费的公益;对于科技企业举办的旨在提高员工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各类培训,财政除设立基金给予扶持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开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各类培训服务。
4.建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涉及高科技产品的政府采购合同中划出一定比例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也可以各级政府在制定供应商资格标准时区别对待企业,对民营科技企业供应商适当放宽限制,从而达到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5.加快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建设。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民营科技企业吸引不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影响了自身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尽快加强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建设是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规范科技税收立法。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总体上考虑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具有导向性的税收政策,形成专门的《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明确税收政策的目标和优惠受益对象,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2.进行增值税改革。一方面,在按地区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同时考虑在高技术产业也试行增值税转型。另一方面,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准入门槛,减轻民营科技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完善现行所得税制度。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应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改变对不同高技术企业给予不同优惠的行为,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环节(项目或行为)给予较大幅度优惠,完善现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取消按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所得税优惠标准的政策;加速折旧优惠;适时提高高技术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等措施。
4.改变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方式。由现行的以直接税收减免优惠为主向以间接的税收鼓励为主转变,以适应中小企业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及经营范围多样化和经营水平不同的特点。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做法,逐步推行科技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实行特别的税收科技优惠及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措施。并且使不同的税收优惠手段系统地贯穿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发展、再投资、科技开发甚至联合改组等各个环节。
5.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为确保科技税收政策发挥出最佳效应,防止优惠支出额度及其方向的失控,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将因科技税收优惠减少的税收收入作为一项税式支出来加强管理,建立税式支出制度,设立科技税式支出统一账目,规范税式支出预算,提高税收政策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颖.《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关键词:民营出口企业;经营难题;扶持政策
作者简介:石志忠(1970—),男,河北邯郸人,邢台学院贸易经济系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01-02
邢台民营出口企业在邢台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带动了整个邢台市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从事化工产品、玻璃制品、自行车零配件等产品的生产及出口。例如,平乡的自行车及配件、清河的羊绒、宁晋的单晶硅、沙河的玻璃等。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邢台市出口企业队伍进一步扩大,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家。11家企业出口值达到了1726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1.5%。但由于国内国际的竞争日益加剧,邢台市民营出口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很多难题。
一、邢台民营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难题分析
(一)资金问题严重,融资困难
由于民营出口企业根基比较脆弱,自身信用等级较低,与大企业相比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等原因,造成邢台市民营出口企业融资面临困难。融资难是邢台市民营出口企业生存状态的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最重要难题。由于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据有关调查和统计,大多数的中小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而融资渠道又不畅。目前,民营企业主要靠内部融资,滚雪球式发展。在全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高达 66.6%。上述这些不平等的非国民待遇非但使民营企业不能正常、便利地融资,合理、科学地投资,严重的甚至使其合法的权益受到侵犯;而且阻碍了他们进入新的市场领域,使他们难以摆脱和告别“小而散”、“小而低”的初级发展阶段。
(二)民营出口企业实力单薄,经营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世界贸易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明显加快,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而民营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单薄并且经营范围狭窄,经营品种不多,缺乏系统配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商品的综合经营能力较差,贸易方式也不够灵活,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更谈不上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邢台市民营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表现出较强的“拿来主义”和“短期化行为”的倾向,民营企业更多的是借助于外来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得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三)邢台民营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壁垒严峻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这些规定往往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产品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由于邢台市民营出口企业经营理念和科技水平落后、环保意识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够熟悉等原因,使邢台市民营出口企业一直遭到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
(四)外贸人才紧缺,制约了民营企业向国外发展的实力
民营企业缺少足够的专业外贸业务人才,而且知识产权观念淡薄。多数民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时间不长。2/3左右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时间不超过2年,14%左右的企业不超过3年。企业里从事出口业务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外贸人才。以上海为例,目前民营企业的专职外贸人员仅为户均2.8人,另有5%的企业根本没有专业外贸人员。这些已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而缺乏专业外贸人才的企业,只能依赖外贸。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既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技术专利,从而招致竞争对手的投诉或仿冒,很容易失去已占领的海外市场。
(五)碳关税对邢台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冲击
邢台有生产世界知名冶金轧辊的中钢邢机公司、生产优质线材的邢钢集团以及晶牛玻璃。因此,碳关税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将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两方面。一方面,碳关税将引起高耗能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另一方面,碳关税也将引起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下降。
二、促进邢台民营出口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企业外部环境,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指导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并且进行战略管理,从而在促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的健康良性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往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容易出现停滞、衰败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只片面地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增强,因此导致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下降,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第二,有利于指导我国民营企业正确处理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关系。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着多元化和专业化经营的选择,许多民营企业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尤其是在跨行业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陷入困境。核心竞争力理论告诉我们,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入多项业务的大门,企业多元化经营应基于核心竞争力,即实施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经营,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多半是陷阱。
第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只有企业具备了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国家也才有竞争力。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特别是强大的民营企业作支撑。因此研究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是它们的集合,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是由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注重企业总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的迅速扩张,忽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忽视效率的提高,不自觉地走了一条外延型、粗放式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模式严重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现阶段企业做大后如何进一步做强,即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一)建O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又称为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贯彻和体现出来的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等的聚合,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独特的风格模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三个部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策略:
第一,差别化策略。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企业文化作为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属于企业差别化战略的一种,它具有不可模仿性。例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浙江雅戈尔“装点人生,服务社会”都体现了企业的个人特色和极深的文化底蕴。
第二,建设名牌企业形象策略。名牌企业形象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不仅能占领国内市场,也能占领国际市场,相反,没有企业形象,既不能占领国际市场,也不能占领国内市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树立名牌企业形象的任务还很艰巨,但要生存,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民营企业首要的能动性生产要素,虽然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一样都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在整个企业正常运营中缺一不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表现在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能为民营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活动能降低企业成本或增加企业效益等方面。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是企业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力潜能,使人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上,要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变“控制”为“尊重”、“关心”,尽量为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吸引和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二,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培养机制。民营企业要根据战略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培训方案要认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对培训必要性、培训对象、目标、时间、地点、方式、内容以及培训评估、监督的分析要建立员工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现状; 策略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消亡。仅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10万家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民营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危”在哪里,“机”在何处,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中,市场就是民营企业的命根,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前途和希望;而失掉市场,民营企业则会面临衰落与失望。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吞掉,就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拥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近年来成为了IT行业的一匹黑马,它并不是凭借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拥有 IT的前沿理念,把阿里巴巴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局部收缩,突出重点,明确了战略主导方向,找到新的竞争突破口,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民营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做强和扩大市场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它是企业资本中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不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和实施,而且外部竞争者也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民营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气质品位, 也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注定了它的寿命不长。
(三)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最终结果,而是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过程中一种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卓越的生产经营能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民营企业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自己的优势产品,在较长时期内不被超越而使优势得以保持时,才说明该企业真正具备核心能力。因此,现在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四) 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民营企业的产品既是生产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载体。民营企业只有开发、利用科研成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创造出新产品,尽快取得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明确了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就可以确定未来的业务定位、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如果忽视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现状; 策略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消亡。仅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10万家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民营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危”在哪里,“机”在何处,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中,市场就是民营企业的命根,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前途和希望;而失掉市场,民营企业则会面临衰落与失望。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吞掉,就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拥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近年来成为了it行业的一匹黑马,它并不是凭借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拥有 it的前沿理念,把阿里巴巴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局部收缩,突出重点,明确了战略主导方向,找到新的竞争突破口,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民营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做强和扩大市场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它是企业资本中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不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和实施,而且外部竞争者也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民营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气质品位, 也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注定了它的寿命不长。
(三)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最终结果,而是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过程中一种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卓越的生产经营能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民营企业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自己的优势产品,在较长时期内不被超越而使优势得以保持时,才说明该企业真正具备核心能力。因此,现在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四) 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民营企业的产品既是生产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载体。民营企业只有开发、利用科研成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创造出新产品,尽快取得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明确了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就可以确定未来的业务定位、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如果忽视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仅为0.4% ,而国际企业界的实践经验表明,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5%以上时,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比重为2%时,仅能够基本维持;如果比重低于1%,那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研发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但目前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果必然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与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客观来看,大部分民营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缺乏形成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
(三) 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组织结构比较混乱
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职工素质相对较低,优秀员工流动性大、专业人才不够,使得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还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四)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文化内涵不够深厚精细
管理是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措施,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虎头蛇尾”,无法落实。组织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员工对自己的责、权、利经常搞不清楚。管理思想仍然是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市场开发不能创新,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对员工管理手段简单粗放,缺乏知识性和企业文化内涵性的引导。
三、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
(一) 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培育企业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民营企业持久发展的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准确预测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可能发生或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做出灵敏的、正确的反应,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应对行业、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积累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往往是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二是要注重相互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兼并收购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克服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力不足的局限,将外来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达到培育核心技术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改造和升华传统产业,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些非关键技术的产品是可以买到的,而基础和能力是买不到的,它需要精心构造和持续积累。增加对新项目、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资金投入。投入比例多少,视企业效益情况而定,效益好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考虑,效益差一些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的5%以下考虑。如果民营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可与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投入一定资金定向研究项目。尤其是看准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迅速加大资金投入,加速积累,使科技投入达到有利于知识经济形成的较高的水平。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二是企业对自身的研发要有高投入和高保证,并注重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借助“外脑”来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四是建立企业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客户信息反馈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发展方向;五是借鉴领先企业的创新之道,把握最新科技动态,及时获得相关的创新信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 实施先进人才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优势是民营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创新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待遇,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用好本地人,吸纳外地人;用好现有的,培养未来的;用感情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可以肯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了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核心能力形成的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二是安排布置收集核心能力的研发任务。三是建立核心能力研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抓住商机的研发人员,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人才优势的培养,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活力不是很足,竞争力不太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得企业无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改革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营造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民营企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民营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永明,陈雯静。 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 谢旭斌。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低成本竞争 困境与对策
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总产值长增长率达到20%以上,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截止2005年底,民营企业为我国贡献了60%的GDP,70%的就业岗位和60%的出口贸易。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发展民营企业,正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特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总结我国非公有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肯定。当然,应当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民营企业由于它具有体制灵活、产权清晰、成本优势等优势,实现了经济转型初期的快速发展,但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原有的低成本竞争发展模式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如: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粗放特征和资源消耗支撑增长的特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民营企业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重压力。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不足10%,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支出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由经验证明,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7.8%以上,其产品才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民营企业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众多民营企业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大多是以贴牌生产为主。为此,要在研究民营企业存在困境的同时,努力寻找对策,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民营企业低成本竞争的困境和原因
影响民营企业发展因素,从显性的角度看是缺乏企业发展时的可行性分析、急于多元化发展、员工培训意识不足和家族式管理等,从隐性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民营企业所采取的是一种低成本竞争发展模式。低成本竞争的实质,就是剥离了商品附加值的“赤膊”竞争,把商品还原成了产品,挤压了原材料、环境和劳动力等成本。必然造成了我国民营企业在竞争中一退再退,导致民营企业在“技术上没有主自权,标准上没有制定权,价格上没有控制权,分配上没有话语权,附加值上没有收获权”,这是违背价值规律竞争策略,惟有从这种“病症”中走出来,走创新之路,才是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路径。如浙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拉链产业基地,但是日本吉田公司生产的YKK拉链一米可以卖到15美元左右,而我们国产的拉链一米只能卖到0.7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日本6米拉链的价格能买我们1000米长的拉链。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起家,技术含量普遍较低,造成产品雷同,缺乏差异性,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造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战略创新能力不重视,战略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最佳配置和组合的一种方法,并以此指导企业的日常运营决策。据200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中对民营成长型企业与500强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的民营企业战略规划情况十分不理想,只有17%的民营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而500强企业则有93.5%制定了完整的战略规划,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家非常缺乏战略管理思想。许多民营企业家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错误地认为战略大多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因此,往往出现了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如果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也许好控制和提高效率,但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就更难应对激烈竞争了。另一方面,不注意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这在当今尤其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培育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和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塑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就等于给企业增添了活力和动力,创建属于自己企业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有一定规模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1.要倡导和培育和谐发展文化。要树立高效发展理念,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之路。抛弃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在经营目的上,改变过去单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倾向,做到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关注员工的生存状态、愿望需求、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培育优秀员工,创造高效组织,在价值取向上,民营企业家要由过去的单纯追求企业自身发展转到主动承担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让企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客户、员工和所有相关利益群体,特别要注意按照即将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2.要倡导和培育和谐治理文化。民营企业首先要不失时机地破除家族式管理,将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公平、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同时应当把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依靠、激励员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地实现从“管理人的行为”向“管理人的思想”转变,从由“命令、控制、惩罚为主”向以“引导、服务、激励为主”转变,做到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避免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创业者和家族形同虚设。对于已经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在用人上注意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易半径的扩展,会产生与现代企业经营所不相适应的机制性矛盾,制约民营企业对社会管理资源的吸收和集成能力,并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长不大,大必散”的重要制度根源。因此,企业发展大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不要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的核心管理层,还要积极地推进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让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讨论,表达他们的意愿和建议,真正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3.要倡导和培育和谐人际文化。在民营企业中,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我党的优势,广泛地组织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活动,引导员工从本职工作做起,从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积极倡导“利他性利己”的价值观,找到实现自身价值与利益的正确途径。在企业员工中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大力倡导和谐理念,积极培育和谐精神,营造一个人人崇尚和谐,个个追求和谐的局面。
4.要倡导和培育生态文化。大力提倡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要强化成本管理,不断增强节约意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输入到产品输出的各个环节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重视安全生产,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创造企业生产、员工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新是有一个不断渐近的过程,需要的树立一种创新的理念,正如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第五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用了四个不一定诠释全面创新的理念:“对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创新,不一定要全部创新,可以是细部创新,不一定要普遍创新,可以个性创新,不一定要核心创新,可以是外形创新,不一定要起点创新,可以是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只比人家高出一厘米的创新”。要实现文化创新,民营企业家要站得高看得远会用人,把企业的基础打扎实,转变经营管理的理念相互信任、合作共赢,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凝聚力,凝聚力对企业的认同感,要有新的得失观,有社会的责任感,未来的收益比现实的收益更重要。
参与文献:
[1]石建勋:战略规划.中国跨国公司[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广州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税收激励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州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56.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2%,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广州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据全国工商联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条件为营业收入29.70亿元以上)中杭州有81家、绍兴有33家、温州有21家,而广州市仅有12家。从民营经济比重来看,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4.7%,而温州、宁波等地已占到80%左右,省内的佛山、中山的比重也都在60%左右。对广州来说,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科技创新是一块短板,在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R&D数据上,广州的支出只有北京的1/4,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北京的1/3,与上海、深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另外,广州民营企业研发力度不大,2009年,广州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069.17亿元,研发投入占技工贸收入比重的2.63%。全市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7个,而宁波37个、深圳51个、温州3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而温州80个、宁波44个。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深圳占了8家,广州则无1家。由于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的力量不足,导致广州民营企业产业附加值、竞争能力低下。广州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创新的主体在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激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如何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并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以此让广州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重点。
税收激励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通过税收激励体现,税收激励也称为税收优惠,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给予某些活动以优惠待遇的条款。税收优惠可以解释为政府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将其让渡给纳税人,如果让渡的税收收入体现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
(一)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有正向关联效应
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对税收激励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过实证研究。Dagenais et al(1997)对加拿大的R&D税收优惠体系研究发现,政府每放弃1加元的税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将增加到0.98加元;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激励能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Billings(2003)指出,企业创新活动的安排取决于创新的使用成本。若以Pr和PY分别表示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以τ表示企业所得税税率,k表示对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δ表示折旧率,r表示贴现率,则创新活动的使用成本可以表示为:
Ct=Pr(1-τ-k)(r+δ)/PY(1-τ)
其中,Pr/PY表示一单位创新活动的真实购买价格,(1-τ-k)(r+δ)表示增加一单位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可见,税收激励k是影响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税收优惠可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成本
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可降低投资成本,其机理是税收通过对资本预期收益和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税负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预期收益,在资本预期收益一定时,资本成本越低,资本的预期利润率越高。某些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抵免、利息抵免、加速折旧等,可降低资本成本,刺激投资积极性。当政府为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时,可降低边际资本成本,资本需求量相应增加,从而鼓励企业创新投资。图1中,政府对民营企业再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T,新的均衡点将从E2移动到E1点,再创新资本数量从Q2到Q1。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激励和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广州民营企业只有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才可能在核心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下,进一步引导整个产业链条的扩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一)实行多元化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包括间接优惠和直接优惠,运用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多种间接优惠方式,同时辅予免征、减征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广州市地税部门2010年起明确了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政策为:为民营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业务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从以上的政策规定看,广州市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采用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间接优惠侧重于事前优惠,有利于渗透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对技术创新活动形成更有效的激励,为加大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广州相关决策部门应增加间接优惠措施。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大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广州市财政实施科技型企业扶持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每年安排市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000万元,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支持,对认定为市创新企业的给予经费扶持,并从2011年起,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从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对民营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市财政可给予贴息支持。同时从该年度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奖励本市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并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园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民营科技示范基地。其次,对获得国家、省、广州市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和贷款贴息。其中,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广州市级研发项目分别给予50%、35%和25%的资金配套;对获得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格的研发机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的资助;对获得省级研发机构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的资助。再有,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广州市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予以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补助。自2011年起实施增城区域品牌推广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增城区域品牌和列入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品牌(20个),进行品牌宣传推广。以上各项利好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支持领域有限的问题,财政政策形式单一,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设置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关于税收激励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实好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同时落实促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在广州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在同行业中影响较大或对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总部,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同时,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免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培训、办税软件提供与维护、税收资料提供、税法咨询服务;积极推行税务制度,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失误,减轻民营企业涉税成本;另外,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等应当互相配套,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税务机关可开通民营企业涉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申请的涉税事项给予优先办理;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为民营企业提供详细办税指引;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纳税服务;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的前提下,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
结论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其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具有其它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构建并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发展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吴凤平,曲顺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培育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 2009.5
2.张广宁书记.万庆良市长在广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广州市中小企业信息网,2010.11
3.广州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EB/OL].广州市政府网
4.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信息网
5.阮家福.论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J].税务研究,2009.5
6.宋子鹏,杨少浪.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11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掣肘,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克服这个难题,建立健全完善的融资体系.本文主要以安徽省阜阳市民营企业为例,从融资概况、融资渠道、融资成本、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对阜阳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展示,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管理,为发展家乡经济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民营企业;融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21-02
1 阜阳市民营企业基本发展情况
据阜阳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阜阳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77.9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3.7%;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5.3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税收86.3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市税收总量的61.7%.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个数、就业人数实现双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22701户,同比增长18.7%;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2363户,同比增长18.6%;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0.7万人,同比增长27.9%,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9.9%.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916个,同比增长47.4%.由上可见,仅2013年,阜阳市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60%的生产总值、60%的工业增加值、60%的税收,在对GDP、税收、就业岗位、政府收入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地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伴随着阜阳市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的资金问题逐渐凸显并且放大,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点便是融资不易.
为了了解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本课题组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搜集、电话咨询等形式,主要从民营企业融资概况、融资渠道、融资成本、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对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2687户民营企业①的融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2 阜阳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调查
2.1 融资概况
对于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课题组经调查发现,在2687家样本企业中,只有360家民营企业认为现有资金比较充足,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扩建、技术研发、工资福利等需求,占样本总数的13.4%;734家民营企业认为现有资金比较紧张,有些时候必须需要一系列的融资手段才能维持基本的生产运营,占样本总数的27.3%;还有1593家民营企业认为资金情况非常紧张,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才能生存下去,占样本总数的57.3%.
对于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约有70%的样本企业都同时选择了原材料涨价过快、劳动力成本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难以从外部渠道融集到资金等因素.而对于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几乎所有的样本企业都选择了贷款方存在歧视,缺乏第三方提供的保证,以及信用评级无法达到银行标准.
可见,阜阳市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薄弱,知名度差,信用意识不强,资信评级不达标,导致无法得到外部资金提供者的支持,其资金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融资策略,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步履维艰.
2.2 融资渠道
2.2.1 内源性融资排在首位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把内源性融资(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所有者的自有资金投入)排在融资渠道的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内源性融资具有原始积累性和低风险的特点,阜阳市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外部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内源性融资来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了.
2.2.2 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贷款是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渠道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仅靠内源性融资肯定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此时民营企业就不得不依赖于金融机构和民间贷款机构提供的借贷资金.根据调查,约有1600多户民营企业除了内源性融资外,第二选择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贷款融资渠道,占样本企业的59.5%;而700户民营企业则选择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民间借贷渠道,占样本企业的26.1%;只有387户民营企业选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进行贷款,占样本企业的14.4%.
当问及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时,大多数样本企业都同时选择了银行认为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够,缺乏担保物和担保方,且企业资金需求急、贷款期限短、资金需求量小等不符合银行的要求.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阜阳市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四大国有银行出于自身营运风险的考虑,对民营企业设置了高门槛,它们不仅没有专门面向民营企业融资的产品,还尽量避免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贷款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给民营企业的金额虽然增加,但是由于区域性的限制,它们只有有限的资金帮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倾向于民间借贷,因为它拥有便捷的贷款程序、贷款财务费用低、资金筹集迅速等优势,便于民营企业抓住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然而由于我国缺乏对民间融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导致民间借贷风险较大,很可能导致民营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民间融资渠道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流渠道.
2.2.3 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渠道完全堵塞
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具有融资快、来源广等优点,但由于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对企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股票上市、债券上市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对于实力有限的阜阳市民营企业来说,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非常困难.就阜阳市民营企业来看,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家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上市.就连地区影响力最大、实力雄厚的阜阳华联集团企业前几年试图上市,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所以,上市融资渠道对阜阳市民营企业而言完全堵塞.
2.3 融资成本
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指的是获取和使用资金的代价,具体包括利息、手续费、管理费等等.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阜阳市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目前,阜阳市民营企业的综合贷款成本高于基准利率40%,而2687户样本企业中只有17%的企业享受了基准以下的利率.民间借贷资金由于没有国家的政策约束,所以借贷利率更高,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融资月利率一般在4%以上.高额的融资成本让民营企业进退两难,“进”则使民营企业难以负担巨额的利息,“退”则会让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民营企业融资时往往在高额的融资成本前望而却步.
2.4 政府政策支持
尽管近几年,阜阳市政府为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持续加强政府、银行、企业的三方合作,出台了各种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资金的燃眉之急.如2012年,由阜阳市经信委、人行阜阳中心支行联合组织的“大走访”活动”中,各大银行深入全市629家规模工业企业,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签订贷款协议18.28亿元,新增企业贷款9.32亿元.又如阜政发〔2013〕25号《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年销售收入新上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5亿元台阶的民营企业,由企业所在地政府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的民营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的民营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6万元、5万元奖励.再如从2013年起连续5年,市财政将每年从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②.以上种种,都是阜阳市政府为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政策环境支持还是有很多不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5%的样本企业认为政府政策虽好,但在具体贯彻时执行力度不够或宣传不到位,导致它们认为当地政府制定的政策没起什么作用.约有35%的样本企业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有一定作用,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问及企业最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提高对企业融资的帮助,很多企业都提到了首先要提高现有财政补贴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力度,认真落实好政策;其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担保扶持,搭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融资信息交流平台.
3 解决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表现就是:融资形式严峻、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和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阜阳市各个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扩大知名度和信誉,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资金获得率;其次,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的方式和经验,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外部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金融机构;然后,创新各种融资担保方式,如继续加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企业互助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再次,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应该改变对民营企业传统的看法,其实给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往往能增加自己的收益;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保证现有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效果,还应继续加紧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以及各种有助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政策.
只有这样,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逐步解决,民营企业才能不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或因为资金问题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才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阜阳市工商局统计数据.
②资料来源于阜阳市信息公开网:阜政发〔2013〕25号《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2(12).
〔2〕王迪,常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及破解之路[J].商业经济,2013(5).